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现象观察与反思

2024-11-15

社会现象观察与反思(精选8篇)

1.社会现象观察与反思 篇一

社会浪费

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地域广阔。但貌似这是给人的表面现象,现在的无尽之的挥霍,造成的后果是不可弥补的。人口剧增,各种资源的广泛挖掘,森林乱砍乱伐,冰川的融化,各种各样的数据告诉着我们,应该实施措施去保护我们属于炎黄子孙的宝贵物质。各种严重的自然灾害似乎是用他们别样的语言在诉说它们的委屈,又或者是在向人们示威,无论是什么,这难道不是作为一个人,一个中国人应该思考的问题吗?

各个基层的领导已经渐渐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颁布措施进行改善,或者说是抑制这一现象的进一步恶化,而从下级开始严格执行。所以我们发出倡议书,号召大家做节约的人。也许这么做也许并不会有太显著的用处,但起码能给肆无忌惮的人们提个醒,敲响那并不在他们意识范围内的警钟。

我们今天的实践活动就是调查一下大王镇的十大浪费现象。经调查有以下浪费现象及其解决措施:

1、浪费水现象尤为严重。洗手洗脸的水可以用来冲马桶,洗米的水可以用来浇花等,水龙头不用时要及时关闭。

2、餐厅饭菜的浪费。每次到就餐时间,残食桶里堆满了咬了几口的馒头和白花花的大米饭。应该在餐厅醒目的地方贴上标语提醒人们拒绝剩宴,做节约的人,并在广播中时常播出节约的提示。

3、纸张的浪费(树木的急剧减少)。在大王镇附近看到好多都是单面复印的。提倡双面重复利用。

4、电的浪费。有好多人家在没有人的时候仍然开着电视、风扇电脑等,应在无人使用时及时关闭。

5、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物品的乱放,成为污染物。作为可回收物品,可以回收再利用。

6、衣服的浪费。有好多人的衣服可能没穿过几次,就不穿扔了,这可以捐给山区的贫穷的孩子。

7、商品过度包装

8、大量使用一次性筷子

9、大搞形象工程

10、滥圈占土地不开发。

大量的现象都在抨击这任然没有任何警觉的人们!!

2.社会现象观察与反思 篇二

笔者认为,学生不愿反思与评价的原因,除了主观因素之外,还有以下两个因素:一是有部分学生认为,体育是一个不具有真正意义的“学习”特质的学科,因此很难对体育学科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进而影响到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反思,影响了评价效用的发挥。二是对体育学科的学习特点缺乏正确的认识。体育学科的学习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但同时也是一个不断思考和自我调控的过程,其学习特点具有独特性和复杂性,并非仅仅是简单的身体练习。而反思在心理学上属于元认知的范畴,更加强调对内控制,缺乏主动学习动机则难以形成有价值的思考。

对策:一是规范体育学科的教学环境。如,完整的体育课程体系的实施,完善教学过程的管理,建立教学质量的跟踪评价体系等;二是正视反思与评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在学习耐久跑途中跑技术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认识“极点”,学习克服“极点”的方法,学会合理地分配体力、控制速度的变化等。这些知识与技能的习得,需要学生结合教师讲解、自身运动体验,回顾自己的做法和感受,思考如何改进,适时进行自评或互评等;三是多措并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如,对反思与评价做得较好的学生进行及时表扬、鼓励,以满足学生被认可的心理需要,变被动为主动。

二、学生不能反思与评价

在体育教学中,往往存在教师反思与评价多,学生反思与评价少,教师替代、包办学生反思与评价的现象。究其原因,教师思想观念保守,不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只有让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才能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和前提。

对策:一是创设学生反思与评价的时间与空间。课前引导学生思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课中做好即时反思、阶段性小结,课后总结评价等,教师均应充分创设。如,接力赛后,教师预设学生反思自己的表现和评价比赛的情况,让学生看到自身及团队的优缺点,找到问题及对策,有利于整个学期的学习;二是厘清反思与评价的内容及操作形式。在内容上,应有明确的反思与评价指向。如,自身及同伴的技能学习情况、学习方法运用情况、与同伴合作情况等。在外显形式上,将反思与自评、互评、组内及组间评价相结合,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如,采取语言即时评价、简要的课堂随笔、小组记录、教学周记、学期阶段性问卷及总结、学生课堂学习或比赛微视频录制与播放等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反思与评价的平台;三是贵在坚持。只有将学生反思与评价定位于习惯培养,并循序渐进,学生才能学会反思,合理评价。

三、学生不会反思与评价

有时,即便给予学生反思与评价的机会或空间,也会出现反思与评价无效或低效的情况。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时机不当。一是练习时间太短,学生还没有什么体验或尚未形成正确的概念,这时往往说不出所以然来,甚至会简单地照搬他人的反思与评价内容。二是反思与评价的时机过晚,导致错误技术动作的形成。没有一定知识、技能基础的反思往往是无效的,评价则浅尝辄止,不得要领。出现反思评价过晚的情况与教师对学生信息掌控不足有关。

对策:一是教师针对学习内容,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和水平;二是在定量练习的基础上适时进行反思与评价;三是加强掌控和合理引导。要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有明确目标地观察动作细节,学会多方搜集、积累、归纳信息,才能形成正确的诊断等;四是强化、矫正对学生反思与评价表达方式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反思有据、评价有理。

2.教师反思与评价模糊,形式单一。教师的反思与评价往往停留于“好”与“不好”,或者“对”与“不对”等方面。简单语言评价虽然也有激励作用,但指向性不强。教师这样的评价会给学生评价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学生会模仿教师的评价去评价自己或同伴的学习情况。

