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文言文

2024-06-16

高中语文选修文言文(共8篇)

1.高中语文选修文言文 篇一

粤教版 高中语文 选修目录

选修1《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第一单元 唐诗之旅(上)导语 基本阅读

1、王维诗四首:积雨辋川庄作、辛夷坞、送沈子福归江东、观猎。

2、李白诗四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

3、杜甫诗五首:月夜、哀江头、蜀相、又呈吴郎、登岳阳楼

扩展阅读

4、即景抒情诗四首:登幽州台歌(陈子昂)、春江花月歌(张若虚)、望月怀远(张九龄)、题李凝幽居(贾岛)

5、山水田园诗四首:宿建德江(孟浩然)、终南望余雪(祖咏)、田家杂家八首(其二)(储光羲)、游终南山(孟郊)

6、边塞战争诗四首:从军行(其一)(王昌龄)、蓟中作(高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岑参)、塞下曲(李益)

第二单元

唐诗之旅(下)基本阅读

7、白居易诗四首:轻肥、花非花、杜陵叟、问刘十九

8、杜牧诗三首:早雁、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题乌江亭

9、李商隐诗三首:无题二首(其一)、贾生、柳 拓展阅读

10、酬赠诗四首:节妇吟(张籍)、酬乐天频梦微之(元稹)、近试上张籍水部(朱庆馀)、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

11、咏物诗四首:子规(顾况)、葡萄(韩愈)、赏牡丹(刘禹锡)、小松(杜荀鹤)

12、咏史诗三首: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金铜仙人辞汉歌(李贺)、过陈琳墓(温庭筠)第三单元

漫步宋词 导语 基本阅读

13、柳永词二首: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海潮(东南形胜)

14、苏轼词二首:水调歌头(落日乡帘卷)、定**(莫听穿林打叶声)

15、李清照词二首: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永遇乐(落日熔金)

16、辛弃疾词三首: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拓展阅读

17、爱国词四首:鹧鸪天(客路那知岁序移)(赵鼎)、贺新郎(梦绕神州路)(张元斡)、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陆游)

18、登临词二首:桂枝香(登临送目)(王安石)、念奴娇(危楼还望)(陈亮)柳梢青(铁马蒙毡)(刘辰翁)

19、言情词三首: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晏殊)、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贺铸)第四单元 聆听元散曲 导语 基本阅读

20、关汉卿散曲二首:[双调·沉醉东风]、[南吕·一枝花]赠朱帘秀

21、马致远散曲二首:[双调·寿阳曲]山市晴岚、[双调·拨不断]

22、张可久散曲二首:[中吕·红绣鞋]天台瀑布寺、[正宫·醉太平]无题 拓展阅读

23、山水风光散曲二首:[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乔吉)、[越调·天净沙]春(白朴)

24、讥时咏史散曲二首:[中吕·满庭芳]看岳王传(周德清)、[中吕·朝天子]志感(无名氏)表达交流

(一)名句交流,温故知新

(二)找寻色彩名句

(三)专题朗诵表演

(四)表现方法梳理

(五)古为今用,学写歌词

阅读向导

(一)精练、和谐与佳句——诗词散曲的语言

(二)赋、比、兴及其新拓展——诗词散曲的表现方法

(三)情景交融,生动含蓄,引发联想——诗词散曲的意境 选修2《唐宋散文选读》目录 第一单元 导语 基本阅读

1、小石城山记(柳宗元)

2、黄州快哉亭记(苏辙)扩展阅读

3、道山亭记(曾巩)

4、百丈山记(朱熹)点击链接 表达交流活动 山水游记 第二单元 导语 基本阅读

5、《张中丞传》后叙(韩愈)

6、六一居士传(欧阳修)

扩展阅读

7、陆文学自传(陆羽)

8、方山子传(苏轼)点击链接 推荐阅读

刚健朴茂,风骨端翔——《唐代散文选注 》 第三单元 导语 基本阅读

9、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

10、与尹师鲁第二书(欧阳修)扩展阅读

11、与微之书(白居易)

12、寄欧阳舍人书(曾巩)点击链接 表达交流活动 书信传情 第四单元 导语 基本阅读

13、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王勃)

14、后赤壁赋(苏轼)

扩展阅读

15、荔枝赋并序(张九龄)

16、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李白)点击链接 推荐阅读

欧澜苏海话宋文——《宋代散文选注》 第五单元 导语 基本阅读

17、原毁(韩愈)

18、心术(苏洵)扩展阅读

19、鞭贾(柳宗元)20、兴贤(王安石)点击链接 表达交流活动 与唐宋八大家对话 附录

谈谈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周振甫)选修3 《 中国现代诗歌选读 》目录

基本阅读

第一单元

1、毛泽东词二首:

贺新郎.别友

菩萨蛮.黄鹤楼

2、郭沫若诗二首:

凤凰涅槃

太阳礼赞

3、刘半农诗一首:

教我如何不想他

4、冯至诗一首:蛇 扩展阅读

5沈尹默诗人诗六首: 月夜——沈尹默 光明——朱自清 春水(之五)——冰心 红烛——闻一多 伊底眼——汪静之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林徽因 第二单元

