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的菜地课文内容

2024-11-14

热闹的菜地课文内容(共8篇)

1.热闹的菜地课文内容 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蔬菜的特点,背诵课文。

2、会写4个生字角、泥、扁、黄。

重点难点

1、了解蔬菜的特点。

2、会写四个生字。

教法预设

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练习巩固法、讲演结合。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分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了《热闹的菜地》,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这些蔬菜的特点,你们还认识这些生字宝宝吗?试着读一读吧!

二、图文结合:认识蔬菜的特点。

1、老师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画出蔬菜的名称。用横线画出来。(豆角、茄子、丝瓜、萝卜、番茄、莲藕、辣椒、南瓜。)

2、学生反馈蔬菜名称。

3、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都介绍了这些蔬菜的哪些特点。用曲线画出来。

4、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同学们喜欢这些蔬菜吗?能站起来,把对它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吗?

四、背诵儿歌:

1、同桌合作拍手读儿歌。

2、鼓励学生背诵课文。

3、指名交流背诵方法,教师指导。

4、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课文。

5、指名背诵。

6、全班背诵。

7、用像练习说话。

五、涂一涂,读一读。

茄子、豆角、丝瓜、辣椒、南瓜、萝卜、

六、拓展延伸:

1、出示带来的蔬菜,并介绍它们的特点,要求说出它们的主要特点。(从颜色、样子、味道方面来说。)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试编儿歌。

3、反馈小组内编的儿歌。

七、完成堂清:

八、课堂小结:

热闹的菜地里蔬菜真多,各种各样,颜色各异,我们还认识了它们的样子、颜色、生长特点,让我们一起对蔬菜娃娃说声“我爱你,蔬菜娃娃!”

2.热闹的菜地课文内容 篇二

所谓古典, 这里似乎可以理解为古代经典, 但不是只有日本经典, 也有中国经典。有关中国的有“中国的诗”“中国思想”“中国散文”“中国历史”4个部分。

“中国的诗”在这本教科书中出现的有曹植一首、陶渊明一首、王翰一首、崔颢一首、王维两首、王之涣一首、王昌龄一首、李白四首、杜甫四首、柳宗元一首、白居易两首、杜牧一首、李商隐一首、王安石一首、苏轼两首、陆游一首。毫无疑问, 这是最受日本认可的中国诗歌代表队。每首诗都以汉文书写, 日语注音, 并且对词句有注解, 诗的最后注明选本, 如《唐诗三百首》等。有的诗很长, 如李白的《将进酒》、白居易的《琵琶行》都是全诗收入。还有很好的插图, 如杜甫的《蜀相》, 就用了一张成都武侯祠的照片。在“中国的诗”这一章的最后, 有诗人和诗集的简单介绍, 并且列出几道参考题, 如请学生归纳比较李白和杜甫的诗风特点。

“中国思想”部分, 分别是《论语》《孟子》《老子》和《庄子》。说是《论语》, 其实是《论语》选, 精选了一些经典的《论语》章节, 一共有35节被选入, 每一节都注明来自《论语》的哪一篇, 最后对《论语》和孔子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孟子》自然是《孟子》选, 一共选了4节。《老子》也是选了4节, 《庄子》选了3节。在这本教科书的每一章中都设置了“参考”一项, 比如在“中国思想”这一章中, 将《孔子传》设为参考, 把《史记》中的《孔子世家》的内容用原文的方式选进来, 显然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

“中国散文”部分, 有郦道元的《三峡》、韩愈的《殿中少监马君墓志》、柳宗元的《钴潭记》、欧阳修的《张仆射》和蒲松龄的《种梨》。此外, 用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一诗作为郦道元文章的参考, 用干宝《搜神记》中《徐光》一篇作为《种梨》的参考。徐光种瓜故事同《种梨》的故事很像, 说不定是种梨故事的母本, 参考《徐光》可以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传播问题。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与郦道元的《三峡》是不同文体, 但是《三峡》中有“朝发白帝, 暮到江陵”的说法, 可能正是李白诗的灵感之源。

