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细菌》教学设计

2024-09-09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细菌》教学设计(共13篇)

1.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细菌》教学设计 篇一

《病毒》教学反思

病毒是一种人的肉眼看不见,手摸不着的生物,比较抽象。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课堂气氛,我首先从埃博拉疫情入手,让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病毒名称或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或课前收集资料,尝试回答出肝炎、禽流感、鸡瘟、口蹄疫、流感等人畜患病的疾病名称。在总结评价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抛出课题——病毒。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小组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就教材内容自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热情度高,参与度也高,课堂气氛很活跃。通过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的情况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

1、通过当前埃博拉疫情在非洲各国蔓延的事情提出问题,我发现全班学生的注意力、积极性被激发了起来,并因此顺利导入本课课题。

2、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课主题,我用课件让学生“真正看到了”诱发我们患病的病毒,又通过病毒模式图,让学生认识到“结构简单”。之后,又以换位思考的方法,激发学生思考病毒的生活方式,以及为何称之为生物。在此我还同学生们一起回顾了前面学习的细菌的生活,通过比较让学生清楚的了解病毒和细菌一样,离开活细胞不会死亡的这一特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3、在讲到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时,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能够正确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是有利有弊的,我们要辩证地看待病毒,要发扬它有利的一面以更好的为人类所服务。增强了学生科学辨证的意识。

4、学生对于病毒并不陌生,生活中都有听说甚至也有接触过的。“谈毒色变”也是大多数人的反应,但是如何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病毒的形态结构,又能科学正确地看待病毒和人类地关系,我想光靠教师讲述是低效的。

5、由于部分学生课前没有预习教材,导致课堂上师生配合上不够默契,学生回答问题不够主动,需要老师直接挑选学生应答。课堂结尾处的小练习还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和认同度。

2.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细菌》教学设计 篇二

关键词:思维导图,一对一教学环境,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在一对一网络环境下, 语文教学在积极探索着教与学方式转变的最佳模式, 但一直蹒跚前进不尽如人意。其原因之一是, “语文教学难以构建简明易学的可操作性知识和能力体系, 首先是因为没有明确清晰的概念体系作支撑。学生最基本的概念不明, 是语文教学的硬伤”。[1]所以积极探索一对一网络教学环境下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是提高语文教学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

●构建一对一网络教学平台

我校实行一对一网络教学, 是在深圳市福田区政府推动下进行的, 我校参与网络教学实验班的学生使用的是e Class网络平台。

●思维导图在一对一教学环境中的作用与价值

1.有利于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的训练

思维导图有一定的形式, 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每位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 同样的内容、同样的提示, 不同的学生可以做出形式不一的思维导图, 这样, 既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有利于促进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一对一环境下的思维导图教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 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提供平台、提供媒介。学生们针对某思维导图作品进行欣赏、评价, 对作品中出现的缺少知识点或知识层次等问题, 及时提出建议, 作品的作者根据大家的建议修改或订正, 实现了作品时时交流, 打破了传统教学条件下, 学生作品只能由教师评改的限制。

3.有利于形成资源共享的开放空间

登录e Class平台的“互动课堂”, 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完成思维导图后, 点击“提交”, 教师的网络平台就会呈现每位学生所作的思维导图。想查看哪位学生的作品, 只需点开通过“投射”, 全班即能欣赏到这位学生的作品, 大家可以对其作品进行点评、补充。这样, 教学空间实现了开放, 也实现了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和最大化。

4.真正实现个性化学习

e Class网络平台是个性化学习平台, 特别是思维导图功能区, 不仅有文字叙述, 还兼带画板、画笔、橡皮擦、各种颜色、符号、小装饰等功能。学生完成思维导图后, 可以随心所欲, 写上自己喜欢的话语, 如读后感、体会等;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贴图装饰, 满足自己的视觉。

●思维导图在一对一教学环境中的应用

1.教师的设计策略

笔者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人与动物 (单元整合) 为例进行分析与探讨。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 以思维导图为线, 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 使学生的学习方法相互渗透, 有机整合。在分享教材上有关动物的感人故事的同时, 唤起学生热爱动物, 保护动物, 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学习者分析:笔者的班级从五年级上学期便开始充分利用一对一网络平台进行常态教学, 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从五年级下学期开始, 笔者又开始尝试思维导图理解课文、列习作提纲, 升入六年级后, 一直在尝试单元整合教学, 即把整个单元的课文用思维导图贯穿起来, 有了前面几个单元做铺垫, 笔者认为在本单元 (整合) 用思维导图理解课文可行性很强。

导学目标:1继续练习用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2学习作者将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3感受动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引起人们自觉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制作网络教学“互动课堂”:利用网络平台“互动课堂”, 笔者设计了“本单元学习目标、思维导图理解本组课文、朗读录音体会情感、学习内容及时检测、欣赏图片说故事、谈感受、及时上网找相关新闻与故事并交流分享”等学习活动。尤其是针对课文用思维导图理解, 笔者依托e Class网络平台的思维导图功能给出了学习支架。

2.学生的学习过程

课前, 笔者提前进入“互动课堂”, 学生用自己的账号也登录进入。

师:通过老舍先生的笔触我们感受到了猫的可爱, 因为冯骥才先生的细心呵护, 怕人的珍珠鸟能和他和谐相处, 即将葬身大海的人们居然能被海豚挽救生命, 这些发生在人与动物之间的一幕幕, 让我们为之动容。今天我们就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走进第七单元“人与动物”主题阅读。 (生齐读课题, 默读并知晓本组课文学习要求)

(1) 自主学习提素质

要想达到真正的自主学习, 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制定适当的目标。特别对于小学生, 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慢慢形成, 给学生的导学案不能过难, 也不能过于简单, 并且要求一定要具体。目标要能使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 才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本组课文学生根据教师给的导学案, 自己在书上或本子上提前圈点标注, 写体会;有的小组做成了简单的PPT。课堂上, 根据本组课文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笔者给出了做思维导图的三点提示:每篇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每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每篇课文的写作有什么特点?

(2) 小组合作促交流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笔者从四年级接班始, 就积极探讨小组合作学习, 班级现有39人, 6~7人为一组, 每组都有从1~6 (7) 号的编号。这样笔者的班级按异质分为六组, 每组有学习组长、纪律组长、作业组长及成员。针对本组课文, 每个成员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了思维导图。因为“概念图是实现课堂互动、开展协作学习的有力工具”。[2]所以在小组长的带领下, 从1~6 (7) 号逐个交流, 大家对争议的地方进行讨论, 笔者来回巡视, 给予指导与补充。最后各组向全班推荐做得比较好的思维导图, 和全班学生交流、讨论、修正, 在互相质疑中达到学习效果。

(3) 学习效果——迁移学习拓思维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全班质疑、讨论修正, 大部分学生基本掌握了本组课文的基本结构、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及写作特色。这样, 使用一对一教学平台, 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达到了目前各个地方提倡的高效教学。当然, 学生用思维导图理解文章的能力也潜移默化地迁移到了其他学科、其他领域, 如习作、英语课、复习课等, 学生也开始使用思维导图梳理习作提纲、理解概念、梳理课文, 这就大大开拓了学生思维能力。

3.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教师整体把握教材并根据学生实际整合的一节课。课前学生充分预习, 组长分配任务, 组员各司其职进行找句子、说体会、诵感情、制作PPT等。课中, 制作思维导图的环节充分显示出一对一网络教学作品共享的特色。

一对一网络环境下, 思维导图作为教师教学的工具, 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 帮助学习者建立整合的、结构化的知识, 提高教学效率。思维导图作为学习的工具, 把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不管是新授课、复习课或其他学科的课, 最终都能促使学生快乐、高效、有创造、个性化地学习。

参考文献

[1]王迎春.概念图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课改教学·课堂, 2011, (12) :62-64.

3.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细菌》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能运用已有知识对问题进行猜想;通过实验获得事实证据,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结果与假设相比较;用多种方式表达研究成果,从而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成因及相关知识。

2、培养同学的实验能力(做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推理能力(根据日食现象推想日食的成因,根据日食的成因推想月食的成因)和想象能力(空间想象力)。

3、通过认识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的关系,使同学体会到自然事物(天体)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4、培养学生愿意合作与交流的态度,体验合作的愉快。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认识日食的成因,然后启发学生根据日食的成因推想月食的成因。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白炽灯泡、乒乓球、三球仪、课件。

2、学生准备:搜集关于日食和月食的知识。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1、什么样的物体才有影子?

2、我们居住在北半球,看太阳和月亮时应该面向哪个方向?

3、在地球上看,太阳的右边应该是太阳的东边还是西边?月亮的左边应该是太阳的东边还是西边?

一、设疑导入:

谈话:同学们,2009年7月22日,咱们这个地区发生了一种天文现象日食,不知道大家还有印象吗?(板书:日食)谁来说说你当时看到的日食的情景好吗?

看来你们没有观察过,或者忘记了日食的情景了。当时,老师拍了两幅日食的照片,现在咱们来欣赏一下。

出示课件:7月22日拍摄的日食照片

看到关于日食的这些图片,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8课,日食和月食(板书课题:

18、日食和月食)

二、探究活动

(一)认识日食的成因

1、同学们看教科书P51,这是日食形成过程的图片。为了方便教学,我把这些图片放在了课件上,请同学们看黑板(示课件:日食形成过程部分图片)

2、关于日食的形成原因有两种说法:①太阳本身在一段时间内变黑了。②太阳的光辉被某种天体挡住了。你们认为哪种说法最有道理?小组间互相说说。

3、如果说日食发生时太阳的光辉被某种天体挡住了,可能是哪个天体呢?请同学们讨论这几个问题:

出示课件:

4、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认为日食可能是怎么形成的?把你的想法和同组的伙伴一起说一说。

5这个结果只是我们的推理而已,怎样才能证明我们的推断是否是正确的呢?

6、怎么做实验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如果学生没有思路,教师提示:假如用你们的头当做地球,用乒乓球当做月球,再给你一个太阳,又该怎么设计实验方案?)

7、学生实验、汇报:

8、谁来说说,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9、能把你看到的现象画在黑板上吗?

10、用三球仪演示日食的形成过程。

11、如果在地球以外的其它星球上看,又是什么情景呢?出示课件:(太阳、月球、地球三个天体的位置图)

13、根据以上研究,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日食是怎样形成的?

14、同学们思考一下这几个问题:

1、日食总是发生在那一天?为什么?

2、日食发生时,总是从太阳的哪边开始呢?

15、观看日食注意事项(出示课件)

(二)认识月食的成因

1、前几天(10月8日),我们还看到了月食,谁来说说你当时看到的月食的情景?

