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创新课堂

2024-10-08

创新教育创新课堂(精选10篇)

1.创新教育创新课堂 篇一

课堂教学创新教育策略

转贴自:宁波市鄞州区教师进修学校

[摘要]:针对广大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方式、方法等方面所感到的困惑,主要从“确立教学目标”、“发展学生个性”、“激励学生思维”、“开放课堂教学”这四个方面论述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教育策略。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策略;创新教育

创新是人才的本质内涵,培养创新人才更是新世纪赋予我们教育者的神圣使命。当今教育阵线正进行着一场大的变革:医治多年来积淀而成的教育沉疴,加大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理念,也就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基于广大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方式、方法等方面所感到的困惑,笔者从确立教学目标、发展学生个性、激励学生思维、开放课堂教学这四个方面论述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教育策略。

一、确立教学目标

要达到创新教育目标,就必须制定一个明确的、具体的教学目标。确立这种教学目标的策略,主要是着眼于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个性、技能以及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来说,主要是使教学具有以下三种性质:

1、发展性。发展性教学的宗旨,是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它重视学习过程,尤其是思维过程和语言实践,扩大学生的思维范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主体性。主体的发展只有通过主体的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因此,主张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三维学习方式,并要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识能力安排教学程序。它也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条件和根本保证;但它同时认为,“主导”不是“主宰”,反对像传统教学那样,教师完全以权威者的身份和冷冰冰的面孔对待学生,要求师生平等、教学民主,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

3、动态性。创新教育需要一种动态性教学。,动态性教学程序往往是“由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再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样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部分到整体,由继承到创新,同中求异,异中求新,新中求优。

二、发展学生个性

我国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学生的创新求变、灵活多样、具有个性化恰恰是滋生创造力的土壤。“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的根本目的,是使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身需要,并使之得以充分的发展和展现。为此,必须采取以下两种策略来发展学生的个性:

1、培养创造性个性倾向。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好奇、进取、探究、专注、自信、坚韧、自制、敢于挑战和冒险心理品质,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和前提。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奉献精神、服务精神。

2、采用个性化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应注重学生的不同认知方式和个性特征,由此从适应学生的不同认知方式和个性特征来调整教师自己的教学策略,将正确的知识和观念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系统和观念系统。为此,教学要求既要有统一性,又要有灵活性,这种灵活性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教学目标分层、课堂训练分层、作业练习分层、个别辅导分层、学习评价分层。这种分层教学,既有效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让学生充分地披露灵性,展现个性,发挥主体作用。

三、激励学生思维

应试教育下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常规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提供新颖的、有价值的成果的思维。因此,素质教育下的课堂教学应当在培养学生常规性思维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是创新教育的目标之一。为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激励学生的思维:

1、培养批判精神。人的思维是受观念支配的。在美国,各个学院乃至整个社会最忌讳因循守旧,崇尚标新立异的创新精神。而我国小学生的传统教育是被动性的教育,“唯书”、“唯师”成了提倡和奖励的标准,他们缺乏批判质疑的精神。学会批判是学会创新的前提,没有对现有知识的批判,便没有知识的创新。因此,教师一方面要保护和鼓励学生的批判精神;一方面要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鉴别知识,将批判精神有机地融合到知识的传授过程之中,这样才有可能将知识变成创新的源泉;一方面还应当让学生学会将批判精神建立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之上,不故弄玄虚。

2、引导质疑问难。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母。教师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鼓励学生主动地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或于平淡无奇之处生疑,或于深层蕴意之处生疑,或于新旧比较之处生疑„„“真正做到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朱熹语)。教师要以学生的问题来组织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乐问和善问,在提问和答问的过程中迸放出思维的火花。

3、鼓励标新立异。标新立异是一种创新,它蕴藏着灵性和创造。而传统的教育思想则要求学生中规中矩,服从教师,服从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的一般是求同思维的训练。为此,教师应该教育和鼓励学生破除“唯书”、“唯师”的传统观念,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善于标新立异。

四、开放课堂教学

要实现创新教育,就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所形成的“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封闭状态,实行开放性教学,使学生主动和谐、生动活泼的发展。制定开放性教学的策略,主要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1、更新教育观念。教师必须明确,教育需要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根本目的,以能否有效地培养创新能力为衡量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针对“三个中心”,教师要有现代的教育观念,实行由“以书本为中心”向“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中心”的观念转变,由“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中心”的观念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观念转变,牢固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学生观和教师观。

2、开拓教学内容。现今的语文教学,有的教师是“教教材”,就课文讲课文,而不是“用教材教”,教学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这样难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的教学是要凭借教材,但又不能限于教材,而应该超越教材。以“超越教材”的方式来开拓教学内容。主要的方式有以下三种:

将课外读物与教材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将相关学科与教材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将社会生活与教材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

3、拓宽教学空间。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但不是惟一的阵地。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求知领域的广泛性、社会生活的多彩性要求我们必须拓宽教学空间,创设开放的、多维互动的教学空间,为创新教育提供“硬环境”。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从一个封闭的空间走进一个令人大开眼界的领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综上所述,教学策略是实现创新教育目标的关键。以上从“确立教学目标”、“发展学生个性”、“激励学生思维”、“开放课堂教学”这四个方面论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教育策略,旨在从改变教师观念、发展学生个性和改革教学方式等方面来解决目前课堂教学实现创新教育所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从而将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云源,汪潮.张君梅语文教学理念和艺术[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2]巢宗祺,雷实,路志平.语文新课程标[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2.创新教育创新课堂 篇二

