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服务团队建设(共8篇)
1.如何加强服务团队建设 篇一
如何加强一线团队建设
摘要:本文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阐述作为新生通信运营商要想获得相对长久的竞争优势,加强一线团队建设是关键,而加强一线团队建设,可通过合理的人员配置、科学的分工运作、全面的管理制度、完善的考核激励、系统的培训等各种手段。
作为一个新生通信运营商,在企业市场规模持续高速发展与市场拓展能力不足的矛盾下,要在浙江这块竞争的热土上生存发展,必须在技术、业务、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创新。在技术、业务上创新并领先,可以做到,但可能是暂时的,要想获得相对长久的竞争优势,更需要在企业的根本——人才管理机制上下功夫。因为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机制的竞争。一线销售团队是企业收入的直接创造者,所以,如何加强团队、特别是一线团队的竞争优势,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企业必须关注的问题。
在加强一线团队建设方面,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考虑,需通过合理的人员配置、科学的分工运作、全面的管理制度、完善的考核激励、系统的培训等各种手段,实施有效的团队经营,达到整合资源、提高效率的目的。
一、一线团队的人员配置
企业应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一线经营单元的组织架构进行相应的优化完善,使其与企业发展情况动态匹配,最大程度上发挥一线团队运作的效率。要高度重视一线经营单元骨干岗位人员配置,大力充实和加强一线经营单元骨干力量,通过人员一线前移、内部培养和适度的外部引进等多种手段满足骨干岗位合格配置的要求。如果在人员规模从紧控制的情况下,还可采用通过交流挂职、内部调配等形式将更多的骨干人员前移充实一线。
在继续充实和加强一线经营部骨干力量的同时,要根据直销收入预算、现有直销人员配置等情况,结合紧密合作型人员作为外部人员用工灵活的特点,综合考虑一线营销人员较高的综合素质要求以及适
当的人员储备冗余和一定的人员考核淘汰率等因素,制定年度直销人员配置规划,进一步加大直销人员的配备力度。但在进行直销人员配置时要注意把握好企业自有用工和外包人员的差异,在岗位设置、分工运作上要尽可能予以区分。
在直销力量配备到位基础上,要通过销售队伍的精细化运作,进一步加深对目标客户群的研究,提高用户需求分析能力和产品配置能力,不断提高骨干直销人员的销售效率,提高新人的一线作战能力和客户获取能力。
二、一线团队的分工运作
一线团队要求精细化运作,工作总体上要采取循序推进的方式,从块切入、以块带面、以点试行。初期阶段要以一线销售团队的精细化分工运作管理为主要内容来推动一线团队建设工作,然后有机结合服务体系、客户响应体系的建设工作,以前后台流程优化为手段,进一步加强市场、网络的前后端协同配合,实现一线团队的整体精细、高效运作。
为适应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一线经营单元的销售活动组织要从以单兵作战为主,以客户洽谈(售前)、客户签单(售中)、客户保有(售后)纵向一线式销售模式为主的销售模式逐步过渡到以销售活动流程和专业分工相结合为主的新型销售分工模式。纵向一线式销售模式管理上相对简单,对个人激励作用较明显。但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纵向销售模式也显现出弊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同产品发展不均衡,销售难度较大的产品发展停滞不前;二是售中后台协调、售后服务保有的工作量不断增大,消耗了销售人员的大部分精力,束缚了对新业务的发展,销售能力浪费严重;三是销售人员各自为战,形成对客户资源的“垄断”,不利于客户的进一步挖潜。
在规模较大的经营单元,一线直销团队应划分为若干个销售小组开展销售活动。销售小组的划分原则为:以区域划分为主,兼顾客户群划分,所划分的区域应既能保证区域的市场容量足以支撑销售小组的有效拓展,又能有利于提高销售小组的专注化销售效率。
在人员配置上,一般1名销售主管负责管理3-5个销售小组。每个销售小组由2-3名成员组成,每个小组设1名组长负责本小组的工作开展。销售小组的员工搭配应综合考虑组员的年龄层次、销售经验、区域人脉优势、个性和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
三、一线团队的管理制度
根据一线团队的精细化分工运作,需要建立配套的管理制度作为一线团队分工运作实施的重要保障。管理制度是强化规范管理的有效手段,其核心在于提高一线团队的管理工作效率,并建立起上通下达、快速通畅的管理渠道。
一线团队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晨会、周例会、月度分析会等会议讨论制度;二是工作日志管理、客户信息管理、销售进程管理等销售人员活动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的组合实施对快速提升一线团队的整体性销售能力、培养高绩效的一线营销团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会议讨论制度
会议讨论制度是指一线团队通过定期召开晨会、周例会、月度案例分析等会议,以业绩通报、案例分析、专题讨论、情况沟通、经验交流等形式进行集体学习和工作交流,培育学习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氛围,探讨解决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共同提高营销技能,实现营销团队层面的知识共享,并营造良好的内部竞争氛围。
实施晨会制度的目的是掌握员工前一天的工作完成情况及客户服务有关情况,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加强团队内部沟通,激励员工士气。晨会包括业绩通报、工作交流、会议总结等内容,侧重于前一天的工作总结和当天的工作安排。
实施周例会制度的目的是掌握员工工作进展情况,及时了解员工思想动态,交流和共享工作经验,共同提高销售技能,解决营销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加强团队内部沟通,激励和鼓舞员工士气。周例会包括业绩通报、案例分析、工作交流、会议总结等内容,侧重案例分析。
实施月度分析会制度的目的是总结一线团队前期整体运作情况,分析前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制定相关的解决方案进行合理调整及修正,提出具体的行动计划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协助,交流和共享工作经验,共同提高员工技能,加强团队内部沟通,激励和鼓舞团队
士气。月度案例分析会包括业绩通报、案例分析、专题讨论、工作交流、会议总结等内容,侧重案例分析和专题讨论。
企业要做好一线经营单元会议讨论制度的指导监督工作,确保会议讨论制度的有效开展。为加强过程管理,在本制度运作初期,企业每周要指定专人参加至少一个经营单元的周例会或月度讨论会,对会议讨论制度开展情况进行全程监督。
(二)销售人员活动管理制度
销售人员活动管理制度是指一线团队通过工作日志管理、客户信息管理、销售进度管理等手段,实施“以客户为中心”的销售、服务等相关活动的全过程记录和管理、监控,并在销售活动中及时对照销售人员的工作标准,通过过程性控制手段来调整改进销售人员的销售行为,提高销售人员的销售效率和销售能力,达到对销售人员日常活动实施有效管理的目的。
实施工作日志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工作日志对销售人员的重要事件进行跟踪,在跟踪过程中增加资源支持的优势,把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对表现优秀的销售人员进行奖励,对表现差的销售人员进行批评,同时对销售人员起到工作任务提醒和工作业绩证明等作用。
实施客户信息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建立完整的客户信息,帮助销售人员加强客户沟通水平,并根据客户信息的分析与分类情况制定针对性沟通策略。
实施销售进度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对销售人员从发现销售机会直至完成销售的全过程跟踪,动态掌握每个客户项目的最新和最全面的信息,逐步记录每次销售活动的里程碑,使销售进程模块化,提高销售成功率,同时使管理者动态了解销售人员的工作现状,分析销售人员的效率与瓶颈,有针对性地指导销售人员改进销售工作。
四、一线团队的考核激励
为鼓励直销人员将主要精力放在市场拓展工作上,避免发生直销人员单纯依赖存量客户保有获得较高的保有收入导致积极性下降的情况,除对专职从事保有服务工作的直销人员外,对同时承担市场拓展和客户保有工作的销售小组/直销人员,在其考核指标中须将业务收入指标分解为存量业务收入指标、新增业务收入指标,其中新增业
务收入的权重不得低于业务收入指标整体权重的50%,并可考虑设置单项指标门限,低于门限者当期新增业务收入指标得分为0。
为体现对重点产品的专注,根据实际需要,在销售小组/直销人员的考核指标中可将重点产品的新增收入指标单列设置。
结合一线团队管理制度的实施,对管理制度贯彻情况不佳的销售小组/直销人员应在内部管理指标中酌情扣分。
