当今企业成本管理及管理对策

2024-11-16

当今企业成本管理及管理对策(共8篇)

1.当今企业成本管理及管理对策 篇一

财务管理当今就业岗位的现实状况及趋势

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李卫清40915102

摘要:

在这次的实践调查中,通过对业内人士的采访、上网查询相关信息和进行实地的调查,了解到在现今教育较过去有大幅度提高且从事财经类,更确切地说从事财会类的人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就业压力是十分的巨大。这也就要求我们这一代的人更加注意提高自身的综合的能力以迎接这个巨大变化的时代。

正文:相关背景和目的:自己在高中阶段的目标就是考上理想的大学,在跨进大学校门以后,自己对自己要求的放松使得自己对以后的生活并不太明确,有过很多种的想法,但是都只是三分钟热度,不能持久坚持,也就更不能为之付诸行动,这无疑于是在损耗青春,浪费时间和生命,于是借由这次的实践活动,向他人取经,以此给予自己一些经验或是教训,启发自己,对自己的生命、生活有所交代。也要通过这次的实践调查,获得更多的关于会计行业的了解,更加了解自己所在的专业,从而坚定或者是放弃原有的生涯规划,使自己找到自己毕业以后的就业倾向,在大学四年里或者再加上研究生三年的这段时间里,能够积极地锻炼自己在某些方面的能力,为自己以后就业打好基础。

在2009年至2010年的寒假期间,向成都一小型建筑公司的从业人员进行了一些咨询,并在该公司亲身体验了两天,对该类职业有一定的肤浅的认识。虽然说每个单位都需要会计,无论是国企,私营,民营又或是政府机构,都需要会计来管理这个单位的金钱。而且一些上市公司的CFO也做为高层管理人员频频露脸,注册会计师更被称做“经济警察”。这些都让我们对这个我们即将为之奋斗的职业所骄傲和自豪,更是对此充满了信心和勇气。但是现如今,在那些真正投入社会,体验了社会的万般艰辛的人士,大多都在感慨,曾几何时,财会毕业生在人才市场属于“抢手货”,“热销商品”,一旦选择了这个专业,根本就不用考虑以后自己能否找到一份合适的职业,就等于说自己是找到了“金饭碗”,而该专业也一度成为所谓的“热门”。而现在找工作则是当初难度的很多倍,一份份简历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或是很机械性地投递出无数份简历,然后就收到无数封很委婉的拒绝信。

总之,在财务管理等相关会计行业正在走下坡路,会计人才市场已经饱和,会计人才市场已经供大于求,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民营企业中,对于会计岗位,他们需要找的只是“帐房先生”,替自己做做简单的记录和算账,而不是需要具有财务管理和分析能力的专业人才。而且,此类公司大都是财务监督和控制体系相当简陋和不完善。因此,在创业初期,他们的会计工作一般都是掌握在自己的亲信或是亲戚手里,不愿将公司的财务信息流到外人手里。直到公司做大,财务开,始变得复杂,复杂到亲信或是亲戚无法全盘控制时,才会招聘“外人”记记帐。就算是到了此时,也仅仅是做些比“账房先生”稍微多一点儿专业知识的事情。在这个部分,显然就业情况不会怎么好。

在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比较高,除了要具备熟练的记账、算账、报账等常规业务能力外,还要学习与专业相关的财政、金融、税务、审计、统计等方面知识,提高企业预测、决策、控制、风险管理能力。需要参与到企业的战略决策,需要把财务会计数据与经济规律相结合,也需要从商业的角度考虑问题,帮助管理层作出更好的决策,如当前的经营管理者目标是提高利润,还是扩大规模等。而且会计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专业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十分严格。由于社会不断变化,对会计学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也提出新要求。毕业生必须有宽广的知识和多方面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需要,该型人才必须是复合型的,既要有会计能力,又要具备经济、管理知识,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面对这种对人才的要求,各大高校不管有无师资,一窝蜂的开设的会计相关专业,从而导致毕业的人数连年增加,而毕业生平均素质则是连年下降。就整个行业就业现状来说,根据权威人才网站的统计数字以及专业人士、人力资源专家等的看法,都显示出一个结论:低端人才泛滥,高端人才紧俏。这样培养的结果显然不符合和适应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要求,也就跨不进那高高的门槛。

在会计师事务所中,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中大多体现出要具有注册会计师证等相当高端的专业证书,而这样的人才在现今的中国还是比较紧缺的,这样诱人的果子吸引着无数的人走近这个行业,努力朝着这样的路靠近,但是这样的人毕竟只是少数。

从财务管理专业以后从事会计行业的出路来分析,现如今,就业压力真是很巨大,给现在的我们提供了一个较大的难题。或许出身名校的我们会给他人留下一点小小的印象,但是无论怎样,也是自己的真材实料决定能否被录用。

结束语:在这次的调查中,更加了解了我们现如今的就业形势,也更加确定在未来的几年中应该做的奋斗和努力:把握专业知识,增强预测分析能力等,尽全力替自己赢得更多的筹码。

介绍实践活动的目的、相关背景、时间、地点、人员、调查手段组成,以及对实践活动中得到的结论的详细叙述。结束语:

收获、感悟、发现的问题、解决办法

谢辞:

对给予帮助的老师、同学等

参考文献

2.当今企业成本管理及管理对策 篇二

关键词:国土资源,经济发展,垂直管理

以我国国土资源省级以下垂直管理体制为出发点, 改革国土资源体制的有效途径, 为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妥善处理矛盾, 做到管理机制的细致化运作与规范化操作, 使国土资源配置达到优化, 提出完善我国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所应遵循的原则, 做好我国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建设, 能为国土资源管理体制的完善作出贡献。

一、资源、自然资源和国土资源

资源, 是指人类资财的来源。自然资源, 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 能够产生经济效益或生态环境效益, 以提高人类当前或可预见未来生活质量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和。自然资源是资源的一种特殊形式, 自然资源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是产生经济效益或生态价值的那一部分物质和能量, 包括: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气候资源、自然景观资源等。国土资源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管辖范围内一切资源的总称, 国土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国土资源配置是指国土资源在各种不同使用方向上的分配, 其目的是通过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国土资源的增值和提高综合配置效率, 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国土资源配置是资源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殊形式, 国土资源管理包括对国土资源调查与评价、测绘、规划、所有权与使用权、财政与税收、资产、市场等诸多方面的管理。

纵观人类社会和中华民族发展的文明史, 国土资源是兴国安邦的重要条件, 在国土资源中, 土地资源具有特殊重要性。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合理开发利用状况一直都是影响各国经济布局和国际社会秩序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土资源是国家安全的战略保障, 对国土资源问题必须高度重视, 居安思危;国土资源是国计民生的根本依托,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 推动了经济的巨大发展, 提高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生产力的水平;4国土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人口、资源、环境的大系统中, 国土资源处于基础地位, 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

国土资源管理的主体, 是各级政府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公务员。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 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机关,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机关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机关的普通公务员。国土资源管理对象, 是指国土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活动中的社会公共事务。大体可以分为5类:经济性组织、社会性组织、科教文卫组织、新闻性组织和公民。

国土资源管理体制的特征及目标。国土资源行政管理要体现国家的统一意志, 确保政令畅通, 令行禁止。国土资源行政管理的规范性, 集中体现在它的依法行政特性上。的权威性源于国家法律和政府的权威性。公务性是服务性的特殊形式;.国土资源管理体制的目标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维护和实现国家对国有国土资源的所有权及农民对其集体所有土地的所有权, 依法维护农民对其集体土地的所有权, 组织开展国土资源调查评价, 加强国土资源利用总体规划, 以实现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 保障资源产业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障资源产业收益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公平分配, 减少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负面作用, 完善资源性产品市场机制, 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我国国土资源管理体制的现状

我国国土资源管理体制, 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垂直管理阶段、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阶段、省级以下垂直管理阶段。确立省级以下国土资源垂直管理体制的意义在于强化了地方政府对土地的管理责任, 在管理体制上更加适应国家强化国土资源宏观调控和保护资源的方针政策, 将更合理地利用和有效保护士地资源, 在土地管理权限划分上, 进一步由分权为主向集权为主发展, 在中央和地方以及部门关系上, 进一步由多头分散向统一协调发展, 有利于国家对土地的宏观调控, 进一步完善对各地方用地的约束机制十分必要。

但省级以下垂直管理的新体制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诸多的局限性, 1当前的土地垂直管理实际上是一种半垂直管理体制, 垂直管理体制是一种管理形式, 部分省级以下土地垂直管理体制落实不到位, 导致地方人大常委会对其监督缺乏质询, 大大弱化了基层土地管理的时效性,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土地执法者的执法行为。

国土资源省级以下垂直管理所引发的新问题表现为干部体制与管理体制脱节, 条条管理与快快管理脱节, 造成国土资源部门在“夹缝”中工作, 造成干部晋升渠道变窄。中央与地方政府在人财物分配上存在问题, 新的腐败问题可能产生, 资源保护仍存在问题, “一把手”的任命体制不顺。

国家土地总督察制度并非是长效的土地监管机制, 在行政监督法制化程度很低的情况下, 这种监督的效力必然受到很大的影响, 忽略了行政行为发生前的预防和行政行为过程中的控制, 在利益的驱动下, 权力的承担者有可能背离权力存在的宗旨。