一、创新氛围, 激发兴趣

良好的师生关系与情绪是成功教育的前提,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开始, 我总是先和孩子们听一听、唱一唱、演一演活泼的英语小歌曲, 接下来我就亲切地伸双手问他们说:“Hi, How are you?”他们立刻会高兴地说:“Fine, thank you, And you?”在这一问一答中, 师生的感情融洽了, 达到同步进入教与学角色的效果。

此外, 教师要保护学生敢说敢想的积极性, 当学生说错了, 教师不要直接说:“No, you are wrong”, 而是微笑地对他说:“Please, think it over.”只要学生勇敢的站起来回答问题, 教师都要予以表扬, 课堂上多说表扬, 鼓励的话:“Good, very good, Great, Excellent.You are a good/clever boy/girl.”等。这些看似简单的话却能给学生以信心和动力, 他们会不畏艰难, 积极主动地学习, 我们要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氛围, 加强语言刺激, 营造创新教学氛围。

二、创新场所, 别具一格

创新教育为教师提供发挥聪明才智、大胆创新的助动剂, 教室不再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唯一阵地。教师创设开放的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空间, 能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过程中, 培养出创新思维能力。

如在中秋节的那天晚上, 我便不失时机地把住读班的同学带到了操场上了一堂英语课。分别学习了“moon”、“star”等单词, 复习了“blue”、“yellow”和“Good evening”等旧知识, 而且还扩充了“moon cake”、“Mid-Autumn Festival”等新短语。通过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学生们感到异常的兴奋, 学习热情倍增。这样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学校场所时, 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 到不同的地方介绍不同的地点:playground, building, classroom, art room, music room, computer room等, 让学生学会介绍场所, This is our….It’s very big/beautiful/nice等;在学习运动时, 我让学生在操场上做各种运动, 边做边学习:running, high jump, long jump, hop, swimming, skating, 100metre, 200 metre, jogging等。

三、创新方法, 耳目一新

著名语言学家克鲁姆认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创设更多的情景, 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因此, 教师应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 使学生不断地得到英语语感刺激。充分利用好教学挂图、实物、手偶、简笔画、动作、多媒体等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 学生通过看景、听音、会意, 直接理解英语和提高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从而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汉语的介入, 培养良好英语语感,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1.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录音, 投影仪,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既能帮助学生纠正发音, 又比较生动地为学生创设语言环境, 同时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强烈欲望。

2. 每堂课前进行对话表演, 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让对话变成生活化的交流, 消除怕开口的心理压力。

3. 课堂上多采用唱歌和游戏方法,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唱歌是孩子们喜欢的活动之一, 在英语启蒙阶段, 学唱歌曲有利于降低语言学习的难度, 培养孩子掌握语言的信心, 帮助孩子增加语言的流利感, 而且也是呈现新语言项目的重要而有效的方式。

游戏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活动形式。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活动特征, 在英语课上适当的运用游戏教学法, 可以达到传递信息或巩固、操练、复习所学内容的目的。例如“捉迷藏” (Hide and Seek) :

让部分学生将一物品藏起来, 让另一些同学来猜:

A:Is it in the box?

B:No, it isn’t.

A:Is it under the chair?

B:No, it isn’t.

这种游戏虽然简单, 所用句型也是学生熟悉的, 但它却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同时也在游戏中提高了其语言运用的能力。

3.论课堂的创新教育 篇三

一、激情——启动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在有兴趣的情况下,对学习的注意力最为集中,同时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最容易接受新知识。此时思维活跃敏捷,也易接受思维方法的训练,有助于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的理想效果是:课未始,兴己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环境,就要激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触动学生求知的兴奋点。这是优化课堂教学的第一位工作,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激情——启动”就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激情,启动学生思维和创新动机,为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为创新教育铺设基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结合并利用知识点的学习,创设激情问题,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真正“动”起来。

二、讨论——互动

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激情,打开了思维的大门,学生的思维便如脱缰的野马,纵横驰骋。继而转入讨论交流环节,就能形成互动关系,展开挖掘学生创新潜能。讨论就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目标,畅淡白己的想法和设想,师生间、学生间互相交流评价,进而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造能力。讨论的根本在于启发学生发现和提出新问题,因为敢于提问质疑是具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标志,是创造活动的萌芽。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让学生互动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指学生个体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动情畅想,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交流,动手操作,动心感受,身体感官互动,自我创新潜能得到发展和提高;另一方面指师生间、生生间、小组间的互动讨沦交流。课堂上,任何一方发出的交往意愿和活动都能得到另一方的积极应答,各方积极思维,热烈讨论,互相倾听,互相反馈,互相激励,互为师生。这样,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就会在这多维互动中迸发出耀眼的火花,个人潜能得以深入挖掘,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虚心学习的品质和团结协作精神。

