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漠中心》教学设计(肖培东)2016103(共8篇)
1.《在沙漠中心》教学设计(肖培东)2016103 篇一
《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肖培东/川师大附中/2014.10)
第一步:认识童话这种文学体裁,以及童话的主要特点。(在学生已知基础上建立新知。由模糊到清晰)
师:大声地喊出今天要上的课文题目。
生:《皇帝的新装》
师:你知道《皇帝的新装》是什么吗?
生:童话。
师:问题就来了,以你的读书经验,你是怎么去判断这是一篇童话?先仔细想想。
生:散文一般都是真实的存在,童话一般都是虚构的,比如他写那两个骗子做的衣服看不见,就有些虚构,脱离现实了,所以是童话。
生:我觉得童话就是通过讲述一个故事来讲述一个道理的,也同时具有讽刺意义,揭示某种社会现象。
师:哦,是要讲述一个道理,要把这个道理放在社会当中告诉你,是这个意思吗?
生:是的。
生:没有具体的时间。
师:没有具体的时间,试着把这句话换一换。
生:都是虚构的。
师:还有吗?
生:一般都是写的很久以前的事。
师:哦,写的不是今天的事,都是很久很久以前遥远的事。
生:童话的故事每一篇都是富有童真的,而且每个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一个小道理。
师:就是说,童话童话,是用谁的话啊?
生:儿童的话。
师:是用儿童的话来写的。
生:童话里面人物的语言说得都特别夸张。
师:特别夸张。也就是说童话最主要的手法是——
生:夸张
师:夸张,和想象。真棒,同学们,一起来看看老师的定义和你们的是多么相似。
(PPT显示:童话是一种文学题材,它的特点是通过丰富的想象甚至夸张来塑造人物形象,反应现实生活,潜移默化地对儿童进行思想启蒙教育。)
师:你看,你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童话的特点全都说出来了,这就是学习的力量。现在回顾下,老师说的,童话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
生:丰富的想象和夸张。
第二步:朗读感知这个故事,感知这个故事中的荒诞。(读出感情,在句子中结合情感体会字词的用法和含义)
师:那么同学们,读完了《皇帝的新装》,你想一想你觉得最有夸张力的细节是什么,你自己觉得?(这篇文章处处都是夸张,那你觉得哪段哪个地方最夸张?大家再回到文章仔细看一看。)
生:“也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因为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有这种事情。
师:也就是说你认为这么一件衣服是不存在的,所以你认为骗子所说的那件衣服特性特别的夸张。
师:怎么读?读一读它的特性。
生:(阅读该句)
师:同学们,要想读出这件衣服的特征,读出衣服很夸张的特征,你觉得要读好哪几个词?
生:“都”。
师:都看不见这衣服。
生:“任何”。
师:“任何”,这个词带有一点夸张的味道,你再来读一读。
(该生再读该句)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读看,读出这种夸张的味道。“任何......”起。
(生齐读)
师:“都”字后面读音稍微拉长,就特别好,我们再把这个地方读一下,“都......”预备起。
生:“都看不见这衣服。”
生:这衣服的“这”也要强调的。
师:对,这衣服的“这”是不是也把它强调一下。再来一遍,预备起——
生齐读:都看不见这衣服。
生:“衣服轻柔地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身上好像没有什么东西似的,这也正是这些衣服的优点。”
师:你也是找到了这件衣服所谓的特点,好,你把这句好夸张的地方读出来。
(生阅读该句)
师:两位同学都找到了衣服的特点,接下来看下,除了衣服的特点外还有没有其它地方特别夸张的。
生:第一自然段里,“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中的“每一天,每一点钟,一套”的夸张。
师:皇帝爱新衣已经爱到了极点。再读一遍,要把皇帝爱衣服成嗜好的夸张的意味读出来,要读好里面的那几个词?
生:“每一天,每一点钟,都”。
师:你们发现都是些什么词?
生:数词和量词。
(教师示范读,生再读,全班体会读)
师:“乘着马车去游公园......”下面那句“除非......”,你来读。
生:“除非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
师:还有没有哪个地方是特夸张的?
生:“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
师:注意到她把哪个词读得很夸张?
生:“所有的”“都”。
师:大家一起试试看,不惜......(学生齐读)
师:照这样去给人讲童话就特别生动了。
生:第二自然段“自称是织工,说他们能够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布是没有最美丽而应该是更美丽的。
师:所以那个夸张就体现在那个“最”字上了。你把最美丽那里读好。
(生阅读该句)
生:我觉得还有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于是他付了许多钱给这两个骗子,好让他们马上开始工作。”一般都是等他织好了才付钱,但这里一下子在之前就付了好多钱。
师:哦,他为什么要这么着急付钱啊?
生:因为他想要马上开工。想要新衣的急切很夸张。
生:我找的是第32自然段。“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都”字说明所有的人都相信了这个谎言,但是这个谎言是非常容易被戳破的,但大家却都相信了。
师:那你能把大家说的那句话读出来吗?
生阅读该句:“乖乖,皇帝的新装真是美丽!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
师:同学们说那时候那个大人说出的语气是这样的吗?那个大人说这句话的语气是喊得还是轻轻的说出来的?
生:是喊出来的。
师:为什么是喊出来的。要让别人都听见,大家看看这些句子后面都是什么符号?
生:感叹号。
师:感叹号啊同学们,因此这个句子就要读出夸张的语气,谁来试一下?“乖乖啊......”
(该生感受再读)
老师引导同学一起(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品味读。
师:我们再看看,从全文来看,有个细节我是最感兴趣的,你看看,还有哪个细节是最荒唐,最夸张的?
生:请大家看到36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大臣们跟在他的后面走,手中拖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师:皇上穿着并不存在的后裙在干嘛?
生:游行。
师:裸奔,光天化日之下,皇上在裸奔,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换衣服的?“皇帝把他所有的衣服都脱下来了,读......”
生齐读:“皇帝把他所有的衣服都脱下来了。两个骗子装作一件一件地把他们刚才缝好的新衣服交给他。他们在他的腰围那儿弄(拉长,仿佛真的弄了一整子)了一阵子,好像是为他系上一件什么东西似的——这就是后裙。皇帝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
师:大家听到哪些词还没有读好?
生:“转,扭”。
师:要想读好,这个镜头我们要读出什么词的味道来?
生:动词。
师:动词,这个动词读的时候要真实的发生,而且读时要读得快还是慢?
生:慢。
师:慢,在读时也转一转,扭一扭,感受到那个感觉来。试一下。“皇上在镜子面前,预备起——”
(全班感受着齐读)
师:同学们,感受到了吗?妈妈给你讲故事的语气一定是这样的语调。
那么同学们,在光天化日之下的裸奔在生活中很少吧?但是在安徒生的童话里面这个镜头在众多目光下如期上演了。
第三步,探究荒诞的故事顺利发生的因素(通过语言本身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探究故事的逻辑)
想一想,这个荒唐的闹剧是谁导演出来的,这个荒唐闹剧成功上演最主要的因素你认为是谁?
生:我认为是皇帝和他的大臣,首先他的大臣害怕别人发现自己很愚蠢,就欺骗皇帝;皇帝也担心别人说自己很愚蠢,就去欺骗别人。
师:她说了两点,用了一个首先,还要把其它的部分留给别人来说。
皇帝自己导演这场戏,先看看第一部分,看看皇帝的特性,他的性格特点是怎么样的,再好好读一读。
师:“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起——”
生有感情齐读第一自然段。
......(中间部分没有录进去,不知道过程是怎样的)
生:“我倒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想。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他相信自己是无须害怕的。但他仍然觉得,先派一个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
师:好,皇上那个时候有一个心理,大家划出来,是——
生:“不大自然。”
师:这个不大自然就是那个时候的心态。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除了皇帝意外,跟谁还有关系?
生:我认为跟那两个骗子有关的,提前骗子就说了“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或者愚蠢的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就让皇帝等人想要证明自己是不愚蠢的。
师:简单来讲就是骗子的骗术高明。他不但想得好,而且做得也像。大家找找看。骗子的做工是怎么样的?他们在织布机上的劳动场景是怎么样的?
生:他们摆出两架织机,装做是在工作的样子,可是他们的织布机上连一点东西的影子也没有。
师:把这几个动词划出来。(摆出,装作)可是他们的织布机上连一点东西的影子都没有。这个骗子是很高明的。
好,骗子导演了这场戏,还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跟两个大臣也有关,因为他们害怕自己因为看不见衣服,怕别人说自己不称职或者愚蠢。
师:她说了一个词“害怕”,请找出一个官员的心理活动给大家读一读。
生:“我并不愚蠢呀!”这位官员想,“这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这也真够滑稽,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
师:决不能让人看出来,于是,他就说了假话,看看他对皇帝是怎么说的?
生:“是的,那真是太美了!”
师:注意这里是个什么符号?
生:感叹号。
(师指导朗读)
生:我觉得还和那些老百姓有关。请大家看到32自然段。“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
师:大家划出来了吗?谁也“不愿意”。看到所有的善良的老百姓都说出了那句假话,那句假话你再读一读。“乖乖......”
生再读:“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
PPT显示:“皇帝的新装”成功上演的最主要的因素你们认为是什么?
