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拔尖人才工作计划

2024-09-07

专业拔尖人才工作计划(共8篇)

1.专业拔尖人才工作计划 篇一

关于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使用与管理工作

汇报

关于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使用与管理工作汇报

各位领导:

首先欢迎各位领导来院指导工作。这次我院王院长、许护士长和我被选提拔为第九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这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与鼓励,在此,我代表院委会,表示感谢。

目前我院现有5名在职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我们三个再加内二科主任、内科副主 任 医师张修伟还有副主任护师梁玉娟同志。

这些同志都是各自专业领域的技术骨干,也是医院一笔宝贵的财富。为使这些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充分展示才能,医院一向注重对他们的教育、管理与使用,采取倾斜措施为其科研、工作和生活等创造条件。从99年起,医院每年拿出业务收入的1%用于专业技术人员的科研投入和人才培训,通过承办市级学术会议、派出短期培训、到省级以上医院进修学习等方式,鼓励他们学习新技术、掌握新疗法、接受新理念。鼓励他们多出成果、快出成绩,对获得国家级成果奖的,医院分别给予1万至1000元不等的奖励;对获得省级的给予5000至800;市级的给予1000至400元的奖励。对 于所发表的论文,医院还分别给予不同的奖励。对获得第二学历的人员,其学费全部报销,这是在全市绝无仅有的。这些激励机制,大大提高了大家搞科研、钻学术的激情,营造出浓厚的学术氛围。针对医院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我们在让其享受以上优惠措施的同时,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年初都让其制定出所在专业或科室的科研和工作计划,在一内,本人需完成哪些工作,所在专业达到哪个水平,所在科室完成哪些技术和工作指标,我们都有明确具体的规定,给其分任务、压担子,使其担负起学科进步,科室发展的重任。几年来的工作实践证明,他们都做到这一点。

所有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学术上是尖子,科室中是骨干,他们都是或曾担任院、科负责人,有的还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政治上具有较高的素养,工作中大胆负责,在群众中具有较好的口碑。为给其创造愉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医院几年来每年都不止一次组织他们外出参观考察、开展学术交流等,开阔视野、拓宽工作思路,接受新理念,增长新知识。几名同志也均认为在现有条件下,医院为其发展创造了应有的条件和机会,使他们工作踏实、生活愉悦。

2.专业拔尖人才工作计划 篇二

一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拔尖人才培养概况

东北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科为优势, 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特色, 农、工、理、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是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农业部省部共建大学, 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2010年设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拔尖人才培养班) 。

1. 培养目标

该专业以农业经济管理理论为核心, 围绕当前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侧重于农业经济管理基础理论、政策和方法的研究。以经济管理学院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省级重点专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依托, 培养具有系统的经济学、管理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的农业经济管理知识的专业型人才。东北农业大学拔尖班旨在培养主动适应我国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对优秀人才需要, 培养一批基础知识扎实、国际视野广、科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拔尖创新型人才, 能在各级政府部门、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类农业企业从事经营管理、教学和政策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研究型人才。

2. 培养模式

充分利用东北农业大学学科优势和优质教育资源, 实行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差异化专业教育, 在专业 (方向) 选择、课程修读、科研训练和实践锻炼等方面突出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 构建符合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模式。

实行“导师制”, 为拔尖班学生配备具有深厚学术造诣的教授或有硕士研究生指导经历的副教授为导师;在第1~3学期之间为拔尖班配备学术导师。导师的配备实行双向选择、成绩优先的原则, 导师在一定权限范围内有选择学生的权利。一名导师原则上每届只允许指导一名拔尖班学生。实行“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个性化教育”培养方式;改革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模式, 采取小班及“一对一”的专业教育授课方式, 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突出创新教育和科研训练;搭建学术平台, 促进校内外及国际学术交流。

3. 分流原则

拔尖班学生管理实行学年考核与动态分流的管理机制。学校每学期对拔尖班学生进行综合考核, 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分流, 被分流的学生转入拔尖班的相关专业继续学习。具体原则如下: (1) 学生学习确有困难或不适合拔尖班培养方式, 经本人申请者; (2) 学习过程中, 课程结果考试有不及格课程 (不含通识教育选修课) 者; (3) 学习过程中, 当学期智育学分成绩 (未乘系数) 低于2.0者; (4) 学习过程中存在考试违纪、作弊或违反其他校规校纪, 受到处分者。

二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拔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 目标定位不明确

首先, 农业经济管理拔尖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什么?培养的是科研人才还是面临企业的管理人才?这个比较模糊, 因为这些学生都是高考分数很高的考生, 经过一系列的选拔进入拔尖班学习, 起初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与普通的农业经济管理的本科生有什么区别, 潜意识里他们知道自己以后就是为了考研、为了科研, 但是, 经过一段时间的课程学习, 他们觉得自己所学的课程在课时上比普通班多, 其他像教材的选择、授课的方式也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也没有觉得自己在读研的选择上比普通班有何种优势。诚然, 拔尖班的学生在课程的种类上多于普通班, 但是, 过多的课程也可能给学生带来太多的负担, 每一天都被课程所压迫, 自学的时间比较少, 而这些学生本身自律能力很强, 适当地减少课程的门类, 可以使他们有时间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

其次, 需要明确的是,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偏重的是经济学还是偏重管理学, 这对于学生以后的考研选择是有影响的, 因为管理学和经济学在进行学术研究时所运用的理论和方法不是完全相同的, 而大多数的院校实际上是偏重于经济学, 那么, 在课程的设置上偏重经济学的门类比较多, 并且与国际接轨, 使用国际通用的经济学教材, 按照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来研究问题, 注重的是实证研究。因此, 在专业的培养计划的设置上, 需要明确培养目标及研究方向。

2. 教师为本、学生为辅的错位培养方式

学生入学时, 系里为每一位学生配有导师, 但是在导师的分配上不是由学生自主选择, 系里极少数的老师可以当学生的导师, 这样并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导师的指导, 系里其他的老师也丧失了指导学生的机会, 由于导师本身工作的压力比较大, 也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都掌握得十分清楚, 导师之间可能也没有在一个统一的时间进行交流, 总结每一个学生一段时间的表现。并且, 由于学生最初并不了解每一个老师的经历、研究的主要方向等一些相关信息, 为他选择的导师可能并不是他所感兴趣的方向, 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上导师辅导的无效。

