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周边综合治理总结

2024-08-17

校园周边综合治理总结(精选7篇)

1.校园周边综合治理总结 篇一

五十一团中学校园周边环境治理(2013-2014学年工作总结)

一、牢记指导思想

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巩固以往整治的成果,以深化安全文明学校的创建工作为工作重点,切实落实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工作方案,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做好周边工作,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下,集中时间、力量,有步骤、计划的对本校周边环境全面整治,为全校1965余名师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工作氛围。

二、把握工作目标

我校整治校园周边环境的总体目标是:校园内外一片安全有秩,控制各种案件发生,网吧、小贩远离校园经营,各种车辆有序营运,师生安全感和对社会安全的信心十足。教书育人环境有所改善,争创佳迹。

三、具体工作措施

1.保证校门口的交通畅通和安全。

2.禁止查处了校园周围的各种小贩和它们出售的若干三无产品及可能给学生带来传染病等危害的小卖户,组织专干人员进行检查监督。

3.坚决打击了校园周边的有学不上,有业不就专门盯着学生的一些未成年的社会底层游民,做到了有事处理、无事安全教育工作。

4.禁止了网吧和游戏室对学生的干扰,班主任做好了宣传教育,并能实施有效的监督制度。

四、今后打算

5.完善机制,坚持长抓,形成局面。

6.深化创安,创建文明,加强教育,发挥法制校长专长。

7.再接再厉,毫不松懈,牢记责任,争创佳绩。

总之,我们要充分运用安全文明创建这一载体,深入开展安全文明校园的创建活动,加强文明建设,教育师生在校做文明生,在社会做文明人,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的职能,认真开展好法制教育活动,使活动内容深入人心,打动人心,扎根人心,努力创设一个稳定、和谐、文明、的校园周边环境,为学生的发展学习作出贡献。

五十一团中学综治办

2013年9月

五十一团中学校园周边安全治理

五十一团中学综治办

2013年9月

2.校园周边综合治理总结 篇二

1 校园周边环境现状及分析

1.1 无证饮食摊点围绕校园周边道路

四塘校区处在城乡结合部,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的搬迁和新生逐年入驻, 四塘校区从原有的1200人在校生增加到3000余人, 随着在校师生人数增加, 对餐饮的需求也不断上升, 很快以四塘周边村民为主经营的各种饮食摊点拔地而起, 迅速“包围”了学校周边道路。据调查, 除2家砖瓦房结构的摊点持食品卫生许可证经营外, 其余摊点均为无证摊点。无证摊点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及安全隐患。

一是存在食品安全隐患。无证摊点以价格和便利为主要卖点, 商贩在路边供应廉价食品, 不愿意在饭堂排队打饭的学生可以买了就走, 调查显示:无证摊点出售的食品价格低于学院食堂20-30%。为降低生产成本, 商贩们所选购的食材含地沟油、劣质肉类的可能性极高, 走近摊点便可看到食材胡乱堆放, 生熟食材没有分类放置, 就餐场所没有防尘、防蝇、防鼠措施, 收银及供餐均为同一人等完全不符合饮食场所标准的现象。

二是影响校园环境。校园周边环境“脏、乱、差”是无证摊点带来的一大棘手问题, 卫生问题如流动的水果摊点削下的甘蔗皮、菠萝皮随意堆砌在校园道路旁, 早餐出售豆浆、包子的摊点没有在道路边设置垃圾桶, 学生随手将塑料袋扔在沿途的草丛等。从远处鸟瞰整个校区, 道路两边聚集的木房、瓦房、简易支架, 里面搭配锅碗瓢盆、炉灶、酒瓶等物品与学院平整的道路、整齐的绿树形成了反差, 一定程度影响了校园环境, 扰乱学院人文气息。

三是存在学生人身安全隐患。无证摊点的经营吸引着四塘镇的人员到校园周边消费, 由于我院校园为“开放式”, 闲散人员及社会青年通过校园道路进入周边摊点消费我院无法控制。学院曾发生两类代表性事件, 一是夜间喝醉酒的社会青年在校园道路上调戏女学生导致双方冲突的伤害事件, 二是无证摊点的摊主收费与约定的不一致导致与学生发生冲突的伤害事件, 这两类事件2007-2013年以来共发生过7起。

1.2 无证三轮车在校内道路行驶

四塘校区地处城郊结合部面积较广, 且校区距周边的街道有一段距离, 学生出行存在一定的不便, 四塘镇周边村民以此为商机到学院道路内“搭客”经营。经调查, 这类三轮车大多为附近居民私人使用车辆, 先前多为运货物用途, 并没有取得人员运输资格, 车辆也没有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查和维护。三轮车在校园内经常超速行驶, 校内发生过两起因三轮车经过减速带不减速而将车内乘坐在边缘的学生震出车外摔倒在地, 三轮车车主扬长而去的案例。经统计, 随着在校师生人数的增加, 长期在学院校内“搭客”的三轮车从2007年5辆增加为2013年11辆, 车主没生意时就在校园食堂门口附近吆喝, 或躺在绿化带上打牌、睡觉。

1.3 存在周边村民骚扰学院的情况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新校区,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因历史遗留问题导致四塘校区与周边居民存在“土地权属争议”, 土地纠纷也常常会影响到师生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2008年7月曾发生四塘村居民砍伐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驾驶学校教练路两旁的树木, 称:“砍自己家门口的树有什么不可以?”2011年4月发生了村民进入校园聚众闹事, 在公安机关和辖区派出所出动了400余警力的帮助下才及时制止, 避免了事件进一步激化。2013年村民到学院汽车系教学楼附近挖坑, 称要在自己的地上“建鱼塘”, 兴宁区调节办及政府工作人员出面制止才得以解决。除了学院和村民之间的土地纠纷, 周边村民、无业游民骚扰学生的事件也时有发生。2013年5月份,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两名学生在通往汽车楼的斜坡处遭到三名社会青年的抢劫, 一名学生拒绝交出手机, 在与社会青年反抗的过程中手被刀划伤, 保安人员接到报案及时赶到才避免了更大伤害的发生。