皇帝
骗子
官员
百姓
......师:皇帝,你们认为是最主要的因素。骗术高明的骗子是这场闹剧的幕后推手;官员说了假话;甚至连善良的老板姓也说了假话。
那同学们,如果这样子概括,“皇帝的新装”成功上演的最主要的因素你想怎么概括?
生:所有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愚蠢的。
师:你认为是所有人共同制造了这个骗局,所有人共同上演了这出闹剧。
师:是所有人的吗,是所有的什么人?
生:成人。
师:原来这是一个讲所有大人的故事。是描述所有大人世界内心情绪复杂的一个故事。所以所有的大人共同上演了这出闹剧。因此我们要从社会,土壤,大地,或者是更广阔的空间去思考这个问题。所有的大人共同制造了这出闹剧。
第四步,探究童话的主题。
PPT出示:
1.全城的人都听说这件织品有一种多么神奇的力量,所以大家都渴望借这个机会测验一下......2.城里所有人都在谈论着这美丽的布料。
3.每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
4.“一点也不错”所有的骑士都说。
5.“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大家都说......6.那些托后裙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正在拾起衣裙似的。
7.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漂亮......”
(指名有感情的朗读)
师:这些句子出现在文章不同的地方,但是你发现有一个字是一样的,能找到吗?是哪个字?
生齐声:“都。”
师:每个句子里都出现了一个“都”字,这里的“都”说明什么问题?先想一想。
生:全城的大人都在说谎话。
生:从这里可以看出是全城的大人造就了这个荒唐的闹剧。
生:我觉得这样就可以体现出全城的大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很笨,不称职。
师:所有的大人,无论是有权利的,还是没权利的,无论是高高在上的,还是贴着地气的善良百姓,都卷入了这场闹剧当中。
生:我认为是全城的大人都有虚荣心,不愿意承认看不见布料,所以才产生了这场闹剧。
师:你知道老百姓为什么要有虚荣心吗?
生:因为他们不愿意在皇帝面前显示出自己的愚蠢,皇帝如果听见他们说看不见,就是认为他的国家的百姓太愚蠢了。
生:说了真话,可能就会有些不好生活了。
师:也就是说百姓不敢说真话,迫于压力,他说了假话,迫于生存的需要他说了假话。同学们,这个时候是不是突然发现《皇帝的新装》其实讲的是一个成人世界的故事。
第五步,由主题分析引发学生深层思考。
出示多媒体:“皇帝的新装”对皇帝,对官员,对百姓等,与其说是新装,不如说是——?
学生思考。
生:不如说是一场闹剧。
生:不如说是一个谎言。
生:不如说是一个诚信的试金石。
师鼓励赞赏。这个比喻真正的从闹剧中看出本质的东西。
生:不如说是大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生:不如说是大人们内心世界的一块透视镜。
生:不如说是一张对诚实的考卷。
生:不如说是一道对诚实的测试。
师:出示多媒体:“皇帝的新装”对皇帝,对官员,对百姓等,与其说是新装,不如说是——?
试题
虚荣
私心
面具
功利
世故
人性黑洞
心装泛滥——
世俗世界的习惯与传统
......师:原来这是给大人们准备的的一道测试,通过这件新衣,我们看到了虚荣,也看到了私信,看到了社会的复杂,看到了功利事故,甚至我们看到了成人世界的人性黑洞。
这里与其说是皇帝的新装,不如说是大人的心装。
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世俗世界奇怪的传统。因此感受他们的内心活动就变得非常的重要。
师:让我们再认真的读一读这些大人的内心活动。
PPT显示:1“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2.“我并不愚蠢呀!”这位官员想,“这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这也真够滑稽,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
3.“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
4.“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大家都说,“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贵重的衣服。”
5.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
(抽生阅读)
师:在这些心理活动中,我们看到了成人世界的很多的想法。正是在这种私心,复杂的,甚至无奈的情绪的支配下,有了这件皇帝的新装。所以我们就看到了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皇帝开始了游行。
第六步,由童话故事引发起对现在的反思(想象续写结尾)
PPT显示:“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如果让你从这里写你的安徒生童话的结尾,你会怎么设计?
从这个地方开始想象,设置一个和安徒生不同的结尾。先仔细想一想,同学之间讨论一下。
生1:皇上赤身裸体走在街上,百姓们一下子都呆住了,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一个人突然大叫道,“多么好看的衣服啊,这衣服真适合皇上的身材啊!”街上一下子沸腾了。大家都说这衣服好看极了,一个童稚的声音响起:“你们看那个人并没有穿衣服啊!”
生2:皇上赤身走在街上,一个小孩说:“皇上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啊!”周围顿时沸腾起来,皇上觉得无地自容,再看看身边的大臣,个个都低着头,在一片哄笑声中,皇帝红着脸走向皇宫。
师:让群众说真话,皇帝最后红着脸走回了皇宫。
生3: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大家看到都不禁笑起来。“皇帝裸奔啦,皇帝裸奔啦。”皇帝在大家的笑声的落荒而逃。
师:在大家裸奔的戏谑中皇帝逃回了皇宫。
生4:皇帝赤身走在大街上,大家在笑声议论“皇上什么也没有穿啊。”涨得满脸通红的皇帝在人群中消失了。
师:想看看老师是怎么写的吗?
学生:想。
老师展示(PPT显示)
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孩子们看到了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后面的衬裙多么美丽啊!衣服多么合身!”谁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看不见什么东西,因为这样就会暴露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得到这样普遍的称赞。
“可是他什么也没有穿呀!”一个小孩子的爸爸最后叫出声来。
“伙伴们,你听这大人的声音!”那个孩子说。于是孩子们把这大人讲的话私自低声地传播开来。
“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个大人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
“他实在是没有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孩子都说。
师:你们发现老师的结尾和课文有什么不同?
生:老师,你把大人和孩子换了一换。
师:那你认为谁的结尾好?
生各持不同意见。
师:先想一想,别那么快说出答案,好好想一想。
生:赞同安徒生的结尾,因为孩子们是天真的,他们心里想什么就会说什么,不会像大人那么虚假。
生:我也赞同课文的结尾。大人总是会欺骗人,孩子们是纯洁的,他们不会说假话,所以他们说的话应该都是最容易被人相信的。
生:我赞同老师的结尾,因为小孩子也还是经历了一些事情,他也可能在伙伴中装得虚伪,而大人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也有可能看穿,他也不愿意再装虚伪了就说了真话。
师:还有支持我的吗?
生:我觉得肖老师的结尾可以用到现在的,现在很多小学生中学生比大人的虚荣心还要厉害多了。
师:好,同学们,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尾呢?再想想,现在有小孩子会说假话了,他们是怎么学会的呢?
生:大人把他们带坏的。
师:原来最后还是大人在影响我们,成人世界的心态在污染我们。所以我们认为如果这个世界,还有一个真诚的声音,它应该首先属于谁?
生:小孩子。
师:但是我们这些大人,曾经也是小孩子,他们就在生活的过程中慢慢学会了说假话。那么同学们,今天你能不能对在场的大人说点什么话?
生:以后不要说假话了。
生:生活再怎么样,以后也最好不要说假话了
生:请大家不要有虚荣心。
生:别把小孩子教坏了。
师:学到这里,我们就知道了,原来童话不仅仅是在教育孩子,也在教育大人。
PPT显示:
安徒生:“我用我一切感情和思想来写童话,但是同时我也没有忘记成年人,当我在为孩子们写一篇故事的时候,我永远记得,他们的父亲和母亲也会在旁边听。”
请你用你的声音把这个故事用你的方式讲给你的父亲母亲听,“很久很久以前......”那时候,那时候希望大家每一句赞叹都是由衷的。大家一起读:“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
师:你们这堂课也非常漂亮,谢谢。
2.《在沙漠中心》教学设计(肖培东)2016103 篇二
母亲,让我们拥有整个世界
2017年5月15日,苍南县灵溪一中
主讲人:肖培东
课堂实录:杨莎莎
班级:灵溪一中 八年级
一、聊聊母亲节的感恩
师:去年见过你们,一晃一年过去了,初一的孩子都变成初二的孩子了,七年级的孩子就变成八年级的孩子了,你们一定有了很大的进步。不要紧张,这节课我们还是聊聊天。昨天老师的手机微信圈都被刷屏了,知道为什么吗?
生:母亲节。
师:母亲节一到,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许多涟漪。告诉我,同学们,昨天又是周末,母亲节这天你是如何表达你对母亲的感恩的?
生:其实昨天本来是没有机会的,因为我妈昨天出去玩了,晚上回家已经很晚了。我本来想可以发一个红包给她的,但后来想母亲节的仪式不该是这样的,然后就朝她鞠了一个躬,然后说谢谢。
师:真好!(掌声)下面听课的老师都会给你掌声了。给母亲鞠躬,爱要学会说出来,一个细节,一个行动,一个深深的鞠躬礼,其实都是表达你对母亲的感恩。好,这位同学你来说说看。
生:我觉得母亲节,不一定要表达出来,毕竟她是你母亲,就比如爱不用表达,你用一些行动,去告诉她就可以了。
师:让母亲每天都在过母亲节,因为仪式有的时候并不那么重要,只要你把母亲真放在心里,对吧?好,大家也会有掌声给你的。(掌声)我再叫一个同学来说说看,你来说。
生:我母亲节那天给妈妈洗了一次脚。
师:真给妈妈洗了一次脚?真好,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我以前看到一个广告,一个小男孩端着一盆水给妈妈洗了脚,我想到了,就去做了。(说的时候有点嘻嘻哈哈)
师:平凡又温馨,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这样真的很好!不过你说的时候能再认真点,不要嬉皮笑脸,因为你的行动已经由衷了。我们再请两位同学来说说看,这位女同学你来说!你是怎么表达你对母亲的感恩的?
