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救亡运动 教学设计示例一(精选9篇)
1.抗日救亡运动 教学设计示例一 篇一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何梅协定》和日本策划华北五省自治。“八一宣言”。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一二·九”运动的经过及其意义。张学良、杨虎城实行“兵谏”。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其意义。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通过《何梅协定》的签订和日本策划华北五省自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日本灭亡中国的野心和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从反面激发学生爱祖国、反侵略的爱国主义感情。2.通过“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从正面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通过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救亡运动中的领导推动作用,特别是从全民族利益出发,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方针,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有: 通过思考题“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从复杂的历史现象中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要点
一、华北局势危急
1.《何梅协定》(1935何应钦、梅津美治郎)2.日本策划“华北五省自治”
二、中国共产党制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1.“八一宣言”(1935.8.1)2.瓦窑堡会议(1935.12)
三、“一二·九”运动 经过及其意义(1935.12)
四、西安事变
1.张学良、杨虎城实行“兵谏”(1936.12.12)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其意义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西安事变。
本课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二、新课开始前,可先提问有关“九一八”事变的问题,然后教师总结: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东北已经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华北的大门也已洞开。接着引导学生阅读课前提要,从而导入新课。
三、如有条件,可以课余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青春之歌》,并组织讨论。还可以看电影《西安事变》或其他有关张学良的电视剧,以配合“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的学习。
四、本课的主题是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教师要掌握好三个子目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一个子目,“华北局势危急”是救亡运动高涨的历史背景;第二个子目,“一二·九”运动是救亡运动高潮的掀起;最后一目,在抗日救亡运动推动下发生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终于扭转了时局,基本结束了十年内战局面。这里要注意共产党在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中的历史作用:“一二·九”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的,西安事变也是在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推动下发生、在共产党正确主张、努力调解下和平解决的。
五、“华北危急”一目包括两个主要内容。(一)《何梅协定》。何梅协定的内容只要按课文说明,不必补充,但要向学生明确指出其实质,即,蒋介石把河北拱手送给了日本帝国主义,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实际控制了河北全省的军事、政治、经济。(二)日本策划“华北五省自治”,教师可以利用《华北五省自治示意图》,使学生边听边看,在中国地图上,华北五省偌大一片国土,将继东北三省和热河而沦丧,加深认识当时华北局势危急,中华民族已处于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教师还可以利用插图,按图注进行讲解,并说明汉奸殷汝耕成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和国民政府设立“冀察政务委员会”,实际上冀察两省已经“自治”。
六、“一二·九”运动一目虽不是本课重点,但也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题。教师要结合图《“一二·九”运动游行学生与军警搏斗》(此图要求掌握)、《北大学生游行队伍》和参考“资料和注释”、利用课文上的小字,用生动而富有感情的语言进行描述,以激发学生爱国激情。也可以利用幻灯、录像、电影等电化教育手段增强效果。
“一二·九”运动是“五·四”运动以来又一次由爱国学生首先行动起来的影响于全国全民范围的爱国运动。教师要启发学生学习“一二·九”时期的爱国学生,关心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要继承发扬“五·四”和“一二·九”时期爱国学生忧国忧民的光荣传统。教师还要强调指出:“一二·九”运动以后,青年学生走上了同工农结合,为工农服务的革命道路,造就出了一代爱国爱民的栋梁之才。“一二·九”运动的意义值得重视:“一二·九”爱国运动,冲破了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造成的恐怖气氛,给全国各阶层人民以巨大的震动和鼓舞,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一二·九”运动的背景可归纳为华北局势危急,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华北之大,已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七、“西安事变”一目是本课的重点。西安事变故事,通过电影电视的渠道,学生早有所知,求知欲强烈。教师对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和平解决宜作较为详细的交待。课本上的小字、插图(张学良、杨虎城两幅插图要求学生掌握)都可以充分利用。在课外知识比较丰富的班级里,教师也可以列出问题组织学生搜集资料进行整理。问题为:张学良、杨虎城是什么人?西安事变之前他们和陕北红军的关系怎样?张学良、杨虎城为什么能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和红军停战?张、杨实行兵谏的目的是什么?„„ 关于怎样解决西安事变的问题,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抓住蒋介石以后怎么办?”启发学生思考、讨论。然后介绍事变后出现的复杂形势,从具体分析中使学生懂得西安事变只有和平解决才能有利于抗日,有利于人民,有利于革命,才能符合全民族的利益。从而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政策的英明正确。图《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周恩来回到延安,毛泽东、张闻天等到机场迎接》要求学生掌握。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的转折点,蒋介石被迫答应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从此,延续十年之久的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了。对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这个意义,教师要给以强调。
九、本课小结可以采用归纳内容,整理线索、深化主题的方法:──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步步进逼,《何梅协定》的签订,“华北自治运动”的推进,华北局势危急,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在这样严峻的形势面前,蒋介石仍旧坚持“攘外必先安内”,不抵抗外敌,全力打内战。在共产党的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推动下,“一二·九”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十年内战,迎来了国共两党联合抗日新局面的到来。本课重点
重要年代 1935年12月9日 “一二·九”运动 1936年12月12日 西安事变 重要地名 西安
重要人名 何应钦 蒋介石 张学良 杨虎城 周恩来
重要词语 《何梅协定》 华北五省自治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附一:课本思考题答案提示
一、想一想,我们今天应向“一二·九”时的爱国学生学习什么? 答:①时刻关心国家大事、民族前途;②热爱祖国,不顾个人安危,投身爱国活动;③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答:西安事变后,国民党内部的亲日派何应钦力图扩大内战,想乘机置蒋介石于死地,以夺取他的统治地位。如果发生内战,日本将乘机扩大侵略中国,不利于抗日,不利于人民,不利于革命。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逼蒋抗日,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附二:本课参考书目
《中华民国史纲》(张宪文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章第1、2、3节 《文史资料选辑》(合订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28册82辑 《一二·九运动资料》第1辑 《西安事变资料》第1辑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史》第四册教师教学用书)
2.抗日救亡运动 教学设计示例一 篇二
《师说》 教学设计示例(三)
教学目的
1、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3、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5、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1、本文的教学目的;
2、作者介绍、解题;
3、有关词的读音、单音词和双音词、古今异义、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分段;
5、意动用法。
教学过程
一、讨论本文的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 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韩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四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监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五、解题。
板书课题。指出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六、指导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借助提示、注释、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读懂课文。学生自学、质疑,老师点拨指正:
1.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句读(dou) 不(fou) 聃(dan) 经传(zhuan)
2.找出课文中合成的双音词:
学者 句读 百工 六艺
3.指出下列加黑词的古今义
古之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小学校
4.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词,有三种情况
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作“姓”讲孔子师郯子……师襄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
(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如: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
5.分段
写出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填表如下:
段 意
论 点
一、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二、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
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感也难矣
三、用具体事实进一步阐明谁可为师的道理
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3.抗日救亡运动 教学设计示例一 篇三
其次、协调发展
第三、科学消费
3 、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提问:
1 、家庭消费按消费的目的可分为哪几种?
