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质量监测整改

2024-10-21

教育质量监测整改(共8篇)

1.教育质量监测整改 篇一

关于上报质量监测成绩分析报告的通知

各小学:

为了全面了解和分析全镇小学教学质量状况,查找问题,总结经验,调整措施,努力整改,根据市小学教学质量监测成绩分析会议精神,要求抽考学校及六年级教师写出分析整改报告,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范围:名次在全市前60名的学校及学科教师不写

二、要求:

1、成功做法

2、问题及问题分析

3、下步措施

4、奋斗目标

三、时间:学校分析整改报告本周五上午12点前上传电子稿 学科教师分析整改报告下周一上午12点前上传电子稿(学校打包统一上报),一律传至韩爱军老师邮箱

太平教办 2015年3月18日

复验、创建规范化学校培训会参会人员明天统一乘车时间及地点 车号;鲁H59579 早7;00 唐王湖桥南 早7;05 健康路西头

早7;10 燕京小区红绿灯东路南

2.教育质量监测整改 篇二

一、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及其意义

(一)教育质量监测

教育质量监测区别于传统的考试评估,能够提供反映基础教育质量状况的客观数据,是科学、全面把握教育质量现状的重要手段,是检验相关政策措施落实成效的有效途径,可以为教育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教育质量监测的目标不仅仅是评分定级,更重要的在于对学生的学业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全面评价,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找问题、定方向、给方法。

(二)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测

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就是对区域内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状况进行全面、系统、深入地监测。监测结果可以客观反映本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质量、身心健康及其变化情况,可以用于深入分析影响教育质量的各种因素,为转变教育管理方式、改进学校教育提供参考,可以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纠正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和学生唯一标准的做法,推动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科学提升。

(三)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意义。

从教育质量监测的目标出发,进行区域级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非常必要而且重要。区域是教育主管的最小行政单位,一个区域内学校彼此之间的联系相对更密切,对他们进行质量监测更能找出本区域的共性问题和优势,进行改进的针对性、可实施性与灵活性更强,对于促进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效果更明显。区域基础教育质量提高了,省、市乃至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就成为必然。

二、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的定位

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的目标定位应该更加侧重于诊断和引导。以往的教育质量监测也有诊断,不过基本上就是对学生、学校进行排名。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不仅仅针对文化课考试,还包括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习方法等相关因素的监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诊断,不是单纯从量化的数据出发,而要从具体监测的指标出发,要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分析,发现数据背后的规律,从而为改进教育教学提供依据。监测如果仅仅停留在排名定位,那就只是对过去进行了总结,没有对学生的将来负责。因此,监测之后对学校的引导不可忽视。监测之后,不能只是把结果交给学校,还要对学校应用监测结果进行必要地服务、指导。基于上述考虑,我们将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的角色定位于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的执行者、研究者和服务者。

(一)监测实施的执行者

配合上级部门完成国家、省市等各级监测项目的组织、协调与实施工作;制定本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框架和指标体系,开发监测工具,实施本区自主监测工作。

(二)创新发展的研究者

搜集、整理国内外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相关信息,进行监测理论、技术、政策分析和结果应用等方面的学习、研究,促进本区监测工作科学发展。

(三)结果应用的服务者

收集并研读本区基础教育各方面的监测数据及信息资料,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整理,撰写各类分析报告,为本区教育管理部门和上级监测中心提供决策参考,为基层学校反思改进工作提供依据;通过调研指导、组织交流活动等途径为基层学校应用监测结果提供服务。

三、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模式

作为国内成立较早的区级测评中心,我们没有成型的经验可以借鉴,经过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我们确立了双线监测与多维调研相结合的监测模式。

(一)双线监测,获取精确数据

双线监测,即大型项目监测与区内自主监测双线并行。

1. 依托项目,获取综合数据。

我们共进行了三个层面的大型项目监测,截至目前已经完成的项目详见下表。

三个层面的监测项目之中,最早开始的是北师大实验项目。此项目历时三年。经过三年的努力,借助专家的力量,我们获取了区内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发展状况的准确数据,形成了相对比较专业的区域测评队伍,初步构建起了区域监测体系,促进了区内各层面教育工作者对科学教育质量观的认识。

与北师大实验项目同时或相继进行的其他监测项目,为我们提供了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数据。各种数据间有的互相验证、补充,有的略有差异。互相验证的数据,为我们把握区域教育现状提供了可靠依据,有差异的数据,引起我们对监测工作的更深入思考,促进了我们研究能力的提升。

2. 自主监测,获取常规数据。

区内自主监测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与中小学教研室合作或中小学教研室独立完成的学业监测。这类监测主要获取的是学生学业方面的数据。二是根据本区教育工作发展需要,自主设计监测工具,开展有针对性的监测。我们开展的这类自主监测有“八年级课业负担监测”和“高中生学习情况(心理)监测”等。

各种监测数据为进一步开展监测工作积累了资源。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将自主监测获取的数据与大型项目监测获取的数据相结合,力图对区域基础教育状况进行客观、全面地分析比较,探寻其中的关系,为区域全面实行提质减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多维调研,探寻深层规律

