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的措施

2024-10-24

劳动教育的措施(精选8篇)

1.劳动教育的措施 篇一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应对策略

在农村,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外出打工而把孩子留在家乡,交给教师、亲戚朋友或其他相关成年人代为照管、教育,因而出现了大量“留守儿童”。从幼儿园阶段到高中阶段都有“留守儿童”的身影。

大量“留守儿童”的产生不仅给农村教育、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新的问题,而且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在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方面,许多“留守儿童”出现逃学、厌学、学习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情感淡漠、脆弱、无助感、被遣弃感、无价值感、性格孤僻、任性、内向、攻击性行为、退缩性行为、小偷小摸、自杀行为等诸多心理健康问题和溺水、触电、烫伤、烧伤、幼女被强奸等生命安全事故。为此,全社会应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来调适“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引发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较复杂,不同地区、不同家庭、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留守儿童”都有不同的原因。以下几个方面原因应引起高度重视:

1、“三农”问题的解决进展缓慢。

农民,特别是偏远贫穷落后地区农民的生存状况较差,这迫使他们不得不外出寻找生存和发展机会。但由于许多外出打工的农民缺乏技术特长,因而打工的收入也很微薄,除了能维持自身开支以外,结余不多。于是,他们往往常年、甚至几年在外打工,难以与自己的子女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无法关注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发展。即使父母有一方在家,由于忙于农活或其他生计,有时力不从心,甚至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

2、“单亲教育”、“寄养教育”或“隔代教育”的偏差和乏力。

“单亲教育”往往会导致“留守儿童”缺乏母爱或父爱。父母之爱的残缺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学习,而且还会导致其发生心理健康问题。“寄养教育”会引起“留守儿童”产生寄人篱下之感。有些照管者抱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寄养关系往往会使照管者与“留守儿童”之间产生心理阻隔,不能顺畅地沟通思想感情。在实施“隔代教育”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中,大约50%是文盲或半文盲,祖孙之间年龄相差40岁以上,心灵沟通困难更大,加之教育观念陈旧落后,教育方法不当,要么溺爱,要么放任,要么惩罚,从而使“留守儿童”出现对抗、排斥、厌恶、冷漠、孤僻、疏远、自卑等消极情绪情感状态和不良的人际关系。

3、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缺乏整合。

相对城镇而言,农村中小学条件较差,教育资源十分有限,特别是教师整体素质偏低,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校舍破旧,建筑面积小。因此教育资源难以满足学生寄宿求学的需求,教师也难以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加强沟通协作。家庭教育的缺失、社会上不良习气的不断侵袭,以及大量充斥着的各种媒体的不良的、诱导性的视听信息的影响,最终导致“留守儿童”的教育缺乏足够的良性影响,出现教育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这对于那些需要得到关爱、帮助、引导的“留守儿童”来说,无疑是极为不利和极不公平的。这些因素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学习适应不良、网络成瘾、攻击性强、孤独感、无助感、无价值感、自我压抑、自我封闭、人际适应不良等大量心理问题。

4、“留守儿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特点,对其生活、学习和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留守儿童”都处于身心变化较快、充满活力和朝气、富于好奇和想象、情感丰富而又脆弱的重要时期,其依赖性和独立性、冲动性和理智性、自觉性与任性并存,极易受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成长历程迫切需要得到关爱、理解、尊重、引导和帮助,需要情感的归属和依恋,需要安全保障和安全体验,需要得到及时的肯定和鼓励,需要得到家长、教师和其他社会公民的认同,需要得到展示才华、表现自我、证实自我价值的机会。由于这些需要满足机会的缺失或弱化,许多“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和社会适应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问题。

二、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应对策略

怎样调适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要进行认真而切实的反思,针对实际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

1、各级政府都应切实贯彻和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有关方针、政策,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广大干部,尤其是分管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的干部都应有重视“三农”问题的意识,切实为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多做实事,减轻农民负担,使广大农民能安居乐业,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同时,要关注农村教育问题,注重教育投入和教育条件的不断改善,以便使农民增强教育意识,更新教育理念。这不仅有利于尽可能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而且有利于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促进“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2、学校应努力创设条件,为“留守儿童”的有效教育提供保障。

首先,加强与社会力量和政府职能部门的联系,争取社会力量和政府职能部门对“留守儿童”的支持和帮助,切实搞好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为学校教育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学校。其次,建立“留守儿童”教育的预警机制和长效机制,全方位了解“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学习动态,及时化解他们面临的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可以采用寄宿制、分片管理制、跟踪辅导制等措施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和督导,为“留守儿童”编制联系卡,与他们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托管人的联系,共同协商教育对策。教师或其他社会成员可以采取结对方式,积极履行“家长代理人”的角色,对“留守儿童”进行一帮一的、人性化的、家庭式的关爱。