2、现在我们知道了日食的形成原因了,那么,月食又是怎么形成的呢,谁能根据日食的成因,猜一猜月食是怎样形成的吗?

3、提示:

1、我们都知道月球本身不发光,太阳光照到月球上我们才能看到月球,这时我们给看到的那部分月球叫月亮。

2、日食发生的时候是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到地球上的光形成的。那么,月食是怎么发生的呢?是月亮真的变黑了吗?

4、做个试验来证明?怎么做?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5、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月食形成的原因吗?

6、月食发生时,是从月亮的哪边开始的?一般发生在哪一天?

7、用学到的知识,解释“天狗吃日”的伪科学说法。

8、师生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谁来说说?

4.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细菌》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能够用图示法表示出四种运动方式;能够运用观察、比较的方式认识各种运动方式及特点。

3、能够用集合的方法表现出移动、转动和滚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3、体会自然界和种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愿意合作与交流。

4、知道移动、转动、滚动和摆动的运动特点和异同点。认识到各种运动方式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

重点:认识物体的运动方式及相互联系,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 难点:会分析描述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

教具学具:木块、纸风车、单摆装置、易拉罐、钢尺、橡皮、小盒等学习用品、多媒体课件

一、开门见山式引出课题

提一个问题:一个物体运动起来会有哪些方式?

学生回答(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物体的运动方式。(板书:

12、物体的运动方式)。

二、玩玩具,观察运动方式-----移动 玩一玩手中的物体,让它们运动起来。

你能让这些物体在桌面上产生什么样的运动?做一做吧。学生实验。(让学生可以灵活的使用材料进行实验)(学生上台演示重复动作)给运动方式取个名字(移动)。

描述移动特点

小结:不论木块怎样运动,一个面上的两个红点的相对位置都不发生变化。这两个红点代表物体上的各个点,也就是说明整个物体的各个点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不管运动的方向和路线是怎样的,都叫移动。

三、画出物体的运动轨迹

闭上眼睛,想象木块的运动方式,把它运动过的路线想象出来,画在纸上。学生画图,评价学生的图示。

(在黑板上画出简图。)点代表什么?箭头代表示什么?运动方向。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运动是移动?(滑雪、推车、滑滑梯等)

四、用以上方法认识转动、滚动、摆动

1、(出示风车)怎样运动?起名字。发现转动特点。

转动用简图表示出来。

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运动是转动?(电扇、陀螺、车轮)

2、(出示易拉罐,在实物投影仪下演示)取个名字(板书:滚动)

自己利用标注红点的方法找出滚动的特点。请同学描述一下滚动的特点。把描述的特点用图示法画出来。

请一位同学上来画生:(在黑板上画出滚动。)再找找看生活中滚动的物体。

3、荡秋千是什么运动?(板书:摆动)用简图画下来。

4、用以上的方法认识振动

生活中的科学:出示图片)你能不能找到他们里面有哪些运动方式?

作业设计:

请同学课后研究书上的其它物体的运动和生活中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式。板书:

12、物体的运动方式

移动 转动

滚动 移动+转动 摆动

5.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细菌》教学设计 篇五

第五单元第六课 《密切联系的生物界》

执教人:张永

山亭区北庄镇半湖小学

教材分析:

《密切联系的生物界》一课,通过图画,阅读资料等方式,继续引导学生研究同一环境内生物间的食物关系,从而建立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由于食物关系形成一种联系,即食物链关系,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往往交叉性组合,即食物网,本课的学习中,教师将引导学生揭示自然界中较为复杂的动植物间的食物关系,同时认识食物关系中的某一点关系,消失后会出现什么情况,并进一步了解生物生物防治措施及共同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了解自然界中生物都从食物中获得能量,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制造食物,动物必须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获取能量,知道各种生物在获取食物的关系上是错综复杂的,认识什么叫食物链和食物网。

2、能把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并能够了解缺少分解者的后果。

3、了解自然界中生物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获得方式,以及正确分析生物之间的关系。

4、培养学生珍爱生命,自觉保护动物,维持生态平衡的意识,鼓励学生提倡生物防治,为生物防治方案献计献策。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自然界中生物都要从食物中获取能量。难点:认识什么叫做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学准备:有关食物链中的植物,动物的投影片或挂图。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提问:动物和植物的生活环境包括哪些方面,植物的生活为什么离不开阳光 ?

2、植物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来制造食物、动物又是怎样来获取食物的?《动物世界》片断讲述:自然界中动植物之间存在食物关系,动物与动物之间也存在食物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板书课题:密切联系的生物界)

二、探究食物链、食物网

1、认识食物链

师:刚才大家提到动物是靠吃植物来获得能量的,植物依靠光合作用提供能量,我们把植物叫做生产者,动物叫做消费者,【请看挂图:美丽的大草原(课本插图)】大家能从图片上展示的内容中找出谁是生产者,谁是消费者吗?

生1:草,树……是生产者。生2:兔子,鹿……是消费者。师:它们之间有什么食物关系呢? 生:……

师:谁能按照顺序说出它们之间的谁被谁吃吗? 板书:

草→鹿→狼→豹

草→牛→豹 草→鼠→猫头鹰

师:同学们,请看,这些动、植物靠食物联系在一起,就像一条有很多链环组成的锁链一样,我们称之为食物链。

师:你能从食物链中发现什么?

生:每条食物链都是从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生:(小结食物链)

2、认识食物网

师:图上除了我们刚才列举的动植物之间的食物链,还有没有其他的食物链呢?

生:(回答)

师:哪些生物能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哪些动物能吃不同的食物?这些食物链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生(思考并回答,师适时指导)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猫头鹰

食虫的鸟

青蛙

鹿

食草的昆虫

师:(小结)很多条食物链交叉在一起,就形成了食物网。

三、探究生态平衡

师: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相互交错,就形成了食物网。这些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就构成了密切联系的生物界。

提问:当一种生物消失以后,其他生物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我们曾经学过一篇课文《狼和鹿》,谁能把课文内容复述一下吗?(师可以给予适当提示)

1、我们必须认识到自然界各种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

2、食物链断了,生态平衡就被破坏了你有什么感想?

生:破坏生态平衡,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要保护大自然,才能获得粮食大丰收。……

四、拓展:生物防治技术

师:人类大量捕杀野生动物乱砍滥伐森林,最终会破坏良性的食物链食物网,生态失去平衡,最终受害者是人类自己。大量使用农药,排放污染等也会给良性的生态平衡造成巨大的破坏,如果农民长期在地里喷洒农药,会发生什么情况?

生:(回答)1、2、3、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杀死了害虫的天敌。害虫抗药性增强,会大量繁殖。

师:大家讨论的很好,如果是你,你打算如何防治庄稼虫害和鼠害,难道你也背起喷雾器喷洒农药吗?

师: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屎壳螂”出国(分解者之一)1、2、3、明清时期,在南方稻田中农民养鸭治蝗虫。放飞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灯光诱杀金龟子等蛾类害虫。

4、以鸟治虫,以虫治虫,以菌治虫。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自由回答)师:(小结)课后延伸:如果在食物网上我们再增加人,你还能找出一些含有人的食物链吗?

6.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细菌》教学设计 篇六

【正式开讲】

第一站:识字苹果园。

1.在识字苹果园里, 有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11个生字宝宝, 请小朋友看好了, 上面可没有标注拼音, 就是要考考你们认不认识它! (黑板上画好几棵苹果树, 师把准备好的生字苹果贴到这些小树上, 提示孩子不可以告诉别人)

2.了解学生课前识字情况。师:苹果挂好啦!全部认识的, 请把小手举起来!只要认识一个字宝宝的, 就可以把小手举起来!

第二站:写字小花园。

1.明确写字任务。师:现在羊羊邀请我们进入第二站。小花园里, 我们要会写8个生字。

2.课件出示8个生字。师:请孩子们观察字形, 看看在结构上你有什么发现, 在田字格里书写时哪些笔画需要注意?先在小组里交流。

3.学生汇报字形观察情况。

4.师指导写字。师:那老师和小朋友来把上下结构和左右结构的字各写一个。先看“琴”字。书写时六根琴弦都在上半格, 注意横与横之间的距离要相等, 两个王字大小也要相等。下边的“今”要把撇和捺拉得特别长, 像把小伞一样。最后点、横折居中线上。老师写完了, 请小朋友动笔吧。注意做到“三个一”。

5.接着我们再写这个“戏”字。作为一个左窄右宽的字, 写的时候要注意把又字的大长腿给收起来, 变成一个大点。右边部分注意笔顺:应该是1笔小横、2笔大斜钩, 3笔撇要穿插到左边, 最后4笔点收尾。好, 你们开始动笔。

6.师巡视, 并选出两份漂亮的作业展示。谁来夸夸这两位小朋友哪里写得好? (师引导从结构、笔画谈)

7.小结:在写字小花园里小朋友们都做到了认真观察、耐心书写, 祝贺你们成功获得了下一站的门票!

第三站:词语游乐园。

1.瞧, 羊羊给我们带来了好多有意思的词语呢!请小朋友赶快读一读吧!

2.结合词语畅谈生活乐趣。师:自由说说自己喜欢哪一项?师随机点拨两个词语———

(1) 练书法。

(1) 你平时是怎么练书法的?

(2) 书法是我国的一门艺术瑰宝。老师这里就给大家带来了一幅书法作品。瞧, 这是楷书, 这是隶书……它们有的横平竖直, 方方正正;有的却弯弯曲曲, 如同一幅画。据说大书法家王羲之为了练好书法, 足足练了十八缸墨水!所以说“练”是需要时间的, 练是需要努力的。这个练就是我们说的勤学苦练。

(2) 养金鱼。

(1) 你养过什么?怎么养的?

(2) 师小结:爱护它, 照顾它才叫“养”。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就是父母对我们的养育。

A看来这些词语里, 有太多太多生活的乐趣!老师真想和你们再读一读!师生同读。

B观察词语发现构词特点。师:词语读了这么多遍, 大家有没有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生自由谈, 师相机出示词语分解图。每个词的第一个字都表示动作, 叫动词。第二个字表一种东西或者事情, 叫名词。一个动词+一个名词就组成了一种全新的很特别的词语。今天羊羊邀请大家来词语乐园, 就是为了让你们认识这种非常非常特殊的词语! (要板书出来吗?)

C体会动词词意发生的变化。师:这种特别的词语还有更特别的地方呢!请大家到羊羊迷宫里看看这几组词语: (出示迷宫图片, 里面有2组词语:拉二胡/拉起手;下象棋/下楼梯) 这两个“拉”和两个“下”, 意思一样吗?

