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2024-11-13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共11篇)

1.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篇一

美术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一、关注学生的情感培养

新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美术课程的终极目标。本节课在教学中努力创设充满情感气息的课堂,像使学生在有趣的内容和无拘无束的创作中受到美的感染,体会设计创意活动的愉悦性。

二、关注学生的原有经验

现代研究表明,有效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原有经验的建构,任何脱离学生经验的灌输都是低效的学习。在本课的教学中,施教者充分关注了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不单纯以美术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追求所谓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而是使知识的形成建立在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从导入时的“找影子”游戏,到探影子、画影子和赏影子都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愉快学习。

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学的探究环节,学生在教师由浅入深的引导下,逐步了解并获得创作要素知识;教师采取适时指导、分层指导,共性问题整体指导等方式,给予学生及时的指点和帮助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还以“流动”组员的身份与他们交流,及时对学生在创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如手影构成问题,构图中存在的过空现象、线条的疏密对比关系等。教师不仅对基础较佳、创造力发挥较好的学生给予及时的引导,更关注少数动手表现有困难的学生,耐心辅导,共同突破难点。

四、关注学生自主评价的权利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可以提高美术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有效地提高学习质量。

在这节课中,教师还尝试了以全班学生作为小评委评价作品的方法。学生把完成的作品送到灯箱上之前,其实就已经完成了对作品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学生用语言自评、互评,教师简要的点评,使学生不仅能充分肯定自己,并且能在他人的评价中发现不足。评价过程中产生了一个有意思的插曲。几位同学在把他们认为最棒的作品送到灯箱上后,满脸自信、大胆地送上了自己的作品,单是从他们喜笑颜开的表情,我们就能感受到他们通过这节课获得的那种成功的自信。

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实现评价给予学生的激励作用,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从课堂情况和学生作品来看,学生确实从教师的鼓励和表扬中获得了积极的创造动力。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篇二

一、多组织参与, 在亲历中建构

数学的学习活动应当赋予学生最多的思考、动手、交流的机会, 课堂教学, 教师不要一味单调重复性讲解, 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把课堂变成学生接受知识的地方。老师的角色要做出改变, 通过有效的启发、引导、合作, 让学生在亲历中建构知识对学生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标准》强调:数学学习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 多数老师都会采用演示法引导学生学习新知, 但还是老师讲得多, 动得多, 往往没有留给学生充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我在一次《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数学教学中, 先是指导学生画出一个底20厘米、高10厘米的平行四边形, 用剪刀剪下, 然后提出能否把这个平行四边形转换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呢?接着是学生的小组合作与学习。在教学中, 教师只是适时点拨、引导、合作, 没有太多的示范和言语,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亲历中建构知识。学生的学习过程似乎有点“烦”, 但在“烦”的过程中, 有的学生就发现每人手中拿的是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 他们的形状不一定相同, 但能拼成相同的长方形, 面积相等, 对知识有了深层的感悟。数学知识的获得, 要多组织学生的参与, 不能事事代替, 要不厌其烦, 注意有序引导。“不经历风雨, 怎能见彩虹”, 有了“经历”“体验”“探索”的学习过程, 才能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义务阶段的数学课程, 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必须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有所“为”、有所“不为”, 把课堂还给学生, 重结果, 更要重过程;让学生走进学习、走进生活、经历过程、尝试失败、体验成功, 在亲历中建构知识, 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最终实现“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基本理念。

二、多尊重学生, 让每个学生发表见解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让学生的表达从课堂教学情境中扩展开去, 改变教师“包讲”或者学生围着教师的指挥棒转, 不敢想也不善于想的教学模式。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乃至知识结构的建构的过程。例如, 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 教师不急于讲解算法, 而是引导学生, 想办法算出自己的课桌面的周长, 并说说自己的理由。这样教学, 给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留出了较多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往往能表达出老师可能表达不了的, 感悟出老师感悟不到的东西, 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多关注差异, 鼓励不同的学习历程

传统教学, 为了实现结果目标, 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 这样做, 往往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 所以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学中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两头”实施分层次教学, 鼓励不同的学习方式, 让每一位学生在不同的学习历程中收获成功。我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一课时, 先让学生填空, 想一想, 你们的根据是什么?[板书:15÷5= () ÷ () = () ÷ () = () ÷ () =……], 接着出示今天要研究的1.5÷0.5这样的问题。通过引导观察发现这道题除数是小数, 该怎么办?启发学生思考, 得出新知识与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商不变性质两方面的知识有关系。放手让会计算的学生尝试计算, 请还不会计算的同学上台和老师继续研究。这时, 我结合生活实例:铅笔1枝5角, 1元5角可买几枝? (3枝) 让学生列出算式: (1) 15÷5=3 (1元5角=15角) , (2) 1.5÷0.5=3,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1.5÷0.5=15÷5, 让学生说说他们为什么相等。这时, 启发学生发现:左边是今天要学的算式, 右边是已学过的知识。实际上根据商不变性质, 把除数是小数转化成除数是整数就行了, 这样学有困难的学生也会做了。相同的结果, 不同的学习历程, 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特别是两头学生 (尖子生、中下生) 的发展, 是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的重要体现。关注差异, 鼓励不同的学习历程, 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如何关注学生的数学过程性学习 篇三

