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能力 促进个性发展

2024-09-02

培养创新能力 促进个性发展(13篇)

1.培养创新能力 促进个性发展 篇一

培养创新能力,促进主动发展

小学生的思维活跃,常有不囿于常理的思维光芒闪现,教师应注重发展学生的这种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践证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下面以《田忌赛马》这一课的教学来谈谈怎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田忌赛马》讲的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田忌连输三场。齐国的大军事家孙膑观看了这次赛马,根据观察分析,帮助田忌用调换马的出场顺序的方法,取得了第二次比赛的胜利。课文表现了孙膑的足智多谋。这是对学生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进行培养,对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启蒙的很好的教材。教学本课,我根据“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合理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选用多种教学方法,全面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一、创设观察、思维机会,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质疑问难是锻炼思维,发展思维,培养自学能力,进而达到自能读书的一种有效手段。古人云:“学贵置疑。”,“疑是思之路,学之端。”质疑问难是学生思维活跃的体现。所以,教学时我总是创造机会让学生质疑问难。例如:导学第二段后,让学生质疑。学生经过思考便提出问题,有的学生提的问题比较泛,显得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重点和内容。我就引导他们围绕课文重点进行提问,学会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有的学生问道:“孙膑为什么能够做到胸有成竹?”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有探讨价值,我便认真地组织学生讨论。又如学习全文以后,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不断地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使他们在发言、讨论中开发智力,培养积极思维,逐步学会自己研讨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创造表达、交流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讨论法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活跃思维,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我多处使用。例如解决课后第2题:读读下面的句子,再说说这三句话之间有什么联系。(1)齐威王每个等到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2)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3)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这三个句子体现了孙膑的分析问题的思路。要让学生体会到这三句话的联系,教师可启发学生换个角度思考:如果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快得很多,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后,情况会怎样?再让学生讨论三句话之间的联系,学生及时交换看法,相互启发,便很快地说出:孙膑通过仔细观察发现“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同时发现“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正是有了这样的发现,孙膑才作出了调换马的出场顺序便可以转败为胜的准确判断。学生在讨论中解决了问题,又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

三、创设动手操作机会,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动手操作不仅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而且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的手、眼、脑等到协同作用,同步发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田忌赛马》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两次赛马的出场顺序,了解现场赛马情况。我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时,用卡片制作表示田忌和齐威王的三匹不同等级的“马”。在导学第一段和第三段时,再让学生在自己的桌子上排列“马”的对阵情况,然后又叫几个学生到黑板前面边演示边讲解。这样学生在动手的`同时轻松有趣地明白了两次比赛马的出场顺序,体会到孙膑的足智多谋。

四、指导比较分析,启发求异思维。科学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常常是从求异开始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新力。导学《田忌赛马》第四段时,为了帮助学生懂得田忌赛马转败为胜的原因,教师先指导学生对两次赛马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第一次 田忌 齐威王 第二次 田忌 齐威王

(斗力)(败)上-上(胜) (斗智)(败)下-上(胜)

(败)中-中(胜) (胜)上-中(败)

(败)下-下(胜) (胜)中-下(败)

学生经过比较分析,便很快地说出田忌转败为胜是因为在孙膑的指导下,改变了马的出场顺序,终于以胜两场输一场的战绩获胜。教师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拓宽训练,启发他们思考:除了这种出顺序田忌能取胜外,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取得胜利?让学生试着排其它顺序。学生很快地排出另两种对阵方法:

田忌 齐威王 田忌 齐威王

(败)上--上(胜) (败)中--上(胜)

(败)下--中(胜) (胜)上--中(败)

(胜)中--下(败) (败)下--下(胜)

结果:1 :2 结果: 1 :2

学生很快又说出从以上排法可以看出,除了第二次比赛的顺序餐,其他顺序田忌都不能取胜。教师再进一步拓宽训练,问道:“假如齐威王也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田忌应当采取什么办法才能保持不败?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这样的训练,使学生的求异思维不断地得到发展。

总之,实施主体教育,主要途径是在课堂教学,关键所在是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教师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诚心诚意地把学生置于教育的主体地位,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具有创新能力,才能成为二十一世纪所需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2.培养创新能力 促进个性发展 篇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在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初中生的语感能力与品读能力。然而, 现在很多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在自主、合作、探究等新学习形式的掩盖下, 忽视了引导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独特化体验, 使得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不能融洽流畅。这说明, 要真正让课堂教学个性化, 基础是教师要对课本文本先进行深入的探究性阅读, 只有在这个前提下, 把握好尊重学生、尊重文本、尊重自己这三个原则, 才能让学生把经典真正读成经典, 让他们有真正的个性化阅读的体验。那么, 在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 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呢?

一、引导速读感知, 给学生一个自由论谈的空间

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速读感知, 在速读感知的过程中迅速理清思路, 并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尤其对文章主题的认识, 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植于文本并超越文本, 做个性化的解读。

例如, 在教学《热爱生命》这一课时, 在学生进行速读课文以后, 笔者以“生命在于 () ”为题, 让学生结合本文畅谈对生命的认识。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有的学生说“生命在于运动”;有的学生说“生命在于奉献”;有的学生说“生命在于创造”;有的学生说“生命在于思考”;有的学生说“生命在于真诚”……听着学生清新流畅的语言, 感受着他们对生命独具个性、点点滴滴的体会, 老师的心中也是一片阳光灿烂。在这样的语文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本的鉴赏能力怎么会得不到有效提升呢?

可见, 在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 在初读感知环节让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自由论谈是十分重要的, 这样就能够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独特看法与独特体验。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就要给他们充足的思考讨论的时间。尤其是学习一些节选性的作品,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全书, 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解读阅读材料, 进行个性化阅读, 以期获得阅读过程的独特体验和感悟, 而不能为了赶教学进度, 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 把学生的阅读讨论变成走过场, 这样不但使学生丧失了主体地位, 更不会获得独特的感受。学生独到深刻的感受, 正是个性化阅读的显著成果。

二、组织精读赏析, 给学生一个积极思维的平台

初中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过程是对文本内容进行积极思维的过程,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精读赏析。

例如, 在《背影》这篇文章里, 朱自清通过丰厚的语言构建了特定的文本情境, 文章的许多词语和句子都是经典, 是引导初中生进行个性阅读的有效文本。在精读赏析环节, 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作者为什么要以‘背影’为题?”对于这个话题, 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了精读赏析。在精读赏析的过程中, 有的学生说:“在这一篇文章中作者之所以用‘背影’为题是因为通过父亲的背影能够充分表达出父亲对自己的爱。”有的学生说:“‘背影’是父爱的象征, 所以作者在这一篇文章中用‘背影’为题。”有的学生说:“用‘背影’为题能够充分地表达出作者与父亲离别时的那一种情感。”就这样, 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充分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从而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案例是以课文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精读赏析的, 在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 教师还要善于基于文本的其他语言细节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精读赏析, 在精读赏析的过程中促进他们对文本的独特理解与感悟。在这里, 需要指出的是, 要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和点评的能力, 教师就必须先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扎实的文学功底, 丰富的知识储备。让老师精彩的点评和赏析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激发学生对文本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否则, 点评和赏析就不会落到实处。

三、启发研读质疑, 给学生一条文本探究的渠道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质疑探究能力。学生对文本进行质疑探究是个性化阅读文本的一条重要途径, 因此,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对文本进行研读探究, 给学生一条文本探究的渠道。

例如, 在教学《愚公移山》这篇古文时, 在学生对课文的大致内容和主旨有了一定的掌握之后, 笔者引导学生从今天的角度对“愚公移山”的这种精神进行质疑。这样, 就有效地引导他们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化的探究阅读。有的学生认为, 在当今时代下, 愚公的这种精神并不值得提倡, 他的这种行为只能说是愚钝;有的学生认为, 在当今时代下, 愚公的这种精神在现代人身上实在是太缺乏了, 愚公精神不仅值得提倡, 更值得发扬, 并结合很多的例子进行了论证;有的学生认为, 在现代社会中, 我们要对愚公精神进行倡导, 但是, 要在新的时代下对这种精神进行灵活变革。

教师在这一环节中仅仅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而不是控制者。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并支持和激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以解决。因此,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 不能拘泥于自身看法而限制学生的探究活动, 要给学生充分的思维自由。

结语

总之,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个性化阅读是十分重要的, 这是培养他们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是促进他们语感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以上, 笔者结合教学实例论述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初中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几种方法。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遇到的细节上的困惑和不完善之处还有很多, 如, 指导阅读的方法比较单一;学生自由阅读后, 部分同学的阅读参与度难以把握;有限的时间使阅读活动的参与面较窄;许多学生的展示机会较少等。从大的方面来说, 如何使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 能更好地关注生活, 如何使学生从自己的思想感情出发去认识生活, 以形成自己独特的对生活的体验等, 更加值得笔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杨晓.语文课程中人文精神的传承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 2009.