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 灌输式的强化教学仍是教学的主要方式, 老师仍然按照严格的教学计划满堂“独白式”“填鸭式”地进行教学。学生只是从属地、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知识点, 期末的考核方式仍然是笔试, 并且最终是由笔试的成绩决定学生的等级, 造成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丧失, 学生期盼的就是老师考试前划出一部分范围, 考试时突击。开卷考试的课程学生更加不重视, 一旦开卷考试出题难, 大家就会一片抱怨, 对老师的评价就会很主观。因此, 老师也不敢超出课本讲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观点, 也不会和学生就某一热点问题进行探讨, 以致学习多为片段性知识, 学生缺乏过程技能、基本原理及独立思考的养成, 乃使知识与日常生活脱节。使学生成为读死书的考试机器, 没有达到拔尖人才培养的目标。

3. 学术交流平台构建力度不够

拔尖班的学生以后主要是从事学术研究, 那么, 学术交流活动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因为在学术交流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了解更多的农业经济领域最新、最前沿的成果, 也是不同思想碰撞火花的平台, 在学术交流过程中可以培养自身的学术修养, 然而, 本专业学术交流平台的构架力度不够, 虽然也请知名人士来学院讲座, 但是, 这些人士大多是企业的精英, 相比之下, 真正的学术精英却很少来做学术研究, 而企业的精英来讲座, 大多数是来讲企业的理念, 这个不是不好, 对于拔尖班的学生来讲, 这些讲座或许能改变他们学术研究的想法。另外, 这些学生也很少走出去了解其他学校学生的培养方式, 很少有参加其他学校的夏令营活动, 基本上都是寒暑假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 而这些实践活动基本上是了解农村的实际现状, 距离真正的研究还很遥远。缺少与其他兄弟院校的联系, 实际上一些高校的农业经济的学术研究需要全国大样本的调研, 需要大量的调研员, 这种调研的机会对于拔尖班的学生来讲是受益匪浅的, 一方面可以和这些院校有深刻的接触, 为以后的考研或保研做前期的准备, 另一方面, 可以学到不同学者研究问题的角度与思路及如何做调研。这些是平时在课堂上学不到的。

4. 国际化视野不够开阔

世界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 全球化使得人才的培养也必然放眼国际。人才培养不能局限于国内, 只有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办学, 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拔尖创新人才。国际合作在提高拔尖班学生英语水平的同时, 可以让学生开阔了视野,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而我们专业由于一些原因与国际交流的合作并不是很多, 限制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同时由于在教材的选用上大多数是国内的教材, 也限制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最新的前沿成果;我校有中外合作联合办学的专业, 但是拔尖班的学生是没有机会去国外交流;每年聘请的国外专家的讲学也非常有限, 阻碍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三完善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拔尖人才的建议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指出,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从人才成长的个人内在因素、教育过程、文化环境、人才制度和国际综合实力等方面统筹考虑。下一步将从德才兼备、文理兼融、独立思考的要求出发,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 切实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

1. 重新审视拔尖人才培养的目标

对于拔尖班人才, 培养的是能独立进行学术研究, 具有科学素养的高级科研人员, 因此, 在课程的设置上, 应多体现出通识教育的课程, 加大经济学基本原理的课时及种类、增加作为工具的数学和英语的课时, 对于实证分析所必须掌握的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及相关的应用软件, 使学生掌握实际操作的能力, 拔尖班可以采取依据课程的门类进行多元化的课堂授课方式。专业基础课采取任课老师一对多的讲授方式, 使学生掌握专业基础课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框架和研究思路及方法, 为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是基础课程中知识延伸的科目, 可以将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讲解, 老师进行前期少课时的一定程度提纲挈领的讲解, 其余的课时由学生讲解, 课后, 由老师和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这样能使学生在课前搜集各种资料, 深入钻研, 学懂搞透自己负责的讲课部分, 强化了自己负责知识点的识记与理解, 牢固地掌握该内容。专题性质的课程一般都是关于学科前沿研究动态的课程, 可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 对某一个专题不是简单的讲解该专题所涉及的理论知识, 而是要知道对于该专题设计的研究领域的学术研究的程度, 并且对这一研究领域的评述, 让学生对该领域的学术前沿问题展开讨论, 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评述都需要运用前述课程的理论及研究方法也需要去查找该领域的权威资料, 既巩固了前述的知识点又培养了学生批判性地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锻炼了学生交流表达自己观点的思辨能力。这种交流的方式可安排多个专业的多名教师, 从不同的学科视域来剖析学生的观点给出指导意见, 让学生培养成多角度、全方位思考的能力。

2. 以学生为主的导师制

让学生有机会了解系上的每一位老师, 由学生选择自己的学术导师。协助学生了解本系专业领域 (大一、大二) , 鼓励学生从中体会不同的学术导师风格和长处。了解学生的偏好, 引荐适当教授面谈, 必要时建议更换学术导师 (大一、大二) 。学术导师协助学业欠佳学生, 有助于学生学业的提升。学生跟着学术导师从事研究, 指导专业书报讨论及专题研究 (大三、大四) , 加强专业素养。系里需组织辅导团队定期召开会议, 检讨工作执行情形及个案研讨与协助辅导。系里建置学术导师配置表, 随时掌握配对状况。学术导师需负起学术辅导工作, 由学生撰写面谈纪录, 经学术导师签核后, 由系主任整理留档。本系专任教师均得担任学术导师。学术导师指导结果的考核, 由系主任呈请学校对导师进行奖励。

导师可引导学生如何选择专业的课程, 初步诠释每一门课程的内容, 这样可使学生独立地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 在专业核心课和专题课程上, 导师私下可对学生进行指引学生负责的课程和专题, 并针对问题与学生进行讨论,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讨论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对一些实质性的观点形成文字内容, 然后, 进一步完善和深入研究, 形成学术课题的研究内容, 申报学院的课题基金, 并在专题课上进行论证答辩, 最终形成学术论文, 由导师推荐到相关的杂志上发表。