为鼓励一线经营单元争创业绩,结合阶段性的市场拓展重点,公司可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竞赛活动,加大对一线团队的激励力度。在以业务收入提成作为主要激励手段的基础上,为丰富一线营销人员的激励内容,公司可建立年度星级评比奖励基金,在公司范围内对一线营销人员特别是黄金销售团队成员进行星级评比,并对星级营销人员和星级团队予以荣誉奖励和一定的物质奖励。
关于一线营销人员考核管理,公司要在各考核周期对各经营单元一线营销人员的绩效考核执行情况特别是业务收入预算值进行严格的审核把关,避免发生人为调整绩效考核得分的情况。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市场部门要在出帐数据确认、销售报表审核、薪酬支付等关键环节加强整体把控,确保一线营销人员考核激励工作落在实处。
五、一线团队的培训
一线团队建设的相关培训工作着重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做好培训支撑工作。结合岗位考评工作,组织力量,做好模块化培训脚本开发工作;加强内训师队伍建设,实施模块化培训脚本推广应用;开发模块化培训脚本试题库,开展岗位考评工作。企业要结合经营单元骨干岗位考评工作的开展加大加快对骨干岗位后备人员的培养力度,通过培训、传帮带、阶段性突击强化等手段促使后备人员尽快具备相应的岗位技能,胜任骨干岗位的要求。根据岗位持证上岗的要求,结合岗位应知应会培训工作,组织开展一线岗位的考评工作。对未通过岗位考评的人员要予以岗位调整或待岗处理。
做好传帮带。传帮带是一种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的实践性培训方式,主要包括师徒结对、业务培训、陪同拜访、角色演练、经验总结内容,是快速提升新员工岗位技能的重要手段。要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培训形式,加速营销人员的育成。
2.如何加强服务团队建设 篇二
1 以教学名师为核心, 构建团队
要把松散的教员队伍组织成一个团队, 需要在团队中形成一个核心, 这个核心就是教学名师。教学名师是知名教授或副教授、学术带头人, 具有较高的学术权威, 同时他还必须是教学能手、技能专家, 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在学术和教学领域都有较高的威望, 容易为教员群体接纳并成为其中的核心。教学团队成员的组成, 要考虑到教员队伍的梯队建设, 既要有教学名师, 又要有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青年骨干教员, 且职称结构合理、成员之间知识技能要有互补性。以教学名师为核心建设教学团队, 不仅可以传承名师教学经验, 还可以凝聚人心, 形成合力, 有效起到团队内部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的作用, 有利于促进年轻教员尽快成长为教学能手。以教学名师为核心建设教学团队, 团队的建设和发展以及年轻教员的成长都会十分迅速,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以团队为主力, 开发基于士官岗位工作任务的课程
如前所述, 基于士官岗位工作任务的课程开发包含了梳理土官岗位实际工作任务, 归纳提炼典型工作任务, 学习型任务的转化, 课程目标的确定, 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排序, 教学情境的创设, 教材的编写, 课程的教学实施, 方法手段的创新, 相关的教学保障等一整套的程序和步骤, 依靠个人的力量显然无法完成, 必须以教学团队为主力, 结合机关、基层部队、相关专业等其它方面力量, 才能构建出基于士官岗位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 也才能开发出相应的课程。团队成员的课程开发能力不是天生就具备的, 必须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加以培养和提高。学校应从各专业精选部分青年骨干教员组成一个团体, 首先从更新观念人手, 进行“洗脑”工程, 其次在培养能力上, 要采取“送出去培训、请进来指导”的方式, 逐步提高团体成员的课程开发能力, 然后成员回到各自的教学团队, 带领教学团队成员边开发边实践, 在课程开发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士官教育的课程开发模式, 提高团队成员的课程开发能力。在经过课程开发实践之后, 团队成员可以参与或指导其它专业教学团队的课程开发实践, 形成“以一带多”的教员课程开发能力培养模式。
3 以课程开发为试点, 编写精品教材
教材是课程之本, 是集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改革于一身的关键性教学要素。精品教材建设是课程质量的保证, 是提高士官人才质量的重要基础, 也是提升学校办学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举措。基于士官岗位工作任务的课程开发, 最终是要落实到教材上, 落实到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中, 精品教材的建设需要教学团队从高水平的教学研究着手, 在教学改革和课程开发的过程中, 深人研究和剖析士官岗位工作任务与舰艇主战装设备的关系、与学科专业前沿知识的关系、与行动导向的教学实施的关系等, 进一步更新观念, 整合教学资源, 从高起点上建设高水平教材。学校要广泛宣传教学团队, 宣传教学团队建设的精品教材, 力争能够产生集团效应。
4 以试点课程实施为契机, 提高教员课程教学能力
教学改革离不开教学团队, 课程开发离不开教学团队, 课程的实施同样也离不开教学团队。基于士官岗位工作任务的课程与其它课程最大的区别是:以岗位工作任务引领课程教学内容, 学员在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是典型的“以学员为主体”“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承担这类课程的教员首选是教学团队成员, 因为他们的理念更加先进, 参与过课程开发的全过程, 对基于士官岗位工作任务课程的理解更加深刻。但即便如此, 由于初次试点这类课程, 困难和问题在所难免, 因此, 学校机关和督导专家组要更多地鼓励任课教员, 多提建设性的建议, 重点在于帮助、指导和引导, 同时也要加强对教员课程教学能力的培养, 特别是在教员的任务课程教授能力、教学情境创设能力和教学方法创新能力上下功夫, 使他们尽快成为任务课程教学的骨干力量。基于士官岗位工作任务课程的教学过程, 就是完成士官岗位工作任务过程的分解与再现, 这就要求承担授课任务的教员不仅能够进行知识的讲授, 而且还要能够亲自动手完成实际操作, 是典型的“双师型”教员, 同时教员还必须有部队实际工作经历、了解士官实际工作岗位、清楚士官岗位职责。教员在教学过程中, 要能够想方设法创设与实际工作情境相类似的教学情境, 使学员毕业后马上就能适应工作环境, 能够完成岗位工作任务, 尽快形成战斗力。
5 以精品教材建设为突破, 打造优秀课程
教学团队不仅仅是一个组织形式, 更重要的是它所承担的任务、发挥的作用、产生的影响。课程建设就是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任务, 而优秀课程建设的基础必须要有教学团队组织编写的精品教材。学校教学团队的组建以专业为依托, 成员都隶属于一个教研室的同一专业或相近专业, 可以讲授相同课程或课程群, 由于团队成员之间经常一起开展教研活动, 在课程开发方面也有过很好的合作, 在教材编写、学术科研、堂课教学等方面也将会相互协作、密切配合, 因此, 教学团队的集体力量是学校建设优秀课程的重要保证。
总之, 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 只有建立起优秀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使团队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才能够将士官教育改革与实践活动不断推向深入, 使基于士官岗位工作任务的课程改革与实践真正落到实处, 也才能实现“办部队满意院校、育打赢需要人才、出作战顶用成果”的目标。
摘要:为适应新时期军事发展变革的要求, 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 主要以教学名师为核心强化“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以教学质量、教材编写、技能提高、专业建设以及教学成果等内涵建设作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中的重要内容, 以课程开发、教育科研和课程创新大赛等为突破口, 整体性地带动士官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参考文献
[1]范效亮, 杨卫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 (6) :35-36.
[2]王秀芳.基于SEVALAG培养高职“双师型”教师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 (14) :63-66.
