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识字教学充满活力

2024-10-22

让识字教学充满活力(共8篇)

1.让识字教学充满活力 篇一

让识字教学充满情趣

合肥市华府骏苑小学

陈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新课程改革对识字教学有着明确的目标就是让孩子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并能进行提前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然而,一年级学生刚刚蹦蹦跳跳地从幼儿园出来,马上就让他们每天整堂课整堂课地集中学习汉字,实在是件枯燥乏味的苦差事。因而,如何利用教材的优势,尽可能地挖掘孩子的最大潜能,让识字变得轻松,愉悦,让阅读提前实现,是每一位教师所面临的新课题,也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我认为,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语言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的他们记忆力最强,又活泼好动,对新鲜的事物有好奇心。如果能有效地利用好我们周围的课程资源,及时捕捉教学契机,创新教学方法,学生的识字欲望是很容易被激发起来的。因此,我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多创设情境,多创设活动,多创设形式,尽可能地调动学生主动识字的欲望,让识字教学充满情趣化。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1、趣味识字。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易被新鲜的刺激吸引,常受兴趣和情绪支配。因此在进行识字教学时,创设有趣的情境,能更有效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如教学“灭”字时,我就做了个小实验。在一个小铁盒里点燃纸,待火势到适当程度,用一块合适的小板子盖住小铁盒,稍后拿开板子。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种种变化,讲述一些有关火的知识,尤其是一些灭火的知识。最后,总结:用一块板子“一”把“火”盖住,可以“灭火”。这样的小实验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记忆效果更嘉。

2、游戏识字。教育学家卡罗琳说:“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低年级的学生平均每天要识字十多个字,因此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教师可以借助各种活动和游戏,让学生愉快识字。最常用的有猜字谜,如“妞妞骑马”是什么字?(妈);“半个月亮”是什么字?(胖);“一口咬掉牛尾巴”是什么字?(告)„„许许多多的汉字都可以用来做谜语猜。学生猜谜语的过程就是识记字形的过程,这种识记不同于机械识记,是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记忆,印象深刻。有时候我们还做“改字”的游戏。如:在黑板上写个“日”字,只准加一笔形成另一个字。两个小组比赛,看看在规定的时间里哪个小组改的字最多。另外还有“偏旁找朋友”、“配配对”、“小老师教字”、“找错字”等等。通过游戏让学生边玩边学,在轻松、活泼的气氛里进行有趣、有效的识字。

3、鼓励识字。早识字、多识字、快识字,现已成为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就明确提出要“多认少写”。这不仅降低了识字的难度,而且为学生提早进入阅读尽早应用于生活实践做好了铺垫。而我们现今的教材已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识字需求,课外识字将起到一个举足重轻的作用。为了鼓励孩子主动识字,我在班级里成立了“识字课堂”每天由一位“小老师”教大家一个生字。每周周末进行“识字大考验”,评选“识字小博士”。及时的表扬鼓励成为了学生识字的最大动力,并且大大激发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的方法,力求识用结合。”也就是说,教师不单单要教学生识字,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识字的方法。

1、在教学象形字时,如月、山、水、木等字,可以在教师地指导下,图与字、物与字结合,知道这种模拟事物的样子造出来的字就是象形字,让学生在学习和比较中掌握象形字的识记规律,由形到字,由字到形,形象识记,引导学生学会识字。

2、在教学会意字时,教师可帮助学生揭示一些会意字的构字特点,编一些琅琅上口的儿歌,如“不正歪,三人众,三木森”,从中了解会意字的构字规律,自己学会学习同类别的字。

3、在教学认识同一类偏旁的生字时,如早、星、晨、春、阳、晚,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它们的秘密,发现它们的共同点,知道这些字都是与太阳“日”有关联的,揭示构字的规律,举一反三,在学习中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4、对于形近、音近的字,可组织学生进行比较,区分、辨别,抓住异同点,巧记,活记。如“乌和鸟”,“木和禾”,“俊、峻、骏”,都可以在比较中达到深层认识和巩固。有的顺口溜就能很好的帮助学生认字辨字。如:有太阳为“晴”;要开口为“请”;有水干净为“清”;不争不吵为“静”……

识字的最终目的是为阅读做准备的。当儿童识字积累到一定数量时,就会有阅读的愿望和阅读的冲动。这时教师应及时抓住机遇,机智、有效地激发其阅读的兴趣和热情,鼓励阅读。阅读课外书是最好的办法。为学生选择阅读材料很关键,因为这时的学生识字量较小并且还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时缺乏自主性,所以必须选择短小精悍的儿歌、童谣并附有彩图的拼音读物。对识字多的学生,可选择篇幅较短的童话故事、成语故事„„故事的内容最好是学生熟悉的《一千零一夜》、《蜡笔小新》、《安徒生童话》„„因为只有学生熟悉的故事才更容易被学生读懂,从而产生成就感,学生也就会感兴趣阅读。相反如果故事内容较长,内容陌生,学生读得很吃力,甚至读不懂,从而产生厌倦心理,就会对阅读失去兴趣。学生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不但巩固了过去所学的汉字而且又可以借助拼音识认新的生字。所认的汉字多了,学生也就愿意读书了,愿意读书了,识字就会增多,久而久之形成良性循环。

总而言之,人生聪明识字始。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其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而,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和渠道,使识字教学充满情趣化,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识字热情。希望每一个孩子都开开心心地学语言,轻轻松松地识汉字。

