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常见磁场教学反思(共12篇)
1.几种常见磁场教学反思 篇一
第三節
幾種常見の磁場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麼叫磁感線。
2.知道幾種常見の磁場(條形、蹄形,直線電流、環形電流、通電螺線管)及磁感線分布の情況
3.會用安培定則判斷直線電流、環形電流和通電螺線管の磁場方向。4.知道安培分子電流假說,並能解釋有關現象 5.理解勻強磁場の概念,明確兩種情形の勻強磁場 6.理解磁通量の概念並能進行有關計算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和學生動手(運用安培定則)、類比の方法加深對本節基礎知識の認識。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進一步培養學生の實驗觀察、分析の能力.2.培養學生の空間想象能力.☆、重點與難點:
1.會用安培定則判定直線電流、環形電流及通電螺線管の磁場方向.2.正確理解磁通量の概念並能進行有關計算
☆、教具:多媒體、條形磁鐵、直導線、環形電流、通電螺線管、小磁針若幹、投影儀、展示臺、學生電源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要點:磁感應強度Bの大小和方向。
1、電場可以用電場線形象地描述,磁場可以用什麼來描述呢? 類比電場線可以很好地描述電場強度の大小和方向,同樣,也可以用磁感線來描述磁感應強度の大小和方向
(二)新課講解 1.磁感線
(1)磁感線の定義 2)特點:
①引入磁感線の目の:
②磁感線是閉合曲線,其方向 ③任意兩條磁感線不相交。
④可以表示磁場の方向。⑤可以表示磁感應強度の大小。
演示:用鐵屑模擬磁感線の形狀,加深對磁感線の認識。同時與電場線加以類比。注意:①磁場中並沒有磁感線客觀存在,而是人們為了研究問題の方便而假想の。
②區別電場線和磁感線の不同之處:電場線是不閉合の,而磁感線則是閉合曲線。2.幾種常見の磁場
B A
C
2、幾種常見の磁場:
1)條形磁鐵和蹄形磁鐵の磁場磁感線:
2)直線電流の磁場の磁感線:安培定則
I
3)環形電流の磁場の磁感線:安培定則
4)通電螺線管の磁場の磁感線
I
3、磁感線の特點
①用鐵屑模擬磁感線の演示實驗,使學生直觀地明確條形磁鐵、蹄形磁鐵、通電直導線、通電環形電流、通電螺線管以及地磁場(簡化為一個大の條形磁鐵)各自の磁感線の分布情況(磁感線の走向及疏密分布)。
②展示:條形磁鐵(圖1)、蹄形磁鐵(圖2)、通電直導線(圖3)、通電環形電流(圖4)、通電螺線管以及地磁場(簡化為一個大の條形磁鐵)(圖5)、※輻向磁場(圖6)。
(1)條形、蹄形磁鐵,同名、異名磁極の磁場周圍磁感線の分布情況(圖
1、圖2)(2)電流の磁場與安培定則 總結:
①直線電流周圍の磁場及特點,方向の判定 ②環形電流の磁場及特點,方向の判定 ③通電螺線管の磁場及特點,方向の判定
④電流磁場(和天然磁鐵相比)の特點:可由通斷電來控制;極性由電流方向變換;磁場の強弱可由電流の大小來控制。
3.例題分析
例1.如圖所示,放在通電螺線內部中間處の小磁針,靜止時N極指向右,試判斷電源の正負極。
例2.如圖所示,若一束電子沿y軸正方向移動,則在z軸上某點Aの磁場方應該是[
] A.沿x軸の正向
B.沿x軸の負向 C.沿z軸の正向
D.沿z軸の負向
例3.在同一平面內,如圖放置六根通電導線,同以相同の電流;方向如圖,則在abcd四個面積相等の正方形區域中,指向紙外且磁感應強度最大の區域是。
例4.如果地磁場是由於地球表面帶有電荷而產生の,試問:地球表面帶何種電荷?
3.安培分子電流假說
(1)安培分子電流假說(P92)
對分子電流,結合環形電流產生の磁場の知識及安培定則,理解“它の兩側相當於兩個磁極”; “這兩個磁極跟分子電流不可分割の聯系在一起”,這就是不存在磁單極の真正原因。(2)安培假說能夠解釋の一些問題
如回形針、酒精燈、條形磁鐵、充磁機做好磁化和退磁の演示實驗。再如磁卡不能與磁鐵放在一起等等。
(3)磁現象の電本質:磁鐵和電流の磁場本質上都是電流產生の. 4.勻強磁場
(1)勻強磁場:
(2)兩種情形の勻強磁場:教材P92圖3.3-7,圖3.3-8。5.磁通量
(1)定義:
(2)表達式:φ=BS 注意①對於磁通量の計算要注意條件。
②磁通量是標量,但有正、負之分,可用磁感線來說明
③在某一面積中存在完全相反の磁場時,磁通量の計算方法。(舉例說明)(3)單位:韋伯,簡稱韋,符號Wb
1Wb = 1T·m
2(4)磁感應強度の另一種定義(磁通密度):即B =φ/S 上式表示磁感應強度等於穿過單位面積の磁通量,並且用Wb/m2做單位(磁感應強度の另一種單位)。所以:1T = 1 Wb/m2 = 1N/A·m 6.例題分析:
試求出下圖(1--5)中の磁通量(大圓の半徑為R,小圓の半徑為r),圖6在線圈下落過程中通過線圈の磁通量如何變化
(1)φ=
(2)φ=
(3)φ=
(4)φ=
(5)φ=
(6)φの變化情況為
(三)鞏固練習
1、放在通電螺線管內部中間處の小磁針,靜止時N極指向右.試判定電源の正負極.注意:要分清螺線管內、外部磁感線の分布與方向.2、如圖,當線圈中通以電流時,小磁針の北極指向讀者.試確定電流方向.