三、新体制下国土资源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科学合理的国土资源管理管理体制所遵循的原则为实现制约和平衡原则, 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协调开展, 必须有正确、科学、可行的目标和具体分解的目标系统, 用法律的手段确保其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实现人民参与管理原则和决策民主化原则, 努力实现组织机构合理化。

要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中的“主、从配合”关系, 成立较高层次的国土资源管理协调机构, 在管理职能上, 由微观事务管理向宏观综合管理发展, 推动国土资源管理体制进一步发展。

我国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建设是要继续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切实明晰管理工作权限, 强化地方国土资源管理队伍建设, 完善人事管理制度, 健全国土资源法律体系切实做到有法可依, 建议在合适的时机征收不动产税, 做好基层国土资源所建设。建设中心国土资源所, 明晰国土资源所产权。改善国土资源所的办公设施, 开展学习培训, 完善国土资源经费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胡能灿:《市县级国土资源管理体制的调查与思考》, 《国土资源》, 2007, 4。

3.当今企业成本管理及管理对策 篇三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传统人事管理适用性价值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7-144-02

1传统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

1.1传统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同之处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在传统人事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新的形势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传统人事管理的发展和完善,所以传统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有相同之处:

(1)管理目标有相同性

尽管两者管理方式和具体内容不同,但都以完善单位管理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为最终目的,力求在变化无常的经济条件下,充分利用“人”这一能动资源,实现人、财、物的最佳配置,提高效率,使员工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组织、射虎创造最大的财富。

(2)相同的管理任务。传统人事管理既有它的基本任务,然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也有它的基础性工作,归根到底它是人员的招聘录用、培训考勤、职务升降、绩效管理、工资福利、考核奖惩、档案管理、劳动关系和劳动合同。

(3)管理对象的相同性,简单地说管理对象都是人,都是一种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在处理单位中“人与人”及“人与事”的关系,根据不同的需求设定不同的岗位,对不同的人员进行台理并且有效配置,企业为了使企业所有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行了一系列的协调,为的就是解决“人与人”、“人与事”之间发生的各种矛盾冲突。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1.2传统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

虽然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在渊源上有一定的联系,但毕竟两者的发展环境不同,所体现出来的特点也不同。而认识这些区别之处,对完善我们的管理是大有益处的,具体分析,有以下几点:

(1)管理观念不同,传统的人事管理把人力看作是一种成本,消极地看待人,把人当作一种“工具”,认为增加员工势必会增加成本负担,注重的是投入、使用和控制,把花费在员工身上的成本和费用等同于费用,并最大程度地加以控制和降低人力成本,如减少各种培训开发投资。以此同事,人事管理把“事”作为中心来开展工作,只见事不见人;只见某一方面,没有把“事”与“人”的作为整体性、系统性,只是强调“事”的单一方面的、静态的控制和管理,传统人事将“控制人”作为管理的目的和形式。然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积极地看待人,将员工看成有价值的,注重开发和产出,将人力看作是一种资源,得而求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认为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将企业的物质资本、货币资本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为创造企业财富。所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人”为中心开展工作,着眼于人,其管理重在人与事的系统优化是管理的根本出发点,其充分肯定和认同人在组织中的主体地位,特别强调一种动态的、心理、意识的调节和开发。

(2)管理模式不同传统人事管理属于行政事务管理,更多的是一种“被动反应型”的操作式管理,人事部门根据上级的指示被动地调整企业CEO或高层主管提出的企业任何制度上的变革的要求。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多为“主动开发型”的战略型、策略式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企业必须在快速变动的环境下,主动发现问题所在,懂得利用信息技术去寻找对策,提出创新的构思,更加重视对人的能力、创造力和智慧潜力的开发和发挥。

(3)管理内容丰富程度和管理重心不同传统人事管理内容简单,主要是对员工的招聘、员工的考核、奖惩、职务的升降、工资福利待遇、档案管理、办理员工离开的各种手续”的管理过程。组织在进行工作安排时主要考虑组织自身的需要,很少考虑员工自身的特点和要求,极大地影响了组织效益的增长和员工积极性的发挥,这些都是因为人事管理以“事”为中心,不承认人在管理中的中心地位,认为人是机器的附属物所导致引起的。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包涵了传统人事管理的基本内容,管理内容与人事管理的管理内容相比较起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更加丰富,工作范围拓宽了。因为强调以“人”为本,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考虑组织工作的同时,更加注重并充分考虑员工个人性格、特点、兴趣、特长、技能和发展要求等,按需设岗,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有效地激发了员工工作热情,使组织和员工的需要都得到了满足,归根到底这都是因为其强调以“人”为本的结果。

(4)管理地位不同,传统的人事管理是一种功能性的部门,管理活动仅限于执行层、操作层,管理者往往无需特殊专长、也不需要有专业知识、也不需要有良好的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管理者扮演的角色是着重展现各种功能及执行效率,单纯处理文书、事务性工作的人事行政、执行已制定的政策、活动、薪资管理及维持员工关系和谐。作为进入决策层、运作层,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战略和决策意义的管理活动,不但承担传统人事管理的基础业务外,而且扮演各部门的战略性伙伴角色,主要承担策略及执行前瞻性的人力资源规划等任务。

(5)对创新的重视不同当员工的知识优势形成后,要想其发挥其有效、应有的作用,需要根据具体发展形势,不断创新管理即要在创新活动中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特长,获取尽可能多的创新产品。传统的人事管理,虽然也具有创新管理即直接组织员工开展科研和制订科研奖励条例鼓励创新,但是这些都不够系统全面,没有根据员工的特长去组织个人的创新活动,远远不能满意、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根据员工特长去规划、组织知识资源开发、重组及学术研究,注意事后效果的调查,及时发现并有效地处理有关问题,不断改进完善创新体制,保证创新活动有序、快速、高效地开展下去,这些都要求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要重视创新管理。

(6)管理的视野不同,传统人事管理在地域的角度只注重企业范围内的与人事有关的工作,包括员工的招聘、考评、报酬、调动等等;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突破了企业的界限,统一考虑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组织中所有体力、脑力劳动者所进行的管理,组织、平衡企业的人力资源。从时间的角度上看,传统人事管理处于企业某一段的人事工作,注重强调人的使用与控制,没有从根本上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也没作企业的发展规划;然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面向未来,注重人性化管理,将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提高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人”这一资源。从管理的层次上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大致可分为两方面,一种是作业性的,主要指考勤、人事档案管理、绩效考评、薪资福利等行政性工作;另一种是战略性的,包括人力资源政策的制定、执行,员工的教育、培训、生涯规划,组织发展规划和业务发展开发、留住人才等具有相当前瞻性的工作。

传统人事管理主要专注于做也行的人事管理工作,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担负人事管理工作,更多地关注与员工的发展、员工自身价值的体现以及团队建设、组织变革等战略性工作。

2人事管理在企业中的适用性研究

通过分析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人事管理两者中的区别、相同之处。我们可以知道人事管理在企业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人事管理在企业中的适应性有哪些呢?它的应用的价值是什么呢?让我们通过案例来分析。

福临汽车配件有限责任公司位于珠江三角洲,是乔国栋于10年前创办的,专门生产活塞、活塞环、汽门之类产品,为华南的汽车制造与修理业服务,是个人合股企业。乔国栋是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傅立朝是副总,主管生产,手下还有位生产厂长,叫刘志仁,是傅总自己找来的。福临汽车配件有限责任公司大胆放权,每个车间主任都有相应的职权,总公司对他们也充分的信任,从人员的招聘、委派、考核、升迁、奖惩等一系列的人事工作都由他们来完成,总公司很少参与进去,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为了公司发展的需要,加强员工的管理和各个业务方面的来往,提高员工的士气,加强对各车间的领导,公司决定成立人事部门。

在福临汽车配件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初期,公司规模比较小,没有设置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由车间主任负责员工管理的工作,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公司的业绩不断地发展。那么福临汽车配件有限责任公司在公司成立初期没有设置人力资源部门有哪些适用性的价值?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观点:

(1)公司在成立初期,规模小,设置人力资源部门,势必会增加公司的管理成本,不利于公司的资金的流动和周转。

(2)从管理的性质来看,福临汽车配件有限责任公司高层领导对企业的人事管理很少参与,也很少有战略性的决策,人事管理工作由车间主任完成,属于一种业务性和战术性的管理。

(3)从管理功能的角度来看,公司只负责对车间主任的人员配备,并没有涉及对员工的管理,“员工的招聘、培训、录用”、“员工的考核,奖惩,职务的升降,工资福利待遇”、“办理员工的辞职手续”这三方面所谓的“进、管、出”都有车间主任来完成,。简化了人事管理的一些繁琐的步骤。

(4)福临汽车配件有限责任公司经过七年的发展,业务不断地增加,员工士气也不断地下降。在这七年的发展里,乔总对员工的信任,使车间主任以及员工是在“和睦的大家庭”里,极大地鼓舞了员工的士气和工作的斗志。福临汽车配件有限责任公司为了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主要是为各个车间主任分担一些工作,使车间主任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生产上。