对策:一是教师的评价要简洁、精准。应说清楚“好在哪里、不对在哪里、原因何在”,以此引导学生反思与评价。因此,教师必须要吃透教材内容,熟练掌握重难点、易错点等,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二是通过操作简便的课后问卷及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或现象;三是宣读学生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字性反思,辅之以简单的点评与分析等。

3.教师设置的问题较为笼统,缺乏针对性。如,学生在初次进行双手头上前抛实心球练习时,教师即提出技术动作如何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显得笼统,易造成学生的反思不着边际、失去方向,不利于重点问题的解决,且给课堂掌控带来困难。再如,在小组合作学习阶段的小结或课堂总结时,让学生反思与评价自己做的如何时,学生就很难回答。

3.社会现象观察与反思 篇三

从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理论到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学者中间,异化问题已从经济、政治领域扩展到道德、心理、文艺等整个文化思想领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学说,但它们归根结底都受马克思哲学观点的制约,较为典型的如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阿多诺等人通过韦伯理论的中介,将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文化批判精神同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批判主体结合起来,形成了针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技术理性批判。异化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广泛使用,体现出马克思理论体系的深刻性和预见性。

异化已经被运用到当今中国的各个方面,然而并不是每种运用都恰如其分。由于对概念理解的误差,如把异化简单化地理解为事物发生了违背初衷的变异,把异化批判为堕落和腐化等,使得其运用范围被夸大,内容琐屑。虽然对异化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泛滥,但不可否认,当今中国的许多社会现象确实呈现出马克思哲学意义上的异化,值得我们运用理论进行反思。

一、经济领域

全球化趋势将各国纳入了彼此紧密关联的网络之中,然而,它对各国经济格局造成的影响却大有不同。西方社会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化,已经开始出现了所谓异化现象减弱的趋势。但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由于处在劳动产业链的低端,不断涌现的血汗工厂成为异化大本营。工人与外商签订不平等的工作合同,承受漫长的工作时间和加班,工资极低且没有医保覆盖,工作过程受到监视器监控,行动自由受限甚至被禁止……这些都无疑是工人与劳动活动、劳动产品的异化在当代的延续。另一方面,在风险性极高的国际市场中,不仅廉价劳动力被国际资本榨取,经济的波动也造成工人和企业雇员财产和职业的不稳定性,极大地加剧了主观异化感。

二、政治领域

当今中国的行政领域异化由曾经的腐败现象转化为官场潜规则,它作为一种独立的力量隐藏在正式规则之下,却在实际上支配着社会运行。行政权力原本具有公共利益性,它的存在和行使绝不是为了追求行政权力主体自身的利益,而是要通过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等来有效地实现国家意志。国家行政工作人员在行使权力时考虑了不应当考虑的因素,如人际、人情、金钱等因素,导致行政决定的偏离,使得行政权的本质目的发生偏离。这种偏离由于长期的存在和发展,不断垒砌了庞大的既得利益体系,从而使潜规则独立成一套未浮出水面的“规矩”,规训着资历尚浅者使其符合这套规矩。这正是人作为有自我意识和能动性的主体创造出来的力量外在于人以至于支配人的表现。

三、社会领域

随着中国社会的结构转型,农民工群体成为新兴的社会人群之一。然而,反观该群体的形成,是由于绝大部分农村的生产力仍然非常落后,不具备发展农业的现代化机器生产,因而缺乏集约性,产品附加值极低。在这种状况下大部分农民放弃了自己进行农业生产的劳动,而进入城市受雇于其他产业。他们绝大多数人已经不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了,或只是为他人进行农业生产服务工作。成为农民工并没有缓解异化的状况,因为在企业的产权结构和产权安排中,农民工无缘于企业剩余索取权的问题。资本产权至上的非公有制企业,资本的所有者或者其代理人实际上控制着企业产权,而将劳动力产权的所有者(农民工)排除在外,使资本产权处于强势地位,劳动力产权处于弱势地位。在这种状况之下,农民工问题逐渐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并且关系到农业和工业两大产业的发展。

四、文化领域

在全球文化交流和碰撞的背景之下,出于主流文化价值和社会规定,人们很难就某些议题达成一致意见,这就常常迫使人们放弃对民族国家原有的忠诚和对其利益的维护而转向寻求世界公民的身份。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价值体系开始受到主流文化符号的操纵,产生一些非理性的追随,或者是无意识的反抗。这种文化的异化在当今中国主要表现在休闲和消费的异化。举例而言,奢侈消费实质是对于品牌的象征意义的夸大化,消费者被一种“国际名牌能够体现自己的文化资本”的幻想所操控。又如,当下热门的对于主流文化的反抗形式就是“草根”“山寨”等网络话语的兴起和90后对于“非主流”的热烈追捧。与其把这些现象看作是表达个性的行为,倒不如说它们只是基于现有文化权威的语境之中,对于自身的异化进行的一种揶揄。他们可以创造出非主流的亚文化,但是如果没有主流文化对他们的深刻影响或控制,他们的亚文化就不可能有生存的养分。

总之,在马克思那里,异化是随着私有制的废除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而消失的。正如他所言,“从异化劳动对私有财产的关系可以进一步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解放出来、从奴役制解放出来,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来表现的,别以为这里涉及的仅仅是工人的解放,因为工人的解放还包含普遍的人的解放;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整个的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对生产的关系中,而一切奴役关系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变形和结果罢了。”然而,在当代社会错综复杂的发展路径中,对异化问题的缓解却远不如理论所述的那样明晰。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能够为我们分析社会问题和寻求解决途径提供一个清醒的视角和各种不同的假设。在当下我们或许应该从制定具体的解决方案入手,如运用法律手段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规范,从生产的角度遏制奢靡、病态的需求,努力缩小社会贫富差距,监察行政权力行使的运行过程、建立制约监督机制等,不断协调社会关系,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局势。