2.几种常见磁场教学反思 篇二
唐建华有着良好的教师素质,讲课条理清晰,课堂调控能力较强,尤其是他的语音,是很有磁性的男中音,这是录制微型教学视频的绝佳人选。但翻转课堂是要考察教师转型的功力的,唐建华尝试翻转课堂到了什么程度?这是一个悬念。
第一次听唐建华试讲,发现了上述他的优点,也发现了过强的控制强化了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问题。这时候的他,还是一位比较优秀的传统型教师,必须在教学方式创新上下功夫。
那时候,正是微课程教学法将要产生的时期,我们对于翻转课堂如何变革教学方式,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于是,我们建议唐建华根据翻转课堂的精神实质,开始本土化实践。
要求他采取问题导向策略,设计能够指导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录制能够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给出的学习任务的微型教学视频,确保学生在课前学习中基本掌握原来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希望学生达成目标的知识。这是实现课堂内化知识、拓展能力的必要前提。
唐建华的实践是富有成效的。自主学习任务单设计得很好,贯彻了问题导向原则,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开展自主学习,并且有助于举一反三,走好了翻转课堂第一步。
唐建华根据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现有学具,做了课前探究和课堂探究的区分,使学生在家里就已经完成简单的探究;在课堂上,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协作完成难度高的探究活动,弥补了传统教学之不足,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尤其是他设计的敲铁屑的实验,是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通过敲铁屑发现磁感线的课堂协作探究活动,与展示相结合, 构成一个微型项目学习。这种方式,对培养学生发展高阶思维、 发现科学真理、爱好动手实践、发展交往等方面的能力都是极为有利的。说明唐建华的课堂教学方式开始发生变革,趋向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唐建华的技术能力值得称道。根据学科特点,综合多种技术录制教学视频。他选取手机分不同场景录制两个实验视频, 用会声会影软件处理合成,添加字幕,使示范清晰,关键词字幕提醒,加上富有磁性的男中音讲解,教学视频很吸引眼球。
第二次听唐建华试讲,发现学生自主学习效果很不错,以教师为中心的情况开始弱化。这为课堂上内化知识、拓展能力创造了条件。不过,这次翻转课堂实践,还存在着修炼的空间。
一是课堂教学残留着浓重的谈话式教学痕迹,学生拓展思维的空间仍然受到教师严格封闭式设计的束缚。二是任务单中没有提供学生填写困惑与建议的反馈空间。从系统论的角度看问题,没有反馈的系统是不完善的系统。三是任务单没有完全摆脱布置习题的惯性,容易干扰刚刚建立起来的概念,“自学检测” 可以调整到课堂教学开始的时候检测,使学生在对正确概念的建立上有一个心理上的巩固期,这样会使学习效果会更加明显。
3.几种常见类比教学案例探析 篇三
1 类比应用于知识教学
应用类比进行课堂教学,其关键就是引导学生根据所探究问题的性质来恰当地选取类比对象,并找出两个对象之间的对应特征。
案例1 电势能增减问题
不少同学在分析正负电荷在电场中运动,电势能的增减问题时,不自觉地作了如下的类比:重力势能——电势能、高度——电势、高度降低(升高)——重力势能减少(增加),则电势降低(升高)——电势能减少(增加)。显然,此错误在于类比的依据不恰当。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如下的引导:
师:重力对物体做功和电场力对电荷做功的特点是什么?
生:与路径无关。
师:功与能量有什么关系?
生: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师:单单考虑势能的变化,它由什么决定?
生:由做功决定。
至此,已找到了功与势能变化的关系,即类比的依据。
师:重力对物体做正(负)功,重力势能怎样变化?
生:重力势能降低(升高)。
师:那么,电场力对电荷做正(负)功,电势能又该怎样变化?
问题的答案很自然就出来了。再通过举例说明,绝大部分学生对电势能增减问题的理解就不会再受正负电荷这一因素的干扰。
2 类比应用于方法教学
物理方法是研究和处理物理问题的思路、方式,也即物理思想。一般来说,一种物理方法可以处理一类(或几类)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物理问题。若教学中抓住研究问题的特征,通过类比,在不同领域内(或不同内容上)使用同一方法,则可达到加深理解物理方法的目的。
案例2 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
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一个例子是:对一类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特征的物理量的定义,如速度、加速度、角速度等。它们的共同特征是:相等时间内,某物理量的变化量相等,用变化量与所用时间之比就可表示变化快慢的特征。如速度就是用位置的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来定义的。笔者在教学中用速度的定义作类比的根据,与加速度、角速度的定义进行类比,许多学生都掌握了用比值法来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3 类比应用于物理解题
解物理题时,有时会出现由于题述的物理情景比较陌生、复杂和模糊,从而导致解题思路不清晰和受阻中断的情形。此时应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把题述物理情景等效转换为我们熟悉的、简单的、清晰的情景再求解。应用类比于物理解题,其根据即是物理原型的特征。教学中通过分析待求问题的特征,把它与已知的物理原型进行类比,从而找到方法,解出习题。
案例3 如图1所示,半径为r的绝缘光滑圆环固定在竖直平面内,环上套有一质量为m,带正电的珠子,空间存在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珠子所受的静电力是其重力的34倍,将珠子从环上最低位置A点静止释放。求珠子所能获得的最大动能Ekm。
如图2所示,珠子受重力mg,电场力qE和弹力N作用,而弹力是个变力,珠子又沿环运动,物理情景较复杂。但进一步审题,我们可以发现重力mg和电场力qE是两个恒力,故它们的合力F合当然也是恒力。根据已知条件可知β=37°,F合=54mg。建立等效的复合场模型,将F合看成等效重力,把图2按顺时针方向转37°得图3。类比单摆模型即可知:珠子在平衡位置D点时动能最大,根据动能定理有:
Ekm=F合r(1-cos37°)=14mgr。
模型类比是根据研究对象与原型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征而进行的一种类比。模型类比有利于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加强各知识点的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4 类比应用于生活经验与物理知识之间
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用学生身边的事例进行类比,可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分析和处理事物的能力。将物理知识与一些生活常识相比较、类比则能起到化难为易的效果。
案例4 用类比法理解电源的作用
如图4所示,水池A、B水面有一定的高度差,若在A、B之间用一细管连起来,则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定向移动,从水池A流动到水池B。A、B之间的高度差很快消失,在这种情况下,水管中只可能有一个瞬间水流。
问题引导 怎样才能使管中有源源不断的水流呢?
分析 水池A中的水量需要及时补充才行。可将水池B中的水及时抽到水池A中,保持它们之间的高度差,从而使水管中有源源不断的水流流过。
把电源的作用与抽水机类比,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尽管两者在工作机理上的差异很大,但在教学的初期这样的类比是很有益的。
在此基础上,教学中可以设置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①用导线连接两个分别带正、负电荷的导体,导线中有没有电流通过?为什么?如果有,这个电流能持续下去吗?
②如何能让导线中保持持续的电流?电源起到了什么作用?