[2]王建峰.语文文本解读的自我教育性格[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10.

[3]陈利萍.阅读教学多角度换位思考研究及实施方案[D].苏州:苏州大学, 2011.

3.培养创新能力 促进个性发展 篇三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创造性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必须消除那些妨碍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的抑制因素。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应当从“知识传授型”转化为“思维训练型”。创造性思维是指不拘泥于一种模式、一个方向、从上下、前后、左右等不同的角度和空间思考问题,是一种开放性思维。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只是正确、清楚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启发学生自己去思索,去想象,并对客观世界有所认识和感受;引导他们运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去表现自己想象的事物形态。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创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初中阶段,是创造思维发展的高峰期,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创造潜能,教师应当积极地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审美因素,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美术教材中包容了许多较高水平的美术作品欣赏内容。在引导学生欣赏这些作品时凡是便于学生理解的,都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余地,鼓励他们独立观察、充分想象,细心领悟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同时,启发学生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美术鉴赏的兴趣,促进学生语言表达和发散思维的发展。

二、提倡互议互学,培养创新思维

学生的创造力是在长期不断的作品评价中,逐渐把握作画标准,理解绘画的正确观念,从而进一步提高的。

我认为,学生在完成美术作业的过程中,应互议互学。因为有些回话基础较好又具有一定创造能力的学生,对周围的一些学生往往能起到一定的启发和带动作用,对提高课堂作业质量大有裨益。

我在上手工课“卡通娃娃”时,课下先找了几个心灵手巧的学生,让他们按照我所提供的材料和示范图例,制作了几件样品。学生们看了样品非常喜欢,他们觉得造型美观 、生动有趣,制作起来又不太难,于是边做边议,互相启发,互相帮助,课堂上洋溢着和谐欢快的气氛。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创造力只有在创作活动中才能得以表现和发展,而手工教学正在培养学生创作和实践能力方面提供了自由发挥和自主表现的活动空间。当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满足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中也就有了较大提高。

三、知识和能力并重,提高创新能力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之上。知识积累的越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越浓,创造能力也越强;创造能力越强,学习兴趣越浓,知识积累越丰富,两者互相促进,螺旋式上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不可偏废。为使双方同步协调发展,教师适当选择一些既能丰富学生绘画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绘画技巧的课型,绘画往往是学生最直接、最自由、最便捷的情绪表达方式。通过画画可以充分的表达自己内心情感和外部事物的感受。

在《色彩风景画》一课,我带领同学们到校外进行了一次春游,让学生通过观察,侧面感知色彩,教师讲解色彩知识,让学生把自己看到最美的风景简单地画下来。回校后,学生用水彩画出自己记录下来的风景画,学生在创作中不按实际比例,而是对被绘画的对象进行大胆夸张和取舍,创作出了一幅幅意趣十足的美术作品。学生用自己的理念,用自己的“心”立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同时又学习到了相关的色彩知识。

4.培养创新能力 促进个性发展 篇四

【摘要】我国传统教育比较注重培养人的服从性和一致性,力求按照同一标准去培养人。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个人的个性发展受到抑制,缺乏自由。个性发展意味着创新能力的发展,一个有创造力的社会需要有创新能力的人,因此新时期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需更着重于为学生创造自由的个性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个性发展;创新能力;个性化

开放的、多元化的社会需要人个性的自由发展并要求人具有创新能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已经成为当代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之一,个性的发展需要一个自由的空间。本文从教育管理者的角度去论述如何构建一个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环境并采用一种合适的方法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一、什么是个性发展

个性是在生理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人在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自己构建自己的个性,个性的形成是一个感化习染的过程,而教育正是这种感化习染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个性虽然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但由于教育的特殊地位,它在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个性发展对个人及社会都是很重要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个性充分发展的人是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人,他们有强烈的内在动力,追求自我实现,这种积极的人生观和生活方式是个人成长道路上的推动力。进而个性发展也是社会进步的源泉,它有助于扩大集体经验的范围,促进人类进步。在我国由于传统思想和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使得人们对个性有了错误的认识,认为个性就是不服从、混乱和不稳定的直接原因。在知识经济和倡导个性的今天,一个没有个性没有创造性的民族是难以立足的,因此我们应当鼓励学生个性及创新能力的充分发展,并以此为目标构建工作框架,改进管理方法,为学生构建一个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

二、目前我国教育管理模式对学生个性发展及创新能力的制约

(一)个性及创新能力的缺乏造成大学生难以适应社会要求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虽然从数量上来看,各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同时也出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有数据显示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并未饱和,我国高等院校的毛入学率和人均高等教育的占有率仍较低。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表面上看是我国高等院校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变迁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究其根源,从大学教育角度分析不难看出这是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和过强的共性制约造成的。随着社会知识化进程的加快,单纯满足于学校书本知识所培养出的大学生很难适应社会的变革。因此大学生质量的高低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个性的发展程度及创新能力的高低。

(二)应试教育的培养模式遏制了学生个性及创新能力的发展

多年来应试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据了主流,虽然应试教育在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另一方面,其带来的副作用也不能忽视,这种应试教育,在学习方法上忽视了个体在禀赋、兴趣爱好、接受方式和程度上的差异;在培养目标上忽视了人的个性及人才多样性的发展,进而遏制了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如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一)转变教育观念

在思想认识上,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更高要求,学生个性及创新能力的发展已经成为时代教育的必然特征。高等院校应该站在迎接新世纪知识经济的高度,着眼于培养有独特个性、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转变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个性化教育、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和开放教育的新型教育观念。

(二)培养创新型教师

课堂教学的主导是教师,他们教育思想及理念的更新至关重要。在现代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要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爱岗敬业,对本学科的前沿理论和与本专业相关交叉学科的最新理论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善于将最新教育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当中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兴趣和性格的多样化,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

(三)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在培养目标的选择定位上,应结合所学专业特点,按照“少而精”的原则设置必修课,确保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提高学生获得信息的手段,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各学科发展前沿,了解科技发展新趋势,掌握未来变化规律。

增加选修课比重,允许学生跨校、跨系、跨学科选修课,使学生依托一个专业,着眼于综合性较强的综合训练,这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为在某个专业深造做好准备,同时有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兴趣,使之能学有所长。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开展多校园联合培养,充分利用各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教育资源进行选择,使学生的个性及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加强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术的培养,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术型的转变。设立开放型实验室,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进一步开展校企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学生可以从实践过程进一步锻炼、提高自己以适应新型社会的需求。

(四)改革教育方式

要把过去的以“授业”为主的教育方式转变为启发受教育者对知识的主动追求。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教学方式上,根据可接受原则,选择合适的教材,这种培养学生主动获取、运用、创造知识的能力。

(五)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大学阶段,青年学生成长具有相当的自觉性,教育者在考虑培养目标时,不能单纯将受教育者简单视为教育对象,而应将受教育者视为发展主体。教育工作应当从单纯的教育、管理向引导、咨询、服务转变,从垂直、直线的管理体制向复杂的网络化发展。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精心设计、构建一种多元化,具有创新性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主动性。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发展他们的特长;通过多层次教学和各种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要与校园文化生活,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的个性在这些活动中得到发展,并在活动中增强创新意识。