6、艾青诗二首:手推车

黎明的通知

7、戴望舒诗二首: 寻梦者

我的记忆

8、何其芳诗一首:预言 9穆旦诗一首:赞美 扩展阅读

10、卞之琳等诗人诗六首 段章——卞之琳 雨景——朱湘 一朵野花——陈梦家 无题——阿垅 金黄的稻束——郑敏 在地球上散步——纪弦 第三单元

11、闻捷诗二首:苹果树下

疏勒河

12、海子诗二首:北方的树林

黎明(之三)

13、杨炼诗一首:蓝色狂想曲

14、洛夫诗一首:边界望乡 扩展阅读

15、蔡其矫等诗人诗六首蔡其矫 祈求——蔡其矫 城市——昌耀 无题——舒婷

阳光中的向日葵——芒克 雪白的墙——梁小斌 纪念碑——江河 第四单元

16、李瑛诗二首:逆风飞行的鸟

端阳

17、西川诗二首:虚构的家谱

午夜的钢琴曲

18、于坚诗一首:对一只乌鸦的命名

19、翟永明诗一首:十八岁之哥 扩展阅读:

20、吕德安等诗人诗六首

2.高中语文选修文言文 篇二

新课标指出:“选修课和必修课在教学上存在一定的差别。选修课教学应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高中语文设置选修课, 是为了进一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针对不同学生有侧重地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以适应及满足其兴趣和潜能、未来学习和就业的需要”。但新课改实施以来, 一些语文教师依然新教材旧教法, 选修当作必修上。这种做法有违教材编者的初衷。怎么上, 如何才能上好选修课, 确是实实在在摆在众多一线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一、精选

解决这个课题, 首先要理清选修课和必修课之间的关系。大多数选修课与必修课都有内在的衔接。选修课是以必修课为基础的学习, 是对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延伸, 但又明显跳出必修的范围, 旨在切实有效地增加阅读量, 拓展文化视野,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接受中外优秀文化的熏陶, 发展个性, 塑造人格。需要说明的是, 由于各门选修课涉及的学科领域不同, 具体的教学目标不求一律, 各自的教学模式与教科书框架也不尽相同, 这种差异性与多样性, 给了师生更大的选择空间。

由于选修内容比较庞杂, 像必修教材一样精讲不太现实, 而且必修与选修的区别就在于, 前者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指导性, 强调“必”;后者着眼于差异性与多样性, 需要“选”。如何才能做好“精选”, 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考虑:

首先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根据课程特点, 从不同侧面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 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 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阅读鉴赏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内容。在选修课教科书中, 多数选修课程还是以阅读鉴赏为主, 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在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同时,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如诗歌散文系列, 让学生尝试诗歌、散文的写作;有关古典文学的选修课程, 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古文化, 阅读浅易文言文还可提高学生的阅读文言文兴趣和水平。总之, 选修课在读写实践中激发学生对语文及中国文化的兴趣,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

其次在安排落实选修课时还应考虑现实状况, 选修教材的内容同高考的关系。从本质上说开设选修课同提高学生素质适应高考并不矛盾, 但面对大量的选修内容, 可以结合必修教材中的内容, 从选修教材中补充必修课所缺乏的知识、技能、策略等相关内容, 加强学生对选修教材的重视。因此选修课不能随意, 不能太宽泛。

二、引导

做好不同版本相同或相近选修专题内容之间的比较,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方法探究选修教材内容的主题设置、内容裁减、学习方法引领、课后阅读拓展等方面的异同, 实现学生、教师与选修文本的深层对话交流, 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开阔选修教材视野, 全面、深入把握选修教学专题内容, 提升选修课的教学效果。

如在引领学生学习《中国小说欣赏》中的《情真意切释猜嫌》时, 因为《红楼梦》是江西高考语文指定的“名著导读”篇目之一, 我首先回顾了必修教材中的《林黛玉进贾府》, 对《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及内容进行再梳理, 加强学生对这一名著的理解。小说的阅读欣赏能力同样是高考考查的内容, 课堂上, 我引导学生在抓住小说鉴赏主要途径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根据小说的“三要素”———环境描写、情节、人物性格进行了辨析, 有效解决了学生的困惑与疑问, 进一步引领学生深化了对于我国长篇章回小说艺术成就的认识和理解, 调动起学生阅读我国长篇章回小说的积极性、自觉性。再如学生因为知识和阅历的关系, 对于有些内容不一定能准确把握, 如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先秦诸子选读》, 涉及到文言知识和时代文化背景, 教师要讲解清楚, 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内涵。

三、自主探究

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 是尊重和突出学生的学习愿望与学习个性, 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支持其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这也是选修课程开设的初衷之一, 自然也就成为教师开展选修课教学的一个原则。这个原则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选修课教学, 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爱好, 发展学生个性,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其不同的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 进而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的人才。选修课教科书, 既区别于讲义式的大学教科书, 又不同于坊间知识性训练型的课外读物, 而是建立了学生学习系统的“学本”。它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 逐步形成自己的语文学习方式。很自然, 个性化是选修课的核心特色之一。在内容上,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某一选修模块, 也可以在同一选修模块内依据兴趣、能力等选择不同的方向。

学习方法与过程的选择性与个性化也是选修课的一大特征。集中学习、小组学习、个别学习、合作学习, 讲授式、专题研究式、索引资料研究式、主题辩论式、实践活动式等都可作为选择的样式。比如《语言文字应用》, 教师可以先选择讲授法, 让学生了解相关理论与方法;再采用材料阅读法, 让学生学会搜集、筛选、整合、处理信息, 增强能力;随后, 采用专题探讨、成果展示等方式, 通过观察、发现、讨论、对话、写作等活动, 给学生以实践的机会, 在感知、体验、应用、实践中循序渐进地提高。