3. 加强学术交流平台的构建力度

学院各个老师可结合自身的经历给学生作讲座, 从求学到学术研究的历程都可以, 以其丰富的人生经验来给学生未来的学术道路以指引。导师可利用自身社会资源和人脉关系的优势聘请国内各高校知名的经济学家来进行讲座, 同时, 为学生争取大型社会调研的实践机会, 为拔尖班的学生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学院也可多承办一些大型的会议或参加一些学术会议, 适当条件下可选派学生去参会, 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各位导师也可将自己的学生输送到知名的高校进行短暂的交流。这样可以使学生与知名高校的老师进行前期的初步了解, 有利于未来学生考研的决策。积极引荐学生参加各个学校组织的夏令营活动, 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专业领域的动态及前沿问题, 培养学生的专业学术素养。导师也可以向曾经求学的高校引荐学生, 为学生的成长选择方向。

4. 拓展国际化视野

课程体系的国际化, 在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与研究方法上应以国际接轨, 在教材的选择上多选用国际先进的教材, 可采用双语教学, 对一些重要的课程可聘请国外知名的老师利用短期进行授课和讲座。为拔尖班的学生提供接受国际化教育的机会, 使他们了解国际上该专业领域的动态及前沿问题的重大课题研究。

教师人员的交流化, 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对学生的培养有重大的影响。学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增加教师出国访问进修的数量, 使本土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课程和教学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使教师队伍趋于国际化, 从而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办学模式的国际化, 对于农业经济类的专业尝试着到境外与同行合作, 开辟新的教育资源, 共同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 利用已有资源共同培养大学生是十分有必要的。学生可以通过一些老师的国际合作项目的参与, 本科毕业后可以选择去国外进行硕士的研究, 这种形式在知名的农业院校很受学生欢迎。

参考文献

[1]王洋.黑龙江省高等农业院校适用型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3 (8)

[2]颜进、叶锡君、李俊龙.经济管理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 2007 (5)

3.专业拔尖人才工作计划 篇三

本科生科研最初起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在1969年推出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UROP)”。这是针对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模式存在的弊端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被世界各地广为效仿,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由于本科处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基层,因而在本科阶段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使其具备基本的科研素质和自学能力尤为重要。借鉴MIT的成功经验,清华大学提出“大学生科技训练计划(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 SRT)”,并于1996年正式实施。2007年,教育部推出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本科生科研项目[1]。2008年,东北林业大学开始推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其中林产化工专业把本科生参与科研作为培养拔尖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组织本科生组建创新实验团队进行创新实验以及大学二年级的本科生根据自己所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自主选择科研项目两种方式对本科生进行拔尖人才培养,两种参与科研的方式在林产化工专业得到了全面的开展,并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科研成果。多数本科生期间发出若干篇SCI、EI以及国内核心期刊论文,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显著提高。

二、参与科研对林产化工专业本科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1.参与科研有利于本科拔尖人才培养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对所学专业具有浓厚的兴趣并培养出较强的实践能力是本科拔尖人才应具有的素质之一。传统的仅仅局限在课堂上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学习兴趣是学好专业知识的前提,参与科研的过程使学生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得以实践,学以致用,并且在科研的过程中会发现自身所学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不足之处,促使其更加重视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对于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积极和促进作用。

林产化工专业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教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参与科研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使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在科研项目的实践中得以验证、补充和拓展,真正地实现了理论到实践的过渡,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在参加科学研究过程中检验了专业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加深了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所以,提倡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是培养林产化工专业本科拔尖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2.参与科研有利于提升本科拔尖人才培养的创造性思维和科研能力

以培养具有深厚化学基础知识的本科生为林产化工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本科拔尖人才创造性思维是实现拔尖的人才培养的前提。对于林产化工专业的本科生而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林产化学专业针对本科拔尖人才创新能力的提高,选择让本科生参与科研作为有效途径。在科研项目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会围绕本学科已发现未解决的问题、未发现的问题而展开研究和思考,选择新的视角确定科研方向,通过科学实验把理论知识变成现实。整个科研过程培养了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思考的能力,创造性的思维模式也逐步得以形成。为林产化工专业拔尖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同时,参与科研项目使学生掌握了与科研相关的多种技能,培养了一定的科研能力。参与科研需要很多前期工作的准备,为了确定科研项目的选题必须查阅大量参考资料,并对收集的相关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从而得出相关的数据。在选题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查阅学术文献的技能、资料整理总结的方法以及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科研中论文的撰写以及大量相关数据的处理,可以有效地锻炼本科生对科研信息的综合分析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和写作能力[2]。

3.参与科研有利于促进本科拔尖人才培养的科研环境建设

高校科研团队的组成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的教师和研究生,本科生也是科研队伍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撑力量。吸收本科生参与科研可以有效地推动学生群体中积极的潜在力量发挥其潜在的科研能力,同时也为本科拔尖人才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科研环境。由于本科生的思维方式通常不会被常规的固化的思想束缚,因此具有突破常规、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勇气。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参与科研活动,一定会取得具有突破性的科研成果,成为高校科研发展的有生力量。

东北林业大学林产化工专业一直以来坚持让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教学模式。大学一年级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大学二年级对感兴趣的方向追随相关的专业老师走进实验室开始参与科研项目,真正实现了理论知识在实践科研中得以验证。并且学校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科研的硬件环境。根据兴趣的不同,把学生分配在相应的实验室,确定指导教师,同时创立科研创新小组进行创新实验。

对学生而言,把科研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打破了“老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固定模式,而是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去研究。“大学教授的主要任务并不是‘教,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也不是‘学。大学生必须独立地自己去从事‘研究,大学教授的工作是引导大学生‘研究的兴趣,再进一步指导并帮助大学生去作‘研究的工作”[3]。林产化工专业的专业特性也要求学生在科研实践中探索和发现新的领域,独立地从事专业方向的研究也是本科生拔尖人才必备的素质。对高校教师而言,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科研项目研究,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专业理论知识中实际应用部分,从事科学研究应该具备的能力。可见,本科生参与科研是高校科研环境构建不可缺少的部分。

