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错误》的教学方案(共12篇)
1.《我们的错误》的教学方案 篇一
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我们的错误》是坦桑尼亚小说家、语言学家沙班罗伯特的一首诗歌,入选教材时有改动。诗歌的作者从一个崭新的角度,警醒错误的存在,歌咏、赞叹“我们的错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生词。2、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学习诗歌的表达方式。3、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理解、体味、鉴赏、感悟这首诗歌的内涵。教学重点是:抓住能唤起学生心灵触动的关键语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丰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执教《我们的错误》不能仅仅停留在诗歌的表面,而要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领会作者的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教材,又要大胆拓展教材,构建民主、开放的语文课堂模式,不断提升每一个孩子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在人生的旅途中,错误总象抛甩不掉的尾巴伴随人的终生,总是和人们如影随形。无论你是凡人还是伟人,也无论你情愿还是不情愿,错误就象一位不速之客,时不时的不期而至,和人们相遇相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外国诗歌,名字叫《我们的错误》。请大家翻开教材。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熟悉作者。同学们注意到本首诗歌的作者了吗?有没有相关的资料和大家交流?课件出示作者及其作品风格的简介。
3.导入新课:作者完全象一个温和的长者,象一个谦和可敬的导师,用平等的身份,可亲的态度,温和、朴素而简明的语言,和人们娓娓交谈。没有居高临下的优越,没有声色俱厉的责备,他态度和蔼,委婉亲切,从各个角度讲述道理,告诫世人,给人深刻的警示。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学习《我们的错误》一课,来进一步端正面对错误的态度。
[设计意图:磨刀不误砍柴功。导入新课部分的铺垫是非常必要的。学生接触的外国诗歌不多,对作者也很陌生。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渲染烘托,就为学习诗歌奠定了比较好的心理基础,也巧妙地渗透了诗歌所包含的精神实质。]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扫清读书障碍。熟读诗歌,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如:根除、畏缩不前、必修、研读。
2.自主、独立学习。画出给你印象深刻的句子,反复阅读,认真体会,可以在旁边做出批注;有不懂的问题要标记出来。
3.合作探讨。小组交流初步的阅读的感受。交流的主要话题:
用自己的话的说出诗歌表述的主要观点;诗歌的层次结构;诗歌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形象的比喻,有什么好处;与生活现象结合,对诗歌进行质疑问难。
4.检查、反馈自主学习的情况,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下面的环节设计做好准备。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首先体现在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来读书和质疑问难。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所以学生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都是要通过学习实践才能检验出来的,这样,教师才不至于闭门造车,课堂才不至于僵化。]
三、走进文本,研读课文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抓住感受深刻的句子,进行研读、拓展、深化和迁移。当学生提出自己重点理解的句子的时候,教师随即用多媒体课件将相关的内容出示在屏幕上,方便大家交流。
1.“学习击鼓也有漏拍的时候,练习舞蹈也会迈错脚步。”
句子中的“漏拍”、“舞蹈”用来比喻什么?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对待错误的什么观点?联系周围的事情,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通过讨论,结合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他们的所见所闻,使学生认清:错误常见,不可避免,每个人都可能犯错误,用不着大惊小怪,这是一个人成长的规律,应该用正常的心态去面对。
2.“失败也可能是成功之母。”
这句话,很多学生都耳熟能详,但是未必真正做过深入的思考过,理解这个句子可以涉及到以下问题:在什么情况下失败是成功之母?什么情况下会一错再错?
补充从失败的教训中崛起的人和事情,深化认识。
3.“可怕的不是错误,可怕的是错误地对待错误。”
教育要点: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文过饰非,讳疾忌医。吃一堑,长一智。也就是告诉我们犯了错误,要接受教训。在哪儿跌倒,在哪儿爬起。在日常生活中,对待错误,要做到,早知道,早改过,才能轻装上阵;错误使人发展,错误使人进步,虽然人们总是渴望不断成功,但是,客观现实总是挫伤着人们的意志,考验着人类的品德,给人们开着不大不小的玩笑。正确面对,错误往往导引着人们的成功之路。
4.“错误是必修的一课,每个人都要细细读。细细读啊,把它读通,读通它啊,你才会成熟。上好人生这一课啊,你将永远不会糊涂。”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语重心长的叮嘱,有感情的朗读体验。想一想作者说这些话时,心里想的是什么?他还担心年轻人什么?听了这些话,你有什么感受?
教育要点:在生活的常理中,错误不会像辉煌照人的成绩那样让人意气风发。错误总是令人讨厌,让人沮丧。但是,诗人却是为错误欢呼歌唱:应该豁达乐观的看待错误,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良好的竟技状态,才能走好今后的人生之路,这样恰恰是成功的保证。
[设计意图:读书要“进得去,出得来”。引领学生在诗句中徜徉,与诗人共鸣,通过自身个性化的体验,产生个性化的解读。结合学生周围的现实的人和事情,不断端正学生面对错误的心态,成功完成课堂学习向生活实践的迁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
[我们的错误 教案教学设计]
2.《我们的错误》的教学方案 篇二
其实不止如此,现实生活中我们还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分明记得出门带了钥匙,结果却没有;以为东西放在一个地方,事实上却放在了另一个地方;明明没发生的事以为已经发生了,而做过的事却固执地说没做过……为什么我们坚信不疑的记忆总是错得离谱?难道是我们的记忆出了什么问题吗?记忆会被篡改吗,为什么会这样呢?