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探究,使学生理解了导体中产生电流的条件是导体两端要有电势差,电源的作用就是移送电荷,保持导线两端的电势差,从而保持电路中有持续的电流。
应用类比方法,不仅可把新知识变抽象为形象、变难懂为易学、变繁琐为简单,纳入到已有知识系统中来,同时又可激发学生联想,具有启发思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但由于类比是一种推理,特别是以现象作为类比依据时,其结论并不一定可靠,而这正是学生常犯的错误。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分析、比较,透过现象抓住与所研究的问题相对应的本质,选择恰当的类比对象,提高其结论的可靠程度。
4.电流磁场教学反思 篇四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新课引入环节中选用的材料,符合初中学生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物理现象。本节课一大亮点就是利用手电筒引入新课,整节课围绕手电筒这一主线展开。首先出示塑料外壳手电筒和金属外壳手电筒,提出,“对于手电筒在电学方面你最想了解什么?”用大家非常熟悉的,而且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手电筒把同学们带入神密的电学世界,就因为选用的材料非常贴近生活,是学生熟悉的手电筒,所以他们感到亲切。这有助于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同时也消除了他们对电的恐惧感。在结课时又回扣到引课的问题中,课件展示内部结构,学生感觉本节课学习对于手电筒的大部分问题都解决了,收获丰富,兴趣盎然,激发起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2、趣味小实验利用的比较好,同时引起了师生的兴趣。这个实验不仅由新奇的实验现象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更重要的是能突出做这个小实验的目的,让学生知道电流是有方向的。
3、 “电流形成”的视频材料选择的较好。电荷这种微观粒子人们是无法看到的,再好的实验也不能看见电荷极其运动。利用多媒体模拟电荷及其运动,向学生展示电流的形成过程,使得抽象的物理知识变的具体想形象,更便于学生理解电流。
4 、对简单的电路连接及画电路图,采用先让学生探索,教师再纠错的教学方法,这样做达到了以下效果。
(1)、 能充分曝露学生学习上的问题,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2)、 不约束学生的思维,适合中学生好表现的年龄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终身探索的兴趣;
(3)、 让学生在探索并解决问题过程中,体味成功的快乐。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素质教育,以课程改革为标准,做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学生巩固、练习这一环节训练还不到位。由于安排了实验,学生对本节课电荷量、电流的公式的训练只是草草收场。
2.在电流和电路的基础知识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
(三)改进的地方:
1、备课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注重课堂上时间的分配。
5.《磁场》教学设计和反思 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知道磁的应用。
2、知道磁感线可以用来形象地描述磁场,知道磁感线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3、知道地球周围有磁场以及地磁场的南、北极。过程与方法
1、观察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感知磁场的存在。
2、经历实验观察、总结类比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规律,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经历分析、观察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探究的乐趣。
2、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对磁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教材分析
磁场这个概念,是本章学习内容的基础,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磁感线是人类设计的用来描述磁场的,磁场的基本元素都用它表述出来了,这是本章后续学习的基础。因此,磁场的存在,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分布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如何认识磁场的存在,明确引入磁感线的实际意义是本节的教学难点。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磁场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磁铁能吸引铁,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上。学生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声、光、热想象的学习,过渡到直接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磁现象的学习,是要有一个适应过程的。学生对于转换法,建立物理模型的科学研究方法还很不熟悉,真正理解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本节内容学生学习的最大困难:一是利用转换法,通过对放入磁场中的多个小磁针的受力情况来认识磁场;二是通过建立物理模型,利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教学策略设计
由于学生最擅长的是形象思维,但是,对于物理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归纳总结,又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过程。为了很好的帮学生将这两个思维过程进行衔接过渡,特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对学生已经熟悉的知识进行回顾:空气流动形成的风使小树弯腰,电流通过白炽灯灯丝使其发光,让学生理解转换法的实质:是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通过它对其它物质产生的效应,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来间接的认识该种物质的科学研究方法。对磁场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同样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认识它。
2、创设情景:磁铁使小磁针的指向发生变化,不同位置的指向不同。引导学生利用转换法来认识磁场的客观存在和磁场是有方向的。
3、对光线这种物理模型进行分析:用带箭头的射线来描述光源发出的光线,以常见的点光源白炽灯为例,在黑板上画出白炽灯周围的光线分布情况,向四周发散,向学生说明箭头的指向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射线的疏密表示出了光的强弱,离白炽灯越远,射线越稀疏,光越弱,白炽灯周围本来没有带箭头的射线,这是为了研究光的性质,让人类的知识能够通过纸质的文字图片传承下去,根据光的现象和性质进行抽象,而人为的画上去的,这就是建立物理模型——光线。同样
也可以给磁场建立物理模型,让人类对磁场的认识也可以通过纸质的图片文字传承给后人。
4、创设情景:利用磁感线平面演示模型和立体演示模型演示条形磁铁和蹄型磁铁的磁感线分布情况,引导学生从每个小磁针的排列情况,抽象出物理模型——磁感线,虚线上的每一个虚点就好像是每一个小磁针,根据磁场方向的规定画上箭头,和光线类比,磁感线的疏密表示磁场的强弱,磁铁的两级磁感线密集,磁场也强,对小磁针等磁体的引力或者是斥力就强;离磁铁越远,磁感线越稀疏,磁场越弱,对小磁针等磁体的引力或者是斥力就弱,并现场演示。教学过程设计
1、演示实验:磁铁吸引铁钉。提问:还可以用什么办法让铁钉移动?引导学生分析磁铁的周围存在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磁场,吸引铁钉就是通过磁场这种特殊的物质进行的。
2、采用教学策略设计一,引导学生分析怎样研究看不见摸不着的想象。风——小树弯腰的程度和方向;电流——白炽灯发光的强弱;温度——液柱的长度;磁场——小磁针受力后的指向。
3、创设情景一:放一圈较大的小磁针,学生观察它们的指向,然后在它们的中间放入条形磁铁,观察它们的指向,拿走磁铁后再观察指向。引导学生分析:磁场的客观存在;不同位置小磁针的指向不同,说明磁场是有方向的,磁场中不同的地方磁场方向不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小磁针指向不同的方向;最后规定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定为那点的磁场方向。
4、采用教学策略三,以物理模型——光线的建立过程为例,向学生传授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从复杂的物理现象中抽象出最本质的东西,物理模型是怎样描述物理规律的。
5、创设情景二:利用磁感线平面演示模型和立体演示模型演示条形磁铁和蹄型磁铁的磁感线分布情况。引导学生分析:杂乱无章排列的微小铁块,被磁铁磁化后成为许多个小磁针,这些小磁针在大磁铁周围的磁场中受到磁力的作用,排列的非常有规律,我们把这些小磁针的排列情况,用一些带箭头的曲线画出来,可以方便、形象的描述磁场,每一个虚点就好像一个小磁针,这样的曲线就叫磁感线。和光线类比,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磁感线这种物理模型是怎样描述磁场的方向和强弱的。
6、学生练习:观察教材图9.2-3,讨论教材想想议议
7、地磁场。提问:磁针受力转动是磁场作用的结果,那么磁针在世界各地都能够指南北又是谁的磁场在施加力的作用呢?得出概念地磁场:地球周围存在的磁场。学生观察地磁场的分布情况。说明宋代的沈括最早发现磁偏角。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8、教学评价:见下面的设计。教学评价设计 检测题:
1、关于磁场和磁感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小磁针在磁场中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为改点的磁场方向。B、地理的北极就是地磁场的北极。
C、地球的磁场叫地磁场。D、磁感线只是用来描述磁场的一些假象曲线。
2、下列关于磁感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磁感线是由小铁屑形成的。B、磁场中有许多曲线,这些曲线叫磁感线。
C、小磁针在磁感线上才受力,在两天磁感线之间不受力。
D、磁感线是人们为了形象的描述磁场的分布而假想出来的,实际并不存在。
3、地球本身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地磁的北极在地理,地磁的南极在地理,地磁场的磁感线是从地理的 极出来,回到地理的 极。海龟、鸽子等动物就是靠 导航的。
4、教材本节动手动脑学物理第一题,画磁场中的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方向。
5、教材本节动手动脑学物理第四题,列举一些应用磁体的实例,并说明好处。评价反馈矫正方法:
第一、二、三题让学生集体回答,然后进行矫正;第四题让学生代表在黑板上画图做,让下面的学生帮忙矫正;第五题学生讨论举手作答。教学反思
1、本教学设计注重了对学生科学研究方法:转换法、物理模型法的教学,注重培养了学生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物理规律的抽象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将初中物理科学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很好的衔接起来了。
2、本教学设计没有用眼花缭乱的多媒体动画代替课堂演示实验,创设的物理情景是学生能真实感受和看得见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对已有知识的分析,结合物理情景,自然过渡到对新知识的分析,留给学生观察分析思考的时间很充足,是一节返璞归真的物理课,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能确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
3、本教学设计中对光线和磁感线物理模型的说明和类比是原创性的教学策略,虽然对磁感线可以描述磁场的强弱进行了加深,但是学生通过类比和实验验证是可以理解的。
4、本教学设计中的教学评价,充分利用了教材和免费的课堂作业资源,选择了五道题,灵活应用多种评价反馈矫正方法,在大约10分钟的时间里,对本节课进行了有效评价。没有表演课中常见的另外印制的评价题,在教学实践中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6.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的教学反思 篇六
