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者的定义

2024-10-29

社会工作者的定义(精选10篇)

1.社会工作者的定义 篇一

社会企业的定义与特征

英国社会企业联盟(The Social Enterprise Coalition【UK】)为社会企业提供了一个更为简单的定义:“运用商业手段,实现社会目的”,并认为社会企业具有如下共同特征:

·企业导向——直接参与为市场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

·社会目标——有明确的社会和/或环境目标,如创造就业机会,培训或提供本地服务。其伦理价值可包括对本地社会技能建设的承诺,为实现其社会目标,其收益主要用于再投资。

·社会所有制——治理结构和所有制结构通常建立在利益相关者团体(如员工、用户、客户、地方社区团体和社会投资者)或代表更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实施控制的托管人或董事的参与基础之上的自治组织。它们就其产生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影响向其利益相关者以及更广泛的社区负责。收益可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分红加以分配或用于有利于社区利益的用途。

严格的说,社会企业家指(1)认识到社会问题(2)运用企业家精神以及方法来组织、创造、管理一个企业(3)达到社会改变的目标。

按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这一二元价值划分,社会企业被认为具有下列特征:

·运用商业工具和方法实现社会目标

·社会资本与商业资本相混合,社会方法与商业方法相混合 ·创造社会和经济价值

·通过商业活动创收所得为社会项目提供资金

·市场驱动和使命导向

·令人满意的财务表现和社会影响

·以有利于公共利益的方式实现财务目标

·通过无限制地获取收入实现财务自由

·为完成使命而有策略地组建企业 社会企业的通俗说明

在陈家伟的《社会企业与社会家》一书中,我们可以鲜明地看到社会企业的一些特征:

它不是以盈利最大化为目标的;如果以盈利最大化为目标就不会把人工角膜定价为30美元,因为在美国市场最低价也在100美元。

它又要追求盈利。完全以成本价是无法支持这样一个医院的发展的,也无法去救治更多的穷人。最后他把这样一个穷人的医院拓展到了社会的很多地方,甚至复制到许多国家。

对于尤努斯来说,也经历了逐步发展的历程。刚开始需要接受很多的捐助,后来他不断地完善企业的商业化运作机制,不但实现了企业的自给自足,而且使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同时,受格莱珉银行帮助的人也越来越多。

在国外已经有很多的社会企业,也有很多的社会企业家。照理说,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有更多的社会企业与社会企业家。然而,在中国,社会企业和社会企业家还是一个非常新的概

念。其实,社会企业并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概念,而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实践的。吴士宏翻译的《如何改变世界》一书里面那些社会企业家就都是老师、律师等一些普通的人。如果有更多的人开始了解社会企业家,成为社会企业家,用你的创意、用你的行为去改变世界,哪怕改变的只是一点点,就会为整个世界和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变革。社会企业的社会目标包括

满足社会需要

为家庭及小区提供个人及家居服务,以满足社会对这些服务的需求,例如陪月、陪诊、长者个人护理等。创造就业机会

为竞争力稍逊的弱势群体创造就业机会。这些人士包括低学历、低技术劳工、中年妇女、残疾人士等。促进员工发展

社会企业鼓励成员自力更生以及融入社会。合作社形式的社会企业更加强调集体协作及参与,对社员发挥充权的效果。建立社会资本

社会企业透过组织小区网络,推动小区的共融、更新及发展。推动可持续发展

例如提高环保意识、提倡可持续消费、鼓励物品循环再用等社会发展及环保目标。

商业企业家以经济而言意味着什么,社会企业家对社会变革就意味着什么。戴维·伯恩斯坦写道:他们是那些为理想驱动、有创造力的个体,他们质疑现状、开拓新机遇、拒绝放弃,最后要重建一个更好的世界。

刘大姐--贵州第一家社会企业刘光芬刘大姐构建的市场生态循环和谐图:在最初构想中,公司通过免费(或收取很少费用)提供优良种子给贫困农户,鼓励他们种植辣椒,免费邀请农业专家对他们进行培训,同时跟农户签合同以约定价格进行收购,以保证他的合理利润,同时规定农户在种植辣椒的过程中不得使用有害的化肥、农药。在公司运营过程中,尽力为农民工、聋哑人、残疾人士提供岗位,为社会解决一部分特殊人群的就业问题。当企业积累了一定资金,除了可以拿出相当大一部份比例来支持公益事业,使弱势群体得到更大程度的关怀和帮助外,还可以为其他公益团队提供物资和资金支持,让更多的公益团队成长起来。社会企业家

社会企业家注重实效,以及重视结果甚于过程,而其他许多的民间部门则是重视过程大于结果。他们提供不断创意和开发切合社会需求的产品或服务,为弱势社群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从而逐步改变弱势社群的心态,提高他们的现代技术能力,使他们最终能自力生活,真正融入社会真实的生产力。再者,社会企业家倾向于回避意识型态的职位,也不会紧紧抓住声称改善苦难,却对实质现状没有提升的慈善模式,社会企业家勇于追求现状的转变!

国外社会企业的特点

共同特征

各个国家的社会企业虽然在“身份”认定和活动领域之间有一些差异,但是这些社会企业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也体现出一些综合的特征。

1996年,欧洲委员会成立了社会企业网络(EMES),EMES 网络设定了有关“社会企业”的社会指标,它们是:由一群公民首创;权力不是以资本所有权为基础;牵涉到受活动影响的人们的参与;有限的利润分配;以及施惠于社区的清楚目标(EMES,1996)。这些指标实际上对社会企业的特征进行了清晰的描述。

Shaw(2004)认为社会企业的共同特征可以归纳成三个方面:

企业取向(enterprise orientation): 社会企业作为一个可靠的训练组织,让操作得到剩余,并透过市场直接参与生产产品及提供产品。

社会目的(social aims):社会企业有严格的社会目的,比如创造就业、地方服务的训练或提供,他们有强烈的社会价值及使命,包含对地方能力建立的承诺,他们对成员及社区的社会、环境及经济影响负责。

社会所有者(social ownership):他们是自主性的组织,经常有着松散的治理及所有者结构,基于雇员、使用者、地方社区团体或信任者的参与,利润分配给利害关系人或者将利益捐助给社区。

Virtue Ventures LLC 创立者和负责人Kim Alter(2007)年对社会企业的综合特征从九个方面进行归纳:

(1)运用商业手段和方法达到社会目标;(2)融合社会和商业的资本和管理方法;(3)创造社会和经济价值;

(4)从商业活动中获得收益来支持社会项目;(5)由市场驱动同时由使命引导;(6)同时衡量财务绩效和社会影响;

(7)在提供公共产品的过程中满足经济目标;(8)从无约束收入中享受财务上的自由;(9)在达成使命的过程中融入商业战略。

所以,无论社会企业采取什么样的法律形式,在社会实践中,社会企业始终以“社会目标”为目标,以“商业运营”为手段的模式已经获得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可和采纳,即便部分国家在法律上还没有专门为社会企业立法,但实际上也在通过税收优惠、政府补贴以及政府契约外包的方式鼓励社会企业的成长。差异特征