3.如何加强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 篇三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本科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知识为主,本科阶段的教学方法以单向灌输式为主,不强调研究型学习,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往往很难获得科学研究的训练,结果使得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输,而不能主动地获取知识,这显然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也不利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兴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学生创新团队的成员通常都来自不同年级、学科、专业和地域,对同一目标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而且还有资深教师指导。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是一种自发的习惯,学生不再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学习和实践知识。为完成团队任务,团队每位成员必须要经历相应的独立研究、查询资料、自主学习等实践环节,而这些环节正是传统教学较为欠缺的,也是培养创新人才必不可少的环节。所以,加强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无论是对学校长久发展还是对学生个人发展来说都是尤为重要的。本文就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提出若干建议。
一、创建一个积极健康的大学文化氛围
一个健康、和谐、积极的大学文化氛围,不仅对于人才培养具有不可替代、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作用,更是调动学术人员积极性的重要诱因,对大学教师的成长、发展和发挥作用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影响。大学文化作为大学学术人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寄托了他们的理想和希望,因而能够产生极大的内聚力,使学术人员拥有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因此,大学文化愈发达,群体心理就愈相容,大学对学术人员的吸引力、凝聚力、激励力就愈大。这样的大学文化不仅具有强大的同化功能,使身处其中的成员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而且能够内化为一种向上的力量,促进成员积极进取,勇攀高峰。“能够使一个组织与众不同的是组织的文化氛围以及用一系列的制度和行动来强化的价值观。”事实上,组织文化是组织发展最好的方向标。在一个运行健康、发展良好的大学创新学术团队中,团队的组织文化为团队成员提供了一种组织认知的感觉,并能使他们产生对超越自我的信仰和价值观的承诺。理论上说,团队文化或文化的一部分可能来自团队的每一个成员,无论是带头人、骨干,还是支撑人员,甚至是流动的研究生,但事实上团队文化通常开始于团队的创始人或者早期领导人,他们以愿景、哲学或者战略的形式清楚地提出并贯彻他们独特的治学思路和发展价值观。这一价值观为团队明确了共同愿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目标,也决定了团队运行和发展模式的纲领和基调。
二、创造合适的外部环境
在外部牵引力与内部凝聚力的共同作用下,分散的大学学术人员有可能组建成一个全新的大学创新学术团队。这些客观条件包括:
(一)合适的学科背景
无论团队是要解决具体的科学技术问题还是定位于在某个学术方向取得新的突破,团队成员都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知识结构,团队成员的学科和专业背景必须与团队的目标相关。
(二)充足的条件保障
实验室、科研经费、仪器设备以及其他基础条件是团队开展研究工作的基本保障,条件支撑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团队能否顺利开展工作。因此,依托基地平台和重大装备组建团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团队构建方式。如果在团队组建之前并无相应的条件支撑,也至少应该能够做出团队组建后尽快争取到相关资源的预期,否则即使团队从形式上得以组建,也不可能真正开展工作。
(三)配套的政策支持
由于我国大学目前的组织体制、人员隶属机制和绩效评估机制尚未完全适应团队创新的模式,国家和大学很多现行的政策是不利于团队形成的。如果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创新学术团队的组建会受到很严重的阻碍。
三、加强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建设
创新实验室是学生创新团队以及本科生开展科技项目实验研究的平台。专门设立指导本科生创新实验的指导老师和强大的技术支持小组,帮助本科生进行本专业的科学和教学研究,同时鼓励他们在交叉学科、跨专业等领域进行自主创新,提高综合创新实践能力。
安排专人负责实验室和实验仪器的开放与管理工作,并建立配套的实验室管理措施。由教研较为丰富的老师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提出研究课题或由学生自己提出可行的课题,将课题题目公布,然后由学生自主选择,查阅文献、组织讨论和整理材料,提交解决方案并进行实验,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四、加强大学生开放实验室创新平台建设
开放实验室充分利用了实验室的设备、资源,延长了实验室的利用时间,方便学生自主灵活参与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实验内容的多样化、方法的灵活性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了求知欲、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加强开放实验室建设是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五、处理好外部协调的压力
4.浅议如何加强项目团队建设 篇四
曾中富
工程项目是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存之基和效益之源,项目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环境和发展质量。而项目管理团队作为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活动的实施主体,其自身建设的好坏势必决定整个项目管理的好坏。好的管理团队自然会有好的项目管理,给企业带来信誉与收益;差的管理团队给企业带来的往往是利益和信誉的损害。
要建设一个高效的项目管理团队,关键必须充分发挥好项目班子的积极作用,对此,笔者谈以下几点思考:
一、项目领导应让全员明确工作目标,创建沟通型团队 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的目标,正是在这一目标的感召下,项目管理团队成员凝聚在一起,并为之共同奋斗。对于一个项目,为使项目管理工作有成效,就必须明确目的和目标,并且对于要实现的目标,每个团队成员必须对此及其带来的收益有共同的思考。项目班子应经常与员工交流,向每一名员工说明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使全体员工在目标达成上取得共识。这样才能有利于项目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同时,项目领导要擅于运用聚会、会议、座谈等直接有效的沟通方式,与员工开展交流。沟通不仅是信息的沟通,更重要的是情感上的沟通,这样的项目团队才具有开放、坦诚的氛围,项目员工在团队中才能充分表达沟通意见,倾听、接纳其他员工的意见,并能经常得到有效的反馈。项目部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等即时沟通工具进行沟通,如建立QQ群、微信群等,大幅提高项目团队的沟通效率,进一步增强团队凝聚力。
二、项目领导应带头抓好学习,打造学习型团队 只有一个懂得不断充实自我的学习型团队,才能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创造出更多的“奇迹”。从学习的角度来讲,老的项目管理团队学习意识不强,他们多满足于固有的知识和经验,而不会自觉吸收新知识,也不积极开展横向交流。而在学习型项目团队里,无论是从机制上还是观念上都充满了强烈的再学习意识,善于在实践中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善于发现他人优点,加以吸收。
要打造一个学习型项目团队,项目领导需要率先垂范和组织学习,并带头学习和取得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当大部分团队成员开始认真学习的时候,就会形成强大的团队学习氛围。由于个体间差异的存在,每个人都可以发现自身的比较优势。团队学习可以有效发挥队员个人的比较优势,来达到团队内部的互助。同时,通过团队学习能使团队智慧融入个人化理念中,以不断适应新形势下开展业务的工作需要。可以免费享受别人的工作技巧和有效方法,展示你的理解和独特设想,接受别人的启发和灵感。
三、项目领导应鼓励创新,构建创新型团队
