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总结

2024-09-19

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总结(共13篇)

1.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总结 篇一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仁怀市火石岗中学 冯文飞

历史课是围绕一定的社会需要而进行的价值教育,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时代性,特别是当前中学历史教材的改革与考核趋向于一种开放型、综合性和实践性,强调对中学生运用知识来认识和分析社会价值取向或目的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在历史课教学中,注重德育教育界结果,更应注重德育教育的过程---价值渗透。在教学实践中,德育教育的价值渗透可归纳为:

一、历史政治融合法

历史政治融合法即以历史人物、事件为例阐述历史的价值观点,这是人文科学综合性特点决定的。历史课的价值内核侧重于规范学生的价值趋向。而历史课的价值内核侧重于提供价值选择的途径。从这个角度看,历史课和历史课的价值内核总是围绕价值观而设置的,明显体现历史课和历史课的思想性和时代性,侧重于“意识客体价值”(包括意识结构价值、意识形态价值等重要内容)的培养。从整个初中历史教材体系来看,教育的目的始终是从不同角度阐述价值认识---价值选择---价值取向,培育社会所需要的现代人才。所以说,历史教材的编制为政治历史融合法提供了大量的契机,具体表现在:

1、历史人物的人格对事业的影响论述人格培养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人格塑造的意义,确定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历史的管理事例(包括治军、治吏、法令等)论述规范社会、个人行为的必要性,使学生对自己行为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3、通过对历史发展脉络的阐述,渗透整个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念,使学生在反复的选择中,把个人价值同社会价值统一,最终实现对现代社会生活的正确认识和评价。

二、实践锻炼法

“实践就是追求价值、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的过程。它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活动。”课堂上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强调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追求价值、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确立认识、评价社会生活的能力。

开放性试题的价值内涵在于鼓励学生装的创新思维和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对自我意识进行评价。开放性试题答案的多元化、多层次化、多方位化,常反映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知识素质和心理素质所达到的程度,为“全面促进学生成才”和“因材施教”提供更多的培养方法,进一步引导学生的价值择取趋向于社会整体利益,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

“价值就是以预测为前提,以评价为动因,在批判中实现的。”对于同一个开放性试题,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必定会有观点的分歧,即价值趋向的分歧。这样,教师就要以一定的价值原则为指导,通过民主讨论方式让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然后在互相争议中确立最佳的价值选择。这种方法的实质是通过矛盾的斗争来确立价值的最终渗透。如通常所说的“理不辩不明”。教师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改变了“填鸭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装主动性,使素质教育的价值渗透更趋向一种公开化、民主化、自主性,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个性特征。

实践锻炼法强调的是学生在多种价值认识和选择的前提下进行价值确立,是以学生自主性为基础而进行的自我意识活动,明显体现教师尊重学生的爱生意识。

三、教师人格熏陶法

历史素质是历史教师首要的基本素质,决定其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态度。中学历史课的学科特点决定历史课教师首先应具备为社会最高目标服务的价值观念和素养。具体地说,教师的个人脾气性与后天教育实践所形成的道德品质和情操的总和既教师道德人格,也是教师一定价值的沉淀。事实上,教师高尚的道德人格的价值魅力更有利于历史教育教学中进行价值渗透。表现在:

第一,教师人格能促进学生良好的品质形成。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价值渗透,使学生加快对某种价值的选择。教师人格会对学生产生强烈而持久的影响,使学生的价值选择得以确认。

第二,教师人格有利于教育学生价值选择。“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在运用历史人物教育学生进行价值选择时,教师的表率对有强烈模仿性的中学生更具有感染力,使教师思想、行为、作风和品质潜移默化于学生的价值选择中去。

第三,教师人格有利于确立教师的威信,升华教师的道德人格,增强学生价值选择的确定性。教师的威信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动力无穷的精神感染力,也是学生对教师尊重的依据。在某个程度上,学生为获取社会、他人对自己的认同,常主动确定教师所渗透的或具有的价值标准。

教师人格熏陶法强调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一项长期而又职业化的过程,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集中表现。从上述三种方法来看,其实是一个整体的过程,是从课堂的内涵和外延上阐述的。历史政治融合法是以教师为主体的价值渗透过程,实践锻炼法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表现价值渗透过程,教师人格法则是补充手段,是联接教师进行价值渗透和学生接受价值渗透的桥梁,使整个价值渗透活动在一系列的表率引导活动中顺利完成。但是,在进行价值渗透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求历史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概括分析能力、文科的综合素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素质改革的趋势为教师队伍的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总结 篇二

一.作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意义

(一) 德育渗透在作文教学中是德育实践的过程。

我们知道, 优秀的作品往往不仅反映写作者的语文水平, 同时也反映其思想道德水平, 正所谓“言为心声”。同样的道理, 作文也是学生语文水平最高级的反映, 学生的智力、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生阅历都能得到体现。学生要想写出文质兼美, 艺术性与思想性均达到一定高度的文章, 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认知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例如, 一个品格不高的人, 即使将他的爱国爱民的思想渲染得如何高尚, 也很容易让人看出他的言词虚伪。这样的作品, 在阅读过程中没有审美价值。一部分学生作文中大话、假话连篇, 这是“文德”的缺失造成的。因此, 在写作教学中, 进行德育渗透, 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真实的道德水平和能力进行再现的过程, 就是让学生进行德育实践的过程。

(二) 道德素质与写作能力互为因果, 互相促进。

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 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 无可避免地反映到文章中来。近年来中考优秀作文凤毛麟角, 不能说与学生感知生活的能力、理性思维能力、哲学思考能力的缺失无关。在写作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理性地看待生活、辩证地认识事物的教育, 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生活, 发掘出好的素材, 切实提高学生文章中的思想内涵, 提高写作水平。而写作能力的提高又能进一步促进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 二者和谐发展, 相得益彰。

(三) 作文中进行德育渗透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学习方式及人生态度。

作文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注重“技术”性的问题, 而忽视思想的教育, 则学生易养成自私性、排他性的个人主义意识和习惯。反之, 学生则易形成积极、主动、合作、互惠的思想与意识和情感道德。