对于社会企业的特征,在承认共性的前提下,也需要注意社会企业成长的背景以及在其特定的背景下所形成的差异特征:

欧洲社会企业在刚开始发展时,其法律地位比较偏向社团及合作社,但是这些形式无法完全符合社会企业的特征,因为社会企业更偏向社会性与强调生产性。1996 年欧洲委员会成立“欧洲社会企业”(EMES)网络,EMES 网络的致力于重新诠释社会企业的原始内涵。根据EMES指标体系:由一群公民首创;权力不是以资本所有权为基础;牵涉到受活动影响的人们的参与;有限的利润分配;以及施惠于社区的清楚目标(EMES,1996),欧洲委员会认为社会企业乃是合作社与非营利组织的交叉点,其中合作社包含劳动者合作社及使用者合作社,而非营利组织包含生产型非营利组织及倡议型非营利组织,而社会企业偏向劳动者合作社与生产型非营利组织的混合体。具体类型包含两种:一是重新整合失业者和重新发展被忽略地区的

企业;二是在传统领域(家庭照顾、老人照顾等)和那些响应新需求的领域中,如补救性教育、扫盲课堂和房地产保障方面,为更大范围的社区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企业。

美国社会企业最主要组织特质在于“类商业”活动(Austin, 2000),也就是所谓的“福利市场化”(marketization of welfare),具体指指将市场型态关系引介入社会福利领域。福利市场化包含两种可能的解释,首先,Neil Gilbert 认为,将此种趋势是指营利性厂商进入 “ 社会市场”(social market);其次,则是用以解释非营利组织从事商业活动,而成为非营利厂商的过程(Gilbert, 1983)。故美国社会企业包含两种趋势,即企业的非营利化与非营利组织的商业化。对此两种趋势,Young 认为,其一企业慈善,另一为非营利组织的商业化,而依据此两种界定方式,社会企业的乃是一个连续体的组织,并可区分成三种组织型态,包含:企业慈善、社会目的组织,及两者之间的混合组织(Young, 2001)。而对于混合组织的内涵研究,则以 Dees 所提出的“社会企业光谱”最有代表性,Dees 依据主要利害关系人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将社会企业区分成三个类型,包含纯慈善的、混合的,及纯商业的三种类型的社会企业(Dees, 1996)。

2.社会工作者的定义 篇二

在1632 年,捷克夸美纽斯发表了《大教学论》,标志着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到了1806 年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发表则标志教育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社会学一词最早在1838 年由孔德提出,在作为对现代性突出矛盾的回应。在19 世纪,这2 个新兴学科蓬勃发展,但并无交集,直到涂尔干的出现,他将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进行描述和分析,提倡社会学的方法论,即实证主义方法以及观察方法、实验方法、比较方法和历史方法研究教育问题。因此涂尔干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奠基人,他将教育社会学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进行研究,将其从一般的社会学中分离出来。

埃米尔·杜尔凯姆,又译为迪尔凯姆、杜尔凯姆、涂尔干、杜尔干等,法国犹太裔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法国首位社会学教授,《社会学年鉴》创刊人。自1902年受聘于巴黎大学后,涂尔干一直在该校讲授多种教育学和社会学课程与专题,积累了一系列重要的讲稿。涂尔干去世后,他的嫡传学生保罗·福柯内(Paul Fauconnet),针对当时法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一系列问题,将涂尔干生前的一些教育论著和讲义进行整理编辑,于1922 年出版了《教育与社会学》(Education and sociology)。

《教育与社会学》全书共4 章:教育及其性质与作用;教育学的性质与方法;教育与社会学;法国中等教育的演变与作用。其中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是2 个系列讲座的开篇演讲稿,具有导言的性质,因此并未就标题展开论述,主要是阐明该讲座的目的和必要性。由于各章写作或讲演的时间不同,读者或听众对象不一样,讨论问题的角度和目的也有异。因此各章几乎是相互独立的,而有的内容又不免显得重复。但尽管如此,该书仍然反映了涂尔干在教育社会学方面的基本理论观点。

1 涂尔干教育思想产生背景

涂尔干的主要思想形成于19 世纪后半叶,欧洲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但涂尔干生活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社会秩序极不稳定,一方面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科学技术不断地推动社会结构、经济结构以及文化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变化,新的城市工业社会秩序正在形成,同时也在冲击着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社会习俗规则,促使其走向衰亡;另一方面,新产生的社会秩序基础尚未稳固,社会急剧的变化导致人们物欲膨胀、行为偏差、社会混乱等一系列“无序”“失范”“涣散”的状态。种种社会失范的出现,涂尔干总结有以下3 方面原因:(1) 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结构中的急剧滋长,这一方面是因为工业化的发展使得传统规范失去了约束作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个人的发展,会使得他们要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渴望实现更理想的目标。(2)现代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个人的欲望。(3)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其中经济危机则是社会动乱的首要根源[。1]这些问题的出现这说明当时法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面临这个时期所特有的困难,涂尔干作为一名社会学家,希望以这样的身份来回答现实社会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为构建一个新的社会秩序而提供理论基础。

涂尔干认为引起社会失范的根源在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脆弱,他在《社会分工论》一书中提出,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共同的集体意识逐渐削弱,使个性的发展成为可能。职业活动越来越专门化的人们,发现他们彼此之间在信仰、观点和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变得越来越互不相同。但是,这种正在增长的异质性没有消灭社会团结,而是使团结的类型发生了改变,从机械团结转变为有机团结。然而在历史进程中,人类社会并不存在纯粹的“有机团结”或是“机械团结”的社会类型,都处于从机械的团结走向有机的团结的状态,因此这“两种团结”只是涂尔干为了研究社会整合划分的理想类型。

在机械团结的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差别湮没在广泛的集体意识中,“野蛮的暴君与他的臣民之间、奴隶主与奴隶之间、以及罗马家长与其后代之间的各种关系,都无异于占有者和占有物之间的关系。与劳动分工相应的互助制度在那个时代是根本不存在的。准确地说,这些关系只不过是一种单向的关系。”[2]涂尔干认为,维持机械团结的基础是集体意识与压制性制裁。“社会成员平均具有的信仰和感情的总和,构成了他们自身明确的生活体系,可以称之为集体意识或共同意识”。[2]

而在有机团结的社会中,每一个成员个体都出现了分化,如同一个零件一般,执行者自己的任务,每一个零件都是整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现代社会所形成的团结是建立在人与人职能相互分化而有相互依赖的基础上。