学校:华民乡中学 教师:裴庆波 时间:2013年12月
磁现象、磁场教学反思
华民乡中心学校 裴庆波
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接触或观察过磁体,对磁现象并不陌生, 但这些东西在学生的头脑中只是有印象,缺乏理论系统地归纳和整理。
磁场虽然存在但是看不到,也摸不着。要引导学生展开空间想象就显得很重要,所以必须做好演示实验,同时利用投影,巧设提问,使学生的观察方向化,通过改变小磁针位置观察其指向的变化,通过铁屑磁化后在磁场的分布感受磁场的存在和磁场的分布。让学生通过现象去认识磁场。通过演示实验学到探找科学规律的途径,通过小磁针的不同转向,说明磁场的存在。
我在教学设计中以四个探究实验为主线,把磁性、磁极、磁化、磁极间作用规律等基本概念交待清楚,希望以实验吸引学生眼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在讲授“磁体有两个磁极”时类比了“蚯蚓断肢再植”,形象生动,易于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在讲“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时,对比“电荷间作用规律”,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受益。类比空气流动成风、磁场对磁体有力的作用,说明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也是可以认识的,使学生认识磁场的存在,渗透科学的思维方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
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课前用“磁浮列车”引课,让学生感受科技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四大发明的`简介让学生对我国古人的智慧由衷赞叹,为做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自制小磁针环节,教育学生要善于动脑思考问题,从一点一滴做起,
将来立志做个发明家。
同时紧扣磁场的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且具有方向性。另外,做好演示实验,有层次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抽象思维能力。
本堂课我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其主体是课程,并不是所有学科、所有章节都适合用信息技术来整合,要选择最有利于开展整合的章节内容来发挥整合的优势,而本节课充分利用物理课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整合,充分体现了学科本位的特征,又能有效地突破重点和难点。
但也有几处明显的不足:
一、教学过程中有些急躁、紧张,在教学环节的衔接上不自然。
二、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前面部分的内容花的时间过多,后面讲的时显得太匆忙,有前紧后松的感觉。
7.几种常见磁场教学反思 篇七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应用策略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以操作和实践为基础的新兴学科,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效果不太好。因此,其教学方法越来越受到广大信息技术教师的关注。目前,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大致可分为讲授法、任务驱动法、主题教学法等等。面对多样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应对策略呢?本人对国内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分析每种教学方法的利与弊,尝试给出教学方法采用的应对之道。
一、讲授教学法
提到信息技术教学,讲授教学法往往被冠以传统教学法而被人不屑甚至是批判。事实上,讲授法作为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向学生解释概念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特点是:(1)教师应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进行讲授;(2)教师起主导作用;(3)学生在倾听和反馈中建构知识;(4)教师要对讲授内容作合理组织。
即使是对今天的信息技术课程来说,讲授法仍然是最基本的。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合乎逻辑的分析、论证,生动形象的描绘、陈述,启发诱导性的设疑、解疑,从而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将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并把知识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有效地结合起来,使之融为一体,相互促进。
然而,由于讲授法过分强调理论知识,学生不能进行技术的练习,也不能够进行综合应用。如此一来,学生不知道为了什么目的去学习技术,不易掌握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所以,使用讲授法,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起来就会比较慢。
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进行讲授时要注意:(1)讲授内容要少而精当,要克服“满堂灌”“教师独白”等行为,给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时间,以便构成有效的互动教学课堂。(2)讲授也要讲求艺术性,要使学生在“听授”时有愉快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愿意学。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我们所面临的是如何在新课程要求下发挥教师“善讲”的基本技能的问题。
二、讲练结合教学法
讲练结合法是在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方法,它是通过教师的讲演或操作示范后,然后再让学生自己进行练习,教师指导。此法能够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得到培养,在教学应用中虽然使用频率高,但一直没有得到重视。
其实,讲练结合法存在即有价值。首先,使用讲练结合教学法,将课堂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快速,容易懂;其次,它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为学生学习更高难度的知识打好基础。这种简单明了、快捷、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具有实践意义且经久耐用的,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应该被忽视。
但讲练结合法也存在弊端,此法过于死板,不能活跃课堂气氛,从而也就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讲练结合法强调的是操作技能,而不是对所学内容的综合运用,这会造成学生过分关注技能操作而忽略了主要的学习内容。
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果把讲练结合法与其他的教学方法相结合,互相协助,灵活运用,就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及操作技能,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着不可小窥的意义。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中具有如日中天的地位。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教师或者学生根据教学要求提出“任务”,以完成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进行具体的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完成相应的“任务”。
可以看出,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新型教学方法。它从完成具体真实的“任务”出发,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应的知识或技能。因此,任务驱动方法能够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有利于开展合作学习,扩展学生的思维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此外,教师通过深入挖掘教材,设计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任务,结合适当的过程性评价方式能随时把握进程,及时端正学生对待信息技術的态度、信息技术的使用习惯以及在信息活动中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
然而,任务驱动不是万能的解决方法,其自身具有不可避免的弊端,(1)对任务设计存在着诸多误解。很多任务设计将简单的一些小的操作也美化成任务,将任务等同于练习。(2)任务设计的不得当,任务设计强调任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而某些任务却恰恰相反。
因此,我们需要理性地对待任务驱动,认识到它不是万能的教学方法,同时,要科学、合理地设计任务。正确认识任务驱动中“任务”的特定含义,使用中要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避免滥用和泛化;要注意任务的情境性、有意义性、可操作性;任务大小要适当、要求应具体,各任务之间还要相互联系,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组成一个任务链,以便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去建构知识。
四、主题教学法
主题式教学法是在任务驱动法的基础上,制订大型主题任务,让学生在完成各项主题任务的过程中,对信息采集、加工、发布等得到锻炼,从而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技能都能够得到提高。
近年来,主题式教学方法风起云涌。似乎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不采用主题式教学法就不能称之为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教学。主题式教学方法究竟有哪些优势呢?信息技术主题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欲望,在主题活动各项任务达成的过程中实现学生对于信息的采集、加工和发布等技能的形成,完成学科教学的目标,改善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很显然,信息技术主题教学对于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达成具有显著的积极意义。
然而,目前的信息技术教学的确存在着模式泛化,选题不准确等多方面的原因。主题教学用得过多过滥本身对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就是不利的。主题做假已经成为主题教学的致命硬伤。
因此,主题式教学要为需求而设计,摒弃浮华。而我们要真正考虑学生的需求,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出发点,以综合培养学生的素养为目的,以有效达成信息技术目标为宗旨来决定是否采用主题教学。
综上所述,各种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有利与弊,没有百分之百完美的事物。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学会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每种教学方法的利与弊,要懂得趋利避害;其次,教师还应该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特点、知识基础、能力以及个人兴趣等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让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不断提高,实现综合发展,信息技术教学必然会焕发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李碧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评析与应用策略[J].信息技术,2013(3).