“讨论——互动”是课堂教学中心环节,在此环节中,关键是教师要立足学生中间,最大限度地发扬民主教学思想,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主动探讨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为学失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放肆”起来。不应以师长相压,以致与学生形成一道鸿沟,不要把学生思想禁锢在一些条条框框里,压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点拨——促动

“点拨——促动”是指学生在积极学习、认真思考、热烈讨论中,思维遇到了障碍和矛盾,教师要及时地提供科学的思维芳法,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同时,突破难点,活跃思维,并在更高层次对学习主体的引导,对学生内因的转化,对学习动力的加速。教师在点拨中要注意相机诱导,因材施教,适时适度,拨其迷障,举一反三。语言要简明含蓄,有启发性,有回味,有利于学生再度创新。通过点拨,优秀生求知欲望会再度被点燃,向更高层次攀登;一般学生也会获得丰富深刻的知识,产生更进一步的勇气,学习气氛再度高涨。倘若教师能艺术地使讨论互动在更高层次上展开,那么学生的潜能就会一步步被展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发展提高。

四、激励——自动

苏霍姆林斯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成儿童好好学习的欲望。”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在思维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性见解和设想,应予以及时表扬鼓励,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激励——自动”,就是教师运用激励手段,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运用初步形成的创新技能去大胆实践,创造性地自主解决问题,从而培养自己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使他们能终身受用,这也是创新教育的目标所在。

自动是学生“动”的最高层次,自动性创新必须经课堂教学和实践生活的长期反复历练方能逐步形成。这里的关键是教师要善用激励手段,少搞“标准化”,鼓励多样性,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甚至异想天开。语文教学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陶冶创造个性品质,使他们有创造的动机和热情。要倡导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教师,能独立钻研,富有批判精神,勇于探新求异,提出创新性见解。有些教师喜欢搞“标准化”,即使是主观性问题,也要求答案的统一性,甚至唯一性。这就严重地束缚了学牛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抑制了创新思维,扼制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当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允许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允许学生犯合理化的错误,给他们一个宽松的思维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创新意识,有效地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小学语文课堂创新教育的思考 篇四

新课标提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在听课中发现目前的语文课堂上确实出现了不少创新教育的“亮点”,对它们进行整合思考,觉得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依据创新机制去开拓教学境界,“有境界自成高格”,境界体现着创新教育。

境界之一:入坐,轻松和谐,富于情趣

营造轻松活泼的氛围,建立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以保障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语文课堂才会富于情趣,学生才会对语文有兴趣,才有可能培育创造力。

现在的语文课堂少了一些限制,多了一些宽松,体现出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据了解,英国的小学生是围坐在课桌四周的,美国的是茶馆式的散坐,坐姿更是随便。我们也应该给孩子们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即使学生说出“妈妈和姐姐都是女的”之类的话,也要宽容。如果斥责为“废话”,那这位学生今后还会敢想敢说吗?他的心理必然会产生一种“安全”防护意识。其实,我们老师也要学会欣赏,以上学生带着稚气与天真的这句话,不也有趣吗?

我国创新教育的倡导者和先行者陶行知先生,几十年前就说过“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儿童的眼晴,使他能看;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儿童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六大解放”的核心是还学生自由。人身自由了,心理自由了,他们就会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有了这个条件,语文课堂才会充满情趣。如我在教学《游园不值》,鼓励学生做做动作,看看你对“应怜屐齿印苍苔”是怎样理解的。几个学生上讲台来做,并且把评议结合起来。学生轻手轻脚,步子拉得很大,把诗人那种生怕践踏绿苔、毁坏清幽的爱春惜春情怀表演得淋漓尽致,妙趣横生。

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富于情趣的语文活动,会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创新就有了动力支持。

境界之二:读书,浮想联翩,声情并茂

语文教学已开始从注重繁琐分析走向重视感悟,从注重繁重练习走向重视积累,从注重语言理解走向重视语言运用。感悟、积累和运用都离不开读书。读书的基本过程是感形入境——体情明理——出境悟文,也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到文章中去走个来回”。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同,读书过程中会充满个性色彩,极富创造性。有道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经验的老师当学生读书时总要问问“你们读进去了吗”,“脑子里有没有一幅图画”?以下是我在教读《第一场雪》的一个片断:

师:第二天清早,天就放晴了,我们看看雪景好不好?(生:好!)雪景很美,谁能美美地读出来?读的时候,大家闭住眼来听,看自己能不能步入雪景中去。(生读)

师:你们听了这一段,是不是感到走到雪景中了?(学生反映不一)

师:刚走到雪地边上,是不是?啊,没进去,谁能带着大家进去?(学生再读,可未读好)

师:进去了吗?(生:没有)

师:是没有。可能刚才那位同学领咱们到雪地边上,他又领咱们回来了。让我来给大家读一读,看看我能不能把大家领进去。(范读,接着领读,提示:谁能把雪读得很大很大,谁能把雪读得很静很静,读出了雪景之美)。读完问:我们往前走了没有?(生:走了)

这种读是“披文入境”,读中感形。是学生调动表象储备,讲行再造现象的过程,他们想像的“产品”也各具特色。

学生读书,展开想像的翅膀,浮想联翩,形象迭出。学生的脑中之“形”是作者眼见之“物象”,是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意象”,所以学生读书,教师要引导体情悟理,渐入佳境。

