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蓉最美经典诗歌

2024-10-12

席慕蓉最美经典诗歌(精选2篇)

1.席慕容最美散文 篇一

席慕容曾说自己是草原和大山的孩子。这一切美丽的意象都出现在她的散文里,美得像是一首首诗,将人的灵魂在回忆与未来中穿梭,那些时光好像都凝固了,把每一个少女都幻化成一颗会开花的树,来生守候着那个他。 ――写在前面

1、很多愿望,我想要的,上苍都给了我,很快或者很慢地,我都一一地接到了。而我对青春的美的渴望,虽然好象一直没有得到,可是走着走着,回过头一看,好象又都已经过去了。有几次,当时并没能马上感觉到,可是,也很有几次,我心里猛然醒悟:原来,这就是青春!那一个夏天,我快十八岁了,和大学的同学们横横贯公路去写生,住在天祥。夏日的山绿得逼人,有一个下午,我和三个男同学一时兴起,不去和别的同学写生,却什么也不带,往一座被我们端详了很多天的高山上爬去。那是一座非常清秀的山,被众山环绕,隐隐然有一种王者的气质。

2、在那一刻,我心里开始感到一种缓慢的痛苦,好象有声音在我耳旁,很冷酷地告诉我:你只能有这一刹那而已。在这以前,你没料到你会有,在这之后,你会忘掉你曾有。百合花才是完完全全属于这里的,而你只不过是一个过客,必得走,必得离开。不能象百合一样,永远在这座山峦上生长、盛开。黄昏时的山峦有一种温柔而又凄怆的美丽,而我心何所归属?三个男孩子躺在我身后的草坡上,大声地唱着一些流行的歌曲,荒腔走板地,一面唱一面笑。青春原该是这样快乐无忧的,而我,我为什么不能和他们一样呢?为什么却怔怔地站在这里,对这些在我眼前盛开着的山百合怀着那样一份忌妒的心思呢?

3、是怀着那样一份强烈的忌妒,我叫一位男同学替我采下一大把纯白的百合,我把它们紧紧地抱在怀里,带下山去。可是,没有用,真的没有用。正如那声音所告诉我的一样,我仍然无法把握住那些逝去的时刻。而那些被我摘下的百合虽然很快地都凋谢了,可是,在我每次回想起来的时候,它们却总是依旧长在那有着淡淡的斜阳的高山上,盛开着,清纯而又洁白,在灰绿色的暮霭里,对我展现出一种永不改变和永远无法融及的美丽。

4、当时那样的年轻,总以为这些时刻是本来就会出现的,是我该享有的,心里的感动只是因为它们出奇的美丽而已。却一点也没想到,能有那样的一个晚上,能在初春的季节来到那样高的一座山上,能有那样一大片郁郁苍苍的林木,能有那样一整夜清清朗朗的月光,实在是一种人间稀有的遇合,一场永不会再重现的梦境。那天晚上,站在那条曲折的山径前的时候,我刚刚二十岁,月亮刚刚从山边升起。

5、在它还没出现的时候,世界一片阴暗,小径显得幽深可怕,我几乎没有勇气举步。而当月亮从山后升起来的时候,就在那一刹那之间,所有的事与物都和月亮一样,对我发出一种如水般清明透亮的光泽,我的心也在那刹那之间,变得饱满、快乐和安详。幸福有时候就只是一种非常单纯的感觉而且。在那一夜,当我顺着那一条长满了羊齿植物的小径,缓缓地往山上走去的时候,也许是因为路的迂回,也许是因为心中的快乐,竟然一点也不觉得攀爬的辛苦和费力。

6、走到一块林木稍微稀疏的空地上,刚好有几块大石头可以让我们坐下来休息一下,当我抬头仰望天空的时候,只觉得那些树怎么长得那样直,那样高。月光在那样清朗的天空上如水银般直泻下来,把我整个人都浸在月光里,觉得心也变得透明起来了。青春真如醇酒,似乎都在那夜被我一饮而尽,薰然而又芬芳。那是怎样的一种青春啊!而并不是夜夜都能有那样一轮满月的,也并不是人人都能遇到那样的一轮满月的。青春的美丽与珍贵,就在于它的无邪与无瑕在于它的可遇而不可求,在于它的永不重回。而今日的我,在怅然回顾时的我,对造物的安排,除了惊讶与赞叹之外,还有―份在年轻的日子里所没能察觉到的,一份深深的信服与感激。