[2][苏]巴班斯基.中学教学方法的选择.张定璋,研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04.
[3]董彦.新课程理念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05.
[4]顾秀君.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2(25).
[5]柴新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评析与应用策略[J].高中生学习,2013(8):120.
[6]刘向永,董玉琦.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评析与应用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2009(2):42-44.
[7]郑明言.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高教论丛,2012:209-210.
[8]董京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0):28-31.
8.几种常见磁场教学反思 篇八
首先由电动机入手,我给学生首先演示电动机的转动,第一次演示故意没有把磁铁放上,结果通电后没有转动,于是一位同学指出原因。这样设计使学生知道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部件磁体。
然后是按照课本上的实验,解释为什么要用铝棒,不用铁棒呢?学生能从密度的角度分析得出在体积一样的情况下,质量小,惯性小,运动状态容易改变。然后我介绍我们实验室用的是铜管,和铝棒一样质量小,用它们还有一个原因学生也分析出来了,那就是不会被磁化,就不会被上方的磁体吸上去或者被下方的磁体吸引增大摩擦力。
在解释好装置之后,我们一起又画出了切面图,讨论出如何画导线,并用类比的方法解释为什么电流由里向外是打点而由外向里是画叉。相信学生会很容易的记住。然后按照课本上的步骤分别改变电流方向、磁场方向共计做了三次试验,由第一次实验得到磁场对电流有力的作用。第二次和第一次比较得出,磁场对电流的力的作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第三次和第二实验比较得出:磁场对电流的力的作用的方向与磁场方向有关。并提出问题,还有一种怎样的组合,学生也能说出,在实验四的基础上,再改变电流方向再做一次实验。并得出如果改变实验中的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那么受力方向就没有变化。然后向学生提出:是不是通电导体在磁场中一定受到力的作用呢?师生通过演示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平行的情况,发现导体棒没有运动,说明此时不受到力的作用。我以为这种拓展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有好处的,这是一种辩证的逻辑关系。磁场可以对电流有作用,也可能没有力的作用。在实验的过程中还发现有的时候导体棒没有运动,我告诉学生铜管经过长时间的氧化导电性能会变差,每次实验前应该用铁砂纸打磨一下。老师在演示的时候也会把一些粉笔灰弄在铜管和轨道上面,这是应该清理一下。并让学生观察老师关闭开关的时间比较短是什么原因?学生仔细的观察实验装置后可以发现是采用短路的方法,电流比较大,所以要通电时间短。并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采用短路得到大电流呢?学生通过思考提出是不是电流大了,通电导体受到的力也变大了呢?顺着学生提出的猜想进而研究受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提出两个因为,一个是电流大小,一个是磁场强弱。在改变电流大小之前,提出问题,如何改变电流大小,可以起到复习欧姆定律的作用,学生提出的方案有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源电压等方法。对于改变磁场,我一开始希望用强磁体吸附在马蹄形磁体上,后来发现不行,原因是强磁体的同一个磁极可以吸引马蹄形磁体的两个磁极。后来改用小电动机上的磁体,并用吸引大头针多少的方法简单的向学生证明了磁性强弱的不同。发现效果比较好。我想这样虽然没有按照书上的步骤,但是对学生知识体系的建立是有好处的(力有方向和大小,研究完力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之后是不是应该要研究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而且对于后续学习如何改变电动机的转速或者是如何改变线圈在磁场中的转速(受力大小)都有帮助。
9.常见几种教学设计模式的各自特点 篇九
答、一、建立在系统理论基础上的教学设计模式
这一类教学设计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从系统理论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出发,把教学设计看成一个系统。在教学设计中,这类模式首先规定系统的总目标,而把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和步骤看成是系统总目标服务并受总目标限制。这类教学设计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教学设计的整个过程,强调从全过程把握教学设计。
(一)巴纳赛的教学设计模式
1、两个阶段四个环节。
2、五个领域。
(二)布里格斯的教学设计模式
主要描述了进行课件和项目开发的一种有组织的规划,这个教学适用于教学项目和教学课件设计。
二、建立在学习和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设计模式
有许多的教学设计模式是建立在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基础之上的,这些模式同时也遵循了系统理论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一)狄克和凯瑞的教学设计模式
狄克和凯瑞两个人建构的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是最接近教师们的教学实际,注重研究在规定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条件下,如何进行教学信息的传递,即主要研究如何“教”的问题上,并且在这个方面比较具体详细。
(二)加涅和布里格斯的教学设计模式
加涅和布里格斯的教学设计模式是建立在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的基础之上,即建立在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其核心内容是为学习者提供学习基本程序和教学的基本程序。
(三)梅里尔的教学设计模式
1、对学习者进行分类。
2、呈现形式,这又包括讲解和探究。
3、呈现要素,这又包括一般性的要素和举例。
三、建立在传播理论基础上的教学设计模式
(一)马什的一般传播模式
1、基本设计阶段
2、对第一个阶段的扩充
3、控制信息的复杂性
(二)莱特和皮亚特的文本组织模式
1、使用两种技术
10.几种常见磁场教学反思 篇十
常见问题一:我们有一些教师进行识字教学总是按照这样的步骤教学:带领学生逐个进行分析读音、笔画、偏旁、结构。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常见问题二:一个班几十个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因而学前教育有着较大的差异,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差异性,整齐划一地同等要求,必然扼杀部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以致基础好的学不饱,失去求知欲望;基础差的吃不了,丧失了学习信心,一心想照顾全体,结果没照顾好。
常见问题三:在识字教学中,对于课本提供的分散识字的方式,有的教师只知机械照搬,不知变通,不利于学生梳理已有的知识,抑制学生从课外识得更多字的欲望。
常见问题四:随着识字量的不断增加,就会逐步出现一些同音字、形近字、多义字等,学生很容易混淆。学优生往往会出现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职责,学困生则处于从属或被忽略的地位。学优生思维敏捷,发言活跃,它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而学困生因为基础薄弱,往往会人去亦云,却不知其所以然,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
常见问题五:识字课上也应参照在阅读课上那样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进行讨论。教学活动中学生如果独自面对每课的大量的生字,学生势必会产生畏难情绪。
综观上述诸多问题,笔者认为识字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似乎更应该培养他们的识字兴趣。教师必须十分重视调动和启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一、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1.巧设问题,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例如:有位老师在教学一课生字时,没有急于教学生统一认读,而是问:“这些生字你们认识吗?认识哪一个就读哪一个。”这一问,学生的兴趣就来了,纷纷举起手来读自己认识的字。接着这位老师又问:“还没学呢,你们怎么认识的?”这时孩子们马上自豪地回答:“我们自己学的。”“妈妈教的。”……教师巧妙地一问,展示了学生课外识字的方法、途径,对这些学生是极大的鼓励,对其他的孩子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励他们在课外多识一些生字。
