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报告名词解释

2024-07-08

病例报告名词解释(精选14篇)

1.病例报告名词解释 篇一

计划生育死亡病例报告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疫情监测,提高疾病监测系统的预警能力,及时发现诊断不明、可能死于传染病的病例,主动采取措施控制疫情。同时了解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的死因构成,分析其动态变化趋势,加强对可能发生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等新发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的防范工作,依据《全国死因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规范》特制定本制度。

1、凡在医疗机构发生的死亡个案(包括到达医院时已死亡,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院内诊疗过程中死亡),均应由诊治医生作出诊断并逐项认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不明原因肺炎或死因不明者必须将死者生前的症状、体征,主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及诊治经过记录在《死亡医学证明书》上的调查记录栏内。

2、凡需公安司法部门介入的死亡个案,由公安司法部门判定死亡性质并出具死亡证明,辖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该地区地段预防保健工作的医生根据死亡证明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

3、认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要求使用蓝色或黑色签字笔,内容完整、准确,字迹清楚,填报人签名,单位盖章。填写项目包括:姓名、性别、民族、主要职业及工种、身份证号、户口地址、现住址、生前工作单位、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实足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死亡地点、疾病最高诊断单位及诊断依据、可以联系的家属姓名及住址或工作单位、联系电话、住院号、医师签名、单位盖章、填报日期。致死的主要疾病诊断及根本死因。

4、医疗机构指定专人每天收集本院内《死亡医学证明书》及副卡,并在7天内完成对卡片的审核和网络报告。网络填报时,需要将《死亡医学证明书》死因链、调查记录等原始信息如实录入,并进行根本死因确定及编码。

5、医疗机构的死亡报告管理人员应对收到的《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疑问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必须及时向诊治(填写)医生进行核实。

6、死亡统计资料或分析信息的管理和使用相关单位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有关规定执行,不得擅自公布。

2.病例报告名词解释 篇二

1 发病情况

某乡兽医站饲养有成年种公猪5头, 其中大约种公猪3头, 长白种公猪2头 (其中后备公猪1头) , 负担全乡能繁母猪的配种, 平均每头公猪配种母猪近200头, 公猪每3d采精1次, 病前配种及母猪产仔率情况良好。后有大约、长白2头公猪相继出现无精症, 肌注丙酮酸睾丸素15mg/头进行治疗, 1个月后仍不见好转。

某猪场1头湖北白猪IV系公猪出现无精症, 经激素治疗亦无好转。

2 调查与诊断

经调查, 3头发病公猪年龄在3~5岁, 体重约140~170kg, 体态适中。公猪饲养采用限量饲喂, 每头每日投喂配合饲料5.5~6.5kg, 消化能为14 644~25 104k J (据饲料配方计算) , 可消化粗蛋白为205~350g。由于青饲料受来源限制, 投喂量每头每日不足0.5kg, 品质也因季节时好时坏, 而且配合日粮中没有添加维生素。

发病前种公猪的采精、配种、受胎率均较正常, 也未感染其他疾病。发病后食欲、精神、体温正常, 仅见睾丸稍有肿大 (2头) 或缩小 (1头) , 阴茎未见病变。采精时, 公猪能正常爬跨台猪, 射精量为150~400m L, 属正常范围。但精液呈淡蓝色, 略有腥味, 沉降慢, 沉淀物少。显微镜检查, 观察到少量胶冻状物, 但没有观察到精子。据反应, 公猪病初表现为镜检时精子变稀, 活力减弱, 精子多为原地摆动。几天后再检查, 精液中已无精子, 肌注激素后再检查仍无精子。

检测发病公猪的血液, 血磷、血钙均属正常范围。

两猪场公猪舍均有足够面积的运动场, 可自由运动, 周围无不良刺激源, 采精频率为每2~3d采1次。

根据现场调查和显微镜检查结果, 判定公猪的无精症是由于饲养不当, 能量和蛋白质水平不高、维生素尤其是VA、VE缺乏引起。

3 治疗措施

(1) 调整饲料配方, 注重饲料的多样搭配, 适当提高能量和蛋白质水平。配方为:玉米20%、小麦29.5%、麸皮17%、米糠8%、菜枯8%、豆类10%、蚕蛹5%、骨粉2%、食盐0.5%, 并供给优质青饲料。

(2) 增加青饲料喂量。每日每头种公猪投喂新鲜优质青绿多汁饲料 (如苕藤、空心菜等) 3kg。

(3) 每日每头补喂大豆芽菜1kg或复合维生素片10~12片、花生油50~75m L、鱼肝油15~20m L (或肌注VA10~20万单位) 拌料饲喂, 治疗15d。

(4) 加强种公猪的运动。每天坚持放牧或驱赶种公猪运动1~2h, 以增强机体代谢和食欲, 并可觅食一些所缺的营养元素。

(5) 减少采精次数。采精频率由原来的3d一采改为5d一采, 并进行检查, 防止性亏损或停采引起的性功能退化。

(6) 在夏天高温季节, 除采取防暑降温措施外, 用凉毛巾冷敷睾丸, 2次/d, 每次10~20min。

(7) 搞好环境卫生, 供应充足清洁饮水, 不喂变质或腐败的饲料。

4 治疗结果

经15d左右的调理和治疗后, 开始出现有一定活力的精子, 1个月后痊愈, 可进行正常繁殖。

5 小结

引起种公猪繁殖障碍的原因较多, 包括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引起的传染性因素, 衰老性、使用过度、营养性、中毒性等管理不善引起的非传染性因素[1,2]。应认真进行综合判断、分析病因争取做到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

5.1 严格挑选仔猪

在选留种猪时应认真挑选仔猪, 凡睾丸大小不一或睾丸发育不良等先天性生殖器官发育不良者应予淘汰。

5.2 调节内分泌机能

因激素分泌异常的种猪主要为雄性激素分泌减少, 在维持猪体健康的同时, 可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80mg, 或孕马血清100mg, 或丙酸睾丸酮80mg肌肉注射。

5.3 供给充足的营养物质

种公猪饲料要以高蛋白为主, 粗蛋白含量在14%~18%以上, 供给种公猪的能量饲料不宜过高, 维生素、矿物质要全面, 尤其是VA、VD、VE不能缺乏, 以充分发挥营养物质之间的互补作用。配种期间日喂量应在非配种期饲料的基础上再增加25%, 可加喂鱼粉、鸡蛋、复合多维和青饲料。在种公猪的饲粮中应含有0.75%左右的钙, 可吸收的钙和磷的正常比例应为1∶1或2∶1;有条件的可加喂些青绿多汁饲料, 还需注意部分和生殖相关的矿物质 (镁、锌、硒) 及维生素 (VA、VE) 的最低需要量添加。