“形象多于理性” 是语文的重要特点,“形入心通”是学习语文的规律,所以对课文的感悟,主要依靠直觉、顿悟等感性认识的形式,不太需要动用逻辑思维进行繁琐分析和“微言大义”的讲解。感悟的主要途径是读书,我们不要吝啬让学生去读书,努力做到自读自悟,读出形,读出意,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的境界。把学生引入浮想联翩、声情并茂的读书之境,这本身就是极具创造性的活动,同时,学生在读中积累了事物形象、思想感情的原型和语言,久而久之,沉淀内化,就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支持。

境界之三:讨论,各抒己见,妙语连珠

小语课堂教学是最易张扬学生个性的,也是最易激发创造性思维的。

创造性思维有两个最重要的特征:批判性和发散性。所谓批判性,就是独立思考,不盲目从众;思考往往从怀疑开始,怀疑就是批判。比如,有个学生读了《小猴子下山》之后,对老师给出的参考书中的寓意(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一,如果三心二意,将一事无成)提出质疑,说:“老师,假如小猴子追上了小兔,能说它不对吗?”显然,这个学生意识到小猴子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玉米、桃子、西瓜、小兔,一个比一个有价值,多么难能可贵的价值观!没有批判,这位学生就没有新的思想。

所谓发散性,是指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式。牛顿在苹果树下的奇思妙想引发对万有引力的研究,是发散性思维的成果。苏轼《题西林壁》诗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也是发散性思维的佐证。

创造性思维要求我们语文课堂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拓宽思维的空间,这就要改变师生问答式的“满堂套问”,打破单一僵化的模式。反观《詹天佑》第四自然段的“套问”教学:①“毅然”是什么意思;②詹天佑工作态度怎样?③詹天佑是怎样做的?④詹天佑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想?不难看出这些问题是针对“文章分析法”模式设计的,指向于寻求得到或印证“理性”结论——“严肃认真”、“为国争光”等,其思维模式,即从“一般”到“个别”。应该说这种思维模式本身没有问题,只是因为“单一” 才僵化。

提出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课堂讨论气氛活跃了,学生才会各抒己见,妙语连珠。如教学《黄河象》:

师:现在读课文……(读后)“黄河象”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生:高大完整)说说“高大完整吧”。(生以读,回答。)

师:科学家们根据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推想出两个结论(师读“结论”)。这两个结论的推想过程是十分严密的,大家读读,想想,议议。

生(跳读课文,不是逐段分析):

1.假如不是一头“疲劳和干渴”的老年公象,就不会有这具高大的化石。

2.假如不是老年公象带队,先失足落水,其它小象被惊跑,留下来的不只是高大的化石,我们还会看到小象的化石,真可惜!

3.假如老象是摔死的,化石就不会这样完整。

4.假如黄河象不是栽在河中的淤泥里,而被其他动物啃食过,化石也不会这样完整。

教师除了设计能够引导学生思维方向和拓展思维空间的好问题外,还要多鼓励学生质疑。学贵有疑,思起于疑,“有疑则进”。至于质疑方法,有人说要“教给”,如在文章的重点难点处质疑,在文章的空白处质疑等,我以为方法应各取所需,牛顿思考苹果只往地上掉,不往天上飞,决不是别人给他指点了方法的,所以重在质疑习惯的培养。

5.创新教育课堂教学工作总结 篇五

教师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主力军。我校教师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己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教学思路。表现在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上,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全新的教学模式的不断涌现上,体现在人人都在深入研究教育科研教研上。学校已经形成了学习、研究、改革的浓厚氛围。教师的理论前所未有的丰厚起来,教师的意识前所未有的“前卫”起来,教师的改革前所未有的大胆起来。学校涌现出一大批锐意改革、勇于进取的青年骨干教师,推动着我校教学工作的全面深入发展。仅在20xx年下半年,我校就有韩芳、侯相荣、陈爱民三位教师参加济南市优质课评比,并全部荣获一等奖,居全区先进水平。此外,盛淑娟、刘潇、田燕、高林、鲁传红等老师在区级优质课评比中均获一等奖。我校创造教育小组成员韩芳、盛淑娟、徐万生、商和举、侯相荣、田燕六位教师已经成为学校教学改革的“先锋”,刘兴芹、孙茂华、王芳等教学新星脱颖而出。学校全体教师求同存异,个性化发展,课堂教学各具特色。教师们常常为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而争论得面红耳赤,也常常为每个教师的标新立异而击节叫好。这种浓厚的学术氛围,为学校的教学改革注入了长久的活力。

2、课堂教学多维互动,知能合一

教学改革最重要的变化体现在课堂上。只要进入洪楼三小的课堂,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小绵羊”。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思维的活跃,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在20xx年下半年区质量抽考中,我校取得了全区总评第一的佳绩。

6.化学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探索 篇六

摘要:创新是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动力,是民族兴旺发达的灵魂。一个民族要强盛不衰,必须要增强全民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全民族整体创新意识和能力,就要从学生抓起。中学生是思想最活跃、参与意识最强、最富想象力的群体。因此,中学时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佳时期。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从改变教学形式,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树立楷模,培养创新精神;多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几方面做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创新教育 课堂教学 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