2.让识字教学充满活力 篇二

一、创编情境小故事, 使音节拼读不再枯燥

不记得自己在拼音教学中曾编了多少个故事, 只记得我那即兴胡编的故事曾给课堂注入了许多“兴奋剂”, 使原本枯燥的音节拼读变得不再枯燥, 孩子们乐此不疲地一遍又一遍地拼读着。 记得教学《g k h》这一课, 三拼音是一个难点。 上课前, 我暗自苦恼:整整一节课的三拼音节拼读太累, 太乏味, 走上讲台时, 一个点子突然冒了出来。 于是, 我笑着对学生说:“孩子们, 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有趣的故事。 ”话音刚落, 一双双小眼睛便注视着你, 眼神里充满了期待。 于是, 我开始讲述自己即兴编造的小故事:“有一天, g k h三个朋友聚在一起, 都说自己交朋友的本领强……”令我意想不到的是, 孩子们听完故事后一下子来劲了, 拼读音节也特别认真。 半节课过去了, 故事的吸引力完了, 许多孩子又开始无精打采。 这时, 我的故事续集又开始了:“g k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在h面前夸耀自己。这时h可不服气了, 你们能交两个朋友, 我也会。 于是……”孩子们一听, 又一次集中注意力倾听着, 拼读着。 此时的我特别有成就感, 没想到自己随意的一个故事竟有这样的威力。 尝到甜头后, 我便经常在课堂上给孩子们编小故事。 这些看似简单的故事, 却像磁石一样深深地吸引学生, 使他们在课堂上快乐地学习着。

二、在游戏中, 让学生主动学习

在拼音教学中让孩子们玩中有学, 学中有玩, 可以使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 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本身蕴藏的快乐因素。 在教拼音字母字形时, 鼓励学生用身体、手势来“手舞足蹈”。 例如, 在教“o”这个单韵母时, 可启发学生思考:“怎样用你的动作来展示‘o’的样子?”有的孩子把嘴张开, 拢成一个圆形;有的把食指与拇指围成一个圆形;还有的用两只手臂圈成一个圆形……多种多样的形状表示“o”, 让孩子们兴奋不已。低年级孩子课中容易疲劳, 可设计“汉语拼音休息操”, 既可以调节学习状态, 又可以巩固拼音字母知识。 如:“点点头, 伸伸腰, 我们做拼音休息操;动动手, 动动脚, 我们背声母表b、p、m… … 扭扭脖子, 扭扭腰, 我们背韵母表a、o、e… … 站要直, 坐要正, 我们背整体认读音节表zhi、chi……专心听, 勤动脑, 学好拼音字母基础牢。 ” (可根据教学进度自行安排操中的拼音字母与拼音知识) 学中玩、玩中学, 这样学生将学得兴趣盎然, 教师也教得兴致勃勃。

三、课件展现, 图音结合, 色彩记忆

多媒体计算机的声、光、色、形能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感受, 激发学生的兴趣, 以色彩鲜艳的情境图将学生带入美的境界, 进行美的享受, 让学生在感官认知的基础上掌握所学知识。

如在看图说话时, 寻找图形与字形、图意与读音的相同点。 如教学单韵母ü:图上画着条翘着尾巴的大红鲤鱼在吐泡泡, 出示投影片让学生仔细观察。 这幅图上画着什么?它在干什么?它跟单韵母ü有什么相似点?学生仔细观察后得出答案:单韵母ü的发音和鲤鱼的“鱼”第一声相同, 翘着尾巴的大红鲤鱼的身子就像单韵母ü, 红鲤鱼吹泡泡就像是ü上的两个小点。这样学会比较, 为后面的读音记形奠定的基础。

采用不同颜色的制作图片、 幻灯片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 有个孩子就曾拿着自制的拼音卡片对我说:“我以前者分不清声母z、c、s和整体认读音节zi、ci、si, 可现在我一看见卡片上的颜色, 我就知道它叫什么了, 因为我把声母全部涂成了红色, 把整体认读音节涂成了蓝色。 ”受这个孩子一番话的启发, 我在课件的“拼音角”利用了不同颜色书写:红色代表声母, 黄色代表整体认读音节, 黑色代表韵母。 这种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教学设计我想可能比老师直接把知识灌输给他们要深刻得多。

四、联系生活多渠道学习汉语拼音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 课程来源于生活, 生活即课程, 课程即生活。 汉语拼音本身就是学习汉字的工具, 因此汉语拼音学习应该重在运用。 在学完了全部声母之后, 我让学生为身边的一些物品标上音节做成卡片, 然后贴在上面, 有贴在家里的, 也有贴在教室里、寝室里的, 给学生营造拼音学习的氛围, 让学生时刻见到拼音, 在多看多读中熟练掌握音节的拼读。 在学完全部字母之后, 每天送学生一首诗, 让他们自己拼读, 自己读诗, 并试着用音节记录下看到的听到的或想到的, 写得好的贴到墙报上展出, 在图书角摆上拼音读物供学生课外阅读。

3.让学生充满好奇 让教学充满活力 篇三

那么如何才能使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让学生充满好奇让教学充满活力,在三年级半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让学生学会大胆质疑

因为大胆质疑能够激发探究热情。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许多科学发现都是从疑问开始的。科学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提问能力尤显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教学生学会在本节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留有余地,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氛围,逐步培养学生敢想敢问的良好习惯。如,在教学“我们周围的材料”时,我先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材料,再让学生比较生活中各种不同的材料,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得出:“不同的材料特点不同”,我接着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不同的材料有那些不同的用途?”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此时,学生的探究热情很高。通过这样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自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二、主动参与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很有感触地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因为有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仅可以使师生关系融洽,增进师生情谊,还可以让学生和老师如沐春风,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来彰显教师的个人魅力,增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呆板,更加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那么,我们如何在课堂上形成和谐的氛围呢?这就要取决于每一个教学环节上教师能否尊重、信任、爱护学生,让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注重探究过程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掌握知识如何获得的过程更为重要。这就要使我们的学生能主动地学習、主动地发展。科学课不仅仅是简单地向我们揭穿谜底,而是将引导我们像科学家那样去研究、探索这些科学现象。初步体验科学家们的研究方法。所以,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探求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并内化为学习研究的能力。如教学“风的形成”,我让每个同学先说出周围出现的各种不同的风,再让学生画出风的样子,想象风形成的原因,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实践,想出了不少风形成的原因,亦激发了学生想主动探求风产生的原因在哪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科学现象经常就在我们身旁出现,如果能认真地思考、讨论,将会加深理解,活跃思维,师生将在这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感到欢愉,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注重实验,培养探究能力