3.高中语文选修文言文 篇三

关键词:选修教材;文言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0-003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0.023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了必修五册书中的文言文之后,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那么面对选修课本中的文言文,教师如何走出必修课文面面俱到式沉闷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喜欢阅读这些古代优秀的文言文,进而体悟其中蕴涵的深邃思想,是每个教师都应认真思索、孜孜以求的命题。

一、精挑细选,取一舍众

选修教材中文言文篇目较多,信息量较大。作为教师必须在依据课标、高考要求的基础上,联系单元目标和文本特色,对诸多篇目细心比较,精心挑选。

(一)选篇目

如《先秦诸子散文选读》中的大家言论众多,充满了卓绝的智慧,充满了对社会发展和个人行为的深刻洞察,如果每一则都精讲细读,则教学时间内无法完成,若泛泛而谈则浅尝辄止,毫无意义。于是,抛弃面面俱到的无主化教学,抓住重难点,设计选取那些代表各学派思想主张的核心问题,如儒家的“仁义观”“义利观”“治学观”,道家的“清静无为”“天人合一” ,墨家的“兼爱”“非攻”,在少而精中引导学生体悟先哲思想,聆听圣贤教诲。

(二)选重点

一篇文言散文往往内容丰富,写法多样,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一篇文章中培养学生的种种语文能力。所以找好切入点,以四两拨千斤,细中见全文。如《阿房宫赋》侧重理解借古讽今的创作目的,《秋水》只说其中的道理。

二、诵读涵咏,浸润文本

文言文教学尤其要重视诵读的作用,只有细细读、反复读才能在一遍又一遍的涵咏中“每有会意”,理解其中的微言大义,浸润思想。

(一)舍得读

往往受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省略读的环节,一味地让学生思考,拉着学生按自己对课文理解的思路走,消解了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其实,读是一切理解、感悟、鉴赏、思索的基础,舍不得读,去搞空中楼阁似的分析,意义不大。教师要舍得拿出时间让学生读,在诵读的同时布置好明确的任务,以使诵读高效化。一般可分为预习读,初步熟悉课本;提出新问题,有疑而读;重点处再读一遍,给学生思索的时间;需要品味的语言再读几遍,让学生加深印象。 如此方可还语文课堂以朗朗读书声,给学生有无师自通的体悟可能。

(二)指导读

诵读不是声音平平地从头读到尾,那只停留在识字的层面,诵读是心浸润文本,体悟理解中的情感流露,冰冷的文字才能在学生有温度的诵读中焕发生机。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诵读中通过不同的语气、语调、语速来体会人物性格和思想情感。

三、师生问答,有章可循

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采用问答式教学方法,无论是师问生答,还是生问师答,都应有明确的目的性,避免无效提问。

(一)教师提问

教师提问时,因为教学目标设计的高大上,所以在沿着这个方向向学生提问时,往往大而无当,“你怎么看待孔子的仁义思想?”“孟子是何如游说君主的?”“项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诸如此类的问题,看似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其实会乱成一锅粥。因为此时学生的思维是散而无主,回答也就会飘忽不定。教师设置问题时应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要设置一些针对性强、切入点佳的问题,以达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效果。

(二)学生提问

我们鼓励学生有疑而问,但是也要加强指导。有些学生随意发问,不想就问,只是因为不愿自己动手动脑去研究。对于这类现象,教师不能简单地告知答案,而要逼他动脑。如文言知识的以旧带新,触类旁通,对程度好的学生还可以仅点明方向,让其自己研究。有些学生思维活跃,提问超越教师预设,这就要求教师提前要备好学生,做好功课,不能打压学生。如《齐人一妻一妾》中,思维活跃的学生会对“穷得乞讨的齐人却为何有一妻一妾?”产生疑问,质疑文章的可能性,教师可以从生活的合理性和文学的艺术性两方面来引导学生理解。

四、比较阅读,激活思维

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将对比阅读引入文言文教学,有利于学生鉴赏与评价能力的形成与提升。

(一)选修必修的比较阅读

选修课本是建立在必修课本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上的,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学习新的文言文时,可以从思想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和已学的做比较联系,以温故知新。可以抓住“对比”的写法,把《六国论》《阿房宫赋》和《过秦论》放在一起,学习横向、纵向等对比方法。 可以再读《寡人之于国》,以加深对《孟子选读》中民本思想和譬喻说理的理解。

(二)课内课外的比较阅读

语文与生活同在,它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所以语文教学要有开放性,构建课本与课外资源整合的桥梁,让语文变得鲜活起来,从而有效拓展学生视野,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如学习《论语》时,在学习了“仁义礼智信”等为政为人的主张后,可以补充介绍“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样的关于日常饮食方面的言论,拉近学生的心理距离。读了《孟子》《庄子》《韩非子》,可以补充“揠苗助长”“朝三暮四”“买椟还珠”等小寓言故事,这是先哲们深邃细想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陈学斌.如何提高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有效性[J].福建教育,2015(45).

[2] 刘阳.对《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探究与反思[J].课程教育研究,2014(29).