公司人事部门,就是为了加强员工的管理,提高员工的士气,带动生产,为公司创造最大的利益。在一定的意义上,既避免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成本的浪费,又避免了管理过程的复杂化。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3总结

在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起步比较晚,人们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还比较浅显,大多数企业还是处在人事管理的阶段。

对于我国的一些中小型企业来说,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必然会增加企业的成本,阻碍了公司的发展,使公司在资金的流动和周转方面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所以,目前我国的中小型企业不够具备建立人力资源管理。运用人事管理,在人员的招聘、委派、奖惩、职务的升迁、员工的离职等基础性的工作都具有较大的优势,又满足了当前企业发展的需要,针对公司的发展,从战略角度看,专门负责业务型和战术性的工作。

从另一方面来说,人事管理的应用,将会使中小型企业的高层领导将主要的任务放在企业的发展和产品的营销等方面,对于公司人员的配备,给予下属充分的信任和权力,企业的中层领导为满足企业的发展和需求来进行相关的人事管理方面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钟永娴,传统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研究[J],韶关 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年2月,第29卷第2期

[2][英]马克·托马斯著,蓝晓雁译,人力资源的第一本书,汕头 大学出版社,2004,

[3]罗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教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4][中]郭成,人力资源管理[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

[5]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编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师(四级)[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6]全延光,试论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异同及转变[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8年第6期,总第172期

[7]杨颖娟,将传统人事管理转向现代化管理[J],太原铁道科技, 2006,01

4.企业资金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 篇四

关键词:企业;

资金管理;

对策 目 录 摘 要 Ⅰ 一、企业资金管理的内涵分析 1 二、企业资金管理的现状分析 1(2.1)资金管理意识淡薄 1(2.2)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 2(2.3)资金管理制度缺失 2 三、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2(3.1)企业经营管理者资金管理的意识缺乏 2(3.2)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不畅 3(3.3)内部监督制度不健全,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 3 四、企业资金管理的对策分析 4(4.1)树立正确的资金管理意识 4(4.2)健全资金管理制度 4(4.3)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4.4)建立和完善资金业务的监督与检查机制 5 结 语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企业资金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 一、企业资金管理的内涵分析 企业资金管理是企业维系正常经营活动,优化资源配置,保障经济安全、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企业通过采取审计、监督等系列方法、手段实现对企业资金内部的全面控制,从而服务于企业的生产与发展,对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强化资金管理职能方面,可以保障经营资金更具流动性,通常有效的资金管理体制可以使企业拥有一定数量始终可变现的资产,当遇到人为或非人为环境变化以及自身战略决策失败带来的危机时,则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甚至具备一定的融资能力,且扩大或转移生产经营,在市场波动中抓住机遇,反败为胜;

另一方面,切实提高经营资金使用效率,加快资金周转速度,减少非必要成本损耗,最终做到提高资金及生产盈利水平。资金管理的主要对象为运营资金,根据现有运营资金分类方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第一种按照资金的构成要素,可以将企业运营资金分为现有资金及等价物资产、存储货物、应收、应付账款等。由此管理项目被分为现有资金、等价物资产(证券等)管理、账款、存货管理及信用管理等,资产管理的主要功能在于确定各项目在资产总额中的最佳比例,通过管理提高资产周转效率,降低风险。第二种根据运营资金时间的变动性分为临时、永久性资金。临时性流动资金用于企业应对周期性、季节性变化带来的资产负债、货款支付,维系正产经营活动。永久性资金用于企业必要的生产投入及运营投入。通过资金管理合理分配二者的比重对企业生存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企业资金管理的现状分析 (2.1)资金管理意识淡薄 我国处于市场经济完善时期,企业经营意识尚有欠缺,尤其在资金管理方面,过分注重提高生产能力,将大量资金投入产品前期生产,造成运营资金堵塞,周转不灵,一旦遭遇风险便失去了经营的主动性。监管意识有待加强,企业在使用运营资金时,计划不足,随意性较大,给企业及相关利益主题带来很大的影响。缺乏资金管理意识在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尤为明显,这与惯有的经营观念分不开,传统中小企业主要依靠资金投入扩大经营范围与经营业务,缺乏必要的资金管理意识,无法适应当今的市场环境。

(2.2)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 部分企业缺乏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由于缺少丰富的资金管理经验,对资金管理的专业性认识不足,因此没有形成科学的资金管理价值理念,且认识不到资金管理的重要性。使资金的使用计划缺乏合理性,从而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容易造成资金链断裂的问题。由于没有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企业管理人员往往会缺乏资金管理的积极性,在执行中没有相关的制度作为依据,降低科学管理资金的意识,使资金规划出现不合理的现象,直接影响着企业的长远发展。

(2.3)资金管理制度缺失 多数企业在发展中无法将现有的资金管理制度与市场环境及企业发展战略相联系,从而未能形成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体系。首先,审批环节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制度保障,在业务流程管控上流于形式,对资金外流审批不严,常常只需业务主管领导签字便可以导致资金的外部流出,业务主管领导并非对业务进展情况完全了解,谎报现象时有发生;

其次,从资金管理绩效评估体系来看,有的企业并未单设专项评估部门,也未与外包公司建立合作,营运资金使用效果与企业员工工资脱钩,使资金使用评估形同虚设。

三、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3.1)企业经营管理者资金管理的意识缺乏 目前,很多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资金管理意识明显已经跟不上企业的快速发展,资金管理的意识缺乏使企业经营管理者不能清楚地认识到企业资金管理的重要性,或认识到企业资金管理是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很多中小企业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资金管理意识缺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企业与其他类型的企业相对比,业务流程更为繁琐,资金周转速度慢,实际占用的资金量大,很多企业资金配置不科学,不合理,缺乏系统的规划,甚至造成大量的资金闲置、资金使用成本居高不下等。当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出现变化时,企业往往会出现资金面紧张的状况,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也会因此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会导致企业周转不灵,损失严重。由此可见,企业经营者如果缺乏的资金长期规划意识,将会无法科学地调度使得企业资金,资金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实现最大化。

(2)部分生产企业只是一味地追求产品产量,缺乏对产品市场的变化及需求的研究和了解,企业经营管理者缺乏应有的市场分析和随机应变能力,对有限的资金资源不能够合理科学的调度和使用,这将会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

(3.2)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不畅 一方面,企业各部门缺乏对资金管理内控制度,各部门向财务部门报送资金预算编制所需的基础数据时,消极应付,提供的数据不及时、不准确,致使生成的资金预算指标可操作性差;

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系统构建不完善,各子公司、分公司不能与母公司实现会计核算数据共享,导致母公司不能有效地监控各子公司资金流,无法实现集团内资金的集中调剂使用,推高企业的筹资成本。应用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因此,企业必须强化内部控制的监管与激励机制,确保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持久的应用实施,保障内部控制的实施安全。一方面,企业管理阶层需要培育专业的内部控制管理人才,通过认同内部控制制度并对内控策略有专业认知和管理能力的人去进行企业管理,从管理层面提高管理者的内部控制监管意识,确保内控制度检查评价工作的管理质量;

另一方面,企业应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对于认同企业内控制度管理制度并在内控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提高企业人员对内部控制制度推广和应用的积极性,促进内控制度成功地实施与开展。

(3.3)内部监督制度不健全,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 当前,我国很多中小型企业没有构建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内部监督形同虚设,严重时会导致企业资产流失。具体分析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情况。首先,资产的内部控制不严格,资产的领用、登记等手续不严谨,严重时可能会造成大量账外资产的存在;

不严格执行资金资产的定期盘点制度,造成账实不符的情况经常发生;

部分企业的材料、物资管理不规范,材料、物资的出入库验收手续不完善,致使成本结转数据不准确,成本和利润的记录不真实。其次,许多中小型生产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自身管理水平不高,企业管理意识薄弱,至于专项管理如企业的应收款管理等几乎为空白。在这类企业中,通常营销人员只负责销售产品,至于销售款项的回收不在职责范围之内,这样就容易使大量的资金被客户占用,企业对营销人员缺乏约束,考核不严,奖罚不明,甚至出现营销人员私自挪用货款的现象;

财务部门对应收款项监督不力,使客户长期无偿地占用企业资金的现象长期存在,使企业蒙受损失,这些现象对企业来说都是致命的,严重时会导致企业倒闭。

四、企业资金管理的对策分析 (4.1)树立正确的资金管理意识 资金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论是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还是基层的普通员工都知道资金很重要,但是她们对于什么样的管理方式才能够确保资金有效管理却比较模糊。所以我们所说的加强资金管理意识并不是单纯的强调资金的重要性,而是要全面加强对资金管理重要性的意识树立。在树立正确资金管理意识具体工作方面。首先就必须加强对资金统一管理的正确意识树立,资金不是某个部门、机构乃至个人的私人财产,资金是属于企业的,是促进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动力,所以即便是在具体部门中运作的资金也必须树立起统一管理的正确意识,这样才能够让资金的流动变得可控、可感、可知,才能够让每一个环节运行中的资金都处于网络化的管理体系当中。

