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文学教育

2024-10-29

幼儿文学教育(共8篇)

1.幼儿文学教育 篇一

文学艺术教育理论认为:“文学艺术教育是以文学为媒介培养人的艺术能力和艺术境界的自由有序的活动。也就是说,文学艺术教育是通过文学欣赏品评和文学创作来陶冶情操、塑造人性的教育活动。” [1] 其主要手段是在文学欣赏品评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启迪人的思想,规范人的道德,开发人的智力,发展人的心理功能、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幼儿文学艺术教育包括初步的文学艺术知识与技能、文学欣赏、文学创作等几方面的内容,其中,文学欣赏教育是幼儿文学艺术教育的重要方面。然而,幼儿的审美教育一直以来就是一个单薄环节,而文学欣赏教育又是其中更单薄、甚至是被冷落的一个领域。

目前幼儿园里运用文学作品进行教学活动的机会很多,但文学作品主要是作为实现其他智能目标的载体而存在的。大家比较重视智能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关注的是结果,有的甚至把文学艺术教育等同于文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把儿童对文学知识技能的掌握当作是幼儿文学教育的直接目标和唯一任务。这使得我们的文学艺术教育实际上变成了文学知识的传授和训练过程,儿童缺少参与艺术、体验艺术并获得审美愉悦的机会。文学欣赏教育在整个文学教育中成了可有可无的一块,对儿童文学艺术感受和欣赏能力的培养,至多是一种点缀,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即使一些老师认识到了文学欣赏教育在整个艺术教育中的地位,认识到了文学欣赏教育对儿童的文学素养和人性发展的重要性,也往往因为缺乏幼儿文学欣赏的理论指导,没有欣赏经验等主客观原因而无法开展有效的活动。当然,也有一局部教师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积累了一些方法和经验,使一局部儿童得到文学艺术教育,并在艺术素养的多方面获得提高。但是,就是在这些有限的文学艺术欣赏教育活动中,也存在不少的误区。

一、无视幼儿的欣赏主体地位

幼儿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文学的欣赏主体有两个层次:作为传达中介的成人和幼儿。 但很多成人却没有幼儿是幼儿文学欣赏主体的自觉意识,把幼儿当成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无视幼儿的欣赏主体地位。典型的说法是:“幼儿是一张纯洁的白纸,可以任意图画”。(幼儿可不是毫无生命力的白纸,他们先天的艺术审美倾向和特殊的感受力使他们几乎都是天然的艺术鉴赏家。)于是在当前的学前教育中,研究如何教要比研究幼儿如何学重视得多。出现了重视单向灌输,轻视相互作用的误区。一般情况总是教师选择一个现成的活动设计去施教,让幼儿被动地感知、理解、记忆作品,试图让幼儿懂得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是很多教师要达到的主要教学目标,然后是重复教给幼儿的词语……,一环一环地教下去,其目的就是要以最快的速度让幼儿理解和记忆,整个过程始终把幼儿置于被动地位。

老师所提的问题,都有整齐的答案预备给小朋友们,或者要求小朋友们用作品中的语言来回答。忽视引导幼儿对审美对象的整体形象和细节进行主动感知,教师也不太考虑或者观察在活动中幼儿的哪些已有经验得到调动?每位儿童会运用哪些经验去填补作品的空间,参与作品形象的再发明?忽略了幼儿作为欣赏主体在欣赏文学作品时,他们的想像和思维十分活跃,情感参与也十分积极。尤其在欣赏记叙性文学作品时,幼儿很容易把作品和自身的经验联系起来进行想像和联想,并进一步加工和再发明,为作品增添新形象。经常不自觉地将原本十分活跃的“生命运动”DD文学欣赏活动引向枯燥无味的 “说教”中。可能在单向的灌输中,儿童能学会毫无生命气息的复述,被动的朗诵或者扮演,但那不是发明,可很多教师还自得其乐地认为自身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因而,幼儿的欣赏主体地位被教师的主体地位深深覆盖了,幼儿作为主体应该有的发明性丝毫没有发挥出来,审美能力的培养更无从说起。

接受美学认为人与文本是一种互为主体、互相解释、互相沟通的关系。作品作为主体发明活动的终点同时又是接受主体欣赏活动的起点,作品沟通了发明主体和接受主体这两个主体世界,欣赏主体是创作主体始终要考虑的决定因素,也是二者对话话语方式的决定者。因而从实质上说,文学欣赏是主体间的对话,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心灵交流、情感沟通活动。幼儿文学作品是创作者将自身对美的多种认识和理解熔铸到幼儿文学作品中,以此来提升幼儿的各种能力,培养美感,陶冶情操。从目的上说是成人作者对幼儿生长的关爱和扶持,理论上讲是作者隐身在作品的人物形象中与读者进行交流,因为任何文学作品实际总有一个潜在的作者存在于文本之中,借助那些生动活泼的形象与欣赏者(不论成人还是幼儿读者)交流,让自身的思想、观念、看法在潜移默化中流入幼儿心田。托尔斯泰说:“艺术是这样的一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身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他人,而他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 [2] 确实,文学创作的作者和读者在情感向度上总是很和谐地融洽在一起,读者通过作品体会作者的情感,爱其所爱,恨其所恨,通过作品来体验另一种生命状态,将有限的人生放到无限的文学环境中去多样化地体会。而且读者作为欣赏的主体,还有自身的能动性,经常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情感宣泄方式来自主演义、发挥作品的内涵,使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处于不时的发现和延展之中,充溢不定的魅力。 [3] 没有丰富的情感内涵,文学作品很难成为文学作品;没有情感体验,鉴赏主体也难以走进文学艺术的奇妙境界。

