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运输高新技术装备效益评价研究论文

2024-06-23

铁路运输高新技术装备效益评价研究论文(精选6篇)

1.铁路运输高新技术装备效益评价研究论文 篇一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基于模糊技术的跨国公司技术联盟效益的评价方法研究

作者:张淑华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8期

[摘要]文章首先建立了一组技术联盟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再基于模糊综合评价原理对跨国公司技术联盟效益进行综合评价,得出了跨国公司技术联盟的效益水平,由此确定所选择的技术联盟伙伴是否适合本公司的发展。

[关键词]跨国公司;技术联盟;评价指标;模糊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P011

[文献标识码]A

2.铁路运输高新技术装备效益评价研究论文 篇二

1 林业标准化效益评价方法

林业标准化效益评价方法可分为定性评判法与定量评判法。更准确的评价标准, 一般不只是采用一种方法, 而是根据需要采取多种方法, 进行更科学的综合性评价, 避免主观因素影响评价结果。

定性评判法:评判者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 对目标标准的全文审阅后做出印象质量判定。这种判定需要高层次及全面知识的支持和客观的心态保证。这种评判可延伸到对制定过程的全面了解。

定量评判法:根据标准制定要求、实践结果及过程质量控制点的行为效果, 提前确定一系列量化指示并予以测定量值, 再借助于某些工具进行运算判定。这种方法需要提前指示数的确定和量值的获得方法。

2 林业标准化效益评价指标

林业标准化效益评价问题, 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林业标准化效益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三大方面。进行林业标准化效益评价, 可以直观得知实施某项标准后的效益以及标准的科学性, 使标准化过程的科学性得到检验, 同时对促进标准的质量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林业标准化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态方面:如生态环境改善, 人居环境质量提高, 森林健康水平提高, 森林数量增加, 森林质量提高等。 (2) 资源节约方面:在林业生产领域、流通领域、消费领域中, 可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减少资源浪费和消耗, 提高林业劳动生产率。 (3) 林产品质量方面:在林产品质量安全、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得到保障。 (4) 市场化方面:能够合理简化林产品的品种规格, 促进林产品的生产标准化、市场化, 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 保护消费者利益, 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消除国际贸易技术壁垒, 解决国际贸易纠纷, 加强与国际技术合作交流。 (5) 科学技术方面:推进科技进步, 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 (6) 经济效益方面: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是看标准实施前后经济效益的对比情况, 是否对林区发展和林农增收有利, 能否提高当地的劳动生产率, 改善林产品质量与安全性等。社会效益主要是看标准实施前后对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 林农素质、文化生活、科技水平、经济活力以及林农人均纯收入的增长情况。生态效益评价主要是看标准实施前后, 对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 包括对森林资源、环境质量以及林产品质量与安全性等的影响。

2.1 指标体系总体框架

采用系统评价技术, 建立林业标准化效益评价指标体系[3,4,5,6,7,8,9]。林业标准化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3个层次:第1层次分解为生态、经济、社会和保障4个截面, 称“功能层”, 它标志着现代林业的内部功能差异;第2层次是对第1层次生态、经济、社会3个截面的进一步分解和描述, 称“指数层”, 它针对现代林业四大服务功能, 予以本质上的识别;第3层次是对第2层次所表述的指标综合, 称“指标层”, 这是进行定标、量化、动态实时调控的单元和要素, 也是度量现代林业建设发展最有效、最直接、最基层的元素 (表1) [10]。

2.2 核心评价指标

在指标体系总体框架的96个候选指标中, 筛选出60个可统计的核心指标, 分属17个指数, 构成了林业标准化效益评价核心指标体系。

(1) 森林资源质量指数。包括森林覆盖率、林地利用水平、混交林比例、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森林碳密度。其中, 碳汇是指森林吸收并贮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贮存二氧化碳的能力。碳汇计算方法如下:

式中:△N—每年碳贮存量的变化;N (t) —第t年碳贮存量;NA (t) —每公顷土地面积上的第t年地上部的生物量 (t/hm2) ;NB (t) —每公顷土地面积上的第t年地下部的生物量 (t/hm2) ;Ai—第i层所占的面积 (hm2) ;T (t) —每公顷土地面积上第t年地上部的干材重量 (t/hm2) ;0.5—木材干重转换成木材碳贮存量的转换系数;SV (t) —第t年每公顷面积上的木材贮积量 (m3/hm2) ;WD—树干密度 (t/m3) ;BEF—去皮木材贮积量转变到整株蓄积量的生物量转换因子;R—根的生物量/枝的生物量的比率。

森林碳密度是指单位森林面积中森林碳总储量 (森林碳密度=碳总贮量/森林面积) 。固碳是增加温室气体汇 (吸收) 、减缓气候变暖、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途径, 对于我国的环境保护与履行国际公约将起到重要作用。

(2) 国土质量指数。包括土地荒漠化率、水土流失率、国土质量动态指数。

(3) 森林资源持续指数。包括森林资源消耗指数、森林资源永续指数。这里的森林资源不仅仅是指木材, 包括森林内可调查统计的各种动植物资源和林地资源。

(4) 森林健康指数。包括森林健康水平、森林健康指数、森林灾害预测能力、森林灾害治理能力[11]。其中:森林灾害水平计算方法为:

森林灾害健康水平=

也可以采用简化计算方式:

森林健康指数用森林健康综合构成指数模型 (THI, forest health integrated compose index) 表示, 计算方法为:

式中:IV为森林分层重要值, 表示森林群落中林冠分层的水平 (重要值=相对频度+相对密度+相对优势度, 简化为:IV=ΣKij, Kij表示森林中第i层第j种树木的株树, i=1, 2, 3, 4分别代表主林层、亚主林层、演替层、更新层) 。CAV为顶级适应值, 它是根据某一乔木树种在群落中的枯立木株树、优势树种达到自然成熟的年龄大小、林内伴生情况、优势树种耐阴性、先锋性及稳定性等多个因子综合判定, 表示该乔木距离顶级树种的差距, 取值为1~10, 有专家系统评分赋值。B通过样地调查获取, B=a× (D2H) b, D为胸径, H为树高, a、b为参数。R为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和恢复力 (适应性) , R= (1-P) ×100, (0≤R≤100) 。P为森林生态系统有害生物危害强度, 为第i种有害生物第j级危害强度, ai为第i种有害生物权重即经济重要性或风险性。Pi=∑zj×j zi×n, pi为有害生物虫口密度指数 (有害生物危害强度) , zj为第i种有害生物第j级受害株数, j为第i种有害生物危害级数, 一般情况下j=0, 1, 2, 3, 4, 5, n为第i种有害生物的最高危害级数, 一般情况下n≤5, zj为调查第i种有害生物所统计的总株数。

森林灾害预测能力计算方法为:

式中, μij=[ (1-第i级第j种林森灾害预测面积-第i级第j种森林灾害实际发生面积) /第i级第j种森林灾害实际发生面积], μij≤0时, 令μij=0。

(5) 生态保护指数。包括生态公益林比例、自然保护区面积比例、森林资源保护能力、平原农田林网率、野生动物种类保护率、野生植物种类保护率。

(6) 产业效益指数。包括投入产出比、林业产业贡献率、林业产业劳动生产力、林业土地生产力。

(7) 产业结构指数。包括产业结构比、资源对外依存度、林业高技术产业率。

(8) 产业环保指数。包括单位产值资源消耗量、单位产值废物排放量、单位产值能耗。

(9) 社会效益指数。包括林业就业贡献率、农民增收的贡献率。

(10) 生态家园指数。包括城市绿化覆盖率、乡村绿化覆盖率、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11) 森林文化指数。包括森林旅游人气指数和森林文化产业指数表示。森林文化, 在广义上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与森林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狭义上, 指与森林有关的社会意识形态,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风俗习惯和行为模式。在文化结构上, 分为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4个层次[12,13,14,15]。其具体结构如下:

森林文化的外延产品, 即森林物质产品、森林技术等在产业标准和生态标准中得到了反映, 森林文化主要通过对森林文化的具体应用来表示, 主要可以用可以调查统计的、能表示森林文化贡献力的森林文化产业产值和森林陆游人数的相对值来表示。由于森林文化渗透到整个林业产业, 甚至于其他行业, 在这里森林文化产业只能是生产、经营狭义的森林文化产品的产业, 可以包括森林旅游业和森林艺术作品产业等。

(12) 林业能力指数。包括林业生态服务能力、林业总服务能力和社会满意度。

(13) 资金保障指数。包括单位面积生态建设投入、生态建设财政投入比重。

(14) 管理水平指数。包括资源管理信息化程度和管理人员知识水平。

(15) 人力素质指数。包括人力资源能力指数、林业从业人员能力水平总指数、科技与管理岗位能力水平指数、工人能力水平指数。

(16) 科技保障指数。包括科技成果推广利用率、科技人员人均专利数、科技人员人均成果数、科技人员人均论文数、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林业科技投入比例、万人均科普专职人员。

(17) 标准化水平指数。包括绿色林产品市场占有率, 森林认证率, 林业行政能力指数, 林业技术能力指数。其中:

式中, 错案包括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林业行政、刑事诉讼案件中败诉案件, 行政复议中撤销、变更、责令重新作出处罚等案件, 以及由监督机关、社会监督等发现的处理不当的林业案件。结案率是指林业案件、信访事件等的办结率。

林业技术能力指数=

其中, 林业高新技术增加产值包括林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非高新技术产业应用高新技术增加的产值。

3 林业标准化效益评价基础数据计算

林业标准化评价基础数据计算理论与方法直接源于森林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和方法, 通过对林业活动进行全面计量, 为实现林业标准化效益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3.1 森林资源存量核算

主要是对林地和林木总拥有量及其变化进行核算, 首先是实物量核算, 进而通过估价实现林地林木价值核算。

3.2 森林产出核算

主要针对当期从森林获得的林产品、生态服务进行核算。其中, 森林产品核算着眼于森林提供的实物产品, 包括木质林产品、非木质林产品。首先是实物量核算, 进而是价值核算。森林生态服务核算则主要着眼森林具有的生态服务功能, 按照当期提供的服务流量进行核算, 包括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固碳释氧、固土保肥、防风固沙、净化空气和景观游憩等, 反映其为人类和经济体系所提供的服务价值。

3.3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与生态保护支出核算

主要针对经济体系为森林管理和生态保护所投入的经济资源进行核算, 以反映为森林维护所付出的经济代价。具体包括森林资源管理支出核算和生态保护支出核算2个部分。

3.4 林业投入产出核算

主要针对森林产品采集、森林培育和保护、林产品加工等生产过程中的投入与产出关系进行核算。其中, 产出用各种产品表示, 投入则区分为中间投入和增加值 (最初投入) 2个部分。

3.5 森林资源综合核算

主要目的是要将上述核算结果与传统国民经济核算的相关总量指标联系起来, 体现将森林资源纳入国民经济核算的总体结果。具体包括林地林木存量及变动价值与国民财富的联系, 森林产出价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联系。

4 林业标准化效益评价数据合成

4.1 指标数据的标准化

数据标准化处理主要包括数据同趋化处理和无量纲化处理2个方面。数据同趋化处理主要解决不同性质数据不能直接加总问题, 对不同性质指标直接加总不能正确反映不同作用力的综合结果, 须先考虑改变逆指标数据性质, 使所有指标对测评方案的作用力同趋化, 再加总才能得出正确结果。数据无量纲化处理主要解决数据的可比性。