4.我们怎样上好高中语文选修课 篇四

加强选修课程建设是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点。无论在学习方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对传统的语文学习有所突破。选修课的开发,既涉及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等理论问题,也涉及选题、教材、实施、考核等具体的实践问题;对学校、对教师、对学生,都是新事物。面对这样一个全新的事物,我们在一线工作的教师,确实兴奋过,也迷惘过,甚至无所适从过。现在我就如何上好选修课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选修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学校必须根据学生兴趣和学科的专业特点,积极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

(二)科学性、时代性。选修课程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反映学科最新的发展趋势。

(三)多样化、特色化。学校要立足本校文化传统、发挥自身教育教学优势,开发建设多样化的选修课程,体现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独特性及差异性,培育学校课程特色。

(四)层次性、梯度性。选修课程要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和不同个性的学生选课需求。

二、选修课开发的重大作用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势必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为每个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平台,通过深化课程改革,建立起丰富的课程体系,实行自由选课走班,让孩子能多学些自己想学、自己有能力学、自己学得好且对实现自己志向有用的东西,让每一名孩子都能多品尝一些学习和成功的快乐,进而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向着全面而有个性的方向发展,推动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多样化人才。

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旨在让学生形成更为厚实的知识基础。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职业技术,培养学生的专业倾向。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发展学生潜能,提高综合素质。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导学生关注社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三、如何上好选修课

如何上好选修课?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教学有什么本质的不同?选修课的课堂是什么样的?从必修到选修应如何衔接和过渡?诸多的担心和疑问困绕着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既然是选修课,就要考虑它与必修课的异同,既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重复,又不能将选修课上成讲座或随意的活动课,因为毕竟是上课,上语文课,而且还要面对高考。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实现从必修课到选修课教学理念的转变

我以为,必修课的教学理念应该主要以教师“教”为主,通过教师的讲解与引导夯实学生的基础,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均衡发展。而选修课的教学理念则应以学生的“学”为主,要使学生借助于必修课所学的知识和能力来选择性地学习,以发展自己的个性。教师应该树立这样的教学理念:选修课应该让学生自己“学完”,而不是由教师来“教完”。教师只有真正进行这样的教学观念的转变,选修课的教学才能真正变得有价值、有意义。

在学习选修教材中的中国古代诗歌时,教师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用以面代点的方法来指导学生通过学习不同时代诗人的诗歌、同一诗人不同时代的诗歌等来重点突破对某一个教学内容的学习。如引导学生学习白居易的《长恨歌》、屈原的《湘夫人》、鲍照的《拟行路难》、杜甫的《蜀相》以及陆游的《书愤》等诗歌,都是为了教学生学会如何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来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通过诵读、相互探究和讨论、自主搜集资料以及举办诗歌朗诵会和尝试写诗等方法,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2、充分了解学生和学情。不管什么时候,学情总是第一位的。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补充,应该有很强的针对性,在教学内容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作为教师,要能驾驭教材,对教材内容要作适度的取舍,那就是:要学完,未必要教完。

对文本的解读可以抓重点也可以抓难点,但一定要深、一定要透,不能每篇都蜻蜓点水,选修课的教材都是一些大部头巨著,内容多,量又大,篇篇都讲、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可以做灵活处理:有的重点篇目可以集中时间认真研读赏析,有的课文则可以一带而过,有的则完全可以自学,不必在课内讲析;哪些是学生感兴趣的篇目、愿意学的篇目就集体学,有的则可个别化处理。哪篇课文适于练的就练,哪篇课文适于讲的就讲,适于读的就读,不平均使用力量。

3、努力寻求合适的教学方法。选修课的教学需要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选修教材中的文章不必每篇必教,我们可以从几大模块中选教几篇,可以选教文章中的几个段落,甚至可以选教几个句子。有的要精读,有的略读。比如《先秦诸子》中,可以这样选教的:《论语》、《孟子》、《庄子》选段可以精读,因为,福建省高考中要求考查这三本经典名著的选段,我们精读这几章,也是与高考接轨。至于这本书中的其它几章节的内容,可以只选择一两节有代表意义的选段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一下先秦中其它学派的各自主张以及散文特色就足够了,不必面面倶到。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比较思考、提纲挈领的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应对高考,让选修课与高考接轨。

4、教师要积极学习,充实自己。我觉得这种学习需要较高的自我约束力,无论是各地组织的不同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还是各级各类的教研、讨论、培训,我们要真正的听进去,学起来。此外,学习的途径并不唯一,还可以自己参看、阅读相关的书籍、论著、网上资料,加强老师之间的交流,形成思想上的碰撞,让我们能从中受益。很多老师会说:说得好听,有几个人能做到?所以,我说就是尽可能的去做。二是,不仅学习新课程的相关内容,还要扩大自己的研究领域,仔细规划必修课。我们要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用我们的知识积累来进行选修课的教学。研读相关书籍,静下心来做学问,也请各校领导尽量为我们更好地开展课程进行工作量方面的合理安排,这样我们投入其中的精力才能充足。

5.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案例分析 篇五

教学课题:《项羽本纪》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利用传记材料,写好议论文

教学步骤:

一、教师导入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是我们都很熟识的荀子名言,意思是君子的资质与一般人没有什么区别,君子之所以高于一般人,是因为他能善于利用外物。善于利用已有的条件,是君子成功的一个重要途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项羽本纪》,请同学们在关注项羽命运的同时,思考历史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别人给了我们什么教益?