二.作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内容与方法

(一) 教师要指导学生明辨是非观察生活。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当然是要做的, 但是要紧在乎做人。”因此, 教师要指导学生用明辨是非的眼光观察生活, 去识别社会每个角落的真、善、美, 学会做人。例如, 在遇到有关社会生活的教学内容时, 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社会进行观察。学生在深入了解和细致地观察后, 列举了大量的事实。有社会生活的变迁, 还有物是人非的转移, 生活中有阳光面, 也有阴暗面。就此, 教师要抓住时机, 让学生明白哪些是文章中值得赞颂的, 哪些是需要批判的, 经过启发教育, 学生既学会了观察生活, 又增强了在生活中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作文选材中正确地表达自己的价值取向。

作文时, 材料的取舍, 会受到写作目的、写作要求以及个人思想意识的左右。所以教师必须抓住学生的思维, 加以引导, 让学生爱憎分明地选材。如在指导学生写“最让你感动的事”的命题作文时, 教师可首先让学生汇报写作材料, 经过筛选, 确定用假期帮助孤寡老人大扫除这件事可以写, 因为它体现了同学助人为乐、关心老人的积极向上的精神;而同桌帮助我在考试中得高分这样的事不宜写, 原因是这个弄虚作假行为, 与我们社会价值观、道德观格格不入。

(三) 指导学生明辨事理的习作。

“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师在学生习作中, 一定要引导学生明辨事理, 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和“理”, 发现学生习作中流露的情感思想不健康, 事理辨别不清时, 要及时给予纠正。如某生在作文中流露厌学, 消极弃世的态度, 教师就要在作文基本批阅后对学生进行个别有针对性的教育, 这也体现作文过程既是育智, 更是育德育人的过程。

(四) 用明朗的语言评价学生的作文。

3.畜牧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三

作为一名职业高中的专业课教师,在参加工作十余年的时间里,始终立足于“教书育人”,坚持把学生培养成既有文化又德才兼备的人才作为自己的责任。下面,我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一、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

在职高畜牧班,大多数学生不是为了学习畜牧专业技能,而是看中了这一专业好升学。学生在学习畜牧专业知识时,兴趣并不是很浓厚,甚至有些厌恶。针对这一现象,每当新生入学后第一次专业课,我都会给他们介绍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畜牧业将来的发展前景,介绍畜牧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与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位置,让学生认识到发展畜牧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我国全民体质的一件大事。这样就会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的专业与国家及全民的前途联系到一起,让学生体会到从事畜牧业的光荣与自豪,从而使学生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热爱本专业的基本职业道德。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畜牧业发展中兢兢业业努力拼搏,创造出辉煌业绩。

二、德育在讨论、辩理中渗透

在《畜禽舍的选址与设计》一课中,同学们通过讨论构思自己理想的畜禽场房,他们设计出了一个又一个既经济又实用的方案。当我提出注意环保,注意发展性时,立即得到同学们的积极响应,比如他们在方案中把普通取暖猪舍改成大棚式冬暖夏凉式猪舍,既节约资源又美观大方;将露天发酵粪池改成用畜禽粪便作原料的沼气池,并用沼渣作肥料来种植牧草(苜蓿、三叶草),饲草再用来喂牛等,设计成一个生态循环经济链。通过引导同学们讨论、辨理,使他们深刻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懂得环保要从我做起,从具体事做起,而不只是一个口号。

三、加强德育教育要注重灵活性

说起畜牧学和德育,好像它们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两个领域,其实在畜牧教学过程中只要你用心体会,灵活掌握,德育渗透也是无时不可的。例如在讲到猪的生物学特性之——爱好清洁这部分时,我总会说,猪尚且如此,作为高等动物的人,更应讲究卫生,注意自身形象,如果一个人连自身形象都不注意,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又怎么会注重单位形象和国家形象呢。以后不准说“某某脏得像猪一样”那是对猪的污辱。在玩笑中同学们既掌握了知识,又注意到了讲卫生、树立良好自我形象的重要性。在讲到母畜的护子性时,我会经常穿插讲到母爱,还让同学们课下搜集材料,写出母亲为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体会母爱并学会感恩。教育学生不仅要有才,更要做到德才兼备,这样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并受人尊敬的人。

有人说我是多管闲事,我却认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每一个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我一如既往坚持着。我始终坚信,只要我努力,哪怕只对学生产生一点一滴的影响,我就会在学生的心中种下一颗善意的种子,并最终开出美丽的德育之花。

4.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总结 篇四

在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讴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或精彩地描绘美丽多娇的祖国山河,或深刻阐述生命意义……因此,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在语文教学中,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让学生获得思想品德教育能更具体、形象

各个学科的知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点,思想形成了学科知识的内在属性,它们互相融合,互相渗透,脱离了教材,谈品德,德育是空洞的说教;反之,没有德育的教学,智育也是苍白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落实教学目标,德育结合,文道结合是要的,对于具有丰富而生动德育教材学科的语文学科而言,这一点更是关键,在教学中我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欣赏,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写作技巧的同时,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教育教学效果。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技能,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二、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之成为积极向上的动力,也确保教学中德德育渗透取得更大效果。

在德育过程中,动之以情,既是晓之理的继续,更是持之以恒的基础,因而使受教育者获得真挚情感,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是提高德育渗透效果的保证。我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总之,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而奋斗。

三、深挖教材中德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品德熏陶

教材中德育的内容,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隐蔽的,思想教育是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与学科知识融二为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语文学科的德育,材料虽然丰富,同样需要我们多方面深入挖掘,以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文中字、词、句;理解句中句式的作用及其变换、文中修辞、标点符号的运用,使学生能意识到祖国语言无可比拟的表现力,体会到祖国语言质美意深,简练如金的妙处,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姿,包罗万象。

四、把德育渗透到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古诗比赛,收集简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讲演等这些活动,丰富学生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语文活动的比赛,既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古诗朗诵、讲成语故事,让学生们能掌握朗读、讲演的技巧,又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五、利用课外辅导进行德育渗透

课外辅导开展培优扶差,批改作业,指导练笔等,这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深化、巩固,也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另一途径。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现状进行少数或个别的辅导,这样育教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具体、形象。不仅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连效果也得到增强,例如培优抚差,因为对象是学生群体的两极,人数较少,这就方便了教师有针对性的辅导,自然德育渗透也能更具体、实在、形象、直接。作业批改,如日记、作文,通过评语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确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不断增强自身的道德情操。并将它化作学习进步的动力。