通过这样的框架分析,涂尔干认为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工业社会,劳动分工是作为个体的分化出现,这真是“有机团结”社会的特征。社会劳动开始分化后,契约关系发展起来。人们因为劳动分工而产生相互需要,因此而通过契约结合在一起。人们开始倾向于把自己看作是整体的一部分、一个零件或是一个器官,但这种因为契约而产生的关系并不能解决合作过程中出现的所有问题。在机械团结的社会中存在一种主导的力量,即集体意识,它有非常强大的力量,吸纳并囊括了个人意识,凌驾于个人意识之上,每个人都共同分享这集体所拥有的情感与信仰,因此为社会需要所支配;到了有机团结的社会,个人意识增强,不再受集体意识支配,如果此时不形成一个新的共同的情感和道德准则,这个社会就会解体。涂尔干认为,想要重建新的现代社会秩序,必须从个人或团体、社会的道德规范入手,建立良好的道德规范,通过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来约束个体乃至整个社会,使良好的社会分工促进社会向有机团结的方向发展。在研究社会现象的出发点,是通过建立社会学,来奠定在这个崇尚科学精神的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道德,用它来代替传统社会建立与宗教之上的道德。因此,涂尔干将对宗教的极度关怀转向了教育,并具体化为道德教育,通过对个体施加教育,维持社会的存在和整合。

2 教育的定义

对前人已有关于教育的定义,涂尔干进行了批判和质疑。在涂尔干看来,英国哲学家斯图尔特密尔的教育定义———“在最广泛意义上,教育甚至包括目标完全不同的一些事物对人的性格和能力所产生的渐渐影响。”[2]这样的定义企图用“教育”一次囊括一些“极其不协调的事物”并由此产生混淆。因此,涂尔干认为应该将教育的外延限定为“成年一代对于年轻一代的影响”,而至于这种影响是什么,有2 种观点。一是德国哲学家康德为代表的,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个人得到他所能到达的充分的完善,这是一种先验性的教育观,涂尔干认为“这种和谐发展是在一定程度上是必不可少而有令人向往的”[2]但是却并非都能实现,因为它的实现要求人们同样必须遵循的另一个行动准则,即“我们必须献身于某一项特定而有限的任务”相矛盾。因此,并不能“把完全的和谐发展作为引导和教育的目的”[2]。二是以英国哲学家詹姆斯米尔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教育观,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个体成为一个为自己和同样的人谋幸福的工具[2]。对这样的定义涂尔干并不满意,因为“各人都是用自己的方式对幸福做出评价的,幸福主要是一种主观的事物。这样的表述使教育的目的成为不确定的。”

上述2 种观点存在的问题在于,都依赖于一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潜在公设,既“存在着不加区别地适合于任何人的理想而又完全的教育”[,2]而这与历史事实并不相符。事实上,“教育因时间和国家而有很大的不同”[2]。涂尔干总结历史事实来进行批判性地检验:以古代雅典、古代罗马、中世纪以及近代文艺复兴的教育的演进为具体事例说明,教育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必须满足社会的需要,以此维持社会秩序及社会本身的存在。教育不会随意改变,它受制于社会既定的发展阶段,又与社会中其他社会制度相联系。所以“撇开时间、地点和条件不谈,先考虑理想的教育应该是怎样的,这实际上是在默认教育制度本身丝毫没有实体的特征。”

在批判前人的基础上,涂尔干给“教育”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教育是年长的一代对尚未为社会生活做好准备的一代所施加的影响。”在此,涂尔干特别强调教育所具有的社会性,教育是社会强加于个体的,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是由年长的一代是施加在社会经验尚且不足的年轻一代身上,这种影响具有双重特征“统一性”与“多样性”。

在此说明教育的双重面貌时,涂尔干依旧延续着他的社会学分析框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也是教育学和社会学中最基础的一个问题。前文已经说明了,当时社会正处于机械团结向个人分化较显著的有机团结过度的时期,“有人认为,集体意识和个人意识是共同生长、共同强壮起来的,这简直就是信口雌黄!我们已经证明,这两者是分道扬镳的……人类越是进步,社会对自身与自身的统一性就越有深切的感受。这种感是受一定的另一种社会纽带造成的,它非社会分工莫属。”[2]随着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的增加,劳动逐渐出现分工,也就是说当社会人口增加以及人们之间互动频率的提高,人们需要通过建立合作的社会关系才能保证社会正常运行和个人发展的需要。社会分工潮流导致的历史性结果,就是在“文明的进程”中形成的“个体的社会”[3]。在涂尔干看来,有2 条路可以走,要么顺应社会分工的潮流,要么背离这个潮流:“面对这两条道路,我们究竟应该怎样选择?我们应该成为至善至美和自给自足的生命体呢,还是相反,成为整体的一个部分,或有机体的一个器官?”[2]“专才”与“通才”究竟哪一种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涂尔干也陷入这个问题背后潜藏的困境之中。“我们要提防那些聪明敏捷的天才,他们会让自己擅长于各种职业,而不肯选择一种专门职业从一而终。我觉得我们应该对这类人冷淡一些。”因为这些人不希望自己的天资牺牲在某个固定的专业上,“这种与世隔绝、飘忽不定的状态多少有些反社会的性质。”涂尔干一直以来是不赞成多面手的,对那些不专一于某一项事业而涉足各个专业领域的半吊子专家颇有微词。相反,他提倡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具有专业的敬业精神,欣赏那些“称职的人”,这些人追求的不是十全十美,而是将自己的精力投入了确定的工作之中。借用了瑟克雷当的话“我们要完善自我,绝不在于自得其满,绝不在于赢得听众的掌声和一知半解者的赞许,而在于我们各尽其责,在于我们再接再厉地继续我们的工作的能力。”此时,道德理念不再是曾经那个简单唯一的,而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了,而职业的差别同样会引起教育上的很大的差别,这就是为什么“我在所有的文明国家中,都可以看到教育越来越趋于多样化和专业化的缘故”[2]。

然而,社会一方面鼓励着人们不断的专业化,另一方面又担心他们变得过于专业化。涂尔干引用萨伊的话“我们不得不沮丧地承认,一个人只能永远承担一枚顶针的第十八道工序:我们真难以想象一个人一辈子永远只拿着一把铁锉和一把铁锤,究竟是谁用此方法损害了人的天性。一个人在其现有的处境里,应该把他最聪颖的天资发挥出来。”因此,涂尔干说“这些专门教育不管有多么的重要,却仍然不是整个教育……这些专门教育都有其共同基础”这里涂尔干强调的是教育的统一性,就是要学习这些“共同基础”,包括社会全体成员所共有的情感、文化、思想、习俗等原则。涂尔干举例其所在的法国,所需要学习的就是,“关于人的本质、人的各种不同能力所具有的重要性、权利与义务、社会、个体、进步、科学和艺术等等,已形成一整套思想,这些思想都以我们的民族精神为基础;而我国的整个教育,不论它是对富人进行的教育还是读穷人进行的,也不论它是为自由职业还是为从事工业活动作准备的教育,其目标都是在人的意识中确立这些思想。”[2]

