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排精神心得体会

2024-07-06

中国女排精神心得体会(共12篇)

1.中国女排精神心得体会 篇一

里约奥运圣火虽然已熄灭,但是奋斗者的脚步永不停止!在本届奥运会赛程里面,最可圈可点的莫过于我们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她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铿锵玫瑰,她们给我们重温了一种高尚的精神叫作“女排精神”。

世界排坛“5连冠”的辉煌,激励亿万国民的“女排精神”,22日,在一群90后的姑娘们身上,惊艳再现。30年了,时代在变,变,人们对女排精神的期待没有变。百汇深耕商业地产18年,行业在变、格局在变,百汇信奉的企业精神没有变。我们欣慰的发现,新一代女排传承下来的女排精神重回巅峰,获得世界的敬仰。我们公司要证明自己的价值,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同样要具备这种只争朝夕、与时俱进、永不放弃的精神。全体公司以女排为榜样,学好、用好女排精神,在工作中,就会攻坚克难、化险为夷,达到理想的效果和预期。

我们要学习女排“创新”的精神。创新就是生产力。郎平结合自己在国外积累的执教经验,扩大教练组规模,摒弃传统训练模式,针对不同队员的体能和伤病进行康复训练。这种改革与创新,使得新一代女排走向国际化、市场化、职业化。公司在商业地产领域同样要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向国内外优秀的品牌房企学习,总结自身经验,加强各区域合作,整合资源、创新谋发展。

我们要学习女排“专注、工匠”的精神。女排的成功,离不开主教练郎平的专注,离不开队员的专注,“我们不看比分,我们只需要一分一分地拿。”这种专注精神,值得公司学习。公司在商业地产领域,同样需要专注于争取每一分的成绩竞技最好地阐释了工匠精神,女排姑娘们每天的摸爬滚打,与手艺人千遍万遍地精雕细刻同出一辙。今天公司要“精工商业”,同样需要这种一丝不苟、精雕细刻的工匠精神,我们公司操盘的每一个商业地产项目、出品的每一个作品,都应该做到精益求精、以质取胜。

我们要学习女排“执着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在高手如云的奥运赛场上,在小组出线不被看好的情况下,新一代女排没有放弃,咬牙坚持创造了逆袭奇迹。顽强、不服输,这是一支骨子里自带拼搏血性的队伍!涉身于商业地产领域中的公司,同样是面对复杂、激烈的同行竞争,我经常说我们需要保持一股狠劲,一股狼性。公司应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在各个项目的操盘实战中,均以不服输的。血性,为每一个项目的成功执着拼搏。

2.中国女排精神心得体会 篇二

1981年,中国女排以亚洲冠军的身份参加了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杯排球赛。经过了7轮28场激烈的争夺,11月16日,中国队以7战全胜的成绩首次夺得世界杯赛冠军。随后,在1982年的秘鲁世锦赛上中国女排再度夺冠。紧接着,在1984年的第23届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实现了三连冠的梦想。中国女排并未就此止步,在1985年的第四届世界杯和1986年的第十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上,中国女排连续二次夺冠。于是,从1981年到1986年,中国女排创下的世界排球史上第一个“五连冠”,开创了我国大球翻身的新篇章。1981年11月,中国女排首次夺得世界冠军后受“女排精神”鼓舞的北大学子则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更多的中国人则通过女排精神,真实地体会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感。“学习女排、振兴中华”成为口号,在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女排的热潮。改革开放早期阶段,国人猛地意识到与世界的差距,而变得有些失落和彷徨。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女排精神广为传颂,其实就是在向国人和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崛起的信心和能力。女排精神从一开始就超出体育竞技范围,而对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起到了激励、感召和促进作用。

1980年代五连冠之后,中国女排几经沉浮,8月29日,2004雅典奥运会·中国女排在先失两局的不利情况下连扳三局,获得冠军,这也是中国女排继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夺冠以来第二次在奥运会女排比赛中摘金。2016年8月20日,在里约奥运会女子排球决赛中,中国队以3比1战胜塞尔维亚队,夺得冠军。十二年之后再回世界之巅,拿下奥运会金牌!

女排精神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无私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女排精神很好地诠释了“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遵法、团结友好、坚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女排精神曾被运动员们视为刻苦奋斗的标杆和座右铭,鼓舞着他们的士气和热情。更关键的是,它因契合时代需要,不仅成为体育领域的品牌意志,更被强烈地升华为民族面貌的代名词,演化成指代社会文化的一种符号。它一直与女排的得失、沉浮联系在一起,并成为评价中国女排的最难以割舍的标准。女排精神之所以备受推崇,最重要的是那种足以流芳百世的不畏强敌、奋力拼搏的精神,远远比金牌本身更加能鼓舞国人。女排精神不仅成为中国体育的一面旗帜,更成为整个民族锐意进取、昂首前进的精神动力。

3.中国文化精神与书法精神 篇三

关键词:佛禅思想;书法;美学

在中国文化的传统领域里,佛教对书法所产生的影响深入而广泛。书法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艺术瑰宝之一,它以其特有的笔法,在简单的线条墨色中呈现出高超的艺术境界。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不仅获得统治者的青睐,而且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随之,书经刻典﹑修建佛寺便成为主要佛事之一,并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在书法艺术中,佛教的影响的出现在抄经刻经﹑镌碑造像和僧侣们的书作中。从历代书法大家留下的法帖,如柳公权的《金刚经》和赵孟頫的《心经》,再从智永﹑怀素﹑八大山人乃至近代的弘一法师皆以僧人身份修行而光耀书法史的艺术大师,因此佛教写经书法在书法史上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佛教文化与中国书法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内在联系,佛禅思想与写经书法也给我们带来了重大贡献。