为更全面地把握本区基础教育现状、更准确地分析数据,并为基层学校应用监测数据提供有效服务,我们进行了多维立体调研。网络调研,登记项目负责人信息,组建QQ群,通过与测评负责人实时交流或浏览学校网站、关注学校微信公众号等方式了解学校情况;实地调研,现场观察了解学校具体情况,与学校测评负责人直接交流,共同探讨监测数据背后的深层原因;对学生、家长等相关人员进行访谈。通过调研,不仅可以进一步获取可靠的信息,对数据进行验证,而且为学校应用监测数据提供支持,还可以提高为学校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协同创新,促进结果应用

协同创新已经成为时代主题之一,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的科学发展,也离不开协同创新。只有协同创新才能解决人力有限、技术不足等方面的问题。为了监测工作的创新,区域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应该积极主动地融入创新发展的交流平台。在部门内部,要促进成员间的交流协作,协同创新;部门外部,也要加强与兄弟部门和基层学校的沟通协作,促进各层面对监测工作的认识、理解和支持,同时也要注重与上级部门和其他相关领域人士的沟通协作,必要时请专家指导。通过有效沟通、协作,合理借力,促进区域各层面在监测实施和监测结果应用等方面形成最大合力,最终促进各类监测结果的有效运用。

3.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将有据可依 篇三

中国特色“PISA"揭开面纱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日前印发《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决定从2015年起在全国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方案》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的建立,中国特色“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缩写)揭开面纱。

“开展监测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

“开展质量监测是新时期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解决义务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必然要求。”教育部督导办主任何秀超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我国义务教育实现全面普及后,提升教育质量成为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准确反映义务教育质量状况的客观数据,导致既不能全面客观地对义务教育质量做出评价,也不能有效诊断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单纯以成绩和升学率为标准来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现象一直存在。

“为此,亟须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通过准确掌握教育现状,找准问题分析原凶,对症下药,提出改进学校教育教学的科学对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义务教育质量。”何秀超表示,开展质量监测是提高教育督导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的重要举措。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量大面广,各地发展水平不平衡,给义务教育有效的宏观管理带来难度。“必须转变教育管理方式,强化督导评估监测,对我国义务教育质量在地区、城乡、校际的差异进行全面把握和及时监控,对未来变化趋势做出预测,引导和推动科学决策,更好地发挥监督和监管的作用。”何秀超说,通过发布质量监测结果,可以督促政府、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念,营造支持教育改革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从这个意义上说,出台《方案》使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有据可依,是有效开展教育督导、加强教育监管的重要举措。”

“已建立一支质量监测实施队伍”

从2007年11月教育部依托北京师范大学成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负责组织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日常工作开始至今,从机构建立、队伍组建、监测工具研发到试点监测,我国日前已具备全面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基本条件。

“日前已经建立了一支由国内外专家组成的专业研究团队,以及由教育行政和督导部门人员、中小学校长、一线教师组成的监测实施队伍。”何秀超介绍说,该团队根据语文、数学、科学、体育、艺术、品德等学科领域的不同特点,分别设计了纸笔测试工具和现场测试工具,侧重测查学生学业水平和操作能力。

同时,建立了“国家督导部门统筹指导监测中心组织执行、省级督导部门协调监控、县级督导部门操作实施”的组织实施模式,形成了包括抽样、测试、数据分析、水平划定、撰写报告在内的一整套比较完备的工作机制。这些工作为在全国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提供了基本条件和实践经验。

据介绍,从2007年开始,我国已连续8年开展义务教育阶段6个学科领域的试点监测。2013年以来,在前5年试点监测的基础上,对整个监测工作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总结,对多次试测的指标工具进行了修改,对国家监测制度进行了研究和设计。

2013年8月以来,教育部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专家论证会,组织科学院院士、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督学、学科专家、教材专家、中小学校校长、一线教师等相关人员,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数学、科学、体育、艺术、品德等6个学科领域的监测指标体系及抽样工作方案进行了论证。研究起草了《方案》初稿。2014年12月,经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同意后,又做了补充完善,最终形成《方案》。

“与PISA相比,我国监测制度更适用”

“将我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比作中国特色的PISA,是个非常生动形象的说法。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我国的监测制度与PISA的接近性,就是我们在技术参数和技术规格上与PISA保持了高度一致。”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辛涛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PISA作为一项公认的高水平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其技术规范、研发程序等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他同时表示,我国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根植于我国的教育政策、教育管理和教育实践之中。因此,我国的监测制度与PISA无论在监测对象,还是在监测内容等方面,都有着不同。

“PISA主要对接近完成基础教育的15岁学生进行评估,测试学生们数学、科学、语言等参与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而我国则选取了四、八年级这两个学生认知发展和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测试内容也广泛涵盖了德育、体育、艺术等PISA未涉及的内容。”辛涛说,“在这些方面的测试中,我们在世界范围内处于先发的优势。”

教育部督导办副主任林仕梁认为,“我国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与PISA相比,测量工具更完善,抽样也更科学。我们的实践操作测试,PISA就没有做。PISA直接依托学校抽样,无法反映出区域教育发展水平。相比之下,我们的抽样更科学、更客观,成本也更低”。