2.发挥想象,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
汉字是表意的,古时的“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中前四书为造字法,后二书有字法。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用想象力去感受它们,比不承认儿童认知规律的死记硬背要轻松不少。
3.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采用小组合作交流,进行识字教学,使孩子们在自己喜欢的环境下,互相合作,互相促进,就能学到他们所需要的一切,这就使孩子们充分显示了自己的主动精神。
4.开展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通常我们在教学中常用的游戏有:开火车、送信、摘苹果、接龙等多种多样的游戏,给学生带来了乐趣,也使他们记住了生字,让孩子们在自己喜欢的游戏或竞赛中认识生字,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通过形式多样的训练,激发识字兴趣。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应充分培养他们的识字兴趣,积极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生命的潜能。当然,最好的兴趣包含阅读本身,我国几千年来识字教学的一条
宝贵经验,就是把识字寓阅读之中,“古时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语义启蒙读物都是儿童的识字教材,千百个单字,用三、四、五、七字押韵的句子,较好地找生产、生活、时令、人伦、教育、科技等内容归类,编排成通俗而精炼的韵文。即使是枯燥乏味的《百家姓》也编排得独具匠心很上口,目的在于儿童易诵易记,通过阅读认识汉字。”
——高宗达《语义教学研究文集》
二、教给学生识字方法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识字的方法多种多样,不拘泥于一。学生发现了正确的识字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成“会学”,二是由“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
1.比较法,辩证识字
识字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渐掌握比较法:在字音学习中进行同音、近音的比较;在字义学习中进行近义、反义的比较;在字形学习中进行形近字的比较等。
2.回忆法,生活识字
学生通过自我回忆,自我发现这一过程,尝到了识字的喜悦、快乐。
3.情景法,快乐识字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应以生动形象,并富有表情的语言及音响、画片等辅助教具,创设出富有儿童情趣的意境,使儿童感到亲切、有趣,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4.归类法,科学识字
中国汉字百分之八十为形声字,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部字典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早就充分认识到了汉字结构的特点,540部首的建立更是它的重大创造,而这创造实依于汉字字形的归纳性。
三、开拓识字教学的渠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扩大学生的识字量,教师除了帮助学生掌握教科书上音、形、义都会的生字外,还要巧妙引导学生利用课外学习资源,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认识更多的字。
给实物贴标鉴,利用学生以往的知识和经验来识字,有利于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
除了上述例子,还有认识同学的姓名,物品的名称等。只要教师善于发现,注重引导,日常生活中的识字资源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扩宽识字面,不仅可以增加识字量,更重要的是把识字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中,使学习活动与生活活动融为一体。这样的学习活动有利于陶冶孩子的生活情操,培养生活才干和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习惯。
总之,识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地指导,长期地探索,才能使孩子学会、会学、乐学。
11.《碳的几种单质》教学反思 篇十一
通过对《碳的几种单质》的课堂教学,有如下体会:
一、疑始疑终,设置悬念,引发兴趣
所谓疑始疑终即以问题引入新课,又以问题做总结,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设计一定的疑问或鼓励学生提出拓展性和质疑性问题,从而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本节课的引入就以问题“晶莹剔透、璀璨夺目的钻石——金刚石的成分是什么?”引入新课,学生好奇心非常强,并产生怀疑,这样的问题我们能研究明白吗?以此牵动学生揭开疑团的欲望,将学生牢牢地吸引进入化学课堂中。再如:讲解“金刚石是自然界最硬的矿物质时,教师提出疑问“昂贵的钻石——即金刚石能刻划玻璃吗?”让学生亲自动手用玻璃刀(头部是金刚石)裁玻璃,学生自然而然就得到了答案,效果非常好!
二、鼓励学生积极做课前准备
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中,我们的教学必须具有时代气息,具有新颖性,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化学初学者对一些新接触到的知识是非常陌生的,鼓励学生做充分的预习,并通过各种手段查阅相关资料,会对知识形成深刻的初步印象,再通过课堂学习,学生能很快地接受知识。例如:学生通过预习得知,防毒面具中的滤毒剂是活性炭,具有很强的吸附性,是难点,不容易理解,教师鼓励学生通过书籍及网络查阅“防毒面具的由来”以及“齐齐哈尔芥子气中毒事件”。在课堂上由学生汇报查阅结果,并引导学生,如果齐齐哈尔民工在挖掘出毒气罐后,能戴上防毒面具,危险性就小多了,不至于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说明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此知识点学生很容易理解并记忆,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三、把社会生活融入到化学学习中
12.几种常见磁场教学反思 篇十二
——以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桥之思》为例
2010年9月28日到10月14日,我参与了学校的师徒课展示活动,主讲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桥之思》这篇课文。从试讲到最后的展示,其间忙得不亦乐乎,整天周旋在听课、上课、说课、修改教学设计、再上课……这样一系列的环节当中,甚至有一天还害得我的指导教师晚上也给我说课。作为学理论出身的人,每上完一轮课,或者是听完别人的课,也或者是参加完评课之后,头脑中总会蹦出几个概念性的词语。这次展示课也是一样。其中,最让我难以释怀的就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几种意识。我越来越觉得,如果不具备这几种意识,或者这几种意识出现偏差的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很难保障。下面,截取一些自己上课时的片段进行剖析,来谈一谈我的思考。
(一)教学意识
“如何把这堂课上好?”恐怕是任何一位老师上课之前都需要耗费很大精力思考的问题。简单地说,这种想把课上好的意识就是教学意识。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教学效果才存在越来越好的空间和可能。相反,课堂的有效性则无论如何都没有提高的可能。但是,拥有了教学意识,就一定能把课上好吗?未必。因为,姑且不论上一堂好课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单就教学意识本身,老师们也存在认识上和操作上的差别。不同的人,思考的方向不一样,思考的层次不一样,对教学意识的把握就不一样,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教学的操作也就不一样。比如,有的老师喜欢多讲,有的老师则坚持少讲;有的老师喜欢面面俱到,有的老师则喜欢层次分明;有的老师喜欢引导学生,带着学生思考,有的老师则坚持给学生留足自己质疑、探究的时间。不同维度的认识,不同方面的操作,到底孰对孰错,有没有一个平衡点?答案肯定是有的。一般情况下,大多数老师上课喜欢多讲,喜欢面面俱到,喜欢引导学生。为什么这样?用老师自己的话说,就是“怕老师讲不透、讲不细,孩子们就学不懂,吃不透”。多么让人感动的理由,看,老师们多为孩子着想啊!但是,旁观者就要问了:想只是一方面,实际效果怎么样呢?况且,会不会只是一厢情愿地想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仔细地从头到尾再一次回顾我的教案和课堂,结果却让我一次又一次地蹙眉。
师:思路清晰了,文章的主干有了,那么,外形和内容如何来丰富呢?作者
又是怎样为我们呈现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的呢?下面我们走进课文的内容。
师:第一部分,我找一位同学来读一下。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PPT显示):1.如果将这一部分进行分节的话,可以分为几节?2.每一节写了桥的什么?3.如果把这三个小节调换顺序的话,可以吗,为什么?