书法即写字,写心灵﹑写性情﹑写人的精神气象。中国文字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是在传统文化的原野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佛教主张的是学佛即是为了成佛,中国佛教主张挑水担柴,认为成佛的主要障碍在于妄意浮云遮蔽了本心,不能转迷成悟。佛教是十分重视书法的,认为书法蕴含了无所不在的佛教真理,即“道”。因此一幅书法作品的高低反映着书写着的道行深浅,同时对书法作品的欣赏,也就置入了对“道”的领悟和体会。禅宗《传灯录》有一则有名的公案:老僧三十年前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未参禅时的凡俗之见,也就是纯感官的认识,乃最为普遍的认识层次;“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则否定了感官主义,超越了凡俗之心,为参禅后的认识。在禅僧眼中,山和水可能只不过是真如佛性的一种显相或象征而已,已经失去了山水的本来面目,这是中间的感知层次;“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是通过对前阶段的否定之后,心灵所进入的物我归一,无物无我的深刻领悟,与“平常心是道”道理一样,属于最高境界。这是因为在参禅人眼中,山水依然是山水,只是那颗观山水的心已被禅意包容。而书家要想凭借笔墨,随意纵横,从而创作出高超的艺术境界,也必须经历老僧参禅感悟山水的这三个阶段,平正—险绝—平正。

在中国古代,书法作为一种供文人学士们抒发﹑挥洒情怀的特殊文化景观,是一种文化性的艺术门类,它要求文人们必须具备相当高的文化修养和襟怀情操,注重内在精神的涵养,且常常通过内心体验﹑直觉观照﹑瞬间顿悟来把握事物的本质,这种文化特质与佛经是一脉相承的。因此,作为一名书家,要想在其书法作品中表现出令人心境相通,空灵动寂的禅意境界,除了书法技法必须高超以外,若能习修禅法,就能深刻的感悟到其中的玄妙义理。同时也可理解到,历代僧人书家或精通禅理的书家,如:王羲之,智永,张旭,弘一法师等,他们的作品,之所以能独辟蹊径,自成一格而名传天下的真正缘由。作为一位独具创作性的书法家,王羲之的草书是在变法章草基础上形成的,其草书不激不厉,表现出平静悠远的中和之美,潜藏着丰富的人生智慧,以追求现实生活的和谐与满足。王羲之草书用笔简洁凝练,字迹丰润华美﹑端庄凝重 ﹑古雅质朴;结体优美,运笔流畅飘逸,后世的草书家们都可以由此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毫无疑问,作为魏晋书法高峰的王羲之草书所具有的形式的典范性﹑技巧的法则性﹑创作的趋向性都为后世书法家开启了先河。

中国佛教徒将佛经刻于摩崖上,以保佛种不绝,将其书于天地,宣传佛道。泰山《金刚经》摩崖以其笔画﹑结体﹑布局只宏大,喻示佛法之庄严伟大。当人站在其前,心灵会为书法的浩瀚磅礴所震慑和征服,继而崇敬佛法的神妙与玄通。宏伟的《金刚经》与石窟寺中高大伟岸的佛身塑像与个人的渺小来形成鲜明对比一样,以特有的书艺结构来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个人是渺小的,一个人的生命也是短暂的,在面对摩崖刻石时更显现出佛法的无边巨大和永恒。泰山《金刚经》的书法家讲每个字乃至整体安排的非常微妙﹑庄严,将其升华到一个极高的佛法境界,使人们感到一种感召力量,从而达到情感的升华和心灵的征服。可见书法与佛学的相通之处,是妙语与涵养天机的凝聚,其所体现的都是一种文化精神。五代杨凝式喜欢遨游佛寺,常与高僧畅谈,其所書的《韭花帖》,章法空旷俊秀,布白舒朗,清秀洒脱,书法简静精敛,纤劲萧然。宋代杰出的书法家苏轼,在被贬黄州后,结识了元佛印禅师,通过追寻禅理,试图从中得到解脱和安慰,对于书法创作,他自我感悟中那种恬淡空灵的心境正是禅宗处世态度的一种真实流露,从禅的境界中感受着人生理想,从而形成自己独到的艺术风格,留下被后世所瞻仰的《黄州寒食诗帖》。由此看来书学精神与佛禅的作用是无法分开的。

总之,书法由于佛事的开展﹑传播﹑隆盛而得以保存和流传,佛法又由于佛事书法的传播而加速了弘扬的进程,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影响。

4.学习励志中国女排精神心得体会 篇四

中国:塞尔维亚

19:25

25:17

25:22

25:23

女排姑娘在等待这一天,亿万中国球迷也翘首以盼,中国队以3:1逆转获得冠军。女排姑娘克服了太多困难登顶!“铁榔头”完成执教生涯的最后一块拼图——奥运会冠军。她们值得所有赞美!记住她们的名字:

领队:刘文斌

副领队:赖亚文

教练:安家杰、郎平、包壮

医生:卫雍绩

科研人员:袁灵犀

翻译:简捷

队员:惠若琪(队长)、魏秋月、徐云丽、张常宁、颜妮、朱婷、杨方旭、袁心h、丁霞、刘晓彤、龚翔宇、林莉。

这将是一段很难被复制历史——四强的对手,先在小组赛输一个遍。然后依次挑落,夺回“本不属于她们”的金牌。“明知不会赢,也要拼了命。”

又是这样一场比赛,姑娘们已经历了两场——面对东道主巴西队,过去8年间,交手19次,连续输了18次。

“输过,没服过。”

“不能让巴西轻松过了中国这一关,不能让她们随便欺负我们。”

无人加油,全场喝倒彩,每一次发球都伴着全场嘘声和口哨。

“我们有上亿球迷在远方观战,我们从不孤单!”

最终,这支平均年龄不足24岁的中国女排,五局苦战,力克巴西队,挺进里约奥运会四强。赛后,郎平一度哽咽,挨个拥抱了队员。

含泪微笑,一言难尽。浴火重生后,是凤凰涅。

迎战荷兰,两局以大比分落后,姑娘们不急不慢,一分一分耐心追,一球一球狠狠打。

中国:荷兰

27:25

23:25

29:27

25:23

最终以 3:1 打败荷兰杀入决赛。

郎平再次泪洒赛场。她轻吻、拥抱或安慰着孩子们。

赛后,一位记者要求郎平用英文,尽管“铁榔头”口语流利,但还是霸气地先说起中文:“心脏都受不了,我没见过这么激烈的场面。”

强者不是没有眼泪,只是含泪奔跑。上一次郎平落泪,还是9月6日。 缺少核心球员的中国女排以3:1力克日本队,第四次斩获世界杯冠军,拿到了中国三大球队伍的第一张里约门票。

