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的护理措施(共11篇)
1.输血的护理措施 篇一
临床输血护理中输血路径的临床应用评价
【摘要】 目的 对临床输血护理中输血路径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11月于我院接受输血治疗的9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50例给予输血路径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输血差错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在实施输血路径护理后,护理人员输血知识掌握有显著提升。结论 在临床输血护理中应用输血路径进行护理具有显著效果,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 输血;护理;输血路径
输血是临床治疗中常用的代偿性、支持性治疗手段,是对危重患者进行抢救的重要操作,然而输血所致疾病及衍生出的社会问题使输血安全性得到了人们的共同关注[1]。为探讨提升输血安全性的有效措施,笔者选取98例输血患者,随机分组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输血路径护理,其中观察组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11月于我院接受输血治疗的98例患者,其中男58例,女40例,年龄18-78岁,平均(58.4±3.2)岁;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观察组5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及输血量等基本资料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展开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按照常规操作流程进行输血,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输血护理中根据输血路径操作:首先对所有护理人员展开输血路径护理内容的培训,确保所有护理人员对护理方法有充分掌握;在输血前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输血意义、必要性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使其考虑充分后签字确认;在输血前将输血路径图发放到患者及其家属手中并加以解释,使其可对输血过程、护理方法有提前了解。输血路径如下:
1.2.1 输血前准备 ①采集血液标本并送检:根据医嘱准备好采血样品并填写输血申请单,提供交叉配血的检查单,在试管上贴上相应标签,做好床边核对及再次复述;按照相应规范展开血标本采集;对申请单中信息进行确认;将申请送到输血科,由两方核对并进行登记。②取血、核对:护理人员至输血科内取血,两方遵行“三查八对”制度给血,在核对正确后两方签字确认。③血液保管:保管血液时不可加温、剧烈震荡或在室温下久置。
1.2.2 输血操作 ①输血前核对:在治疗室内执行两人三查八对制度,带病历在床前再次核对,待信息核对无误后两方签名确认。②输血操作:输血前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测量,严格遵循输血常规操作流程;对输血中患者情况密切观察,当有不良反应发生时及时给予对症处理。
1.2.3 输血后处理 护理人员在完成输血后及时填写护理病历,保存好输血文件,妥善保管血袋和编号。
1.3 观察指标 根据国务院出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相关标准自行设计输血差错发生情况调查表,并对两组患者护理中输血差错发生率进行统计。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自输血前准备工作、输血操作及输血后处理三方面对患者关于输血护理的满意率进行调查。在实施输血路径前后,对全体护士输血技能知识、相关法律及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调查并评分。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16.0对相关数据展开统计学分析,对计数数据进行X2检验。当结果满足P<0.05时,二者对比具有显著差异,且具统计学意义。结果
2.1 两组患者输血差错发生率及护理满意率对比 对照组患者输血差错发生率为10.42%(5/48),护理满意率为85.42%(41/48);观察组患者输血差错发生率为2.00%(1/50),护理满意率为98.00%(49/50)。观察组患者输血差错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2 护理输血路径实施前后护理人员输血知识掌握情况分析 实施输血路径护理前护理人员输血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评分为:基础知识(23.5±2.7)分,基本技能(33.7±3.2)分,法律法规(13.7±2.1)分;实施输血路径护理后各项评分为:基础知识(29.4±3.6)分,基本技能(38.2±4.5)分,法律法规(18.2±3.8)分。对比可知,在实施输血路径护理后护士对于输血基础知识、技能知识及法律法规掌握情况均显著优于实施前(P<0.05)。讨论
输血是临床治疗及危急重症患者抢救的重要方法,在开展外科手术治疗时常需做好输血准备,以免患者因严重贫血、大量失血而发生危险[2]。虽然输血是对病人展开治疗的重要方法,然而因为目前输血技术还有待进一步发展、输血操作不严谨等多方面原因,输血差错事件时有发生,输血差错不仅会严重影响到患者治疗与抢救,甚至可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输血路径可对临床输血的操作流程予以规范,提高护士对输血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促使护士在展开输血操作时的盲目性大大降低,从而有效减少输血事故的发生,使临床输血安全性得以大幅提升。同时,在输血中展开多次核对,对输血路径所涉及的输血各环节展开监测,及时处理发生的不良反应,做好输血记录等手段,可为患者输血安全提供最大限度保证。我院在为观察组患者进行输血时,在护理工作中实施输血路径护理后,护士对于输血基础知识、技能知识及法律法规掌握情况均有显著提升,观察组患者输血差错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这一结果有力证实了上述观点。在实施输血路径护理工作时,护理人员在输血前为患者及其家属仔细讲解输血必要性、意义,提前告知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同时可促使患者护理满意度大幅提高。
综上所述,在临床输血护理中应用输血路径进行护理具有显著效果,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吴魏,鼓掌生,王宇丹,等.临床输血路径的信息化管理及效果分析[J].医学管理论坛,2013,30(3):39-40.[2] 谭延伟,宋俊荣,张亚平,等.临床输血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医药,2012,34(24):3813-3814.