二、学习探究

1.学生默读课文,划出能引起自己思考的材料。

2.四人小组交流,谈各自的思考。

3.全班交流,每小组一人发言(可小组推荐,可自荐)。

发言者首先找出自己最有体会的传记材料,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再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并适当地分析和论述。有的学生从“相籍少时,……竟学”材料中总结到相羽少时的不肯学与其有勇无谋的关系,分析他失败的原因;有学生从“楼烦欲射之,……不敢复出”谈到对项羽气势的理解,并联想到现代人的“气势”;有的学生从“相王至阴陵,迷失道……乃陷大泽中”这段材料中,谈到项羽的丧失民心与其失败的关系,分析普通人物在某些时候的关键作用等;更多的同学从项羽乌江自刎这一部分来谈失败与挫折、气节、面子等问题;也有同学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谈楚败汉兴的必然性。

(学生的发言异彩纷呈,争奇斗艳,一吐为快。课堂气氛热烈。)

三、整理表达

1.教师引导

刚才大家的讨论很热烈,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发觉同学们的表达是沿一条基本的脉络展开的,这就是“材料--观点--阐述--用例--类比--作结”(强调,举例,板书)。经常,我们的脑海里会闪现出各种思想的火花,有很多的思考和想法,但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有的人却不会把这许许多多的想法整理出来,清晰表达。刚才发言的同学为什么能给大家收获、能给大家启发?因为他们有思考、有思想,更重要的是他们懂得表达!下面我们采用这些同学的表达脉络模式,把自己的想法再整理一遍。闭上眼睛,自言自语。开始!

2.学生整理思维、整理表达

3.教师布置议论文写作

好一场历史评论会!刚才我发现同学们都突然“深刻”起来了(学生笑),我更希望能触摸到大家的思想(学生笑)!能不能把你的思想,通过文字告诉我,告诉大家呢?请大家按“材料--观点--阐述--用例--类比--作结”的基本思路,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字数不限!下课。(学生在浓郁的学习气氛中,依依不舍地与老师道别。)

课例分析:

本课是《传记选读》中的其中一个课例,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关注传记的历史材料,感受传主的思想、品格。本来,学习传记,是“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但教师根据阅读文本素材的特点,引导学生写评论(议论文),促使学生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这种教学上的调整和创新每天都发生在一线教师的课堂上,随着语文选修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入,必然会引发教学的各种变革。

本课教学环节清晰,教学步骤简单,三个基本操作统领了课堂,教师和学生都在享受着一顿丰盛的精神套餐。课堂教学充满生气和乐趣,学生在学习和交流中充分体验了挑战智慧的快乐。教师在课堂的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为学生的发现力和创造力提供了宽阔的空间,无论是阅读还是讨论,教师都十分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能积极主动进行活动的保证。因此,课堂中多向的、多种类型的信息交流产生了,对教师的智慧和能力提出了挑战,教师的创造才能、主导作用在学生的学习交往中得到发挥。课堂上学生的表达和争论不断擦出思想的火花,学生沉浸在发现的喜悦、和谐的欢愉中----这是本堂课创造的最大价值。

附:学生习作

项羽----个人英雄主义的失败者

项羽,他“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慷慨悲歌震撼山川大野,他“死亦为鬼雄,不肯过江东”的英雄气概令古今之士扼腕叹息。然而,历史最终展现给人们的却是他的失败,个人英雄主义的失败。

从《史记.项羽本纪》中我们看到,战场上项羽从来都是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大喝一声,能使敌将人马俱惊,避易数里。项羽为将,英勇无敌,所向披靡。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的无畏气魄更是令他名震华夏,声威远扬。但我们在折服于项羽的英勇及赢得的显赫之时,不由自主地质疑项羽的身影为何总是如此孤单,仿佛楚方的半边天全仗他一人撑起来。

奉行个人英雄主义于己方孤立了自己,自能者素自负。个人英雄主义者往往在某些方面出类拔萃,数一数二,但也或多或少地犯有骄傲自大的毛病。项羽同样骄傲自大,自豪地评价自己“力拔山兮气盖世”。自身一两项异乎突出的能力使个人英雄主义者更多地把目光停留在自己身上,而看不见别人的才能,以致不识人才。怀有杰出军事才能的韩信于项羽军中仅屈身为一郎中。人才不识,更不用说用人,许多有才之士在项羽手下无法施展拳脚。谋士范增的良言苦谏,妙计大略,项羽听不进;能征善战的英布被压抑在项羽的光辉下,无用武之地。这样,项羽孤立了自己,鲜有肱股之臣。后来范增抑郁而亡,韩信背楚投汉,英布倒戈无疑削弱了项羽自身,增强了敌人的力量。

奉行个人英雄主义于敌则是以寡敌众。项羽凭个人能耐与汉军的群英荟萃相周旋,事事亲临战场,破彭城、战睢水、围荥阳、拔成皋,辗转千里,疲于奔命。尽管项羽亲自参与的战斗几乎都是“攻必取、战必胜“,但一人之力如何能守得住大楚的万里长疆。终于,在刘邦、韩信、彭越等诸路大军的全面出击下,项羽退却了。

6.高中语文选修课实践工作计划 篇六

总结我们实施(语文)选修课的经验,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四个学习和两个探索,即:认真学习课标、系列目标和要求、教科书说明和课本,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方式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办法。认真学习、努力执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确立语文教育新理念;