1.4 存在外来人员入室盗窃案件

据调查, 学院周边地区是外来人口聚居地, 人员构成复杂, 流动性大, 无业闲散人员较多。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学生的物质生活也有了改善, 体现在学生大都拥有高价电子产品如大屏幕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等。由于学生缺乏社会生活经验且安全防范意识不强, 四塘校区地处城郊结合部开放式的校园环境给一些流动作案的不法分子在学生宿舍入室作案提供了便利条件。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监控系统数据显示:2009-2013年年均发生入室盗窃案件20起以上, 其中一半以上经过失主辨认:均为不认识的社会青年撬锁或“溜门”进入室内盗窃。2011年曾发生3名江浙一带口音的三名女性嫌疑人以批量推销文具的理由为名, 骗取一个女生宿舍合计约14000元的现金。

2 加强学院周边环境治理的意见和建议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周边治理状况在区内高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根据学院走访其他高校的调查情况来看, 针对地处市中心, 城郊结合部和郊区三个典型地域的高校, 笔者结合学院近年来的做法和经验, 提出情况类似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地处城郊结合部的“开放式”校园几点周边治理方法。

2.1 加强学院自身硬件建设

调查表明:周边治理问题大多集中在学院道路周边无证摊点带来的饮食、人身安全隐患上, 因此针对无证饮食摊点的开展专项治理是我院周边治理工作的核心。2007、2010、2013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学院周边的无证摊点分别为:16家、38家、9家, 该数据变动很大的一个原因是源于学院自身的硬件建设。07年学院四塘校区刚刚建成, 全院3000名学生仅有一个食堂提供餐饮服务, 餐饮供应比较紧张。观察到这个“商机”后, 四塘校区道路两边的无证摊点如雨后春笋一般迅速增长, 由于学院没有执法权, 无法对这些临时搭建的饮食摊点进行拆除, 因此至2010年9月开学初, 无证摊点一度发展到了38家。学院外请执法部门执行了“拆违”行动, 后发现“拆违”治理队伍前脚刚走, 无证摊主后脚便立即搭好了临时的经营建筑, 外请执法队伍治理效果并不明显。

针对此情况, 2009年起学院加大了硬件建设, 在四塘校区加建了中二区食堂后, 2010年在食堂内引进了大量米粉档、麻辣烫、糕点、水果酸品摊、奶茶店等元素丰富的饮食品种, 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同时对入驻经营的商家提供摊租的优惠, 降低食堂内个体摊主的经营成本, 拉近与无证摊点同等商品经营的价格;学院食堂内开展岗位大练兵及硬件更新行动, 一是提高食堂员工素质, 以优质服务赢得学生欢迎, 二是以教育厅“卫生优秀学校”评分标准为依据, 投资改善了食堂加工间、配菜间、熟食间等一系列硬件设施, 提高食堂工作效率。三是以聚集人气为目的, 学院2013年在中二区食堂安装了水冷空调, 并将食堂照明灯延至10:00才熄灯。在“价格战”与“优质服务”的作用下, 学生们通过对比自觉远离了周边无证摊点, 三五成群到食堂内自习或开展社团活动, 经过近4年的治理,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初步获得了治理周边无证摊点的初步经验:即不断完善硬件建设, 提高校园服务师生能力。这一经验较好的解决了校园周边治理的核心问题。

2.2 开展警民共建, 加强安保队伍建设

周边治理仅仅依靠学校自身的力量远远不够, 地处城郊结合部的学校由于地域偏远, 执法力量鞭长莫及, 很容易成为俗话说的“三不管”地带, 因此学院应加强沟通, 主动联系相关执法部门取得更多的帮助。

2.2.1 开展警民共建建立校园周边群防群治体系

学院2009年与四塘派出所开展警民合作, 共建了“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四塘校区警务室”, 2011年、2013年投资购买了两辆警用的电瓶巡逻车, 由派出所派员到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内在夜间定时开展巡逻, 巡逻工作一是增加了学院在校师生夜间的安全感, 二是达到震慑校园内及周边闲散人员的效果, 三是便于对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治安工作就地开展指导。警民共建拉近了公安机关、学院和周边群众的距离, 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以此契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良好的群防群治体系, 公安机关、学院师生和周边群众能达成一致, 自觉举报和抵制不良行为, 减少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 逐步形成共同维护四塘社区安稳的大群体。

2.2.2 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安保人员的综合素质

学院地处城郊结合部, 保安人员的配置上相比市区要匮乏, 原因有二:一是年轻人不愿在离城市中心较远的地域就业, 大多想在城市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 二是学院每年的经费有限, 分配到每个保安岗位的待遇难以满足年轻人的经济需求, 保安队伍老龄化问题十分突出, 据统计有40%以上的保安年龄在55岁以上。因此学院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 应当以队伍建设为抓手, 不断开展培训提高安保人员综合素质。一是要树立安保人员的服务意识, 加强职业道德的培训, 提高安保人员的职业素养, 加强其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要加强安保人员业务技能培训, 定期考核安保人员的职业技能、工作态度、面对突发状况的应急处置能力等, 提高安保人员的工作效率;三是要改进安保工作模式, 将“人防、物防、技防”三者有机结合, 改变过去单纯依靠安保人员巡逻的做法, 利用监控等科技手段主动预见可能发生的状况, 及时反应、科学处置, 实施高效管理。

2.2.3 联系有关部门, 联动开展全面治理

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对一个高校来说, 无论从内部还是外部的角度都不是一、两个部门能解决的难题, 因此高校应加强联系、多管齐下、集思广益、人人参与到解决这个难题的行动中来。