2.输血的护理措施 篇二
1 临床资料
我科从2011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共有成分输血病人1367例, 其中白血病524例, 多发性骨髓瘤198例, 再生障碍性贫血265例,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82例,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例, 淋巴瘤186例, 血友病8例。输注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1182例, 洗涤红细胞5例, 血小板124例, 冷沉淀31例, 血浆25例。在全部病例中, 男742例, 女625例, 年龄最大的89岁, 最小的2岁, 平均年龄42.6岁。
2 护理方法
由于我科的专业特点, 成分输血患者较多, 比较集中。输血方法是一项护理常规, 随着输血技术的迅速发展, 成分输血对临床护理来说又提出了新的内容和要求, 因此要求护理人员学习新知识, 熟悉新内容, 明确新要求, 严格执行各项制度, 规范护理操作, 密切观察各种成分血液制剂及患者输注过程, 注重患者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2.1 环境护理
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输血环境很重要, 室内光线适宜, 温湿度适中, 避免噪音, 做到四轻:即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操作轻, 遵守保护性医疗制度, 及时清除病人的呕吐物和排出物, 避免不良的刺激, 从而很好的配合输血过程。
2.2 心理护理
与输注全血一样, 患者也常常担心会因输血而引发其他疾病特别是感染传染病。护理人员应协助医生讲清楚病人的病情与输血风险的利害关系, 同时根据医嘱做好患者输血前各种传染性指标检测工作, 让患者放心。
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 针对病人的个体差异、家庭情况及生活状况, 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疏导, 可取得较好的效果。要加强巡视, 可增加病人的安全感。
对输血产生依赖性的病人, 则应讲明输血不是唯一的治疗手段, 仅仅是一种替代疗法, 应鼓励病人从全方面配合治疗和护理。
对于病人发生输血反应, 护士除了护理技术上的积极处理外, 还要加强对病人的心理护理, 稳定病人的情绪。注意自己动作要稳重, 不要惊慌失措, 同时要耐心解释输血反应是可以得到控制的;发生严重的输血反应时, 护士要陪伴在病床旁。既可加强观察、及时处理, 也可让病人得到安慰。
2.3 严格查对
严格进行查对工作, 即取血时认真检查输血申请单、交叉配血实验报告单和血袋标签内容, 并对血液制剂的包装有无破损及渗漏、制剂颜色是否正常, 有无溶血、混浊及凝集块等进行检查, 取回后还要由两名护理人员按照以上内容再检查一遍;输血时根据医嘱, 先由两名护理人员对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诊断、床号、住院号、血型及制剂种类进行仔细核对, 确任无误后方可输注。
2.4 输注过程中的护理
输注红细胞成分制剂时, 首先于输前把血袋反复多次颠倒, 让红细胞与添加剂充分混合均匀, 输注过程中也要注意不断地轻轻摇动血袋, 防止红细胞聚集造成输注速度减慢, 影响治疗效果;其次对于洗涤红细胞、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几种开放性制备的血液成分制剂, 应当尽快输注。
输注血小板成分制剂时, 也要于输前轻轻摇动血袋, 使之混合均匀, 并严密观察摇匀后的制剂状态, 呈云雾状为合格, 否则为不合格, 如发现有细小的凝集块, 可用手指轻轻搓挤, 使之散开。由于血小板的功效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所以取来的血小板成分制剂应当尽快输注, 宜采用输血器以患者能够耐受的最大速度输注, 以达到更快更好的治疗效果。
输注血浆成分制剂时, 应于输前仔细观察制剂的性状, 正常情况下的血浆制剂应为淡黄色的半透明液体, 如颜色异常或有块状凝集则不能输注。如为新鲜冰冻血浆, 应于融化后尽快输注, 以避免血浆中的活性因子丧失和血浆蛋白变性。
输注冷沉淀制剂成分时, 应于融化后尽快输注, 可用输血器以患者可以耐受的最大速度输入, 须注意冷沉淀应ABO血型同型输入。
如果输血过程中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严重者根据医嘱停止输注, 并将原血袋余血及新采集的血样送交输血科 (血库) , 同时报告护理部。
输血结束后, 仔细观察静脉穿刺部位, 如有血肿或渗血等情况, 立即进行相应处理;同时按照专项要求, 规范填写输血记录单, 交叉配血实验报告单粘贴在病历中保存。
3 输血病人的宣教工作
输血病人的健康宣教工作贯穿在病人输血的全过程。输血前, 采取各种方式向病人介绍输血的有关知识, 输血与疾病的关系, 输血对恢复健康的意义;输血过程中要及时解答病人提出的各种问题, 态度要端正、语言要亲切, 充分取得病人的信任;输血后及时为病人讲解输血后的注意事项。
输血的次日要发放输血病人满意度调查表, 以了解病人或家属对本次输血的满意情况, 对于存在的不足及时提出改进措施, 实施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4 结果
由于护理方法得当, 1 367例进行成分输血的患者都顺利完成了输注过程, 针对不同疾病达到了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 安全有效率100%。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还对进行成分输血的每位患者开展了满意度调查问卷, 满意率达99.9%。仅3例输注过程中出现轻微的皮肤搔痒, 经及时处理, 30 min后缓解。
5 讨论
输血是临床治疗疾病特别是血液病的有效手段, 成分输血是输血技术的新发展, 为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新课题。通过对去年全年1367例成分输血患者的护理工作回顾, 有如下几点收获。
加强专业培训, 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为顺利开展临床成分输血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成分输血是临床护理中输血技术的新发展, 护理人员对于成分输血大都比较生疏。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请专科医生为护理人员集中讲解成分输血的相关知识, 包括血液成分的制备、贮存、临床疾病治疗意义等, 要求护理人员利用个人业余时间学习相关知识, 同时进行严格考核, 务必熟练掌握。通过培训学习, 全科护理人员对于成分输血及其应用都能熟练掌握, 对每种成分血液制剂都做到心中有数, 同时也有利于较好地与患者沟通, 为顺利开展成分输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加强针对性的规范化管理, 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 是确保安全顺利开展临床成分输血的重要举措。输血技术是临床护理的常规操作技术, 而成分输血具有很强的独特性与临床治疗针对性, 因此针对成分输血的不同特点和要求, 我们严格执行国家卫生部颁布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同时结合实际对取血、输前、输中、输后各个环节都明确提出了规范性要求和注意事项, 对不同成分血液制剂输注速度、莫非氏滴管液面高低和输血器的使用等技术细节都制定了规范性要领, 还制定了三查八对、输血记录单及报告制度, 强化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 避免和减少输血事故的发生, 为安全顺利开展成分输血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开展有效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为顺利开展成分输血提供了有效支持。根据成分输血患者的特殊性, 我们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工作。