4.参与科研有利于增强本科拔尖人才培养的就业能力

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也日趋提高。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工作经验和团队精神的高素质的复合人才正是现在企业所需求的,而高校的本科生的综合能力却与之相差甚远,就业问题变得十分严峻。林产化工专业未来的就业方向主要也是生物质以及化工等相关企业,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实践操作能力都是企业所要求的必备素质,所以参与科研的教学模式在培养本科拔尖人才就业能力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让本科生参与到实际的科研项目中来,锻炼其实际的科研实践能力,加深其知识的实践水平,增强了学生将来的就业能力[4]。高校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是毕业生,更是培养出合格的职业师。首先,本科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科学实验创造出新的科研成果,通过论文发表和申请专利的形式得以呈现,不仅仅增加了学分,同时也为未来的考研和就业增加了新的竞争砝码和把握机会的能力,其次多角度、多层次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本科生课外科研活动,并深入到经济建设中形成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从而将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形成推动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5, 6]。因此,参与科研对于增强本科拔尖人才的就业能力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总结

林产化工的产品具有资源可再生的天然性和应用中的不可替代性。在当今化石资源、能源危机不断显现、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大力发展林产化工,尤其是生物质能源,已列入国家长期发展规划。因此,林产化工领域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从本科阶段开始培养拔尖人才,为社会输送更多思维敏捷、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工作人员、对未来林业产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项目:东北林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DGY2013-05)。

参考文献

[1] 梅中磊, 刘敏, 杨帆. 指导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体会与思考[J]. 高等理科教育, 2014, (3):  98-101.

[2] 王有基, 吕为群. 依托科研项目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以生物类专业为例[J]. 中国高校科技, 2013, (9): 58-59.

[3] 卞军, 魏晓伟. 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高等教育研究, 2011, (6): 85-91.

[4] 冯团辉, 范丽波. 关于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思考[J]. 科教文汇, 2010, (2): 64-64.

[5] 何剑, 梁铿浩. 论加强对高校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 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6 (4): 26-27.

[6] 赵崇峰.加强学生科研工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 温州大学学报, 2006, (6): 28-31.

4.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述职报告 篇四

扎实做好本职工作 诚心奉献基础教育

高邑三中 耿焕霞

2009年12月,我被县组织部授予 “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面对殊荣, 我感到更多的是责任和压力,我暗暗告诫自己,惟有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工作,谦虚好学,刻苦钻研,把荣誉作为动力,把成绩作为起点,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处处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才能无愧于“拔尖人才”的光荣称号;才能无愧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下面将我作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一年来的工作情况作一汇报:

一、注重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政治思想觉悟高。认真学习三个代表思想,践行科学发展观,积极参加学校的思想教育活动,关心时事,遵纪守法,身为教育工作者,我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工作责任心强。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服从领导,团结他人,有着高尚的职业道德。深知自己工作的重要性,自觉研修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提高个人的业务素质,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专家型的教师,圆满完成了本的工作目标。无论个人教育教学工作,还是学校教研活动的开展,还是课题研究的进行以及新课题的申报和青年教师的培养都是按照原定计划稳步推进。

二、工作中任劳任怨,不计个人得失。

2010年上半年我担任初三9.10班英语课及10班班主任,毕业班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重视,家长关心。教师压力大,干劲足。在工作中,我要求自己不断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加强自身修养。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在要求学生遵守校规校纪的同时,自己首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鲜明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天长日久,我不仅赢得了学生们的尊重和信赖,还得到了同事的认可。钻研中考命题方向,让学生尽量少走弯路,在2010年中考中,我班一中公助生12人,重点上线3人。同时作为年级组长,积极做好本职工作,上传下达,真正起到了纽带作用。2010年下半年我担任初二7,8班英语课及8班班主任,当时这两班英语成绩很差,平均分比其他班级低十几分,但我尊重领导,服从安排,我毅然挑起了这副重担,在大家都争着带好班的时候,这样的决心是很难下的,因为你可能出了力气而没有好的结果。凭着对工作的满腔热情,凡事注重亲力亲为,并对自己提出“四勤”的要求,即嘴勤、腿勤、手勤、眼勤。在工作中,与同事们团结协作,紧密联系,关系融洽。经过半年的努力,年终的期末考试中7,8班的英语成绩及班级总评都以赶上其他班级。在这里我可以说接手7,8班我无怨无悔。

三、积极投身教育科研,把握学科发展动态,锐意进取

1、以课堂为主阵地,认真做好校本教研,强化学习,转变观念。

学校进行教研与实践的主阵地是课堂,我们结合本校的英语教学现状,设计解决方案,制定了实施计划,教师们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理论,树立了“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主体,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积极进行了听课,评课,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在教学中,我勤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先后撰写论文多篇,2010年,我撰写的论文《多媒体技术激活英语课堂教学》在河北省第五届教育教学优秀征文活动中获二等奖。

2、认真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充分发挥“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排头兵作用 在教改实验中,我乐于创新,敢于实践。我积极参加学校和教育部门组织的各项教研教学活动,吸收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不断挖掘自身潜能,在教学任务繁重和学校事务多的情况下,努力挤时间,曾多次在校内做公开课,参加县、市组织的赛讲活动。于2010年11月在石家庄市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活动中获初中组英语学科二等奖。作为县教研室英语学会副会长,我都承担了为全县初中英语教师培训的任务,2010年3月在教研室举办的《2010年中考复习与备战策略》讲座,涵盖学法指导、心理辅导、备考策略等诸多方面,受到领导和教师的一致好评,并于2010年10月到四中辅导青年教师李增霞成功举办全县公开课

3、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向课堂教学要效益

目前县教研室管理的《初中英语互动式课堂教学研究》课题以结题。2010年以我为负责人又申报了一个省级课题《初中英语快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通过课题研究,我的教学方法更加科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我接手的底子最薄弱的初二7,8班的学生掀起了英语热,对英语学习重新竖起了信心,四、成果和荣誉激励我更加努力

经过一年的辛勤努力,不仅获得了学术上的荣誉,也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表彰。这会鞭策我更加努力,做一个名副其实的“拔尖人才”。

1,2009年5月获县首届道德模范称号。

2,2009年12月,,被县组织部授予 县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3 ,2009年10月在石家庄市网络环境下初中英语与信息技术整合优质课评比活动中获二等奖。

4,2010年3月获政府嘉奖。

5,2010年5月被评为石家庄市“2010年网络教育名师”。

6,2010年6月辅导学生在第九届“探索者”创新实践活动中获市一等奖。7,2010年10月撰写的论文《多媒体技术激活英语课堂教学》在河北省第五届教育教学优秀征文活动中获二等奖。