4.对不文明现象的反思与启示 篇四

询问一些做出不文明行为的人,十有八九都能说得出特殊情况。闯红灯的驾驶人,会说上班马上就要迟到了,误了时间会有十分严重的后果;把学区路段堵得水泄不通的家长,会说孩子们实在无法自己上下学;插队的人每每都有火烧眉毛的急事,离开景点留下一地狼藉的人多半是“忙乱”顾不了太多。就算忙乱之际真的忘记了文明习惯,那么,上班是长期行为,接送孩子也是长期行为,就连人生分水岭的各种考试也是一年一度从不间断,这种定期上演的“特殊情况”,真的可以算是“特殊”吗?如果特殊情况已经普遍到当不起“特殊”这个词,那就是对文明权威的一种藐视。最微妙的是,对此类不文明行为较真的人,反而容易被当成斤斤计较的小人。有初入社会的正直青年出言制止,往往会被教训“等你工作了就懂事了”、“没当过父母你不明白”、“与人方便与己方便”,总有一些歪理能讲得通。理应自食其力的“职工”,本该言传身教的“父母”,诸如此类的身份竟变了本色,成了不文明行为的遮羞布。许许多多的“特殊情况”让人啼笑皆非,令人们做不好关于道德的选择题。

对待特殊情况应当慎重,并不是指死守规则不变通。人情味不可失,而过分的人情渲染,对号称有特殊情况的人无条件开绿灯,同样是一种不过脑子的“死规则”、“潜规则”,这对遵守规则而无故遭遇干扰的人,其实也是一种人情味的缺失。纵容特殊情况,看似与人为善,然而长此以往,“潜规则”会渐渐成型:上班迟到就可以闯红灯、超速,接送孩子就可以违法停车、堵塞交通……这些病态的“共识”达成之后,规矩就会变得名存实亡,越来越多的人会发生种种“特殊情况”来求得个人实惠。渐渐地,规则的边界会越来越模糊,甚至超出道德的范畴——同样的“逻辑”下,弱者就可以强占他人的资源而不被指责,贫穷就可以偷盗,少年人就可以作奸犯科而不负法律责任。今日以“特殊情况”打破文明法则而不加控制,明日就能以同样的特殊情况违法乱纪,加害者总有百般难处,受害者又怎该白白蒙冤?

5.社会现象观察与反思 篇五

摘要:自从学习了遨游汉字王国这一单元后,我感触极深,我了解到了中国汉字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还知道了许许多多有关汉字的知识、但有些公共场所的设施用字;餐厅招牌或公司小摊位的广告用字含有许多错别字。于是,我便围绕这个主题开展了一次社会用字调查。

关键词:汉字 社会 调查

调查背景:学习了第五单元——“遨游汉字王国”后我了解到了现在我们的社会,汉字的用处非常广,它对日本、韩国……许多国家的语言都起了重要的影响。而如今社会上,接二连三地出现商店乱改编成语做为自己的店名,(如:依(衣)依不舍,衣服店招牌;趁早下班(斑),洗面奶广告词……),有些小摊位或集市上也出现了许多错别字。因此,我的调查就从此开始了。

调查目的:为了了解社会上有哪些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向全社会发出建造语言文字规范社会的呼吁。

调查方式:询问、上网查阅、上街查看。

调查范围:公共场所的设施用字;餐厅招牌或公司小摊位的广告用字。调查内容:错字、别字。不规范的简化字和繁体字。利用谐音字滥改编成语。

以下是询问结果、上网查阅结果、上街查看结果。询问结果:

东兴区东桐路有一家“衣依不舍” 因为它和成语“依依不舍”谐音。还有一家彩印店叫作“好色之图”,有的理发店叫“乱发三千”等,;还有一家网吧的名字叫“忆网情深”……

上网查阅情况:

1、饭店门口:“抄”(炒)饭

2、修车店门口:补胎“冲”(充)气

3、零售店铺门口:“另”(零)售

4、家具店门口:家“俱”(具)

5、装潢店门口:装“璜”(潢)

6、失物广告:失物“启示”(启事)

7、安装公司门口:“按”(安)装

8、洗车店门口:洗车打“腊”(蜡)

9、饭店门口:“合”(盒)饭

10、水果店门口:“波”(菠)萝

上街查看情况:小贩摊位牌:鸡“旦”(蛋)体育用品店标牌:“兰”(篮)球

农贸市场标牌:“蕃”(番)茄

停车场招牌:“仃”(停)车收费

严打宣传标语:严“历”(厉)打击

调查结果分析:以上的这些滥用成语的行为,这样既叫人难以理解,还会影响我们内江城的文化制度,所以,我就总结出以下几点:

故意错误原因:

原因一:为了新颖,吸引顾客的注意力,方便顾客记住店名。原因二:为了节省时间,书写方便,运用简化字体。

原因三:繁体字是为了崇尚古代艺术,体现自己的才华。

原因四:有些人上网聊天,用习惯了网上通用语言,就利用谐音字来方便书写。无意写错的原因:

原因一:因为有些人的文化水平较低,本来就不知道这个字怎么写所以写错。

原因二:有些字本身就很难够写正确,造成错别字。“销声匿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街上要写成“消声匿迹”。

原因三:不认真检查,态度极不端正。

我们不能滥用成语,写错字、别字,为此我提倡以下几点:

1、商店写谐音字吸引顾客虽好,可这就会使某些年幼无知的正在学习成语得小朋友弄得一头雾水,分不清楚谁对谁错,所以我建议那些文化水平低的人应该利用空余时间加紧补习,好好学会汉字,不要写错字。