再次,有针对性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或专题讲座,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调适“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为“留守儿童”建立心理档案;可以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咨询信箱或咨询电话,为“留守儿童”提供及时的心理咨询与辅导,让“留守儿童”倾诉心中的烦恼、痛苦和忧愁,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最后,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的身心素质,努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有效性。

3、家庭应高度重视其育人和心理调适功能。

家庭在“留守儿童”的教育和身心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独特作用。家庭中的长者应有教育和管理“留守儿童”的责任意识,特别是父母,无论一方在家或双方都不在家,都要与子女加强联系,及时通过电话、书信等多种形式与子女进行经常性的沟通、交流,多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状况,多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并尽可能利用节假日或其它有利时间回家看看,或把孩子接到身边度假,使孩子体验到亲情归属感和父母之爱的幸福。作为监护人或托管人应采取多种措施引导“留守儿童”主动与自己的父母联系,使他们能不定期地向自己的父母倾诉思念之情,反馈自己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发展状况,以便赢得父母的关心、理解和支持,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同时,父母应主动与学校和监护人、托管人加强联系,争取多方面的力量来加强对孩子的监护、管理、教育和心理辅导。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应该引起全社会特别关注,并急需采取有效措施逐步缓解的问题。在解决“三农”问题的同时,家庭、学校、社会和相关政府职能部门都应加强合作,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

2.劳动教育的措施 篇二

一、创设礼仪教育环境

由于幼儿善于观察和模仿,所以环境的教育功能不可低估,为此,我园通过两条途径来优化教育环境。

1. 优化生活环境。

围绕“文明礼仪在我身边”教育主题来创设园内环境,如我们用黄色、绿色脚印指示上下楼梯方向,幼儿看着排列整齐且方向鲜明的彩色脚印后,都兴趣盎然地一个跟着一个上下楼了,从而避免了拥挤、混乱现象;盥洗室中,我们用生动、形象的图片教育幼儿如何排队洗手,而且还标示洗手的正确方法;幼儿寝室中,我们以宁静、安详为主题布置了墙面,不用教师过多的哄劝和管理,幼儿就会自觉、安静地入睡。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做法,幼儿就会在环境教育中养成文明礼仪的行为习惯。

2. 树立礼仪榜样。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和强调教师要为人师表。在幼儿园里,教师就是幼儿的镜子,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幼儿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当幼儿见到教师问好时,教师也要点头或招手向幼儿问好;在处理垃圾时,教师要及时将垃圾放入垃圾桶内;上下楼梯时教师也要向右行。通过这样一系列的细节,让幼儿在榜样的感化下,自行受到教育。

二、将礼仪教育融入生活之中

从晨间接待开始,一日环节包括入园、进餐、睡觉、学习、游戏、户外活动、盥洗入厕、离园回家等。我园非常注重培养幼儿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争星活动,把幼儿的仪容仪表、活动礼仪、尊师敬长礼仪、语言礼仪、园内公共场所礼仪等五项作为评比内容,定时、定点抽查评比,让幼儿时时处处以文明礼仪约束自己的行为,使文明礼仪教育意义深入每位幼儿的心中。

三、将礼仪教育纳入教育课程

幼儿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要从一点一滴的细节抓起,所以我们将幼儿礼仪教育纳入幼儿园教育课程,并融入五大领域教学之中,使其互相渗透,如在《蝴蝶找花》《我的一家》《小猴请客》等语言教学活动中,我们设计了不同的角色,让幼儿在扮演过程中感受到礼貌待人的重要性;我们还组织幼儿观看文明礼仪宣传教育讲座,帮助幼儿获得礼仪相关知识和强化情感的体验。在重阳节、教师节、雷锋日、环境保护日等重要教育契机时,教师还将创设情境帮助幼儿了解社会文明礼仪行为,从而为今后遵循社会公约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家园共育

对幼儿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必须要家园合力,为此,我园通过以下方式达到家园共育的目的。

1.搭建家园互动平台,使家园教育形成合力。家长是幼儿教师开展工作的强有动力,因而,教师首先要建立家园联系纽带,通过家访、板报宣传、温馨小提示等形式,与家长多沟通,多联系,特别要重视与特殊幼儿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从而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幼儿教育的积极性,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水平,真正使幼儿园与家庭形成教育合力,有效地教育孩子。

2.引导家长在平时的社交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热情大方、文明礼貌的良好习惯,规范孩子的行为,促进幼儿个性品质的良好发展。如在家里,家长要适当带孩子进入自己的社交圈;外出作客时,让孩子观察成人的交往,家里来了客人,让孩子参与接待、让座、倒茶、谈话等,在真实自然的氛围中学会简单的社交礼仪。幼儿喜欢模仿成人的行为,这时,进行礼仪方面的教育,将对幼儿今后的学习和整个人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3.劳动教育的措施 篇三