D学生汇报, 师相机讲解, 辅助出示二胡图片。拉: (1) 指弓与弦的摩擦; (2) 指连接在一起。下: (1) 指方位; (2) 指往下走。

点拨:很多汉字都具有一字多义的现象, 我们的动词宝宝在和名词交朋友的时候, 意思的变化就更丰富啦!

E拓展延伸。瞧, 羊羊迷宫里还有好多这样的动词宝宝呢!请你跟小伙伴讨论讨论下面这些动词的意思一样吗?你还能说出更多吗?

(出示:跳:跳舞, 跳高……

吃:吃水, 吃糖, 吃鸡肉……

打:打球, 打人……你还能说出更多吗?)

F总结过渡:小朋友在词语乐园里的表现太精彩了!今天我们对汉字一字多义的现象有了更深的认识, 小朋友以后说话写作文可要准确运用好动词哦!

第四站:背诵小天地。

1.最后让我们一起快快乐乐地进入到背诵小天地吧!羊羊把这些词语编成了一首好听的小儿歌, 看谁最先把它背下来!准备时间:1分半。

2.师逐步删掉儿歌中的词语, 引导学生一步步背下来。

【总结全课】课件播放羊羊们在乐园里唱京戏、玩滑板、学画画、学烹饪的快乐场景, 师在情境中鼓励小朋友课外多学习本领, 做一个多才多艺, 勇敢活泼的孩子。

7.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细菌》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拟月相变化的实验。

2.连续观察月亮一个月,给月亮记日记。

3.观察一天中的月亮移动,并且给月亮的移动做记录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2.知道月球每天每月的运动模式以及月相形成的原因。3.认识月相,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坚持做长期观察 2.能够克服恐惧心理。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本课导课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首先从赞美月亮入手,通过诗歌、散文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本课交流可首先在组内交流,重点描述一个月内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的形状和位置的变化;一天内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的位置变化。通过交流要达到以下共识:在一天内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是弧线自东向西移动,这是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月亮的图片和影片、模拟月相变化实验。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1.月相是怎样形成的

(1)组织学生画出记忆中月亮的形状。(2)展示画像,指导学生认识月相的形成。

(3)评议画像:指出哪些画像和生活中的月亮形状的相近。

(4)讨论:得出“这些看见的月亮部分是太阳光照射到的部分”的结论。

(5)欣赏关于月亮的影片和图片并讲解。

(6)布置学生对月相进行观察,分组连续观察和记录三、四和五月的月相;观察一天中的月亮移动,并且给月亮的移动做记录。2.探究月相的变化规律(1)组织学生交流月相日记。(2)小组内部交流,按照日期排 3.指导学生认识特殊月相。4.组织学生讨论月相变化规律。5.组织学生做模拟月相变化实验。

6.对照图片或画像辨认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等月相。7.讨论,并初步得出结论。

8.学生动手做一个月的月相卡,证明结论是否正确。9.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板书设计: 弯弯的月亮

8.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细菌》教学设计 篇八

米、白面,肉、蛋、奶、油等。

2.我们的食物主要来源于哪里?答:我们的食物主要来源于动物、植物和微生

物。

3.食物按味道可分为几类?答:食物按味道可分为酸、甜、苦、辣、咸五类。

4.怎样检验某物中含有脂肪?答?在它上面取下一点,用镊子夹住按在白纸上用力划一下,留下的油脂的就是(脂肪)

5.怎样检验某物中含有淀粉?答:在它上面取下一点,用滴管滴上碘酒后变蓝

了,说明里面含有淀粉。

6.哪些粮食中含有比较多的淀粉?答:小麦,土豆,地瓜,大米,玉米。

7.怎样检验某物中含有蛋白质?答:在它上面取下一点,用镊子夹着,在酒精灯上烧,如果发出像烧焦头发那样气味,那么里面就含有蛋白质。

8.维持人类生命健康的营养素主要有哪些?答:维持人类生命健康的营养素主要有蛋白质、脂肪、淀粉、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9.常见的配餐有哪几种?答:以肉类食品为主的配餐。以腌制食品为主的配餐。以油炸食品为主的配餐。以甜食为主的配餐。

10.怎样搭配食物才合理?答:我们每天吃的食物如果分为十份。米面应占4份左右,蔬菜、水果应占4份左右,牛奶、肉、蛋、油应占2份左右。

11.怎样饮食才有益于我们健康?答:1.要选择卫生无毒无污染的食物。2.吃东西要定时定量。3.营养搭配要合理。4.不要边看书边吃饭。5.细嚼慢咽不吃泡饭。12.什么叫溶解?什么叫溶解?举例说明。答:像食盐、白糖、小苏打等,在水中变成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的分散在水里,不会自行沉降下来的现

象叫做溶解。

3.怎样加快溶解?答:研碎、搅拌、加热都能加快溶解

4.怎样用最快的方法制作一杯冰糖水?答:把冰糖研碎,倒在杯子里,倒上热

水,用筷子搅拌。

5.食盐溶解后还能回到原状态吗?请你设计实验解答。答:在烧杯里加上水,放入适量的食盐,搅拌,食盐溶解后,放在阳光下暴晒。水蒸发了,食盐又还原

到原状态。

6.怎样试制饮料?每次都对每种配料(定量)选取;配制出一杯后,仔细品尝,找出不足,下一次配置时,尽量弥补。一个好的配方要经过(多次)配制才会产

生。什么叫水的净化?答:除去水中不溶解的杂质和细菌的过程叫做水的净化。

8.请你写出橘子汁配方。答:桔汁6份,糖1份,水3份。

1.植物的身体有哪几部分构成:答:植物的身体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六个部分组成。2.一株成熟的番茄由哪些部分组成?它的种子生长在什么地方?答:一株成熟的番茄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组成。它的种子生长在番茄果实里。

3.为什么说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答:因为植物能为人类提供食物、生活材料、氧气,美化生活环境。没有植物人类就会灭亡。

4.植物的根分几类?各举三例。答:1.有须根系:如小麦、大葱、韭菜的根。2.直根系:如棉花、玉米、芹菜的根。3.变态根:如山药、红薯、红萝卜的根。

5.观察、描述大豆的根和韭菜根的特点?答:大豆的根,中间一根很粗大,其它的细长,属于直根系。韭菜的根,像胡须一样,粗细差不多,属于须根系。

6.植物根有什么作用?答: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吸收养分的作用。7.根深蒂固、根深叶茂说明了什么科学道理?答:根深蒂固说明了根具有固定植物的作用,根越深植物越牢固。根深叶茂说明了根具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根越深吸收的越多,植

物越茂盛。

8.为什么不能拔苗助长?答:因为拔苗助长会把根上的根毛破坏掉,植物吸收不到水分和养分而死亡。

9.为什么移栽植物时根部要带有较多的泥土?答:是为了保护植物的根毛不受破坏。10.显微镜有哪几部分构成?答:由物镜、目镜、反光镜、调焦螺旋、载物台。11 什么叫蒸腾?答:植物体内的水(吸收)周围的热,变成水蒸气从叶的气孔中跑出,腾

飞到空中,叶的这种作用叫蒸腾。蒸腾对植物、对人、和动物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好处?答:1.促使根吸收水分和养分。2.降低植物的表面温度。3.湿润空气。

36.叶有蒸腾作用,请你设计实验证明。答:用一个完好的塑料袋套住植物的一个树枝,并把口扎紧。过几天,塑料袋上出现了小水珠。这就是叶的蒸腾作用产生的。13.为什么植物的叶子是绿色的?答:因为叶子中含有叶绿体,叶绿体能产生叶绿素。叶绿

素是绿色的,所以叶子是绿色的

14.叶子中的叶绿素能除去吗?请设计实验。答:把绿叶放在装有酒精的锥形瓶里,加热。叶子中的叶绿素就逐渐溶解在酒精中。15.什么叫光合作用?答:在阳光的照射下,叶绿体可以把根吸收来的水分和由气孔进来的二氧化碳,合成植物所需要它的营养,同时释放出氧气。叶的这种作用叫做光合作用。17.光合作用有什么意义?答:叶的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了养料,还为动物和人的生存

提供了(养料)和(氧气)。

18.天然氧吧指的是什么地方?何时进入最好?为什么?答:指的是大森林。下午进入最好。因为下午阳光最强,光合作用最快,放出的氧气最多。

19.盆栽一颗柳苗,5年后增重34倍,说明什么?答:植物是依靠自身的光合作用制造养料的。

20.在钟罩里放入植物和老鼠,老鼠能正常生活。说明什么?答: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

化碳,放出氧气

21.长期放在室内的植物叶子会发黄,是什么原因?应采取什么措施?答:室内植物得不到阳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会发黄。应移到有阳光的地方。22.你能根据大树辨别方向吗?答:能,生长茂盛的一侧是南方。

23.在鱼缸里种植几棵水生植物有什么好处?答:鱼缸里的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放出氧气,可以供鱼呼吸。

24.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怎样运输到植物的各部分的?答:根吸收来的水分和无机盐通过茎内部的导管自(下)而(上)输送到植物体的各部分。

25.叶制造的养料是怎样运输到植物的各部分的?答:叶制造的养料是通过树皮里的筛管,自(上)而(下)运输到植物体各部分的。

26.植物的环割有什么益处?答:对植物环割后,叶制造的养料就通不下去了。使这个枝上的果实长的有多又大,从而增产增收。

27.有些植物的茎是长在底下的。请你写出三例,描述它的形状。答:藕,棒状。马铃薯,马铃状。圆葱,鳞片状。

28.植物身体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答:根具有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固定植物的作用;茎具有支撑植物和传输养料的作用。叶具有光合和蒸腾作用。花具有传粉、授粉作用。果实保护

和传播种子的作用。种子具有繁殖作用。

1.热气球上升的秘密是什么?答:热气球点火后,里面的空气受热膨胀,重量变轻。这时热气球受到的浮力大于受到的重力。所以热气球会上升。

2.抽油烟机为什么按在炉灶的上方?答:因为炒菜做饭产生的热空气重量轻,往上升。这样安装正好能把油烟抽走。

3.怎样制作孔明灯?答:用竹条扎成方架,糊上纸做成灯笼。点燃下面挂盘里的松脂,孔明灯就会升上天空。

4.比较中国和欧洲发明热气球的早晚。答: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热气球的国家,早在五代时期就制作出孔明灯。在欧洲,人们直到18世纪后期才发明了热

气球。

5.举出利用热空气会上升的实例。答:热气球升空,孔明灯升空,纸蛇会旋转,都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实例。