关键词:关注 数学过程性学习 已有经验和知识 设计活动 教师语言 不同的学习历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深入人心,作为一个长期担任数学教学的教师,我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努力探索和尝试。我感到: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始终需要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和教师围绕同一个目标,进行多种数学活动。一堂有效的数学课,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的应该是能力的提高。“如何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数学过程性学习”,为此我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阅读教学参考书,和教师研讨,在教学中不断实践。2013年12月我有幸参加了第38届“创新杯”全国教学艺术大赛的听课活动, 这次听课一睹名师的风采。专家的课堂犹如一场艺术与知识结合的精彩的演出,这节数学课使我有所感悟。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烙饼问题”一课,徐长青教师用“锅来了,饼来了,吃啦,三分钟”的有趣的语言,再加上用一双手当饼,像做游戏一样,他没有用课件没有用学具,而他的课上得那样轻松那样有趣,开启了学生的兴趣,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统筹优化的含义。徐老师还根据学生的理解,把握他们求知求胜的心理,用“我信,我不信”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学会了寻找规律,验证规律,学会了以此类推。专家的课深深打动着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下面我浅谈一点对如何关注学生的数学过程性学习的认识。

一、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从而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数学教学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知识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烙饼问题”一课,课前徐老师拿出一些白纸,问这些纸要撕开来,你有什么办法?学生选择叠在一起的办法,这样节省时间。教师再问这些纸发下去,你的办法是什么?猜一猜教师的办法是什么?学生说分组传下去这样快,可以多出一点上课的时间来。一些白纸和简单的问题后,教师说这就是统筹优化法,再进入新课。抽象的数学问题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了,学生愿意跟着教师学习,学习变得有趣味了,启迪学生智慧的大门由此开启。

二、教学中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使学习变得轻松

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达到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最优化,可以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让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索、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促进全体学生全面主动发展。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内容,创设与学生生活贴近的生活情境,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去发现、去提出、去思考,引导他们对其进行分析、研究。以前我上“烙饼问题”这节课时,用几张圆形的纸片来当饼,还把两面涂成不同的颜色,在黑板上演示,但是徐老师上课就用师生的一双手,老师的手就是锅,学生的手就是饼,手心手背就是饼的两个面来烙饼,同时说“锅来了,饼来了,刺啦,三分钟”。徐老师设计的游戏性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做到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在这样的游戏活动中,生活中的资源利用得心应手,课堂气氛浓郁,学生兴趣盎然,学生体验深刻。当我尝试把这种方法用在自己的教学后,一次期末水平测试时,有一个学生答题,就用自己的一双小手当饼烙。事实说明,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曾经学过的某个数学概念或某个数学公式会遗忘,但是作为过程性的数学学习,使他们不会忘记如何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师的语言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促进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又非口头用语,教师的语言发自内心,饱含关注学生的情感,传递着引领学生学习的信息。因此教师的语言要通俗明白,使学生听得有滋有味,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丰富的数学素养,通过调动学生的数学想象,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如,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为了揭示课题,教师先让学生猜谜语:“兄弟三人来赛跑,个子有矮也有高,他们会走没有腿,他们会说没有嘴。会告诉我们在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上学去。”当学生猜对后,再配上课件或教具演示,教师很自然地引出课题:“今年我们来认识钟面”。这样既有趣味性,又自然地把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吸引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

四、关注差异,鼓励不同的学习历程,使全体学生得到提高

新的课程标准已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提倡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学中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鼓励不同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位学生在不同的学习历程中收获成功。学生课堂回答问题,课堂做练习,完成作业,都展示出很多不同,里面含有很多个性化的东西。教师就要多方面、多角度地关注学生,如一次练习课上,发现少部分平常做题慢,正确率不太高的学生,取得了较好的练习成绩,这时,教师抓住机会鼓励学生,在肯定全班学生的同时,重点提出这些学生在练习中,做到了四十分钟按时完成练习,正确率也比较高。这样使学困生在全班得到了鼓励,自信心增强,使他们有了积极主动探索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勇气,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促进了学生发展。

数学作业发现特点,对学生及时地评价,使教师的话,犹如一粒种子一样深埋在学生心里。如,四年级上册学习积的变化变化规律,完成作业练习16×17=272,根据这个算式完成填空16×34=( ),16×51=( ),16×85=( ),16×102=( ),有学生写出了这样的过程,“一个因数16不变,17扩大了2倍,16×34=544,272×2=544”,教师对学生评价:“你写的语句完整,表达准确”“你列算式说明思考的方法,思路清晰,这样做可以促进学生养成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动脑思考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教师从内心深处赞赏和欣赏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把作业当作与教师交流的方式,获得一种成就感。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着理解、信任、友爱、尊重和鼓励,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总之,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关注学生的数学过程性学习,使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提高,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4.关注学习过程,注重过程评价论文 篇四

