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成本会计发展趋势(共8篇)
1.浅析成本会计发展趋势 篇一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财 务 管 理 系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 : 专 业 班 级 :
浅析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注册会计师116
姓
名 :
高成龙
指导教师 : 答辩日期 :
李文欢
目
录
内容摘要 ············································ 2 关键词 ·············································· 2
一、会计电算化的概述及其现状 ···························· 3
二、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 ························· 3
(一)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缺乏重视 ························· 3
(二)缺乏会计电算化综合性人才 ··························· 3
(三)电算化基础管理工作十分薄弱 ························· 4(四)会计信息系统安全性存在隐患 ························· 4
三、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 4
(一)管理者要加强对电算化的重视 ························· 4
(二)加快企业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步伐 ······················ 4
(三)加强电算化基础管理工作 ···························· 5
(四)加快电算化信息系统安全性的建设 ······················ 5
四、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预测 ······················ 5
(一)中型企业会计电算化的未来发展趋势猜想 ················· 6
(二)小型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 ························ 6
五、结束语 ··········································· 6
六、参考文献 ········································· 7
七、致 谢 ········································· 8
浅析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电子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软件已经比较成熟,正向管理型和全面企业管理软件发展,会计电算化也已紧密的融入到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会计电算化在社会经济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随之而来的如何发展我国的会计电算化的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会计电算化概述及其现状
会计电算化是把电子计算机和现代数据处理技术应用到会计工作中的简称,是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和报账,以及部分代替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决策的过程,其目的是提高企业财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从而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广义上来讲就是指与会计工作电算化有关的所有工作,包括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训、会计电算化的宏观规划,会计电算化制度建设、会计电算化软件市场的培育与发展等。会计电算化已成为一门融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会计科学为一体的边缘学科,在经济管理的各个领域中处于应用电子计算机的领先地位,正在起着带动经济管理诸领域逐步走向现代化的作用。从我国电算化会计经历的二十几年的历史来看,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起步较晚,从20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经历了尝试阶段、自发发展阶段和有组织、有计划地稳步发展阶段, 到目前的管理型会计软件发展阶段。在这近30年的发展过程中,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商品化、通用化的财务软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经通过财政部认可的软件就有40多种,加上各省财政部门认可并使用的,总计达200多种,再加上各企事业单位自行开发的,更是不胜枚举。许多会计软件的开发已经走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的轨道。但应看到,由于财务工作本身的特点,网络迅速发展、电子商务的迅速兴起等等,一些先进的、现代化的事物的不断出现,对会计电算化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发展需求的新型财务系统变得刻不容缓。
但是,中小企业的会计电算化现状仍不容乐观,需要加快中小型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建设,其现状如下,1.会计电算化的应用造成企业内部控制不完善。2.会计电算化的应用造成企业人才不足。3.会计电算化的应用造成企业会计档案保管不善。
二、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
(一)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缺乏重视
随着会计理论和信息计电算化在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具体归纳如下:技术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会计电算化的实施,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但同时,会随着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迅速发展,大部分单位已经实施了会计电算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许多单位的领导和相关个人对进一步提高会计电算化应用水平缺乏足够认识,满足于现状。他们认为会计电算化是单纯利用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对企业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使现有会计提供的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为企业决策及管理服务。单位领导对加强会计电算化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会计电算化的建设投入不够,电算化软件不能及时更新,财务人员得不到有效地培训,这样会阻碍会计电算化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缺乏会计电算化综合性人才
会计电算化是融多种学科综合的一门边缘学科,对使用者的素质要求较高,既要求会
我们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要不懈努力,锐意进取,采取各种方法、政策解决这些问题,以促进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并使之日益成熟完善。而对于会计电算化的运用给中小企业带来的弊端,我觉得应该用一下几点来解决。首先要增强电算化意识,才能能够加快会计电算化普及的步伐。组织的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应该意识到利用会计信息系统提供高效准确的信息可以为决策更好的服务,而且还应该看到财务业务一体化的重要性。实现会计电算化,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客观要求;实现会计电算化,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会计电算化发展日新月异,整个系统的运行需要人机很好的协调,只有普及型的速成人才培训,难以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水平。在吸纳高校会计电算化毕业新生的同时,还应该选拔具有一定计算机知识的会计业务骨干到高校进修计算机专业。这样新老结合、高中低结合的会计电算化人才队伍就会形成,必将推动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进一步提高,为促进会计电算化的顺利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石。
(三)加强电算化基础管理工作
对于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不完善,应该选择适合算化培训等建章制度标准化,以规范会计电算化的开展和保证会计软件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明确会计人员职责,建立一套完整的操作环境和软件系统是进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监控的必要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会计人员相对独立、完整的行使自己的权限以达到会计内部监控。
(四)加快电算化信息系统安全性的建设
中小企业的电算化软件的管理不善造成的丢失,首先要加强会计数据的保护,确保原始数据录入的准确性。其次要确保操作人员职能的控制,除了要设置用户权限、用户口令外,在一些重要部门还应考虑声音监测、指纹辨识等高科技手段。要实行专机专管,对数据定期手工备份,防止数据丢失。明确规定上机操作人员对会计软件的操作工作内容和权限,对操作密码实行定期更换。
四、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预测
(一)中型企业会计电算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中型企业会计电算化的总体发展趋势应经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会计核算电算化——财会管理或企业管理计算机化——决策支持计算机化。我国中型企业原来的会计工作基本处于手工和半手工状态,会计人员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被束缚在会计核算等事务性工作上,财务管理工作则没有时间或很少去做。因此会计只能提供事后核算资料且简单粗糙,管理水平低下,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面对市场经济和繁重的核算工作双重压力,企业领导和会计人员迫切要求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
会计核算的电算化会计核算的电算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先实现会计工作的完全电算化,完全电算化不仅是指手工会计的完全解放,还应是会计电算化与审计电算化的交叉融合才能真正实现会计管理信息化。电算化会计系统查询功能的强弱、数据库的标准化与开放性、是否保留处理过程和审计痕迹以及预留审计测试通道等对电算化审汁系统的设计
主要参考文献
[1] 付得一,《会计信息系统》第2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年。[2] 孙莲香,《会计信息化实验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3] 朱波强,《网络时代会计的新观念》,四川会计出版社,2008年。[4] 王储,《会计电算化与会计工作》,北京财会出版社,2008年。[5] 王鑫则,《会计电算化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6] 刘语成,《中国会计电算化的实践分析》,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年。
2.浅析成本会计发展趋势 篇二
一、社会发展对成本会计的影响
1. 成本会计的范畴不明确
将成本会计与成本管理混合在一起, 不能突出成本会计的中心, 达不到成本会计的目的, 不能明确各部门职责。成本会计所要研究的就是向谁提供成本信息、提供哪些成本信息及成本信息的提供方式问题, 成本会计的目标即会计主体在特定历史时期与环境中对成本会计工作所追求或希望达到的预期境地或标准始终是利用成本信息资料加强成本管理, 高经济效益。然而由于成本会计内容走入了盲目横向拓展的误区, 使成本控制、成本分析这些曾经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 因成本信息的失真而失去了效用。将与成本有关的价值问题全部罗列到成本会计中, 造成了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学科大量内容的交叉重复, 不利于学科建设。
2. 知识经济带来的冲击
在新的经济环境中, 知识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资本与劳动力两大生产要素, 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 企业之间竞争的成败因素已不再是资本资源而主要是知识资源。技术是人类的劳动成果, 也是可以交换的商品, 知识资源消耗理所当然应成为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3. 经济全球化对成本会计的冲击