“中国历史”部分共有5篇, 4篇来自《史记》, 分别是《陈胜》《窦皇后》《老子》和《田单》, 一篇是来自陈寿《三国志》的《诸葛亮》。《陈胜》取材于《陈涉世家》, 其实内容只到大泽乡起义开始。《窦皇后》选自《史记》的《外戚世家》, 讲的是窦太后阴错阳差成为皇后以及与弟弟散而复聚的感人故事, 没有涉及后来窦太后大权独揽的内容。《老子》选自《史记》的《老子韩非列传》, 选本讲到老子出关为止, 其后的内容没有吸纳。只有《田单》是全文, 《史记》原文本来就精练且精彩。《诸葛亮》则只讲到三顾茅庐。

全书正文共254页, 而中国相关部分就用了整整100页, 占全书的五分之二。翻开这部教科书, 封二、封三部分分别是两幅彩色日本地图, 一古一今。而书的最后两页也是两页彩色地图, 共3幅, 分别为中国古代要图、唐代地图和中国现代地图。在日本, 所谓古典看来仅指日本和中国。“中国思想”强调儒道, 诗歌与散文强调唐宋, 历史强调《史记》, 无论如此突出重点是否所有人都认同, 总体上对中国传统的重视还是不能否认的。

在日本的教科书中, 日本古代经典占有多数席位应该没人有意见, 但是中国部分竟然也占有五分之二的比重, 这是否让中国人感到意外?

3.语文课文内容呈现的策略探究 篇三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因为语文课文是学生形成阅读能力、获取知识技能的材料、凭借,所以,不应把课文仅仅当作是教师传授的“内容”,更不能把课文内容与教学内容等同起来,必须深刻认识并充分发挥语文课文的“例子”功能。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注意抓住课文的关键处,合理呈现课文内容,优化学习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一﹑心理同化,还原课文内容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材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认知欲望,从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但因为学生的人生经验、生活环境和认知水平的局限性,许多课文内容难以直接反映学生现实生活。因此,教师必须先对课文内容进行“心理同化”,找到教师与课文内容之间知识、情感的交汇点,获取个人真切的感悟、理解和情感体验,然后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课文内容与学生已有经验相融会的点,架设起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情感、知识的桥梁。如此,教材内容的呈现就易于达到恰当。如人教版第六年级下册《匆匆》这篇课文,朱自清先生感慨时光的匆匆,感情非常充沛。可是小学生理解却觉得抽象,课堂教学耗时费力。笔者在教这课时,注重在读的基础上引导:“我们学习这样包含着作者内心丰富情感的文章,也应该像作者那样,用心灵去阅读,去体会,去感受,去领悟。”“阅读文本,同学们习惯于在听作者对你讲什么,习惯于向作者索取。我们能不能在读中有所感悟,对作者说些什么呢?每人拿出一支笔来,写出一两句珍惜时间的名言、格言、警句来,向作者倾诉你的心声。”这一引,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对课文内容有了自己的感悟和启发,话匣也就被打开。教师紧紧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把这些心里话一吐为快,课堂教学就能化难为易,绽放异彩。

二﹑设置问题,组织课文内容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模式。教师要潜心设计复杂,真实,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巧妙地呈现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究,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来进行有效学习。如王崧舟老师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第一课时,紧紧围绕一个易被学生疏忽的“笑”字,于无疑处求疑,引导学生走进语言的意境,感悟语言的妙处,使学生个性飞扬,演绎展现出课堂的精彩。

师:孩子们,老师在阅读课文中发现了一个新奇的问题,课文写诸葛亮的话共有11处,但只有1处有提示语,提示是什么?

生1:是个“笑”字。

师: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想想,诸葛亮这时在“笑”谁?他为什么会“笑”?

生2:他在笑周瑜,笑周瑜妒忌自己的聪明才干,笑周瑜设计圈套来陷害自己,结果落空。

生3:诸葛亮在笑曹操,笑曹操生性多疑,胆小如鼠,这是一种鄙视的笑、嘲讽的笑。

生4:诸葛亮在笑鲁肃,笑他忠心为人、仁慈宽厚,这是一种宽厚的笑、幽默的笑。

师:同学们,这是诸葛亮什么样的“笑”?

生:这是诸葛亮自信的笑、胜利的笑!