“目标不同,依据不同,内容不同,结果的使用也不同。”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认为,与PISA相比,我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更具适用性。在他看来,PISA的日标是把不同国家的15岁学生进行比较,需要跨越不同国家不同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试题进行测试。而我国开展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则是从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课程标准出发,关注课程标准在义务教育特定年级学生中的实施掌握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而从教育质量、教育公平的角度比较区域、学校的教育质量差异,并将监测结果用于为教育政策制定、教育投入、教育督导、教育科研提供重要参考。

nlc202309011747

丈量义务教育质量的尺子

日前,《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发布,正式建立起我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而此前,一个超过1000人的团队已经为此探索了近8年时间。

近年来,尤其是在制定和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过程中,国家明确提出了建立全国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的要求,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建设工作随之全面启动。一大批试验性、示范性的探索尝试,也在这一过程中从萌芽到壮大,最终促成了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全面建成。

建立覆盖全国的指标体系有难度也有动力

在建立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的进程中,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主任。2007年11月,教育部依托北京师范大学成立该中心,负责组织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日常工作,在此之前,教育质量监测在国内还是个新生事物。

“我国地域广阔、东中西部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存在差距,要研发相应的标准和监测工具,难度非常大。”董奇说,科学评价的第一步是要有统一的标准和工具,虽然国家有统一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但在这一标准下,各地教材的知识呈现差异很大,这些给科学监测带来很多困难,需要通过科学的、权威的、经过实践检验的指标体系来解决。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成立后,花大精力做了两件大事。

一是整合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业力量,建立了1000余名包括多个学科领域知名专家和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专业队伍,全面参与监测的各个环节,为监测工作的科学性、专业性、权威性提供了保障。

二是研发了多学科、多领域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与工具,解决了长期以来教育质量难以量化评估的技术难题。

2014年初,监测中心组织研发的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语文、科学、品德、体育和艺术6个学科领域的监测指标体系经过教育部审定通过。此前,该中心组织全国相关领域的专家,参照国际规范,初步拟订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指标体系,在经过了不同层面专家的反复研讨、论证以及试点监测数据检验的基础上,监测中心组织全国专家开发了涵盖7大学科领域的、适合我国国情的、能全面测查和评估学生学习质量与发展状况的整套监测工具。

对此,法国教育部预测评估司司长Michel评价说:“中国的监测评价工作虽起步晚,但紧跟国际最新的理念、技术,发展成就令人钦佩。”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由教育部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组织开展,真正实现了管办评分离,保障了监测工作的专业性和社会公信力。”西南大学原副校长宋乃庆说,监测中心搭建了一个开放平台,建立起的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等协同合作的工作机制,一方面强化了督导工作职能,增强了督导工作的专业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改变传统科研工作与实践脱节,对国家重大需求服务能力不足的局面。

客观、公正、真实是监测公信力的前提

义务教育质量怎么监测?如何确保数据真实有效?如何避免人为因素对测试结果的影响?这些都是建立质量监测体系必须迈过的坎儿。

董奇告诉记者,为了充分体现监测过程的公信力和监测结果的权威性,监测中心牵头建立了全国性的多级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数据采集网络。为确保取得客观、真实的监测数据,监测中心组织专家研制了一套规范、严密的数据采集方法,包括“全国统一时间采集教育质量监测数据”“监测工具保密”“参加监测学生名单当天公布”等,为监测数据质量提供了重要的机制保障。

自2007年以来,围绕学生数学、语文、科学学习质量和品德与体育状况,国家连续8年开展了义务教育质量试点监测。监测样本包括全国31个省份和新疆建设兵团700多个样本县(市、区)的50万余名学生、12万余名教师和校长。

“监测样本能有效代表全国四、八年级学生的整体状况。所有的监测均经过科学的取样设计,保证了数据的代表性和无偏性。”董奇说。

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中小学的支持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逐步形成了以教育督导系统为主,教研、考试、基教等其他系统为辅的监测数据采集队伍,并建立了“国家规划设计、省级统筹协调、县级操作执行”的数据采集网络。同时,建立了500余人规模的国家视导员队伍,全程监督指导各县监测数据的采集工作,确保数据的真实、客观。

针对地方各级教育部门开展教育质量监测的强烈需求,监测中心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力量,通过讲座报告、网络授课、光盘宣传等方式,开展大面积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通识培训,迄今已覆盖全国31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约500个县(市、区)近9万人,加速了国家监测体系的建立。

质量监测的目的为诊断、指导、提高

2012年11月,监测中心向教育部呈报了关于《部分地区农村小学没有英语教师、不开英语课,学生英语学习质量地域差异悬殊》的报告。教育部督导办就该问题约谈了相关省份的负责人。同时,针对监测结果发现的各地学生英语学习条件、资源差异巨大,农村学生处于不利境地的状况,监测中心向教育部提出了“改革英语教学评价制度,降低中考英语所占的分值比例,确保教育公平”“改革英语课程方案,减少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内容,降低学习难度”等建议,而这些建议均在后续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这只是质量监测体系建立的监测结果反馈和应用机制的一个侧面,即采取“个别反馈、分级报告、互不交叉”的方式,分期、分批向相关负责部门呈送政策咨询报告和简报,以便为国家制定教育政策提供参考。

此外,监测中心的专家,还直接前往参与监测的样本省和样本县,以“集中解读、分散答疑”的方式进行直接反馈。

2012年,监测中心的监测结果显示,北京市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这得到了北京市教委的重视。为此,北京市教委专门研究出台了一系列“减负”措施,并制定了严格的监督检查制度。