[关键词]国学;传统文化;学校

一、国学的内涵与意义

国学就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它不仅包括中华几千年积累流传下来的经典,比如“四书五经”,《老子》、《庄子》、《史记》、《汉书》、唐诗宋词,还包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娱乐方式等各种学问。广而言之,国学不仅包括文献实物,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我国民族建筑、服饰饮食、琴棋书画、医疗戏曲等。虽然,从“四书五经”到唐诗宋词,到中国人做学问形成的一整套独特的思想、史学、文学等理论和训诂学、考据学、音韵学等方法证明,国学不但是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学问,而且是开放的、随时代而进步的学问,但国学永远是中国文化的主体,永远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寄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国学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知识共同体,它融汇着中国数千年的思想学术、典籍制度、百行百艺、族群民俗,蕴涵着国魂、国脉、国宝、国本,是中国人的尊严和根基所在。因此,国学的当代价值,集中体现在它是中华文化的主心骨,文化对话的身份证,文化旅游的精神家园,应成为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二、明确纲要标准,把握国教重点

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为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指明了方向,确定了教学重点,并采用分段式推进传统文化教育。

小学低年级,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从汉字、古诗、故事、传统节日、生活习俗、传统礼仪、民间艺术,开展启蒙教育;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

因此,从小学教育开始,学校就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国学启蒙,使他们走好奠基人生价值的第一步。当前,在国家未出版统编国学教材的情况下,我们应积极从开发“学校课程”入手,把国学教育与现代教育有益地结合起来,编写学校“国学教材”和“中小学课程标准”,完成《指导纲要》的教育任务。

三、编写教材和教学文本

目前,学校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在不同的学段、相关学科都渗透了古典诗歌、诗词、古文、天文、地理等优秀传统文化,对国学来说,是星星点灯的体现,对一名学生来说,从小学入学到大学毕业16年的学习时间里,学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仅仅是沦海一粟。学校是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要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有教材,必须开设课程,学习国学经典才有系统性,才能更好地作为知识渗透到学生脑海中。

笔者学校编写了相应的教材,并分别为小学和初中制定了《课程标准》,按年级确定了学习目标和内容,配备专任课教师,每班每周2课时,强化教师的责任心,使教师有时间、精力和兴趣来阅读国学典籍,学习国学,提高自身素质,胜任经典教学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有兴趣学习、体会和践行经典精神,在师生中建立起教与学的素养,知行合一,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这些教材内容呈现形式灵活多样,不但有原文有感悟,有提纲有实践,是以拓展阅读为主的综合性学习。而且图文并茂,层次分明,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每册专题单元都配有单元导读,穿插了与文本内容相匹配的意境图;每篇课文在正文的适当位置都穿插了与内容相匹配的图片,令人耳目一新。每个问题的呈现方式均配有青少年喜欢的图案,配有引领学生一起学习的智慧小博士,和学生一起聊一聊、写一写、议一议,使学生一触即发,自由表达。在文字表达、图片呈现、版式安排等方面轻松、活泼,充满趣味,增加亲切感,实现了从“教材”向“学材”的转变。

教材学习方式突出拓展学生阅读视野。以学生发展为本,拓宽学生学习领域,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学习生活,为学生自我感悟、自我解读、自我成长搭建了平台,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学校在国学教育中,一方面要依托文本,更要重视海量阅读,从读书中扎扎实实地读出中华优秀文化的精神,通过字词句篇的辨析理解研究深刻体会、感受,得到收获;另一方面加强实践,通过“演讲”和征文、经典诵读比赛、团少活动、庆祝活动、纪念活动、道德讲堂报告会、民间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走出去请进来,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所想有所感,用知识和能力解决成长道路上的疑惑,实现知行统一,将国学深化于思,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学校国学教材的开发,既满足了广大师生渴求知识的热忱,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引导师生走进国学的殿堂,以国学精神洗涤了师生的心灵,用传统文化精神滋养了我们的精气神,同时,也促进广大教师较系统地学习国学广博而深邃的内容,促进了传统文化科研型教师专业成长,增强了师生学国学的氛围,促进了学校德育教育全方位开花,提升了学生精神世界的核心价值。

四、培训教师,提升教师队伍水平

《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内容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要躬身传承,对全体学生要有无声的感召力,要强劲有力地引领,站在行家里手的高度承担起国学的启蒙教育,使国学教育从蒙学起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血脉相传。因此,教师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一是教师通过学习国学经典的教育理论、教育信念、教育责任、教育情怀和教育胸襟这些滚烫的词组,强而有力地、灿烂而持久地指引着、激励着、推动着自己在国学教育工作中创造出非凡的育人业绩。二是教师要用国学经典引领自己的精神成长。通过学习国学经典,不断感受国学经典的博大,领悟国学经典的真谛,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更好地适应传承国学经典过程的需要。三是教师要用国学经典提高自己的学养,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使自己远离平庸、远离俗气,多一份高雅的气质,多一份诗意的教育生活。四是教师要通过参加教师成长计划、支持计划和中小学教师各个级别的国学专题培训等,提升自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质,提高中小学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能力,成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引领者、实践者、推进者,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骨干教师。