师:诸葛亮这一笑,笑出了他的本事,更笑出了他超人的智慧。

这就是典型的探究性阅读范例。王老师在引导学生潜心探究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基础上,抓住诸葛亮神秘的一“笑”和“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这两个关键点,适时、适度地巧问妙点,使学生感悟到“笑”中隐藏的众多信息和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

三﹑联系生活,活化课文内容

从一定意义来说,语文课文所呈现的知识是“死”的,它只能通过学生的阅读活动,通过学生的感悟才能内化于学生头脑中的经验系统,才能成为活生生的知识。因此,我们要让课文内容在学生的“活动”中呈现,从而达到“在体验中学”“在用中学”“在生活中学”。例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惊弓之鸟》一课时,在最后环节设计了这样一道讨论题:“我们学习这个故事有什么意义?”让学生自主讨论,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

生1:我们不当惊弓之鸟!

生2:心理素质不好,还要自己吓自己。

……

生3: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别犯“惊弓之鸟”的错误,遇到突发紧急情况不能慌张,要冷静。别自己吓自己,要想出自救的办法。

师:很好,我认为这就是这个故事的积极意义所在!

在这个讨论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辩论异样的激烈。因为学生有着不一样的生活经历,且存在智力差异,对同一问题会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最终得出的结论必定也不同,并且带着个人色彩。通过联系生活的实际,相互学习借鉴,欣赏,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以达到共同提高。

四﹑整体把握,理清课文内容

每一篇课文,特别是一些较长的课文,课文内容复杂,各部分内容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处于一个体系中,是一张网上的一个点。因此,在处理这些内容时,应瞻前顾后、左顾右盼,要善于把握纵向、横向的联系,巧妙构思,别具匠心,让学生从整体把握课文,这样所呈现的教学内容才能与前后融会贯通,形成一个整体。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穷人》是较长的一篇文章,要设计一个怎样的切入点才能让学生更快更有效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呢?金明东老师以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5﹢2=?”导入,很巧妙地引出课文的内容。经过引导,学生明白了“5”指桑娜自己的五个孩子,“2”指西蒙的两个孤儿,“﹢”指抱养。“5﹢2在语文里真的等于7吗?”这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在无形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接着通过研读课文,学生们体会到了语言文字中所透露出来的人物内心世界。然后,又引领回到“5﹢2=?”的算式上,得出了许多精彩的答案。

4.热闹的菜地课文内容 篇四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身、角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认识一些蔬菜,了解他们的特点。

重难点:1、识字、写字。

2、了解蔬菜的一些特点。

课前准备:生字卡和蔬菜实物(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11个生字;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3、认识一些蔬菜,了解他们的一些特点

教学过程:

由图导入新课

出示图(或书132-133的图),菜地里有哪些蔬菜?说说他们的名称

师:这些蔬菜在成熟的季节都想到市场上去,到小朋友家来做客,在菜园里熙熙攘攘,可热闹了。(出示课题)

齐读课题

二|、认识蔬菜的名称,认读生字。

按顺序说出图中蔬菜的名称,出示相应的卡片。

认读生字

(1)、说出你喜欢吃的蔬菜名称。(学生回答,师出示相应的名称卡片)

(2)、指导认读蔬菜后面的生字。

(3)、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学生认读生字。

图文结合,了解蔬菜的特点。

1教师展示文中介绍的相关蔬菜实物,引导学生观察,说说长什么样子,是什么颜色?

2指名反馈,结合实物引导感知。

诵读儿歌。

教师引入:这些蔬菜各有特点,非常可爱,有位叫“寒枫”的作者把它编成了一首儿歌,请打开课本读一读。

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儿歌。

同桌互读,互相帮助,把儿歌读得更好。

指名读,学生评议。

集体读

四、作业:134页2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熟读生字,会写角、身等8个生字。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说出自己了解的其他蔬菜,学着创编儿歌。

教学过程:

巩固复习检查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指名认读。

开火车认读,再次巩固。

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先自由说,再指名说)

总结各种记字方法。

朗读儿歌,熟读成诵。

学生自由朗读,读通句子。

指名朗读,看蔬菜说出他们的特点。

学生自由背诵

指名交流背诵方法,教师小结、指导。

指名背诵,再全班背诵。

拓展延伸。

教师导入:平常你们跟爸爸、妈妈一起到菜市场还看见哪些蔬菜,请了谁来课堂做客呢?(4人小组交流,介绍颜色、样子、味道)

学生交流,用上……像……的句式

指导写字

出示要写的字,认读,组词。

学生自己观察这些字书写应注意什么?