2、上网聊聊天放松放松身心很好,可不能乱写要不然,你不经意就会将网络语言用成书面话了。你可以聊了天过后再练练字,这样既可以使你的字写得更好,也能使你不被网络语言弄得分不清楚了。

3、写完了字应该立即认真检查,是否存在有错别字,如有就应该立即改正过来。态度要端正,如果你一直乱写,时间长了,那就会导致你很难才能纠正过来,甚至永远也无法纠正过来。

4、简化字能够使笔画更简便使书写者更方便,可有些商家的老板就乱用简化字,不依照正确的写法来写不仅仅使人们不容易认出而且还会影响我们内江的文化制度。我们正正当当地按照正确的写法来写字,当然,我们小学生现在主要联系楷书最好不要去练习其他字体。

6.社会现象观察与反思 篇六

郑 斌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中介组织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单粗放的不规范运行向专业化、规范化转变,社会中介组织逐步在发展中壮大,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中介机构已达900户,从业人员达3000余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这些社会中介组织在社会管理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广泛、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同时,由于利益格局的调整和管理的不到位,一些社会中介组织不规范运行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成为一种新的腐败温床和土壤。中共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指出,要“规范并加强对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的管理”。因此,切实加强对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严厉整治在中介活动中的违纪违法行为,无论是推动其自身健康发展,还是对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及经济社会发展都显得十分迫

切。

一、中介组织存在的突出问题

1、违规违法经营。有的中介机构在执业活动中,不严格执行执业管理规定。我市工商管理部门近两年在开展严厉打击违法拍卖行为的活动中,先后查处了5家拍卖企业7起不执行有关行业规定的拍卖案件,主要类型有:拍卖企业抽逃注册资本、没有按规定进行备案、未按规定公布举报电话、未设立监拍席、竞买人之间恶意串通等。

2、权钱交易。有的中介机构在执业过程中,由于利益趋动,在与有关公务人员交往中,采取不正当方式,给好处,拉拢腐蚀机关公务人员,滋生腐败行为。去年底市纪委在查处市中级人民法院原刑二庭庭长案件中发现,滁州一会计师事务所在执业中,为拉业务向负责

两家企业破产工作的市中级法院庭长分别行贿一次4万元、一次3.4万元。市二家拍卖公司为承接企业破产拍卖业务,分别送给负责企业

破产清算工作的法官五至十万元。

3、出具假证。在法律服务行业中,部分从业人员受到了各种诱惑因素的影响,提供假证据、假公证,为腐败交易提供程序性和技术性支持,做出了损害司法权威,影响司法公正,损害当事人利益的违纪违法行为。市司法局在今年法律服务行风建设年活动中,查处了一个县的律师事务所律师受亲戚之托向法官送购物卡,在执业时提供虚

假材料等违法行为。

4、虚假验资、审计。有的会计师事务所,在企业提供的资料不全等情况下,也为其提供验资佐证,不规范验资、人情验资、虚假验资现象普遍存在;还有的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帮助做假账,提供虚假审

计意见,逃避税收,掩盖问题。

5、评估资产不实。有的在企业改制中帮助腐败分子化公为私,和买受方串通一气,刻意低估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在房地产开发中低估土地价格,帮助开发商牟取暴利,高估房地产价格,骗取银行巨额抵押贷款。

6、暗箱操作。在建设工程招标和政府采购中,与供应商、承包商、采购单位及监管机构有关人员互相勾结,暗箱操作,操纵招投标,进行腐败交易等。

上述行为都破坏了公正、有效和规范的市场秩序,给我市的经济

发展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根源

1、审批准入把关不严。有的中介组织不具备法律、法规规定的经营条件,没有相关的从业资质,从业人员也无任何专业技术证书以及的执业资格证书。有的为了拼凑规定要达到的专业人员人数,从其

他地方找来正在执业的专业人员挂靠充数,欺骗有关职能部门,非法取得经营资格。有的在年审中弄虚作假蒙混过关。由于审批准入把关不严造成中介技术力量不足,人员素质不高,业务水平低下。另外各种外来的中介分支机构如雨后春笋纷纷冒了出来,他们未到我市相关管理部门登记备案,未经审核,租用一个办公场所,招几个人,便挂牌营业了。冲击挤占市场份额,造成市场竞争混乱。为了生存,迫使有的中介组织和相关利益体串通一气,违规操作,甚至违法乱纪。

2、体制不顺,竞争不公。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社会中介组织应该公平竞争,其竞争的根本是服务质量和服务信誉。但是由于我国渐进式的改革,一些中介机构先天起点不一,有的是从政府机构的娘胎中剥离,仍就与政府职能部门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实际就是部门的附属机构,社会中介组织在性质、职能、经营范围、权责和义务划分上界定不清,而有的真正是应运市场而生,无牵无挂。因此,业务竞争往往不是质量与信誉的竞争,往往成为挂靠单位“实力和权力”的较量。一些政府职能部门为了部门利益,往往垄断与本部门相关的中介业务,给予“嫡系”的社会中介组织种种优惠和支持,排斥或歧视其他的社会中介组织。这些中介机构既从事经营性的社会中介活动,又代行部分政府职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中介组织在处理问题时难以保持应有的立场,背离了社会中介组织“客观、公正”执业的服务宗旨,从而丧失了客户的信任,影响了中介声誉,扭曲了竞争机制,也为腐败产生了可能。

3、监管不力,市场混乱。对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督管理主要是政府各行业管理部门,如司法、工商、税务等部门。现在由于各部门在中介监管方面存在着自身利益问题,因此,相互协调沟通不够,有的甚至相互推诿,实际上存在着对社会中介组织故意监管不力的问题。加之市场主体日益多样化,中介组织类型繁多,业务差异大,组织形