五、建立考核机制

1.把《国学课》同《语文》《数学》《思品》《英语》等学科一样置于同一平台同等教学,并纳入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必考科目,使学生均衡发展。

2.把《国学课》与教师年终考核、评优树模、学生升学挂钩,形成长效激励机制,强化学校的重视程度、教师教的责任性和学生学的兴趣,共同建设学校、家庭、民族的精神家园。

4.劳动教育的措施 篇四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xx县毗邻京津,借助地理位臵上的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特色产业,不但充分解决了就业难题,也防止了劳动力的大量流失,从而也减轻了其他地市的就业压力。根据目前xx县的现状,通过对县劳动局有关人员座谈、调查,就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具体措施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就业问题的现状

xx县整体就业情况比较乐观。就2010年看,新增城镇就业岗位6760个,完成5100个任务的133%,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289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84%,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875人,完成全年任务的318%。城镇登记失业率为0.07%,在全市名列前茅。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18000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20%。介绍下岗人员再就业575人,完成全年任务的359%。为下岗失业人员创业核发小额担保贷款400余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00%。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

1.高素质劳动力需求不足。我国正从粗放型向集约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不能再吸收劳动力,反而会裁减劳动力。随着企业的技术进步,高新技术的采用,新开办的企业所需投资很大的资本,吸收的劳动力有限,要求劳动者的素质较高。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劳动者素质不高,高素质劳动力需求严重不足。

2.大量低素质的劳动者重新就业的难度大。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教育水平落后,人民接受教育的程度低,掌握的技能单一,影响了他们重新获得就业的机会。劳动力素质低,再就业选择的局限性大,从而制约着就业规模的扩大。

二、就业问题形成的原因

1.职业技术含量的提高与文化素质总体偏低所带来的供求结构性矛盾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工业现代化的进程,对就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由于中国劳动力市场还处于初步建立和不断完善阶段,工资水平无法及时随市场供求变化进行调整,市场机制还难以发挥作用,导致20世纪80代出现的“脑体倒挂”现象。读书无用论抬头,再加之基础教育的相对薄弱,致使人口文化素质偏低。从而形成了一方面许多劳动者缺乏职业技能,或者原有的职业技能不能适应新职业的需要,难以实现就业;另一方面,新型的产业、行业和技术性职业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供不应求,技工短缺,高技能人才短缺现象突出。

2.农业现代化程度提高与城市化所引起的农业劳动力需求降低与大量剩余劳动力难以转移的矛盾

农业现代程度的提高,使大量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城市化又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现实而严峻。

三、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

(一)成立专门创业指导机构,提供“一条龙”创业服务

2009年9月中旬,xx县依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成立了“xx县创业促就业工作指导委员会”,并调剂配备工作人员,开展创业指导工作。确定了各乡镇全民创业产业基地和“三强服装市场”“步行街市场”“花园市场”“家具生产基地”为我县的创业孵化园和实训基地;组成了10人的专家咨询团;财政部门预算了创业服务工作经费。在人力资源市场内开设窗口提供创业培训、创业素质测评、政策咨询、创业项目推荐、专家评析、开业指导、小额担保贷款、创业孵化、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

(二)及时了解企业岗位空缺信息,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

就业服务局及时派出工作人员,深入我县规模以上企业统计空岗,另外,还发动乡镇劳动保障事物所人员对本辖区内小企业进行空岗登记,及时了解企业岗位空缺信息,带着企业空岗信息,我们组织各乡镇劳动保障事务人员入村进行宣传,即使将岗位情况让劳动者知悉。同时,人力资源市场每月10日、25日全天对社会开放。建立了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公开发布制度,通过公告栏、电视广告、电子显示屏等多种形式发布职业需求信息,使用工单位和求职者方便、快捷地了解职业供求信息。

(三)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

建立高效率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完善劳动力市场的运转效率,积极开展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疏通劳动力供求信息,为求职者提供真实的就业信息,为失业者真正实现市场就业提供条件,使劳动力资源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在建设劳动力市场体系中,重要的是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区域、行业分割,以形成统一的、信息流畅的劳动力市场,从而有利于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另一重要任务就是完善劳动法规体系,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力度,切实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提高劳动者就业质量。

(四)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我国劳动力数量庞大,但综合素质较低,一般劳动力数量严重过剩,但符合产业结构调整,适应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要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外经外贸人才严重不足。因此,毫无疑问,失业和空位必然并存。所以,要解决就业压力,必须把提高劳动者素质放到首位,要更加重视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xx县劳动局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一是加大力度宣传培训。组织开展了全民创业服务月活动,宣传各项培训政策、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动员和引导城乡劳动者积极投身到培训中来,学技能,练硬功;召开了创业典型先进事迹报告会,宣传创业典型的先进事迹,推广创业先进经验;通过电视召开了返乡创业典型经验交流会;举办了创业企业产品展览,在全县营造了良好的培训氛围。