学生反馈,教师强调。

学生写字,教师巡视。

5.热闹的菜地课文内容 篇五

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的文质优美的文章,尤其是一批名家名作,都给学生展示了美丽的世界,同时也给学生进行适时练笔提供了有利条件。细述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根据课文内容,从“我”的角度重新理解、组织成文章。

如《长城》一文,通过远看长城和近看长城,介绍了长城的样子和它的高大坚固,由此展开联想,赞扬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就这篇课文进行练笔,可以用第一人称的笔法,以自己游览长城的方式,根据课文内容重新组织成一篇文章。这种练笔形式既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写作能力。

二、仿照课文的结构和思路进行练笔。

如《桂林山水》一文,以总分总的结构,优美的文笔,写出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引人入胜。这种思路清晰的文章,学生很容易仿写。如一位同学仿写的《西湖》,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她是这样仿写的:

人们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风景优美的杭州被誉为“人间天堂”。杭州的西湖更是远近闻名。我乘着小舟,来观赏举世闻名的西湖。

我看见过波涛汹涌的大海,游览过依山傍水的长江三峡,却没看见过水平如镜的西湖。西湖的水清澈见底,水平如镜。平静的湖面在阳光的照射下,像一粒粒珍珠,发出点点粼粼的光。不时有游船划过,水面波光粼粼,远远望去,真美啊!走着走着,一座小岛占据了我的眼睛。岛上绿树成荫,茂密的树排成了排。一棵棵树倒映水中,美丽极了。再看那边,就是著名的“三潭印月”,三个小潭成三角形立在水中,到了晚上,湖里有月亮映着三潭,所以叫“三潭印月”。

碧绿的湖水,绿树成荫的小岛,美丽的“三潭印月”,组成了一幅美好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这样的仿写,学生充分调动积累,同时结合自己学习课文的收获,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在班上朗读时,赢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这种练笔形式使学生受益匪浅。

三、佳段精彩处仿写,仿照课文中的佳段写一段的“小练笔”。

中小学生正处于模仿能力最强的时期,读了课文佳段,或多或少已领悟到段中奥妙。适时地让他们进行仿写,必然能引起兴趣。如《燕子》一文,可仿照第一段燕子的外形,写另一种鸟的外形。这样动手动脑地写,不但进一步巩固了读的成果,而且提高了作文水平,是很有好处的。

四、结合课文内容对文中人物进行评议。

如《智取生辰纲》一文,学生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青面兽杨志这个人物的故事情节烂熟于心,进而对他议论评价,结合课文内容写小练笔,就水到渠成了。

五、根据人物的表现进行联想式的续写。

如《皇帝的新装》一文,结尾是这个皇帝在所有老百姓都说出真话的情况下,反而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样,继续着他的游行大典。那么他的内心究竟想些什么,以后又会发生些什么,让学生根据文中人物的表现续写:皇帝回宫以后……学生进行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写出了一篇篇文质兼美、内容丰富而又符合人物特点的好文章,阅读和写作能力都得到提高和强化。

这很好地证明了: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是完成阅读任务的一种凭借,应利用这个例子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六、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缩写或练笔。

缩写就是把内容丰富的长文章缩为语言简洁、意思明白的短文章。这种练笔形式既考察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又高度锤炼了作文语言,有助于学生在作文时注意语言的通顺连贯和上下文的衔接、过渡。事实证明,这种练笔形式很受学生欢迎,学生的写作热情很高,大部分同学都能较好地完成习作,既培养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又提高由繁化简、精炼语言的表达能力。

七、结合课文内容写读后感。

读后感这种题材可以说是课文内容的升华。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对某一点感受比较深,可以就此扩展开来,谈谈感受,从而挖掘到文章中的深处。同时也适时地进行了练笔活动。这里例子很多,大部分课文都可写读后感,不再一一举例。