式、组织制度难以统一规范;还有的中介组织为规避管理,不愿意及时到工商、税务部门登记注册,形成杂乱无章,各行其是的局面,经营管理随意性大。社会中介组织普遍没有健全的、能适应并承担自身法律责任的法律形式,一些中介组织根本无法承担自身行为后果的责

任。

4、业务水平低,发展规模小。大部分社会中介的业务具有鲜明的知识性、技术性特征,专业性很强,决定了其从业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素质,精通专业业务,通晓国际惯例。目前社会中介从业人员参差不齐,良莠难辨。素质不高,高级专业人员短缺,普遍存在着专业训练缺乏等问题。总体来看,档次偏低,业务水平不高,缺乏权威性,发展活力不强,从业人员的现状和形势发展的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且大部分中介机构规模较小,技术装备水平较低,服务功能不完善。目前,从我市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来看,多数为10-20人左右的规模,只能承接一些小项目,不能适应市场对中介服务高效、快速、准确、权威、方便的要求,限制了行业自身的发

展。

5、管理脱节,查处不到位。大部分社会中介组织的行业资质和从业人员资格的最终审批和颁发权限在省级和国家一级,我市有关行业管理部门只是进行初审和备案,监督处罚的力度不够。行业主管部门自身缺乏管理意识,相互之间沟通较少,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机制,对市场运行监督不够,对违规违纪的行为查处不力。对社会中介业务指导不足、培训教育不够,没有很好地引导他们规范执业、合法经营。监督、惩处难以到位,有的只发证不管理,有的监管多流于形式,抓

不住要害实质。

三、治理社会中介组织违纪违法行为的对策

1、进一步推进中介机构的脱钩改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政府要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使各类社会中介组织在人、财、物关系上与行政机关脱钩,要让中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自主经营、自负

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形成真正独立的法人实体。

2、严格市场准入,提高服务的整体素质。严把市场准入关,要依法对社会中介组织执业资质及其从业人员的执业资格进行审查,没有专业资质和执业资格的,要坚决不允许审报;成立中介机构一定要达到规定的经营条件,不符合条件的坚决不予发证经营。同时,要强化中介组织的自律意识,建立和健全责、权、利相结合的经营管理体制,完善内部机制,合法经营。行业管理部门要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

工作,提高业务能力。

3、加强职业教育,培育诚实守信。

对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要进行法律法规、党纪政纪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他们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业纪律,树立诚信经营理念。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要通过工作指导、检查考核等多种形式促使中介从业人员规范执业,按章办事。行业监管机构要切实履行好监管职能,通过中介组织诚信级别评价、诚信记录、诚信公示等制度建立诚信监管机制。行业协会要建立诚信记录档案,把违法违规的中介组织列入“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开,对失信、失真、失公的中介组织和人员坚决实施市场禁入制度,培育诚实守信、运作规范的中介组织。

4、强化监督管理机制,严肃执法执纪。

构建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分工合作开展监管的工作机制,形成监管合力,并落实监管责任人和监管任务。要加大质量监控和年检力度,对本出问题受到行政处罚或严重违反执业规范的中介组织,根据相关规定不予通过年检,严重者要依法令其退出市场。严肃查办中介组织的违规违法案件,对破坏我市经济发展环境、违犯规章和制度的社会中介组织,必须严厉查处。在法律上,建议出台一部社会中介组

7.社会现象观察与反思 篇七

一、公务员考试热现象的批判

随着公务员制度的逐渐规范化、法制化, 进一步促进了国家机关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但近年来公务员考试过热现象, 却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

(一) 不利于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公务员考试结果的产生, 一般要经过笔试、面试、复试、体检和政审等阶段, 公务员考试热现象在这个漫长过程中不利于市场人力资源配置的及时性。[1]公务员考试热成为一种社会潮流, 使很多人为追赶潮流, 寻求公务员岗位稳定、政治前途和完善社会保障等现实因素, 不利于实现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也加大了政府招录真正合适人才的成本和难度, 影响社会人力资源在行业中配置的合理性。

(二) 影响社会财富的积极创造。公务员不直接创造社会财富, 其报酬是二次分配, 由财政支付。公务员考试过热, 大量的优秀人才, 特别是高学历人才去公务员系统任职, 造成企业优秀人才短缺或流失, 不利于直接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组织的发展。社会精英不是积极去创造财富, 而是争相涌向官场寄望权力和分享财富, 导致社会创富能力的惰化。

(三) 公务员职位招录成本大。2006年《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0.3》中《我国公务员考试经济成本估算分析》一文指出, 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招考公务员的平均职位成本是2.6万元/个。[1]在当前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背景下, 公务员考试如此高额的职位招录成本, 是否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收益?是否有效体现公务员考录机制的效率和效用?这些问题都要求我们对公务员考试热现象进行冷思考。

二、公务员考试热现象的深层反思

产生公务员考试热现象的原因很多, 如:就业压力大、公务员工资福利好或者通过政治化途径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等, 但这些原因实质上只是表层的。对该现象进行深入剖析, 其深层根源有以下几点:

(一) 社会利益分配不平衡。随着国家机构改革与调整, 公务员的工作环境与条件大为改善, 其收入在工薪阶层里已居前列, 更重要的是公务员的工作稳定, 规范、健全的社会保障和优厚的福利待遇, 甚至有的凭借自身的政治优势获得各种隐性收入。更有甚者, 某些部门和地区利用“车改”、“阳光工资”、“住房改革”等理由, 变相大幅加薪。与此相反, 财富的直接创造者-企业, 却因有限的工资福利、不健全的社会保障以及职位风险性而难以吸引更多精英的加盟;逐渐发展起来的“第三部门”却因“志愿失灵”而无法获取、保留优秀人才, 导致其活动开展步履维艰。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企业、“第三部门”之间的利益分配失衡, 是公务员考试热的首要因素。

