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发展思路

2024-07-13

旅游发展思路(精选8篇)

1.旅游发展思路 篇一

潘集区旅游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之路,坚持“生态立区,旅游兴区、文化强区”发展战略,建好“五彩淮南,精彩潘集”。抓住机遇,加大旅游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合理布局和配置旅游生产力要素。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旅游环境,加速培育大型骨干旅游企业,促进旅游关联产业全方位、大跨度、跳跃式发展,逐步实现我区旅游产业质的飞跃。

二、总体构想

1、重点打造以泥河后湖生态观光园为代表的生态旅游品牌,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开发以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模式为代表的休闲度假游和户外拓展活动区,主要设置八大功能区:综合服务区、垂钓中心、果蔬采摘区、农产品展示区、花卉苗木区、生态公园、水上乐园、儿童乐园。

2、以潘集草原人家生态酒店为中心,主要建设游客服务中心、旅游住宿接待酒店、特色餐饮区、特色休闲购物区、旅游标识体系、沿淮河风光带。

3、地方特色文化旅游区,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东方芭蕾”的花鼓灯为平台,以贺疃乡重点,突出地方文化特色,主要开发地方特色文化旅游产品。

4、红色旅游区,主要依托凤台抗日英雄政府纪念园,开发红色和民俗旅游产品,重点建设凤台抗日英雄纪念园展示馆,挖掘整理革命历史资料,走红军路,用红军餐。

5、民俗和宗教旅游,主要依托清风岭庙。结合当地传说、挖掘清风岭起源、历史、民俗等文化,打造开发出相应的旅游产品。

三、项目建设

1、泥河后湖生态酒店

占地面积8000m2,按照泥河采煤深陷区后湖整体开发规划,主要建设内容有新建宾馆、饮食、娱乐、购物等设施及绿化、亮化、排污等配套设施,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

2、后湖旅游综合开发

项目规划面积5000亩,主要建设儿童乐园、水上公园、体育主体乐园、生态体验区、户外拓展区、公园道路,绿化等附属设施,总投资10000万元。

3、后湖旅游接待服务中心

主要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包括导游服务中心、旅游咨询中心、旅游行政管理中心、门票管理中心、生态停车场、旅游厕所、游客购物中心、旅游宾馆、文化广场等功能区。项目占地面积25亩,总投资12000万元。

4、清峰岭佛教圣地

项目规划面积为100亩,主要建设有大殿、钟楼、婆婆庙及相关配套设施。总投资5000万元。

5、潘集游客服务中心

主要以潘集国际大酒店为中心,建设购物中心、休闲娱乐中心、民俗步行街、停车场、农家宴餐饮、五星级旅游宾馆,项目总投资11000万元。

6、中华非物质文化博览园

项目规划用地200亩,总建筑面积2.8万m2,成立二支表演队伍,新建2个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1个活动表演场馆及配套设施,总投资为5000万元。

7、架河农业综合文化园

项目规划用地800亩,主要建设有传统农业观光园、现代高科技农业观光园、户外拓展区、农家乐餐饮休闲中心,特色农产品展示中心并配建农产品手工作坊,总投资10000万元。

8、凤台抗日英雄政府纪念园

项目主要建设有抗日英雄纪念品陈列馆,广场、停车场,抗日英雄雕塑及重现当时场景雕塑;环境绿化、排水排污、供水供电等配套设施;声光等影像设施。总投资1975万元。

9、祁集--中国第一豆腐文化村

项目主要建设豆腐加工体验区,产品陈列展示馆,农产品交易中心,总投资2000万元。

四、宣传营销

首先强化旅游形象的整体设计,针对不同的客源市场、通过独特的创意,精心策划出鲜明的旅游口号和独具特色的旅游形象,使我区的旅游景点尽快走出淮南,走向全省,叫响全国。其次狠抓旅游促销活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采用电视、光盘、图书、网络等多种形式,实行潘集总体形象宣传与景区、景点宣传相结合,政府机构宣传和企业促销相结合,传统促销方法与高技术网络促销手段相结合,使潘集旅游业在省内外市场上树立起富有强吸引力的品牌形象。

五、旅游交通与宾馆建设

旅游交通配套建设要以淮潘公路为核心,统筹铁路形成网络畅通好、辐射能力强、往来便捷的区域旅游交通网。公路方面,建设好淮潘公路,合徐高速连接线、孔李大桥形成完善的城市交通网;连线方面,建设淮潘公路——泥河后湖生

态观光园,架河农业综合文化园---潘姬路;设施方面,加快停车场、特色交通工具建设,完善交通标识,以提高旅游设施的服务功能。

住宿接待设施建设将本着“优化结构、合理布局,提高质量”的方针,积极引导旅游饭店由单一住宿酒店向度假、观光、商务、会务等多形式的酒店模式发展。将新建(申报)星级酒店2家左右,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1家,尤其是要发展一些中低档次的星级饭店,使其总数达到10家左右,床位数达到1000个以上。

六、旅游线路开发

1、“古、红、绿”两日游:清风岭——凤台抗日英雄政府纪念园——泥河后湖生态观光园。

3、生态休闲度假游:架河农业综合文化园——贺疃乡地方特色文化旅游区——祁集--中国第一豆腐文化村。

2.旅游发展思路 篇二

一、大力推行徒步旅游的意义

(一) 徒步旅游是最亲近自然的方式。

徒步旅游是通过自己的双脚来行动, 徒步过程中与大自然和城市景观进行最亲密的接触, 与周围的空气、阳光、雨露、甚至周围的动物交流, 使人体的新陈代谢和各种循环达到与自然和谐, 人各种触觉 (比如视觉、味觉) 都得到最好的发挥, 这时人的感觉绝对是最佳的, 徒步带来的身心愉悦是任何现代科技方式都无法去营造和模仿的。很多古人也意识到这点, 通过徒步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的价值, 如地理学家、旅行学家徐霞客。