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加强科学实验教学,特别要加强探索性实验的训练,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在学生已有知识和初步具有实验技能的条件下,由教师提出课题,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现象,主动探索,然后得出科学规律。如在教学“电磁铁”时,我首先提出课题,让大家猜想一下什么是电磁铁?然后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做一个电磁铁,但这个电磁铁只能吸引一些小物体,你想用什么方法能让电磁铁的磁力大一些呢?学生们都积极思考,提出了这样一些猜想:与电池节数有关;与导线粗细有关;与绕线圈数有关等等。然后我适时让大家针对自己的猜想,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动手实验,并作好观察,记录好数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很显然采用探索性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索,成为科学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使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四、课外拓展联系生活实际

联系生活实际,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自己身边处处都有科学现象,还可培养学生形成善于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知识和规律能力的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对于科学课堂来说,它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我们只有让这种生命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教师也能由此得到成长。唯有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活力的课堂。老师和学生也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上,才能更投入,更能感受到课堂生命的涌动和成长。

4.让识字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篇四

一、识字教学的内涵和意义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广义的识字教学包括识字教学和写字教学两个方面。狭义的识字教学主要包括字音教学、字形教学和字义教学这三方面。本文所指的识字教学当指广义的识字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阶段识字的总目标是:

“认识3000个左右常用汉字,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众所周知,识字、写字是学生学习文化的开始,是形成读写能力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认识并学会一定数量的字词,才能理解书面材料,才能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识字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的效率。同时,识字对儿童发展起重要作用,并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识字教学的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识字教学忽视了教学本身的人文因素,一味强调识字的工具性作用,因此,识字教学常常与单调、枯燥联系在一起,结果却是高耗低效。其表现主要为字音教学时教师先把生字的拼音直接板书出来让学生读,读准字音后出示字形,让学生联系拼音和汉字进行认读,然后把拼音擦掉,让学生单看字形读准字音;字形教学时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和综合汉字的组成部分,熟悉字的笔画、笔顺和偏旁部首,最后达到掌握字形的目的;字义教学比较复杂,一般都是把生字和其他字连成词语来解释,再造句,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它的意思。之后再让学生进行抄写、默写等多方面的练习以达到巩固识字的目的。

三、如何让识字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给识字教学注人了新的血液,它要求教师既重视以识字技能为重点的认知目标,又要关注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学习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目标,首先是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为有了这种喜欢和愿望,可以让学习汉字变得更轻松、更主动。那么如何让学生一开始接触汉字,就喜欢上汉字,爱上汉字,从而主动识字呢?我的体会是不宜依靠简单重复,机械乏味的认读和大量的抄写来完成,而是有的放矢地加强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采用相应的教法以提高识字效率。其教法主要体现为如下: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学龄初期儿童的思维处于表象思维阶段,他们通过感性认识而获得表象,运用表象进行直觉的“形象思维”,情境教学正是从感受形象开始,以情激情,符合儿童思维的特点。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要力求做到有情有趣,尤其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来说,教师更应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学习生字的饱满热情。如教学《认一认3》时,针对“星”这一教学的难点,可以借助多媒体,显示星星闪动的画面,让星娃娃开始说话,跟小朋友交朋友。这一小小的情境,激起学生要读好“星”字,与星娃娃交上朋友的浓厚兴趣与强烈愿望。教学“风”字,显示不同季节的风的画面,让“风”字发生颜色的变化,一次次刺激学生的视觉感观,并配以风声,让学生入情入境,认识并认读“风”字。又如教学《识字4》一课时,师指着黑板上美丽的贴图(图上有茂密的树林,鲜艳的花丛,碧绿的田野,四五个孩子有的手拿放大镜在地上蹲着,有的拿着蝴蝶网兜在田野里跑着``````)对大家说:“让我们也跟着这些小朋友一起到树林里转一转,到花丛中钻一钻,到田野里跑一跑,好吗?”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过来。老师指着贴图(蝴蝶躲在花丛里,螳螂掩映在树叶上,蚂蚁暗藏在落叶上)对大家说:“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学生瞪大了眼睛,仔细看着。一会儿,有的学生像发现了新大陆,激动不已:“我看到了一只美丽的蝴蝶停在花朵上。”“那片树叶上躲着一只螳螂。”“两只蟋蟀在落叶上做游戏。”“一只知了正在唱着动听的歌。”老师顺势抓住挈机,表扬学生:“小朋友眼睛真尖,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这么多昆虫,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随即把“螳螂、天牛、蝴蝶”等词语贴到了相应的昆虫图旁,图文对照,让学生练读词语。这样的认读汉字活动多么富有情趣!孩子们一个个指指点点,读得摇头晃脑,浑然忘我。