首先,组成学习共同体,是适合面向全体学生的形成性评价更有效的前提。构建一个学习组织,即学习小组。我们的建组原则是:异质同组、同质结对。也就是一个小组内部,基本构成是AA、BB、CC形式,要明确对子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层次对子间的关系。有了小组组织的存在,便于学生们“有困难、找组织”!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对小组学习作出评价,请注意,这里所说的评价是“集体”学习成果的评价,而组长要针对每一个组员进行评价。其中项目学习是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学习活动,只有学生才能真实地评价它的内容、评价它的实施过程是否满足了他们的需要。所以评价中要注意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

其次,设计一个学习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形成性评价。任何好的课堂都必须是基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展示、反馈而进行的。你也可以把这个流程理解成模式。模式哪里是模式化,它承载的是教育教学规律!第一,什么样的课堂都需要“先学后教”。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问题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然后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提出的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没有针对性的教学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在针对性教学时,教师也不能包办代替,而是要继续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第二,什么样的课堂都需要“先教后学”。当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的时候,即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时,必须先教后学,但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教学生学会阅读和学会思考上,即教学生学会学习。第三,温故知新。新知识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原先知识,因为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新知识要么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起来的,要么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或由旧知识重新组织或转化而成。因此,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原有知识出发,化难为易,循序渐进,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要对学生实时进行评价和反馈,要使形成性评价面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个方面的技能。要重视学生在项目学习实施过程中的多种收获和体验,如学习态度、创新能力、搜集与处理信息能力、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合作精神、表达能力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再次,给予一个学习方法,即培养“三学”能力。先独学,所谓独学即自学指无师友指导下的.自主学习。俗话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如果遇到学习困难,那么当然要向同伴请教。我们让学生建立学习对子,因而与自己的学习对子一起学习,叫对学。如果对学学不会,那就群学,所谓群学也就是在组长带领下,全组同学一起研究研究、讨论讨论、争辩争辩。如果再学不会,就用红色笔标记下来,让每个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带着问题请教老师或查资料。要让形成性评价更关注对知识技能的应用。因为该探究活动不局限于对物理知识的应用,而是更加重视学生能否联系生活实际,把在物理学科学习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使得科学探究的评价更关注学生研究结果获得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的提高。

最后,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其实就是“学会不会的”,或者叫“把不会的学会”。这要不断进行激励性评价。会的无需学,“学海无涯”但“生命有限”,不要浪费学生的时间。对于那些超出了学生能力的问题,也不提倡学。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一个人身上的表现有不均衡现象。”因此,我们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要分层目标、分层要求,A有A类的学习目标,B有B类的学习目标,C有C类的学习目标,这才叫基于人的教育。我们要清楚我们是讲给那个层次的学生听的!要做到“三讲三不讲”,就是讲易混点,易错点,易漏点。学生自己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学不会的不讲。要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即使在学生遇到困难和遭受失败时,都应以激励为主,肯定其活动价值,营造其体验成功的情境,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只有这样,学生也会将不会的学会。

5.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篇五

案例:(以上内容略)

(学生对无盖塑料小瓶在水中的浮沉情况进行预测。)

生1:我认为无盖小瓶会浮在水面上,因为有盖的小瓶比它重都浮在水面上,无盖的小瓶也应该浮在水面上。

生2:我认为无盖小瓶会沉入水底,因为它里面会灌水,有了水它就会沉下去。

生3:我认为无盖小瓶可能会不沉底也不浮在水面上,在水中悬着。

师: 看来同学们对无盖小瓶的浮沉情况出现了分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在我们就来动手试一试,看看结果怎样。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实验中出现小瓶“半浮半沉”现象。)

师: 我们看到小瓶中被灌上了一定的水,它不沉也不浮。如果我们把它灌满水呢(教师下压小瓶,使瓶中灌满水,小瓶沉入水底)通过观察,小瓶是沉是浮取决于灌入的水的多少。

生4:我认为不仅与水的多少有关,还与小瓶的放置有关。如果口朝上,它就浮在水面上;如果口朝下,它就沉入水底;如果倒着放,它就半浮半沉。

(其他同学暗地里窃窃私语,生4对自己的见解好象很有把握。)

师:你的想法很特别,你是经过实验得到的结论吗?