2 、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有哪些?
(讲授新课)
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板书)
有人认为,我的家庭富裕了,收入增加了,这些钱我想怎样花就怎样花,这完全是我自己的事,与社会国家无关。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学习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就知道了。
1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板书)
提问:在计算机还未出现时,人们有可能用计算机计算、写文章、甚至上网聊天吗?
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老师归纳:
( 1 )生产决定消费(板书)
没有生产,就没有用计算机的需要,就不会产生对计算机的消费。生产为消费提供对象,并决定着人们的消费水平与方式。
提问:如果许多人需要购买电视机,生产计算机的工厂会怎样做呢?如果消费者都不需要黑白电视机,工厂还会继续生产黑白电视机吗?反过来,消费对生产有没有影响呢?
学生回答。
老师归纳:
( 2 )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板书)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4.抗日救亡运动 教学设计示例一 篇四
1.了解屈原的政治遭遇,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端方正直,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高尚品格。
2.了解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不同于一般史传文的写法。
3.加深对若干实词和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进一步提高阅读史传文的能力。4.复习、拓展学生的有关秦以后的历史散文的知识。教学设想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教这篇课文,远不及教《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救赵》等课文那样能使学生达到入迷的程度。这原因有二:一是本文不是以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取胜,而是以具有《离骚》那样的文情笔意取胜,要学生领会这样的文情笔意,很不容易;二是本文的难度较大,特别也是较大的。但是仔细分析课文就可发现,本文所具有的《离骚》那样的文情笔意,所反映的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主要体现在文中的几处议论段节;至于叙事部分,不但文笔平实,语言平易,而且抒情色彩也较小。这就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便利条件,即可以把主要精力花在几处议论段节的导读上;记叙部分,只要在整体把握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时,疏通少许难句,略作点拔就够了。要精心设计几处议论段节的导读,通过导读,使学生不但掌握本课所要掌握的语言知识,而且能充分体会文中反映的屈原那种眷顾祖国、宁死也要保持自己高洁品格的缠绵悱恻之情,回肠荡气之情。本文词语异解颇多。为了避免把时间过多地花在词语诠释上,应基本上以课本上的注释为准,只在课本注释明显欠当,或涉及内容理解深度地地方,才适当介绍点别解。
本文是学生中学阶段最后讲读的一篇秦以后的史传文。教完以后,指导学生归纳、拓展一些秦以后史传的有关知识,是为了给他们毕业后继续升学,或就业后自学指点一点门径。课前预习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适当注意《高中文言常用实词表》和“思考和练习”中所提出的词语和句式。2.给课文划分大段,并思考一个问题:本文的写法和《廉颇蔺相如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等课文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预习情况,导入新课;说明本文是史传文“变体”,宣布研读方法;逐段解释难句,编写内容提纲。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导入新课。
做法:指名学生朗读1、2两个自然段,说说自己的段落划分情况和本文写法上的主要特点,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然后作如下导语: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招魂》等,我们曾读过他《九章》中的一篇:《涉江》。从《涉江》里,我们知道他即使在晚年放逐到沅湘蛮荒之地,也仍在关心楚国的朝政,眷恋祖国,仍然在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节操,宁死也不与朝中的佞臣同流合污。这种崇高的爱国精神和端方正直的品格,两千多年来曾经影响我国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史记》中的《屈原列传》,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民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鲁迅曾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篇传记就能体现这一特色,今天我们研读这篇课文,在写作方面,应充分注意这一特点。
二、说明本文是史传“变体”,明确研读方法。
做法:仍从检查预习入手,指名学生说说这篇史传文与我们学过的《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毛遂自荐》等篇在写法上有何显著区别,为什么有这种区别,然后教师作如下点拔、提示。
关于中传“变体”: 关于研读方法:
三、逐段解释难句,编写内容提纲。
做法:这一步骤的目的,是疏通全文,了解屈原的事迹,为重点研读议论段作铺垫。为了赢得教学速度,议论节段可暂时摆下。具体步骤是先与学生一道分好大段,然后按大段,在朗读的基础上解释难句,理清行文思路,编出内容纳要。在这个过程中,应相机提些问题,但问与答都应力求简明。关于第一大段:
(一)难句解释: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让学生明确:在先秦,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分支有因封地得氏的,有因先祖的谥号得氏的。楚国王族姓芈(mǐ),屈原先祖瑕,因受封于屈地得氏。“左徒”,在楚国是一种仅次于“令尹”(宰相)的官职,多由王室亲族充任。后文“三闾大夫”,是一种掌管屈、景、昭三氏事务的官职,屈原也曾充任。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压之,屈平不与。”
——让学生明确:上官大夫公然要抢夺屈原所写宪令草稿,在情理上说不能,因此郭沫若提出一种别解:“夺”,作“改动”解;“与”,作“同意”解。按:这样解释很合理。一方面,它符合古代“夺”、“与”的常用义之一;另一方面它反映了屈原所作“宪令”具有改革的进步意义,触犯了上官大夫等守旧官僚的利益,所以他们要篡改。“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让学生明确:用了“曰”,又用“以为”,语意欠顺通。按:历来研究者认为这两个词,必有一个是衍文,即因传抄错误产生的多余的词语。
(二)行文思路:
提问:这一大段写了哪几件事?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点拨:一共写了三件事,揭示屈原的政治才能、端方正直的品格,和因谗见疏的缘由,预示楚国的国事将不可为。关于第二大段:
(一)难句解释: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让学生明确:“佯”,假装;“去”,离开,“厚币委质”,课文注释没说清楚,“厚币”,是指丰厚的礼物,“币”,礼物。“委质”,前人研究是指另再呈献信物。古代别国重臣投靠新主,“必先书名于策(竹简),委死之质于君,然后为臣,示必死节也”。“委”,呈献;“质”通“贽”,但作信物解。这种信物,不是礼物所能代替的。“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让学生明确:“以”,介词,用、凭的意思;“当”,抵得上;“往如楚”,“往”,去;“如楚”,到楚国去。句意谓:凭我一个张仪就可抵换汉中地,请让我离开秦国,到楚国去。“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让学生明确:要注意“因”是介词,凭借;“用事者”、“臣”,均为“靳尚”的同位语;“于„„郑袖”是状语后置,即向怀王宠姬郑袖说假话;设“诡辩”的主语是靳尚。据《史记》中《张仪列传》的记载,张仪一到楚国,怀王就把他囚禁起来,靳尚对郑袖的诡辩是:“子亦知子之贱于王乎?”“秦王甚爱张仪,而必欲出之。今将以上庸之地赂楚,以美人聘楚,以宫中善歌讴者为媵。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贵,而夫人斥矣。”
(二)行文思路:
提问:这一大段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屈原本人的事迹写得很少,主要是穿插一大篇怀王受骗,以致最终客死于秦的史实,为什么?