5.4 改善饲养环境

青年种公猪要单圈饲养, 避免相互爬跨、自淫、早泄、阳萎等现象;要远离母猪栏舍, 避免外激素刺激而致性麻痹;栏舍要宽敞明亮, 通风、干燥、卫生;夏季高温季节要注意防暑降温, 冬季要保暖防寒。

5.5 科学调教

对种公猪应在7~8月龄开始调教, 10月龄正式配种使用, 配种过早可影响种猪使用年限[3]。调教时要用比公猪体形小的发情母猪, 若母猪体形过大, 易造成初次配种失败, 而影响公猪性欲。调教时, 饲养员要细心、耐心, 切忌鞭打等刺激性强的动作。

5.6 加强运动, 合理使用

后备种公猪要给予适当的运动, 每天早晚各运动1次, 每次运动1h, 保证每天运动时间不少于2h[4]。通过运动可锻炼肢蹄, 保证种用体形。按照种公猪的年龄、体况, 掌握好配种强度。1~2岁的青年公猪每周配种2次, 每配种1次需休息1~2d;3~4岁的壮年公猪可每天配种1次, 连配5~6d休息1d;4岁以上公猪每隔1~2d配种1次;5岁以上的公猪按计划更新淘汰。

5.7 科学防治传染病引起的繁殖障碍

应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 制定免疫程序, 并严格进行预防接种。加强圈舍及环境消毒, 及时驱治体内外寄生虫。在交配前应注意对公、母猪的外生殖器进行清洗消毒;发现种猪异常立即隔离并对症治疗。同时, 还可在饲料中适当添加抗菌素防止继发感染, 在引进公猪的过程中也要切实做好隔离、观察及疫苗注射。

参考文献

[1]裴兰英, 路建彪, 武目胜.聊城及周边地区的猪繁殖障碍病及其防治[J].山东畜牧兽医, 2006 (2) :19-21.

[2]王孝平, 李晶.母猪繁殖障碍的原因分析[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09 (12) :66.

[3]王常军, 王阜生.浅谈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J].中国畜禽种业, 2010 (1) :56.

3.仔猪病例分析报告 篇三

【关键词】仔猪;病例分析;报告

仔猪在出生后,生长发育很快,1月龄体重能达到出生时的六倍之多,伴随着仔猪的快速发育生长,会有一些常见疾病发生。如果养殖(场)户能引起高度重视并及时救治,一般都能成活,使养殖(场)户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某村某人从外地购进两汽车仔猪,以赊账形式卖给村民。3d后,这批仔猪相继发病,死亡。以下痢、胸腹部皮肤呈暗紫红色和肠道坏死性炎症为主要特征。经现场检疫和剖检变化观察,怀疑为仔猪副伤寒病。为了进一步确诊,我们做了病原分离鉴定,并对其培养特性做了观察,现分析如下。

1 仔猪常见病例分析

1.1 仔猪下痢

仔猪下痢病的临床表现包括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腹泻、黄痢、白痢、红痢、血痢、寄生虫性下痢等,下痢病是仔猪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且对成活率的影响很大,成为仔猪疾病的第一死因。病料分别接种于麦康凯和SS琼脂平板上,置37℃培养24h观察菌落,再从有代表性的菌落上分别钩菌划线于EMB、血液琼脂平板上做同样的培养观察,将初分离出的细菌在室温放置2d后,再观察一次。

1.2 仔猪假死

仔猪出生时由于母猪身体状况欠佳,分娩时有产道异常、胎位不正,分娩时间过长等情况发生,以及仔猪口腔充塞黏液等原因造成的短期窒息,而心脏仍然跳动的现象称为假死。假死仔猪如不能得到及时救治,很快就会死亡。

1.3 仔猪水肿

仔猪在断奶后7~15天较容易引发水肿病,病猪表现为食欲不振,体温稍高,有的仔猪伴有腹泻或便秘,四肢無力,站立不稳,有的仔猪眼睑和头颈部水肿,严重者口吐白沫而死。

1.4 仔猪贫血

这种情况多发生在猪舍以木板或者水泥为地面的养殖(场)户,并且又不采取补铁措施的养猪场内,春季发病较多。是2~4周龄哺乳仔猪由于缺铁或因为摄入铁的量不足而发生的营养性贫血。主要表现为可视黏膜苍白,血液稀薄,红细胞低于正常值,消瘦,全身衰竭等症状。如果能及时发现、预防和治疗,将会避免给养殖户造成较大损失[1]。

2 仔猪下痢病例分析报告

一养殖场有一批仔猪相继发病,大部分死亡。表现为下痢,胸部和腹部皮肤暗红,怀疑为细菌性痢疾。经过对现场检疫检测以及病原分离鉴定,现将病例分析做如下报告,为以后研究此类疾病提供实践依据。

(1)细菌鉴别与结果分析。通过细菌鉴别方法,在无菌状态下采取病死仔猪的心血以及肝脏、脾脏、肾脏、胆囊和肠系膜淋巴结涂片,运用革兰氏染色镜检对分离的培养物做同样检验。结果显示细菌形态为菌体短而粗,两端有鞭毛,无芽孢,无荚膜,两端钝圆,为中等大小的革兰氏杆菌,呈阴性,能运动。

(2)各种生化培养基分别按常规要求配制,做生化和血清学试验。结果显示蔗糖、肌醇、硫化氢、尿素酶、乳糖、V-P等显示为阴性,甲基红、枸酸盐、动力显示为阳性,葡萄糖、麦芽糖、甘露醇显示为产酸产气[2]。

(3)病料分别接种于麦康凯平板上,在37℃的环境中培养24h,这时从有代表性的菌落中钩菌,于血液琼脂平板上再做一次培养观察,将分离出来的细菌在室温环境下放置两天,继续观察。结果显示,出菌器官为肝脏、胆囊和肠淋巴,细菌培养后长出光滑、圆润、半透明的菌落,颜色呈淡绿色,溶血。在血液平板上再一次培养,长出形状像露珠、略微隆起、光滑、圆形,颜色为淡灰色的半透明菌落。常温放置两天后继续观察,此时菌落外围有一圈黏液,表面有细致的放射状纹理。

(4)用三只小白鼠做动物试验,将肉汤培养物接种于小白鼠腹腔内,每只接种0.4ml;另取三只小白鼠,腹腔内注射0.4ml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结果是接种培养物的小白鼠,相继在5~8d内死亡,解剖小白鼠后分离出与接种物一致的细菌。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小白鼠状态均良好 [3] 。

3 结论

通过病原分离鉴定结果分析,结论为从病死仔猪的身体组织内分离的细菌,生长条件要求不高,在常用培养基上生长良好,但是经不良环境影响后容易发生变异,通过血清试验和小白鼠接种试验,以及对菌落培养特性的观察,结果符合猪霍乱沙门氏菌的特性,以此认为仔猪死亡的病因为猪感染致病微生物导致下痢。