(4.2)健全资金管理制度 企业应当制定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投资、筹资和资金营运等环节的资金活动,制定科学、规范的管理规章制度。资金管理制度可以对资金的使用起到制约、规范的作用,能够有效地促进公司战略目标实施与完成。建立货币资金业务岗位责任制,明确各岗位人员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货币资金业务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从组织机构设置上确保资金流通安全。建立严格的货币资金审批制度,明确审批人对货币资金业务的审批方式、权限、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经办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职责权限。在实际运用中,不断完善其制度,从而保证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合理性。建立资金预算管理制度,按照预算要求组织协调资金调度,确保资金及时收付,实现资金的合理占用和营运的良性循环,严禁资金体外循环。

(4.3)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关键是采取得力的措施,从而加速资金周转。企业在资金使用过程中,管理层需要高度强化资金管理的意识,将具有较强流动性的资金进行严格的控制,合理安排资金的使用计划,保证企业资金的运转水平。合理调整产品结构,以市场为导向,缩短营业周期,及时催收应收账款,加速资金回笼,加快营运资金周转,以便用有限的资金服务于更大的产业规模,为企业取得更优的经济效益提供条件。产品销售前,对客户的信用进行深入调查,评估其偿付能力,测定赊销额度,并采用恰当的结算方式,有效降低企业应收账款的坏账损失比率。

(4.4)建立和完善资金业务的监督与检查机制 针对企业流动性强的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等资金,企业应该设立专门的稽查部门负责监督企业资产的收支情况,这也是资产管理中的重难点,要定期对现金,银行存款的收支进行检查,检查内容主要包括:凭证真实性与完整性、现金使用范围的合规性、有关法律法规、财经纪律的遵守情况、公司现金管理规定执行情况等。一旦发现某一环节存在账实不符,或者数据和平常差异巨大,需要存档,计入稽核档案,做深入调查,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问责到人,并以示惩戒。

建立现金收支管理体系如下图所示:

现金收支管理体系 稽核 定期抽检 不定期抽检 图1:现金收支管理体系(1)稽核岗位负责直接监督现金收支,检查内容主要包括:凭证真实性与完整性、现金使用范围的合规性、有关法律法规、财经纪律的遵守情况、公司现金管理规定执行情况等。发现问题,记入稽核档案,作为对出纳岗的奖惩依据。

(2)由会计人员组成定期抽查小组,每月定期进行一次检查,除检查稽核内容外,还需检查进行现金盘点,检查现金账实是否相符等。检查结果记入定期抽检档案,作为根据对稽核岗的奖惩依据。

(3)财务主管组织组建临时抽查小组,小组成员由纪检、财务、总经理办公室等工作人员组成,检查内容除定期抽查小组检查内容外,还检查现金收支授权审批执行情况,现金收支流程执行情况等。检查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每次抽检结果记入不定期抽查档案,作为对会计部门工作的考核依据。

结 语 结合全文的研究分析,就会发现企业的资金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前景起着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需要进一步对公司的管理体制进行改善,提高管理水平,这也是为什么管理会计越来越有发展和研究趋势的原因。其实资金管理在实际的操作管理中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如果在企业中能顺利成功的应用,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掌握资金管理的技能就等于掌握了一个企业的命脉,通过判断资金管理工作的好坏,就可以评价一个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所以企业应该给予资金管理工作足够的重视。对资金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找出其本质的原因,然后针对性地采取一些解决对策。要有专门的监管人员确保相应的措施到位,要对实施措施之后的财务状况进行统计,一旦发现问题要第一时间采取措施,避免资金问题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总之,通过本文提出的一些措施,可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效益,让企业始终处于一个相对优势的地位。

5.当今企业成本管理及管理对策 篇五

摘要:成本管理要求全面系统、科学合理地对企业所发生的各种成本项目进行管控,它的目的在于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措施,最大程度的降低企业的成本耗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面对的将会使一个更加多元化的世界市场,成本管理将会突显出更多的作用。我国企业成本管理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方面对企业更好地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本文将通过分析企业成本管理方面的问题来剔除一些提高企业成本管理质量的有益建议。

关键词:成本管理;经济发展;企业效益

一、当前成本管理的面临的新形势

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的进步使成本管理面临以下事实:一是成本管理的顺利进行必然需要获取拥有竞争有利条件的成本信息。二是传统成本管理会计本身的弊端会显现无疑,要改善这些缺陷,那就需要探索新的管理方式。我们可以把企业管理与成本管理相结合。与此同时,引入管理理念于成本管理中,使得成本管理的功能扩展,最终成为战略层面的成本管理。

二、我国现阶段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现实中成本管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就导致了成本管理这项工作在实际执行中并没有取得更好的效果。我认为成本管理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观念意识上的缺陷

企业不仅仅要考虑企业的生产能力,还要看中自身的营运能力,所以成本管理也要考虑到生产和营运过程中的所有环节。许多公司非常重视对生产环节的成本支出,却一直忽视非生产部门的成本支出。企业管理者也应站在宏观角度去探所,进行成本管理活动,比如要关注人力费用、服务费用等。员工的角色是产品的生产者或是服务的提供者,他们往往会认为成本管理是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的责任,是由企业的领导负责的,成本管理与他们的关系并不是很密切,致使员工的成本观念很淡薄,会造成企业材料和资金的额外支出,造成成本的增加。

(二)从企业成本管理涉及的内容分析

由于对成本管理概念认识的不充足,企业管理者在实施成本管理的方案中,他们只是注重生产过程中的相关成本管理活动,而没有从产品生产循环周期的角度出发,开展成本管控。成本预测与决策缺乏有效体系进行规范,成本计划缺少科学性,缺乏对市场的充分认识和对企业未来发展的规划,没有考虑到长远的利益,只是考虑到眼前的短期利益,虽然也强调控制成本,但是内容局限于狭隘的生产成本,只是为了降低成本而进行成本管理控制。成本管理没有考虑到市场的变化情况,在如今的市场发展情况下,产能过剩普遍存在,供过于求,流通中的成本在增加。

(三)偏重企业内部成本管理,缺乏全局性和长远性

在我国,大多数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时,只是考虑企业内部因素。随着现代社会科学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经营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企业之间各方面的联系也变得更为频繁,产业链之间的结合越来越密切。与业务关联企业的交易成本比例也逐渐增大,因此,企业也应将外部发生的成本按照合理一致的原则考虑到自身日常成本管理中,进行全面的评价、分析、控制和管理,以便更好的控制企业总成本。

三、改善成本管理的措施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如果想要真正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现代管理制度,就必须要完善成本管理,这是能够促进企业长期稳定、持续保持竞争力的内在因素。

(一)强化企业成本管理的观念意识

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的推动下,企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这就企业需要把单方面的成本管理上升到更高的层面上,企业的成本管理活动应该以成本效益为原则。这就要求企业不能仅仅是关注企业自身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更需要重点关注外部因素对企业成本产生影响,在内外环境结合的条件下进行全面宏观的成本管理。同时从市场竞争的角度重新看待企业成本管理问题,例如:企业自身的规模与拥有的市场份额是否相匹配;生产设备的效率性和使用性;生产工艺流程的科学性和节约性。生产布局是否合理;技术方案的先进性和可操作性等等这些因素都将是影响企业成本费用发生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企业管理者在成本管理中居于统领和引导的地位,企业成本管理的制度、方法、政策甚至是实施都由管理者引导进行,可以说管理者对成本管理的认识程度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企业员工对待成本管理的态度,所以说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成本管理意识有助于带动员工对成本管理的认识程度,有助于在企业内容形成良好的成本管理意识;另一方面管理者在制定成本管理的经营策略时,由于受到各种原因的影响,使得这种政策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这就导致了他们自己和员工在进行成本管理活动时受到既定策略的限制,不能取得更好的成本管理效益,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成本管理意识可以使管理者制定更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的经营策略,对于提升管理工作开质量十分有益。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系统

在企业进行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在企业管理层的组织规划下,应该把各个部门带动起来由财务部带头,把成本管理当作一个全面的企业管理规划,在多个生产阶段和负责机构中对成本的形成、流转进行控制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统计、核算、分析,与此同时还要与管理者进行沟通,因为成本管理是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多个方面,企业管理者也需要关注成本管理的进程和所存在的问题,并且这项管理工作有了管理者的支持才能更好地进行下去。

(三)引进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以往的成本会计方法在一些方面都难以适应企业改革创新的需求,那么在成本考核与管控上就要探索新的方法,如此才能适合于企业改革创新、寻求新的发展道路的宗旨,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中,作业成本法就孕育而生了。作业成本法是采取对日常作业活动进行分作业项目分配,核算作业绩效和材料人力等使用效率的方法,作业成本法在从开始生产、经营企业管理端活动,通过跟踪动态反射活动,从而更好的发挥其在决策中的作用,以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所以,作业成本计算法还是达到成本核算与管控相融合的全方面成本管理制度。

四、结语

成本管理构成了现代企业管理,它通过一系列的管控措施来实现管理的目标,进行成本核算,能够发现企业在发展和与同行业竞争中的问题,更好的为企业发展服务,在如今经济发展的形势下,成本管理越发显得更加重要,如果企业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去,就更加需要改革自身,加强成本管控,建立战略成本制度,不断改革管理模式,适应发展的需要。