二是整合培训资源。将县职教中心、农广校、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及各类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全部纳入职业培训资源库,统一协调使用。在此基础上挖掘社会和各职能部门的培训资源,落实好培训师资、教学场地、培训计划等工作,形成了培训任务共担、培训资源共享的培训格局。

三是拓展培训范围。紧密结合本县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技术改造和新开工建设项目的需求,以及劳务输出的订单需求,组织相关的技能培训。为减轻金融危机给农民工外出就业带来的影响,加大了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和创业的培训力度,将技能培训的范围向本县特色产业拓展,增加肉牛养殖、蛋鸡肉鸡饲养、食用菌栽培、马铃薯加工、时差蔬菜和果树栽培等专业,引导和组织返乡农民工参加农业产业化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升农民工技能水平,为农民工实现就地转移就业和资助创业奠定了基础。

(五)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广开就业门路。

消化劳动力,最终靠经济的发展。要认真分析现有剩余劳动力的现状,用其所长,引导剩余劳动力合理地与其他社会资源进行配臵,形成新的生产力。当前,较为现实的途径有以下几条:

1.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增强就业主创力。个体私营经济进入门槛低,投入要求不高,适合于失业人口择业就业,政府应从政策上给予倾斜。

2.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增强就业吸纳力。各国劳动力就业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点多面广,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力军。各级政府在培植骨干支柱企业的同时,要落实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积极发展各类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如xx县2010年以来,根据政策规定,对25名申请小额贷款的人员及资质进行了审核,于1月份开始发动贷款。目前,已经有8名下岗失业人员和高校应届毕业生获得了总计4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经营起属于自己的企业,同时带动了36人就业;有两家劳动密集型企业获得了300万元的贷款,稳固了近500人就业。

3.培育社区服务业,增强就业带动力。社区服务是为社区中的居民和单位提供日常生活服务和后勤保障服务的,其内容很多,范围很广,在这一领域中蕴藏着巨大的就业机会。社区服务业将成为未来几年中重点发展、大量创造新的劳动岗位的重点行业。这个行业对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的要求相对低些,绝大多数失业人员经过短期培训即可上岗。与大城市相比,中小城市的社区服务业起步较晚,发展不足,因而潜力很大。

4.鼓励非正规就业,增强就业分解力。非正规就业是指无组织、易聚易散、流动性强的临时性职业。如摆摊设点、擦皮鞋、沿街叫卖、搬运、阶段性劳务等。尽管非正规就业至今仍为很多人瞧不起,但毕竟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岗位资源增长点的希望所在,比较适合文化水平低、生活困难、就业无资本无门路的城乡劳动者从业。有关管理部门应认真对待,加以鼓励,耐心教育他们自觉服从管理,依规依法从业。如xx县对灵活就业的下岗时失业人员自行缴纳社会保险的进行补贴,根据政策,2009年,如xx县共有1562人进行了申报,补贴资金达426万元。

5.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篇五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6.劳动教育的措施 篇六

论文摘要:成人教育与其它教育一样,面临着如何有效提高质量的问题。加强课堂教学环节的检查与督导、强化自学环节的管理和考核、实施教考分离制度、严把毕业论文质量、重视学术文化熏陶,是保证和提高成人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只有这样,才能跨越成人教育面临的困境,为构建学习化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论文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过程管理;教育质量;保障措施

回顾成人教育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只是数量和规模上的外向型发展,真正内涵意义上的深层次、高水平的良性运转的局面还没有形成,质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对于一所地方性高校来讲,怎么合理利用资源,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已经成为当前成人教育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影响成人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

影响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外乎内因和外因两个重要因素,学员自身的素质是内因,外因则是教师对学员的辅导过程。有学者研究分析指出:生源市场竞争激烈是导致生源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办学指导思想不够端正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学校自身建设和管理机制不完善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下降的根本原因。从学员、学校和教育环境等角度看,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认真分析。

从生源质量来看,成人教育在经历了几年招生高峰的辉煌期后,随着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成人教育报考人数呈下降趋势,录取分数线也一再降低,而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多数还是沿袭以往的方式方法,重理论而轻实践应用,脱离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教学效果不佳。生源素质的下降给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带来相当大的困难。由于培养模式陈旧、管理手段滞后等,使得教学质量普遍下降。

从学员的学习过程来看,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工学矛盾也越来越突出,面授的出勤率越来越低,许多学员的自学几乎成为空白。成人教育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在职员工,他们除了要应付繁重的工作及家务,还要挤出时间上课、学习、完成作业、参加考试,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挤压下,经常会顾此而失彼,在学习时往往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从学习动机上看,越来越多的人是因为求职、提工资对学历的要求而被迫参加学习,由于工作、生活的压力,混文凭的`思想较严重,不注重学习的过程,只图考试能蒙混过关,所以平时上课心不在焉,考试临时抱佛脚。