创新是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动力,是民族兴旺发达的灵魂。一个民族要强盛不衰,必须要增强全民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全民族整体创新意识和能力,就要从学生抓起。中学生是思想最活跃、参与意识最强、最富想象力的群体。因此,中学时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佳时期。下面就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谈一下创新教育的几点探索。

一、推陈出新,培养强烈的创新意识 创新的核心在于“新”。创新意识就是创造的愿望与激情。没有愿望,没有激情,即使有创新的机会,也会失之交臂,所以必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课堂教学变僵化为开放,唤醒创新意识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一精辟的教育理念长久以来被教师们津津乐道,离不开“授”的课堂教学始终以教师为主,从接受“鱼”到接受“猎枪”,学生总是被动接收者,无需创新,也不用创新。只有改变僵化的课堂教学,为学生营造充满情趣又富于竞赛规则的“渔猎场”,使深长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研究性学习才能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学习CO2的性质用途的内容时,学生对CO2已经从小学自然课、初中生物课上有了不少了解,然而知识的重难点和内涵却又在无精打采中难以落到实处,在设计和实施教学时,出于以上原因的考虑,在上一节课结束时布置研究问题:CO2是无用的废物吗?你对CO2了解多少?安排学生提前预习教材,查阅相关书籍资料,结合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搜集素材。下节课介绍CO2大比武,“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表现最佳者有奖。学生为了能够一展风采,劲头十足地去准备,认真钻研课本,积极准备实物,设计实验,翻阅课外书籍等,忙得不亦乐乎。上课时有的拿出汽水介绍CO2溶于水生成碳酸,解释“汽水”碳酸饮料的由来;有的魔术表演“清水变牛奶”,把CO2的检验演绎得趣味盎然;有的操作灭火器当堂进行火灾扑救,并大模大样地进行二氧化碳灭火安全宣传;教室窗台上摆上了学生从家里带来的鲜花,并挂牌揭示绿色植物净化空气的奥秘是:CO2经光合作用变成O2;美术墙角张贴了粉刷墙壁生炭火盆的漫画,并文字讲解墙壁“出汗”的原理;行动的故事伴着形象的灯火实验使师生共同经历了“食人谷”的历险。同学们相互交流,争先恐后,以各种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独具匠心,乐此不疲,创新的意识一下子被唤醒。

2、创设问题情景,激活创新意识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造的前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创新型人才的核心。陶行知先生的一首诗中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生动简练地概括了问题意识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师生共同去创设问题情境。例如,设计课前提问环节,由学生通过预习教材,仔细思考,对本节课内容大胆提出难点问题,帮助师生明确探究解决的目标,比一比,看一看,谁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率先圆满解决难点问题。变教师引入为学生引入,高涨学生的学习情绪;再有,在研究知识、完成实验、解算习题等过程中,有意识给学生安排质疑空间,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民主的氛围,让学生有机会提出不受传统观念束缚的反叛问题;不惟上,不惟书的怀疑问题;标新立异的假想问题,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研究金属活动顺序时,有的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湿法炼铜是用铁制取铜,速度肯定比钠制取铜慢,为什么不用钠制取铜呢?”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先组织学生就所了解的知识和生产实际展开讨论:

1、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是否符合反应规律?

2、钠能否作为制取铜的原料?学生讨论的结果认为虽然符合反应原理,但钠太活泼,冶炼成本高,不宜作原料。这时又有学生提问:“课堂上演示一次中,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真的快于铁吗?”教师采取延缓评判的原则,组织学生动手实验,结果学生发现烧杯中出现奇异的现象,并未出现红色的铜,而是生成了蓝色的硫酸铜。针对现象,教师再次组织学生动手实验:将钠放入水中,奇异现象之后用无色酚酞试液检验,酚酞呈红色,说明溶液呈碱性。学生思维活跃,忙于写化学方程式,争着解释以上几个同学提出的问题:钠太活泼,和水反应生成酸,不能和盐溶液发生简单置换。并有感而发:“多问为什么,就有机会获得更多的知识。”创新意识大大增强。

二、寻找“偶像”,培养持久的创新精神 创新的关键在于“创”,而“创”是一种精神。只有敢于想、敢于闯、敢于干,有创新的勇气和精神,才能开辟新领域,创出新天地。如果畏首畏尾,裹足不前,不肯吃苦,不肯钻研,没有持之以恒的意志,是不可能实现创新的。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适时组织以“我最崇拜的科学家”为题目的故事会或演讲比赛,使学生了解、熟悉科学家的伟大发明创造和他们献身科学的动人事迹以及他们为人类文明所做出的重大贡献,鼓舞学生学习化学的勇气,坚定学好化学的信心和决心,培养他们献身科学、献身人类的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挖掘深埋于内心的创新动力。在学生中树立敢于攻克难关、不畏艰辛、勇往直前的楷模,通过学生自我介绍成功的喜悦和探索的乐趣,号召同学们向着理想的彼岸奋力拼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再加上教师善于发现勤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积累他们的点滴进步和成绩,表扬鼓励,就配制成了一剂治疗自卑、增强自信、勇敢创新的良药。