(二) 徒步旅游锻炼意志和品质。

在长距离的徒步旅游过程中, 由于人的精力和体能消耗, 会感觉到负担加重、疲惫、甚至呼吸急促, 这个时候你在徒步的过程中下定决心, 鼓起勇气, 战胜疲劳点, 慢慢的会感觉到越来越轻松, 对能够超过自己的能力极限而高兴。通过多次这样的徒步经历, 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意志品质, 对待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压力就不会气馁, 而是有信心的去积极面对。

(三) 徒步旅游促进身体健康。

现代人由于锻炼的缺乏、饮食的不健康, 很多人都慢慢被“三高”等相关的现代文明带来的疾病而困扰。徒步旅行是一个非常好的维持健康的方式, 并且可以通过一段时间坚持不懈的徒步旅游, 很多疾病甚至会消除。徒步是属于有氧运动, 也是消除多余脂肪的有效运动, 还可以帮助调节由于饮食不良习惯所产生的过多的脂肪能量。徒步锻炼可控制、减轻病症。美国《护理健康研究》杂志有一项长达20年的统计研究指出, 一周徒步旅游7小时以上, 可以降低20%的乳腺癌罹患率。

(四) 徒步旅游交流感情。

现代人的工作压力和节奏大, 很多人很难有机会去面对面地交流, 交流更多的被电话和现代电脑的及时通讯工具所代替, 人情逐渐淡漠。徒步旅游特别是团体的徒步旅行是一个非常好的现代人交流方式。当换上统一的户外服装的时候, 人与人之间没有了公司的等级和政府的行政级别, 每个参与者都回归人性的本质。在徒步旅游的过程中, 相互帮助, 相互交流徒步的经验, 一起分享生活的点滴, 特别是在徒步过程中, 有可能遇到不同地区、不同职业、甚至不同肤色的人群, 通过徒步很容易交流感情, 从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二、武汉目前适合徒步的地点

(一) 江滩。

武汉目前成型的江滩有汉口江滩、汉阳江滩、武昌江滩, 青山江滩也在规划和建设中, 其中最著名的是汉口江滩。汉口江滩位于长江武汉市区北岸, 面积160万平方米, 与沿江大道景观相邻。此外, 汉阳江滩的大禹神话园由于和琴川阁相连, 以大禹治水的神话为游园设计的主题, 也非常受群众欢迎。

(二) 湖岸线。

作为中国国内湖泊资源最发达的城市之一, 武汉有着非常著名和风景优美的湖泊, 很多湖泊岸线也是徒步的最佳去处。如最著名的当属东湖, 还有汤逊湖、金银湖、墨水湖、太子湖、墨水湖, 等等。在湖泊的徒步中, 东湖是最佳的徒步地点, 东湖目前的主要景区有听涛、磨山、吹笛、落雁四大景区, 东湖的水面积为33平方公里, 总计12个大小湖泊, 120多个岛渚星罗, 整个112公里湖岸线曲折, 环湖都是最佳的徒步地点, 除此外的环湖34座山峰也可以进行徒步活动。

(三) 历史建筑和街区。

作为在近代史中有底蕴的武汉, 有着很多在上个世纪初建设的优良建筑和历史文化故事的建筑。武汉的历史建筑和街区主要分布在汉口、武昌的部分地区, 如在汉口, 长江沿岸五大租界区、中山大道以北法租界扩张区。在武昌主要分布在中山路沿线、蛇山两侧、花园山山顶和山脚 (即胭脂路、昙华林街) 、阅马场及周边地段、珞珈山、彭刘杨路等。在老建筑中徒步旅游, 体会最原汁原味的老武汉生活, 别有感受。

(四) 近郊徒步区。

武汉的近郊旅游发展也比较迅速, 很多地段都与城区相隔不远, 都有共通交通的直达, 如黄陂的木兰山景区, 其中还包括木兰天池和木兰古门, 都是非常好的徒步旅游地点。在蔡甸主要有大好河山景区, 大好河山主要是依托江汉平原第一峰九真山而建设, 除此外还有后官湖绿道, 后官湖郊野绿道 (包括后官湖线、知音湖线、白莲湖线、高湖线) , 规划总长度110公里, 道路两旁树木葱郁, 鸟语花香, 风景优美。除此之外, 还有东西湖的石榴村和江夏的五里界的花海等等, 都是徒步旅游的好去处。

三、发展武汉城区徒步旅游的建议

(一) 政府加大宣传和引导。

为了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政府责无旁贷, 政府需要协调各类媒体宣传武汉的大好河山, 武汉适合徒步旅游的去处, 强调徒步旅行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武汉政府还可以到其他城市开设旅游推介会等等, 通过推荐武汉城区的徒步旅游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到武汉来进行徒步活动, 因此还促进整个武汉市旅游行业的发展, 提升武汉旅游的形象和国内影响力。

(二) 举办大型的民众徒步活动。

政府除了加大宣传外, 还应该积极联系商家和民众开展大型的群体徒步活动, 通过活动来吸引更多人的参与, 并且可以增加参与的人数和比例。目前, 我国很多城市也在发展徒步旅游活动。如, 在西安由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主办, 西安市体育局等多家单位承办的“无限极2012世界行走日暨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赛万人健步走活动”在曲江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举行, 来自西安市各行各业的市民参加了该项活动, 将近1万人参与该次活动, 整个的徒步距离也达到了7公里。