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和国外跨国企业的进入使得国内的众多公司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从而使得管理者愈加重视企业的成本核算, 更想知道准确的成本信息。相对于传统制造环境而言, 新制造环境充分利用了现代技术的最新成果, 表现为自动化和电脑化两个特征。企业一旦实行自动化之后, 生产力会大幅提升, 不但成本会降低, 质量也会提高, 其经营管理方式也须跟着自动化调整。面对企业新制造环境的冲击, 传统的成本会计技术与方法如继续使用, 将造成产品成本信息失真, 从而导致经营决策失误, 产品成本偏离控制范围。
二、成本会计发展的方向
1. 明确工作方向
成本核算不只是财务部门、财务人员的事情, 而是全部门、全员共同的事情。一是成本核算需要生产车间、技术部门、采购部门等多部门的配合;二是计算出的成本是否合理, 不但需要财务部门的自我评价和时间的验证, 还需要生产、技术等部门的评价, 让生产等部门对自己计算出的结果做个论证等, 是有必要的。成本会计实务可以接受成本会计理论的指引, 但要突破相关理论的束缚, 不要局限在成本会计理论的框框里面, 最好的成本会计核算和管理体系就是最贴近企业生产流程的核算体系这样才能反映本公司的生产管理特点, 每一个企业的生产特点都有其特殊性公司的管理层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一样的关注点所以在确定整体思路的前提下, 成本核算体系要有一定的可变性, 关键的要在成本理论的指导下解决管理层关心的问题, 将业务和财务相结合。
2. 提高成本会计水平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 理论研究者必须冲破传统会计观的束缚, 解放思想, 勇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应本着创新精神、务实态度和严谨作风, 深入企业调查研究, 同实际工作者密切合作,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广泛开展案例分析, 从理论高度提炼成功经验, 同时, 理论研究应针对我国成本会计实际问题致力于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此基础上, 讲究实效, 建立成本会计理论研究成果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 充分发挥成本理论研究对成本会计实践的指导作用。为了适应现代成本会计的发展, 必须完善成本会计的组织, 建立和健全成本会计规章制度, 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管理成本, 使决策层和所有部门、单位都重视成本, 人人关心成本, 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素质。
3. 推进信息管理手段
利用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信息管理手段已成为现代成本会计的一种必然趋势。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大大加快了信息反馈速度, 增强了业务处理能力, 能够及时、准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和核算, 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 分析成本。实践证明, 实现成本会计电算化是当务之急, 是实行新的成本会计方法的技术前提。为了推动会计电算化深入发展, 必须加快会计电算化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 将会计信息系统有机地融入企业整个管理信息系统, 通过电算化的应用, 为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三、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
针对传统成本会计不适应新经济环境的局面, 国际会计学者提出了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以“作业”为基础, 以“成本驱动因素”理论为基本依据, 通过成本发生的动因, 对于构成产品成本的各种主要间接费用, 采用不同的间接费用率, 进行成本分配的成本计算方法。当今时代, 信息产业迅速发展, 微机在企业中大量使用, 计量、记录及核算成本大大降低, 使得大型公司完全可能采用先进的成本会计系统。产品成本结构变动, 使主要为人工成本计量和报告而设计的成本会计系统已不能精确地反映产品的消耗, 企业内、外部来自成本计量和成本管理压力, 使作业成本法逐渐地为人们所重视。
总之, 作业成本法提供了更加明智的决策数据。其所提供的成本信息也能够促使管理人员重新设计整个价值链上的作业活动以节省企业资源, 它给企业成本管理带来了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以核算为基础的成本管理发展到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管理是成本会计发展的大趋势。
参考文献
[1]崔海霞.成本会计内容的若干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16) .
3.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 篇三
【关键词】 成本会计 发展趋势 电算化
成本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有着同会计一样的基本职能,即反映和监督,从成本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看,随着生产过程的日趋复杂,生产、经营管理对成本会计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成本会计向着更深的层次发展。
1.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新的管理理论的创新对成本会计的研究方法的具体的实物操作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1.1知识经济带来的冲击。在新的经济环境中,知识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资本与劳动力两大生产要素,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企业之间竞争的成败因素已不再是资本资源而主要是知识资源。
1.2竞争使管理者更迫切希望得到准确的成本信息。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和国外跨国企业的进入使国内的众多公司所面临激烈竞争,管理者愈加重视企业的成本核算,更想知道準确的成本信息。
1.3新的制造环境对成本会计的冲击。企业的生产过程中自动化和机器人的广泛应用使企业能够从事产品多样化生产,并解决了产品精致化的要求。当以很低的直接人工去分配很高的制造费用时,就会使会计信息失真,从而导致经营决策失误。
1.4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更需要成本精确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缩短了产品的生命周期,因此,发现成本计算错误时,公司没有时间做出成本计算调整,迫切需要企业成本计算的正确性。
1.5网络的普及使电子商务日益风行,改变了成本会计核算前提。传统意义上的核算实体已不复存在,由于网络交易的临时性,当某项交易完成后虚拟的交易主体就会解散,在成本计算时将短暂的经营期限再划分为若干会计期间显得没有必要,成本计算方法将发生根本变化。
2.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
成本会计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本会计技术手段与方法不断更新,会计电算化已经或正在取代手工记账,而且在企业建立内部网情况下,实时报告成为可能。二是成本会计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传统上对成本控制并不关注的行业如医院、计算机生产厂商、航空公司等都对成本控制投入了越来越多的精力,成本控制已变得不可或缺。
作业成本法在西方之所以流行,是因为作业成本法可更精确地衡量产品的盈利能力,但它也有不完善的一面:第一,受到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如果不考虑环境因素,盲目使用,势必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第二,作业成本法虽然大大减少了现行成本会计分配费用的主观性,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它们,仍未避免生产量对产品成本的影响。
尽管作业成本法不完善,但它给企业成本管理带来了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以核算为基础的成本管理发展到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管理是成本会计发展的大趋势。
3.解决对策
面对现代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即作业成本法与作业基础管理的兴起,战略成本管理方兴未艾,以及目标成本的推广应用等等,我国的成本会计工作者应顺应国际国内市场环境以及企业生产环境的变化,结合国情,引进、吸收、消化各种新的管理理论与方法。
3.1加强成本理论的研究,提高我国成本会计水平
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理论研究者必须冲破传统会计观的束缚,解放思想,勇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应本着创新精神、务实态度和严谨作风,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同实际工作者密切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广泛开展案例分析,从理论高度提炼成功经验,同时,理论研究应针对我国成本会计实际问题致力于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此基础上,讲究实效,建立成本会计理论研究成果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成本理论研究对成本会计实践的指导作用。
3.2成本会计工作者应更新观念,树立成本效益,成本回避思想,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的职能作用
长期以来,我们在评价企业成本工作绩效时,往往把成本作为唯一标准。这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因为成本只表现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各种劳动耗费,至于这种耗费效益如何,却不是产品成本指标本身所能反映出来的。所以,成本工作绩效考核应通过投入与产出关系进行评价:一是产出的投入越少越好,二是投入的产出越多越好,三是投入增长慢于产出增长为好,四是投入减少快于产出减少为好,五是投入下降,产出上升为好。在实践中片面强调降低成本,势必挫伤企业为未来增效而支出某些短期看来高昂但却必要的费用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企业技术革新和产品更新换代。所以,为未来增效而正视树立成本效益思想,有利于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
3.3推进成本会计电算化进程
利用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信息管理手段已成为现代成本会计的一种必然趋势。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大大加快了信息反馈速度,增强了业务处理能力,能够及时、准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和核算,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分析成本。实践证明,实现成本会计电算化是当务之急,是实行新的成本会计方法的技术前提。但是,当前会计电算化应用中还存在以下的问题:一是简单地停留在模仿替代手工核算阶段,只能进行事后反映,无法进行科学决策、预测和事中控制。二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采购、营销、人事、财会等子系统互相分割,尚未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三是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一般只是财务会计信息,不能充分反映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需求的信息。因此,为了推动会计电算化深入发展,必须加快会计电算化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将会计信息系统有机地融入企业整个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电算化的应用,为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3.4完善成本会计组织,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素质
为了适应现代成本会计的发展,必须完善成本会计的组织,建立和健全成本会计规章制度,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管理成本,使决策层和所有部门、单位都重视成本,人人关心成本,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素质。对于成本会计人员来说,除了应具备会计职业道德之外,不仅要懂会计和财务管理,还要懂经营管理,同时还要熟悉并掌握现代成本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学会预测、决策和控制,学会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
3.5总结完善和推广我国行之有效的成本会计方法
我国企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成本会计经验,如编制成本计划阶段的项目测算法,成本指标归口分级管理,包括班组经济核算在内的厂内经济核算制,实际上都是强调“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管理和控制成本的积极性、创造性,至今仍不失为现代成本会计的有效方法、因此我们要认真总结,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乐艳芬.成本会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韩五龙.完全成本会计的完善和发展[J].现代会计,2005,(4).