1、语文教育目标: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三个能力和两方面素质)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注重语文的应用性特征,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不但要使学生掌握口语、书面语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未来的社会更需要美,需要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正在走向成年,思维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2、语文教育内容:

高中语文课程应联系学生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沟通古今中外,面向未来世界,应以专门性和综合性、边缘性相结合的学习内容,向学生展示层次多样的语文课程图景,提供丰富的语文营养和多向度发展的途径,也给语文课程自身增添生长活力。

高中语文课程,无论必修还是选修,其内容和目标要充分反映时代的要求,注意和现代生活相联系,体现现代的思想意识、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对于传统的经典作品,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现代的观念,在历史的背景下去感受和思考。学习方式和教学、评价手段也应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必修课必须突出课程的基础性,使学生具有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文的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较为成熟的文化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7.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策略刍议 篇七

为此,我们试图就选修课教学的相关策略作一些探讨。

一、正确认识选修课与必修课间的关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选修课也应该体现基础性……”。显然,选修与必修课在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方面有着共性。虽然选修课程有五大体系,并具有不同的教育目标,每一目标又体现不同的侧重点和不同的层次,但它与必修课在“课”的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是语文课程内容专门化的排列过程。选修课的内容不管如何新、如何编排,究其根本都是语文内容,都必须用学习语文的方法来完成学习过程。因此,凡是必修课常见常用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都适用于选修课的教学。我们绝不因为这是一个新生事物,就抛弃原有的成功的教学方法而去创造一套新的教学方法来与之相配合。

当然,又因为“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选修课存在着内容侧重点与培养目标等的不同,因而选修课也有着必修课不同的设计思路与教学思路。例如,人教版语文必修第二单元有杜甫的三首诗《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这是很能代表杜甫“沉郁顿挫”之风的作品,在单元学习提要中,明确了学习和教学重点———理解诗意、品味诗境、感受古人丰富情感、提升诗歌阅读能力。而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选修本中又有杜甫的四首诗《蜀相》《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在教学中,我们不可能完全抛离必修的那套教法,因为对诗意、诗情、诗境、读诗方法等方面的学习是共通的,但选修有着新的目标和侧重点,如果仅停留在必修教学中的水平,这是重复机械的叠加,而无新的质变,显然与选修的初衷相悖。因此,我们不妨可以将这两部分再加上《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中的冯至的《杜甫传》“‘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整合成一个专题,即《杜甫和他的诗歌》,利用专题的优势,把握好详与略(即重点学习一两首诗歌,其余一般阅读)、课内与课外(即详细重点的内容放在课内,一般阅读的内容放在课外)、课堂学习与课后练习(即难度大的放在课内、难度一般的编些练习让学生在课外边学边练)等相互之间的关系,重介绍、重欣赏、重品味、重拓展,让学生有从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认识。

必修课是选修课的前提与基础,选修课是必修课的延伸与拓展、补充与巩固,两者之间的差异不在于具体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而是选修课程的教学比必修课程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与拓展性。

二、选修课应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出选择性与个性化,并符合学情需要

高中新课程的一个理念,是尊重和突出学生的学习愿望与学习个性,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支持其特长和个性的发展,这同样也是选修课程开设的初衷之一,自然也成为教师开展选修课教学的一个原则。这个原则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选修课教学,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而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很自然,个性化是选修课教学的核心之一。在内容上,学生可以自主选修某一模块,也可以在同一选修模块内依据兴趣、能力等选择不同的方向。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并积极支持学生依据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需求等产生的选择结果,而不是以自身的喜好为目标,指导学生开展学习。如: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有的同学愿意从应用性目标去研究其中的古代汉语言现象,有的同学从审美性目标去研究诸子文章的不同的思想美与艺术美,有的同学则从探究性目标去探研诸子各家的思想差异……显然,选修正是因为学生有所“选”,才能有所“修”,从而体现选修课“选择性”的特性和课程开设目标。

当然,教师也有可能根据需要去统一组织学习,这就需要将两者有机结合。例如,选修《<史记>选读》,教师根据需要,先制定一个总体框架原则,如文本研读、问题探究、活动体验。每个框架再设置具体目标:“文本研读”重在训练学生对文言基础知识和文言现象的积累与整理,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保证学生能自主流畅阅读浅易文言文的任务;“问题探究”重在探索作者和传记主人公的道德品格、人生理想、价值追求、审美情操等,更多关注作品的人文性和艺术力,从而让学生汲取营养,并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读传统作品;“活动体验”重在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以课题研究的形式深化对作品的认识、理解和把握,从而最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其中,针对第一个目标的学习,教师可以为学生选定内容,统一组织学习,这样便于师生共同学习,共同研讨,共同评价;而针对后两个目标的学习,教师可设置多个选题供学生自主选择,也可让学生(包括个体和小组)在老师指导下自行选题进行探究。

在坚持个性化的同时,选修课的教学内容还要符合学情需要。在内容上,选修教材的编者多为在某一专业领域大有建树的大学资深教授或著名学者,这使得教材专业性强,内容精深、系统,未必完全符合高中学情。同时,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且高中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异,尤其是语文学科,学生在知识面、阅读条件、阅读能力、思维水平等方面有较大差异。因此,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应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尊重不同地域、不同个体的学情差异,杜绝一视同仁地开展教学,而是应量力而行,对教材内容作适度取舍,与本地本校学情不太相符的要适度删减,与此同时,可开发适合本地本校学情的教材作为学习内容。