八、转换体裁改写,以课文内容为基础,转换体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再创造的“小练笔”。

如把学过的古诗改写成记叙文。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深邃,这给学生改写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种练笔方式把读写结合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这样的小练笔,诗美文美,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6.浅谈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篇六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也是我们课标中课程目标与内容中高年段阅读教学中的重点要求。概括能力有很强的综合性,而小学生又以形象思维见长。一篇课文要用一两句话表达出主要内容,对小学生来说确实不易。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的老师经常感到困惑,课堂上让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学生总是说不好,总是离自己预设的标准答案相差很远。究其原因,总结起来有三点:1.缩不短。概括课文大意时,常常讲着讲着就接近复述的。2.该不该删。在概括课文大意时,分不清楚哪些内容该留,哪些内容该删。3.抓不住重点。课文内容那么多,顾前不顾后,很难快速把握重点。那么怎样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呢?

一、文题扩展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捉到很多课文信息。不少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借助课题。首先要读懂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再根据课文内容把课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丰满,使表达更加完整,更加全面。如《草船借箭》,读课文后,请学生把课题四个字扩展成一句话: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补上借箭的起因及周瑜最后的态度,然后稍加整理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周瑜妒忌诸葛亮,要求他十天之内赶造十万支箭。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周瑜自叹不如。学会从课题入手也就悟到了“概括”与“具体”之间的关系了。这种方法适用于多种体裁的文章。

二、段意综合法

一篇文章由几个段落组成,我们可以用综合段落大意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先理清文章脉络,写出每大段的意思,再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如果都是主要的,就把段意合并起来;如果有的主要,有的次要,则需要抓住主要的,舍掉次要的。合并时,要对各段的大意做适当的修改,删除重复的内容,综合相同的内容。如:《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共写了五方面内容:(1)从地球在整个宇宙的位置看,地球是美丽又十分渺小的;(2)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很小;(3)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而又遭到无节制的开采和随意的毁坏,面临资源枯竭的危险;(4)人类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居住;(5)人类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把各段段意综合起来,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地球是美丽又渺小的,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目前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所以我们要保护地球。说明文常用这种方法。

三、概括要素法

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个基本要素。把这六个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现在经常把它简化为四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连起来说就是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干什么来加以概括,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如《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时间是每天早晨,地点是树林里,人物是我和老教授,事件是我拉小提琴给老教授听,经过老教授的指点和鼓励,我的拉琴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将这六要素连起来就是:我每天到树林里拉小提琴给老教授听,经过她的指点和鼓励,我的拉琴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

四、分析比较法

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不一定一次就能抓住,这就需要反复地进行分析比较,分析内容的主次,准确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文章还需要分析文中的关键词句和段落,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句和重点段落,主要内容也就容易归纳了。如《落花生》一文,第一段讲的是种花生和收花生。第二段讲的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花生,谈论花生。显然第二段是重点段,其中,先谈到花生的特点和好处,后以花生喻人,讲应该怎样做人。所以归纳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时要抓住第二段,特别是爸爸的话。可归纳为:一家人谈论花生的好处,爸爸告诉我们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五、问题串联法

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读写一篇文章,我们可想一想,作者所要说明的是哪几个问题,把这几个问题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尊严》这篇文章时,依据文章的顺序,提出相应的问题,或者带着课后问题去仔细阅读课文,回答这些问题,然后加以概括,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尊严,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六、抓中心句、段法

有些文章结构上的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或内容上的中心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如《养花》一文,可根据结尾段来概括它的大意:课文主要写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句话就是文章的中心句,抓住这句话,再利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概括出来。