5.践行 弘扬中国女排精神心得体会 篇五

一个民族的崛起总会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在作支撑,对中国人而言,这种力量就包括中国女排的无私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精神、自强不息精神。而在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改革开放已经进入到了深水区的当下,各级党员干部更应像中国女排的姑娘们那样不忘初心、坚定信念,团结一心、艰苦奋斗,以不服输、不气馁的精神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以洪荒之力破解所遇到的一切难题。

补足精神之钙,把信仰读出味道。理想信念是党员干部的精神之“钙”,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中国女排从“铁榔头”时代的叱咤风云到跌入低谷的不屈不挠再到巅峰对决的里约夺冠,凭得就是多年积累传承的自信,再难的逆境也绝不言弃的信念,

始终坚守为国争光的梦想,身体力行恪守不变的忠诚和信仰。每个党员干部都应像中国女排那样“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

勇于担当负责,把责任落到实处。在职责和角色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责无旁贷地挺身而出,全力履行自己的义务,并在承担义务当中激发自己的全部能量,是一种责任,一种自觉,一种境界、一种修养。郎平说:“从我决定带女排的时候我就没考虑应该得到什么。队伍是主教练责任制,不管是好还是不好,我都应该承担责任。”没有任何私心杂念,“只是希望尽我最大努力拽着中国女排走上一条正确的路。”每个党员干部都应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把抓落实的出发点放到为党尽责、为民造福上,而不是树立自身形象、为自己升迁铺路;把抓落实的落脚点放到办实事、求实效上,而不是追求表面政绩,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

善于团结协作,把先进性发挥到位。团结协作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础,是使党和人民事业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客观来说,中国女排与主要对手相比,在身高、技术等指标上并不占优势,存在进攻点少、防守能力欠缺等弱点,她们之所以能够一路“逆袭”最终赢得冠军,靠的就是靠的就是不管场上还是场下,大家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团队力量。一个人,无论你权力多大、能力多强,都不可能没有缺憾。每个党员干部都应多想想自己的不足、多看看别人的优点,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多做换位思考、多做共同交流,相互支持、相互补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话往一处说,事往一处做,以超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把各项工作做实做好,不断提升群众的满意度。

敢于涉险闯滩,把苦干精神挺在前面。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要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女排精神不是在于是否赢得了冠军,而是在于有时候明知不会赢,也要竭尽全力面对艰难险阻,务实苦干、百折不挠、攻坚克难、奋力拼搏。每个党员干部都应克服畏难情绪,锤炼苦干的品质,不断增强执行力、行动力、凝聚力,在克服困难中赢得主动,在解决矛盾中实现转机,在不断苦干中创造奇迹,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

6.女排精神心得体会 篇六

女排精神是一种顽强拼搏、永不服输的意志。里约夺冠告诉我们女排精神从未走远,女排精神再次让国人相信只要拼搏就会有奇迹。

本届奥运会,中国队开局并不完美,也不是头号种子。首场苦战荷兰即告负,又接连输给塞尔维亚、美国,跌跌撞撞地小组出线后,马上面对东道主、卫冕冠军、第一夺冠热门巴西女排。然而,中国女排顶住压力,反而越打越好,连克巴西、荷兰、塞尔维亚等劲敌,最终锁定冠军。女排精神,是不畏困难,越挫越勇。

这届中国女排是一支年轻的队伍,论整体实力和大赛经验,还不稳定。但就是这支年轻的队伍,在困难时没有放弃,在争议时没有迷失,于绝境中激发潜能,最终完成了自我超越,王者救赎。“怎么大风越狠,我心越荡……”真正的强者,是无畏困境,不惧挑战的!女排精神,是奋勇拼搏,逆势上扬。

而今天,女排精神还意味着创新。这一切得益于中国女排总教练郎平。在接手女排后,郎平针对中国和世界女排的发展特点提出了“大国家队”的概念,即每次集训总是有20多人,每个位置总是保持三到四个人在竞争。队伍扩大后,针对不同的比赛安排不同的阵容,承担不同的任务,不过分强调成绩。通过对新时代运动规律的把握和尊重,中国女排在面临新老队员交替时稳住了阵脚,完成了队伍的涅槃重生。

7.中国女排精神心得体会 篇七

首先从“取象”开始, 就意味着对事物要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才能将事物的“象”, 即它的外观特征掌握在脑海中, 进而根据这样的“象”来探讨该“象”所具有的内在意义, 最后再将具有相似意义的“象”归为同类。这个思维过程包含了以下几个关键点:第一, 对整体性的把握;第二, 形象与意义之间的象征性;第三, 事物相互之间的关联性。这三个关键点形成了中国近现代以前的著作以及相关的学说与研究的立论基础, 它其实也就是“中国式”思维的逻辑要点。因此也可以说中国传统精神的形成, 首要一点在于它思维的逻辑形式, 根据这种思维的逻辑形式最终延伸出了丰富博大的中国文化。就像中国汉字的衍生似乎是一个树形滋生的过程1一样, 中国文化的发展也具有类似的特点, 从最早的阴阳五行观念, 到继承了原始巫祝文化的《周易》, 再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学说, 它们就像中国文化长河的源头, 其后的文献著作几乎都是在它们思想的基础之上衍生、扩展、发祥。以中国儒家经典文献为例, 在汉代, 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至唐代有“九经”, 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五代时蜀主孟昶刻“十一经”;南宋最终确立了“十三经”。这前前后后, 又有约70余部为“十三经”所作的注疏、集注等2。再如被称为“群经之首”的《周易》, 在几乎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的《四库全书》中与之相关的图书就有48部之多, 而《周易》本身包括经和传, 其中《易传》据传就是孔子为解读《易经》中的哲理而作的。正因为文化的衍生也是一种树形的、由少及多的形式, 因此虽然中国文化的内容丰富庞杂, 但其间总有隐藏的脉络可以溯本回原, 而传统精神的确立, 正是基于这种隐藏在文化中的具有统一性与延续性的脉络。唐君毅先生在《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中谈及中国古代的自然宇宙观时写到“中国古代之自然律, 亦非由神自外赋予或自上而安置于下, 而是内在于自然万物自身的”3。它是通过直接经验总结的万事万物的共性, 通过对现象与事实的所见所闻而总结的万物的运行变化与作用规律。要获得这种规律, 必然要在一个整体之上有一个连续性的观察, 这个“整体”或者在一个时间周期内, 也或者是在一个完整的空间内, 而中国古代更是将时间和空间转为一体, 时间既是时间上的时间, 也是空间上的时间;同理, 空间既是空间上的空间, 也是时间上的空间。春、夏、秋、冬四季是一个时间上的周期, 同时也是东、南、西、北四个空间上的方位, 这就是一种统一性的表现;同时, 万物在春天生长发育, 在夏天繁荣壮大, 在秋天收获, 在冬天贮藏, 这则是一种延续性的表现。最终将这种统一与延续系统化的集大成者即中国的阴阳五行思想体系, 这个思想体系形成了与西方文明乃至现代文明迥然不同的中国古代自然宇宙观。这种自然宇宙观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数千年, 因此与之相应的中国传统精神也就必然带有这种观念的影子。