(三) 加大基础建设力度。

为了更好地促进徒步建设, 政府要舍得资金的投入来保证徒步的地点和道路的维护, 建设相关为徒步服务的基础设施, 如环湖道路建设和维护, 并且在道路边还要栽种一些花草树木, 设立垃圾收集点, 等等。近郊的环湖绿道离城区还有一定距离, 要开通与主城区的公交车, 方便城区的人们去徒步旅游, 在绿道的周围还要建设一些休憩的设施和驿站, 等等。为了更好地维护徒步周围的景点资源, 政府要加大周边资源的保护, 尤其是武汉市区的老房子和历史文化建筑, 政府还要加大治理湖泊岸线破坏等的违法行为, 坚守武汉目前的湖泊岸线不减少。

(四) 增加徒步过程安全保护措施。

为了保证徒步者在户外徒步中的较好体验, 政府和相关部门还要对徒步的安全进行保护。由于武汉地区的人口增长和车辆增加很快, 所以在很多道路要建设显眼的斑马线或者是架设过街天桥, 对徒步景区和徒步经过的城市道路要车辆限行, 在没有条件限行的地方要做到对机动车的限速, 各种交通标志要清晰, 等等。武汉目前的天气污染比较严重, PM2.5指数高居不下, 武汉政府还要对居民的健康负责, 积极推行蓝天计划, 让武汉的户外更好地适合进行徒步旅游。

(五) 积极培养徒步旅游群体。

武汉地区高校众多, 大学生是户外活动最活跃的群体, 为了形成武汉市区徒步旅游的浓厚氛围, 积极联系大学生群体参与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在各大高校推荐武汉徒步旅游线路, 赞助在高校建立徒步旅游协会, 在协会数量达到了一定规模的情况下, 可以形成武汉高校户外徒步旅游联盟, 通过联盟联系社会, 开展各式各样的旅游活动。

四、结束语

旅游是美好的生活体验, 在没有很长假期的时候, 能够在自己的城市进行一次与自然城市亲密接触的徒步旅游也不错。武汉要积极宣传, 让更多的市民参与到徒步旅游中来。

参考文献

[1]刘韫.徒步旅游初探[J].河北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4.

[2]容贤冰.桂林市休闲旅游体育野外徒步旅游现状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3.9.

3.全新发展思路打造旅游产业宏图 篇三

如果仅仅用“来势喜人”来描述永定区旅游的现状,则太过简单。首开湖南旅游先河,初创辉煌,到离开核心旅游资源,陷入迷茫,再到“重整”山河,攀登巅峰,32年的历程,饱含酸甜苦辣,是一首百折不挠,奋发图强的进行曲。

思路决定出路

永定区前身是大庸市,市的前身又是县,1988年大庸升格为地级市才有了永定区。

永定人曾在上世纪70年代末发现并创建了全省第一个旅游目的地——青岩山风景区,也就是1982年由国务院命名的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自此,旅游产业在这片奇山异水间横空出世,方兴未艾,并由此带动了紧邻公园的索溪峪、天子山的开发。开放型产业及迅速提升的知名度给永定人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种种惊喜,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全新意义的“创业期”。

正当永定人铆足干劲,准备大干一场之际,出于国家产业布局和地方经济结构的调整,他们视为“护身金符”的核心旅游资源——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被整合到了另一个行政区——武陵源区。

迷茫和不适紧随而来,许多人认为失去了核心资源就失去了核心竞争力,旅游产业从此与永定区无缘。

很长一段时间,永定区游离于旅游主战场之外。

所幸,历届区委、区政府一直清醒地把旅游产业发展放在了很重要的战略地位,态度之明确,思路之清晰,一以贯之。从建区之初“西方不亮东方亮”的方向判别,到后来“打造张家界旅游核心服务区”的果断选择,为永定旅游打下了良好基础。尤其是近几年来,区委、区政府把旅游当成强区富民的主导产业,作为全面领跑张家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永定区旅游日益做大做强,出现了井喷式发展。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区委书记刘泽友这样说:“在决定一个区域经济发展命运的诸多选项中,思路永远是至关重要的第一选项。”

11月初,永定区委、区政府站在“十二五”发展的新起点上,与北京大学联手,对全区的旅游发展作出了“2011-2030”总体规划,在新视野的“扫描仪”上,他们已锁定“国际一流精品旅游城市”的目标,要构造“五大产品体系”和“六大支撑体系”。全新的发展思路,给永定区旅游产业描绘了一幅更加恢弘的蓝图。

特色就是价值

在旅游产品的诸多特质中,没有什么比特色更能体现产品的品质和价值。当初,永定人开发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旅游产品时,走的就是一条特色之路。

对“特色”最直观的阐述,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建区之初,永定人瞄准了另一个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重拾信心。

“山不转水转”。1989年,区旅游局长田贵君带领一帮无畏青年历尽艰险,在澧水上游的茅岩河上,用橡皮舟荡开了一条永定旅游新的发展之路。茅岩河水流湍急,峡谷幽深,沿途风景奇绝,浪高滩险,有“百里画廊”之誉。泛舟其间,惊险刺激,快乐体验,其乐无穷。当年,国家旅游局把“茅岩河漂流”开发写进了《全国旅游业发展八五规划》,让茅岩河成为无可争辩的“中国旅游史上第一漂”。

从当年怀揣“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斗志,在数百群众的壮行下驭舟而下,到如今西线公司超过2个亿的资产规模,茅岩河上的橡皮舟穿过市场的风浪,创造的不仅是数以亿计的财富,更多的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

