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良好习惯

2024-09-15

培养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良好习惯(精选15篇)

1.培养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良好习惯 篇一

高中物理是理科学习的重要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许多同学有这样的感受:“下了很大的功夫,却成绩平平,不尽人意”、“上课听得懂,课下做题却无从下手,没有思路”。于是,很多同学感觉物理太难了,不得已选择了“弃理从文”。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许多同学的物理成绩上不去,并不是单纯的能力问题,而是由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造成的。那么高中生应具备哪些良好的学习物理的习惯呢?

一、独立思考的习惯

“物理不是听懂的,而是想懂的。”有的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会的问题,不经过认真思考,就立即去求助于老师或同学,这样即使自己当时明白了,印象也不深刻,时间久了,就会忘记。事实上,解题能力的提高,是在自己冥思苦想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有的同学较长时间没有做出一道题,这并不代表你没有收获,事实上在你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对旧知识进行了整理、加工、复习、总结,这怎么说没有收获呢?

二、良好的审题习惯

审题是物理解题的重要环节,一次成功的解题,其功夫至少一半应归功于审题。解一道物理问题,审题时间约占解题总时间的60%,草率的审题,往往欲速则不达。审题过程中要正确地进行过程分析,要善于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明确出题人的意图,发现设置的陷阱等等。许多同学把因自己的审题粗心造成的失分,归属于粗心大意,于是一次一次地原谅自己,这是一种逃避,其实粗心本身就是一种能力问题。

三、勤于练习的习惯

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技能,不是一下子就能完全搞清楚并掌握住的。只有在完成一定量习题的过程中,经过自己认真钻研、深入反思才能做到。有些同学的练习书中,圈圈点点、勾勾画画,表面上看起来非常乱,但正是在这圈画中,他发现了新问题,这些生动的记录,可能驱使他查书籍,找同学,问老师,得弄清之后头脑就丰富了,知识就更系统了。勤于课下练习,除了巩固所学知识有重要作用外,久而久之,可以形成能力。然而,注重课下练习并不是陷入题海,否则会事与愿违。“囫囵吞枣十道题,不如真会一道题。”,在做题过程中,一定要追求真会。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反思解题思路、反思解题所用到的物理思想和方法、反思能否一题多变等等。

四、独立做题的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教会学生物理知识和解题方法,但最终的目的是形成学生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能力的形成最有效的途径是实践,在听懂的基础上,要尝试独立地解决有一定质量的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在经过一段时间就会实现从不会思考到会思考、从慢到快的转变,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能力。如果只停留在听得懂老师的讲解、看明白参考书的解答而不去独立思考和做题,永远也形成不了自己的能力。

五、整理错题的习惯

多年来,我一直要求学生进行错题档案的整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是难免的,要学会“珍视”自己的错误,因为每一个错误的背后,都隐藏着自己在知识、能力或方法方面的问题。这时要认真研究症结所在,把重点题目及时整理到错题档案本上,有时间经常翻阅,这样就防止了以后再出现类似的错误。要相信,连续掉入同一个陷阱的人,绝不是智者。

六、规范解题的习惯

物理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解题思路更为规范。比如一个力学问题以及力电综合题、力热综合题等,一般都是从画示意图,对所选取的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和过程分析入手的。这一步至关重要,关系着整个题的成败,所以一定要认真仔细。当分析完这一步之后,再选择合适的物理规律列方程求解,最后对结果进行合理性地分析。而许多同学遇到一道问题,思维就发生“布朗运动”,不是画示意图进行按部就班的分析,而是先想用什么规律去求解,急于求得答案,结果适得其反。故此,要求同学们一定要养成按部就班分析问题的思路意识。对于答题的书写格式,许多同学无视规范化的要求,解题过程丢三落

四、推理过程杂乱不堪。事实上,卷面乱是思维乱的外在表现,这样也会造成“题目会解,得分不全”的结果。故此,要求同学们平时练习中一定要养成按部就班规范书写的习惯。解题过程中作图要清晰,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要有重要的演算过程,要给物理结果带上正确的单位等等。

七、合作交流的习惯

学会合作和交流,是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在物理学习中更为重要。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学,展开讨论、研究、甚至争辩,对同学或老师的看法要敢与质疑。这样下去就能相互启迪,促进智慧的发展,并且当真正解决一个难题之后,就会产生成功的愉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八、总结归纳的习惯

每学完一个专题,要明确本部分内容的重点、难点、易错点,要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识点连成线、铺成面、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范化、结构化,这样运用起来才能站得高看得远、联想畅通、思维活跃。

2.培养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良好习惯 篇二

策划人语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学生学习成功的重要保障,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各学科教学的共同目标,如: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就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让学生能够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哪些习惯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养成比较科学、合理的学习习惯?文章中讲述了许多具体的、可操作的策略,让学习习惯的培养真正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相信读完这两篇文章一定会在你培养学习习惯的路上安装许多指路的明灯,让你清晰而理智地前行。

3.培养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良好习惯 篇三

一、 指导学生养成有计划地去学习的学习习惯

学生要想学好英语,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势在必行。学生有了学习计划就等于有了学习目标,有了学习目标才有学习的动力和方向,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制定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根据不同课型去确定每堂课的认知目标,从而不断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获取知识。例如,学习牛津英语课文“TV and audio devices: a review”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先预习课文,了解课文的主旨和这堂课的学习目标,然后,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详细讲解课文,告诉学生科学技术为人类做出的重大贡献,鼓励学生去生活中多发现,多创造,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最后,让学生以作文的形式去总结电视的发展历史。有了学习的目标,学生就可以在老师的示范和监督下严格要求自己,提高学习效率。

二、 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

课前预习是学生学好英语的一个重要基础,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对他们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能够让学生联系以前所学的知识,发现课文的难点,引起思考,将自己所不能理解的问题带到课堂上让老师帮忙讲解,从而加深学生的英语知识,避免了学生听课的盲目性。学生学习英语,先预习再学习,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老师可以让学生借助磁带、工具书等去初步读懂课文内容,回答和课文有关的一些简单的问题,然后再对课文进行讲解。有一年我教高一,班上有一位成绩只能算中等的学生,他请了一个月的病假,我以为他的英语成绩一定会落后,没想到,在接下来的考试中,他的成绩还能保持在中等水平,在表扬他时,他说,他只是把书都带到了医院,在病房里,他按照课本记单词,背短语和课文,然后结合课后练习做一些习题,不理解的就看参考书。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对这位学生学习英语是很有帮助的。如果每位学生都能像这位学生一样有预习课文的习惯,那么,加上老师课堂上的指点和帮助,学生的英语成绩一定能够得到提高。

三、 培养学生课堂上认真听课和勤记笔记的习惯

高中英语教学中,课堂是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学生在课堂上只有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积极地思考问题,做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和心到才能学好英语这门课。教师除了要用语言传递信息外,在课堂上还应适量地配以各种动作和表情来给学生传授知识,做到师生都能情绪饱满,共同学习。学生只有在课堂上认真听课,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发展认识能力,英语课堂教学才有意义。