成分输血患者普遍对成分血液制剂及其治疗作用了解甚少, 也有对这种成分血液制剂引发其他疾病甚至传染病的顾虑, 还有输注过程时间长短、不良反应引起的不适等等, 我们要求护理人员于输血前都要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 简易通俗地讲清楚输注的成分血液制剂及临床治疗意义, 随时随地对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予以明确清晰和耐心的解释, 同时对输注成分血液制剂的注意事项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打消患者的各种疑虑, 让患者心情舒畅地配合输注, 从而顺利完成成分输血的整个过程, 达到了预期的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减少输血的不良反应, 提高输血治疗效果。方法 成分输血的临床观察与护理。结果 通过成分输血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提高了输血效果。结论 针对输注不同的血液成分, 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对提高输血疗效、减轻患者痛苦、促进其早日康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输血的护理措施 篇三
【关键词】 输血科;安全管理;临床输血;纠纷;措施防范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867-01
输血和其他临床诊疗措施一样,必须做到安全和有效,这两者是辩证统一,如果输血不能产生和应有的治疗效果,就失去了作为治疗措施的意义和应用价值。同样,如果尽管通过输血产生了一定的治疗效果,挽救了患者的生命,缓解了病情,但是由于输血不当,或者输注的血液制品本身存在质量问题,导致发生不良反应和副作用,甚至发生并发症对患者造成严重的损害和后果,使产生的治疗效果大大折扣[1]。自2002年9月1日起《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正式实施,公民法律意识的日益增强,临床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也纷越来越多,而输血科的安全规范管理则是输血安全的首要条件。现笔者分析近几年临床输血纠纷的实例及预防纠纷的几点措施如下;
1 建立、健全输血科各项规章制度,以保证临床输血,减少临床输血纠纷
在科主任的带领下,科室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完成了输血科各项管理制度、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及作业指导书等文件,组织实施各项制度等并确保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组织学习本科所有人员并确保每人均能理解,带领全科人员贯彻实施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按《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输血科管理办法》,使输血科的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秩序化、提高了工作的质量,确保了临床输血的安全。
2 加强临床医护人员、输血科工作人员及血站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预防医患纠纷
2.1 临床方面应该严格管理,堵塞漏洞 在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预防医疗纠纷的实际手段主要还是靠加强管理、堵塞漏洞。例如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不完善,监督执行不力;科室和部门之间衔接协调不够;个别医院工作人员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得不到及时制止;病案和其它医疗文书书写和管理不规范等。医护人员应增强法律意识,对已经发生的差错和纠纷应采取个案分析,对案例进行讨论剖析,从法律的角度来认识纠纷产生的原因,使全體医护人员逐渐学法、懂法,并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
2.2 对于输血科工作人员,遵守技术操作规程,尤其是交叉配血时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和配血双签字制度。交叉配血时要同时检查受、供血者ABO正反定型及受血者Rh血型、采用聚凝胺法。对可疑结果要重复检查核对,主动与临床科室联系,严防差错事故。同时输血科不断开展新技术、新业务,满足临床不断发展规律的要求,通过各种教育,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思想,每个星期进行一次业务学习,巩固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每年派工作人员外出进修或参加全国性会议,拓展视野,接收最新的医学信息,及时更新专业知识结构,更重要是工作中把好质量意识关,强化工作人员对安全输血的思想意识,做好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工作及对于患者关于输血方面的咨询,输血科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
2.3 对于血站工作人员来说。目前血站检测血液技术都比较成熟和安全,但是有极少用于临床输血之后患者出现经输血传播的疾病,国内均报道经输血传播艾滋病、丙肝、梅毒等经血液传播疾病。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窗口期”因素。(2)目前的检测手段还不够先进。(3)检测方法本身的误差可造成漏检。(4)由于献血员自身情况造成[2]。由于以上各种情况的存在,就造成血液污染的因素,这些因素就是构成输血而感染性传播疾病的根本原因。从而造成患者严重的损害和后果,使产生的治疗效果大大折扣,引起严重的医疗纠纷。血站应该强化管理,规范健全创建机制始终以提高职工思想素质、质量意识作为工作重点,严格按《质量工作手册》进行考核,实行定人、定岗、定责,牢牢把住了血液的检测质量利用。
2.4 做好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 患者及家属对医学知识了解甚少,对医疗效果的期望值过高,出现难以预料的问题时,就对医疗过程、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及血液制品进行怀疑、抱怨甚至纠纷。笔者曾值班时遇到一位肿瘤病人输注一袋血浆后发生荨麻疹、皮肤潮红等输血反应症状,患者家属要求临床科室和输血科工作人员予以解释,笔者亲自向病人家属解释,根据患者症状属于正常的血浆过敏反应,荨麻疹反应较常见,发生率可达1%-3%[3],但病人家属一直认为就是血浆质量有问题,并且患者家属在输血科情绪激动,任何解释都是无法听进去,从而引进一次临床输血纠纷。笔者认为,在输血前让患者家属认真阅读输血治疗同意书,以做好输血时发生的任何输血反应。
3 共同努力,提高输血技术,把输血医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减少医疗纠纷隐患
临床科室,输血科,血站等相互配合协作,共同完成整个医疗诊治过程,避免出现医患纠纷,更要加强输血科以后的发展方向是提高血液质量,减少输血反应,引进科学的方法、先进的设备,使临床输血更安全更放心,减少不必要的医患纠纷。
总之,现代医疗纠纷的发生是逐年上升趋势,我院输血科认为规范医疗过程中的医疗行为,在临床工作中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注重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可以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高峰.输血与输血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
[2] 安万新.输血技术血[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207-210