3 总结

在“通才”和“专才”的选择上问题,并非存在一个“非此即彼”的答案,在涂尔干眼中,教育所要实现的正是“这种统一而有多样的规范”。一方面要在儿童心中确立集体生活所需要的相似性,因为社会自由在其成员中存在足够的同质性时,才能继续延续下去;另一方面,不能将儿童限死在统一的文化中,英文他们将来并不是要过同一种生活,有多样性才存在合作,教育需要保持发展这种多样性,本身就得变得多样化和专业化。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应该是“各尽其用,各尽其能。”

摘要:涂尔干是教育社会学的奠基人,他告诉我们可以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教育。在涂尔干所处的新旧社会交替的时代,他希望借助教育的力量来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文章从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着手,结合其发表的《教育及其性质与作用》,评析其对教育的定义。

关键词:教育社会学,教育定义

参考文献

[1]侯钧生.西方社会学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2](法)爱弥尔·涂尔干.实用主义与社会学[M].渠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社会工作者的定义 篇三

“不要满足在一个已经破败的公司体制或者政治体制下打破玻璃天花板,有太多的领导者们没有在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我们在自己制造的一个个危机中摇摇欲坠。让公司体制的顶端发生改变吧,不仅仅只是从男性到女性的变化。而是去发现错误所在的根本原因,重新定义我们的价值观,重新思考什么才是成功。

“并且你要记住,在你的前进的路上将会有很多的路标指引你,去赚钱,并登上高位。但是几乎没有路标会提醒你时刻审视你的本质和内心,在前进的路上照顾好你自己,向别人伸出双手,停下来去怀疑,连接到那个一切皆有可能的地方。‘给我一个支点,’我的希腊同胞阿基米德说,‘我将撬动地球。’因此,找到你的立足点——你的智慧、和平和力量的立足点。”

Speeches at a Glance

今天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不要为别人的梦想浪费一分钟。要想知道带给你快乐的是什么,必须付出真正的努力。仅仅依靠查看邮箱或夸大成绩,你不会找到钟爱的工作。

——米歇尔·奥巴马在马丁·路德·金高中毕业典礼上致辞道。

该纳的税我们都交,每一美元。我们不仅遵守法律,更尊重法律精神。我们不玩税务花招。

——在美国参议院听证会上,蒂姆·库克如此回答有关苹果设立爱尔兰子公司以避税数十亿元美元的指责。不过《纽约时报》专栏作家乔·诺切拉随后撰文说,苹果避税路人皆知。

找不到A轮融资?把自己卖给雅虎吧!

——这是美国科技博客Pando Daily提出的建议。2012年梅耶尔任雅虎CEO以来,雅虎一共投资了10家公司,最近又对竞购视频网站Hulu大感兴趣。

本来不应该让一个脱胎换骨的人回到一个一成不变的组织中,但我们却总是这样做。

——语出自管理大师亨利·明茨伯格的《从管理发展到组织发展》一文,作为对MBA课程和商学院自满情绪的抨击者,他简要总结道。

为了这一天我等了好久好久,我不希望人们说罗本是一个失败者。每当得到的是亚军时,真的非常难以启齿。

4.四点内涵:定义和谐社会 篇四

“和谐社会”是社会资源兼容共生的社会。民族、宗教、党派、阶层是国家重要的社会资源。这些社会资源之间固然有这样那样的差异,但是它们都是共存、共生于一个社会之中。它们各有各的生命力。从历史上看,什么时候多教并存,什么时候社会和谐;什么时候多党合作,什么时候社会和谐。“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富民”不是富少数人。和谐社会应当给各类人谋取一定的物质利益,提供生存与发展的条件,从而把各类社会资源联合起来,形成合力。合力是吸引力与排斥力的平衡方程。和谐社会应当是各类社会资源互相促进而又互相制衡的经纬交织的公民社会。

“和谐社会”是社会结构合理的社会。所谓“合理”,是说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也就是子系统之间有一个比较匀称、比较均衡、比较稳定的关系。这些子系统通常指的是人口结构、阶级结构、民族结构、职业结构、地区结构、家庭结构。社会结构是社会的框架。社会结构合理是社会和谐的前提。社会结构不合理,必然会把社会距离和社会矛盾拉大,与此相应地是社会张力也大。社会张力一大,社会冲突一触即发;反之,社会结构合理,社会距离适当,社会矛盾也会比较小,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社会管理、社会整合、社会控制的难度比较小,成本比较低,和谐社会容易建成。

“和谐社会”是行为规范的社会。中国有句话,叫做“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社会的规矩是社会行为的准则。人生在世,无不需要制衡。“有条”则“不紊”。有轨才会减少越轨。磁悬浮也不是悬在天上的,那里有能够让列车浮起来的轨道。天上的飞机,海里的船,都有航道。有了交通规则,故意闯红灯的人便会大幅度减少。大家都按规矩办事,社会就会井然有序。规范的内容很广泛,风俗、道德、法律、纪律、宗教都属于社会规范。社会规范分成文与不成文两大类:法令、条例、规章、纪律以及一部分道德,为成文的;风俗习惯以及一部分道德为不成文的。法是強制性,虽有弹性,总体上是刚性。道德水准虽然也分层次,但是总体上是高层次的,比法律水准高。一个人只做到守法是当不了先进的。成文的、強制性的规范固然有效,不成文的、非強制性的,靠褒贬来规范的,能内化到心灵深处,更具有长效的功能。即使是超自然,超人间的宗教,也具有约束作用,有助于增强人的自控性。社会规范是社会控制的防火墙,是社会发展的支撑点。社会在前进,社会规范会更新。更新后的社会规范依然是推动整体前进的推进器。

“和谐社会”是社会运筹得当的社会。所谓“社会运筹”,就是书本上常用的“社会整合”。意思是说在调节社会中不同群体的利益时,运调自如,运筹决胜。手段不仅多样,而且高明、灵活,互相衔接,互相配合,互相依存,相得益彰,而不是互相抵消,彼此扯皮。有了合理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规范,如果没有高明的社会运筹,社会仍然难以和谐,说不定会浪费社会资源,甚至于会糟蹋了合理的社会结构,把本来合理的社会结构变得不合理。社会结构是人搭起的架子,社会规范也是人制订的,一句话都是人运筹起来的。运筹得当,兼顾各方,兼容并包,各得其所,皆大欢喜;运筹得当,方能用尽可能低的社会成本,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

5.社会工作者的定义 篇五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函数的定义福的定义初二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幸福,是妈妈的.唠叨;幸福,是依偎在妈妈的怀抱里;幸福,是注视父母沧桑面庞的敬意。

我觉得幸福是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家里,在一起欢笑,在一起嬉戏,虽然有时会吵架,但是这也是一种爱的表现,和爸爸妈妈在一起还可以......