课堂上学生记笔记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笔记是学生听课的一个重要的辅助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经常检查学生的笔记,因为很多学生不太喜欢记笔记,记的东西只是为了敷衍老师,而认真的学生记的笔记应该不但有学习的重点、难点,还要有自己听课过程中思考的问题,做到将笔记内容真正化成自己的知识。同学们之间还可以进行交换笔记学习,一方面有利于同学们复习学过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克服同学们头脑记忆储存知识的局限性。

四、 培养学生建立错题集的习惯

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英语作业、英语练习和英语考试中往往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但不同的学生对待这些错题的态度会不尽相同,最终的学习效果也不会相同。例如, “China is a develop country, as we all know.”这是一个错误的表达,正确的表达是“China is a developing country, as we all know.”针对这个错误,有的学生可能只是学会了develop的正确用法,但是用心的同学就可以在了解这个词汇的基础上掌握“as we all know”这个插入语的使用。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强调学生建立错题集,让学生在平时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充分重视建立错题集的意义,养成自建错题集的习惯。学生建立错题集可以帮助其总结学习中的得失、节约复习时间,并避免相同的题型多次出错。在英语的课外练习和考试中,学生所犯的错误大都是常见的或典型的错误,学生可以针对这些错误,建立错题集,分类管理,看是词汇出错还是语法出错,然后针对自己的错题集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复习,同学之间或者师生之间可以相互纠正错误,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考试成绩。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四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英国哲学家绋郎西斯·培根在《随笔集》中指出:“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他能够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就应透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

我国现当代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其教育名著“爱弥儿”一书中指出:“在儿童时期没有养成思想的习惯,将使他从此以后一生都没有思想的潜力。”

可见,习惯对于一个人性格的构成、潜力的发展等都具有个性的作用。学习,为什么?回答是:学惯了,不学习觉得难受。而坏习惯使孩子不知不觉地去拖拉,去懒散,去干扰人。他为什么那样做?回答是:不为什么,就是拖拉惯了,懒散惯了,干扰惯了,不这样做觉得难受。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好的学习习惯总和成绩优秀的同学相伴,而存在“小霸王”,“小懒虫”、“小馋猫”、“小犟牛”、“小磨蹭”、“小马虎”现象的学生成绩总在中下游徘徊。可见,学习习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之大。小学阶段是儿童构成各种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小学生可塑性大,向师性强,容易构成各种良好的习惯,也容易沾染各种不良习惯。因此,从小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矫治他们的不良习惯是十分重要的。

那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我们就应培养学生的哪些学习习惯,又怎样培养呢?下面我想从三个方面来和各位作一个交流。

一、课堂中的学习习惯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习习惯的主战场,课堂中如果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掌握知识就会较为简单,教学质量就会明显提升。首先,在课堂中我们要培养好学生课前准备的好习惯。课前准备包括了知识准备和物质准备。知识准备就是要做好预习,这个环节,我们经常想做而做不好,尤其在小学美术中,我们有时布置了预习任务,搜集资料,有的学生回家根本不找,有的家长还说美术课要什么预习呀,上课学就行了。所以,我们改变策略,我们能够利用精彩两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展示和这节课有关的资料,让其他学生也能了解一些知识;或者利用上课后的1-2分钟,让学生浏览本节课资料,使学生心中有数,利用学生明白的展开交流,做好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

所谓物质准备生理准备,就是上课前,要求学生把上课用的东西,如彩笔、胶棒、剪刀学具等放在课桌必须的位置,上课铃声一响,快步走进教室,静坐教室,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等待老师来上课。尽管我每次都提醒同学们带什么工具,但是到上课时还是是否有带工具的学生,低年级的学生我会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让他们明白不带工具找别人借很尴尬,还有就是让同学们学会交流,让学生学会帮忙别人。对几个个性调皮的,每次都不带工具的学生,会安排“小老师”利用下课时间督促他们准备下堂课的用品,并趴在桌上好好静息。半年坚持下来,效果显著,孩子们职责心加强,自由散漫的现象明显不见了,每个孩子都学会了听铃声,做准备。那几个调皮的学生也个性喜欢上美术课,早早的就在教室等着我了。

第二、养成敢于质疑的习惯。师生关系要能真正做到和蔼、平等,学生才不会“怕”老师。学生才敢于质疑,学生会提问,一方面说明学生对于学习的资料有着清楚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能把疑难问题放在课堂中解决,不会日积月累,越积越多。教师要注意发现和把握学生中出现的疑点和难点。并及时鼓励学生主动质疑问题,组织引导学生讨论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对主动质疑问题或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大力表扬。记得去年周老师来校园听课,二年级的学生唐天瑞就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时在后面听课的老师有二十几位,学生胆量个性大,学的个性投入,在课上,就主动给我说:“老师,我还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他敢于向老师挑战,我当时就表扬了他,他很聪明,思路总是和别人不一样,他总能很全面的看问题。课下,周老师就说,那个学生不错,他敢于向老师挑战,当时我们下面听课的老师一下子就别他吸引了,还替你捏一把汗呢,但是,学生说的那个方法确实不错。学生既要学,还要敢问,既要学,又要问。这样我们的课才会精彩。

第三、在课堂中要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课堂中,我们肯定会要求学生认真听讲,可有的学生课堂中就是不认真听讲,这和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够持久有关系,受年龄特征制约,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所以,要想学生认真倾听,还得从我们老师自身做起。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①合理分配教学时间,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形象化的直观教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深入浅出,使学生都能听得懂。③注意调动和持续学生学习的用心性,不讲刺激学生的语言,教态和蔼可亲。在我的美术课上,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我讲课时大部分同学都能听得很认真,但是,在其他同学回答问题上,就不行了,好多学生开始讨论了,他根本不听别人是怎样回答的,和自己的是不是一样?对于这种状况,我经常采用复述的形式,让孩子说说刚才听到的发言,也能够复述教师的语言,这样能够沟通同学之间的信息,取长补短,学会尊重他人。

二、作业时学习习惯完成作业是学生最基本最经常的学习实践活动。常有这样的现象,一节课或者两节课作业还没画好,下死命令下课务必交。下课交上来的作业一塌糊涂。这时我们就疑惑了:是要质量还是要速度?对于作业的要求,我们能够用“干净整齐、突出主题”、“认真”、“金点子”三个层次来进行衡量。“干净整齐、突出主题”是最基本的要求,只有把主题突出了,作业干净整齐,总是给人很舒服的感觉。。“认真画”,有的学生确实在造型方面有一些欠缺,但是他认真画了,他达不到那些好学生的水平,但是他很认真的对待每一堂课,我觉得他做的很好,我也是以为他是好学生,我会在课下教他一些技法,让他能画出更好的作品。“金点子”是对作业目的的更高层次的要求。这样的学生总是跟人们眼前一亮的感觉,他们的想法个性好,总是能画出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不会提太多的要求,我怕限制他的想象力,我会鼓励他按自己的想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学习习惯的培养就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构成的过程。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状况,结合潜力增长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