从此,永定人对特色之路的探索脚步再也没有停下。无论是自然资源,亦或人文资源,到处都留下了他们探索的足印。到目前为止,形成了天门山、天泉山、土家风情园、秀华山馆、军声画院、老院子等1家5A、3家4A、2家3A级景区(点),撑起了永定区旅游的市场规模。

天门山,这座海拔1518米、离城区仅8公里的江南名山,因山顶绝壁天然洞开而得名,因人文历史而显赫,因伟岸挺拔、气势雄伟而被誉为“武陵之魂”。但因地势险峻,基础设施投资过大而起步艰难。8年前,永定区委、区政府敞开胸襟,引进战略投资合作开发,沉寂千年的名山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天津宁发集团入主天门山后,短短8年间,投资已过8亿,修建了有“中国公路奇观”之称的盘山公路,有世界最长的高山观光索道,有叹为观止的“鬼谷栈道”,有名闻遐迩的“天门山寺”。同时,公司不断加大营销力度,成功举办了飞机穿越山洞、高空走钢丝竞赛、法国蜘蛛侠徒手攀爬绝壁、美国翼装人飞越山洞等具有世界影响的旅游营销活动,让天门山名声远播,倍受游客青睐和市场热捧。每年的游客进山量大幅攀升,今年前10个月就已突破260万人次,从而彻底改变了张家界市原来核心景区一枝独秀的市场格局,变成了“双核驱动”的喜人局面。

天门山今年已获得全国5A级风景区殊荣,靠的就是自身的特色气质成就的品牌价值。天门山让永定旅游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

“高端”展示前景

当来自洞庭湖滨的“刘海哥”与“胡大姐”在湘西的大山深处深情呼唤、当源自武陵山区的苗族大鼓在天门山下激情擂响、当出自苍山洱海的民歌在张家界的夜空里传唱,一台中国旅游演艺的金奖大戏——《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在永定区的大山中横空出世。这台从2009年3月登场的大戏,一上演就受到了游客的狂热追捧,至今已演出553场,观众达70万人次,创下了上亿元的收入佳绩。

《天门狐仙》的高度演示了张家界旅游演艺市场一片光明的前景,同样在永定区,一系列“高端制造”新鲜出炉,预示着整个旅游产业的美好前景。

在城区,除了贴有国家标签的国际空港、海关口岸、铁道等项目之外,事关旅游环境的高星级酒店、国际商贸城、高尔夫球场、休闲度假等项目已全面启动,这些高起点、高规格项目的建成,将使永定旅游更上一层楼。

旅游市场营销的大手笔、大气魄也让永定旅游受益匪浅。俄罗斯空军在天门山上空的飞行表演,动用了中俄两个国家的许多资源。无论是飞机穿越天门,或是高空走钢丝,包括今年9月底进行的翼装飞越天门,任何一场营销事件,都有多家国家级的电视、网络媒体现场直播,上百家中外媒体直接见证,受众数以亿计。

在这样的高度上,对下一步的产业发展进行规划,自然会是更高的起点。在编制新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时,永定人的眼光已越过了重重山峦,投向了国际市场的广阔空间。

4.旅游发展思路 篇四

关键词:妈祖文化;旅游发展;对策

妈祖是历史上被人们推崇的一个神话形象,她源于南中国海,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逐渐形成神奇的妈祖文化。妈祖文化是劳动人民千年来尊崇、信仰妈祖的过程中传承下来的物质及精神财富的总称。在文化旅游迅猛发展的今天,很多旅游开发者将目光放在了妈祖文化旅游开发上,这对于弘扬和传承妈祖文化,加强海峡两岸的联系,促进福建地区旅游业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这种思路,对妈祖文化的旅游价值进行了分析研究,然后对如何挖掘妈祖文化的旅游价值,提升地方旅游的竞争力提出了几点发展思路。

一、妈祖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价值

(一)妈祖文化是联结两岸旅游的纽带

在福建,发展妈祖文化旅游不仅具有宗教、文化和经济意义,更重要的是在加强海峡两岸同胞的联系、巩固台湾同胞的民族认同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实上,妈祖文化一直被看做是福建和台湾的同缘文化,在联结两岸旅游方面发挥着纽带的重要作用。几十年来,每年都有大量人群来莆田湄洲朝拜妈祖,可以说妈祖见证了海峡两岸割不断的血缘,寄托着两岸民众对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期望。近年来,妈祖文化旅游与经贸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为两岸交流提供了便利途径。

(二)妈祖文化是提升旅游业竞争力的关键

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是一种文化消费行为,文化既是旅游的出发点,也是旅游的归结点。自福建旅游业发展以来,通过大力开发妈祖特色文化旅游,吸引了大批游客观光,其影响力甚至已经辐射到了泰国、美国、加拿大、丹麦、挪威等国家,纷纷建立妈祖庙,还成立专门的妈祖文化传承组织,这些组织既是华人华侨集会和议事的场地,更象征了群体内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方向。由此可见开发妈祖特色文化旅游的影响之深远,其在旅游业的强大竞争力也得以突显。不仅福建地区如此,对于烟台地区来说,妈祖崇拜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与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和特色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山东特色的妈祖文化。烟台地区具有浓厚的宗教氛围以及良好的文化积淀,再加上自古以来这里的人们大多从事捕鱼业和航海运输业,对外贸易比较发达,这就为妈祖文化在此地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为当地旅游也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二、妈祖旅游文化发展的对策和思路