[3]李春宏,赵兵兵.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及对策[J].统计与咨询,2004,(4).
[4]徐小华.新形式下成本会计的变革及对策[J].集团经济研究,2005,(17).
[5]刑启亮.新环境下成本会计的发展分析[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
[6]刘庆志,国凤兰.我国成本会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6,(3).
[7]郑凤旺.成本会计教学[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4.管理会计发展趋势 篇四
1.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在工业时代,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是相对稳定,产品生产表现为大批量、标准化、需求周期较长、个性化特征较少,竞争主要体现在市场占有率高低方面。与此相适应,传统管理会计把重点聚集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与动作上,注重通过控制产品生产成本来完成管理会计的目标,并以产品成本作为定价的基本依据。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由于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经济环境变化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企业产品和生产设备很快就过时,所占有的市场份额或边际利润顷刻间被竞争对手抢走,产品寿命周期大大缩短。随着社会富裕程度的逐渐提高,市场需求将呈现小批量、多品种、易交易的特点。当今的世界正处于历史性转变的时期,即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时期,知识经济阶段是工业经济阶段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其基本特点表现为以人类高度发展的知识(广义理解的知识)作为最关键的居于主导地位的生产要素,这一转变使管理会计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将对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与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管理会计在会计体系中的重要性将增强。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会计己发展成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重要领域。一般认为,管理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在于它主要不是适应企业外部有关方面的需要,而是侧重于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服务,它丰富、发展了传统的会计职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为企业管理部门正确进行最优管理决策和有效经营提供有用的资料,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下,显得越来越重要。因为,我们已经看到,今天的经济发展,已从劳动经济阶段、资源(自然资源)经济阶段向智力经济阶段发展,今天的世界竞争,也成为以经济为基础,从自然资源的竞争,推向人才智力资源的竞争。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管理中决策支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会计体系中的重要性将更加突出。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管理会计以其特定的方法着重进行着知识资源的研究,为企业决策支持系统提供财务信息系统所不能提供的更高层次的理论支持、方法支持和智力支持。因此,管理会计已经不能从原始意义上的“会计”去理解它了,它将形成一个独特的,不同于传统的,以财务信息为主体的新的信息系统。这将意味着管理会计在会计体系中的作用将随着网络化、数据化、知识化的深入发展而变得越来越重要。
3.Internet为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提供更为完美的信息支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Internet在迅速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领域c,一个新的基于Internet的网络时代已经来临。网络时代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带来了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同时,也深深地影响着管理会计的发展。一方面,社会的发展,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变化,将导致新型的管理会计信息需求;另一方面,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又为实现这种新要求提供了可能。例如:据最新资料表明,国内外一些软件公司已经将Internet技术运用于财务软件领域,开发出新一代财务软件——网络财务软件。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依托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所收集的资料,以更加灵活多样的形式对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中的有关资料进行加工、改制和延伸,为企业决策和管理人员进行正确的决策提供信息支持。Internet的出现和发展,将使会计信息系统的相关性、及时性得到大大的提高,从而使得它对决策的支持更趋完美,并能极大地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二、管理会计观念的更新
1.知识价值观念。管理会计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成本,其分析方法主要是成本——效益分析法。在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时,管理会计更关注的是成本的控制与评价。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人们应突破了对成本概念的传统认识,开始重视成本中的知识价值,从而,扩大了成本的内涵与外延,使得成本控制的重心得以转移。
工业经济阶段,产品成本控制的重心历来是直接材料与直接人工,因为,对大多数企业而言,降低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对降低产品成本有着重大的影响。而在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工业产品的价值更多地取决于产品中所包含的信息和知识。成本内涵中,科学技术转移过来的价值,在产品价值中的含量将越来越高,比重将越来越大。例如:英特尔公司在研制奔腾芯片时投入了上亿美元,而一旦成功,芯片的单位制造成本却是l美元都不到。大多数企业为确保其长期竞争优势,在产品的研发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使得产品的生产制造成本相对其开发和市场调研支出而言显得微乎其微。这必将导致成本控制的重心从生产制造成本转移到产品研制成本,即从努力降低直接材料与直接人工逐步转移到降低间接费用以及与提高技术装备水平相关的费用支出。
在知识经济体系中,高知识转化为高智力,而高知识又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晶。这种创造性思维转化为独特的策略、构思,进而形成种种具有开拓性的设计和发明、创造等等。在知识经济体系中,智力资产(具有非凡的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和他们超常智慧的物化而形成的无形资产,相对于传统的有形资产(原材料、厂房、设备等)将发挥无可比拟的作用。
因此,企业必须更新观念,在成本控制与评价过程中更多地溶入了知识价值的含量,从而,从理论上丰富管理会计中成本控制、成本考核与成本评价的内容,使成本的内容服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发展。
2.企业整体观念。为适应当代瞬息万变的客观经济环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必须以企业整体优势作为基础和条件。企业管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解成不同的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从总体上来说目标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会发生矛盾,这就要求必须把企业管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只有整体的目标才是系统的最高目标,只有整体最佳才是最优的管理对策。管理会计必须根据上述要求,树立整体观念,从整体上去分析和评价企业的管理活动。整体观念的树立,有利于增强企业内部的协调运作,增强内部组织间的目标一致,减少内部职能分散。为此,管理会计的控制不能仅仅停留于对结果的分析,而要通过对过程的控制将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要和企业整体目标相联系,为寻求企业整体的竞争优势服务。