6.压缩空气具有什么特点?答:压缩空气有弹性,能反冲。

7.举出压缩空气有弹性的实例。答:充气跳跳球,汽车内胎,充气蹦蹦床上。这都是应用压缩空气(有的弹性)的性质

8.举出压缩空气能反冲的的实例。答:喷气式飞机,火箭升空。这都是应用了(反冲力)的作用。

9.救生圈、橡皮舟,为什么要充气?答:救生圈,橡皮舟充气后重量增加很少,而体积增加很多。在水中会受到很大的浮力,并且还有弹性。10.喷气式飞机、火箭为什么能飞上天?答:喷气式飞机、火箭的燃料点燃后,产生大量的气体向后喷发,会产生巨大的的反冲力,推动喷气式飞机、火箭飞上天。11.什么叫叫大气层?答:地球周围包围着一层厚厚的空气,大约有(2000—3000)千米厚,人们把这层厚厚的空气叫做(大气层)。

12.什么叫大气压力?来自哪个方向?答:因为大气有重量,所以在大气中的物体都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叫做大气压力。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13.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请你设计实验证明。答:现在

1.怎样使用酒精灯?答:1.拿开灯帽放在一边。2.用火柴自下而上点燃酒精灯。3.用外焰加热。4.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打开再盖上。

2.什么叫热的良导体?举例说明。答:容易传热的物体叫做热的良导体。例如:金、银、铜、铁、铝。

3.什么叫热的不良导体?举例说明。答: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叫做热的不良导体。例如:塑

料,木材、毛皮、棉花、泡沫。

4.设计一个不烫手的杯子。答:用毛线织一个套,套在杯子上。

5.为什么锅体用金属做,锅把用木头做。答:金属是热的良导体,做成锅体传热快,饭熟得快。木头是热的不良导体,做成锅把,传热慢,不烫手。

6.水变热了,为什么鱼还能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答:虽然瓶颈部分水变热了,但水是热的不良导体,也不能对流,下面的水温度还很低。所以鱼还能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7.热的传递方式有哪几种?每一种的含义是什么?答:热的传递方式有传导、对流和辐射。

热可以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这种热的传递方式叫做传导。

液体或气体中较热的部分和较冷的部分通过循环流动,使温度趋于均匀叫对流。

热不依靠任何物质直接向周围发射,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辐射

8.冬天,暖气是怎样是房间变暖的?答:暖气片附近的气体受热后体积膨胀,质量变轻而上升,周围较冷的气体过来补充,形成了冷热气体的相互流动,从而使房间变暖。

9.在加热冷粥时怎样使粥惹得更快?答:用勺子不停地搅拌。这样可以加快对流。10什么叫辐射?举例说明。答:热不依靠任何物质直接向周围发射,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辐射。太阳的热是以辐射的方式传到地球上来的。

11.热在固体、气体、液体和真空中各是以什么方式传热的?答:热在固体中是以(传导)方式传递的。在液体和气体中主要是以(对流)方式传递的。在真空中是以(辐射)方式传递的

3.两块冰糕,一块裸放,一块用毛巾包住,哪一块融化的快?答:裸放那块的融化得快,因为它直接吸收热量。毛巾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以阻止冰糕吸收热量,所以另一块融化的慢。14.棉花会生热吗?设计实验证明。答:先读出温度计的度数。然后用棉花包住温度计的液泡,用橡皮筋扎紧。过一段时间,温度并没有上升。颜色的深浅与吸热的多少有什么关系?答:颜色越深,物体吸收的辐射热越多。16.夏天,冬天各应穿什么颜色的衣服?答:夏天应穿浅颜色的衣服。这是因为浅颜色的衣服吸收的辐射热少,感到凉快。冬天应穿深颜色的衣服。这是因为深颜色的衣服吸收的辐射

热多,感到暖和。

17.冬天,有雪的路面上为什么撒煤渣?答:因为煤渣是深色的,吸收的辐射热多,能使积

雪很快融化。

18.冬天下雪后,脏雪和干净的雪哪种融解的快,为什么?答:脏雪融解得快。因为脏雪颜

色深,吸收的辐射热多,所以融化得快。

9.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细菌》教学设计 篇九

一、羞于面对的文本, 应正面引导

(一) 面临的阅读“症结”

苏教版六年级 (下) 第一单元第二课是要让学生知道青春期身心发展特点, 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青春期的变化。在与学生的交流、调查中, 我发现学生们对青春期生理发育特点已有不少了解, 但他们的先前经验很多是不完整的。因为长期缺乏一个公开的氛围来探讨、质疑, 一种成长的神秘感、羞涩感笼罩在每个孩子的心头。以致于当面对教材中“青春期身体发育表”、“青春期的心理特点”等文本时, 学生们都掩嘴“嗤嗤”笑, 可见其复杂的阅读心理。

(二) 尝试解决的办法

1. 诚邀家长共同关注。

课前通过“给家长的一封信”的形式, 让家长和学校一起针对孩子的发育情况进行调查问卷。此举有两个作用:其一, 初步打消学生的顾虑, 鼓励学生坦然面对;其二, 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局面。

2. 男生女生“特别一课”。

学习此课时, 男女生分开单独进行。通过“敏感话题聚集”、“秘密花园图片介绍”、“青春期自我保护”等环节, 引导学生科学地面对成长。

3.“知心QQ号”引领成长。

课将要结束的时候, 我还将自己的QQ号向学生公布, 告诉他们关于青春期成长的烦恼还可以通过网络与老师交流。

(三) 引领效果及后续思考

在我的引导下, 学生能理性地对待教材文本以及身边媒体中相关文本。他们在学习收获中写道:“曾经, 生理上的变化让我变得很困扰, 我对生理上的变化很讨厌。现在才知道, 只有经过这些才会成长, 现在我并不讨厌了, 能抱有一个很好的心态。”“现在我能对自己的成长持平静的态度。原先, 我觉得成长十分讨厌, 有些害羞, 不想提起这些事。上了这课后, 我还明白了:成长是十分平常的, 每个男孩子都要经历, 所以我们一定要正视成长。”

学生们的一番学习感悟使我深深认识到:人类是大自然最成功的杰作, 人类机体的每一项功能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在孩子们即将或已经进入生长发育的阶段, 适时、适度地将有关正确的生长信息带给他们, 不敷衍了事, 这是对孩子们的成长负责任。同时, 通过科学地解读, 让他们产生对身体和生命的敬畏感, 为幸福成长打下基础。

二、人人皆知的文本, 应放开手脚

(一) 面临的阅读“症结”

关于恐龙的问题常常成为学生们讨论的热点, 学生通过各种媒体的学习, 已经对恐龙的知识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将要学习苏教版第二单元《消失了的恐龙》一课了, 学生们似乎很兴奋, 他们好像准备好了要参加一场“恐龙的盛宴”。但是短短的40分钟时间如何才能让学生有条理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呢?

(二) 尝试解决的办法

第一阶段:提前布置任务, 成立一个个“恐龙知识报告团”。我让学生自由申报并形成小组, 围绕一个或多个感兴趣的问题, 利用一周的时间进行“备课”, 并作好PPT。根据学生小组讲述的内容, 我给他们排了一下讲课的次序, 然后从讲课的形式上作了一些指导。

第二阶段:利用科学课和向班主任老师争取到的时间开展“小老师讲恐龙”活动。对获得认可的“小老师”进行奖励。

第三阶段:我从同学们都没有触及到的一个新的角度 (经历科学家发现恐龙化石到复原的过程) , 再次和学生们学习研究恐龙。使学生感受到科学阅读的多面性。

三、意蕴深远的文本, 应因材施教

(一) 面临的阅读“症结”

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的时期, 因此, 教材中呈现的阅读内容比较浅易, 即使不得不涉及诸如“遗传的规律”、“进化的原理”等较深奥的方面, 也只是一带而过, 而且教学参考中有时还强调不要涉及复杂的概念和原理。但是, 学生是有差异的, 有的学生特别热衷于某一方面的科学知识, 也很想作深一步的学习与探索。如果跟着“大部队”走, 他们显然觉得在“浪费时间”。

(二) 尝试解决的办法

以《寻找遗传和变异的秘密》一课为例, 教材中的阅读资料中提到:“当孟德尔用同一种颜色花的豌豆进行人工授粉后, 发现豌豆花的颜色始终是同一的;但当他用两种不同颜色花的豌豆进行人工授粉后, 在第一代中, 所有用紫花和白花配种的豌豆花都是紫色的, 而在第二代中, 既有紫色花, 也有白色花。孟德尔对这个现象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对大多数的学生, 我采用图解的阅读方法让他们尝试对孟德尔的实验作出自己的解释。这其中, 有个别同学爱思考的同学又提出:如果将子二代再杂交, 子三代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将子三代再杂交, 还会出现什么情况呢?面对他的好学, 我课后收集了一些相关的资料, 设计了一份阅读提示单, 请他自主阅读后将自己的发现和问题记录下来。

10.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细菌》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器材做模拟实验;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2、愿意合作交流,喜欢大胆想象。

3、了解地震现象,认识地震的危害,掌握防震知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毛巾、木筷

一、导入

大家听说过地震,地震给你带来什么感受?(生交流)是呀!强烈的地震都是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震。(出示课题:地震)

二、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

那关于地震,你还有哪些问题呢?(生提出问题)

师根据学生交流,板书:(种类、形成、前兆、预测、避震……)我们大家刚才提出的问题都非常有价值,那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好吗?

2、探究地震的形成原因。

课前,老师布置了让同学们搜集有关地震资料的任务,看看我们能不能利用搜集到的资料来解决刚才提出的这些问题。

A、学生交流,从理论上理解地震的形成原因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重点词语进行板书。有以下重点词语:岩层、压力、变形、断裂、地震波、地表振动)B、模拟实验,直观感知

刚才我们通过整理资料知道了地震是由于岩层受到压力,发生变形、褶皱,最后突然断裂,断裂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引起地表的振动而形成的。真的是这样吗?

同学们亲身经历过地震吗?你想不想做一个模拟实验来验证一下?

实验一:利用毛巾体验岩石变形、褶皱 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1、把毛巾折叠、铺在桌子上;(毛巾代表岩层)

2、在毛巾上放上积木或几截粉笔;(积木、粉笔代表岩层上的人和建筑物)

3、用手从毛巾的两端往中间挤。(注意:挤的时候动作要慢,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

4、谁来交流你观察到的现象?

师:岩层当然不能像毛巾这样软,可以无限度的承受压力。实验二:折断木筷,体验岩层断裂 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1、我们把毛巾拿走,用木棍来代表岩层。

2、用手给木筷不断地加力,会发生什么现象?

