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技术说专业(共8篇)
1.机电一体化技术说专业 篇一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介绍
日本企业界在1970年左右最早提出“机电一体化技术”这一概念,当时他们取名为“Mechatronics”,即结合应用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于一体。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一门综合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伺服传动技术和机械技术等交叉的系统技术,目前正向光机电一体化技术(Opto-mechatronics)(Opto-mechatronics)(Opto-mechatronics)方向发展,应用范围愈来愈广。
机电一体化技术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机械技术 机械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基础,机械技术的着眼点在于如何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相适应,利用其它高、新技术来更新概念,实现结构上、材料上、性能上的变更,满足减小重量、缩小体积、提高精度、提高刚度及改善性能的要求。在机电一体化系统制造过程中,经典的机械理论与工艺应借助于计算机辅助技术,同时采用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等,形成新一代的机械制造技术。
(2)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其中信息交换、存取、运算、判断与决策、人工智能技术、专家系统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均属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
(3)系统技术
系统技术即以整体的概念组织应用各种相关技术,从全局角度和系统目标出发,将总体分解成相互关联的若干功能单元,接口技术是系统技术中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实现系统各部分有机连接的保证。
(4)自动控制技术
其范围很广,在控制理论指导下,进行系统设计,设计后的系统仿真,现场调试,控制技术包括如高精度定位控制、速度控制、自适应控制、自诊断校正、补偿、再现、检索等。
(5)传感检测技术
传感检测技术是系统的感受器官,是实现自动控制、自动调节的关键环节。其功能越强,系统的自动化程序就越高。现代工程要求传感器能快速、精确地获取信息并能经受严酷环境的考验,它是机电一体化系统达到高水平的保证。
(6)伺服传动技术 包括电动、气动、液压等各种类型的传动装置,伺服系统是实现电信号到机械动作的转换装置与部件、对系统的动态性能、控制质量和功能有决定性的影响。
2.机电一体化技术说专业 篇二
通过研究发现, 不少院校对于机电专业学生的培养, 其目标主要设定如下:从事自动化生产线和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检修和技术管理等相关性专业的技术工作, 但是同时也发现一个现象, 就是工厂企业为了满足生产的要求, 一边招聘机电专业的毕业生, 另一边却抱怨这些学生没有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 与企业的要求并不相符。所以, 不少单位对很多机电专业毕业生都进行了相关的技术培训。但是在国外相类似的工程类毕业生, 在毕业后往往就能对所处的工作环境适应。
通过这种反差可以看到, 机电专业的培养人才方式并与工厂企业的要求相适应, 这个问题足以引起学校领导和老师对教学的反思, 从当前教学上发现问题, 加以分析, 并展开改革, 使毕业生与工厂企业的发展相一致。
一、当前机电专业存在的问题
对机电专业培养毕业生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进行探究, 其主要的因素如下:第一, 教学计划没有与“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的目标靠拢。教学大纲与培养技能型技术人才的要求并不完全相符;第二, 机电专业的就群比较杂, 学习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 教学没有很好的针对性;第三, 课程科目比较多, 而且难度不小, 学生难以把握;第四, 教学用到的教材并没有与当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相适应;第五, 不少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机电专业教学的要求不相符合;第六, 实验或者实习所用到的设备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才的培养目标;第七, 存在较多的通用性实践项目, 缺乏实用性较大、针对性强的综合实训项目;第八, 教师自身与培养技能型人才存在一定的差距;第九, 产学合作不足;第十, 学生的目标没有明确, 缺乏学习的动力。
二、机电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的建议
机电专业对于人才的培养目标, 主要定位在自动化生产线和机电一体化设备 (下文将其统称为机电设备) 的安装、维护、操作、检验等方面的工作上, 针对这些项目, 学校就开设了相关的课程和实验。对于这些课程或者实验项目中, 当中有不少是对培养学生在上述一系列工作方面的能力是通用的, 但是也要发现其差异的地方, 对于学生这些工作方面能力的培养, 检修能力的培养难度较大, 因此针对其特殊性, 进行机电专业改革的建议, 为其他能力的培养发挥借鉴的意义。
2.1制定的教学计划与大纲, 要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接轨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 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 难以在进厂之后能很快胜任机电设备的检修工作, 这种问题离不开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与过去对设计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与大纲相比, 当前的教学计划与大纲没有实质性的差异, 仅仅是将理论课时进行压缩, 增加了时间的课时, 还有当前的教学计划都把岗位平台课和岗位课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大类。
在讲授完了理论课之后, 再进行实践课的教育。这种教学模式对于不少课程的设置来说, 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那是因为部分课程先讲授理论, 在立即结合实践教学, 就会加深学生对于理论部分的了解, 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在一起, 动手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 教学效果更佳。
除此之外, 毕业设计也是机电专业学生的一个相当重要性的实践环节, 对于毕业生今后从事设计工作意义甚大。但是结合培养目标来看, 学生如果再次进行毕业设计的意义没有很大, 同时理论课时减少了, 那么机电专业毕业生在毕业设计工作的完成上的难度就会有所加大, 出于这些原因来考虑, 写出一篇有深度的“检修”方面毕业论文来取代毕业设计较为合理。所以, 笔者建议, 结合培养的目标, 展开调研工作, 整合课程, 整合理论和实验环节, 基于这种基础上制订出有参考价值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
2.2加强理论知识和课程设计的学习
机电设备存在复杂性, 离不开机械、液压、强电、检测、气动和计算机等多面的内容, 因此, 设备一旦发生故障, 就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来进行故障排除工作, 这就要求机电专业学生要主动学习足够的理论知识, 提升自己设备检修的知识储备。