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出现背离,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分化正趋于明显。为适应这种变化,国家及时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长远规划,这是中国社会、经济层面的深刻地改革,其将会持续的时间之长、涉及的领域之广、改革的程度之深将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产生深远的革命性影响,企业的发展要牢牢抓住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势,转变企业发展理念,把握市场机遇转型升级,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企业在制定了企业的发展战略后,除了要紧紧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市场大潮外,还要在企业能力与资源的基础上,把企业的内部能力与资源转化为现实的战略竞争力,避免战略与运营系统脱节,实现战略落地。(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英洁,浅析我国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报,2014,1:44-44.[2]卢逸人,浅析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4,4:168-169.[3]于婷,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投资与合作,2012,10:197.[4]黄显文,浅谈企业成本管理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企业导报,2012,4:41-42.[5]贾燕妮,我国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相关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外企业

6.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六

年 级:2014春行政本 学生姓名:郭勇 专业:行政管理 学号:1434001205483

指导教师:杨栋

内容摘要

在当今社会环境下,绩效管理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重要工具和手段。企业成功的第一要素就是绩效管理,绩效永远是企业的重点,没有绩效一切都无从谈起。所谓绩效管理,是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持续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绩效是一个企业管理水平优劣的反映,有效的绩效管理更是企业经营管理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绩效管理 绩效 绩效考核 问题 对策 引言

无论企业处于何种发展阶段,绩效管理对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它是决定人员调配和职务升降的依据,是进行人员培训的依据,是确定劳动报酬的依据,是对员工进行激励的手段,也是平等竞争的前提。绩效管理的核心是促进企业获利能力的提高及综合实力的增强,所以进行绩效管理是非常必要的。绩效管理如果运用得当,不仅有利于促进组织的发展和公司绩效的提高,也有助于挖掘和提高员工的潜力和能力,特别有助于将员工的个人目标与企业战略相结合,实现企业目标与个人发展的平衡,进而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却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严重地妨碍和削弱了绩效管理的作用。

目录

一、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清——将绩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考核……………………4

(二)片面追求——绩效指标设定缺乏科学性………………………4

(三)重结果轻过程——缺乏绩效实施沟通…………………………4

(四)有始无终——绩效结果无反馈……………………………………4

(五)运用不当——绩效管理等同奖惩制度…………………………5

二、我国企业绩效管理对策

(一)提

理念……………………………………………………5

(二)建

效的绩

系统…………………………………………7 三、结论…………………………………………………………………………9

一、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清——将绩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考核

在企业绩效管理中,极易混淆一对最为基本的概念: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认为绩效管理就是每月、每季、每末例行性的考评打分、人员排序、评选先进这样一些艰难的抉择,殊不知以上仅仅停留于绩效考核的环节,而非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一个循环系统,始于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面谈,而绩效反馈面谈又成为下一个循环的始点,因而,绩效管理是一个不断提升的闭环,体现了最为经典的现代管理理念---完善无止境。

(二)、片面追求——绩效指标设定缺乏科学性

选择和确定什么样的绩效指标是绩效管理特别是绩效考核中一个重要的、同时也是比较难于解决的问题。在实践中,很多企业在设定绩效指标时常犯以下两个错误:

(1)片面追求指标量化。绩效衡量的指标最好要可量化,从而避免评估者的主观偏差。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企业的管理者们往往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期望能通过某种方式将所有绩效表现都用数量化的指标进行衡量。其实,试图将所有事物都用数字来衡量既不可能,也没必要。管理既是科学,也是艺术,一切皆要可衡量的想法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理想化想法。在很多情况下,有意义的绩效指标可以是描述性的,只要保证这些描述性通过某种途径可以进行验证就可以了。

(2)片面追求指标的全面性。一些企业希望考核面面俱到,德能勤绩,一项不落。然而,过多的考核指标只会分散员工的关注重点,影响对员工行为的引导作用。对于企业来说,太多和太复杂的指标只能增加管理的难度、分散管理人员的注意力。作为绩效管理,应该注意将绩效指标与绩效计划相结合,主要抓住关键业绩指标,将员工的行为引向组织的目标方向。

(三)、重结果轻过程——缺乏绩效实施沟通

绩效实施沟通指管理者和员工共同工作,一起分享有关信息的过程。这些信息包括工作进展情况、潜在的障碍和问题、可能的解决措施以及管理者如何才能帮助员工等。现实中,大多数企业都没有进行这项工作,究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完成绩效计划后,绝大数人将主要注意力放在了绩效结果上,而对结果的产生过程没有足够的重视。

现代意义上的绩效管理,强调的是过程辅导和不断改进。就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不断推动员工个人和组织绩效成长而言,绩效计划的落实,在工作过程中切实执行,并根据变化而及时调整,是绩效管理的主要价值所在。这就意味着,日常工作中的绩效辅导必不可少,甚至比单纯的绩效考核要来的重要得多。这项工作体现在绩效管理的操作上就是除了根据绩效计划进行绩效考核外,还必须进行持续的绩效实施沟通。

(四)、有始无终——绩效结果无反馈

大多数企业的绩效管理过程只进行到绩效考核即告一段落,各式各样的表格在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填写完成后被束之高阁。管理者觉得很累而且没有成果,员工也觉得很累而且充满疑惑。评估结果没有反馈给员工,所以问题仍然存在,绩效仍然不高,沟通仍然不畅。而这导致了从高层到员工对绩效管理有效性的怀疑,对继续推行绩效管理的障碍。可见,结果反馈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五)、运用不当——绩效管理等同奖惩制度

大多数企业都有意无意地把绩效考核结果与奖惩划上等号,根据考核结果决定资金分配,淘汰、惩罚不合格的员工,升迁、奖励优秀的员工。这样做当然不无道理,但绩效考核体系不应该单纯为了奖惩员工而设立和存在,它应当成为提升提升企业整体绩效和员工个人绩效的推进器。武断地把绩效等同奖惩是很多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二、我国企业绩效管理对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绩效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它犹如一把双刃剑,做好了可提高企业整体效率,创造更大效益,留住优秀人才;反之,则会打击员工士气,影响企业竞争力。当前,我国企业正处于由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阶段。

(一)提升绩效管理理念

目前,在我国的企业中,管理者的观念还比较落后,管理层对绩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主要存在两种错误认识,一种是认为绩效管理只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工具,是企业用来管理员工的工具,其目的是为了薪酬分配;第二种是认为绩效管理就是绩效考核。这两种错误认识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和企业发展的要求,不能全面科学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绩效管理的观念、方式和手段。可以说,认识问题是企业实施绩效管理的最大障碍和绊脚石,要想使绩效管理得到有效的实施,必须树立全员绩效意识,尤其改变管理者的观念。

1.从战略高度重视绩效管理,强调绩效管理的绩效提升功能 绩效管理体系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1)高层管理者应该对绩效管理高度重视,不能简单地把绩效管理视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的一项日常工作,而应该从战略高度来考虑如何借助绩效管理来提升整个公司的绩效水平,以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

(2)管理者与员工应该认识到,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共同开发的,是帮助业务部门和员工提高绩效水平的管理利器。管理者与员工应该正确对待业绩管理,而不是抱着一种应付,甚至是抵制的心态来看待绩效管理。

(3)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设计绩效管理体系的时候,应该先了解公司的发展战略,然后从公司发展战略着手考虑如何利用绩效管理来推动公司战略目标的 达成。在绩效管理实施过程,更应该时时刻刻考虑如何让绩效管理更好地为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服务。

(4)企业在设计绩效管理系统的时候,更多地应该考虑如何提升企业的业绩、提升部门的业绩、提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的业绩,而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发奖金和晋升职位这个层次上。

2、建立高效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的灵魂,是一种无形的管理方式。它是以观念形式,从非计划、非理性的角度出发来控制企业和员工的行为,使员工为实现企业目标自觉地结成团结互助的整体。企业文化与绩效管理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企业要使绩效管理顺利实施,必须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必须把有关人的各项决定——岗位安排、薪酬、职位升降、员工解职等都看成是企业的控制手段,这些都表明企业需要什么、看重什么和奖励什么。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带动员工树立与企业一致的目标,并在个人奋斗的过程中与企业目标保持步调一致。能为员工营造出一种鼓励积极创造的工作氛围。因此要成功的实施绩效管理,适应日益急剧多变的竞争市场,最大限度发挥企业潜力,就必须致力于建设一种与企业的绩效管理系统相融合的高绩效的企业文化。高绩效企业文化具有以下特点:

(1)奖惩分明,公平考核,主动沟通;

(2)鼓励员工积极学习,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学习、培训机会,不断提高员工素质;(3)营造良性竞争的工作氛围;(4)努力丰富工作内容;(5)提倡创新,鼓励承担责任;

(6)为高素质人才提供发展机会和吸引力的工作环境;(7)通过满足客户需求来保障股东利益。

3、准确把握绩效管理全过程

一个完整的绩效管理过程包括五个组成部分:制定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沟通与反馈、绩效结果应用。这五个组成部分缺一不可,缺了哪一个环节,绩效管理的系统都将是不完整的,在实施起来都会出现漏洞,出现意想不到的困难。在实践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过分看中绩效考核这个环节,而忽视了绩效管理的其它环节。提起绩效管理很多人就会想到绩效考核,而绩效考核很容易与浪费时间、流于形式等不良的评价联系在一起。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过于地看待绩效考核这一行为,这是对绩效管理观念和定位上的误区。绩效考核只是完整的绩效管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种对绩效管理的片面认识,人为地将绩效考核与完整的绩效管理割裂开来,就会造成绩效管理系统不能与组织的战略目标有机联系起来。