7.感悟课文内容学习习作方法 篇七

一、质疑问难,探索神奇景观

许多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能闻名于世,是通过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进行考察、探险,才让人类有了新的发现。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雅鲁藏布大峡谷》一文,首先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与珠穆朗玛峰为邻。高耸入云的山峰与低陷的峽谷形成了近万米的地形反差,因而产生了这样壮丽的景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交流互动,拟定思考题,让学生质疑“三问”:1.为什么说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2.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①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证明。雅鲁藏布江河床的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峡谷长504千米;峡谷平均深度2268米;最深处达6009米。②用比较的方法来说明。“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和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但它们都不能与雅鲁藏布大峡谷一争高下。”突出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3.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哪些景观使你感到神奇?为什么?(①范围广、形态多。可以从三个“从……到……”感受到大峡谷中雪山冰川和原始森林的范围之广、形态之多样;②生物多样性。如“从寒冷的北极到炎热的赤道分布的动植物”生长着许多珍贵的林木和花卉,真不愧“植物类型博物馆”和“动物王国”的美誉。)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质疑问难和课堂小练笔,学习作者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敢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观察景物,彰显习作方法

语文教材中描写大自然景观的文章,都是作者通过观察后巧妙构思,布局谋篇,用情感和心血写出来的。文章中的语言与写作技巧是学生学习的好素材。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一文,作者巧用习作中的“四法”来描写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1.按顺序写文章法。文章按照“潮来前——潮来中——潮头过后”的顺序写观潮的全过程。2.先写响声再写景法。第3自然段,先写声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再写景象:从“一条白线”到犹如“万马奔腾”……描写景物生动优美,使我们感受到大潮的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的壮观景象。3.先静后动再静法。首先写观潮时,江面风平浪静,人们等待观潮,描写了江面的静态;再写潮来时奔腾咆哮的动态奇观;最后写了大潮过后,江面恢复平静的静态。这也是写观潮由“静——动——静”的变化全过程。4.巧用修辞描写法。(1)巧用比喻。用“好像闷雷滚动”来比喻“隆隆”的响声;用“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来比喻潮来时声势浩大,气势非凡的景象。(2)巧用衬托。用“人山人海”“昂首东望”“人声鼎沸”“踮着脚”等词语描写观潮人的惊喜之情,从而衬托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丽。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学习作者描写自然景观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三、描绘美景,突出人文景观

广阔无垠的草原,蓝蓝的天空,绿绿的草地,成群的牛羊,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的蒙古族人们,构成了一幅诗情画意的草原彩图。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一文,老舍先生描写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景和蒙古族人民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场面。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文突出的“五美”来学习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悟蒙汉人民团结友爱的真挚感情。1.描写草原的景物美。(1)颜色美。用“一碧千里”“平地和小丘都是绿的”,把羊群比喻成给绿毯绣上白花;把小丘的线条比喻成“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2)令人心情舒畅。课文用“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说明这种境界让人心情快乐;(3)拓展思维。想象“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的意境。2.描写草原的广阔美。在“我们”访问“陈巴尔虎旗”途中的所见所闻,用三个“一百五十里”正面说明草原的广阔;用“行车十分洒脱”“怎么走都可以”从侧面描述了初入草原的情境;从“听不见”“看不见”“忽飞忽落”……进一步衬托了草原的广阔意境美。3.热情好客的情感美。用“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欢呼声”“车声”“马蹄声”等词语赞美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的情感美。4.主宾之间的真情美。从“都是从几十里外……来看我们的”……“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敬酒”“回敬”……“歌声……更响亮……更感人”等词语,突出蒙古族人民的纯朴热情和蒙汉之间的团结友爱的真情美。5.用诗句巧赞美。结尾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生动地描绘了蒙汉人民团结友爱真挚的感情美。这既是全文的总结,又描绘了全文的情境,起到了画龙点睛,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