中国古代是一个礼制国家, 有很多礼仪制度, 在上古时代就已经存在, 它的核心思想其实就是对秩序的解读, 正因为宇宙自然与人与社会是一个巨大的整体, 那么要想这个整体可以良好的运行下去就需要用秩序进行规范, 对秩序的不同理解和解读贯穿在整个中国文化中, 并形成一种持之以恒的传统, 如儒家经典文献“十三经”中有三部都是在讲礼仪, 而礼仪的目的就是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 并参照天地的秩序来安排人间的秩序——“正因为天地有如此秩序, 所以处理人间问题的仪式中也要表现出对应的秩序”4。“天子祭天地”“祭四方”5都要仿效天象, 因此为了表达对天地、鬼神和祖先最大的敬意, 会把礼品分出种种用途, 把参与者分出种种等级, 把祭祀场所安排出象征不同意味的方向和位置6, 这其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主义”的发端。而后来的孔子将这些上升到了哲学思想的高度, 并形成了对人心、对伦理的总结与期望, 于是在他和他弟子及他后来的继承者们的推动下, 礼制结合了儒家“仁义道德”的思想成为了社会的法则, 国家的法律。另一方面中国人在进行逻辑思维的习惯上就对形象和意义之间的象征性特别关注, 而“礼制”的根本也源于对秩序的象征, 所以古代中国人很多时候在形象与意义之间建立的象征关系是一种高于一般意识的, 是法制与权威的精神体现。另一方面“所有事物之间都具有关联性”的思维习惯也影响着象征与人的关系, 甚至使得古代中国人认为象征与人之间不是简单的象与不象, 而是它会确确实实的影响人的身体、命运等, 象征有时竟取代了事实, 成为意义所在。这些认识在儒家学者一次又一次的文化梳理与国家权力一级又一级的强力执行中被固化成为古代中国人生活的规范和行为准则, 于是“礼制—象征—思想”演变成一个整体, “礼制”代表的是国家的制度规范, 是生活的行为准则;“象征”代表的是秩序与形象的中介, 是形象与思想的中介, 也是日常生活与意识形态的中介;“思想”是意识形态, 当它被孔子上升到哲学高度之后, 它代表的是古代中国人由“礼制”和“象征”演变而来的人生价值观、对儒家的理想世界进行追求的精神境界, 并最终成为中国传统精神的一部分, 或者从另一个侧面来说, 中国式的象征主义必然反映在礼制中, 而中国的礼制也必然表现出中国式的象征主义。当然不仅是孔子, 中国历代的学者都在对“秩序”进行着阐释, 与孔子几乎同时代的“黄老”学说、墨子推行的墨家制度等, 以及后世将天地的自然秩序, 即“道”转变为人间的“理”7的思想无不反映着中国人对秩序的追求。

中国传统精神形成原因还来自于中国的艺术精神。无论人们怎么看待艺术的起源, 但艺术确实是最早伴随人类成长的文化形式, 中国文化的起源很早, 因此艺术的发展也源远流长, 至雅斯贝尔斯所谓的“轴心时代”8, 诞生了古代中国全部的思想流派, 而这些思想家们几乎人人都对艺术进行过卓有见地的阐述, 它们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的核心。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论语》中有“子谓韶, 尽美矣, 又尽善也”, 提出“美”与“善”是统一的。美是艺术范畴的, 而善是道德范畴的, 美与善的统一, 也就是将艺术精神与道德精神联系在一起, 使人对美的追求等同于对自我人格的完善, 反过来说, 一个人人生价值的体现往往表现在其道德水平上, 但道德水平如何, 并不容易评判, 那么将道德与艺术关联之后, 就可以用艺术的标准来衡量道德。另一方面, 艺术成就本来并不是对人的必要要求, 但道德水平却是人格的一部分, 所以当孔子提出善与美的一致性以后, 艺术就成了中国人实现道德修养的一种手段, 艺术修养成为道德修养的一部分, 所以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提到孔子建立了“为人生而艺术”的典型9。这一思想随着后来儒家学说正统地位的确立, 成为中国人的生活指南、精神传统。