当前学校开设的理论课时也不少, 但是为什么毕业生到工厂中发现设备故障问题, 还是未能充分运用理论知识进行排除呢?当中涉及的原因是多个方面的, 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究, 主要就是教师在讲课的时候, 传授给学生的主要集中在理论知识, 并没有涉及到过多的实用知识, 因此, 对于检修机电设备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不能忽视实用知识的教学, 否则就会容易发生毕业生遇到机电设备故障问题的时候, 未能让其得到实质性解决的现象。
通常认为课程设计就是为了培养设计人才而开展服务的, 技能型人才系机电专业培养的方向, 理论课时比较紧张, 因此机电专业与其他专业一样, 几乎不需要在进行课程设计。所以, 一旦机电设备发生问题的时候, 学生就难以对其进行综合性和理论性的分析, 也未能从本质上将问题解决。为了更加顺利地完成“检修”培养的目标, 需要将课程设计放在电子液压、电工、机械设计基础等课程上。理论课时减少的影响下, 课程设计的题目要偏向于实用性, 范围不能太广, 难度不宜过高。
同时, 在课程设计中, 还能让学生完成复习、应用和加强旧知识的任务, 通过设计内容, 在实习的时候完成作品的制作, 并在制作过程中发现存在的不足, 分析问题的成因, 加以改正, 不断进步, 这也是对学生“检修”能力方面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2.3 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
机电专业教学成果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除了上述的原因外, 还离不开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强有关。影响学生对机电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素是多方面的。对于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 理论学习并不是唯一的学习手段, 学习机电课程需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 学习难度也是不小的, 学生进入大学之后, 学校态度有所怠慢, 在课余时间也没有过多地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回顾, 所以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够, 再加上机电知识的连贯性比较强, 存在一些学生对前面知识掌握得不够充分, 导致后面知识的学习困难等现象, 这“二难”让一部分学生在往后的学习中越失信心。
要想让学生在毕业后成为一个工厂欢迎的毕业生, 基于教学教改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学生热爱专业的教学, 主动帮助他们处理学习过程中的难处, 采用的方法可以由听讲座、观看科教片和参观工厂等, 激发他们对机电专业的学习兴趣,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做到勤学好问, 让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
三、结束语
机电专业知识面比较广, 要求的实践能力也比较强, 对于授课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再加上这是一个社会需求量相当大的专业, 要求学校有关领导、教师、学生共同努力, 转变过去的观念, 积极落实教学改革, 实现“做中学”的教学模式, 与制造厂商紧密合作, 加强实践设备的开发。致力培养出与工厂企业零距离对接的、技能型的优质毕业生。
摘要:当前教学与工厂企业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在用人方面存在差异, 本文对该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从而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法, 目的就是为了让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校、从事该专业的教师和相关设备的厂商有所借鉴, 同时也对教学的改革产生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改革,机电专业
参考文献
[1]李智.机电一体化技术构建下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电子制作, 2015 (05) .
3.机电一体化技术说专业 篇三
一、坚定走校企合作之路是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前教育部长周济在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座谈会上的讲话也指出:“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是以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基础和前提的。”在示范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紧密结合企业的需求去培养人才,紧密依靠企业来开展人才培养,探索校企互融的新型合作关系,共同创建“校企互融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1.以互利共赢来构建校企互融的新型合作关系
(1)与世界500强企业——×××科技集团创建订单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一般具有以下五个特征:双方签定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商议人才培养计划;企业投入专项资金和设备及人力资源,利用校方的资源,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培养人才;企业参与评价学生质量;企业接收学生实习与就业。所谓“校企互融订单式”,即企业以资金、设备、人才资源和学校开展深度合作,双方组成人才培养同盟,以订单为目标,在上述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科技集团先后把价值375万元的生产设备搬入校内建设生产车间,还派工程师来校上课指导,并提供企业生产必须的岗位知识、技术标准和培训教材。同时,还接受教师到企业学习,增强教师对企业文化的了解,真正实现校企互融共建共享。为了鼓励学生学习,企业设立助学金,这种深度合作创建了高职教育崭新的人才模式,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竖起了一面旗帜。
(2)与柳州奋达模具有限公司共建共享型实训基地。由校方提供场地和师资,企业派出技术员和管理人员驻校指导,并投入必须的设施,校企双方共建共享的校内生产性实训车间。这种车间已经具有产品加工、生产的功能,再引入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按照生产的工序流程来布置,实训的过程与生产过程一致,从而使基地建设实现“六个融合”:教室与生产车间融合,学生上课的教室就是实训室,也是产品的生产车间;学生与学徒身份融合,在生产性实训基地里,学生既是专业技能的学习者,又是生产产品的学徒;教师与工程师互相融合,车间里既有教师又有企业工程师指导,企业技术员起主导作用,是师傅又是岗位知识的教授者;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融合,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项目式、任务式形式驱动学生学习完成企业的工作任务,从而完成该专业课程的学习;教学用具与生产工具融合,教学设备就是生产设备,教学素材就是生产的原材料;作业与产品(作品)融合,学生完成的作业不仅仅是写在作业本上的,而是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2.突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