点拨:写了三方面的内容:怀王受骗,至死不悟;屈原被放,仍关心朝政,系心怀王;顷襄王接受谗言,恕“迁”屈原。穿插这么一大段史实,而这些史实,都是在屈原“既绌”以后发生的,这就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另一方面也意在揭示楚王父子均昏聩腐朽,当朝重臣多贪婪鄙陋,像屈原这样端方正直的人,必然不见容于朝廷,所以最后终于自沉汨罗。板书: 关于三、四两大段:
(一)难句解释:
5.义和团运动·教案示例之一 篇五
教案示例之一
义和团运动
北京市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 特级教师 贺心滋
(一)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1.记忆:义和团的组织形式、活动地区。平原大捷的时间、地点、领导人。义和团势力在京津地区的发展。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事迹,中外反动势力对义和团运动的镇压。《辛丑条约》的签订。
2.理解:义和团兴起的原因。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的斗争口号。慈禧太后阴谋利用义和团的罪恶目的。《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社会危害。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掠夺空前残酷和野蛮的殖民战争,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900年的国耻与国难。
2.义和团与爱国清军的坚决抵抗,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阻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扶清灭洋”口号的作用、意义和局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
2.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习、分析《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的社会危害。
难点:清政府和义和团的关系。
教学用具
放大绘制《义和团运动的形势》地图一幅。
有关义和团运动的幻灯片。
教学方法
以启发式为主的综合教学法。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指导学生朗读“课前提示”。然后教师指出,“课前提示”中提到“19世纪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这说明了义和团爆发的根本原因。请同学们回答,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加深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学生的答问,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救亡图存,进行维新变法运动,但很快失败了。与此同时、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劳动群众掀起了更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这就是席卷了中国北方,震撼世界的义和团运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5课义和团运动。
讲授新课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板书)
1.义和拳:(板书)
义和拳是义和团最初的名称。它是在山东、河南、直隶一带民间秘密组织。它的活动方式是设立神坛拳厂,通过练习拳棒、传授武艺、散发传单等形式来组织群众,进行反清活动。其主要成员是贫苦农民,还有手工业者、城市贫民、小商贩和运输工人等。
2.平原起义 1899年(板书)
①原因: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外国传教士的活动越来越猖狂。外国传教上作为侵略的先锋,深入到中国广大内地。仅山东省的教堂就有1000多处,出现了“教堂几遍天下,传教洋人相望于道”的景象。这些传教士凭借不平等条约的庇护,欺压百姓,称霸一方。在民教争讼中,清朝地方官吏又“袒教抑民”,造成许多“民冤不伸”的案件。因此,广大群众同教会和传教士的矛盾日益尖锐。在这种情况下,1899年秋,山东平原县义和拳在朱红灯等人的领导下,举行了武装起义。
②平原大捷: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小字部分,并概述其内容。(挂《义和团形势图》,将自制小红旗插于平原县)
通过这段小字内容,可以看出,这次平原县义和拳武装起义是由于平原县李庄恶霸地主,依仗教会势力,乘闹灾荒之机,囤积居奇,敲诈勒索,欺压民众引起的。
事情发生后,朱红灯率领附近几县的义和拳前去援助,冲击教堂,严惩教徒。但清政府奉行“袒教抑民”的政策,山东巡抚毓贤派兵镇压。面对清军的镇压,拳民猛打猛冲,大刀长矛并举,火铳土炮齐发,杀得清军人仰马翻,溃不成军。从此义和拳声威大震,力量也迅速发展起来。(让学生齐读《歌谣》)
3.义和团的斗争口号及义和团在京津地区的发展(板书)
平原大捷以后,由于义和拳力量的发展壮大,清政府对义和拳采取由“剿”到“抚”的政策。义和拳由此改名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把矛头指向帝国主义,斗争也从秘密转向公开。
同学们讨论一下,“扶清灭洋”这一口号应怎样理解。(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此口号的核心是“灭洋”,它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的客观形势,因而能够对于身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广大群众起鼓舞和动员作用。
但这个口号并不科学,“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缺乏认识,“灭洋”又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这也反映了农民阶级本身的阶级局限性。
1900年夏,义和团的势力由山东发展到直隶境内,他们连克州、县,逼进北京、天津。(指导学生看《义和团运动形势图》)。
义和团势力的迅速发展,使清政府感到十分震惊,“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迫于形势,慈禧太后“只可因而用之,„„”慈禧太后为什么要利用义和团?其罪恶用心是什么?(启发学生思考)
慈禧太后所以要利用义和团,其原因有二,一是,她得到一个不确切的情报,说是帝国主义国家向清政府提出了照会,要她把权力交还给光绪帝。这个谎报大大激怒了慈禧太后。二是,想把义和团推到同帝国主义作战的第一线上,用帝国主义列强的力量来消灭义和团。于是,清政府承认义和团为合法团体。清军停止进剿义和团,义和团大批涌进北京、天津。(让学生看课本插图《北京城内第一个义和团的神坛》、《义和团开狱放百姓》)义和团进入北京、天津后,居民纷纷加入,甚至一些宫中内侍宫女、清军士兵也参加了。他们张贴文告。如“最恨和约,祸国殃民,上行下放,民冤不伸”等来揭露外国侵略者的罪行,号召人民起来反抗。北京、天津一时为义和团所控制。
二、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板书)
1.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1900年、西摩尔)(板书)
义和团势力的发展壮大,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国家在华利益,引起了外国侵略者的极大仇视和恐慌。帝国主义列强一面进一步向清政府施加压力,令其对义和团运动进行镇压,一面直接出兵进行干涉。
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奥指奥匈帝国),组成了一支约2100人的联军,在英国海军上将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大沽经天津向北京进犯。
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遭到了义和团和清军中爱国官兵的英勇抗击。
2.义和团在天津和北京的战斗(板书)
①廊坊狙击战。侵略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时,义和团拆毁从天津到北京的铁道,进行沿途狙击,使侵略军行进缓慢。由天津到北京的火车只需走几个小时,由于义和团处处狙击,侵略军花了四天的时间才走了130里。侵略军到达廊坊车站后,6月14日晚上,300多名义和团战士立即包围了车站。廊坊狙击战的战斗打响了。(指图《京津地区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形势示意图》)
你们在小学学过“义和团廊坊大捷”这一课,谁能结合本课文中的小字部分,讲一讲廊坊大捷的战斗情景。(同时放映《廊坊大捷》幻灯片)这次狙击战(包括在杨村的战斗)直到6月25日,西摩尔率领的残兵败将才在另一部分侵略军的接应下,狼狈逃回天津。廊坊大捷是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第一次伟大胜利;它粉碎了侵略军侵犯北京的计划,显示了中国人民大无畏的英勇斗争精神。
②保卫天津的战斗。当侵略军在廊坊遭到狙击时,八国联军就策划发动一场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6月17日,侵略军对大沽炮台发动猛烈进攻,经过六小时激战,大沽炮台失守,侵略军纷纷从大沽登陆,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开始了保卫天津的战斗。
7月初,义和团在首领曹福田的率领下和部分清军联合猛攻老龙头火车站,他们同侵略军激战10多个小时,杀退敌人,收复了老龙头车站。与此同时,义和团的另一位首领张德成指挥义和团战士猛攻天津紫竹林地区的外国租界。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的小字部分,并请一位同学进行复述。然后,教师强调:第一,紫竹林位于天津城东南,是帝国主义侵略华北的根据地,也是八国联军从大沽登陆后的集结地。第二,义和团抗击侵略军的斗争得到天津广大人民的支援。他们冒着枪林弹雨,送“得胜饼”和绿豆汤慰劳前线战士。
③围攻西什库教堂和外国使馆。正当义和团在天津与侵略军鏖战时,北京义和团向帝国主义盘踞的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发动总攻击。
义和团为什么要围攻西什库教堂呢?