2、穿插游戏,拓展学习空间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刚刚从绚丽多姿的游戏、玩耍的世界中踏入校门,他们活泼好动,充满童趣,但持续集中注意力时间短,课堂教学中穿插运用游戏能很好地克服这一弊端。因为他满足了学生的需要,激发了他们的童趣,诱使他们主体参与、自主学习。如果在他们稚嫩的心灵上过早地压上死记硬背的沉重负担,不但达不到识字教学的目的,而且会影响今后的学习。因此尽可能通过游戏、表演、实验、操作、动手模拟等活动,让他们的眼、耳、脑、手、口等一齐“动”起来,以“动”激活识字教学。比如开展“我与生字交朋友”活动:

1)叫朋友“名字”。学生用两种自己喜欢的符号在文中画出会学、会认的生字,通读课文时强调别叫错朋友的“名字”(读音)。这样能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因此他们读起书来,认起字来特别用心。2)记朋友“相貌”。认错人是件很不好意思的事。既然与生字交朋友了,当然要记住这些朋友的“相貌”(字形),于是学生就想方设法记住生字字形。一个个抽象的书面符号在学生面前活起来,一一进入学生的知识仓库,学生对这些生字产生了感情,像老朋友一样待他们,不仅记得住,而且画得准(书写准确)。

(3)看朋友“做事”。一个个生字孤立地看,只不过是一个个抽象的书面符号,而融入课文这个“大家庭”,就充满生命和活力,其作用也就显现出来了。看朋友“做事”,就是看看生字在“家”中的作用,即表达了什么意思。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自觉地联系上下文、查字典、同桌讨论等方法去挖掘生字的含义。如教学《识字4》,当学生了解了整篇韵文后,让他们戴上与昆虫有关的图或词的卡片,伴着“找朋友”的音乐自由游戏,找到一个伙伴;接着再找另一个伙伴。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将枯燥的复习寓于快乐而又紧张的比赛中,再次让学生将所学词语与相应事物联系起来,并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后来我又设计“小组合作做贺卡”的活动,请同学把刚才游戏的卡片取下来,贴在已经准备好的贺卡上,还可以画上其它东西装饰一下,要把图和词贴准确,学生兴趣盎然地动手贴、动手画、动手剪,大家快乐地游戏,快乐地学习,通过活动,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审美情趣得到了培养。

3、自主探索,增强识字能力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他们,独立地掌握他们。”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可与学生互换角色,给学生留有自由识字的空间,经常引导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你还有更好的记忆方法吗?”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潜在的创造能量。如教学《认一认3》中的“日、月、光、雨”时,发给各组生字卡,以小组为单位,用读拼音、看图或其它方法自己来认识。人人可以争当小老师,挑自己学会的,喜欢的字介绍给其他小朋友,通过小组合作,争当小老师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主动探究的能力,在主动探究中认识了汉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具有崭新的学生观,相信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生命体,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在教学中没有过多的包办代替,而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汉字,自主探究汉字,在自主感悟中发现一些汉字的规律,培养识字能力。如《识字4》中,小朋友认识了昆虫,初步认识了有关昆虫及本课的词语后,就进入了学韵文,识写汉字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让小朋友小组合作,认真朗读韵文,仔细观察汉字,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学生认真读韵文后,纷纷举手: 生1:我发现“蜻蜓”两个字,只要在“青”和“延”旁加上一个“虫”字旁就成了“蜻蜓”,大家跟我读“蜻蜓”。生2:我发现蚂蚁两个字,也只要在“马”和“义”旁加上一个“虫”字旁就成了“蚂蚁”,大家跟我读“蚂蚁”。生3:老师,我发现大部分昆虫的名称都有“虫”字旁!生4:我爸爸在昆山工作,“昆虫”的“昆”就是“昆山”的“昆”,我早就认识了。这是教学的瞬间,看似简单,却很精彩!他们自己开动小脑筋,观察字形,研究字形,展开联想,组织语言,说出了那么多答案,真是了不起的“伟大发现”。

4、及时巩固,提高识字效益

遗忘理论告诉我们,人的记忆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衰退的,所以在学生经过正确识字后,还得进行间隔性的再现。从复现的形式看,应力求丰富多样,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这样的变式训练形式。(1)卡片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词,先自己拼读,后小组学。(2)多种形式比赛读。利用低年级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经常开展比一比、赛一赛的活动,寓复习巩固于比赛之中。如小组“开火车”比赛,看谁认得快;生字默写比赛,看谁默写得对。开展这些比赛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有好处,又能检查教学效果。(3)找字卡,做游戏。上好一课或一个单元后,把所学的生字写在卡片上,一个学生读,其他学生找出字卡展示,或两个小朋友,我读一个你找,你读一个我找。学生反复认读,看的次数多了,也自然地认清了所学生字的字形,读准了字音。这样比反复抄写汉字的方法,来得既灵活又省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找朋友。把合体字分解成几个部件,写在卡片上,如:人+王=全,口+十=早,口+十=叶,一+大=天等让学生以找朋友的形式,把相关的字联系起来,这样从分到合,又从合到分,从整体到部分,又从部分到整体,既有趣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反复认读,对容易混淆的字也就区分开了。

(5)减一减。与找朋友的方法类似,不同点是从一个熟字中去掉某一部件。如学“乌”字,学生从“鸟”字得到启示,说“鸟”字去掉一个点就是“乌”字。学习“休”字,学生说“体”字去掉一横就是“休”。

(6)换一换。依据形声字的特点,通过换熟字的部首来变成生字,如“清”换三点水为“日”就成“晴”;换三点水为“目”就为“睛”等。(7)说一说。如《乌鸦喝水》一课中有“喝、渴”两字,学生容易混淆。老师请学生自己当小老师帮助其他同学分辩清楚。有个学生是这样记的:“喝水要用嘴,‘喝’是口字旁。口渴要喝水,‘渴’是三点水。”这样一说,学生很快就记住了。