(1)重构突出“五个一致性”的新课程体系。示范建设前,多采取本科压缩型的课程体系。进入示范行列后,围绕“校企互融订单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突出“五个一致性”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五个一致包括:课程模块与岗位能力的一致性,即根据岗位能力所需知识点来确定课程模块;课程内容与生产实际的一致性,即由生产实际需要来重构教学内容;校内实训与企业工作的一致性,即将企业岗位技术要求引入课程实训;校内课程考核与岗位技能考核的一致性,即把行业标准作为课程考核的依据;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的一致性,即学校管理企业化。改革教学方法和实训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使校内生产性实训由35%增加到82.5%,毕业生的双证率从93%达到95%以上,强化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校企联合开发专业核心课程。与南宁市广发设备集团、南宁市金牛集团、南宁机械厂等企业合作,以项目和工作任务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构建符合岗位技能要求,突出职业特色的优质核心课程。并按照精品课程标准,建成《工程技术语言》《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较复杂零件制作》《数控机床控制的检测、调试与维护》《普通车床机械部件装配、调整与检测》《零件的数控车加工》《设备控制编程与实现》《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典型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等十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以适应校企互融订单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需要。其中,《机械CAD》和《模具材料》等课程先后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级精品课程。
3.实训基地建设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基础
(1)打造出一流的实训条件。为实现专业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的“零对接”,除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外,还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建设的方式共建企业化实训基地;建立健全教学实验实训建设管理制度,保证本专业有关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有效实施与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及专业群主要针对广西区域机电企业对岗位能力的要求,构建相应的能力工种训练模块。以工种训练模块为单元,将实训基地建成既像企业的车间,又便于开展实训教学的生产实训环境,使学生直接参与实际产品的生产过程。
(2)创新基地建设与管理模式。在完善实训车间硬件的同时,引企入校,采取校企共同管理模式,由校企共同制定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制度,形成工学结合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同时,借鉴机电行业的职业岗位标准建设基地,制定校内生产性实训标准、校外顶岗实习标准,研制实训指导手册和实训管理手册,确保工学结合实训的健康运行。通过校企合作建设的方式共建企业化实训基地,建立健全教学实验实训管理制度,保证本专业有关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以及有效实施与利用,使之有力促进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
4.“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实现人才培养方式转变的主力军
原教育部高教司张尧学司长在国家示范高职建设院校教学改革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要构建专兼职的教师队伍。既然是教授学生的技能,就必须请能够教授技能的老师。基础课老师主要通过专职教师来解决,技能课老师通过兼职教师来解决。”在示范建设的过程中,针对技能要求高的课程教学和训练,主要从企业聘请技术水平高的技师或技术能手来校上课,指导学生的学习与训练,或者把课堂搬到企业车间,由企业师傅手把手教,学生边学边做。
通过示范建设,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水平、专业建设能力、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专业教学团队由专兼职教师组成,其中从企业聘请的能工巧匠兼职教师52人。这些老师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校内教师较强的教学能力互补,形成了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科技服务能力强的专兼职教学团队,很好地适应了专业教育发展和教学质量建设的要求,实现了教学质量提升与教育改革发展的良性循环。
5.校企合作的制度建设是合作成功的保证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和较强的职业能力,学校与富士康科技集团等企业进行了深层次的合作,制定了一系列校企合作的管理办法和制度。
(1)实践教学学分管理制度。学校把学生的企业认识实习、中间见习、顶岗实习课时,按标准计算学分纳入分管理体系。顶岗实习占12学分,实习初期、实习中期、实习后期各占4学分,企业参与对学员的考核。企业评价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合作能力、学习能力四个内容。四个内容评为合格以上获得相应学分,一个内容不合格将给予学生指导,扣0.5学分;最后学分不足,将延长实习时间1~4个月。
(2)专业辅导员管理制度。职业院校的学生除了要加强政治辅导外,还要加强专业辅导。与合作企业的技术人员建立常态的互动关系,并从企业的技术人员中挑选专业辅导员,全过程监控学生的专业成长。
(3)实习跟踪反馈制度。一方面对认识、中间见习、毕业实习阶段的情况建立跟踪反馈制度;另一方面要对就业情况建立跟踪反馈制度。
(4)教学团队工作管理制度。理论教师和实习培训师是校企合作教学结构中两个不可或缺的主体。只有将两者在教学中的角色与功能准确定位,并在运作中艺术地结合,才能使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理论教师和培训师之间、理论教师之间以及培训师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关联度。只有师资之间相互沟通、紧密配合,才能真正形成合力,发挥出“双师型”团队工作效能。
二、以服务谋支持,以贡献促发展
1.主动服务企业
示范建设以来,机电一体化教师利用休息时间对合作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共参与3家企业6个产品的研制工作。目前,已有3个产品完成试生产并投放市场,产值1100多万元,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并为企业培训各类人才2954人次,促进了本地经济的发展。
2.有效实施专业对口帮扶
示范建设以来,培训了3所对口支援院校教师4人。与对口支援院校联合培养机电类专业学生200多人。与周边院校共享资源平台,实现2门专业课程资源的共享。向7所本地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宣讲“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多次派出教师到本地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开展相关培训工作,在本地高职院校中起引领作用。