参考文献

[1]王林果,蒋玲艳,杨海霞. 芒硝作为添加剂对小白鼠生长性能的影响研究[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5)

[2]龚云登,周代军,易志恩. 仔猪沙门氏菌病的诊断、防治药物筛选与防控[J].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

4.病例分析报告 篇四

一、材料与方法

1.细菌鉴别。无菌采取病尸心血、肝、脾、肾、胆囊、肠系膜淋巴结等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还对分离的肉汤培养物做同样检验。

2.病料分别接种于麦康凯和SS琼脂平板上,置37度培养24小时观察菌落,再从有代表性的菌落上分别钩菌划线于EMB、血液琼脂平板上做同样的培养观察,将初分离出的细菌在室温放置2天后,再观察一次。

3.生化和血清学试验。各种生化培养基分别按常规要求配制,诊断血清由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

4.沙门氏菌增菌液的增菌效果比较。

5.动物试验。小白鼠3只,腹腔接种肉汤培养物,每只0.4ml。对照小白鼠3只,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每只0.4ml。

二、结果

1.细菌形态。菌体为短而粗两端钝圆、有鞭毛、无芽孢和荚膜,中等大小的革兰氏阴性杆菌,能运动。

2.出菌器官为肝、胆和肠淋巴,编为Ⅰ、Ⅱ、Ⅲ。细菌在麦康凯、EMB(伊红美兰)和SS琼脂平板上培养,长出圆整、光滑、湿润、半透明的菌落;在血液脂平板上菌落呈淡绿色、β溶血;在普通琼脂平板上长出圆形、针头大,露珠样,略隆起,光滑,湿润,淡灰色半透明的菌落。初分离出的细菌经37度培养1天后,再于室温放置2天,菌落形成外围绕有一圈的粘液堤,表面见有细致的放射纹。

3.生化和血清学试验,结果见表1。

4.细菌在普通肉汤中37度培养18~24小时,可见均匀一致的中度混浊,48小时后,管底出现粉状沉淀,72小时摇振时,沉淀呈云雾上升,细菌在肉汤和平板琼脂培养基经正常培养24小时后,除少数在干燥琼脂培养基上的细菌失去活性外,其余的都有活力。

5.增菌液的增菌效果相互对比中,各增菌肉汤的3组同样菌数的管,经培养18小时,菌检定性结果一样,详见表2。

6.肉汤培养物接种小白鼠3只,分别经5、7、8天后死亡,剖鼠分离出与接种物相一致的细菌。对照小白鼠健活。

三、小结与讨论

1.从死猪尸体组织中分离的3株菌,经形态观察,培养特性观察,生化试验,血清反应和小白鼠接种,结果符合猪霍乱沙门氏菌的特征,证明仔猪死亡的病原为猪霍乱沙门氏菌。

2.本菌生长条件要求不高,在常用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但经过传代和不良环境影响容易发生变异,粘液堤试验就说明这一点。在多元培养基上生长需37度24小时以上的培养,才能使培养基全部转为绿色。

5.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制度 篇五

1.住院病人发生医院感染,应由主管医生于24小时之内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主管医生须即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卡》随即送到感染科。

2.由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卡后到病区调查、核对、登记,并定期对医院感染病例进行统计、分析。

3.凡发现在同一病区三例以上的相同细菌感染的病例,科室质控员应立即电话通知医院感染管理科,及时查找原因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暴发流行发生,对不及时报告的个人与科室予以一定处罚。

4.疑为医院感染病人应及时采集标本送检,在转科后已留标本报告阳性,并确诊为院内感染者,由转出科室补填登记卡并注明转归。

5.出现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医院感染管理科于24小时内报告主管院长和医务科,并通报相关部门。

6.医院感染管理科常规进行漏报调查,漏报与隐瞒不报,予以相应处罚。

医院感染流行、暴发处置原则

1.临床科室必须及时查找原因,协助调查和执行管理制度。2.医院感染管理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

(1)证实流行或暴发,对怀疑患有同类感染的病例进行确诊,计算其罹患率,若罹患率显著高于该科室或病房历年医院感染一般发病率水平证实有流行或暴发。(2)查找感染源,对感染病人、接触者、可疑传染源、环境、物品、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等进行病原学检查。

(3)查找引起感染的因素,对感染病人及周围人群进行详细流行病学调查。(4)制订和组织落实有效的控制措施,包括对病人做适当治疗,进行正确的消毒处理,必要时隔离病人甚至暂停接收新病人。

(5)分析调查资料,对病例的科室分布、人群分布和时间分布进行描述;分析流行或暴发的原因,推测可能的感染源、感染途径或感染因素,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和采取控制措施的效果综合做出判断。

(6)写出调查报告,总结经验,制定防范措施。3.报告主管院长,并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协助感染管理科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控制工作,并从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予以保证。

(1)协助当地疾病控制部门进行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的调查与控制。

(2)组织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成员,指导医院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制定有效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3)根据需要,组织有关专家协助对感染病人的诊治。4.当其他医院发生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时,对本院同类潜在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

5.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一、标准预防

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其基本特点为:

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二、标准预防的措施

1.洗手: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不论其是否戴手套,都必须洗手,遇有下述情况必须立即洗手,如摘除手套后;(接触病人前后)可能污染环境或传染其他人时。

2.戴手套:接触病人的上述物质及其污染的物品时,接触病人粘膜和非完整皮肤前均应戴手套;对病人既接触清洁部位,又接触污染部位时应更换手套。

3.上述物质有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眼、口罩,并穿防护衣,以防止医护人员皮肤、粘膜和衣服的污染。

4.被上述物质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应及时处理。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应进行清洁和消毒。

5.污染的床单及时处理,防止接触病人的皮肤与粘膜,以防污染衣物及微生物传播。

6.锐利器具和针头应小心处理,以防刺伤。

7.医护人员进行各项医疗操作,清洁及环境表面消毒时,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

8.污染环境或不能保持环境卫生的病人应隔离。

三、医护人员的防护要求 1.基本防护:

防护对象:在医疗机构中从事诊疗活动的所有医、护、技人员。着装要求:工作服、工作帽、医用口罩、工作鞋。2.加强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体液或可疑污染物操作的医护人员,传染病流行期的发热门诊的工作人员;转运疑似或临床诊断传染病的医护人员和司机。

着装要求: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可按危险程度使用防护用品。隔离衣:进入传染病区时。

防护镜:有体液或其他污染物喷溅的操作时。外科口罩:进入传染病区时。

手套:操作人员皮肤破损或接触体液或破损皮肤粘膜的操作时。面罩:有可能被病人的体液喷溅时。鞋套:进入传染病区时。3.严密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作,要给特殊感染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切开吸痰等操作和做传染病尸解的医务人员。