西什库教堂是直隶北部天主教总堂,是帝国主义利用宗教进行侵华活动的一个重要据点。正如课文中讲到的,他们收容反动教民,公然对抗义和团。中国人民早已对他们恨之入骨。为了攻破教堂,义和团自制武器,并采用挖地道、埋地雷等战术,向教堂发动进攻,打死打伤大批侵略军。侵略者整日龟缩在教堂里,惶惶不可终日。
围攻东交民巷使馆区,课本上有两个实例,(小字部分)请同学阅读一下。东交民巷是当时外国公使集中的地方,也是外国侵略势力在中国的总指挥部。他们多次四处挑衅,肆意残杀义和团的北京居民数百名。侵略者的暴行,激起了义和团的极大愤慨。义和团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向东交民巷使馆区发动了进攻,以示对侵略者的惩罚。(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课文中小字部分的第二段。)义和团围攻使馆56天,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
3.义和团运动的失败(板书)
7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天津;8月2日沿北运河两岸向北京地区进犯;14日,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出德胜门仓皇逃走。在途中,慈禧太后认为“外国人入侵中国,义和团是罪魁祸首„„非痛加铲除不可。”她下令清军斩杀义和团,并厚颜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助剿”。请同学们看书上的插图,《清军逮捕义和团战士》、《德国侵略军逮捕义和团战士》。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了。
请同学们具体分析一下,为什么说“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了。”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补充指出:义和团所面临的敌人过于强大,不仅有本国封建势力的“围剿”,还有八个穷凶极恶的帝国主义国家联合进攻。而义和团又是以落后的斗争手段和武器同先进的、强大的敌人作战,再加上农民阶级本身的局限性,提不出科学的斗争纲领和口号,所以最终导致失败。
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他们在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中,前仆后继、英勇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4.八国联军在北京的暴行(板书)
1900年8月中旬,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以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的凶恶本质。请同学看课本插图《八国联军炮毁后的北京街市和北京正阳门》,并请一位同学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有关联军暴行的小字部分。(略)经过这次洗劫,中国“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国宝奇珍”,都已丧失殆尽。八国联军的暴行,罄竹难书。
八国联军进攻天津时,沙俄在东北又趁火打劫,侵占我领土,屠杀我居民,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惨案。(请同学阅读小字部分)
三、《辛丑条约》(板书)
1.《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1901年)(板书)
1900年12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利时、西班牙、荷兰等11个国家的公使提出《议和大纲》12条,强迫清政府接受。1901年9月7日,庆亲王奕,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同外国侵略者签订了空前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这一年是旧历辛丑年,所以称这个条约为《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的内容,请同学们看书,并用①②③④符号标出。为方便记忆,同学们还可以从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进行归纳。一定要牢记这些内容,不忘国耻。
2.《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
《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哪些严重危害呢?请同学们根据内容逐条进行分析。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强调指出:从经济上来讲,清政府赔款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全计高达9亿8千2百万两,加上各省各地方的教案赔款(约3000万两),总数超过白银10亿两,当时清政府每年财政收入只有8千多万两,这就相当于清政府12年的总收入。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当时中国人口4亿5千万,所以列强要求赔款4亿5千万两,用意在要每个中国人都要向他们交1两白银的“罚金”。这是侵略者要通过索赔,来惩罚、污辱所有的中国人。赔款又以海关税、常关税、盐税等作担保,从而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政治上看,“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样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从此,“使馆界”成了“国中之国”,各国公使成了清政府的太上皇。从军事上看,“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这就,便利侵略者对清政府进行军事控制和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义和团运动》这一节课,使我们知道,义和团运动是在帝国主义侵略不断加深,外国传教士作威作福,任意欺压中国人民所造成的。义和团运动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面对八国联军的侵略,他们进行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粉碎了帝国主义妄图瓜分中国的迷梦,也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6.平抛物体的运动的教案示例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知道平抛运动形成的条件;
(2)掌握平抛运动的分解方法及运动规律。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平抛物体运动的特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通过对教材上所附彩图“平抛物体的闪光照片”的分析,或对平抛运动录像片的慢放分析,启发学生:处理物理问题可以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来弥补我们感官功能上的不足,从而创造出新的研究方向和创造新的测量仪器。
3.利用已知的直线运动的规律来研究复杂的曲线运动,渗透物理学“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的方法及“等效代换”的思想。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平抛运动的规律:物体(质点)的位置、速度如何随时间变化,轨迹是如何形成的;
2.平抛运动是怎样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的?这是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
三、教具
1.演示平抛的物体与自由落体同时落地:平抛与自由落体实验器(包括两个不同颜色、同样大小的小球、小锤、支架等); 2.演示平抛运动和它的两个分运动:
平抛竖落演示器(包括电源、三个钢球)3.分析实验数据
(1)平抛物体的闪光照片(课本彩图)、刻度尺、铅笔;(2)演示实验2的录像片(有慢放镜头)。4.分析平抛分运动
CAI课件(能分析演示水平匀速运动和竖直自由落体运动)。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
引导回答:当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成角
度)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演示:在黑板边框上事先固定一小段水平木条,木条上放一个粉笔头,用手指将粉笔头弹出,粉笔头以黑板为背景在空中划出一道曲线。问:粉笔头离开木条后为什么做曲线运动?