3.报考人数不断上升,学生质量稳步提高
近两年,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第一志愿上线报考率均达300%。2008年录取的新生中高考成绩达“三本”线以上的达88%。2007年机电专业学生代表广西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制作竞赛荣获一等奖,2008年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高职组“自动线安装与调试”项目大赛三等奖,2009年参加全国职业院校“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技能大赛荣获二等奖。毕业生具有“适岗、应用、变岗、创新”的良好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获得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达95%以上,一次就业率高于95%,对口就业率80%以上,用人单位工作称职率评价高于90%,就业质量逐年稳步提高。
4.学生质量好,企业订单人数不断增加
示范建设使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及专业群的内涵发生了根本变化,吸引了多家知名企业主动上门要求合作。其中世界500强之一的富士康科技集团与学院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以“校企互融订单”方式举办SMT班,每年培养300名专业人才。由于毕业生在企业中表现出色,富士康集团近期提前录用228名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并追加了订单培养的学生数量,2009年计划联合培养400人。
三、体会
1.高职教育必须要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道路
实践证明,学生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论学习及实训,既能学习专业知识、锻炼操作技能,又能切身体验企业岗位工作过程及管理方式,了解车间的生产组织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人事管理、纪律管理、5S等管理方法,同时对相关的专业技术标准、企业工作标准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激发。以企业项目驱动,专业技术、工作标准为主线的校企合作课程教学的方式,打破了学与做、教与用的界限,形成了提升职业教学质量,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学生初具就业实用本领的多方“互利、共赢”的新机制,是一条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新路子。
2.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实现双赢
校企合作开发生产新产品,是双方优势互补的结果,实现了双赢的目的。在合作过程中,学院以经验技术为基础,以合作项目为载体,以发展和应用为目的,深入企业研究,多次与企业领导、技术骨干研讨分析,共同解决项目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合作,锻炼和培养了一批教师骨干队伍,为今后与更多企业进行项目合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而企业通过合作,解决了设计人员不足、思路不够开阔的难题,为企业占领市场赢得了先机。
企业是学校生存的依靠、发展的源泉,学校则是企业发展的人才库、技术革新的思想库。校企深度融合,就能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人才培养计划,以行动导向设计学习领域、学习情境,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4.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习报告 篇四
多年的专业课教学和实践指导经验告诉我们,生产实习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生产实习是组织学生在现场做一些实际工作,从而获得相关的实践知识和技能,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学生的专业知识可以在课堂上获得,但单纯依靠课堂教学不能满足教学要求,也不能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特别是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如《钳工工艺学》、《电工学》,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和生产实践来完成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践中,学生利用课堂教学的指导,进一步学习实践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毕业后能够顺利适应工作的实际工作。生产实习不仅具有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功能,而且是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形式。同时可以更好地教育学生劳动观点、劳动态度、爱护公物、组织纪律教育、接受安全和劳动纪律教育等。学生和工人一起学习工人的优秀品质;我很自豪能在生产现场看到我的专业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生产实践,可以满足三个要求:
一是学习机械结构基础知识;
二是培养学生掌握操作某种机械设备和某种工种的实际能力;
三是严格培养学生的思想作风。
二、实习过程
按照预定的时间表,实习生们各就各位,各自去了自己的实习车间。实习老师讲解、指导、示范后,我们精心操作。毕竟是第一次进工厂车间,学生更认真,更渴望销售。
实习期间累吗?自然是必然的,但是我们学到了很多!比如在钳工实习中,我们知道钳工的主要内容是刮削、钻孔、攻丝、锯切、锉平、装配、划线;了解文件结构、分类、选择、归档姿势、归档方法和质量检查。我们还得到了劳动的果实——自己做的小锤子。我相信所有的同学一定都把它们收集起来,作为以后的美好回忆。
在车工实践中,我们知道车刀的种类、常用的 材料以及 材料的基本性质;了解车刀的组成和主要几何角度。在操作上,同学之间的配合非常完美。两个学生虽然共用一台机床,但感觉是一个人在操作,也是“合二为一”的艺术!
在磨床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了金刚石的超硬。当精砂轮把氧化皮的铁条磨得通亮时,我们不禁感叹砂轮的磨削力!没想到,经过钻石和精砂轮的“竞磨”,精砂轮颜面扫地,取而代之的是被磨成了想要它变成的舌状。比赛中,钻石一点都没有损坏,出现了无数的“火花流星”。
在铣刨实践中,人们不禁想起“绳锯断木”这个成语,感叹古代人太辛苦了!用绳子锯木头多费时费力啊!今天我们只需要把铁棒夹在铣床上,按几个按钮,几秒钟就锯下一根结实的铁棒。这让我们佩服科技对人类的影响。
在气焊实践中,我们知道气焊由乙炔发生器、防回火装置、氧气瓶、减压器和焊枪组成;我学会了如何平稳地调节火焰和焊接。不说了!学生戴墨镜焊接的时候很可爱!
在电焊实践中,了解电焊的本质,电焊机和焊条的组成;学会了如何选择焊条的类型和如何操作焊机。
在代工实践中,人们觉得仿佛回到了童年,我们又玩了一次“沙窝”。而现在的“沙窝窝”,不仅仅是像小时候一样好玩,更是一种对技术的学习。
在锻造实践中,不难发现这是基于“手动打铁”的质和量的飞跃。在学生的操作下,烧红的铁筒成了有用的零件。
在冲压实践中,可以更好的体现电转化的巨大能量。只要我们轻轻踩下控制踏板,一个略厚的钢板瞬间就被压成了形状,与“一滴水”相去甚远。而且冲压操作简单,产品合格率接近!