7、对岸就是那个古旧的地方,那个很早很早的时候就有的地方,那个有着一个很朴拙和温柔的名字的地方枣八里渡船头。在这世界上,很多事与物都会改变,而且改变得很快,改变得很大,因此,我已经开始提防起来了。每次在碰到那样的时刻的时候,心里就早已筑起一座厚厚的墙,把最柔弱的一处保护起来,竭力使自己不要受伤。几次之后.墙越筑越厚,在日子久了以后,竟然会忘了在自己的心中,曾经有过一处不能碰触的弱点了。可是,当有一次,不能置信的一次,在面对着经过那么多年,仍然坚持着,怎样也不肯改变,并且依然如年轻时那样对我微笑,爱怜地俯视着我的那一座山峦时,我心中最柔弱的那一点忽然苏醒了,并已以惊人的速度膨胀了起来。

8、那是一个初冬的下午。好多年没有来了,在一个偶然的机缘之下,我坐上了渡船。心用本来是很烦躁的,因为要应付那么多陌生的人,要说出那么多客套的话,那样地勉强和不情愿。可是,当我走到淡水港边那个古旧的码头前时,忽然觉得有些什么东西似曾相识,有些什么非常安静的气氛进入我心中,使得我整个人也逐渐地安静了下来。上了船以后,船慢慢往对岸过去。海风就一直吹着我的脸和我的衣裳,海岛从船头掠过。我静静地凝视着对岸的观音山,那对我逼近的山色,忽而碧绿,忽而灰蓝,忽而淡紫,而每一种变化与每一种颜色都似曾相识。是了!那就是一直萦绕在我心中的那种记忆和那种颜色。无法叙述、无法描绘也无人能相信的那种心事,还有,还有那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有的那种忧伤。

9、原来,原来世间一切都可伤人。改变可以伤人,不变却也可以伤人。所有的一切都要怪那颗固执的怎样也不肯忘记的心。原来,年轻的时候感觉到的那种不舍,那种对造物安排的无奈,在二十年后,竟然又重新而且非常强烈地来到心中。尽管周遭有些事物确然已经改变了,尽管官许多线索与痕迹都已经消失了,却仍然有些不变的见证还坚持地存在着。那就是迎面而来高高耸立的观音山,和陡削狭窄长长地延伸到海中的枣八里渡船头。从此,这一处地方就变成了我的一种隐秘的疼痛,也因而更变成了一种隐秘的安慰。每当我想逃离永远堆积在眼前的工作的时候,每当我心里觉得非常疲倦的时候,我就很想一个人再去一次淡水。想去走一趟那条长长窄窄的老街,想去向坐一趟渡船,再渡一次,渡我到对岸。

10、有时候,对事物起了珍惜之心,常常只是因为一个念头而已,这个念头就是:枣这是我一生中仅有的一次,仅有的一件。然后,所有的爱恋与疼惜就都从此而生,一发而不可遏止了。而无论求得到或者求不到,总会有忧伤与怨恨,生活因此就开始变得艰难与复杂起来。而现在,坐在南下的火车上,看窗外风景一段一段的过去,我才忽然发现,我一生中仅有的一次又岂只是一些零碎的事与物而已呢?我自己的生命,我自己的一生,也是我只能拥有一次的,也是我仅有的一件啊!那么,一切来的,都会过去,一切过去的,将永不会再回来,是我这仅有的一生中,仅有的一条定律了。那么,既然是这样,我又何必对某些事恋恋不舍,对某些人念念不忘呢?