截至日前,监测中心累计提供了600余份省、县报告,质量监测结果同样成为地方政策调整、教育教学诊断与改进的重要依据。

nlc202309011747

“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并非单纯‘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也是地方‘自下而上’的实际需求。”宋乃庆指出,几年监测试点下来,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不冉“相互对立、相互提防”,而是以协商、合作的态度开展工作,将监测的日的明确为“诊断、指导、提高”。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日前已有21个省份通过各种方式成立了省级监测评估机构,重庆、浙江等地甚至已经连续多年开展了面向本省(市)的监测工作,并将监测结果作为政策调整和教育教学诊断的重要依据。同时,各地还纷纷委托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教育质量监测技术与方法培训,并通过增设人员编制、招纳有统计测量学专业背景的人员、设立工作专项等多种方式加强本区域的教育质量监测能力建设。

宋乃庆认为,在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意义和价值越来越被广泛接受的背景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在一开始就明确监测的日标之一是要“倡导科学、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对学生德智体美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进行测查,这无疑会成为推动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更新教育观念的重大突破口。

质量监测为教育发展把脉

教育质量监测曾发现,每天大约花半个到1个小时完成家庭作业的学生阅读成绩最好。这个结果启发了浙江省天台县教育局局长汤京,他决心变革教育理念,鼓励孩子们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此后,学生心理素质有了明显提升,学生也活跃了很多,笑容多了,苦脸少了。”汤京说。

天台县的教育实践只是应用国家义务教育质量试点监测成果的一个缩影。白2007年起,国家开始围绕数学、语文、科学学习质量和品德与体育状况开展义务教育质量试点监测。随着一大批实验性、示范性的探索尝试,质量监测对于基础教育实践工作的导向作用和影响不断显现。

转变教学模式,了解学生所思所需

天台县平桥镇中心小学教导主任蔡冬芬曾接到过一个家长的电话:女儿不想来学校了。她了解后得知,原来该家长给孩子报了写字、跳舞、钢琴3个培训班,还买了各科辅导用书,没想到女儿学习反而越来越差。孩子也向蔡冬芬抱怨:“不想去学校,怕学不好!周末就想安安静静看看书、练练字,可是都被挤占了。”

孩子的抱怨、妈妈的无奈,印证了各级质量监测分析后得出的结论。质量监测的数据显示,参加课外辅导班或请家教的学生,学业成绩并不比没有参加辅导班的学生好多少。于是,蔡冬芬用数据帮助家长分析:孩子是凶负担过重而焦虑,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才有动力和毅力;在特长培养上不要贪多,要征求孩子的意见,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家长听后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此这个小女孩再也不说不愿上学了。

蔡冬芬说:“质量监测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需,也为我们如何做好家校沟通搭起了桥梁。”

重庆市永川区红河小学校已经连续两次被抽选为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样本学校。质量监测发现,单纯学业优秀的学生,往往活动能力不足,意志力脆弱;参加学校社团活动的学生,发展比较全面,身心也较为健康;觉得学习是一种享受的学生,其学业水平较高。

该小学校长蒋明洪说:“根据这一监测结果,我们探索出了‘不断刺激儿童兴奋点、开掘儿童动力源’的‘童心教育’工程,培养孩子的优良习性、情感态度、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以‘乐舞、书画、体育、生活’艺术才能培养为重点,陶冶了学生的性情,增强了学生的体质,促进了学生的特长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心教师成长,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

“家有五斗粮,不当孩子王。”一些教师经常抱怨待遇差、工作压力大,甚至出现职业倦怠,利用业余时间搞“创收”,这些问题让汤京颇为头疼。“质量监测结果发现,一部分教师对日前的薪水‘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认为如果重新择业将不冉做教师。”汤京说。

如何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天台县教育局开始研究分析,最后决定在全县开展“三心”行动:第一,专门建设教师公寓用于解决山区教师的住房困难,开展两年一度的教师体检。2014年起,在绩效工资外设立平均每位教师6000余元的年终考核奖,给山区教师每月300元的交通补贴。第二,实行严格的教师年终考核制度和支教制度,晋升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必须有1年以上农村学校任教经历,评上省、市教坛新秀或名教师的必须每年到农村学校开展支教活动。第三,设立每年30万元的优秀教师奖励基金和每年100万元的名师名校长基金,全面实施新录用教师挂职锻炼制度,健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孵化机制。

“通过这三项举措,我们力争让教师工作更安心、更用心、更热心。”汤京说,“近5年来,我县基本上没有出现教师外流或转岗现象。”

担任语文教师的蔡冬芬认为,监测结果还能成为教师审视白我的明镜。据她介绍,去年的监测报告反映,学校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虽然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但学生高层次阅读认知水平比较薄弱,深度阅读理解能力有待提升。“我的教学可以更高效吗?我的学生能够学得更好吗?”她不断进行反思。

“教师讲得多,学生自主学习少;随意提问多,激发学习思维少;死记硬背多,方法指导少;关注优生多,重视后进学生少;重复作业多,针对效能作业少。”这是蔡冬芬反思后的结果。她说:“我下决心改变自己,转变教学观念,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明确‘教什么’,研究学生,明确‘要什么’。”

“质量监测听起来好像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事情,其实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一线教师,今后我会充分利用监测结果,为我的教学服务,为我的学生健康成长服务,为家长服务。”蔡冬芬说。