家是最幸福的地方,如果在外面受到了挫折,回到家中可以得到父母的安慰和呵护,有时觉得妈妈太唠叨,总是说自己这也不好,那也不好,总是说自己不如别人,当时就会觉得妈妈很烦,但是现在回过头来想一想,妈妈这么做是爱我的,我现在觉得我很幸福,有一个爱我,疼我的父母。父母能给你的,都给你了,有父母是的地方就是最幸福的。

其次,我觉得幸福的就是和朋友,知己在一起的时候,可以在一起嬉戏,玩耍,打闹,可以互诉心声,有些事,有些秘密在家不想告诉父母,那么朋友便是你的一个好的倾诉对象,她会给你守住秘密,并且会在你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你,知己,便是一个你随叫随到的一个人物。

幸福,可能对于在一场大地震中受难的人来说,可能就是活着,见到自己的亲人,爱人,朋友。

幸福,对于乞丐来说,可能就是一顿饱饭。

幸福,对于一个孤儿来说,可能就是人们带给他们的爱与温暖吧!

幸福,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生物来说都有不同的意义。例如,猫的幸福就是天天有老鼠吃;鱼的幸福就是能够自由自在的在水里游,;恋人间的幸福就是一个温暖的拥抱;而对于父母而言。也许就是儿女的安全吧!

6.社会工作者的定义 篇六

打开Photoshop,点击【文件】→【打开】,进入我的电脑选择任意一张图片后点击【打开】。

找到左侧工具栏,单击右键选择【矩形选框工具】,截取我们想要定义为图案的部分,点击鼠标左键进行截取。

截取完毕后点击【编辑】→【定义图案】,输入图案名称,如图沫沫把图案名称存为“向日葵”,点击【确认】,定义图案就完成啦。

定义图案的填充

新建一个文档,点击【文件】→【新建】,输入新建文档的名称,宽度和高度后点击【确定】,

找到左侧工具栏,单击右键选择【图案图章工具】。

然后再点击屏幕上方【编辑】→【填充】,选择刚才定义的图片,点击【确定】。

如图,填充图案完成啦。

定义图案的删除

如果我们自定义的图案不想再用,想要删除时该怎么操作呢?如图,点击【编辑】→【预设】→【预设管理器】。

在【预设类型】一栏选择【图案】,找到我们之前定义的图案后点击打开,点击右一栏【删除】。

7.脊柱推拿的定义 篇七

关键词脊柱推拿起源原理

脊柱推拿手法(Spinal Manipulation,SM)是一门古老的治疗和康复手段,近年来重新受到重视。大约150~200年以前,人们开始对传统医学进行科学化研究。由于现代医学占有统治地位,因而现代医学界对脊柱推拿手法的可靠性和疗效多持反对或怀疑的态度。虽然现代医学也使用一些脊柱推拿手法,但普遍认为脊柱推拿手法缺乏科学性,脊柱推拿手法的临床疗效和治疗机理多为推测。近年来,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显示,一些脊柱推拿手法具有其合理性和临床使用价值,但对脊柱推拿手法的确切定义一直有争议,为此,本文对脊柱推拿手法的定义做一简要地回顾。

术语"推拿"来源于拉丁语"Manipulare",意思是"用手来操作"。推拿是临床治疗或操作中很常用的医学术语,包含着操作者手技的熟练程度。也包括对骨折、脱位、半脱位、关节功能障碍甚至胸外心脏按摩等治疗手法。在谈及运动系统,如肌肉骨骼的治疗手法时,Dr.John Mennel认为推拿的定义很广。包括从轻柔的运动学检查到对昏迷病人的抢救操作。作为医生和手法治疗者应该明确理解颈椎小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是应当包括超出其正常自主活动范围以外的小幅度活动。他对推拿的定义是:"手法治疗者对患者关节的复位,通常复位时间不少于1秒。"从医学的观点来看,推拿适用于全身关节。

19世纪后叶,即脊柱推拿疗法的发展初期,推拿主要用于治疗脊柱关节及其相临关节的疾患,部分用于治疗其它骨关节病变。为表明脊柱推拿手法比物理治疗师或者其它门派的推拿手法更为精确和特异,绝大多数脊柱推拿者更喜欢用"调整"两字,而不是用"推拿"两字,特别是在对脊柱推拿治疗时。脊柱推拿法(Spinal Manipulative Therapy,SMT),这一术语已被医学界承认并加以广泛地使用。在1976年出版的"脊柱推拿疗法状况"一书中,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介绍了由全美著名的临床各科、推拿和整骨等专家对SMT的看法以及对SMT的定义,然而时至今日仍未有一个权威的、公认的和标准的定义。

在1988年,美国华盛顿州劳动和工业部提出了他们自己对SMT的观点和看法,他们认为SMT的定义是脊柱推拿者用手来对患者的脊柱进行搬动、调整、操作或采用牵引、按摩、刺激或用其它方法,来影响脊柱或椎旁组织,其目的是为了改善患者的疾病状况,增进患者的健康。根据这个定义,罗尔夫按摩手法(Rolfing)、头颈部推拿疗法和反射疗法也是用手操作,这与SMT相同。临床上使用这些推拿手法的目的都是为了搬动、调整或刺激患者的脊柱组织。这使得推拿的定义更加含糊不清,一些脊柱推拿者在进行脊柱推拿时除用手推拿外,还常使用牵引和其它机械力辅助或配合推拿手法,而不是单纯的手力或手技,有时甚至还是配合机械力的手法操作。在脊柱推拿专业内,大多数人喜欢用"调整"这个术语,用以表达或传达这样一个思路:通过推拿手法的治疗,使得脊柱的生物力学位位置发生改变,受压的神经得以减轻或缓解。随着多年来脊柱推拿理论的发展,脊柱推拿者不再坚持神经受压的理论,也不再坚持推拿手法可以使脱位或半脱位的脊柱或骨髂关节复位。目前普遍认为脊柱推拿是通过肌肉骨髂系统影响着神经肌肉的生物力学性质。但是根据观察,许多脊柱推拿者在临床实践和各种相关专业的研讨会上,是交替使用"推拿"和"调整"这两个专业术语的。然而仍有人避免使用"调整"一词。正如前面所介绍的,Mennel和其他作者已经对SMT作了正确的阐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对脊柱推拿手法的定义能超过Mennel的界定。Mennel认为所有论及SMT的这个局限性专业术语时都应与基础力学密切联系起来。一些脊柱推拿专家,包括Leveau、White、Panjabi、Farfan和Harrison以及Suh等都赞同这种观点。希望通过研究来加强和更加深刻地理解推拿和调整的各自确切的含义。

根据以上介绍SMT的定认是推拿者(一人或一人以上),借用机械装置或徒手,或直接将力作用于骨性杠杆或通过骨性结构和软组织构成的体内较长固有杠杆的间接作用,使患者脊柱关节的移动超过其正常的活动范围。

8.成功的人生的定义 篇八

什么样的人生算是成功的人生?