3、你会有什么感觉?

学生实验。交流。

师:通过这个实验,同学们想象一下,岩层断裂的时候,地表上的人会有什么感觉?(地表上的人会感到大地在剧烈地震动。)

通过这两个小实验我们模拟的地震的形成,你能来说说地震是怎么形成的吗?

C、课件展示地震的形成原因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专家对地震形成原因的解释。(播放课件)

4、地震的先兆和预测

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地震的形成原因,那么对于地震的先兆和预测,谁能来介绍一下呢?(学生交流)

没错,地震发生前,总会有一些异常现象,对于这些地震的先兆,我们一定要综合起来看。地震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自古以来,人们就非常重视地震之前的预报。那到底现在能不能准确预测地震?(生交流)以现在的科学水平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地震的预测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也有待于同学长大后进一步研究,来揭开这个秘密。

三、地震来了,我们怎么办?

既然地震的预报还很难精确,所以地震来了,我们应该怎么办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我们这儿发生地震,你应该怎么办?(学生交流)

在灾难到来的瞬间,希望同学都能做到从容镇定,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四、谈收获

11.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细菌》教学设计 篇十一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知道什么是蒸发,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并能用蒸发的初步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方法:经历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探究过程,能会获取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领会科学的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培养科学看问题的意识,体验合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探究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教法设计:观察、讨论、探究、实验、分析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瓷盘、量筒、火柴、水、记录单

教师准备:微视频、课件、酒精、酒精灯、水、镊子、瓷盘、火柴、纱布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猜想假设 活动一:认识蒸发:

1、(师用手蘸水在黑板上写“水”)同学们认真观察,(等字消失后再惊奇地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

2、你也能让水消失吗?来,伸出你的手轻轻的沾一下水,在手背上划一下,认真观察,仔细体会。(学生动手实验)

3、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学生交流)水真的是消失了吗?这种现象在科学上叫做蒸发。(板书课题:蒸发)

4、生活中哪些现象也是蒸发?(学生交流)

5、通过刚才的交流你认为蒸发到底是怎么回事?或者说蒸发具有哪些特征?(学生交流)

6、水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板书:水——水蒸气,)自然界中的水以三种形态存在,一种是液体状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水(板书:液体),一种是气体状态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认识的水蒸气(板书:气体),还有一种是固体状态。一年四个季节哪个季节没有蒸发现象发生?一天24小时哪个时间里没有蒸发现象?所以,蒸发现象需要在什么特定的温度下进行吗?所以,我们可以说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板书:任何温度)

二、制定方案,实施探究

活动二:探究“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

1、前面我们说过水在任何温度下都会蒸发,既然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那么是不是在任何温度下水的蒸发速度都一样呢?大家都有过晒衣服的经历吧,衣服干的越快说明水蒸发的?老师这里有一件湿衣服,你看该怎么晒?(出示文字1)根据以上现象,你猜想一下,蒸发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交流)

2、大家的猜测对不对呢?我们还是用实验来验证吧!小组交流确定自己的实验内容。然后根据实验内容和桌上的实验器材,讨论一下你们准备怎样进行这个实验?待会儿我们再来交流各组的实验方案。(学生讨论)

3、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的实验方案?(学生交流)

增加空气流动量,你有哪些方法?由于时间关系和器材的限制,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留到课后来做。

4、实验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学生交流)(注意水的恒定不变)

5、各小组先确定分工,让组内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任务,然后再开始实验。实验中,要求同学们认真观察、认真记录。我们将以小组同学的整体表现来评价小组的成绩。

6、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7、展示交流,得出结论:提高水的温度、增大蒸发面积、加快蒸发面上的空气流通都可以使水蒸发的更快。(板书:提高水的温度、增大蒸发面积、加快蒸发面上的空气流通)

8、生活中哪些现象证明蒸发的快慢与这三者有关系?(仙人掌、晒粮食、晒衣服、摇扇子、晒地瓜干、干手器、烘烤衣服、天热时抖衣服、脱衣服、洗头后用吹风机吹头发)

三、拓展创新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些收获是怎么来的?(学生交流)我们就是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得出科学的结论。

2.气象台每天都用仪器对天气进行观测。我们能不能想办法制作天气预报器呢?可以参考课本74页的制作方法,也来完成一个简易的“天气预报器”

四、课外拓展

1.水蒸发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调查一下水的蒸发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弊。

12.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细菌》教学设计 篇十二

一、教学目标 认识目标:

1、知道金属有生锈的现象;

2、以铁生锈为例,说出金属生锈的原因;

3、说出一些防止金属生锈的方法。

技能目标:培养用实验方法研究金属生锈的原因。情感目标:激发爱护金属制品的思想情感。

二、课文重难点:

重点:防止金属生锈的方法。难点:金属生锈的原因。

三、课前准备:

锈铁块、铜绿以及一些不锈钢制品,课前一星期布置学生预做铁钉生锈的实验。

四、教学过程

1、许多金属都会生锈。

(1)在我们身边有哪些金属生锈的现象?(2)会生锈的这些东西是什么材料做的? 归纳:铁生锈这锈叫做铁锈。(3)还有什么金属会生锈?

通过观察铜上面绿色的物质,得出“铜绿”是铜生锈形成。(4)那么,铝、铅等金属会不会生锈呢? 归纳:许多金属都会生锈。

2、金属为什么会生锈?

(1)出示生锈的铁钉,问:铁钉上出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生锈?(学生讨论)(2)教师归纳小结得出:锈是金属在空气中发生氧化作用的结果。

(3)学生观察自己面前的潮湿试管中的铁钉和比较干燥试管中的铁钉,两个铁钉有什么区别?

(4)说明了什么呢?

(5)日常生活中什么金属最容易生锈?铁锈有什么特点?

3、怎样防止金属生锈?(1)怎样才能防止生锈呢?(2)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

金属放在干燥的环境中;金属的外面加一层保护层;金属与空气隔绝;在一种金属中加入另处一些金属制成不易生锈的合金。

(3)出示一些用合金作的制品让学生观察。

13.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细菌》教学设计 篇十三

第一个环节:解剖鸡蛋,我教给他们解剖方法,学生们在剥鸡蛋壳的时候,很小心,一点一点的,可见学生们很拘谨。

第二个环节:通过研究鸡蛋的结构,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我用可课件演示了地球的三个圈层,很形象直观。接着我让学生们查阅资料,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用橡皮泥制作地球结构模型,学生们做得非常好。

第三个环节:了解了地球的内部结构以后,让学生们说说地球内部有什么?我用课件补充地球内部有煤、石油、天然气和岩浆、水等。

第四个环节: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家探测地球内部的方法,并用课件演示地震波的原理。

第五个环节:探究完本课的知识点后,我安排了两个话题进行小组讨论,学生们讨论得非常热烈,效果也很好,能把两个比较有难度的话题解决了,我很满意。

最后我给学生们留下一些关于探测地球内部的一些视频网址,让学生们课下观看获得更多的知识。一开始学生们表现得很拘谨,但是后来在我的启发下,他们能敢说、敢动手做了,我就很高兴了。

2《火山》教学反思:本课通过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策略,让学生将探究式的学习与其它方式的学习结合起来,以获得最佳学习效果,通过本课教学在以下几方面感悟较深:

1.成功的教学活动离不开材料选择,本课我精心为学生选择有价值的材料,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同 时又有所创新,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把铝箔改为纸板,盘子改为水槽效果较好,.儿童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高涨的热情是学习成功的保障,本课充分发挥信息技术

优势,图文并茂,为学生创造了和谐宽松的探究环境,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不足之处:视频资料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美中不足的是视频时间过长(三分钟),学生产生了视觉疲劳,冲淡了兴趣。

通过本课教学我想在以后教学中一定会有所改进.

3《地震》教学反思:《地震》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单元的第二课,本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从地表的剧烈变化的地震、火山等现象入手,探索地球内部物质、能量间的相互作用与平衡的方式及关系。而今天这节课主要讲的《地震》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用模拟实验感受地震给人累及生存环境带来的危害,能描述自己对地震给人类带来危害的感受。

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分为三个环节:一是情境导入。录像出示地震发生时情景,地震来临时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的惨状,使人心悸。录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地震的恐怖,了解到地震来临时强大破坏力,对地震有直观的感受。二是模拟实验,初步感受地震。通过模拟实验一,让学生在实验中,静静体味薄木片断裂时两只手阵痛的感觉和断裂瞬间的响声,把它想像成地震发生时地表断裂和同时所产生的震响。通过模拟实验二,让学生观察模型瞬间倒塌的现象,使学生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拾建的模型在瞬间倒塌,学生必然会受到心灵的冲击,适时引导学生体验地震灾害发生时,人类的生活设施在地震中破坏的情况,人们的恐惧与无奈心情,感受地震灾害的无情。三是交流资料,进一步了解地震的危害。在学生对地震危害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看有关地震的纪录片,再次直观感受地震的情景和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加深学生对地震危害的认识。

对于这节课比较满意的地方:

1、个人情感投入 我自认为我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课堂上的我一向是信心满满,状态总能调整的很好。就像本节课,虽然刚开始时略显紧张,但随着我和学生们的互动越来越投入,我也逐渐进入了一种忘我的状态,忘记了紧张,忘记了环境,!而且,在我的感染下,学生们的情感也投入了进来,随着课的层层深入,学生对地震危害的了解和感受也都逐渐丰富起来。

2、课堂教学效果:这节课从教学效果来看,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我目之所及,他们发言积极,争先恐后,即便说错了也毫不胆怯,因为他们融入了课堂,积极参与了知识的构建,而且即便是下课了,仍旧感觉意犹未尽,总感觉时间不够,久久不愿离去。这说明这节课吸引了他们,而他们的情感也被激发了出来,相信每个学生的这节课都没有白上。

3、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众多的不足,值得我再继续深入思考:(1)、时间把握不够准确:评优课前试讲总是拖堂,为此我压缩了一些影音资料的时间,减少学生回答问题的人数,减少了部分幻灯片,这样是的这节课前面紧张紧后面时间上有些宽松。(2)、个人语言语速慢 我平时说话语速比较快,声音比较平,评优课为了能是学生听的更清晰,我特意放忙的语速,但由于把我的不够好,使得课的环节的衔接上有些松懈,给人一种对可不熟悉的,忘词的感觉。(3)、部分细节问:;1)有些语言不够规范,书面语较多,口语少,显得刻板,不随和。2)对学生的有些问题关注不够。3)学生出现问题时,引导有时不合理,使学生无从回答。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看法,有些还不太成熟,有些还有待推敲,今后也一定会继续探索,期待 能有更大提高。