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从2007年教育部启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以来,浙江省天台县先后参加了3次国家级监测、2次省级监测、4次市级监测。在质量监测的结果反馈中,汤京发现教育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与学生学业水平密切相关,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质量差距也反映了教育投入的差距。

据了解,天台县每年拿出近2000万元为学校配置各种教辅设备,其中图书生均配置达到每生50本以上,但监测结果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学校的图书利用率偏低。

经过深入调查,汤京发现,原来学校图书室往往建在教学楼或者实验楼的最高层,不方便学生借阅,个别条件较差的山区学校因图书室面积不足,有些图书整包被堆放在图书室的角落,从未拆封。

于是,汤京要求学校进行整改,把图书室移到学生最方便借阅的地方,有条件的学校还建立了“开放式书吧”、在班级设置“图书角”,让学生时时处处、顺手就能读到经典。对此,他自豪地说:“现在全县所有中小学生周均借阅图书两本以上,年均借阅图书80本以上。”

此外,汤京还表示:“我们根据监测结果对城乡和校际差距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诊断,及时调整了教育资源配置方向,以面向农村、面向山区、面向薄弱学校为主,实施‘校校标准化’和义务教育教师轮岗交流,设立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奖。”

“教育质量监测是科学诊断评价教育的重要手段。”汤京说,“如果我们能将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做实、做细、做精,最终能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建成教育现代化做出巨大贡献。”

(来源:《中国教育报》)

4.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整改报告 篇四

一、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分析 (一)工作管理方面

1、学校制度。学校管理制度中有部分制度略为老化,不利于学校管理使用;部分制度存在摆设,没有发挥其管理效能;部分制度没有落实,在管理中不能体现执行力;制度制定不规范,导致“问题后制度”的现象存在。

2、组织结构和人员不完善。中心校及各校点学校管理层设置及人员配备没有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

(二)学生方面

1、家庭教育缺失,校外学习监督、指导几乎为0。校外时间用于学习的学生很少。

2、“5-2=0”现象较为突出,在校五天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等养成教育在周末两天没有得到家长的良好指导,回到学校又要再次花时间纠正。

(三)教师方面

1、教师教学水平不均衡,全县对比较弱。根据 2020 春季学期学业检测,全乡一至六年级语文均处于全县后四位,数学除五年级,其余年级也处于全县后四位。

2、教师创新能力偏弱,教学主动性不高。个别教师还缺乏责任心,缺乏竞争意识,没有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从而安于现状,不注重学习,不主动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水平。教师间的传帮带流于形式,效果差,教师成长的外部条件受到限制。

3、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学科结构性缺编。各科教师普遍不足,要保证开齐开足课程,教师 “教非所学 ” 的现象就比较普遍。

4、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导致工作效率低情况突显。教师是学校的主体,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师德、师风是息息相关,心理压抑,其责任心就会降低,被动应付、明哲保身的心理,放任自流的意识就会占上风,在工作生活中处理不好家庭问题,适应不了当前信息化教育,解决不了个人问题,与同事相处不融洽等情况都在我们教师中出现,从而导致工作效率降低,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也就无法保障。

(四)教学管理 1、备课:从课堂中了解的情况看(随机听课),一是个别教师上课不带教案;二是个别教师还有课后补教案以应付检查的现象; 三是教师用书 “保存完好 ”,没有一点阅后勾画的痕迹,更谈不上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的问题。

2、上课:就我校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来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依赖课件,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主要以课件教学为主,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完全按照下载课件的教学步骤上课,有的甚至课件也不备,直接使用。二是“满堂问”或“一言谈”:课堂教学过程中,满堂问是一种普遍现象,以为多问就体现出了师生、生生之间互动过程。有的在整节课中都是教师在讲台一人讲,学生的任务是听。三是放任自流:一些老师根本没有精心进行预设,教学目标不清楚,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活动也没有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导和控制。

3、作业:学生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作业不分层次;二是为应付学校及上级检查,只注重次数,不注重作业训练的质量,更谈不上作业训练的梯度。

4、培优辅偏:虽然一直都在开展培优辅偏,但没有形成一套行而有效的方法。

5、听评课:每学期规定每位教师听评课的节数,其本意应该说是好的,可以促使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和互相学习,提高教师的执教水平。但在具体实施时却不尽人意,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没有听课的目的,使听评课漫无目的、流于形式;二是没有形成促使执教者和听课者提高水平的运行机制,只当完成任务,缺乏主动性;三是检查的滞后性和形式化,不可避免地造成弄虚作假现象的发生,为此导致个别教师抄袭别人听课记录或者利用他人的《教案》编写 “听课记录 ”的现象。

6、业务学习与教研活动:目前学校还没有形成学习与研究的良好氛围,主

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还只是停留在制度上的,没有形成教师主动地、自觉地发表自己见解的运行机制。其次,教师教研活动的效率、效益低。主要原因是缺乏研究的问题意识,要么无目的研究一节课,要么就是漫无边际空谈,教研活动一定要有问题要有研究,要形成对问题的解决策略,哪怕一个学期解决一个问题,对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都有好处。

二、整改目标 (一)远景目标:让学生喜欢、让教师安心、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

(二)近期目标 1 1、落实“2 22 项制度”,体现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相融合。2、狠抓教学常规,体现教学常规是教学生命线的重要保障。3、狠抓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养成教育。4、本学年末教学质量排名全县前九。