生:我昨天其实没有做什么事情,但我觉得,我对母亲的爱,要在生活中每一天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单单在母亲节这一天表现。
师:你融合了两位同学的观点,生活中的每一天都去爱母亲,但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觉得还是要有所表达的,否则如果生活都没有仪式,那生活就平淡了许多,你说呢?好,最后一次机会!这位女生你来说!
生:其实我昨天什么都没有干,就跟我的妈妈聊我的人生,我的理想,我的梦想。
师:你有没有发现,在一起就是一个最好的表现,怎么能说自己什么都没干呢?你陪伴母亲,和母亲聊天,这其实就是母亲节最好的礼物。因为平时你大多数的时间都属于学校,属于作业,是不是?
生:其实没有那么夸张,平时的时候,我们三个人一起吃饭,就会聊一些平时发生的事情,在qq,朋友圈,微信刷到的一些奇怪的事情,但是聊人生、聊理想那些重要的事情,一般都是在某些特定的节日里。
师:你就是给大家提个醒,母亲不是活在微信里的,不必要网上发太多语言来表达对母亲的爱,你是一个好孩子,请坐!所以同学们,母亲节这一天我们会有许多的想法,这个想法不一定是属于这个日子的,它更属于我们很长时间积累起来的某种感情。
二、写给母亲的心里话
师:昨天我也觉得自己,多少也要表达一下。我的母亲七十来岁了,白发慢慢地挤出了,看到她的面容慢慢皱褶了,我突然觉得,我得给母亲做出一点节日的表达。那么,同学们,我昨天特想给母亲写一两句话,简简单单的,也许一行,也许两行,也许几十个字。来,拿起你的笔,你来帮我写写看,好不好?肖老师想送给他母亲一段话,这段话一定也是你想写给你母亲的。不求长篇,只求最真实,把你昨天忽略的言语在今天写下来,就那么短短的几句话。
学生开始写。
师:好,停笔!接下来我们请同学很认真地读出来!
生读:妈妈,我知道没有人能够永葆青春,我也时常发现,你满头青丝中夹杂着那么一两条银线,但是没关系,在我心中,你永远是最青春,最美丽的女人!我想对您说:“谢谢您妈妈,我爱您!”
师:多好,抓住了母亲的青丝,来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情感,很好的句子!来,你来!
生读:你慢慢地在时光中行走,我静静地伫立在那儿,凝望你身后的背影。(掌声)
师:我一直觉得你是一个很有诗才的男孩,母亲你慢慢地在时光中老了,我静静地在伫立,凝望你身后的背影。你看,多好的句子啊!跟前面那个女孩子一样,内心都有充沛的情感。好,这位同学你来读,你写得好还要读得好!
生读:我无法为你分担,我忙于学习,我们的沟通越来越少,我性格不好,时常对你发脾气,每次发完脾气我都很伤心,请你放心,我会慢慢改的。
师:我会慢慢改,一定会做最好的母女,很温暖。这位男同学,你来!
生读:人们说,世界上大海最深邃,最透明,最慈爱,我说,那是因为他们没有见过你的眼睛,我的母亲!(掌声)
师:出自内心的赞美,就会达到最好的语言效果。请坐,你来说!
生读:事实上,你确实不大理解我所热爱的事物,但是没有关系,直到世界尽头,你我还在!(掌声)
师:也许,不是永远都能够理解,但是直到世界尽头,你我还在,情感在,我们在。
生:花朵因为有雨水的浇灌才更美丽动人,苍鹰正因为有母亲的严厉才能翱翔于天际,而我正因为有母亲您才变得阳光,所以我认为,母亲的爱不会因为时光而褪色,而是因为时光的流逝而展现灿烂的颜色。
师:用了一个比喻,写得较长,长有长的味道,看看这位男同学,他写的很短的,也有味道。“小时候,您牵我的手,长大后,我要陪您走。”(掌声)我昨天也写了两句话,我很想读一读。(很深情读)“这一刻,我想起我的母亲,我想起年轻的她,把我放进摇篮里。那是劳作的间隙,她轻轻摇晃着我,一遍遍哼着我的乳名,我看到我的母亲,对那些兴冲冲喊她出去的人,又是摇头,又是摆手。”这是老师所记的一个细节,你们写得也非常棒!(课堂感动的氛围)
三、写出母爱的细节
师:昨天我想把这首诗送给我的母亲,中午的时候,当我走进门,我发现我家门口,有一个很大的篮子,篮子里装满了土豆。原来我的母亲昨天早上五点多钟,就去地里把土豆挖起来。我的父亲走了一年多了,这一年菜园里的活都是母亲去做的,我叫母亲不要去了,她说不行。她一看到我说:“孩子,你帮我把土豆从这一筐倒到那一筐。”原来,母亲的腰椎不好,腰疼,她无法把沉重的土豆从这一筐倒到那一筐。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我所写的每一句诗句都不管用了。那一刻,所有的文字都静止了,我突然看到,我的母亲,她的银丝在阳光下亮亮闪闪,那一瞬间,让我觉得这些细节更加震撼。同学们,母亲说的这一刻朝我笑了。我想,你回家的时候,一定也有看到母亲的这样的一个细节,“母亲朝我笑了,喊着我的名字”,考虑一下,在你的生活当中,有没有这样一个小的细节,我们认真地想想,把它写下来。开始!
(学生安静思考,写作)
师(提醒):这个时候,用细节的描写,写出一个最让你难忘的镜头。第一句话,“母亲朝我笑了”。字数长短没有关系。先想一想,不要抓起笔就写。想要写好,必须要放慢这个细节的镜头,写出这个细节中最感动你的那一刻。
几分钟后。
师:母亲朝我笑了,后面你准备怎么写你生活中的这个情景。我们请同学们来读读自己的文字,读得慢,要让声音传到每个同学的耳朵里。好,这位女同学。
生:母亲朝我笑了,她像我招招手,我背着硕大无比的书包,抱着鼓状的布袋,快步地走向了她。母亲用手理了理前额的刘海,慢慢地、微笑地对我说:“来,上来吧!”我正要跨上电动车,她突然抓住了我的书包带子,我回过头,明白她担心沉重的书包压弯我的脊梁,正要把我的书包放在她的前面。我迟疑了一下,拒绝了。“没事没事,我上辈子肯定是背煤气罐的。”母亲不肯,执意要我把书包放下,我拗不过母亲,只好照做。老师我后面是临场发挥还是......
师:临场发挥吧!
生:只见她从后备箱拿出一块布,平平整整地将它摆在脚下,接着将我递给她的书包,小心翼翼地放在这块布上,生怕弄脏了我的书包,接着她让我坐上了她的车,我轻轻地从后面抱住了她的腰。
师:可以,先到这里,谢谢你,非常好!同学们,什么叫做感恩?感恩就是记住最小的细节,老师再来读一遍。(教师读)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个细节就写出了母亲对我的爱,通过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很细腻地表现出来了,非常好!再来一位同学,要读得慢,这位女同学你来!
生:母亲朝我笑了,她看着我,眼神是那样的欣慰,那样的慈祥。她用手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发,一点一点地捋平我的发丝,眼角的皱纹像花儿般绽放,那样动人。她开口:“不错,孩子。”不太平整的牙完全地展露了出来,她也毫不在意,仿若那是天底下最光荣的事,她的孩子是天底下最好的孩子,而她是最成功的母亲。她张开双臂,搂住了我,我的下巴抵住了她的肩膀,刹那间,我感受到几滴温暖的水珠滴在我的背上,母亲哭了,无声的。(很感动)
师:注意细节,同学们,写慢镜头,你可以读到母爱的很多感动,这位同学写得真好!再请一个男同学,你来读一读。
生:母亲朝我笑了,她俯着腰,吃力地挺直了背,用手背轻轻拭去头上的汗珠。我忙问:“妈,没事吧?”她生硬地扬起嘴角,笑着说:“没事儿。”但我分明看见,那由于疼痛而皱起的眉头。细数皱纹,似乎比去年更多了,更深了。她继续笑着说:“孩子,你忙你的。”说着又弯下腰,拿起了抹布继续擦起地来,一颗晶莹的汗珠从她的发丝滑了下来。(全场安静,感动)
师:下面的老师听得都沉醉了,很感人。回忆就应该是这样的,写母亲也应该是这样的。我忍不住想要再请一位同学,我看看,哪位同学愿意来试试看?这位同学你来,去年我对你印象就特别深。
生:我写得有点特殊。(生读)母亲朝我笑了,笑得是那么沧桑,皱纹拧在一起,好似板结的土块,但又如字行间的分隔线,千言万语,都不足以撰写这之间的行行页页。她的脸仿佛一本书,即使书皮破旧了,残败不堪,但是记忆还在,内涵还在。(感动)
师:同学们写得真好!母爱,如此感动。这些感动人的镜头这些细节描写,究竟是怎么生成的?哪位同学帮他们归归类,找找原因,你来说。
生:动作描写很多。还有语言。
师:也就是运用了丰富的描写手法。这是一点,还有没有?