总而言之,德育渗透的形式、途径多种多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立足于语文学课教学,积极探索,积极参与教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之成为青少年学生学习、涉过的动力,将更多的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小公民。

5.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总结 篇五

育渗透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的渗透。在教学中,我们要本着适时、适度和符合学生需求的原则,通过挖掘教材、设计课堂环节、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一谈对德育教育渗透的几点粗浅认识。

关键词 高中数学 德育渗透 德育教育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努力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作为自然基础学科的数学,将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更加注重数学的趣味性,也更加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找到德育的切入点,进行德育渗透,是我们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德育渗透“渗”的途径怎样?该运用哪些手段和方法呢?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高中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注释中,有不少进行德育教育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因此我们要将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促进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1.在史料激励中渗透德育。所谓史料激励法,就是运用数学史实、数学家的事迹激励学生,促其积极向上,形成良好品德素质的教育方法。例如,在给学生讲授二项式系数的性质时,我告诉学生,我国南宋时期数学家杨辉在他1261年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就已经记载了著名的“贾宪”三角(后世人也称杨辉三角),这是世界上最早给出 展开式中各项系数的排列,它比欧洲最早发现这个表的法国数学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1623-1662)要早四百多年。因此,我国古代数学的成就是非常值得中华民族自豪的。

2.在数据材料分析中渗透德育。教材中,有许多反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说服力的数据,有许多应用题是描述我国工农业生产及生活方面的发展变化的,其主要方式是前后、左右对比,通过数据对比,反映变化的大小和快慢,这些素材本身就是好的教育内容。例如,在给学生讲指数、对数函数这一节内容时,我们可以联系实际,搜集有关国民生产总值的题目,让学生惊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之快,从而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激励他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青春。

3.在数学规律揭示中渗透德育。数学自身充满矛盾、运动和变化。如已知与未知,直观与抽象,特殊与一般,„„。一些重要的数学方法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例如,待定系数反映了已知与未知的矛盾转化过程;数形结合揭示了直观与抽象的联系;数学归纳法反映了事物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可以使学生体验事物间的种种辩证关系,学会用辩证的观点,观察、分析事物,研究和解决问题。

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蕴含着很多潜在的德育因素,只要我们肯做有心人,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灵活性地设计教学环节,同样可以进行良好的德育渗透。

1.在创设情境中渗透德育。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好的学习情境,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助于德育的渗透。例如,在讲授《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之前,我们可以先给学生讲述“2008年9月25号,我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这一标志我国航天科技取得又一次跨越式胜利的伟大创举,再引入所要讲的课题。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激励了他们立志为献身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的民族热情。

2.在学习活动中渗透德育。我们可以设计出灵活多样的教学环节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

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的,这时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共同协作,共同思考。这样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共同努力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使学生领悟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也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

3.在课堂即时评价中渗透德育。在课堂中,会出现某些思想教育契机,如果我们能及时抓住这些德育生成点,巧妙而又不失时机地给予教育,就能产生极好的德育效果。教师在不经意中对学生的教育,其效益胜出师生的一次长谈,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例如,我们可以对学生的严谨的态度,踏实的作风给予表扬;可以对学生的灵活思维给予表扬,„„。适当的赞美和鼓励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即使一个平凡的孩子,在鼓励的雨露下也会变得更加鲜活起来。

三、充分发挥数学实践活动中的德育因素

德育渗透不只局限在课堂上,还应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通过调查、阅读等途径搜集、占有资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不仅智力得到发展,学生还在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寓教育于学习之中,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例如,在学 “统计”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开展“热爱环境”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统计他们的家里一天要扔多少个塑料袋?一周要扔多少个?一个月要扔多少个?假设以一个家庭每天用5个塑料袋计算,我们全校这么多名学生,一天要扔多少个?一周要扔多少个?一个月要扔多少个?现在的塑料它是一种不易分解的物质,这样,再过几年,想象一下,我们的地球将会是什么样子?这样,学生通过统计、计算,着实地认识到使用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他们就会自觉自愿地站在抵抗使用塑料袋的行列里来,减少白色污染。

6.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总结 篇六

在物质文明相对丰富的今天,帮助中学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正确认识当前存在的矛盾和困难,以及党和政府努力解决这些问题的决心和措施,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思想道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标准。作为生物教师,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挖掘教材知识体系中的思想性,不断地用具有思想意义的现代生物科学成果的新信息充实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学、好学、会学,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情感。在生物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德育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上教育与课下活动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生物教学实验,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这样的实验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但这仅用生物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他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有更加鲜明的辨别力。

二、合理挖掘教材中德育功能的内容

生物教材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生态观等方面的内容,除个别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外,绝大部分的德育功能都隐含在生物学知识中。在日常的备课中,笔者特别注重挖掘教材中隐含的德育教育内容,寓德育教育于智育教育之中。如:在给新生上第一节生物课讲《致同学们》时,我引用“袁隆平身价超过千亿元,不为钱而活着反而最富有”一文,告诉学生:袁隆平的千亿身价并不体现在他个人的财富上,而是更多的体现在他为社会创造的财富中。只有将个人价值与奉献社会结合起来,一个人的成功才是最有价值的。只有将崇高的理想建立在一项项具体、甚至枯燥的工作上,一个人的奋斗才是扎实的,离成功也是最近的。这样,使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德育不可缺少的一块阵地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也是重要因素。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使班内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全体学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鼓励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互帮互学,除了课堂上相互切磋外,课余时间要提倡彼此为师,相互激励。为了搞好学习上的合作,课堂上,还要根据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座位,把优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合理地安排在一起,让他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课下,根据自愿结合的原则,成立课余“学习互动小组”,相互质疑问答,答疑解惑,共同探讨。或在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开展“一帮一”活动,发挥优等生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转化。在班会上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措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合作行为,促使学生普遍提高学习水平。良好的学风,促进整体学生成绩的提高,形成了你追我赶奔优异的好风气,坏的习气逐渐减少的好局面。