第一、习惯训练持之以恒。“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一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这个比喻十分形象、智慧。它把习惯比喻为一根绳索,每次行为的重复,就相当于又为它缠上了一股绳索。很显然,每一天缠,不断缠,缆绳会越来越粗,最后有一天,会粗到牢不可破。美国科学家的研究,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我想这只是一个平均数,养成的习惯不一样,每个人的认真程度不一样、刻苦程度不一样,所用时间肯定不一样。在训练的过程中,我们老师们要反复抓、抓反复,对不断出现的坏习惯,不要气馁,而要耐心训导,直至彻底改掉。

第二、整体发展,互相促进。除了学习习惯外,还要养成的良好习惯有很多,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它们都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它们之间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如一个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那就为他构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创造了条件,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粗心大意,要在学习中养成认真细心的习惯是很难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单枪匹马,孤军作战,不仅仅要与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结合起来,还要与校园、家庭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第三、杜绝“5+2=0”现象。5天校园的教育成果和养成的习惯还来不及巩固,就可能在周末的两天中因受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而不见殆尽。调查发现,存在“5+2=0”现象的孩子占相当比例,尤其在农村,这种现象更为普遍,这当中既有成绩差的学生,也有成绩好的学生,因此,务必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要杜绝这种现象,一要不断的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二要寻求家长和社会的帮忙。对于这一点,我想作为家长来谈,因为我的孩子上二年级,平时在校园表现的都不错,但是到了周末,一切规律都打乱了,他完全放松了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也降低了,在这点上,我做的还是不够,我一般是让她到了周五晚上就将进入状态,重新收拾自己的思路,把该记得、改写的都整理一遍,防止周一时什么也不会了。所以,家长必须要配合老师,在校园好不容易改掉的坏毛病,不要让他轻易的丢掉。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就是说习惯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进而“会学习”、“会求知”、“会探索”、“会思考”、“会辨别”,在不知不觉中,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纠正学生心理和行为上的偏差,使学生各方面习惯都得到有效培养,使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是我们每位老师就应承担的职责。只要我们每一位老师对每一位学生“不抛弃、不放弃”,相信我们每位学生都会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5.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五

家长朋友您好,俗话说:“五岁成习,六十亦然”,所以好的习惯一定要从小培养,越早越好,在这里给您几点建议:

1、养成定时专心学习的习惯。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只有专心致志、全神贯注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取得良好的成绩。培养孩子专心学习,还得培养他做什么事情都紧张、敏捷、绝不慢慢悠悠的好习惯,做事认真做,做完了就痛痛快快地玩。要让孩子知道,边玩边做作业,并不能减少作业,也不会玩得更多,而且作业没完成,玩也玩得不痛快。只有尽快认真地完成作业,才有可能痛痛快快地玩,玩的时间才能多一点。

2、养成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做一个好学生必须有学习责任感,而按时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定学习责任感的具体表现.一个好学生到了该学习的时候就应该放下一切主动地去学习,应该自己完成的作业决不让别人代替。但是,由于孩子刚入学,自制力差,还没养成习惯,一时难以做到,这就要求父母给以督促和指导。不管孩子提出什么理由和借口,当天的作业必须当天完成,决不允许拖到第二天。

3、养成以正确的姿势进行书写的习惯。字是人的门面。小时候就练得一笔好字,会使人受益终生。如今,不少成人甚至文化水平很高的大学生字写得不成样子,让人觉得跟他的身份很不相称。主要是因为在小学刚学写字时没有受到严格的训练,从握笔到书写都不正确,还养成了胡乱涂抹的坏习惯,想改也难改了。

4、养成课后复习和课前预习的习惯。

5、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

6、家长也要经常适时夸奖孩子来提高孩子的兴趣和自信心。

6.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六

古人云:“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如能在培养学生学习的习惯上下功夫,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可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达到双赢的效果。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呢?我有以下几点看法,提出和大家共同探讨。首先,要从小节开始,持之以恒。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细节开始,在教学中,有许多的“细节”,诸如坐的姿势,读书的姿势,回答问题的声音要响亮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把这些细节养成好的习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师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习惯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须有一个过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不断强化,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久而久之,学生的习惯就自然形成了。第二,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

树立和巩固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就要让学生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为每个学习阶段指定一个明确可行的学习目标重视与保护孩子的自尊。多赞许,少责备,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因为有高度自尊心的孩子,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充满信心,而缺乏自尊心的孩子,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认为没人爱他,缺乏自信。平时多创设培养孩子自信心的环境,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自信”起来。平时,遇事常对孩子说一些鼓励的话,“你一定能行,你肯定做得不错”。因为孩子自

我评价往往依赖于成人的评价,成人以肯定与坚信的态度对待孩子,他就会在幼小的心灵中意识到: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特别对于学困生,学困生的成因很多,有智力发展的先天不足,有家庭关爱的营养不良,有学校教育的知识断层。作为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利用学习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知识为依托进行针对性的个案研究,并找出能切实有效地改善学生学习行为的办法来。,既是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也能很好地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第三,培养学生爱读书的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配合学校“我和好书交朋友”的读书活动,我设计了一个“读书有感”的小册子,放在书柜里,让学生看完一本书就马上在册子上写下自己的读书感想。我会定期检查,在写得好的感想后面我画个“★”,并奖红旗贴在墙报上。学生在“读书有感”这本册子上越写越好,由原来的1~2句到后来写一段话的都有,并定期评选读书积极分子,这样,既促进了学生的写作,更激发了学生读书热情,也为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后,培养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无论带哪个班,我对学生都有一个要求:各科作业必须按时完成。首先,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做到:作业布置一定要适量。其次,我教学生学会如何“挤”时间写作业。一般语文、数学课一上完,语文、数学作业就布置了,学生就知道把有些空余时间“挤”出来完成作业,而属于学生活动的时间我完全交给他们,我送给他们的一句话是:学要学得认真,玩要玩得痛快。当学生学会如何“挤”时间完成作业后,你会惊奇的发现,他们有着你无法估量的潜能。

7.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七

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形成的较为稳定的、不容易改变的行为特征。而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上长期反复练习而成的一种自动倾向性的学习行为。

在学习阶段, 学生应该形成一些良好的习惯:比如制定学习计划的习惯、课前预习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积极发言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及时复习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良好的书写习惯。那么, 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阐明道理

要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我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只有明白了道理, 才能使学生自觉地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 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在对学生进行“自觉排队”、“遵守纪律”、“按时作业”、“认真做操”等教育时, 我总是先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么做, 不这么做又会怎么样, 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明白这样做的意义。

二、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学生要多树立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我们老师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 教师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 家长经常会从学生的口里听到一句话:“我们的老师是这样说的。”所以, 教师在要求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 自己也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以身作则, 做好学生的表率, 使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同时在班上多表扬一些上课认真听讲, 作业工整, 遵守纪律的学生, 要他们现身说法, 号召大家照着做。要善于发挥学生的群体作用, 互相帮助, 互相监督, 共同进步。对学生的每一个良好行为, 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 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议论氛围。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得以更好地形成。