主客观因素在作怪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记忆可以被分为编码、储存和提取3个环节。在这些环节中,经常会因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产生记忆偏差,记忆被偷偷篡改。
加拿大的认知心理学家约翰·安德森在1978年做了一个实验,让两组被试分别从购房者和窃贼的视角阅读一个关于房子的故事。实验发现,前者更能回忆出天花板的裂缝、潮湿发霉的地下室等信息;而后者更能回忆出价值不菲的硬币收藏、未上锁的门、房屋周围防护物的高度等信息。这说明,个体的主观角度不同对信息的记录和提取就会不同。
专注记忆研究的美国认知心理学家伊丽莎白·拉夫特斯发现,有时只需改变一个词就足以引起记忆偏差。她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让被试观看一个车祸的视频,然后问他们都看到了什么。一组被试被问到“当两车相碰(hit)时,它们的时速有多少”;另一组则被问到“当两车相撞(smashed)时,它们的时速有多少”。一周后,又问他们车祸场景中是否有破碎的玻璃碎片,曾经听到“撞”这个词的一组被试中,回答有玻璃碎片的人数相当多,而另一组中回答有玻璃碎片的人数就非常少。这说明客观的引导词不同会产生不一样的记忆。
美化记忆为哪般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谈论最多的篡改现象,大概就是对往事的回忆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记忆在不经意间被篡改,快乐被无限放大,而一些不快与伤心则逐渐被淡忘,看上去像是选择性记忆的作用体现。
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针对记忆和遗忘提出过“动机性遗忘说”,他认为人们之所以会忘记悲伤的事,是因为个体潜意识里在进行自我维护,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而美好积极的记忆,则在日后的回忆中被反复提取不断强化,每每回忆起来都仿佛能从中获得激励,更有信心和勇气来面对生活。当然,也有人会沉溺回忆,因为他们对现状不满,想要逃避现实。
有些记忆纯属虚构
如果说记忆因主客观因素会导致记忆偏差,我们尚且还能理解,但如果记忆能够从无到有地虚构事实,就真是令人瞠目结舌。难道记忆根本不可信吗?
虚假记忆最早被注意是由于发现犯罪现场的目击证人的证词并不一定可靠,虽然证人十分确信自己当时看到的情况是真实的,但常常会因为情景信息的混淆而导致错误指认或错误描述。例如,证人对犯罪现场的细节根本没有看清,但在回忆时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填充。美国杜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就认为,虚假记忆是大脑中负责处理记忆的部分区域活动增强所致。
虚假记忆不是一种病态,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都可能发生这种情况,特别是对童年时期经历的场景的记忆。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记忆在记录生活时是一台糟糕的摄像机,每个人都是自己记忆的导演,剧情的发展取决于我们想要它是什么样。
痛苦的记忆可以被删除吗
虚构是让记忆从无到有,那么记忆还能从有到无地被删除吗?近期,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成功地擦除并重建了大鼠的记忆,深刻地改变了大鼠对过去事件的反应。
实验中,神经科学家用光信号刺激大鼠的一组神经元,让这些神经元对光信号敏感,同时,对大鼠的脚部进行电击。大鼠们很快便学会将光信号的刺激与电击的痛苦联系起来——当它们感受到光信号的刺激时会感到恐惧。研究人员发现,当光信号刺激大鼠的神经元时,大鼠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增强了。然后研究人员再以低频的光脉冲信号刺激同一组神经元,来削弱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从而起到擦除记忆的作用。果然,当大鼠再次感受到光信号时,没有表现出之前的恐惧状态,这说明大鼠脑中与痛苦有关的记忆已经被擦除了。
而该研究最让人感到吃惊的发现在于,在大鼠被擦除记忆后,重新使用高频率光脉冲信号再次刺激同一组神经元,它们竟能够恢复之前的记忆,再次表现出恐惧的状态。
如今,科学家正在寻找更多的消除痛苦记忆的方法,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人类应激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就发现,可以通过抑制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帮助人们“忘却”痛苦记忆。
3.《我们的错误》读后感 篇三
我们都会犯错误,不应当逃避,他应当直接面对。
记得有一次,我们班的同学在老师办公桌上拿走了数评答案。还把答案卖给别人,过了几天,老师仍未发现。依然毫不知情的教着课。一天,忽然老师虎视眈眈的冲了过来,一把掀开那位同学的数评。他正抄着答案。老师开始质疑另外几个同学的数评是怎么全对的。这位同学还没等到老师质问,赶忙接了话,王炳桌也买答案了。老师愤怒极了。那个同学还在底下悄悄的笑!老师气的把粉笔一摔。我认为那位同学应该及时道歉。
不仅他们犯过错误,我也犯过错误。例如小时候偷偷弄断了妈妈的口红,不过好在我及时承认,妈妈这才放过了我。
4.《我们的错误》读后感作文 篇四
一:“错误可能是再一次错误的开始,失败也可能是成功之母”这句话让我明白了,人就是从不断的犯错和改错中经历失败与成功,从而成长起来的。再对照一下我自己我就犯过这样的错误:我的同桌张蕊馨是一个学习优秀的好孩子,而我却经常和她发生小矛盾,就在昨天我就和她发生了小矛盾,昨天,她回答问题回答错了,她坐下的时候,我偷偷的嘲笑她,被她发现了,我不但没向她道歉,还以她超了“三八”线的名义,打了她一下,最后,她生气了,我不应该打她,应该向她道歉。这就是“错误是再一次错误的开始。”
二:“可怕的不是错误,可怕的是错误地对待错误”这点让我明白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用错误的方法去对待错误”而我就犯过这样的错误:有一次,我没有写作业,到了学校以后,组长问我怎么没交作业,我却说自己忘了带了,最后,组长问我怎么没交作业,我却说自己忘了带了,最后组长还是用找老师的方法,把我逼的说出了事实,如果组长不追根到底,我下次可能还会不写。这就是我我错误的对待错误的事情。
5.《我们的错误》的教学方案 篇五
所谓“棍棒底下出好人”,就是大人使用武力惩罚犯了错误的孩子。我小时候,只要一犯了错就会被老爸胖揍一顿,打完了之后,他和我讲道理时,总会说什么“棍棒底下出好人”、“不打不打成才”,所以嘛,我打你也是为了你好。当时,我虽然很不服气,但又只能含着热泪信了。
教育专家说,体罚和家暴是会遗传的。想想还真是如此,等我当上母亲之后,也确实不自觉就接过爸爸的棍棒,不过,我与时俱进,用的是手机充电线。写到这时,我羞愧万分:自己挥舞电线的样子一定是非常丑陋的!我体罚孩子的次数大概有将近十次,原因大多是他们写作业不认真,或者扯谎和未经许可拿东西。
记得最后一次动武是大娃上小学五年级,因为她偷偷地拿了我50块钱。发现钱不见了,我很生气。好不容易捱到周末孩子回家,吃过饭后,我把他们叫到跟前,然后拿出夹钱的那个本子,问他们:这张钱是谁拿的?二娃马上紧张地说:不是我拿的。大娃也跟着说:不是我拿的。我强忍住气:你们俩都说不是自己拿的,那难道出鬼了?再问你们一次:是谁拿的?两个娃还是都一口咬定:不是我拿的!我一下子就火冒三丈:好,你们都说不是自己拿的,那我就只好一个一个的打,打到你们说出真话来为止!说完,我就拿了根充电线给二娃的腿上抽了两下。二娃马上痛得号啕大哭:不是我,不是我!这时,我发现大娃的脸色变得极不自然,便给她的腿上也抽了两下。大娃吃痛不过,马上招了:是我拿的!