四、正能量引导学生,排除不利的干扰因素,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当今社会,早恋、抽烟、喝酒、上网等许多不良行为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这需要教师适时地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在这方面,生物教师显得尤为重要。西方很多国家把性教育加入教育内容中,希望从中培养学生全面的性健康认知能力,而在我国,相关的文件还很少。特别是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文化多样化对青少年的熏陶,青少年不仅在性生理、性心理发展都有所提前,从完全封闭到突然开放,青少年的性价值取向却不断模糊,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越趋薄弱。中学生物有有关青春期教育的知识点,教学中往往一闪而过或忽略不教以及让学生自己阅读的现象却不少,学生不能从正规的途径获取性知识和正确健康的性心理,就容易发生问题,阻碍学生的身心发展,影响学生成绩。所以,在学习“生殖和发育”以及“动物激素”时,我抓住契机适时地给学生传授一些性教育知识,让学生在了解青春期发育特点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破除了学生在性问题上的神秘感,改变了对性的无知与困惑,使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性心理,除此之外,我从生物学的角度给学生讲吸烟、喝酒的危害,发现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学生改掉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提高了学习成绩。

7.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七

一、渗透爱国主义思想

爱国主义活动形式多样, 广大同学已深刻地认识到,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赖以繁荣昌盛的精神支柱, 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一面鲜艳的旗帜。因此, 爱国主义就是要热爱祖国, 刻苦学习, 将来为祖国贡献力量。与此同时, 要进行道德教育, 就必须使学校教育从单向的灌输到双向互动, 这是学校德育工作在方法甚至在立场上的一个转变。今天的德育教育就是要在实际交往中和各个学科的课堂中进行渗透。它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合格公民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中学数学课中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宣传我国古代数学发展的伟大成就

随着数学的发展, 时代的前进, 人们对数学和数学教育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数学具有悠久的历史, 它不仅是数学知识的积累, 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有力工具, 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程标准》理念中指出“数学课程应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 数学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社会的需求、发展对数学有推动作用。通过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从而达到爱国主义的教育。我国是世界文明发达的国家之一, 我国古代数学有辉煌的成就。对世界数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譬如有:南北朝的祖冲之, 最先提出了圆周率, 西周的商高提出的勾股定理, 他比毕达奇拉斯早600年。杨辉三角比德国帕斯卡早40年。

2、介绍数学在社会主义祖国建设中的伟大作用:

在当代中国, 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 本质上是统一的, 结合数学在各项科学建设中的应用, 渗透德育教育, 讲椭圆定义与标准方程时, 可以根据我国发射的“神五”和“神六”来编写例题和习题, 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民族自信心。

3、介绍当今我国在数学领域中所取得的成就

渗透当今我国在数学界取得的一些成就, 如复数的讲解, 可以介绍数学家张广厚、杨乐在复函数中取得‘了

成就, 讲组合时, 可以介绍组合数学是当代发展较迅速的一个数学分支, 包头第九中学陆家羲, 一个人攻克了支曼系列和斯坦纳系列, 解决了数学史上已有一百多年未解决的两大数学难题, 使我国的组合数学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取得的辉煌成就, 从而可以勉励学生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增光。

二、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在数学课中, 数学中的语言领域都包含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分析数学的产生和发展, 介绍数学史, 结论是数学也是由实践一认识一实践一再认识这样循环往复不断提高的过程, 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实践之观点。如数学中还包含有矛盾的观点, 运动的观点, 转化和发展的观点, 通过数学中的阐述, 让学生的心灵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 使他们相信科学, 从而坚定共产主义人生观是最科学、最进步的人生观, 抵制和克服各种错误人生观的影响。

1、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学

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可以渗透数学的对称美 (黄金分割) , 数字的统一美, 数学的简洁美及数学的奇异美,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美的感受、美的心灵、美的情操。由于美是人生的希望, 人们都热爱美, 创造美, 追求美, 而数学之美总是贯穿于每个人的生活之中。人的行为具有复杂的表现形式和多种不同层次的结构, 无论哪种行为都受心灵支配, 只要他有正确的美的观点, 那么他也就有美的心灵, 美的品质, 从而也有美的行为。

2、数学教学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数学的教学时间较多, 例题和作业相刑·于其他学科也较多, 学生思考练习的时间相对较长。教师在数学课中要对学生严格要求,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严谨求实的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顽强拼搏、勇于进取的良好的品质。

8.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八

一、科学世界观的教育

1.生命的物质性观点

恩格斯曾说过:我们周围的世界,除了物质的运动和运动的物质之外,什么都没有。这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生物科学无论从宏观领域的生态学到微观领域的分子,实质都是不同形态的物质运动。

2.辩证法的观点

①对立统一的观点。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自然界的各种生物现象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体现。

②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系。无论是生物的个体发育、系统发育,还是生物的进化,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③共性与个性的观点。辩证法认为,各种事物的矛盾是各不相同的,各有自己的特殊性,即个性;但各种矛盾又有它们普遍具有的共同性,即共性。所以任何事物却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3.进化的观点

生物都是发展进化的,各种生物结构、生理活动都有或近或远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用发展进化的观点传授知识,强调遗传变异是进化的主要基础,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另一方面又不能把复杂的进化观公式化、简单化、绝对化。在教学中,还要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把日益发展的前沿知识介绍给学生,从而使他们对生物进化有更全面的认识。

二、价值观的教育

生物科学的研究成果越来越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各个方面。为什么要学习生物学,应该确立什么样的生物科学的价值观是生物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内容。学习生物学,不仅是提高全民文化科学素质所必需的,也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生物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生物学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形成正确的生物学观点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努力造就一批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生物科学的专门人才,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

三、爱国主义教育

时代的发展赋予爱国主义教育更为深刻的内涵。通过生物教学,不仅要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丰富动植物资源的自豪感,更要培养学生关心祖国命运、前途的责任感和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使命感。

1.爱国,首先要爱乡土

每个人都有自己诞生的乡土,每一片乡土都是祖国的一角。因此,在生物教学中,要结合乡土教材,让学生了解本乡的生物资源及其保护、开发和利用。关心乡土环境保护,家乡人民的健康发展。

