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应对钓鱼岛问题

2024-10-31

中国如何应对钓鱼岛问题(通用13篇)

1.中国如何应对钓鱼岛问题 篇一

中国应如何应对朝鲜半岛问题.txt你出生的时候,你哭着,周围的人笑着;你逝去的时候,你笑着,而周围的人在哭!喜欢某些人需要一小时,爱上某些人只需要一天,而忘记一个人得用一生 中国应如何应对朝鲜半岛问题

土木0909 王洪胜 2009012179

无论战争以何种形式爆发?无论是谁挑起的战争?中国的目标都只有一个,那就是维持朝鲜半岛现状。我们不希望朝鲜进攻韩国,但也绝不容许韩美方面进攻朝鲜。因此,我们所制订的应对之策都应围绕这一目标进行。

第一,战争是由韩美方面挑起的

如果这场战争是由韩美方面挑起的,那麽必然是对朝鲜的侵略。中国无论从道义上,还是从公理上都具备了出兵的理由。因此,一旦战争爆发中国便可直接派兵参战。目标直指“三八”线,以最快的速度将韩美军队赶过“三八”线。但只要赶过“三八”线即可,中国军队不跃过“三八”线,之後就是将军队部署在“三八”线以北的朝鲜境内以防卫朝鲜。总之,中国的行动应力求果断、迅速,一旦事态发生决不可犹豫不决,应该立即对韩美发出通牒,如果通牒不被接受便马上出兵。中国的行动越是果断迅速就越能向韩美表明中国援助朝鲜的坚定决心,对韩美的震慑也就越大。越能让韩美方面明白中国决心之坚定,吞并朝鲜已成为不可能,再打下去的意义不大;另外,如果中国不越过“三八”线进入韩国,则可向韩美方 面表明中国只想维持朝鲜半岛的现状,并不想将事态扩大化。这样对韩美将形成“进无意义,退有余地”之势,从而打消韩美,尤其是美国方面继续战争的念头。如此,也才能以最小的代价结束战争,维持朝鲜半岛稳定。

第二,战争是由朝鲜方面挑起的

如果战争是由朝鲜方面挑起的,这对於中国而言将是一个难题,也应该是中国所不希望看到的。但是一旦这样的事情发生中国还是必须应对。对此,中国须作两方面的准备:一方面备战,一方面观望。中国不马上出兵,静观事态的发展。只要朝鲜还处於攻势我们就继续观望,而一旦朝鲜转攻为守才考虑出兵相助的问题。但是在出兵之前也需再考虑两个问题:其一,如果韩国是凭借自已的力量转守为攻的,那麽中国仍需继续观望。若韩国仅是将朝鲜赶回老家去,那再好不过;若韩国趁反守为攻之机北伐吞并朝鲜那麽中国就该准备出手了,而出手的时间为韩国军队逼进到大同江边。一旦韩国军队逼进到大同江边或者接近平壤,那麽中国就必须马上出兵将韩国军队赶回“三八”线。如果到平壤沦陷之後中国再出兵,那有可 能会无力回天;其二,如果是美国帮助韩国对抗朝鲜,那麽中国就应该派兵进入朝鲜,但是中国军队只驻紮在平壤及大同江以北地区继续观望,不直接与韩美联军战斗。这样做可以向韩美方面表明中国不会帮助朝鲜进攻韩国,但也不会坐视朝鲜被吞并。如果韩美方面能看到这一点而仅是将朝鲜军队赶过“三八”线那便是最好的结果;如果韩美方面明知如此还是越过“三八”线攻入朝鲜境内,那麽中国就须做好战斗准备了,但仍不要马上卷入战争,而是对韩美方面发出通牒,规定其在一定期限内撤回“三八”线以南,如果不撤退中国将立即发动进攻。但这必须处理好一个问题,那就是期限的设定既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长,期限太短跟直接进攻没什麽区别,而太长则可能使韩美军队在大同江以南的朝鲜境内立足下来,增加以後进 攻的成本。如果期限合理将可向韩美方面表明中国允许他们适当的惩戒朝鲜,但绝不容许其吞并朝鲜;他们可以在规定的朝鲜境内追歼朝鲜军队,但不允许吞并。这样做可起到以下几方面的积极效果:1、给了韩美方面惩戒朝鲜的机会,在很大程度消除了韩国遭受进攻的复仇心态;2、借韩美之手惩戒一下朝鲜,让朝鲜人明白中国会保全朝鲜,但决不会纵容朝鲜;3、让朝鲜承担一下发动战争的後果和代价。如果韩美军队能在规定的期限内退回“三八”线以南,那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而如果期限一到韩美联军还不退兵那就只能一战了,虽然这样的风险存在,但是我们应该有理由相信美国人是理性的,他们不会为韩国而与中国大打出手,所以出现这样的机率应该不会很大。这样也才能以最小的代价结束战争。

第三,不清楚是谁挑起的战争

如果不知道战争是由谁挑起的,那就只能是依事态的发展来判断。如果战争之初美韩军队就直接攻入朝鲜境内,那麽就根据第一种韩美方面挑起战争的应对措施来应对;如果是韩国方面单独攻入朝鲜境内,那麽中国就采取物资等方面的间接援助,若是韩国军队能逼进到平壤,朝鲜招架不住了,那麽中国无论有没有理由都必须出手;而如果是朝鲜处於攻势或者攻入韩国境内,那就根据第二种朝鲜挑起战争的应对措施也来应对。

三、当前如何才能避免战争的发生?

如果真的发生战争,中国无论如何都不能置身事外,因此也必须采取好应对措施。但就当前而言,战争并没有发生。所以,中国在未雨绸缪,做好应对战争准备的同时,更应该如何防止战争的爆发。

第一,如何防止韩美方面挑起战争。

对於这一方面我们必须先弄清楚一点——真正决定是否对朝鲜发动战争的是美国人,而不是韩国人。如果美国人不同意,韩国无论如何是不敢挑起对朝鲜的战争。所以阻止韩美发动战争的关键在於如何制止美国。

一直以来朝鲜之所以不会像阿富汗和伊拉克那样受美国入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美国对中国的畏惧,不想与中国在朝鲜半岛上再发生战争。而美国之所以会这样的原因在於:其一,中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一旦在朝鲜半岛与中国战争胜算不大,代价高昂。而若是陷入持久战则无异於陷入战争泥潭;其二,中美两国在经济等方面存在着高度的依赖性,一损俱损;其三,对於历史的记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对於美国都是战争泥潭,而这两战战争都有中国的参与。如果在朝鲜半岛再次与中国发生战争,历史有可能重演;其四,劳师远征,兵之大忌。朝鲜半岛远离美国,而中国则近在咫尺。虽然美国有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战争的能力,而且在东亚也布署了大量的军事力量,但在远离本土的情况下,战争成本也必然会远大於 中国;其五,美国的政体也在很大程度限制了它在朝鲜半岛挑起与中国的战争。基於以上原因,美国人一直以来都害怕在朝鲜半岛上与中国发生战争。因此,我们若想制止美韩方面进攻朝鲜就必须从两方面入手:其一,不要掩饰我们在朝鲜受攻击时有保卫朝鲜的决心。只要我们有这样的决心,那麽美韩方面才不会挺而走险挑起朝鲜半岛的战争。我们对朝鲜半岛表现出来的决心越是坚定,那麽美韩方面的顾忌也就越大,也就越不可能在朝鲜半岛挑起战争;其二,让美国人知道我们的目标只在於维持朝鲜半岛的现状,我们不容许任何人改变朝鲜半岛的现状,但也不会自己改变现状。因此,我们也不会纵容朝鲜挑起对韩国的战争。我认为当前我们在朝鲜问题上的不明确态度事实上更有可能引起战争,好在当前外界普遍的观点都认 为一旦朝鲜遭到进攻,中国不可能袖手旁观。当然,我也明白当前之所以采取不明确的态度也不是没有自身的考量。如果中国在朝鲜半岛上明作出明确表态会造成两大弊端:其一,在中国与朝、韩都建交的情况下,中国太过明确的态度会被韩国认为偏袒朝鲜,影响中韩关系;其二,这也会让朝鲜人觉得有中国这样一个保护伞,可以更无顾忌的行动,反正出了问题也有中国兜着。这显然也是一个大难题。尤其无助於朝核问题的解决,甚至可能导致朝鲜挑衅韩国。由此观之,可以看出中国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态度是不明确也不是,明确也不是。所以,若想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试着虚实结合、搭台唱戏,时而让外界觉得中国很有决心,时而又让外界犯糊涂;时而有人唱黑脸,时而有人唱白脸。总之力求做到让美国、朝鲜、韩国都把 不好中国的脉,这样谁也都不敢轻举妄动。至於能不能运用好这一套策略则取决於外交决策者的能力了,我相信如果是张仪、俾斯麦这样的人定能游刃有余。