数据标准化方法有多种, 归结起来主要有直线型方法、折线型方法和曲线型方法三大类。

4.2 指标合成方法与计算

建立了林业标准化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后, 必须对这些指标进行综合量化, 量化的方法是从基层到高层, 直至最后复合成一个具体数值, 其具体的数学模型为:

式中, ri为基层第i指标值, αi为基层第i指标权重。r (t-1) i为标准化前数值, r (t) i为标准化后数值。

摘要:采用系统学评价技术, 从林业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3个方面建立林业标准化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对林业标准化效益进行评价。

3.企业技术创新的生态效益评价 篇三

企业技术创新的生态效益评价

指出了传统的`技术创新评价的不足及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生态效益评价的必要性.在阐述实现技术创新生态效益标准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的企业技术创新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推荐了几种常用的评价数学模型.

作 者:谭飞燕 常立农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技术、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82刊 名:许昌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XUCHANG UNIVERSITY年,卷(期):200322(5)分类号:F224.0 X820.3关键词:生态效益 技术创新 评价 指标体系 数学模型

4.铁路运输高新技术装备效益评价研究论文 篇四

摘要:后工业化时期的城市与河流间关系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城市内河整治作为一项环境工程的同时也具有巨大的社会、经济、文化综合效益.文章尝试综合使用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手段,构建城市内河整治工程的综合效益评估体系,对工程的生态、经济、社会价值分别进行调查和测算.并结合对南京秦淮河的评估结果,指出政府应正确关注内河整治的`外部效益,采取必要对策进行转移支付,从而可持续地提供优质的城市公共产品.作 者:梁晶 祁毅 曹大贵 作者单位:梁晶(南京大学)

祁毅(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

曹大贵(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研究室)

5.铁路运输高新技术装备效益评价研究论文 篇五

标准化是特定意义下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为人们解决通用性、普遍性问题,为人类和社会节省了大量时间、人力、财力和物质资源。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促使发达国家愈加重视标准化工作,很多国家和标准化组织纷纷开展标准化效益的量化研究。德国标准化协会从宏观经济角度和微观经济角度进行了研究,获得标准化对国民经济贡献率为1%;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也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标准化所产生的效益,计算出标准化对本国带来的好处。

标准化作为大型复杂产品研制的重要保障手段,但因在国内缺乏对其效益定量评估的方法,其巨大的作用与贡献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因此,本文以航空装备研制项目为对象,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对大型复杂产品研制项目中标准化效益的评估方法,将标准化效益从航空装备科研生产的总效益中凸显出来,彰显标准化工作的作用。

1方法构建

航空装备研制项目标准化效益评估方法构建的总体思路是建立标准化工作完成情况与效益之间的数学关系。通过考察标准化工作的完成情况,利用数学公式计算当前标准化工作状态下效益值。方法构建步骤如下。

1.1建立标准化工作项目体系及指标体系

参考装备产品标准化工作的有关规定,以及相关标准化专业书籍,构建了航空装备研制项目标准化工作项目体系及指标体系。

工作项目体系包括设计、生产两个部分,具体内容见表1和表2。

指标体系包括研制成本指标、研制周期指标以及产品质量指标3类。

1.2考察标准化工作项目对研制项目影响权重

依据构建的标准化工作项目体系及指标体系,设计相关问卷,对航空领域各厂所设计、生产人员进行调研。根据调研收集的数据,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标准化工作项目的影响权重。

注:表中用灰色标出的考察点主要以专家打分(5分制)的方法表明其完成情况或优劣程度。

注:表中用灰色标出的考察点主要以专家打分(5分制)的方法表明其完成情况或优劣程度。

1.3收集标准化工作完成度以及总体效益的相关数据

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工作项目完成度、指标的相关数据,依据完成度计算原则进行工作项目完成度的估算。考虑成熟技术继承特点估算标准化对于费用、进度、质量等指标的总体效益。将估算出的总体效益分配到指标对应的一级工作项目中。