生4:不是。我通过您刚才说的想到的。

师:那到底你的想法对不对呢,我们还是来试一试。

(生4上台完成实验,结果都是灌满水后沉底。)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科学研究不光是有想法,还要亲自动手做一做,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以下略)

评析:1、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鼓励学生探究思考。

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蕴藏着比知识本身更有智力价值的思维方法。在本片段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把“塑料无盖小瓶的浮沉情况”作为一种猜想,教师顺着学生思路,采用了“猜想--验证--明理”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探索空间,继而安排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际操作中证实猜想的对与错。在整个探索过程中,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了探索发现科学知识的两种方法--“猜想法”和“实验法”。

2、关注个别学生的突发奇想,更新原始观念。

儿童从家庭和社区进入学校,他们并不是一张白纸。现在儿童环境中充满了丰富的刺激,他们对许多问题都有过自己的探究,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看法。这些原始灌面是儿童认识这个世界的开端,是学生建构起他们对这个世界新认识的起点。本教学片段中,生4的想法包含着他日常生活中形成了的原始认识,虽然是错误的,但是也证明他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的创新想法,教师没有一下子否定他的想法,而是鼓励他动手试一试。只有通过自己亲身实践探究,让他亲自发现自己已有的经验与新发现的事实或现象之间不一致甚至矛盾冲突之处,他才会心服口服的审视、反思并修正自己的经验和认识,接受“更为科学”的新解释、新观念。这样才能建立起真正属于儿童认知结构的、真正有意义和有效力的“活知识”。本教学片段中教师正是让学生经历了这种由原始观念到新观念转变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发展经历了一次飞跃。正如郭沫若所说:“教育的目的是养成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

6.转变学习方式 关注学生发展 篇六

这一节课,我立足于“训练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这一教学重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纵观整节课,尽管环节上朴实无华,没太多的修饰,但是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不仅参与面广,热情高,而且培养了与同伴合作探究的能力。究其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设置大量的具体情境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这一内容,看似浅显、平淡,其实不然。这是学生从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数量向用字母表示数量的过渡。由于用字母表示数量与实物的实际数量不是一一对应,因此抽象性极强,特别是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间的关系更是学生的学习难点。据此,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我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情境,使学生有了一个从具体到更抽象的依据和支柱,使学生在学习抽象的代数知识中感到言之有物,了解到代数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实际价值。

二、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

新《课标》强调“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为此,在课始,我引导学生介绍自己从生活中收集到的信息,理解用字母可以表示数,再将这些已有知识推广到含有字母的式子,就是在数字关系式中加上了字母。这样的引入,让学生感到既轻松又自然,对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这一知识点也就水到渠成了。

在新课教学这一环节,我运用学生容易懂而又感兴趣的题材,即引导学生猜测两个密闭盒子内各装着 几个球。由于学生具有好猜测的心理,这一设计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没有费很大的力气就理解了抽象、陌生的“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这一知识,更可喜的是中下等学生基本上消除了畏难的情绪。

三、采用比较的教学方法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间的.关系是教学难点,要弄清式子表示的数量关系,首先要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数量,再联系情境,才能找出其中的关键所在。在此,我采用比较的方法,如,乒乓球可以用a来表示,也可以用b-3来表示,通过比较b-3与a在表达意义上的不同,进一步读懂a+3这个“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内涵,使学生很清楚地弄清“含有字母的式子”比单独一个字母表示数量的意义更丰富。

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很多的环节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小组合作交流,学生们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本来已有些把握,加上听取同伴的看法和见解后,进行了知识间的融合,从而获得更系统、更清晰的概念,这样,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其热情的喷发就不言而喻了!

当引导学生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数量关系这一环时,我没有采用“授――受”的方法,而是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地说出自己喜欢的方法,学生充分地享受老师对他们的尊重,产生了学习的主人翁的自豪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新课刚一结束,我便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这也是与众不同的地方。旨在让学生及时的总结知识,在理解上进一步提高。既而,产生愉悦、满足的情绪。

7.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篇七

一、数学学习过程评价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不同的学生的学习基础是不一样的, 因此,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数学学习评价时要关注他们的个性差异。所以, 我们既要进行横向评价, 又要进行纵向评价。对于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把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重点放在学生自身的前后发展情况上, 并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对于成绩好的学生, 我们要把评价重点放在他们能否在学习过程中超越书本, 形成自己的观点上;对于相对后进的学生, 我们则把评价重点放在能否掌握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上, 只要他们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我们都要给予肯定。

二、数学学习过程评价应关注方法的灵活多样

《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强调:“教师、家长、同学及学生本人都可以作为评价者, 可以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在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时, 要注重多种评价方法的综合运用。要把自评、学生互评、师评、家长评完美地结合起来, 最大地发挥评价的作用。比如, 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节约用水》时, 让学生回家或走进社会去调查一下用水情况, 在调查表的设计中, 我设计了一项家长评价:“你的孩子在家能不能做到节约用水呀?请你作一个简要的评价。”然后拿回班内交流, 学生为了担心家长的评价会让自己在其他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 就会努力改掉浪费水资源的不好习惯。再比如, 对于学生的家庭作业, 我经常让学生相互检查、相互批阅、相互评价, 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决心与热情。