在热处理的实习中——这是最容易的实习类型,因为动手时间短,观察时间长。经过老师的讲解和示范,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感受着铁在盐水中冷却时“煮鸡蛋”的震动。在笑声中,我自然知道为什么铁在盐水中冷却,为什么合金钢在油中冷却。
实习期间,通过学习,自己动手制作工艺品,每台铣床、车床、刨床都能按照图纸要求制作出工件;最难的是车工和钳工,还有车工的危险。一天时间,学生先掌握开车床的要领,再按图纸要求把锤柄敲出。
在所有类型的工作中,装配工是最劳动密集型的。借助锉刀、钢锯等工具,将铁块手工磨成六角螺母,最后通过钻孔、攻螺纹,制成美观的螺母。过了一个下午,虽然很多同学手上起了水泡,浑身酸疼,但是看到自己有生以来第一次在工厂做出来的成品,还是忍不住有一种成就感。我从这次金属加工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是:
(1)通过这个实践,我们了解了现代机械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和工艺流程。熟悉工程材料的主要成型方法和加工方法,所用主要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典型结构,夹具的使用和安全操作技术。了解机械制造工艺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②对工程材料的主要成型加工方法有初步的独立操作技能。
③在理解、熟悉和掌握一定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过程中,培养、提高和加强了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培养和锻炼劳动观、质量观和经济观,增强遵守劳动纪律、安全技术规程和爱护国家财产的意识,提高综合素质。
金工实习对培养我们的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起着综合作用,它使我们不仅掌握了各工种的知识和要求,而且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概念,这就要求我们学习各工种的基本工艺知识,了解设备原理和工作过程,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具备运用所学的工艺知识初步分析和解决简单工艺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中,工厂结合制作锤子等各工种的实践内容,将下料、车削、铣削、钳工、刨工、铸造、锻造、焊接等串联起来,让我们对机械产品的各个加工环节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它让我们了解每一种工作的顺序和功能。
在整个练习过程中,我们的纪律非常严格,制定了学生的练习规则。同时,加强了填写实习报告、清理机床场地、遵守各工种安全操作规程的要求,对学生综合工程素质培养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培训中心的师傅向我们公布了我们加工产品的评分标准,让我们对我们产品的评分有了清晰的认识,对提高我们的质量意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于我们金工实习成绩,实行综合评价制度,实行平时成绩+产品质量成绩+综合考试成绩=总分,这样才能认真对待每一个工种,每一个实习环节。
在各工种的实习中,安排一定的弹性时间和实习内容,让实践能力强的学生有发挥的空间。实习期间有很深的感触,非常感谢学校给我们提供这次实习机会,让我们提前体验到学工科的难度,收获课堂上得不到也想不到的知识。可能以后不会再担任这个职位了,但是现在学到的知识和感受却是刻骨铭心的。虽然又脏又累,但没关系。重要的是我们已经获得并取得了成果。
在我看来,应该在铣削、拉丝等高技术含量的实践项目中分配更多的时间,让我们真正体会到高科技带来的乐趣。在焊接方面,我认为应该引进一些先进的技术。虽然我们不必购买这些设备,但我认为我们应该教他们,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自己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另外,我认为我们学校的金工实习课应该减少一些讲解时间,增加一些动手时间。有些理论也可以移到学生的动手时间来讲解,这样更有利于实现我们的目标。
三、实习总结
我觉得我的学生时代很美好,不仅仅是因为我不需要努力,而是因为我的学生时代你可以有好同学好朋友,你们不需要亲密无间。感觉这里真的有纯友谊。能踏上社会,在利益关系的存在下,又忙于工作,那就更是人情世故了。老板对你颐指气使,同事对你更加防范,会更加想念同学。好在实习的时候,老板,老师,车间师傅对我们都很好,可能他们适应不了这个环境。但是我还是希望以后自己好好努力。希望能有一个好朋友,一个团结的环境。
实习是开始,也是结束。我在书上学了很多理论,但从来没有付诸实践。也许当我真正应用它们的时候,我会意识到这有多难。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我需要更加努力。实习也让我明白了自己的不足,我会继续努力提升自己。非常感谢学校的精心安排和导师的悉心指导。
实习期间,很多老师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精神也让我们佩服不已。老师可以帮助我们一遍又一遍地找出程序中的错误。有些节目很长,但是老师不在乎。如果有什么问题,一定要找出来,尽力让学生的作品更完美。有些老师会一遍又一遍地给学生演示如何操作,直到他们真正理解为止。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我觉得金工实习对自己来说很有意义,也很实用。它给我的大学生活增添了一笔精彩。它让我更接近技术工人的生活,增加了我的专业知识,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以后我们就业的时候,用人单位不会像老师一样告诉我们要做的工作,而是需要我们自己去观察和学习。如果你没有这种能力,你就无法迎接未来的挑战。随着科学的快速发展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会有许多我们从未接触过的领域。只有敢于尝试,才能有突破,才能有创新。就像我们接触到的车工,虽然很危险,但是需要每个学生操作,做出成品,锻炼每个人尝试的勇气。
5.机电一体化技术说专业 篇五
摘要::根据五年一贯制高职的学生特点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专业特色,将创新教育有机融入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通过实施创新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职业素养,从而达到以创新实践活动促进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创新教育;实施策略
职业院校的创新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大有作为的。但目前创新教育的研究的重点多在相关理论和政策指导方面,微观层面的研究如具体到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内容还有待深入。其次,虽然各研究者在创新教育的内涵、路径、问题等方面已取得一些共识,但对创新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具体技术的研究仍不够深入,包括专业教学方案、评价模式、师资队伍等等。
一、职业院校实施创新教育的现实意义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吴康宁教授认为,创新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培养所谓的创新人才,而在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创新教育不能只是少数学生专享的发展机会,而应当成为所有学生的成长机遇;创新教育的根本途径在于向学生提供自由、平等、生动而丰富的学习与活动环境;保护创新天性,激发创新欲望,调动创新的潜能,这些原本就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创新教育并不是在教育之外另行添加的一个新品质,创新教育应当就蕴含于教育之中。准确地说,整个教育实际上都应当萌动着创新的欲望,都应当充满创新的活力。中国制造目前的根本问题是自主创新能力还显得薄弱,与发达国家的主要的竞争差距是创新资源协同运作不畅,技术创新链条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问题。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弘扬创新本性的需要。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广泛培育和吸引积聚创新人才,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好技能、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五年制高职的学生年龄一般都在十六岁左右入学,在校5年,20岁左右毕业,他们的生理心理各方面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身心各方面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发展潜能。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生将来工作在制造一线,而一线工人的创新意识的增强直接影响着制造业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创新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构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创新课程体系