我们可以列出一大堆关于成功的标准:家庭幸福、事业有成、身体健康、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潜力、生活得有目标有追求、在专业领域有所造就、取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尊重、对社会有贡献、做自己喜欢的事……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对成功的定义。每个人的成功概念都不尽相同,因为大家的个人经历、价值观和对生活的认识都不同。而成功大概也真的要因人而异,我们都要自己去寻找自己的具体的成功标准。

我们在不同的年龄段也有不同的成功标准:学业、找工作、婚恋、事业、教育孩子……孔子就规划出了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过去的成功概念是:要尽可能对更多的人有好的影响。影响的人越多越好,影响程度越大越好。我从很早就这样想,我也很清楚这完全是出于自我(ego)的需要。在很年轻的时候我做过电视节目,还当过主持人。很多年后,我当过教师。我发现当老师能更直观地感受到自己给他人带来的影响,而且这影响也更深远,这感觉比当主持人在那娱乐大家要好很多。

我还认为写书能影响很多人,所以写过书。当然很快发现能影响多少人取决于你的书销量如何,你是否会炒作。我还认为电影能影响很多人,所以在国外进一步学了电影,也尝试去写电影。

总之,想到自己做的事情将会影响很多人,就感觉很爽,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后来我的想法有了一些变化。

我的一个朋友,四十岁了,工作失意,没有女朋友,情绪很低落。我跟他说你不见得像你以为的那样不成功。

因为我想到周围一些貌似比他混得好的人,在遇到一点挫折时,就表现出异常的不平静,极易崩溃。这么一比,前面那个有失败感的朋友能平静地跟我谈话,也就不算太失败。

所以我发现,如果单凭外在的种种标签,我们基本上看不出来谁更成功谁不成功。关键是看一个人的内心。

要检测一个人是否成功并不难。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假设一下:你四十岁,没工作或者职位卑微收入微薄、没男友或女友,总之,你没有你这个年龄的人应该有的一切。那么,你会是什么感觉?什么状态?

这样你就可以知道自己究竟有多成功了。

在我看来,真正的成功并非世俗含义的事业有成,也不是为了让自我膨胀起来而去影响更多人。事业有成的人算不算成功?有的是,有的不是。我们知道有很多事业有成的人,每天依旧生活在惴惴不安、忧虑重重之中,内心充满了嫉妒、焦虑、忿忿不平、不安全感等情绪,这样的成功人士自然不是真正成功的人。

而很多地位卑微的人也不见得就是不成功的。我们小区有个保洁阿姨,每次见到我和孩子,都以极其灿烂的笑容跟我们说话。前两天,我们在水果店碰到她。她刚下班,买了一兜杏,看到我们,马上掏出几个杏,非要给孩子。现在想想,我觉得她是个挺成功的人!

我们身边这样的平凡的成功人士随处可见!

以我的标准,一个真正成功的人不仅仅看他对社会做出多大贡献,同时也看他内心的状态:他能否即便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仍然能对自己感觉不错,仍有安全感,能开心、平衡、积极,能不抓狂,能保持应有的种种风格,能优雅得起来,能欣赏美,能有幽默的力量,并能继续关心他人、为他人付出。

真正的个人意义上的成功不以金钱和名气来衡量,而是看你的心灵修炼到了怎样的境界。因为即便是世俗的成功,其最终目标也还是以金钱、地位和名气等等来换得安全感、尊重、自信,以及心理上的种种平衡和满足。而问题是,用外来的东西去达到内心的平衡状态,这种方法又费力又不可靠。这些身外之物,一旦你得不到,或者得到了又失去,或者得到了又时时忧虑害怕失去,那你都无法达到内心的平和。所以,这样的成功是表面的、一时的、岌岌可危的,也就几乎算不上是成功了,充其量只是玩好了某一样游戏而已。

真正的成功是不怕股市起落和经济危机、不怕被人曝光、不怕潮流变迁、不怕行业体面与否、不怕大众是否买账。因为真正的成功在你的心里,是谁也夺不走的。

说到这,我想起了很多古老的说法:“安贫乐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我想起了中国古人所描绘的君子、圣贤的标准,这常常被我们认为是迂腐的、是封建统治者用来愚昧百姓的、被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称为“只有审美意义的理想主义”的标准。

我认为,这个君子、圣贤的标准,比起现在事业有成的标准,更接近真正的成功的定义。

写到这,想讲讲我的父亲。

我爸爸这辈子已经算是达到了世俗含义的成功了:从农村的放猪娃,到退休时的大学教授、中文系系主任。这期间他为中文系做出了许多贡献。中文系是个人人都思想活跃,不太好管理的机构。有的老师说,只要你爸在办公室里坐着,大家心里就有底了。在家里,他几乎天天起早做饭,是个很勤劳、很顾家、脾气又好的丈夫和爸爸。

我要说的不是这些成功。

现在想想,大概父亲患帕金森已有十年历史了。因为十年前父母去澳洲游玩时,他写字就开始手抖。一次在澳洲的游船上他站不稳摔倒了,当时我们一笑了之,现在明白那就是帕金森症状。

现在家里面,他在能力上排在最后,在我女儿之后。我女儿说话行动都比他利索,刚三岁就能推动他的轮椅,每天给他递水果、拿拐杖、找眼镜、开关电视,还常学幼儿园老师的样子给他“上课”。

爸爸行动很吃力,往椅子上坐需要我们指挥调度,缓慢得像太空船在对接。上下楼梯很惊险,我说这是你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便秘也很严重。妈妈说别人生孩子都比你这痛快。

妈妈是急性子,自己也75岁了,身体不好时难免会唠叨抱怨。保姆是个直率的人,大嗓门,有时急了也大声说他两句。我每天忙着孩子,或是忙自己的事,对爸爸常常忽视,有时也没耐心。

而爸爸就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身体上的、心理上的。他从不抱怨、不发火、不悲观。不舒服时,就眉头紧锁地坐着。好一些时,就慈祥地看着我们。他关心时事、关心家里的每个人。他常试图帮我们,但最后总是帮了倒忙,又被说一顿。他说话不多,但常常语出惊人。昨天妈妈去早市买了他爱吃的玉米。给他吃了,问他:“包米好不好?”爸爸说:“没有老伴好。”

很多时候,看着他的拐杖在不停地颤抖,看着他艰难地迈出每一步,我心里就生出无比的敬意。

有时扶着他时,不知不觉进入他的世界,感同身受去体验他的每一个举动,想想他每时每刻需要调动的勇气和力量,常常很受震撼。我想如果拍一部他的生活的电影,那一定能震撼很多人!

我曾跟爸爸说过,你这辈子所有的这些学问不为别的,就为了让你现在能优雅地跟帕金森作斗争!

前面说过,成功就是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仍能优雅地生活。跟我父亲相比,一无所有算什么。当一个人几乎不能自理时,如果仍能优雅得起来,那才是最大的成功!

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说,到了七十岁,我们应该能真正修炼好了自己的内心。这么看,爸爸已经做到了孔老夫子的标准。

后来我把这个评价告诉了爸爸,他缓慢地回答:“这样说不对。”我问为什么,以为我遗漏了或弄错了什么。他说:“没有做到。”

最后想引用一个我很喜欢的成功的定义。

美国文学家、思想家爱默生这样说:能够时常大笑并且心中充满爱;能得到智者的尊重和儿童的喜爱;能赢得真诚的评论家的赞许并能忍受虚假的朋友的背叛;能欣赏美;能看到他人的优点;能付出自己;能把世界变得更好一点——不论是以一个健康的孩子、一个花园小路、还是一个由你而得到改善的社会状况;能以无比的热情玩过、笑过、歌唱过;能知道哪怕只有一个生命因为你的存在而呼吸得更容易一些——这,就是成功了。

成功的名言警句

1、不大可能的事也许今天实现,根本不可能的事也许明天会实现。

2、我成功因为我志在成功!