三、强化训练

“习惯”要“习”才能“惯”。学生自制能力差, 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 只有熟练之后才能形成习惯。所以在讲清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具体要求、标准后, 要对他们严格要求, 反复训练, 直到巩固为止。例如要求学生养成礼貌待客的习惯、整理书包的习惯和读写姿势的习惯, 必须要求学生天天如此, 反复训练, 习惯才会逐渐形成。为了加强训练效果, 教师应该采取形式多样的训练方式, 比如指导学生编小品、表演相声、利用教材编成课本剧, 通过这些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将行为习惯的养成落到实处。同时教师要重视正面引导、因势利导、多方面指导, 多表扬鼓励, 少批评打击,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检查评比

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 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反复现象, 这样, 教师平时的检查督促就显得尤为重要。要通过经常性的督促检查, 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养成自觉的习惯。例如, 在集队中, 发现做得不够好的学生要及时指出, 帮助他纠正, 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化外来的强制性为内在的自觉行为习惯。学生好胜心强, 喜欢竞争, 而竞赛的方式常常能激发他们的热情。我们可以开展整理书包大赛、消灭错别字大赛、礼貌表演大赛等, 给成绩最佳者授予“自理能手”、“纠错卫士”、“礼仪标兵”等称号。这些丰富多彩的评比活动, 使学生学有方向、有目标, 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五、家校合作

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 也需要家长的配合。家庭是儿童教育的第一课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些孩子, 在家中和在学校是完全不同的表现。家长的言谈举止, 孩子是全看在眼里的, 因此家长首先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 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当孩子遇到问题时, 不要马上告诉他答案, 要让他自己想想办法, 实在想不出来时, 再慢慢引导他让他自己找到答案。这样他才能学会不依赖别人独立思考, 才能从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才能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必须要有耐心、有信心, 要抓实、抓细, 反复抓、抓反复, 这样才能真正抓出实效。

参考文献

[1]周弘.教你如何赏识孩子[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 2001.

[2]孙云晓, 邹泓.好孩子好习惯[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5.

[3]孙云晓.习惯决定孩子命运——孙云晓儿童教育12讲[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 2004.

[4]孙云晓, 张梅玲.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当代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研究报告[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4.

8.论如何培养高中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八

学习习惯高中生培养

一、具備良好学习习惯的意义

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使学生形成一种坚实的生理和心理“刻板印象”。习惯是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形成的一种很自觉的行为模式,如果想要改变这种模式,会很困难。长期定期的学习,学生便可形成非常规律的好习惯。高中生形成了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会有以下几种益处:

第一,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会使你产生一种很自觉的、不经意的行为,而这些行为是没有经过你的大脑深度思考的,而这些行为往往是对自己有利的。比如,当天气炎热时,第一反应总是想脱衣服;有困意时,总是想睡觉。这写反应,对于一个严格要求自己,有良好的习惯的人来说,不会显得那么的仓促,而是有条不紊的进行,这些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对于没有良好习惯的人来说往往是手忙脚乱、慌乱的。

第二,好的学习习惯可以避免懒惰,当觉得学习很乏味时,自然而然的就像放弃,或者休息一会,但是一旦休息了再重新拿起笔就很难了。当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之后,学生会孜孜不倦的学习,当遇到不会的题或者觉得很枯燥时,会想很多办法去解决问题或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学一些自己更感兴趣的东西。这些都是很自然的行为,而不是自己强迫自己,这个过程中,学生很苦恼的,相反是很愉悦的。

第三,良好的学习习惯潜意识的,这种潜意识往往会在不经意之间为自己带来灵感,当学生随着自己的习惯不断学习,不断深入对学习的理解。久而久之,会使自己对学习有很深层次的感觉,这种感觉无时无刻都伴随这自己,当自己遇到学习困难的时候,灵感就会出现。这种灵感促使这学生不断获取知识,不断追求知识的真理,长此以往,便会获得成功。

二、高中生在培养学习习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学习的主动性不高

最新研究发现,如今大多数在校高中生在学习时并没有较高的热情和渴望度,他们往往是被动的接受老师的讲课,学的很挣扎,久而久之也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一,高中是学习生涯的重要阶段,高中生背负着家长对于孩子考上好大学的期望,而高中生在校每天的学习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学业负担很重,也许一两次考试的失利就会让学生倍感压力,对自己失去信心,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兴趣。第二,现阶段在校高中生的学习还是应试教育,主要还是依赖课本整体式的灌输,这样的学习制度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高中生没有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这也是导致没有学习主动性的一个原因。

2.没有养成自学的习惯

自学是提高高中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课前适当的预习可以提升课堂的学习积极性和乐趣,但是经过调查发现,课前预习的高中生非常少,这也许跟高中生学习时间紧迫有一定的关系,更多的原因则是学生的主动性不高。

3.缺乏较强的学习意识

此外,当前高中生也普遍缺乏较强的学习意识。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要求学生能够在生活与学习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并从中获得提高。但当前大部分学生缺少这种意识。一方面,部分学生在面对问题时没有主动思考与探究的意识和习惯,而是选择回避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并没有思考问题的习惯,而是选择直接询问教师或者同学,或是借助网络的力量得到答案。因此,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都没能得到提升。

在现在的教育下,高中生的学习意识还远远不够。这是因为高中生的学习还是以教室为单位,同学之间的互动很多,当出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向同学请教成了大多数高中生的必然选择,但是在请教的过程中,往往是同学讲自己的解题思路和答案直接告诉他们,并没有自己思考问题的过程。高中生应该善于发现问题,试着通过不同的思路探索解决问题的答案,在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再向他人请教,这才是高中生学习的思路。

三、对于高中生学习习惯出现的问题提出几点措施

高中生对自己严格要求,认认真真,不折不扣的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大有裨益,多以这就要求高中生从点滴做起,时刻要求自己。首先,高中生做事要认真,学习要努力,对于学习知识要种一种坚忍不拔的态度。其次,高中生要为每天、每周、每月制定一个详细周密的计划,在计划制定之后就要不折不扣的去完成,不得半点马虎,要朝着自己定的目标勇敢的前进,这需要极大的毅力和意志。最后,对于知识难易结合,一步一步地,并及时总结,新知识和旧知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助于提高记忆,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1.让高中生对学习充满乐趣

要改变高中生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以前的教学策略显然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好办法。在课堂上可以以小组的方式开展讨论,让学生们在讨论中学习他人的学习方法,相互促进。让学生自己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果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向老师咨询,而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思路,让学生自主摸索,这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就自然而然的养成了一种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学生潜意识里就知道该怎么学,逐渐对学习产生了乐趣。

2.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要培养高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应该改变当前的教学策略,要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因此,在高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可以利用自主探究学习法开展教学。利用自主探究学习法,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并且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并随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学生才能逐步形成自主学习与探究的意识和习惯,才能够主动地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有效的学习。