在知识经济时代,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项目发展的竞争优势。项目领导应该加强对创新的认识,合理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体制创新。营造创新文化,搭建创新平台;二是激励创新。这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对提出创造性想法和建议,付诸实践后实现改进或取得一定成果的,应给予褒奖,物质奖励是必要的,但一定要慎用、少用,应该更多在精神层面开展激励,最有效的就是对创新成绩及时有效地肯定。三是认同创新。不是所有的创新都能取得伟大的成就,只要是创新,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工艺改进、一个小小的管理创新,都应给予认同。美国总统肯尼迪曾说:“认同是共同前进最有效的方式”。四是服务创新。是指在形式、内容上的活动、工作要多考虑团队中全体,给每一个人都提供机会,这是一种服务。让每一个人感受团队的魅力,实现“团队为我,我为团队”的双赢局面。
四、项目领导应关爱员工,搭建和谐型团队
建筑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遍布于五湖四海,项目部员工长年累月在外地,条件艰苦且不说,与家人聚少离多,情绪难免会出现波动。项目部应树立以项目为家的思想,全力为员工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流动之家”。
项目领导要懂得“家和万事兴”,要切实关心员工生活,多渠道为员工排忧解难,全方位构建员工利益保障机制,深化以项目为“家”文化,延续“家”的内涵,只有员工快乐工作、快乐生活,才能保持员工队伍的稳定,才能增强整个项目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5.如何加强服务团队建设 篇五
班级:
姓名:
目录
前言.................................................1
一、对团队凝聚力的阐释及其形成要素...................3
二、影响团队凝聚力的因素剖析.........................4
(一)主要因素....................................4
(二)其他因素....................................5
三、加强团队凝聚力的重要性及对策.....................6
(一)重要性.....................................6
(二)对策.......................................6 参考文献.............................................8
如何加强团队凝聚力
前言:团队凝聚力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也是长期困扰着团队的一个问题。尤其在当前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如何加强团队的凝聚力,团队如何更好的生存、发展。成为了管理者的首要问题。这需要从自身团队的历史背景性质和行业的不同结合实际情况摸索出一套自己的解决办法,本文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对团队凝聚力进行分析并寻求出一些对加强凝聚率较为有效的办法。关键字:凝聚力 员工需求 制度规范 领导力
一、对团队凝聚力的阐释及其形成要素
团队凝聚力是指团队全体员工团结的状况,全体员工对于共同的团队目标或团队领导的认同程度,是团队基本思想在每个人心目中的体现。团队凝聚力包括以下几个因素:职工对经营者的满意程度;全体员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发挥程度;职工公平感及工作满意度;团队内部和谐程度等。团队凝聚力属于团队文化范畴,也是团队行为的基本标志,它的大小决定着团队员工的士气,影响着员工工作的精神状态。团队凝聚力高低,决定着员工是否能主动、积极、有效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相互间是否能很好地配合加强工作效率,以及团队目标是否能够得以实现。
团队凝聚力也可说是一种合力。它是由团队管理、团队环境、团队效益、团队精神、团队文化等各种因素合成的一种向心情感,是粘合剂,是磁场,是团队方方面面的工作和谐的结果。团队凝聚力出现在各种因素的交汇点上。
团队凝聚力由五个要素构成:
1.领导者个人和整个领导集体的影响力。
2.团队生活环境、文化设施、工作条件、工资报酬、激励机制和团队发展目标六个方面合成的吸引力。
3.由外围员工经过班组、车间几级管理层次围绕领导核心的向心力。
4.团队产品、团队效益、团队知名度和美誉度形成的骄矜感和自豪感。
5.团队精神、管理氛围、职业纪律和宣传思想工作激励、熏陶化成的顾大局识大体的团体意识。
而凝聚力的要素构成呈塔状,五个母项要素包含着更小层次的子项要素。子项缺项便会动摇母项的稳固,影响母项功能的发挥,进而影响团队凝聚力的生成。[1]
二、影响团队凝聚力的因素剖析
团队凝聚力是一个复杂的变量,影响它的因素很多,既包括团队成员本身的心理、行为,又包括团队外界对团队的影响。任何一种因素的变化都可能使团队凝聚力大小和方向发生变化。
(一)主要因素: 1.团队成员的相容性
团队成员的相容性即团队成员的相互接纳程度,表现为各团队成员的同质性与互补性。团队成员之间的爱好、兴趣、目标、信念等具有同质性,而性格、知识则具有互补性。同质性的多少与互补性的大小,关系到团队凝聚力的强弱。
2.团队成员的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分5层,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需要的层次具有很强的发展性。在一般情况下,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高层次的需要。在5个层次的需要中,社交需要也叫归属需要,是建立在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基础之上的,只有当社交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进一步产生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从这一点上来说,团队的凝聚力与团队成员的5层需要均有关联。
3.团队领导的行为与方式
领导是团队的核心。如果一个团队的领导层内部不团结,势必会影响到团队成员。而一个精诚团结、能广开言路、善于听取各种意见的领导群体会对团队成员起到示范作用,有助于团队成员的内部团结,形成一种良好的团队氛围,进而增强团队的凝聚力。[2]
4.团队规范
团队规范是团队每个成员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是一系列的统一成员行为观念的标准体系。团队规范包括成文的和不成文的,成文的如团队内部各种规章制度,不成文的如约定俗成的团队成员的思想观念等。团队规范是维系团队行为的
无形力量,是评价团队成员行为的尺度。因此,团队规范是形成团队凝聚力的动力,它能够理顺每个成员的个体目标,使之与团队目标一致。如果缺乏团队规范或有规不依,则团队的凝聚力就难以形成。
5.外部环境
团队要想获得发展,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否则就会被淘汰。面对时代的压力,多数的团队成员都会有一种紧迫感,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团结起来,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凝聚力。外界环境变化了,团队凝聚力也会随之变化。团队领导只有善于利用外部环境,才能使团队凝聚力长久不衰,不断增强。
(二)其他因素
1.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
通过长时间持续性的交往活动使成员发现共同的兴趣,增强相互之间的吸引力。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机会取决于他们之间的物理距离。
2.加入群体的难度
加入一个群体越困难,这个群体的凝聚力就可能越强。共同的竞争与心态背景以及共同经历增强成员之间的凝聚力。
3.群体规模大小规模的大小
与凝聚力成反比。群体内信息沟通时凝聚力高,反之则较低。群体规模的增大,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困难,群体保持共同目标的能力也相应减弱。
4.群体成员需求的满足
成员对群体的依赖性,群体能满足成员的个人需要时,其凝聚力也会增强。在群体实现其目标时,凝聚力也会增强。
5.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
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对群体成员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进而影响到群体的凝聚力。只强调个人成功,对个人进行奖励,势必造成群体成员之间的矛盾。个人和群体相结合的奖励方式易增强成员的集体意识和工作责任,有利于增强群体的凝聚力。
6.与外界分离的空间
群体与外部的联系,当群体受到外来压力时,其凝聚力会增强。
三、加强团队凝聚力的重要性及对策
(一)重要性
1.团队凝聚力与协同效应
团队的凝聚力主要表现在对团队成员的诱导作用方面。诱导即通过对团队成员的诱发、劝导,激发每个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以保证团队目标与个体目标的一致性。诱导的结果就是通常所说的协同效应,也就是1+1>2的效应,通俗地说就是两个单个的人团结起来创造的效益可以大于他们分别单独创造的效益之和。
2.团队凝聚力与生产效率