四、观察见闻,学习描写技巧

鸟是人类的好朋友。人人爱鸟,保护生态环境,让鸟儿快活地生活,让大自然成为鸟的天堂。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一文,作家巴金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听闻,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作者观察和习作的技巧,做到“六要”。1.要整体观察榕树形态。作者第一次观看“鸟的天堂”,他远看高大茂盛的大榕树,却没有看到鸟;再近看榕树的枝干和绿叶的情态,展示出大榕树的勃勃生机。2.要重点描写景物。用“又”“伸进”“垂到”“卧”等一连串的动作来描绘大榕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这是作者远看看到的大榕树全景。3.要有序地观察景物。作者第一次观看大榕树是先远看,再近看大榕树的茂盛;第二次观看“鸟的天堂”是先远看大榕树的茂盛;再近看榕树上各种各样鸟的形状、大小、颜色,以及鸣叫、飞翔、扑打翅膀的动态情景。4.要描写景物的静态与动态。(1)第一次看见河面、大榕树是静态。(2)第二次看见“鸟的天堂”是动态的:鸟声、鸟影;有叫的、飞的、扑的鸟,生动地描写了鸟的动态,突出鸟的欢乐和可爱。5.要描写景物的生动。(1)用“数目不可计数”描写大榕树的枝干多。(2)描写大榕树的茂盛:绿叶多。(3)描写颜色绿得美。翠绿的颜色明亮。6.要“点面”结合来描写。作者第二次描写“鸟的天堂”,首先整体“面”上描写了鸟声、鸟影,让人应接不暇;再写了鸟的形态——大、小、花、黑;还写了鸟的各种姿态——叫、飞、扑;最后在“点”上具体描写了一只画眉鸟。作者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不仅让学生感受到鸟儿数量、种类众多,而且能感受到鸟生活的自由和快乐。

五、巧用修辞,凸显景物特点

要把景物的文章描写得生动、形象,作者常常会用比喻、排比、拟人、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把景物栩栩如生地展示在读者面前,让人身临其境,难以忘怀。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文,作者巧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描绘桂林山水的特点呢?1.恰当“引用”。文章开头引用人们的传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来赞美桂林的山水;结尾又引用诗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来抒发荡舟漓江的情趣。2.巧用“对比”。文章用大海、西湖与漓江的水相对比,目的是为了突出漓江水的独特美——静、清、绿;用泰山、香山与桂林的山相对比,目的是为了突出桂林山的特色美——奇、秀、险,让人感觉到确实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3.巧用“比喻”。用“像老人,像巨人,像骆驼”来比喻桂林的山各不相同,形态万千;用“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来比喻桂林的山真秀,色彩明丽,令人目不暇接。4.巧用“排比”。用“漓江的水真静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的排比句生动地描绘了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用“桂林的山真奇啊……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去”的排比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修辞手法,进行课堂小练笔,既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词语的能力,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六、勤于练笔,生动描绘景观

8.热闹的菜地课文内容 篇八

关键词:高职大专 学生 英语教学 情景模拟 意义

课堂教学的完成需要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者的完美结合。面对高职大专学生英语底子薄、教师任务重、适合于高职大专学生的英语教材缺乏的实际情况,我国高职英语教学该走什么样的路呢?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开展实践型英语课堂教学,将英语教材课文内容以情景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度。

一、高职大专学生的现状分析

高职大专学生英语整体水平不高,且参差不齐。由于高职院校本身的特殊性,其生源往往都是重点高校和普通本科院校招录结束后录取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差,知识较为零乱,缺乏系统性,自主学习困难相对较大。

与本科生相比,高职大专学生也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同时由于社会对高职院校存在偏见,高职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往往产生偏差,更加重了他们的自卑感。

高职大专学生虽然与普通高校的学生存在差距,但也有自己的优势,他们具有活跃的思维和爱表现自己“才华”的天性,动手能力强,具有极强的创新精神,正所谓“不懂得规矩,才不会受到规矩的限制”。

二、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的学习需要多说、多读和多练

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的学习需要大量的积累和实践运用,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方法不当,语言的学习将会是枯燥乏味的,并且收效甚微的。有很多的英语爱好者经常会在学习若干年英语后会陷入一个怪圈,那就是无法用英语和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人员进行日常交流。自己很难用英语把想说的内容表达出来,而且最要命的是几乎听不懂英国、美国人说的流利英语,就算是美国人说得再慢,在几个“pardon”之下他们又重复无数遍,我们却依然听不懂,一脸茫然。

为什么我们会掉入这种两难的境地呢?原因有两个:一是、我们没有学习过真正英美国人说的纯正的日常应用口语;二是、我们缺少专门的英语演讲训练。如果你想开口说流利英语,必须首先打破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中的传统障碍。英美国家的人强调从小就应该学会在大众面前表達自己,用语言去说服别人;中国从古到今讲究为人要谦虚,出言慎重,沉默是金,多听少说,言多必失。如果你也想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你已经知道应该从何处入手了。那就是要抛弃以前中国人那种处处要求严谨的表达理念,而从这一刻开始大胆地虚心地向英美国家的人学习真正的英语。