3.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个人魅力

有不少高中生在之前的学习生涯中的某些科目的成绩并不是很好,但在进入高中之后,喜欢某个老师的教学方式或者人格,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学习成绩。这就与老师的人格魅力息息相关,在教学课堂中,老师应该将幽默风趣带入课堂,让课堂里总是充满欢声笑语,让学生在笑声中很自然的吸收知识,这是很重要的。当然,这对于老师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老师应该对课本的知识做很深入的了解,其次,老师应该想办法怎样将知识带入学生们感兴趣的区域,最后,老师还应该把握好课堂时间,不能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与课本不相关的方面。可见,老师的作用很重要,新颖的教学方式必不可少,如何提高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积极发言,这是值得老师思考的问题。

四、小结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高中生能否考上好大学的重要手段,学习习惯需要从小培养,这就需要家长、老师和个人的共同努力。高中生在人生最重要的阶段,首先应该要有坚韧的毅力,要有百米冲刺的决心、其次,应该多与同学互动,了解同学的学习方法,相互学习,共同促进。最后,还应多与老师沟通交流,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健康的心理同样很重要。

参考文献:

\[1\]张天聪.培养高中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途径和方法\[J\].求知导刊,2016,(02):105-106.

\[2\]赵倩.高中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浅谈\[J\].学周刊,2015,(29):27.

\[3\]张义磊,贾秀贞.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中国教育学刊,2014,(06):82.

9.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反思 篇九

今天上习惯课,教孩子们认识、使用钢笔。暑假里我已经布置孩

子们买好了钢笔,在家长的辅导下先练习吸墨水,写钢笔字。有些同学就在暑期参加了钢笔字训练班的学习,已经基本熟悉使用钢笔的方法,为本学期学写钢笔字降低了许多的难度。

走进教室,孩子们已经把钢笔整整齐齐地摆放在课桌上了。在认识钢笔和握笔姿势方面非常顺利,我让学生看看图,学着做一做。我看了一下,孩子们的姿势都很正确,只有一两个学生钢笔尖不在两个手指的中间。我纠正了一下就好了。

二、学习书写,逐步练习

接下来我就把精力全部放在练习写钢笔字上了。我让学生照着第二页上的插图练习写古诗《春雨》。因为是第一次在老师面前展示他们的钢笔字,孩子们写得格外认真,但是不一会儿就听到孩子们的求救声。有的钢笔写不出;有的写错了,橡皮擦不掉;有的写完一行后,墨水没有干,手一碰全模糊了……

10.培养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良好习惯 篇十

怎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坚持端正态度

态度决定行为,没有端正的态度,就不可能有学习行为的坚持,也就形成不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态度的保持需要学生个人的努力,还需要家长和教师的不断激励,只要学生态度端正了,一切行为就成功了一半!

坚持良好坐姿

坐姿不仅影响学习,还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发育。学生处于一个身体快速发育的时期,坐姿不当,极易让学生身形发生变形。所以,在课堂中,教师和家长要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坐姿,保持坐姿的端正,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坚持课外阅读

1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十一

一、创造与孩子相处的轻松氛围

把微笑送给学生。每天给学生灿烂的微笑,会让学生的身心感到愉快,智能得到发展。面对一年级的孩子,我拥有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微笑。在學生取得成功时,我会用微笑送去欣赏;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我会用微笑送去鼓励;在学生犯错时,我会用微笑送去宽容。

二、给予孩子班级管理的机会

在班级管理中,成立了班委,让班委的同学参加班级的管理,让班委的同学参加纪律管理、卫生管理,以后我还将使用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班组不同层次的管理,使得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轮流担任小组组长、值日班长,都有机会与同学接触,与老师交流,都有机会锻炼自己多方面的能力。

及时做好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工作。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学习的重视程度与孩子的学习成绩成正比。一年级有相当部分文化水平较低的家长,对学生的家庭教育存在过于溺爱的倾向,为此,我精心准备了家长会的内容,精心布置了教室,营造了与家长和谐交流的氛围,在会上我从“一切为了孩子”的角度去改观一些家长的态度,向家长介绍了孩子的学校情况、学校对孩子的行为要求,对家长进行了教育观念和辅导孩子的培训,认真疏导,细致说理,耐心地同家长分析了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努力赢得家长的信任、支持和配合,共同探讨教育的有效方法,取得了家长的积极配合,其效果非常明显。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年级作为学生走进学校的第一步,正如修筑高楼大厦一样,必须要为学生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一年级学生的汉语拼音知识的掌握、写字、读书等方面作了努力。如,儿歌或口诀是小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材料,识字却是他们由拼音的学习转入高一层次的学习活动。新教材在编排上抓住了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拼音教学内容中编排了大量的儿歌,有机地把拼音与识字相结合,我认为这种安排不仅是巩固和运用汉语拼音,还在于运用汉语拼音学习一部分构字率较高的独体字,为学习合体字创造条件。每一课中都有图画表示独体字的意义,字的上面都配有汉语拼音音节,图下又有汉语拼音短文和词组、句子来概括图意。学生通过读儿歌,既学会了一些汉字,又没有增加单纯识字的心理负担。如第10课第二课时是这样安排的:①看图说话,了解图意;②“借文识字”,自读音节,找出与图相应的短句;③短文朗读指导,理解文意;④扩展活动中启发学生说出自己认识的动物爱吃些什么;⑤独体字“小”、“鱼”、“牛”的字形识记。

从一年级开始,学生每识一个字应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大致了解字义。教师在有机整合的过程中,一要充分利用汉语拼音这个工具读准字音;二要运用造句的方法大致了解字义;三要运用汉字构字的规律了解字形。教师还要注意强化听、说、读、写的互相渗透。听,听字的读音,听老师范读或同学的朗读;说,说出自己识字的方法,说一句完整的话;读,拼读音节,认读生字,用手指出短文中的字,按词的组合朗读句子,读懂句意,利用句子的停顿朗读每个句子;写,对独体字有条件的可以认一个写一个,也可以认写分开,但必须按照汉字的构字规律练写。经过调动眼、口、耳、手这几个器官,形成统一的联系。

注重汉语拼音知识的掌握。汉语拼音知识既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又是学好语文的重点。如何让学生能把这看似枯燥的知识学得生动有趣,又能很好地掌握,我经常与有经验的老师交流,并向她们学习教学经验,以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同时,在开学前一个半月教学拼音的时间里,我针对学生因材施教,经常引导学生对已学拼音知识活学活用。

抓好写字训练。写字教学是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的难点。能让每一个学生写一手好字,是我最大的心愿。学生的字写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他的语文水平,也可以体现其文化素养。所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特别注意对学生写字的要求。首先,要让学生写好字,作为他们的语文老师,我更注重自己在课堂板书上给学生做一个很好的示范。其次,从习惯方面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特别是习惯方面的要求,如怎样握笔,保持怎样的写字姿势,这些往往容易被忽略,而恰恰正是这些影响了学生的写字质量的提高,甚至影响到用眼卫生和骨胳发育。因此,在抓好学生写好字的同时,我更注重学生有良好的写字习惯。