(二)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系统

企业应根据发展状况和战略目标,确定绩效管理战略体系。同时,要善于充分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其它手段,增强绩效管理的动力机制和传导机制,完善绩效管理系统,加强沟通与辅导,克服绩效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绩效管理作用。1.建立绩效管理系统

绩效管理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因此可以将绩效管理作为一个项目来看待,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来推动它的实施,使企业各级管理者和员工逐渐熟悉和接受,并予以执行。(1)研究立项

研究立项主要从两个大的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出具完整、易于理解的项目计划书;二是将项目计划书递交给总经理,与总经理在项目的可行性上达成一致。人力资源管理部经理要通过持续不断地与总经理保持沟通,使其充分认识到绩效管理的好处、思路和流程,以取得总经理的支持,并让总经理参与与管理,担任项目经理。这个过程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经理应有耐心和信心,做好总经理的工作,有了总经理的支持,绩效管理就成功了一大半。(2)组建绩效管理团队

各部门经理是绩效管理实施的主体和中坚力量,上对企业的绩效管理体系负责,下对自己所主管部门员工的绩效负责。在绩效管理的实施中举足轻重,没有他们的支持,再好的绩效管理方案,也只能流于形式,得不到有效的实施。所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经理在向总经理推销绩效概念的同时,也要向各个部门经理进行宣传。在总经理同意立项后,组建绩效管理团队要吸纳他们加入。成立团队之后,依据绩效管理的流程和理念确定每个人的角色,赋予每个人相关的权限和责任,并拟定工作说明书,以书面的形式明确其职责,确定其工作目标。

(3)培训管理团队

管理团队的意识、观念和能力是进行运作的基础,所以,管理团队的培训又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经理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采取举办团队研讨会,或者聘请管理顾问公司授课的方式,向每个部门的管理者传授、宣传,使其掌握绩效管理理念、方式和技巧,以保证其推动绩效管理的力度。我国企业的绩效管理体系之所以会出现各样的问题,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各级人员的观念、技能与技巧跟不上。同时也不能忽视对普通员工的培训。培训工作做的越好,绩效管理就能顺利实施。(4)确立绩效管理的目标任务

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改善管理水平,开发员工潜能,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提升企业绩效。管理团队要立足长远,结合企业发展战略确立绩效管理的目标任务。(5)设计绩效管理的流程

依据绩效管理的理念,设计绩效管理的操作流程,使绩效管理按制度化、程序化进行。同时一定要注意将绩效提高到管理的层次,使之成为管理者和员工不断沟通交流的过程,而不要只单纯地进行绩效考核。(6)项目的检查评价

在项目开始实施后,企业应根据企业的实际,采用PDCA循环即质量管理的方法进行检查评定,不断地总结和提高,使绩效管理系统得到调整和完善。2.形成有效的绩效管理动力传导机制(1)衔接号企业战略体系与绩效管理系统

绩效管理系统一定要服务与企业战略目标。在绩效管理的实施中,要注重打造绩效管理的生态链。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看待绩效管理及其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要始终不忘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为了绩效管理而绩效管理,呆板教条地实施绩效管理,应着眼于长远,以一年为一个周期,三年一个阶段,不 断检查调整,完善提高绩效管理系统。

(2)充分发挥激励体统对绩效管理的支持作用

绩效管理系统必须得到激励系统的大力支持才能充分发挥作用。但是,绩效不应仅仅只与工资奖金挂钩,否则会使员工认为实行绩效管理就是涨工资或降工资。应使激励的手段多样化,如:使员工承担更有挑战性的工作、赋予更多的职责和权利、提升职位和给予精神层面的荣誉等。随着资本市场的成熟,还可以尝试股票期权等激励方式。同时,有效地管理绩效不佳的员工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奖励优秀员工比处罚绩效不佳的员工容易得多。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必须正视绩效不良的员工,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激励其提高绩效。(3)管理则要承担起在绩效管理中的责任

管理者在绩效管理中肩负着非常重要的责任。一是绩效管理有赖于管理者的计划与实施。二是对于绩效管理中无法依靠制度本身解决的问题必须要由管理者来不缺。在企业中较普遍存在一种倾向,就是希望通过绩效指标的设计,将所有的工作和任务全都予以量化,以减少管理者在绩效考核中的主观因素,实现绩效考核的公正和公平。实际上,对于企业各个岗位和职位来说是不可量化所有的工作任务的。比如销售人员,通常是用销售额来衡量其业绩,但是,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来说,开发新客户、与客户的沟通能力和效果、服务客户的态度和水平等定性指标可能比定量指标更为重要。因此,再好的绩效管理制度也不能替代优秀的管理者的作用,管理者应该承担起对员工做出客观公正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

(4)树立全员绩效意识 绩效管理重在管理者和员工的积极参与,要让管理者和员工从心里接受绩效管理理念及管理制度,并身体力行予以执行,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要使员工清楚地认识到,工作就是要按标准执行,要把任务具体化,并在工作中做好记录,做到科学规范,有据可查;要使管理者充分地认识到,对员工的期望要求不能只停留在脑海中,要经常不断地与员工沟通:沟通企业的价值、使命和战略目标;沟通企业对每一名员工的期望结果和评价标准以及如何达到 该结果;沟通企业的信息和资源。使得员工之间相互支持,相互鼓励,达到通过共同的参与和承诺的方式,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5)管理信息系统对绩效管理系统的支撑与保障 绩效管理系统对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有较强的依赖性。如按照平衡计分卡方式建立的绩效管理体系,需要大量的财务、运作流程及市场的数据并使信息在企业内部顺畅地传递,才能使绩效指标及时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提高经营绩效的反馈和调整的效率,缩短适应市场变化的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具备良好的信息系统的企业就不能建立绩效管理系统。企业仍然可以借鉴平衡计分卡的管理思想,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确定关键业务环节并进行绩效控制,再同时建立信息系统,使绩效管理与信息系统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逐步完善和发展。

三、结论

7.当今企业成本管理及管理对策 篇七

(一) 经济制度的独立性

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 与建立规范和有效的市场经济主体是紧密相关, 而独立的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它既能保证企业不受外来因素的干预, 影响企业的决策, 同时也确保企业决策者对决策产生的影响负责。他不仅可以保证企业产权的独立性受到法律保护, 还可以保证企业有充分的决策权, 根据市场信息的变化, 自主决策。

(二) 市场竞争机制的有效性

市场竞争机制的有效性包括竞争的公平性、竞争的充分性、竞争的有序性。市场主体严格遵循这“三性”, 才能制止欺诈、造假、不正当的垄断, 才能保持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市场机制只有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才能促使企业加大降低成本的力度, 提高产品的质量, 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寻找积极创新的思路, 从而达到企业经济效率的最大化, 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公平的竞争环境, 意味着市场的公平, 只有机会公平, 才能保证社会的公平与经济效率的相统一。

(三) 政府职能的规范性

现代经济环境下的一个特点就是政企分开, 政府的职能通过法律手段得到有效的界定。市场经济的运作离不开政府的职能作用, 但它的作用不能过大, 否则会产生经济活动的任意干预, 造成市场经济的混乱。政府职能的规范, 能够促进有效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 促进经济的平稳发展。政府通过制定和执行一系列的规则、准则来约束企业, 便于更好地维护市场正常的秩序, 才能保证市场环境下竞争的公平性, 为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四) 社会信用的良好性

诚信对企业乃至对国家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现代经济环境尤其注重诚实守信。在当今经济环境下, 诚信不仅意味着较好的信誉, 同时也意味着更高的竞争机制、竞争理念。当今经济环境下的交易主要是信用交易, 信用交易的基础则是诚实守信, 否则, 将会使企业增加信用成本, 同时交易的深度和广度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良好的信用基础是当今经济环境下, 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诚信不仅意味着更高的信誉, 更代表着更高的竞争能力。如今, 商誉已经成为会计核算的一部分, 社会的信誉良好, 代表着企业资产金额的增加和利润的增大。

(五) 法制基础的健全性

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 与健全的法制基础是密不可分的。当今的经济环境下充满着竞争, 而竞争离不开法制的健全, 没有健全的法制, 经济制度的独立、市场机制的运行、政府职能的规范以及良好的社会信用就不能得到根本的保证。健全的法制基础, 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为市场机制的有效发挥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现代会计的特点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以凭证为依据, 借助于专门的技术方法, 对特定对象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和系统的核算和监督, 并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现代会计已经从最开始的记帐会计演变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管理会计, 已经成为一种经济管理的活动。现代会计的特点是以货币为计量手段、以会计凭证为计量依据, 在连续性、系统性、全面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基础上, 已经演变为与企业的成立、生长、发展紧密相关。现代会计, 不仅要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制定中长期的战略目标和战略规划, 还要关注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运用, 它既为公司整体战略服务, 又要为公司经营战略服务。