高职大专学生缺少理论的桎梏,却善于动手,富于创新,因此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可以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其优势,在学习英文课文之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文章中的人物划分角色,并用简单的英语将文章情景以话剧或模拟表演等形式进行再现。

三、“模拟课文内容情景表演”寓教于乐、受益匪浅

情景模拟也是一种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情景,并让学生扮演情景角色,模拟情景过程,让学生在高度仿真的情景中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突出操作性、讲究趣味性、注重实效性,实现了课文理论内容与实践操作的接轨。针对高职学生“善于动手,富于创新”的特点开展“模拟英语课文情景表演”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实现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力求拉近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模拟真实的生活,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生活中的各种角色,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活起来。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直接利用课文内容进行角色表演,也可以改编课文内容,模拟生活情境问路、打电话、逛公园、出游、购物、参加晚会、拜访朋友等。学生可以进行自编自导、精彩表演,创设一幅“活生生”的生活画面。让教室变成一个生活的大舞台。

四、“模拟课文内容情景表演”案例

笔者现以高职英语课文《Dad’s Blessing》这篇文章为教学案例进行具体分析。第一步:在该课文内容讲解前,可以先将情景模拟表演的任务、要求和奖励机制告知的每个英语学习小组,这样学生们就会有一定的学习压力和主动性来聆听课文讲解了。第二步:课文内容讲解。要做到有的放矢,对文章中出现的人物进行强调说明,课文情节进行分场景讲解,表演所有口语的提示等。第三步:在学习英文课文之后,让小组成员讨论角色分配和语言组织等。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到每个小组去听取意见并给予必要的指导。第四步:给学生充足的课后时间排练,准备道具和语言组织。第五步:课文结束后的第二周进行课堂情境模拟表演。

学生们的精彩表演出乎笔者所料,学生能够运用教室中的多媒体设备准备表演背景图片、音乐,服装,还在原有角色的基础上创新出新的角色以便所有小组成员都能够参与。其中一个小组的扮演“儿子”角色的同学情感很是投入,在表演的过程能够将与“父亲”的对话改编成流利的英语口语,并在“父亲”离世后反省自己的过错,并留出悔恨的泪水,并且小组成员的配合度极高,集体意识较强等。这些都让笔者有所思考,笔者认为《Dad’s Blessing》的学习已经达到的该有的目的,学生掌握的文章主旨,运用课文中学过的语言进行交流,最为重要的事他们学会了感恩,学会了生活。

五、“模拟课文内容情景表演”的意义所在

通过英语课文内容情境表演,学生们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人生的哲理。

第一、英语课堂活了。在学生基础相对较弱的高职大专,如果一味地进行课文分析、语法讲解,势必使得学生逃课或在课堂上睡觉。对文章内容进行情景表演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选择适合的角色进行表演,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第二、提高了学生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将学生分成不同的英语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情景表演。小组成员之间要紧密合作才能显示合力,并战胜其他小组。而小组之间则存在一种竞争关系,为了争夺最佳表演小组称号和最高的加分目标,小组要努力创新才能战胜对手。

第三、巩固课文知识,提高语言应用能力。课文情景模拟表演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课文后,再一次或多次对文章进行梳理理解,包括单词、句子和文章整体内容,迫使学生去开展课后的自学和复习。

第四、学会运用,懂得生活。高职大专英文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专家组成员们精心挑选的,即符合学生的知识连贯性要求,又符合学生的思想发展的诉求。因此,在对英文课文内容进行情景模拟表演过程中,学生能够结合实际生活,体会课文精神的真谛,学会生活、学会感恩。

总之,笔者认为在高职大专英语教学中,要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就要针对学生理论基础薄弱,但是“善于动手,富于创新”的特点,开展实践型教学。文章所提供的“模拟课文内容情景表演”是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的经验所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以共同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坚.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研究——以温州大学瓯江学院为例[J].中国科技信息,2010,(5).

上一篇:华北电力大学 投 标 邀 请 函下一篇:国税局营改增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