第二,如何防止朝鲜方面挑起战争

当前比起担心美韩方面挑起战争,有可能更应该担心朝鲜挑起战争。美韩方面虽然在日本海、黄海举行军演,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态度,但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虚张声势。毕竟局势还未发展到非要出手的地步,而且美韩方面对於中国是否出兵、战争胜算都无把握,绝不敢轻举妄动。而朝鲜方面则不一样,内部的不稳定性、前途的不确定性都可能使朝鲜挺而走险。所以朝鲜挑起战争这一步不得不防。今天的朝鲜之所没有沦为东德一样的命运的重要原因在於朝鲜政权的稳定及自身地封闭性。一旦朝鲜这两个有利条件丧失,那麽朝鲜有可能重蹈东德之覆辙。而朝鲜一旦挑起战争,那麽这两个有利条件必将同时丧失:首先,就政权稳定性而言。朝鲜是不可能赢得这场战争的,即便有中国帮助也只能是维持半岛的现状。因此,它无法以胜利来赢得民众的信心,反而弄得满目疮痍。这样不仅不足於维持政权稳定,反而使权威受挫;其次,就封闭性而言,一旦战争爆发,无论是侵入韩国,还是遭到入侵,都将破朝鲜的封闭性。且不说韩美军队进入朝鲜境内,利用自身丰富的物质条件搞“和平演变”或者利用朝鲜战俘搞“和平演变”的问题;纵是朝鲜军队侵入韩国境内,韩国发达的经济、丰富的物质也可能使朝鲜士兵在精神上沦陷。即便最终中国能帮助它维持独立的地位,但对於韩国发达的经济和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向往会像病毒一样在朝鲜内部蔓延,最终朝鲜也将会走向和东德一样的结局。所以,无论朝鲜出於何种原因发动战争都无异於是饮鸩止渴。发动战争的代价将会比不发动战争的代价更为高昂。如果中国能让朝鲜人明白这些,那就可以防止朝 鲜挑起战争,甚至有可能让朝鲜选择走上中国和越南式的改革开放的道路。这些绝非泛泛而谈,能否做到,能否做好取决於决策者的能力。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无论朝鲜半岛的未来如何发展。中国都应该力求做到两点:其一,试着改造朝鲜半岛,将其引向我们所希望的发展轨道;其二,未雨绸缪,做好一切应对朝鲜半岛事态发展的预测,以及相应的对策。

2.中国如何应对钓鱼岛问题 篇二

公元前3000年,在爱琴海彼岸,有一名古希腊农场的主人,种了一棵苹果树,奇怪的是,树上只生两只苹果,一个是长得红彤彤的红苹果,一个是生得青翠翠的青苹果。在苹果成熟之时,农场主人把红苹果摘走,招待贵宾;可令人奇怪的是,贵宾们都去关注挂在树上的那个青得发亮的青苹果,却忘记了吃眼前美味可口的红苹果。

当前中国品牌的处境其实与那颗青苹果的处境差不多,即如何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合理定位,发挥中国品牌的本色,以便从容应对未来冲击。

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市场竞争将空前激烈,商品经济已经进入体验时代,只有获得让消费者获得绝佳的购物体验,才能获得消费者的持续关注——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程度,决定了品牌未来能走多远,对于中国大多数品牌来说,重新定位自己转型角色,区别竞争对手显得更为重要。

青苹果的故事告诉我们,企业品牌要应对未来冲击,最关键的是实现品牌差异化,让消费者在众多同类产品中感受到自家品牌的独特。做到了这一点,品牌就能历久弥坚。

王老吉在进行市场定位时考虑的主要品类为汽水,抑或清凉型饮料,如何能在繁多的同类竞争产品中让王老吉脱颖而出成为成败关键。通过长时间观察,王老吉发现大部分市场上的清凉型饮料只能做到暂时性清凉,于是,王老吉将自己推出的凉茶定位为预防上火饮料,然后通过不端深化历史底蕴和文化包装,终于成为凉茶饮品市场不折不扣的开荒者。

品牌差异化的根源在于精,所谓精益求精,自然会有笑傲同行的本领。很多国内企业觉得产品线越广越好,只有产品多了,才能赚取更多的利润,然而实际情况往往是贪多而不精。一直注重数量难免会忽视质量,在不精致的产品上构建品牌差异化,无异于天方夜谭。

与世界成熟品牌相比,中国品牌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还需要面对诸多未来冲击,如何在冲击中站稳脚跟,实现逆势上扬,不仅是亚洲品牌盛典的议题,更是中国众多企业家无时或忘、谨慎对待的难题。

3.如何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篇三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原因

(一)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高生育率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过去在战争时期受到抑制的生育率产生反弹,出现了生育高峰,这些婴儿在60年后陆续在各个年龄段形成人口高峰,最终进入老年期。

(二)死亡率急剧下降,平均寿命迅速上升

解放前,中国人口平均寿命只有35岁左右。建国后卫生事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全民健康水平,平均期望寿命在短短的10多年间提高到近60岁,在平均寿命延长的初期,最大的受益者是婴儿和儿童,这就使得50至60年代出生的绝大部分婴儿有更为良好的生存机会活到老年,最终迎来本世纪的银发高峰。

(三)成功的计划生育工作降低了出生率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20世纪70年代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使出生率大大降低,控制了人口的快速增长,但控制人口必然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主要是提高了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使我国提早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国际经验表明,人口老龄化,不但养老金支出要增加,而且医疗保险金支出也会迅速增加,社会负担会成倍扩大。同时导致劳动力不足困扰国家经济发展家,并加重家庭赡养负担。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但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在我国表现得更为突出,解决起来难度更大。一个人老年阶段的医疗花费是中青年阶段的三倍以上,老龄化对养老金的支付和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形成了很大压力。其中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带来的挑战最严重,最直接。

(一)劳动力不足困扰国家经济发展

老年人口比重越来越大,年轻的就业人口在下降,导致劳动力不足。随人口老龄化而产生的劳动力年龄结构的老龄化,必将对国家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而老龄人口的增长会改变人口的抚养比,被抚养人口的增加必将加重现有劳动人口的负担,增加国家经济发展的负担。

(二)家庭赡养负担加重

老龄化会引起家庭规模和结构变化,使家庭养老功能削弱。老龄人口的增长会改变人口的抚养比,被抚养人口的增加必将加重现有劳动人口的负担。据统计表明,1990年中国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抚养13.74个老年人,2000年抚养15.60人,到2025年抚养29.46人而2050年抚养48.49人。

(三)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1.人口老龄化对现行的家庭养老方式提出了挑战 我国现行的养老方式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家庭养老方式。但是,人口老龄化所产生的“四、二、一”家庭模式和抚养系数比上升将使得现行的家庭养老模式发生困难。一方面,人口老龄化普遍产生了“四位老人、一对年轻夫妇以及一个未成年小孩”这样一种家庭结构模式,另一方面,它也导致老年抚养比的增加。在人口流动频繁的今天。这两种情况必然导致家庭物质供养、生活照料以及精神安慰等方面严重缺乏,依靠现有的居家养老方式难以实现养老目标。

2.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金支付能力提出了挑战 为了解决新中国成立以来城镇职工养老保障存在的矛盾与困难,我国实行了“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度。但是,这种“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措施”的养老金制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必然产生“空账”问题。

三、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建议

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根本在于加快经济发展,壮大国家经济实力。但是老龄化问题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处理的好,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处理不好,则可能成为制约因素。根据我国确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结合老龄工作的实际,提出一些措施建议。

1.将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长期规划。

我们提出健康老龄化战略内涵,主要包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内容,这是对中国老龄工作的综合概括,是促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好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主体思路。

2.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道路。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辅助,公共福利设施养老手段为补充,社会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把老年人自身、家庭、社会和国家作用有机的组合起来,使之发挥出最佳效用。

3.积极发展老龄产业。老龄产业是为了满足老年人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而 形成的产业,既包括生产性产业,也包括服务性产业,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手段。发展老龄产业,一是要从我国实际出发,以满足老人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为目的;二是要以市场为导向,按经济规律办事,三是要保证养老费用的合理使用,提高老年人的消费能力。

4.加快完善老年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治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略,依法治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应是下个世纪老龄工作重要内容。

5.进一步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老龄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做好老龄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老龄工作的领导。