(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并加以引导

学生由于家庭背景及个人经历的不同,必然会表现出不同的个性,作为教育者,不应以个人喜好简单地去判断学生个性的好坏,应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并与之进行充分沟通,如果学生所具有的个性对学生发展有益,教育者应给予肯定并加以适当引导。如学生个性并不利于自身发展应委婉指出不足之处,并加以教育、指导。不应采用简单、粗暴方式解决问题。要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七)改革考试及成绩评定方法

1.考试形式要有针对性。我们一直采用的标准化、程序化的考试方式具有公平、效率等特点,但是这种考试方式不利于学生个性及创新能力的发展,在这种方式下的考试,考试内容过于单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以理解、应用为目标,而是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我们认为如果根据学科不同选用恰当的考试方式,效果会更好。对于某些基础类学科可以采用标准化、程序化的闭卷考试方式,侧重于考核基础知识的数量掌握程度。对于一些应用型较强的专业课可以采用实践调查、研究报告等方式进行考试。考试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不用拘泥于一种形式。

2.制定科学化和相对灵活的成绩评定方法。在采用多种考核形式后,对于成绩评定必须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标准。目前国内高校的成绩评定方法单一,大多数还是采用“一考定终身”的成绩评定方法,及时采用不同的考试方法也会由于成绩评定方式的不科学,而流于形式。一般来说,应采用统一化和个性化相结合的成绩评定方法,对于那些灵活性较大而不易用统一标准衡量的考试方式可以采用集体评定的方法,由两个及以上的任课教师进行评定,最终取加权平均成绩。也可以根据考试形式的不同特点予以创新。使我们培养学生个性化及创新能力得以长久地坚持下去。

参考文献

[1]涂艳国.走向自由──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黄爱连,彭学东.学校闲暇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促进作用[J].江西社会科学,,(12).

[3]周建华,曹瑾.论个性与重视个性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7).

[4]杨新春.论创新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建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3).

5.培养创新能力 促进个性发展 篇五

摘要:学科竞赛促进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改革,推进了实验室的软硬件建设,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科研水平,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竞赛与教学改革互促,实现课内外的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学科竞赛也有助于创新平台的搭建,科技创新氛围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

关键词:学科竞赛;教学改革;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2-0131-02

学科竞赛是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1-2]学科竞赛是对知识深入理解、系统整理和实践运用的过程,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效应,可有效地推进课程建设和专业教学的改革。学科竞赛的开展有助于教改成果的转化,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项目驱动、案列式、启发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成果的体现倡导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通过学科竞赛的开展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对营造良好的校园科技创新氛围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学科竞赛能够促进教学改革

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往往存在“学而不习、知而不识”的现象与风气。“学而不习”就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注重课前课后的预习与复习等环节,缺乏对学习的消化、理解和巩固的过程;“知而不识”是指对信息接收或获取后没有及时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判断、分析等处理。“识”是体现创新性,我国大学课堂更多的是注重知识的传授,以传承性教学为主,重“知”轻“识”,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科竞赛有助于授课教师以学科竞赛为引导,有意识地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由知识的积累向注重综合能力培养转变、由灌输式向启发式转变,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提高学习效果。通过学科竞赛的辐射效应,以带领少数、培训多数到激励提高全体的金字塔式的培养模式使教学效果从点到面辐射到全体。

学科竞赛活动的开展可以促进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3],从而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科竞赛是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可以有效推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加强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建设,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反过来,课程的教学改革为学科竞赛的顺利开展提供知识保障;学科竞赛与课程教学改革之间互相促进、相互支撑。

1.学科竞赛促进理论教学改革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学教互促,良性发展。”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科竞赛有助于授课教师以学科竞赛为引导,有意识地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由单一的知识传授向注重综合能力培养转变、由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提高学习效果。

形式多样的学科竞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课程教学的改革。如大学英语教学可以依据教学特点引入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按学生的学习阶段和特点开展递进式的竞赛活动:英语美文朗读比赛、英语话剧表演大赛、英语演讲大赛、英语写作竞赛等。例如“英语话剧表演大赛”,学生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以英语话剧表演的形式进行竞赛。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编写英文剧本、排练表演,几个人组成一个团队,分工合作,将英语学习中的听、说、读、写的训练全部应用到竞赛过程中,在教学环节有效地结合各阶段的竞赛活动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课程教学,吸引学生积极参赛,有效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软件设计大赛与“软件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相融合。采取“项目驱动教学法”,整门课程从头至尾围绕一个完整的项目开展,并采取案例式教学法进行授课,并且在竞赛题目上进行创新设计:对C/C++、VB、VB.Net、C#等语言设计题目,结合课程设计,每年不断更新、补充新的题目,引导学生课下去自学更多的计算机知识。

2.学科竞赛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之一。一方面,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格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是对理论教学的深入理解和实践及创新的重要内容。学科竞赛的广泛开展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不断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范围,对实践教学建设和改革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1)学科竞赛有助于实验课程水平的提高。学科竞赛的经验积累促进了竞赛项目不断转化为实验课程的实验项目,在实验教学中不断完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不断开发创新性实验,提高实验教学水平。依据学科竞赛成果已经转化的实验项目的完善程度,又可对进一步增设实验设备、扩大实验室规模提出设想与建议,对不断增强实验室功能、提高实验室课程开设的水平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智能小汽车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和机械创新竞赛等实物性竞赛,其竞赛题目经过整合后许多都转化成相关课程的实验项目,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4]

(2)学科竞赛促进实验管理制度完善。学科竞赛活动的广泛开展推动了实验室开放制度的完善。为确保学校其他相关教学基地、各级示范性实验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全校各类实验室都能作为学生创新与学科竞赛训练的基地,对参与项目的学生免费提供实验场地、实验仪器设备。为充分发挥实验室的资源优势,促进实验教学改革,逐步形成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学校逐步推进实验室开放制度。为保障实验室高效、规范、有序的运行,开放实验室的管理制度不断完善,通过信息化建设,学校在网站上设立实验室开放信息平台,公布各实验室开放的时间、场地、设备、可开展的实验项目和指导教师等信息,学生可通过此平台选择并预约进入实验室开展研究训练。

(3)学科竞赛有助于指导教师水平的提高。学校制定相关配套政策,不断提高实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制度上鼓励教师加大投入指导竞赛的精力。例如:根据在竞赛过程中指导教师的实际工作情况给予一定的工作量补贴;学生获奖后给予指导教师相应的配套奖励措施;设立竞赛专项教改项目基金申请、在职称评聘中给予获奖指导教师的加分、津贴补贴等激励措施有效提高了教师对竞赛指导和对实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学科竞赛活动的有序开展促进了指导教师积极参与新型实验仪器设备的研制与应用开发;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应用上更多地体现设计、综合、创新思想,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将教学、科研、技术、生产结合起来,使内容更接近生产实际,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促使教师实验与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激励教师提高自身水平的积极性。

二、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科竞赛活动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了软硬件、师资等方面的支持,为学生的团队创新活动提供了平台,同时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校园科技和创新实践氛围,为营造良好的学风、校风作出贡献。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的开展也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提升信息获取能力、独立研究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表达和沟通能力、逆境处理能力等,从多方面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技能。[5-6]

1.学科竞赛有助于搭建创新平台,形成创新文化

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过程中,有专业素质较高的指导教师队伍为学生提供咨询和辅导,有学校为竞赛专门配备基础实验室、练习场地,企业也会应邀参与进来承担赛前培训、赛中评判、赛后应用等工作。专业化、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为学生的参赛提供理论积淀;企业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实践检验;教师、学校、企业的相互合作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搭建了平台。

学科竞赛推进了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使课堂教学的实践性更强,吸引更多的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自己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在校园内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通过竞赛活动的参与过程,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实践过程对创新能力提高的促进作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努力学习的热情和对新知识努力探索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创新意识的不断提高促使校园创新文化的形成。