生:给我的感觉是他们那个时候以自己的视角看母亲,一定都是脉脉含情的。
师:动真情,是一切感动的前提条件。还有一点,他们都是写得快的还是慢的?
生:慢的。慢镜头。
师:对,写得慢的,一串慢镜头浮现在我们眼前。你们来听一听,作家张亚凌写在《母亲的阳台》里的一段文字,写的是什么呢?她的母亲在阳台上看她回家。我给大家读读。
师(手机阅读,很有感情):一次,车过家门时,我打了个盹儿,我坐过了一段路,下车后又拎着东西往回走,站在门坡下,抬头,看见的是母亲,斜斜地靠在阳台的玻璃窗上,望着东面的身影......我没有喊,轻轻地推门,上楼,来到阳台,母亲坐在凳子上,整个身子、头都靠在阳台的玻璃窗上,一动不动地瞅着东面的那条大路,那是我回家的方向。母亲那纵横着岁月沟沟壑壑的脸上,没有一丁点儿表情,如雕塑般。我刚喊了声,笑靥立马在母亲的脸上荡漾开来,她依旧软软地靠着窗玻璃,笑着说:“我一直瞅着,咋就没看见你下车?”我说我坐过车了,从西面下的车,母亲便像获胜的小孩般,欢喜而又自信地接上来:“我就说,我天天都瞅着咧,还能没瞅见你下车?”那一刻,我鼻子发酸了。
四、母亲,你是世界
师:同学们你看,她和你一样,也是把镜头慢慢地写。这个世界上,最伟大最深沉的爱是什么?
生:母爱!
师:一起来读一读。(利用上节课的授课老师的PPT)
生: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师:冰心,母亲,荷叶,红莲。在她的世界里,母亲不仅仅是母亲,母亲还给她带来了整个世界,所以,同学们,我们为什么要爱母亲?因为母亲会让我们感觉到这个世界,会给我们沉甸甸的爱。母亲其实无处不在,我们一起再来看看,除了我们的母亲,世界上还有哪些母亲?(利用上节课的授课老师的PPT)
PPT: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
师:同学们,这段文字当中,你告诉我,母亲在哪里?你找到母亲了吗?
生:我认为母亲就是养育他的土地。
师:你觉得哪句话是母亲?
生:红玉的脸庞。
师:噢,红玉的脸庞是母亲。红玉的脸庞是母亲,你还找到了什么是母亲?
生:黑色的土地。
师:黑色的土地,也是我们的母亲。母亲的概念是可以无限延伸的,凡是滋润我们的,养育我们的,培育我们的,帮助我们成长的,都是母亲,因此黑色的土地是母亲。你再找,还有什么是母亲?
生:大山。
师:大山是母亲,自然是母亲,你来说说什么是母亲?
生:红布似的高粱。
师:高粱是母亲,豆粒是母亲,没有他们,我们怎么能够长大?你再来说。
生:苍天碧绿的白桦林。
师:森林可不可以是我们的母亲?可以!还有吗?再找找看。
生:我觉得像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都可以是母亲。
师:为什么?
生:因为母亲照顾了我们所有的日常生活,包括给我们食物,食物喂养我们长大。
师:所以说,这个世界,母亲是多种姿态的。不一定就是家中为我们烧饭洗衣的那位女性。其实,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母亲就是森林,母亲就是马群,母亲就是皮鞭滚落在山间里的脆响,母亲就是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它甚至还有可能是一个很卑微的名字,比如深夜嗥鸣的蒙古狗,这个世界,母亲有多种姿态,牛、马,很可能一只猫,我们都可以感觉到母亲的存在。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
五、好想好想,为母亲……
师:所以母亲,母爱,帮我们托起了整个世界,母亲也给我们带来了所有的世界。世界里的所有善良坚韧有爱的,都是我们的母亲,一道流水,一抹天空,一棵大树,一片森林,一道残阳,月光,星星,其实都是母亲的化身。所以同学们,当你这么去想了以后,我们就知道,文学的世界里有很多寻找母亲的视角。那么好,最近一次模拟考作文题目是什么?
生:刚写了《好想好想》。
师:好,把这个标题后面再加一横,好想好想,逗号,送给母亲的赞歌。把它变成一句话。好想好想, 。沿着母爱去思考,就写一个标题,或者一句话,送给你的母亲,送给你的森林,送给你的大树,送给你的土地。好,从你开始。好想好想,后面补充一句话就行了。字数长短都不限。你可以从更多的意象去思考,连成一个句子。比如你要对白桦林说,对奔流的马群说,对红布似的高粱说,对家里的母亲说,因为他们都是母亲。所以好想好想,就有很多表达。你对一棵树说,你对太阳说,你对一只飞鸟说,你对贫瘠的土地说,好想好想.....(学生思考,写)
生:好想好想,将你的皱纹重新抚平。
师:好想好想,将你的皱纹重新抚平。前面的男孩子你来。字数长短都没关系。怎么了?还没想好是吧?就像刚才那位男同学说的,好想好想,将你的皱纹重新抚平。好,你先看看别的同学怎么说的。
生:我这里的母亲是村庄。好想好想,再一次看到月光倾泻在你眼中的映射。
师:好想好想,再一次看到月光倾泻在你眼中的映射。她就希望天空当中有月亮,月光倾泻,月色皎洁,村庄宁静,这就暗暗地扣住一个乡村的主题,想得多么有意思!这位女同学你来。
生:好想好想,可以把你的银发抹黑。
师:好想好想,让生活还你一头乌发。你来说。
生:好想好想,您别再劳累。
师:好想好想,您别再劳累。好,这个男同学你再来说(再叫先前没有发言回答的男同学,他依旧沉默),不回答不代表你不能思考,两次了,待会儿我再叫你。好想好想,这位女同学你来说。
生:我这里的母亲是明月。好想好想,横渡异域星河,将你揽入怀中。
师:好想好想,揽你入怀,希望能有一轮明月进入你的梦乡。写得真有诗意!这位男同学你来说。
生:我写的是太阳。好想好想,每天在空中看到你的笑脸。
师:好想好想,每天在空中看到你的笑脸,不要有雾霾遮住你的笑脸。送给太阳的祝福。非常好,那位男同学你来说。
生:好想好想,牵着你的手在原野上漫步。
师:这个你是谁?
生:母亲。
师:很好啊!牵着你的手在原野上漫步。这位男同学你来说(第三次叫他),一个人总要站起来,如果你不会说,就说“好想好想,站起来回答一次问题”,这不是挺好的吗?(掌声)这也可以是母亲对你的期待,好想好想,看到我的孩子站起来。来,这位男同学。
生:好想好想,在山涧边聆听你的教诲。
师:好想好想,在山涧边聆听你的教诲。这个你是谁?
生:大自然。
师:山涧边,大自然,,我们要热爱自然这个导师。你来说。
生:我打算把母亲比喻成山涧。好想好想,再聆听你深沉的记忆的回响。
师:好想好想,在山涧里听到记忆里你的回响,请坐,你呢?
生:我跟那位同学一样,写的是太阳。好想好想,我能享受你的温暖光辉。
师:好想好想,享受你的温暖光辉。这个“我”可以是你,也可以是一只小鸟,也可以是一朵小花,又有很多的视角延伸出来。母亲可以让我们找到许多的感动,也可以帮我们找到许许多多的联结,因此我们想,这个推着摇篮,把我们慢慢养大的人,她的这双温暖的手,已经帮我们托起了整个世界!(板书:母亲--世界)这节课,如果没有把你完全托起来的同学,请你回去好好反思一下,也许见到母亲,你会想到很多很多,下课!
生:老师再见!
3.肖培东老师课堂实录 篇三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台湾作家王鼎均先生的散文《那树》,同学们已预习过文章,请用最简洁的语言说说文章写了什么内容。生1:有一颗树屹立在路上很久了,后来被人砍了。生2:一棵老树被人砍了。
师: 能否在“砍”字前加一个修饰语? 生2:一棵老树被人残忍地砍了。
师:对,残忍地无情地,这篇文章记叙了一棵老树被人无情杀戮的悲惨命运。一棵老树,它走过了城市建设风风雨雨的几十年,毫无保留地奉献着它的绿、它的阴凉,却在某一夜被无情的电锯宣判了死刑。这不能不说是悲剧,作者也悲剧性地用远去的“那树”作为本文的标题。请同学们思考,该带着怎样的情感去读文章的标题。
生:沉重的、缓慢的。生有感情的齐读两次。
(评:这一步开头看上去十分的平凡,但是,一到了带情读,那味儿就出来了。设计得极好极妙!让学生一上课,便入了文,入了情!呵呵,我又学到一种方法:带着感情读标题!)