引导回答:粉笔头离开木条后受重力作用(空气阻力很小,可不计),重力的方
向跟粉笔头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粉笔头做曲线运动。入题:将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平抛运动的形成
物体的初速度和受力情况决定了物体的运动形式。
演示:在平抛竖落演示器的电磁铁J1上吸小钢球A,切断电源,观察A离开斜槽末
端(水平部分)后的运动。
概括出形成平抛运动的条件:
(1)物体具有水平方向的初速度;(2)运动过程中物体只受重力。2.平抛运动的分解
(1)平抛运动的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
演示:平抛的小球与自由下落的小球同时落地。
在高度一定的条件下,先后使平抛小球以大小不同的水平速度抛出(小锤打击 的力度不同),学生观察得出结论:在高度一定的条件下,平抛初速度大小不同,但运动时间相同。推理:平抛运动的时间与初速度大小无关,说明平抛运动的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分析验证:从课本所附彩图“平抛物体的闪光照片”上可以看出,同时开始自由下落和平抛的小球在同一时间下落相同的高度。
(2)平抛运动的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演示:在平抛竖落演示器的两个斜槽上的电磁铁J1和J2上各吸住一个小钢球A和
B,切断电源后,A离开水平末端后做平抛运动,B进入水平轨道后匀速运动,观察得知:A和B同时到达演示器右下方向小杯中。
分析推理:由于两球运动时间较短,空气阻力和轨道对B球的摩擦阻力可不计,B 球的运动可视为匀速直线运动,A、B从释放到斜槽末端水平部分的高度差相同,故A球抛出时的水平初速度与B球沿水平轨道运动的速度相同,再由A、B运动时间相同,推知:平抛运动的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演示:在平抛竖落演示器的三个电磁铁上分别吸住A、B、C三个小钢球。切断电源,当A开始平抛时撞击弹簧片使J3断电,C同时开始做自由落体运动。观察得知:三球同时入杯。
分析推理:A沿水平抛出的同时,B以相同的速度沿水平轨道做匀速运动,C做自由 落体运动,它们的运动时间相同,说明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沿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沿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3)分析验证
①放录像:将上述三球运动的演示拍摄下来并编辑成慢镜头播放,利用暂停功能
仔细观察画面,可看出:每一画面上,A、B、C三球几乎都分布在矩形的三个角上(另一个角是右下方的小杯),这个矩形是逐渐缩小的。
这个现象表明:平抛运动的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 运动。
②在“平抛物体的闪光照片”上用铅笔画几条竖直线,间隔要相等,并且过小球 的球心,用刻度尺测量这些小球之间的水平距离和竖直距离,再用学过的知识计算一下竖直分运动的加速度。(照片上水平线间的实际距离是15cm,每隔1/30s拍摄的。)
3.平抛运动的规律
由上述演示实验,反过来说就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
体运动合成就是平抛运动。(1)平抛运动的位移公式
明确: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沿初速度方向为x轴正方向,竖直向下为y轴正方向。
从抛出时开始计时,t时刻质点的位置为P(x,y),如图1所示。
由于从抛出点开始计时,所以t时刻质点的坐标恰好等于时间t内质点的水平位移
和竖直位移,因此(1)(2)两式是平抛运动的位移公式。
①由(1)(2)两式可在xOy平面内描出任一时刻质点的位置,从而得到质点做平
抛运动的轨迹。
②求时间t内质点的位移——t时刻质点相对于抛出点的位移的大小
位移的方向可用s与x轴正方向的夹角α表示,α满足下述关系
③由(1)(2)两式消去t,可得轨迹方程
上式为抛物线方程,“抛物线”的名称就是从物理来的。(2)平抛运动的速度公式
t时刻质点的速度vt是由水平速度vx和竖直速度vy合成的。如图2所示。
v1的方向可用vt与x轴正方向的夹角β来表示,β满足下述关系。
4.例题
(1)试验课本第二册p.11,增加第二问“求炸弹落到目标上时的速度大小和方向。”
分析:“投弹”就是炸弹从飞机上释放,(不是从飞机上发射出去)炸弹被释放时具有飞机当时的水平速度(由于惯性),离开飞机后只受重力,忽略空气阻力,炸弹将做平抛运动。解题过程(略),注意将各已知量用国际单位制表示。演示CAI课件(或挂图分析):
①飞机水平飞行投下1个铁球;显示平抛轨迹(注意观察:铁球落地前总在飞机正
下方)。②飞机每隔1s投下1个铁球,共4个;显示各自的平抛轨迹。
(三)课堂小结
1.具有水平速度的物体,只受重力作用时,形成平抛运动。
2.平抛运动可分解为水平匀速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平抛位移等于水平位移和竖
直位移的矢量和;平抛瞬时速度等于水平速度和竖直速度的矢量和。
3.平抛运动是一种匀变速曲线运动。
4.如果物体受到恒定合外力作用,并且合外力跟初速度垂直,形成类似平抛的匀
变速曲线运动,只需把公式中的g换成a,其中a=F合/m。
五、说明
1.平抛运动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曲线运动,弄清其成因是基础,水平初速度的
获得是问题的关键,可归纳为两种:
(1)物体被水平加速:水平抛出、水平射出、水平冲击等;
(2)物体与原来水平运动的载体脱离,由于惯性而保持原来的水平速度。2.平抛运动的位移公式和速度公式中有三个含有时间t,应根据不同的已知条件来
求时间。但应明确:平抛运动的时间完全由抛出点到落地点的竖直高度确定(在不高的范围内g恒定),与抛出的速度无关。
3.平抛竖落演示器演示前应调整好
(1)A、B两球的高度由电磁铁J1、J2在轨道上的位置调节;
(2)电磁铁J3的电路中由A球抛出时碰触的开关S2应调弹簧片的弹性和位置:要
保证A球既能碰到它又对A球的运动影响极小。(如果换成光控继电器更好),释放小球后,应将J3的总开关S断开。
7.抗日救亡运动 教学设计示例一 篇七
带电粒子的圆周运动的教案示例之二
一、教学目标
1.根据洛仑兹力的特点,理解带电粒子垂直进入磁场做匀速圆周运动. 2.以洛仑兹力为向心力推导出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做圆运动的半径
3.掌握速度选择器和质谱仪的工作原理和计算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洛仑兹力f=Bqv的应用是该节重点.
2.洛仑兹力作为向心力,是使运动电荷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
是本节的难点.
3.对速度选择器和质谱仪的工作原理的理解和掌握也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具 洛仑兹力演示仪.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提问:如图所示,当带电粒子q以速度v分别垂直进入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中,它们将做什么运动?(如图1所示)
一流专家·一流技术·一流服务 中国精品教育软件──www.100soft.net研制开发 第2页
回答:平抛和匀速圆周运动.
在此学生很有可能根据带电粒子进入匀强电场做平抛运动的经验,误认为带电粒子垂直进入匀强磁场也做平抛运动.在这里不管学生回答正确与错误,都应马上追问: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得出正确答案.
2.观察演示实验: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洛仑兹力演示仪.
3.看挂图,比较带电粒子垂直进入匀强电场和磁场这两种情况下轨迹的差别.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带电粒子垂直进入匀强磁场的轨迹(板书)提问:
①f洛在什么平面内?它与v的方位关系怎样? ②f洛对运动电荷是否做功? ③f洛对运动电荷的运动起何作用? ④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具有什么特点?