4《做一块卵石》教学反思:在教授本节课的时候,我在上课的过程中突然我意识到,我的教学问题应该怎样会更加的有效果,有的放矢。我设计的问题是:鹅卵石是怎样的形成?学生面对这个问题似乎有一些太突然。他们的回答也是五花八门,大多数说是水流冲刷,还有的说是地震等因素原因。当然学生们的猜想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我在这个问题的前面再加一个问题作为铺垫,我想会更加的好一些。问题:我们经常在什么地方发现鹅卵石呢?通过这个问题的回答,再提出上面的问题,我想学生们就会非常的容易而且能够有根据的有的放矢的进行猜想。

学生在猜想之后就是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的猜想。但是这个通过给予学生实验材料进行设计实验方案的阶段,我给省略了而直接将实验的方法教授给学生。我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还是需要给予学生时间和空间进行设计实验方案。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地方。应该在教学中予以重视。

实验指导的问题。在实验的过程中,需要对于学生进行更加有效的组织。在此过程中,少数的学生在活动中没有进行参与活动,而是进行游戏。我想在这个方面应该予以加强管理,组织好学生的活动记录,为使学生在活动亲身经历和探索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还有就是个别上课不听课不遵守课堂纪律,需要对于这些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并且进行个别的谈话,使学生认识到错误。

5《各种各样的矿物》教学反思: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而岩石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组合而成的,岩石、矿物不仅是组成地球外壳的重要物质,还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岩石和矿物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在海边、山上,河边到处可见到岩石的踪迹。各种各样的岩石,激起学生对岩石的兴趣。问学生原来对岩石有什么了解?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活动主动建构的。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因此,当指导学生观察一块岩石的时候提问:“你打算从哪些方面去观察岩石?”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观察前,还出示的观察要求,提出:有目的的观察才会观察得更仔细。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工具材料,大量的时间进行认识岩石的特征,并随时作好记录,教师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比如当学生把岩石放在水里观察之前,应引导学生看一看岩石的颜色花纹是什么样子的,把岩石放在水里后,看一看颜色花纹又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变化?有什么新发现?应使学生明确水槽在这使用的用意是什么,不仅是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轻重,而且水可以使岩石颜色加深花纹更清晰。在学生闻岩石气味时,教师应多问一句“除了敲打岩石后能闻到气味外,还有其它方法也能闻到气味吗?”用两块石头摩擦试一试。

学生交流观察记录时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

6《地表的变化》教学反思:在教学《地表的变化》这一课时,我通过课件和引导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推测、讨论和整理,体验和感受了探究的乐趣,整个课堂比较活跃。学生在积极的探究活动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与神奇,了解了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明白了影响地表变化的几种力量。学生依据资料进行推理分析的能力得到了提升。这堂课我设计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在探究地表变化的因素时,先引导学生猜测,地表的变化可能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有关,然后就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找出还有哪些自然因素会影响地表。上完这节课后,我觉得这一部分分两步进行效果会好一些:一是验证自然因素是否影响地表;二是验证人类活动是否影响地表。这样目标集中,教师容易调控,学生也缩小了范围,降低了难度。通过学生的交流,我还发现:在学生合作学习前,教师应向学生明确提出探究的目标:通过资料交流,看看自然因素是否对地表有影响?有什么影响?让学生目标明确,有针对性地交流、展示,或老师补充图片资料,最后得出结论:人为因素也在改变地表,而且影响越来越大。这样的探究、合作更有效。小组合作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启发、讨论、甚至争论,思维得到碰撞、思维的火花得于闪现,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但如果流于形式,就没有多大意义。因此,我们应重视组内的分工与合作,让小组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又协同配合好,这样才能使活动变得有价值。比如在这节课中,由于有几个小组的小组长没有很好地安排,小组成员间没有很好分工合作,没有及时记录,因此在交流时语言和思维比较局限。另外,个别小组还表现出组长或个别学生一个人唱“独脚戏”,其他同学当陪客或听众这样的问题。因此,我们在科学课中应选好组长,重视组内的分工、重视组内和组际的交流与合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快乐地、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和完善。另外激励性评价机制的建立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小组合作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后,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作一个评价,通过评价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让合作之花盛开在科学课堂的百花园中,这样,小组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我们教师只有正确运用,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有效性,才能弥补一个教师难以 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调动起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7《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我们的周围充满了各种自然的和人的声音,声音给我们传递意义丰富的各种信息,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声音。这一节课的研究主题就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果学生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习也就只能停留在认识表层,而不会深入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抓住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矛盾点,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当学生兴致勃勃地利用实验材料做发声实验后,他们发现:吹口哨、弹尺子、摩擦纸发声时都能观察到现象,但是击鼓、拍桌子、打音叉时只能听到声音。怎么回事呢?这时我就让小组讨论:①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②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证明发声时物体在振动?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他们发现后者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发声时的现象,并再次做实验论证:在鼓面、桌面上放上泡沫小球,发声时就会看到小球在跳动;让发声时的音叉接触水面,就会看到水纹波动。这样,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他们真正建立“振动”的概念。

科学来源于生活,儿童学科学是要学习自己能“看得到,摸得着”的科学。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用保鲜袋做实验感受发声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勇于探索,想出了多种办法,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他们愿意探索,愿意合作。具体的办法有吹的、有搓的、有甩的、有摩擦的、有弹的、有拍的。这样一个开放性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要加强实验的组织,提高实验中组织化程度。让学生学会倾听,实验时可以分工做实验,可以因地制宜选择材料,让学生有一个更感性的认识。

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时,学生回答不正确,我就告诉学生声音是振动产生的。学生不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究。例如,敲钟的声音,打击鼓面的声音,敲打桌面等,从而是学生自然地知道是振动产生声音的。

8《谁能传播声音》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实验探究固体、液体、气体能够传播声音。上完这节课后,反思如下:

一、气体能够传播声音,在我们的周围弥漫的是空气,就探究空气能传播声音好了,一般没有别的做法。

二、对于固体和液体能够传播声音,我觉得一定要多样化。如探究固体能传播声音,不能只探究了课桌能传播声音,课桌是木头做的,木头是固体,就说明固体能够传播声音。这样做太勉强。我们身边的固体很多,如木头、金属、玻璃、墙、棉线等都是固体,可以每个小组探究一种固体,这样,等试验完成后,各个小组来汇报,全班同学就收获了很多物体能传播声音,最后,归纳出:这一类属于固体,刚才,我们的实验说明固体能够传播声音。在探究液体能够传播声音时,液体也要多样化,常见的牛奶、果汁、酱油都可以一试,不要只探究了水能传播声音,就说液体能传播声音,只验证单一的物体,说服力小了些。

这节课我的成功之处:用真空拔罐器代替抽气机效果很好,既克服了电动抽气机的笨重和价格昂贵,也没有普通抽气机的塑料管受大气压影响的坏处。真空拔罐器小巧轻便,便于携带,操作简单。不足之处:在探究棉线能够传播声音时,我找了两个同学用土电话对话。土电话是两个纸杯和棉线做成的。其中,一个同学说话,另一个同学听见了,这证明棉线能够传播声音。这样的做法不好,你到底有没有听见,大家不知道,没有说服力。有同事建议:用一根长长的棉线,说话的同学在教室的外面,听的同学在教室的里面,大家都没有听到外面同学的说话声,可是拉着棉线的同学听见了,为了让大家都感受一下棉线能传播声音,可以让在教室里的那个负责听得同学在他的纸杯处放喇叭,这样全班同学都听见了。我觉得这个建议非常好。一个人的上课,总是在反思中成长,在成长中反思。

9《怎样听到声音》教学反思

耳朵是人体的感觉器官,它能听见声音,这是学生们了解的。可是人们怎样通过耳朵听声音,他们恐怕一时还说不清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课首先从认识耳的构造人手,研究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本课的第一个活动是“耳的结构和功能”,这一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耳的结构图或耳的模型,了解人耳的基本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人耳各部分的功能进行推测。从学生推测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对鼓膜和耳廓的功能已有较正确的认识,耳朵的其他部位对学生来说很陌生。到底这些部位有什么作用呢?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入了下面的活动。

活动二“观察比较鼓膜的振动”让学生意识到,有时无法用真实的物体进行实验时,可以采用相似的材料进行模拟实验。由于课前准备充分,学生实验非常成功,学生们非常兴奋。

活动三“耳廓的作用”的研究时,学生研究得很投入,也发现了将手放在耳后,并朝向声音发出的方向,我们听到的声音会变强。但是学生很难从这一现象推测耳廓的作用,不知原因出在哪里啊? 10《各种各样的声音》教后反思

本课教学重点是:初步感知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有关,没有物体就没有声音。

我将本节课设计了主题贴近学生生活,活动材料也来源于生活。像今天这节课有些学生准备了气球、矿泉水瓶、石头„„等之类的物品,这些物品都是学生们身边比较容易获得的和有教育价值的,这些物品都可以作为他们的操作材料。另外我关注学生,注重突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特别是学生在研究固体、液体、气体会不会发出声音这个环节,我让学生使用自己收集到的物品进行实验。学生们都很大胆地进行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FFKJ.Net实验,都想方设法地让这些物品发出声音,在实验的过程中同学们都很投入,小组之间的讨论也很激烈。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以及在自主学习中体验和感悟到:固体、液体、气体是可以发出声音的。也让学生掌握了通过实验去发现自然界奥秘的本领。无论哪一门学科,教师都不仅仅是为了教书而教书,更多的是育人。我在本课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对比有声的世界和无声的世界,让他们说说,对待我们身边那些听不到声音的朋友们,我们应该怎么做?通过学生的说,使学生们明白了他们是幸福的,应当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地学习。更是希望他们对待那些残疾朋友们能够给予更多的帮助与关爱。科学课,大多以探究活动为主,学生只有亲历了探究的过程,才能真正领悟、感受到所学的科学知识。基于这一点,在分辨声音的变化这一环节,我设计了4个小游戏,以这些小游戏来感知声音在方向、远近、大小、高低的变化。通过这一个个的探究活动,学生们获得了对声音知识更深的了解。使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11《噪音的危害及预防》教学反思:噪音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听到一些噪声,如:大声地讲话、发出尖叫声、音乐活动中杂乱的敲击声等,而且劝阻效果甚微。在我们的生活中,噪声也无处不在,教育学生区分乐音和噪声迫在眉睫。根据《纲要》和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本班学生的发展水平,我们必须使这样抽象的概念化的知识化为具体形象的游戏。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区别感受乐音和噪声,并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围绕这个重点,启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去感知,如用耳朵听、用动作表现等,使学生充分理解,同时还让学生从自己发现中来理解噪声的危害,并共同来参与环保活动,使环境意识深入学生的心田。