2.学科竞赛有助于培育创新思维,提升创新技能

(1)有助于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7],开展内容丰富的学科竞赛活动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科竞赛要求学生自主选题、设计、制造、修改、交流、答辩,要求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知识发现并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指导教师鼓励学生们开拓思维、细心观察、深入思考,学会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践发现问题,教会学生用创新的思维去考虑和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2)有助于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技能的提升。创新技能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在确定选题后需要通过网络搜集、文献检索等多种方式收集资料,结合资料与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提升了信息获取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参赛过程中需要学生不仅有创新思想,还要将思想投入实践,亲自动手制作,边学习边实践,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最终完成参赛成果,提升了实践操作能力;完成参赛目标,还需要学生们的团队合作,通过团队的合作交流发现新思想,通过头脑风暴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升了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3)有助于创新人格的形成。创新人格是指创新的个性品质,如想象力、应对挑战的能力等。创新人格的形成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学科竞赛的过程中学生们需要不断在失败中总结不足、反省自身,学会承受压力、在逆境中求生存,增强应对困难、保护自我、激励自我的能力,提升了逆境处理能力,初步形成创新人格。

三、结束语

基于学科竞赛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学改革为主体,以学科竞赛为引导,促进了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提高了教学质量,加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动手实践能力;有效的教学改革成果对学科竞赛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学科竞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动手能力,在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等诸多方面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6.培养创新能力 促进个性发展 篇六

随着素质教育规范的进一步落实,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成为教学的首要任务,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学校在初一年级实行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初步探索了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的自主学习模式。在自主学习模式中主要有三个环节,即自学、交流、展示,为上好这几个环节,需要学生具有三种能力一是自学能力,二是合作交流能力,三是课堂展示能力,下面简单的说一说我在培养学生三种能力的的一些做法。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们的学生也有自学的,但多数对课本内容泛泛一读,收获很少,再加上老师在课堂上重新引入,重新讲解,所以对自学就放弃了。在新形势下,我们如果不指导学生的自学,学生的自学仍然只会是一句空话,我从以下几点做了尝试:

(一)给学生不断输灌自学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他们的自学意识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因此,我经常利用可以利用的时间跟学生讲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的好处,让他们明确要培养哪些好的自学习惯,把培养自学习惯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贯穿于平时听说读写训练之中,进行严格训练,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直到养成好的自学习惯。

(二)指导自学的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还需要对学生进行自学方法的指导我对学生指导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学时做到“三读”:粗读、细读、精读。其中,“粗读”是指学生自学时拿过教材先把内容读一遍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了解知识点及教材的结构如何。“细读”则要求学生勤查工具书,边读书边圈圈点点,写写划划,作摘抄或做笔记,仔细推敲每一个知识点、每一道题。“精读” 则要求学生勤查工具书,思考其中的重点知识的应用及拓展。引导学生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做到习惯成自然。

(三)经常表扬有良好自学习惯的同学,让他们介绍自己的做法,使同学们学有榜样,赶有对象,从而促进同学们良好自学习惯的形成。

(四)利用制度促进自学习惯的养成

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我在评价上制定一些方法就是每天早上通过小组长、课代表、老师检查的方法。其中小组长检查本小组的成员,课代表检查小组长并抽查小组长,老师抽查的方法,把检查的结果记入量化分,三种检查的量化分的比重是不同。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我们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的自主学习模式。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最常用的方式是“兵交兵”,这就要求同学之间必须学会合作交流。不与其他同学交流的同学是很难取得自主学习进步的。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我从以下几点做了尝试:

(一)通过分组为学生创造合作交流的条件

我们在进行学习小组分组时,将全班同学按优、良、般、差进行合理分配,每个小组都有自己优势科目的同学,都有自己劣势科目的同学,便于小组开展“兵交兵”活动。而且,在每个小组中进行排位时,也是按照“一帮一”的原则,合理搭配小组的力量。通过以上做法,为学生的合作交流创造了条件。

(二)通过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实现“双赢”

学生在自主学习时,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差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成绩好的同学愿意帮助差生吗?差生遇到困难时愿意向成绩优秀的同学求帮助吗?而对于这种情况,我及时召开主题班会,开展:帮助别人会使自己倒退吗?“遇到学习困难怎么办?”等问题讨论,让全班同学同过主题班会统一认识:只有合作交流才会实现“双赢”。一赢:成绩较弱的同学因为被成绩优秀的同学帮扶而得以提高;二赢:成绩优秀的同学因为帮扶成绩较弱的同学而使自己理解知识的水平进一步深化。使班级营造出差生愿学,优秀生愿教的合作交流氛围。

(三)通过“一帮一”结对子活动将合作交流落到实处 在每个学习小组中我们让优秀学生与成绩较弱的同学称“一帮一”学习对子,让他们彼此之间鉴定帮扶责任状,明确帮扶的目标,措施,具体做法。在进行成绩评价时,只要成绩较弱的同学取得进步,那么帮扶他的优秀同学也受到表扬和奖励。通过这种做法,将学生的合作交流落到实处。

三、采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展示的积极性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一节课有45分钟,至少要拿出3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参与讨论,交流、探究和展示。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的高低,参与课堂展示人次的多少是决定课堂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积极参与课堂展示既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能力。在教改过程中,我用以下方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一)树立参与无错的思想

在教改之初,学生在课堂中展示往往有很大的疑惑:怕出错,怕同学、老师笑话,不敢参与。针对这种情况,我在班内树立参与无错的思想。给学生这样一个印象:只要你敢参与,哪怕是你讲错了,就凭你参与课堂的勇敢精神,我与其他同学也为你喝彩!通过这种方式让同学们消除顾虑,敢于展示自己的才能。

(二)培养参与积极分子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每个学习小组中,教师要先培养一批积极分子,给其他同学一个榜样带动作用。老师通过座谈会的形式,让这些同学组成课堂展示的派头兵,其他同学在榜样的带动下,也不免遥遥欲试。

(三)在全班评选课堂参与积极分子

我要求每个学习小组的两个组长统计出自己负责的五个同学一天中参与课堂展示的次数,依据次数的多少排出名次。参与次数多的同学用红颜色的笔在每个小组的黑板上方表扬出来。对于参与次数少的同学,老师了解情况,进行思想爱教育,让这部分同学自己定出第二天参与课堂展示次数的目标,第二天进行跟踪。通过这种做法形成一个良好的积极参与氛围。

(四)评选课堂参与积极小组活动

在此项活动中,我给各个小组制定统一的评比标准,根据各组参与人次的多少、参与积极性的高低,参与质量的好坏评选积极小组。此项活动可以用于一节课的学习小组评比,也可以用于一周的学习小组评比。通过树立榜样、表扬积极、鞭策落后,搞好小组评比等多种方式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展示的积极性。

7.培养创新能力 促进小语教学 篇七

一、积极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是呼唤创新的时代。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特别强调创新, 他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 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 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 需要大力加强。如果我们只是围绕升学, 把学生引入只能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的歧途, 就不可能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 我们要通过语文教育, 积极培养小学生从小树立创新意识;激励学生积极思维, 鼓励和启发学生“敢想”, 勤于和善于思考;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面向实际, 注重实践, 善于创造, 善于提出自己的新见解, 解决新问题具有创造应变的能力。

二、注意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功能, 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注意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功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语文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一个重要内容, 即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儿童时期是创新思维培养的最佳时期, 他们往往凭借着敏锐的观察力, 直接理解, 整体判断, 迸发出灵感, 豁然顿悟, 创造想象等认知事物、思考问题, 这些便是创新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

我在教学《第一次跳伞》时, 从文章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中启发学生思维。《第一次跳伞》第五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好像到了另一个世界, 又好像穿着救生衣漂浮在碧蓝的大海上。”我这样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感受———好像到了另一个世界, 又好像穿着救生衣漂浮在碧蓝的大海上?请同学们想想, “我”平对生活在哪儿, 他看到、听到的是什么?大海是怎样的, 与天空有什么相似之处?在文章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中, 学生积极主动思维的闸门一下子被打开了, 学生从积极思维中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感受的真切及表达的精当。

三、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无疑要以语言文字为载体, 以语言文字为中介, 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完成。如何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 要根据语文学科教学改革的要求, 大幅度地减少教师在课