11、有缘的人,总是在花好月圆的时候相遇,在刚好的时间里明白应该明白的事,不多也不少,不早也不迟,才能在刚好的时刻里说出刚好的话,结成刚好的姻缘。而无缘的人,就总是要彼此错过了。若真的能就此错过的话倒也罢了,因为那样的话,就如同两个一世也没能相逢的陌生人一样,既然不相知,也就没有得失,也就不会有伤痕,更不会有无缘的遗憾了。遗憾的是那种事后才能明白的“缘”。总是在“互相错过”的场合里发生。总是在擦身而过之后,才发现,你曾经对我说了一些我盼望已久的话语,可是,在你说话的时候,我为什么听不懂呢?而当我回过头来在人群中慌乱地重导你时,你为什么又消失不见了呢?

12、此刻,坐在南下的火车上,窗外的天已经暗下来了。车厢里亮起灯来,旅客很少,因而这一节车厢显得特别的清洁和安静。我从车窗望出去,外面的田野是漆黑的,因此,车窗象是一面暗色的镜子,照出了我流泪的容颜。在这面突然出现的镜子前,我才发现:原来不管我怎样热爱我的生活,不管我怎样惋惜与你的错过,不管我怎样努力地要重寻那些成长的痕迹;所有的时刻仍然都要过去。在一切痛苦与欢乐之下,生命仍然要静静地流逝,永不再重回。也许,在好多年以后,我唯一能记得的,就是在这列南下的火车上,在这面暗色的镜前,我颊上的泪珠所给我的那种有点温热又有点冰冽的感觉了吧。

13、在孩子幼年时期,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提供他一些丰富的色彩经验,第一个环境就是他自己的卧室,最好能用调和的色彩,就是看起来比较安静、比较温柔的那一种,因为幼儿休息时需要安静的气氛,调和的色彩可以增加这种气氛。假如家里太小,孩子不可能自己有一间卧室,那么,就在地的小床上下功夫吧,给他一张干净的小床,常常给他换一些颜色很温柔的床单和扰套,小床假如靠墙,那么妈妈试着给他在墙上画一条弯弯彩虹,浅浅的彩虹,所有的孩子都爱彩虹,无论是画在天上的还是画在墙上的。假如妈妈不会画,那么拜托爸爸画,假如爸爸不会画,就让孩子自己来试着画.假如孩子太小太小,那么就去请邻居的小朋友来试试看,你若怕他画坏,可以先请他在纸上试一试,你一定会吃惊的。

14、是的,孩子们的心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东西。他们没有得失的负担,他们也用不着去竞争,更用不着揣摩别人的好恶,他是自然地把心中的彩虹画出来,那条他们最喜爱的彩虹。当然,不见得我们一定要画彩虹,我只是说:假如能多给孩子们一些选择的机会,他就会多一些快乐的经验。每个人天生生理现象不同,例如有人怕热、有人怕冷,那么前者一定会较喜欢清凉的蓝绿色的调子,而后者就会比较倾向于红橙的暖色调去。而每个人因为生活经验的不同,性别之间的不同,甚至有时同一个人,也会因年龄的不同,遭遇的改变,而在选择色彩与对色彩的敏感性上产生了很大的不同,古诗有;“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就已经是对色彩的移情作用了。因此,在对幼儿色感的培养上,父母切忌渗入自身的个人因素,以免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当然,这是极难做到的,只希望父母能稍微注意一点。

2.台湾女诗人席慕蓉诗歌解读 篇二

八十年代中后期,中国诗坛曾出现了一个令人兴奋同时也令人费解的有趣现象,那就是在中国大陆迅速掀起了一阵“席慕蓉热”的旋风,其席卷诗坛的速度之快、之广,令许多诗歌批评家目瞪口呆并叹为观止。由广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席慕蓉三本诗集《七星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分别连印了十五次,共销售120万册。这三本诗集的印数在当时创下了中国出版史上的奇迹,甚至连风靡一时的金庸、梁羽生等人的新武侠小说也为之大跌眼镜。尽管诗坛对这一种神奇的现象毁誉参半,但无数少男少女争相购买并传抄的那为之狂热的举动却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她的诗歌会受到如此广泛的欢迎,著名诗评家杨光治先生在《神奇的“席慕蓉现象”及其启示》(原载于《诗歌报》总第124期)一文中作了中肯又准确的评价: 她的诗,不具备某些评论家所倡导的一首诗就是“一支枪或一门炮,一粒子弹或一箱炸药”的革命功能,也不是“从阶级斗争的深度去进行诗作的立意”的产物。