职业暴露处理及报告制度

为了防止血源性传播疾病对医院职工的感染,要求医务人员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操作并做好标准预防,如一旦发生锐器刺伤情况,立即按下列规定进行: 1.立即用软肥皂液和流动的清水清洗被污染的局部,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75%的酒精或0.5%碘剂对伤口局部清洗消毒、包扎处理。2.尽可能了解暴露源的危险程度。

3.立即报告感染管理科,并做相应登记。

4.由感染性疾病科指导预防及治疗(书写相关病历)。

5.医院感染科除对刺伤职工进行血样监测外,并追踪随访六个月。

6.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 篇六

为了加强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工作,确保死亡病例的及时准确上报特制定本制度。

一、临床医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要求

临床医生要求清楚完整准确及时的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婚姻、文化程度、住址、死亡地点、根本死亡原因、死亡日期、诊断单位、诊断依据、死因编码等。

二、急诊、住院死亡病例登记的管理

急诊及住院医师要做好死亡病例的登记。登记簿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就诊日期、疾病诊断、转归情况(是否死亡、死亡原因、死亡日期等)基本内容。并对死亡病例进行讨论,并做好记录。

三、死因编码和网络直报的要求

临床医生在确认病人死亡后,应立即填写死亡病例报告卡交予网络直报员。网络直报员收到死亡病例报告卡,在核实确认后,应在规定的时限内将卡片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直报并做好报告卡的收集、保存和登记。

四、死亡病例责任科室的管理

按要求对临床医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培训,对资料收集和报告人员、编码人员进行培训,组织临床医生对死亡病例进行医学讨论,并做好各项记录。负责死亡病例报告工作的监督执行,接受上级机构的监督检查。

7.仔猪副伤寒病例的诊治报告 篇七

1 病原

为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伤寒沙门氏菌等, 常存在于猪的粪便、各脏器以及被污染的土壤中, 其病菌在污染的水和土壤中能生存4个月至1年以上, 往往成为重要的传染源。主要通过被病原菌污染的饲料及饮水, 造成消化道感染;另外, 气候突变、长途运输、环境潮湿、肮脏拥挤、饲料品质不好、营养缺乏等均可诱发本病。

2 主要症状

本病潜伏期为数天, 或长达数月, 与猪体抵抗力及细菌的数量、毒力有关。临床上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型。

急性型:又称败血型, 多发生于断奶前后的仔猪, 常突然死亡。病程稍长者, 表现体温升高 (41~42℃) , 腹痛, 下痢, 呼吸困难, 耳根、胸前和腹下皮肤有紫斑, 脱水, 多以死亡告终。病程1~4d。

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为常见病型。表现为体温升高, 眼结膜发炎, 有脓性分泌物。病初便秘之后腹泻, 排灰白色或黄绿色恶臭粪便, 有时混有血液和假膜。病猪消瘦, 皮肤有痂状湿疹。病程可达数周, 终至死亡或成为僵猪。

3 发病情况

2012年11月28日上午, 韩麻营镇张某来电话称:家里饲养80头能繁母猪, 现都已怀孕、并陆续产仔, 最近有2头母猪产的62头仔猪, 于断奶后1周, 突然发生下痢、拉稀, 体温升高到41℃以上, 还有部分猪消瘦, 病初便秘, 之后腹泻, 排灰白色或黄绿色恶臭粪便, 并混有血液和粘液, 到现在已经死亡18头仔猪, 不知是什么原因, 请求速诊。

经对畜主调查得知:这6头母猪分别于9月20日前后产仔, 仔猪于9月底先后断奶, 断奶后仔猪一直很健康。前几天原来饲喂的饲料没有了, 就自己配料给仔猪吃, 也没发现有不爱吃料的仔猪, 现在就突然发病了。另外, 这几天气温骤变、天气寒冷、昼夜温差较大, 造成猪舍温度较低且很潮湿。

4 剖检变化

4.1 急性型死亡病例剖检

主要是败血症变化。耳及腹部皮肤有紫斑, 淋巴结肿胀、充血、出血;心内膜、心外膜、膀胱、咽喉及胃粘膜出血;脾肿大, 呈暗紫色;肝肿大, 有针尖大至粟粒大灰白色坏死灶;胆囊粘膜坏死;盲肠、结肠粘膜充血、肿胀, 肠壁淋巴小结肿大。

4.2 亚急性型和慢性型死亡病例剖检

主要病变在盲肠和结肠。肠壁淋巴小结先肿胀隆起, 以后发生坏死和溃疡, 肠壁被覆有灰黄色或淡绿色麸皮样物质, 许多小病灶逐渐扩大融合在一起形成弥漫性坏死, 肠壁增厚。肝、脾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也见有针尖至粟粒大灰白色坏死灶, 这是猪副伤寒的特征性病变。肺有时见到卡他性或干酪样肺炎病灶。

5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 确诊需要进一步作病原学检查和血清学检查等实验室诊断。

6 治疗方法

发病后, 立即将圈舍清扫、消毒;特别是要将饲槽刷洗干净;粪便及时清除, 堆积发酵后利用。并积极采取以下对症治疗措施:

(1) 新霉素5~10mg, 1次灌服, 每日2次, 连服7d。

(2) 氟哌酸每10kg体重1~2ml, 盐酸山莨菪碱 (654-2) 10kg体重1~2mg, 分别肌肉注射, 每日2次, 连注5d为1个疗程。或2.5%氟哌酸5ml、5%葡萄糖盐水100~150ml, 静脉注射, 每日1次, 连注2d。

(3) 卡那霉素或庆大霉素40万国际单位, 地塞米松磷酸钠3ml混合1次肌注, 每日2次, 连用3d。

7 预防措施

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是必须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1) 根据当地疫情的具体情况, 对假定健康猪可在饲料中加入磺胺药、痢特灵、氟哌酸、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土霉素、新霉素或强力霉素等抗微生物药物进行预防, 连喂3~5d, 有预防效果。

(2) 改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 消除发病诱因, 增强仔猪的抵抗力。饲养管理用具和饲槽经常刷洗, 圈舍要勤清扫, 及时清除粪便及赃物, 经常保持清洁、干燥, 以减少感染机会。

(3) 供给仔猪全价营养的饲料。供给仔猪优质、易消化、营养全面的饲料, 保证其各种营养物质的供应。避免哺乳及培育仔猪因营养缺乏而导致异食癖, 乱吃赃物, 造成疫病感染。

(4) 避免突然更换饲料。供给仔猪的饲料应基本保持恒定, 更换饲料时要逐步进行, 即采取更换饲料的第一天喂原料97%、喂新换料3%, 第二天喂原料93%、喂新换料7%, 第三天喂原料90%、喂新换料10%, 以后原料以每天10%递减、新换料以每天10%递增, 在10~15d左右将原料全部换为新饲料即可。