4.中国如何应对钓鱼岛问题 篇四

近日钓鱼岛问题直线升级,日本坚持所谓“国有化”,中国也不甘示弱,猛烈反击。中国人对日本本来就没有什么好感,新账旧账一起算,一时之间,神州大地各种反日游行此起彼伏,国民纷纷借此表达自己的坚定立场。日本“购岛”是一场闹剧,但在示威过程中,我们却能看到更多的闹剧:打砸日系车辆、殴打日本在华民众、火烧平和堂,更有甚者,袭击日本大使馆车辆并夺走车上的日本国旗„„有旁观者言:日本不废一兵一卒一枪一炮,就让中国人自相残杀!面对日本的挑衅行为,中国必须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态度,坚决维护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但是,作为普通民众,我们应如何说“不”?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与自由。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然而,权利与义务是相统一的,公民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维护国家安全、荣誉与利益,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但爱国永远不是僭越法律的借口。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无人守法,国将不国!日本侵占的是中国的领土,但那些所谓“爱国青年”所打的、所砸的、所烧的,也是我们同胞的合法财产!日本玩火,自食恶果,而我们中国人,不能因为一时冲动而惹火烧身。

暴徒最终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从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除了少

数居心不良的不法分子之外,大部分失控人群都是来自社会底层的普通人。他们文化水平不高,只能从事收入较低的工作,遭遇社会不公也无力抗争。在反日游行过程中,他们受所处氛围的影响,失去理智,借此发泄个人不满,事后往往追悔不已。其中有人说:“如果钓鱼岛打起来了,我一定要报名上前线,哪怕当炮灰我也愿意。”他们的确爱国,可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爱国永远不是逃脱法律制裁的理由。

一个民族没有比尊严和自主、独立更为重要的了。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生命与灵魂,中国必须说“不”!但是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颗火热的爱国心,更是一颗冷静的大脑。无论何时,国民的支持永远是政府最坚实的后盾。在国际纠纷中,民意也是对方不得不顾虑的因素。然而,如果民意演变为极端民族主义,那么它不但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还会成为一枚毒瘤。各种打砸抢烧事件,不仅威胁他人生命财产安全,扰乱社会秩序和正常抗议活动,“核灭东京”之类的恐怖言论更会损害中国的国际形象,授人以柄,让日本得以大做文章。戾气并非正义,只有理性爱国、奋力强国、精心治国,才能真正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理性爱国”的含义,在近来的游行示威中,秩序井然,“理性”的口号,也越来越响。

爱国和害国只有一步之遥。中日关系错综复杂,绝非匹夫之勇能够了断。“岛争”是场持久战,是中日两国综合国力的较量。根据目前形势,外交尚有余地,经济是重要手段,军事是最后保障,只有

三管齐下,才能扼住日本右翼分子的咽喉。

日本过去欠我们的血债,而且毫无悔意,现在又来我们的伤口上撒盐。而这是一个正在衰落的日本,却带着旧时代的傲慢,要再一次打我们中国人的脸。可是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任人欺负的“东亚病夫”了,中华民族铮铮铁骨,主权事务毫不退让。面对日本跳梁小丑的行为,只有保持理性,保持冷静,才能应对复杂局面,才能让国际社会明白事情真相,才能揭示日本的丑恶行为,这一记耳光,才能还得响亮。

5.中国如何应对周边安全形势1 篇五

2012年,中国将进入第五代领导人执政的历史新时期。中国外交转型恰逢其时。但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中国特色的外交也在国际上面临着以下诸多挑战:

第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西化、分化中国的战略始终没有改变。他们把西方价值观通过各种交流渠道传播到中国来,积极利用传统媒体对中国实施全方位的立体式包围;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利用各种基金会、NGO等对中国进行渗透。

第二、西方敌对势力始终将中国视为最大的潜在对手,加大了在中国培植亲西方的未来接班人力度。妄图从中国内部搞垮中国。

第三、加强在中国周边的军事存在,并通过其代理人挑衅中国,使我周边安全形势屡出严峻态势。奥巴马在今年年初推出了新军事战略,直接把中国列为美国主要的打击目标;

第四、在经济交往方面,外资不断加大对中国自主品牌的控制,在获取高额利润的同时对中国的经济安全构成了威胁。

而且,中国特色的外交还面临着国内意识形态安全、社会安全、金融安全和周边安全等严峻挑战。近年来,中国国内涌现的的互联网言论、媒体舆论以及商界团体等国内社会因素使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更趋复杂化 因此,在中国对外战略上,中国有必要对其外交进行改革,中国外交转型应有新思维、新方略:

第一、认真及时组织相关外交政策研究,培育和加强国内智库建设,实现理论更开放与动态更富针对性相结合。以政府名义面向全球研究者开放相关竞争性研究项目,吸收和采纳国内外优秀成果。

第二、第二、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外交人才,改变过去那种单纯以外语院校毕业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多从国内优秀国际问题研究人员中选拔,并定期进行培训,以提高其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更好地适应中国外交转型的需求。

第三、定期举办外交政策讨论会。就中国的外交政策进行辩论与探讨。鼓励和支持国内民众对外交政策的理解和支持。以公共外交为新的发展点,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

第四、在与发展中国家交往中,中国应多思考当地的民意民心,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性发展,多建设一些民心工程,少一些政绩工程,只有这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外交才真正具有活力。

第五、加大保护中国在海外的员工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力度,为中国“走出去”战略服务。

而且,在中国外交转型过程中,我们要力戒外交政策的“美国化”和外交决策的“分散化”,积极调整与协调好国内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积极建立和建设好相关外交机制,中国应该尽早制定本国的外交战略,它应包含:中国的全球外交政策、中国的地区外交政策和中国的周边外交政策,灵活运用当今世界国家关系的多元化趋势,变被动为主动,以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和平崛起代价的最小化。

中国需要改变不实际的外交,采取灵活务实的外交战略,中国必须根据安全环境的变化尽快调整国际战略,在力求稳定对美关系、力避局部对抗发展为全面对抗的同时,积极谋划破解美国战略围堵的战略与方略。变“不结盟”为“准结盟”。

在国际事务中,中国的外交转型应从以下几个路径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一、缓和与美国的关系,积极推动中美双边关系继续稳步向前发展;

第二、积极与俄罗斯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第三、主动与欧洲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第四、加强与周边国家关系,提升中国在周边地区的政治影响力,增强中国的周边软实力。

6.如何应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挑战 篇六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字之变引发网民的广泛热议和殷切期盼。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未来中国发展方略的一个重大嬗变,也预示着中国经济将达到新的发展层面。

不少学者认为未来中国面临的挑战更为严苛,既包括贫富差距拉大、贪污腐败难以根治、环境保护压力增加等考验,也包括人口红利下降、社会医疗保险严重不足等问题,更有眼下即将破题的收入分配改革、促进经济“稳增长”等任务。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发展,将取决于我们能否战胜面临的各种挑战。

十八大报告给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间内的中国经济方针政策制定了5个重点,即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准。

报告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倍增指标,而要完成这些指标,就必须把五个重点领域的工作稳步推进。报告把“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尊重市场规律、坚持市场经济走向”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如何发挥作用?当务之急,应该是政府职能转型,从审批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强调“法治”而非“人治”,倡导“平等”、“公平”。此外,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在经济驱动方式不改变的情况下,结构调整调什么?产业结构该如何提升?如何促使区域协调发展?怎样有效破解住房、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民生问题?这些都是需要着力解决的。

全球化背境下,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政策显然是大势所趋。而在这方面,风云变幻的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尚未消除,除了调整进出口结构外,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金融风险,提升对外竞争力水平就显得极为迫切。

7.中国企业如何应对国外反倾销 篇七

在如此众多的反倾销案件中, 美国南方虾业联盟较为严重和典型。美南方虾业联盟 (由北卡罗来纳、南卡罗来纳、佐治亚、佛罗里达、亚拉巴马、密西西比、路易斯安那和德克萨斯等南部八州的吓生产和加工商组成) 于2003年12月向美国政府提出申诉, 声称中国、泰国、越南、印度、巴西和厄尔多尔等六国的虾产品以低于本国和其他第三国的市场价格在美国销售, 从而对美国吓农造成伤害, 要求对六国的进口吓实施反倾销措施, 美国商务部2003年12月31日宣布对上述6个国家进行调查。2004年2月17日 (美国当地时间) ,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建议对原产于中国等6个国家的冷冻和罐装暖水虾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2004年7月6日, 美国商务部出台初裁结果:宣布中国和越南对美国的虾出口倾销行为成立, 初裁对从中国进口的虾征收7.67%至112.81%的反倾销税。消息传出, 在我国水产业, 特别是虾产业中引起了强烈震动, 使我国虾产品出口严重受阻。自2004年的下半年开始, 我国几乎失去了美国虾产品市场, 这是我国进入世贸组织后, 在国际贸易中遭受的第一起有关水产品的反倾销调查。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 国际市场对我国产品发起的反倾销和保障措施涉及550多起, 超过4000多种商品, 它的影响甚至超越了几百亿美元出口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中国反倾销案件占的世界总比率从3.6%增长到20%, 远远超出了中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