要使团队凝聚力与团队目标相一致,必须有一种作用力,使它得以规范化,这种作用力就是通常所说的管理能力。一个好的领导能够引导团队成员,使他们的合力方向朝向团队目标,也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团队的生产效率。因此,不能简单地说团队凝聚力与生产效率正相关,只有在有一个好领导的前提下,它们才具有正相关性。[3]
3.团队凝聚力与团队士气
士气就是对某一群体或组织感到满意,乐意成为该群体的一员并协助实现群体目标的一种态度,也就是一种团队精神。从这一点上说,团队士气与团队的凝聚力是一致的。一个团队士气旺盛,则团队凝聚力就强,就能较好地适应外界变化,处理好内部冲突;团队成员对团队及团队领导持肯定和支持的态度,团队的目标就得以实现。与协同效应一样,团队士气同样离不开团队管理者的正确引导。
(二)对策
1.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
团队成员的沟通包括信息沟通与情感沟通。通过沟通,可以促使信息在成员之间的流动,使成员之间加强了解,增进友谊,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接纳,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相容性。成员之间沟通的方式很多,既可以通过公开的方式,如召开座谈会,也可以通过一些非公开的方式,如谈心等。
2.及时了解团队成员的需要,并尽可能给予满足
根据团队成员的生理需要,如对薪金、福利、良好工作环境的需要等,应结合团队的情况,适当增加成员收入、缩短工作时间、定期进行体检等。根据团队
成员的安全需要,如防止意外事故发生、职位保障等需要,应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本团队劳动保险制度、离退休制度、用工制度等。根据团队成员的社交需要,应开展经常性的各种娱乐活动,建立团队互助金制度等。根据团队员工的尊重需要,如对职称、地位、权力的需要,应建立健全人事考核制度、晋升制度、奖励制度等。根据团队成员的自我实现需要,应努力为其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以及继续学习的机会,安排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吸收其参加团队发展研究、制定计划等。当前,在电信团队不断加大改革力度的情况下,要增强团队凝聚力,团队领导就要在增强团队成员的归属感上下功夫。一方面,电信团队要充分利用实力雄厚的优势,多采用内部分流方式,尽量减少下岗人员;建立团队内部人才流动机制,做到人尽其才,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拉大在职人员的工资差距,使高收入者的积极性得以持久,使低收入者向高收入者看齐,形成一种奋发向上的局面。另一方面,对下岗人员要做好安置工作,如资助部分资金鼓励下岗人员创办个体、努力为下岗人员创造再上岗机会等。通过这些方式,可以使团队成员增强归属感,积极支持团队改革,并通过自己的行动,为团队分忧解难,树立“我为团队,团队为我”的团队意识,进而增强团队凝聚力。
3.正确行使领导职能
领导是引导和影响个人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某种目标的行动过程,是一种借助他人完成目标的过程。领导者要在不断增强自身素质、加强管理水平的同时,善于运用民主的方式、恰当的授权方式,给团队成员和各级管理者以参与团队管理、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了解被领导者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以避其所短、扬其所长,从而调动下属的积极性,达到增强团队凝聚力的目的。
4.加强团队规范建设、建立完整的员工奖惩制度
健全完善的团队规范,如考勤制度、奖惩制度、质量检查制度、财务制度等,是鼓励先进,约束落后,增强团队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公平是每个员工都希望团队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公平是使员工踏实工作;相信付出多少就会有多少回报;相信自身价值在团队中能有公正评价。使员工相信并真正体会到他们的付出和回报是公平的。建立员工激励制度,包括经济激励,权力激励和培训发展激励,对于优秀员工不但在工资、奖金、福利给予倾斜,还要加强其社会地位和声誉,从而达到加强员工工作积极性的目的。同时惩罚作为负激励的手段是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运用好正激励手段。注意收入分配 的公正性、合理性和激励性,要与员工的工作岗位、绩效、能力、贡献等联系起来,拉开收入档次,用量化的经济指标来衡量员工不同的能力和价值,在团队内部建立能力优先机制。
5.深化内部的分工,使分工更明确,标树外部强敌。
很多团队过分强调职权晋升,以此激发员工上进心,催化员工积极性,但不留神却产生误导,制造了好多的内部矛盾,无法调和。要么忍痛割爱,要么坐观矛盾激化,使团队涣散。其实,理智的团队引导必须使员工加强危机意识,真正的竞争来自于外部,只有团队内部上下同心,协调一致,争取团队的功绩,才留有个人空间,团队自身若得不到稳定发展,就不能满足员工的各种期望。当然,任何团队都无法保持永远的清洁。团队用人之道在于宜以德为本,讲究量身定做,品行优先,对待个人主义、消极思想者可及时警告,善利善导,仍不能促其矫正,则坚决予以淘汰。而对于不良品质者则立刻开除队伍,绝不姑息。
参考文献:
[1] 《领导三讲》彭宁编著 沈阳出版社 2003年10月第1版
[2]《你是最棒的管理大师》 赵丁编著 地震出版社 2004年5月第1版
6.如何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篇六
党的十八大作出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大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积极贡献。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
(1)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是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基础工程,对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群众服务需求日益增多,特别是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许多改革发展稳定举措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基层党组织要转变工作方式、改进工作作风,把服务作为自觉追求和基本职责,寓领导和管理于服务之中,通过服务贴近群众、团结群众、引导群众、赢得群众。各级党组织要充分认识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引领基层党建工作,使服务成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鲜明主题,推动基层党组织在强化服务中更好地发挥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使党的执政基础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2)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分类指导、统筹兼顾,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强化服务功能、改进服务作风、提高服务能力、完善服务保障,不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全面深化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3)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要坚持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服务改革,就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做好宣传引导、统一思想工作,协调处理改革涉及的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组织动员广大党员和群众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为推进改革贡献力量。服务发展,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凝聚发展力量,营造发展环境,提供发展动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服务民生,就是贯彻落实党的惠民利民政策,为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创造条件,为解决群众上学、看病、就业、养老、住房等实际困难提供服务,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主动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服务群众,就是自觉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既认真倾听群众意见,维护群众利益,按照群众的需求和意愿提供服务,又充分运用民主协商、耐心说服和典型示范等方法教育引导群众,团结带领群众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生活。服务党员,就是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从思想、工作、生活上关心党员,尤其要帮助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和流动党员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党员的归属感、光荣感、责任感,激发党员服务群众内在动力。