3、再冷的石头,坐上三年也会暖。

4、任何业绩的质变都来自于量变的积累。

5、平凡的脚步也可以走完伟大的行程。

6、莫找借口失败,只找理由成功。

7、如果我们想要更多的玫瑰花,就必须种植更多的玫瑰树。

8、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9、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10、回避现实的人,未来将更不理想。

11、每天进步一点点。

12、成功一定有方法,失败一定有原因。

13、成功的人找方法,失败的人找借口。

14、成功跟借口是不会在同一个屋檐下的。

9.创新的定义 篇九

“创新”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熊彼得(SehumpeterJ.A)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的概念,他从经济角度,把创新界定为“执行新的组合”,指从新思想的产生到产品的设计、试制、营销和市场等一系列活动。熊彼得定义是将已经发明的技术发展成为社会能够接受,并具有商业价值的活动。随着社会进步以及对创新理论深入研究,学术界对创新的内涵有了深刻的认识,外延有了很大的扩展。把创新看成是一种追求创意的意识和一种勇于思索、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创新包括新的思想、学说、方法、理论和新技术,创新既包括事务发展的过程,又包括事务发展的结果。综上所述,创新是个体和群体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并用一些已知的条件产生出的新颖的有价值的成果和认识行为的一项活动。创新涵盖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和领域,如思想创新、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文化创新、教育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等等。但是综合起来可以基本归纳为三方面,即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智力创新。知识创新是技术变革的基础,技术创新可以拓展知识创新,并为加速知识创新提供技术手段,智力创新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保证。

本篇文章来自百拇医药网 原文链接:

10.“理想”的定义 篇十

有理想,人生才会有方向

有一次,凤凰卫视一位美女记者问我:“徐老师,你一直在为别人设计人生,请问,你自己在人生旅程中有过失落迷茫的时候吗?”

面对美女,我意气风发,说:“从来没有。因为我有伟大的理想!”

美女困惑地问:“理想……那你的理想是什么?”

“通过自己的工作,使别人活得更好。假如要说得具体一点,就是通过我在教育问题和职业问题方面的演讲、咨询、传播和写作让我的学生获得成功。这就是我的理想。”

我说的是实话。生活中,我也有烦恼的日子,也有郁闷的时刻,也有困倦甚至困惑的阶段,但我从来没有真正失去过人生的方向,从来没有放弃过心中的追求——因为我有“理想”:通过自己的工作影响学生,帮助他们获得幸福和成功。

找我咨询的美女记者是中国传媒大学的硕士毕业生,在凤凰卫视做制作人。做着做着,做出了困惑,因此来寻求我的帮助。我和她聊了一个下午,谈来谈去,谈的就是两个字:理想。

今日我们是否还需要理想?今日我们是否还有理想?今日我们应该如何定义理想?今日的理想对我们到底还有什么意义?

无理想,一切皆茫然

见过凤凰卫视的美女没几天,我就遇到了吴理想。

吴理想是北京一家工程大学管理系的博士后,她在这所全国排名前十的著名大学里,从本科读到硕士,然后读博士、博士后,学的都是管理。

然而,一直都在学习“管理”的吴理想却没有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居然跑过来找我咨询,问我她“应该干点什么”。

看着她那迷茫的表情,我说:“从本科到博士后,你读了十年。你把青春献给了你的专业,却不知你献身的目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是为了夺取政权、解放中国。而你献青春、拒欢乐,却不知道为何忙碌。读书而不知道目的,忙碌而没有理想,你读这个狗日的博士后干什么?!”

吴理想涨红了脸说:“我有理想啊,拿到一个博士后资格,至少可以在大学做教授……”

我说:“读博士后,只是一个手段;做教授,也是一个手段。关键在于你想通过这个手段达到什么目的,实现什么理想。天下教授、博士数以百万计,人人都想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做出点什么有价值的事情来。这就是目的,这就是理想,这就是你在读研之前就必须确立的前提。‘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今日的‘夏明翰’,不需要牺牲自己的生命就可以流芳百世,但你必须先确立自己人生的‘主义’;否则,你就是读到青春枯萎、生命凋零,也不会体验到奋斗的快乐,也难以获得成功的喜悦。”

吴理想的问题,是当今青年“理想缺乏症”发作的一种表现。没有理想,导致她没有职业目标;没有职业目标,导致她没有就业切口,导致她读完最高学位却不知事业的起点在何处,也就导致她的人生无法实现起码的应有的成功。

理想,既是天边璀璨的云,又是脚下坚实的路。

很少专门谈理想的我,面对吴理想缺乏理想导致的困惑以及凤凰卫视美女对于理想的追问,不得不就理想问题进行深刻思考,与大家分享我的理想之光。

理想的价值

让我先来讲一个给我不小启迪的关于理想的故事。

我有一个朋友叫壮志,在哈佛大学读管理期间,被哈佛商学院著名专家波特教授的一席话打开“命门”,从此确立了自己奋斗一生的方向,找到了理想。

波特教授说:“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取决于企业的竞争力。”

这句话陡然照亮了壮志曾经混沌的理想之路。出国前,壮志已经是一位有影响的政经专栏作家,总是在用自己的思想影响他人、影响社会,甚至影响决策。壮志是一个有理想的人。

但就在这一瞬间,波特教授的话语照亮了他哈佛求学之后要走的理想之路。从此,他迷上了如何提高中国企业竞争力这个话题。通过帮助中国企业提高竞争力来提高中国国家竞争力,为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贡献出一己之力。

毕业后,壮志回国担任起一家企业管理杂志的主编,成绩斐然。几年下来,他的事业也许进入了一个新的瓶颈,他的人生也许有着种种烦恼,但他的专业和事业、他的职责和追求、他的理想,不曾有任何动摇——通过对管理科学的大力倡导和深入研讨,帮助中国企业和企业家提高自身竞争力,从而帮助中国提升国际竞争力。

这就是理想的力量——它使一个人有了终生奋斗的目标和能源。

这也是理想的意义——它使一个人有了处变不惊的泰然和风雨无阻的意志。

这也是理想对于社会的价值——它让追求名利的个人把自身需求与社会共同价值结合在一起。

这也是理想教育在学校系统中存在的理由——它使一个人无论学什么,总能追求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总能追求成为作用于社会的人,而不是退化成一个迷茫失落、对社会抱怨的人。

重新定义理想

“理想?”吴理想涨红了脸说:“什么是理想?现在谁还说什么理想不理想?”