5、开发资源,培养识字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段话告诉我们,在语文教育的广阔天地里,蕴藏着丰富的自然性课程资源、社会性课程资源、人文性课程资源,语文教育应直根于现实生活,面向未来,语文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教师除了帮助学生掌握教课书上要求的音、形、义都会的生字外,还要巧妙引导学生利用课外学习资源,培养自主识字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认识更多的字。据此,我们从一年级起就要注意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开辟多种识字途径,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增强识字量,为他们今后的读书打下坚实的基础。

(1)利用校园文化识字。进入校园扑面而来的校名、校训、小学生守则和学校里的文化设施;进入班级,班级名、黑板报、班级制度、伙伴名字``````都是学生识字的素材。教师应该做个有心人,经常引导学生认认这些字,日子一久,学生就由无意识到有意识把熟悉环境与识字认字结合起来。记得一年级第一次发作业本时,老师就提出小助手的“任命标准”,认识本组同学姓名的可以当组长,认识本排同学姓名的可以当排长,全班同学姓名都认齐就有当课代表的资格。学生们都想成为老师的小助手,于是一下课就对着座位表上的姓名认真识记。没几天功夫,许多学生便能顺利地帮老师发本子了,由于激发了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全班学生姓名中近100多个汉字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记住了。

(2)在环境接触中识字。学生生活在这个多彩的世界中,汉字随处可见:喝饮料时,饮料名跃入眼帘;买物品时,物品的名称、说明罗列其上;上街时,路旁的各色广告、招牌仿佛在向他们招手;看电视时,电视节目丰富多彩,如新闻联播、儿童故事片、动画片等,他们通过耳听标准的发音,眼看屏幕上的字句``````这些都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识字环境。这样在大语文环境下识字、认字,增加了刺激记忆的机会,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生字词的强化和巩固。

(3)在课外阅读中识字。学生学过了拼音,认识了一部分汉字,最让他们高兴的莫过于能自己阅读书报了。此时,教师可提供与学生识字量相当的阅读物,利用每周开设的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让学生自主阅读,然后进行“我会读”展示性阅读活动。这样既巩固了熟字,又学到了生字,达到多识字、早阅读的目的。而在阅读时体会到识字成就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兴趣,更能激发他们识更多的字,看更多的书的愿望,使识字和阅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5.让识字教学充满活力 篇五

《让课堂充满活力》

现代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学会”,“会学”,而且要使学生“乐学”。至关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更加需要采用多种刺激手段,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提高其注意的稳定性,让他们觉得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一、促进师生的交流与合作

上课的时候,注重对学生数学知识的训练而且训练必须要注重实效,能够使师生间的交流合作更加融洽,达到“一呼百应”的效果,较好地实现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重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

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展开这方面的教学,让学生体验到积累的乐趣和收获,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让学生能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

三、开展游戏,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动态的,只有在活动中,兴趣才能发挥其对认识和活动本身的推动作用。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限制甚至剥夺儿童的活动,他们很快就会对学习感到厌倦、乏味,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低年级学生具有很明显的争强好胜的心理倾向,在课堂上如果能恰当的采用竞争等激励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对目标刺激做出迅速反应的水平,从而使有意注意得

到加强,让学生思维更加灵敏,而且通过竞赛可以加速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提高学习效果,在一些对话较多的教学当中,要求学生分组、分角色进行比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评价中树立学生的信心

教师的一句称赞,对孩子们来说,就是一种兴奋剂,能树立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另外,可以积极引入课外知识,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上课开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小故事作为引题,也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巧妙运用故事引入,常常能够调节课堂的气氛,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乐学”的情绪。

6.让识字教学充满活力 篇六

参加“全国中学数学著名特级教师新课程教学艺术展示

暨魅力课程研讨会“心得体会

受校领导和同事们的委托,有幸参加了2011年5月21日至23日在西安市省军区招待所隆重召开的“全国中学数学著名特级教师新课程教学艺术展示暨魅力课程研讨会”,这堪称一次中学数学教学盛宴,大会邀请了五位全国数学知名专家: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特级教师符永平;北京市十一学校副校长,数学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市课程改革先进个人于会祥;全国著名数学特级教师,首都师大附中数学教师张文娣;陕西省西安市教科所数学教研员,特级教师汪香志。北京师范大学附中数学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张文娣。他们带来的是全新的教育理念、孜孜不倦的教学追求、强力的教科研理论支撑、扎实深厚的教学功底、虚怀若谷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激情澎湃的工作热情给了我以强烈震撼和启迪。