通过对50多家企业现场调研,确定机电专业学生的基本工作岗位。通过分析和整和,确定培养目标。目前我们培养的学生的主要就业岗位是:机电设备(数控机床)制造、使用及销售企业,主要就业部门是:安装维护部门、生产制造部门、开发设计部门和销售及售后服务部门。因此,本专业的总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运行、安装、调试、检测和维护等相关岗位技术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健康体魄,有科学的创新精神是培养学生应该具备的社会能力目标。根据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在制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标准、新课改教材的过程中,从不同的职业技能模块角度融入创新教育内容,从知识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关键出发,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体系,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创新与实践教学中来。将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专利知识、机械创新设计作为五年制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必修理论课程,将创新教育融入到专业技能训练中,以相关学科为依托,以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和文化建设为保障、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
(二)探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创新教育模式
创新教育依附于专业技能教育,又区别于技能教育。简单地说,技能教育培养的绝大多数是“动手型人才”,而创新教育培养的则是“先动脑后动手的人才”,这就要求创新教育应当形成全新的自成体系的教育模式。(1)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创新教育必须开启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从思想到行动自觉参与到创新实践中来。学校通过邀请专家开设讲座,让学生了解到创新实践的意义,了解到我国创新教育的国际地位,认清创新教育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专业建设的关联度。唤醒他们创新实践的热情;利用成才典型现身说法,让大家认识到职教学生必须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相信自己也能够创新,激励更多的同学参与到发明创造中来。并且通过广播、板报、主题班会及主流媒体等形式,大力宣传学校优秀创新典型;带领学生深入校内外实训基地,深入科技创新前沿。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提高学习专业知识、进行技术创新的紧迫感和使命感。鼓励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学会发现问题,分析解决方案,提出改进措施,通过创新团队共同研发创新成果及时服务于企业。让学生感悟的成功的喜悦。(2)指导学生创新的路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集机械技术、电气技术、信息技术等为一体的综合技术专业,课程内容更新升级较快,技术含量较高,改革创新的范围较广,要学生适应技术转型升级就得教会学生打好专业基础,学会科技改革与创新,懂得创新实践的路径,一是寻找创新的点子,能从生产实践特别是专业实训中找到创意的点子,是创新实践的关键,二是通过自己查新,了解创意的科学性、先进性、可行性进行分析,三是在指导老师和团队成员的共同合作努力下,完成创新作品的制作,四是最创新作品进行实践应用,主要是科学性、适用性验证,同时对在验证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后期整改,直到完善为止,五是自己申请专利,对完成的创新作品写好应用说明书,专利申报书等。(3)搭建学生创新的平台。主要是课程平台,全程全员开始创新教育课程,让所有学生都能学会用创新的理念去思考、去研究、去实践,其次是社团平台,对那些创新基础能力强,兴趣浓厚的学生组建校级学生创新社团,社团设有培训部、设计部、制作部、展示部文四个部门,负责人全部由学生担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一些学生也可以参加系部更专业的创新兴趣小组,社团和兴趣小组都配备有专业指导教师,除平时学生的自发活动外,每周完成一个创意,每月写好一份调研报告,每学期一个团队完成不少于一件作品。再次是比赛平台,学校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由指导老师对创意较好的作品,组织参加市级、省级、国家级创新作品大赛,通过比赛获奖和获奖后的宣传营造学校创新教育的范围。
三、实施创新教育的保障措施
要提高创新教育效果,制度是保障、师资是关键、经费是基础,学校要将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列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点工程,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
(一)机制体制保障
学校要成立由一把手校长负责的创新教育组织机构,如下图所示。下设具体的.处室分管(有条件的学校实行系部二级管理),具体负责专任教师的培养培训、外聘教师聘请指导,同时设立专门的创新工作室,具体选拔组建各类创新社团,加强各创新部门的管理与指导,学校要有一套相对完善的《学校创新工作室管理办法》,对管理、考核、奖励制度化。
(二)师资队伍保障
创新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是创新教育成败的关键,著名教授叶澜曾经尖锐地指出:“今日教学改革所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可见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创新教师的队伍建设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学校专任教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大都是专任的专业教师,他们的专业基础好,实践动手能力强,技术改造上手快,特别是一体化作品较多,学校要从专任专业教师中挑选一些工作责任心强,对创新指导感兴趣的专业教师组建团队,加大培训力度,接受创新实践的专业培训,熟悉创新实践路径、方法、评价等内容,加强校企合作将专任专业教师送企业技改部门接受企业技术改进方面的培训。二是学校聘请的企业兼职教师,学校高薪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技术改造的能手,他们有丰富的创新实践经验,既可以指导和培训学时也可以指导和培训学校创新教育的指导老师。专兼结合构建了学校创新教育的指导教师团队,协调完成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的制定、教材编写、教学资源的建设,共同完成创新型人才评价与培养的重任。
(三)专项经费保障
创新教育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创新教育专项经费支出高于其他专业,从硬件建设到软件建设都需要资金,硬件建设包括创新实训场地(创新工作室)的建设,科技创新产品制作设备(工量刃具及小型机床等)的购买,创新作品的材料消耗等等,软件建设包括师资各级各类培养培训,外聘教师(包括外请专家)的专项指导津贴,创新社团学生培训支出,社会调研支出,各类大赛专利申请、作品获奖奖励支出等等,学校需将创新教育方面的投入列入年度预算,专款专用,本专业可以接受联办企业的专项支助,确保科技创新实践落到实处。总之,提升学校综合实力,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创新教育的成效是标尺之一,职业院校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创新教育必须解放思想、大胆实践,进一步提升理论研究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企业欢迎、家长满意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适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朱仁盛.江苏五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工学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教育与职业,(4).