(5) 初生仔猪应争取早吃初乳。初生仔猪在出生1h内必须吃上初乳, 如个别母猪产仔间隔拉长、分娩时间过长的话, 可以让先产下的仔猪在1个小时内先吃初乳, 以防止仔猪耽误吃初乳造成体质弱而易感染疾病。

(6) 断奶分群时, 不要突然改变环境, 以减少应激反应。

(7) 对1月龄以上哺乳或断奶仔猪, 进行口服或肌肉注射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苗等免疫预防。

8.《病例报告》直肠克罗恩病2例 篇八

临床上常把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与溃疡性结肠炎、阑尾炎、结肠癌等进行鉴别,但累及直肠与肛门的CD与肛周脓肿、直肠癌有时也极难区分,需仔细鉴别。近几年我科临床上遇到2例直肠CD患者,报道如下:

患者女,38岁,2008年因肛门有肿物脱出,不能人工复位伴疼痛3天入院。查体:神清,心肺肝脾未见异常,全腹平软,无压痛,未扪及包快。肛肠科检查:环肛周见跨齿线肿物嵌顿于肛门外,有多处血栓,触压痛明显,肛门指检不合作。临床诊断:环状嵌顿型血栓性混合痔。鞍麻下施行环状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术中做肛门指检未能触及包块,指尖无血染。术后恢复正常,2周后正常上班。患者半年后肛门又出现肛门肿痛来诊。查体:肛门截石位3点边缘明显红肿,范围约3.0*3.0cm,触压痛及波动感均明显,肛门指检未能触及包快。临床诊断:肛周脓肿。入院后在鞍麻下施行肛周脓肿切开术,排出黄色脓液约30ml,放置凡士林纱条引流,换药约3周后,伤口还未完全愈合,肛门对侧部截石处9点肛缘又出现红肿,范围约2.5*2.5cm,触压痛明显,再次在鞍麻下施行肛周脓肿切开术,排出黄色脓液约20ml。放置凡士林纱条引流,换药近1个月伤口仍未见愈合,并出现血便,暗红色,肛门指检发现截石处3点齿状线上2.0cm处触及范围约2.0*2.0cm硬结,质地中等,表面高低不平,触压痛不明显,活动度差,指尖有血染,经电子结肠镜检查患处明显异常,肠镜下取活检送病理切片后报告为直肠CD。

患者男,50岁,因肛门坠胀不适,排便次数增多,大便变细,伴有暗红色血便3月入院。查体:神清,心肺肝脾未见异常,全腹平软,无压痛,未触及包块。肛肠科检查:肛门外形无异常。直肠指检:距肛缘上4cm触及直肠肿块,呈环状,高低不平,质硬,基底部固定,肛门指检仅容1指通过,指尖有血染,初步诊断:直肠癌。经电子结肠镜检查患处肠腔狭窄,直肠粘膜呈广泛肉芽肿性合并溃疡型突起,肠镜下取活检送病理切片报告为直肠CD。不同部位再取标本送检,报告均为直肠CD。以上2例经口服艾迪莎,并请中医用雷公藤等中西医结合治疗,1个月后症状减轻,3个月后肛周脓肿疼痛减轻,引流口逐渐缩小,疑为直肠癌患者直肠肿物明显缩小,症状逐渐减轻,继续追踪治疗。

克罗恩病多见于青年人,是一种胃肠道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又名局限性肠炎、节段性肠炎、肉芽肿性肠炎或慢性肠壁全层炎等,WHO医学委员会将其定为“CD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亚急性及慢性炎症性疾病,常与溃疡性结肠炎合称为炎症性肠病(IBD)”。CD表现为肉芽性炎症性病变,合并纤维化和溃疡,可侵犯从口腔到肛门全胃肠道任何部位或同时侵犯若干胃肠道部位,病变呈跳跃式或节段性分布【1】。病变肠段一般以回肠末端及右半结肠为常见,占40%—60%,只发生在肛门或直肠的仅占3%。CD起兵隐袭,早期无明显症状,进展后出现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全身消耗症状。单纯累及直肠,尤其是直肠下端,可出现直肠刺激症状,表现为大便频繁,里急后重,便秘及排便困难等。CD最常见的病理形态为肛肠狭窄,常并发肛门周围感染,形成脓肿或肛瘘等,直肠受累时可伴便血,直肠指诊可触及沿直肠壁侵润的肿块;结肠镜下可见管状狭窄,匍匐性溃疡及肿块形成等。镜下病理没有绝对的形态学诊断指标,比较具有特异性病理改变是以裂隙状溃疡,阶段性全壁炎,淋巴细胞聚集和粘膜下层高度增宽等为突出表现【2】。

本院报道的2例CD,1例临床表现及肠镜所见极似直肠癌,需仔细鉴别。另一例临床症状和体征以肛周脓肿為主,需要临床医生仔细鉴别,特别是临床上遇到反复发作的肛周脓肿且久治未愈者应想到CD可能。

9.医院感染病例登记报告制度 篇九

一、各科应设有以科主任、护士长和兼职医院内感染管理医生、护士组成的医院内感染监控小组负责本科的医院内感染监控工作。

二、每日交班时应将本科有无医院感染病人做为交班内容之一,有查房或护理病人时,应对易感病人进行重点观察,若发现医院内感染病例,应及时填写医院内感染病例登记表。

三、经治医生应逐项认真填写医院病例医院内感染病例登记表,填发后及时交医院内感染管理护士,医院内感染管理护士应于每月5号前将本科的所有医院内感染病例登记表交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凡报出的感染病例均应做细菌学检验和药敏试验。

四、医院内感染管理办公室的专职人员负责对各种报表(原始资料)进行登记、核对、统计分析、总结及时发现漏报病例,将信息反馈到各科室,并协助临床寻找漏报原因,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五、专职人员将各科的医院内感染病例登记表汇总。

娄底东方医院

10.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制度与流程 篇十

一、临床科室平时做好医院感染病例登记工作,能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的聚集和暴发。医院感染管理科每天查看微生物实验室致病菌检出情况,当出现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医院感染管理科应立即报告主管院长。

二、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三、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发现本科室出现3例以上同部位、同种、同源的医院感染病例或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病例,应在第一时间电话通知书面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填写医院感染暴发报告表。

四、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报告后,立即到医院感染暴发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项目的监测,制定控制措施,基本步骤为: ①