对外加强联系, 主动寻求职能部门的帮助。教育部明确提出了各个学校要建立起安全防范体系的要求, 各地部门和各地学校要建立和健全安全组织机构。学校归根到底是一个供学生学习成长的场所而非政府职能部门, 想要从根源上解除问题, 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 因此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应积极联合工商、质检、城管、卫生、公安、消防等执法部门开展整治工作。如联合工商部门加大对周边摊点经营许可证、税务登记证、营业执照等证件的检查力度, 无证摊点一律坚决取缔;联合卫生部门检查周边摊点的食物是否来自正规渠道、食物是否新鲜、油品是否合格、食品从业人员是否持有健康证、饮食摊点的卫生和餐具消毒情况是否落实等, 在检查中及时取缔无证经营的摊点并加大处罚力度, 做到不走过场, 把校园周边环境治理作为一项长远和重大任务来抓, 才能有效解决校园周边环境的痼疾。

对内形成合力, 集中力量开展治理。在周边治理的过程中,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充分调动了院内所有相关部门的力量, 形成了治理工作的合力, 如党委工作部开展宣传, 张贴横幅海报警示标语全面宣传学院治理周边环境的力度和决心;后勤保卫处加大日常巡逻和监督的力度, 对校园道路范围内的临时摊点坚决予以驱赶、制止, 不断净化校园内部环境;学生工作处和各系加大班会、专题学习会的力度, 并将是否到周边摊点消费作为评定奖学金的依据, 加大学生群体自我约束的能力, 提高学生参与周边治理工作的自觉性。此外,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行政职能部门还开展夜间联动值班, 所有参与值班的老师在值班过程重点检查周边无证摊点有无学生在内消费, 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做出硬性的规定和要求, 收货了一定的治理效果。

2.3 加大汇报力度,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土地纠纷是很多高校在搬迁过程中都会遇到的棘手问题, 四塘校区在建设的过程中, 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周边村民对土地使用权的争议, 学院与周边村民共用道路产生摩擦、周边村民时常骚扰学院师生。这些历史遗留问题仅仅依靠学院的力量很难彻底解决这些问题, 只有加大汇报力度、及时向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汇报才能引起职能部门的重视, 加快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步伐。学院应每一年度、每一季度都形成相关情况汇报, 争取尽快解决历史遗留的“老大难”问题, 促进学院健康、快速发展。

2.4 加强内部管理, 做好学生安全教育

学院应内外治理双管齐下, 以内部治理为主, 主要是加强学生教育, 让学生自觉抵制无证摊点, 只要从源头切断周边摊点的经营来源, 就能有效驱散这些校园周边的顽疾。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具体做法是:一是以大学生安全教育课为主, 专门开设了周边治理专题, 增加案例予以警示;二是系部、班会教育为辅, 定期开展周边治理教育, 出版简报、板报加强宣传;三是开展专项宣传, 邀请学生队伍测算食堂菜价的合理性, 学生亲身参与后发现100块钱很难买到丰富的菜式, 通过实操, 学生们实际体会了食堂菜价高于无证摊点的理由, 以此为契机学院大力开展宣传教育, 告知学生无证摊点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由于学生群体实际参与其中, 宣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除针对学生群体的教育, 学校本身也要建立更完善的管理制度, 如严格执行车辆来访登记制度, 控制外来车辆进入校园, 确保师生安全;严格执行宿管登记检查, 对外来人员来访要进行登记并加强检查, 禁止闲杂人等进入学生公寓, 发现学生公寓周边存在安全隐患应立即整改, 确保学生人生财产安全。

3.校园周边的社会微环境 篇三

笔者在北京一所中学进行课题调研时,惊奇地发现这所学校两个门口安装的居然都是“双重的校门”:在高大的铁栅栏大门里面1~2米处又增建了一道半人高的铁栅栏。很多人在初次看到这种校门时都颇为不解,并生出连串的疑问。在校门之内为什么又加上这么一层呢?

原本这所学校只有那道高大的铁栅栏大门,但是后来学校发现这种方式存在问题。学校从早晨上课后到下午放学前实行校园封闭管理,不允许学生外出,校外人员也不得入内。但是,学生和商贩仍能从栅栏缝隙里互递钱物进行交易。只要学生冲着马路对面的店铺喊上一声,店主就会把学生要的东西送到门口。由此,校园封闭管理的目标就打了折扣,校方于是在正式大门里面增建了这道半人高的铁栅栏“防火墙”,并规定学生不得跨越。

学校为什么要这样煞费苦心呢?道理似乎很明白:保证学校安全,保证学生人身安全,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校方不想让学生“出事”,尤其不能让学生在校期间惹出麻烦。

这样一种教育行为和管理方法反映了教育者的良苦用心,以及对学生可能受到的来自社会的不良影响的担心。实际上,不只是这所学校,在很多教育者的头脑里,都普遍地相信校园周边环境对青少年学生有不利的影响,于是只好实行封闭式校园管理,试图“阻断”或“杜绝”校内外的联系和互动。这所中学建起的“双重校门”就是一个典型的象征,折射了我们对“复杂的”(潜台词是“纷繁杂乱的、甚至带着几分邪恶的”)社会所带来的不良影响的忧虑,更折射了我们的期待,那就是希望青少年学生能在学校这方“净土”里健康成长,最好永远都不要掉进社会这个“大染缸”。

在校期间,是可以封闭管理,其他时间呢?学生并不总是呆在学校里(或家里)且有成人监管的。放学后,学校周边的胡同、街道、公园……到处都是穿校服的学生在活动。至于周末,他们的活动区域就更大了。显然不可能把孩子的活动只限制在某块“净土”上,他们总要走向社会,而且不是将来才这样,现在他们就要接触社会。因此,这种“双重校门”颇有些反讽的意味:再多的栅栏校门,也挡不住内外互动,阳光以及恶风依然会从缝隙透进来;同样,这种“双重校门”还会引发我们反思的价值:校园周边环境对青少年就只有不良影响吗?我们能将社会的不良影响“拒于校门之外”吗?为什么认为学生毕业后才走向社会,而不是现在?