她的诗,没有贯注什么“反理性”、“反情绪”、“反思维”的生命意识,也不是“反文化”、“反语言”的先锋作品。

她的诗,不像“极端丰满的黑洞”那样令人感到神秘莫测,也不是“青春全方位的喧哗骚动”那样使人热血沸腾。

她的诗,就像她的名字那样,是一条江河,泛着清丽的旋律,闪着悦目的波光,带着对爱的追求、青春年华的惆怅和沉重的乡愁等最可贵的人生情味,自然地流动,流到读者的心中,荡漾着众多心弦而产生共振、共鸣。

时过境迁,在10多年后的今天,当年迷恋席慕蓉诗歌的少男少女已过而立之年,80年代出生的新生代对席慕蓉这一名字已感到陌生,因为他们所推崇的网络时代的爱情早已淡离疏远了席慕蓉笔下的古典诗意。重新捡读《七里香》、《无怨的青春》这些纸页微黄的小册子,心中感慨真是万千。

一、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史上往往出现这样一些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有许多的作家、艺术家原本的职业与文学无关,涉足文学纯属偶然,有谁知道,博乐赫斯原本只是一个瞎了一只眼睛的图书馆管理员,马克·吐温仅仅是一个水手,艾青、冯骥才原本是一个画家。女诗人席慕蓉也是这样,这位十四岁进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和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毕业后任职于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教授的女画家,初时作诗只是记录下自己的一段心绪和情感历程,本无意于作诗人,却又在漫不经心之余风靡了台湾,震荡了大陆。女诗人成名之时,已过不惑之年,以这样不算年轻的生理和心理年龄却写出如此青春心态的诗句不能不使人感到新奇和讶异,读她的诗一如读琼瑶的言情小说,无论是清丽的诗风,还是那美丽的名字,没有人怀疑她们应该是纯情浪漫的少女,而事实恰恰相反。

席慕蓉的诗从内容上看大体分为三类:对青春的咏叹与感怀、对爱情的执著与歌唱、对故乡的追寻与呼唤。无论是写青春,还是写爱情和乡愁都始终围绕着一个“爱”字,抒写出她的人生态度。换而言之,青春、爱情、乡情始终是她歌唱的主旋律,是她诗歌的总体基调。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从少年、青年、中年到老年,如同一条岁月的长河,岁月之河的浪花从热烈跳跃、宁静舒缓到枯涸消失,而在这生命的流程中,最最美丽的生命时光无疑是青春。青春的内容太多、太复杂、太伤心也太肤浅,也唯其丰富与肤浅才最值得令走过青春年华的人去回味和琢磨。在席慕蓉的作品中,对青春的咏叹与感怀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内容。

溪水急着要流向海洋/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在绿树白花的篱前/曾那样轻易地挥手道别/而沧桑的二十年后/我们的魂魂却夜夜归来/微风拂过时/便化着满园的郁香

这首题为《七里香》的诗作是诗人写作生涯中的第一首作品,这首作品同时也表明了诗人写作时的真实心态:追忆二十年前的青春往事。诗人要急于告诉读者的是什么呢?她用溪水渴望海洋、浪潮渴望土地的意象,暗示着诗人要回到青春岁月,回到“绿树白花的篱前”,与青春的伙伴、朋友相互挥手道别,各自踏上人生的漫漫征途。尽管岁月不再,但青春的“魂魄却夜夜归来”,在梦境里低吟浅唱,散发着青春特有的芬芳。

从幼稚烂漫的少年时代一步一步走向成熟,是青春这本书中的一张扉页,少年时代无疑是对人生怀着一份憧憬的,并且是在对未来的憧憬中匆匆地走过青春。诗人的《成熟》一诗为我们真实地记下了这一段青春历程:

童年的梦幻裉色了/不再是只愿做一只/长了翅膀的小精灵/有月亮的晚上/倚在窗前的/是渐呈修长的双手/将火热的颊贴在石栏上/在古长青藤的荫里/有萤火在游/不再写流水帐似的日记了/换成了密密的/模糊的字迹/在一页页深蓝浅蓝的泪痕里/有着谁都不知道的语句

诗人给我们展现的是青春走向成熟的情感标志。那童年的梦幻早已裉色,那种想飞的愿意早已凋谢,如今剩下的也只能在明月清辉的深夜,将青春思念的触角伸向回忆。双手已渐成修长,流水帐长长的日记也换成了密密模糊的字迹,青春的内涵渐渐丰满,至于那一页深蓝浅蓝和泪痕,是每一个走过青春花样年华的人都曾经洒下的纪念青春的勋章,也是走向成熟的标志,而二十年后所发出的“谁都不知道的语句”这一沉重慨叹所传达出来的苍凉与凄婉却又衬托出了青春的永恒和生命的静止。

对中国古典意象的翻新、嫁接与改造,是席慕蓉抒写青春之叹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在《古相思曲》中,诗人写道:在那样古老的岁月里/也曾有过同样的故事/那弹箜篌的女子也是十六岁吗?/还是说/今夜的我就是那个女子/就是几千年来弹着箜篌等候着的/那一个温柔谦卑的灵魂/就是在莺花烂漫时蹉跎着哭泣着的那同一个人。在这里,诗人发挥了她绘画艺术的长处,将古典诗词的诗情画意象融进绘画之中一样融进了她的诗歌创作之中,诗人穿越了时空的界限,将远古时代那个“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的女子叠印在现代人抑或就是她自己的身上,抒发了对青春岁月无情流逝的叹息,具有一种悲凉的美感。但她又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她一直在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青春,对待人生,她说:“我无法停止我笔尖的思绪,像无法停止的春天的雨”,虽然会“下得满街泥泞”却也“洗干净了茉莉的小花心(《自白》)”。

诗人无法放弃也无法回到那青春激荡的岁月,无法忘却那份美丽如山百合般的秘密,那一首首用比喻意象层层叠起映加在忧郁氛围的诗作中,无不映衬出抒情主人公那份被时间浸蚀的心灵在永远追忆逝水年华时所特有的青春的无情、青春的无奈、青春的伤感,正如诗人自己所坦白的那样:遂翻开那发黄的书页/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含着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青春》)。

二、爱是一种酒,饮了便化着思念

缪斯永远与爱神为伴,爱情从来就是诗人歌咏的主题,从歌德、普希金、拜伦到徐志摩,又有哪一位诗人能不唱情歌,能不说情话?席慕蓉的诗歌在大陆尤其在大中学校园里广为传播,与其说是通俗浅显的文风、清秀雅丽的诗句乐于为青少年所接受,倒不如说是那一份如幻如梦、如烟般凄凉、如水般灵动的浓郁的爱情,拨动了青少年的心弦。她的诗可以让她的读者在她的情诗中死一千遍活一万遍,然后爱情仍然充满了新鲜而梦幻的魅力。她在诗中所执著与歌唱的爱情大致有这样四种类型。