5月21日上午符永平老师做了示范课“一元二次方程”,下午做了题为《追求诗意的生命教学—说说我的“引导学生“再创造”发现式系列新科型”》专题报告。付老师的“一元二次方程章头图”教学让人耳目一新,他被专家喻为“全国第一个用好数学教材章头图的教师”,章头图是教材编写专家从大量图片中精选出的每一章的开头图,大多数情况下我是在一章的开始教学稍微涉及到一点或干脆弃之不用,但符永平老师却为此专门开发了一类课型——“章头图”导学探 索课。利用章头图在学生面前展现整章的结构体系和知识要点及数学思想方法。教材在一元二次方程章头图中安排了三个图:滑动的梯子、海豚、从悬崖上自由下落的石子,符老师从中选择了学生熟悉的梯子出发,精心设计了三个导入题,步步深入的引导学生列出了相应方程,并以此为基础,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研究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一般形式、解法、应用,凡一元二次方程整章要学的内容,符老师在这一课时中都涉及到了,老师始终在强调鼓励学生自己编写这一章的教材内容,一堂课下来,学生确实自己建构起了全章的整体框架。课上对应用题题意的理解审题是学生在自己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是学生在已有的一元一次方程定义的基础上自己通过实际例子观察、分析、比较、讨论一系列活动,最后自己总结出来的,对一般形式的概括和理解则是在一次函数的认知基础上进行的,解法是从方程2x2-25=0开始,以平方根为基础展开的,“老师不讲你们也能解!”在老师的这种鼓励下,学生一鼓作气,把分解因式法、配方法、公式法都进行了一定的探索。练习的处理更别具一格,让学生一开始做题就从命题人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题目,自己设计题目陷井,自己把握问题情境,让学生站在高处去认识题目,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习中知道了“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提高了自学能力,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相比我自己的课堂教学,定义不敢放手让学生探索,错误认为定义是人为规定,让学生自己探索耽误时间,不如老师直接给学生讲清楚就可以,练习也是老师直接给出学生被动解答,每课时的学习也只停留在完成本课时内容,没有给学生在知识整体结 构中认识当堂内容,与符老师的课堂教学相比,我的课堂教学真是拙劣的很,符老师的教学关键是从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出发,每个问题的提出,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置,每一个练习的处理,每一新知的探索总结,付老师的举手投足都在极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上,他的这种新课程理念已举重若轻贯串于课堂始终,象空气一样弥漫于教学的细枝末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符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已不再是一种刻意的追求而成了自然的流露且不留痕迹,在符老师课后的学术报告中说到:“数学思想方法要让学生自然生长”,确实他的课堂上的确做到了学生的“自然生长”,不能不令人信服大家风范,他的教学思想是犀利的:“章头图”导学探索课、“再创造式”概念教学新授课、“再创造式”公式教学新授课、“再创造式”定理教学新授课、“问题设计”习题课、“问题设计”新授课、“三维”开放式复心课、“再创造”式试卷评讲课、指导学生的“教材编写”课、课题学习课、数学论文撰写指导课、以学生小论文为教材的导学课、学案导学课、引导“学生上课”的学习课、学生作业自评指导课、帮学指导课,他研究的这十八种课型,已渗透到教学的方方面面,从中可以领略到他的思想犀利到不给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以些许纰漏,他的教学研究是从自己的实际教学出发的,是走自己的路出来的,别人没研究的他敢开拓,在他学术报告中可以体会到他是有强烈责任心的人,他把自己的数学教学提高到了学生的终身发展高度,提到了时代要求高度,提高到了中国前途角度,这些我们看来高不可及的东西,符老师的数学课堂上都能看到影子,他确实是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他确实是在“追求诗意的生命教学”,他的课堂教学 “是师生实现教学的知识增长、文化熏染、品格濡染与学生的文化发展、心理成长、生命自由与生命自然生长的同构共生”,他的课堂教学让人感觉到“数学课堂是美好的,美好的数学课堂是充满创造的”,他的课堂教学让人感觉到“数学本色的美是可以滋养民族的科学精神”的,他的课堂教学力求让学生在追问中感受思维的神奇光辉,寻找创造的幸福感觉。他的大容量不只是体现在做多少题目上的,而是知识、题目、数学思想、解题方法、自学能力培养等诸方面立体丰满的大容量,一节课下来想想这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符老师却在一堂课中确确实实完成了,且让人感到是水到渠成的、不着痕迹的、不生硬的。从他的教学中我体会到了教学确实是一门艺术,教学确实是一种责任。

5月22日下午是北京师范大学附中数学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张文娣老师执教的一堂九年级数学展示课《题目的变式途径与方法》,之后又听取了她的《变式教学下的课堂》学术报告。张老师在上课前播放几十种快乐人生图片,不时的和学生交流,同学们快乐吗?如何面对中考?你们现在最想做的事是什么?现在最不想做的是什么?你们想考上理想的高中吗?你们想快速提高中考数学成绩吗?利用这些问题消除师生间的陌生感,在不经意间完成了心灵的交流。张老师的这堂课自始至终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变式训练,由一道变出了六道题,难度逐步增加,而且与中考紧密联系,最后的点睛之笔是将原题中的六个元素其中三个作为条件另外三个就可以作为结论进行变式,可以得到六十个命题,含盖了许多定义、定理、性 质和判定,充分显示了变式教学的魅力所在,她总结的一题多解变式,一题多变变式,一法多用变式,一题多用变式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

接下来是她的学术报告--《变式教学下的课堂》,对变式教学进行详细的阐述。变式教学主要是指对例题、习题进行变通推广,让学生能在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下重新认识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合理的变式能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宽松自由的氛围,能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尤其是复习阶段,在复习时间少,复习内容多的情况下,如果能合理恰当地运用变式教学,把互相关联的知识通过变式教学融合在一起,既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节省复习时间,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合理的变式教学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但是,并不是每一道例题、每一个知识点都适合变式教学。只有有相互联系,或解题的思想、方法、技巧相接近,相类似的题目才可以用来进行变式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对有关例题、习题和知识点很熟悉,通过归纳、总结、整理,把有相互关联的知识和例题、习题揉合在一起,通过一题多变,举一反三,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另外,张文娣老师在课堂上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形成信任合作的人际关系,这些非智力因素在课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提供各种条件和情境,把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表现出来,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去探索。

致力于教科研研究是五位专家的共同特点,符永平老师开发了 十八种课型之多,张文娣老师更是二十年如一日的积极进行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与教学新途径,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时间与探索,她们把教学研究视为工作的必需品,正是深入细致的教学研究才使他们有了现在的成就,他们走出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路成功之路。激情澎湃的工作热情是他们的又一个共同特征。