三、数学学习过程评价应关注学生的求异思维

在我们的数学教学过程中, 往往很多时候都会有生成, 而对于这些生成, 有的是与学生的学习有关联的, 有的却是没有关联的。其实, 无论是哪种生成, 都是学生求异思维的外在表现, 是学生创新思维的萌芽。这时, 我们不能忽视这些生成, 要对这些生成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但是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 特别是一些公开课、示范课上, 当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一个与老师的教学流程不相符的观点或问题时, 我们老师要么一句话带过, 要么对这些求异思维不闻不问, 把本来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契机给白白地浪费了。所以, 我们在平时实施过程评价时, 要注意考查学生能否在教师指导下,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独特的、有创新意识的数学问题, 能否在过程评价中关注学生的求异思维是我们实施过程性评价的一个关键点, 如果运用好了, 那就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反之, 学生就会成为一个接收知识的容器。

四、数学学习过程评价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

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他们情感态度的发展过程, 不论是成绩好的学生, 还是成绩差的学生,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都会表现出一定的情感态度, 而学生的情感态度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数学学习。《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也要求我们在评价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的评价:“情感态度的评价主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进行, 注重考查和记录学生在不同方面的表现, 了解学生情感态度的状况及变化。”所以, 我们要在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学习、是否能够克服困难进行学习、是否有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等方面进行评价。比如, 同一道题目, 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不一样, 解答的方法与耗时也就不一样, 而这时, 老师就应该学会等待, 等待大部分学生都做完了再作评价, 因为, 过早地评价会让那些可以解答出来但是由于速度慢的学生产生懊恼的情绪, 从而导致我们在评价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时间长了, 也许就会让他们对数学学习感到厌倦。因此, 如果当有的学生对于自己的解答不满意时或者在当时还没有做出来的情况下, 学生可以向老师提出申请, 重新做或慢慢做, 然后老师根据最后的解答方法进行评价, 从而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让我们的评价起到真正为学生服务的思想。特别是对于那些学困生, 这种评价方法有利于他们学习积极的培养, 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数学, 这是因为他们也体验到了经过自己的努力也可以成功的快乐。

8.关注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 篇八

一、在动手操作中体验数学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同样的,低年级学生也是如此,他们的智慧仍处于初生期,动手操作是他们思维的源泉与起点。通过动手操作,把生活中积累的经验转变成丰富的知识,是学生自主探索、发展思维的有效手段。

如在“有余数的除法”中的“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个片段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将学生每4人分成一个小组,给每个小组发放数目不同的小棒,让小组成员合作将小棒搭成字母V,并重复搭,直到小棒不够搭为止;同时让组员把这个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小组成员之间交流,最后向教师汇报。让学生们仔细观察那些算式,询问他们有什么发现。有的学生会发现除数都是2,有的学生发现余数都是1。然后问:“为什么余数不可能是2、3、4、5……?”再问:“如果我们重复搭三角形,余数可能是多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并尝试摆小棒验证一下。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让学生重复摆正方形或者五角星,观察余数、除数的变化,互相讨论二者之间的关系,学生从而可以得出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规律。

学生在这一系列的动手操作中,体验、感悟新知。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也降低了知识理解的难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在现实情境中体验数学

有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设计一些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或是他们经历过的,或是他们能够想象的、愿意接受的情境,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愿望,使他们在情境中主动探究,自主学习。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将学生每两人分成一小组,在每个小组的桌面上放置一个一个信封,里面放着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有纸币,也有硬币。每组的信封就是一个“小银行”,让每个同学从“小银行”里取出自己认识的人民币,向同组同学介绍,说说自己认识的人民币是几元(或几角)的,自己又是怎么记住它的。

这种为学生所熟悉的情境,介绍自己认识的人民币,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 在收集信息中体验数学

信息与我们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要“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现在我们的苏教版教材在低年级阶段删除了原有的应用题教学,取而代之的是出现一个个配有图画的信息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寻找有关信息,进行分析,从而解决问题。有时也要针对教材特点,布置学生课前或课后收集有关新知的背景、生活实例、应用范围信息,使学生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拓展知识,开阔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调查是收集信息的基本渠道。比如在教学“时、分”后,让学生们在课堂上互相调查对方在1分钟内可以写几个字、跳几下绳、口算几道算式等。又比如统计收集。统计是收集信息的另一条重要渠道,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学习统计。在学会了简单的统计后,可以将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统计自己组内成员喜欢参加的课外兴趣小组的情况。再比如查询收集。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咨询家长、查图书,甚至还可以指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查询收集信息。学生经常有这样的训练,便能很好形成找资料、收集信息的习惯,学生收集信息的过程,也是体验新知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学习。