1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摭谈 篇十二

一、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好习惯

上课专心听讲, 包括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认真听教师讲课, 观察教师的教具演示过程、板书内容、讲课的动作及表情等, 理解教师讲课的内容。二是注意听同学的发言, 同学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 要注意听, 边听边想, 思考同学回答得对不对。如果不对, 错在什么地方, 如果让自己回答, 该怎样答好。此外, 还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 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这是学生“听懂”数学课的关键。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对于一节课的精讲部分、关键问题, 教师要提醒学生, 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

而且教师的教学语言也要力求口语化和趣味化,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果教学语言呆板、生涩, 学生学起来就疲倦、乏味, 很难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因此, 教师的教学语言在保证精炼、准确的同时, 更要生动、活泼。再配上形象化的动作, 增强形象思维的色彩, 学生就非常感兴趣, 日久天长学生就会养成注意听讲的习惯。

2.要培养学生在课堂上边听边想的习惯。

学生在课堂上, 必须听得进, 记得牢。因此, 每节课的重点内容可以让学生复述教师的话语, 引导学生听完别人的发言后说说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别人的发言好在哪儿, 错在哪儿, 或者哪儿需要补充。还可以经常做一些听算练习, 培养学生的听觉注意力。

3.要培养学生边听边记的习惯。

听课必须有手的活动, 随时将听到的重点随手记到本子上或书上, 养成这种听写同步进行的好习惯, 对今后的学习大有益处。此外, 教师讲课时要善于观察学生听课的表情, 如果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反应淡漠, 就应及时地调整讲课的内容和方法;如果有个别学生思想“开小差”, 教师要及时地进行提醒。

二、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好习惯

学贵知疑。古人说, “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于不疑处有疑, 方是进矣;大疑则大进, 小疑则小进”。学生在参与、经历模拟数学知识发现、形成的探索活动中, 善于发现并提出有针对性、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质疑问难, 是学生创造性学习习惯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 让他们想问、敢问、好问、会问。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 可以通过多说、多做、多想等手段, 使学生勤于提问。

1.让学生多说, 学会提问。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 也是思维的外部表现。因此, 在教学中要充分保证学生有说的机会, 通过多说的训练, 培养学生勤于提问的习惯。比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 先让学生分别说说旧知识“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等内容, 再依据除法、分数和比之间的关系, 来学习“比的基本性质”, 把新知识化难为易。找出知识点之间的异同后, 学生将会提出问题:“零为什么不能作除数?不能是分母?不能做比的后项”等一系列问题。

2.让学生多做, 启发提问。

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 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可见, 实践活动是学生思维形成的基础和源泉。学生通过实践活动, 可以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比如教学“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哪个的面积大”时, 组织学生用4根硬纸条和4枚图钉做成一个长方形的模型, 边操作、边观察、边讨论。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地认识和区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小, 而且会在此基础上牢记两种图形的关系, 为以后继续学习平面图形打下良好的基础。

3.让学生多想, 使问题深刻。

课堂上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对面临的问题作较深层次的思考, 通过分析和比较, 就能将问题转化, 提出优化解答过程的新问题。比如在“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教学中, 如果让学生充分思考“为什么要先通分再比较大小”, 学生将会提出“能不能化成同分子来比较分数的大小”这个问题, 并想办法解决它。由此可见, 只要指导学生对问题多作思考, 学生就能创造性地提出更深刻的问题。

4.培养质疑习惯, 让学生乐于质疑。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 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主动的参与行为。如果学生从一次次的质疑中得到教师的认可和肯定, 他们就能感受到学习的成功, 体会到成功的愉悦, 从而树立质疑的信心, 产生乐于质疑的情感体验。这样长期积累, 学生就形成了质疑习惯。他们善于从数学课的某个学习环节、某道数学习题、某个数学观点中发现问题, 通过较深入的思考后, 敢于和乐于提出自己的疑问, 并主动参与到与其他同学的讨论活动中, 一起探索、尝试、实践直至释疑, 掌握数学知识, 形成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能力。当然, 教师既要重视“优生”的质疑, 更要特别鼓励“后进生”的质疑, 因为“后进生”有自卑感, 不懂的一般也不敢发问, 所以教师一定要防止在课堂上只把师生质疑谈话集中在少数“优生”身上而把大多数学生当作“旁观者”的现象。这种以少数人的质疑、释疑代替多数人的迷惑不解的做法, 是一种变相的注入式教学。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应该通过多种形式, 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质疑的习惯, 由被动质疑逐步转向主动质疑;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树立信心, 从而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

三、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不仅是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需要, 也是帮助学生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的关键措施, 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和自主能力的形成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1.端正学生完成作业的态度, 提出“及时、认真、独立完成”的具体要求。

在对学生进行作业规范化训练时, 应严格要求学生及时地完成作业, 有一个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自觉地进行检查, 以提高作业的准确率。作为一名教师, 要容忍学生的合理性错误, 不要遏制学生的个性发展。罗曼·罗兰曾说过:“一个人一生要做点错事, 做错事就是长见识。”在平时的练习中, 教师发现了学生的错误, 要耐心地引导和帮助, 这样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就有了信心。

2.教会学生读题、审题。

学生在做作业时, 往往提笔就做, 不去认真地读题、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弄清算理, 这就导致了作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机械模仿例题的做法。稍有变形、引申或综合便错误百出, 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认真完成作业习惯的养成,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训练, 也是一种消极思维定势的障碍。“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认真完成作业习惯的培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教会学生读题、审题、分析数量关系, 理解运用算理的基本方法, 实际上这是一种锻炼思维的条理性和灵活性的训练。

3.适时表扬鼓励。

在很多时候, 教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可能对学生产生很大的甚至是刻骨铭心的影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一个实验, 随意指出几名学生, 对教师说:这些学生很有天赋, 非常聪明。后来这些学生果真越来越聪明了。其实, 是因为教师相信了罗森塔尔的话, 经常鼓励夸奖这些学生。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可见, 正面的鼓励赏识是促使人成功的有效途径。比如对待那些“后进生”, 要用和蔼的语言与之对话, 要让他们知道在教师的心目中, 他们和其他同学没有什么区别。在生活中, 多关心他们, 在学习上, 耐心地辅导他们。用缩小镜看待他们的缺点, 用放大镜看待他们的优点。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时, 及时地进行表扬、鼓励。平等是阳光, 理解是养料!只要我们善待每一个学生, 每一个学生都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学会检查。

检查习惯的培养, 一是要做到自觉, 二是要掌握方法。学生对审题、做题比较重视, 相比之下, 检查似乎是可有可无的。因此, 教师在平时除了多讲检查的重要性之外, 还要强制学生检查。让学生通过检查尝到甜头, 从而愿意去检查。当学生认识到检查的重要性之后, 还应教给学生检查的方法, 检查答案是否符合题目的要求, 计算数字是否抄对, 结果是否正确, 应用题的理解是否有错误、是否符合实际等。当然, 这些要让学生接受一次又一次由强制到自觉的训练, 时间长了, 学生就会由不自觉到习惯性地去检查了。