(4)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要达到“六有”目标:一是有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建设服务意识强、服务作风好、服务水平高的党组织领导班子;二是有本领过硬的骨干队伍,培养带头服务、带领服务、带动服务的党员干部队伍;三是有功能实用的服务场所,建设便捷服务、便利活动、便于议事的综合阵地;四是有形式多样的服务载体,创新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工作抓手;五是有健全完善的制度机制,形成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的工作制度;六是有群众满意的服务业绩,取得群众欢迎、群众受益、群众认可的实际成效。经过3至5年努力,使基层党组织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服务能力明显提高、服务成效明显提升,各领域涌现出一大批符合“六有”目标的基层服务型党组织。
二、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主要任务
各领域基层党组织要牢牢把握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总体要求,全面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自觉按照民主集中制办事,找准开展服务、发挥作用的着力点,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5)强化服务功能。农村党组织要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搞好服务,引导农民进行合作经营、联户经营,开展逐户走访、包户帮扶,及时办理反馈群众诉求,帮助群众和困难党员解决生产生活、增收致富中的实际问题。国有企业党组织要围绕生产经营和队伍建设搞好服务,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建立职工诉求办理制度,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组织党员和职工为企业改革发展建言献策。街道、社区党组织要围绕建设文明和谐社区搞好服务,定期开展民情恳谈,组织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为群众服务,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机关党组织要围绕服务中心、建设队伍搞好服务,落实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推动机关干部深入基层、服务基层、转变作风。高校党组织要围绕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搞好服务,把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搭建师生成长发展平台,引导广大师生讲理想跟党走、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事业单位党组织要围绕深化分类改革、促进事业发展搞好服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激发党员和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推动公益服务水平不断提升。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要围绕促进生产经营、维护各方合法权益搞好服务,在职工群众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在企业发展中发挥政治引领作用。社会组织党组织要围绕凝聚群众、激发活力、促进发展搞好服务,引领社会组织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发挥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6)健全组织体系。适应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的变化和需求,优化组织设臵,扩大组织覆盖。农村在以建制村为主设臵党组织的基础上,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产业链全面建立党组织。城市在依托街道、社区设臵党组织的同时,在片区、楼宇和流动党员集中点建立党组织,在社区居民中按照志向相投、兴趣相近、活动相似的不同群体建立党组织。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等领域,采取单独组建、区域联建、行业统建等方式建立党组织,加快推进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探索建立网络党组织,通过QQ群、微博客、微信等开展党的活动,拓宽党建工作网络阵地。推行区域化党建,可以由街道、社区党组织与辖区内单位党组织共同组建区域性党组织,也可以依托居民区、商务区、开发区等组建区域性党组织,合理划分服务网格,组建网格服务团队,做到有群众的地方就有党组织提供服务。
(7)建设骨干队伍。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特别是书记队伍建设,创新选拔培养机制,采取上级选派、跟踪培养、群众推荐等方式,选拔党性强、能力强、改革意识强、服务意识强的党员担任党组织书记。选派得力党员干部到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和贫困村党组织担任书记或第一书记。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教育培训和监督管理,引导他们提高为民服务本领,强化廉洁履职意识;分级负责、分类培训,用2至3年时间,把各领域党组织书记轮训一遍。加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配强乡镇、街道党务工作力量,充实机关、事业单位专职党务工作者,加大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指导员选派力度,引导他们专心致志做好本职工作、履行服务职责。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做好发展党员和培训工作,注重把党员培养成服务骨干,严格党员日常教育管理,促使他们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教育引导基层干部和广大党员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主动服务群众,扎扎实实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8)创新服务载体。围绕群众多样化需求,坚持立足实际、尽力而为,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开展服务。依托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坚持一室多用,丰富活动载体,推广机关干部下基层、结对帮扶、为民服务全程代理、一站式服务、窗口单位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等做法,深入开展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党员承诺践诺等活动,为服务群众创造条件、提供动力。推行网络服务,推动基层党建信息化工作平台和网上民生服务平台整合,加快全国党员信息库建设,充分运用共产党员网、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党员干部手机信息系统等开展服务。(9)构建服务格局。基层党组织要带动群众组织、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开展服务,协调面向基层的公共服务、市场服务和社会服务。深入开展以服务为主题的党建带工建、带团建、带妇建活动,充分发挥群众组织服务作用。建立健全各级党代会代表联系党员服务群众制度,广泛开展以党员为骨干的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各类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开展服务,培养群众服务骨干,引导群众参与服务、自我服务、互相服务,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服务格局。
三、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方法措施
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情况千差万别,任务十分繁重。要坚持统筹协调,积极探索实践,改进方法措施,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工作落实。