三、整改措施 (一)“2 22 项制度”与学校制度相融合及落实执行 1、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校“22 项制度”。将学校的各项制度与学校“22项制度”融合,制度化繁为简,便于理解、执行及实用。

2、全面组织学习、贯彻及落实。学校班子成员要对“22 项制度”熟悉掌握,按照校点挂钩分工到校点组织宣传学习,带领教职工学习掌握,定期或不定期深入校点督查开展情况。

(二)狠抓教学常规,为提质增效做好保障

1、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学困生的辅导、周测、月考、单元检测、教学评价等教学过程的管理实行教研组长每周检查,教导处每月检查,学校不定期抽查,每次检查有情况记载、有结果分析、有改进意见、考核的结果直接与教师的考核挂钩,抽查教师课堂教育教学情况、辅导学生情况,结果记入教师教学常规工作之中。

2、要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学校班子成员必须深入到教学课堂第一线,坚持现场指导教学,并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了解掌握教师教学中最直接的情况,给予教师最直接的帮助与指导。因此,学校推行班子成员年级负责制,每一个年级指定一个班子成员负责,联系好一个教研组,同时学校

班子成及骨干教师、教研组长组成听课小组,继续开展 “推门听课 ”活动。听课小组直接进入课堂听课,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分析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逐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抓好教学质量的目标管理。一是自我加压,每个科目达成目标以提升 5个百分为起点,再加 5 个百分点作为评价考核教师的标准。二是均衡发力,抓实各年级。努力做到一二年级人人过关,段段过关,避免分化;三四年级关注中差生滚动推进、补差补缺,促进全面提高,五六年级侧重抓好中优生、培优拔尖,不放弃差生,避免出现厌学学生。三是做好学生心理健康,保障良好学习状态。

(三)向培训要效益,向教研要成果,强化教师专业成长。

让培训成为教师专业成长最大的福利。在选拔培训对象时注重有教育情怀、有辐射能力的老师参加。制定《外出培训汇报制度》 ,外出培师要求撰写培训心得、上好汇报课、移植课、公开课。

构建以校级公开课、教师常态课、课题研究课立体式教研,立足开展以课例为主的教学专题研究活动。语文、数学、科学和道德与法治有一套学校骨干编写的教学设计、课件及试卷供教师参考使用并不断完善,期末教导处收集整理成学校教学资源库。在教师中继续开展“五个一”活动,即每学期读一本教育专著、每学期命一份有质量的试卷、每月撰写一篇教学心得、每周撰写一篇教学反思,每学期参加一次县级以上业务考试,将这些内容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列入教师业绩考核的内容,与教师评优挂钩,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四)强化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 组织教师结合学年年龄特点,学习需求制订《学生学习习惯实施细则》,从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作业、实验、考试(测验)等方面规范学生课堂学习的行为。从一年级开始训练如何听讲、如何做笔记、如何写作业、如何提问、如何倾听、如何复习,将学习习惯的落实贯穿于整个小学生活,并终身受用。

(五)狠抓教师队伍“教学互助工程”。

5.关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整改措施 篇五

新的一学期开始了,为使我校的教学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现就我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一、老师们钻研教材上不能多下功夫,不是用心备课,只是为应付学校的检查而写教案。因此备课流于形式。

整改措施:

1.教导处要加强随机检查的力度,并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2.学期评比时,教案的等级划分主要以“实效性”与“反思”为主进行考核。

3.教研组活动时要针对备课的实效性进行专门的研讨。

4.加大推门听课的力度,督促教师备好每节课。教导处根据课堂教学情况为教师打备课分,其分值占绩效考核备课分的60﹪。

5.强化集体备课的实效性,除了主备教师,同组的辅备教师也要钻研教材,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要改变以往集体备课的形式,以“同课异构”的形式进行集体备课。要求三人磨一课,需要时主备教师要进行二次重讲。

6.部分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较差,因此我们还拟定采取领导重点帮扶,促其提高的办法,要求每个领导帮扶一名教师,从备、讲、批三个环节跟踪指导。

7.为了培养教师的独立备课能力,本学期要开展两次“白纸备课”活动。(教师只凭教科书,不参考其它任何资料进行集体备课)

二、教师课题研究目的不明确,针对性不强。整改措施:

1.本学期业务学习提出“小现象,真问题”的学习,即要求教师精心选择一个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小困惑或有关教育教学值得研究的话题为主题。

2.围绕制定的主题多方面、多渠道收集资料,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3.根据所收集、摘抄的资料,叙述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观点,写出自己的感想。

4.年终考核时,“小现象,真问题”的学习笔记分值占业务学习总分值的60﹪。

三、作业的选留不科学,仍把多留机械性作业当成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砝码。

整改措施:

1.作业要体现层次性。作业分三个层次即优生做挑战性习题(称为每日一练);差生做好基础信习题(称为保底作业);其它为常态习题。

2.多样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如口头与书面相结合;制作与思考相结合;实践与探究相结合等等。(教师根据学科特点与教材内容进行选择)