13.怎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篇十三

许州小学:xzjsh

我记得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使之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将来就能自觉地去学习,去适应社会,去服务于社会。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 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蓄的资本不断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养成良好的学习性格的基础,使学生以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及有规律、有节奏的活动获得优质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着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

惯。那么,在小学阶段要让学生养成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我觉得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良好的写字方法、识字习惯

写字,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俗话说:字如其人。如今越来越多的部门在招聘人才时,特别强调应聘者的应聘书必须手写,就是要从应聘者亲手写的字,来审视一个人的一些内在品质。所以要从小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要教育学生从小就形成这样一种习惯:只要提起笔来,就要端端正正地一笔一画地写,力求做到姿势端正,笔划清晰,结构合理,行款整齐,美观大方。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识字规律以及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把点点滴滴的发现积累起来,逐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进

而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在校内,在家里,在社区……只要见到汉字,就有识字的欲望,自觉地识记。我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同时为学生做好示范,并教育学生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识字写字习惯,这是提高识字效率的基础。

二、正确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帮助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能够借助工具书“学会独立识字”。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们要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学习汉字任务比较繁重,教师帮助孩子们学会借助工具书识字使之变成一种习惯,对于完成识字任务,学好语文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常常会遇到一些自己不认识或难以理解的字、词,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成为阅读障碍,或写作上的拦路虎。许多学生遇到困难时,要么跳过去不理睬,结果是囫囵吞枣;要么向别人求助,养成一种依赖心理,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因此读书要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最常用的工具书为字典、词典,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近年来涌现了大量的语文知识、各种专业辞典等,如《唐诗鉴赏辞典》、《学生作文辞海》等,有条件的可以向学生推荐几种必备的工具书,培养学生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三、学会倾听、交流的习惯

“倾听”是一种艺术。有的学生听老师讲课心不在焉,听了之后不知所言,这都是不好的习惯。我们无论在课堂中,还是在与学生的交谈中都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听力,使他们会听。虽然“满堂灌”教学不可取,但培养学生们静静听讲的习惯却是必要的。学生们要想参与课堂讨论或交流,更得需要他们静心听取别人的发言,才可能达到充分理解,进而综合思维,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最终达到互动协作,互相提高的目的。

与人交流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交流”的习惯要从刚入学的儿童抓起,小学生在入学前已具有初步的听说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口语交际教学,在学生已有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包括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以及文明的态度和良好的语言习惯。在平时的交谈和学习中,要让学生养成用普通话发言与交流的习惯。

四、善于质疑问难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造的过程更是从发现疑点问题开始,没有疑点问题就谈不上创造。古人把学习称之为做“学问”,强调了学习必须一边学,一边问,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做到孔子说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孩子们走进教室,并非是从零开始的,他们在不同的生活背景下,带着各自不同的疑问走进教室,教师必须为孩子们“疑”的释放创设空间,让他们自由地发问,大胆地怀疑、猜想、批判。讲新课时,让孩子们先说话,先提问题,先质疑;新课进行中,孩子们可以随时提问,随时质疑;新课结束时,还要请孩子们再说话,再提问题,再质疑。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学生善于质疑问难的好习惯。另外,注意及时鼓励孩子们这种大胆质疑问难的精神。不论学生质疑的问题是否有深度,是否有道理,我都认真地倾听,并给予适度地引导。对提出精彩问题的质疑者,给予鼓励和赞扬;对于平时不爱提问的同学,哪怕只能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也给予及时的肯定。长期坚持下来,慢慢地养成质疑的习惯。不懂就问,才能提高。质疑习惯的培养,为学生思维的深入打下良好的基础。凡是不懂的,有疑惑的、把握不准的,都应当勇于向别人请教,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问一切可能了解情况的人。

五、勤于朗读背诵、知识积累的习惯

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学生朗读背诵的指导,并且明确指出1—6年级的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在我国古代留下了大量的有关朗读、背诵的佳话,特别是明末著名文学家张溥的“七录七焚”的故事尤为著名。要扎实提高语文素养,非要养成朗读背诵的习惯不可。这样让学生从小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使儿童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的智慧思想之中,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学校和老师要给学生安排定时、定量的诵读内容,使学生可以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日有所读,日有所获,从而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习惯。

六、读书看报的习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凡是那些除了书以外什么也不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 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他还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再阅读。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在谈到自己语文能力的获得时,说课内学习、课外阅读应是“三七开”。在信息化时代,阅读将是人们搜集、处理信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会不会阅读将决定一个人向社会获取智慧的能力。要学好语文,光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增加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重视课外阅读,必须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我们要不断推选、推荐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刊,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养成广泛的阅读兴趣,激励每个学生都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同时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精读、略读、浏览等方法。

七、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古人读书强调眉批,留下了大量的评点古籍的宝贵遗产。凡是在学问上卓有成就的人都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列宁读书,都要写详细的读书笔记,在研究帝国主义问题时,光读书笔记就写了60多万字;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所使用的笔记卡片就达5000多张。写读书笔记还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不仅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八、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观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最基本的途径。自然、社会、生活都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要教给学生观察自然、社会、了解现实生活的方法,使学生留心自己的生活,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把看到的、听到的随时记下来,这对语文素养的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正像老舍先生说过的,“你要仔细观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这样的记录很重要,它能锻炼你的文字表达能力……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没有这些积累,就写不丰富。这样日积月累肚子里的货就多起来。”

九、勤于动笔的习惯

平时阅读自己的课外书时,可以在书上写写画画,把自己感兴趣的地

方画下来,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阅读别人的书籍时,遇到精彩的部分可以积累下来;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写下来,哪怕是只言片语,要像茅盾先生说的那样,“身边应当时时刻刻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录下来。”同时要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写日记不仅是小学生练笔的好形式,而且也是加强品德修养、锻炼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大凡作家、名人都有写日记的习惯。日记不但形式十分灵活,可长可短,可叙可议,可描写,可抒情,可说明,而且内容也非常广泛,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谈。但要注意从这些琐事中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受,反映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而且要坚持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十、广泛搜集、吸收信息的习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其中第一就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我们要提倡培养学生广泛搜集、吸收信息的习惯,教育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吸收知识信息外,还要能利用报刊、杂志、书籍、电视、广播、电脑网络等手段来搜集信息,为学生终身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有人说,儿童的心田是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了一种思想,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了行为,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便会有命运的收获。也有人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生的重要,我们相信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肯定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受益匪浅,乃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14.怎么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十四