在中国诸子百家学说纷纷建立的“轴心时代”,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到的、中国特有的阶层“士族”。士族阶层的形成正是由于“轴心时代”整个社会的巨大动荡, 原本被最高权力者垄断的掌握着知识和文化思想的贵族、史官等纷纷出现在各诸侯国里成为介于下层贵族与庶民之间的、从事知识生产的文化人, 他们被称为“士”, 其后在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 更有大量下层平民中受过教育的人也成为“士”并进入诸侯大夫的机构, 形成了一个不拥有政治权力却拥有文化权力的知识人阶层10, 他们在其后中国的历史当中甚至有与最高政治权力分庭抗礼的能力, 而也正因为他们的文化权力, 他们对于中国的文化传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因此, 无论他们追求儒家的道德化艺术, 还是追求道家的艺术自由化, 他们的行为都会带动整个社会的文化潮流,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 中国的艺术精神也好, 传统精神也好, 往往由一般阶层酝酿, 而由士族阶层发酵、传播, 再反过去影响其他阶层, 最后形成社会的普遍传统。如此回顾中国的艺术精神, 除了儒家的艺术思想之外, 还有道家的老子和庄子的艺术论述, 以及墨子、韩非子等, 且不说他们艺术思想的具体内容, 关键是他们都是中国“士族”最早的缔造者之一, 其后中国历代继承和发扬艺术精神的文化人无一不出自于“士族”阶层, 当他们的态度扩散到中国所有的阶层中时, 他们所代表的、或所倡导的艺术精神就成为整个文化传统的精神支柱之一。所以当十九世纪末西方文化大举进入中国之后, 最先受到冲击的就是“士族”阶层, 而士族阶层原有传统思想的崩溃, 也引发了传统中国文化全面的动荡, 使得中国学者开始了在中西文化间寻找中国文化出路的痛苦之旅。中西两地的思维习惯截然不同, 中国人习惯于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具有共性的规律, 在现象和事实中寻找变化的依据, 而西方的文化传统更喜欢追求形而上的思想推理, 也就是脱离经验与现象, 在纯“理”的范畴, 对“理”进行推导、论证以获得纯粹的“真理”, 再由“真理”演化公理、定理等等, 它们是一种纯理性的思考方式带来的完全抽象的思维认识的结果, 因此, 中西文化会产生巨大的矛盾冲突是必然的, 在这种必然的冲突面前, 中国的传统精神开始进入艰难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的文艺观念也开始在冲击中向现代化精神转变。在短短一百年不到的时间里, 先是受欧洲近现代设计运动和日本艺术设计观念的影响, 之后又受中国极左政治思想也就是苏联文艺理论的影响, 再后又受到“唯经济和产业论”的影响, 当然随着的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德国工业联盟、包豪斯、乌尔姆等现代理论思潮对中国艺术设计影响力的逐渐加深, 中国的知识与文化阶层反而纷纷开始反思中国本土艺术设计的出路, 中国的现代精神也随之产生。

综上所述, 中国在十六世纪以前的传统精神带有强烈的中国式思维方式的痕迹, 非常强调整体的统一性和延续性, “重融合贯通于一统”, 也就是注重整体的和谐、注重传承与融合, 而十六世纪之后, 中国传统精神开始受到西方文明习惯于截取整体的一个剖面进行显微镜式的分析, 这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强力挑战, 直到二十世纪才完成了现代化的转变, 虽然因时代的飞速发展和海外诸国的影响而不断反复, 但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 已经使大部分中国人接受了这种现代化思想。然而进入新时代之后, 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 滋生了新的文化精神, 在原本的现代化精神之上开始注重群体效应、注重人和人的关系节点、以及伴随网络诞生了大量象征性图像和颜文字等, 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精神和现代精神再一次融合做出新的发展和改变的契机, 因此有必要对已有的传统精神重新进行审视, 用新的视角和更多元的方法建立既能体现中国文化的民族性又具有和世界同步的新时代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葛兆光.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中国思想史·第一卷[M].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4.

[2]胡飞.中国传统设计思维方式探索[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3]陈中立等著.思维方式与社会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4]武占江.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形成及特点[M].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1.2.

[5]邓福星.论美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4.12.

[6]李志宏.论艺术的审美发生基础[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87 (2) .

[7]于民.论中国美学思想的基础——气化论谐和论的产生[J], 文艺研究, 1988.6:4-11.

[8]张燕.先秦诸子哲学与中国艺术思想[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3:41-49.

8.中国女排精神心得体会 篇八

近年来,习近平同志反复集中强调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问题。去年2月,中央政治局就此组织专题学习;之后,习近平同志每到一地、每参加一项重大活动,大都强调这个问题。尤其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特别系统地论述了文艺工作对于弘扬中国精神的独特作用。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这在当前太重要、太迫切、太急需了。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一些人价值观缺失,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什么违反党纪国法的事情都敢干,什么缺德的勾当都敢做,没有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家庭观念,不讲对错,不问是非,不知美丑,不辨香臭,浑浑噩噩,穷奢极欲。现在社会上出现的种种问题,病根都在这里。如果长此以往,整整一代人就要垮掉,社会主义江山就要丢掉,中华民族的前程就要毁掉,改革开放的成果将被葬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无从谈起,这正是很多人所担心的事情,绝不是危言耸听!每一个有追求、有担当、有使命感的人,都不能仅仅停留在不满、着急的状态,而要积极行动起来,按照党中央的部署要求,从各自的实际出发,力所能及地为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作贡献。

什么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全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共同的精神支柱、共同的行为准则,也是中华民族的力量之所在。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就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为此,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继承和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永远是我们用之不竭的思想源泉。要大力弘扬我党我军我国人民的优良革命传统。近现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特别是我们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军队,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代表那个时代的革命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铁军精神,西柏坡精神,包括新中国成立后产生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等等,都是中国价值、中国精神的具体内容,永远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要大力开展向英雄学习、向模范学习、向先进学习的活动,把榜样的力量转化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

9.女排精神心得体会 篇九

女排精神是什么?有很多。它是一种宝贵的体育精神,顽强拼搏,科学训练,在竞技比赛中永不放弃、永不言败。女排精神更是一种高尚的人文精神,它向我们很好地诠释了对待生活、对待工作的态度。随着中国女排重登世界之峰,相信女排精神也一定会给处于不同社会位置之中的中国人带来更多的启示与触动。那么,女排精神会给我们这些志愿者带来什么呢?从中国女排逆转巴西队、荷兰队之后,我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特别是今天中午庆祝女排夺金、下午志愿实践之后,我决定开始试着回答这个问题,我把它概括为学会经受三个考验:

首先是要学会经受时间的考验。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种考验更为长久,更为公正。本次中国女排夺金的灵魂人物就是主教练郎平。32年前郎平作为中国女排队员赢得奥运冠军;32年后,作为主教练再一次率队夺冠。三十二年!她用人生长度的三分之一来追求自己热爱的事业。因为她看准了,因此无论顺逆,她都义无反顾。其实,包括志愿服务在内的很多事情都是这样,时间是最公正的试金石,大浪淘沙见真金。23年前,中国青年志愿者高举起学雷锋志愿服务的旗帜,今天我们传承着光荣的志愿精神。在困境中,让我们坚持、再坚持一下;在胜利前,让我们前进、再前进一步。相信时间会证明一切,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美好社会也一定会在时光大道上等待着我们的到来。