(一) 目的的明确性

现代会计不仅是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反映和监督, 同时也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不仅是记录和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同时, 也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 目的是为实现经济效率、环境效率和社会效率三种效率的最优化, 围绕着收入、利润、成本建立企业责任中心, 以实现全面经济效率的功能。

(二) 领域的广泛性

现代会计已经不仅局限于以会计凭证为依据, 以货币为计量单位, 全面连续系统地反映和监督企业的经营活动, 并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关会计信息, 对外界信息使用者提供会计报表, 同时, 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预测、决策和分析。现代会计已经不能只局限于简单的财务核算, 它已经渗透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领域。现代会计已经成为一个复合性的学科, 它同时涉及会计、审计、法律、管理和金融等多个领域, 既要了解会计核算的基本资料, 又要了解会计工作中涉及的法律事项;既要了解核算的有关规章制度以及法律法规, 还要掌握审计、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等内在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 工作的复杂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会计工作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会计系统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的拓展, 现代会计面对的不只是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的核算, 同时, 还要与企业各个方面有关联关系的企业相互贯通, 如:与相关业务单位往来款项的核对, 不仅能避免错帐的发生, 同时对关联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情况进行了解, 减少坏账发生的风险;与税务机关的沟通, 不仅能及时掌握国家最新的税收法律法规, 同时, 还可以及时了解一些与企业息息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 避免企业多交税款, 对税务不涉及的地方, 保证不纳税, 以便合理避税。

(四) 指导的全面性

企业对生产经营活动的预测, 已经成为企业经营活动的指南。现代会计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的预测、决策和分析, 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通过对企业经营活动的预测, 指导企业经营的发展方向。对生产经营活动的预测, 能够协调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关系, 涉及到各个部门的工作, 能够指导有关人员更好地完成;对企业重大的经营决策起到指导作用;企业通过对会计数据事后分析, 找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弊端, 对各部门的工作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指导。

三、现代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功能的运用

会计的功能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从一定的数量上反映企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 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现代会计的功能主要包括核算功能、决策功能、计划功能和监督控制功能。

(一) 现代会计的核算功能

会计的核算功能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运用一定的方法和程序, 利用货币形式, 从价值方面反映企业已经发生或完成的客观经济活动情况, 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核算功能是现代会计的最基本的功能, 它主要是通过货币计量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综合的反映, 反映企业单位经济活动的状况, 为企业经济营管理提供可靠的经济信息。从数量上反映经济活动, 可以用实物量、货币量、劳动量三种尺度来度量。核算的主要目的是形成财务报表, 将财务报表的数据转换成有用的企业信息, 帮助报表使用人改善企业经营决策, 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 运用财务数据来评价企业当前和过去的业绩, 并评估企业的可持续经营能力。

(二) 现代会计的决策功能

在当今经济环境下, 市场经济高度发达, 为了有效地对企业实施管理, 就必须充分地运用企业会计资料, 以便系统地计算出企业成本的耗用情况、销售收入的实现情况、利润的完成与分配情况等。只有准确地进行会计核算, 才能有助于为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 帮助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策。作为企业所有者的投资人, 他们为了选择投资对象、衡量投资风险、做出投资决策, 不仅需要了解企业基本情况, 计算分析企业毛利率、总资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等经营指标在内的盈利能力和发展趋势方面的信息, 也需要了解有关企业经营情况方面的信息及其所处行业的信息;作为债权人的决策, 通过会计资料不仅要了解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指标在内的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 也需要了解企业所处行业的基本情况及其在同行业中该企业所处的地位, 这一切, 都需要通过会计的核算工作, 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信息, 通过会计信息透明度来规范企业的行为。

会计是记录和陈述过去, 如实反映已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事后的反映。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 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经济活动的日趋复杂, 企业不仅要随时了解自身的经营状况, 还要检查经营活动是否符合企业既定的目标, 还要周密地规划企业未来的行动。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率、经营成果、竞争能力和发展前景,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前途和命运, 为了满足企业管理者的决策, 企业会计通过分析和利用有关企业财务情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方面的信息, 全面、系统、总括地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情况、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状况, 并在此基础上预测和分析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通过发现企业在过去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找出产生问题的差距及原因, 并提出改进措施;现代会计可以通过预算的分解和落实, 建立起内部评价考核机制, 从而作出目标明确、责任清晰、考核严格、赏罚分明。

(三) 现代会计的计划功能

现代会计的计划功能是企业进行目标管理、财务监督的主要依据。制订计划, 可以使企业目标达到具体化, 具体的目标可以成为企业经营活动控制的标准和依据;还可以挖掘企业增产节约的潜力, 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 约束和控制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 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 企业效益的最大化;现代会计的计划功能, 可以让投资者了解企业投资成本, 增强投资信心, 了解企业经营状况风险, 把握投资的财务风险。通过分析财务计划报表, 投资者可以更清楚的了解企业预期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 了解企业的资本结构, 了解企业的现金流量, 了解企业销售收入的增长速度, 从整体上把握企业的财务风险。

(四) 现代会计的监督控制功能

现代会计的监督控制功能是指在经济事项发生以前、经济事项发生中或发生后, 会计利用预算、检查、考核盒分析等手段, 对企业单位的货币收支及其经营活动真实性、完整性、合规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和控制。现代会计的监督控制功能是企业管理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核心。通过现代会计的监督控制功能, 防止经营者舞弊、不负责任, 偏离出资者的财务目标, 以及利用不正当的手段, 从公司谋取不法利益。现代会计的监督控制功能是计划功能得以实施的保障, 要保证财务计划的实施, 就必须对财务计划的实施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监督。计划是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前作出的, 由于财务活动的因素复杂多变, 往往只能在财务活动的控制和监督过程中才能及时发现。会计的监督控制功能主要是利用各种价值指标进行监督, 核算是在价值指标的基础上进行的, 而控制和监督又是在核算的基础上进行的, 所以, 会计监督是主要依据这些价值指标来进行。

现代会计的控制和监督是与会计核算同时进行的, 它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与控制, 事前的控制是指会计部门在参与编制各项计划和费用预算时, 依据有关政策、法规和相关的制度, 对各项经济活动的可行性、合理性和合法性进行的审查, 是对未来经济活动的指导。而事中的控制是指在日常会计工作中, 对已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议, 促使有关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 调整经济活动, 使其按照规定的目标和要求进行。事后的控制是指以事前制定的目标和要求为准绳, 通过分析会计资料, 对已进行的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考核和评价。

参考文献

[1]韩莹.多元经济体制下会计职能的问题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2 (13) .

[2]梁文芳.关于新时期会计在企业管理中职能的思考[J].信息系统工程, 2012 (09) .

8.关于企业成本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 篇八

关键词:成本管理;现状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6-0067-03

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的基本法则,企业如果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苦练内功,千方百计地采取措施降低成本,以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进行生产经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深化成本管理已势在必行。

现代企业的成本管理越来越被企业重视,对企业成本的控制已经成了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因此对成本的管理必须有系统的规划,而其内容并不仅仅是孤立地降低成本,而应该是包括财务成本管理、生产成本管理和组织成本管理在内的一种全面的成本管理,是一系列的管理行为。

1我国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企业的成本管理开展得比较晚,没有形成严谨并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而且思维保守,没有与时俱进,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我国企业的成本管理几乎还只限于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计划、核算和分析,而没有拓展到技术领域和流通领域,

缺乏对产品生产价值链的成本核算与分析。这也就使得我国的企业成本管理显得较为陈旧,带有滞后性,不能使企业的成本在最大限度的范围内实现减少,这明显阻碍了我国企业自身的发展,以及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1.1对成本管理认识不足,具有盲目性

长期受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往往只注重生产成本的管理,而对企业的供应与销售环节则考虑得不多,只考察产品的制造成本会造成企业投资、生产决策的严重失误。从成本动因的角度考虑,企业的任何一种产品从引进到获利,其成本绝不能仅仅理解为制造成本,而是贯穿产品生命周期的全部成本发生。与此相适应,成本管理的内涵也应由物质产品成本扩展到非物质产品成本,如人力资源成本、资本成本、服务成本、产权成本、环境成本等。

一直以来,企业都认为成本管理就是降低成本,节约成本,于是一味地追求降低成本,正是因为对成本管理认识不足,盲目追从,才导致企业内部管理不善,面临危机。

1.2企业成本管理重心偏移,未能真正意识到企业是成本管理的主体

成本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自身壮大发展的主要途径。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是实现成本管理的动力,只有企业自己意识到成本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企业内部经营管理顺利进行的重要步骤之一,没有对成本的管理进行系统化的改造,就不能为企业的整个管理流程制造源泉式的推动力,这样企业的成本管理才能真正的管理到实处,为企业的管理和发展提供内在的支持。但是目前在我国,有些企业并未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成本管理侧重于宏观需要,忽略成本管理对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的重要作用,成本管理仅限于国家颁布的财务法规中有关成本条例的遵守和执行上。从宏观上意识到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是必須的,但是这只是外因,而影响企业自身发展的主要是内因,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就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内部需要,也是促成企业重视成本管理的内在力量。因此,对成本管理的认识还必须在宏观的基础上,着眼于企业内部的微观需要。