1.4建立标准化工作完成度与效益之间的数学关系

根据收集的完成度数据以及对应的指标效益,采用回归分析或区间分析构建航空装备研制项目标准化工作与指标的数学关系。

2方法应用

2.1方法假设

航空装备研制项目标准化效益评估方法的建立基于各类设计、制造人员对标准化工作的认识。该评估方法设置了若干条前提假设,当所有假设均成立,证明方法有效。通过航空装备标准化认可度问卷就这些假设进行了调研,所有假设的认同率都在60%以上。因此,应用该评估方法时,我们认为这些假设均成立。

2.1.1装备研制项目标准化工作的实施主体是技术人员,标准化人员主要从事标准化技术管理、标准化活动组织、标准化资源维护应用等工作。

2.1.2在装备研制生产过程中,成熟技术的传承主要靠标准化。一部分成熟技术是以标准为载体应用于新装备。一部分成熟技术是以已有装备的技术图纸、技术文件等为载体应用于新装备。

2.1.3对于装备制造业,标准化的效益重点在于“重复使用的种类”与“重复使用的频率”、“重复使用的效率”。设计过程中,重复使用成熟技术、设计理念、设计图纸、通用构型、设计软件、原材料、元器件、紧固件、标准件、通用件及硬件设备等等,重复使用的种类越多,使用的频率越高,使用的效率越高,总体产生的效益就越大。

2.1.4在装备研制过程中,标准化活动是一个计划、研究、实施、反馈的循环过程,绝大部分标准化效益产生于实施阶段。

2.2方法介绍

航空装备标准化效益评估模型主要通过型号标准化工作的完成情况,计算标准化对型号研制项目的进度、费用以及产品质量的效益。主要的计算如图1所示。

主要的评估步骤如下:

2.2.1收集考察点数据

a.设计部分

设计部分二级标准化工作项目的考察点见表1。每个考察点均有衡量其完成情况或优劣程度的计算方法。(表中公式略)

b.生产部分

设计部分二级标准化工作项目的考察点见表2。每个考察点均有衡量其完成情况或优劣程度的计算方法。(表中公式略)

2.2.2综合计算工作项目完成度

航空装备研制项目标准化效益评估方法中,一级工作项目的完成度是评估方法的直接输入。考察点的完成情况及优劣程度是评估方法的原始输入,需将原始输入综合为二级工作项目的完成度,再由二级工作项目综合为一级工作项目的完成度。

假设第i个一级工作项目的完成度为Pi,该工作项目下属的第j个二级工作项目的完成度是pij,对于该工作项目的重要程度为θij;该二级工作项目下属的第k考察点的完成度是cijk,对于该工作项目的重要程度为εijk,完成度综合计算公式如下:

2.2.3公式计算标准化效益

a.设计部分效益计算

将一级工作项目的完成度带入效益计算公式计算费用、进度、质量的总体效益。假设Vdc设计费用效益,Vdt为设计进度效益,Vdq为设计质量效益,总体效益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P2为合同标准实施完成度;P3为标准实施完成度;P4为标准实施监督完成度;P5为简化完成度;P6为“三化”完成度。

b.生产部分效益计算

将一级工作项目的完成度带入效益计算公式计算费用、进度、质量的总体效益。假设Vmc生产费用效益,Vmt为生产进度效益,Vmq为生产质量效益,总体效益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P3为标准实施监督完成度;P4为简化完成度;P5为“三化”完成度。

3方法验证

采用航空装备标准化效益评估方法评估某型飞机设计部分与生产部分的标准化工作效益。

3.1设计部分效益计算

计算设计部分一级工作项目完成度见表3。

用效益公式计算得到预测的效益见表4。

3.2生产部分效益计算

计算生产部分一级工作项目完成度见表5。

用得到的公式计算得到预测的效益见表6。

组织召开专家评审会,会上专家一致认为模型计算的数据基本符合实际情况。

4结论

本文在借鉴国外有关标准化效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分析、总结目前航空装备研制项目标准化工作的成功经验及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标准化工作效益的产生机理,在此基础上构建标准化效益评估的工作项目体系及指标体系,研究定量化评价型号标准化效益的方法,并采用数学方法或其他手段予以实现。通过研究得到结论如下。