本次活动通过让学生认识、区分噪音,了解噪音的危害以及认识安静图标及其用途三个环节展开。让学生感知噪音,在感知中了解噪音的危害,只有让学生自己深切体会过,他们才能说出自己切身的感受。有次在联系生活和学习,噪音会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困扰,自然我们就会联想到我们要用自己的力量去阻止它的发生。减少噪音的方法有很多,这次活动主要介绍了其中一种减少噪音的方法,而且这种方法能让学生们在生活中得到实践。比如在PPT课件中,我涉及到了一下几个情景,如教室里小朋友在看书,医院里病人在休息,夜晚人们已经熟睡这三个情景,这些地方需不需要安静标志,为什么需要它,学生们都能回答出来。以此可以教育学生,小朋友看书的时候,我们需要静悄悄的,这样我们才能安静地看书,要是吵吵闹闹就会影响到其他的小朋友;下次我们自己去医院看病或者是去看病人的时候,也要静悄悄的,不然会影响病人休息的;晚上的时候,大家都要睡觉的,所以我们不能大声讲话,不然会打扰他人休息的„ „学生们也能通过自己的判断,知道哪些地方需要安静标志,并知道为什么那里需要安静标志。

通过本次活动,学生们知道了噪音会给我们带来危害,人们还会因为噪音影响到身心健康,会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造成困惑。可是我还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学生们知道这些知识之后,大多学生的行为还不是完全受意识的控制。比如说,在上课的时候,学生能说出这个时候我们应该不要讲话,不然会影响到其他小朋友的,也知道上课的时候讲话是不对的,可是想归想,他们还是会不自觉的跟边上的小朋友讲话。因此,我认为单单只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是不够的,还要加强环保行为的培养。我们老师必须要重视其他环节,关注其他环节中出现的事,然后进行随机教育。让学生学到环保的环保行为得到实践,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取得有益的经验,从而体现了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真正含义。

12《秋季星空》教学反思:本课与“春季星空”、“夏季星空”、“冬季星空”共同组成了观察、研究星空的系列内容。从本课开始,将指导学生利用一年的时间对四季星空进行长期的观察和研究,观察星空的主要代表星座,发现星空的变化规律,使学生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

在本年级上册教材中,只安排了《秋季星空》和《冬季星空》两课,这节课时观察星空的起始课,所以这节课对星空的教学尤为重要,在上这节课以前,我自己先根据教材、网上的资料,甚至拜其他教师为师,对于星座的数量、名字、形状、在天空中的位置、方向、甚至有些关于星座的传说的知识进行了学习和研究,真正的体会了教学相长的含义了。

因为本课是学生进行四季星空探究的起始课,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而有序,就为开展中长期探究活动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我在完成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边玩、边做、边实践在积极融洽的氛围中将三维目标有机的溶合于活动当中,学生掌握了观察方法、制作了观察工具,又为中长期探究活动做好了技能与工具准备。后续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还应加强指导,增强学生活动中的科学意识,提高其科学思维能力。

13《冬季星空》教学反思:在冬季星空的教学过程中,我既有许多的收获又许多的经验。我想有下面几点需要我进行注意:1.学生都非常饶有兴趣的学习了和探究冬季星空的各个星座,并且听的非常的感兴趣。特别是一些关于星空的神话故事。学生们都听的紧紧有味。因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有趣的故事和笑话应该多准备一些,这样能够增加课堂的趣味。2.在课堂上教学中学生都有较好的纪律性。然而在实验室的教学中,学生的纪律就不好。我想问题出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位置安排还是不大合理。在当时安排学生的位置,都是临时安排的,没有进行仔细琢磨和思考。因此学生分组及动作安排上需要仔细进行重新安排。

2)学生的小组的分配还是按照学生的学生便于交流进行的。因此学生的管理,我需要多下一些功夫。3)在教学的设计的细节上多下一些功夫。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能够不至于有出小差的计划而且能够积极激发学生的探究的积极性。4)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一定要像导演那样指导学生进行活动而不是像喜剧演员那样去表演。但是老师注意其作用和导演的不同就是积极的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究,思考,表述,总结分析等。

14《木材》教学反思:五年级的科学的《木材》这一节的教学中,我认为还需要进行简化。

1.教学活动设计上不要过于复杂。比如学生自行组成小组。学生的合作的意识不强的情况下,我想需要老师进行分组。在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之后,在组织会更好。

2.教学材料缺乏。木材这一节需要学生准备各种各样的木材以备进行实验研究。然而实验材料学生准备的十分不充分,而器材室又没有相应的器材。在学生研究过程中就没有保证了。

3.课堂管理还是需要加强。在教学中,我认为学生应该感兴趣,但是还是有学生不听。这就需要我对学生进行教育。我想在以后的时间里,我需要分别找个别地同学进行谈话,了解学生的心声。是他们听不懂,还是他们不愿意去听,还是有其他的原因。我想只是在课堂进行批评甚至是罚站,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4.让学生知道你是重视他们的。学生都一颗纯洁的心,我需要赢得学生的心。这样就需要对学生进行谈话,了解学生的心思,使学生理解你的想法,更让学生知道和感受到你是喜欢他的,对他充满信心。

5.想尽办法积极的准备实验材料。

15《纸》教学反思:《纸》是第四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紧接一级主题的第一课。这一课中为后面内容的研究做出了研究方法和研究技能的铺垫,是研究纸、纺织材料、金属、塑料的引领课。而且纸这种材料,学生常见常用,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容易引发学生进行较为深入的科学探究活动,并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在结构设计上,我以学生的前概念为引导来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用资料介绍推动研究欲望的高涨

二产生实验探究的行为以切实的研究实验满足学生认识纸性质的要求,最后结合生活和造纸生产教育学生节约用纸,呈现出调动探究愿望、满足探究愿望、实施教育的推进型教育特点。

在调动探究愿望阶段,我首先从四大发明入手,让学生意识到纸从古到今的重要性,并介绍了,纸的发展历史,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其次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多认识一些纸,了解纸的用途,并给他们参观不常见的一些纸标本,让学生体会到纸的丰富类型和多种用途,从而开始产生认识纸,研究纸的兴趣。接着我想学生提出“为什么要用不同的纸来做这些物品”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在引领学生去研究各种纸的不同特点及性质,让学生对纸的兴趣推进为探究的愿望,然后用多媒体展示了造纸过程的图文。

课堂中,我选取了四个探究活动来研究纸:

1、在实验纸的牢固程度中,纸条的相互钩拉活动时为了清晰表现纵向、横向报纸的结实程度差异;

2、观察纸的毛边活动时为了让学生清晰观察纸的纤维差异。

3、透明度实验是为了表现纸纤维空间的空隙大小,展现纸的透光性能。

4、用水滴探查纸的吸水性是为了展现纸纤维的疏密程度。

最后以图文形式让学生知道纸的主要原料时木材,所以我在此引导学生通过计算纸的用量来使他们懂得浪费纸的现象时普遍存在的,说明我们提倡节约用纸的目的时为了保护木材资源,从纸的角度来谈环保和爱惜资源,倡导学生节约纸张。

在今后的科学教学中我一定会本这严谨治学的态度继续努力,多听课,多向老教师学习。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要向教授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必须要有一桶水,要多看一些关于业务方面的书来不断充实提高自己。

16《陶瓷》教学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生动活泼地发展。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尊重,群体性主体参与率高,学生真正体验了探究成功的乐趣。整个教学过程的突出特点是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探究情感,精心创设探究环节,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一、关注学生的探究情感

科学探究不是机械的模式化活动,而是有人参与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参与者的情感体验直接影响探究的结果。教师应选择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本课设计了“china与中国”的谈话内容(如上),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在后续的学习中,他们始终保持着一种兴奋的探究情绪,充满激情的投入,学习完全成了他们的内在需求。

在探究中,我十分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适时评价、及时表扬,让他们感到学习的成功不是太难的事,只要用心去做,我也行。在语言上,儿童化、幽默的语言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他们感到教师的亲和力,可以使他们更放松的参与科学探究。

二、留给学生探究的空间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人,教学环节的设计要给学生提供开放的、主动思维的空间,给他们的活动留下充分的余地,让他们有机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探究问题。

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演绎脚本,而是师生互动的,生成性的学习过程。教师决不能一味追求探究的完整性和程式化,应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探究需求,让探究不留痕迹,返璞归真。本课有关猜测的环节,我做了精心安排,把简单的、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剔除出来,不再重复探究,留下更多的时间去探究新知。从教学效果来看,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更加真实,同时也使探究活动更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更具亲和力。

本课在设计上最大的特点是探究过程的开放性、框架式,在确定了诸多研究主题以后,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他们想要研究的问题,这时,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他们乐于“自己当家做主”,愉快地投入到探究中去。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他们都投身到自己喜欢的科学探究之中了。这样,探究活动具有了个性化特征,变得兴趣盎然了。即使在探究中,也没有教师刻意的、生硬的指导。学生成为了科学学习的主人。

三、注重探究活动的细节 成功在于细节。具体而言,就是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的习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抓住教育的契机,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在学生汇报实验方法时,通过其他同学的评价和建议,方案更加完善了,而学生建议实际上都是琐碎的细节。科学课程标准虽然没有一处提到细节问题,但是从字里行间我们还是能体会出对此的重视,探究本身就是一项事无巨细的事情,只有细节问题掌握好了,才能保证实验、观察的顺利进行。本课在执教中,力求完善每一处细节问题的同时通过学生提建议,教师“典型暗示”等方法有成功的避免了细节问题的琐碎性,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

《金属》教学反思: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体现孩子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满足孩子发展需要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创设条件让他们能直接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让孩子们在“做中学”,在大量的亲历活动中,让学生能够认识金属的多种特征,并在过程中体会并学会科学观察、研究的一般方法。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知识。

在我第一个班级讲这节课的时候,我选用了一些图片,包括了前面学过的木头、陶瓷材料的物体和

金属材料物体,希望学生在辨认的过程中,与前面所学相联系,并知道金属制品在生活中也是广泛应用的。不过大家兴致好象并不太高。第二次,我采用逛商场的情景导入的方式,与学生的生活实践更加密切联系起来,效果有所改善。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引导学生会用不同的实验方法探究金属的特性。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引导学生借鉴前面掌握的一些研究方法来研究金属,并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找到其他的研究办法。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工具材料,大量的时间进行认识金属的特征,并随时作好记录。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交流讨论金属的特征时,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评价,完善对金属的基本特征的认识。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认识了金属,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四、没有及时抓住课堂的闪光点