四、在实践应用中体验数学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指出:人的最高需要层次是自我实现。不单是成人,哪怕是小学生,就学习而言,一节课的结束,也并不意味着所学的知识画上了句号。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在现实生活中使用数学、展示数学成就的机会,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不仅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更是对学生数学学习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如在教学第一册的“认识钟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观察新闻联播、少儿动画、大风车的播放时间。学生喜欢看这些节目,也就乐于去观察这些节目的播放时间,这样不仅使学生主动积累了整时与半时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

总之,学生体验的过程,是学生“刨根问底”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提供体验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体验中探究、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进步。这样,学生就绝不会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充满无限快乐的生活。◆(作者单位:福建省霞浦县第二小学)

9.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篇九

——胡增杰

为进一步提升班主任工作水平和业务素质,2012年3月16日至18日,我有幸在德育副校长段云升老师的带领下,在延安实验中学参加了中国教育工作研究会主办的“关注问题学生,优化班级管理”班主任工作高级研修班的学习。在为期两天的学习活动中,教育专家优秀班主任——张水、何艳梅、石伏平等老师用典型的案例生动的剖析了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并就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和对问题学生的教育阐述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

通过两天的紧张学习,我受益匪浅,为我今后更好的开展班主任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巧。下面我就谈一下此次学习的收获:

问题学生的教育

一、换一种眼光看教育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教育,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教育学生三年,为学生考虑三十年。不能把教书当成谋生的手段,要把教书当事业来做。做事和做事业的区别在于,“事”人人都可以做好,人人都可以做;而“事业”,有了“业”,意味着多了份责任和执着。

多元化的时代,要求我们对待教育,对待工作,时时刻刻都要准备转换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方法,灵活应变,适应新的要求。

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教育的最大收获在于获得学生的尊重。我们的教育从尊重学生,赏识学生开始。尊重学生差异,尊重学生个性。要认识到所有难教育的学生都是失去自尊的学生,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赞赏孩子,鼓励孩子,是师生感情的催化剂,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的动力。

每个孩子都可能成才,在属于自己的空间放开手脚,获得成功。作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我们有责任针对孩子的差别引导他们分别走向属于自己的成功的路。

二、关注学生背后的问题,绿色批评

孩子的叛逆可以分为感性的叛逆,和理性的叛逆。小学和初中阶段,大都是感性的叛逆,孩子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因为好奇,因为好玩,因为拉风,哗众取宠等等都可能是他们出现意外举动的原因。争吵斗殴,究其原因,无非是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小冒犯,莫须有的理由,或者是因为那虚无缥缈的兄弟姐妹义气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生理发育的逐渐完善,学生的理性的叛逆占据上风。例如学生早恋,可能他们也知道早恋行为的不可为之,他们也在反思,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人人都会长大,生理决定青春期的他们会对异性产生不可估量巨大吸引。明白了这点,我们是否能给孩子的行为进行分析从而找到帮助他们解决困惑的方法了呢?

有一种理论叫做冰山理论。大概的意思是:学生表现出来的行为,只是冰山一角,永远都是表面现象,在表面行为的冰山表面下,包含了学生的感受,学生自己的观点和期待,学生的渴望及自我实现的追求。

学生的举动的背后,埋藏着他们自己的秘密。因此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包容学生;做学生心中的阳光与雨露,从而顺利解决问题。

事实上并不乐观,我们看到了太多的斥责谩骂、看到了太多的暴力征服和严厉但无方的批评教育。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我们和孩子之间的距离拉远了,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心灵共鸣消失殆尽了。结果问题学生问题更多。

问题学生需要我们的批评教育,需要我们的正确引导。但是,批评教育要讲究策略,要合情合理。我们在批评学生之前,要想想:

1、问我们是否非要用批评的口气来对待学生。

2、是否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来考虑他们的问题?

3、我们的语言行为是否参杂了自己的非正常情绪?

4、我们这样做是在解决问题呢?还是在满足自己的某种心理需要?

批评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我们才能心安理得,我们的教育才能立竿见影。

最后我们还要想想,我们的心态是否正确?关于班级管理的方式和方法已经不成问题,成问题的是老师们的心态。当老师在纠正自己学生的错误时,我们的心态将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教育行为。

三、赏识教育

曾经看过一个关于学校,家庭共同教育孩子的电影,上面的几个问题让我沉思:你最后一次称赞别人是几时?你最后一次被别人称赞又是几时?很久了对吗?

不得不反思:我们的生活缺少赞美,我们的教育缺乏赏识。

有一句话说的好:差生是差家长和差老师联合制造的。一位差老师和一群差家长的背后,永远有一群差生。问题学生不一定都是成绩上的差上,但差生一定是问题学生。只是,人无完人,问题学生也有自己独到的一面。曾经我们常说“恨铁不成钢”,其实,刚有刚的用处,铁有铁的用途。

问题学生的优点我们看到了吗?赏识过吗?