猜想得到证实,我气得七窍生烟,挥舞电线又给大娃的腿上抽了几下,边抽还边骂:一直跟你们讲,妈妈最讨厌扯谎和偷拿东西的人,你要什么可以和我说,但是千万不能偷偷摸摸地拿。然而,打在儿身,疼在娘心。虽然当时我做出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但心里着实心疼,可是,我又怕不狠狠惩罚,她长大后再犯类似的错误被抓去坐牢。
此事让我想到先前一年,她从学校图书馆偷偷拿书回宿舍的事。当时,还没听老师把话说完,我就气炸了:啊,那不就是偷书喽!周末她从学校里回来后,我问:为什么不经过允许就把书拿回宿舍?一开始不管我怎么问,她都是闭口不言,气得我暴跳如雷,拿出电线就给她抽了几下。挨了打后她哭着说:我喜欢看那本书,可是家里又没有。大娃的泪让我清醒了很多:没有,你可以叫我买啊!大娃又哭着说:我怕你不答应。我如同五雷轰顶,瞬间失语:难道是我平时要求太严格吗?为什么孩子连买本书都不敢吭声?
回过神后,我告诉大娃:妈妈严格要求,是怕你们从小就养成大手大脚的坏习惯,但是,妈妈并不禁止你们合理的开支,尤其是买书这样的开支,我更加不会限制。尽管事后做了很多工作,但,我觉得大娃依然很少对我提要求。这使我觉得很不安,因为心理学家说,内心有需求而不向父母表达,也不是个好现象。
有心理学书说,父母爱使用武力教训孩子,其实是教育无能的表现,这种父母一不能以身做则,二不能以理服人,只好恃强凌弱了!此外,还有很多父母因夫妻不和或事业受挫而把孩子当成出气筒,这种父母是最无能的。看了这句话,觉得特羞愧,因为,我就曾有过一次这样的经历。
那是大娃三岁多一点时的事,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自己当时像个魔鬼。那时我刚生了二娃十来天,娃爸每天都忙得脚跟不着地,说好的亲自照顾我月子也成了句戏言。其实,当时老妈和大嫂都在我们家,老妈负责洗衣服,大嫂帮忙煮了个把月的饭,按说,我也该知足了,但实际上我真的是有苦难言。因为大嫂总是把肉切得很大一坨,又煮得硬硬的,害我在月子里就嚼得牙齿痛,但因为她是老公的大嫂,我哪里好意思说什么,因此心里憋了一肚子的闷气。那天大娃从幼儿园回来一直哭闹,我怎么哄也哄不住,再加之大嫂在旁边说我,当时说的什么我已忘了,只记得我当时的气一下子就爆发出来了,啪啪就给大娃抽了两个耳光。此后的情形我都不敢再描述了,反正,大娃被我一连打了十几下……事后,我后悔得不得了,几天都不敢看大娃的眼睛。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自己就是个无能的、只会把气撒在孩子身上的妈妈!不过,如果当时大嫂不在场,如果她不在旁边说那些话,我是完全不可能那么疯狂的,在这里我想给朋友们提个醒,如果碰到别人的孩子淘气、而父母神情尴尬,最好找个借口走开……
再后来,我从儿童心理学书上懂得更多:经常使用武力来教育孩子,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觉得自己不好,产生父母不爱我的错觉,成年后则容易“爱无能”。有些天性软弱点的会变得内向自卑、沉言寡语、没有安全感,做事瞻前顾后,一辈子都活得畏畏缩缩、窝窝囊囊;那些天性强悍点的孩子则可能变得比较暴躁、叛逆,在与人发生冲突时,也爱使用武力来解决问题,严重的还可能会仇视社会,成为杀人犯和恐怖分子;也有一部分孩子侥幸成功了,但还是依然找不到幸福感,譬如某知名主持人就曾在节目上泣诉:曾因童年时家教太严苛而自杀;此外,棍棒教育还会遗传,从小被父母体罚过的人,为人父母时也不自觉就对孩子动武,譬如我。
现在我很庆幸自己觉悟得还不算太晚,这两三年来,在我的不断努力下,大娃又慢慢变得信赖我、依恋我,有什么事也会和我说一说了。这让我很高兴,因为良好的母女关系,有利于女儿成长为一个自信乐观、懂得自爱且爱人的女孩子,这样,她在遇到事情时不会偏激,会与父母商量,或者自己也能很好的处理。
也有人说,教育孩子没有固定的公式,要因材施教,有的孩子就是要打打才守规矩、就是要打打才上进……对于此,我也不想辩驳,或许真的是有那种天性乐观、又皮实的孩子吧!不过,我还是想说,尽量少打。
最后,我要把这句话送给正在犯我当年错的父母:重建关系,永不嫌晚!快放下棍棒,去学习如何教育孩子;快放下棍棒,用爱和耐心去包容孩子、引导孩子前行、陪伴孩子成长!