4.输血的护理措施 篇四
1、发热反应:
发热反应轻者,先减慢输血速度,若症状继续加重,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通知医生,撤下输血器注明“输血反应”,查究原因并对症处理(高热给予物理降温,寒颤者保温),遵医嘱应用抗过敏药物,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
2、过敏反应:
除按发热反应处理外,按过敏性休克抢救;有呼吸困难者,给高流量吸氧,喉头严重水肿,协助医生作气管切开。
3、溶血反应:
这是输血反应中最严重的一种,一旦发现,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通知医生,保留余血和病员血标本,重作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双侧腰部给予热敷,以解除肾血管痉挛,保护肾脏;碱化尿液,以增加血红蛋白溶解度,减少沉积,避免肾小管阻塞,遵医嘱静脉输碳酸氢钠;对尿少、尿闭者,按急性肾功能衰歇处理,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防止血钾增高,酌情行血浆交换(严重贫血者先输同型血);严密观察血压、尿量、尿色的变化。
4、循环负荷过重反应:
如发生按急性肺水肿的原则处理,停止输血,酌情帮助病员端坐,四肢轮扎,有效地减少静脉回心血量;高流量输氧通过25-30%的酒精湿休后吸入,以改善肺部气体交换;遵医嘱应用镇静、镇痛、扩血管、强心、利尿等药物,以减轻心脏负荷。
5、细菌污染反应:
一旦发现,除立即停止输血和通知医生外,应将剩余血送化验室,作血培养和药敏试验。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准确记录出入水量,严密观察病情,早期发现休克先兆,配合抗休克、抗感染治疗。
6、大量输血后反应:
防治原则:在连续输入几个单位库血时,应间隔输入新鲜血,大量输血达1000毫升以上,按医嘱静输入10%葡萄糖酸钙。
7、疾病感染反应:
对供血者应严格体检,优选供血者,凡有黄疸史、肝病、肝功能异常,或3-5年内患过疟疾,查血抗体阳性者等,均不能做献血员。严格各类器械消毒,认真执行无菌操作。
胃癌病人的护理
胃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年龄以40~60岁为多见,男女比例约为3:1。
胃癌的病因与食物中亚硝胺有关,某些癌前病变如胃息肉、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等均有恶变可能,近年发现胃幽门螺旋菌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护理诊断
1、焦虑、恐惧或绝望与对疾病的发展及以后缺乏了解、对疾病的治疗效果没有信心有关。依据:抑郁、沮丧、伤感、失助。
2、营养失调与下列因素有关:1)胃功能降低、营养摄入不足;2)肿瘤生长消耗大量能量;3)禁食;4)消化道对化疗的反应。依据: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
3、知识缺乏,缺乏有关胃癌的医护知识。
二、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对胃癌患者,在护理工作中要注意发现病人的情绪变化,护士要注意根据病人的需要程度和接受能力提供信息;要尽可能采用非技术性语言使病人能听得懂,帮助分析治疗中的有利条件和进步、使病人看到希望,消除病人的顾虑和消极心理,增强对治疗的信心,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营养护理:胃癌病人要加强营养护理,纠正负氮平衡,提高手术耐受力和术后恢复的效果。能进食者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食物应新鲜易消化。对于不能进食或禁食病人,应从静脉补给足够能量、氨基酸类、电解质和维生素,必要时可实施全胃肠外营养(TPN)。对化疗的病人应适当减少脂肪、蛋白含量高的食物,多食绿色蔬菜和水果,以利于消化和吸收。
治疗与护理
外科治疗是目前治疗胃癌的主要方法。根治性切除为彻底切除原发灶,转移淋巴结和受累邻近器官,依据肿瘤原发部位不同分别采用根治性全胃切除或根治性胃次全切除:姑息切除:主要用于肿瘤已有不能清除的淋巴结转移或累及重要脏器及血管,原发肿瘤在解剖上尚能作胃大部切除;短路手术:原发肿瘤已无法切除,肿瘤造幽门梗阻或可引起幽门梗阻,可作胃空肠吻合术,起到解决梗阻,缓解症状,提高生存质量的作用。术前辅助化疗、放疗,可抑制细胞活性,提高手术切除率。也可采用术中放疗,清除不能切除或肉眼看不见的癌灶,可提高手术疗效。(1)术前注意病人的营养与进食情况:按病情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少渣软食、半流食或流食。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准确记录出入量,对重度营养不良、血浆蛋白低、贫血者,术前补蛋白质或输血。有幽门梗阻者,术前3天每晚用温盐水洗胃,消除胃内积存物,减轻胃粘膜水肿。严重幽门梗阻者,应于术前1~3天作胃肠减压,使胃体积缩小。予术日晨放置胃管,抽尽胃液后留置胃管。(2)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硬膜外麻醉4~6小时或全麻清醒血压、脉搏平稳后半坐卧位。注意保持卧位正确,以利呼吸和腹腔引流。鼓励深呼吸、咳痰、翻身及早期活动,预防肺部感染及其它并发症。注意口腔卫生,预防腮腺炎。(3)腹腔引流腹腔引流管接无菌瓶,每3天更换1次,以防逆行感染。必须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并准确记录。一般在24小时内量多,为血浆样渗出液,以后逐渐减少。如引流液为鲜红色,且超过500ml应考虑有出血。要勤巡视,随时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以及有无扭曲、脱落。
(4)持续胃肠减压:保持胃管通畅,以减少胃内容物对吻合口的刺激,预防吻合口水肿和吻合口瘘。每2小时用生理盐水冲洗胃管1次,每次量不超过20ml并相应吸出,避免压力过大,冲洗液过多而引起出血。注意引流液的性质及量,并准确记录引流量。如有鲜血抽出,必须及时报告医生处理。胃管应妥善固定,不可随意移动,并注意有无脱落或侧孔吸胃壁,使胃肠减压停止。
(5)术后饮食:术后3天禁食、禁水,静脉补液,每日3000ml左右。在停止胃肠减压后,可饮少量水。次全胃切除术和全胃切除术的术后饮食要求有一定的区别,术后饮食常规 术后日数 次全切除 全胃切除
第4天 清流200ml/2小时,两餐间饮
水200ml,每日7次 禁食
第5天 清流全量 禁食
第6天 流质全量 清流50ml/小时 第7天 流质全量 清流100ml/小时
第8天 流质全量 清流200ml/小时
第9天 半流 清流全量
第10天 半流 清流全量
第11天 半流 流质全量
第12天 普食 流质全量
第13天 普食 半流
第14天 普食 半流
第15天 出院 半流
第16天 普食
第17天 普食
第18天 普食
第19天 出院
(6)观察术后并发病:
①倾倒综合征:多发生在术后7~14天,病人进食后感到头重、心悸、脉快及出汗或上腹部胀满、恶心、呕吐、腹痛、肠鸣音增加、腹泻等。应少食多餐,进低糖、半固体饮食,嘱病人平卧位进食,并卧床休息1小时,症状可逐渐消失。②空肠梗阻:远端肠梗阻可有上腹部胀痛,胃管内无胆汁,可发生十二指肠残端及腹膜炎。其梗阻多发生于术后7~14天,表现为进食后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胆汁,应及时报告医生。
6、预防
胃癌病因尚不明确,应祛除与胃癌有关致病因素。
(1)建立良好饮食习惯,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吃食盐、咸菜及烟薰食物。忌烟、酒。
5.输血应急保障措施 篇五
输血应急保障措施
目的:保证紧急状态下的临床用血需求,保证临床救治工作的正常进行。在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和输血管理委员会统一领导和指挥、协调、监督下进行科学合理地抓好应急保障措施落实工作。通讯协调:当发生紧急医疗事件需要大量紧急用血或紧急输血不良事件时,值班医护人员通知本科室主任和/或医院总值班。由医院行政总值班(或业务总值班,医院紧急医疗应对小组,医务科)立即通知相关人员参与救治处理。人员协调:相关人员接到紧急事件通知,根据事件人数、性质和可能用血量,相关科室科主任通知本科非值班人员加班;