2.爱国,要保护祖国的生物资源

过去,我们一直强调“地大物博,生物资源极其丰富”,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国生物资源还在不断遭到破坏,水土还在不断流失。因此,在生物教学中,一方面要向学生介绍我国珍贵的动植物资源,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了解有许多动植物资源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亟待保护和发展,以唤起学生强烈的危机感。

3.爱国,要让学生了解我国居世界前列的生物科技

从古至今,我国生物科学为世界生物学的发展做出过杰出贡献。例如,1965年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1981年丙氨酸转运核榶核酸的合成;本世纪的太空育种技术、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等等。同时,还要让学生知道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实事求是地分析说明前进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紧迫感,激发更深的爱国情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必将赋予生物教学中的德育以更加丰富的内涵。这就要求我们在这一领域中不断探索新规律,发掘新内容,更好地寓德育于生物教学中。

9.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九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存在一些不同意见,主要是用正面进行方法,还是用渗透穿插方法。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具体、灵活而有效地穿插德育教育,妥善地处理好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达到良好的效果。以渗透的方法进行德育教育,似乎更符合语文教学的实际。

一.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和兼顾到一些道德和思想品质教育,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然而,语文教学毕竟应该以语文教育为主,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和主体。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只能是一种渗透,以自然的穿插形式出现。既然是渗透,那就一定要讲究一些艺术性和操作方法。笔者通过20多年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和理论探讨,感到以下三点是切实可行的。1.抽出格言式的句子重点讲解

在人类历史上,曾留下过许多晶莹璀璨、光芒四射的格言,这些格言使许许多多青少年走上成功之路,取得令人瞩目的业绩。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格言或名言,是人们从文学作品中挖掘、摘引、精选出来。现在语文课本所选的许多文学作品,不论诗词、散文或小说,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而且往往含有一些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有些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时就是通过其中的一段话来体现的。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

我们在讲解《岳阳楼记》时,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对洞庭景色的出色描写,同时也要让他们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理解范仲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讲解鲁迅小说《故乡》,不仅要分析闰土的艺术形象,同时也要学生理解和背诵最后的句子:“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应有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讲解《生命的意义》时,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同时也要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神圣,要珍惜生命,让生命放射光芒。小说主人公保尔那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的至理名言,最集中地体现和概括了他为全人类利益而生存的博大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不仅影响了整整几代人,而且会永久地流传给我们的子孙后代。

由于作品中格言式的句子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学生易记、易背,把它抽出来重点讲解,这对学生思想健康成长,无疑是注入了有益的营养。2.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 进行德育渗透要结合学生的具体特征。现在的学生在正确对待人生和刻苦自律、热爱劳动、服务集体等方面,都比较欠缺,他们看问题往往偏重于表面而忽略了本质。

教《列车上的偶然相遇》一文,学生们对西蒙·亚力山大·黑尔的成功,产生了两种看法:一部分同学认为老黑尔的成功,改变命运得助于列车上的偶然相遇;一部分同学认为,老黑尔之所以成功,是他本身素质即认真、执着起决定的作用。同学们争论热烈,那是他们在阅读时思考的结果。这是一篇课内的阅读课文,是以学生自读为主的。我在引导学生思考时,抓了一对反义词:偶然与必然,偶然只是一种机遇,真正起作用的是老黑尔本身具有的良好素质,即使没有“列车上的偶然相遇”,凭着做人认真、执着,凭着对目标的追求,“好运”会再次与他有缘,这是必然的。这篇课文的精华在于:改变命运的实质是一个人的素质。而素质是我们学生时代应该培养和训练的,这种具有针对性的德育渗透,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远远超出了课文语言文字本身。3.把握课文中德育渗透的重点

有时候,一篇课文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存在着多义性。此时,语文教师就要突出重点,抓住中心。在此,可以用综合、对比、选择的方法,找准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突破口。

选入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虽然都有其闪光的思想和精神,但侧重各有不同,有的是爱国主义,有的是集体观念,有的是自强不息,有的是舍己为公„„,当我们教完一篇课文时,完全可以把课文中高尚情操和闪光思想联系起来,综合在一起,让学生们进行一些热烈的讨论,甚至是争议,最后让他们作出选择。尽管选择各有不同,但无意中却让学生们进行了思想交流,互相取长补短。这种方式,对德育渗透来说,是极其自然地突出了重点,有机地统一了课文的文学性和思想性,最终达到作品与学生心灵产生共鸣的效果。

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区别

在语文教学和政治教学中,虽然都涉及德育教育,但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与政治课程中的政治教育显然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不仅表现在各自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学目标上,而且表现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上和不同的教学步骤上。一般说来,有以下几个区别。

第一,政治学科中的德育教育目的是直截了当的,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因为向学生开设政治课的目的,就是为了要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水平,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它强调的是一种思想方面的教育。因而可以直接地向学生灌输思想品德方面的内容,并且越明白越好。而向学生开设语文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和阅读分析能力的水平,它首先强调的是一种语文方面的基础训练,而不是一种思想方法的训练,或单纯的思想教育。因此,它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一些德育教育,不应该象政治教育那样明确和直接,而应该结合课文实际,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出现,这是由语文教材本身的内容所决定的,这样也较能为学生们所接受。

第二,政治教育主要是观念型的,以理性化为主;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则是感情型的,以感性化为主。在学校开设政治课,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水平,而且要让他们从小就形成一定的政治观念,关心政治,并不断把他们从感性认识提高和上升到理性认识,逐渐培养、诱发和训练他们在理性方面的思考能力。而语文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是古今中外的著名文学作品。凡文学作品,不论诗文、小说,都是感情的产物,其中都含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和内涵,与理性颇强的政治教材区别甚大。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往往就是通过或抓住其中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典型事例和人物来打动学生,震撼他们的心灵,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第三,政治教学中所选用的教材,并不强调文学性,也不以文学性为标准,有的甚至根本谈不上文学性,所以它的教材本身决定了它的德育教育只能是正面的、直接的。而语文教学中所选用的教材,都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学性,有的甚至还带有趣味性,这种文学语言往往本身就充满着感染力,再由语文教师加以分析和讲解,其感染力就更强。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往往就是通过这种文学性、或带着笑意的趣味性,或带着哀婉、悲壮的情感,传递到学生的心灵中去。我们找出以上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区别,并不是说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优于政治教育,而是找出二者之间的特点和差异,以便各自更好地加以发挥,取长补短,同时,也为了进一步证实,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一种“渗透式”的德育教育,似乎更符合语文教学的特性,如果说,学生有了明确的政治目标和远大理想仅仅是一个骨骼,那么,只有通过高尚的道德情操的陶冶和净化,才能使他们成为丰满红润有血有肉的人。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对政治教育的一种补充和延续,完成这一任务,语文学科具备了特殊的条件和功能,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条件,加强德育渗透,有效地做好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工作。