如果没有,那么,从现在开始,我们怀着一颗博大的爱心,开始赏识我们的学生。永远不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永远不用成绩这唯一指标评价学生的一切。学会用放大镜寻找学生的优点,发现他们身上闪烁着光芒的一面。只要学生今天比昨天进步,就应该表扬;只要学生有主动向上的思想,就应该肯定;真正接纳他们,因为他们都是我们的学生。

四、和家长密切沟通,与同事和睦相处

优秀的学生是家长和教师共同培养起来的。“共同”要求有协作,有理解,有支持,有沟通。同时,优秀的学生也是教师团体协作,悉心教育的结果。同事之间,同样要求有协作,有理解,有支持,有沟通。

家长对教师的认可,决定家长对教师的支持。我们没有教育家长的责任,但有与学生家长沟通的责任。我们怀着同样的目的: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处理好和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站在家长的角度和家长沟通,注意细节,努力取得学生家长的信任。我们需要经常家访,把家访当作一种需要原则来完成。

同事之间的配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教育所能取得成功的高度。因此,为了教育好学生,我们需要处理好学同事之间的关系:永不心存抱怨;永不贬低同行;永远心存敬佩„„

五、做有心的教师,做幸福的教师

“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有一颗博爱的心,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多一点宽恕和友爱;在学生失落的时候,多一点理解和支持;在学生气馁的时候,多一点表扬和鼓励;在学生孤独的时候,多一点温暖和体贴。让每一个孩子多一些朋友,让他们的人生永远充满灿烂的阳光!”

善待我们的学生,善待我们身边每一个美好的瞬间。

做有心的教师。付出爱心——有忠诚的信仰,不辜负人民赋予我们的爱心与责任;拥有专心——静心读书,谦心做人,专心做事;为人细心——这是作为教师的必备之功,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拥有恒心——坚持不懈,诲人不倦,我们能让岁月赧颜;拥有耐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做幸福的教师。幸福是一种感觉,一种体验。渗透在与孩子们心灵交汇的每一个瞬间;渗透在聆听生命成长的每一份喜悦里;渗透在智慧的火花迸发的每一个刹那;渗透在凝聚着爱与希望的每一滴汗水中。

幸福生活每一天,幸福的感悟。教育的奉献不是人类辉煌巅峰上的锦上添花,但一定是人危难时的雪中送炭。

10.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 篇十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实施,小学语文的课堂也在不断倡导和推进“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主要是为了激活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特别是学生在思维上的参与。在生本课堂的建构中,教师要能够注重教学设计的过程和方法,课堂问题的设计要能够让学生有自主探讨、相互质疑、相互补充、相互评价的时间,对于文本的解读也要遵循学生的实际。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经历学习的过程,提升课堂的整体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本课堂;高效;自主

现如今,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生本课堂”的教学理念正在被慢慢引入。所谓生本课堂,顾名思义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将生本课堂的教学理念贯彻其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语文水平的提升。

一、先“学”后“教”,激起学生探究欲望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充分肯定学生的?W习能力,让学生们先“学”,然后教师再进行“教”,这样很容易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发现疑问,激起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探究欲望。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有效指导学生进行预习,这是先学后教的关键所在。预习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体现的过程。所以,教师要能够给学生具体的预习要求,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预习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生本”课堂,将预习的效果最大化地体现出来。

例如,在教学《三袋麦子》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如下预习作业:(1)阅读课文,读准内容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或长句多读几遍。(2)认读田字格里的生字和绿色通道里的二类字,为生字口头组词,并选择其中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3)通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试着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用自己的话说说每段的主要内容。(4)能讲述故事内容,对小猪、小牛、小猴的不同做法能作出评价并说明理由。通过这样的预习先“学”,学生就会产生一些自己对于文章的想法和疑问,这样学生在课堂中的状态就会表现出不同,对于课堂交流也很有兴趣参加,课堂的效率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二、不“教”而“教”,促进学生学习理解

所谓“不教而教”,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充分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让学生通过参与实践,并在思考之后得到相应的结论,从而获得自己特有的感受。在课堂中,教师要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促进学生学习理解。

例如,在教学《珍珠鸟》这篇文章时,在带着学生整体感知一遍课文之后,让学生思考和讨论:“我”是怎样逐渐得到珍珠鸟一家两代的信赖的呢?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后有学生提出,上述问题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1)“我”是怎样逐渐得到大鸟的信赖的?(2)“我”是怎样逐渐得到雏鸟的信赖的?之后学生在小组中和小组成员展开积极讨论,围绕着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说着自己的看法。通过这样的交流方式,学生在“不教”中也对文本进行了进一步的学习,提升了学生对文本的学习效果。