师:提到悲剧,老师就会想起著名文豪鲁迅先生讲过的一句话:“悲剧就是把美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那么,作为悲剧的主角,那树的美丽何在,请大家有感情地齐读文章前5节,找出树的美丽来。然后文章其他部分快速浏览,补充树的美丽。
师生合作朗读1-5段,试着捕捉那树曾有过的美丽。生1:台风来了,树没有被吹倒,看出了树坚韧的美丽。
生2:我从“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读出了阳光洒落时,形态的美丽。
师:在美丽的地方要读出美丽的情感,我们一起美丽地读读。师示范读,而后男生齐读。
生3:“那的确„„模样。”写出了它坚固的美丽。师指导读。
生4: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从 “伸展”一词中我读出了树旺盛的生命力之美,从“荫庇”一词中我读出了它呵护人类,滋养人类的奉献之美。生5:课文的第一段写出了树古老的美丽。
师:古老也是一种美丽,这位同学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她发现了很多同学未曾发现的沧桑岁月给树带来的美丽。读出这份邈远的历史感来。
齐读第一段第一句,突出“很久”“很久”两个词。而后读第一段,感知树的悠久历史。
生6:树在倒下前预知了自己命运,它通知了寄居在体内的蚂蚁们,让他们赶快逃难,体现了它有情有义的美。师通过PPT小结树曾有过的美丽:
经久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邈远的历史感 自然灾祸前“豪发”无损——坚固稳定,古老茂盛 绿化大地,荫庇人类,无私奉献——高尚的品格
身遭逆境,却不放弃绿的愿望——忍辱负重、豁达宽容 让蚂蚁国民安全撤离——隐忍爱心
(评:这一步,其实我也想到的。我设计的问题是:树是一颗怎样的树?但名师的设计就是不一样:树美在哪里?一个美字,既有着浓浓的语文味,又把思考的角度给缩小了!而且,小结的时候,真是叫一个完整与美啊!从这一步,我学到的是:设问要缩小角度,学生才易于答出来!)
师:这样的一棵树,上帝原先怎样安排它的命运?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表达。生:“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 师:这个句子有何特点? 生:短句。很整齐。生:读起来很快乐的。师:上帝说这句话应该是温柔的,类似母亲的口吻,因为那是一棵树最好的归宿,请大家演示读。
女生齐读,并面带微笑的表情。
师:绿着生,绿着死,是一棵树最美的结局,它一生都在和一个字打交道,那就是绿。可是,这绿色、美丽的生命却被人类无情地毁灭了。悲剧,就是把美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树是怎么被毁灭的?我们来品读那树被屠杀的场面,请找出描写人类无情杀戮那树的行为的句子。
生: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师:文段中出现了几个动词“咬”“嚼碎”“撒”。这几个动词感觉是在描写树被杀戮吗?
生:是把树当人来写了,表现了人的残忍。
生:说明作者很同情大树的命运,很愤怒很痛恨。
师:是的,分明是把树当作人来写,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人类对树的迫害之深,迫害之彻底,作者的愤恨、悲哀就在这几个词间。我们该如何用我们的朗读体现树的无辜和可怜,该如何体现砍伐者的残忍和凶恶? 全班在教师的引导下找感觉朗读。
(评:此步用了咬文嚼字的方法,我也想到的,呵呵。不过呢,我只想到咬嚼,没有想到要读。还是那个道理:一个目标,多用一种方法,多走一步,效果便大不一样了。启示:语文,就是要读!)
师出示PPT:“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师:我们一般在什么场合下,多次运用“于是”这个词? 生:在叙述别人的故事时。师:那是不是代表着作者没有情感呢?不是。看似局外人,内心却是极其的悲愤。这是一种隐忍的情感,作者把深沉的感情隐藏在平淡的文字里,一种痛惜愤激的情感更表达得深沉含蓄了!请一生读三个“于是”句子。
师:这样的句子,读时的心情是比较沉重的,我们要读得慢一点,要读得深沉一些。一起再来读读。生齐读。
(评:此环节也是咬文嚼字+朗读,多步的重复,可起到升华情感的效果!)师:这场屠杀中,更可怕的行为还有哪些? 生: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棵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
师示范读,生个别读,注意幻灯片上红色的动词,不再细致讲解而是以读替代。师:想一想那一场可怕的杀戮,想一想那一幕血腥的场面,想一想人行为的恐怖。这个句子隐含了作者对人类的愤怒和憎恶,再读,读出感情。
师出PPT:接下来让我们进行合作朗读。老师读上帝的话语,而你们读两段残酷的场面。我们之间的朗读感情应该有个很大的反差。师生读,体验情感的大不同。
师:上帝安排这棵树的命运本是那么欢欣、愉悦、美丽,而夜间杀戮的场面,显示着树悲惨的命运,更表现出刽子手——人类的可怕和残忍。
师生再次有感情演读。个别学生不认真。
师有感而发:当你目睹着这么一幕悲剧,你的内心肯定是深有感触的。如果我们在悲剧面前,还能保持着一份笑容,在杀戮性的文字面前,我们还能无动于衷,那也许真的可以说明这个时代,很多东西在缺失,悲剧的不仅仅是一棵树。学生一脸正容,有所感悟。
(评:还是读!读,真真是一种好方法啊!肖老师正是把读这种教法贯穿入了全课之中,所以,课堂才能够情感起伏啊!)师:树的悲剧中,哪些是刽子手? 生1:伐木工人。
生2:交通专家,因为他宣判树的死刑时,没有认真查证,只是简单的想当然,就粗暴判定。
生3:驾驶者,醉酒驾驶还要叫树承担责任。生4:还有抱怨大树的乘客。
师:如果这醉驾事件没有发生,树是否能逃脱死亡的命运? 生说不能。
师:那还有谁是刽子手呢?
生5:柏油路,高压线,公寓楼房,它们是隐形的刽子手,它们一点一点占据了树的生存空间。
生齐读这个句子: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师:注意“一里一里”“一千码一千码”“一排一排”,读读,说明什么? 生:柏油路,高压线,公寓楼房等发展极快。师:与此对应的那树则是——
生: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很是缓慢。读这些句子。
师:柏油路,高压线,公寓楼房这些现代文明也成了刽子手。在人类的破坏性开发面前,那树显得极其脆弱,渐渐地,树就成为人类发展文明的障碍物,于是那树就这样被倒下了。在这里,人类和人类要推进的文明就成了刽子手。可是,文明有错吗?
生:没错。盲目的开发才是错误的。
师:对,文明没有错,而文明在进程中与自然不可调和的矛盾成了左右那树命运的抓手。作者不反对发展,不反对文明,而是文明发展与自然有矛盾的时候,人们失去了理智,发展的欲望秒杀了生命的萌芽,把树送进悲剧的深渊,诗意的生活也就此消失,所以,文明发展的负面影响才是这场悲剧的制造者。学生再次齐读该句。
(评:问得极妙,总结得极有深度!在这一点上,我是自愧不如的!当然,我的方向,与肖老师的方向是一致的,但是,深度上我就差远了!我只想到:这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却没有想到:为什么会有这些人?肖老师的思考,是真真的挖出了这个悲剧的根源啊!思想的深度,才是课堂最美的光辉!启示:一堂课,想要上出彩,还是得,把主题朝深处挖!如何才能挖得深呢?多问几个为什么吧!是的,多问几个为什么!一件事儿,打破沙锅问到底,自然就深刻了,本质就出来了!)
师:那树倒在了现代文明的进程中,一场悲剧的葬礼也开始了。在这世界上,还有一个弱小而隐忍的民族,那就是曾寄居在树干里的一群蚂蚁。蚂蚁王国里的黑斗士们来参加树的葬礼,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悲剧落幕,你想说句什么? 生1:树,你离开了我们很不舍。师:那是对树的怀念。
生2:人和自然应和谐共存。
生3:你绿着生,绿着死,我们永远爱你。生4:人类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
生5:生命值得尊敬,不能因为自己的利益伤害自然。师:这篇文章里,有没有类似的议论和抒情? 生:没有。
师:这就是王鼎均先生此文的写作特色,文章都是以叙述描写为主,通篇不做议论。但文章中带有倾向性的文字更能表达愤恨与悲哀,含蓄内敛,思想深刻,所以我们更要学会品味揣摩。让我们再来看看“蚂蚁国”里的黑斗士们来参加树的葬礼的文字,思考一下该怎么读。
生:要读得缓慢深沉,读出对这场悲剧的认识。生:要沉重,有力度。
师:对,朗读这样的文字,感情不宜过于强烈奔放,但要深沉,有力度,有余味。一起齐读此部分。学生齐读。
(评:扩写法,这也是我常用的一种方法。当然,这里说是扩写,不太恰当的,说是想象还要好一些!通过想象,学生自然会深入到文字之中去体会感情了!再加上读,那感情,自然就与文本融为一体了!还记得听过许多的课,都是对人物说一句话,为动物取个名儿,这些法子都很活,很是有效!启示:想要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那么,让他们想吧!)