一种是青梅竹马式的朦胧恋情。在四十五岁的夜里/忽然想起她年轻的眼睛/想起她十六岁时的那个夏日/从山坡上朝她缓缓走来/林外阳光弦目/而她的衣裙如此洁白。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是一段十六岁的朦胧恋情,是一段天真无邪、不沾染任何功利色彩的纯净的情感历程,因其纯净,阳光才如此弦目,衣裙才如此洁白,同时也因为青梅竹马爱情的单纯禁受不住风雨的洗礼与岁月的打磨,才会留下一段令人伤心也令人倍感甜蜜的结局:无论我如何去追索/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一种是失之交臂的悔恨。不是所有的梦都来得及实现/不是所有的话都来得及告诉你/疚恨总要深植在离别后的心中/我并不是立意要错过/可是我一直都在这样做/错过那花满枝桠的昨日/又要错过今朝(《送别》)。世界发展到今天,人类的情感依然未能而且永远不可能摆脱失之交臂而悔恨的模式,这首诗中的主人公错过了往昔,又错过了今朝,这原来是无奈的,无奈那满枝桠的花朵随风飘去,无奈今朝重复相同的别离,因为“不是所有的梦/都来得及实现/不是所有的话/都来得及告诉你”。诗人的内心仍然在构画着梦想,在诉说着心底的愿望,全然不顾“世间种种最后终必成空”的绝望和幻灭,也全然顾不上去破解复杂世界与人生的密码,只在时间的流动里,保持自己“在暮霭里向你深深俯首/请为我珍重”。这一份凄凉和痛悔与对“一去千里”的陌路余生的愧疚交织起来,流露出来的是一种铭心刻骨的款款深情。

一种是故人重逢的无奈。灯火正辉煌/而你我/却都已憔悴/在相视的刹那/有谁听见/心的破碎/那样多的事情都已发生/那样多的夜晚都已过去/而今霄,只有月色/只有月色能如当初一样美丽(《重逢》)。在这首描写旧侣重逢的诗中,诗人抓住心灵颤抖的一瞬,呼出了积郁许久的无声爱恋与一份淡淡的无奈。与旧人重逢,在街头昏黄的路灯之下,无意的回首,眼睛与眼睛便长久地凝视在一起,或者是在洒吧间、茶馆里对面独坐,不发一言,在相视的刹那,彼此却听见了心的破碎。尽管余生已成陌路,各自有了自己新的归宿,要想改变结局都已不再可能,但那份留在心底的记忆已在辉煌的灯火下和那柔情似水的目光中做出了一切尽在不言中的解释与交流。家庭的责任与社会的道义使得诗人做出了只能是这样的抉择:我们已无法回头/也无法再向前走/亲爱的朋友/我们今世一无所有/也再一无所求。无奈的抉择,表明了诗人的理智,但理智与感情依然在激烈的博斗,没有办法,最好的结局就是:我只想如何才能将此刻绣起/绣出一张绵绵密密的画页,/绣进我们两人的心中/一针有一针的悲伤与疼痛。虚实相映道出了一份难言的苦衷。一种是炽热的爱的表白。在《一条河流的梦》中,诗人写道:一直在被宠爱与被保护的环境里成长。父母辛苦地将战乱与流离都挡在门外,竭力设法给了我一段温暖的童年,使我能快乐地读书、画画做一切爱做的事,甚至,在我的婚礼上,父亲也特地赶了来,亲自带我走过布鲁塞尔老教堂里那长长的红地毯,把我交给我的夫君,而他也明白了我父亲的心,就把这个继续宠爱与保护我的责任给接了下来。我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女诗人对其夫君的感激与爱恋。在诗中,她做出了炽热而大胆的表白:当夜色锦锻般铺展开来/而轻柔的话语/从耳旁甜蜜地缠绕过来/在白昼时曾那样冷酷的心/竞也慢慢地温暖起来/就是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时刻/渴望/你能/拥我/入怀。其率真与大胆,真是到了惊人的地步,但读起来却余香满口,看不出丝毫的粗俗。诗人所向往的爱情是古典的从一而终的爱情:你是那疾驰的箭/我就是你翎旁的风声/你是那负伤的鹰/我就是抚慰你的月光/你是那昂然的松/我就是缠绵的藤萝/你永是我的伴侣/我是你生生世世温柔的妻。正如诗人表白的那样:我一直相信,世间应该有这样的一种爱情,绝对的宽容,绝对的真挚,绝对的无怨和绝对的美丽。生命虽然短促,春花虽然易凋,然而,因为有了爱,我们共度了一世就变得非常甜蜜而又绵远,没有丝毫的遗撼了。诗人对爱情追忆与歌咏用她本人的诗句作了最好的概括:爱是一种酒,饮了就化着思念。