校园周边环境问题:所谓“整治”

就像这种“双重校门”所潜在意指的,校园周边的环境存在问题,而且这几乎是各方的共识。长期以来,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乃至全社会一直都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问题大伤脑筋,政府部门也一再颁布各种政策、法令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肯定的是,每次努力“整治”时都是有明显成效的。然而,实际问题的复杂性远非很多政策的制订和实施者所料及的,这些问题也并非采用“治理”或“整治”的思路所能完全解决的。

当社会亟待解决这个问题时,很多学者能提供的也只是这类“整治”论调,很少人对此认真地做调查研究。目前,大多数文章往往是学校里从事思想政治或者学校治安工作的人员有感于实际问题而发表的经验之论,他们对校园周边环境的“乱相”的描述大体一致,往往把问题的原因归结到不良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上。这种不良的校园周边环境会让学校里的儿童青少年出现健康问题、安全问题、犯罪问题,甚至沾染上黑社会习气。为此,这些文章建议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我们从这些文章中能获得的往往是尽人皆知的道理或生活经验而已,而仅有的几份研究报告却是关于校园周围噪声、区域规划之类的调查分析。

综观现有研究,大都很少使用明确的理论框架,也很少深入分析校园周边环境对青少年学生学习和社会化的深层影响,更谈不上对,个体与环境互动机制的分析。国家已经颁布了各种政策法规要求治理校园周边环境,然而,很少有研究者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和调查结果。目前,之所以少有深入研究,可能在于缺乏这方面的理论建构,特别是没有找到对现象能够加以良好概括的学术性概念,没有学术的话语,就无法进行学术的思考和探究。

作为社会微环境的校园周边环境

“校园周边环境”这个通常的提法,主要是指以学校为中心的,且是在周围某个范围内的区域。“治理”过程中关心的重点是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例如,学校周围的网吧、娱乐场所要搬走等。此外,还应看到,校园周边环境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环境。例如,街道、景物都有其文化含义,商铺、公园都折射着社会百态。无论是把校园周边环境视为自然地理环境还是社会文化环境,都应认真探讨成长于其中的青少年与这种环境的关系,探讨环境的社会心理意义和教育价值。然而,在现有的社会心理和发展心理的研究中却很少考察作为青少年成长的直接环境的校园周边环境,这种环境恰恰是长期被我们忽视的“社会微环境”的典型样例。

涉及到环境或背景对个体的影响,我们通常想到的就是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等方面的变量,而“社会”往往被视为宏大的背景,只作为我们讨论经验研究结果时的背景因素,弥散于很多研究报告的“讨论”部分,好像社会就是个体直接能面对的家庭、学校等系统之外的那个远远地存在着但很难清晰定义的远端因素,很少有研究者认识到社会也可以是我们清晰可感的、直接生活于其中的环境系统一——社会微环境,更少有实证研究考察这种社会微环境及其与个体发展的关系。为此,我们在认真批判现有理论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微环境”理论,并认为校园周边环境就是一种社会微环境,它涉及个体能直接参与的校园周边的社会物质和文化环境及其中能与之发生互动的他人。当学生放学走出校门后,就踏入了校园周边的社会微环境中,街道、店铺、公园、广场等都构成了他们存在的环境,并为他们直接感知和体验,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与想法。

社会微环境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将改变我们关于个体发展或社会化环境的观念。例如,在校园周边环境“治理”论调背后隐藏的观念是,环境中恶的、消极的因素必须被排除,不仅校园,而且其周围都要是净土一块。然而,如果把校园周边环境视为社会微环境,视为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一部分,视为青少年了解社会的窗口和舞台,那我们就不能简单使用“排除”或“整治”(即使整治,对象也不仅是校园周边,而是整个社会的治理),这种否定性思维来看待环境的影响,更应该以双向的、互动的、生态的、适应的观点来看待青少年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和结果。如果以这种观点来看待人与环境的关系,校园封闭管理的举措或许只是教育者一厢情愿的、简单化的做法,试图使青少年不接触社会,肯定会妨碍其健康的社会化。

总之,社会微环境理论的提出,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校园周边环境的心理意义和教育价值,从而将其纳入学术研究的领域。基于明确的理论框架,我们以北京市东城区一所完全中学为对象,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研究了校园周边社会微环境的特点及其与青少年发展的关系。下文结合其中有价值的发现,讨论如何从教育的视角来看待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

关于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的教育视野

校园周边环境作为青少年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之外接触最多的环境,引起关注的通常是它的消极作用,它对青少年社会化的积极意义并未得到重视。然而,上述调查研究的结果促使我们重新反思这种环境的教育意义以及我们应该采取的立场。

1纠正“简单化”的认识和做法

如同前面分析指出的,我们对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关系、青少年与周边环境的互动关系的认识存在偏差和“简单化”倾向。例如,校园封闭式管理的做法就试图阻断这种关系,而非建立良好的关系。在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上,从目标到工作方法都缺乏深入的依据。我们的调查表明,青少年在校外活动的地点,距离学校的平均距离超过5公里,只有约12%的青少年在距离学校500米以内的场所内参与活动,大多数人都在更大范围的区域内活动。也就是说,这个校园“周边”并非我们想象的是完全在校园附近,而是一个相当大的区域。由此,只是整治校园周围100或200米内的环境,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也就是说,社会治理的意义或许更大,然而社会治理的成本和复杂程度都是无比巨大的。因此,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应该适当调整。

诚然,保持每个学校最近的区域内有良好的环境是十分必要的,现在的“整治”似乎不可废除。但是,在此基础上,应该重视建立学校与社会的良好互动关系,积极开展青少年与学校附近社区的互动,鼓励青少年了解和适应社会,而非简单通过“双重校门”或封闭管理对待青少年。