其次是要学会经受信心的考验。信心比黄金还要宝贵,这种考验更为严峻,更为现实。这次中国女排奥运会夺金是在时隔12年(雅典奥运会)后,再次站上奥运最高领奖台。这期间中国女排经历了什么?有成绩进步的喜悦,也有坠入低谷的苦恼,但中国女排始终没有失去宝贵的信心,一批又一批的中国女排优秀队员前仆后继、继往开来。当代中国的志愿者生逢其时,党政重视,社会支持,志愿服务前途光明,这种态势成为广大志愿者信心满怀的强大后盾。但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的志愿服务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志愿路上仍然有坎坷、有荆棘,仍然需要时时与信心相伴。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行善立德,志存高远;对他人有信心,相信人心向善,以心换心;对社会有信心,相信人间正道,中华梦圆。

最后是要学会经受身体的考验。身体是事业的根基,这种考验更为直接,更为重要。56岁的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带领队员重夺奥运金牌,给国人带来了更多的鼓舞,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期待。国内很多媒体赛后都期望郎平能够带队参加的东京奥运会,在东京实现中国女排辉煌的圆满轮回。我们都祝愿郎导能够精力充沛地为中国女排再次圆梦,同时也知道下一次她所经受的考验会更多,最为直接的就是身体的考验。其实,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大家还记得我们青年志愿者与共和国的伟大约会吗?等到2049共和国百年华诞之际,我们这些当代的青年志愿们将在志愿服务中再次相聚,共同来见证伟大祖国的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共同见证中国梦梦想成真的伟大时刻。因此,为了我们所忠爱的志愿服务事业,为了我们的亲人,为了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衷心祝福大家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衷心希望我们能够为国家、为社会、为家庭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10.弘扬女排精神心得体会 篇十

在刚刚结束的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在小组赛表现平平的情况下,不畏强敌、奋力拼搏、越战越勇,最终摘取一枚沉甸甸的金牌。“女排精神”划时代地传承至今,郎平主教练用最简单的一句话对“女排精神”进行了概括:“遇到困难永不放弃。”

道路污染问题一直是我们城市管理执法的重点和市民关注的热点,是整个城市容貌好坏最显性的标准。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轨道交通的持续推进,渣土运输造成的各类道路污染现象和市民的投诉日益增多,针对这一现状,支队坚决贯彻市局关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相关精神,迎难而上,支队领导在经过多次对工地施工和道路污染现状调研后,从两方面着手加强对建筑垃圾运输处置和道路污染的查处:一、由支队牵头建立微信群,实行市、区二级联动,进行24小时无缝对接,支队二大队重新调整班次,指定专人每天凌晨四点开始进行市区主要道路的早巡,发现道路污染情况及时通报12319指挥平台落实道路冲洗并将现场照片上传至微信群,支队领导根据微信群相关情况进行指挥协调,由市、区各级执法人员对追查污染源头和涉事单位根据职能进行立案并从重处罚;二、市、区两级执法部门加强日常诚信考核力度,引用诚信考核结果落实惩戒措施,目前已对违法行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运输单位所属涉事六辆车辆作出停运整改的决定。

“学习女排精神,共筑治污移动长城”,一条醒目的标语,铿锵有力的短短一句话,悬挂在支队和区大队醒目位置!中国女排最伟大的地方在于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发扬女排精神,严格履责,各级部门加强联动齐心共筑治污移动长城,道路污染的管理执法再难也一定能落实到长效,城市道路容貌一定会有根本好转。

11.浅谈中国精神与中国梦 篇十一

关键词:中国精神;中国梦;强国;兴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5-0011-02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国家博物馆时为我们指出了中国梦的定义,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孜孜不倦追求的一个远大目标,是13亿国人殷切的期盼,并坚定不移地相信其会实现的共同理想。而要实现这一伟大的中国梦,离不开强大的中国精神的保驾护航,唯有凝聚人心的爱国主义和继往开来的改革创新二者的强力助推,我们才能在实现中国梦的路途中昂首阔步。

一、中国精神——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高度的一致性,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在天灾人祸的考验中屹立不倒。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所传承下来的一笔宝贵财富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而时代的发展,又赋予了这一精神新的时代意义,即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共同构成了中国精神,成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经过了朝代的更迭、外敌的入侵、灾害的侵袭,我们仍能在苦难和挫折前创造一次次的辉煌和奇迹,主要的原因就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都有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自强、团结、勇敢的民族精神。这一精神在历史的发展中薪火相传,近代以来,为了捍卫我们的领土与民族的统一,红军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这些都是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支撑,是高尚的品质与强大的毅力的凝聚,是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动力。

2.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闭关锁国的政策铸就了中华民族一段积贫积弱的历史,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打开国门,开始了艰难的现代化进程的探索。无数仁人志士寻求强国富民的道路,他们不断进行改良、进行革命、进行批判,这一段积极探索的历史可以说是形成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前奏和积淀。在历史的沉淀和传承中,改革开放之风吹遍大江南北,创新成为了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成为了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中华民族成为了一个不断在创新中进取、在改革中发展、在批判中进步的民族。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思维习惯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助推力。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共同构成了助推实现中国梦的中国精神,它是中国情感、意志、愿望、理想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的积淀,它概括了中国梦的发展方式和发展目标,它是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不二法门。

二、中国梦——中国精神的实践载体

习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提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由此可以看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经济、政治、文化上分别实现伟大复兴。

1.实现“小康社会”的中国梦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从“建设”到“建成”,这是实现中国梦的一个重要关节点,经济是基础,只有当经济发展了,生活有保障之后,人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上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因此,实现中国梦首先是实现“小康社会”梦。

2.实现“人民民主”的中国梦

我们的国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我们的国家是依法治国的国家,但是在实现中国民主法治的道路上,依然面临着一些限制和困难需要我们解决。因此,实现中国梦,即是要实现“人民民主”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当家做主”。