反思自己的做法: 1.让氛围愉快紧张

每一节课我都会设置一些情节,来创造一个让同学感到愉快的学习氛围,然后再把同学引入到我们要学习的问题之中,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使学生逐渐进入一种紧张的状态,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的学习之中,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沉闷的课堂氛围常常抑制学生的思维,因而使课堂教学陷入一潭死水,不利于知识的生成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在课堂中,老师如能通过精心策划,有意识的设计一种有趣的问题,尽可能地创造一些愉快的学习氛围,则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持久地保持愉快的心境,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效率自然可以得到较大得提高。

2.将讨论进行到底

讨论不只是为了活跃气氛,也是为了通过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目的。比如,我常常请同学们在课堂上就某些问题进行讨论。首先要求同桌之间相互进行讲解,直至剩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把这些问题与前面或后面的同学进行第二轮讨论。这样直至多数问题解决,再让他们不能解决的难题抛给我,我在和大家一 起讨论。课堂讨论有益于知识达成,这早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由于受时间、同学水平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很多老师不愿在课堂上开展讨论,即使不得不进行讨论(如公开课),也只是蜻蜓点水。如能精心策划,大胆放手,不仅可以活跃气氛,更能使学生体会到合作的愉快和学习的高度。

3.让讲解恰到好处

很多教师在备课时花大量的精力去思考:课堂上何时讲、讲什么、如何讲的问题。我一直认为这样得出的结论很大程度上只是一厢情愿而已。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我们始终不能摆脱“以教师之心度学生之腹”的怪圈吧。在让学生将讨论进行到底的课堂上,我总是穿梭于热烈讨论的同学之间,及时地给他们以点拨,讲解力求及时。当大家把最后的问题抛给我时,我则能有效的把握哪些才是他们需要我去讲解的,找准他们不懂的原因后往往能通过引导,以讨论的方式,最终把难题顺利解决。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作为教师,在关注学生共性的同时,更应该巧妙的把握好学生的个性。让每位同学找出自己知识的盲点,然后逐个击破,无疑是从更高的层次、更细的层面达成课堂的高效。

4.让思考贯穿始终

思考是一种品质,在课堂教学中如能引领学生不断地思考,不仅可以有效的达成知识目标,更能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心理学研究表明,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知识,在一段时间内的遗忘率远低于看来或 者听来的内容。

好学生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学出来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座金矿,教师要学会挖掘,要依靠相信我们的学生,让学生的潜能发挥到最大限度。

7.开放教学,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篇七

一、以人为本, 让思想开放

教学思想主导教学活动, 一切教学活动的归宿终将回到学生身上.学生是人, 是需要发展的人, 教师心中要有人, 以人为本, 正视人的知识基础、情感个性的特点与差异, 尊重人、信任人, 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容的教学氛围.把学生的人文性充分体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无论是教学目标的定位、教材处理的方式, 还是教学过程的运作等, 都不能搞“一刀切”、“齐步走”, 要强调人的主体作用, 要多一些弹性, 少一点灵动, 使我们的教学既要放得开, 让学生各抒己见, 又要收得拢, 顺势诱导, 从而拓宽教学进程中的人本空间, 重视挖掘师生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学生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体, 问题让他们提, 疑点让他们辩, 结论让他们得, 教师充分放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达到教学活动的开放搞活, 学生素质的发展提高之目的.

二、以教材为依据, 让课眼开放

写文有“文眼”, 立题有“题眼”, 上课也要有“课眼”.课眼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 既是全部教学活动的“生长点”, 也往往成为破题开讲的“切入处”, 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如教学“圆的认识”这课, 教师板书课题时, 问:看到这几个字, 你想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什么叫圆?有的说:圆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有的说:圆的大小是由谁决定的?有的说:车轮为什么要制成圆形?教师见“课题”已出, 便从中拓展:“为了想解决自己所提出的问题, 请同学们可以自学课本.”教师进行点拨引导, 学生通过画圆、剪圆、折圆、画直径、量直径和半径等实验操作, 讨论推断, 自主解决疑难.这节课从课眼开始开放, 学生迅速接受教学目标, 为主动构建新知创造条件.

三、以生活实践为基础, 让内容开放

开放教学内容, 就是要创造性地应用教材, 使教材走近学生, 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的有力凭借.教师要善于把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 挖掘学生身边蕴藏的许多熟悉、新奇有趣的数学问题、数学教学的“活”教材, 为教学所用, 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 让学生能用数学思维方法去审视、去分析、去解答实际问题.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 创设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活动前:为每名学生准备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共5元.2.活动开始:让学生认识这些人民币.结果, 全班学生都能认识所发给的人民币.3.活动中:组织学生到附近的超市去购买商品.要求: (1) 每个人购买的商品中必须有文具、食品、小玩具. (2) 用所发给的钱, 看谁买的东西多、买的东西好, 买后要进行评比 (并在活动中适时进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 .4.活动后:集体讨论, 让每名学生都能说出自己买了几样商品, 每样商品多少钱 (分别用分、角来表示) , 余、缺多少钱.

四、以主动探索为轴心, 让过程开放

数学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发现过程.这个过程, 要求教师教学不仅要重视自己“导”的设计, 更要重视学生“学”的体验, 关注学生“学”的情感、态度、方式, 让学生主动参与, 自主探索.只有这样, 才能把教师备课时预设的、主观的、封闭的程度, 变成激活学生思维的、灵动的开放过程, 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索者、发现者, 提高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如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时, 先让学生拿出长方形学具, 摸一摸它的周长.问:怎样计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让学生各抒己见, 有不同意见, 可以自由站起来补充, 鼓励学生说出不同想法, 表扬敢于暴露问题并及时改正的同学.根据学生回答, 归纳为三种方法: (1) 长+宽+长+宽; (2) 长×2+宽×2; (3) (长+宽) ×2.最后让学生讨论得出:第三种方法计算最简便.整个过程, 教师只在“导”、“放”、“收”方面运用, 没有按部就班固守全班一律的教学步骤, 也没有局限于书本内容的讲解, 而是把数学知识规律的习得, 融于切合学生实际的探求活动, 使他们在开放的时间与空间里解放头脑和手脚, 自动探索、发现、总结数学规律, 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动手操作、动脑分析、计算等数学素质.