4交通协调:血站送血由血站专用送血车送达,如因故车辆不能使用,可使用医院救护车、公务车、出租车等交通工具到血站取血。加班工作人员可由医院救护车接送或自行解决交通工具。
5当关键设备故障(如储血冰箱、储浆冰箱、离心机等)、停电、网络故障时,采取如下措施:
(1)立即通知设备维修科、网络中心,派员维修。
(2)储血冰箱、储浆冰箱温度监测出现不符时,立即动用备用冰箱,血液转移至备用冰箱。
(3)离心机损坏,立即维修。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采用盐水法和聚凝胺法。(4)网络故障时,血液不能通过网络发出,采取手工发血(手工发血记录单),做好登记记录,待网络恢复后补电子发血记录单。
6.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措施 篇六
一、溶血反应
1、立即停止输血,给予氧气吸入
2、立即予皮下或肌肉注射0.1%肾上腺素0.5~1ml(紧急情况可静脉注射)。
3、静脉输入低分子右旋糖酐或706代血浆,以及地塞米松或氢化可的松,血压下降者静滴多巴胺或间羟胺。
4、保护肾脏。为解除肾血管痉挛,可行双侧腰封或肾区热敷。正确记录每小时尿量,测定尿血红蛋白,注意观察尿色。
5、密切观察病情,尤其血压、尿量,一旦出现尿少、尿闭者,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
二、发热反应
反应轻者减慢输血速度;严重者应立即停止输血。寒战时注意保暖,给热饮料,加盖被;高热时给物理降温,也可用解热镇痛药如复方阿斯匹林。反应严重者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并严密观察病情。
三、过敏反应:
一旦发生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根据医嘱皮下
或静脉注射1:1000肾上腺素0.5~1ml。可选用抗过敏药物如苯海拉明、扑尔敏、氢化可的松和地塞米松等治疗。有循环衰竭时用抗休克治疗。喉头水肿伴有严重呼吸困难者,需作气管切开。
四、细菌污染反应
1、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
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以利早期发现休克的先兆。
3、抗休克和抗感染治疗。
4、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
5、留置导尿管,并记录出入液量。
五、循环负荷过重
心脏负荷过重:立即停止输血,并按肺水肿处理。
六、枸橼酸盐蓄积中毒:
输血在1000ml以上时,加用10%葡萄糖酸钙10ml作静脉注射。
七、酸碱失衡:
7.常见输血反应的护理对策探析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在两所输血护理技术不同的血站中随机选取了50例进行过输血治疗的患者,分别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
1.2 方法:
分别对两所血站输血患者进行详细记录,其中包括患者输血品种、原因以及输血之后的症状,与此同时,还需要详细了解患者情况,察看患者在输血治疗前后生命体征有何不同,对于输血过程中的临床处理以及相应的护理技术也需要进行记录。
2 结果
经过输血治疗后,分别观察两所血站患者的情况可以发现,其中一所血站护理人员已经系统地学习过输血护理技术,因此,他们可以轻松应对输血过程中发生的种种问题,从而降低输血反应的发生。而另一所血站的护理人员对输血护理技术掌握并不全面,对于输血护理技术流程了解不够,导致其在输血过程中过于盲目,从而产生不适输血反应[2]。
3 讨论
在医疗水平逐渐完善的今天,输血技术也在不断发展,然而在输血过程中还会遇到种种问题,从而导致输血反应产生,具体的反应有:过敏反应,细菌污染反应,发热反应,溶血反应以及大量快速输血反应等。
从治疗过程来说,输血治疗并不是一件复杂的事情,相反,它的程序非常简单,然而背后却隐藏着很多安全隐患,一旦处理不当就会发生输血反应。输血反应不一定在输血治疗之后立即发作,它可能会在几分钟、几小时、几天甚至更久之后才会发生。为了让输血治疗达到最好的效果,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护理人员需要对引起输血反应的因素有足够的了解,从而得出正确的处理方案。不同因素引起的输血反应在护理时采取的措施也不相同,具体方案如下:
3.1 过敏反应护理措施:
在输血过程中时刻观察患者情况,患者一旦发生过敏反应,就需立即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若患者过敏反应状况不是很明显,可以适当调整血液输注速度,这时应该减慢速度后继续进行观察。如若患者过敏反应状况过于严重,则需立即停止血液的输注。其后,对患者进行全面观察,患者的呼吸如果过于困难,应马上进行治疗,可以对患者进行氧气吸入;患者的喉头如果过于水肿,应立即对患者进行开刀手术或者配合气管进行插管;患者如果发生过敏性休克,应立刻对其进行相应治疗[3]。
3.2 细菌污染反应护理措施:
输血过程中一旦发现细菌污染反应,应立即停止血液的输注,及时对患者进行抢救治疗。与此同时,为了给抢救患者提供详细参考,护理人员应该对引起细菌污染反应的因素进行详细排查。护理人员要时刻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此一来,我们可以在患者发生休克之前对患者进行及时治疗。如果患者还伴有高热现象,护理人员应立即对患者进行降温处理,一般情况下会采用物理降温。
3.3 发热反应护理措施:
患者在输血过程中一旦出现发热反应,立即对患者情况的严重程度进行考察,如果反应较轻可以在适当减慢患者血液输注速度后继续观察,如果患者反应过重应该马上停止血液的输注。同时,需要时刻观察患者情况,患者感觉冷,需要为患者进行保温措施,患者热度较高需要对患者进行物理降温。
3.4 溶血反应护理措施:
在所有输血反应中最严重的情况当属溶血反应,患者一旦发现有溶血反应,护理人员应该立刻停止对患者进行血液输注,同时对剩余血液进行保存并将情况反映给相关医师;为了避免血红蛋白在血管中结晶而对肾小管造成阻塞,护理人员需要及时碱化患者尿液。为了对肾脏进行保护,避免肾小管产生痉挛,护理人员需要在患者的双侧肾区放置热水袋来进行热敷。
3.5 大量快速输血反应护理措施:
在输血过程中,如若出现大量快速输血反应,要立即停止血液的输注,同时在快速调整患者坐姿,使其双腿垂直悬挂的同时给予其吸氧治疗。为了保证血液中有足够的钙离子,护理人员需要在患者进行大量输血时间断性地注入新鲜血液。为了避免输血后发生低血钙、枸橼酸中毒、高血钾现象,护理人员在输注血量达到1000 m L时需要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治疗。
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输血技术也有了不小提升,然而输血护理技术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因此,加强护理人员输血护理技术的系统学习,提升护理人员基础素质已经成为我们最重要的事情。护理人员不仅要学习护理技术,还要对促进输血反应的因素进行了解,这样在发生输血反应后护理人员就可以第一时间采取护理措施,从而达到较高的输血效果。
摘要:目的 为了更好地处理患者在输血时产生的不良反应,我们需要对输血反应的护理措施进行分析。方法 对两所血站2009年至2010年50例输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在输血过程中会发生的不良反应以及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 通过分析可知,其中一所血站的护理人员具备基本的输血护理知识,能够有意识地去防止输血反应的发生,因此,这所血站发生输血反应的患者非常少;相反,另一所血站的护理人员并没有进行过系统的输血护理知识,在输血过程中难免会过于慌乱从而导致输血反应的发生。结论 为了保证输血过程能够更好地进行,护理人员需要对输血护理技术进行系统的学习,从而大大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输血反应,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1]王燕菊,蒋学兵,张立萍,等.输血反应的原因分析与临床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9(6):112.