(二) 社会价值观的扭曲。“学而优则仕”的几千年文化传统, 加上市场经济条件下拜物主义和权力崇拜等观念的冲击, 导致“官本位”思想观念的回归。“官本位”思想影响着人们的职业选择。因政府职能转变的有限性, 公务员社会利益分配的绝对优势, 规避市场风险的心理;作为稀缺资源的公共权力, 不仅对社会资源进行权威性分配, 且具有寻租便利。这些扭曲的社会价值观, 通过政治化途径——公务员考试, 在某种范围内得以实现, 强化了人们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市场理性选择, 助长了公务员考试热, 而且公务员岗位报考因其权力影响多寡, 而冷热不均。

(三) 政府的绝对强势地位。我国社会结构一直没形成“政府-市场-公民社会”的三元模式, 缺乏独立、自由的市场和“公民社会”对政府权力的制衡。政府掌握有大量的资源, 处于绝对强势地位, 市场和社会始终受政府的掌控。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不健全, 市场自由竞争程度、规范程度不足。我国现代民间组织的生成是从全能政府中分化出来的, 在资金来源、登记管理等方面对政府有很强的经济、政治依附性, 缺乏其本应具有的自治性和独立性;大量的“草根组织”却因政府的准入门槛太高, 无法获得相应合法身份, 其发展能力和影响力也极其有限。中国现代社会结构的重塑是政府主动行为, 在这个过程中, 其绝对强势地位并未得到改变。社会公众的职业选择是理性的, 在抉择时自然也就倾向强者。

(四) 高等教育改革本身的不足。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 使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变成大众化教育, 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但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育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 并没有依据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进行针对性建设与改革, 缺乏培养大学生各种社会实践技能、创新精神、创业能力, 在市场条件下扭曲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择业观念, 使得大学教学模式与社会需要模式相脱节, 造成大学生知识失业。在知识失业压力下, 大学生凭借在学校炼就的“考试能力”优势, 秉承“学而优则仕”和求职潮流, 成为公务员考试队伍的中坚力量。

(五) 公务员制度的“灰色地带”。有数据显示, 1996~2003年公务员淘汰率不足0.04%。[3]缺乏竞争和淘汰的公务员常任制, 如今使得公务员岗位由“铁饭碗”变成了“金饭碗”。公务员收入与职务挂钩 (如当前“3581”工资标准) , 与绩效联系甚微, 根据公共选择理论, 这正是公务员缺乏效率动机的原因, 这也从而反映了公务员工作轻松、压力小。

公务员岗位是一种社会稀缺资源, 使公务员独具社会资本优势, 可以占有或者动员更多的社会资源。例如:2005年10月, 广州市商业银行为全市5万名公务员首创公务员专用工资卡-红棉金卡, 公务员可按照职级, 获得以本人工资年收入的一定倍数作为授信额度可循环使用的消费贷款, 无需常规的担保和抵押, 可获得比基准利率下浮10%的最优惠利率, 额度最高达100万元。[4]公共权力行使的“灰色地带”和“潜规则”, 不仅加大了利益分配不平衡差距, 更强化了政府的权力和地位。

三、抑制公务员考试热现象的对策

公务员考试热现象是知识经济、人才主权时代人力资源自由配置的一种畸形表象。根据当前形势, 公务员考试热现象还将会持续。为此, 对其进行理性批判和深层反思后, 采取相应对策, 进行全面“降温”。

(一)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平衡利益分配。

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 多种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同工同酬”基本原则的前提下,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解决人们就业后顾之忧, 合理平衡社会各阶层、各行业、各部门的利益分配。建立公务员工资福利管理问责制, 实现公务员工资福利管理的阳光化、制度化、法制化。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制化建设, 积极贯彻执行《劳动合同法》, 并加快其实施细则的制定, 全面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加大对“第三部门”的扶持, 拓宽优惠政策, 帮助解决其发展瓶颈即资金来源问题。

(二) 重塑社会主义价值观。

重塑社会主义价值观, 坚决反对权力崇拜、享乐主义, “官本位”思想;积极倡导公务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积极弘扬建设“服务型政府”行政理念, 强化政府的服务意识、服务精神, 全面提高公务员服务态度和能力。提倡和鼓励各层次人才充分结合自身的个性、特长、能力等特点, 到基层、到企业、到非营利组织中去, 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 充分展示个体才干, 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三) 转变政府职能。

行政改革的核心就是要转变政府职能,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建设“有限政府”。因此, 政府要进一步放权、放松管制, 弱化自身绝对优势地位:完善市场运行规制, 创造良好、健全的市场法制环境, 依法行政;积极培育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增强社会自治能力;推动公共服务社会化、市场化, 满足社会公众个性化的需求;积极培育中国式“公民社会”, 拓展公民参政渠道和方式,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法制化建设。

(四) 加强高等教育改革。

经济可以实行“跨越式”发展, 但教育不能。高等教育的改革, 必须立足中国国情, 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思路和培养模式,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内容, 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发展。积极开创“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的新途径、新模式, 加强高等院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等组织的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联系与合作, 强化大学生培养模式与社会人才需求一致性。注重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五) 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

2006年1月1日《公务员法》的正式实施, 标志着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走向法制化轨道。但作为公务员制度核心部分的考核机制、竞争机制、淘汰机制还很不健全, 抑制了公务员队伍的有效“新陈代谢”。为此, 应借鉴国外先进公务员管理经验, 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 推广政府雇员制, 减少公务员常任制比例;引入“政务官”和“事务官”公务员分类制;在“服务型政府”行政理念指导下, 积极开创新方式、新渠道、新方法, 考核、选拔公务员, 完善公务员竞争淘汰机制, 如民意测评制、公推公选制和末位淘汰制等。制定《行政程序法》, 完善和加强执法监督, 进一步规范公共权力行使的合法、合理性, 公开、公平、公正性;全面实施行政问责制, 强化公务员危机感、责任感, 提升服务意识、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曾准.大学毕业生报考公务员考试“持续发热”的影响、原因及治疗[J].科技咨讯, 2007, 3:100~101