国外市场对中国产品实施的反倾销税率有这不断增长的趋势, 从百分之十几到几百甚至上千。如此高比重的税率意味着我国的国内企业将在很长时期内退出努力经营多年的国际市场。因此, 面对不断国际化的中国企业, 我们积极应对反倾销的诉讼, 早日在国际市场上走出属于中国化的经营模式路线。

二、中国产品多次遭到国外反倾销的理由

1. 市场经济不景气导致当今世界反倾销的趋势不断扩大

经济学家们表示, 世贸组织对于一些反倾销国家的制约能力相对薄弱, 所以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倾销, 但是有些国家的产品仍可能被认为是倾销, 因此, 反倾销的形势和世界的经济状况紧密相连, 每当世界经济形势不景气时, 反倾销就成为了国际市场上各国首选的贸易保护解决方案。

2. 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加剧了中外经济的贸易摩擦

众所周知,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蓬勃发展, 出口产品竞争力加强, 容易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目标。尤其是最近20年,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连续高增长、低膨胀的良好局面, 中国出口市场贸易快速增长, 经济发展的质量有所改善, 明显超过全球贸易, 较上年同期几乎增加了一倍, 这通常与周边国家频发的金融危机和持续处于低迷状态的世界经济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种高速增长难免引起部分国家和别有用心的人恐慌。

3. 出口产品结构档次不高, 出口结构不尽合理

经过改革开放多年的经验, 中国的出口产品结构已发生了显著地改变, 加工贸易使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贸易份额不断扩大。目前除飞机等极少数品种以外, 我国几乎所有的制成品都出口, 所以, 我国的出口产品不仅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市场以及国内产业上形成正面竞争, 甚至和发达国家形成越来越多的竞争关系。特别是针对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 其钢铁、纺织等传统工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下降、国内就业压力上升时, 我国就成为了贸易反倾销的焦点。

4. 中国企业对国外反倾销应诉不利

近年来, 国内企业面对反倾销的应诉率不断上升, 但仍有一部分案件没有响应。目前国内企业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反倾销机制, 我国企业还存在着缺乏应对诉讼的资金、专业创新型人才的短缺、企业应对此类问题的意识淡薄等问题。以1998年欧盟控诉中国硅铁产品倾销案为例, 当欧盟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发出调查问卷时, 欧盟没有得到任何的回应, 各个国家都有一个重要的反倾销规则, 名称“可获得最佳信息”。因此, 客观上鼓励进口国的企业来滥用反倾销等手段妨碍中国产品的进口。

5. 对国际市场上竞争对手的了解不够

多数发达国家的产业往往是一些跨国公司垄断, 因此, 跨国公司往往成为反倾销案的主要诉讼方, 并已形成了跨国公司与母国政府的千丝万缕的关系。在相同一个案例中, 跨国公司是否都参与了诉讼, 以及他们在案件中的态度将在案件中直接影响到审判和判决。反倾销本质上是一个多国维持全球市场的原有格局, 中国企业和跨国公司的竞争是由业务涉及到中国命运而的进行斗争。

三、应对反倾销的对策建议

1. 解决市场经济地位

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宣传力度, 使国外各企业全面的了解到中国的市场, 特别要加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宣传成果, 让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中国坚持走市场经济化路线的决心和实力基础。

2. 在企业内部建立反倾销部门, 做到提前预防, 积极应对

企业应该建立一个反倾销预防的机制, 关键是要建立快速反应机制, 人员要熟悉国际反倾销法。另外, 企业内部要有效的配置反倾销的信息通信系统。其中, 建立一套与会计管理基础线完善的管理措施, 将有利于及时向外界提供具有价值的信息, 有利于保持主动的地位。

3. 加强与国内企业、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合作

外国市场针对中国的反倾销, 不只针对个别企业, 还将矛头指向所有的中国企业, 因此, 中国企业必须团结起来, 一致对外。这样既有利于壮大国内企业的声势, 给反倾销调查委员会带来压力, 更可以减少参与单独回应的个别企业的成本, 这些作用都是不言而喻的。

4. 不断学习和掌握应对反倾销的策略

国外企业跨国经营中的经济摩擦要比国内企业问题相对复杂化, 反倾销是跨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长期所面临的问题。企业随时可能面临来自各个国家、各个企业的控诉, 所以, 企业必须有心理准备来面对长期的斗争, 只有在通过不断学习、实践的时间中积累经验, 公司才可以在对反倾销的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崛起, 中国经济的各方面的摩擦将陆续增加, 并体现出长期化、政治化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 摩擦是一个企业进入战略性的基础, 而不是战略性的临时决定, 直到它达到新的平衡。政府应该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就反倾销的经济摩擦问题和外方继续磋商, 经济事务领域的定期的协商和持续协商机制将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任务。政府有必要建立起一个处理机制, 以便加强谈判的事先预警和事件的协调机制。中国产品和中国企业不断的开拓国际市场, 对政府公共政策水平和行政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国际政府服务国际化也是一个必然的要求。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加强, 中国企业将面临更多的反倾销案件。中国加入WTO已经十三个年头了, 我国的出口贸易额快速增长, 遭遇国外对华反倾销的趋势并没有减弱, 反而呈现越演越烈更加明显, 反倾销问题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国际化经营方面所要面对的现实的问题。随着我国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和对外投资步伐加快, 一些贸易伙伴频繁地对我国设置各种贸易和投资壁垒保护其国内产业和市场, 我国遭遇反倾销的数量明显增加。本文在分析我国企业业务发展的基础上, 对国外反倾销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对此问题进行研究, 提出了我国企业在应对此反倾销问题中可采取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贸易经济,应诉,反倾销,出口产品

参考文献

[1]杨睿.应对国外对华反倾销策略分析.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 .

[2]许春刚.积极应对国外反倾销.发展研究, 2001 (7) .

[3]贾洪.窝火应对反倾销的对策.中外企业家, 2007 (7) .

[4]赵红娟.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反倾销问题研究.科技咨询, (21) .

8.中国如何应对钓鱼岛问题 篇八

2017.9 朝鲜于3日中午进行新的核试验,中国外交部当天下午表示,中国政府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并予以强烈谴责。

中国、韩国、美国的地震台网于北京时间3日11时30分同时测定,朝鲜丰溪里一带发生地震,中国地震台报的震级是里氏6.3级。朝鲜于3日下午宣布,朝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下令进行了氢弹试验,试验取得成功。

这是平壤逆联合国安理会和整个国际社会的意志做出了又一次错误选择。这次核试验将严重导致半岛紧张局势新的升级,并有导致东亚战略出现坍塌的风险,推高各方产生误判而导致局势失控的危险。

对中国来说,目前最重要的是加强监测,确保一旦朝鲜这次核爆出现核泄漏,我们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及时通报东北地区民众,并采取各种紧急应对措施。事实上,在这之前分析界对朝鲜可能于近日搞新的核试验已有预测,政府无疑提前做好了应急准备,而这一机制相信已经迅速启动。

3日中午,东北靠近朝鲜的地区多地有明显震感,建筑物摇动明显,民间出现大量议论。在这之前朝鲜5次核试没有造成核泄漏,平壤信誓旦旦地宣称它的地下核试验不会造成任何泄漏,还表示它会为离核试验场更近的朝鲜民众负责。我们希望朝鲜这不仅仅是说一说。

无论朝方如何表示,我们相信中国政府都会提高警惕,在这个时刻不会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和侥幸。据《环球时报》了解,吉林白山、黑龙江牡丹江等地3日中午刮的是1级西风或西北风,风小,且风向是从中国边境地区向外吹的。

朝鲜最新核试爆和最近的一系列中远程导弹试验显示,平壤软硬不吃,它决心获得中远程核打击能力,不会向任何外来压力屈服,朝核问题几近成为死结。

中国需面对这一复杂态势保持高度冷静,从中国的国家利益出发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中国社会从中面临的风险。

中国东北的安全是第一位的,我们需要通过各种管道明确告诉平壤,它的核试验不能污染中国东北。中国的战略安全与环境安全是中国对其采取克制行动的底线。希望中朝之间能够通过沟通将这一点讲清楚,让朝方充分了解中国这一态度的严肃性、严重性。如果朝方守不住这条底线,它自己的国土连带中国东北遭到污染,那么中朝关系目前的框架将不复存在。

朝鲜的最新核导活动必将导致安理会围绕对它进行新制裁开展讨论,增加制裁将不可避免。但我们认为,尽管中国社会对朝鲜举行新的核试验很生气,我们还是要避免冲动,中国不应轻易同意对朝鲜采取类似全面禁运的极端制裁手段。