[2]于洋,刘景汉,欧阳锡林,等.白细胞过滤器预防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观察及效果评价[J].中国输血杂志,2003,16(3):142.
8.输血的护理措施 篇八
【关键词】外科创伤患者;大量输血;并发症;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395-02
大量输血与常规输血不同,尤其是手术中大量输血的病人,病人往往病情急而凶猛,生命在垂危的边缘中徘徊,术中必须大量输血,否则患者会死于手术台上,造成不可设想的后果。术中迅速输入大量血很易发生心血管并发症,尤其病人又处于麻醉状态,极易掩盖输血反应的症状。因此术中大量输血患者的反应观察对手术的巡回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临床资料
本组大量输血患者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18~65岁,车祸严重损伤12例,宫外孕3例,肿瘤手术3例;最多输血量1200ml,最少输血量2500ml,均是手术室中的病人。
2结果
本组18例中,3例发现过敏反应,2例伤口明显渗血,血气分析提示7例由不同程度的代谢性酸中毒,4例低钾血症。18例均作体温监测,其中发现8例有不同程度的体温下降,其中极为严重的1例体温下降至35℃。
3讨论
3.1术中迅速输入大量血很易发生心血管并发症,通常以凝血异常、低体温、枸橼酸中毒、酸碱平衡紊乱、低钾血症、肺功能不全等,因此,术中大量输血患者的反应观察对手术巡回护士提出了更高要求。
3.2大量输血与常规输血不同的特殊问题:一般手术中需大量输血的患者均为急性大出血时期,如不输血挽救不了患者垂危的生命,而大输血时,由于细胞外液未及时进入血管内稀释血液,丧失的血浆和血细胞之比近于全血[1]。虽然大量的输血可纠正循环血容量降低所致的组织灌流,正常全血中含有一定的保养液,但是库存后的各种血细胞成分和血浆蛋白因子的质和量均可随时发生于常规输血不同的特殊问题,所以手术中大量输血的患者,必须对其生命体征及一切的动态进行严密的观察和监测,及早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否则患者的生命危在旦夕,造成不可设想的后果,提示了手术中大量输血者护理的观察和生命体征的严密监测时最关键的一环。
3.3低体温的监测:
3.3.1从血库领取的血温一般从4℃上升至37℃,对于手术有体腔暴漏的麻醉病人,作大量而快速的输血,在我们的观察中发现,病人最易发生明显的低温血症。因此本组18例我们均作体温的监测,发现8例不同程度的体温下降,其中1例突然体温降至35℃,患者心律及脉搏很紊乱,我们立即在其输血肢体加温,防止静脉痉挛并对患者给予全身适当的保暖,30分钟后患者的体温从35℃上升至36.2℃,心律及脉搏恢复正常75次/分,血压保持在正常的范围,90~110/60~90mmHg。
3.3.2在实践中,将大量备用的库血放在温度适宜的环境中自然升至室温再行输入,另外用热水袋加温输血肢体,可用热温毛巾或热水袋放置输血部位以扩张血管,以清除其静脉痉挛,并对患者全身做适当的保暖,使患者体温保持正常,能有效地防止和纠正低温血症的发生[2]。
3.3.3通常我们在大量快速输血时将手术间温度控制在24℃~25℃,同时有助于患者保持正常体温。在复温的过程中应该合理控制复温的速率,速度太慢,影响升温的效果;而速度太快,会造成有效血容量不足,增加心脏负担,影响循环稳定,甚至休克、肾功能衰竭。因此,在整个复温的过程中,还需要有严格的安全措施。
3.4枸橼酸中毒及低钙的观察:在我们的观察中发现,手术中大量而迅速输血的病人,由于输血量急剧上升,血中的枸橼酸盐的含量自然明显增高,使枸橼酸积蓄而引起中毒,造成患者低钙血症的状况,我们必须立即放慢输血的速度或暂停输血,如继续急需输血的病人,在每输注枸橼酸盐血1000ml时,我们按医嘱从另一侧静脉推注10%萄糖酸钙10ml,病人的低钙血症的症状可渐渐改善。本组7例在动脉血气分析中提示有代谢性酸中毒,在输血中5例减慢速度输血,2例暂停输血,病人无出现意外,顺利完成手术并安全返回病房。
3.5出血倾向的观察:血库储存的血,其血浆Ⅴ、Ⅷ、Ⅵ因子经储存后期活性一般降低,手術中患者输入大量的血,使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进一步稀释,致使患者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均延长,因此病人术中很可能有出血的倾向[3]。本组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特别对患者血压、脉搏、尿量、伤口渗血的状况加以监测,并作实验室的检验,一旦发现Hb、Hct、血小板计数、凝出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出现异常,即报告医生立即处理。本组发现伤口明显渗血的2例患者,由于护理密切的监测及时处理,病人手术平安顺利,无出现意外。
3.5低钾血症:大量输血致血钾稀释,肾脏排钾增多以及输入的红细胞,由于细胞内钾低而吸收细胞外钾所致。患者表现为肌肉软弱无力,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因麻醉作用掩盖很难发现,故主要依据心电图改变及血生化检查而发现,本组发现低钾血4例,其血钾均值有术前3.8-5.1mmol/L下降到2.8-3.2mmol/L。发生低钾血症时,因手术创伤可致血钾升高,故非重度低钾以及无心律失常等严重表现时,可术后再予补钾,本组4例低钾血症补钾均在术后进行。
3.6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大多发生在输血后期,轻者仅为皮肤瘙痒或荨麻疹,重者可出现喉头痉挛、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严重时发生过敏性休克。根据过敏反应的程度给予对症处理,轻度过敏反应,可减慢输血速度,给予抗过敏药物,如苯海拉明、异丙嗪或地塞米松,用药后症状逐渐缓解;中重度过敏应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根据医嘱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或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等抗过敏药物[4]。呼吸困难者给予氧气吸入,严重喉头水肿者行气管切开。循环衰竭者给予抗休克治疗,监测生命体症变化。
4结论
输血作为一手术患者常用的治疗手段,具有其他药品的不可替代性,患者由于失血量大,病情复杂,需大量输血,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带来一系列并发症,因此我们应熟练掌握这些并发症的临床表现,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积极处理,防止心力衰竭,预防出血,做好低体温及低钾血症的护理,可大大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与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
[2] 孟善丽.输血不良反应及预防策略[J].山西医药杂志,2009,29(2):147-149..