3.动态管理观念。在工业时代里,企业组织结构是一种纵向的多层次等级管理结构,企业的市场调查、产品制造、销售、会计和财务等功能是分离的(即有严格的专业分工),加之信息传递和反馈手段落后,导致其应用能力差,管理成本高昂。而在21世纪的信息技术时代,由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信息处理能力的日益提高,使得企业上下级之间、多功能部门之间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十分便捷,企业可以随时根据环境的交替作出统一、迅速的整体行动和应变策略。管理会计作为决策支持、规划与控制系统,必须服从21世纪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树立动态管理观念,根据企业内部、外部条件的变化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不断地进行分析、比较和决策,在动态中寻找最佳的平衡点。
4.企业价值观。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就是知识管理。与传统企业管理一般意义上的规章制度不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知识管理是强调以企业文化建设为重点的“软”管理。而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它通过企业精神、经营方针、企业信条、企业座佑铭等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精神,用一种共同的价值观来熏陶全体员工。企业文化的确立和创造,必然对管理会计控制系统设计带来影响,促使管理会计的系统设计更多地考虑到人的因素,以适应战略管理所需要的文化氛围,有效地完成其过程控制。
三、管理会计研究的发展趋势
1.由“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管理会计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以现代管理科学为理论基础,涉及管理学、会计学、运筹学、心理学、行为学等多门科学。管理会计应该摆脱单一的会计学科定位,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积极吸收和应用其它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包括数量信息与质量信息、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静态信息与动态信息、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等等,使之与知识经济的特点和要求相适应。管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除了技术层面外,我们更应关注它的社会文化层面。据此,有的学者提出,现代管理会计的相关学科,可以区分三个层次,即上层、中间层和基础层。属于上层的相关学科是指人文、社会科学,属于中层的相关学科主要是指经济学、心理学、行为科学、认知科学(思维科学)、财务学和预测、决策学等。属于基础层的相关学科,主要是指数学、信息技术(IT)等。从现代管理会计以上三个层次相关学科的组成,可以看到其学科性质更趋多元化的鲜明特点。
2.战略管理会计是管理会计研究的必然趋势。由于传统管理会计主要是针对企业内部环境进行决策、控制和业绩考评的,忽视了市场环境、传统管理会计中所采用的方法也未能从长远的策略上考虑,已很难适应变幻莫测的市场竞争的需要。相对于传统管理会计来说,战略管理会计注重全局,立足长远,将视角更多地投向影响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着眼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形势日趋复杂,全球性竞争日益激烈,市场瞬息万变,现代企业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的企业管理形势也不容乐观。企业要求持续经营,必须考虑其战略竞争力,企业管理所需要的信息范围必须向外扩展。在保留传统管理会计的核算内容、方法和技术基础上必须向外延伸,为企业适应市场环境提供更多的国内外市场信息。
战略管理会计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突破了传统管理会计观念、内容狭隘以及缺乏重视外部环境的战略观念等诸多局限性,成为管理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有理由相信,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对管理会计的发展方向具有意义深远的影响。也许,就象管理会计的前身是成本会计一样,随着经济的发展,战略管理会计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管理会计发展的主导方向。
3.智力资产和相应的智力资本的确认、计量及其效益的评价与分配等将处于最重要的地位。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其显著特点是以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源为第一生产要素。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商誉、域名、计算机软件等无形资产,以及人才的引进和开发为主的人力资产比重的大大增加。知识经济改变了企业资源配置结构,使传统的以厂房、机器、资本等为主要内容的资源配置结构改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以知识资本为主的资源配置结构。这时如何对知识资本进行计量、确认、管理等将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在知识经济中,智力资产与传统的作为管理会计中的物质资产和财务资产有所不同,它们作为人类超常智慧的结晶,是生产价值很高的知识产品的基本生产要素。而与智力资产相对应的智力资本,则是智力资产创造者所拥有的知识产权。当代著名会计大师余绪缨教授认为:"对知识经济中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智力资产问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并通过周密的确认、计量与评价程序,将它们的价值同现有其他资产一样,以“智力资产”项目列记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同时以相同的金额列于资产负债表中的“资本”项下,并同对企业投入现金或其他资产而形成的“资本”一样,参与收益的分配,以实现价值的创造与分配的统一。这样做,也体现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精神。"这是知识经济条件下管理会计内容上的一个新发展,因而必须把它当作一个新的专门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地进行开拓性的研究。
4.发展以提升企业核心能力为导向的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比利润更重要的是市场份额,比市场份额更具有根本意义的是竞争优势,比竞争优势更具有深远影响的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能力。企业只有具备核心能力才能持续获得价值增值。核心能力不是企业一开始就拥有的,而是在经营过程中培养出来的,管理会计可以间接地塑造企业的核心能力,新的管理会计方法的采用或者构造一个责任会计制度,该制度服务于技术诀窍的研发和服务专长的培养,使企业形成一定的核心能力。一个企业的核心能力离不开它的具有先进方法甚至是个性化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尤其是面向战略管理需要的信息。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管理会计的主题应该从企业价值增值转移到核心能力的培植。要注意管理会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强管理会计的制度设计和管理会计新方法的研究,并把对管理会计的研究提升到培育和塑造核心能力的高度来展开,发展以提升企业核心能力为导向的管理会计。
参考文献:
5.浅析成本会计发展趋势 篇五
一、历史成本会计的特点
1、面向过去的确认基础。
历史成本会计的最大特点是面向过去。从确认的基础看,历史成本会计是建立在过去已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基础上的。不论权责发生制还是收付实现制,都是针对已发生的过去交易而言的。前者指因过去交易而引起的权利和义务;后者指因过去交易而引起的现金收付。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建立在已发生的交易或事项的基础上。
2、按历史成本计量。