堂上繁琐的分析、过多的讲解, 以保证学生拥有动口、动脑、动手进行自主学习、思考、练习的充分时间。

2. 要紧紧地抓住语文训练这一重要环节, 让学生下苦功, 磨炼

自己的语文能力。在语文训练的内容选择方面, 要从教材的实际以及学生的年级实际出发, 设计的练习要简练、精当, 讲求实效。同时, 在强调加强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训练时, 不可忽略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的诱导, 不能淡化了形象, 冷却了感情。

3. 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方法上, 力求做到丰富有

趣, 或质疑问难、或朗诵演讲、或讨论争辩、或动笔圈点等等, 让学生在激趣中接受能力的培养, 在激趣中获取创新能力的提高。

8.培养创新能力 促进个性发展 篇八

关键词:社团活动 学生 个性发展

学生社团是学校中具有共同志趣、爱好的学生自愿组成的学习或活动团体,按照共同约定的时间、内容、活动的方式,有组织地进行活动。如何开展有意义有意思的社团活动,下面根据探索和思考,简要来谈一谈。

一、精心制定方案,加大活动宣传力度

为了让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必须先组建社团活动领导小组,可由校长全面负责社团的管理工作;同时还可组建社团活动工作小组,由有创意和实干的骨干教师担任,主要进行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同时,对于新生的事物,社团活动需要家长的支持和认可,因此,为了让其能够更为清楚地了解社团活动的意义,工作小组可先组织社团辅导老师精心制作了宣传海报,让孩子们和家长在充分了解社团开班情况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社团来参与活动。

二、充分做好准备,促进活动顺利开展

为确保活动得以顺利开展,每期活动开展之前,均要选拔和确定好辅导老师,并根据学生报名情况,做到“三定”:定人、定时、定点。

(1)定人。社团人员固定,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由社团辅导老师指导学生开展活动,辅导老师要做好学生的点名工作,确保学生到位;

(2)定时。固定开展社团活动的时间,每次不少于60分钟,要注意安排中场休息;

(3)定点。活动地点固定,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固定活动地点,维护场地整洁,爱护学校的设施设备,使用后注意关闭电源、锁好门窗。

三、创新社团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素养

社团活动的成功开展,关键是看其活动形式是否丰富有趣,是否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参与兴趣。这一点的实现,需要加大创新的力度。

如我校将活动时间定为每周三下午,面向三、四、五年级免费开展,共计设计了46个社团班。其中包括“古文吟诵”“童声童艺”“相约经典吧”“童话英语情景剧”等语言类社团,“IQ数学”“数学百乐园”“数一数二”等数学类社团,“哈利魔法”“走近科学”等科技类社团,“小提琴”“我是小明星”“阳光童声合唱团”“红黄蓝”等绘画艺术社团,“我运动我快乐”“未来星”篮球队、“玩转乒乓球”等运动社团,“七彩乐园”“美食天地”“巧手爱创造”等生活类社团。

有趣的形式,细致的分类,足以让学生在广阔而丰富的校园文化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四、丰富社团内容,鼓励学生大胆参与

确定班级后,辅导教师则要确定活动目标、精心设计教学、创新学习形式,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其中,真正实现了快乐学习。

如“趣味手工”社团中,孩子们用纸折出的小鱼活灵活现、蝴蝶展翅欲飞;“最美瑜伽”社团中,孩子们舒展腰肢,气质大变;“古文吟诵”社团中,孩子们摇头晃脑,在丰厚的传统文化内涵中徜徉;“小小文学社”中,孩子们妙语连珠,佳作不断;“童声童艺”演讲社团中,孩子们大胆自信,敢于表达;“哈利魔法”社团中,孩子们一起动手,探索科学世界的奇妙;“笔尖下的艺术”社团中,孩子们端正姿势,认真练好中国汉字;“‘棋乐无穷”社团中,孩子们在各种棋类游戏中,培养了思维能力;“好吃俱乐部”社团中,孩子们自己动手煮面条、煎鸡蛋、包饺子;“相约经典吧”社团中,孩子们感受文字的魅力,或读或吟,或说或写;“IQ”数学社团,孩子们挑战数学,感受数学的趣味性;“阳光童声合唱团”,琴声和着歌声,悠扬动听;“小提琴艺术团”中,孩子们架起琴,正在认真练习拉弓;“英语童话情景剧”社团中,孩子们用流利的英语进行对话、表演,有模有样;操场上、礼堂里,健美操队、篮球队、羽毛球队、乒乓球队,孩子们个个生龙活虎,活泼可爱……

辅导老师的多才多艺感染着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体验不一样的学习,感受不一样的快乐!

五、组成快乐联盟,实现全面发展

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教师的能力特长联合起来,将家长的职业特点与学生个性发展保持一致是创新学校社团活动的重要目的。

例如,针对男孩的特征,可以选择教师中的棋类高手与之组成“三国杀”社团,让学生在玩游戏的同时可以接受历史知识的熏陶;而很多的女孩对厨艺非常感兴趣,可以邀请家长一起组成“快乐烘焙坊”的社团,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完成美味的点心,体会到动手的成功。还有家长从事国学研究工作,可以聘请他们组成“儒学启蒙”社团,鼓励学生参与进来,培养儒学学子。依托摄像爱好者协会的学习资源,由爱心义工带领学生走到大自然中学习摄影,感受五彩世界;与社区银行合作,开设“财窦初开———学习理财小知识”社团,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了解金融小知识,学习理财小技巧。

对于高年级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活动策划以及组织能力,可以采用公开招募、自主申报、社团实习、正式上岗的流程,让一些具有服务意愿的高年级学生轮流担任低年级学生的导师,充分扩充教育资源,提升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和自发性。

六、加强指导评价,促使活动有序开展

为了更好地让社团这一新兴事物得到长足发展,保证每一次活动的质量,学校领导小组加强了检查和评价。在活动开展期间,学校行政小组定点定人进行巡查,树立典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各学科组长则不定期深入社团活动,进行业务上的指导。一个学期下来,学校将会根据各组开展情况进行相应的评定,并对优秀社团予以较高的奖励。

同时,将优秀社团的宝贵经验进行相应的整理,在来期中进行交流和推广,并开展社团活动成果展示,邀请家长前来参加,共同见证孩子们的成长。

七、思考

1.壮大社团辅导教师的力量

社团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如何进一步创新社团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角,或许可以尝试由学生策划和主持,同时还可广泛引进社会力量,吸引更多的人甚至是有意愿的家长以“学校志愿者”的身份加入社团辅导教师团队,让校园成为一个学习的载体和平台,让社团活动的开展更为丰富更为广阔。

2.开发学校社团校本教材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我校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社团,下学期,我们计划组织优秀的社团辅导老师梳理和执笔,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和编写,这样可以避免社团活动走弯路,实现教师的轻装上阵,学生的快乐学习。

总之,我们坚信,通过共同努力,一个充满活力、和谐、美丽的校园必将呈现在我们面前,这里将成为学生们学习的乐园。

参考文献:

[1]薛瑞萍.对教育连续、完整、真实的追求:儿童阅读课程化[J].人民教育,2014,(21).

[2]李波.教研活动课程化在柯灵思英语教师培训过程中的体现[J].黑龙江教育,2002,(Z1).

[3]匡洪浩.互动式发展一体化运行——浅谈小学社团活动课程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中小学校长,2015,(03).

[4]嵇雯翃.纵横交融成合力,莹莹之光灼其华——对小学美术合作学习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4,(02).