1.3企业的成本管理缺乏市场观念

成本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综合体现,是企业内部投入和产出的对比关系。低成本意味着以较少的资源投入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因而会使企业得到更多更大利润的机会。当前市场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成本的竞争,谁控制好生产经营的成本,谁就能在市场上取得价格优势,从而扩大营业额,为企业增值。这就意味着高效率,但未必就是高效益,成本的减少,只是投入的减少,还不能等于收入的增加,两者不一定是正比关系。

我国许多企业按照成本习性划分和核算产品成本,通过提高产量降低单位产品分担的固定成本。这种做法导致企业不管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如何,片面地通过提高产量来降低产品成本,通过存货的积压,将生产过程发生的成本转移或隐藏于存货,提高短期利润。

1.4过分依赖现有的成本会计系统

当前企业全面的成本管理,在现代化制造的环境下,直接的人工成本比例大大下降,制造费用所占比例大幅度上升,继续使用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趋势,也不能真正的反应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如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小的直接人工成本去分配占有比重越来越大的制造费用;分配越来越多与工时不相关的作业费用;忽略不同批量产品实际耗费的差异。使用传统成本核算法将导致产品成本信息的严重扭曲,使企业错误地选择产品经营方向,不能真正的降低企业的成本。

2我国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主要问题的成因

2.1市场经济秩序不健全,市场竞争不公平

不健全的市场经济秩序和不公平的市场竞争,削弱了企业加强成本管理的外在压力和内在积极性。在大部分企业进入市场经济轨道,成为竞争性企业的同时,还存在具有计划经济性质的垄断性企业(如邮电、银行、电力)。这些垄断性企业不依靠降低成本仅依靠垄断就能获得高效益,甚至只是通过提高价格来实现成本的降低,这样企业就很难从依靠正常的市场手段,通过成本的有效管理来实现生产经营成本的降低,企业失去主动降低成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这就对行业内较弱小的企业造成冲击,造成市场的不公平,也就直接的影响大型企业和实力雄厚的企业对自身成本控制的压力,这不利于企业自身利润的最大化,也不利于整个行业成本的降低,乃至整个市场成本的控制,这也是我国一些企业国际竞争力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2.2宏观成本管理体制不完善

宏观成本管理体制不完善,监测不力影响了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成本管理机制的主动性。在变国家对企业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的过程中,宏观成本监测、控制职能明显弱化,这就使得一些企业在各种经济行为上,没有规范,没有具体的指向,在成本的控制上没有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来控制,或者只是从个体出发,从小团体出发,不能实现成本在市场上的实际降低。在财务会计制度上,规定把企业成本报表作为内部报表处理,不需向外公布,使国家对企业微观成本管理行为的调控失去了信息来源。企业自身虽然是市场经济的参与主体,但是企业的信息来源毕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一些规模小,实力弱的企业,根本无法洞悉整个行业,整个市场,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的走向,信息较为闭塞。因此需要国家宏观的监测以及指导,但这需要企业与宏观的监测相配合。

2.3市场观念不强,缺乏成本竞争意识,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较差

企业在生产效率水平、工作质量水平、企业素质水平,特别是经营决策水平等方面,明显缺乏成本竞争意识,不适应成本竞争的需要。而当前成本的竞争却又是市场的主要竞争手段之一,缺少了这个手段,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就会大打折扣,没有真正实现企业管理的最大利润,也不能真正代表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能力,这就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3强化企业成本管理的主要工作

3.1确立现代成本管理新观念

3.1.1更新成本管理主体观念,建立企业为主体的成本管理观念

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自身可以决定发展的方向,以及管理的方式和途径,在价值规律的引导下自主经营,企业自负盈亏。因此企业的成本管理必须转向为实现企业生产和经营目标服务,企业自身要生存和发展,要依靠企业自己的经营管理,企业的成本管理在最终目的上是为了给企业带来利益,为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带来最大化的利润,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成本管理主体已经由国家转向企业,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这一改变的实现,就要求企业自身意识到,成本管理已经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部分,而不是政府的管理,在主体观念上实现成本管理企业主体化的转变,是时代的需求,势在必行,不可违背,否则企业将陷入管理的困境。

3.1.2实现成本管理对象的广义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非物质产品日趋商品化,物质的与非物质的在市场上都具有经营价值,企业的经营和生产也包括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的生产。而在管理上,企业也必须在对物质管理的基础上,加强对非物质的管理,而与此同时企业的成本管理的内涵也已由物质产品成本扩展到了非物质产品成本。如信息成本、产权成本、开发成本、环境成本、劳务成本、服务成本等新的成本概念。因此,企业在实行成本管理时,必须在重点关注物质成本的管理时,着重对非物质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特别在信息和科技成本上,毕竟在信息和科技时代,在这两方面的成本能得到控制,企业就能获得更大的利润。

3.1.3树立成本管理的效益观念、突出成本考核、加大成本考核力度

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经济效益决定企业自身的前途命运,因此进行成本管理必须以增加企业盈利为目标,获得利润是企业的目标,是决定企业生存的最主要的,乃至是唯一的实际目的,没有利润的企业注定要在市场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而确定企业的产品成本是降低了还是提高了,应以企业的利润是否增长为标尺进行决策。如果提高成本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比如因采用国际最先进的设备和管理制度而增加成本,但却因此能给企业带来比设备和管理更新之前更大的利润,那么企业就不一定非要降低成本,而是适时的增加成本,增加投入,但是从利润和成本的比例关系看,最终企业的成本还是降低的,但在实际操作上,不能从字面死板的理解,应以实际利润为标准。所以企业成本管理人员必须确立成本效益观念。

3.2采用现代企业成本管理方法,强化企业成本管理

3.2.1强化企业各级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提高全员的成本管理素质

将专业管理和群众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调动全体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成本管理成为一项全体员工的工作。成本管理专业人员应熟练掌握现代成本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熟悉企业生产经营组织和生产工艺特点,做到对产品成本的来龙去脉了如指掌,对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心中有数,从而使成本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3.2.2建立健全各项成本管理制度,强化管理与考核

企业应建立健全各种成本费用管理制度以便为成本计算和成本考核、分析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这是强化成本管理的重要前提。要加强和充分发挥企业内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在成本管理中的监督管理作用。成本管理应与当前行之有效的全面预算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招议标制度等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严格的管理和考核,从而调动起各级人员从事成本管理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2.3采取更为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

企业应该学习和应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尤其是要学习那些科学的定量管理方法。在成本管理中,必须加快电算化步伐提高电算化应用水平,加速培养电算化人才,从而实现成本管理手段现代化。

3.3根据企业特点,创新企业成本管理模式

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的特点,我们应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本管理方法,中国南车集团的“三色成本管理”就很具有代表性。

石家庄车辆厂是南车股份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作为老国有企业的石家庄车辆厂,市场经济的成本观念还没完全树立起来,基层员工成本观念淡薄,成本管理粗放,控制系统不完善。针对这些情况,石家庄车辆厂的“三色成本管理”应运而生。将成本费用按照不同的属性和影响因素的可控程度进行分类归集,划分为红黄蓝色成本,红色代表禁止,要求单位和员工不去过多关注红色成本;黄色表示警示,警示员工要想保持现有的收入和发展就必须对其控制好;蓝色表示搏击,预示员工只有通过搏击,在降低成本和发展中有所为,才能实现员工和企业双赢的目标。红色为不控成本,黄色为人工可控成本,蓝色为其他可控成本。

通过实施三色成本管理,实现销售收人11.26亿元,利润1 398万元,有力推进了石家庄车辆厂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任何一种有效的成本管理模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我们决不能静态地去看它,而要动态地去研究它,不断创新成本管理模式,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4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效益始終是企业管理追求的首要目标,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中也应该树立成本效益观念,实现由传统的“节约、节省”观念向现代效益观念转变。企业的一切成本管理活动应以成本效益观念作为支配思想,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分析来看待“投人”(成本)的必要性、合理性,即努力以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创造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为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我国传统降低成本的方法,从范围上看局限于生产领域;从内容上看局限于制造成本。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降低成本的方法已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将降低成本视野重点转移到产品开发、设计阶段以及采购、制造、销售和使用阶段;从内容上看要求扩大到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包括生产者成本(开发设计成本、制造成本、物流成本、营销成本)和消费者成本(使用成本、维护保养成本、废弃处置成本);从时效上看要求防患于未然,进行事前成本控制。

总之,成本管理要立足于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市场经济的变化,学习先进方法和手段,发展和壮大我国的企业,为国家的整个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方华编.现代企业管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 常 恺、英津孚、崔生祥等.现代企业管理.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7

3 徐淑英、刘忠明主编.中国企业管理的前沿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 陈佳贵编.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5 龙麒任.浅析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经济师,2005(6):162

Analysis on Cost Management and Strategy

Ma Delong

Abstract:With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market economy system, the establishment and gradual improvement, cost-conscious enterprises has been strengthened, but the cost of lax management of the situation has not been fundamentally changed.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cost management, cost management to establish a virtuous circle mechanism, the ability to enhance self-development, and improving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promoting the current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上一篇:优秀作文:快乐学英语下一篇:物理第二章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