一旦中国完全切断对朝鲜的石油供应,甚至关闭中朝边界,能否做到阻止朝鲜核导活动尚不确定,但中朝全面、公开的对立将很可能发生。那样的话,中朝矛盾就将至少成为一段时期内围绕朝鲜半岛最突出的矛盾,中朝对立将压过美朝对立吸走高度紧张局势的大部分能量,华盛顿和首尔也就实现了将朝核问题“外包”给中国的目的,这完全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

所以,在朝鲜核活动没有污染中国东北的情况下,中国制裁朝鲜的态度应避免像美韩那样激进。朝核问题的根源是美韩同盟的军事打压造成了平壤的严重不安全感,平壤错误地将拥核看成是政权生存的唯一保障,并且认定获得对美国本土的核打击能力是自己安全突围的关键。中国不能在这场复杂、尖锐的博弈中跑到“冲锋陷阵”的位置上。

中国是大国,中国的议程和利益是面向全球的,朝鲜半岛的问题永远都不会是中国注意力的全部。与此同时,中国社会在保持多元丰富的同时有着高度的凝聚力,党和政府有充足能力团结、引领社会,什么样的挑战都休想撼动我们。

9.中国式营销如何应对跨国公司营销 篇九

“令人惊叹的学习和适应能力”,这是英国《金融时报》一篇文章对中国企业的结论。事实也的确如此,三十年的实践证明,中国企业能够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跨国公司上百年积累的东西,中国企业在30年的时间内就已经学得像模像样了。正确认识 敢于叫阵

与跨国公司对阵,本土企业往往不是输在方法上,而是输在思维上。如果不彻底破解对跨国公司的思维谬误,就不可能以平等的心态竞争。品牌谬误

“品牌谬误”是最流行的认知谬误。“品牌谬误”,是因果关系的颠倒。

尽管跨国公司与中国本土企业相比具有先天优势的品牌优势,但品牌并不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对中国市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才是决定其命运的根本,“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做一个本土化的跨国公司”,才是在中国成功的跨国公司的真正经验之所在。

品牌的真相是:只要你是普通产品,产品永远比品牌重要。只有当产品与品牌匹配,并且能够强力支撑品牌时,品牌才能发生作用,反之,品牌将一文不名。

只要在哪个领域中国企业能够将产品做得像跨国公司的品牌产品一样好,品牌神话就会迅速瓦解。产品支撑了品牌,创造了品牌,那么打破品牌神话的,也必然是产品。通过打造起强大的产品力,同时合理运用价格手段,就有希望剥掉强大品牌对产品的保护。“世界工厂”的地位,使中国企业有能力利用良好的品质与合理而又有竞争力的价格,同跨国公司展开有效竞争,也只有这些因素,才能帮助中国企业通过产品的力量,动摇跨国公司的品牌根基,打破其对市场的品牌垄断。

表面上看,中国企业缺乏品牌,但真正缺乏的却是产品质量和产品创新能力。如果没有过硬的产品做基础,就不可能创建出品牌;即使有了过硬的产品,如果不能假以时日,也不可能成为品牌。过硬的产品质量、强大的营销力、强大的市场业绩和时间积累,都是创建品牌不可或缺的要素。

标杆谬误 当“荣华鸡”和“红高粱”把麦当劳当作对手时,就像一个小学生要在拳台上与拳王泰森一决高下一样让人觉得可笑。

中国的大多数企业还只是成长性企业,而跨国公司则是高度成熟的企业,中国的成长性企业如何对待跨国公司,既需要智慧更需要韬略。

企业可以把同行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你的梦想。当年,巨人集团想成为“蓝色巨人”IBM时,IBM就是巨人集团的梦想;第二类是你的标杆,这是比你稍强的企业;第三类是你的对手,比你差的企业就是你的对手,因为你可以从对手的失败中尽快强大起来。

标杆谬误,就是选择可望而不可即的企业作为学习标杆或竞争对手,比如,当你选择IBM、微软、可口可乐、宝洁作为学习的标杆时,你最终会发现它们只适合“欣赏”而不适合“观摩”。

我们并不反对向跨国公司学习,但反对模仿跨国公司的套路。在市场竞争中,切忌“按师父的招数与师父过招”,乱拳或许能打死师父,但学艺不精的徒弟按师父的招数是打不赢师父的。

因为中国企业小所以不能讲“理”。“理”就是营销规则和套路,跟着跨国公司学习这些东西,必然是邯郸学步。

向跨国公司学什么

学习跨国公司,不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跨国公司的“成长史”,即学习他们如何从小做大,成为跨国公司;第二阶段,学习跨国公司的“辉煌史”,即学习他们如何做真正的跨国公司。

沃尔玛无疑是中国商业企业学习的样板,那么,中国商业企业到底应该向沃尔玛学习什么?如果学习沃尔玛的“全球采购”,中国商业企业做不到;如果学习沃尔玛发射人造卫星建立的后台支持系统,中国商业企业做不到;如果学习沃尔玛集中配送、密集开店模式,它在中国的试点就不成功,中国商业企业暂时还不必去交这个学费。

中国企业向沃尔玛学习什么?凡是与规模、实力有关的内容,中国企业都“没法学”。凡是与创业、成长、永恒相关的内容,都值得中国商业企业借鉴。比如,沃尔玛在美国大城市零售业过度竞争的情况下,从“被人遗忘”的乡村小镇起步,就非常值得中国商业企业学习,即使沃尔玛已经成为世界500强之首,仍然把总部设在创业的乡村小镇。可是,中国的大型商业企业有几个是这样做的?比如,沃尔玛在创业之初,没有规模优势和采购成本优势的情况下,如何做到“天天平价”,就非常值得中国商业企业学习。比如,沃尔玛把“顾客第一”的理念细化到“三米微笑”、“八颗牙”的标准,就值得中国商业企业学习,因为这是沃尔玛价值体系中永恒的内容。

可口可乐公司也是中国企业学习的榜样,“太阳神”和“三株”学习可口可乐就学失败了。“太阳神”的创始人曾经说要像可口可乐一样“把太阳神口服液卖100年”,“三株”的老板也曾经说要“把三株口服液打造成百年产品”。可以说,学习可口可乐做百年产品的企业,基本上注定要失败,因为可口可乐的“百年产品”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外,不值得学习。就连长期占据品牌价值排行榜首位的可口可乐的品牌塑造,中国企业也很难学。对于美国消费者来说,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是其百年来长期征战,“消灭”无数对手后自然而然的结果,就像一个将军的声誉是由战绩决定的而非“包装”出来的。对于世界其它地区的消费者而言,可口可乐则是伴随着美国大兵走向世界的,是美国文化在世界强势传播的结果。

宝洁的多品牌战略是中国企业梦寐以求的目标,可是,翻开宝洁近170年的发展史,才发现宝洁的多品牌是其数百次成功并购的结果。与中国企业通过并购实现“低成本扩张”不同,典型的美式并购往往是“把最强势的对手买下来”。研究宝洁的成长史还可以发现,宝洁最初只是一个生产蜡烛和肥皂的小企业,这样的企业在其创业的辛辛那提还有14家,宝洁最初还是专注于如何与那14家同城对手竞争。13年后,才首次注册商标。22年后,其销售额才首次突破100万元,雇员达到80人。

历史不可复制。学习跨国公司的成长史也要注意这个问题。宝洁有近170年的历史,中国企业不能花这么长的时间去复制,因此,学习宝洁,必须浓缩宝洁的历史,追赶式的学习,创造性的学习。

让推销成为必须

“让推销成为多余。”说这句话的是彼得·德鲁克,不遗余力传播这句话的是菲利普·科特勒。很多人把这句话当作营销的一种境界,我们则把它当作西方企业营销的一种无奈。在发达国家,人已经成为最昂贵的营销成本,因此,让推销成为多余是最经济的选择。美国的薪酬已经占GDP的50%,中国只占12%-14%。养一支庞大而廉价的推销队伍,是本土企业的现实选择。建立一支数千数万人的销售队伍,在西方国家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中国市场是“通路制胜”,发达国家是“品牌制胜”。在发达国家,企业可以操控的营销要素越来越少,除了品牌传播和产品研发之外,已经没有什么高招了。尽管营销的要素那么多,但跨国公司已经很难从某些营销要素中找到竞争优势,他们被逼着走向品牌。品牌,是他们坚守的最后一块营销堡垒。在中国市场上,其高工资也难以支持对中国复杂的通路,分散的终端运作。

“通路制胜”的格局仍然将左右中国十年以上的营销进程。如果不是以复杂的通路作掩护,多数稚嫩的本土企业根本找不到生存的理由。

10.中国如何应对钓鱼岛问题 篇十

存量土地逐年减少所导致的土地供应的减少, 投机性购房的增加, 开发商囤积住房和部分城市保障型住房建设在地方财政无利可图下的滞后, 以上几点都构成了近期中国房价持续上升的原因。然而, 这几点仅仅是房价如此表现的表面现象。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近期信贷与货币供应的过度增加 (见表1、图1) 。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09)