这是历史成本会计的根本所在。资产、负债、费用按历史成本计量,提供的是面向过去的历史信息,与现实情况相关性不足。
3、遵循实现和配比原则决定收益。
复式簿记产生以来,通过成本与收入进行配比来确定收益,一直是会计的主要特征,并构成整个会计体系的核心和灵魂。
4、会计信息可靠性较强,相关性不足。
历史成本会计是相对可靠的,因为一项资产或负债的成本通常是客观的,与其他计量属性的计算相比,较少估计和偏见。但历史成本不随着市场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所以,与市场价值缺乏相关性。
二、历史成本会计面临的冲击
历史成本会计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缺陷,最突出的是缺乏相关性。它面临诸多的冲击与挑战。
1、持续通货膨胀或剧烈物价变动的冲击。
在持续通货膨胀的条件下,按照历史成本提供的会计信息,确实难以真实地反映一个企业当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为当价格发生剧烈变动时,成本(费用)与收入的配比就缺乏逻辑上的统一性,存货成本、非货币性资产和负债不具有可比性,企业的经营业绩可能严重虚增,会导致财务状况失实。因此,一些会计学者曾提出通货膨胀会计模式,并要求以现行成本或考虑一般购买力的变动,来代替历史成本会计模式。然而,从英国1980年颁布现行成本会计的ssap 16到1985年的实际被废除的实践,可看出现行成本会计模式还难以取代历史成本会计。当然,对历史成本会计可以加以改良,比如允许对某些资产项目如长期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等。
2、衍生金融工具的冲击。
衍生金融工具的日新月异,使得历史成本会计的确认基础和计量属性发生动摇,因为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是风险和报酬的转移不是在交易完成之日,而是在合约签定之时。这就带来了何时确认、确认什么、如何计量以及怎样披露等一系列问题。
3、信息技术的冲击。
当今,信息技术正飞速发展,出现了各种更新、更快捷的信息媒介,这就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信息成为财务会计信息的替代品。财务会计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只起到了“验证”投资者早已获悉的消息的作用。此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会计信息及时性更为必要。柯林斯(collins)等指出:会计信息的低质量源于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收益数缺乏及时性。目前,公司财务报告要在财政年度结束几个月后才能推出,很难相信使用者会满足于依赖已过时数月而且仅是反映过去情况的会计信息,
此外,高科技产业和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中,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已成了企业的巨大财富,但在现行会计中却得不到反映。
三、历史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
1、历史成本会计在相当长的时期,仍将是基本的会计框架。
历史成本会计信息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这是它历次打而不倒的根本所在。缺乏相关性是历史成本会计的重要缺陷。然而公允价值会计仅仅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式,实务中难以操作,因为现实中并不是所有的资产和负债都存在市场价值的。美国90%的银行家、分析师,及其他财务报表使用者都反对采用公允市场价值会计,他们认为,用公允市场价值取代传统历史成本会计是“没有直接参与投资决策的理论家们的空想”。绝大多数教授在其名著《财务会计理论》中指出:“既然提供一整套具有足够可靠性的现值为基础的财务报表是不可能的,那么,历史成本会计框架将伴随我们很长时间。因而,许多会计团体对历史成本会计面临的挑战应作出反应,一方面保留其框架,但又将注意力转向使财务报表在该框架内更有用……既然主要的资产和负债项目如资本资产继续按历史成本基础反映,所以,我们仍然可以说这是基本的会计框架。”
2、多种计量属性并存将是未来财务报告的发展趋势。
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有一种计量属性完全取代另一种计量属性,现在看来是不可能的。aicpa的《改进企业报告-顾客导向(improving business reporting- a customer focus)》的研究报告(又称jenkins报告)明确提出了未来的计量模式应是一种混合的模式。如对于一些特定资产、负债和行业可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和报告,其他财务报表项目的公允价值信息则在报表附注中加以披露,使用者可根据需要来对报表项目进行调整分析。
3、完美的收益定义——真实净收益并不存在,如何决定收益仍居重要地位。
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现成的市场价值是不存在的。如果公司的所有资产和负债并非都能提供市场价值,那么建立在市场价值基础上的完善的收益定义是无法作出的。威廉.r.斯各指出:“你可能为真实净收益并不存在而烦恼。我们难道应该致力于计量那些并不存在的东西吗”“当条件都是理想的时候,现值计算和有关的收益计量将可以预先设计好。会计师将不必干这一行了。”
4、按照使用者导向改进财务报告,是增加历史成本会计有用性的较好选择。
jenkins报告指出:使用者并不主张以公允模式历史成本模式,主要是出于财务报告信息的一贯性、可靠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该报告认为信息使用者需要且企业能够提供的信息主要包括以下五类:
(1)财务和非财务数据;
(2)企业管理人员对财务和非财务的数据的分析;
(3)前瞻性信息;
(4)关于管理人员和股东的信息;
(5)企业的背景信息。其中,使用者尤其希望财务报告更多地披露以下信息:
(1)企业分部信息;
(2)创新金融工具信息;
(3)资产负债表外融资协议信息;
(4)核心与非核心业务信息;
(5)一些特定资产和负债计量的不确定性信息;
(6)季度报告信息。
6.物流成本管理发展趋势 篇六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良好的物流已经成为其实现利润快速增长的重要途径。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我国已实现了高效、快捷、精准的物流配送方式,在为企业节省大量资金的同时,也为终端用户带来了诸多便利。然而,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物流成本过高,使其发展受阻。基于此,笔者对当前我国物流成本控制现状及物流成本控制所面临的“瓶颈”问题展开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物流成本控制的优化路径。
我国物流成本现状分析
社会物流总成本增长较快,物流成本依然较高。全国社会物流总成本比增长11.4%,增幅比上年下降7.1个百分点。其中,运输费用4.9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增幅比上年下降5.2个百分点,占社会物流总成本的比重为52.5%,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管理费用1.2万亿元,同比增长13.1%,增幅比上年下降5.6个百分点,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12.3%,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保管费用3.3万亿元,同比增长11.8%,增幅比上年下降10.8个百分点,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35.2%,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在保管费用中,利息费用增长13.3%,增幅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同时,20我国GDP增长率为7.8%,可见社会物流总成本及其三个组成部分(运输费用、管理费用、保管费用)的增长率与上年相比均有所回落,但依然超过了GDP的增长率。
物流成本核算模糊,导致物流成本被低估。为了以较低的物流成本完成较高水平的物流服务,企业必须加强对物流成本的管理。但我国企业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主要是按照产品归集成本,按照期间和部门核算费用,并没有为物流成本的核算而单独设置科目。物流成本的核算并不是以物流活动为依据,而是包含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项目中,这样就无法分辨每一项物流活动的成本,不能获取物流成本的准确数据。企业的利润表中也没有对物流成本进行单独核算,因而企业管理者无法对企业发生的物流成本进行准确的计算和及时的反映,更无法对物流活动做出相应的评价和监督。此外,由于不同企业所采用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各不相同,不仅导致企业间无法进行物流成本的横向比较,而且缺乏权威的行业数据。