2校园周边环境是不可或缺的成长环境

首先,校园周边环境为青少年提供了“多样性”的活动场所。我们的调查表明,青少年所参与的社会微环境既包括封闭性的场所(如运动场所、图书馆、书店、饭馆),也包括很多在空间边界和功能上并不是很确定的开放性场所(如街道商场、回家或上学的路上)。这些场所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各种需要,也提供了他们接触和了解真实社会的机会。其次,这些场所还具有相当的“不可替代性”。很多场所的功能学校里无法实现,学生的各种需求不可能完全由学校满足;而且很多学校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也没有帮助和引导好学生。例如,有的学生放学后,在一块刚拆迁平整好的地方结伴踢足球——找一个空的矿泉水瓶子当球踢,踢烂了再回家。他们之所以这样,只是因为学校一放学就“净校”,无法使用学校的操场,而且学校里的足球不让带出来用。很显然,这种教育制度的安排并非总是以学生的发展和需求为导向的。校方的理念是,放学后学生的监护权就应该尽快转给家长,以免出了问题学校承担责任。可问题是,学生并非在放学后立即得到了家长的监护,而是进入了一个没有任何成人监护的校园周边环境里。在这个既非学校,也非家庭的地方,学生们只好自主、自立了。

3校园周边环境中的风险与缺憾

首先,恰恰因为缺乏监管和指导,学生在校园周边环境的活动,可能会遭遇到一些风险。例如,他们会去不该去的地方,做不该做的事情。

其次,由于校园周边环境是缺乏设计的,也并不是专为青少年服务的,因此存在很多缺憾,并非总是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例如,我们的调查表明,青少年喜欢开展的兴趣活动与实际从事的活动“脱节”。虽然谈到兴趣爱好时青少年较多地认为自己喜欢那些旨在促进自身素质提高的“学习性”活动,但实际上他们在社会微环境中参与较多的却是单纯的“放松性”活动。这主要因为环境条件所限,譬如想学电脑却没有。由此可见,校园周边环境是需要设计的,学生的活动也是需要指导的。

4校园周边环境是青少年群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我们的调查表明,青少年通常(70%以上的比例)是“结伴”一起在校园周边从事各种活动的。同伴以同班同学和同性朋友为主,当然也不乏(甚至亲密的)异性朋友、校外人员等。他们喜欢和同伴在一起的主要原因是有共同语言,同伴群体提供了调节情绪的避风港,是他们形成和表现青少年亚文化的必要条件。调查还表明,这些青少年大多是在周末和每天放学时参与活动,其他时间较少。在这些时段,在校园周边各种场所里,学生不再处于教师和父母的控制下,获得了“自在”的空间。可以说,校园周边的微观社会环境是青少年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域,是他们人际交往和互动的舞台,是增长社会技能、获取交往经验的重要背景,它提供了家庭和学校所未能提供的真实社会经验。

5校园周边环境的价值凸显了现有教育制度设计的不足

青少年生活在一个成人主导的社会里,这个社会里各种场所的安排基本都是为了成人的需要。例如,成人为了沟通交流的需要,可以到茶馆、酒吧等场所,而青少年则不适宜去,而学校同样是为教师所主导和控制。虽然青少年在学校度过很多时间,但那只是一个学习的场所,几乎没有心灵成长的空间,更没有私密的空间,因为学校为无所不在的权力控制着。

就如程天君指出的,在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与管理中,存在一种“尊崇细节”的传统和流行做法,借由纪律和日常规范,权力在向无穷小的“小事”的浸透过程中获得了无限胀大的支点与机制,因而形成一种“无所不在”和“时刻警醒”的微观“权力物理学”。这种显微镜式与如影随形式的纪律规范机制在操持学校井然有序运转的同时,也把它塑造成一个窒闷的自我维系的权力规训空间:“自身而心”的权力规训目标,“以小见大”的权力规训机制,“亦得亦失”的权力规训效果。可见,虽然我们强调学生要全面发展,重视个性与社会性发展,但是学校里根本没有这种空间和时间的保证。所有的时间都要学习,所有的空间都被监督和控制着。传统的学校制度安排和环境设计,只是保证了学校是适合课堂学习的场所,而不是个体心灵成长、人际沟通、个性社会性发展的理想地方,校园周边环境恰恰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我们的调查也表明,青少年“渴望”拥有这种自主空间。他们参与校园周边环境的主要目的是为放松心情和了解社会等,而且现有的学校和家庭教育没有充分满足这些诉求。因此,青少年要求学校和家庭增加他们的自主空间和时间,满足其成长需要。

6创设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

就像要保护自然环境一样,我们也要为学生的成长创设良好的校园周边社会微环境。基于我们的研究结果和理论思考,提出如下建议:第一,校园周边环境问题并非只是“整治”了事,它本质上不只是社会治安或环境治理问题,更是教育问题、心理学问题和社会工作问题。第二,政府在治理校园周边环境时,可依靠的并非只是公安、城管等,更要吸纳教育者、心理学工作者、社会丁作者、青少年问题专家等参与。第三,学校应该给青少年提供更多的课外活动,但并非为了提高成绩,而是为了促进他们社会化,促进成长和发展。第四,学校的功能并非只是一个学习场所,不应该过分强调对学生的“监控”,而应该增设适宜的“社会化”场所,让学生有心灵成长的空间、人际交流和情绪表达的空间。第五,应该建立健康的同伴自主的群体组织,而非一切组织均由教师或辅导员等成人控制。第六,吸纳社会力量,帮助学生现在就走向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而不是关上校门,等他们毕业后才走向社会。

总之,对于校园周边环境问题,教育部门更应该采取“教育的”而非“治理的”思想,关心的重点应该从“环境问题”转向“社会微环境下人的发展问题”,工作重点应该从“校园周边环境治理”转向“促进青少年在校园周边环境中健康的社会化”。研究者,特别是教育领域的专家亦有责任担当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为我们理解学生,特别是青少年成长与校园周边乃至其他环境的关系提供有价值的学术洞见。

4.校园周边综合治理总结 篇四

一年来,我校在区教育局和修文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要求,学习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六条措施》和《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八项措施维护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为了优化校园育人环境,确保广大师生员工安全,我校结合学校及周边环境的实际情况,充分做到“内治”与“外治”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管理与教育相结合,有效地规范了学校及周边环境,集中整治了学校周边环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了校园及周边环境的安全与稳定,切实维护了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促进了校园秩序的文明,周边环境的改善。具体措施是:落实八项制度,创建“平安校园”。