10.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十

长岭县第四中学

潘春艳

胡锦涛同志曾在《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教育、学科能力和思维的培养,还要注意进行德育渗透。历史课是一门人文社会学科,思想性、政治性很强,它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就要我们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要充分挖掘历史教材的思想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以学生生活为主线,将学生品德行为规范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及国情教育、历史和文化教育等有机融合在一起,不断丰富学生自身的情感、知识、经验,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学生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述个人认识。

一、历史教学中需渗透的德育内容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渗透在历史教材中,教师应充分发掘这些因素,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内容可以大致归纳如下:

1、忠心报国,勇赴国难

这一美德的行为表现是把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如东晋时祖逖从小“闻鸡起舞”,立志报效国家,成为收复中原的代表人物;南宋的岳飞从青少年起就有“精忠报国”之志,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众口皆碑的抗金将领而名垂史册。再如戚继光组织“戚家军”英勇抗倭,并赋诗明志“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再如甲午海战中的爱国将领邓世昌、林永升“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再如收复台湾的郑成功,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他们所展示的就是这样一种美德。

2、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这一美德的本质就是把“天下为公”作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谭嗣同喋血街市、唤醒民众;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毛泽东的“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等,都是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的无私精神。

3、文明礼貌,仁者爱人

我国是礼仪之邦,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又一个鲜明特性。例如名医扁鹊周游列国,为民治病;文景两帝提倡节俭,减轻农民负担;雷锋关心他人,服务群众;罗盛教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英勇牺牲,都充满了对人民的关心、热爱之情,表现了民族的传统美德。

4、勤劳俭朴,艰苦奋斗。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富于创造力而著称于世。李春建赵州桥,黄道婆改进、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都是这一美德的杰出代表。

5、不畏强暴,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的鲜明标志。在历史教材中,具备这种美德的也不乏其人。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徐悲鸿公开表示“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决不趋炎附势;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了”。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历尽艰难并不断走向强盛的巨大动力。

(二)革命传统教育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应该牢记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史,不忘国耻。在教学中,循着历史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精神和业绩,使学生知道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是极好的革命传统教育。

(三)乡土历史教学

乡土历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重视和加强乡土历史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具体、更丰富。我从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乡土历史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如讲到历史名人抗联英雄赵尚志智取五常堡、东北抗日英雄杨靖宇;生于吉林省公主岭市的马占山;在长岭打土匪牺牲的罗永彪等等。学生听了,又新奇又自豪,感觉原来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进行乡土历史教学,可以把爱国斗争讲近了,把爱国人物讲亲了,使学生通过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促进对家乡现状的研究,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家乡与祖国联系得更真切,更紧密,培养他们为建设家乡的美好明天和实现中华的腾飞而努力奋斗的志向。

二、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一)寓德育于历史故事讲述之中

教师以丰富的感情和生动的语言讲解历史,讲述故事,在讲述历史故事中渗透德育教育。比如,在讲《甲午战争》一课时,以讲故事的方法给学生讲了中日黄海大战的经过。重点讲了著名爱国将领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全体船员浴血奋战,痛击日本敌寇,最后壮烈牺牲的动人事迹,使学生在听故事中受到教育,学生从中认识到:邓世昌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表明了中国人民的抗击侵略者的反抗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通过讨论让学生受到启发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创设情境,设计一些专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有助于学生分清是非,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有利于学生思想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例如,在讲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后,我发现不少同学由于对历史缺乏全面的了解,再加上受电视电影的影响,只看到了他们的功绩,看不到他们的过失。为此,我引导学生如何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结合课文内容在班上展开大讨论。使学生既认识到历史人物的功绩,又看到他们不断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极大的灾难。培养了学生全面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教育,既要学习历史人物好的品质和优点,又要摈弃他们身上的缺点和不足。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

(三)榜样引路,教育引导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引导学生以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为榜样,来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大有好处的。比如在讲《伟大的友谊》一课时,我引导学生以这两位无产阶级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为榜样,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围绕我们应向青少年时期的马克思和恩格思学习什么展开讨论。大家通过讨论明确了以下三点:第一、应树立崇高的理想,立志为人类谋幸福;第二、要勤奋学习,服务社会;第三、好好锻炼身体,做一个有用的人。这样既使学生学习了革命导师的崇高品质,又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通过分析比较,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例如,在讲《辛丑条约》时,引导学生将已经了解的《南京条约》、《马关

条约》与《辛丑条约》,从时间、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意义上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了解了软弱无能的清政府及腐朽的封建制度。再通过这三次条约的赔款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人民受苦受难,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通过这样的分析比较,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增强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从分析比较中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名言品析激励法

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历史上的名人名言。这些简洁精辟的名言警句含义深刻,富有哲理。教师如能正确引导学生品字析句,不但有利于对教材的深刻理解,而且还能深化思想教育。比如在讲有关《唐太宗纳谏》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品析了李世民说魏征之死,我失去了一面镜子这段话。使学生领会这是唐太宗李世民能够听取臣下的意见,所以他把忠心向他纳谏的魏征当做自己的一面镜子。通过品析,学生不但掌握了较全面的知识,而且从中受到了启示:做人应该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就会少做错事,少犯错误。

(六)情境感染、潜移默化

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和课文的主要内容,有目的的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促进学生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和图片,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的电视电影和文艺节目,来提高学生政治思想素质水平。还通过其他各种渠道,充分利用美的感染力,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二万五千里长征》时,我引导学生观察了长征路线图和飞夺沪定桥的材料,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红军长征经历了一个极端艰苦的历程,这在世界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这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是不可战胜的。长征精神鼓