从学校方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来看,虽然学校也意识到成人教育要不断创新,各校也采取了一些改革的措施,比如对一些不合时宜的专业做了调整,探讨考试改革,乃至在办学过程中的实践与理论问题等等。但比起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讲,成人教育的教育改革仍很滞后。由于质量问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致使成人教育声誉下降。

此外,成人教育的质量问题还受到一系列非教育本身的因素的影响,致使学校在努力提高质量的过程中产生较大的阻力。“一些高校不惜以牺牲教育的尊严和教育的质量为代价,甚至搞虚假宣传”。目前的成人教育缺乏一个良好的有序的办学环境,主要表现就是生源的恶性竞争。在普通高等教育连续几年扩大招生后,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生源市场面临着萎缩和竞争加剧的态势。于是各院校都纷纷使出了自己的“绝招”、“怪招”,特别是一些学校甚至是知名大学的办学点,完全把质量抛在脑后,以各种手段笼络甚至是诱骗考生。比如,一些学校雇用社会人员“拉人”入学,公开承诺降分录取、保证考试人人及格、可以少参加或者不参加面授等,一些办学点在面授过程中,不顾条件就地办学、大量压缩面授课时、甚至不同专业并班教学等情况也常常出现。有的学校甚至把办学规范的学校当作恐吓考生的武器,攻击那些学校管理太严、面授时间太长、考试太难等。

很显然,这些问题的存在给规范办学的学校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你要保证面授课时,学生就抱怨时间太长加剧工学矛盾;你要加强考试管理,人家就说你的毕业证太难拿;你要要求自学,他就说增加了他的负担……于是,哪里的管理松散,哪里的考试简单就成为考生选择的目标。这就必然造成规范办学者被动、违纪违规者逍遥的局面。

二、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尝试

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永恒的主题。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是要强化教育教学过程管理的质量控制。对高等教育教学服务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不仅可以提高过程质量,而且可以不断改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尽管面临着重重压力和不利的竞争环境,但我们还是应该采取一切可以利用的措施,切实巩固和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

(一)加强课堂教学环节的检查与督导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是教学管理工作中最基本的管理活动。成人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针对成人教育面授时间短,教育对象原有的知识基础、知识结构、接受能力参差不齐的特点,这就要求担任函授课程教学的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广泛的知识面、扎实的理论功底,能够充分了解所授课程,将所有内容高度浓缩,在短期内传授给学生。教学是个互动过程,必须有教与学双方的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所以,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函授生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改进,采用启发式教学,增强双向交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观,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习观。为保证教学质量,学校高度重视对面授期间的教学检查,一是聘请了学校督导组的专家和有关成人教育的领导直接进课堂听课,检查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进度及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及时听取学员的意见和要求,并向任课教师及时反馈,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二是由成教管理人员或班主任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到课情况,坚持每日点名制度,确保出勤率。

(二)严把毕业论文写作和答辩关

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是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实践内容和函授生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的有效途径。针对学员对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不重视、消极对待的态度,我们安排了一年的时间进行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研究和写作,严格从开题报告到写作提纲、研究方法与步骤、调查统计与分析等各个环节加以把关,同时为学生提供资料上的便利、实验方面的条件,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如我校开办成人教育以来,我们就一直坚持本、专科学生毕业论文的答辩制度,凡是答辩不合格的,一律不发毕业证书。

(三)强化自学环节的管理和考核

自学是否到位是成人教育质量能否得到保证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我们把教师对函授生的自学情况检查当作必须的教学环节纳入对教师和学员的考核。教师除按规定给学员上导读课外,必须提供自学指导并布置足够数量的练习,使学生每周都有一定的学习任务。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学员在面授前必须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针对自学的测试,并且按20%的比例计入学员的成绩。这个措施,保证了学员在自学过程中,主动与教师沟通,并不断丰富着“函授”的内涵。许多学员还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如发E―mail,获得教师的辅导,大大提高自学质量。

(四)建立试卷库,实施“准教考分离”制度

考试是督促学生全面、系统地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的关键措施,是将所学知识系统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保证试卷的质量,防止教师讲什么考什么的倾向,我们建立了“试卷库”,规定每门课程必须保证留存5套试题供选择,每次考试后都必须进行及时的补充。对于公共课程和需要补考的专业课程,则直接由成教管理部门组织教学和考试,以避免个别教师经不住学员的纠缠而降低要求。这项“准教考分离”制度的实施,为创建良好的学风和教风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五)重视学术熏陶,提升文化内涵

一般认为,成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和强化。可是,我们知道,成人教育与普通全日制教育的重大区别就在于成人学员对大学文化的感知是不够的。因此,我们要求各院系要像实施普通教育那样重视成人教育的学术熏陶,规定各院系每年暑期面授期间必须开出一定数量的学术讲座,特别是针对我们的学员大部分是教师的实际,以贴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为重点。这样,使成人教育的学员同样能够感受高等教育的学术气氛,享受高等教育学术研究的成果。