一是落实学习制度。及时学习上级有关的指示精神,把握好内涵,领会好实质,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是落实领导责任制。成立创建“平安校园”工作领导小组。坚持“一岗双责”,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既要做好分管的业务工作,又要切实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安全工作;

三是落实工作责任制。学校与班级、处室签订了综治安全、消防《目标管理责任书》,建立和完善了学校制度,各项工作职责到人、责任上墙、责任到位;

四是落实监督检查制度。成立由校长为组长的监督检查小组。定期召开例会,汇总情况,研究解决办法,提出具体要求。检查工作中坚持“三结合”:综合检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突击检查和日常检查相结合,抽查和自查相结合,确保学校安全工作无疏漏、无死角。

五是落实信息反馈制度。学校严格执行安全工作信息反馈制度和信息通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向上级汇报和向全校师生通报情况。

六是落实宣传制度。学校利用主题班(队)会、校会、升旗仪式、校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电视等途径,做好对学校安全工作的宣传。通过宣传,营造一种全员参与,齐心协力,共建安全有序校园的良好氛围。

七是落实家长联络制度。进一步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对学生实行在校时间的监控和应上学时间的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与家长取得联系。充分利用公开信或校信通等形式及时向家长通报,争取家长的配合与支持。

八是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疏于职守,思想不重视,工作不落实,措施不到位的;对缺乏大局观念、不服从统一指挥和调度,推诿扯皮的;对缓报、瞒报和漏报工作实情的;对造谣传谣,迷惑人心,影响学校安全稳定的都要进行严肃查处。所做的具体工作如下: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领导班子认真学习了上级《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的通知》和市教育局关于创建“平安校园”工作的会议精神,成立了“综治领导小组”、“平安校园”、“平安家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了相关制度,实行了平安创建责任制和安全责任追究制。

二、积极悬挂创建“平安校园”的安全宣传横幅和标语,通过宣传橱窗、墙报、小报、广播电视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宣传掀起创建的高潮。积极组织教师学习文件精神,营造平安创建的良好氛围。开展了以交通安全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要求家长配合学校抓好孩子的安全教育工作,培养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三、每周坚持升国旗和国旗下讲话,学校领导和老师经常利用国旗下讲话进行安全教育,班主任时常利用晨读和班队会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四、学校与每位班主任签订了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责任意识和岗位意识。并与学校考核相挂钩,强化管理,使学校安全管理网络覆盖到校园的每一个区域,每一个角落。

五、通过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我也有责”的主题班队会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扩展了学生的安全常识。三月底在全校举行了交通安全的图片展览,组织学生参观,全校召开了以安全教育为专题的班队活动。

六、及时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重视子女的安全教育。结合安全教育主题和节假日,向家长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告学生家长书》,并通过家长会等途径向家长传递信息,使家长充分了解我校创建“平安校园”的具体活动,提醒家长们在家里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组织中高年级的学生开展进营业性网吧的危害性的专题讨论,揭示其危害性,教育学生不进入网吧、游戏机房、舞厅等未成年人禁止入内的场所,并组织教师进行检查,引导孩子利用学校网站上绿色网站、健康网站,学校更多的收集信息的方法。针对毕业班学生的特点,学校开展了争做合格毕业生的主题教育,引导学生遵纪守法,刻苦学习,争取以优异的成绩和出色的表现升入重点中学。

七、结合安全教育日,我校每期要开展安全教育周系列活动,结合“6·26”禁毒日,组织学生参加禁毒知识的宣传。坚持不懈地开展“校园拒邪教”活动。及时处理好教职工群体中的各类矛盾和学生家长对教育问题的反映,认真落实教师群体师德创优活动中的各项措施。积极发挥家长委员会的监督作用,虚心吸收家长对学校办学的意见和建议。

八、重视学生和老师的法制教育,卫生纪律教育,行为养成教育,聘请相关人员进行了法制教育和卫生健康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上半年邀请市检察院张永胜检察长来校进行法制教育报告;以提高学生和教育工作者的法制素质为重点,积极开展法制教育和依法治校工作,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学校法制教育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我们在教师中开展的法制教育要求从加强师德入手,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并能严格执行。

九、加强了教师值日和学生值岗力度,维护校园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保护师生安全。针对学校及周边面临交通要道的实际,学校配足值日值周教师在校门口、马路上、公交车站维持秩序,值日值周教师在送走最后一位学生后方可离开。同时劝阻流动设摊者离开,教育学生不买小摊小店内的不洁食品和饮料,防止食物中毒,严厉打击侵害我校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十、经常性地进行治安防范检查和安全隐患检查,即查即治,不留隐患。在贯彻《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内容时扩展学生法律知识。时常对学生进行防交通安全事故、防溺水、防中毒,防煤气中毒、防盗、防触电、防敲诈勒索等教育,下发了安全教育的相关资料,出刊了安全的黑板报和小报,各班积极开展了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班队活动,通过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新蕾电视台向学生宣传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十一、发挥党支部的纪检作用,加强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学校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教育。严格规范教育收费制度,提高学校领导办事透明度,切实保障家长的知情权。加强对教职员工的思想教育,重视教职员工赌博问题的专项治理工作,提高教职员工的法制意识和守法的自觉性,深入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十二、在努力抓好校园内部安全管理工作的同时,积极搞好校园周边综合治理,“抓整改、保安全”为主题的“百日安全无事故”竞赛活动。“活动”期间都认真组织安全检查,查事故隐患,抓隐患治理,保人身安全,促教学发展。全面顺利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结合上月在全市开展的中小学交通安全宣传月活动,学校积极按上级要求做好各项宣传教育工作。