三、畅所欲言,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之上,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他们也是教学资源的主要构成者,学生在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于知识的兴趣、对于问题的思考方式、提出的问题以及小组之间交流合作的能力,亦或是表述出来的错误观点,都是在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是一种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所以,教师要能够抓住每一个让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例如,在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这篇文章的时候,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竞有这么大的魅力。有很多学生都不太理解“魅力”表现在什么地方。教师就可以组织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让学生将自己的困惑以及见解统统都说出来,并且层层递进,从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到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一步步的质疑中前行,在前行中获得思辨能力的有效提升。在生本课堂之中,教师必须要重视课堂的常规讨论,不断提升学生感悟知识的能力,使得学生的内在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

四、课外延展,丰富学生资源积累

生本课堂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之内,它还可以向课堂外延展。例如,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为了增加学生的识字数量,教师可以让学生到走廊里、广场中、花园里搜集一些诗句、广告等,丰富学生的资源积累。

又如,在教学《最大的麦穗》时,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量,教师可以让学生查询苏格拉底的资料,并做相关了解。此外,由于文章主题是讲要珍惜时间.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后要求学生搜集一些和惜时有关的名言警句或者是诗词,并且在课堂上进行相应的展示。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主动创造、参与相应的活动,还能够让学生在课外延展中丰富资源积累,实现自我能力的有效提升。

11.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篇十一

一、学生思维过程的展现方式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活动,最突出的表现是针对教师的提问作出回答。而教师需要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答案的正确与否,更需要关注学生答题的思维过程。学生思维过程的具体展现途径有以下几种:

1.自我表述。教师对学生的答案不置可否,只是要求学生对其得出答案的思维过程进行表述,让其他学生进行甄别,同时也有利于该生修正、完善自己的答案。例如在分析“意识的本质”的问题时,许多学生都从意识的产生和机能等因素上进行分析,答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才从其自身的发展中产生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在我的引导下,大部分学生对“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印象,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的答案持赞同态度。但仍有个别学生提出了以下质疑:“人们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预测,对事物现象和本质的认识等也是意识。”通过学生的自我表述,我们可以知道学生思维的问题所在,为下一步针对性教学环节的实施提供了依据和可能。

2.图片展示。课堂时间毕竟有限,有时学生的思维活动难以充分展示,这时教师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课后完成。我多采用“创新活动方案”,让学生脱离教材,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如语言文字、诗歌、小品、图表、漫画、图表+文字等),来表达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与感悟;并且这种理解与感悟可以是独特的,是教材中所没有的,也可以是教材中已有的,但个人的理解与思考的角度与之不同的。我通过这一活动,旨在倡导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分组辩论。利用学生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利用,通过相互间的质疑、分析,达到释疑解惑的学习效果。例如我在讲述“绿色消费”,提出“什么才是绿色消费”时,有学生提出“绿色消费的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对此,我并没有直接对此作出对与错的判断,而是先让该生谈谈为什么有这种想法。该生提出,21世纪我们应该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保持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针对这一看法,其他学生议论纷纷。于是我适时提出分组辩论,探讨一下这种措施的可行性。经过几分钟的争论,反对方提出许多条反对的理由,如 “绿色消费是不是理性消费”“绿色消费和自然环境的关系”“绿色消费和5R的关系”等。通过辩论,既展示了学生思维探索和创造的过程,发展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自我反思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相互辩论,彼此的思想得到交流,整个学习群体的思维成果(智慧)能为每个学习者所共享。

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在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上,则更需要教师的睿智。具体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1.赞许。众所周知,“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功”,正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特别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赞美,即使是自己的观念有点标新立异。比如,前面提到的“绿色消费和自然环境的关系”看法的学生,原本政治成绩并不出众,提出的观念也有点另类,但我仍然对此给予微笑赞许,只是在 “赞”的同时我提出了要求,希望该生能够在怎么处理温室气体上提出现阶段切实可行的措施。课后,这位学生用书面表达的形式交给我一份更加翔实的建议,而且他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

2.质疑。适时质疑,有助于帮助学生看清问题所在,查找没有想到的问题。在处理学生提出“投资理财的多种选择”时,我通过打比方的方式,让学生明白:银行网点像一只只触手,他们的延伸,就是经济的延伸。通过这些质疑和教师适时的点拨,学生牢固掌握了知识。

3.引导。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的,每一个人都拥有包含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等在内的七种智能。教学中切实关注学生思维过程,利用契机引导学生自我表述、图片展示以及分组辩论,其实就是关注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因为我们在潜心发现学生的智能所长,力图通过适当的教育强化他们的长处,促进他们各种智能协调发展,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教学中学生的回答无论对错,教师的最佳选择都是让该生说出自己的思维过程,然后让其他学生参与分析与评价,通过生生互动,若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好,否则我们还可采取最后一着——教师讲解。当然,我是不提倡教师直接讲解的。也正基于此,我们平时常关注答案的正确性,关注学生的自尊心和身心健康,关注课堂的容量甚至是课堂的进展,实际上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因为实施研究型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利用与分析能力、锻炼学生对问题的洞察和处理能力等都需要从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开始。

上一篇:博乐市城市建设下一篇:事故分析报告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