(一)整合文化资源,提升妈祖文化旅游品味

妈祖文化虽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但妈祖文化不是孤立存在于任何地方的。根据近年来我国文化旅游开发经验来看,要想实现妈祖文化旅游的繁荣发展,首要环节就是要整合相关的文化资源,提升其文化旅游品味。第一,对妈祖文化自身进行整合。在整合过程中妈祖朝圣依然是妈祖文化旅游的主要产品,但是要进一步提炼妈祖文化精神,发掘妈祖时期的古典音乐文化、舞蹈文化、饮食文化和海洋历史文化,促使妈祖文化旅游产品朝着系列化、层次化的方向发展。让游客在多彩的文化旅游中感受文化力量,加深对妈祖文化的美好记忆。比如,烟台市民俗博物馆举办“烟台市2015妈祖文化节”,邀请了来自福建莆田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莆仙戏为广大市民倾情演出,具有南方特色的妈祖祭祀表演项目也登陆港城,为妈祖文化的传承带来活力与动力。第二,将妈祖文化旅游资源与当地文化资源进行整合。烟台地区要加强天后行宫这一妈祖文化载体的建设,以其独具特色的建筑艺术形式展示和宣传妈祖文化,让游客在烟台博物馆便能感受特色的妈祖文化。第三,要进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整合。将妈祖文化延伸至现实生活、工作与学习中,与新时代祖国的繁荣与强盛、世界人民的团结与福祉相联系,以妈祖文化为纽带树立全员文化意识,塑造和谐的文化旅游氛围。

(二)加强市场联动,打造妈祖旅游品牌

对妈祖文化旅游进行现代化开发最为关键的是要进行市场联动,打造文化旅游品牌,走综合营销之路。在全球休闲时代即将到来的今天,妈祖传统文化之旅必须创新产品,合力打造其文化旅游品牌。首先要打造高端休闲旅游品牌。即开发以休闲度假为主的旅游产品来满足社会需求,如莆田市湄洲岛自然风光优美、气候温和,对这些优势资源进行适当开发就可打造湄洲岛集祭祀朝圣、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品牌。烟台地区也可以利用自身海港的人文和地理优势,打造以妈祖文化为核心的烟台海洋旅游文化品牌,使妈祖文化在更大的范围内得以传承。其次打造研究性旅游品牌。作为海洋大国,妈祖文化的研究可以成为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的领跑者。妈祖的形象演变、社会教化功能、旅游传播作用均值得深入研究。各地区可以根据妈祖文化历史,确定研究重点及旅游开发方向,如福建莆田重在渊源的发掘上,汕尾是钟敬文、杨成志等民俗学家的故乡,并将其作为妈祖文化旅游开发的引导方向。

(三)开发特色妈祖文化旅游产品

5.旅游发展思路 篇五

青岛市旅游工作会议,提出“十二五”期间,青岛市旅游业将围绕建设国际海滨旅游度假中心城市、争创中国标准化旅游城市、打造战略性支柱产业的目标,力争到2015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6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160亿元,年均递增15%以上的宏伟目标,并实现旅游业四个突破。

一是旅游产品发展新突破。青岛市将建立完善八大旅游产品体系,力争2015年前,建成港中旅海泉湾、今典红树林等5-10个度假旅游单元,规划建成阳光博澳艾美、银座凯悦酒店等15-20个度假酒店,发展2-3处游艇俱乐部,形成青岛市东、西两大度假集群。加快发展海上旅游产品,进一步开发海上旅游航线,重点发展高档游船,加快培育海上看青岛、海上演艺、海上餐饮、海上婚庆等旅游产品;发展游艇、帆船俱乐部,培育高端海上旅游产品;加快发展邮轮旅游产品;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品,重点开发崂山道教文化资源;加快培育发展饭庄、田园采摘、渔家风情、温泉养生等乡村旅游产品;加快发展节庆会展旅游产品;加快发展体育健身旅游产品。

二是旅游基础设施新突破。按照国际标准,青岛市将加快建立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四大体系”,打造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一是建设旅游集散服务体系。建设机场、铁路新客站旅游集散枢纽,主城区旅游集散中心,自驾车营地,崂山客服中心等旅游集散服务体系。建设一批停车场和公厕,规划建设海上旅游集散中心;二是建设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在机场、车站、码头及主要景区建设20处旅游咨询中心,设置导游地图灯箱达到100块;三是建设旅游导示体系。完善景点标识、道路引导标识、城区旅游引导标识,开发手机查询、汽车导航、触摸式导游等系统;四是完善交通体系。开通重要旅游沿线的路上、海上观光巴士,开辟欧美航空线路。

三是旅游市场开发新突破。青岛市将重点开发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入境市场,大力培育本市市场,把产品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提高旅游消费。对来青邮轮、包机,以及海外游客、淡季游客等,给予奖励,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和淡季旅游。

6.旅游发展思路 篇六

2009-12-26 11:09:45平和县旅游局字号:[大 中 小] 选择背景色:

我县未来三年旅游发展将立足旅游资源优势,着力实施旅游“12345”发展思路,打造旅游观光基地,积极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12345”发展思路即围绕一条主线:构建海西旅游经济强县;利用两大抓手:品牌塑造和项目带动;开发三大文化:三平祖师文化、林语堂文化、灵通地质文化;打造四大旅游产品:休闲度假、生态观光、宗教朝圣、人文体验;主推五条精品旅游线路:以三平寺为主的宗教朝圣游;以灵通山为主的自然风光游;以“打响八闽第一枪”为主的“红色游”;以锦溪集团——平和琯溪蜜柚科技示范园为主的生态农业观光游;以林语堂故居瞻仰为主的人文景观游。力争到2012年全县接待游客120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达 2亿元。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切实加强对我县旅游产业的组织领导,完善、配套和落实相关政策。从“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旅游发展思 路出发,成立县旅游产业管理发展委员会,成立以县委、县政府领导担任主任,旅游局、主要景区负责人为副主任,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旅游产业管理发展委员会,并不定时召开全县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主要负责:

1、统筹全县旅游事业的发展,统筹全县旅游规划、旅游项目建设、项目招商、旅游宣传促销等工作;

2、建立专项旅游发展资金,出台使用管理办法,专门用于规划、项目前期、旅游招商、宣传促销等;

3、修订和完善《关于进一步加快平和县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根据省市县相关文件精神,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旅游项目。

二是坚持规划先行,建设山区旅游强县。规划是开发的前提,对景区规划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的潜在价值,从源头上避免“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产品”的现象;要善于“跳出平和看平和”,树立全县一盘棋的思想,正确处理短期与长期、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力争使规划更具有完整性、科学性和较强的操作性。05年初,我县出台了《漳州市平和县旅游发展规划》,对一些不能适应发展要求和低水平的规划方案,要请高资质高水平的规划设计单位重新进行修改。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景区建设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坚决避免不按规划开发、擅自更改规划内容的行为。今天,出台《平和县灵通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后,做好“十二五”专项规划、红色旅游规划、乡村旅游规划、大芹山旅游总体规划。

三是强化宣传促销,提升平和旅游美誉度。依托优势资源、特色文化,搞好全县旅游整体形象的策划、包装和宣传,不断创新宣传形式,充分利用新闻媒介,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宣传,全面提升我县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人来我县观光旅游。

1、办好节庆活动,积极配合举办“三平祖师文化节”、“琯溪蜜柚节、旅游推介会、三平祖师公、灵通山观音佛祖等节庆活动;

2、巩固闽南粤东客源市场,出台优惠措施,强化与主客源地知名旅行社的合作,开拓福州、龙岩、三明、广东梅州、深圳、广州等新客源市场;

3、突出重点,对三平寺、灵通山、林语堂“克拉克瓷”窑址群、绳武楼、庄上大土楼等景点要重点宣传;树立整体营销和立体营销观念,加大宣传力度;

4、根据产品特性、市场需求,不断提炼营销主题,有针对性地做好产品宣传和投放。例如提炼出“柚语茶香苏区情,平和旅游欢迎您”等宣传口号,使平和旅游品牌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5、强化旅游信息网络宣传,借助国家旅游网、福建新闻网、福建省旅游之窗、市旅游网、平和网、三平旅游网、灵通旅游网等平台,宣传平和旅游;

6、加大新闻媒介的广告宣传力度,加大在省级电视台和主客源地电视台以及报刊的广告投入,条件允许下在国家级电视台投放广告。

四是注重品牌打造,创建国家级旅游品牌有突破。

1、旅游景区方面,在国家4A级旅游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地质公园品牌基础上,全力打造灵通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火山公园、三平寺国家级文明旅游风景区、大芹山农业旅游示范点等,力争通过品牌的创塑,树好形象,抢占市场,增加效益,全面提升平和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2、星级饭店方面,实现创建一家四星级饭店(洲际大酒店)、四家三星级饭店(金叶宾馆、平和宾馆、阳光大酒店、侨联大酒店),提升平和旅游服务业的接待水平和档次。

3、文明旅游区创建上,三平风景区力争创建国家级风景文明旅游区、灵通山力争创建省风景文明旅游区。

五是抓好旅游招商,加快旅游资源开发步伐。成立旅游项目招商领导小组,以港澳、上海、广州、深圳、厦漳泉等旅游发达地区和本地企业家能人为重点,开展点对点、面对面的招商活动。积极利用节庆、网络、会议等形式发布《平和旅游招商项目书》,为招商引资搭建平台。加快景区的招商引资和开放建设步伐,推进灵通山、太极峰、大芹山等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争取灵通山风景区国债项目早日落地。充分利用中央、省和市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争取旅游资金投入,推动我县旅游项目的建设,拉动我县旅游经济的增长。

六是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旅游景区功能。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完善旅游功能,优化发展环境。

1、县财政积极筹集资金,大力支持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如灵通风景区的游步道建设;

2、完善各主干道进入景区景点的路牌指示标志;

7.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总体思路研究 篇七

1.1 发展基础

2008年, 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459.23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08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4390元,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7175元。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现代服务业逐步配套。2008年, 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060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185亿元。覆盖全岛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 建成了海口美兰、三亚凤凰两个国际机场, 开通国内、国际定期航线156条和多条包机航线, 高速公路环绕全岛, 开通了粤海铁路、西环铁路, 正在建设东环铁路, 万吨级泊位达35个, 三亚已建成10万吨级的油轮专用码头, 海口也正在建设油轮码头。通信、供电、供水等设施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1.2 比较优势

(1) 区位优势。位于我国最南端, 泛珠三角 (“9+2”) 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结合部, 靠近东南亚至东北亚国际海运主航道。 (2) 资源优势。热带气候资源和农林生物资源独特, 沙滩与港口条件优越, 土地、淡水等资源丰富, 人口承载能力较强。旅游资源丰富多元, 海滨风光, 热带雨林, 火山、溶洞、地热温泉, 大河、瀑布、水库风光, 民俗风情等资源独具特色。海洋面积广阔, 发展潜力巨大。 (3) 生态优势。2008年, 森林覆盖率58.5%, 全省良好等级以上空气质量天数保持在100%, 80%以上的江河湖库水质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类标准, 主要生态环境指标始终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是世界上少有的未被污染的“净土”。 (4) 体制优势。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惟一的省级经济特区, 惟一全省实施省直管实现行政管理体制的省份, 拥有地方立法权以及航权开放、免签证和落地签证、免退税购物等优惠政策。未来, 在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对外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还将创造更多的优势。 (5) 产业优势。热带现代农业优势凸显, 依托本地资源的新型工业初具规模, 岛内交通、通信、电力等主要基础设施基本完备, 旅游已形成吃住行有够与配套的服务体系, 全省有旅游饭店400多家。