9.培养创新能力 促进个性发展 篇九

以外贸行业需求指导人才培养方向

“天服三悦杯”首届全国外经贸院校学生外贸单证技能竞赛7月15日~18日在天津举行。此次大赛由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和全国外经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按中职组和高职组分别评选个人奖和团体奖,最终,汕头市外语外贸职业技术学校和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天津对外经贸职业学院分别取得中、高职组团体一等奖,来自汕头市外语外贸职业技术学校的林柔芸和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毛伟燕分获中、高职组个人奖的第一名。

作为首次在外经贸院校学生中举办的单证技能大赛,此次竞赛吸引了来自全国19个省、市、区的28所外经贸职业院校百余名师生参加。商务部人教司教育培训处长吴彬出席开幕式并对竞赛的意义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表示,在改革开放30年之际,此次技能竞赛是对外经贸职业教育的一次成果检阅。希望能够进一步积极探索适应时代新形势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理念,在展示中见成效,在交流中促创新。

突破瓶颈外贸教育“发展才是硬道理”

虽然外贸行业有外销员、跟单员等多项专业认证,但要说在外贸院校中举办专业技能大赛,这还是第一次。谈起承办这次竞赛的初衷,有着40多年教职生涯的天津对外经贸职业学院院长王乃彦坦言,当今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瓶颈就是普通教育中应试的成份占了主导,而高等教育又经常脱离经济社会的需求。要想让教育真正和实践相结合,实现在学生就业的时候“所学即所为”,就一定要进行教育机制的改革。

王乃彦认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在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就是技能教育,如果能实现“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教学机制,通过技能大赛来选拔人才,以“订单培养”的方式将教学目标与课程设置有效结合,则可以为外贸行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

从3月份确定考纲开始,大赛组委会副主任、命题专家组组长、辽宁对外经贸学院院长吕红军参与了考纲制定、教材指定到题目筛选的全过程,并笑称此次竞赛是“萌发在乍暖还寒时,绽放在烈日炎炎下”。她认为此次大赛具有两个意义,即既有在外经贸院校中开创职业大赛先河的意义,同时具有以实践操作促进学生学习,引领教育改革的现实意义。

吕红军介绍,竞赛分为上机操作和基础知识竞赛两部分,为保证题目的严谨性和实用性,命题专家组的8位成员中有3位是商务部、人事部国际商务师、外销员考试命题组的专家,而另外5位则来自外贸业务前线,并且都是从基层业务员做到管理层的专业人士。

令人欣喜的是,虽然此次大赛由天津对外经贸职业学院和全国行指委专业工作委员会承办,但参赛的院校中有8所院校来自行指委以外,参赛院校的带队教师表示,想通过竞赛来和行指委下属院校寻找差距,互相交流,促进教学和实际更好结合。

王乃彦表示,举办大赛的另一目的是扩大外贸职业教育在社会中的影响力,虽然外贸行业有外销员、跟单员的认证考试,但这些核心的技能认可影响并不普遍。

实践检验“首先要是战士”

“无论是硕士、博士,首先要是战士”,这是国际贸易学会副会长刘宝荣接受记者采访时讲述的在外贸企业了解到的用人标准。

刘宝荣说,回顾30年改革开放历程,外贸可以说是发展最快的行业,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企业进出口权的下放使高端的外贸人才更为紧俏,企业普遍需求既具备理论基础又能进行实际操作的专业技能人才,即“蓝领能动脑,白领能动手”。而专业技能人才主要

来自职业院校,举办此次单证技能竞赛既是对参赛学校教学成果的检验,同时又给学院之间提供了相互交流合作、传播经验的平台,使各学院更加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她表示,要实现“人才强商”、“人才强国”的目标,不仅需要对商务系统广大干部的培养,更需要为企业输送外向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用比赛促进教学,引导整个教育体制的进步是非常好的尝试。

其实在对各参赛院校带队教师的采访中,记者已经明显感觉到各职业院校非常注重教学与外贸业务实际结合,很多院校都采取“双师型”讲课方式,“双师”,即既在公司是经济师、商务师,又能在学校担任讲师,让“兼职的人士讲专业的课程”,使教授的课程和外贸实际变化紧密结合。

此次竞赛的协办单位,年出口额上亿美元的天服三悦服装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马卫民就是天津对外经贸职业学院毕业的学生。协办本次活动,除了对母校的浓厚感情外,也是基于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人才培养意识。

人才是企业业务开展至关重要的因素,马卫民认为,“校企结合”既有利于企业从院校吸纳有知识、懂技能的新生力量,又可以促进学校根据企业需要设定课程、调整教学。竞赛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技能的舞台,同时也为外贸岗位培养了优秀人才。希望有更多的企业为整个外贸行业培养人才出力,促进整个行业发展。

10.纪律能促进个性发展 篇十

首先,请允许我为大家分析辩题。纪律是人以保护组织利益为目的,协调组织内部成员关系的行为规范。个性的发展是指人基于对社会规范的认识和自觉遵守,积极能动的将自身潜能极大发挥。促进是指有利于:。我方将从三个方面阐述我方纪律会促进个性发展的观点。第一,从外部而言,纪律是个性发展的保障,纪律能够为人个性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和适当的环境,约束他人个性的肆意张扬。就如同园丁修树枝的旁枝,农民出去

田间的杂草,通过限制甚至禁止不良因素的滋生,而使主枝,禾苗能够健康成长。同样学生个性的发展也需要良好的环境作为保障,才能对其有促进作用。纪律并

没有限制我们要按照一定模式去发展个性,而是为我们创造一个稳定的环境,在这个空间里我们才能正确的发展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试问如果我们今天比

赛没有纪律,现场喧闹不堪,对方辩友还如何在场上谈个性,玩个性呢?

第二,从内部来看,纪律能够给个性发展提供良好的指导作用,使我们的个性健康的发

展。人的一生都是在进行社会化的过程,也就是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其最终目的都是要融入社会。学生的个性只有处在集体之中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我们说,衡量好和坏的标准在于社会,而纪律从来都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不

适应的时候就会被破坏,从而产生更与社会相契合的纪律。纪律一方面起着传递

社会价值,集体价值,从小让我们学会自我约束,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是不

可以做。一方面规范着集体里面个人的行为,引导学生与他人合作,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朝着更有利于融入集体与社会的方面发展,这样我们的自主性也

就得到了发展。纪律一方面发展不同于变化,而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变化,而纪律

保护的是集体的利益,它能够引导人们朝着正确的道路发展,能不断完善自身的个性,如同河边的大坝是一种纪律,而只有大坝的存在才能让潺潺的溪流最终“百

川东到海”。这一点对于青少年尤为重要,他们在未成熟时,更要有纪律这样的良

师益友的指导,如果任其发展,那种行为不叫个性,往往是违纪,严重者就构成犯罪,这对国家和社会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如果说纪律会限制个性的发展,难

道我们制定纪律就是想要把祖国的花朵扼杀在摇篮里么?

第三,再次,纪律对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个性发展都是必要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方

是一种个性,园是一种共性,只有纪律的规范才成让他们不断发展,如果说“纪

律会限制个性发展”那当今以人为本的社会中,对方辩友是打算废除纪律还是扼

杀个性呢?为什么毛泽东宣扬“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为什么邓小平让我们做“有

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而又为什么胡锦涛又提出“以遵

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难道他们的目的是让我们变成一个没有个性的民

族么?

11.论学生的个性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十一

一、关注“个性”,慧眼识珠

在同一个年级同一个班中,不同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社会环境,所接触的人、事物各不相同,这就造就了千差万别的个性化学生的存在,而正是这种个性与差异,却蕴含着巨大的财富,潜藏着创新的火花。作为教师,我们就要抓住学生的这种个性化,正确引导,积极鼓励。

例如:在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节时,我给出这样一道题:如果将5克某物质加入到95克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为百分之五吗?有的同学说:“溶质质量为5克,溶剂质量为95克,则溶液质量为100克,当然溶质的质量分数就是百分之五了。”正当我要对这种结果进行评价时,班里有位学生马上站起来大声说:“那可不一定。”这一声把全班同学下一跳,我定睛一看,原来这位同学竟是班里一位调皮得出了名的学生。该生个性很强,但头脑灵活,遇事很有主见。若在当时我很生气地训斥他一顿,则不仅于教学毫无意义,而且可能在有意无意间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为此,我微笑着从抽屉中取出自己早已准备好的几种物质:一种食盐,一种胆矾,一种生石灰,让刚才那位同学上台前来给大家讲解,我坐在他的位置上和同学们一起听。只见这位学生边动手实验边兴致勃勃地对问题加以分析和推理。我猛然觉得眼前豁然一亮:真没想到这么一位个性很强的调皮学生的思维竟如此活跃,推理过程竟是如此缜密,真庆幸我当时的举动,否则险些扼杀掉一个创新的火花。