4.1标准化对航空装备研制项目作出重大贡献

研究结果证明,标准化工作在装备研制项目中,对费用、进度及质量等经济效益指标作出重大的贡献。通过对大量航空装备标准化工作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标准化工作为装备研制项目可平均节省18%的研制费用,可平均缩短23%的研制周期,并且能帮助解决研制过程中出现的9.9%的质量问题。

4.2标准化对推广成熟技术发挥重大作用

通过标准化效益分析表明,标准化工作在航空装备研制项目中,对成熟技术的继承沿用起到重要的推广作用。对装备研制成熟技术继承沿用的载体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约有61%的成熟技术是以标准或标准化工作为载体应用于不同的装备中。

4.3标准化对不同装备的效益贡献不同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不同研制方式的装备,标准化对其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标准化对自主研发型号研制费用的平均贡献为13%,对改进改型型号研制费用的平均贡献为22%,对国外引进型号研制费用的平均贡献29%;标准化对自主研发型号研制进度的平均贡献为21%,对改进改型型号研制进度的平均贡献为27%,对国外引进型号研制进度的平均贡献14%;标准化对自主研发型号质量的平均贡献为9.7%,对改进改型型号质量的平均贡献为10%,对国外引进型号质量的平均贡献8%。综合分析,型号标准化在改进改型项目中产生的效益最高。

参考文献

[1] Urich Blum,Gisela Eickhoff等,中国标准研究中心译.标准化总体经济效益[M].北京:中国标准化研究院,2003年:1-3.

[2] 日本规格协会(JSA)编著,边红彪译.日本国际标准化活动经济效益[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年:28.

[3]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编著.标准化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年:36-37.

[4] 朱宏斌主编.型号工程标准化[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4:67-69.

[5] 金烈元主编.标准的实施与监督[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5:57-62.

6.铁路运输高新技术装备效益评价研究论文 篇六

1 铁路隧道施工安全与质量现状

自铁路建设发展以来, 我国始终把安全以及质量放在建设的重要位置, 也将安全与质量作为一项管理目标放在了铁路施工最关键的位置。虽然我国不断地颁布新的法律与规章制度来改进铁路隧道施工的安全与质量问题, 但是安全与质量事故仍然是当前铁路施工中难以避免的问题。

从2006 年起, 安全与质量事故给社会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 而这些事故主要有岩溶隧道突发水泥、软弱围岩隧道坍方、隧道后方塌方、洞内火灾、洞内爆炸、边仰坡塌方、机械设备安全事故等。

这些安全与质量事故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更是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因此, 安全与质量仍然是当前铁路隧道施工非常重视的问题。

2 铁路隧道施工安全与质量事故发生的原因

针对上文分析的多种安全与质量事故问题, 本部分结合相关资料以及个人实践经验, 将造成事故发生的原因总结如下:

其一, 勘察设计方面的原因。在发生的事故中, 不少事故是由于项目施工时勘探深度不够、判断水平较低导致的。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 对隧道通过的断层破碎以及岩溶带没有进行明确的提示, 也没有进一步对其勘探, 因此缺乏对岩溶范围、填充物、规模以及土壤含水率的判断, 继而导致对复杂的岩溶隧道缺乏针对性的施工方案与措施, 给后期施工埋下了安全与质量隐患[1]。

其二, 施工技术与设备方面的原因。施工技术和设备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很多项目中, 施工工艺不到位、不规范, 比如注浆压力不够、导管数量不足、初喷厚度不达标、掌子面未及时封闭等, 使施工质量以及安全难以得到保障。而且施工中采用的许多设备都缺乏严格的质检以及维修, 因此加大了事故风险的产生。