十三、严格做好秋季肠道传染病和红眼病的预防工作。制订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成立了预防和控制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全校教职工提高认识,不得掉以轻心,利用好消毒用物品,对学生进行肠道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学校及时编印了有关肠道传染病、红眼病预防和控制的宣传资料,分发到学生手中,并要求给家长学习宣传。由于综治工作常抓不懈,各方面情况良好,本年无一起火灾,无一起交通事故,中毒事件,无一例溺水及其它重大事故,无一人越级上访,师生中无违法犯罪现象,无法轮功参与者。学校教学秩序良好,学生中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教师勤奋敬业,务实争先,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十四、积极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坚持以家庭为主体,进一步增强全体教职工家庭的“五个”意识,即增强家庭成员的懂法守法意识,安全防范意识,健康文明意识,和睦相处的意识,男女平等意识;努力营造“五个”环境,即安定有序的治安环境,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诚信友爱的人际环境,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要求教职员工家庭做好“六防”和实现“六无”即防拐卖、防盗窃、防抢劫、防隐患、防欺诈、防艾滋;无犯罪、无邪教、无超生,达到“四个更加”即家庭成员更加充满活力,家庭更加和睦美满,社区更加优美文明,社会环境更加和谐稳定为总体目标。

通过一年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今后,我们将在办事处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支持下,不断改进工作,完善措施,将学校综合治理工作和创建“平安校园”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创建良好的平安环境、和谐校园。

龙兴初中

5.c18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总结 篇五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及周边治安管理,维护学校及周边环境的良好秩序,扎实推动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深入开展,保障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师生人身安全,根据市局会议精神及有关文件、通知要求,一年来,我校的专项整治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一、主要工作

1、制订、完善《整治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工作方案》及《学校安全工作应急预案》,进一步明确职责,确保专项整治工作、创建平安校园工作顺利开展。

2、积极与卫生、防疫部门、交警、交通部门联系、配合,加大对各有关工作的监管力度。

3、进一步加强对师生法律、安全、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师生的安全救护和自护、自救的能力。一年来,学校每学期都要分年级段召开全体学生家长会,下发 “给全体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印发了“告全体学生家长书”,积极营造学校、社会、家庭对师生安全共同关心的良好氛围。

4、以“平安校园”的创建活动为抓手,积极构建学校现代化的治安防范体系,确保创建“三有、三无、三不发生”的平安校园。目前,学校安全保卫网络健全,有人防、物防、技防设施,有完善的工作制度;校园周边无违法违规网吧、游戏室、舞厅等娱乐场所,无销售淫秽、色情、反动书报刊、音像制品及管制刀具等危及师生身心健康的经营场所;校园未发生侵害师生人身安全的事件,未发生在校生犯罪案件,未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6.校园周边环境治理整改总结 篇六

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总结

时光流逝,斗转星移,转眼之间,一个学期又将过去了。本学期,我校仍然把校园周边环境作为重点整治对象。在上级领导的正确指导下,经过一个学期的集中整治,我校的周边环境有了明显的好转,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书声朗朗、安全优美的学习环境。下面就我校本学期集中整治工作总结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学习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贯彻落实平安学校建设精神,切实加强学校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平安建设工作,创建安全、和谐、稳定的小学周边环境,促进我校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确保学校师生生命财产得到有力的保障。

二、整治措施

1、落实安全责任制度

校长是学校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校长亲自抓安全工作,将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作为学校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完善和落实安全工作制度,强化学校日常管理,签订层层落实安全工作责任书,将学校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的防范和处置机制,加强应急反应机制的日常管理。

2、加强安全宣传教育

本学期,我校继续把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内容之中,充分利用宣传教育阵地,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安全宣传教育。组织师生开展应急预案的教育与演练,提高全体师生员工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做到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根据预案内容,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精心组织,周密部署,邀请学校法制副校长定期给学生上课,加强安全防范的意识。与上级领导保持密切联系,特邀派出所警员到校给学校师生上安全教育课。加强师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和人身安全防范的意识。各班的班主任每周至少要在本班上一节安全教育课,教育学生不坐“三无”车辆,不坐超载车等。

3、做好一切防范工作

学校每天做好学生出入校门的安全工作。在上学和放学时段,由学校指派值日老师、学校治安人员在校门口附近维护交通秩序,疏导车辆和人流,保证道路畅通,确保学生出入安全。

4、防止伤害事故发生

教师是学生安全的维护者和责任人,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提高学生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凡是学校组织的活动,必须经过周密安排,精心组织,并制订相应的安全措施,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防止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

总之,通过一个学期的积极努力,我校周边环境情况得到了很好的治理。脏、乱、差的情况和交通状况等都有了明显好转,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净化。当然,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有些地方我们做得仍然不是很完美,但我们还要继续努力改进。相信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在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一定能够做得更好。我们的目标是:让学校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保护神,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洪祥镇陈家沟中心学校

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总结

7.校园周边综合治理总结 篇七

关键词:高校,周边,治安,综合治理

高校作为国家培养各类专门性人才的重要基地和摇篮,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 和谐的高校校园建设, 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奠定人才培养的思想基础, 构建科研创新新机制, 筹划社会服务新举措, 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三大功能。但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迅速发展, 高等教育也随之走向大众化的发展趋势, 高等学校的数量从1980年的600多所增加到了2010年的2000多所, 招生人数从1980年的28万扩招到2010年的600多万, 在校生人数高达2000多万。扩招带来的不仅仅是高校改革的益处, 更给整个高校的发展和稳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高校已从单纯的教学管理和科学研究走向社会化的发展道路。无论是在招生人数、办学规模、人员结构等方面都出现了较大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 不少的经营者已看中了高校及其周边环境这块“沃土”, 在校园及其周边展开了各种丰富多彩的经营活动, 增加了许多诸如饭馆、网吧、酒吧、歌舞厅、卡拉OK厅、游戏厅、台球室、旅社等生活娱乐场所, 高校周边的叫卖声、喧闹声、声声刺耳, 校园内外云集了摩的、面包车、黑的争相拉客, 严重影响了高校的交通和治安。同时, 一些闲散人员和不法分子也趁机混入高校进行盗窃、诈骗、抢劫[1]等违法犯罪活动, 给教师和学生的生活带来了危险, 造成了师生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 使高校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小型社会”, 随之而来的校园及周边治安问题日趋严峻和复杂, 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健康、稳定、和谐的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在校生每年都有成百上千的学生因为各种事故和原因导致伤亡, 这些事件的发生不仅给学生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同时也给学校的办学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 损毁了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形象, 加重了学校的经济负担, 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生存、发展, 最终危及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顺利进行。因此, 认清当前高校及其周边环境的现状、深入剖析影响高校及周边综合治理的原因、完善高校及其周边综合治理保障机制等问题成为高校发展和稳定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现状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解决我国社会治安问题的一个战略方针。高校作为整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综合治理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顺利进行, 保障校园正常教学秩序、维护校园稳定, 为高校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营造一个安定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的根本保证。