6.《我们的错误》的教学方案 篇六
经常把“不想活了”、“活着没意思”这样的话挂在嘴边,常常以自杀来作为威胁的人,一般不会自杀。
自杀就像一起精心策划的谋杀,绝大多数在发生前已经有迹可查,自杀者会在言语和行动上表明自杀的意图。常常谈论自杀只是一方面,有人还会在写作、谈话中透露自杀的方法甚至时间,他们会阅读很多与自杀相关的文学作品。
事实是,四分之三的自杀者事先都曾告诉别人自杀的意图,或者出于发泄的目的,或者是一种呼救。
错误二
自杀未遂是因为他们并不是真的想死。
很多时候,是人类的求生本能拯救了自杀者的生命。自杀未遂并不代表回心转意。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自杀研究专家乔伊纳说:“每一次成功的自杀对应的是20次失败的尝试。”很多情况下,第一次自杀只是试探性的,割脉时可能刀口很浅,服用的药物剂量也不一定致死,但自杀者会不断地通过尝试积累“经验”,直到成功为止。
错误三
自杀成功的都是坚决想死的。
有些人一心自杀却没死成,也有人只是想吓唬别人一下,却因为选择的手段非常致命而一次成功。许多自杀者其实对生活依然抱有希望,很多人会在遗书中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留恋,只不过他们没有机会了。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创始人费立鹏和学者吴飞都发现,很多自杀成功的中国女性只是一时冲动,并没有那么大的决心。
错误四
情绪好转会减少自杀倾向。
许多自杀的案例遵循着这样的路径:自杀—未遂—情绪渐渐好转—亲人朋友放松警惕—再度陷入自杀情绪—再次尝试自杀。
可见情绪好转并不代表自杀冲动真正消除,周围的人一旦放松警惕,很可能就给了一个人自杀成功的机会。
错误五
一般人不会有自杀的念头。
自杀作为一种应激性的行为,多数由生活中的突发性事件引起,比如说:失去亲人、朋友、配偶,健康出现严重问题(癌症患者自杀率很高)、财产遭受损失、权力和尊严受到挑战、遭遇挫折等等,这些问题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
在许多名人的自传中都会提及自己“那时连死的心都有了”,可见自杀的想法非常普遍。根据调查,30%的韩国人曾有过自杀念头;河南省疾控中心调查发现,22%的初中生和26%的高中生曾想过自杀。
错误六
自杀的人都有心理疾病。
在美国,自杀的人中90%之前被诊断患有精神障碍,而根据费立鹏的数据,中国的自杀者中只有63%的人有精神疾病,吴飞的调查也证实了这个数据。
换句话说,西方的自杀更多的是一个医学问题,而在中国因为大量自杀行为并不是由于精神疾病引起的,所以自杀成了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错误七
不能与有自杀倾向的人谈论自杀,这样可能会“鼓励”他采取自杀行动。
这是最常见的误解。心理咨询行业的从业人员通过大量研究和事实证明,与人谈论自杀的想法、过程、工具、准备等,有利于帮助一个人考虑清楚生死问题,激发人的求生本能。
错误八
有虔诚宗教信仰的人一般不会自杀。
天主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都明确禁止自杀,这可能从客观上降低了自杀率,埃及、西班牙、希腊这些宗教信仰普遍的国家确实自杀率非常低。但同时,自杀率排名靠前的几个国家里,奥地利人和斯洛文尼亚人信奉天主教,哈萨克斯坦70%的居民信仰伊斯兰教,“佛国”不丹的自杀率也相当高。
错误九
只有处在社会底层的人自杀率才高。
很难在社会阶层和自杀率之间找到确切、各国共通的联系,如果一定要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只能说,自杀率在各个阶层都差不多高,但是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表现。
例如在中国,农村的自杀率就远远高于城市;而在多数发达国家,自杀率呈现出“U”形分布,社会底层和高收入群体的自杀率明显高于普通中产阶级;但是在日本,自杀率最高的又恰恰是中产阶级。所以说,如果不谈具体的国家和文化氛围,自杀率与阶层就没有必然的联系。
错误十
自杀很容易。
7.我们喜欢的环境教学方案 篇七
活动目标:
1、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
2、能用连贯的语言表述自己的见解,愿意与同伴和老师进行积极交流。
3、教育幼儿从我做起,注意保护环境,增强幼儿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1、幼儿对周围环境情况有大致了解
2、塑料制品的东西若干
3、减少白色污染的宣传单若干
4、筐篮五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由小松鼠搬家引出课题
师:前段时间小松鼠搬家啦!可是正好碰到下雨天,所以有些东西就存放在我们华盖山上了。今天天气很好,小松鼠想请我小菲老师和你们一起帮忙把它落在山上的.东西去送到它家里,你们愿不愿意帮忙啊!
二、上山,组织幼儿进行讨论、分类,知道塑料制品给我们人类带来的好处
1、好,那让我们出发吧。去看看小松鼠把东西落在那了!
2、你们看,小松鼠把东西落在这了,那我们分工一下吧。把这些东西都带回去。
3、我们分5组,3人合作去捡,看看那一组合作的最好。
4、幼儿分散捡东西,教师巡视。
5、你看我们的小朋友多能干,来来来,辛苦啦,到小菲老师这休息一下。看看你们都帮小松鼠捡回来什么?
6、幼儿一一介绍,并说出这些都是塑料制品
三、白色污染给我们带的危害
1、组织幼儿讨论:
(1)白色垃圾好不好,为什么?
(2)怎样才能使我们的环境变漂亮呢?我们该怎么样做呢?
(3)怎样使更多人知道减少白色垃圾,要保护环境呢?
2、老师小结。
8.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设计方案 篇八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你知道我们国家有多少个民族吗?