8,2010年11月在石家庄市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活动中获初中组英语学科二

等奖。

一年来,我恪尽职守,始终以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也许我的事业不那么引人注目,也许我的成就不那么惊天动地,也许我的工作不那么立竿见影。但求真务实,奉献教育,是我不变的信念。成绩永远属于过去,今后只有不断地完美自我,才能继续保持良好的师德师风。在平凡的三讲台,以春蚕的精神、蜡烛的品格奉献自我。以科学的态度、终身学习的思想,力争成为一个新时代的专家型教师,为高邑教育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5.关于做好自治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篇五

作者:干训科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297更新时间:2011-6-9

为进一步加强我县人才队伍建设,继续贯彻落实“人才兴县”战略,在全县营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人才氛围,经研究,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新一轮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专业技术带头人、专业技术骨干推荐评选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推荐范围

凡在县内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和未脱离专业技术岗位的科研、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均可以参加评选。对具有公务员身份和参照公务员身份的人员,不列入此次评选推荐范围。

二、推荐名额

全县拟评选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0名、专业技术带头人20名、专业技术骨干30名,共评选60名。(名额分配表附后)

三、推荐条件

推荐评选的专业技术人才,必须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遵纪守法,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并在业内具有较高声望,在专业技术工作方面做出过突出贡献者。具体评选条件如下。

(一)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标准:

1、年龄为男性55周岁以下(1956年12月31日以后出生);女性50周岁以下(1961年12月31日以后出生),具备高级职称任职资格;

2、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学术造诣高深,是学科领域的带头人;或者研究成果有开创性和重大科学价值,得到业内同行专家公认;

3、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成绩卓著,对社会发展和科学建设做出突出贡献,是学科领域的带头人;

4、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工作第一线,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事业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所创新的教育理论或教学方法,经区(州)级教育部门鉴定并普遍推广,或效益显著并为同行所公认;

5、长期工作在工农业生产和科技推广第一线,有重大技术突破,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和国民经济发展;业绩突出,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长期工作在医疗、卫生工作第一线,医术高超、多次成功的治愈疑难、危重病症;或者在较大范围多次的预防、控制、消除疾病,社会影响较大,业绩为同行所公认;

7、在文化艺术、新闻出版等领域,成绩卓著,享有盛名,为本领域的带头人。

(二)专业技术带头人选拔标准:

1、年龄45周岁(1966年12月31日以后出生)以下;

2、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含中级职称),获得县级以上专业技术成绩方面的表彰奖励;在县级以上学术报刊、杂志上发表过学术论文;

3、在专业技术工作中有较高的理论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县内公认学术、技术带头人,并在自治县同行中有较高知名度。

(三)专业技术骨干选拔标准:

1、年龄35周岁(1976年12月31日以后出生)以下;

2、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在专业技术推广、应用、改造、创新上能独挡一面,能较好地发挥技术骨干作用。

3、在自治县教育、卫生、文化、宣传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在全县同行中享有一定声誉的人员;

4、在各学科或专业技术工作中专业技术过硬,帮带能力较强,群众评价较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先进性。

四、推荐程序

1、推荐。凡符合条件的人员由所在单位推荐,或本人自荐,填写《察布查尔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带头人、骨干)推荐表》,推荐单位对推荐对象的工作业绩、科研成果等方面的证明材料要认真审核,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后,按职责权限报所属的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2、初审。对推荐、自荐人员的材料,县委组织部将会同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成评审小组,对推荐选拔对象进行初审,提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专业技术带头人和专业技术骨干初选名单,并在各单位对初选人员进行公示。

3、考察。县委组织部组织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组成考察组,对初选人员进行全面考察,提出考察意见。

4、评审。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抽调各专业技术领域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由评审委员会对考察后的候选人进行综合评选,统一评审,确定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专业技术带头人、专业技术骨干。

5、审批。报县委研究决定。

6、公示。将确定的入选人员,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广泛征求干部群众意见,公示期7天。公示无异议后,正式确认,由县委研究确定。

对以上任命的专业技术人才,实施年度目标管理考核,考核合格,兑现相关业绩津贴补助,评选专业技术人才不搞终身制,实行一评三年,一年一考核的选拔管理方式。

五、报送材料

1、填报《察布查尔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带头人、骨干)推荐表》一式三份。(http://“通知公告”栏下载)

2、相关证件及材料均须复印件,复印件必须加盖单位公章,材料要齐全、真实可靠,不得弄虚作假。具体提供材料为(一式三份):

(1)近三年业务工作总结;

(2)专业技术职称证书复印件;

(3)著作、论文复印件(封面、目录、内容、封底均复印);

(4)承担的县级以上项目课题批件和计划书或拟申报的研究课题;科研成果材料复印件;

(5)奖励、表彰证书复印件;

(6)能反应本人专业技术工作业绩的其它材料。

3、所有材料一律用16K纸打印后,装订成册,每册均需打印目录,材料一式三份上报县委组织部人才办。装订顺序为:目录、推荐表、个人三年业务总结、相关证明材料。

六、具体要求

1、各单位在推荐选拔条件的掌握上,不仅要看科研成果的数量多少和档次高低,而且要全面衡量、综合评价一个人的贡献和水平,严禁搞特权或平均主义。要特别注意选拔在生产、教学、临床应用推广第一线辛勤工作,埋头苦干,做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选拔在边远地区、艰苦行业工作中取得成绩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同等条件下要优先选拔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

2、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高度重视此次推荐选拔工作,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切实加强对所属行业专业人才选拔推荐工作的指导和督促。各人才工作成员单位要加大对评选活动政策的宣传,不仅要注重推荐本机关单位从事专业技术的人员,还应注重推荐本行业(如下属站所和乡镇站所)从事专业技术的人员。严禁出现漏报等不负责任的行为。

3、在具体推荐工作中,充分发扬民主,做好层层把关和筛选,切实体现公开、公正、公平、择优的选人用人原则,把真正符合标准的人选推荐上来,真正使选拔出来的人在本行业、本系统中具有先进性和代表性,严禁出现不按程序、不按要求推荐的行为。

4、各单位要及时将推荐材料上报到所属的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由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进行初审把关,并形成个人的现实表现材料,统一报送到县委组织部人才办。农机、水利、建设、企业等其他专业人才推荐材料可直接上报到县委组织部人才办。上报材料截止日期为2011年6月20日。逾期未报的,可视为不参加推荐评选。