师:在人类发展迅猛向前的脚步中,遭遇这种不幸的又何止是一棵树?那么,同学们,除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外,你觉得引颈受戮的树还能象征什么? 生1:弱势群体。
生2:老人。当老人逐渐老去,无所作为时,有一些子女也像抛弃那树般抛弃老人。
师提示:在生活中,如果我们想得更远一些,树还可以象征什么? 生:老的文化传统。教师投以赞许的目光。
师出示PPT:树是物质的,也是空间的;树是情绪的,更是文化的。凝视着那树,我们可以想到很多,想到亲情与道德的某些缺失,想到现代发展与古老传统的矛盾,想到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矛盾等等。那,不仅仅是一棵树,阅读这篇文章,既要走进那棵树,也要走出那棵树。读出更深的寓意与思考,走向自然以外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才是我们对树的真正怀念与追悼。
(评:适当的拓展,激活思想,恰到好处!是的,备课时,我就纠结于升化主题与淡化语文性的矛盾之中。但肖老师的这一环给了我极好的启示:适当地拓展一下主题,不能太多。既升化了思想,又不会偏离语文的方向。启示:语文课上,思想是要升化的,因为这也是语文的目的之一;但是,思想的升华是要点到为止的。)
师:人们在城市中赶走了最古老也是最后一簇绿阴,一条没有树的路是寂寞的,走在一条没有树的路上的人是沧桑的。通读全文,你觉得比树的悲剧更可悲的是什么?文中哪句话体现?
生: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的柏油下的闷死。师:为什么你认为这可悲?
生:悲剧发生了,可是没人知道这就是悲剧,悲剧发生了,人们还是像往常一样平静地生活,麻木,这就是更大的悲剧!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老师想送同学一句话:在文明的进程中,遗忘与重复悲剧无疑是最可怕的。生若有所悟,读此句。
(评:这一点总结真是太高明了!是的,文明被破坏,是可悲的,但更可悲的是人心的麻木!好一个人心的麻木啊!这一步,给的我启示是:对于结尾句,尤其是那些意犹未尽的结尾,一定要带着学生,细细地品出那未说出来的意味啊!这才是最高明的教法!当然,对于一些不好的结尾或是文段,大可以采用改的方法!)
师:遥远的记忆中,那树在星空下仰望上帝。其实,我们心中也该有一个上帝,这个上帝就是理智和清醒。我们面对文明造成的灾害,不是否定文明,而是进一步的文明。感谢那树,它用它的悲剧给了我们许多深刻的思考,让我们向那树表示永远的怀念!(评:结尾高明啊!本是一个平常的总结句,但是,开头结尾都扣住了那树在说,充分显示了名师的紧扣文本的功力!学习了!)
下面,再来对此案例作一个总结性的思考:
一、简括内容,美读标题,初步感知内容与情感。
二、寻找美,并美读。走进树。
三、咬文嚼字+读,体会人类的残忍。
四、提问:谁是刽子手?引出主题。
五、想象蚂蚁的告别词+读,深味主题。
六、树还象征什么?拓宽主题。
4.肖培东《孔乙己》课例品读 篇四
一、关注反复出现的字词
“文中用字,在当不在奇。”选入教材的经典小说,其语言文字都是独特美妙的,那些在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虽然不是什么惊人之语,但作者选择了这个词,就一定有其独到的作用,关注它们,走进它们,才能感受到作者所要传达的意图。且看肖老师《孔乙己》的教学片断:
生: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
师:从哪个字可以判断出大家对孔乙己的伤疤记得特深?你说。
生:“新”字,说明老伤疤大家都没忘记。生:“又”字,说明这样的嘲笑不止一次。
师:“新”字有味,“又”字更有味。来,我们将“又”字去掉,读读看。“孔乙己,你脸上添新伤疤了!”“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这个“又”字说明什么?
生:说明孔乙己不是第一次因为偷书被打而落下伤疤,那些人也不是第一次嘲笑他。师:如果你能把语句顺序反一反,我觉得更棒。表达的时候要从“那些人”出发。
生:因为那些人不是第一次这样嘲笑孔乙己了,也说明孔乙己也不是这样因为偷书被打而落下伤疤。
师:后面说话还有“又”字吗?
生:“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读得很响,嘲讽)
师:你为什么读那么响呢?
生:这个时候整个店里的人都在嘲笑孔乙己。师:个体嘲笑转成群体嘲笑,哪几个词加重了这样的嘲讽语气?
生: “又”字。
生: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一个“又”字让我们看到一个满脸疤痕,新伤、旧伤交错的孔乙己,一个受人欺凌的社会最底层的落魄人儿形象。“你一定又偷人家东西了”一个“又”字让我看到一个“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孔乙己形象,他似乎不会营生,经常做着一些偷偷摸摸的勾当。“又”字的反复使用把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受人嘲笑欺凌,甚至有些好吃懒做的孔乙己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到了第二年端午节的“又说”,一个“又”字说明掌柜每到端午节都要说孔乙己,而且是说孔乙己的欠着他的十九个钱,从这个“又”字我们不仅看到了社会的冷漠,人情的淡薄,当然也从这个“又”字看到了孔乙己的生活在每况日下,已经到了难以维持自身生活的地步。
在对这一个反复出现的“又”字的品读中,社会的冷漠人情的淡薄,看客的形象,孔乙己的形象已积淀在学生的内心深处。
二、关注说话状态的动词
小说中表说话状态的词很多,但很多时候我们只会关注说话的内容,而忽略了内容前表状态的词,对于这些语言如不深入其中细细品读,我们就会错过了这些词所特有的功效,更不能透过这些词看到说话者的表情、态度以及他们的性格。肖老师《孔乙己》的教学中,通过品读“叫道”“嚷道”把酒店里看客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生读:“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声音有点低)师:是这样说的吗?同学们,这句话怎么说,你说说看。生:“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声情并茂)师:你读的声音为什么比他响?
生:就是要表现出一种外人对孔乙己的嘲笑,高声嘲笑。师:哪个字可以看出这样子的嘲笑? 生:叫道。
师:对,是有人“叫”道,声音要拉高拉长的。来,你再来叫叫看。生: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
生:“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读得很响,嘲讽)师:你为什么读那么响呢?
生:这个时候整个店里的人都在嘲笑孔乙己。
师:个体嘲笑转成群体嘲笑,哪几个词加重了这样的嘲讽语气?
师:我们一起看看这句话,“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哎,这里又有一个“又”字,而且说话人已经不是他,注意啊,是“他们”,因此这句话是众多酒客一起“嚷”出来的。我们一起来嚷,好不好,预备起——
生齐读:你一定又偷人家东西了。(高声,嘲讽)师:故意的味道没有出来,你还要给我摆出点故意的味道来。“故意的”预备起——
生齐读此句,师再读此句。(故意嘲讽味足)
该片段的教学中,刚开始朗读的时候,学生没有关注到“叫”这个表说话状态的词,然后肖老师就引导学生朗读。继而,学生才恍然,原来作者在说这句话的前面还有一个“叫”字。孔乙己脸上添了伤疤,这本是孔乙己的痛,大家应该回避他的伤疤,回避这个话题,可是酒店里的看客却是“叫道”。一个“叫道”要传达出的是看客们的幸灾乐祸。他们不关心孔乙己的伤势,不关心孔乙己的内心,只想从他的脸上寻到他们的谈资,只想从他的身上寻求他们的快乐。后面的“嚷道”更加深了他们嘲笑的语气。由个人的“叫到”变成了集体的“嚷道”,孔乙己就是身份卑微,地位低下的苦命人,短衣帮,店小二,甚至孩子都可以嘲笑他,都可以看不起他。“叫”“嚷”把大家的嘲笑、欢快、孔乙己的尴尬落魄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阅读中关注表说话状态的字词能让我们更好的融入到语境中,能更好地感悟作者所要传达的内容。
三、关注标点符号
吕叔湘、朱德熙在《语法修辞讲话》中指出:“标点符号是文字里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是外面加上去的。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有一个独特的作用。”③这在对话中尤其明显。肖老师《孔乙己》教学片段中,肖老师引导学生从一个语气词“哦”和一个“!”去窥探掌柜的心理。师读: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生读:哦。(很平淡)
师:哦,他是这么说的吗?就这个“哦”字怎么读?你来。生:哦?(询问语气)师模仿读,再邀两生读。
师:刚才前两位同学读“哦”,大家能听出是什么标点符号吗?
生:第一个同学平平淡淡,应该是句号。第二个同学,感觉是问号。师:句号,问号。同学们考虑一下,句号,问号,那小说为什么用感叹号呢?来,再读,“他打折了腿了”—— 生(齐):哦!(感叹语气,惊讶)
师:哦!为什么发出这声感叹?读书时有想过这问题吗? 生:没有。
师:读书就要潜入文字当中,甚至不放过一个标点。来,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句号时怎么说,“他打折了腿了”你们说——
生齐说:哦。(句号语气,平淡)师:问号时怎么说,“他打折了腿了”? 生齐说:哦?(问号语气,疑问)
师:感叹号时又怎么说,“他打折了腿了”? 生齐说:哦!(感叹语气,吃惊)
师:哦!(声音延长)这个感叹号里包含怎样的感情? 生:对孔乙己打折腿的惋惜。
师:对孔乙己打折腿的惋惜?平时你表达惋惜会用感叹号的吗?