二、借助“网络”,诱其上钩

当今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多彩的网络世界也正一步步入侵着每一位中学生的思想领域。好奇心的趋使可能会使这些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一不留神步入万恶深渊,这对于有个性的学生而言更应慎之又慎。如果我们教师能抓住这难得的机会诱其上钩,引导学生在网络这个危险的领域艺海拾贝,去寻找更多、更可靠、更详细、更有说服力的证据去进行科学探究,那么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得到飞速的发展。同时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又能亲身体验到驾驭知识、解决问题的自豪感,从而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更深、更透。

例如:在讲了铁生锈的条件、除锈及防锈措施之后,我给大家出了这样一个题目:铜制品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广泛存在,那么同学们是否注意到有些铜制品时间长了,表面也会生锈?像古代的铜钱、铜制的眼镜框、一些铜制器皿等,它们表面所形成的锈是_种什么颜色的物质?其主要成分是什么?铜在什么情况下易生锈?这种锈是怎样产生的?可用什么物质将其除掉?在以后的使用中如何防止铜生锈?有哪些防锈措施等。问题一出,学生的思维一下活跃起来,纷纷要求自己上网查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上网的热情。对于那些个性很强且头脑灵活的学生,则多留些趣味性强的问题。如:目前国家卫生部查处的三鹿奶粉中毒事件是什么物质引起的?这种物质有哪些特性?会造成哪些危害?在一些食品中发现的工业染料“苏丹红”是一种什么物质?震惊全国的山西假酒中毒事件中,假酒里有什么等等。像这些与人类生命息息相关的问题,更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待上网查询之后再让他们写成相关报告或小论文,并在全班乃至全年级中传阅。这样不仅培养了这些学生的创新个性,激发了创新意识,更树立了他们在师生中的威信。

三、孕育“温床”,助其成长

“填鸭式”、“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气氛不仅紧张,而且完全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学习的机会。学生对知识只能机械地模仿、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不求甚解,创新思维受到极大的限制,个性发展受挫,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学习感到头痛和厌烦,成绩滞后,乃至放弃学业。反之,宽松、融洽、开放的课堂教学可营造出“愉快、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进而增强学习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角度看,兴趣又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能使学生自己个性地去思考、去参与、去感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展示自己鲜明的个性。

《化学新课标》倡导的是科学探究,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像、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知过程来获得知识,最终目标是要解放学生,让学生变得爱学习、爱思考,展现其个性,促使其创新。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巧妙地将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与学生的自主探究有机结合起来,并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如:对教材演示实验的处理问题,我做了如下的改进:

1引导学生适当改变教材中的仪器及操作程序,创新一些演示实验;

2将一些演示实验转变成学生的分组实验,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去探究;

3由全体学生进行评价。

这样个性化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增多,创新思维得到启发,学化学的积极性更高了。

四、不断“激励”,增其自信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有个性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情绪不稳定,易产生逆反心理,甚至有些想法脱离实际。对这部分学生在平时教育中不能采取过激行为,更不能“以硬碰硬”、“一棒打死”,否则会导致师生关系恶化,同时也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隐形扼杀。我们要学会以柔克刚,平时多激励,少批评;多引导,少说教;多用情,少用气。晓之以理,以一颗赤诚的心去感染、打动这些个性化学生,让他们不断改进自己的不足,充分施展自己独特的创新个性,增强自信。

12.尊重发展个性,培养创新意识 篇十二

一、创设情境, 引导想象和创新

爱因斯坦说:“想象永远比知识重要。”作为语文教师应为学生多创设一定的氛围,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激发学生的神思, 使他们很自然地领悟知识, 如在教《皇帝的新装》时, 课堂上, 我避开人物性格的分析, 让学生反复分角色朗读, 并自愿组合成剧组来表演“大臣皇帝看织布”“皇帝参加游行大典”等情节戏, 学生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改编台词, 化妆表演, 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学生在娱乐中潜移默化地把握了人物性格, 领悟了作品的主题。

二、抓住时机, 激发想象和创新

在语文课堂上, 有许多机会可以让学生想象和创新,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发挥潜能。在讲授《爱莲说》中“中通外直”一句写出了莲的正直品性时, 有一个学生提出“既然中间是空的, 可见它腹中空空不实在, 空虚”, 这种求异思维, 敢于挑战传统。对于这种创新火花的迸发, 我抓住时机, 给予了及时的鼓励, 鼓励学生不唯书, 善于创新。

三、习题训练, 迁移想象和创新

平时学生在习题训练中, 往往因回答好一个问题, 就沾沾自喜, 同时产生一种大功告成的感觉。殊不知, 这样回答完一个问题就束之高阁, 恰恰错过了提高能力和发展思维的宝贵机会。倘若此时随着问题的深入, 不失时机地展开深入思维训练就能不断发展这种能力, 深入思维能力也将得到训练和提高。

记得有一道课外阅读题, 是关于“僧敲月下门”的问题:说说韩愈将“推”换成“敲”的好处。如果只将这个问题回答完了, 远远不能达到深入思维的目的。因此, 我又深入地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也同意韩愈的意见吗?我们就用‘推’不好吗?请你深入思考, 用‘推’或‘敲’的理由来。”同学们充分调动自己的大脑, 有人认为用“敲”好, 因一个“敲”字可以看出外出晚归的和尚不是一个粗鲁之人, 很有礼貌;有的认为此时已是夜里, 周围一片寂静, 用“敲”字反射出夜的寂静, 烘托出一种意境来;有的说用“敲”能看出庙里不只是一个和尚, 庙里香火旺等;还有的学生说用“推”发出的声音小, 与周围宁静的气氛相协调……

一石激起千层浪, 这样的训练, 可取得“一箭双雕”的效果。

13.正面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篇十三

【摘要】:评价是对客观事物的状态与价值的判断。教学评价——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表现所做出的肯定性语言,以此调动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表现出来的高超的评价艺术,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评价、肯定、调动激励、积极主动

传统的语文评价方法,过多地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过多的发挥了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略了评价的调节、激励作用。正确的评价要求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之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干,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评价标准个性化,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

根据新课改理念,在评价中应做到,在不同的阶段引导学生给自己提出新目标,自我激励发挥多方面的潜能,从而帮助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前进。

传统的评价过分强调统一标准。现代素质教育观倡导学生参与评价后,教学组织形式呈现多样化,学生可以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结论,而再也不是去揣度教师期待的标准答案,课堂上甚至还会出现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奇谈怪论”。如果我们还以教师的权威去压制这些“奇谈怪论”,以自己的标准答案来作最终的评价,那只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扼制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因此,在课堂评价标准应该因人而异,学生的表现不求完美,只要有进步,就应该给予肯定。

曾经收到这样一张学生字条:“你总是用期待的眼光看我,经常关心和肯定我,你给了我一种走在路上突然被星探发现了似的感觉……我对你很有亲切感,你的赞扬也成了我学习的动力,每当我懒得听课或做作业时,我都会想起你,于是告诫自己,要对得起老师对我的看好和夸奖,要用努力学习来回报老师……”

写信的学生是新来的插班生李嘉俊同学,他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个有些灵气、又有些调皮的学生。一次早读课,他在念课文,虽然随意,但发音较纯正,朗读也流畅,我当时就赞扬他:“你很有学习语言的天赋!”他露出惊奇的眼光,红着脸说:“谢谢老师。”以后每次碰到,都和他说说话,鼓励他。给予更多的关心。在我的关注和期待下,这个同学开始进步了。为表心意,他不好意思当面说就写字条给我。

一次即兴的表扬,点燃了学生心中的火花,引发了学生一连串的“化学反应”,这似偶然又必然的结果,不正是我们教育所追求的吗?不管这种教育称之为赞扬教育、赏识教育抑或其他什么教育,名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我们的教育评价中需要更多的赞扬。