生1读。
师:恩,读的怎么样?咱们大家来试着评价一下吧? 生
2、生
3、生4进行评价。
师:对了。老师呀,还想提醒一下大家,读这篇课文的时候,应该带着一种柔和、娓娓道来的感情来读。你可以想象,你不是在读这些文字,你是在诉说,是在抒发你的感情,好吗?
生表示认同。
师:好,读完了,也评价完了。我们来看看这些问题吧!如果分节的话,分为几个小节呢?
生:三个小节。
师:每一个小节分别写了什么? 生5:写了桥的类型。师板书。生6:写了桥是什么。师板书。生7:写了桥的功能。师板书。
师:恩,同学们找的真准确。好,那老师要问了,如果把这三部分调换一下顺序,可以吗?为什么?
生8:不可以。因为,假如先写桥的功能,再写桥是什么的话,就写的不清楚了,比较乱。
师:恩,是有点乱,也显得很突兀,是吗? 生表示认同。
师:可见呀,我们平时在写观察物或景的文章的时候,一定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否则,就盲目了。
这是我第二次试讲时的一个环节。说实话,就在上课的整个过程中,我都一直是自信满满的,我觉得我想地太周到了,问的问题不仅全面,而且有层次,另外还能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启发学生进行深思。结果,上课的时候这一环节上 2
得也非常地流畅。但是,下来之后,听课老师就评价了,说你想的很全面,很深刻,但是,你没有让学生真正地思考,相反是以老师的思考片面地抹杀了学生的思考,甚至有可能造成了学生的假思考。我当时还有一些不解。但是,当我把这几轮课上完,进行比较的时候,我逐渐地意识到自己的一厢情愿和强势姿态,也开始思考这一问题。
单从教师对课文理解的深刻性,教学的流畅性,课堂的知识性渗透等方面来评价,这个环节可以说是上的井然有序、滴水不漏。所有可能的问题,老师都替学生想到了。原则上讲,学生跟着老师走,应该就没问题了。但事实上呢,学生愿不愿意跟着你老师走呢?学生即便是跟着你走了,得到的效果与他不跟着你走得到的效果相比是不是一定大呢?未必。这里存在一个很明显的机会成本的考量。也就是说,有可能存在老师滥用学生发展机会的嫌疑。有这么严重吗?不一定。但却存在着严重的可能性。从教学意识的角度来讲,这个环节教学色彩彰显得太浓了,老师的高站位,老师的贴切周到,不但可能没有启发学生的真思考,反而给学生造成了一种心理的压力。因为,老师在学生面前太强大了,这种强势的姿态,束缚住了学生的大脑,结果就走入了“引而未导”的尴尬境地。无怪乎,课后一位老师告诫我说,不要把学生当傻子来教,也不要在学生面前炫耀你的聪明,即使你不是真的想炫耀,你也炫耀了,不是吗?相反,要学会在学生面前装傻,其实,你自己知道那不是傻,反而是一种大智慧。
确实,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学意识过于彰显,老师总是走在学生的前面,牵着学生走,结果,学生跟得累,老师教得也辛苦。明智的教师一定要清楚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教师是脚手架,教师是助推器。教师的作用不仅在于“引”,还在于“导”。《学记》有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师生之间,如果只是老师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抛给学生,而没有充分地给学生留足思考、想象,乃至质疑的时间,就很容易因为老师的周到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毫无疑问,一堂好课需要足够的教学意识。但这里要讲求一个“适度”。否则,少了,就沦落为一种教学表演,成为一种走马灯似的大杂烩。多了,就给人一种“生拉硬拽”的印象,老师上的费劲,学生学得也不轻松。
(二)学生意识
下面再来说一说学生意识。学生意识是上完这几轮课之后让我最觉得难为情的一个问题了。回顾自己上过的四轮课,可以说,我自己觉得已经很努力地贴近学生,贴近教学了。但是,每次的效果却总是不尽如人意。为什么?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作为一位新教师,我过于关注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我越来越觉得,我太不懂学生了,我太需要走近学生、了解学生了。我所执教的班级是四年级学生,但是,四年级学生是一个怎样的状态?他们的知识基础怎么样?他们的普遍心理基础是什么?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期望是什么?他们心目中的好教师又是什么样的?等等,上完课之后,这一个一个问题催促着我进行思考与反思。
什么叫学生意识?在课堂上如何做,才叫做具备了学生意识?这里不想从学理层面来剖析学生意识的概念,也不想探讨学生意识的内涵这一理论问题。下面,我结合着自己上课的一些反思,来梳理一下学生意识的应然之义。
学会用孩子的语言进行教学
回顾自己的课堂,可以说,我比较关注对学生的提问及其质量。但是,尽管有这个意识,我还是没有避免一些失误。比如,10月14日的展示课上,在第一个环节,讲到课文的写作思路的时候,同学们共同回忆和梳理出了课文的思路是“桥之态——桥之美——心之桥”。可是,这三部分之间是一个什么关系?我心里是明白的,我也想引导孩子们认识和理解这种结构。问完之后,看着孩子们苦思冥想的表情,一顺嘴,“递进思路”这个词就从我嘴里溜出来了。结果,这个环节就进行得很费劲。因为,孩子们压根儿不知道什么是“递进思路”,以前也没有过相关的知识储备。况且,“递进思路”这个词离他们太远了,不属于他们的语言范畴。类似这样的还有很多,比如“结构”、“逻辑”等等这些词汇在四年级的课堂当中都应该避免出现。新课程强调师生之间的对话,但是,如何对话?我想只有学会用孩子的语言进行教学,才能更好地促成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高质量的对话吧。
认真倾听孩子的发言,做到及时理答和反馈
这一点,在形式上我觉得自己做的比较到位,几乎每一次孩子的回答或者质疑,我都给予了自己能力范围所及的反馈和理答,而且,在反馈和理答的内容上也基本上兼顾到了生动性和前瞻后顾。但是,从整体上反思,我的理答和反馈在 4
视野上缺乏一个宏观的把握,这也致使课堂中贻误了一些创新的契机。比如,在导入部分,老师问如果写桥,同学们想写什么,当一个学生回答出“友谊”的时候,老师就应该深入地问下去,抓住“友谊”是无形之桥这一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拓展。但课堂上,我却只是给出了“哦,你写的是友谊之桥”这样简单的反馈和评价。生生地把一个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机会给放跑了。在新课程理念的熏陶下,打造一个活泼生动的课堂已经成为了老师们的共识,充分运用提问策略也得到了大部分老师的高度认同。但是,这一策略如何运用的有效?如何做到既关照了教学又关照了学生?我想,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及时理答和反馈不失为一条捷径。
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是新课程倡导的课堂理念之一。回顾课堂,我基本上做到了关注坐在角落里的同学,关注没有举手发言的同学等这些边缘学生。但是,平心而论,我有一种担忧,因为我不知道学生的真正需要是什么,不知道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有着什么样的需要,结果也就只能形式化地提问一下坐在角落里的同学,提问一下不举手发言的同学而已。我心里明白,我只是在走形式,我没有真正地关注他们的需要。这是我进一步需要关注和努力的地方。