生:我觉得是对他打折腿的惊讶。
生:不关心腿,更想知道是怎么打折的,很好奇。生:急于听到这里面的故事,很好奇。
师:对,惊讶好奇,想知道这个过程有着怎么样的新奇,它将成为这个酒店里的一个谈资一个笑点。所以,他不是关心孔乙己生死,而是猎奇这段所谓的痛快淋漓的被打。来,同学们,感叹号读读试试看,“他打折了腿了”——
肖老师结合“哦”字后标点的品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语调、语气的作用,透过层层迷雾窥探掌柜的心理。句号、问号、感叹号的对比朗读让学生探寻到用感叹号的用意,即掌柜对孔乙己的被打表现出来的是惊讶,是新奇,而不是同情、关心。他既不关心孔乙己被打后的生活,也不关心孔乙己的死活,他关心的是孔乙己被谁打,是怎样打的。一个“哦”和“!”折射出的是掌柜自私、冷漠、无情的丑恶嘴脸。
李海林主张不同的知识有不同的教法,文体知识是属于“事实性知识”,这类知识的教学需要采用以体验为途径的知识教学法,通过具体的作品的阅读、理解,获得亲身经历的经验,让学生对这些事实性知识“有感觉”④。也就是说,没有学生的“亲身体验”,光靠教师的讲解是没有用的,肖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感叹号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体验,从而加深对语言特点的认识,在不断的朗读实践中建构起来的知识,学生自然印象深刻,历久不忘。
四、关注对话的节奏
著名作家、小说理论家曹文轩教授说:“一部完全没有对话的小说,注定了是沉闷的、毫无生气的。在似乎无休止的叙述与描写暂时停止、从而转让给人物对话时,将会使阅读进入充满兴趣的状态,其情形犹如走在荒寂的野道上,忽然听到了人的谈话声。”⑤正因为对话在小说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大家关注较多的是小说的对话内容,而忽略了对话的节奏。看肖老师在《孔乙己》中的教学片段: 师:一起来读一读,“一个喝酒的人说道”预备起—— 两学生分角色朗读。
师:同学们,你看鲁迅在写这段对话有什么特点?你来说。生:这里是一连串的问答。
师:一连串的问答!我们平时会怎么写? 生:平时会写谁谁谁说。
师:谁说„„,谁说„„,是这样写的吧。考虑一下,同学们,鲁迅这里为什么不把这些“谁说,谁说,谁说”加塞进去?
(学生思考)
生:不加进去,就表示掌柜等人对孔乙己毫不关心和喝酒的人看热闹的心态。
师:你觉得这段话是对孔乙己的毫不关心吗?
生:关心了,但关心的是被打的故事,很好奇,很想问个究竟。
师:所以说话就会快一些,是不是?
生:是的。如果加上“谁说„„,谁说„„,谁说„„”,可能就破坏了这种急切的感觉。
师:我们把主语“孔乙己”加进去试试。(师生共读:“孔乙己后来怎么样?”“孔乙己后来呢?”“孔乙己打折了怎样呢”)
师:考虑一下,掌柜说话为什么不把“孔乙己”这一事件的当事者放进去?
生:掌柜急于想知道个中情况,至于孔乙己这个人,是不在心的。
师:说得好!他对孔乙己的生死根本就不关心,就想知道这个里面是怎么发生的,好在以后可以面对更多的人说一说这个故事。同学们,这些个“后来呢,后来呢,后来呢”读慢一点还是快一点?
生:快一点,急促,太想知道了。
师:好,我们再来把这段话读出味道来。女同学,喝酒的人;男同学,掌柜、酒客。
在该片段的教学中,肖老师通过增加主语“孔乙己”让学生与原文对比朗读,在朗读中学生发现:原文读起来语速急促,急切,能很好地表达出掌柜很想知道孔乙己故事的急切心情,很想成为孔乙己悲惨故事的传播者,他们是以品咂孔乙己的痛苦为乐。而加了主语后,掌柜的这种急切心情似乎减半,不能很好地传到出作者所要传达的内容。
孙绍振教授说:“语文课,要从学生一望而知的文本里面探索出一无所知的奥秘来。语文教师,一定要有耐心,更要有能力,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文章字词句段、标点修辞上的亮点,并且将自己品读到的亮点变成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着眼点。”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语文教学,既要有宏观的整体的思考,又需要立足在言语细微处去推究品味,以精确地把握文本的内涵。有些“小”却并不一定就是嵌在文字表面的,还得深入文字的背面寻找其中的精彩。肖老师的课例给我们提供了典范,给我们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参考文献
①张正耀:《立足语言教小说》,《语文建设》,2016年第1期。
②刘熙载:《艺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39页。
③兰宾汉:《标点符号运用艺术》,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版。
④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31页。
5.《在沙漠中心》教学设计(肖培东)2016103 篇五
我第一次上小学的语文课,我花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我以为这是一种挑战,从高中到初中,再到小学,我很激动。其实,教学是相通的,语文是相通的,都是面对学生,面对文字,面对我们需要填补的心灵。只不过,这次,我遇到了更生动的天使,他们,更乐意把手举成森林。这堂课,我想和他们一起种花。我望着他们的眼睛,看到了春天。
想着那些五年级的孩子,我曾经以为我很简单地看两遍,就能找到我要的教学出口。我把他们想浅了,就把教学想浅了。读得要深,要钻研,教学,则是学会深入浅出。任何一种轻视,都会让你丧失教学的灵感和激情。对阅读敷衍,就是对教学敷衍。季羡林先生的这篇文章精美隽永,语言清新朴实,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这满纸的花瓣,你会采摘哪一朵芬芳你的课堂?在哪一块土地上种花,都需要注入你的心。这样一想,我立刻恭恭敬敬地像孩子一样地大声读书。
语言感知,语言运用,教孩子们学语言学表达,花一般的美好情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潜滋暗长,无声滋润。我让我读四年级的孩子读这篇文章,他看到文中的成语,兴奋得像扑进了花的海洋。那一刻,我更明白了。
文章很短,我却读得很长很长。我读每个字,每个标点。我想读出每个字,读出每个标点。文字读完了,我读文章的插图,读着读着,我找到了通往课堂幽深处的曲径。没错,就是它,第一幅插图。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话,很多老师会用来做教学的切入点。提纲挈领的一个句子。问题是,很多人会说“奇丽”是景色,“奇特”是民族,然后告诉学生不可以调换,必须这样。语言的使用和场景和作者的心境有关,景色奇特,民族奇丽,何尝不可?它们都是美丽的花!教语言,不能往死里教。
我想上课了,孩子们却说班级课前两分钟有背诵的习惯。真好,这就是实在的语文课。我听着他们背诵《论语》,看着满会场的听课老师,我问:“同学们,今天我们这会场来了这么多人,如果你用你刚才背诵的《论语》名句来说,你会用哪句话?”走进课堂,语文课就开始了,所有的言语所有的表情都是你的课堂活动。感受--领悟--积累--运用,学习语言要遵循这样的途径。
这么聪明的孩子,为什么到了高中就不爱说话了呢?这么积极的手,为什么到了高中就不肯举起来了呢?这,恐怕不全是性格问题。课堂上,突然想到这个问题,我甚至有一点走神。语文教师,怎么样才能不辜负这样纯澈的眼睛?我们,究竟要把孩子们带向何方?
和孩子们一起,我觉得我也聪明了!我很高兴,自己在真实地成长,我,还有我的语文课。我希望我能做一个称职的小学语文老师。
--肖培东
现场声音
二十年后,我们终于又能真正回到老师的课堂,仿佛成年之后要破解少年懵懂时某个解不开的谜题,内心怎能不激动?老实说,课一结束,我是有疑惑的:这节课老师想给学生的是什么,想让学生提高的又是什么?回想你在过去的文章中表达的思想,回想你现在的课堂,回想你的阅读讲座,我渐渐地拨开迷雾。我的老师,你已经走过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直观,也走过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寻觅,如今的你想必又回到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讲台上的你,一身灰衣,黑框眼镜,书卷清雅,让我想起了电影《梅兰芳》中的邱如白。于你来说,你只想简简单单地上一堂语文课,做一道清淡爽口的语言菜。你的语文课没有带上那么多沉重的枷锁,去掉各种油烟香料的同时,又保留了你一贯的灵动、跳脱,尽管如一棵不按规则生长的大树,旁枝斜逸,树干却是让人一眼找到。多年前,你就是这样挺拔地站在我们中间,把自己,悄悄地洒在了我们身上。
--永嘉县瓯北第五小学 叶海雪
第一次上小学的课,老师在课后给自己的课做了定位:自然,轻松,简洁,有效。而在我看来,老师的课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千锤百炼。这千锤百炼,是对语言文字字斟句酌的咂摸品味,是对小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准确约估,是对课堂教学目标不偏不倚的笃定,是对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一以贯之的肯定,是对语言积累与语言运用的有机结合,是对课堂生成重要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是对学生主体地位坚定不移的捍卫……特别深刻的是那个极容易被我们忽略的“都”字,却成了这课闪光的利器。老师放慢节奏让学生找出这些带“都”的句子来朗读,让课堂教学紧贴文本,学生能学有所获。这一小小的“都”字的使用和利用,便可以折射出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和语文的教学哲学。
--浙江省永嘉中学 厉毅
“肖老师,你的小学语文首秀要献给我班的孩子们,是真的吗?”初中生的我们曾经天天期待着上他的语文课,二十五年过去,如今肖老师已成肖特,他将走进我的学生中间去,这,是一种怎样的缘分!