通过学生的回答,展开讨论,让同学自己得出正确的答案,强化上节所学知识──洛仑兹力产生条件,洛仑兹力大小、方向的计算和判断方法.
结论:(板书)①带电粒子垂直进入匀强磁场,其初速度v与磁场垂直,根据左手定则,其受洛仑兹力的方向也跟磁场方向垂直,并与初速度方向都在同一垂直磁场的平面内,所以粒子只能在该平面内运动.
②洛仑兹力总是跟带电粒子的运动方向垂直,它只改变粒子运动的方向,不改变粒子速度的大小,所以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速率是恒定的,这时洛仑兹力的大小f=Bqv也是恒定的.
③洛仑兹力对运动粒子不做功.
④洛仑兹力对运动粒子起着向心力的作用,因此粒子的运动一定是匀速圆周运动. 2.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轨道半径
一流专家·一流技术·一流服务 中国精品教育软件──www.100soft.net研制开发 第3页
提问:
①带电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时,什么力作为向心力?
f心=f洛=Bqv(1)
②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向心力F心与物体质量m、速度v和半径r的关系如何?
F心= mv2/r(2)进而由学生自己推出
讨论:
①粒子运动轨道半径与哪些因素有关,关系如何?
②质量不同电量相同的带电粒子,若以大小相等的动量垂直进入同一匀强磁场,它们的轨道半径关系如何?
③速度相同,荷质比不同的带电粒子垂直进入同一匀强磁场,它们的轨道半径关系如何?
④在同一磁场中做半径相等的圆周运动的氢、氦原子核,哪个运动速度大? 3.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周期 提问:
①圆周长与圆半径有何关系?
周长=2πr ②圆周运动的周期与周长和速率的关系如何?
③推出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周期
讨论:①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周期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关系如何?
一流专家·一流技术·一流服务 中国精品教育软件──www.100soft.net研制开发 第4页
②同一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当它的速率增大时,其周期怎样改变? ③速率不同、质量也不同的两带电粒子进入同一磁场做圆周运动,若它们的周期相同,则它们相同的物理量还有哪个? 4.速度选择器的工作原理
提问:①带电粒子(带正电)q以速度v垂直进入匀强电场,受电场力作用,运动方向将发生偏转,如图2所示.若在匀强电场范围内再加一个匀强磁场,使该带电粒子的运动不偏转,求所加匀强磁场的方向和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自己分析得出结论.
分析:.电荷进入电场,受垂直向下的电场力作用而偏转,若使它不发生偏转,电荷受所加磁场的洛仑兹力方向一定与电场力方向相反,根据左手定则和洛仑兹力方向确定磁场方向:垂直纸面、背向读者,如图3所示. 因为 f洛=F安
若我们在该装置前后各加一块挡板,让电量相同的不同速度的带电粒子从前边挡板中小孔射入,经过匀强电场和磁场,只有其运动速度刚好满足f洛=F安的粒子运动轨迹不发生偏转,从第二块挡板上小孔中射出.改变匀强电场或匀强磁场的大小,就可以得到不同速度的带电粒子.这个装置就叫做速度选择器.由上面的关系很容易推导出通过速度选择器
②若将一个能通过某速度选择器的正电荷换成一个电量相等速度不变的负电荷,它还能通过该速度选择器吗?为什么?
回答:能.因为虽然它所受电场力和洛仑兹力方向都与正电荷方向相反,但大小仍然相等,其合力仍然为零,所以能通过. 5.质谱仪
一流专家·一流技术·一流服务 中国精品教育软件──www.100soft.net研制开发 第5页
以相同的速度垂直进入同一匀强磁场,如图4,求它们运动的轨道半径之比是多少?
以上装置就是质谱仪,它可以很方便地帮助我们发现一些元素的同位素,或计算一些带电粒子的质量或荷质比.
(三)课堂小结
带电粒子垂直进入匀强磁场时,受到一个大小不变而且始终与其速度方向垂直的洛仑兹力作用,此力对带电粒子不做功,只改变粒子的速度方向,不改变其速度大小,粒子将做匀速圆周运动,其轨道半径为
粒子(质量、电荷不相同),其r与mv成正比,与Bq成反比,其周期
反比.
五、说明
1.本节在研究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规律时,首先要强调“在匀强磁场中”和“v垂直于B”这两个条件.
2.轨道半径和周期的推导应强调推导的过程和涉及的旧知识,对于
一流专家·一流技术·一流服务 中国精品教育软件──www.100soft.net研制开发 第6页
结果的讨论上,使学生理解该结论的内涵和外延.
3.在上述问题都很好地掌握的基础上,再讲速度选择器和质谱仪,这两部分内容其实就是新旧知识的实际应用.
4.关于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偏转量计算问题,因用到不少平面几何知识,可放在以后的习题课中解决.
8.晏子故事 示例一 篇八
第一课时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晏子这一人物形象。
难点:学习文章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晏子故事两篇》叙述了晏婴出使楚国的故事。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各国不仅在军事上角逐,在外交上也常常展开激烈斗争,以显示各自的实力。晏子出使楚国不辱使命的故事,正是这段历史的反映。文章表现了晏子能言善辞的才能和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晏子故事两篇》。
(二)学习课文
⒈整体感知
⑴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说明:教师范读,力争把学生带入课文所设置的情境当中。
要求:①学生边听边画出疑难字词。
②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⑵播放应掌握的字、词的幻灯片。
幻灯片一:
⒈利用工具书及书下注释,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傧者 更道 闾 张袂成阴 比肩接踵 缚 赐 熙
⒉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延 更道 挥汗成雨 张袂成阴 比肩接踵 诣 固 坐 避席 莫非
⑶学生借助工具书完成正音、解词。
⑷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⑸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晏子故事两篇》中的故事。
⑹学生复述故事。
⑺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简要概括两篇故事的内容。
①学生简要概括两篇故事的内容。
②明确:
第一篇:写晏子出使楚国的两件事,第一件写楚人欲辱晏子,晏子经过斗争终于从大门进入楚国;第二件写楚王因晏子身材矮小欲贬其缺点,晏子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回击楚王。第二篇:写晏子使楚前,楚王设计辱齐;晏子设喻破计,维护了齐国尊严。
⑻在疏通文句的基础上,翻译下列句子。
播放应掌握句子的幻灯片。
幻灯片二:
根据文下注释,翻译下列句子。
①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②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③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④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⑤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⑼明确句意:
①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齐国的国都临淄有几千户人家,大家举起袖子来就阴了天,擦下来的汗就如下雨,他们肩并肩,脚跟脚而存在,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②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齐国根据所出使的国家的情况派遣使者,有才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开明的国家,无能的人被派遣出使无能的国家。
③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为什么会这样呢?水土不一样啊。然,这样。
④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现在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起东西来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他喜欢偷东西吗?得无,莫非。
⑤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找倒霉了。
⑽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⒉精读课文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思考以下问题。
⑴播放思考问题幻灯片。
幻灯片三:
思考题一:晏子面对楚人的侮辱,进行有力回击,他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思考题二:简要分析晏子这一人物形象。
⑵学生思考、讨论。
⑶明确思考题一:
首先,从他自身来看,他头脑灵活,机智过人,善于辞令。
其次,他善于使用打比方的方法。如文中的“使狗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把楚国与狗国等同。又如在第二则故事中他又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回击楚王。
再次,他所采用的夸张手法,也让楚王生畏。如在讲到齐国人时,以“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形象的夸张,让我们感受到齐国人比比皆是,更有力地反驳了“齐无人耶?”的质问。
第四,晏子采用以退为进的方法。面对楚王提出“然则何为使子?”的质问,晏子降低自己的身份,以“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作答,又是一次以楚王的尴尬而结束。
总之,课文中正是由于在晏子的外交辞令中采用打比方、夸张等手法和以退为进的方法,致使楚王无言以对,使晏子这一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
⑷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理解晏子语言的逻辑力量。(要读出人物的语气、性格)
⑸明确思考题二:
晏子是齐国的大使,从外貌来看,其貌不扬,不够潇洒,从文中“楚人以晏短”,可以看出他身材矮小,因而成为楚人耻笑的把柄,但晏子却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弥补这一不足之处,面对楚王的百般刁难,他非常镇定,不慌不忙地回答楚王所提出的问题。他并没有在其追问下退缩,而是反戈一击,采用打比方、夸张等手法,致使楚王无言以对。从晏子对楚王的三驳与楚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中,我们不难领略到晏子这位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能言善辞的才能和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他不愧是一代政治家和外交家的杰出代表。
⒊深入探究
⑴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探究以下问题。
运用媒体播放深入探究问题的幻灯片。
幻灯片四:
思考题三:贯穿两篇故事的思想主线是什么?