[3] .李向荣 手术中大量快速输血的观察[J] 实用护理杂志2011(6):23~24.
9.输血护理记录单 篇九
患者
性别
科
床
住院号
血型
型、Rh 性;因需输血,遵医嘱给予输
。1.供血者
、血型
型、Rh
性、血袋号为
; 2.供血者
、血型
型、Rh
性、血袋号为
;
3.供血者
、血型
型、Rh
性、血袋号为。
交叉配血结果(有/无)凝集(有/无)溶血;血液外观(有/无)异常;储血装置(完好/破损);血液(在/超出)有效期内。输血前经
和
共同核对无误。于
月
日()时
分开始给受血者输注
,于
点
分输血完毕,输注后(有/无)不良反应。
(执行人)
输血交接班
交班:详细情况如上所述,请下一班继续观察输血情况。(供血者、血型
型、Rh 性、血袋号为)
(交班人)
接班:于
时
分接班,患者输血情况已明确,同意交接。
10.输血护理 篇十
1、护士应掌握哪些与输血有关的知识?
(1)了解国家及有关部门指定的有关输血的政策法规。
(2)熟悉主要血型,全血及其成分的主要适应证、禁忌证和并发症,尤其要熟悉经血液能传播哪些疾病,并学会如何保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自己免受感染;(3)掌握各种血液成分的输用方法、常见输血不良反应及主要抢救措施。
2、护士对安全输血起什么作用?
护士对安全输血起重要的最后把关作用。虽然临床输血是医生、护士和技术人员共同完成的一项治疗任务,但护土是输血治疗实施过程中最后一步的具体执行者。如果护土有较为丰富的输血知识,并具备良好的责任意识,能一丝不苟地按安全输血护理常规操作,则可避免输血前某一环节的疏忽(包括护士自身的疏忽)而造成输血意外事故的发生。
3、需要加温输血时,护士应怎样给血液加温?
一般输血不需加温。如输血量较大,可加温输血的肢体以消除静脉痉挛,一般情况下也不必加温。若有特涨情况,如:大量输血超过5袋,输血速度大于50ml/min,新生儿溶血病需要换血,病人体内有强冷凝集素等,则可遵医嘱给血液加温。加温血液必须有专人负责操作并严密观察。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如下:
(1)将血袋置于35~38℃水浴中,轻轻摇动血袋,并不断测试水温,15分钟左右取出备用;(2)加温的血液控制在32℃,不得超过35℃,水温不得超过38℃,以免造成红细胞损伤或破坏而引起急性溶血反应;
(3)加温过的血液要尽快输注,因故未能输注不得再入冰箱保存;(4)有条件可用血液加温器给血液加温(按说明书操作)。
4、护士应如何掌握输血速度?
(1)一般情况下输血速度为5~10ml/min;
(2)急性大量失血需快速输血时,输血速度可达50~100ml/min;(3)年老体弱、婴幼儿及有肺功能障碍者,输血速度宜慢,1~2ml/min;
4)输血时要遵循先慢后快的原贝地输血开始前15分钟要慢(2ml/min)并严密观察病情
(5)不论是什么情况,一袋血须在4小时之内输完,如室温高,可适当加快滴速防止时间过长,血液发生变质,特务是长菌危险。
5、袋装血液如何加压输血?
加快输血的方法是加压输血,塑料血袋加压输血比以往的瓶装血液更为方便,可选择下列的方法之一种:
(1)将血压计袖带围绕血袋,然后打气使油套充气胀起来,便可起加压的作用;(2)把血袋卷起来用手挤压是一种较为简单的加压方法,但血袋内的空气必须很少;(3)采用专门设计的加压输血器。
6、为何成分血中红细胞制品会出现越输越慢的现象?如何处理?
红细胞制品包括浓缩红细胞、添加液红细胞、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等。这些红细胞制品在制备肘往往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红细胞悬浮在生理盐水或添加液中,由于红细胞比重较大,输往一段时间后红细胞就沉淀于血袋的下部,导致血液粘稠度过大,故出现越输越慢的现象。
红细胞制品在输往前需将血袋反复颠倒数次,直到紧密的红细胞混匀才能输注。必要时在输注过程中也要不时轻轻摇动血袋使红细胞是起,就不会出现越输越慢了。若已出现滴速不畅,则可将扣一扣TIll生理盐水通过Y型管(双头的塑料输血器)移入血袋内加以稀释并混匀。
7、浓缩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及冷沉淀输往时需注意哪些事项?