3.家庭作业:一二年级基本不留书面作业,三四年级作业总量不超过40分,五六年级作业总量不超过1小时。学校从量上进行控制,学期末要与绩效挂钩。

6.教育质量监测整改 篇六

一、抓思想作风建设,树立向师德要质量的意识

要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敬业精神,不断增强教师教学质量荣辱感和培养人才责任感、使命感。要旗帜鲜明的讲质量,大张旗鼓的促质量,扎扎实实的抓质量,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求生存的指导想不动摇,真正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永恒的中心工作。

二、抓学校制度建设,树立向管理要质量的意识

以制度管理学校是现代管理的要求。要依法健全校内管理体制,规范决策程序,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健全学校监督机制。

三、抓干部队伍建设,树立向管理要质量的意识。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名不合格的校长,也能毁掉一所学校。因此,校长要以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履行职责,扎扎实实的抓好学校管理工作。校长要带领班子成员自觉服从工作原则,严明工作纪律,确保政令畅通,干好分内工作,以良好的班子形象影响、教育全体教师,打造勤政、廉洁、务实、创新的领导班子集体。

四、抓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树立向优质教学资源要质量的意识 骨干教师是学校的财富,是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可靠保证。要充分调动和激发骨干教师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生力军,成为一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帮带的优质教学资源。

五、抓“有效课堂”教学,树立向课堂要质量的意识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而有效课堂又是关键。要把“构建有效课堂”当作抓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并通过教研活动、检查考评、总结汇报等一系列措施,切实把有效课堂抓出成效,使之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可靠保证。

六、抓常规管理,树立向过程要质量的意识

教学常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因此,要进一步规范和优化过程管理,认真落实备、教、批、辅、考、评等各环节,特别要注重平时的督办检查、评比、总结等环节。

七、抓教研教改,树立向科研要质量的意识

教研教改要以“构建有效课堂”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扎实开展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研究活动,以提高教师素质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形成人人参与教研,个个投入教改的良好局面。

八、抓考风考纪建设,树立向评价公平要质量的意识

不端正考风考纪,教学质量评价就不公平。事实上,考风和教风、学风、校风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没有良好的考风,其他之风也就会大打折扣。

九、抓教学时间规范,树立向时间要质量的意识

书要时间读,作业要时间写,知识要时间巩固,没有时间做保证都无法实现。固然不赞成时间加汗水,但没有必要的时间做保证,谈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是一句空话。

7.教育质量监测整改 篇七

当前, 我国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基础教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同时,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也完成了一轮多, 需要我们对它进行科学公正的评价, 包括成绩经验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这样的背景下, 基础教育质量就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根基在基础教育。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基础教育的质量就必须达到一个更高的要求。宏观的基础教育质量到底怎么看?需要有一个科学的质量监测系统, 依托北京师范大学成立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 就是要加大对教育质量评价的探索和改革力度, 也是我们要把基础教育发展转向更加注重内涵、注重质量的一个很好的导向。

二、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制度, 建立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符合教育规律的国家教育质量监测系统

要把教育工作的重点转向内涵与质量, 就需要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和一个有效的监测网络, 来摸清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状况, 同时也要求我们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中国有两亿多学生, 目前还存在很大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别, 我们既有最好的教育, 也存在最困难的教育、相对落后的教育。在这种状况下, 如何评价教育质量?我们迫切需要建立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质量监测系统。

中国的教育有很多自己的优良传统, 也有自己的国情。比如, 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还处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各地教育发展、规划还相对处于变化之中。在县城以上的地方, 学生大班额的现象可能普遍存在, 而在一些农村则同时存在小班化现象, 教育资源配置势必也与教育质量直接相关。这不仅仅是教育问题, 也是社会发展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 我们教育如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采用怎样的学习方法和教育方法, 必须要有中国教育的特色。所以, 我们要有符合国情、特色的教育质量监测和研究, 要有自己的数据、实证和分析, 才可能做到心中有数, 不是简单照搬国外的评价系统就能解决问题的。

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是发展基础教育、提升教育质量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监测的过程, 同时也是一个推动学校提升质量的过程。我们要在实际的工作中建立这样一个平台, 去传播和提升我们的教育理念, 宣传我们的教育观念。监测的结果及其分析就是我们评价学校教育、评价教育质量的基础。比如, 基础教育的质量要看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是不是得到很好的落实, 落实中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学生是不是全面发展, 学生的负担是轻是重, 课程安排进程是快是慢, 都要有非常科学的依据。教育质量监测过程中, 进行大量基础性数据的收集整理, 大量实证性的研究分析, 就是要为我们提供这样的依据。只有有了这些基础的东西, 我们才能准确地判断和决策。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教育大国, 在教育上尤其是在基础教育方面不能有大的失误。“两基”基本完成之后, 我们要下更大的功夫来研究教育的内涵发展, 这就要求基础教育必须有符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的质量标准来衡量、监测, 给教育的改革发展以基础性的支撑。