找学生交流所知道的民族名字
找出自己最熟悉的民族介绍一下它的风土人情
2、肯定学生的交流,并进行引导:瞧,在一个小山坡上走来了许多学生呢,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我们汉族的呢,他们究竟要去哪呢?(板书:我们的民族小学)哦,原来他们要去民族小学呢,我们
同学想不想也去看一看呀?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引导语:请同学打开课本的第一课,读一读课文。标出不自己不认识的字词,或借助工具书或请教同学。
2、询问读书情况,并利用生字卡片进行检查。
3、指名读,正音。
4、玩游戏、加强巩固:
⑴贴字游戏:教师出示图片,请学生根据图片找到和图片有关的生词。
(例:傣族姑娘的图片下就可以贴傣族孔雀舞)
⑵玩找字游戏:抽出生字,教师读生字,学生找到相应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三、精读课文、朗读感悟
1、再读课文:
师引导:扫请了生字词的障碍,我们再来朗读课文肯定会有更多的收获,想不想再来读一读课文?(再次读课文,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
2、引导:
刚才大家大家读书那认真劲把老师都感染了,看来进入了新班级每个同学都想给新老师新同学留下一个好印象呢。
3、渲染氛围:
来闭上眼睛回忆一下,今天早晨来上学的时候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为大家描述一下早晨这段时间上学路上和校园里的情景。
学生交流。
教师总结:同学们说得真好,可以看出你们注意留心自己周围的事物,能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向他们学习。
3、引导:
刚才的几位同学为大家描述了我们自己的小学早晨上学的情景,那么民族小学又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谁能在课文里找出来?(为大家朗读)
同我们自己的学校比一比,哪些地方不同?哪些地方相同呢?能试着找出来吗?(学生交流)喜欢这样的学校吗?那一起读一读吧,读出你对民族小学的喜欢。
4、听,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民族小学上课了,能找出来有关的段落吗?(指名朗读)
提问:通过读课文,你发现了小作者在描写上课时候的情景时,有什么特别之处?(引导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
围绕静、趣指导学生对本段进行朗读训练。
5、放飞想象,描绘美丽的民族小学:
同桌互读最后一部分
播放音乐,随着音乐学生自由想象
小组交流自己通过想象对民族小学的想象
推选出想象好的同学在班级上进行交流
四、课外延伸、鼓励实践
1、民族小学的许多学生都很想和生活在美丽威海的你们交个朋友,他们很想知道你们是否喜欢他们热爱的民族小学,也很想了解你们的学习生活,课后我们可以把我们一周的学习生活记录下来,整理好邮寄给民族小学的学生。
9.我们成功了教学方案 篇九
知识教学点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激动、欢乐和自豪。
3、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字。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2 课时
教学设计
(一) 谈话导入
1、每个人都有成功的`经历,请大家简单的地用一两句话说说自己做什么事成功了,成功后感觉如何?指名述说。
2、大家说的都属于个人成功,有没有什么成功的事情是很多人甚至是几千、几万人努力的结果呢?
(二) 创设情境
1、播放北京申办奥运成功那神圣时刻的画面。
2、记得这情景吗?谁看了,这是什么时刻?
3、看过的同学当时心情怎样?
(三) 初读课文
1、激趣: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就非常生动地描述了那感人的情景,请大家打开书,自由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描述的情景是否和你看到的画面一样。
2、教学设计
3、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四) 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激动、自豪的语气)
2、你从老师的读中听出了什么?
3、说说你们现在的心情,请带上这种心情朗读课文。
4、小组开火车朗读,比比谁能把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
5、指名朗读,相机指导全班学生朗读。
6、老师听了大家的朗读非常感动。让我们一起自豪地向全世界宣称——我们成功了!(师生齐读课文)
(五) 识字写字
1、在朗读重点词句中指导认读生字。
2、识记生字的字形。
3、写字指导
实践
活动
课后
10.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学设计方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感受到新中国少年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幸福美满。
2.学会课文中的10个生字,理解环绕、飘荡、凉爽、尽情等词义、并区别运用映与应、漂与飘等字的形义。
3.读懂诗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中的红领巾谁指什么。
●教学重点难点
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并通过想象说出诗歌描绘的情景。理解“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感受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要好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1.多媒体课件;2、生字词卡。
●主要板书计划
1.让我们荡起双桨
倒映环绕(欣赏)自然
迎、洒、望、听(歌唱)热爱党
问谁安排(感情)祖国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
1、读一读,再抄写。
推开 波浪 轻轻 飘荡 尽情
倒映 伙伴 悄悄 环绕 凉爽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美丽的( ) 愉快的( )
凉爽的( ) 尽情的( )
课外
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教学随笔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初读课文,学会课后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到公园或郊外去玩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首诗,写的是北京小朋友在北海公园荡舟游玩的情形。它是电影《祖国的花朵》中的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不但有优美的旋律,更有着诗一般的歌词。它的词作者,就是人称“词坛泰斗”的著名词作家乔羽。1955年,乔羽为电影《祖国的花朵》中的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创作了不足200字的歌词,从此,这首歌广为流传,打动了几代儿童的心。(媒体播放歌曲)
2.介绍北海:(出示北海公园图片)
在北京故宫西北侧,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园林之一,是首都北京的游览胜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板书课题:让我们荡起双桨
教学生字:桨
桨:(提醒读准三拼音节jiang)
荡起双桨:划船时同时划动两条桨拍击水面。
二、自主读文,体验快乐
1、请大家打开,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歌的歌词。
2、第一次读课文,我们要完成哪三个任务呢?
(①自己把课文默读一遍,有不认识的字用笔做好记号;②和学习伙伴一起用有效的方法解决不认识的字;③和学习伙伴一起读一遍课文。)
3、那就让我们在歌声中完成它们吧!(多媒体播放此曲,生自主合作读文,完成三个任务)。
4、巩固识字:(媒体出示生字词)
波浪倒映环绕漂荡愉快凉爽尽情
5.进行朗读课文接力赛,选择自己读得最好的部分读一读,赛一赛。
6、.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三、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细读第一小节。
(1)自读课文。
首先以词组形式出示复习生字掌握情况:
双桨波浪轻轻飘荡
(读了这一组词语,你想到什么?诗歌中谁在划船?)
白塔环绕绿树红墙
然后,激趣导读:
读了这两组词语,你最想干什么?