证实流行或暴发:对怀疑患有同类感染的病例惊醒确诊,计算其罹患率显著高于该科室或病房历年医院感染一般发病水平,则证实有流行或暴发。

查找感染源:对感染病人、接触者、可疑传染源、环境、物品、已与人员及陪护人员等进行病原学检查。

查找引起感染的因素:对感染病人及周围人群进行详细流行病学调查。

制定和组织落实有效的控制措施: 包括对病人做适当治疗,进行正确的消毒处理,必要时隔离病人甚至暂停接收新病人。⑤ 分析调查资料,对感染病例的科室分布,人群分布和时间分布继续拧描述;分析流星或暴发的原因,推测可能的感染源,感染途径,或感染因素,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和采取控制措施的效果,综合做出判断。

⑥ 写出调查报告,总结经验,制定控制措施。

五、经过确诊为医院感染暴发,医院感染管理科及时报告医务科,主管院长,主管院长接到报告,应立即启动医院感染暴发及突发事件应急语言,并在12小时内报告上级卫生部局和疾控部门,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协助医院感染管理科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控制工作,并从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予以保证。

六、医务科接到通知后组织人员对感染病人进行诊治及抢救工作,并协助医院感染管理科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11.病例报告名词解释 篇十一

子宫剖宫产瘢痕妊娠(CSP),是指胚胎着床种植于前次剖宫产的手术切口瘢痕处。可导致胎盘植入、子宫破裂、大出血、甚至孕妇死亡,是剖宫产术后远期潜在的严重并发症。在早孕期与一般的先兆流产、难免流产、早孕等表现相似,有停经史、子宫体增大、阴道出血、但多为无痛性,随妊娠囊增大可致子宫破裂。

多普勒超声一般能发现瘢痕部位增大的子宫峡部有一妊娠囊或混合性包块,周边血流丰富,妊娠囊和膀胱间有一薄的处于破裂前状态的子宫肌层,并能观察胎盘及其周围血流的情况,对胎盘植入有较高诊断价值。

1 病例报告

患者,女,27岁,孕2产1,因停经49d,阴道不规则少量出血3d就诊。既往体健,月经规律,4年前行剖宫产。患者就诊前3d出现阴道少量褐色分泌物,无腹痛,2d后阴道少量出血,遂来我院就诊。经腹部超声检查所见:子宫前位,峡部饱满,宫腔分离0.5cm,子宫峡部见2.2×2.4×1.5cm妊娠囊,囊内可见胎芽及胎心搏动,该处局部肌壁较薄,厚度约0.5cm。双侧附件区未见异常,盆腔未见明显积液。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妊娠囊周边见环状彩色血流信号,RI:0.54。嘱患者排空膀胱,改用阴道探头探查,较腹部检查图像更满意。超声提示:①剖宫产瘢痕妊娠可能;②宫腔少量积液。入院后行常规术前检查,在充分做好开腹手术准备的情况后行超声引导下清宫术,术中吸出少许蜕膜样组织,但因出血较多,立即停止手术,给宫缩素10U宫颈注射并压迫止血。术后改用米非司酮+甲氨蝶呤保守治疗,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下降理想。术后3d复查血HCG转为阴性。术后6d复查超声,子宫峡部见范围6.8×6.3cm不均质低回声区,彩色多普勒检查其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考虑为血肿。

2 讨论

剖宫产瘢痕妊娠是异位妊娠的罕见类型,发生率很低,但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有所增加。剖宫产瘢痕妊娠的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根据文献报道最可能的原因是剖宫产术对子宫内膜基底层及子宫壁的破坏,形成与宫腔想通的细小裂隙或窦道,受精卵在瘢痕处种植。根据位置不同其预后亦不同,种植在瘢痕的深面接近浆膜层时,在早孕期或中孕期即可导致子宫破裂;若受精卵种植在瘢痕近宫腔处,可能发育为活胎,但有子宫破裂大出血的风险。本例妊娠囊接近浆膜层。剖宫产瘢痕妊娠的超声表现:①有停经史,子宫峡部饱满,切口处可见呈椭圆形典型妊娠囊回声或混合性低回声包块,此处子宫肌层明显变薄;②妊娠囊周边可见丰富的滋养血流,且来自前壁肌層。

剖宫产瘢痕妊娠需与宫颈妊娠相鉴别。相同点:有停经、阴道流血史,但多为无痛性阴道流血。不同点:前者有剖宫产史,随孕周增加可有子宫破裂的可能如未及时诊断,可有致命性大出血的危险。经阴道超声能清晰显示着床于子宫瘢痕处得妊娠囊及局部肌壁情况,可为临床早期诊断、早期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提供确切信息。

参考文献

12.新生仔猪先天性震颤症病例报告 篇十二

2004年5月某养猪场1头长白猪产下10头头仔仔猪,初生头三天精神状态良好、排便、吸乳均正正常常、、从第4天开始发病,整个病程大约20 d,前后共共死死亡8头仔猪,死亡率80%。

2 临床症状

震颤非常有规律性,从头部开始发作直至至后后肢、全身发作、躯体神经高度兴奋、全身骨骼机群群强强直性、阵发性震颤、痉挛每次持续10多分钟,每每日日发作5~6次。该病在白天外界强光刺激下病病情情加重、表现站立不稳、后肢震颤、抽搐、呼吸困困难难、、咬牙、两便失禁。严重时死亡。该病在晚间光线线较较暗,外界刺激小时发病次数减少,症状消失,跟正正常常仔猪没有差别,死亡高峰在发病后的10 d左右右。。

3 病理剖检

解剖的共同特点是尸体消瘦、肠胃内容物物空空虚、肠系膜淋巴结轻度充血、肺支气管也表现轻轻度度充血、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肾脏皮质、髓质界限不清、心脏内充满血液疑块、肝脾无明显变化。

4 诊断

根据仔猪第4天起开始陆续发病,从头部开始震颤、白天加重、晚上减轻、并伴有抽搐、痉挛、站立不稳等临床症状、死亡率高、即可确诊。

5 小结与讨论

5.1 该病的发生原因可能与遗传有关,公猪可能携带了显性震颤基因作用于母体。仔猪出生后吃2~3 d母乳开始发病。建议在下次配种时调换种猪或淘汰种猪。

5.2 母猪在孕期可能由于受到外界强刺激,使植物神经、交感神经、躯体神经一过性高度兴奋,机体释放大量的五-羟色胺痉挛毒素,通过母体胎盘屏障进入到胎儿体内所致。

13.一例麻疹病例的调查处置报告 篇十三

处理报告

xx年xx月xx日xx时左右,xx接到xx电话通知,我县麻疹监测所采的xx一例血清样品检测为麻疹IgM抗体阳性,xx要求对病例进行核实详细情况,做好可能发生疫情的处置措施,防控疫情暴发。为处置潜在爆发的疫情情况,xx一行于xx年xx月xx日xx时xx分到达xx乡进行了现场调查处置工作,现将调查处置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乡位于xx县东部,距xx均为xx公里。全乡国土面积xx平方公里。xx是我县的招商引资重点开发乡,已有多家工厂入驻。全乡辖xx个行政村,xx个村民组,去年共有xx户,xx人。所辖小学xx所,今年xx年级新入学儿童xx人。有乡卫生院一所,卫生院职工xx人。有村卫生室xx所,村医xx人。

xx村位于xx乡东部,距乡政府所在地8公里,距离县城里20公里,该村位于xx,旅游公路穿村而过,全村辖8个村民组,去年共有xx户xx人,其中,15岁以下儿童数xx人。有村卫生室1所,有医生1人。

xx县xx乡xx小学,位于xx乡xx村和xx村之间,xx年在校学生数167人,其中小学一年级人数26人,二年级人数22人;2011年在校学生数151人,其中学前班人数29人,一年级人数23人。