物流基础设施落后,导致物流成本居高。我国的物流基础设施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落后,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据20对我国15个省会城市仓储面积的调查显示,每市平均库房拥有量为373.6万平方米,而人均只有0.57平方米,从而导致库房租金上升。另据调查,我国仅有10%的肉类、20%的水产品和少量的牛奶、豆制品通过规范的冷链系统流通,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却高达85%。冷藏运输设施的缺乏导致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损耗率达到25%-30%。这都在无形中促使物流成本的攀升。另外,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大多集中在东部和中部,没有形成遍布全国的合理的运输网络。
物流成本管理的政策建议
加强运输管理,降低运输费用。目前我国的物流运输大多没有经过科学的规划和设计,无法实现不同运输方式的合理衔接,而且存在绕道运输、小批量运输和重复运输等问题,导致运输费用和物流总成本的增加。为了提高运输效率,应该对货物的运输方式和运输路线进行合理安排,使不同运输方式之间能够有效衔接,在保证物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使运输费用达到最少。
加强库存管理,提高物资周转率。最优的库存量既要尽可能压缩资金占用,体现较高的周转速度,又要满足企业日常生产和经营的需要,使缺货成本达到最小。企业可以根据生产经营具体情况,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财务管理软件对库存实施动态科学的管理,实现采购、生产、销售等企业内部各部门的信息实时共享,最大限度地节约库存资金占用、储存费用和管理费用。
制定统一标准,对物流成本实行单独核算。应在现有核算体系基础上增设“运输成本”、“库存成本”、“物流管理成本”等与物流成本项目相应的会计科目来对物流成本相关数据进行系统、全面、连续的反映,并且要设立相应的辅助账户来反映每项物流成本发生在哪些部门和物流活动中。由于物流成本很难按照一定的标准分配到产品成本中去,所以在利润表中,可以把物流费用作为期间费用的组成部分进行体现。此外,国家还应制定统一的物流成本核算标准,便于企业之间进行物流成本横向比较和行业总体数据的收集和汇总。
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控制物流成本。据最新资料显示,年,我国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4万亿元,同比增长23.9%,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16.1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业投资回升明显,完成投资额2.6万亿元,同比增长20.2%,增速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总体上来看,我国物流基础设施投资保持持续增长,但与日益增加的物流需求相比仍显不足。我国应在现有物流设施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和建设航空、铁路、公路、水路、物流配送中心和物流园区等物流基础设施,以信息化、现代化为导向,为物流成本的控制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7.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 篇七
(1) 知识经济带来的冲击。在新的经济环境中, 知识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资本与劳动力两大生产要素, 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 企业之间竞争的成败已不再是资本资源而主要是知识资源。
(2) 竞争使管理者更迫切希望得到准确的成本信息。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和跨国企业的进入使国内的众多公司面临激烈竞争, 管理者愈加重视企业的成本核算, 更想知道准确的成本信息。
(3) 新的制造环境对成本会计的冲击。当以很低的直接人工去分配很高的制造费用时, 就会使会计信息失真, 从而导致经营决策失误。
(4) 产品生命周期缩短, 更需要成本精确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缩短了产品的生命周期, 因此, 发现成本计算错误时, 公司没有时间做出成本计算调整, 迫切需要企业成本计算的正确性。
(5) 网络的普及使电子商务日益风行, 改变了成本会计核算前提。
2 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
成本会计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本会计技术手段与方法不断更新, 会计电算化已经或正在取代手工记账, 而且在企业建立内部网情况下, 实时报告成为可能。二是成本会计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 传统上对成本控制并不关注的行业如医院、生产厂商、航空公司等都对成本控制投入了越来越多的精力, 成本控制已变得不可或缺。
作业成本法在西方之所以流行, 是因为作业成本法可更精确地衡量产品的赢利能力, 但它也有不完善的一面:第一, 受到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如果不考虑环境因素, 盲目使用, 将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第二, 作业成本法虽然大大减少了现行成本会计分配费用的主观性, 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它们, 仍未避免生产量对产品成本的影响。
3 解决对策
3.1 加强成本理论的研究, 提高我国成本会计水平
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 理论研究者必须冲破传统会计观的束缚, 解放思想, 勇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应本着创新精神、务实态度和严谨作风, 深入企业调查研究, 同实际工作者密切合作,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广泛开展案例分析, 从理论高度提炼成功经验, 同时, 理论研究应针对我国成本会计实际问题致力于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3.2 成本会计工作者应更新观念, 树立成本效益, 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的职能作用
长期以来, 我们在评价企业成本工作绩效时, 往往把成本作为唯一标准。这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 因为成本只表现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各种劳动耗费, 至于这种耗费效益如何, 却不是产品成本指标本身所能反映出来的。所以, 成本工作绩效考核应通过投入与产出关系进行评价:一是产出的投入越少越好, 二是投入的产出越多越好, 三是投入增长慢于产出增长为好, 四是投入减少快于产出减少为好, 五是投入下降、产出上升为好。
3.3 推进成本会计电算化进程
利用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信息管理手段已成为现代成本会计的一种必然趋势。但是, 当前会计电算化应用中还存在以下的问题:一是简单地停留在模仿替代手工核算阶段, 只能进行事后反映, 无法进行科学决策、预测和事中控制。二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 采购、营销、人事、财会等子系统互相分割, 尚未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三是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一般只是财务会计信息, 不能充分反映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需求的信息。因此, 为了推动会计电算化深入发展, 必须加快会计电算化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 将会计信息系统有机地融入企业整个管理信息系统, 通过电算化的应用, 为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摘要: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使世界产业结构从物质型经济转向知识和信息型经济, 全球竞争的加剧, 产业结构的变化, 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 使得会计赖以生存的基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成本会计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8.浅析成本会计发展趋势 篇八