思考题四:从《晏子故事两篇》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思考题三:
两篇故事贯穿了一条思想主线:文章通过晏子出使楚国不辱使命、用辞令战胜楚国君臣蓄谋的记叙,表现晏子忠于齐国的品格与机巧善辩的才能。晏子作为一名使者,是作者着力塑造的.理想人物。他出使楚国两遭戏弄。面对楚国君臣两次蓄意刁难、侮辱,若晏子翻脸,既显出使者笨拙无能,缺少风度,又会使两国关系形势紧张。因此,晏子不愠不火,机警设喻,使楚王自讨没趣,处于尴尬境地。晏子的对答措词委婉,柔中有刚,充满智慧大度,十分精妙,充分表现了他卓越的政治才能、过人的胆识及出众的辩才。
明确思考题四:
从晏子的角度分析,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一个人的外表并不代表一个人的才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能以貌取人,而要以真才实学来评价一个人的才华,所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就是这个道理。
从楚人这个侧面来分析,我们得到的启示是:无论自己的势力、能力有多大,在待人接物这方面,我们都要注意场合和对象。无论对什么人,在什么地点都要注意运用礼貌性语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广结良友,赢得对方的信任和尊重。
⑶分角色朗读课文,分析体会晏子与楚王的三次对话,
(三)小结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称雄争霸。外交上的胜负,成为当时兼并战争的重要辅助手段。晏子出使楚国面对楚王妄自尊大,无缘无故欲辱来使,清醒地认识到,这不是对他本人的侮辱,而是关系到齐国的尊严,因此他在蛮霸的楚王面前不卑不亢,从容镇定,针锋相对地进行有力的反击,且乘胜反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使民善盗”的帽子扣到楚国人的头上,置楚王于理屈词穷的尴尬境地。表现了一位外交使臣不凡的勇气和智慧。
晏子折服楚王的话不长,却句句设伏,步步紧逼,终于胜利地折服了对方,显示了一位外交家所特有的应变才能。而愚钝逞强、目中无人的楚王最终只有陷入羁绊,彻底服输。
(四)布置作业
运用媒体播放作业题幻灯片。
幻灯片五:
作业:
⒈找出并解释出自这篇文章中的成语。
⒉课外阅读《晏子春秋》中的部分 篇章。
说明:课外阅读《晏子春秋》中的部分 篇章,可以介绍后面扩展资料中的延伸阅读资料,供学生阅读。
9.抗日救亡运动 教学设计示例一 篇九
索冬梅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突厥的兴衰及其与唐朝的关系;回纥的发展及其与唐的友好关系;
南诏的发展及其与唐朝的关系;吐蕃的统一及其与唐朝的联姻,并受到唐朝的深远影响。2.思想教育:
(1)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等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疆的开发做出过重大的贡献,都有过灿烂的文化。
(2)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开放的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与唐“和同为一家”。3.能力培养:通过列表学习五个少数民族的情况及其与唐朝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概括能力:在列表的基础上提炼出相同之处,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4.学习方法:指导阅读历史资料和阅读概括课文内容。教学要点 民族
起源及政权控制地区
经济发展
著名首领
与唐朝的关系
受影响事例
突厥
阿尔泰山,6世纪建立突厥汗国,后分裂为东西突厥
游牧生活善于冶铁
颉利可汗
东突厥南下骚扰唐朝,唐太宗出兵打败并俘获颉利可汗。都被唐灭。
战败以后,向西迁移
回纥
色楞格河一带回纥汗国。改名为回鹘
游牧生活居住毡车
骨力裴罗统一
长期友好相处,唐玄宗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回鹘衣装回鹘马”
商人到唐经商居住
靺鞨
黑龙江、松花江一带,粟末部强大
种植谷物穴居酿酒
大祚荣统一建立政权
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国号渤海。贸易频繁都城仿长安建筑,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海东盛国” “车书本一家”
南诏
云南洱海一带,南诏强大
皮罗阁统一六诏
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派贵族子弟、工匠到长安学习,手工业发展
千寻塔
吐蕃
青藏高原一带,统一后定都逻些
游牧或农耕为业 尚武
松赞干布统一
求婚,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和亲,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和同为一家 大昭寺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以诗句为标题,讲述了唐朝时期周边主要五个少数民族的发展情况及其与唐朝的关系。突厥在六、七世纪形成了强大的帝国,入侵中原,唐朝集中兵力打败东西突厥,解决了北部边患,建立了对西北的有效统治。继之而起的回纥明智地与唐朝保持长期友好关系,双方经济、文化交流密切。东北的粟末靺鞨首领大祥荣接受唐朝册封,成为渤海郡王,形成“海东盛国”。云南的南诏受唐朝册封,积极学习先进技术与文化,千寻塔成为历史的见证。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向唐朝求婚,和文成公主对汉藏两族的友谊和吐蕃社会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唐蕃的两次联姻使双方“和同为一家”。重点:回纥、吐蕃及其与唐朝的关系。(1)回纥是与中原王朝保持和好关系时间比较长的北方少数民族,吸取匈奴和突厥失败的教训,知道和平对自己有利,于是与唐朝建立外交关系。唐朝也不把回纥列为敌人。两国边境平静无事,出现历史上罕见的和好关系。(2)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了建立与唐朝的友好关系做了很大的努力。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不同于一般的和亲,而是传播友谊与先进生产技术、文化的使者,推动了吐蕃社会的进步。难点:(1)概括唐朝与各民族关系的共同之处。因为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观念、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物产和风土人情也进入中原地区,丰富了人民的生活。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与唐“和同为一家”。(2)记忆许多陌生的地名、人名和族名有一定难度,因此采用列表法。教学建议