试着用孩子的思维预习课文
这实际上也就涉及到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备”策略,即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试着用孩子的思维预习课文”实际上就是一种备学生的做法。我把这种做法的心态称之为一种“对孩子不放心”的心态。在备课、上课之前,先试着用孩子的思维来预习课文,想一想,如果孩子来学习这篇课文,可能会产生哪些疑问?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老师事先都考虑到了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在真正上课的时候,做到游刃有余也是情理之中的。
给予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
“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是承接上面“备学生”策略之后的又一智慧之举。我在上面提到“试着用孩子的思维预习课文”是一种“对孩子不放心”的心态体现,但是,在我的课堂上,我对此种心态的操作却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什么我的课上着累?现在想想,是我对孩子们太不放心了,事无巨细,都想强调,效果却不尽人意。反思一下,这堂课上,孩子们思考了吗?当然思考了。不然老师抛出 5 的一个又一个问题岂不是枉然?但是,孩子们的思考绝对称不上是自由思考。仔细反思之后,猛然觉得这堂课上老师成人化的思考严重地侵犯了学生自由思考的领地。这一想法挑战着我的惯常思维,也足以让我彻悟。用孩子的思维去预习课文,梳理出孩子们有可能碰到的问题,整理出学生们需要掌握的知识、能力和需要经受的体验,无可厚非,但不一定非常全部呈现在课堂之上,面面俱到地带领学生去思、去想。换句话说,为学生着想,但同时要给予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
具备“学生意识”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概念,更不是一个可以束之高阁的教学口号。我们怎样将这一理念融合进我们的课堂?上面一些零散的语言只是我的思考所得,很多也不成熟。总而言之,我认为,教学是一个双边互动的活动。要成为一名成熟的教师,我们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缺乏一些课堂上关注学生的技巧可以理解,但是,缺乏“学生意识”的课堂就是不应该。因为,缺乏技巧,可以后续弥补和完善,而缺乏意识却不只是提升技巧那么简单的事情了!
(三)课程意识
课程意识是课程与教学领域比较热门的话题之一,而且,现在连学校管理领域都提出了“校长要具备课程意识”这一说法。什么是课程意识?华东师范大学吴刚平指出,人们在思考教育教学的问题时,对于课程敏感性和自觉性程度,就是课程意识。这里给出课程意识的概念,并不着意探讨理论概念,而是想澄清一个问题,即:对于课程的敏感性和自觉性,我们每一位老师都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暑假帮忙评审学校“身边的故事”征文的时候,翻阅到一篇文章,里面探讨了自己带领班级同学开展的对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质疑的活动,看完之后不禁心中窃喜,这不恰好是教师的课程意识的一种体现嘛!毫无疑问,做一位有创新见解的老师,要具有课程意识。但是,教师的课程意识,不仅仅体现在课前的寻找资源方面,也不仅仅体现在对课程资源的审视与批评方面,它还体现在对课堂中间生成的课程资源的意识和把握方面。课堂当中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课程意识呢?回顾我的教案和课堂,我发现了新的问题。
师:同学们,以“桥”为话题进行写作,可以像作者樊发稼一样写成一篇散文诗,可以像作词家闫肃先生一样写成一首歌,同样,也可以像诗人杜牧那样写成一首诗。如果你来写作的话,围绕“桥”,你想怎样写呢?
生1:我想写城市的立交桥,把整个城市衬托地很美!师:哦,你是想写一写桥的美。生2:我想写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友谊。师:哦,你写的是友谊之桥呢。生3:我想写桥的“沟通与交流” 师:哦,你是想写一写桥的功能呢。
师:同学们真是富有想象力。你看,多角度进行创作,思路多清晰、想法多新颖呀。今天呀,老师带领大家进一步地走进《桥之思》这篇课文,我们来进一步地体会作者是怎样写桥的。看看这种写作的思路,对你会有什么启发。下面翻开课本第47页,我们接着学习《桥之思》这篇课文。
从课堂的流畅性来评价这一环节的话,应该说这个环节进行得非常顺利,既有同学们的合理想象,也有老师的及时的反馈和理答。但是,如果从课程意识方面来评价的话,这个环节的设计仍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仔细分析这一环节,可以显见,学生的回答恰好贴合了课文的写作思路,即“桥之态——桥之美——心之桥”。说实话,这是我始料未及的。我没想到,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之后,同学们会仿照作者的思路进行构思。所以,可以看到,老师这时的反馈性语言是机械的,功利色彩比较强的。后来一位老师找我聊,她说,当孩子说到自己想写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友谊的时候,你应该追问孩子:“为什么以桥为话题,你却写同学之间的友谊呢?”听完之后,我恍然大悟。是啊,如果老师继续追问,就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完全是学生自己的理解。但是,这么好的且具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我却漠然置之,结构还兜了个圈子,按部就班地在课文结尾处才处理“心之桥”部分,心中不免遗憾。
曾经看到过一个很具有启发意义的观点:“备课不等于‘背课’”,结合自己的课堂,现在想想还真觉得自己有一点在“背”课的嫌疑。老师“背”课,就好比事先设置好了一些“陷阱”或“圈套”,上课的时候等着学生往里钻,学生不钻的时候,老师生拉硬拽也要把学生拉进来、拽进来。这个说法不是十分恰当,但却形象地描述了我当时上课的心态,就是千方百计地想着怎么把这堂课上好,而不是怎么样帮助学生学好。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种心理,我的课缺少了一些自如,缺少了一些大气!
【几种常见磁场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磁现象磁场教学设计08-28
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几种常见现象的思考09-12
运动电荷在磁场中受到的力教学设计10-24
几种常见函数的单调性08-16
英语As常见的几种用法09-08
高三物理磁场练习题08-10
磁场的知识点总结08-22
高二物理磁场知识点09-03
微分代数在磁场分析器高阶像差分析中的应用07-12
文言文翻译常见错误(教学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