联系电话:3625001(办)

联系人:张 灵(县委组织部人才办干部)

附:

1、2011年自治县评选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专业技术带头人、专业技术骨干名额分配表

2、《察布查尔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带头人、骨干)推荐表》

3、个人现实表现材料模板

中共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委员会组织部

6.东莞市第八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篇六

东莞市第八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人选推荐条件细则

(一)获得国家级各类科学技术奖励或社会科学奖励的主要完成人;获得省(包括国家各部、委)级各类科学技术奖励或社会科学奖励的第一、二、三获奖人;获得市(包括省各厅、局)级各类科学技术奖励或社会科学奖励一等奖或两项以上(含两项)二等奖的第一、二获奖人和获得一项二等奖、两项三等奖的第一获奖人。

(二)获得国家、省(包括国家各部、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中国青年科技奖”称号者;被国家确定为“百、千、万人才工程”中的人员;省丁颖科技奖获得者。

(三)在科技攻关、技术创新和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中,或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设备和技术中,提出了具有重大价值的建议并解决了关键性的问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者。

(四)承担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或其他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经相关科技部门鉴定、验收或评估,证明已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排名第一、二、三的项目完成人。

(五)承担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经相关科技部门鉴定、验收或评估,证明已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排名第一、二的项目完成人。

(六)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的主要发明人;获国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两项以上(含两项)并已实施的设计人,实施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明人或设计人。

(七)在医疗卫生工作中,有解决关键性技术问题的能力,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新的突破,其技术被省内外同行所公认,在市内享有较高声誉者。

(八)在农、林业新技术、新产品的科研试验中取得较大突破,得到省内外同行认可;或在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中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者。

(九)从事教学实践、教育理论研究等工作,在教书育人方面成绩突出,或在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上有重大改革创新,被省内外同行所公认,并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或“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者。

(十)在信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装备制造业中,精通业务,成绩突出,在省内外同行中享有较高声誉,并取得显著经济或社会效益的人员。

(十一)在各行业从事经济管理、企业管理、科技管理、人才管理等工作中,能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体制进行改

革创新,形成了一套现代化管理理论和经验措施,并得到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所管理的单位或部门已跨入全国或全省先进行列。

(十二)基础理论扎实,造诣深,近几年来一直承担国家级、省(包括国家各部、委)级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的研究课题,取得显著成绩者;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家级学术刊物或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有重要论文或出版有较高学术水平专著,被全市学术界公认为某一行业、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十三)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一线,特别是在市以上重点工程建设和管理中的主要技术负责人,并为我市的城市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

(十四)在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工作中贡献突出,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或中宣部批准的全国性18项文艺奖、2项新闻奖、3项出版奖,或独立承担、主持国家级、省级以上重大课题研究,并取得显著成果的首位人员;在文化发展领域具有继承、发展、革新意义的特别贡献者。

7.专业拔尖人才工作计划 篇七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简称“卓越计划”) 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重大改革项目, 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信息化的拔尖人才应培养计算机、电子信息基础厚实, 数学物理扎实、素质全面、实践动手能力较强、具有精英意识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 为区域及国家经济建设输送优秀人才。这些人才的共同特征:在人格特质上, 具有宽广的人文胸怀, 发展的战略眼光, 强烈的敬业精神和求知欲望, 踏实的工作作风;在知识结构上, 造就网络型的知识结构、理科功底扎实, 具备多学科综合的优势, 具有较强的知识衍生能力, 是未来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开拓者;在能力结构上, 着重培养三种能力: (1) 获取知识的能力 (2) 应用知识的能力 (3) 创造知识的能力。

本文主要在“卓越计划”的背景下研究一种全新且实用的信息化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 还有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思维开创性和创新性能力。本项研究首先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实施, 对培养信息化的拔尖人才进行探索, 研究成果可以推广到信息类的其他专业, 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应用, 对于我校信息类专业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二、研究基础

本项研究已经完成了一些基本性的前期工作,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在2011年4月按照“卓越计划”的思路申请了黑龙江省高等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计算机类专业‘阶梯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为项目的申报在教学培养方案制定、培养模式、实践环节的设计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也为本项目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2011年5月, 学院又申报了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以“实施计算机学科拔尖学生教育培养计划”为目标的改革方案, 为此学院也制定了包括“双师制”在内的多项措施, 也为本项目的研究提供了保障。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引导学生积极进入到科研室、实验室。我院有20个科研室和实验室, 一直鼓励和引导学生从低年级开始进入到实验室进行学习和研究, 目前形成了良好的风气。例如信息2009级学生目前有超过三分之一进入到科研室。而2010级的学生虽然才大学一年级, 但是也已经有超过五分之一的学生进入到科研室, 通过导师的指导下对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研究。现有的实验室对学生全天开放, 特别是信息科学系在2011年重新更新了实验室的设备, 配备了嵌入式应用、EDA、SOPC、通信原理等实验设备, 而且所有机器都是新的, 实验室免费全天开放, 为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研究提供了一切方便条件。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实验室的功能和作用, 我们在实验室安装了网络摄像头, 可以通过网络对实验室进行监控, 同时进行录像, 这样基本上可以实现“无人值守”的管理, 学生可以随时到实验室进行学习, 使实验室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信息科学系教师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师在近几年来通过各种教学研究和教改项目的开展, 已经取得了多项成果和荣誉, 发表了多篇教学论文, 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为研究的成功开展奠定了基础。

我们积极努力实现优势学科群与地方重大产业链的密切结合, 主动发挥学校引领创新创业文化的功能, 服务地方经济与文化, 在为地方政府和地方经济服务的同时, 也最大限度地获得了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丰富社会资源。学校位于大庆市经济开发区, 对面两公里范围内分布着国家级软件园、国家级服务外包产业园、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国家级孵化器以及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拥有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得天独厚的区域环境。目前, 我们与这些园区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中紧密合作, 资源共享, 已有一批创业项目进入不同的园区孵化, 另外我们已与园区的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保证学生能够在低年级就进入企业实训。为“卓越计划”的实施和信息化拔尖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实训基础。