3.实现“文化复兴”的中国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工业文明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和冲击,使得我们面临着文化危机。因此,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要实现“文化复兴”,必须要将处于困境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解放出来。文化的复兴能够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文化和精神上的滋养,是实现中国梦的文化支撑。

三、中国精神助推实现中国梦

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不言而喻,一个民族更需要精神的凝聚和激励,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指出,中国精神是强国之魂、兴国之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和支柱。

1.中国精神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动力源泉

千百年来,爱国主义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得以传承,无论是抵御外敌时的同仇敌忾,还是对抗天灾人祸时的众志成城,爱国主义这一精神的内涵无时无刻不在被书写着,被诠释着。新中国成立以来,正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使得中国人民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断抵制住西方的渗透和压迫,在市场经济的竞争大潮中以一种高昂独立的姿态屹立不倒,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就是最真实的写照。但是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却依然存在,要解决这一情况不仅需要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更要呼吁精神生产力的提高,唯有每个中国人心里都树立起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在各种利益诱惑前选择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集体利益,才能使每个中华儿女心中都形成一股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给全中国人民上了获益匪浅的一课,从此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在每个中国人心里生根发芽,成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推动能量。经济特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等等这些都显示了中华民族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时代发展至今天,对于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呼吁有增无减,唯有重视改革创新的思维,用新眼光思考和解决问题,才能使得中华民族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抵制住各种诱惑、冲破各种束缚和藩篱,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

2.中国精神是发展人民民主的自信之基

一个国家最广大人民的根本意志决定了这个国家所走的道路,我们国家走的是人民民主的道路,是依法治国的道路,这是由我国广大人民的根本意志所决定的。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56个民族组成的大发展中国家,在这个充满竞争和优胜劣汰的世界中,我们仍能以一种世界瞩目的发展速度在建设着我们伟大的国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有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一致、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强大的民族精神最大限度地将全国人民的心凝聚在一起,汇聚成一股巨大的正能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能够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扬人民民主,最大限度地形成共同理想,最大限度地集中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一种成立在中国精神基础上的制度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在改革创新基础上形成的制度优势,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不断探索和发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科学制度,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与时俱进的有力见证。现在的中国在国际上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我们并没有因此盲目自大,故步自封,我们依然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基础上探索制度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更是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之路上的强心剂、正能量和自信之基。

3.中国精神是实现文化复兴的内在激励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悠久文化底蕴的民族,中国是一个经过历史见证的文化大国,改革开放以来,各种西方文化大潮不断涌进,与我们的传统文化产生猛烈的碰撞。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因此唯有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得我们在包容和改造外来文化时,不被西方文化所侵蚀,所颠覆;相反,还能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弘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的民族精神是浸润着上下五千年来无数爱国主义因子的,它能够激励中国人民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相融合,在保留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大复兴,大繁荣。

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兼容并蓄的过程,悠久的文化历史背景下我们不能夜郎自大,故步自封,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学习西方国家优秀文化,使之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实现融合才是实现文化复兴的正道。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可以激发中国人民在内心产生一种驱动力,在对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以批判的态度对待西方外来文化,将中华民族与西方外来文化二者的精华相结合,最大限度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大复兴。

“实现中国梦,需要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一个强大的国家,其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必须要同步发展,二者不可偏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强心剂和助推器。新时期,新时代,弘扬中国精神对于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人民民主和文化复兴,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隋笑飞,华春雨,周英峰.中国梦与中国精神[N].中国青年报,2013-04-17.

12.中国女排精神心得体会 篇十二

1 西方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这一概念由法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坎蒂隆在1800年首次提出, 即企业家使经济资源的效率由低转高。“企业家精神”则是企业家特殊技能的集合, 包括精神和技巧。或者说, “企业家精神”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综合才能的表述方式, 它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 目前尚未有对企业家精神的统一定义。西方发展到19世纪, 人们将企业家具有的某些特征归纳为企业家精神。长期以来, 企业家的概念通常是从商业、管理及个人特征等方面进行定义。进入20世纪后, 企业家概念的抽象———企业家精神的定义就已拓展到了行为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分析的领域。

在企业家精神中, 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企业家作为一个企业的掌舵者和创始人, 他们的远见卓识对企业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影响。熊彼特关于企业家是从事“创造性破坏”的创新者观点, 凸显了企业家精神的实质和特征。熊彼特认为, 企业家精神是一种经济首创精神———创新精神, 是一个“不断推出新的生产组合的过程”, 企业家精神代表着一种适应市场挑战不断进行创新活动的品质。创新精神是企业得以继续生存发展的动力, 一个企业最大的隐患, 就是创新精神的消亡。尤其是当下人类社会步入信息时代, 市场内外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企业需要在很多方面做出调整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企业家更需要有创新精神和承担风险的勇气来为企业的改革发展掌舵。企业家作为创新的主体, 作为创新的倡导者和执行者, 他们具有一般人不具有的特质, 比如创造力、风险承担精神等等。创新与企业成长息息相关, 而创新的实施者是企业家, 所以企业家是推动企业成长的本源, 企业家所特有的企业家精神则是源泉。

创新不是闭门造车, 而是企业家在不停的工作实践中才能发现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 创新并不是针对企业运行过程中某一点或者某一部分, 而是包括企业运行的整个过程, 从产品创新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组织创新等等。正因为如此, 企业家精神像是一个“零”, 在一个企业家的背后成倍数的发展, 企业家的精神特点使得其能更好地适应工业社会的发展, 规模化生产和流水线作业保证了产品的数量, 而完善的组织结构模式使得一个企业如同精密的组织, 研发的成果可以很快体现在产品本身, 从而抢占市场先机。

西方的企业家精神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成为西方企业家学习的对象, 为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提供了动力。

2 中国匠人精神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两会期间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 “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要突出抓好提升消费品品质、促进制造业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三个方面。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匠人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让人耳目一新。中国历史上关于匠人精神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在《庄子》一书中就记载了战国时期出现的匠人梓庆的高超技艺。

“梓庆削木为鐻, 鐻成, 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 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 何术之有?虽然, 有一焉。臣将为鐻, 未尝敢以耗气也, 必齐以静心。齐三曰, 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 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 辄然忘吾有四肢形体也。当是时也, 无公朝, 其巧专而外滑消。然后入山林, 观天性, 形躯至矣, 然后成见鐻, 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 则以天合天, 器之所以疑神者, 其是与!” (1)