选修课内容的选择有着明显的学情差异,教师要尊重这种差异,对选修内容作出取舍。教师牢记选修只是提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一个平台,师生不是教材的奴隶,应坚持以学定教,灵活自主地处理选修教材。

三、选修课在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上要体现选择性与个性化

选修课程有多个选修系列,每个系列有各自的特点,呈现出不同的性质。自然,不同的模块系列,其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应有一定的区别。《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有的重在实际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有的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与审美的体验;有的重在思辨和推理,强调理性和严谨。所以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可见,学习方法与过程的选择性与个性化也是选修课的一大特征。集中学习、小组学习、个别学习、合作学习,讲授式、专题研究式、索引资料研究式、主题辩论式、实践活动式、论文式、讲演式等都可作为选择的样式。比如“语言文字应用”系列和“新闻与传记”系列,教师可以先选择讲授法,让学生了解相关理论与方法;再采用材料阅读法,让学生学会搜集、筛选、整合、处理信息,增强能力;随后,选择模拟现实情景、实地调查访问、专题探讨、成果展示等方式,通过观察、发现、讨论、对话、写作等活动,给学生以实践的机会,在感知、体验、应用、实践中循序渐进地提高。比如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系列,教学过程可设计为:课文品读[1.课文探珠(理解诗文局部问题)2.含英咀华(鉴赏诗文局部手法)3.论辩擂台(引导对诗文的争鸣)4.读后随感(读诗文后联系现实有感而发)]→开拓视野(阅读与课文有关的背景材料)→借石攻玉(援引对诗文内容进行引申而写的文章)→联读新得(从某一角度联系已学过的诗文进行比较阅读)。再比如“文化论著研读”系列,可以将重点放在论著内容和观点的解读与探究上,通过阅读感知、质疑有惑、探查讨论、思考研究,在阅读、交流、辩论、答问、汇报、展示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以引起争鸣,开阔视野,积淀底蕴,增强思维品质,提高探究能力。至于选修Ⅱ,由于更多地结合实际,使得内容更加灵活、综合性更强,因此,学习方式就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性,体现更鲜明的个性特点。

选修课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在追求灵活多变的同时,要注意防止几个错误的倾向:其一,防止面面俱到,力求重点突破。选修课的每次研习最好围绕一两个问题展开,不求面面俱到,否则无法真正进行研习。每次研习中要确立重点、对象、方向,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目标要求应体现出不同。因此,需要善于发现,并围绕这不同的重点、对象和方向建立框架问题。如在《先秦诸子选读》的《论语》研习中可以紧紧抓住作为思想家的孔子、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和作为社会人的孔子这三个要点,组织学生进行合作研讨:作为思想家的孔子,他的核心思想“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作为教育家的孔子,他的教育理想是什么;作为社会人的孔子,他的人生观是什么。这样有组织的研修可以让学生对《论语》有比较全面而透彻的理解,从而取得良好效果。其二,防止被动接受,力求主动发现。选修课的研习应真正体现“自主”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的自主发现。研习什么问题,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在实践探索中发现,在合作探究中发现,在阅读求证中发现。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读》中的李杜诗风之比,学生可以发现诗的题材不同、所用意象不同、抒情方式不同、语言风格不同;可以从作品比较、流派比较、不同评论比较、考据考证比较、文本理解比较、艺术风格比较等多个不同角度去确立研究方向。教师在选修教学中的作用应充分体现“引导发现”,而非“告诉约定”功能,自觉成为学生研修的好导师、好帮手、好伙伴。其三,防止孤立片面,力求全面公正。选修课研习的成果既有显性成果,又包含隐性成果。显性成果表现为研修的具体结论,我们不能对此要求过高,只要论之成理、言之成据即可,毕竟高中选修课的开设目标是以个性化、多样化等为标志的“适应学生的需求”,“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而不强调大学选修课程所具有的的学术性。因此,我们更应重视成果的“隐性部分”,即思路的拓宽、知识的增加、方法的掌握、探究的体验、合作的快乐、成功的喜悦等,这些可以为学生在知识汲取上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选修课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应“因课制宜”,体现出不同的选择性与个性化,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只会“动脑”去思考接受的单一方式,还要让他们“动手”去探查实践,“动眼”去观察发现,“动口”去质疑辩论,“动心”去感知体验。坚持以新课标所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这样,作为新课程改革一大亮点的选修课的积极功能自然会体现出来。

四、选修课在课型的选择上应坚持“实”与“活”的宗旨

选修课不宜上成带有专题味的纯学术课。选修课虽具有较明显的专题性质,但毕竟教学对象不是大学生,教学目标不是学术研究,因而,不宜以大学讲座式的课型来开展教学。如教学《中外戏剧欣赏》中的《莎士比亚》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时就不宜大讲特讲莎士比亚创作思想的发展和中西方戏剧的不同特色;教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就不宜大谈韩、欧、苏、柳的作品艺术手法与思想内容的同异等……因为这样就任意地加深了难度,拓展了宽度,背离了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目标与特点。