我理解,在今日的中国,因为种种原因,“理想”这两个字实在是一个令人难以启齿的词汇。但难以启齿的事情,往往是最重要的事情——否则你就不会憋屈着、压抑着、克制着、挣扎着要把它说出来了!理想,就是这样一个最重要的事情。

什么是理想?请允许我为吴理想定义一下理想:理想,就是做好最适合自己的、有价值的事情——至少,这就是我给大家重新定义的理想、新时代的理想。

吴理想如何实现她的理想?其实无非是找到某一个具体的产业、具体的职业、具体的岗位,甚至具体的管理命题,然后全身心投入进去,做到海枯石烂,做到地老天荒,做到功成名就,做到心满意足。这个过程,就是实现理想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理想!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有着博士后头衔的吴理想,她的生命也只有一次,也许比没有博士后头衔的人更短暂。吴理想的生命应当如何度过呢?当她回首往事的时候,她应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她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管理事业而奋斗。”

保尔·柯察金追求理想,挥着一把英勇的马刀征战;吴理想实现理想,其实只需带着一部iPhone上班。空虚迷茫的吴理想与幸福充实的保尔有着共同之处——他们都有杀敌的本领,但他们之间也有着天壤之别:保尔有理想,知道杀什么;吴理想没有理想,不知道what to kill。

我的理想之路

让我说说我自己的理想之路吧……

我在音乐学院读书时,就已经知道音乐学院培养的是音乐、艺术、文化方面的研究和管理人才。但直到有一天,我们在一个学期结业汇报时,一位老师亲切温柔地说:“希望你们中间,将来能够走出国家的文化部长。”那一瞬间,我感到眼前一亮,就像开了天眼似的,立即看见文化部长的椅子在朝着我咯吱咯吱地摇晃。我心里好开心啊——我看见,我能够以自己的努力,促进中国文化艺术的繁荣,让中华民族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同黄河水从天上奔腾而来,如同太阳从地平线冉冉升起……哪儿还有比这样伟大的理想更加迷人的事情啊!毕业后,我想方设法到了北大团委文化部工作,心中瞄准的,就是国家文化部长的位置!

这么多年,我的人生也许有过很多曲折变化,但我做文化部长的梦想从来没有变过!真的没有变过!虽然坐上那把椅子的可能性随着我年龄的增长变得越来越小,但我大学期间确立的理想、设置的那个目标——促进中国社会进步的理想——却随着我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强烈而真实。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写一篇文章,解答一个学生的咨询,甚至每次在新东方扯着嗓子“卖唱”,穿着草裙蹦跶,让学生在台下狂欢、晕厥,我都是在朝着自己这个人生理想前进!

理想以及与其相关的一切使我永不疲惫、永难停息。它还使我永不迷茫、永不放弃!

修鞋匠的人生理想

理想不是知识分子的专利。理想还是最普通的劳动者改变命运的秘诀和提升经济地位的法宝。不信,请看一位修鞋匠的人生理想。

也许还有比修鞋更加卑微的职业,但要找到比我的朋友陈经纬先生在菜场摆个违法小凳就地补鞋更加卑微的例子,肯定也是比较困难的。

但是,我的朋友、外地民工、补鞋高手陈经纬先生,硬是把这个卑微的事情做到了极限,做出了辉煌。在经历了无数的艰辛之后,他靠补鞋、擦鞋、修鞋,做成了千万富翁,让孩子进了北京最著名的小学,给妻子买了好几套住房,但与此同时他也陷入了人生的困惑——补鞋,难道一辈子就陷在这么卑微的事情里吗?于是他找到我咨询,寻找“生命的意义”。我曾经在《新东方英语》专栏里写过他的故事*,下面是这个故事的新进展。

几乎每次和陈经纬交往,我都会告诉他类似的话题:“生命的意义我不知道,这是上帝的事情。但我知道你陈经纬应该做什么:补鞋,也能补成补天的女娲,也能实现伟大的理想——继续补,用你的巧手,荣耀千万双疲惫的脚,这就是属于你的独一无二的伟大理想。说不定,生命的意义就在你对于理想的寻求中。”

经过将近一年、好几个回合的沟通,陈经纬终于理解了我的意思,他说:“是是是,某某公司在全国有三千家修鞋店,我完全可以击败它!”现在的陈经纬,踌躇满志,要从补鞋高手向着鞋业大王的宝座攀登。

我相信陈经纬能够做到三千家,只要他想。三千家店,这是一个伟大的理想。他已经有三家,再开三家不是问题……其实不必三千家,只要开到三十家,并把它们经营好,陈经纬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中国奇迹的参与者,就可以说是一个实现了理想的成功之人!假如他真的把修鞋事业做到了极限,还觉得不过瘾,还觉得有余钱可烧,他还可以去投资拍电影啊——对着姜文指手画脚,对着冰冰冷若冰霜,对着账本后悔上当。

理想可以在任何地方闪光;理想可以在任何职业燃烧;理想可以让月薪五百的人感觉像百万富翁那样满足;理想能够使百万富翁像街头乞丐那样谦卑。

对于修鞋的以及更多那些月薪五百的朋友们来说,理想是什么?和我本人以及那位哈佛同学一样,理想就是“做好最适合自己的、有价值的事情”。

修鞋的想去修卫星,这叫梦想,这叫“痴心妄想”,但也许可以实现——只是中间需要经历一个长长的通道,这个通道叫“教育”。而在陈经纬自己的修鞋职业通道与修卫星的漫长教育通道之间,那个能够使陈经纬先生更快、更好、更有把握去做的“最适合自己的、有价值的事情”是什么呢?

当然是修鞋!理想当然就是修鞋,修鞋当然就是理想——因为,陈经纬修鞋符合我老人家对于理想的定义:做好最适合自己的、有价值的事情。

理想是什么?理想就是“做好最适合自己的、有价值的事情”。但请记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完美,只有对于完美的不懈追求。而我们所有人都会死在追求理想的征途中。但是,当那个时刻到来时,假如你有理想,你真的可以自豪地说:我的一生,已经献给了我最能做的创造价值的事业——补鞋(陈经纬)、补课(俞敏洪)、补公司经营管理的漏洞(壮志)、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天(你、我、他、我们大家)!

不知从何时开始,谈论理想成了一件让人尴尬,而更多的时候让人觉得奢侈的事情。生命的变数和生活的残酷让人们看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难以跨越的鸿沟,于是人们选择了麻木或忘记:或将理想置于脑后,或将理想埋于心底,或干脆将这个概念从头脑中清除了出去,然后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无目的地奔波忙碌,在前行的路上不停地奋斗却发现困惑如初。既然抛却了理想的人生丝毫没有变得更容易,那我们就该回过头来好好想想“理想”的定义。理想到底是什么?徐小平老师说,理想就是“做好最适合自己的、有价值的事情”。那么,找一件适合自己,同时对社会、对人类有益的事情来做吧,相信你会找到生活的方向,进而体验到为理想而奋斗的快乐。

上一篇:给奶奶捶背小学作文下一篇:2024年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