五、以主动发展为目标, 让操作开放

操作开放指动手活动, 不是唯一、封闭的, 应是多面的, 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教材对概念、性质、公式、法则和应用题解答等基础知识, 基本上都只给出一种操作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吃透教材, 把准要求, 引导学生多渠道、多角度地操作学具解决同一问题, 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 可设计如下教学活动: (1) 就事论事针对出示的三角形可采用数方格的办法来计算. (2) 探究实践.谁能探索出一种既简捷又科学的计算方法?请同学们拿出各自准备的两个完全相同的任意三角形纸板, 先标明它的底和高, 再想方设法把它拼成已学过的几何图形.然后点拨、引导学生边操作边观察, 边比较, 发现新拼成的几何图形与原来的两个三角形的高、底及面积都存在相应关系, 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3) 发展创新.启发学生只用原有的一个三角形纸板, 自己想法采取剪拼、割补方法, 进行创新性的推导实践活动, 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 从而巩固、深化所学知识, 验证原推导出的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六、以培养创新思维为核心, 让习题开放

8.让活力教学充满数学课堂 篇八

关键词:数学教学;活力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4-053-001

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究。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创设“现实数学”情境,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感悟、理解新知。如,课改前我这样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师:(出示课题:百分数的意义)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什么?由学生说出: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什么是百分数?为什么要学习百分数?等等,然后教师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进行教学。以上运用的是一度很盛行的“目标教学”模式。但实践证明,这种看课题想问题的“一刀切”导人,并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探究欲望。课改后,我这样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在讲台上放三个刻度的量杯,里面分别装有20克、30克、50克水。教师用汤勺分别向3个量杯里加入2克、3克、5克糖,接着提问:如果不许用嘴尝,怎样才能知道哪个杯子里的糖水更甜些?再出示课前收集到的三种酒瓶上的百分数:善卷啤酒的酒精麦芽度为8%。新力啤酒酒精麦芽度为12%,新力苦瓜啤酒的酒精麦芽度为3%。问学生:你认为哪种酒最厉害?为什么?显然,这样设计教学能使课堂充满活力,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动手操作,增强数学体验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注意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数学、体验数学,指导他们动手实践,领悟数学魅力。

以前在教学“米、千克的认识”时,我总是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量一量课桌面、书本面、黑板面、跳绳的长度,称一称自己带来的苹果、鸡蛋、盐、味精。课堂上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忙得不亦樂乎,可是一到做练习时还是无法下手。为什么?因为教室里让学生动手操作的东西毕竟不多,学生对“米、千克”的感性知识实在太少了。因此,再次教学“米、千克”时,我用了两课时,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活动,把他们带到课堂外,让他们带着小皮尺、米尺去量学校里的任何东西。学生们兴趣很浓,有的量课桌、黑板、教室的长与宽,有的量教室外花坛的长与宽,走道的长与宽……

课后,学生回到家还在继续量。这样,学生的认识就比较丰富了。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情境,能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数学知识技能得到同步发展。

三、鼓励猜想,解决数学问题

许多人都有过“猜”出数学答案的经历。其实“猜”是一种很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如在教学“工程问题”时,出示例题: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2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30天完成。甲、乙两队合做,多少天可以完成?

师!请同学们猜一猪,两个队合做,大概要多少天完成?

生1:应该是50天。(不假思索)生2:大概25天。(相加除以2)生3:不对,甲队单独做还只要20天,合做要25天吗?生4:大概12至13天。如果两个队都是甲队,那么他们合做10天就可以完成;如果两个队都是乙队,那么他们合做15天就可以完成。所以,我想应该是12天和13天之间。

师(鼓掌):这位同学讲得真精彩。正确答案到底是多少,还要请同学们想办法列式解答。

利用猜想可以发现解题思路,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提供的条件进行合理猜想,并及时验证猜想,调整猜想,直至解决数学问题。

四、巧设悬念,启迪创造思维

根据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将所要解决的问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背景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学习数学。

在教学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后,出现这样的应用题:“李工程师在一次实验中不小心把一个圆形小铅球掉在一只长50分米、宽40分米、高30分米的长方体容器中,水面从原来的30分米上升到32分米,求圆形小铅球的体积是多少?”学生很难理解容器中水面升高的一部分还是一个长方体,其体积就是圆形铅球的体积。因此,在教学这一应用题前,我设计了一个活动:教师在讲台上放一只有刻度的长方体容器、一盆水、一把锁,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出这把锁的体积。然后让同学们按小组进行讨论,再进行小组交流。

生1:把锁熔化后,铸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再求出它的体积。(方法可取,但没有这种设备。)

生2:用橡皮泥仿制一把锁,再把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量出长、宽、高,计算出体积。(方法可以,但误差大。)

生3:我以前在语文课中学过的《曹冲称象》知道:可将锁放在天平的盘子里,再用许多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铅块放在天平的另一个盘子里,等天平平衡后,数一数铅块的个数,就可以了。(方法可以,但标准的铅块哪里找?)

生4:我从《乌鸦喝水》的故事想到:可将锁放人装有水的长方体容器中,看水上升多少,算出水上升的体积,就知道这把锁的体积。(通过讨论,一致认为这种方法可取。)

师:同学们想出这么多的办法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运用了转化的思想,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形体来计算。想出这么多的方法,真了不起!

上一篇:大班家用电器活动反思下一篇: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