二、调查方法和资料来源

本次调查采用入校入户面对面询问、个案调查方法,了解病例及其周围环境;资料来源于xx现场调查、村卫生室、乡卫生院、xx小学等单位提供。

三、病例定义

xx年xx月xx日以来,xx乡xx村xxx组及xx小学出现发热、咳嗽、眼结膜充血、皮肤红色斑丘疹等症状的15岁以下儿童。

四、调查情况 1.病例情况

病例xx,男,8岁,xx乡xx小学二年级学生,家住xx县xx乡xx村xx组。通过询问患儿及其家属,患儿于xx年xx月xx日18时开始自感身体疲乏、食欲不振,伴有发热、打喷嚏、流涕和咳嗽等症状,在耳后及面部出现少量的红色斑丘疹。患儿遂到村卫生室进行治疗,测量体温38.5℃,卫生员使用感冒药物进行治疗(具体用药不详),症状无明显好转。xx年xx月xx日转乡卫生院就诊,乡卫生院根据病情,诊断为麻疹疑似病例,并予以隔离及用药(具体用药不详)。

2.密切接触者调查

通过走访病例家属1人及所住周边xx名儿童,以及xx小学二年级学生21名,未发现有于麻疹病例类似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3、疫情强度

xx乡xx村以及xx小学共发现1例麻疹实验室病例,罹患率为1/(xx+xx)=xx‰。

五、预防接种史

经查阅接种证和接种卡以及询问家属,该病例于xx年xx月xx日完成一剂次麻疹疫苗初种,并于xx年xx月xx日完成了一剂次麻疹疫苗复种,接种史来源可靠。

六、麻疹疫苗常规免疫服务儿童接种情况

xx村从事预防接种工作村医数1人,xx年,xx乡所有村常规免疫服务形式纳入定点接种,常规免规服务频率为1次/月。

查阅xx乡xx村xx年0-15岁儿童278人的预防接种资料。

(一)麻疹疫苗接种情况:

1、基础免疫:应种 198人,接种166人,接种率为 %。2.加强免疫:应种275人,接种268人,接种率为 %。

(二)五苗接种率调查

调查xx村xx名(1岁和2岁各5名)2岁以内儿童五苗接种率,五苗合格接种率为80%,含麻疹成分基础免疫合格接种率为80%,含麻疹成分复种合格接种率为70%。

七、既往麻疹流行病史:

经查询近5年来xx县麻疹监测数据,xx乡无麻疹爆发流行,也未出现过麻疹散发病例。

八、流行病学调查

经询问病例家属,病例近10天无外出史,未到过疫区。主动搜索xx村10户30余人以及xx乡xx小学二年级学生21人,未发现麻疹疑似病例。

九、讨论分析

该病例初始发病以感冒卡他症状主,有发热,但出疹不明显。随着进入冬季,天气渐冷,小孩子不及时添加衣服,很容易受凉感冒。也易导致医生误诊。本次病例初步认定为以感冒症状为主的麻疹病例。

十、已落实处理措施

1.已向xx、xx卫生局及上级相关部门汇报调查处理情况。及时进行了网络直报。

2.对xx小学开展健康教育宣传课,宣传麻疹及呼吸道传染病的基本防治知识,接受宣传教育100人次,发放宣传单200余份,制作传染病防控宣传专栏1期。

3.联合学校和卫生院,对小学教室、活动场地及病例家庭周边进行清扫及消毒,消毒面积约600m2,用去84消毒液5瓶。

十一、建议及要求

1.建议学校对教室随时加强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随时与卫生院沟通联系,提高传染病的报告能力,以便确诊病例。

2.要求乡镇卫生院对辖区内儿童疑似病例进行主动搜索,加强疫情监测,发现病例及时上报县疾控中心,以便调查核实。同时,加强学校及人群聚集地的出疹性疾病的监测工作。

14.一起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调查报告 篇十四

2012年5月14日接防保所疫情监测人员报告,我镇机关幼儿园在一周内发生了9例手足口病病例,其中有8例在一个班。我院立即组织分管院长、防保所传染病管理人员前往该园进行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又连续发生了7例病例,卫生院采取边调查边处置的方法,最终平息了此次疫情。

**机关幼儿园发病时在园数儿童为1100名。2012年5月8日至6月1日该园先后发生16例手足口病临床诊断病例,分别为:首例为5月8日发病,5月11日-14日8例。至6月1日累计发生16例手足口病临床诊断病例。

该园在卫生院的参与下采取了对教师的培训,严格晨

检,隔离患儿,高强度消毒,停课等措施。最终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无新发病例。疫情的平息也为该园处置相关事件提供了经验。2.基本情况

**县地处淮河下游,经济状况在全市上游。其中**镇为县城所在地,人口超**万人,城区有四所幼儿园,在园儿童超过千人的有2所,机关幼儿园是其中之一。该园主要针对县城机关事业单位为招收范围,平时卫生保健工作比较扎实,以前未发生过传染病聚集性疫情。幼儿园教室为新建楼房,通风良好,每个班级都有教师3人(其中专职保育员1人),全园配有专职保健员2名。食堂卫生状况较好,玩具、毛巾能做到每天消毒。晨检每天在班级进行,记录不完整,只针对有主观症状的儿童进行。每个班级约40人,面积约100㎡,寝室与教室之间有教师办公室和水池相隔,毛巾集中挂放,玩具放学后集中存放并消毒。聚集疫情发生时间25天,季节为春季。3.临床表现与核实诊断

无重症病例,16例均有手足口部的红疹,1例有发热症状,14例有口腔溃疡,均无腹泻、呕吐、神经系统症状。就诊医院均为县人民医院。根据临床症状,结合流行病学及血常规等资料,诊断均为手足口病临床诊断病例。16例患儿均为门诊治疗,无住院。

根据《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2012版)》第一条,此次疫情属于聚集性病例。4.个案调查与本次流行特征