三、多方引导,培养全面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创新的必备素质,而一个人的创造力是深深依赖于其本身的思维品质的,离开了探究、灵活、独创的思维,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森。而思维品质的培养是长期、复杂、系统的工程,教师必须抓住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多角度全方位地捕捉时机,创设条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加强培养和训练。

1、变革实验形式,训练思维的探究性 思维的探究性是创新活动的动力源泉。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本身的综合性、严密性、复杂性都为训练思维的探究性提供了极好的素材。实验教学中,要摒弃一切包办、表演、机械的教学方式,变演示实验为动手实验,变验证实验为探究性实验,结合教材改进实验、补充实验等等。鼓励学生不惟书、不惟师,不迷信权威,敢于对实验现象、结论提出质疑,对实验方案进行“挑剔”,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给予新的思考、分析,找出其缺陷和不足,进行修正和改进,设计各种合理可行的方案,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例如: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实验,在探究原理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对象,结合实际分析反应特点,再对照课本实验装置大胆质疑,评判优缺点,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大胆设想、改进。学生结合物理知识经讨论辨论,设计各种方案,最后在教师的引领下,落脚到启普发生器的简易装置,实现了思维一路探究,最终成功飞跃的目的。

2、巧妙设置习题,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创新活动的重要保证。化学课堂教学中各种习题教学所占比重很大,教师利用各种题止对学生思维进行科学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复习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学生经过练习,已经掌握计算思路和多种解题方法之后,适时安排这样一道习题:某金属样品15g和365g10%的稀盐酸恰好反应(杂质不反应),生成的氯化物中含氯元素74.74%,求金属样品中该金属的纯度。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首先想到用化学方程式计算,可审清题意后又发现无法写出化学方程式,因而思维受阻。这时教师启发学生从化学反应实质去想办法,训练其求异思维,学生积极动脑,热烈讨论,最终突破思维定势,创造性地采用元素守恒法,牢牢抓住守恒的氯元素,经溶液计算、化学式计算,终于得到了满意的答案。不仅增强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也极大地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

除此之外,训练思维灵活性的途径还有很多,如一题多解训练思维的发散性,一题多变训练思维的双向性等。只要在教学中通过不同角度,活跃学生思维,就可以不断拓宽视野,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收放自如。

3、复习课回归学生,训练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创新能力的高级表现。由于复习课知识内容相对新授课内容较为完整和概括,学生思维水平较新授课要高得多,因而复习课由学生自主完成,对训练思维的独创性是绝好的形式。在教师激励扶持下,学生的复习课就可以设计得精彩纷呈独具匠心。如将水、氢知识设计成大海承托轮船的漂亮画面;将溶液知识建立成严密系统的网络框架;将空气氧气知识编写成生动活泼的演讲稿等。有了恰到好处的机会和恰到好处的形式,学生的思维必会大放创造的火花。

7.让创新教育走进化学课堂 篇七

一、创设情境, 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 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阻碍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行为和观念, 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破除将创造性思维神秘化的思想。肯定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具有创造性, 肯定带有创新意向的活动及活动的方式和途径。学生进入初三开始接触化学, 带有好奇心和神秘感, 这对学好化学这门以实验为基础, 与日常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学科无疑是有益的。人们都知道, 好奇心是人认识未知领域的好向导, 抓住这一契机, 在教学中, 积极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 学生就会把潜意识状态的好奇心变为自觉求知的创新意识。

例如:讲酸碱指示剂遇酸碱变色时, 我让学生回忆语文课本上《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一篇课文:花中有一种叫花青素的物质, 遇酸显红色;遇碱显蓝色;中性显紫色。其实花青素中有一种成分就是紫色的石蕊。创设下列问题:为什么各种花呈现不同的颜色?将紫色的花瓣分别浸入酸、碱溶液中, 各显什么颜色?让学生讨论, 提出假设, 通过实验验证假设。这样一个化学问题, 就在学生好奇心的驱使下, 通过能动的思考、分析和实验验证而解决了。

二、积极鼓励, 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发展创新能力的灵魂和动力, 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首先要确立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地位,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营造一种和谐的师生共同探索研究的实验教学氛围。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 即使是理论上不严谨, 操作上不规范, 也要积极鼓励, 千万不能把学生的创新意识扼杀在萌芽状态。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火花, 让学生去领悟科学研究的魅力, 体味创新活动的乐趣。

例如:在做氢气还原氧化铜这一学生实验时, 往往因酒精灯火焰的温度不高, 使反应现象不明显, 有学生将少量酒精倒入小烧杯中, 直接点燃代替酒精灯, 我发现后, 首先鼓励他的创新精神, 同时请学生分析这样做的利弊, 并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样学生的创新精神没有被抹杀, 同时又学习到了化学知识。

三、实验探究, 培养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 特别是在中学教育阶段, 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机能, 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思维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他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

如:学习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 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氢气的反应原理、反应特点利用日常生活用品, 自己设计一套制取氢气的实验装置, 这套装置可以参考教材的设计, 但不能与教材完全相同。学生完成后, 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对好的方案, 特别是有创新的方案, 进行表扬和奖励。鼓励学生创新,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问题探究, 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 是学生创新素质中的最高体现。通过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使学生敢问、善问, 强化问题意识, 养成提问题的习惯, 使学生在思维中提问, 在提问中思维,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挖掘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8.地理课堂教学创新教育 篇八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