其三, 管理措施方面的原因。施工指挥不到位也是影响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指挥人员缺乏对铁路隧道施工全局的掌控, 因此导致各种应急预案难以落实, 各种抢险设备配套不到位等[2]。

其四, 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地质以及水文条件会给施工安全与质量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同时人为方面的设计不当、工序衔接不当以及施工工法不严谨等易造成隧道坍方事故。

3 采用先进技术和装备确保铁路隧道施工安全与质量

通过上文分析的事故和发生原因, 我们能够意识到施工技术与施工装备对于保障隧道铁路施工安全与质量的重要性, 因此提高隧道施工安全与质量, 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3.1 提高施工技术水平

首先, 要加大勘察的力度, 并提高设计的水平。在实际的隧道施工中, 因安排专业的技术人员对隧道溶腔、溶槽等进行准确的判断, 并采用先进的新型技术和方法对地质进行探测。有意识地对可能存在隐患的地方进行重点量测, 尤其是有针对隧道洞内的收敛以及地面沉降和开裂问题进行分析与识别。

其次, 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在注浆加固过程中, 对开挖后的动身周围采取局部径向加固注浆方式;富水充填溶洞处理中, 采用“释能降压”方法处理溶洞;岩溶地区要尽量避免雨季施工;对钢支撑等连接工艺应根据标准实施;初期支护应及时封闭, 仰拱和衬砌应及时施工等[3], 尽一切可能采用先进的技术与工艺确保施工质量与安全。

3.2 采用先进的机械化施工

在施工过程中, 采用先进的机械装备可以有效地控制隧道施工的安全与质量。在铁路隧道施工中, 钻孔机械设备的性能会直接影响到钻探技术的实施, 通常低效钻机钻进能力为1~5m/h, 所以需要耗费的时间长, 对施工质量也有很大的影响, 而高效的钻机可以达到15m/h左右的效能。因此, 在实际的施工当中, 可以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施工装备。

除此之外, 采用先进的装备与施工技术配套实施, 能够提高铁路隧道的安全与质量。就我国应用较多的CRD隧道施工法, 不仅工序复杂, 施工效率低, 而且洞内交叉作业多, 不利于隧道安全与质量的控制。因此, 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岩土控制变形分析法”, 使监测、控制与机械化相结合, 提高隧道施工的进度、安全以及质量, 同时也使铁路隧道施工的整体水平在先进技术与装备的实施下得到最大的提升。

4 结束语

我国疆域辽阔, 因此铁路隧道遍布的范围非常之广。所以改变传统的观念, 引进先进的技术以及装备来提升隧道施工的安全与质量是刻不容缓的。总的来说, 施工隧道的安全与质量控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任务, 但是先进技术与装备不仅可以提高施工的进度, 同时也可以给施工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本文从实践经验出发, 结合各类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期望能够提高铁路隧道施工企业对先进技术以及装备重要性的认识, 以此促进我国铁路隧道施工的安全与质量。

摘要:随着经济的进步, 铁路建设得以迅速发展。隧道施工作为一项复杂又系统的工作, 对于安全以及质量赋予了较高的要求。在铁路隧道工程中, 施工安全以及质量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同时与国民经济的增长也息息相关。施工技术与施工设备作为铁路隧道施工重要的载体,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程实施的进度以及耗费的成本。因此本文结合实践经验, 从先进技术和装备的角度出发, 对铁路隧道施工安全与质量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先进技术,装备,隧道施工,安全与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梅.采用先进技术和装备确保铁路隧道施工安全与质量[J].现代隧道技术, 2010, 03 (14) :11-6.

[2]龚彦峰, 肖明清.我国高速铁路隧道技术要点与有关建议[J].铁道工程学报, 2014, 12 (18) :67-71.

上一篇:三年级作文范文 风景下一篇:观察君子兰初中生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