7.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措施思考 篇七

一、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规划面临的困境

目前, 管理企业近200家, 除了极少数拥有一、二级及少数三级资质物业企业的劳动关系管理比较规范以外, 绝大多数物业企业劳动关系管理混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合同不规范

管理行业的微利性决定了企业的经营收益不够理想, 在节约成本的前提下, 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就成为这个以服务为主营产品的行业的最立竿见影的手段。而且, 很多物业管理企业是房地产开发商的派生企业, 在集团公司内部处于弱势地位。目前泰安市的大多数物业公司尚处于起步阶段, 内部管理不够规范, 法制观念淡薄, 存在着他人代签、员工不知道合同内容、未享受经济补偿金等问题, 使员工与企业的劳动关系得不到确认, 员工的合法权益也得不到相应的法律保护。甚至有些小的物业企业根本就不签劳动合同。而部分物业管理企业, 企业与员工在建立劳动关系时不签订劳动合同, 而以口头协议为主, 致使双方的责、权、利关系不够明确, 容易发生劳动纠纷。还有部分企业虽然与员工签订了劳动合同, 但在形式和内容上, 都存在违反有关劳动法律法规及不公平的问题。

2、劳动时间不合法

由于行业的特殊性, 管理公司提供的是服务性产品, 工作时间比较长。部分企业不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 随意延长工作时间, 超时加班问题严重, 侵犯了员工的合法权益。

3、工会组建率低, 难以发挥制衡作用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部分物业公司阻挠、抵制工会现象严重。管理公司一方面通过向核心员工提供高工资、高福利的方式, 淡化其加入工会的愿望;另一方面通过招用大量临时工、短期工的方式, 使员工流动频繁而不易被组织到工会中来。而在一些组建工会的物业管理公司中, 工会在相当程度上依附于管理者, 很难发挥制衡作用, 在集体协商中地位偏低, 致使协商机制在相当多的企业流于形式, 难以形成劳动关系的自律机制。

4、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不健全

虽然在一部分物业企业内部建立了劳动争议调解制度, 成立了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但许多员工认为调委会不能真正起到调解作用, 甚至有不少员工不知道本企业已经成立了调委会, 这一组织实际上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 企业领导对这一组织普遍不够重视, 不管不问, 不积极支持调委会开展工作;对企业调委会缺乏指导和业务培训, 调解员自身的业务素质普遍偏低, 不能适应调解工作的需要;而且调委会委员也是企业中员工, 由于害怕被解雇, 而不敢坚持原则维护员工权益。因此, 一些企业的调委会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形同虚设、名存实亡。

这样以来, 不少物业管理企业劳动关系双方主体之间的权利关系处于失衡状态, 使企业内部难以形成适应市场化需求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和方法, 致使企业内部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尚未建立或不健全, 从而使员工与企业之间缺乏平等沟通与协调的正常渠道, 使劳动关系日益朝着不利于劳动力供给方的方向发展, 在双方产生矛盾并发生劳动争议后, 往往难以在企业内部协调解决, 导致冲突激化。

参考文献

[1]范锡霞:《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天津职业学院联合学报》, 2010 (1) 。

8.民企思想教育的动力·内容·措施 篇八

当前,民营企业不是要不要做思想教育工作的问题,而是如何做的问题。思想教育工作因为其创造价值的功能而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这为民营企业的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动力。

人的意识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先进的意识是需要从外部灌输的。从外部灌输,包括两个含义:一是向被教育者灌输他们原来并不了解和掌握的先进意识,二是引导他们把先进意识转化为一种内在信念。企业管理包括行为管理和意识管理,行为管理主要靠规章制度,意识管理主要靠思想教育工作。企业思想教育工作的目标是培养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企业人,培育与企业行为一体化的意识。实践证明,个体与群体的互动意识十分重要,“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现象,就是警示我们必须讲究团队合作,群体互动。思想教育工作是企业活力的源泉,只有有效地做到这一点,才能使思想教育工作与管理科学协调互补、融为一体,使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达到统一,达到外树“品牌形象”,内促“协调配合”。思想教育工作做得好,就会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隐形武器”,达到凝聚人心的目的。从更深层次意义上说,思想教育工作体现出对人的本质的关怀。