2、下面就让我们荡起双桨,划进美丽的`北海公园。接着教师伴随音乐范读,生边听边想象:自己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再指名读,结合读,引导感悟: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1)、小朋友们来到北海,划船时心情怎样?联系生活加深体验。
(2)、小船儿是怎样“推开”波浪的?轻轻的、重重的?做做动作加深体悟。
“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3)这两行描写了北海公园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色彩?(这两句话描写了北海公园的湖面、塔、树、墙,这些景物有的白,有的绿,有的红)
(4)“四周”是什么地方的四周?为什么用“环绕”?(四周是湖面的周围,因为绿树红墙在湖面的周围,所以用“环绕”)对照图画,读读诗句,说说自己的感受。
(引导学生体会所见景物的美丽。感受白塔高大雄伟,“环绕”一词所体现绿树之茂密、红墙之绵长。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5)正当小朋友们欣赏美景之时,小船有是怎样的状态呢?(小船儿轻轻飘荡)指名边用手势演示,边比较“轻轻飘荡”与上文的“推开波浪”有什么不同?(“推开波浪”表明小朋友们在划桨,小船儿在行进;“轻轻飘荡”表明小朋友们停止划桨,任小船儿在水面上慢慢飘动)
(6)小朋友们为什么停止划桨呢?(因为小朋友们被湖面的美景迷住了)
3、指导朗读。
小朋友们在悠闲自在地欣赏着眼前的美景,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一段?(轻声和赞美的语气)指名读,集体读。
4、小结并板书:倒映 环绕 (欣赏)
四、作业:
1、找出课文中左右结构的字。板书: 塔 墙 洒 悄 环 指名说说怎样记住这些字形。(主要引导学生用熟字记生字)如:“消”记“悄” “西”记“洒”“不”记“环” “塔”和“墙”,指导分析字形结构。 (注意“墙”的笔顺)
2、指导书写。
“荡、桨、墙”要写得紧凑。“爽”要居中写。
3、学生练习描红。
4、熟读课文第一小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背诵第一段:
2、默写生字: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绿树红墙碧波荡漾小船儿在水中轻轻飘荡,此时少先队员们在干些什么?心情怎样呢?让孩子自由读2节体会。
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段。
①提问这一段又描写哪些景物?(阳光、小鱼)
②、“红领巾”是谁?(“红领巾”指少先队员,因为它是少先队员的标志)
③、师范读“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生联系生活想象此时情景。人们常用“太阳”来比喻什么?(人们常用“太阳”来比喻中国共产党)“红领巾迎着太阳”是什么意思?(意思是少先队员心向着共产党)“阳光洒在海面上”仅仅是洒在海面上吗?(也洒在少先队员身上)“阳光洒在海面上”,洒在少先队员身上是什么感觉?(洒在海面上,一片光亮,洒在少先队员身上,他们感觉到温暖)诗中“太阳”比喻中国共产党,体会一下这一句又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呢?(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带来了光明和温暖,正哺育少先队员茁壮成长。)
④、想象我们此时会唱些什么歌?角色体验:现在,同学们就是水中的鱼儿,为什么会悄悄望着我们?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鱼儿真的在望着小朋友,听他们唱歌吗?为什么他们会有这种感觉?(鱼儿不会真的望着他们。听他们唱歌,而是他们感到在中国共产党的哺育下无比快乐,无比幸福,就觉得鱼儿都在羡慕他们)
⑤孩子们在尽情玩耍,此时想到些什么?再自由读3节体会。
A、联系文本,说说什么是“幸福生活”,联系自身生活说说什么是“幸福生活”?
b、引进材料:说说三毛能像少先队员们那样自由自在地划船吗?海娃呢、张嘎子呢?为什么?
3、指导朗读。
小朋友们心情怎样?(高兴,自豪)我们应该怎样读?(应该以欢快的语调,读出自豪的感情)指名试读,自由练读,集体齐读。
4、小结板书:迎 洒 望 听 (唱歌)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齐读第三小节。从文中哪一句看出划船时间?
(2)理解诗句意思。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尽情欢乐”是怎样的欢乐?(很尽兴地玩耍观赏,或者说想怎样乐就怎样乐)在旧社会小朋友们能不能这样欢乐?为什么?(不能,因为旧社会人民受压迫剥削,小孩子连饭都吃不饱,衣服都穿不暖,哪能尽情地欢乐呢)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这里的“谁”指什么?(指社会主义国家)诗中说的小朋友是不是真的不知道是社会主义国家祖国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不是)既然知道,为什么还要问“伙伴”呢?(这样明知故问,更能表达他们对祖国的感激之情)
(3)指导朗读。
读第一、二行时要用陈述语气,读出欢快的情感。读第三、四行时,语调要突然、轻,好像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似的,提醒伙伴注意。“谁”要重读,“幸福生活”语调要上扬。教师范读,指名试读,自由练读,集体齐读。
(4)小节并板书:问 谁安排 (感激) )
4.小结这一段。
四:作业:
1口头扩词:
荡()()推()()()
课()()()墙()()()
2区别助词:
谁()狼()消()西()
推()浪()悄()洒()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继续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课文。
二、齐读课文。
1.课文中三小节末尾两行内容都相同,他们反复出现起什么作用呢?(表明小朋友们陶醉在欢快愉悦之中,他们忘记了划桨,任小船飘荡,只感到一阵阵凉风拂面)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想想诗歌描绘的情景,说说课文中三个小节内容表达了小朋友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相关板书:自然
热爱 党
祖国
三、指导背诵.
①根据挂图,指导背诵。相机板书
第一小节:倒映、环绕(欣赏美景)用轻声和赞美的语气读。
②第二小节迎、洒、望、听用高兴和自豪的语气朗读。
③第三小节问、谁安排用感激的语气朗读。
④同桌互背练习。
四、歌曲欣赏《让我们荡起双桨》
播放歌曲、闭眼想象,孩子在北海公园,夕阳下游玩的欢乐情景。
五、作业:
1、读一读,再抄写。
推开 波浪 轻轻 飘荡 尽情
倒映 伙伴 悄悄 环绕 凉爽
2、加偏旁组词(小黑板)
( )( ) ( )( )
主 良
( )( ) ( )( )
( )( ) ( )( )
肖 果
( )( ) ( )( )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美丽的( ) 愉快的( )
凉爽的( ) 尽情的( )
4、选字填空
1.应映
()照答()放()倒()
2.飘漂
()浮()扬()荡()泊
5、词语搭配
美丽的风 愉快地飘荡
鲜艳的白塔 轻轻地欢乐
凉爽的红领巾 尽情地歌唱
6、修改病句
1、今天早晨下了一天的雨。
2、小华加入了少先队员。
3、我们热烈欢迎新同学。
4、这是高大的一棵树。
7、乱句成段
()开始,小花苞穿着绿色的衣服。
()又过了几天,花瓣盛开了,在阳光下向我们张开了笑脸。
()几天后,小花苞顶破了外衣,长出几片花瓣来、
()月季花开满花坛,有粉红的,有暗红的,有桃红的,还有白色的和黄色的。他们争奇斗艳,互相比美。
8、填空
1.“红领巾迎着太阳”一句中的“红领巾”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我们都是好朋友教学方案设计 篇十一
活动目标:
1、学习儿歌,感受儿歌顶真的手法。
2、共同分享和好朋友一起玩的好玩的事,体验友谊的`温馨.