课堂上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汇报实验结果时,有的同学说得似乎不合实际或不着边际,我怕影响其他同学思路,没有给他们太多陈述时间,就断然否定,后来想想他们有的还是有点道理,有进步意义,我没有及时抓住这些课堂闪光点充分利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形被我打击了。这也反映了我对课堂评价的驾驭能力不够好。学中我要努力弥补。

18《玻璃与塑料》课后反思:

一、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准备,提升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科学课需要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对此,课前导入环节很重要。为顺利完成本科课教学任务,利用课余时间搜集一些玻璃、塑料及制品,并把它们工整地分成两类,还为每个小组提供了一套工具,如打火机、锤子、镊子等。一切准备停当后,以小组为单位先讨论一下: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研究。同学们兴奋地看着,小心地玩弄着,接下来让他们把物品分成两类,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

二、善于发现学生操作价值,深化概念理解的广泛性。在实验中,学生只要动手做,就有一定的道理。教师应仔细观察其动机,揣摩其心理,然后适机点拨、启发。在活动中,有的同学把塑料片放入玻璃杯中,然后用火在杯底加热,发现塑料变形、萎缩,产生了刺鼻的气味,而杯子却安然无恙。这样的操作是事先没有料到的,因而本想阻止,但看到学生如此投入,便没有做声,等后来看到现象,我恍然大悟:这不正好说明塑料受热易变形,玻璃不易燃烧吗?由此,我感触很深,我们没想到的,学生做出来了,不一定是错误的;我们做不到的,学生不一定想不到,千万不能低估了孩子。19《材料的分类》教学反思:《材料的分类》是五年级教材第四单元的最后一课,通过观察和辨认来引导学生学生探究材料,将观察随身携带的物品、书包以及教师里的设施,分别辨认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并且在此基础上找出常见材料,描述它们的特点。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是材料,因此要了解那些物质材料。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主要分为5种:木头、金属、纸、塑料、纤维等。

在教学中,我先把“材料”写在黑板上的时候,让学生能说一说什么东西称的上材料,出好多材料的名称如“塑料”、“纸”、“橡胶”、“金属”。。。当学生说出“水泥”时,学生很多有了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是有的认为不是,这个时候,我再将材料的含义和学生说清楚,原来这也是材料。接下来让学生观察自己身上的物品,说一说这些物品可能使用的材料,例如校服、拉链、钥匙、扣子、发夹,但是并不是有确定的答案,因为例如扣子有是金属的有的是塑料的。在查找材料的活动中,学生发现身边的物品并不是都是一个材料组成,而是由几种材料共同组成,让学生体会身边世界的复杂性。例如门包含的材料就有玻璃、木头、金属这三种材料。这个时候我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采用这三种材料,不同部位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学生踊跃回答,之所有要采用不同的材料主要是根据各种材料的主要特质和用途。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其正确的材料的特性的认识。

材料是人类用于制造物品、器件、构件、机器或其他产品的那些物质。材料是物质,但不是所有物质都可以称为材料。如燃料和化学原料、工业化学品、食物和药物,一般都不算是材料。但是这个定义并不那么严格,如炸药、固体火箭推进剂,一般称之为“含能材料”,因为它属于火炮或火箭的组成部分。因此随着科学的进步,材料的含义也在不断的变化中。

通过本堂课,学生了解了材料的概念,明白为什么一个物品通常都需要几种材料共同构成,在讲解过程中,我利用教室和学生可见易见的材料来讲解,可以更贴切,但是在讲解过程中,没有重点让学生理解材料的概念,在往后教学需要进一步改进。

20《蒸发》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典型的实验探究课,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主线,以学生自主体验学习为手段,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最终目标。这几方面在本堂课的三个活动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提高科学探究的严谨性,教师把本节课的两个实验进行了改进:(1)把课本上在温度计的液泡上蘸水改为蘸蒸发快的酒精,缩短了探究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2)用玻璃片和胶头滴管来代替教材设计的纸巾,很好的控制了对比实验的水量。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就是一个探究活动的参与者、指导者,课前要准备实验器材,搜集大量的资料,尤其是图片资料。本节课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方面做得恰到好处,真正体现了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主旨,开阔了孩子的视野,培养了孩子的实验创新能力。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弥补。

21《沸腾》教学反思:今天我在五年级上《沸腾》一课。实验没有做完。这是个一个非常大的遗憾。我想在教学中,学生的表现较好的地方在能够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比如:在烧开水的时候,沸腾的水怎样顶动壶盖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提问题。这一点上学生表现的不错。但是我想最大的问题还是学生的教学管理。这是我在上五年级的课时急需解决的问题。因为一节效果的良好的课,必须需要学生进行认真的听而且去操作。而在五年级的课上,总是有些学生上课不听,总是在说话。这些学生的违纪的行为严重的影响同学们的上课,及老师的上课情绪。比如在上课过程中,个别学生在说话,还有个别学生传纸条,还有个别学生在玩水龙头。因此我想在教学管理必须仍要多下一些功夫。在课下我找了个别的同学进行了谈话,并且我给其班主任进行沟通。我想在这样不断的教育中,学生会表现好。对于学生的工作,不能够间断,需要长时间的持续的跟进,以纠正学生的学习坏习惯。有时候,我会感到失落,挫败感,但是这是工作,我还必须去面对。这是我要做的而且是必须去做的。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说话算数,说到做到。虽然这是人治,但是这也是为以后的法制打下良好的基础。

还有就是实验没有做完,我想就是我们做准备实验。准备实验能够给老师提供良好的教学参考。

这个方面我在以后的工作需要再加强一些。

22《凝结》教学反思:本课以“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生活应用”的基本模式展现活动,让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使学生通过生活常见的向镜子哈气产生疑问,通过思考,提出假设,再通过自己设计的对比实验进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并尝试应用。

翻开教材,只有两页,去掉四幅插图,只有十句话,其中三句是问题——物体表面的小水珠是怎么来的呢?对着小镜子哈气,会有什么现象?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三句是提示性的语言——瓷盘加热后盖在杯子上试一试、现在我们知道小水珠是怎么来的啦!原来小水珠„„,只有一句“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的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算是本课要掌握的科学知识。看起来简单的内容,怎样才能让学生清楚、明白,并且有所收获呢?

对着两页教材,我反复地看,仔细地读,用心分析每一个问题的目的——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每一句提示语的指向——这句提示语要告诉我们什么?每一句话的用意——为什么要这么说?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阅读教学用书,再上网查阅大量的资料,比如:对于云、雾、露、霜、雨、雪等这些常见的自然现象,是不是都属于凝结呢?按照我们的习惯,都是水蒸气从气态变成了液态或固态,一般都认为是凝结。科学概念是这样的“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的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只说变成液态的水叫凝结,并没有说变成固态的冰叫做凝结,这种习惯说法肯定不准确,不准确的知识就不能教给学生。于是,查阅相关的资料,终于找到了答案:水蒸气直接变成冰或小冰晶,叫做凝华不叫凝结。因此,在进行“自然界中的凝结现象”这一环节时,只出示了云、雾、露、雨四幅图片,没有出现霜、雪的图片,给学生一个正确的科学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体会到了原来什么课都不简单。

23《水的三态变化》教学反思:水的三态变化一课主要是在前面学习水——水蒸气之间变化的基础上,重点是探究水变成冰和冰变成水蒸气。

水变成冰在我们北方的冬天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学生很容易理解、接受,不用费太大的周折。但冰能否直接变成水蒸气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看是不常见的。教材是以冬天湿衣服也能冻干为例进行探究活动,在备课我反复思考这个活动,总觉得衣服冻干这个生活现象离我们的学生有点儿远,城里的学生哪有机会观察到湿衣服冻干的情景。我努力的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他们的生活环境,这让我想到了夏天学生们都要吃的雪糕。雪糕从冰箱里拿出来会明显的冒“白气”,这就是雪糕遇热直接气化成水蒸气,水蒸气又凝结成小水珠,也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白气”,相信这个现象学生都应该注意到。虽然“白气”不是水蒸气,但在前面学习凝结时探究过“白气”的成因,所以很容易理解,并且这个现象更加形象直观。

在授课时,当问到“冰能直接变成水蒸气吗”?不出所料的,学生们都说不可能。我便引起雪糕的例子,看到他们恍然大悟的样子,听着他们的窃窃私语“是啊,雪糕刚拿出来是冒气啊”、“对,真是这样的”。我知道他们理解了,相信了。这时再举出教材上的例子,学生就能想通了,即使没见过衣服冻干,他们有的想到了在奶奶家拖把结冰后没见化冻却也干了的情况。这样依托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仅将这一难点解决了,还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把抽象的科学现象转变为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在生活中发现科学,揭开科学的奥秘,能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科学成为有用的科学。这样的科学课才能真正的被学生喜欢。

24《小水滴的旅行是《水循环》这一单元的最后一节,是本单元的小结和综述,学生对前面的内容的掌握很重要。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

1、回忆并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

2、了解水的固态和液态、液态和气态之间是怎样变化的让学生知道水的三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变化的。

但是由于课前准备不充分,本次课上下来存在很严重的问题,整堂课都是我在说,学生很茫然的望着我,与学生之间没有互动。没有准备与水的三态相关的影像资料,或者相关图片也没有,学生对于雾、霜、露等没有直观的认识,只有他们平时课外书籍的一点积累。另外,我过高的估计了三年级的学生,在讲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时,还讲了一些凝固、凝华等物理上的专用名词,学生更加茫然,完全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下来后认真反思了自己的课,觉得首先是课前准备太不充分,没有认真专研教师用书,再一个,可能与前面课时的重难点学生没吃透也有关系,在上“水结冰了”“冰融化了”等课时,可能学生更多的心思放在了玩上,没理解到实验本身的意义,看来以后实验课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对于这样总结性的、没有实验的课本来学生的兴趣就不大,所以如何将课上好,更考验一个老师的基本功,经过文老师的指点,我想,如果在课的开始,我能通过引导和让学生观看一系列的图片资料来帮助他们回忆或观察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学生就能很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较容易地掌握水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态,每种形态又分别有哪些。为学习水的三态循环打下研究基础,对于更深层次的东西,如“凝华”“凝固”则不应该在这里讲。关于“水的三态循环”可让学生观看影像资料使学生对水的三态变化有更深地认知和理解后,再让他们解释P58页有关自然界水的相关问题。学生自然而然就明白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上一篇:县创文表态发言稿下一篇:职级序列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