[2]郑在柏,程又鹏.江苏五年制高职社会功能定位与人才培养特色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3).
[3]朱军.现代学徒制视野下工学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J].职教通讯,(32).
[4]肖蕾.具有创新能力的职教师资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12).
6.机电一体化技术说专业 篇六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查表
您好!
为了解贵单位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实际状况,及时掌握教育与培养的实际效果,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工作,制定更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此我们决定对贵单位进行一次人才需求调查,烦请贵单位人事(组织)部门能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如实填写此调查表,同时真诚希望贵单位能继续聘用我校毕业生,我们愿竭诚为贵单位提供最好的推荐和服务工作。祝贵单位发展蒸蒸日上!
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工程系
20年月日
1.贵单位名称(请盖章):,每年需求相关专业人数大概在:人。
2.贵单位所在地:
3.贵单位企业类型(适合的打):
国有外资合资民营其他
4.贵单位企业规模(人数):
50—200200-500500-800800-12001200-20002000-30003000以上
5.贵单位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岗位方向(并请填写人数):
设备安装、调试设备维修、维护质量检验工艺采购营销产品开发其他6.贵单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现状统计:
主要来源:
应届生社会招聘自行培养操作工
学历状况:
本科以上本科专科中专及以下
主要工作岗位类型:
能够操作机电设备能够设计制造简单的工艺装备和机电设备机电设备的安装与调试机电设备的维修、维护机电设备销售与管理
其他
7.贵单位认为毕业生需要加强培养的实践能力:
英语读写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电工电子能力读图与绘图能力
机电设备设计制造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机电设备的维修、维护机电设备销售与管理其他能力8.贵单位认为学校应加强哪些课程的教学:
电工技术基础机械制图电子技术基础电气控制及PLC工厂供电
电机与电气控制CAD/CAM专业外语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
其他课程、、、9.贵单位对毕业生思想和身心素质的要求:
思想政治素质:好较好一般 社会公德的职业道德:好 较好一般
服从工作需要和组织安排:好 较好 一般 工作与劳动态度:好较好一般
创新与改革精神:好 较好 一般 心理承受与适应能力:好 较好一般
身体素质:好 较好 一般
10.贵单位认为毕业生除毕业证书外还应获得的证书:
英语证书计算机证书电工证书车工证书数控车证书其他
7.机电一体化技术说专业 篇七
一、我校一体化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
近年来,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已经成为职业学校一种教学模式的主流,在职教领域得到推广。其中职业学校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包括: 基础课程改革、专业课程改革、校企结合实践。同时,相关职教专家也提出:职来院校的课程教学改革的出路,就是实施一体化教学。我校在2012年下半年以来,开始在本校机电技术专业中进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根据业特点和理论与实训要求,制定本专业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实施计划和教学设计,并在专业课教学中逐步进行试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案与实践
( 一) 制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
1. 重视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工作
教学研究是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先导。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涉及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开发、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和管理等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学校学科教研室应充分利用教研时间加强教改研究,加大研究力度,将其作为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课题进行专项研究。各任课教师负责具体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实施工作,以充分体现产学结合和工学结合的思想和理念,发挥教学研究在教学改革方面的先导作用。
2. 建立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管理制度
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打破了原有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式,对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提出了新的要求。由各教学部( 组) 做好本部门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规划,结合教学工作的具体要求和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建立一体化教学的管理制度,维护一体化教学秩序,保障一体化教学的效果。
3. 规范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教学计划
由学校教务部门负责规范一体化教学计划、一体化教学大纲的制定,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各位任课教师要认真制定一体化课程教改计划和一体化课程教案,按照科学性、特色性和整体性要求,严格组织实施,指导科学发展。
4. 健全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考核制度
建立一体化教学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健全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考核制度,对一体化教学的组织、管理、质量等进行过程控制和质量监控。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全体教师广泛参与。
5. 强化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实训管理
在实验室、实训室、一体化教室的管理上,以有利于设备的使用和管理为目标,专业实验实训室按照谁使用、谁管理的原则划归各教学部管理,公共实验室、实训室实行集中管理,统筹安排,提高实训项目的开出率和设备的使用效能。坚持教师和学生技能水平同步发展,教学环境和条件同步改善,改革和管理同步加强。
( 二) 提高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教学效果
1. 做好一体化课程教学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论等相关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其目的是为促进学习和绩效提高,分析、计划、实施、评价、修改是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其工作对象是由教学目标、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手段等构成。
2. 加强一体化课程教学的课堂管理
一体化教学由于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法,动用了许多教学设备,所以一体化教学管理比常规的课堂管理要困难得多。特别是一体化教学有实践和生产的参入,故其管理的内容也比常规课堂管理要丰富得多,比较明显的是多了设备的管理和安全操作的管理。要在学生进入一体化教室之前进行适当的安全知识教育,帮助其树立安全概念,防止出现不必要的安全问题。
3. 注重一体化课程教学的授课方式
一体化教师要学会并注重各种授课方法,并灵活运用一体化教学的授课方法贯穿于整个授课过程之中,包括讲解、示范操作、指导操作练习、参观、填写学习日志等。
( 三) 注意一体化课程教学的教学过程
在具体的教学目标确定后,我们就要为每一个教学单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传统的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采用“讲———听”“讲———练”的方式开展教学,而一体化教学打破传统的授课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与条件,指导学生设法解决有关知识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同时积累经验教训,其教学过程的开始不是介绍有关概念定义,而是常常从实际加工课题来导入。
( 四) 培养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师资队伍
我校在前几年下大气力进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通过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如国级和省级专业教师技能培训,使很多青年教师取得了技师或高级工的职业资格; 鼓励专业教师利用节假日进工厂顶岗锻炼,参加企业实践,从湖南援助职业技术学院和企业技术人员中引进相关师资等形式,使学校现在逐步拥有了基本胜任本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的“理实一体化”师资队伍。