励了学生,他们好好学习,刻苦读书,树立了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奋斗的坚定信念。在讲战国赵国的武灵王时,为突出他勇于改革的精神,我做了如下的描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各国纷争不断,各思其强,而此时的赵国确处于内外交困之际,在这种形势下,赵武灵王为了赵国的富强,采取了顺应形势的改革。然而他的改革却别树一帜,因为他把改革服饰装束作为当务之急。战国中期的战争已不同于春秋时代,战车已退居次要地位,骑兵已日益成为战胜攻取的决定性力量。若仍固守宽衣博带的传统服饰,就很难与强敌争胜。所以,他决意“胡服骑射以教百姓”,但保守派却“皆不欲”,强烈反对,面对巨大的阻力,武灵王没有退缩,在他的大力支持下,于是“遂胡服招骑射”,并基本达到了他既定目标。虽然最后他惨死,但是他勇于改革的精神则永垂史册。通过如此的描述,学生更容易从丰满史实中得到教育。历史是已逝的过去的,教师精彩、感染性的语言能使学生如临其境,更能使德育渗透具有震撼性。

三、历史教学渗透德育,关键在于是否具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

历史老师必须是心灵美的合格的人师,它包括三方面的要求:

第一是有心。就是说,历史教师对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有充分的、深刻的认识,并形成一种职业习惯。没有思想认识上的高度重视,就不会育教师真正的感情投入,当然也就谈不上真正的德育渗透。

第二是有德。历史老师必须自己首先学会做人。一句话,就是要做一个心灵美的人。只有心灵美的人师,才可能培养出,心灵美的学生。

第三是有识。历史教师的学识也相当的重要,常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准备一桶水。但在课改的形势下,教师的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那么,新形势下,历史教师的学识有何要求呢?其一是宽厚的历史专业知识,不仅要丰富,且要专精、要扎实。其二是随时注意吸收历史研究、历史教学的新成果,并把历史教学很好的溶入到时代的发展之中。历史教师应是问不倒的知识库,更应是一盏富含教学策略,指引学生不断攀登知识殿堂的明灯。

11.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十一

一、在课文思想内容教学中渗透德育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教学对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主要以课文作为凭借。中学语文课本所选人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就内容而言。有反映社会生活,赞美人情美的;有描绘自然景物,讴歌祖国河山的:也有讲述寓言童话故事。阐明道理的。可以说,语文课文是最好的德育教材。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渗透德育,在学生的心灵播下适应健康发展的种子。

如教学《最后一课》时,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可以让学生边看书边听录音,把学生带人课文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不愿做亡国奴,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自己祖国无比热爱的气氛中,再联系到我国人民遭受侵略,任人宰割的历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进一步激起青少年学生积极向上、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情思。教学《背影》时,要让学生在充满父子亲情的篇章里,体会人间真情,激发爱亲人、爱生活的情感。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既要让学生熟悉志愿军战士的事迹,又要让学生感受他们的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爱国主义,深切地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学生不单掌握了一定的语文知识,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使二者融为一体,才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

二、在读、写、听、说中渗透德育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在听话、说话及写作训练中应注意为人的态度修养和良好行为的养成,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培养学生优良文德文风。这也是要求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将德育渗透其中。

例如,在教《学采访》时,我首先让学生读懂题目要求,学会采访,提醒学生注意诚实、礼貌,使用文明用语,设计好一些简单的采访提纲,进行采访活动后,我又着重引导学生体会礼貌用语的好处。在采访表演活动中,我提问被采访的同学:你被采访时听到有礼貌的语言时,内心有什么样的感受?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听到别人对你没有礼貌的话语时,内心又是什么感受?两相对比。你想说什么?你有没有对别人说过不礼貌的、伤害别人的话?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在思想上重视文明用语的使用,比只凭教师简单的说教“我们应该使用礼貌用语……”效果要好得多。

三、在课外阅读和语文活动中渗透德育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结合“朝阳读书”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师有计划地推荐思想内容健康,能鼓舞学生上进的读物,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通过阅读鉴赏得到自我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让学生收到实效。例如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参加类似如“我爱中华”“爱科学” “保护地球”等读书专题活动,指导学生参加假期读几本好书的活动,组织读书兴趣小组,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发展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这不仅有利于知识技能诸多方面的积累,更有助于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12.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十二

一、在数学教学中, 利用学科性质渗透德育教育

数学的教授过程, 都要讲清知识点的来龙去脉, 分析知识的概念和外延, 体现重点难点, 突出中心思想。如果学生不能专心听课, 勤于记笔记, 就会造成对概念、公式等知识的机械模仿, 死记硬背。导致学习结果的不理想。教师可以从事例中传递做事的条理性、主动性和对习惯的反思与认识。数学是一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运算能力的学科, 同时也要求学生要有严谨的态度。对待问题, 冷静分析, 找出克服问题的突破口。与此同时, 教师在板演过程中更要做到书写规范, 有条有理, 推理步步有据。给学生做出有序求实的表率。

二、在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德育教育

我国是文明古国, 数学成就尤为显著。教师可以在新授课时, 讲一讲我国古今数学成就, 如:数学家陈景润的研究成果, 在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其理论被外国誉为“陈氏定理”。从而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 激发学生听课兴趣与民族自豪感。根据教学内容, 联系实际生活,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也可利用导入语、课后练习作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这样一道练习题:“小红今年把压岁钱310元存入银行, 定期3年, 准备到期后连本带利捐献给地震灾区。年利按5.82%计算, 到期可捐献多少元钱给灾区?”。培养学生节约的好习惯, 并教育学生要戴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爱去呵护那些受灾的同胞们, 让心中充满爱, 让世界传递爱!