(1)血小板:①输注前要轻轻摇动血袋,使血小板板悬起,切忌粗鲁摇动,以防血小板损伤;②摇句时出现云雾状为合格,无云雾状为不合格,疗效差。如有细小凝块可用手指隔袋轻轻捏散;③血小板的功能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从血库取来的血小板应尽快输用;④用输血器以病人可以耐受的最决速度输入,以便迅速达到一个止血水平;⑤若因故(如病人正在高热)未能及时输用,则应在常温下放置,每隔10分钟左右轻轻摇动血袋(防止协山顶聚集),不能放入4℃冰箱暂存。
(2)新鲜冰冻血浆:①输驻前肉眼观察应为淡黄色的半透明液体,如发现颜色异常或有凝块不能输用;②融化后的新鲜冰冻血浆应尽快用输血器输入,以避免血浆蛋白变性和不稳定的凝血因子丧失活性;③因故融化后未能及时输用的新鲜冰冻血浆,可在4℃冰箱暂时保存,但不得超过24小时,更不可再冰冻保存。8、为何不能把静脉注射的药物直接加入血液内输注? 除了生理盐水夕卜不可向血液内加入任何药物,原因是:
(1)药物加入血液后,不仅可能因改变血液中的pH、离子浓度或渗透压,而使血液中的成分变性,甚至发生溶血,而且药物本身也可能发生化学反应导致药物失效;
(2)谋些药物加入血液滴注会掩盖输血不良反应早期发现,特别是严重的溶血反应;(3)把药物加入血液的过程,增加了血液被污染的机会;
11.输血的护理措施 篇十一
【关键词】手术; 大量输血; 并发症; 观察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758-01外科手术中由于严重创伤、大出血等常需大量快速输血,此时除可发生输血的一般不良反应如过敏、溶血、发热等外,还可发生一些特殊并发症,此类患者多伴有休克及脏器功能障碍,病情危重、复杂,因此,其并发症较难予以确切判断和处理。本文就我院2003年~2010年36例手术患者大量快速输血并发症的观察以及预防和治疗中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本组大量快速输血的评定标准[1] 紧急输血超过患者血容量的1.5倍,或者1小时内输血量相当于患者血容量的1/2。
1.2 本组33例中,男20例,女13例,年龄18~65岁。其中严重多发创伤15例,肝脾破裂8例,颅脑手术5例,骨盆骨折4例,产后大出血1例。手术时间3~15小时。术中输血量最少3000ml,最多9600ml,平均输血速度1200~3000ml/h,输血速度最快150ml/min,最慢20ml/min。
1.3结果: 输血过程中发生并发症循环超负荷2例,循环超负荷2例,出血倾向3例,低钾血症5例,低体温4例。死亡1例,其中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32例治愈出院。
2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2.1 低体温: 低体温是大量快速输血的常见并发症,本组患者中有4例发生低体温,其平均体温为(35±1.5)℃,最低1例30.5℃。护理措施:①将大量备用的库血放在温度适宜的环境中自然升至室温再行输入,另外也可用热水袋加温输血的肢体。②大量快速输血时将手术间温度控制在24℃~25℃,此温度有助于患者保持正常体温。③注意患者的体温,如避免不必要的躯体暴露,术中使用温热的盐水及冲洗液,用棉垫包裹非手术部位,对体温下降者予热水袋处理。④密切观察并记录患者术中体温变化,如体表温度低于35.5℃,应测量食道温度,采用能测量35.5℃以下的体温计。
2.2 循环超负荷:由于大量快速输血的严重并发症,需紧急处理。本组2例并发循环超负荷者均为老年患者,1例65岁,1例61岁且有冠心病病史5年,心脏功能较差,故易并发此症。患者表现为呼吸急促、颈静脉怒张、脉搏增速、细弱、血压下降、中心静脉压增高。护理措施:①掌握一定的输血速度,均匀分配全程血量,对年老体弱或有心脏病史者以及婴幼儿应注意合理调整输液、输血速度,特别在大量输血的后阶段,只要血压基本能维持正常,尿量>40ml/h,则输血速度不宜过快。②输血同时密切监测中心静脉压、血压、心率、颈静脉充盈情况、尿量,根据中心静脉压高低和患者其他表现调整输液、输血的量和速度。③出现循环超负荷表现,立即停止输血、输液,给氧,在四肢近端扎止血带(压力在收缩压及舒张压之间),每隔15 min轮流结扎一側肢体,使静脉回流受阻,如手术条件许可,让患者取坐位。④配合麻醉医师予强心、利尿、抗呼吸困难等治疗。2例并发循环超负荷者经积极抢救均恢复正常。
2.3低钾血症: 发生本症的原因为:大量输血致血钾稀释,肾脏排钾增多以及输入的红细胞内钾低面吸收胞外钾所致[3] 患者可表现为肌肉软弱无力、腱反射减退或消失,但因麻醉作用掩盖而较难发现,故主要依据心电图改变及血生化检查而发现,本组发现低血钾症5例,其钾均值由术前的4.2mmol/L下降至3.1 mmol/L。发生低血钾症时,因手术创伤可致血钾升高,故非重度低钾以及无心律失常等严重表现时可术后再予补钾,本组5例低钾血症均在术后进行。
2.4 出血倾向:主要由于大量快速输血致部分凝血因子被稀释,以及库存血内不稳定凝血因子被破坏所致[2]。患者表现为手术野大量渗血不止,非手术部位皮肤出现紫瘢、淤斑。护理措施:①尽可能输注保存期较短的血液,情况许可时每输3-5个单位库血即予新鲜血1各单位,以补充凝血因子。②严密观察,发现出血表现,首先除外溶血反应,立即抽血作出血、凝血项目检查,查明原因,予输注血小板、止血药物等相应处理。本组3例出血倾向,经及时抢救后恢复正常。
通过对循环超负荷、出血倾向、低体温、低钾血症等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加强输血输液中的监护,及时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盛卓人.实用临床麻醉学[M].第三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92
[2]程素芬.大量输血的并发症及处理[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9;19(7):397~399
【输血的护理措施】推荐阅读:
成分输血过程的护理08-13
输血护理记录书写规范10-13
输血记录规范11-30
输血输液反应记录09-26
输血科发血流程11-26
脑室引流的护理措施08-19
临床安全输血培训总结06-23
临床输血管理考核细则08-19
输血工作总结科室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