资源消耗会计(resource consumption accounting,简称RCA)是2002年开始在美国推出的一种新的成本会计核算方法,它是美国作业成本法(ABC)与德国“弹性边际成本法(GPK)”的有机融合。
一、资源消耗会计的提出
近年来,一些美国学者认为:成本会计的核算方法在美国和德国的语言区得到了不同的发展。美国的发展是基于资本市场系统的完善,它更多地强调财务会计或外部报告的有用性。因此,这种系统与其他先进国家的成本会计相比,就显得不那么精巧。然而若能够将美国与德国的成本会计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则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有助于推进美国成本会计的发展。
(一)学习德国经验的意义
事实上,在美国形成“探索下一代成本会计系统,学习德国的理论与实务”这种观点,存在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之一是作为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的SAP在美国乃至全球得到普及。正如一些美国学者所指出的那样,随着产生于德国的SAP在美国的广泛应用,作为SAP软件开发上的设计思想及其基础的德国成本会计核算系统被人们所关注是很自然的现象。也有人认为,为了克服美国成本会计的实务边界交叉及其存在的问题,应该学习德国正在实施的、成功的 组织业绩的计量技术和管理方法。将德国的GPK(弹性边际成本法)有效地应用于ABC(作业成本法)是成本会计整合的内在要求,这种整合(即构建“资源消耗会计”)具体表现在“学习德国”成本会计方法的一系列行为之中。譬如,由制造业国际高级联合会(The Consortium for Advanced Manufacturing-International ,简称CMA-Ⅰ)设立的探讨资源消耗会计的研究小组(RCA小组)已于2001年12月成立,它作为Cost Management Systems Interest Groups的一个组织成员,正在积极地开展工作。
该研究小组的目的是以德国的成本管理模式(特别是作为GPK开展的成本管理)为基础,以RCA这种新的管理形式来再造会计模式,并加以全面推广应用。研究小组通过三个月一期的交流与沟通,与企业经营和决策信息系统相互关联,调查、研究了RCA的潜在能力及收益情况,就RCA的概念和理论体系构建等方面发表了相应的研究成果,并在企业实施RCA方面进行了实务方面的案例研究。
例如,作为RCA代表人物之一的Merwe认为,他通过采用Kilger的GPK,从Kilger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Merwe, 2004, P1-6],还将其著作(第11版)译成了英语正式出版发行[Offenbacker, 2004, P7-28]。根据Merwe的介绍,以Kilger的著作为中心,学习德国经验的意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Merwe, 2004,P1-5]:
1.在过去20年的时间里,德国成本会计中的哪些方面比较突出,为什么会得到世界会计界的重视等等。总结这些经验能够给予我国会计界以启示,并据此获得更多的感悟或认识。
2.在相互比较中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美国成本会计的现状。
3.有助于加深对未来成本会计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的认识。
4.使已确认的路径方式得到了巩固。
(二)资源消耗会计的本质
RCA以GPK的方法作为理论基础,区别于ABC,其关注的焦点在于“资源、资源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以及资源的产出是如何消耗的”[Benjamin and Simon, 2003, P20-21]。从这个意义上讲,RCA是一种新方法;是一种能动的、综合而概括的成本管理系统;是将德国成本会计的各种原理与ABC有机结合的产物[Clinton and Keys, 2002, P1]。RCA是对总括的信息系统的灵活应用,它能够将资源分析与动因分析两者有机结合[Clinton and Webber, 2004, P22],进而推动成本会计系统的改善。
RCA能够在环境变化方面适时地对成本模式作出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具有能动的性质。此外,RCA与组织结构整合相关联,并据此体现出综合性的特征。此外,RCA聚焦于资源,它包含了ABC、ABM(作业管理)、变动成本计算(variable costing)、全部成本计算(absorption costing)、实际成本、标准成本、按分部分类的损益表、作业资源计划设定(activity based resource planning, 以下简称ABRP)、第一次成本(primary costs)、第二次成本(secondary costs)等方面的内容,是一种总括的管理方法。
从路径角度分析,RCA作为传统的适用于各种类别成本管理方法的综合体现,在信息系统中采用的是总括的路径方式。因此,在较多的情况下,RCA是作为企业导入ERP系统的一部分而得到应用的[Clinton and Webber, 2004, P22]。
(三)资源消耗会计的必要性
从战略的角度考察RCA的导入路径,需要从组织发展面临的问题入手展开分析,这也是为什么要探讨RCA的原因所在。现行组织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难以预料资源的浪费。例如,难以估计实际的剩余/闲置生产能力(actual excess/idle capacity),或者不能预测资源与资源间的需求(resource-to-resource needs)以及资源利用的情况(计划的剩余/闲置生产能力)。
2.成本计入过多。不是因为某种自己的产品与服务系列的原因而发生的闲置生产能力成本,而是由于不恰当地将成本费用计入该产品和服务之中而导致成本计算过大,从而使得该产品和服务系列的管理者感到不平或不满。
3.成本信息缺乏配比性。对于管理者而言,现行的成本会计信息缺乏一贯性,难以把握成本的真正动因,在进行收益最佳化决策(例如,产品的合理化)时,无法克服产出层面存在的固定费用死螺旋(output-side fixed-cost-death-spiral)的问题。
4.资源配置的灵活性不足。现有资源不充分,或者对资源配置无法作出适当的决策。如对部门之间人员的变动以及设备的移动等情况难以作出有效的配置场所的安排。
5.成本计入过小。因为没有充分考虑固定费用、准固定费用和比例费用(变动费用)等经济活动存在的能动性,所以对未来资源使用(future resource spending)(以及其后环节和产出的成本)的实际水平只作了过小的成本计算。
6.成本风险难以把握。譬如,对于业务外包决策,因为存在各种不确定性的风险,所以其效果本身难以准确把握。在现行的信息情况下,存在诸如投入层面上固定费用死螺旋(input-side fixed-cost-death-spiral)的情况。
7.业绩评价不准。因为缺乏计划与实绩的比较信息,从而难以采用确切的更正活动。
二、资源消耗会计的基础概念
RCA能够较好地解决上述存在的各种问题。为了便于人们了解RCA,明确RCA的基本概念是十分必要的。笔者根据Clinton 和Keys的研究,指出RCA是由以下三个核心概念组成[Clinton and Keys, 2002,P2-4]的。
(一)资源(resource)
在RCA下,资源是一个广义概念,资源消耗是指部门之间的成本(价值)转移。如:用货币购入的劳动力(工人工资、职员薪酬、福利待遇),员工接受报酬提供相应的劳动;购入的劳动对象(库存材料)、劳动手段(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按期摊入成本的价值(折旧)和转入成本的材料费用以及企业的维修车间所发生的一切工、料、费用等都是资源。可见,RCA根据因果关系以资源为焦点进行成本的归属,即依据资源向成本对象分配成本,它与ABC有明显的不同。ABC主要解决间接费用的分配问题,RCA则是用ABC的方法,把德国GPK的优点结合进来,解决资源消耗,即价值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外一个部门,故称“资源消耗会计”。
在RCA的认识上,某种资源是因为对其他资源提供效用而存在的。此时,基于RCA的资源库(资源结集点)包含所有的资源,据此的相关成本需要面向资源进行归属计算,全面地反映基于成本分配的操作成本,努力体现因果关系。RCA作为从资源角度分析并管理ABC的一种新的描述方法,在明确资源消费是成本发生的根源这一事实的基础上,需要兼顾ABC的收益。RCA要求在资源与作业之间进行分配,协调和整合分配机制,通过相关技术与方法的共用,提高资源与资源消耗之间以及资源与作业之间的相互关联性,进而增强ABC的功能。
(二)计量基础的设计(quantity-based approach)
计量基础是指对成本分配采用的计量方式,它意味着RCA在各资源结集点采用了可计量的手段,从而使资源消耗的各关联方通过金额单位体现出来,明确了资源的消耗与成本分配(消费的价值)的因果关系,实现了评价手段的定量化,为人们理解有关资源消耗与成本分配的关系提供了首尾一贯的观察视角。
资源结集点相当于美国成本会计中称为“成本中心”的一个单位,这个单位发生的所有成本(资源消耗)均在此集结,结集后的产出数量称为资源产出量。资源结集点可以是、也可以不是一个行政单位,它可以进一步分为初级成本结集点和二级成本结集点。初级成本结集点是直接从事生产产品或提供可销售劳务的单位,与“基本生产”的单位相仿。但初级成本结集还包括直接为可销售的产品或劳务提供服务的部门。因此除了生产部门以外还包括销售、发运和顾客服务部门;为基本生产单位或为其他二级成本结集点服务的单位,称为二级成本结集点,与“辅助生产”的单位相仿。
(三)成本的性质(nature of costs)
RCA对成本的本质从两个层面上进行了甄别。