三、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乡思如井,点滴情深。隔着一道浅浅的海峡,台湾这只流离于大陆母体的“白玉苦瓜”(余光中语)从日据时期就开始造养了一大批背井离乡的文人心头挥之不去的“大陆情结”和“乡愁意识”。乡愁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是离家的游子精心构筑的永恒的精神家园。一个人只要孤身漂泊,流浪在外,无论到天涯海角还是长城内外,那种野人怀土、小草恋山的怀乡情结将会一直萦绕心头。在台湾的文学作品中,大陆情结、寻根意识、思乡意识一直是较为普遍的文学母题。其作品中的文化乡愁表现出向往大陆、思念大陆、皈依大陆的文化之根的强烈的民族意识。作为诗人的她也不例外。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考察一下女诗人的生平。她是蒙古族人,原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蒙古名字全称穆伦席连勃,意为浩荡的大江大河。“穆伦”是音译。席慕蓉的外婆是蒙古王族公主,在父亲的军族生活中,席慕蓉出生在四川,后因国民党败退而迁居台湾。虽然在台湾有了安定的居所和工作环境,但和许多的文人一样,她一直坚持自己的根在大陆,故乡热土深深地埋在了她的心中,无论走到哪里,连接在大陆母亲体内的那根脐带,都有一段血缘关系,任何力量都不能切断的关系。

席慕蓉的诗歌作品中,有为数不少的篇什,写了对大陆母亲的思念。她的诗往往寄情于故乡的山川风物,托物言志,以物咏思,借物抒情,最为典型的是《乡愁》:故乡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在这首诗中,诗人将乡愁的情绪用短短的七行文字进行了精炼的概括。起笔写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告诉我们作者对故乡的思念是伴随着月光,而一年中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呢?三四句写对故乡模糊的印象,因为其远离时间长了愈是思念就愈显其模糊,如同雾里看花,说不清、道不明而又思念甚深。最后抒发了一种无言又无奈的情感,尽管远离故乡,但故乡一直存在于心里永不老去,读之回味无穷。

强烈的民族意识、传统意识和寻根意识也一直贯穿着女诗人表达乡愁之思的作品,她通过对内蒙古大草原的回忆与怀想,表达了对故乡的诚挚之情与热爱之情。在《命运》一诗中诗人写道:海月深深/我窒息于湛蓝的乡愁里/雏菊有一种梦中的白/而塞外/正芳草离离/我原该在山坡上牧羊/我爱的男儿骑着马来时/会看见我的红裙飘扬。诗人设想,如果不是随父亲来到台湾,那她就应该象许多内蒙古大草原上长大的男女一样骑马牧羊,演绎浪漫的草原爱情故事。而现实中的自己如今是在何方呢?今夜扬起的是欧州的雾/我迷失在灰黯的巷弄里/而塞外正芳草离离。浪迹于西欧工业化的城市,心中弥漫的却是对故乡的思念。在《植树园》中,她写母亲看完商的铜、殷的土,再看满池的莲荷却仍然不高兴,而只有自己知道其中的缘故:美丽的母亲啊/你总不能因为它不叫玄武就不爱这湖。在《出塞曲》中她幻想着“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想着千里草原闪着金光/想着风沙呼啸过大漠/想着黄河岸啊阴山旁/英雄骑马啊归故乡”。虽然诗人从小离开大陆,从未亲眼看过故乡,而月下忆故乡却是中华民族诗人的典型感情,尽管受过多年西洋教育,她依然继承了这一传统:

敕勒川阴山下/今霄月色应如水/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寻根无着,乡愁辄起,对故乡一往情深的回忆使诗人从父母日常的教诲中知道“风沙起处便是故乡”。诗人叹道:一个从没有见过的地方竟是故乡/所有的知识只有一个名字/在灰暗的城市里我找不到方向/父亲啊母亲/那名字是我心中的剌。这是一个现代寻找原乡痛苦灵魂的挣扎与体现,是一个游子浪迹天涯无所适从的沉重悲哀。

上一篇:中秋节发给领导祝福短信下一篇:业务院长查房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