然而,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 高校为适应经济体制的转变, 不断扩大办学规模, 学生人数、教职工数量、外来流动人口数随之扩大, 高校在办学形式、人员结构、周边环境等方面都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一些高校已不再是过去的“净土”, 高校周边环境在复杂的社会形势下, 不断出现一些新问题、新情况:

(一) 扩招人数和流动人口增加, 治安管理日趋复杂

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的深入, 高校扩招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 在校生人数急剧增加, 学生的增多带来了文化水平、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性格喜好上的差异, 从而很容易产生矛盾, 甚至一些校园事件的发生, 同时也给校园治安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容易诱发治安问题。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也使得在校园及其周边的流动人口增加, 例如建筑工地的民工、各种店面的送货人员、小摊贩等都成为校园内外的流动人口, 这些人口的出现给校园单一的学生结构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多元化的人员结构造成高校及其周边治安管理的日益复杂。

(二) 校园及周边环境复杂, 交通秩序混乱, 周围环境脏乱差

高校扩招给高校带来的是人数的增加, 给社会带来的是商家眼中庞大的消费群体。因此各种商店、摊贩、网吧、酒吧、歌舞厅、卡拉OK厅、旅馆、出租房、麻将馆都成为商家的赚钱法宝。如此一来, 高校及其周边环境走向日趋复杂, 学生将大量宝贵时间投向了网吧、酒吧、旅馆、游戏厅等娱乐场所, 校园路边的“游击队”商贩、小巷子里的占道违法经营、违章建筑突出、乱停乱放随处可见, 阻碍了高校正常的交通秩序, 周围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 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三) 各种娱乐场所的出现导致师生人身、财产安全存在隐患

在商家利益熏心的引导下, 高校及其周边出现了大量的网吧、酒吧、卡拉OK厅、游戏厅、歌舞厅、旅馆等, 这些休闲娱乐场所的出现, 造成了学生逃课现象严重、酗酒打架斗殴时有发生, 更出现盗窃、诈骗、抢劫等违法犯罪行为, 严重影响和阻碍了师生的正常生活, 同时也给师生的财产安全和人身安全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

(四) 学生法制观念薄弱, 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

当代大学生在复杂的校园及周边环境中生存, 由于其本身、大多是社会经验少、思想单纯、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辨别能力、容易误入歧途。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出自独生子女家庭, 在攀比、炫富、自卑等心理的催促下, 大学生之间时常发生打架斗殴、偷盗、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的现象, 当不法侵害发生时, 许多学生没有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而是以简单、粗暴的解决方式, 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 往往给学生的前途和未来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五) 高校保卫部门权力有限, 无法可依, 人员配备、保卫经费不足

高校保卫部门人员结构大多由退伍、转业军人或其他部门精减下来的人员构成, 因其没有执法权, 职权范围、法律地位受限制。同时, 安保责任重大, 经费不足, 待遇不高, 严重影响保卫部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目前, 我国目前没有出台相关的《校园安全法》或是《高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 这使得高校保卫人员与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 常常冒着法律责任的风险与违法行为作斗争, 基于缺乏合法合理的授权, 最终导致高校保卫工作进退两难、效率不高、难以发挥其效用。

二、高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对高校的影响

(一) 高校及周边环境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

由于高校及其周边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网吧管理问题、交通安全问题、学生租房问题日益突出;高校学生之间的攀比心理、炫富心理、自卑心理、性格出现扭曲和异常, 受到虚拟网络的暴力、色情、凶杀、黄赌毒等行为的影响, 诱发了许多诸如租房、堕胎等违反道德和法律的行为发生, 部分学生辍学、逃学现象严重, 甚至出现与不法分子相勾结现象, 这将腐蚀学生的心灵, 最终导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歪曲。

(二) 高校及周边环境对学校教学秩序和学生学习习惯的影响

高校是培养人才, 教书育人的基地, 然而随着高校扩招和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高校及周边出现的喧闹声、治安乱、娱乐多、租房多、卫生差等鱼龙混杂现象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已严重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秩序和良好学习、生活环境。同时, “堕落街”的形成也扭曲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健康的消费心理, 这将不利于学生健康的成长, 各种晚归现象、逃学、辍学、租房现象也大量存在, 学生对自己的约束力逐渐减弱, 影响了学生健全人格和文明习惯的养成。

(三) 高校及周边环境对学校稳定发展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人们经济观念的加强, 收入水平提高, 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大学生俨然成为高校及周边商贩的重要消费群体。尽可能地抢占学生市场是经营者的生财之道。众多经营者进入到校园及其周边, 随之而来的不仅仅是环境恶化, 占道经营严重, 交通堵塞, 造成高校出现“校中村, 村中校”等现象, 这些现象的出现给周边治安带来了不少的安全隐患, 同时, 校园作为教育人才、培养人才、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 在复杂、恶劣、混乱的周边环境中难以得到较好的发展, 从长远看来给高校的治安稳定和长远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综上, 高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问题已是当今社会维护高校稳定的一大难题, 学生事无小事, 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是政府和学校刻不容缓的责任。从综合治理层面来看, 只靠“属地管理”的原则是远远不够的, 这就要求从立法、管理部门、执法力度上加以考虑, 对打击犯罪和制止违法行为的发生起到防范的作用, 从而为高校的稳定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一个可靠的法律保障。高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不仅是高校维护自身稳定的需要国家政策的要求, 还对依法治校, 促进高校改革、发展与稳定起到保障作用, 为培养未来的国家栋梁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期中测试题下一篇:日暮杜甫阅读答案-日暮杜甫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