有些孩子可能做作业喜欢磨蹭,家长就喜欢坐在他们身边监督,陪着孩子完成作业。这样的习惯很不好,虽然你是看着孩子在做作业,也没做其它小动作,但这样时间长了,孩子会有依赖性。如果哪天你不在他身边坐着,他也会不习惯自己单独做作业,磨蹭的坏毛病并没有改掉还会发生。另外,父母在孩子身边坐着,如果遇上不会的问题,孩子都不会用大脑去思考直接问身边的父母。甚至有的孩子做完作业往父母身边一扔,自己根本不检查,让父母代替完成。所以家长不要陪着孩子做作业,要迫使孩子自己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也是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的能力。

上课集中精力听好四十分钟

家长都知道老师上课的四十分钟的重要性,但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可能没有这方面的意识,而且对于好动的孩子会更困难一些。我觉得孩子听不进老师的讲课,有两种情况,一、是思想开小差,人在教室坐着,心也不知道飞哪去了。二、好动的性格,坐不住动来动去,思想肯定集中不了。那么家长要引导孩子上课要和老师互动,因为小学老师上课基本都不会很呆板的,气氛也是轻松活跃的。让孩子举手发言,向老师提出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在和老师互动的表现,这样孩子只能跟着老师所讲的思路在走,脑子也不会想其它的事。

不懂就问老师

有些孩子也许性格胆小或害羞,不会的题目也不敢去问老师,总是带着问题回来问父母。这个时候我们要鼓励孩子大胆的去问老师。其实每个老师都希望有学生来问问题,至少老师知道学生哪里不会做。要让孩子养成不懂就及时问的好习惯。另外让孩子准备错题本,这样集中在一起,便于以后的复习。

每天早起二十分钟读书

如果能培养孩子早晨起来有读书习惯,这对以后升入中学是很有帮助的。特别是冬天早起对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如果坚持下来养成也就成了一种习惯。孩子也不会觉得很困难。这需要家长持久性的配合。心疼孩子放心里。每天早起读书听英语效果非常好。

要有午睡习惯

中午睡觉时间不需要太长,但对于下午听课的质量很有帮助,包括放学回家写作业也是很有好处。小学生本来写字就比较慢,如果时间长点孩子们就会犯困,有的孩子写着就趴在桌上睡着了。如果中午午睡一会,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放学回家就做作业

有些孩子放学回家喜欢玩这玩那的,做作业态度很不好,喜欢拖沓。如果孩子回家饿了家长准备一些东西给他吃,等他吃好喝好了,那就完全思想集中写作业,等作业全部结束才可以做别的事。不要一心几用的,一会写字,一会吃东西,一会看电视等等,那样什么事也做不好,告诉孩子写字就是写字,不要想其它东西,慢慢的约束,时间长了孩子也知道放学回家该做什么事。

整理自己书桌和书包

15.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篇十五

目前看来, 我校低段学生的课堂学习习惯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听讲时不够专心、发言不举手、讨论时不爱质疑……种种不良学习习惯导致教师教得累, 学生学不好。下面是本人在学生习惯养成上的一些做法和感受。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预习时要求学生:一要画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句。二要向家长或同学问自己不认识的字或词并记下来。三要对课文进行分析, 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四要尝试着回答课后思考题。五要提出不懂的问题。

二、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古人素有“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之说, 良好的倾听习惯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 更是学生发展倾听能力的前提和必备条件。在我们的课堂上, 时常有这样的一些现象发生: ( 1) 每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 这些孩子就会高高地举起手, 站起身, 嘴里不停地喊着: 老师, 我来! 老师, 我知道! 甚至有时还直接说出答案。 (2) 老师还在说着活动要求, 只见有些学生已经在开始操作了。 (3) 其他同学在发言, 他在玩, 不会去倾听同伴的发言。我在教学中把培养学生倾听习惯当成我的一项长期的教学目标来完成。积极引导, 使学生学会倾听。我会告诉学生: “会倾听的人才会学习, 只有听清了别人的观点, 才能集众所长成为最棒的人”。

三、培养学生准确表达的习惯

1. 发挥好教师的榜样作用。学生眼中的老师是很完美的, 老师要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

2. 要求学生在校内外坚持使用普通话。在校内由于老师们的大力督促, 学生们都在有意识地使用普通话, 极少听到学生用地方语交谈, 连刚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也很努力地使用普通话。但在校外, 使用普通话的学生极少, 屈指可数。这就需要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所以我先与家长进行沟通, 让他们意识到平时多讲普通话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大有好处。

3. 发现问题, 随时纠正。平常在学校里与学生相处时总能发现他们在语言表达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发现了就应该及时纠正, 不能听之任之。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识字、书写的习惯

书写, 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 而且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俗话说:字如其人。所以要从小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识字规律以及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 把点点滴滴的发现积累起来, 逐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 进而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在校内, 在家里, 在社区……只要见到汉字, 就有识字的欲望, 自觉地识记。

五、培养学生动脑多思、质疑问难的习惯

在培养质疑能力的过程中, 老师要引导学生总结方法, 找出途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疏”“引”“拨”等方法启发和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 还应由学生自己解答,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要做到浅显的问题个别点悟;普遍性的难题由集体研讨解决; 有争议的问题, 要让学生各抒己见、自读自悟; 答案特别复杂的, 可以把大问题分解成多个小问题, 层层分析, 逐步深入, 最终总结概括出正确结论。

六、培养学生勤于朗读背诵的习惯

低段学生年龄较小, 在课堂上和课外对于朗读和背诵的习惯有很多的孩子都不感兴趣, 首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愿意读诵, 然后养成习惯。如在教学背诵时, 老师和学生可以回忆以前背诵过的课文, 让学生自愿报名上台背诵课文。刚开始时, 孩子们会觉得难为情, 这时我们可以鼓励个别学生上台背诵, 孩子都有爱听表扬和上台表现的欲望, 等有了带头兵, 其他学生就会纷纷上台背诵了。

课堂上我们只能教学朗读背诵的方法要求, 而勤于朗读和背诵要在课后去落实。所以, 习惯养成功夫在课外。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他们的读书经验并不是很丰富, 识字量也不是很大, 因此, 教师一定要有耐心, 不要急于求成, 要一步一步地走, 根据学生发展的进程确定读书背诵的目标, 循序渐进, 善于指导。同时, 我们还要勤于检查, 善于评价, 积极组织各种相关的竞赛活动, 让学生充分享受读书的快乐, 促使他们朗读、背诵与课外阅读的兴趣与日俱增。

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

在教学中, 凡是学生能自主与合作探究得出来的问题, 教师不能代替, 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提醒暗示, 课堂上多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 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对于难点、疑点问题, 充分发挥小组群体优势, 通过讨论和争辩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达到互学、互助、共同提高的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总之, 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并且当这种习惯趋于稳定而形成性格时,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并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摘要:学生应该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主要有:课前预习的习惯;课前准备的习惯;善于倾听的习惯;准确表达的习惯;良好的识字、写字习惯;动脑多思、质疑问难的习惯;勤于朗读背诵的习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等。作为老师, 在语文教学中, 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习习惯,学生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上一篇:押运中队长工作述职报告下一篇:工地的暑期社会见习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