1.对于最初拥有的成本是否为固有性质的成本(initial/inherent nature of costs),需要结合资源消耗模式进行判断。成本依据战略与组织的选择,决定了其在发生时点是固定的还是比例的。
2.事实上,对于比例成本具有的潜在特性,从资源消耗时点上看可能会发生变化。按比例供给的资源,尽管是作为固定费用处理的,但是在相应的形态上具有消费的特性。
根据成本的性质,可以将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初级费用。直接成本是指本单位直接发生的成本,如材料、工资、福利费和折旧费。与直接成本相对应的是转入成本,是由于消耗了二级成本结集点所产出的资源而发生的成本。初级费用是反映一项成本费用固有的成本性质,与“成本费用要素”相似,与“总账科目”相同。与此相对应的是二级费用要素,反映由于资源的消耗而改变了的性质。如工资、福利、折旧和维修都是总账科目,属于初级费用要素。但人力资源部门或供电部门消耗了这些初级费用要素,其产出就不再是原有的资源了,产出的称为二级费用要素。
三、资源消耗会计的应用及其现实意义
资源消耗会计(RCA)中的“资源”是作为与作业相关联的一种替代方式(各种各样的变化可能)加以设计的,它的好处在于增加了“资源消耗”的责任机制,并体现出成本管理战略控制系统中的多样化、复杂化和综合化的特性。
(一)资源消耗会计与作业成本的主要区别
在RCA框架中,主要是基于计量基准的成本分配(计划与实际)。资源消耗根据数量加以核算,并按每一资源单位进行评价。因此,这些成本从资源结集点向成本对象(例如,作业、项目、产品、顾客等)进行分配,在这种处理方式下,RCA注重成本性质的分析,并为实现收益目标而致力于E/I产能(剩余/闲置生产能力)的管理。符合RCA特征的基本原理有如下八个方面:1.对所有资源结集点的产能进行定量化的处理;2.对E/I产能进行精心的管理;3.认识资源结集点的相互关联性;4.对于被投入资源的成本,确认其在当初所具有的固有性质以及在消费时点上的成本性质的变化;5.灵活应用作业成本计算(activity costing);6.依据计量基准开展成本计算,将所有的关联成本进行归属计算;7.基于多元收益性目标的层面,仅局限于集中计算和吸收固定费,而不对产品/顾客的全部成本进行集中计算和吸收;8.在操作方面,不仅在战术层次而且在战略层面也支持资源的管理和经营决策。
RCA与ABC的基本区别主要体现在成本应用的具体流程上,现以一简例加以说明。在这个例子中,ABC称为“成本中心#123”,从事收料与发运。具体进行四种作业,即:对仓库运来装在“货盘”的货物,第一步是用铲车从货盘上卸下货物;第二步将货物用人工分类;第三步把经过分类的货物成堆垛起;第四步再用铲车把货物装上货盘。在ABC下,把这个成本中心所发生的费用追踪计入这四项作业的过程,可以用图1来表示。图2是在RCA下的成本流程情况。
对比图1和图2,可以看出:1.在RCA下,由于一个资源结集点只能有一个产出的计量单位(如果发生了两个计量单位,如上例则必须人为地细分成两个结集点),细分以后每个结集点都只有一个“动因”、一个成本对象(在上例中,人工工时和机器小时分别为这两个结集点的成本对象)。这个处理原则源自德国的GPK广泛设置成本中心(在RCA下称为资源结集点)的原则,使每个成本中心都有自己的成本动因。2.由于每一个资源结集点有自己的成本核算对象,可以结集点为编制计划、考核业绩、分析差异的单位,这就能够贯彻一系列的成本管理措施;而ABC则只强调合理分配成本于各该产品,没有强调全套成本管理的实施。3.从最基层的成本核算单位(资源结集点),把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只有这样,才能合理地编制成本计划,进行成本分析。
(二)资源消耗会计的应用
对E/I产能(剩余/闲置生产能力)有效地进行分析,是资源消耗会计(RCA)优越于ABC的一个重要方面。资源消耗会计对企业安排计划和编制预算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产能经营的应用
E/I产能是指未被利用的资源。从数量角度分析,它是从供给的资源中扣除利用了资源后的差额。作为一种“差异”,它更强调报告的属性,但决不是将这种“差异”分配到每一个产品单位之中,而是将其追踪至更上位的小组(团队)或工厂层面。在RCA中,具有同时管理生产的产能和管理E/I产能的可能性,并强调对E/I产能管理的必要性。RCA按是否管理E/I产能或进一步对涉及其影响的责任人员或者层面,追溯E/I产能并加以归属,在这一过程中使用了“供给的产能”这种概念。经营者要求对有可能利用的资源提供充分的揭示,并据此进行产能的管理及作出资源获得方面的决策,为此,经营者管理过程中就有了与产能相关的“实际利用程度”这种信息。经营者在资源获得的决策上结合对产能利用的责任要求,促进了会计责任观的形成。
从操作系统角度定义RCA,意味着它相对于现行的会计系统(或者会计责任人),属于业务计划(例如,产能的层面、可能实行的制造数量等)或被应用的作业过程,是会计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某个层面的产能(包括其定义、计量方法)不仅是涉及成本管理的责任人,而且对作业的责任人和工程技术人员也有具体的要求,当然这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
2.收益计划和预算编制的应用
成本一旦与所具有的固有属性的确认与计量结构相联系,它就不仅仅是产品/服务的成本计算,而且成为预算编制和计划制定的基础。RCA这种对预算编制、计划制定支持的手段称为“作业资源计划制定(ABRP)”。一般来说,ABRP由以下四个步骤组成[Clinton and Keys, 2002,P4-5]。
(1)对于资源,需要制定在资源结集点上的单位标准(resource pool-level unit standards)。
(2)对于消费者,需要制定有关资源产出消费的单位标准(resource output consumption unit standards)。
(3)决定有关资源产出所需的计划。
(4)将有关资源产出所需的计划转换为等价的货币量。
使用RCA原理的计划制定和控制模式以及有关案例,Lynn Benjamin 和Todd Simon做过研究[Benjamin and Simon,2003]。他们认为,因导入RCA的各项原理,从而使以下规则得以确认[Benjamin and Simon,2003, P26-27]:
一是在资源结集点上,使适应于每一期间所需的资源供给能力变得更大。
二是对计划期间整体的资源需要进行费用预测,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对计划/过剩生产能力作出转换。
三是在不同的月次计算和揭示预测的营业利润。
四是将高度的弹性草案用于计划制定。
五是改善申请书编制等事务处理上的周期。
六是使间接费用可视化。
七是提供正确的边际信息。
八是在计划制定之际进行高水平的投入以及进行详细的内容描述。
九是职员接受RCA和产能管理。
十是理解制造环节各内容上的相互关联性。
RCA能够对上述规则发挥积极的效用,从近年来发表的有关导入RCA的有意义的案例研究中可见一斑。
(三)资源消耗会计的积极意义
以往,理论界曾经将作业成本应用于预算之中,形成了所谓的作业成本预算(ABB),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为“作业计划与预算(ABP/B)”。然而,由于ABP/B仍然以ABC为基础,将ABC本身存在的问题也带入了ABP/B之中。通过以“资源”为导向对这种预算工具加以修正并依此形成的新方法——“作业资源计划制定(ABRP)”,则较好地解决了传统ABC的内在缺陷。ABRP一般由以下四个步骤组成:1.对于资源,需要制定在资源结集点上的单位标准。2.对于消费者,需要制定有关资源产出消费的单位标准。3.决定有关资源产出所需的计划。4.将有关资源产出所需的计划转换为等价的货币量。
资源消耗会计(RCA)的应用意味着成本会计系统有了实质性的变革。一方面,RCA补充和完善了ABC等成本会计方法;另一方面,它还有助于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对采用ERP系统的企业可能会更有成效,即有助于使信息管理实现综合化的效果。同样,依据导入的RCA并借助其总括性特征,将使全社会的成本管理与收益计划以及预算管理的应对策略有效地加以推广、应用成为可能。
冯巧根教授简介
冯巧根,男,1961年12月14日生,浙江上虞市人。经济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后。现为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省人大经济监督专家组成员(均在任)、浙江省注册会计师协会理事等;并任金瑞科技股份公司、上海鼎立股份有限公司等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曾在浙江长广(集团)公司从事过八年财会工作,还在厦华电子(两年企业博士后)以及日本大阪东芝公司(日本,一年,有多次往返)从事过实务工作。他受浙江省政府、国家外专局、香港包氏基金、国家留学基金等委派去过日本、英国、韩国等国家,其中在日本九州大学从事过两年研究与教学工作。
【浅析成本会计发展趋势】推荐阅读:
装配式建筑成本浅析11-09
浅析如何做好成本控制工作07-01
浅析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10-05
成本会计的概述及发展趋势论文09-30
浅析我国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中的成本控制问题08-26
浅析国际商誉会计处理10-09
医院管理会计之浅析09-10
浅析中小企业会计核算09-12
浅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及对策08-03
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浅析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