课堂上,我的学生越来越放松,越来越投入,我的学生和我的老师是那么真诚温暖地读着语文。肖老师把最艳丽的一朵朵语文之花悄无声息地开在了孩子们的心田。从找写花的词语,从给课文插图找茬,从“奇特”和“奇丽”,到最后的“花的梦”,肖老师贴着文本和学生聊,依着文本教学生读,不紧不慢,看似浅浅的教,却是深深的悟。简简单单的三四张素雅的PPT,却能紧紧虏获孩子们的心,这就是肖老师干净大气的本真语文课堂。在回教室的路上,孩子们的窃窃私语更让我深深震撼。“如果能天天上这样的语文课该多好!”“为什么这节课这么快!”孩子的话是最真实的,此刻我有点妒忌了,但更多的是深深地敬佩。
--永嘉县桥头镇中心小学 叶雷蕊
6.《在沙漠中心》教学设计(肖培东)2016103 篇六
这是一堂只用了5分钟时间备课,且之前从没上过的作文课。教学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一般老师上公开课,一定是要先了解学情的,尤其是作文课。你得知道孩子们存在的问题是什么,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可肖老师呢,光听作文题目,就想到了突破角度,只用了5分钟,就理清了上课思路,且课堂效果极好。对这样的老师,只能是顶领膜拜。
那么,课是怎么上的呢?
环节一:了解孩子写了什么。
肖老师点了12个同学进行回答,并让一个孩子进行板书。通过这样的方式,一下子就让学生明白,作文存在的问题在于选材。
环节二:打开写作思路。
怎样打开思路,是一般老师的教学难点。对肖老师来说,却驾轻就熟。肖老师请靠窗的老师,把窗帘打开,就从窗外的景开始引导,进行重新构思。“透过窗我们看外面的世界,你觉得哪些东西是我们好久不见的?”话题一抛,学生反映过来。这一环节,从景到人,老师进行了细致引导。如何引导,一定要好好学习。教学实录必须再看。
环节三:转变叙事角度
老师让学生比较左右两边的题目,发现都是从“我”的角度进行写作。其实,这篇作文不一定是“我”的好久不见。比如天上的一只鸟,地上的一只蚂蚁,它们也可能好久不见,那么它们好久不见什么呢?
叙事角度一转变,文章的选材再次被打开。一般老师只停留在前两个步骤,但是肖特就是肖特,不满足于此,继续挖掘。
这一部分形成的标题,再次补充在黑板上,俨然形成了一首美妙的诗歌。
你以为到此为止了吗,还没有。
环节四:换写“我们又见”
如果换成“又见”,又见什么呢?这一环节让学生动笔写了几句话。然后再进行分享。学生没有让听课的老师失望,分享的文字再次成为课堂的亮点。
看完这样的教学实录,我只能感叹,神和人的距离原来这么遥远,不继续努力,怕是以后连看这样文章的资格都不具备了。
7.《在沙漠中心》教学设计(肖培东)2016103 篇七
12月7日上午,有幸喜听钱梦龙老师、肖培东老师及黄厚江老师的三人合作《愚公移山》。
一开场,钱老师就问读书的内容,一句“年且九十”,用自己的年龄和形象引导学生明白“且”字意思。接着重点来了,通过学生的自读来考察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问山理解“方”,“万仞”。问多少人,明白这是讲两个老头的故事,对人物的语句进行有效指导。而肖老师则是引导学生重点品味朗读愚妻与智叟的句子,发现愚妻和智叟对待移山这件事的不同态度,让学生学会“如……何”、“甚矣,汝之不惠!”等句式特点,特别是朗读中体悟两人的态度担心和反对。随后黄老师对“曾”字及文章主题进行导读,让学生明白寓言的寓意,同时还进行了有效拓展,想象人物对话要求紧扣文本知识。
一节课三人同上,纯文本教学,没有任何辅助资料,就带着学生进行朗读、感悟,并进行了文言并重的经典教学。既有文言词语,比如“且、曾、毛”等词语,还有“如……何”、“甚矣,汝之不惠!”以及省略句的句式知识分析,更重要的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品味,这一切是如此自然,水到渠成。三人之间衔接如此无痕,为什么呢?
用钱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教会学生阅读,教会学生读书。学生能学明白文章,虽有老师的教学引导,更多的是自己认真去读文本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习惯和能力。学生学会了自读文章,当老师提出问题的时候,学生就可以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思考,那么老师教学生也就省力了。老师们的问题扣着阅读的方向,让学生的脑筋动起来,学生就在老师的引导下寻找相关信息,进行语言的解读,这就做到了语文的味道。语文课就是这样玩出来的。而文本的拓展,让学生发现此文在现在生活中还应有的价值。黄老师的寓意分析就带领学生循着文本明白道理。
这就是真实的阅读教学,教会学生不借助外力,原生态的素读文本。读是理解文章最朴素、最有效的方式,文言教学离不开诵读。学生的自读理解了文本的内容,学生的品读懂得了重点句子的蕴含,学生的拓读明白了寓意。老师们演绎的教学把“文言、文章”和谐统一,文言知识是文言教学的基本抓手,也是形成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主轴和基础。三位老师都重视,使得学生对于一些重要的文言知识掌握得更加扎实。同时在诵读中体味了文本的意蕴。合宜的阅读教学,把语言的体味和文本的寓意有效融含,使之成为今天的经典。
8.《在沙漠中心》教学设计(肖培东)2016103 篇八
我们总试着去揭短别人,却忘记我们最不了解的正是自己。
你之所以不优秀,是因为你只盯着别人的优秀去说长道短。
评论他人而不检省自己,你的到达永远只是你的出发。或者,你根本没出发,出发的是时间。
最好的学习是先承认自己的不足,最好的超越是先抵达他人的位置。
安静下来,不艳羡心外繁华,你的内心才能丰富无比。安静下来,你会痛苦地发现自己的丑陋继而欣喜不已。
你再大,一片树叶就遮住了你的眼睛。你再小,一滴水珠却让你感叹世界如此精彩。
不是世界功利了,而是你功利了;不是时代浮躁了,而是你浮躁了。智者自有天地,有风骨有慧心的人,没有风能吹乱他的灵魂。
孤独,永远是发现真我的最好的朋友。只是你,喜欢被喧嚣如蚁蚕食,而且不知不觉。
天地有黑夜,就是让我们在宁静中看清自己,就是让我们在隐蔽处卸下沉重的皮囊。你要读懂自己,你行走匆匆的倦容,还有你长在他人处的疲惫。
懂我,懂世界。
我们都在完善自己,但绝无完美。
白昼仰视天空,黑夜静俯大地,理想与现实,追逐与反省,向日葵最是哲人。
为你不值,很多憔悴,源于他人的优秀。
你提着自己的灯,却只在寻找他人的石块,最后绊倒的是自己的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也勿施于人。不要用“施”与人交往,不要用“欲”与己交流。
我们需要叩问的,首先是自己的魂魄。
世界讲求恒定,放大自己的时候,你的天地就小了。
为了追逐阳光,我来到世上。那么,你为什么总喜欢站在别人的阴暗下?
你看着自己滑向悬崖的边缘,却总以为站在那山的顶峰。
所有对他人的批评,都不能以显露自己的光芒为目的。
善意的批评有两种功能:一是提醒别人,一是警戒自己。
决不使用对比性的评价,尤其褒扬的那方是自己。
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孤独的阅读,因为那里最不孤独。
离人群远些,离自己近些。
无知者无畏,无畏者无知,人要有敬畏之心。
以人为镜,是为了看清自己。以己为镜,谁站在你的镜前?
再骄傲的果实,落下来也在腐烂自己的土地。
把你悲伤、嫉妒、愤懑和算计的时间利用起来,你早已经撑开了你的狭小。
生命的真实在于残缺,生命的完美在于承认残缺。
你要爱自己,但不能只爱自己。
不相关的人发达了,你很坦然。与你相近的人优秀了,你就非常难受。说到底,你见不得他人好。
天地自有心境,慌乱的是我们的心。
我清澈地望向世界,世界温暖地拥抱我,说我是它的孩子。
你活在别人的世界里,还洋洋得意。
不要总想着被人发现,哪颗星星不在快乐地闪光?
明流暗潮,终究聒噪。静水流深,淡极始知花更艳。
都说人心如古巷,其实自己的心才最深不可测。
别人沉默了,你却以为赢了世界。
【《在沙漠中心》教学设计(肖培东)2016103】推荐阅读:
在沙漠中的比赛07-02
《沙漠中的绿洲》教学随笔06-25
青春不承认沙漠08-29
沙地和沙漠的区别08-16
沙漠历险记初一作文07-18
撒哈拉沙漠读后感07-22
《沙漠中的绿洲》教案08-24
沙漠初体验作文500字10-21
艰难的沙漠之旅600字作文08-15
有关《沙漠之花》观后感800字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