08(A)—0036—02

随着课程改革的蓬勃发展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入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新时期。如何将传统教学中大量散乱、低效的经验性教学行为转变为有序、高效的理性化、审美化的教学行为,提高地理教学的实效,已成为广大地理教师日益关注的课题。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建立了以图为主,教法与学法并重的教学模式,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程序

1. 展示教学目标,调动学生思维,引入新课

即教师根据本节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目标明确,有的放矢。这也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前提。

其中要注意的是,上课后,学生注意力能否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集中于学习对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导入语的设计。目标与导语设计得好,就能在一开始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

2. 读图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即教师依据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先引导学生读图设置本节要学习的问题,设置的问题应有一定的思维含量。然后让学生相互讨论、分析、发散、延伸,不断发现新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一般而言,当教师导入新课后的一段时间,是学生学习情绪最饱满,注意力最容易集中的时期,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起学生大强度的有意注意,使其理解和掌握教材的重点内容。如在讲季风一节内容时,教师先读图设疑,吟诵《黄土高坡》这首歌中“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这段多为学生所熟悉的歌词,接着询问学生,歌词里的西北风和东南风是课文里说的什么风呢?以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

3. 读图,填图,强化基础

地理教学中以图为主,让学生读图、填图,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名称、位置、形状等一目了然的地理知识,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为下面要挖掘的地理事物及其他内容埋下伏笔。从而也调动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地理教材中有关地形分布、植被分布、矿产分布、城市分布、交通线分布、民族分布等内容非常广泛,这些地理分布的知识对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形成空间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读图、填图,为学生认识这些地理事物分布规律建立了正确的地理表象。

4. 读图、析图,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通过读图、填图,学生对各种地理事物已经有了相对独立的位置和意义上的认识。而各种地理事物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在一幅简图上,教师可进一步诱导学生由其位置,分析其地形和气候,进而分析其与农业、工业、城市、交通等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这样以图为主,层层递进,逐步剖析,扩展延伸许多与之相关的地理事物,使明显的、主要的地理事物更加突出,使抽象、难懂的地理事物具体可感,这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5. 扩展延伸,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在引导学生读图、填图、析图的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放开思维,大胆想象,不断地扩展延伸,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设计出更多的与此图相关的地理事物,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形成辩证的统一。这也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重点。

空间分布、空间联系和空间结构的知识是学生形成空间概念,进行空间思维和想象的基础。例如:学生没有经纬网和方向的知识就无法确定地理位置;没有海陆关系、山脉走向、河流各段概念以及区域联系,学生就无法确定相对位置。发散思维要求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想,聚合思维也需要学生从丰富的知识中选择答案,这些都要求学生广泛地涉猎知识,广博才能举一反三,仅凭书本知识往往是不易达到多思出智慧的。

6. 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读图、填图、析图等内容,更要时时注意把握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这也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动力。

7. 多媒体教学,诱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地理教学中,教师或利用投影仪打出简图,或根据教学内容播放相应的物产和景观光碟,或根据教学内容恰到好处地放一段与之相关的音乐,或根据教学内容利用计算机进行动画模拟过程演示,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浓浓的兴趣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升华知识。其中多媒体的运用,能通过图、文、声、像等创设的情境,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刺激学生浓厚的求知欲,诱发学生多元化的思维。这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因素。

利用地理电教室进行教学,具有设备现代化、教材形象化、形式多样化的特点,能突破时空的界限,把要讲述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及变化发展过程,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再现于课堂。这为地理启发式教学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二、诱导升华,创造性提高

一幅小小的地理简图,它可以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辐射出去,放射状地连贯许多直接和间接的,浅显和深刻的,突出明了和隐隐约约的地理知识。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需以图为主,让学生轻松自如的学习,创造性的提高。教师不仅要教给他们读图的顺序和方法,而且应让他们善于找出析图的关键因素,还要给他们“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知识”的机会。这种教学,不仅引导学生获取了知识,而且使学生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9.创新教育创新课堂 篇九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加呼唤创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

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陈志强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向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计算机工具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信息技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信息技术课成为中小学学生的必修课,那么,信息技术课该怎么做,要使学生掌握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有人认为教一些基本操作,也有的认为有什么软件就教什么软件,反正软件学得越多越好……对此,我认为:

首先,信息技术课不同其它学科,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计算机的操作是建立在各种软件的基础上的,从这一点上讲,计算机教学其实就是在教学生如何使用软件,而现在各种软件涵盖了各个方面,同时新软件更以惊人的速度层出不穷,因此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过程中,不可能使学生掌握每一种软件的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更应当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不断探索,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的能力。

一、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激发创新的源动力。

信息技术课主要学习的工具就是计算机,在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教学软件的选择要注意操作难度,所教内容要适当,而且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娱乐性。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教师可通过生动的寓教于乐的学习软件将教材中有关内容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兴趣,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活泼。