活动重点:
学习儿歌,感受儿歌顶真的手法。
活动难点:
共同分享和好朋友一起玩的好玩的事,体验友谊的温馨.
活动准备:
1、头饰:小花猫、小青蛙、梅花鹿、小白兔、小老鼠
2、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通过谈话,引出活动内容。
小朋友你们有朋友吗?你的朋友是谁?平时你和好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喜欢做什么好玩的事情呢?
二、让幼儿阅读幼儿用书、初步熟悉儿歌角色。
1、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张图片,现在请小朋友仔细看看,看一看图中都有什么?
2、图中都有哪些小动物?它们开心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它们和谁在一起是好朋友?
三、教师朗读儿歌,幼儿初步理解儿歌内容。
1、教师朗读儿歌一遍,幼儿倾听。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儿歌,儿歌的名字叫“我们都是好朋友”,现在请小朋友认真仔细地听。
2、儿歌里的小动物在做什么?小花猫在做什么呢?谁来说说?某某小朋友听到了小花猫,去买花。还有谁听到了什么呢?
3、教师再次朗读儿歌一遍,幼儿熟悉内容。
小动物们在路上遇到了谁?哪个小朋友能够完整地说出这件事情。小花猫,去买花,路上遇到了谁?我们一起来完整地讲述,小花猫,去买花,路上遇见小青蛙。小青蛙去做什么,又遇到了谁?
4、根据儿歌内容,按出场得先后顺序调整头饰和图片。
第一个出现的小动物是谁?接下来是谁?我们按顺序来排一排。我们一起按照图片和头饰,把儿歌念一遍。
四、幼儿学习朗读儿歌,感受儿歌顶真的手法。
1、现在老师请五个小朋友带着头饰,并且手里拿着图片来念儿歌。
刚才我们都念了一遍儿歌,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首儿歌有一个有趣的地方,你们发现了吗?
儿歌每一句最后的一个词是下一句的开始,这种方式叫做“顶真”。你们知道什么叫顶真手法了吗?
2、小朋友想一想有什么方法能够很快地记住儿歌内容。
3、如果去掉一些图片,你们还能念出儿歌吗?
五、小结.
12.《我们的错误》的教学方案 篇十二
我们HR看简历常看到的13个基本错误
我是内地一普通院校心理学专业小硕,本科学的是临床,所以有医师资格证。男友在上海,所以求职方向就定在了上海,经过一番招聘会、跑医院投简历、面试,本周一刚和卢湾区精神卫生中心签了约。跟我的同学们相比,我属于签约很早的一批人。我这个人比较懒,要求也不太高,简历没投几份,觉得差不多的就定下了,所以我签约早、求职经历也很简单。
1.徐汇区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交通大学附属):
网上给几个医院、学校以及公司投过几份简历,但都泥牛入海。参加了2个上海招聘会,其中一个还号称是医药专场,但是几乎一个医药相关职位都没有(做销售的岗位倒是挺多,但是我不考虑),医院更是一家都没有,所以只是去逛了一圈就回来了,一份简历都没投。
所以去这两个精神卫生中心投简历可以说是我正式开始找工作。
站在徐汇区精神卫生中心门口有点紧张,也不知道进去了该说什么,bf教了我半天,然后让我自己进去。从挂号处一路问路,百转千回地终于找到了人事科,不由的感慨这医院的楼咋设计的这么曲折捏,这走廊真叫一个弯!对着本来就大开着的门敲敲,里面有人问我干啥,于是我就站在门口说“我是09年即将毕业的心理学硕士研究生,看到网上招聘信息就过来拜访一下”,里面的人说“你看的啥时候的招聘信息?我们招聘结束了,09年的还没开始。”我一愣一愣的不知道怎么回答,遂说“那我留一份简历好吗?”他说好,我就屁颠屁颠的走进去到他办公桌前放下手里的档案袋开始往外掏简历。只听得他嘴里嘀咕“我们都要有医师资格证的”,我赶快说“我已经考到了”,随即双手奉上简历。他翻看了两眼,看到我是应用心理学专业,说“我们这没这个专业,这应该是搞心理咨询的吧”,我赶快补充:“我有医师资格证,而且我们实习是在##省精神病院和##省心理咨询中心,可以做精神科医师的。”他也没回答,又瞄了一眼后面的自荐信,然后把简历放在一边就让我走人了。我说了谢谢就走了,也忘了问他贵姓,失误~
总之,到第一家医院投简历的结论是发现管人事的老师也并不凶啊,整个情景都比想象的好一些。是我以前把这些太妖魔化了吗?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经过询问得知这两家其实是一个单位两个科室,所以去过前一家之后第二家就没再进去找人事科(其实估计二者的人事科也是同一个~)。它们是上海交大的附院、有自己的学生,而且是上海市级医院,所以希望不大这是早就知道了的。进去了一路找到“人力资源部”,说明来意后里面的一个女老师让我去隔壁找“马老师”,于是我过去,再次说明来意。马老师是一中
年女老师,我说“我是09年即将毕业的心理学硕士研究生,想了解一下这里的招聘情况”,就问我是哪个学校的,一听我的回答(不是重点院校)就立刻说“我们不要。”大概是因为早就有这种心理准备,而且也清楚这里是交大附院、上海精卫所以并没报多大希望,我听到她这句话之后倒也并没有惊讶或者失望的感觉。随后的内容不外乎我反复要求留一份简历、她反复声明他们今年招聘计划不多、而且只要国家部属的十大院校(我也不知道是哪十大)的学生,准备去那些学校进行校园招聘,说不会考虑省属院校的学生,初筛的关都过不了。经过我的反复要求,最终还是留下了一份简历,还用订书机订了一下(我原本是用回形针固定的)。