三、坚持公益性原则, 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成立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 是建立在各地作了很多探索、拥有了大量实践的基础之上的, 所以时机比较成熟。2005年教育部依托上海教科院成立了教育部基础教育监测中心, 它侧重于教育宏观发展方面的监测, 主要是通过大量数据的处理来监测各地教育发展的状况。两个监测中心要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 积极稳妥地开展工作。第一, 就是要搭建一个平台, 为全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好务。这个平台必须为教育宏观决策服务, 为各地进行咨询指导。监测本身不是行政工作, 但要对全国监测的数据和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因此具有权威性。同时, 依靠这个平台, 还可以进行一些基础性的、规律性的实证研究。平台不是孤立的, 它应该是一个综合全国的教育科研力量、能支撑基础教育的整体大平台。第二, 就是要坚持公益性的原则, 从而确保监测结果的公正性、客观性。中心承担监测任务一定是不许收费的。教育部将会给中心提供必要的经费开展工作, 这就是教育部建立中心的特点。如果收费, 客观性、公正性、科学性都很难保证。为避免执行者和评价者混为一体, 我们依托大学或科研机构建立中心, 这是实事求是的原则。北京师范大学既不是基础教育的执行者, 更不是决策者, 但它是个学术单位, 具有多学科, 同时还有利于开展国际交流, 这才能保证监测结果更具有客观性、学术性、专业性。

需要明确的是, 监测中心出的监测结果、评价分析报告要由教育部或者国家教育督导团来公布。中心是一个支持服务的体系, 这个定位要非常清楚, 各省市的工作也要这么做。

8.教育质量监测整改 篇八

【关键词】人力资本理论 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推进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在引领学生全面发展、优化学校整体工作、促进人才培养方式转变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纵观近年来我国各地综合素质评价的开展情况便不难发现,除个别地区走在前列外,大多数探索者依然对如何推进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感到困惑与茫然。

为切实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的导向作用,不少地区都尝试着将评价结果与学生的毕业或升学联系起来。他们认为,如果评价结果不影响学生的毕业或升学,就很难引起学校、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的足够重视,使综合素质评价沦为“花架子”。但另一方面,在评价的客观性和有效性尚未得到充分保证,相关制度也远不够健全的情况下,盲目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与学生的毕业或升学“挂钩”,又很容易受到人们的质疑,甚至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当然,我们不能一直纠结于要不要“挂钩”、是“软挂钩”还是“硬挂钩”等问题,而应该从其他角度来探索新的推进策略。

2007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在北京成立。随后,各省、市、区也纷纷成立了相关的评测机构。2010年,沈阳市教育研究院教育评价与质量监测中心成立。随着具体工作的逐年开展,我们惊喜地发现,教育质量监测与综合素质评价存在诸多异曲同工之处,二者的有效融合无疑有助于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开展与推进。

一、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教育质量监测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它们都是为了克服“唯成绩论”而提出的。20世纪末期,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趋势愈演愈烈,应试教育带给广大中小学生的不良影响日渐凸显。在这一背景下,素质教育的概念应运而生,综合素质评价也随之进入人们的视野。同时,由于缺乏全面、科学的教育监测与评估,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又长期存在着单纯以中高考成绩来衡量地方“教育政绩”的倾向,那些原本只能承担选拔性功能的高利害考试被异化为当地教育质量的“晴雨表”,严重影响了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期望借此能够正确、宏观地把握全国中小学生的教育质量状况。

其次,它们都是以“诊断指导促发展”为核心目标的。在人力资本理论视角下,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就是要客观地诊断出中小学生在学术能力及非学术能力方面的发展情况,了解其优势与不足,并通过有针对性地帮助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其核心价值取向在于引导、促发展。而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也是以获取数据信息,对教育教学现状作出诊断,进而提供改进策略和决策依据为目的的。

另外,它们都以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内容。尽管我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综合素质评价内容略有差异,但近年来,人们大多以《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为依据,来展开各自的研究与实践。通知规定,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应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学科学习,即考查学生是否达到各学科课程标准所列出的学习目标;二是基础性发展,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大维度。而据报道,“中国近几年积极加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监测的内容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公民素养、身体和心理健康水平、学业水平和学习素养、艺术素养等六个方面,这不同于常规的学业成绩考试,监测的是学生全面素质状况。”二者的内容一致性可见一斑。略有不同的是,除学生综合素质这一核心内容外,教育质量监测还涉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当然,教育质量监测与综合素质评价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主要体现在二者现阶段的操作方式上。据了解,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大多以档案袋或评分表为工具,通过学生、同伴、家长、教师打分或写评语来得到评价结果;而教育质量监测大多以试题、问卷或量表为工具,通过施测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来获得监测结果。因此,加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教育质量监测的融合,找准二者的结合点很是关键。

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教育质量监测融合的实践探索

尽管综合素质评价与教育质量监测具有融合的可行性,但在现有的评测技术条件下,能实现二者有效融合的切入点却是有限的。所以,我们今年的尝试并不求全责备,而是从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核心要素中,选取了一些可以通过试题或量表来测量的维度进行监测。例如,作为学生综合素质重要组成部分的“创新能力”,主要包含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活动三方面内容。心理学研究已表明:在创新能力的各组成部分中,创新思维是核心;而与创新思维关系最为密切的,当属发散思维。基于这种“由宏观到具体”的思路,我们选择了创新能力中的几个“点”,借鉴威廉斯创造力倾向量表及发散性思维测验的部分内容,来设计本次监测中有关综合素质的某些问题。虽然最终得到的数据无法全面反映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无疑可以传递出这样一种信号:综合素质评价即便不与学生的毕业或升学“挂钩”,它也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将愈发受到重视;教育质量监测不同于传统的学科考试,它所关注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

上一篇:细节描写的作文指导下一篇:学校关分委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