三、培养模式研究的主要内容

1. 课程体系改革。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所设计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素质与能力拓展课组成, 涵盖专业领域发展最新动态与成果, 将新知识和技能引入教学中, 丰富课程内容。专业课设置的必修核心课程进一步突出专业特色。充分利用学校和学院的学科优势, 在本科专业之间, 交互提供其他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 供有兴趣和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面与技能。培养方案本着“加强基础、强化能力、注重创新、理工融合、人文渗透”和“教学标准高起点, 教学要求高难度, 教学进程高速度”的“三高”原则, 制定全新的培养方案。采用理科综合基地班模式, 增设理科基础课程平行班, 加强课程的深度或广度, 为“拔尖人才”后续参与研究打下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借助小班教学的培养模式, 有计划地推进探究式课程建设。

2. 创新型教学及实践。

创新型教学通过讲授、提问、课堂小作和讨论等灵活的课程教学形式, 使学生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组建学习小组共同完成课程作业、强化实践环节教学和毕业设计 (论文) 相结合等手段, 充分挖掘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 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型课题研究。通过自主选题或导师命题的方式, 充分给予学生主动权, 导师定期辅导并组织讨论, 学生做演示文稿汇报,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培养学生思考、创新思维、查阅文献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接触科技前沿研究。

3. 优质教学资源投入, 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将具有拔尖创新素质的教师和最好的教学设施投入基础综合班的培养。综合班的任课教师或学科导师由学校直接选聘全校最优秀教师担任, 这些高水平教师授课, 一方面视野广阔, 教学内容直接接触科学前沿, 学生在这种氛围熏陶下, 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潜移默化的增强;另一方面责任感强, 教师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评价等改革创新尝试, 有意识提供学生自学、思考、讨论的机会。

4. 在《培养方案》外, 鼓励“拔尖人才”接触专业领域前沿研究。

以系各研究领域为划分基础, 开设若干前沿领域专题研讨班。学生可以自主有选择参加其中一个或几个研讨班, 并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及特长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与此同时加强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 为之后的科学研究构筑桥梁。

5. 实施双导师制。

实施导师制是对学生个性化培养的有效途径, 学校聘请优秀教师任班导师, 全程负责该班的教学管理, 关心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做好任课教师的协调工作, 指导学生课内外素质教育实践。从第4学期开始, 在全校范围公开选聘具有副高职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的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作为基础综合班学科导师, 导师从第5学期开始全程负责学生的学术成长和全面发展, 制订学生后两年的教学计划, 对学生的学科专业课程学习及研究训练进行指导, 并指导学生完成高水平的毕业设计与论文工作等。这些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兼备的学科导师不仅负责指导学生后两年的学习与学术成长, 而且以自身严谨的治学态度, 优良的人格品质影响学生, 对综合班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成为综合班人才培养的一大特色。

6. 大学文化整体育人, 引导学生学习途径和模式创新。

高等教育的最高价值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实现从“知识教育”过渡到“文化育人”。在教育内容上, 将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贯彻于教育全过程。在教育途径上, 文化育人注重知识内化, 强调通过内化和升华, 使之成为教育对象的一种文化自觉。我校位于大庆市, 大庆的“铁人精神”内涵丰富, 主要包括“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宁可少活20年, 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条件要上,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等。铁人精神无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有着不朽的价值和永恒的生命力, 将其融入当代教育中, 从而为学生的人文化过程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

四、结语

本文提出的在“卓越计划”背景下信息化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正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信息科学系实施, 目前已经显示了一定的效果:2012年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在由中国电子学会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应用设计大赛》中有5人参加, 获三等奖一项;2012年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实验大赛的参加人数超过20人, 共获省一等奖2项, 二等奖3项, 三等奖6项。人才培养的方式创新始于问题, 源于实践。没有实践, 就提不出问题, 更谈不上创新, 本文提出的培养模式以实践为第一手段, 辅助其他的措施, 不仅适用于信息类的人才培养, 对于其他专业的拔尖人才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卓越工程师的核心是创新能力, 为配合学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 以及信息化创新型拔尖人才的培养, 本文主要在“卓越计划”的背景下研究一种全新且实用的信息化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 还有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思维开创性和创新性能力。

8.专业拔尖人才工作计划 篇八

一、面试选拔,动态进出

为了实施好“拔尖计划”,我院建立了动态选拔机制,以灵活的阶段性考核实现动态进出,确保将热爱基础学科、具有创新精神和研究潜力的优秀学生吸纳到“拔尖计划”中。学院成立了专门的“南京大学化学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评审工作组,由院内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和资深教授、教师等组成,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审定和拔尖学生的选拔。

我院“拔尖计划”学生选拔是面向全校理科、文科学生开展的二次招生,旨在选拔出对化学学科充满热情、具有发展潜质的学生。每年均有约20%的学生来自校内其他学院。我院“拔尖计划”选拔由初选和面试两个部分组成。初选主要通过对自主招生情况、学科竞赛背景、高考成绩的考察筛选,选出进入面试的学生。所有进入面试的同学随机分为五组,每组由6位教授和老师对其学科背景、知识面、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发展潜力、表达能力、人文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并独立打分,最终选拔出30位同学进入化学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学院在二、三年级初,对“拔尖计划”学生进行考核,进行滚动筛选。一年级末滚动30%左右,二年级末滚动15%左右。通过学生自主申报、院系评审筛选、面试等环节相结合,综合考评学生在过去一年时间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情况,最终确定30人进入下一年的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二、两阶段导师,针对性指导

拔尖学生导师分两个阶段进行选聘,主要由院内各学科领域学术造诣深厚、学术品德高尚的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及资深教授担任。作为学术引路人,他们对“拔尖计划”学生的课程体系、学术入门与规范、学术研究与发展担负指导责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科研兴趣,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注重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及学术道德的培养。

在第一阶段(一、二年级),学术导师负责指导学生选课、课程学习,指导学生参加实验室轮转学习,指导学生全面了解化学学科各方向研究领域,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科研创新的兴趣。

在第二阶段(三、四年级),学术导师负责直接带领“拔尖计划”学生进行全面科研训练,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科研素质的提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科学研究条件,指导学生开展课程学习、创新计划课题研究、学术竞赛及毕业论文写作等。