选修课不能上成语文知识专题课。选修教材的编写有一定的知识结构作基本框架,同时,迫于高考的压力,教师很容易在选修课的教学中出现以知识为中心的课型设计。如教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型会变成诗歌与散文阅读鉴赏方法系列讲座;教学《先秦诸子选读》,课型会变成文言文知识的系统讲授课;教学《语言文字应用》,课型会变成高考字、词、句基础知识与语言运用讲座等。这些课型的选择违背了选修课开设宗旨,是一种知识中心的回潮,是与语文新课改精神背道而驰的一种现象。

选修课不能上成以人文为中心的文化课。如教学《先秦诸子选读》,课型会变成教师大讲诸子百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的人文课;教学《外国小说欣赏》,课型会变成大讲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现代派中的人性意识等。这种课型,抛开了文本内容,抓住其思想与人文的内涵大加发挥,是一种舍本逐末、好大喜功的行为。

虽然教无定法,但语文选修课的课型还是可以归结为讲授课、活动课、交流课、观赏课等等诸多的不同的授课类型。这些课型具有不同的上课方式与特点,根据这些方式与特点,我们可以通过整合开设出符合相应类型的选修课来。讲授类的课如《诗词鉴赏入门》《儒、释、道与中国文人》《美学基础知识》等;活动类的课如“演讲与口才”、“课本剧表演”等;交流类的课如《XX文章读(节目观)后感》《我喜爱的一本书(一句格言)》《写作与交流》等;观赏类的课如《影视欣赏》《生活与观察》等。

8.怎样上好高中语文选修课 篇八

一、选修课与必修课应该相结合,不能让学生总有一种疲劳感

必修课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强调的是“公平发展”;选修课是让学生进行有选择的学习,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二者具有等价性,没有主次之分,是一种互补关系。

既然是新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首先就不能死板。比如必修与选修的顺序,大可不必非得是学完必修再学选修。在语文必修与选修的处理上要灵活,要富有创新,要怎么有利于教学就怎么安排。课程是死的,一定要活的人驾驭死的课程,两者关系如果倒了,语文教学也就缺少了思想和生机。

在教学中,可以把必修课教材内容作为“点”,“点”上求精深,“点”上求辐射;把选修课教材内容作为“面”,“面”上求广博,“面”上求补充。既不要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复制品,又不能将选修课上成随意的讲座。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二、落实好“选”字,不能让学生有迷惘感

选修课容量大、内容多,教师更应从实际出发,有选择的进行教学。有的重点篇目可以集中时间认真研读赏析,有的课文则可以一带而过,有的则完全可以自学,不必在课内讲析;哪些是学生感兴趣的篇目、愿意学的篇目就集体学,有的则可个别化处理;哪篇课文适于练的就练,哪篇课文适于讲的就讲,适于读的就读,不平均使用力量。

如《唐诗宋词》模块的教学,内容多,量很大,篇篇都讲、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我们除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主要流派与风格,并精读一些重要篇目使学生获得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以及在情感上的熏陶外,对那些不能在课堂上完成的篇目,也通过作业、比较阅读等方式让学生自我完成学习。

三、要寻求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融入学习

不同的系列选修课在教学方法上是有区别的,有的选修课侧重于实际运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重在引导探索研究。如上《史记》这一让学生比较畏难的模块时,既要积累知识,夯实基础,又要让学生有兴趣继续学习,方法很关键。对教材中的篇目,按照由易到难的方式进行了重组,学生能看懂的就通过作业和翻译解决了。对需要在课堂上学习的篇目,也非常注重方法,采取了教师读,学生翻译的方法;或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负责一部分,然后四个组相互提问的方法。教师是参与者而不是标准答案的提供者。学生可以自由组合,经过他们的自主参与,最后派一位代表到讲台前讲解;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四、因课制宜,把自主权还给学生

学习归根到底是学生自己去学,不是教师纯粹的讲授所能替代的。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讲授,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没有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调动起来,他们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受到压抑,这是学习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学习中要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权利,给足他们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中的快乐,使课堂“活”起来,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保证学生学完教材所必要的环节。

所以,教学内容不要仅以教师一个人的设定作为目标。如《唐诗宋词选读》模块,某一诗歌专题的内容,有的学生愿意研究其情感、意境,有的愿意研究诗人的创作背景,有的愿意研究其翻译的准确性……很多学习任务有差异,课内要尽可能让学生“自选”。当然这并不排除教师组织的集体学习和统一学习,而是要注意两者相结合。这是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的选择。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不宜总是讲授和灌输,一定要将学习的自主权向学生倾斜,要将学习过程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学生学习个性化了,多样化了,主动性起来了,有了探究与合作,这个选修课就到家了。因此,选修课在教学上的核心问题仍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问题、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问题。不管如何“因课制宜”,选修课的教学总体上应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将学习方式的转变放在首位。

五、选修课的开设不能脱离考试的需要

虽然我们要搞素质教育,但还有高考这个指挥棒存在,社会和家长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选修的内容同高考的关系,从本质上说开设选修课同提高学生素质适应高考并不矛盾,但实际操作时又有难度,有些矛盾会凸现出来。因此选课不能太随意,不能太宽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是任何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最后和最佳裁决者。因为教师是改革理论的执行者,教师的实践活动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毫无疑问,新课标的实施,选修课的开设,对高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让必修课与选修课优势互补、动态平衡,充分释放各种课程的潜在功能,发挥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为社会输送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是值得教师好好探讨的一个课题。

上一篇:坚持开展“八个一”活动下一篇:少先队员先进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