三、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知识来源于实践, 又在实践中得到应用。通过如数的扩展, 正方形等分成n分等实践活动, 帮助学生形成方程、式、函数等的概念, 然后通过练习, 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使学生感知到实践才是认识的基础, 才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运动是绝对的, 静止是相对的, 一切事物都在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中。数学知识也是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通过“正比例与反比例, 正与负“等内容的讲解, 渗透一些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的观点。利用应用题一题多解等内容, 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相互联系, 辩证统一的观念。

四、开展数学活动, 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往往是潜在的, 其形式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 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 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 它的教育效果应是显著的, 效应也是长期的。例如, 在学习了轴对称和中心对称以后, 为了发挥学生的创作才能, 让学生自己设计把所给出的图形补成以某直线为轴的轴对称图形, 能依据图形的轴对称关系设计轴对称图形, 学生的创作欲望空前高涨。经历对图形进行观察、分析、欣赏和动手操作、画图过程, 掌握有关画图的实践操作技能,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发展初步审美能力, 增强对图形欣赏的意识。另外, 也可根据教学内容开展各种教学主题活动, 如捡垃圾比赛, 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数学家故事演讲比赛, 培养学生不畏艰难, 刻苦钻研, 艰苦奋斗的精神。

总之, 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挖掘教材,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 德育教育就能贯穿于整个数学教育当中。这样不仅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 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思想,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同时也是满足了教学实践的需要, 使学生掌握了正确的数学方法,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相信, 德育渗透, 耳濡目染, 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钱学森主编:《关于思维科学》, 上海人发出版社, 1986年。

[2]孔慧英、梅智超编著:《现代数学思想概论》,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年。

13.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十三

林口县奎山乡中心小学

姜英发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时一定要摒弃形式主义,摒弃理论空话与教条,认清新时期德育教育的基本问题,不能夸大或只做表面文章。在这里,有必要再提一下体育教师的道德人格问题,因为它决定着教师以身作则,以身立教。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与其它学科教师相比,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存在着一种“亲密性”,在这种“亲密接触”中,体育教师可能比其他教师更多一份人格暗示与辐射。因此,体育教师要以自己语言的优美、行为的文雅、生活的朴实、衣着的整洁、态度的积极、思想的进步和作风的正派,给学生以耳濡目染。所以,体育教师首先应具有希望在学生身上建构起来的普通公民道德,还必须率先修养希望学生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养成的一些特有的良好品质(如尊重他人、公平竞争、敢于争先、民主、果敢等)。“身正为师,学高为范”,教师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地去完善自己。可以说,当体育教学中的“育”与教师人格不一致时,真正起到有效性教育作用的只能是在言传身教中的教师的道德修养,而不是“育”。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应该做到以学生为本,这样,才能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系统地构建德育的环节。通过把学生推上德育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到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总结。教育者退入后台,只做点拨,不做指令,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既要发挥其德育渗透的优势,有效利用其可能性,还要根据事态形成发展过程适时进行教育,因此每位教师都应当在课中把握住有利的时机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具体途径与方法如下:

1.教师的仪表和教师的语言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亲其师,信其道”、身教重于言教”。这两句话同样证明良好的德育形象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刻意义。做为一名体育教师既要有一般教师计策严肃的风度,又要充分体现其职业的特点——健康而朝气。通过教师的仪表来感染学生,并增强学生对仪表美及其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

教师用语要文明、简练,应是有较强的逻辑性,幽默是可取的,但切忌低级庸俗。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文明用语的良好习惯。

因此,我认为体育课堂教学时应做到“六规范”: 规范语言——使用普通话和文明用语; 规范示范——动作正确,熟练优美; 规范板书——字迹工整,格式正确;

规范仪表——衣着合乎运动特点,精神饱满; 规范行为——举止大方,遇事得体;

规范环境——教具摆放有序,场地设计合理优美;

体育教师言于律己,率先示范,带动着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这至关重要。

2.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

体育教学中教师之间的配合显得十分重要不仅要共同研究教学工作,而且要经常在一个“大课堂”里一起上课。教师之间的关系往往会使学生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来,所以教师之间必须互相尊重,密切配合,互相帮助,使学生从体育教师这个团结战斗的集体中学到助人为乐、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既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在塑造学生的灵魂中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特别是对那些能力较差、组织纪律较差,以及不重视体育学科学习的学生要耐心帮助,决不能用讽刺的语言刺激他们,侮辱谩骂学生。在教学中应创造机会给技术水平较差的学生锻炼的机会。例如,在体操练习的最后讲评时,除找出较好的学生示范小结外,还可以请虽然完成动作较差,但在某一环节有所进步的同学,再做一、二次练习,肯定他们的进步,并要求大家热情鼓励。这样有利于增强他们完成动作的信心和感到集体的温暖。对体育骨干和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则从严要求,绝不能袒护他们的缺点。

教师关心并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来说虽说是外部条件,但能促使学生内心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转化成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部动力,培养学生对人、对事的正确观念。

二、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渗透

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教材的灵活应用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尊重人格和自主性,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及热爱美、鉴赏美、表现美的情感美的情感培养,促使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下面是例1.大地复苏的春季,许多学校为了保护草坪,常用栅栏和绳子将草坪围住,形成一道“不雅”的风景。如果我们在此时的体育课的准备部分经常让学生吟诵“小草才露尖尖角,我的脚下把情留;等到绿草如荫时,我在上面跑跳投”的诗句„„我们能想象,无论是操场伤还是同学们的心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已经形成了。含有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德育目标,入情入理,自然会拨动学生们的心弦。

例2:在三年级下册《模仿动物走》中,我只示范了两个动物的模仿动作,之后,就安排让学生自己模仿、自己想象动作进行练习5分钟。在这5分钟里,学生模仿了各种动物形象,并且有的学生还模仿起动画片中的英雄人物和动物玩起游戏,使整堂课保持浓厚运动氛围。

三、评价中进行渗透

心理学家认为“赞美有如孩子的营养剂”。一句由衷的赞美,便可使丧失信心,挫败的儿童悬崖勒马,表现不错的孩子更加积极上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敏锐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鼓励。在运动之前用适当的语言鼓励和表扬,使其放下心理包袱,轻松地完成运动,从而调动起学生地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对进步学生鼓励,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荣誉感及自觉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批评时,根据学生心理,把批评放在赞扬之后,可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有一学生的体育技能较好,但纪律观念差,在集体中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我赞扬他的长处之后,点出要当一名优秀学生,还需得到同学们的信任和支持,学生听后,慢慢自然收敛。《孙子兵法》中有句名言叫“赏罚分明”,其意不仅是说赏与罚之间必定要有道清楚的界线,更意味着有由才赏,有由才罚的道理。但一味的表扬,事事得赏,这不仅会变成毫无意义,而且变成“无聊”的代名词。

四、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思考

上一篇:迷人的校园优秀作文下一篇:区域经济学专题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