( 五) 开创一体化课程教学的产教结合
以一体化课程教学贴近市场、服务企业、服务就业、服务地方经济为导向,依托企业立足学校实际,由点到面开展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工作。充分发挥和利用校企两方面优势,在专业开发、课程建设、人才培养上展开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从而开创校企一体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新局面。根据教学条件和实习实践工作过程,合理调整实习设备,组建产品教学专区,实行企业化管理模式,产教进行“柔性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企业的文化精神和理念,提升职业素质,逐步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我校在通过近2年来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行,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以下实践体会: 在推进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要体现几个先行: 理念现行,重点专业先行; 操作性强的课程先行,与职业资格取证相适应的课程先行,具备教改能力和条件的教师先行。要从第一位教师、第一个专业、第一门课程开始,脚踏实地,逐步推进。
摘要:职业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实用性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对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探究,并总结了在教学过程中实践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模式的体会。
8.机电一体化技术说专业 篇八
关键词:高职机电一体化课程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性文件,课程体系方案是人才培养方案最核心的内容,是组织教学、实施教学管理、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飞速发展,机电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机电专业课程体系越来越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人才供需矛盾突出。因此,就需要以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为支撑,对机电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再构建,是当前高职院校专业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专业发展方向不明,培养定位不准
高职院校在制定机电专业课程体系时大多是借鉴本科院校或其它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没有根据区域内企业需求调整专业方向,结果是学生职业角色无法定位,造成就业求职难。
2.课程体系没有自己特色,设置不合理
目前各高职院校教学一种是套用传统教育的课程体系,致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实际应用能力低,理论又不及本科学生深厚;另一种是不考虑教育的层次性,不分辨市场需求的真实性,盲目跟进市场,致使学生基础掌握不牢,可持续发展能力弱。
3.教学内容实用性不强,教学方式单调
因为技术发展快,设备更新换代快,学校专业课程的设置及实验实训设备的更新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教学内容仍停留在原来的旧知识结构上。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采用“用昨天的知识,培养今天的人才,应对明天的挑战”。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岗位的需要。
4.师资队伍有待提高,双师教师缺乏
一方面教师知识结构的陈旧,大多没有机会接触新知识、新方法,导致教学效果不好。另一方面教师在讲课时侧重教材上理论的知识传授,陈旧的理论授课,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思路
1.基本原则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下的机电专业课程体系,要落实理论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因此,进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须遵循以下原则:
(1)适应性原则
在课程开发前,要进行人才市场需求调查,把握行业发展趋势,选择专业服务面向的职业岗位(群),确定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并以此作为课程开发的起点,有效地保证课程开发目标符合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2)指导性原则
成立由校企行三方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内容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3)基础性原则
课程设置要紧密围绕专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基础能力训练,增强学生潜在能力培养。应避免课程设置的随意加深与拓展,防止课程开发大大超出行业职业要求,出现“头重脚轻”、“虎头蛇尾”现象。
(4)职业性原则
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的培养,遵循职业性原则,将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到各个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使学生通过学习过程就能体验到在未来工作中需要达到的职业标准操作规范,逐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
2.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基本思路
从培养目标入手,以工作过程为依据,改革教学内容,设计出符合工作过程实际的教学的内容,精心组织与工作过程密切相关的实践教学。教师通过在“教中学”和在“学中教”不断提高理论和实践的教学水平;学生通过在“学中做”和在“做中学”提高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形成适应职业岗位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1)明确培养模式
在制定机电专业课程体系时应加强对行业、企业的调研,对人才需求进行分析与预测,寻找专业特色,准确定位,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2)构建课程体系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开设以实践性课程为主,理论课以够用为度、实用为主的原则,增加技能训练课,突出实践性教学。在实践性教学中,采用以项目引导法教学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将相关技能融入到相应学习领域中。
(3)教法内容改革
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做(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改革考试方法,由过去对单一要素考核过渡到对整体质量要素考核;强调学生“真刀真枪”的岗位训练,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实际工作能力。
(4)教学模式改革
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大力开展学生技能(设计、作品)竞赛(展示)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5)深化校企合作
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鼓励将课堂建到产业园区、企业车间等生产一线。
(6)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和完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培养和评聘制度,促进来自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承担相应比例的教学任务。通过校企合作,建设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突出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德技双馨的专业教学团队。
(7)校本教材开发
根据核心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引入行业职业标准,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材编写,不断将企业生产实际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反映到教材中去。
【机电一体化技术说专业】推荐阅读:
论机电一体化技术10-07
机电一体化技术a卷07-14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英语简历07-13
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实习大纲07-23
机电一体化专业应届生求职简历07-16
机电一体化技术职业生涯规划书07-09
网络教育机电一体化专业全解析08-10
机电一体化专业大学生自我鉴定10-23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钳工实习实训要求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