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一直是诸学科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企业家和每个个体关注的热点问题。20世纪初,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指出,一个正常健康的人终其一生只利用了他固有潜能的10%。而两年之后,人类学家、心理学家玛格丽特·米德说,即使最优秀的人,他的潜能也不过发挥了6%而已。人拥有巨大的潜能是不容怀疑的,古往今来无数的成功人士反复向世界证明了人具有难以估量的潜能。企业要想创造高生产率,就必须充分激发组织和个人潜能。人的潜能包括已认识的和未认识的。已认识的潜能中包括已开发的和未开发的,已开发的潜能中又包括闲置的和正在发挥的。未认识的潜能通过不断加强自我认知而提高认识,未开发的潜能通过不断培训而加以开发,闲置的潜能通过有效的组织设计和自我调节而加以发挥。在激发人们潜能的过程中,思想教育工作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借助教育、培训、疏导、示范等一系列手段激发每个个体的活力。组织行为学理论研究证明,人的潜能发挥主要取决于人的价值观、态度、工作满意度、团队等因素,这正是思想教育工作施展威力的领域。

企业是个有机组织体,组织中的每个个体总是存在认识上、利益上、个性上的差异。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认识矛盾、利益矛盾和个性矛盾。因此,为了引导企业向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前进,就必须协调好这些差异和矛盾。在民营企业里,这些矛盾绝大多数是非对抗性的,是可以通过思想工作加以协调解决的。作为传统意义上的企业管理,无论怎样严密,都很难把所有员工100%地协调起来,内耗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而某一员工一个很小的不当行为,就可能破坏企业品牌、企业形象,这就需要通过思想教育工作与企业管理互相融合,不断润滑,形成动态环境中全体职工同频共振的价值取向,铸就强大的企业向心力。

内容———人的全面发展

民营企业思想教育的内容设计,既要根据社会的整体要求,担当教育员工、传播先进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的社会责任,又要兼顾企业自身特点和战略目标及文化特点,起到凝聚人心、提高效益、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目的。根据现阶段中国民营企业特点,笔者认为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

“三义教育”: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中华民族有着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正是爱国主义使中华民族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应引导员工努力成为忠诚的爱国者,与产业报国的企业理念融为一体,在对外合作上表现出不卑不亢的民族气节。在民营企业中强调集体主义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集体主义原则的基本点是:从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二者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必须无条件地服从集体利益。我们党鼓励民营企业发展,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必须划清正当个人利益和个人主义的界限,要引导员工热爱企业,忠于企业,加强团队合作、互帮互助的精神。民营企业的社会主义教育,应以“三个代表”为根本指导,引导员工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诸多问题有科学正确的认识。

“三德教育”: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民营企业在三德教育上要引导员工正确进行“社会人”、“企业人”、“家庭人”的角色转换,弘扬中华民族的光荣美德,全面提升自身的修养和道德境界。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呼唤职业道德意识。由于缺乏职业操守,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大大增加,职业道德教育现实而迫切。企业应引导员工忠于职守,兢兢业业,在发展企业的同时使自己的职业生涯得以发展。企业应加强对员工职业生涯的管理,形成诚信互动的良好氛围。家庭的和谐幸福是事业成功的保障和基础,也是人生最有价值的目标之一,企业不仅关心员工的职业行为,也要关心职业之外的家庭行为和社会行为,以实现更深刻意义上的对员工的关心。

“三观教育”:即世界观、人生现、价值观。世界观是人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决定着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它关系到人们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立身处世的根本出发点和态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对企业做强做大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今天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就是民营企业家的世界观问题,企业经营者的思维缺陷和认识缺陷是民企的一块短板,因此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教育刻不容缓。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落实在民营企业主要表现为:要加强理想和志向教育,加强成功意识教育,永葆创业激情,不能小富则安,应该富而思进,敢于冒险,敢于创新,正确对待荣辱和失败,抵制各种诱惑,在发展企业的同时升华人生境界,把永续经营、做强做大企业作为人生快乐的源泉。在经营理念上,要坚持诚信为本,成为“三个代表”的实践者。

“三学教育”:即学形势政策、学法律法规、学企业文化。成功的企业家总是密切关注行业走势和国家的宏观政策,这是企业发展和应变之必须,因此形势政策教育应常抓不懈,唯有这样才能洞悉全局,做出正确决策。同时,在经营活动中必须知法、懂法,唯有这样才能守法、护法,避免以身试法的悲惨境遇。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它是企业个性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多样性的具体体现。时代呼唤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企业自身也在不断创造自己的文化。文化的渗透和传承需要通过反复的教育而沉淀,因此民营企业应把思想教育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个性。

措施———三项保障机制

要想使思想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必须首先解决组织保障和人员缺位问题,同时要解决地位和定位问题。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民营企业的思想教育工作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这是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随着民营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升,民营企业的党建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带有战略意义的全局问题。因此民营企业应成立党委、党支部、党小组,建立健全党团组织,实行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局面。

搞好民营企业思想教育工作,必须建立活动载体,配备一定的硬件设施,设立专项经费。思想教育工作由于它的柔性特点而常常被经营者所忽视,新生的和规模较小的企业迫于竞争压力也可能无暇顾及,因此解决领导者的队识问题是关键。

上一篇:学校自主发展汇报材料下一篇:幼儿园中班体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