(10)精心谋划设计。各地区各行业系统要在深入调研、摸清底数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研究谋划本地区本行业系统的基本思路、总体布局和推进步骤,制定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各领域基层党组织职能定位、不同特点和工作基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提出切合实际的具体目标和工作措施。坚持统筹谋划,通盘考虑,把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与全面深化改革结合起来,与完成本地区本单位中心任务结合起来,使各项工作衔接紧凑、推进有序。(11)突破重点难点。针对地区之间、领域之间、机关与基层之间的不同情况,找准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重点解决组织设臵是否合理、隶属关系是否顺畅、领导班子是否健全、工作制度是否完善、经费场所保障是否落实,以及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宗旨意识牢不牢、工作作风好不好、服务能力强不强等问题,坚持什么问题突出就着重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紧迫就抓紧解决什么问题。要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剖析根源、把握规律,特别对普遍存在、反复出现、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注重从体制机制、组织领导等方面查找原因、研究解决,以重点难点问题的突破带动整体工作不断提升。
(12)坚持上下联动。整合各级各方面力量和资源,综合协调,以上带下,多方面配合,多措施并举,帮助基层党组织解决困难和问题。各系统各部门给基层安排任务,要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原则,提供相应的资金和资源,并以基层组织为主渠道落实到位。推行部门包村、企业联村、村居共建,实现城乡基层党组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引导区域内不同类型党组织共创共建,实行强村带弱村、中心村辐射周边村,组织基层干部跨区域挂职培训锻炼。加强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支持。
(13)强化典型带动。善于发现和培育典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在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各地区各领域都要挖掘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群众公认的先进典型,为基层党组织树标杆、作样板。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基层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及时总结经验,加大推广力度,用基层经验推动基层工作。充分运用各类媒体,大力宣传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强对基层党员干部的正面宣传,形成良好舆论导向,积聚推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正能量。
(14)跟踪督查考核。加大督促检查和跟踪落实力度,建立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考核制度,实行分类考核、动态管理。各地区各部门党组织要本着简便易行、务实管用的原则,制定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按照基层自评、群众测评、组织考评的步骤进行考核,加大群众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服务评价权重。要把考核结果作为对党组织工作业绩评价的重要内容。垂直管理部门党组织对基层单位党组织考核评价,要坚持条块结合,既要听取系统内干部群众意见,又要听取所在地党组织和服务对象意见。
四、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各级党组织的重要责任。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组织部门牵头协调,行业系统具体指导,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整体合力,并同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紧密结合起来。(15)强化领导责任。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建立并落实市、县、乡党委书记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制度,把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作为主要内容,每年组织开展一次专项述职和评议考核,上级党委组织部门要派人参加专项述职。各级机关和各行业系统党委(党组)要建立相应的述职评议考核制度。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建立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联系点,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指导工作。
(16)层层分解任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市(地、州、盟)党委要抓好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总体规划、资源统筹、宏观指导和督促检查。县(市、区、旗)党委要制定具体实施意见,细化政策措施,搞好组织协调,指导探索创新,破解工作难题。乡镇党委、街道党(工)委要加强自身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抓好村、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各行业系统党委(党组)要同地方党组织密切配合,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
7.浅谈如何加强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 篇七
一、我市农机化服务体系现状
目前全市五县四区现有农机化管理机构10个, 农机化推广机构97个, 农机化监理机构11个, 农机化培训机构5个。实有人数463个, 在编人数431个。近几年在国家扶持政策的大力推动下, 各项工作水平明显提高。
1. 全市农机装备水平明显提高
从2005年开始我市落实国家农机购机补贴政策以来, 全市农机化出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农机装备总量迅速增加。到2009年底, 农机总动力达到254.04万千瓦, 比2005年152万千瓦增加了102.04万千瓦, 拖拉机拥有量达到138866台, 比2005年66115台增加了72751台。这样的增长速度得益于五年来我市享受国家补贴5724.95万元, 省政府补贴615万元。直接拉动农民自筹投资6亿多元, 大大促进了我市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
2. 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迅速提升
到2009年底全市机耕地面积达到583.1千公顷, 比2005年239.5千公顷增加了248.6千公顷;机收面积70.4千公顷, 比2005年7.2千公顷增加了63.2千公顷;综合农机化水平达到60%, 比2005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
3. 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实现了新突破
在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工作方面, 近几年我们主要紧密结合我市农业生产实际需要, 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 通过现场会、示范区项目建设和农业科技大集等形式进行宣传, 使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水稻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等离子体种子处理、药剂机械喷洒、水旱田全程机械化等新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 农机化专业服务组织蓬勃兴起
目前我市各类农机化服务组织11000多个, 资产20万元以上, 农机大户376户, 农机专业合作社948个, 覆盖全市87个乡镇, 作业面积达到2844公顷, 成为我市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5. 农机监理工作得到了切实加强