不断高涨的房价就像是悬在中国经济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正在日益威胁着中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同时使得住房这个民生问题不断尖锐化。想要从根本上解决房价问题, 我们必须把控好货币与信贷这个宏观经济调控工具, 这是不考虑其他因素情况下的必然选择。但是, 现在的问题是在全球经济风暴的背景下, 要保持经济增长、保证就业、维护社会的稳定就必须要允许资金货币进入市场。可是, 这样做又会促成房价高涨, 泡沫形成, 增加经济运行风险;同时, 在暴利的刺激下会引发很多的强制拆迁的冲突, 同样会影响社会的稳定。所以, 在面对这个问题时, 政府面临两难选择。

(一) 从供给角度分析

解决这个难题之前, 我们必须了解信贷过度和货币发行过多是如何影响房价的。我们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来分析:

首先, 从供给角度来看, 在宽松的信贷支持下, 开发商的资金压力和财务成本大为减轻。2008年初, 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阵降价促销的热潮, 开发商面临巨大的压力, 只好降价促销, 同时, 房产投机者在资金和财务压力下也纷纷抛售手中的房源, 房地产价格朝着正常的价格区间驱动。但是,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国家从大局出发, 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和信贷条件, 房地产开发商就是这个大背景下的最大的受益者, 这样, 房价在短暂的下行后, 一路飙升。尤其是2008年11月中央开始正式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来, 开发商资金压力大为减轻, 继而出现很多捂盘惜售的行为。高洪文 (2007) 通过勒纳指数的实证研究方法, 得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确存在垄断特征的结论。余凯 (2007) 也指出, 中国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区域性市场, 在此区域市场中有着很高的市场集中度, 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较高的进入障碍 (主要是土地资源壁垒和行政管理壁垒) 。林素钢、崔秀琴 (2007) 指出, 中国房地产市场垄断的表现:土地市场的垄断, 房地产厂商集中度较高, 房地产产品的垄断, 房地产市场信息的垄断, 房地产商品中商品住房供给方式的垄断开发商可以充分凭借其垄断地位进行定价。

注:货币和准货币 (M2)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

注:2009年资料暂缺, 据中国国家信息中心:预计2009年底M2货币供应量增长23.5%

综上所述, 可以明显看出房地产市场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区域性垄断市场。同时, 开发商在这个利好的政策下还没有感觉到资金、政策上过多的压力, 于是, 房价一路高歌猛进。各级地方政府在这个过程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由于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钟爱”, 使得房地产开发商在拿地, 开发上更有底气。

(二) 从需求角度分析

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了住房的需求。一是在银行按揭贷款优惠政策的刺激下, 购房者的资金压力也减轻, 这刺激了购房者的购买欲望, 尤其是对于房产的投机客, 利好更为明显。二是鉴于目前的财政货币政策, 人们对于货币产生了强烈的贬值预期, 纷纷寻找保值增值的手段。但是, 中国目前资本市场不完善, 缺少足够的投资渠道, 所以, 很多闲散资金纷纷打入楼市, 寻求避险以抵御通货膨胀造成的资产缩水。三是中国人民向来有“买田置地”等购置产业的传统, 在城乡都有对住房的“刚性需求”。于是, 在这种“买涨不买跌”的心理的刺激下, 中国房价持续走高。

二、宽松货币和信贷条件下的房地产企业的表现

目前的房价现状并不是单单政府的原因, 这是一个政府、开发商、购房者三者不断博弈的结果。所以, 分析完政府和宏观因素, 我们要分析下作为房地产市场主体———开发商的表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 中国货币数量增加了三成。货币供应的增长速度已经大大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 使市场上通胀预期明显加强, CPI的上升也印证了中国面临通货膨胀的现实 (见表2) 。

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02853.4亿元, 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约为335353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 比上年增长8.7%, 而同期货币发行量的增速大大超过了GDP的增速。即使在2005-2009年GDP逐年有较大涨幅的情况下, 货币发行量的增速依然领先于GDP的增速 (见图2、表3) 。

在这种及其宽松的货币和信贷政策的刺激下, 房地产上市公司通过高价发行股票得到巨额的融资, 然后再用这些资本买地, 因此, 股市上涨会推高地价, 而地价上涨又推高房价。这种问题, 其实也是房地产公司的无奈, 当地王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迎合资本市场,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投资者希望看到房地产公司手中有充足的土地, 这样才能保持业绩的持续。对于房地产公司而言, 拿地也是为了保持企业长久发展的需要。

于是, 近年来地王频出, 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回暖趋势迅猛, 库存消化速度大大超出了各开发商年前的预期, 部分在2008年未到拿到土地并延迟动工的企业开始面临无房可卖的尴尬境地。新一轮的抢地热潮开始在各地暗潮涌动, 但是, 这一次圈地运动和2007年的以民营企业为主的圈地运动大为不同的是:央企占主导地位, 中海、绿地、保利、华润置地、远洋地产为主的国企央企阵营纷纷在争地大赛中击败以广州富力、合生创展集团有限公司、碧桂园、世茂集团为代表的民营企业阵营。这一是因为大量廉价的信贷资金, 国企央企能远比民营企业得到国家的贷款和信贷投放, 尤其在国家出台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背景下更是如此。更重要的

是, 他们认定未来中国房价只有上涨一条路, 所以, 敢于做出“面粉”贵过“面包”的生意。

三、房价持续走高带来负面影响

自从2003年以来, 中国的外汇储备增加了2万亿美元 (见图3) 。这就意味着中国自2003年始已经向市场投入了18万亿以上的人民币, 自2002年以来, 房价一直处在上涨过程中, 房价上涨的深层次原因是货币发行过多, 人们开始对人民币币值稳定产生怀疑。

再加上在国家的经济振兴刺激计划下所增发的货币, 4万亿的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货币的过多投放必将导致物价的上涨。目前, 中国已经由短缺经济进入生产过剩经济, 社会一般消费品十分充裕, 过量的货币暂时不会冲击一般消费品市场, 但是, 资产价格是在不断上升, 这就说明楼市和股市吸收了大量“多余的货币”。

目前, 政府多项抑制房价的措施均不得力, 根本原因就在于, 这些措施在收回过多流动性方面没有多大成效。当前, 房价持续走高从根本上分析就是一种货币现象, 抑制房价的关键在于调控好货币政策和信贷的发放。把注意力仅仅放在表面因素上, 即使能使房价有暂时的回落, 也不能从根本上抑制房地产的泡沫, 一旦破裂, 对经济的打击就是致命的, 日本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就是前车之鉴。

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吸收了相当多的新增发行货币, 所以, 目前的通货膨胀还不是很明显。但是, 一旦这两个市场出现震荡, 尤其是房地产市场, 一旦泡沫破裂后大量货币从这个市场中涌出, 必然会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

四、应对房价持续走高带来负面影响的对策

客观地说, 货币的增长有合理方面:首先, 经济总量的增长需要货币的增长;其次, 很多经济领域从实物配给过度到货币分配, 比如住房取消福利分房, 推广商品化住房。这本身是一个货币化的过程;再次,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金融行业的进步。但是, 无论如何, 2009年30%以上的货币增长速度是不正常的。

央行必须采取对应措施逐步回收多余的流动性, 这不但关系到房地产价格的平稳, 也对进一步防止通货膨胀有很大作用。

第一, 央行应逐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同时积极开展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 除这两项以外还有提高利率。但是, 提高利率在实际中所涉及到的问题就复杂得多:一方面, 资本在全世界自由流动, 根据资本逐利的本性, 它会从低利率国家转向高利率国家, 尽管中国目前并不允许资本项目下的自由流动和兑换, 但是, 资本会想方设法规避监管, 这样会造成热钱不可避免地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经济体系。热钱的进入以后, 因为人民币要收购外汇, 这样就会冲销掉已经收回的流动性。另一方面, 既要抑制过热, 又不想“误伤”态势正好的股市, 因此不能加息, 只能靠调高准备金率以回收流动性。所以, 在目前条件下逐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要好于提高利率, 公开市场业务和存款准备金都可以作为回收流动性的手段。事实上, 央行一直在公开市场通过回购交易和发行央行票据等工具回收流动性。

第二, 客观地说, 政府多项抑制房价的措施虽然在目前情况下并不得力, 但是, 如果配合上述“除根”的措施的实行, 应该来说会有一定的效果。一是健全廉租住房制度。要加快廉租住房建设, 增加房源供给, 加强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和管理。二是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 加大限价商品住房的供应规模, 建立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 合理调整城市土地供应结构, 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住房用地, 通过多种途径帮助中等收入家庭解决住房问题。三是防止房价过快上涨, 要综合运用税收、信贷、土地等手段, 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 抑制不合理的需求, 防止房价过快上涨。四是加强房地产市场的监管, 严格房地产企业市场准入和退出的条件, 依法查处闲置、囤积土地房源的问题, 严厉打击炒地、炒房等违法违规行为。但是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房地产市场调控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 也是一个难题。目前中国的房地产业仍然属于新兴的产业, 情况比较复杂, 涉及面比较广, 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的难度也比较大, 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 进一步地完善措施, 认真地解决房地产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三, 从中长期考虑, 中国必须开始逐步执行“物业税”。目前是开征物业税的一个“很好的时间窗口”。这一改革既能够抑制投机行为, 同时将过去卖地的一次性收入转为保有的长期性收入, 一举两得。

面对中国持续高涨的房价, 政府已着手从房地产信贷、保障住房、土地供应等多方面出手调控, 并不断加大政策力度。2010年初发布的被称为“国十一条”的《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房地产调控文件中, 政府要求加强房地产信贷风险管理, 增加住房建设用地有效供应, “二套房贷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40%”。这些举措都会对抑制房价产生积极效果。房价高企是一个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的经济敏感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胆识更需要智慧, 既不能打压又不能任其畸形发展, 要通过有效手段解决它, 使之重新回到理性健康的轨道上, 达到拉动经济增长、改善民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2009.