首先,教师要有不吝赞扬之心。学生的成长少不了批评,但更需要赞扬。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通往儿童的心灵,并不是经过一条洁净平坦的小路,教师只要在路上经常用心做拔除野草(根除恶习)的事;而是要经过一片道德品质幼苗的肥沃田野,教师要在路上像播种耕耘的庄稼人那样,十分小心地保护那些尚未茁壮的幼苗的柔弱根部和向着太阳生长的新叶。”铲除杂草,是为了使幼苗更好地成长;而幼苗的快速成长可以抑制杂草的生长。同样,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我们需要运用表扬和激励,促进学生美好品德和习惯的养成;适当运用批评,使学生认识错误,改过补短。在批评过多、赞扬缺失的今天,我们的教师要改变“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说不得了”的传统观念,确立“优点多说会更多,缺点少说会更少”的新观念,少一些批评指责,多一些赏识和赞扬。

其次,要精心呵护闪光点的成长。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是“柔弱的幼苗”,是希望的种子,如果精心呵护,可以成长为参天的大树,否则,它可能悄然夭折。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经历一个复杂的德育过程,而发现闪光点并给予赞扬和激励,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所以,赞扬之后不能停息下来,要继续引导学生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动,把道德行动转化为道德习惯,使学生在评价中不断前进。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今天的学生“渴望”受到老师的“肯定”,今天的教育需要我们运用赞扬。

二、评价在提倡赏识、鼓励的同时,不应该放弃批评

激励的语言和会人的微笑,是课堂上评价学生的主流,而不是全部,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并不会起到鼓励的作用,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如果学生发现无论他们问题回答得如何,都会得到老师的表扬,久而久之,就会变得很浮躁,那么还会在乎表扬吗?因此,在学生发言时,不作倾向性评价是对的,但在总结时进行恰当的点评是十分可取的。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下的课堂评价主体及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宽广的评价空间,使我们对学生有了清晰全面、深刻的认识与考查,将学生作为一个个主体、完整发展的人,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促进了学生各方面发展。现代素质教育观,要求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改以后,我总是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我惊喜地发现:鼓励,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为走向学生主体地位铺垫了成功之路。我班上有个叫陆有才的男孩,个子中等,是一个缺少家庭约束,爱做什么就做什么,作业对他是可做可不做的学生。默默的从不作声再加上成绩不很好,所以无可争议的就成了其他同学嘲笑的对象。经常受到其他同学的欺负,他从此变得很自卑。我在学生日记里发现了这些情况后,对那些欺负他的同学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这或多或少让这个男孩感到了一些自尊。但是要真正改变他,还必须树立起他的自信。课余时间,我经常鼓励他,不能改变别人,那你就改变你自己,使自己足够优秀,足够强大。想一想邓亚平吧!当她才十岁时就获得了少年组的全国冠军,依照惯例她可以自动进入国家队,但是国家队不要她,因为有人说她太矮,没有发展前途,还有人说她形象不好,不能代表国家队参加比赛。邓亚平并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不停地以一次次的夺冠来证明自己。继1990年获亚运会冠军后,连续蝉联两届奥运会冠军,开创了史无前例的“邓亚平时代”。现在还有人说她矮,说她丑了吗?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之后还有人敢嘲笑她吗?通过观察,我发现他的写作比较好,思路新颖,别具一格,很有点文采。于是每次班会上,我总要表扬他进步了,有时还在班上读他的作文。在我不断的鼓励下,这个男孩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首先是作文写得越来越好,其次胆子渐渐的大起来,上语文课时甚至能够举手发言了,有好多次全班同学为他鼓掌,看着他的进步我也高兴。

发挥主观能动性,打破师生授受的传统讲授程式,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方向交流,在共同活动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成了改革学生评价的关键。“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自然也是评价的主体,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就应重点指导学生自评、互评,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自评和教师的导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

古语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其实,老师还有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批评教育固然重要,但他们更渴望得到肯定和尊重。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鼓励,让他有被重视的感觉,从而激发起学习的热情。李商隐有诗云:“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玉暖玉生烟”,让明珠泣泪,良玉生烟是诗人那个时代的不幸,而埋没了学生的天分则是为人师者的悲哀。学生的情感是很脆弱的,他们对老师无限的依赖,信任,崇拜,我们就必须珍视他们,呵护他们,把他们放在我们的手中,我们的眼里,我们的心中,把他们培养成为更好的人和有用的公民。

四、评价的语言运用,顺应学生个性心理体验

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不再只是为了选拔和甄别。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教育,获得知识。课堂教学的评价很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情感受到感染,积极性得以调动激发,对于那些“好”、“挺棒的”、“很有道理”、“你还应该继续努力”等等一成不变的评价语言,自然学生也就麻木不仁了,就更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的评价语言必须要鲜活幽默。

1、评价语言要准确、得体

准确性是评价语言的灵魂。评价语务必恰如其分,有分寸感。评价时因人而异,体现个性化。更多的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主动参与学习,是否有浓厚的兴趣,是否去主动探索研究,尊重个性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2、评价语言要生动、巧妙

人人都想得到别人的赏识,人人都需要他人的鼓励。因此,教师充满激励的评价语言能让学生不断获得前进的动力,在自信中走向成功。在表扬激励的同时,用其可接受的方式让学生在发现自身不足的同时,感受到了浓浓的师爱,得到了向上的力量。教师的评价,要变成一种赏识,变成一种启发,一种帮助,一种激励,一种人文关怀。

3、评价语言要讲究机智有趣。

评价语言要灵活多样、随机变化、注重创新,学生就想听、爱听、听不厌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机智敏锐,收放自如,妙语连珠,精彩叠出,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五、鼓励挑战自我,分阶段小结评价。

根据新课改理念,在评价中应做到,在不同的阶段引导学生给自己提出新目标,自我激励发挥多方面的潜能,从而帮助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前进。行为表现评价的目标是使每一个人的各种能力都得到体现,评价必须考虑学生个体间的差异,考虑每个人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知识的多样化,从而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不同领域的能力都有所提高。

我主要采取以下评价形式:

1、赏识式评价。

2、期待式评价。

3、包容式评价。

4、亲近式评价。新学期开始,我就与孩子们一起开展“每周一小结,每月一总结”的活动:每周小结的内容是本周我得了几个优,与上周相比,我多得了几个;月总结时,不只是优的个数最多的孩子能得到奖励,那些平时成绩不是太好,但每周优的个数在不断增加的同学也可以得到同样的奖励。这无异在每个孩子的面前都挂着一个“苹果”,为了尝到“苹果”的香甜,谁也不敢懈怠:学习成绩差的孩子,尝到了成功的滋味,充满信心,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前进;学习好的孩子也常常会有危机感,“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稍一松动,就会被别人超越。因此,孩子之间形成互相竞争,不断追求进步的积极心态,从而增强了学习的内驱力。

六、允许学生失败,倡导“再来一次我能行”

教学的过程就是使学生从不懂到懂的过程。因此,任何时候的评价都不要急于给孩子不好的成绩。允许他们失败,允许他们失败了站起来,鼓励他们再来一次,帮助他们树立一定能获得成功的自信心。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强调考试也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考试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孩子和家长知道得了多少分,更重要的是在于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里,吸取教训迎头赶上。因此,每次单元考试后,如果有一些孩子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时,应允许这些孩子复习后重新考过,满意哪次成绩就把哪次考卷带回去给家长见面。孩子为了能在家长和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最佳状态,总能主动认真地复习。通过复习,既弥补了知识的缺陷,又获得了好成绩;既让孩子尝到成功的甜头,又满足了孩子家长的需求,一举多得。这不是比家长看到孩子差的成绩而大发雷霆,训斥一番,效果更好吗?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让每个孩子都能尝到学习劳动的快乐,体验到克服困难的骄傲。

比尔。盖茨曾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成功的努力”。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而评价工具的科学安排,最有利于让学生产生成功的体验。因此教师要积极正确地运用评价工具在创设成功情境中,对每个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引导每位学生走向成功。

上一篇:感受生活作文下一篇:幼儿园大班下学期语言教案《小兔生病了》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