另外,我们挑选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资深辅导员担任生涯导师。按照师生1:30比例进行配套,专门负责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社会交往和口头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针对“拔尖计划”学生学习、生活压力的不同情况,建立长期个性化心理档案,主动开展心理辅导,促使学生正确面对压力、合理化解压力,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升。

三、优化课程体系,拓宽学术视野

我院以基地班作为“拔尖计划”学生培养的主要试验区,通过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推行研究型教学,最终形成了“三层次、六模块”的创新性课程体系。

在一、二年级,全面开设新生研讨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注重“拔尖计划”学生学习习惯、学科兴趣、创新思维的培养。其中,新生研讨课以小班形式开设,主讲教师是我院各学科领域的知名学者、教授,授课方式以教师引领、学生主动探究为主,课程内容是能够激励并开阔学生知识视野的前沿专题。目前,我院已成功开设了“化学与生命”“化学与材料”“能源与化学”“化学与环境”“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原子与分子的量子世界”六门新生研讨课。

在二、三年级,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针对通过自主招生选拔的“拔尖计划”学生具有较好的无机化学及有机化学基础这一特点,我们对核心专业课程的设置进行了调整:融合无机化学与基础物理化学知识,构建了一门全新的“化学原理”课程;有机化学教学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将授课时间由每周4学时调整为3学时(两学期);将结构化学、结晶化学、高阶物理化学内容整合为“高等物理化学”。通过数理课程学习内容的强化、化学核心专业课程的整合与提升,使学生具有宽厚的数、理、化、生等理科基础,学科视野开阔,专业知识扎实,为在化学以及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院以科学知识单元组织课程,构建了知识体系完整、前沿性强的专业选修课体系,并对本科生开放了部分研究生课程,使本科生能系统了解学科前沿领域、激发科研兴趣。我们聘请本院从事交叉领域研究的教授,开设了“现代材料化学基础”“纳米科学前沿”,委托生命科学学院开设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课程,并选择环境化学、材料加工、药物化学、能源化学、地球化学等相关院系课程作为跨院系选修课。

对于高年级学生,我院则在专业课的基础上增设高年级研讨课和国际化课程。高年级研讨课属于学科前沿课程,它强调小班化的班级规模和研讨性的教学方式,旨在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对学科某一领域的深入探究。目前,我院计划开设“配位化学及无机材料”“现代有机合成”“绿色催化化学”“纳米科学”“现代分析化学”“化学生物学”等优质的高年级研讨课。这些课程均由院内各个学科领域的杰出学者担任任课教师。

我院聘请了国际高水平大学知名教授来校为“拔尖计划”学生开设国际化课程。学院先后开设了三门英文强化课程供高年级本科生选修,包括:日本爱媛大学Noboru Ono教授讲授的“有机化学”,澳大利亚Swinburn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的Sally McArthur教授讲授的“物理化学”,美国科罗拉多大学Yifu Ding教授讲授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院还开设了一批优秀的暑期课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Peter Muller教授讲授的“单晶衍射结构分析”、英国Bath 大学Tony James教授讲授的“有机反应机理”,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Martin J. Stillman 教授讲授的“Chemistry of Bio-related Molecules and Materials”。这些课程都受到了学生的好评。

四、依托平台、参与项目,培养研究及创新能力

在加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我院以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平台,采取“依托研究平台,参与科研项目,提升研究能力”的模式,培养“拔尖计划”学生的研究及创新能力。

“拔尖计划”学生在一二年级不同学科领域的实验室实行轮转,寻找兴趣点。这有利于学生降低学术生涯规划的盲目性。学院通过流动组会、冷餐会、终期总结报告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机连接“拔尖计划”学生和各二级学科,增强了学生对各学科领域的认识,增加了学生与各学科领域导师的接触,开拓了学生的前沿学术视野,有助于学生进一步选择二级学科及学术导师。

我院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包括“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在内的学术科创活动,要求学生尽早进入科研实验室。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能力提高项目及“拔尖计划”项目经费支撑下,我院每年资助多项完全由学生自己提出的探索性创新研究项目,让学生真正在好奇心与创新意识驱动下开展相关科学研究或探索。目前,我院已有多位“拔尖计划”学生申请了创新训练计划并取得了初步成果,超过90%的“拔尖计划”学生进入科研实验室从事课题研究,并有数位学生已经或即将在国际一流化学类杂志上发表学术文章。

五、营造学术氛围,了解学科前沿

为了营造学术氛围,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我院每年邀请校内外、国内外优秀学者为本科生开设学术讲座,年平均开设各类讲座超过20场。讲座内容覆盖各个化学学科领域和相关交叉学科领域,学有余力的本科生可以在讲座中汲取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术思维、开拓学术视野。

学院还实施激励措施,鼓励“拔尖计划”学生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鼓励“拔尖计划”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在竞争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实验技能,真正做到基础知识

扎实、实验技术过硬,并且增进与各兄弟院校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国内外各类学科竞赛中,我院“拔尖计划”学生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六、加强国际交流,培养国际学术视野

除了不断将优质的国内外教学资源“引进来”,我院还积极与国际著名高校签订“交换学生合作协议”,推动“拔尖计划”学生“走出去”,开拓视野、展现风采。通过利用南京大学国际交流交换项目平台,鼓励、组织“拔尖计划”学生积极申报,并对参与交流交换的学生予以一定的资助。同时,院系积极与国际知名学校化学学科进行联系,为“拔尖计划”学生争取更多参与学习和科研的交流机会,并予以资助。我院还通过第二课堂开展社会实践、国际学术科创交流活动,从不同的角度和多个层次,增进了学生对不同地区学术科研环境和文化的全面认识。

通过以上多元创新措施的实施,我院在拔尖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并对整个学院学生培养起到了显著的辐射作用。已毕业的“拔尖计划”学生全部申请到国外著名大学攻读研究生,多位“拔尖计划”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科研论文。在近三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上,我院获得了6金3银的好成绩。

诚然,对于拔尖人才的培养,仍需要不断的探索和思考。例如,课程体系的优化、拔尖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学术科研基础的进一步提升以及“拔尖计划”学生管理机制的进一步健全等,都是我们需要继续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课题。我们将汲取兄弟院校在“拔尖计划”学生培养上的宝贵经验,不断优化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使拔尖人才培养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上一篇:第十三周国旗下讲话稿:培养节约意识下一篇:团队营销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