[2].李泽旭.争辩公务员考试成本[J].领导文萃, 2006, 11:114~118

[3].高静.关于公务员考试热的冷思考[J].党政干部论坛, 2006, 6:24~25

8.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不良现象与反思 篇八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作文水平直接关系到语文成绩的高低,作文教学也成为语文教师的重头戏。然而,仔细观察当前的作文教学状况,许多不良的作文教学现象不得不引起教育界的关注。

当前,有相当一部分中学语文老师对作文教学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或者仍停留在过去的教学习惯中。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几乎成为三无产品——无系统、无计划、无章法。传统的作文五步骤(命题——习作——上交——批改——发还)教学进一步的僵化,导致作文教学走进死胡同。一些语文教师,本着教学热情,也对作文教学下一番功夫,但其收获并不明显,渐渐对作文教学失去信心,使作文教学陷入困境。还有一些语文教师,以为作文水平提高关键在于不停的练笔,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写了十几篇作文,苦不堪言,作文水平却不见有所进步。与此相反,有些教师一学期也没上几次作文课,教师和学生省心了,作文成绩逐渐下降。更有小部分教师,作文课上写个题目就不管不问了。这样作文教学几年下来,学生作文不但没有提高,反而造成学生害怕作文写作,一听到要上作文课就头疼,一看到作文题目就心乱如麻,一提笔就力不从心。写出的作文更是初看很伤心,再看很痛心。学生见作文如临大敌,避之不及。老师上作文课如履薄冰。师生苦不堪言。《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总目标做出了这样的规定:“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即希望通过作文课使学生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但这些教学现象,却让学生“无言以对”。作文教学的这些普遍存在的现象,实在是教育之痛,语文之痛。

面对如此的作文教学现象,我们不得不深刻反思:当前的作文教学病在哪里?怎么救?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当今作文教学问题重重、进步缓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首先是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惹的祸,这是问题的根源。

在应试教育的机制下,成绩压倒一切,造成了师生普遍的功利主义心态。当然这种功利主义也深受整个社会的功利主义侵蚀,导致师生将学习的目的集中在提高考试成绩上。成绩成为衡量学生的一切。这严重扭曲了学生学习的目的,也改变了学校教育的初衷。学校应该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而不是培养一架架考试机器。作文能力的提高与学生的基础有关,在短时间里很难提高,而基础知识和阅读训练却能有效提高成绩。在一切向分数看的束缚下,教师自然而然得做出取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对课文力求讲深讲透讲全,而对作文就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下足够的功夫。功利主义盛行,不但使教育陷入泥潭,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考试机器而没有个性和思想的人,更使得学生的写作水平停滞不前。

应试教育害了学生,也害了做应试教育受害者的语文教师。应试教育背景下培养出来的教师作文能力普遍较差,写不了好文章。当前不少中学语文教师遍是从应试教育下走过来的,他们自身也深受应试教育的摧残,要么装聋作哑无动于衷而无所作为,要么深受其害而不能自拔,仍把成绩看成首要教学目的。这是多么严重的恶性循环教育现象。教师自身作文能力的薄弱,自身底气的不足,平时忽视对自身文学素养、写作水平的锻炼和提高,导致作文指导与讲评捉襟见肘。又怎么能教好学生作文?教出好文章呢?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黄玉峰老师在与记者答问时指出,当前语文教学的失误在“不读书”。在笔者看来,这里的不读书,不但包括学生不读课外书,也包括教师在内。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缺乏写作素养,如何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好在当前仍有许多老师,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改进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的阴霾下,努力开拓出一片蓝天。

二、其次是模式化、僵化的传统作文教学步骤。

传统的作文五步骤(命题——习作——上交——批改——发还),应用得当,可以有效的训练学生。但是,把传统的作文五步骤模式化,而缺乏改造,必然会走向僵化。第一,作文命题的模式化,缺乏创新。几代学生写同一个作文题目,或者一个题目从小学写到高中。这应该是几代人的不堪回首的共同记忆。作文出题根本没有考虑时代特征,做不到与时俱进。第二,教师在作文命题时候常常倾向于自己的个人感情、爱好、认识范围,并把大人的经验“强加”给学生,很少顾及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能力。用成年人的角度去要求孩子,干涉了学生的写作自由空间。第三,作文指导流于形式,停滞于表面,没有深入、细致、实用的指导。这个环节是重要一关,但是往往被教师所忽视。第四,作文批改流于形式,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评语公式化,缺乏创新,应付于上级部门的检查,敷衍了事。其结果往往是学生拿到发下的作文就“啪”的一声扔到抽屉里。认真的教师会看着心痛,但是也没有反思问题原因所在。不认真的老师早已默认学生这种消极行为。慢慢的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当一回事,作文能力谈何提高。第五,作后讲评的模式化、简单化,蜻蜓点水式讲评。更有老师认为讲不讲都一个样子,更有甚者干脆省去了讲评环节,把时间放在文言文及现代文阅读上。

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是导致学生作文水平低下的根本原因,在这个病原体下,教师的作文教学就容易走向僵化,从而影响作文教学的效果。