1.3 制约因素

海南目前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 2008年人均GDP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3%, 在31个省市区中排名第22位, 在全国五个经济特区中处于末位, 是东南沿海惟一的欠发达省份。产业结构层次较低, 传统服务业占比重较大, 现代服务业为发展不足, 旅游开发缺乏深度。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旅游购物、商贸餐饮、文化娱乐、运动休闲、医疗保健、教育培训等配套产业发展不足, 尚未形成特色鲜明和具有竞争优势的现代旅游产业体系。国际化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不高, 旅游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与国际标准仍有较大差距, 人才培养、引进和储备不足, 政府管理职能有待进一步转变, 人文社会环境有待重构。

1.4 发展机遇

(1) 国家宏观政策环境改善。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将为海南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建设国际旅游岛提供重要的政策环境。 (2) 国内消费需求结构调整。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消费需求结构提升, 旅游消费开始进入大众化和快速增长时期, 将为个性化、多层次旅游发展提供巨大的需求潜力和市场支撑。 (3) 旅游业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确立。国家将旅游业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 高度重视并鼓励旅游业发展, 将为海南大力发展旅游及现代服务业, 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结构, 走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和海南实际的发展道路创造宽松的环境。 (4) 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我国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发展大格局, 以世界眼光谋划发展, 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成为我国改革发展总体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为海南开放型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 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的思路

2.1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进一步解放思想, 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构建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积极发展服务型经济、开放型经济、生态型经济, 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务为主导的特色经济结构;着力提高旅游业发展质量, 打造具有海南特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旅游产业体系;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加快推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 逐步将海南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

2.2 战略定位

(1) 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实验区。 (2) 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3) 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4) 国际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5) 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 (6) 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

2.3 发展目标

(1) 到2012年, 用三年左右的时间, 国际旅游岛建设初见成效。启动并建设一批重大旅游基地设施项目, 规划并开工建设一批主题公园;基本完成旅游要素的国际化改造。海南旅游的国际吸引力、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3880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达38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4%;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达到40%。 (2) 2015年, 国际旅游岛建设各项工作深入推进, 旅游要素的国际化改造基本完成, 旅游管理、营销、服务和产品开发的市场化、国际化水平显着提升, 旅游品牌效应进一步凸显, 旅游产业的规模、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4760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达540亿元。 (3) 2020年, 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主要任务基本完成, 旅游服务设施、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与国际通行的旅游服务标准全面接轨, 海南旅游的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大大提高, 旅游产业的规模、质量、效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旅游度假胜地。

2.4 规划原则

(1) 坚持国际标准, 规范发展。用国际标准和通行规则建设管理以旅游产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 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旅游要素的国际化改造, 加快引进国际知名品牌, 积极培育本土特色品牌。 (2) 坚持强岛富民, 普惠民生。以提高海南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作为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旅游开发和建设要带动就业增长和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让当地老百姓充分享受到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成果。 (3) 坚持生态优先, 环境保护。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珍惜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 把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 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4) 坚持改革创新, 先行先试。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建设开发模式等方面积极探索, 破解发展难题和瓶颈, 形成新的体制机制优势。 (5) 坚持旅游带动, 产业配套。推行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经济结构。坚持大产业布局、大项目带动、大企业进入, 发挥中小投资者点多面广、各具特色的多种经营优势, 促进现代服务业配套发展。 (6) 坚持统筹协调, 全面进步。统筹三次产业发展, 促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统筹旅游开发、城市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统筹旅游业与社会事业发展, 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 (7) 坚持总体设计, 分步实施。始终坚持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长期发展目标, 明确发展任务, 优化空间布局, 合理安排开发时序, 有序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

摘要:随着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 海南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本文通过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的基础、优势、劣势以及外部机遇的综合分析, 进一步提出了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总体发展思路。

关键词:海南,旅游,思路

参考文献

[1]钟小东, 赵影.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SWOT分析[J].电子商务, 2009, (06) .

[2]周军平.关于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方向性思考[J].今日海南, 2007, (07) .

8.旅游发展思路 篇八

关键词:大旅游;现状;问题;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44-03

一、大旅游建设发展现状

1.发展势头强劲,接待能力和实现收入增长较快。由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在旅游工作做出的决策合理,在旅游业的发展上大做文章,使旅游框架体系已初具雏形,在“大旅游”战略的浪潮中,陕县旅游事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2011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32.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24亿元。

2.坚持科学发展,结合县情编制了规划。为科学实施开发建设陕县的旅游资源,以“一个中心”五个战略定位为指导,高度重视大旅游发展,依托独特的矿泉神水资源和天井窑院、达摩禅宗文化圣地等厚重的历史文化,大力实施“旅游强县”战略,在旅游发展上初步形成了东线文化古迹游、西线休闲度假游、南线山水生态民俗文化游三条特色旅游线路。