[2]、高洪文, 杨红.对中国房地产行业是否存在垄断特征的实证分析[J].现代商业, 2007 (13) .

[3]、余凯.中国寡头垄断下的房地产价格形成机制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 2007 (3) .

11.面试如何应对刁钻问题 篇十一

“打电话约见潜在客户,人家不耐烦地说‘正在开会’!你会怎么处理?”这是阿里巴巴公司招聘销售人员的一道面试题。眼下正值求职跳槽高峰期,不论是应届大学生,还是想要跳槽的白领,要走向心仪的岗位,面试都是重要一关。

面对没有标准答案的“刁钻”问题,怎样应对才能给对方留好印象?如何在恰当的时机展现自己的能力?面试,要讲究哪些技巧?

展示真实的自我

徐瑞娥(杂志编辑)

几年前的我,像大多数刚走上社会的大学生一样,也曾经是各类职场指南书的忠实读者。

什么《求职秘笈》《成功仅一步之遥》……每次面试前,从发型到衣着,到进考场之后的第一个表情,每个环节都预先设计。

随着面试经验的丰富,考官的问题几乎都在事先预料中。每次我都觉得,自己回答得天衣无缝,绝对是最佳答案。可不知道为什么,几个月都没有收到录用通知。

那天,在报上看到某杂志招编辑,杂志的名字从没听说过,广告也只有半个火柴盒大小,很不起眼。看杂志社的地址离家比较近,就决定去试试。

找了半天,终于在一个商住楼里找到了这家杂志社。房子很老了,电梯脏得让人不敢贴边站,楼道里大白天也黑咕隆咚的。我心已经凉了半截,想放弃了。

“只当是来玩的。”最终,我还是进去了。

四室一厅的民宅格局,简单装修。扫视了一下办公环境,与我想象中的杂志社大相径庭。看得出来,其他几个应聘者脸上也多少有些失望。

轮到我了,这次我心情格外放松——就是录用我,我还不一定来呢。

“这是我们最新一期杂志,你看看有什么优缺点?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老板递给我一本杂志。

我迅速浏览了一下,觉得很一般,于是尖锐地指出了自己认为的不足之处,也肯定了一些优点。被问及期望的个人待遇等问题,我也没有运用什么“外交辞令”,直截了当,想什么说什么。

出了门,我觉得一切就此结束了,就冲着我随随便便的态度,估计人家也不会要我。

一星期过去了,我收到了录用通知。

虽然不是很兴奋,考虑到暂时没有事可做,我还是去报到了。干了几个月,待遇还可以,比预想的强一些。一年后,我被提升当了部门主任……

在去书店,我再也不看那些“职场成功学”的书了。伪装、练习出来的自己,即使被录取,今后多半也不会适应工作。不如展示绝对真实的自己,让老板去判断:你是不是他需要的人。

遇歹徒抢劫怎么办?

杨飞(银行职员 重庆)

大学学的是金融专业,快毕业时我很紧张,盼着能学以致用,进金融单位。只要有这方面的招聘信息,我都会报名应聘,努力争取面试机会。有一次,得知一家银行在某个招聘会“设摊”,我闻风而去。

好生打扮了一番,穿上用几个月生活费买的一套深色西装,带上厚厚的自荐书,直奔招聘现场。

一间小房间,一男一女端坐桌前。我深吸一口气,微笑着走了过去。

“请坐!”年轻点的男考官笑着对我说。在连说了两个“谢谢”之后,我简单地作了一番自我介绍,又毕恭毕敬地递上了自荐书,那可是我花了好多心思才做好的`——听师哥师姐们说,能不能找到好工作,就看你的自荐书有没有性格、有没有含金量。

可两位考官连瞅都没瞅一眼,就把我的自荐书撂在一边。男考官开始和我聊天,问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女考官一直一言不发,静静地听。我暗自欣喜:这些小儿科问题,怎么能考倒我?

女考官沉默良久之后也“爆发”了,一口气问了十几个专业方面的问题。那一刻,我不得不佩服我自己:四年没白学啊,我所有的回答,都赢得了两位考官赞许的眼光。

最后,男考官说:“再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你到我们银行上班,突然遇到持枪歹徒抢劫银行,你第一件事做什么?”“蹲到桌子底下!”当我正因自己本能的贪生怕死的念头而口出拙言后悔时,我已看到男考官脸上明显的不屑,完了,没戏了!“为什么?”女考官淡淡地再次问。

我一下清醒,赶紧说道:“然后,按下桌子底下的报警器……”

12.中国如何应对钓鱼岛问题 篇十二

浅谈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浪潮的挑战

10新闻本2班 10B07080231 胡及孝

一、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诸多不利因素

经济全球化无疑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大背景,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无法摆脱它的影响,发展中国家也不例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国家所面对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首先,经济全球化时代,制定全球化规则的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主要世界性组织大都为富国所控制,这就使当前的全球化规则侧重于发达国家,成为发达国家维护其利益的工具。发展中国家虽然也能利用已有规则,但无论在自身经济实力上,还是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上,都只能成为已有规则的遵守者,而非制定者。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其次,经济全球化时代,知识的传播与使用离不开人的作用,随着人才流动日益加快,世界各国对人才的争夺更趋激烈。发展中国家花费了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在全球化自由流动的旗帜下纷纷流向发达国家,而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却少之又少。因此,发展中国家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人才争夺战中无疑是最大受害者,人才流失现象已严重危及了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发展中国家陷入了贫困恶性循环的怪圈。在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知识资本的作用显然应大于物质资本和货币资本的作用,没有掌握知识资本的人才,什么发展都不可能。

再次,在经济全球化下,发达国家最希望达到的目标是利用全球化自由开放的口号,利用已有的全球化规则,达到向发展中国家推销过剩产品、打开发展中国家这片广阔市场的目的。他们推销的仅仅是

首先,重视新技术的运用,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力。发展中国家在前三次科技革命中都落后了,面对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只有奋起直追,才有可能后来居上。对传统产业,如纺织业和钢铁业,通过引进和运用新技术给它们注入新的活力,如广泛运用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提高其竞争力;对新技术革命下诞生的新兴产业,如互联网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由于发达国家也刚刚起步,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引进吸收和联合攻关,争取在一两个领域获得突破,发展成适合本国国情的主导产业,并以主导产业的发展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其次,重视制度因素。制度因素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非同小可,它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使后进国家的后发优势变为“后发劣势”。同样,—个良好的制度,又可以成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腾飞的“助推剂”。没有一个良好的制度支撑,发展中国家想要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怎样为本国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呢?由于各国的情况各异,因而并不存在—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办法,但各国可以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逐步推行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改革中摸索适应本国发展的道路。同时,发展中国家应加强立法,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为技术的引进和开发保驾护航。

13.中国如何应对钓鱼岛问题 篇十三

一、两反两保

“两反一保”即是反补贴、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的简称, 对此我们都比较熟悉, 是世贸组织允许的由成员方为保护国内同类产品产业免遭进口产品造成损害而采取的限制进口的政府行为, 是WTO用于维护公平贸易, 依法保护国内产业的一种法律制度。两反两保制度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多一个特殊保障措施。特殊保障措施与保障措施相比较, 主要体现在实施对象的选择性、实施条件下降、磋商优先性减弱、实施程序简单、实施期限延长等方面。特保是中国加入WTO所作出的特殊承诺, 即中国产品在出口到有关WTO成员方时, 如果数量增加幅度过大, 以至对这些成员的相关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时, 那么这些WTO成员可单独针对中国产品采取保障措施。