1为提高教学效果,宜尽量采用电教手段(手法可多样,如为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可采用教师边讲述边写投影形式,重要的年代、地点、人名、族名亦可由学生书写投影,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为讲清楚各民族的发展线索,教学宜采用图示法,结合讲述议论法。
3.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课本图画,以期使学生对历史现象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本课讲述的内容都是发生在我国现在的边疆地区,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历史地图,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地理概念。教学过程
导入:大家知道,汉朝和唐朝都是中国历史上十分强盛的时期。为什么说它们是非常强盛的呢?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除了政治上统治时间长、经济发展水平高和文化繁荣以外,也体现在和周边少数民族的相处中,有密切的交流,推动了他们的发展。不过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汉朝又有很大的区别,究竟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第四课“和同为一家” ——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
一、突厥汗国的兴衰
唐朝初年,在北方有一个强大的帝国,是突厥人建立的地域辽阔的大汗国。请看地图《唐朝前期的疆域》。我们前面学习过哪些北方的少数民族? 学生回答:匈奴、柔然、鲜卑
继鲜卑之后,在隋朝统一全国之前,居住在阿尔泰山一带的突厥人兴起了,和前面的少数民族一样,突厥人也是游牧生活。除了放牧,他们还善于冶铁,并且形成了自己的文字。因此很快迅速建立了一个大汗国,中心是蒙古草原,北到贝加尔湖,南到长城一带,东到辽海,西到中亚。不仅草原上的游牧部落都臣服于它,连西域的许多国家也都是它的属国。(显示突厥的政权和经济状况。)
隋朝统一中原以后,突厥分裂成两个汗国,实力削弱,曾经归附过隋朝。但是隋朝末年和唐朝初年,东突厥的首领颉利可汗却屡次率领军队侵犯中原。直到唐太宗即位后,还上演了一次“兵临城下”。唐太宗即位的第二十天,颉利可汗率兵偷袭,竟然到了长安城外的渭水便桥旁,还派了使者到城里打探虚实。当时长安城里的兵力不多,因此人心惶惶。该怎么办呢?(显示突厥的首领)唐太宗临危不乱,他果断地扣押了东突厥的使者,只带了六个骑兵出了玄武门,来到渭河边,与颉利可汗隔河相对。他义正词严地责备颉利,使颉利可汗理屈词穷。另一方面,唐太宗派将领整顿军队,列队而出,表示决一死战。颉利可汗摸不清唐朝的实力,看到唐军队伍严整,不敢贸然进攻,只好退兵,这真是一出惊险的“空城计”。兵退以后,唐太宗亲自训练大量骑兵,每天召集几百人练习弓箭。他对将士们说:“无事之时,朕当你们的教师;突厥来犯,便做你们的将军。”这样奋发图强,唐军的战斗力很快提高了。几年以后,乘突厥内部混乱,唐太宗派李靖率领十万大军征讨突厥,颉利可汗措手不及,仓皇逃走。唐军经过一番万里长途追击,加上略施小计,终于擒获了颉利可汗,打败了东突厥。怎样对待他们呢?请看材料—— 学生回答:
唐太宗不仅没有杀一个俘虏,反而封突厥贵族做新设立的都督府的将军,统领原来的部众。还允许上万突厥人居住在长安。(显示突厥与唐朝的关系)一些民族的首领,到长安朝见唐朝皇帝,尊称太宗为“天可汗”。这个称号说明唐太宗是当时各个民族首领公认的皇帝。不久,古老的“丝绸之路”恢复了畅通,西域各国重新纳入中原王朝的统治下。唐高宗时,灭了西突厥。为了进行有效的管理,建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北地区。请看地图。在突厥的南面就是青藏高原,现在高原上居住着什么少数民族? 学生回答:藏族
对。其实他们的祖先在秦汉以前就居住在这里了,被称为唐旄发羌,由于草原辽阔,水草肥美,以畜牧业为主,饲养绵羊、山羊、牦牛;战胜了高山和风雪,农业以种植青稞为主。藏族在血缘上属于黄种人华南族群,与华夏族很接近;在语言上属汉藏语系,与汉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到了隋唐时期,称为吐蕃,开始与汉族中国交往。
二、“和同为一家” 唐朝时期,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吐蕃东临中国,西临新崛起的阿拉伯帝国,南临印度戒日王朝和尼婆罗(尼泊尔),北临突厥。为了进行统治,把战略位置重要的逻些作为都城,就是现在的拉萨。(显示吐蕃的政权和经济)
松赞干布热心地接受周围各族的先进文化,派贵族子弟到天竺留学,招揽了天竺的学者、尼婆罗的技师、大食的医生。所有这些国家中,以中国的文明程度最高,松赞干布非常仰慕中原文明,决心要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公元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来到了长安。(显示《松赞干布像》和《吐蕃赞普图》)唐朝很快派使者到吐蕃,松赞干布见到唐朝使者的礼物,更增加了他对中原文化的无限向往,两次向唐朝皇家求婚。尤其是第二次,派宰相禄东赞携带大量珍宝到长安。(显示《步辇图》)唐太宗认识到吐蕃是西部疆域重要的力量,要保证安宁,与吐蕃建立友好关系是必要的,准备答应松赞干布的请求。但是几位年龄合适的公主都害怕到吐蕃吃苦,太宗很为难。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儿得知以后,很欣赏大宗讲的“一桩婚姻顶得上十万雄兵”这句话,自愿前去。但是又怕边远地区的人是不是太粗俗?因此她出了三个难题,如果使臣能够答上,她就自愿嫁到吐蕃。太宗非常高兴,封她为文成公主(显示《文成公主像》);禄东赞也接受了挑战,不仅顺利地解答了难题,还在公主面前展示了吐蕃人的机智和能歌善舞。
经过了充分的准备,一支庞大的送亲队伍出发了。下面请几位同学来讲一讲文成公主嫁吐蕃的故事。(经过准备的三位学生分别讲述下面的故事)
【抗日救亡运动 教学设计示例一】推荐阅读:
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观后感09-14
反冲运动 火箭教案设计一10-13
抗日战争教学反思08-14
一、奥林匹克运动08-14
六一运动会作文08-16
一年级运动会广播稿件09-04
纪念抗日英雄10-10
运动会一年级广播稿07-30
六一运动会感谢信08-14
致一百米运动员加油稿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