本次幼儿园聚集疫情总发病人数16人,每名儿童均进行了个案调查和访视,填写了《个案调查表》和《手足口病调查访视表》(附后),无重症病例,无死亡病例,无住院病例。

4.1人群分布:3岁4例,4岁10例,5岁以上2例;男性11例,女性5例。

4.2地点分布:家庭居住地分散,无同一小区的儿童。小(4)班8例,小(7)班2例,小(5)班2例,其余4例分布在四个班级,大班2个班各1例。

4.3时间分布:发病前一周均无外出史。从第一例患儿算起,每隔2-3天都有病例发生,其中14日发病5例。15日采取防控措施后病例逐渐减少并于6月1日终止。5.幼儿园现场调查

于14日下午到该幼儿园现场调查和指导,分别向园长、保健员、保育员询问了在园幼儿数、已患病的幼儿患病前后的生活起居情况及其可能的感染途径,离园后园内已采取的预防措施以及目前在园幼儿的情况等;查看了幼儿园的卫生设备和各种儿童保健帐册。

根据现场调查所见,该园组织管理到位,有领导小组和

方案,园和班级均有责任人;培训材料齐全,食堂卫生许可证与健康证齐全并能做到生、熟、成品与半成品分室存放,每天菜谱有留样备查。食品从购进有登记台帐,加工流程符合卫生要求,有专用的清洁池、消毒池;有专供幼儿用的水冲厕所、自来水洗手池、洗手用小毛巾、小肥皂,有供餐具消毒用的消毒柜、室内空气消毒有紫外线灯;幼儿园有晨检用的保健室和隔离室,有晨检药械和晨检记录。但晨检记录不全,主要针对主诉有症状的儿童进行登记,每天只有早晨入园时进行一次晨检;有消毒记录,并且每天在放学后都进行彻底消毒,经现场演示,发现消毒比例为1:500;有1例患儿隔离未到10天就来园。

经过现场调查,发现本次聚集性疫情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⑴晨检不彻底,次数少,对处于无症状阶段的患者漏检。⑵消毒方法不对,有患儿的班级消毒方法使用的是预防性消毒方法,比例不对,次数不够。⑶隔离不彻底,有1例患儿隔离期限未到10天。⑷培训不科学。培训内容与考核试卷过于简单,内容不全面。⑸报告制度执行不严格。事件的发现是通过医疗机构网络报告系统发现的,而幼儿园保育员发现患儿缺课都未及时上报到园保健室。

在调查过程中,同时对保健员和部分保育员进行了指导和培训。对幼儿园保育员进行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培训,共培训幼儿教师30名。同时现场指导日常清洁消毒方法和消毒

液的配比、如何做好手足口病防治工作,书写了现场指导笔录。

6.防制措施与效果

针对本次流行特征和现场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以及疫情可能的原因,卫生院采取了边调查边处置的方法,重点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

6.1加强隔离。所有患儿必须住院或居家隔离10天以上,并持有医疗机构证明方可继续入园。

6.2每日进行多次体检。分别于早晨入园、就餐、午休后、放学前进行4次体检,重点检查手足口部的皮疹情况。发现可疑患儿时,要采取立即送诊、居家观察等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6.3停课。针对小(4)班患儿数较多的情况,参照《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的要求,此班级立即停课10天。其它班级只要超过2例的也立即停课10天。

6.4开展专题健康教育。针对家长、儿童、教师开展专题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编印《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家长版》发给所有幼儿,供家长阅读。幼儿教师人手一份《手足口病防治指南》和《托幼机构日常消毒方法》。

6.5加强通风与消毒。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定期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定期对活动室、寝室、教室、门把

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每日对厕所进行清扫、消毒,工作人员应戴手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6.6确定不同物体与不同班级的消毒方法。

没有发生手足口病疫情的班级应做好预防性消毒工作。做好环境卫生及粪便无害化处理。保育员、教师要保持手部清洁,并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幼儿活动室、教室和宿舍等要保持良好通风。活动室、教室、宿舍等地面每天湿式拖扫,每周末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拖地一次。门把手、桌、椅等各种物体表面每天用清水擦拭,每周末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擦拭消毒一次。玩具保持清洁。搞好食饮具消毒和食品卫生。

患病儿童所在教室:室内外地面、墙壁(2m高),场所内的各种物品表面,特别是患儿的衣服、被褥,学习用品,玩具,奶瓶和食饮具,厕所、卫生间,污水、垃圾、寝室和活动时所到过的场所(包括门把手、楼梯扶手、游乐设施等)每天二次用1:200含氯消毒液进行消毒。被褥、床单、书籍等经太阳暴晒处理。

采取上述措施后,从15日至6月1日,共计发生了7例,平均每隔2天发生1例,且不在小(4)班。病例间也无相互联系,可能为其它途径感染。对发生病例的班级同样采取了上述措施,最终经过10天的隔离、停课、医学观察,末发生新病例。本次聚集性病例疫情结案。7.问题与建议

通过本次聚集性病例疫情处置,发现了一些卫生院及幼儿园传染病防制方面的问题,在处置过程中也获得了一定的经验,一并对问题与建议总结如下。

7.1卫生院传染病防制管理人员与各幼儿园保健员互动联系不够密切。信息相互反馈不及时。建议:定期召开专题例会,或建立通讯通道,保持传染病信息的畅通。

7.2传染病群体报告存在漏洞。目前乡镇卫生院传染病防制的重点是个案处理,采取的是上门进行流调和处置。而对于个案汇总后的群体事件,反应不够灵敏。县级医院只管个体看病、上网报告,而对于报告卡中的“患者工作单位”一栏填写不认真,处于可填可不填现状。建议:加强县、乡、医务室的传染病报告培训。并采取责任追究制。

7.3部门协作不力。各部门只负责本专业上的工作,比如县人医传染科与卫生院之间的协调,教育部门与卫生部门的协调,此次就出现了“停课”不迅速执行的例子,最终证明停课是非常用重要的一环。建议:成立县级传染病协调机构,成员可由传染病主要防制单位的主要领导组成,发生疫情时以协调小组的形式执行下去。

7.4资料收集与整理不完善。每年都会发生数起聚集性病例疫情,病种不一,但未见防保所提供专题报告,无每次

采取措施及结案后的经验总结。资料收集与管理上存在不足。建议:形成资料收集汇总制度,落实到人,定期汇总,与绩效挂钩,对每次的结案事件进行讨论学习,提高全所人员的业务水平。8.调查小结

本次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共发生病例16例,病程前后计25天,病例主要集中在采取防制措施之前。分布特征符合该病的流行病学特征。通过本次调查处置,发现传染病群体事件的报告及时性很重要,及时报告可以为有效采取防制措施和查找原因提供时间。在处置过程中采取边调查边处置的方法也很科学,可以验证原因假设和评价措施效果。最终证明本次处置非常成功,可以推广到其它幼儿园和其它病种的处置中去。

***卫生院 ***

上一篇:小学生在校安全注意事项下一篇:作文素材:豁达也是一种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