“两反两保”本来是WTO赋予成员在开放市场的同时当市场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或严重损害的条件下进行贸易救济的合法手段, 而这些合法手段却成为了中国出口受阻的最主要的障碍。中国遭受的贸易救济调查涵盖了反倾销、反补贴“两反”和保护措施、特保措施“两保”全部四种形式。其中, 2009年底的美国发起的油井管案, 涉案金额达到27亿美元, 是迄今为止中国遭受的案值最大的贸易救济调查。中国已连续十四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成员, 连续三年成为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成员。

二、中国遭受两反两保的现状分析

1. 数量多, 涉案金额巨大

近来, 国外频繁的对中国进行“两反两保”的调查, 如像我们熟知的轮胎特保案、美国ITC对中国生产的无缝钢管立案进行双反调查, 还有迄今为止美对华贸易制裁的最大一起案件对中国产石油钢管征收约10%~16%的关税等等。据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的数据, 2008年全球新发起反倾销调查208起, 反补贴调查14起, 中国分别遭遇73起和10起, 占总数的35%和71%。2009年这种势头更有增无减, 前三季度, 共有19个国家对中国产品发起88起贸易救济调查 (其中反倾销57起, 反补贴9起, 保障措施15起, 特保7起) , 涉案总额102亿美元, 同比增长29%和125%。在2009年亚洲前景报告中提到现代贸易保护主义主要针对发展中国家, 而在发展中国家中, 中国的案例最多, 大概172个, 有71个针对中国。有这么一种说法:中国制造陷入国外贸易保护的窘境。

2. 遭遇贸易摩擦的连锁性凸显

除了贸易摩擦案件数量和金额均创历史最高外, 中国产品遭遇贸易摩擦的连锁性凸显。中国在一国遭受任何一个两反两保的立案调查, 对于其他国家而言都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就拿2009年的美国轮胎特保案来说, 奥巴马政府虽将国际贸易委员会建议的对中国轮胎实施惩罚性关税税率调低, 但我们可以看到它的示范意义却很强大, 轮胎特保案之后, 巴西和阿根廷两个拉美国家也宣布对中国的轮胎进行反倾销调查, 然后欧盟的跟进、印度的跟进, 这个示范效应的破坏性更大。到目前为止, 钢铁、鞋类、玩具、铝制品、轮胎等中国传统优势出口产品频繁出现一个产品在不同市场遭遇贸易救济调查的现象, 呈现出摩擦国别扩散和救济措施叠加的势头。

3. 对国内的经济的负作用强

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所遭受到的两反两保案件, 对国内经济有极大的重创性。在金融危机初期,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衰退, 导致中国外贸出口量急剧下降, 大量出口导向型的企业停业破产。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 中国的出口又遇到“两反两保”的贸易障碍, 无疑中国对外贸易雪上加霜。如“美国轮胎特保案”涉及到20多家中国企业, 有行业专家估计大约10万名中国工人将受到影响, 中国轮胎出口量将下降20%左右, 橡胶工业增长速度下降5%~6%, 可能导致2万~3万中国工人失业。有专家曾对1978—2006年间的出口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 出口每增长1%, 将带动消费增长0.68%, 国内资本形成增长0.74%。同样, 出口每下降1%, 也会使消费下降0.68%, 国内资本形成下降0.74%, 这一作用有两年左右的周期。因此, 出口的下滑将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三、对策分析

1. 实施贸易强国战略

近些年来, 中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 中国连年的贸易顺差和年贸易额的世界排位已经充分地证明了中国目前已经是一个贸易大国。我们的确从对外贸易的增长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但我们这种利益的获得层次却相当低, 更多的是源于中国制造“物美价廉”, 而这“物美价廉”带给我们利润的同时, 也隐藏着巨大的威胁, 那就是可能会遭遇到比较高的贸易摩擦。尤其是今年的整个外贸领域, 这个问题更加突出。

如何实现中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首先一条就是要改变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方式, 而中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高附加值是根本, 自主创新是源泉。另外, 中国自主品牌的出口在整个出口中所占的比例不高, 缺乏自主的知识产权, 特别是核心技术。因此我们应当实施“科技兴贸”战略, 支持具有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 加快出口自主创新基地建设, 注重创新能力, 注重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自有品牌的产品, 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转变国际市场对“中国制造、价格低廉”的印象, 从而促进中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2. 积极利用多边和双边的争端解决机制

WTO争端解决机制在WTO制度中处于核心地位。它对于促进WTO目标的实现、保证各成员的贸易利益, 以及约束各国的贸易政策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就是为了给成员解决分歧和争议, 诉诸WTO来解决有关的贸易争端是一个非常理性的措施, 但纵观从加入WTO到现在我们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中参与的情况并不理想, 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表现不容乐观, 这与中国贸易大国的地位十分不相称。中国应努力为中国经贸开拓良好的发展空间, 不惧怕纠纷, 重视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中国只有坚持在WTO框架下解决争端, 方能确保贸易争端非政治化, 以多边主义对抗他国的单边行为, 更好地维护中国的经济利益。

此外还需积极利用双边的解决机制。因为世贸组织的机制解决争端有一个很长的延后期, 有些贸易保护措施出台, 如果等待世贸组织作出裁决再加以纠正, 事实上已经对国际贸易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此外, 世贸组织争端的解决机制以及世贸组织的规章和法律法规也没有囊括一切, 因此政府还应该把双边磋商机制作为解决贸易争端的基础, 运用多元化的外交手段, 顺利解决国际贸易争端。

3. 行业协会需充分发挥效用

在WTO框架下, 国际贸易摩擦有一个共同特点, 即它往往不是不同国家 (地区) 的单个企业之间的较量, 而是不同国家 (地区) 统一产业或行业之间的博弈和竞争, 这就需要依靠行业组织的力量来联合应对。在WTO体制下, 行业协会作为民间中介组织, 可以承担许多国际贸易活动中不宜由政府和企业承担的事务, 可以在反对贸易保护过程中发挥作用。在国家间贸易争端中发挥缓冲功能, 维护企业和国家的利益。中国行业协会由于体制等原因还存在一些不足, 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 例如日本的综合商社的统一对外谈判价格等做法就值得借鉴, 逐渐使得中国行业协会的作用和功能发挥到最好。让行业协会在对外贸易中发挥作用, 比如制定价格、建立标准、组织投诉和应诉等, 让行业协会成为我们出口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共同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坚强后盾。

4. 企业应当积极应诉

在两反两保的贸易摩擦中, 往往对的是某一类产品, 而这类产品可能涉及很多出口企业, 涉案的企业如果自动弃权就意味着放弃市场。不应诉就会失去在案件审理中进行反驳和申辩的机会, 就会出现“不战而败”的惨局。因此, 在两反两保的调查中所有的企业必须积极应诉, 而且由于起诉国很重视应诉企业在产业中的代表性, 因此群体应诉能做到代表性的良好作用, 如果是整个产业集体应诉还可以大大减少企业分摊的诉讼经费, 从而降低应诉风险。从以往的应诉案例来分析, 我们也可以看出积极应诉的企业往往都能受益。如2002年美对中国的轴承的反倾销案中, 涉及253家企业, 只有53家企业选择积极应诉, 最后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判定中国输美的轴承倾销案不成立。积极应诉的53家企业不需加征反倾销税而另外的200家企业则征收59.3%的反倾销税。因此中国的出口企业在遭遇到外贸摩擦时应选择积极应对。中国的出口企业应该时刻做好应诉的准备, 平时注意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要精心研究WTO条款, 要认真学习国际贸易法, 还要注重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 积极的应对可能出现的贸易摩擦。同时我们的企业不仅要学会如何应诉, 还要学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主动提起诉讼, 用国际规则的武器, 打击竞争对手, 抢占市场份额, 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在国际经济危机的背景下, 中国的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不断地遭受到两反两保的诉讼, 使经济危机下本已比较严峻的外贸形势更加困难, 如何有效应对两反两保已经成为中国和外贸行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从两反两保的现状出发, 重点研究了如何有效应对两反两保措施。

关键词:贸易保护,两反两保,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杨益.积极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维护合法权益[J].国际贸易, 2009, (10) :26-32.

[2]朱妮娜, 吕世平.“轮胎特保案”与新贸易保护壁垒[J].国际贸易, 2009, (10) :45-49.

[3]张军生, 李俊, 王颖.全球产业转移视角下的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及中国的对策[J].国际贸易, 2009, (10) :39-44.

[4]吴薇.中小企业面临的“双反”困局及思考[J].对外经贸实务, 2010, (1) :32-35.

[5]封媛嫄.经济危机下新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及应对措施[J].特区经济, 2010, (1) :206-208.

上一篇:浅谈广西演艺职业学院招生章程下一篇:大学生对中国佛教文化的态度和认识的问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