例如,在教学完第4课《初识windows98》后,在学生初步掌握鼠标五种操作方法后,就可以利用windows98自带的扫雷、纸牌等游戏让学生迅速掌握鼠标的左右单击、双击、拖动等操作。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鼠标的使用,而且在不断的思考、总结游戏中的规则中,提高游戏成绩,这对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仅能够让学生迅速入门,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其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以致用,培养实践能力。

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操作,去创造,实现自己的想法。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学到的知识能派上用场,这也是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与别人合作等能力的有效途径,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a、组织比赛活动,如教学完画图后,组织学生进行计算机绘画比赛,进行“校园小报”比赛,让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激发学生的创造愿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唤起他们对信息技术的爱好。b、与其他学科融合,如教学指法时,如果一味让学生练习打汉字,比较枯燥,可选一些游戏软件,如《开口就说》的英语学习软件作为学习内容,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强化对英语单词的记忆,这样既能打破单一授课模式,也助于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三、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培养创新思维。

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学生的自主独立学习将成为可能。在传统的“授”课教学中,教师的“教”未必能引起学生的“学”和主动参与,而

10.创新教育创新课堂 篇十

【摘要】语文教学是小学教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对于这个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然后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对教学方法不断进行研究和创新。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要想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树立起学生主体意识,摆正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地位,注重沟通学生的生活,注重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注重循疑导学。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农村就语文教学的传统束缚,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质量。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创造性思维激发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57-01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不合理

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和环境的影响,教师通常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在讲解语文知识时缺乏针对性和趣味性,导致语文课堂学习效率低下,学生自主性较差。此外,教师参加专业性教学培训的机会较少,不能及时的将先进的教学模式使用到课堂当中,降低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教材的设置不尽合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的快速更新,教材内容远离现实生活,教材内容与当今时代的差距加大,不能跟时代的发展同步。小学语文教学的设置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选取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范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内容不能和时代的需求相结合起来,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的安排中,为了应付考试对部分课文死记硬背,而不是出于学习语文的热情。

3.教师本身的素质偏低

现阶段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教师本身的素质偏低,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学习的效率。部分偏远地区许多年轻的教师不愿到农村去进行教学工作。这也导致农村的小学语文教师年龄普遍偏大,其自身的专业知识已经跟不上学生学习的需求。并且,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使用方言的现象,因为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异性,这样教学对教学的准确性有着极大的影响。

二、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教育方法

1.重视研读课标要求

很多教师认为语文课最好教,这是因为他们都忽视了语文课标。在备课之前,必须做好对课标的研读,然后根据要求将课程标准分解到每个模块、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甚至是每节课中,真正落实好课程目标,为高效课堂保驾护航。

2.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常常替代学生成为课堂主体而存在,肤浅地将完成课堂教学等同于完成教学目标。想要建立一个创新的小学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主动探索,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过去,教师常常替代学生完成课前预习、提出疑问、查阅资料等学习环节,往往导致学生缺乏动手能力,丧失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辅助性作用,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积极的状态,让学生从“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尊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不轻易对学生的见解妄下评判,在给予学生引导与纠正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创建一个良好的小学语文创新课堂。

3.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励学生思维

教育部门应该重视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基础设施的投入,为农村小学语文课堂配备专业的语文教学器材。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好奇心,为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创造了条件。如在讲《草船借箭》这一课,当学到“草船借箭的经过”这一部分时,可以放一段影像:画面上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然后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放完录像,老师问学生:“同学们看完录像后有什么疑问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诸葛亮为什么选了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取箭呢?”,“诸葛亮为什么下令把船一字儿摆开呢?这有什么妙用呢?”„„老师在充分肯定了学生的疑问,鼓励其他同学来解答这些疑问,通过由学生质疑,再由学生解疑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拓展他们的思维。启迪学生创新思维,自主探究。

4.善于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农村小学课堂的压力非常小,许多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自觉性和积极性都比较差,课堂学习效率也比较低,听课都处于被动。如果导师不加以督促,学生很少会主动的去思考数学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着负面的影响。在农村教学中,教师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学习欲望,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此外,因为农村小学生普遍不爱讲话,心理较为孤僻,胆子小,所以,教师在鼓励学生提问过程中,需要有目标性的要求学生提问,在课堂中可以指定一些较为内向的学生提出问题,并适时做出评价和鼓励。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理解与思考,并在适当的时间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5.为学生创设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是新型的教学手段之一,它通过对于课文情境的重建帮助学生迅速融入到具体的情境当中,加深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与直观感悟,让学生充分了解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比如,在学习《包公审驴》一文,教师通过还原故事情节,重现故事情节,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投入到创设的情境当中去,领着学生深入现场调查,从当事人、衙役、围观群众等方面调查这案件始末,培养学生思考能力,从各个角色扮演中,分析问题,提出质疑,引导学生深思,并通过课本延伸。通过《包公审驴》情境教学令学生认识到聪明要用在正确的地方,财富要靠双手来获得,偷奸耍滑偷梁换柱的行为最终会受到严惩。还有孩子读得更深入,他们结合课外知识了解到包公不仅公正严明、刚正不阿、足智多谋而且还有一个善心、关心平民。学生通过融入情境,对课文进行情感的体验和沟通,即使是枯燥、复杂的文章也能够变得亲近,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为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构建一个平台。

上一篇:大班科学活动玩纸杯下一篇:煤矿电工技术比武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