梓庆是鲁国的一位木匠, 鐻是古代的一种乐器。话说梓庆用木头雕刻的鐻, 见过的人都觉得精巧到只有鬼神之工才能做得出。鲁王很惊叹, 就召见梓庆问:“这么精妙的东西先生能做出来, 有什么奥妙?”梓庆谦逊地说:“我只是一个木匠, 哪有什么奥妙呢?只不过在做工前, 我不敢耗费精神, 静养聚气, 让心沉静。斋戒三天, 我不再怀有庆贺、赏赐、获取爵位和俸禄的思想。斋戒五天, 我不再心存非议、夸誉、技巧或笨拙的杂念。斋戒七天, 我已不为外物所动, 似乎忘掉了自己的四肢和形体。然后我便进入山林, 观察各种木料, 选择好质地、外形最与鐻相合的, 此时鐻的形象已经呈现于我的眼前。然后我将全部心血凝聚于此, 专心致志, 精雕细刻, 用自己的纯真本性融合木料的自然天性制作, 器物精妙似鬼神之工, 也许因为这些吧。”

从此可以看出, 梓庆做鐻并不是凭空想象, 他做出的鐻与其他鐻在外观上并无什么不同, 只是在质量和细节上更加完美, 这导致了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 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 坚定、踏实、精益求精。中国的匠人精神更多地是从匠人自身为出发点, 它是一种“一”的体现, 中国古代的工匠浸淫在一个行业往往就是几代人的经验积累, “匠人精神”的传承, 依靠言传身教地代系传承, 无法以文字记录, 以程序指引, 它体现了旧时代师徒制度与家族传承的历史价值。他们不断追求技艺的极致, 苛求完美。在不停追求完美的过程中, 他们悟出了“技止于道”的真理, 让自己的作品符合道的精神和内涵, 这就让他们的作品能升华为艺术品, 较之过往多了一份灵动和韵味。但是由于匠人代系之间的传承, 他们的思维难以跳出时代和观念的局限, 阻碍了创新, 他们只能在精雕细琢的过程中尽可能地追赶潮流, 而非引导潮流。

但是, 在一些高端的奢侈品领域单纯地靠创新往往是不够的, 虽然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 人们拥有了更多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 人们的审美开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但是不变的是我们对美的追求和欣赏, 这些美的追求需要记忆的传承, 更需要一代代人不停雕琢、展现。匠人精神在西方一些知名企业也得以体现, 比如苹果公司的乔布斯和香奈儿等知名奢侈品公司的一些首席设计师, 他们都经验丰富, 传承明显, 做工考究, 他们都是现代西方企业中的匠人。另外, 想让企业在市场和历史的检验下保持长盛不衰, 匠人精神的核心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即一种精益求精、韧性十足的精神理念。据统计, 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 日本有3146家, 为全球最多, 德国有837家。集中在这两个国家并不是偶然, 德国和日本的企业生产的产品往往成为高质量和人性化的代表, 这除了企业家精神的创新之外之外, 还与匠人精神的精益求精和人本关怀不无相关, 匠人精神是它们长寿的秘诀。

3 两种精神的对比和启示

中西方地理环境的差异, 造就了两种迥然不同的文化。中国古代一直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经济模式, 而欧洲地域的狭小限制了农业的发展, 相反促使航海商业贸易的繁荣。相对于西方海洋文明的冒险精神, 中国大陆文明则偏向于保守, 所以不同于推崇观念意识的创新西方企业家精神, 中国古代则形成了更注重经验的积累的匠人精神。企业家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作为市场的弄潮儿, 引领潮流, 改变世界, 企业家精神像是一个精神饱满的年轻人, 以海洋文明为文化基调的西方, 热爱冒险的基因早已深深植入在他们的文化血脉中。如果说匠人精神是“一”的体现, 更多表达的是一个家族或者几代人的代系传承, 那么企业家精神更像“零”的表达, 它是创新的原点, 往往以企业家个人为核心, 更加注重企业家自身的能力, 带有一种西方特有的英雄主义色彩。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我们既要有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匠人精神的专注, 也要有金猴奋起千钧棒, 扫清寰宇万里埃的企业家精神的魄力果决, 始终相信创新才是发展的动力。全盘西化, 照抄照搬早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便已证明不适合中国的国情, 更别说得到飞速发展过后变得更加复杂化、多元化的新中国国情, 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候, 企业要博采众长, 既学习西方企业家精神中适合中国国情的部分, 也要推陈出新, 一方面要借鉴中国的匠人精神, 不停打磨自身的产品, 努力让消费者满意, 让社会满意;另一方面也要学习西方企业的创新意识, 以提高消费者生活质量为目标, 为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贡献。正如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任罗民所说, “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 必然会少一些浮躁, 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 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 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 多一些优品精品。”未来的中国, 无论是工业强国战略下的精工制造, 还是出于对传统匠艺的保护, 都更加需要全面传承、发扬中国的匠人精神。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中西方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中西方贸易趋于繁荣, 西方商品的高质量和快捷方便征服了中国消费者, 部分西方国家的商品在中国市场供不应求, 以至于近期出现了国人抢购苹果手机、日本马桶盖等新闻。反观中国,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比如同质化严重和假货泛滥等, 让国人对中国企业的信心不断下降。深究西方产品背后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密不可分, 所以最近社会上兴起了学习西方企业家精神的浪潮也就不足为奇了。虽然吸取其他国家的好东西无可厚非, 但是在浩瀚璀璨的中国古代也不乏令人敬佩的匠人精神。本文旨在通过对中西方两种精神在创新层面上的对比, 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文化支撑, 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西方企业家精神,中国匠人精神,创新意识,比较

参考文献

[1]孙通海.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 2007年版.

[2]聂伟.西方公司企业家精神研究综述[J].湖北社会科学, 2006 (4) :99-101.

[3]杨兴时.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的企业家精神研究[D].2010 (3) .

[4]何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人精神与匠人精神——以端砚文化为例[J].求索, 2010 (6) :124.

上一篇:压力管道安全管理制度下一篇:我的卧室说明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