期间她翻看了一下简历,问我是哪的,我说##的、但有亲戚在上海,她就有点感兴趣的问“什么亲戚?是直系的吗”,我说“是叔叔”她就没兴趣了,在简历上我的个人资料旁边的空白上写上我的生源地:“##”。她反复强调他们不要非重点学校的,还建议我可以去区精神卫生中心看看。由于考虑到她已经写了字在我简历上、没法再给别人了,另外也算是贼心不死、抱有幻想,所以坚持留下了一份简历,她找订书机订了、收起来,我就走了。
黄浦区精神卫生中心、静安区精神卫生中心:
黄埔。
居然搬家了,打电话问了新地址并找到之后已经中午,人家下班吃饭了,一点半上班。我们去附近超市买了点东西吃完坐在路边等着,时间到了我就再次进去。他们是几个部门共用一个有分隔的大办公室,我自我介绍之后就有人叫里面的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女老师过来带我进到里面一个隔间,这老师不错还让我坐下,然后我自我介绍,她听到我的学校就说:“你是外地生源?我们要先招本地的,不够的话才考虑外地的。”我问“一点机会都没有吗?”她说那你留一份简历吧。于是留一份,临走问她贵姓、什么时候能有消息,她就拿出一张纸给我写下她的名字和电话让我以后打电话问消息,我问什么时候,她说大概要到十二月了,说他们要等十一月卫生招聘会之后再面试。我后来查了一下,他们所说的这个招聘会应该就是十一月在同济开的那个,但是我同学参加的结果却发现他们并没去那里招聘,估计是因为在此之前主动送上门的简历已经够用了吧。
静安。
郁闷,竟然也搬家了,而且对门的保安都不知道它是干啥的、搬到哪去了,只知道“这个单位早就搬家了”。打电话问了新地址,过去。对方还挺热情的,院长和书记轮流跟我谈话,明确表示他们对硕士有兴趣。尤其是院长,在他办公室和我聊了半天,连我父母的工作情况和从我家到上海的路程问题都问到了。于是我觉得这个单位估计有戏。但是事实上后来并没再联系过。我不知道是因为对方已经招聘满了还是因为他们也在等待我再次跟他们联系?当时谈话完毕我留了一份简历就走了,我等他们的消息没等到,我也没再跟他们联系。
卢湾区精神卫生中心:
按照网上查到的地址过去,发现它也搬家了……我狂晕,在我心目中医院的地址应该都是完全固定的吧(开分院的除外),为啥上海的医院都喜欢搬来搬去的?不过卢湾还是比较周到的,在老地址留了个通知,写的有他们的新地址和电话号码。按地址找过去投简历,因为是周五了,人事科说院长不在,让我留了份简历回去等,说下周之内给我消息。他们办事效率挺高,我没想到他们周一早上八点多就打电话给我,让我下午过去面试。到了之后他们并没有考试我(这出乎我的意料,去之前我还紧张兮兮的准备了半天呢),就问了一下我的个人情况,然后跟我讲了讲如果到他们这工作的话待遇是怎样的。上海事业单位没有户口是不给编制的,静安当时也是这么说的,卢湾也不例外。说是有没有编制待遇基本相同,也就是同工同酬,除了没有住房公积金。还让我去申请户口试试看,说有户口的话就可以有编制了,但是我看过往年的评分情况,知道自己申请不到的,所以已经做好居住证、编制外人员的准备了。
关于工资待遇,我投简历的时候他们说是按照统一标准,于是我就回去了。出去之后bf说怎么不问清楚到底是什么标准,到底能拿到多少?于是我又跑回去问(觉得自己挺傻的,汗)。他们的态度很好,因为他们此前没招聘过应届硕士,所以也不清楚我究竟能拿到多少,就找了一堆的文件什么的,拿着计算器在那算了半天。他们这种态度让我对这个单位印象比较好。
最后我就签了这里。在我同学中我签约算是最早的一批,大部分人还在投简历以及等待后续招聘会阶段。也许我会再去招聘会凑凑热闹,但是不会再投简历了,也不打算毁约。我的求职过程很简单,历时也很短(如果去掉中间的等待协议书下发的一个月,我从开始求职到最终签约大概也就半个月左右吧),中间连一次正式的面试都没有,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缺憾,不过能简单顺利的找到工作当然是好事了。我的同学有些人不理解我的做法:在上海没户口没编制收入也不高,为什么要签呢?也有人认为:进了三甲医院就是三甲的水平,进了二级医院就只能是二级的水平了。这些也确实是事实,想到这些的时候我心里也会有些不舒服,但是我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这就行了。
我求职的时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想和bf在一起,所以就向着上海努力。其实我如果留在内地的话有更广的范围可选择,也有待遇更好的单位可以去;但是既然选择了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我只能挥泪放弃户口、编制、三甲等等这些方面。希望事实能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总结下来其实还是那句话:要给自己的求职有个比较明确的定位。一方面是对自己要求的定位,包括地点、医院级别、专业,等等。要明白自己要的到底是什么,或者说自己最看重的是什么。另一方面是对自己的定位,要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往哪个方向努力的成功希望最大。因为在这个博士都不再值钱的年代,小硕想找到一个各方面都称心如意的单位并不是那么容易,其中利弊请仔细掂量,然后做一个最能给自己幸福感的选择。
很感谢我的父母,支持我做这样的决定。
【《我们的错误》的教学方案】推荐阅读: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错误分析08-14
《错误》中错误的几种理解--《错误》中错误的几种理解08-30
公文常见的错误07-24
语文词语错误的例子08-28
改正错误的300字作文06-27
七年级美丽的错误作文06-27
承认错误的检讨书07-12
静脉用药错误的应急预案07-20
优秀简历要避免的错误08-17
7种常见的面试错误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