全市深入开展农机生产“三项行动”, 促进平安吉林建设, 以开展平安吉林创建为载体, 建立健全了农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结合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执法行动、治理行动、宣传教育行动“三项”行动,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依法行政”的理念。以整体提高“三率”为重点, 农机监理人员深入到村、社、户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机械依法检查挂牌、持证及年度检验等情况, 有效遏制了无牌、无证行驶、酒后驾车、超速超载、违章载人、违章作业等不良行为的发生。
6. 农机化培训、信息宣传工作上了新台阶
紧紧围绕我市农机化发展, 大力推广新机具、新技术, 服务新农村建设这个大局, 宣传政策, 展示成就, 扎实做好农机化培训和信息宣传工作。每年举办各种培训班30多期, 培训各类人员3000多人次。做到了报纸有字、广播有声、电视有影,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目前农机化服务体系还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体制不顺, 职责不清
县级的农机部门归农业水利局管理, 乡镇农机站归属县、乡双重管理, 实行的是“以块为主, 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 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精力放在包村搞行政工作上, 农机干不专、人员缺少的现象比较突出。
2. 硬件配套保障跟不上, 服务网络不健全
大部分乡镇农机站工作条件差, 办公场所简陋, 无设备、无场地、无交通工具, 甚至有一部分农机站租场地办公。农机化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发展步伐缓慢, 各地财政只保工资, 不下拨工作经费。因此市、县中枢作用难以发挥, 农机技术指导不到位。
3. 专业技术力量薄弱
农机队伍知识老化, 农机专业人员不足, 非专业人员比例占20%以上。
4. 职业技能培训和知识更新困难
由于没有场地、没有经费、没有新机具、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基地, 职业技能培训和知识更新困难。
三、对策与建议
1. 理顺体制, 明确职责
建议落实中央有关要求, 确保基层农机化公共服务机构在公益性定位基础上, 尽快理顺农机化管理公共服务体系。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办公场所设备、工作经费方面给予保障。
2. 加大对农机化资金投入力度
围绕新技术推广项目同时下拨一定比例的工作经费, 促进农机化事业又快又好发展。
3. 做好农机购置补贴工作
继续加大农机购置补贴范围, 逐年增加购置补贴资金额度, 充分调动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
4. 加强培训
加大对农机推广、培训、知识更新的培训力度。省、市要逐年建立制度, 迅速提高专业人员知识更新的步伐。
5. 大力扶持新兴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下发有关扶持专业合作组织各种优惠政策的文件, 鼓励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向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方向发展。引导农民由传统的产销合作向新型的产权合作方向发展, 积极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流转。
6. 完善奖励制度
8.如何加强服务团队建设 篇八
对高校来说,需要做的是结合本地实际,先行先试,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好做法,不断创新新经验,不能存有“算,观,望”思想,根据中央政策文件和要求。就高校而言,要建设高校服务型党组织,积极推进高校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不仅关系高校自身的发展,更牵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以“人”为本
1.一切为学生的办学理念,努力为学生提供服务
例如,给学生提供活动中心,课余活动场所。除了提供场所,应当给予便利的服务,让学生活动起来更舒适,更便利。现在上课场所都能承担教学任务,但如果再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例如,在公共空间创建阅读的小角落,有小长椅或者小桌椅,让学生在等待上课时有一些休息的小场所。
2. 高校服务型党组织的新任务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高校服务型党组织就有了新的任务。当前,无论学生还是教师,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让教师在教学中更好的发挥,如何组织管理学生群体,建设和谐高校优质的高等院校,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服务,让教师愉快的教学,把广大的学生积极性都发挥出来,认真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3.推进制度化、经常化,建设高校服务型党组织
为了强化基层党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要推进制度化、经常化,建设高校服务型党组织。高校各部门是为了教师和学生服务的,而不是指挥老师和学生的部门。要始终把服务于大学生和老师刻在心上,不断增进与大学生的感情,不断促进同事之间的交流,就是为了更好地贯彻群众路线,切实解决大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使广大师生永远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永远坚持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二、新时期高校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现状及问题
高校党组织建设实践体现:领导重视,建设机制,实践创新。部分高校在服务社会、服务地方、服务校内师生等方面积极想办法。建立爱心基金、党群共建、制定困难党员补助办法等。更多的则是针对某方面的工作需要,研究制定制度。如党支部联系,困难学生制度等。仍然存在一些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一是服务理念问题,二是服务能力问题,三是服务环境问题,四是服务内容问题。
三、思路和建设
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不简单等同于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服务工作,应更多强调的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价值取向,建设理念的逐步回归。使其更加符合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党组织设置,党员发展,党组织工作方式和内容等一系列的政策。是逐步调整和完善的渐进式过程,需自下而上的进行探索,自上而下进行顶层设计与整合規范。明确定位强化服务意识,强调“以人为本,要求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胡锦涛同志所强调的;开拓创新,改进方式方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绝不是空口号,必须落实到位,落实到关心师生员工工作和生活中去;监督保障,建设长效机制的高校党组织建设。将服务服务师生纳入组织活动的主要内容。保证时间,定期开展,同时将服务师生工作与日常行政工作结合起来。
四、总结
通过落实服务型党组织活动,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为推进其他领域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和即将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供参考和借鉴。
(作者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如何加强服务团队建设】推荐阅读:
如何加强班级学风建设07-18
如何加强思想政治建设06-16
如何全面加强党的建设06-22
如何加强检察人才队伍建设08-22
独立学院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08-18
浅谈如何加强基层中队警营文化建设07-02
试论如何在改善民生中加强社会建设?08-06
浅议如何加强和改进领导干部作风建设08-21
当前条件下如何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09-27
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乡镇党风廉政建设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