再次是语文教材本身的不合理,重视阅读而轻视作文训练以及作文教材的无连贯性、循序性。

人教版教材到了七、八年级才安排作文指导,但是这种指导缺乏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教学原则,违背了教育规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理论性过强,在学生在缺乏生活体验和写作经验情况下很难对作文产生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没了,作文写作就只是一种应付,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接受,是被逼无奈下的产物,是畸形发展的怪物。中学语文教学在设计上体现的是“阅为本位”,作文训练附在阅读课后,也没有系统的作文教材,只是作为语文学习的附属品。学校和老师不重视,学生就更不用说。忽视过程,违背规律,只重视结果,其后果可想而知。在写作训练方面,看似每个单元都有《写作 口语 综合性学习》版块的穿插,但是编排的顺序,一般只考虑到本单元课文教学内容,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系统性,缺乏严谨性。而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随意性更大,主观上加以修改,或者是为了教学进度,直接跳过作文训练环节。没有合理、科学的教材;没有连贯、循序的作文教学;没有层次性和阶段性;不合理的写作训练;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这些势必影响到学生作文的进步。endprint

三、最后是培养共性扼杀思想个性的不良风气。

一个没有个性和思想的人只能算是一个平庸的人,一个没有个性和思想的国家很难想象其在世界上立足。当前的学校片面的强调共性发展而忽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塑造。个性是一个人的独特之处,是反映其性格、爱好、兴趣上的特点。而长期以来的作文教学,只注重学生的共性特征塑造,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如出一辙,在对生活的感受、对材料的选择上、对语言的运用上等表现出惊人的相似。忽视个性和对个性的扼杀最终使学生的作文毫无新意,死气沉沉。共性思想在作文教学上的过分强调导致作文思想的单一性。教师要求学生的作文内容健康,思想要端正、健康,要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道德等,往往把作文提高到政治性质的高度,这就严重的损害学生的个人思想的表达。例如,现在初中生写植物散文,学生的选材很统一,都是传统文学中积极向上的形象。一个班级都是梅兰竹菊四君子,松柏、荷花、白杨树等等。而这些很多都是没有亲身所见之物,作文却能写出为某种精神所感动,文章末尾少不了一段是勉励自己要学习这种精神。虚假的拔高思想高度,而无个人的情感体验、个性爱好和思考。这样虚情假意的文章却往往得到老师的青睐,就因为思想性的正确。扼杀个性的风气没有刹住,不但作文思想空洞无意义,而且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没有个性的残次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强调的是人的培养。这个已经喊了多少年的口号,但是真正落到实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通过对作文教学中不良现象的思考,以及从师生两方面的客观分析,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一些途径。

针对上述现象中的中学语文教师而言,首先要从认识上高度重视作文教学。人为的弱化或者是逃避心理以及不负责任的态度都需要加以改正。只有教师自身认识到作文的重要性,才会有改变的动力。所以,这一点虽然是老生常谈,却是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

其次是作文教学思想的改变。很多老师意识到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也想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但以往的一些教学思想仍然是一把枷锁,束缚着教师的教学步伐。这时候,教师一定要下定决心,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僵硬思想,大胆创新,勇于改革,结合学生实际需要,在作文教学上探索一条新的道路。这是一个十分急迫的任务,也是一个漫长的改进过程。从重视作文教学到改变教学思想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所以,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调整好教学心态,用长远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无计划行事。这时候就需要一些教学方法的探索,可以参考一些优秀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方法。

再次是教学方法上作改变。

第一,要注重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文教学计划。教师应根据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作文教学的比重和要求,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制订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实际的教学计划,认真实行。根据每一个阶段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生能力目标,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训练各种题材的学生。

第二,教师要重视语文课本教学和作文教学有机的结合,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的自然结合。

第三,用各种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让学生带着宽松、愉快、自愿的心态去写作文。使学生真正的喜欢作文课,喜欢写作文。

第四,改变作文命题、作文批改、作文讲评过于单一化和形式化做法,手段更加灵活多样。

第五,注重学生的生活实践、积极开展作文第二课堂。

第六,教师要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一方面,要加强文学作品的阅读,能把阅读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状态,而不是纯粹的知识积累。另一方面,要善于学习他人的作文教学方法和经验。

从害怕写作的学生方面上讲,首先是学生要培养自身的写作兴趣爱好。兴趣永远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获得写作兴趣。

第一,根据自身爱好阅读小说作品,从中激发自己的写作灵感和兴趣。

第二,观赏不同主题的电影。观赏电影也是一种“阅读方式”,通过影片体会人生百态,在思想碰撞中思考电影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

其次有了兴趣爱好,还必须养成一些有助于写作的学习生活习惯。

第一,注重生活积累,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会观察和思考问题。

第二,学会仿写作文,在仿写的基础上写出属于自己创造的文章。

第三,养成包容开放的思想,在各种思想冲撞中思考问题,寻找答案。

第四,大量的阅读文学作文,特别是优秀的名著的积累阅读,发现写作特点和规律,找出写作技巧和方法。

再次是掌握写作的方法。比如,写作前收集素材最有效的办法是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写作中应注意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作后还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分享感受。通过自身的写作经验,去总结一些写作技巧。写作技巧可以帮助自己更好的表达思想感情。

最后是要善于思考,做一个有个性有思想的人。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我思故我在,一个有个性有思想的人,才是真正完整意义上的人。而一个有个性有思想的人,才能写出有个性有思想的好文章。

参考文献:

[1]叶圣陶作文论.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郭根福.明确“写作”课程目标,改革初中作文教学[J].新作文:中学学段,2004,(05).

[4]毕建海.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之应具生活化[J].学苑教育,2009,(07).

[5]黄玉峰.多种结合改善作文教学[J].上海教育:2003,(09A).

[6]林松鹤.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三大症结[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22).

[7]吴菲菲.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及初中作文教学序列性策略[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02).

上一篇: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庆祝建校五十周年下一篇:浅谈日本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