3.扎实有序地推进崤函古道石壕段申遗工作,专门成立了申遗领导小组,按照申遗各项指标要求认真操作实施。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最终确定为我国首批“丝路”申遗点之一,给陕县的旅游开发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4.加大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快了景区景点旅游开发步伐。今年我县13项旅游建设项目正在有条不紊进行。如:温泉神水休闲度假项目建设工作,甘山公园4A级景区创建工作,天井窑院的整修与开发等一系列工程的开发与建设,对整合陕县旅游资源,全力促进旅游业创品牌,拉动县城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全力加大品牌的宣传力度。积极参加市、县和旅游系统组织的国内、省内旅交会、旅洽会等各种宣传推介活动,多层次地宣传和推介陕县丰富的旅游资源,深化和各大旅行社的联手合作,包装精品旅游线路,充分挖掘景区的文化内涵,努力推进与周边省、市、县(区)旅游联动开发与对接,形成客源互补、联合推动、双赢发展的格局。

二、制约大旅游发展的主要问题

1.品牌瓶颈。旅游业要靠大品牌震撼人、吸引人、留住人。目前,陕县没有像仰韶文化、函谷关老子文化、豫西大峡谷漂流等知名度高的大品牌,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陕县旅游业对外界的震撼力和吸引力。崤函古道石壕段申遗工作虽然一锤定音,但品牌效应和知名度由于各种原因还没有发挥其优势和龙头作用。

2.交通瓶颈。陕县通往各主要旅游景区景点的交通不便利,表现在路况较差,路面较窄,而且道路标志不明晰。

3.规划不够超前。陕县旅游规划滞后于旅游经济的发展要求。初期制订的旅游发展规划,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及时根据形势发展需求调整和发展旅游事业,导致景区景点开发建设不够,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等。

4.企业竞争力不够强。陕县旅游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经营分散、各自为阵的现象,没有形成规范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缺乏市场风险的整体能力。

5.休闲旅游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集中表现在:休闲旅游设施供给不足,类型单调,分布散乱,没有形成特色明显的集中休闲区域。

三、大旅游建设的发展思路

1.实施集群化发展战略,构建大旅游产业群。针对当前陕县大旅游建设存在的尚未形成成熟的行业合作机制问题,最好的解决途径就是构建大旅游产业群,将各个旅游关联行业用紧密的利益纽带整合在一起,规范行业合作机制与利益分配机制,以大旅游产业集群的形式深入挖掘旅游经济的规模效益。为此,要着力打造一批精品旅游区(点),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工农业科技旅游示范点,建设一批结构合理的旅游饭店群体,组建一批跨地区、跨所有制专业性的旅游景区开发建设、景区经营管理、旅游商品开发与生产等大型企业。同时,促进中小旅游企业朝“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除了大力开发自然旅游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外,还可充分利用陕县现有的厂矿企业和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开展现代工业旅游、农业观光旅游和民俗风情等休闲旅游,充分利用陕县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独特的民俗风情,大力开发乡村旅游,突出农事参与,文化体验,绿色生态观赏等特色,使乡村旅游成为陕县旅游的新亮点。

2.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加大旅游资金投入。在现有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出台更能吸引客商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投资商来陕县发展旅游业。本着不求所有,只求所在的原则来发展大旅游建设。要在争取国家对交通等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投入的基础上,把休闲度假设施投入的注意力和聚焦点放在民营投入上,实行全方位融资。对旅游优势资源,尤其要鼓励外资的引进,扩大开放度,提升知名度,确保休闲度假胜地建设加快推进。同时,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提供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参股旅游业,实现资本向旅游业的加速集聚。同时建议在做大、做强旅游产业上,要将项目捆绑,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

3.挖掘文化内涵,提高旅游品位。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没有活力的旅游。陕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空相寺佛教文化、天井窑院和剪纸民俗文化、温泉养生文化、甘山森林公园和黄河湿地生态文化相互辉映,崤函古道、周召分陕、石壕杜甫题诗处等历史人文古迹远近闻名,天井窑院、剪纸艺术并称“民俗奇葩、豫西一绝”。坚持旅游搭台,文化唱戏,深入挖掘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文化和农耕文化,大力开发文化旅游产品。

4.确立合作共赢理念,加快旅游经济一体化进程。陕县大旅游建设,应按照“区域联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大力推动区域旅游联合,共同铺筑旅游无障碍通道,加快旅游经济一体化进程。

一方面要着眼三门峡市大旅游发展格局,强化陕县与各县市区之间的协作、交流,实现旅游要素的合理流动,有序开发,实现区域内大旅游开发的大联动、大协作,共创特色旅游精品;另一方面,与黄河金三角地区的山西,陕西等周边旅游新兴地区相连,坚持以地方利益为基础,以政府协作为补充,以市场交易为基本合作方式,加强与这些地区主要客源地及周边著名景点之间的合作和沟通,采取灵活多变的空间组合战略,完善板块之间的整合与配套,通过联合打造跨区域旅游线路,构建区域无障碍旅游区,实现旅游市场的扩展和旅游空间的延伸,开创陕县大旅游发展的新天地。

为实现合作共赢,应强化三方面工作:一是要整合和共享旅游资源,塑造区域旅游品牌,进行整体形象包装和营销,实现资源共享、产品互补、信息互通、客源互换。二是要打破各种壁垒,消除各种体制性和行政性障碍,联手打造无政策障碍、无交通障碍、无服务障碍的旅游大市场。三要不断完善合作与协调机制,共同搭建旅游大平台,营造良好的旅游大环境,实现地区各城市之间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5.搞好旅游宣传营销,扩大旅游知名度。旅游业是注意力经济和形象产业,需要强有力的宣传推介和营销传播。旅游策划就是编故事,旅游营销就是出卖故事。现代旅游营销观的基本理念有:使旅游成为人的本能需要;使旅游成为制造快乐的产业;使品牌成为现代旅游的核动力;使注意力成为印钞机。

上一篇:凝视的初中作文850字下一篇:宣讲培训要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