幼儿文学所反映的内容,对于成人来说是对童年的美好回忆、追溯,已经遥远而模糊的幼年生活再现对于成人来说是一种新体验。而对幼儿来说就绝对是生命和情感的体验,因为幼儿有限的活动空间和弱小的身体,使其生命活动受到极大限制,这与其活跃的想像力、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极不相称,幼儿文学正好弥补了这些缺乏,让幼儿在文学的广阔天地中充分体验各种生活游戏、生命运动,满足它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释放被压抑的各种情感。古今中外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汇集起来全方位地为儿童的生长提供着各式各样的体验,为儿童成为社会化的人虚拟了一个五彩的生长空间。

另外,幼儿对幼儿文学作品的欣赏也并非一种线性因果关系的链式反应,而是能动地对审美对象进行再发明的过程。是欣赏者和特定作品互相促进、互相B透和互相吸引的活动,是读者与作者间的对话,是主体间的心灵交流。幼儿读者虽然不能准确地将自身欣赏的这种深度和广度理论地表述出来,但是在实际的文学欣赏活动中是能体会到的,他们经常喜欢反复听一个故事,甚至讲述者有微小的变化都瞒不过他们,就是因为他们在每次的听赏中都有新发现、新理解,丰富的想像力使他们很容易就把自身融入到作品中与人物形象幻化一体去游戏、探险,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而生活经验的不时丰富使其听故事时有不同的参与感受,作品自身在他们每次的听赏过程中都被重新演绎了一次,创作了一次!幼儿文学欣赏应该还真正的主体地位给幼儿,让他们徘徊在文学的广阔时空中体会自由创作的快乐。

二、轻视幼儿审美感知力的培养

审美感知不同于一般感知的是:一般感知所获得的是符合客观实际规范的同类物体或者个别现象的映象,达到认知或者使用目的而感到满足,情感满足不能在映象中得到表示。而审美感知是人脑对客体生命运动模式的主观感受和体验,所获得的映象不是地道的客观存在,而是经过体验、想像、理解后所发生的,与客体结构相联系、具有情意象征性的映象。

比如,幼儿看到图画故事里的图画,不是去感知色彩的色相、亮度和区别度,也不会去感知构图的原理,线条的粗细、质地和长短,而是看到图画整体的表情性、故事性。

文学欣赏的目的是培养小朋友们审美的眼睛、审美的耳朵和审美的心灵。但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这点,出现了重分析,轻综合,重一般感知,轻审美感知的误区。具体体现在:

一是有较多的道德训诫和实用性理解。人们希望能够从故事中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钥匙,把艺术教育当作德育和智育的辅助手段,较多地发掘文学作品中“真”和“善”的内涵,通过作品形象树立幼儿仿效的典范,促进一般智慧的发展,忽视幼儿欣赏美、发明美和其艺术智慧的发展,未能真正体现艺术教育的本体地位。通常做法是在欣赏故事之后要归纳主题,提问幼儿作品的道理为何?谁是学习的典范?更多地引导儿童进行无距离的感知。

文学是生活的典型化表示,与实际生活隔着“艺术创作”这层玻璃纸,幼儿文学为了适合幼儿的特殊性,更是充溢了神奇的幻想,披上了迷人的外衣,作家创作时想尽方法才为幼儿文学涂上的梦幻色彩,却被教学中分条缕析的方法淘洗得干干净净,变成笼统、枯燥甚至光秃秃的说教,文学的虚幻性被剔除掉,丧失了与实际的距离美,文学欣赏活动变成了政治道德教育课,文学成了政治、道德教训的唇舌。由此使文学的审美感知变成了一般感知,影响了儿童对美的发现、对感知对象情意表示性的发现和由此引起的愉悦感。

二是偏重对作品进行科学性的分析。选择文学作品时自觉不自觉地以是否科学作为重要规范,虽然也强调艺术性,但这并不是大家都明晰的概念,而且规范也是模糊的。在幼儿教育中,对儿童的知、情、意心理系统中“知”的发展比较重视,轻视“情”“意”的同步向前。其实,从儿童知、情、意心理系统的发展顺序来看,婴儿的情绪发展具有原初性(一些基本情绪是先天的),出生后分化非常迅速,婴幼儿的行为主要受情绪习惯支配而不是由理智所支配,他们的情绪极易受到感染或被激发,在文学教育中若能积极引导,很容易培养其健康的情感。但是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人们往往忽略情感的培养,即使有有限的情感培育,也比较重视实用性情感如道德感和理智感的培养(像日常交往中的友爱、亲热、同情心以和求知欲等等),而比较忽视艺术情感的虚构性、观赏性等对儿童审美情感的熏陶。

三、忽视幼儿审美情感的陶冶

审美情感是一种高级情感,由客体(包括艺术品)的审美艺术特征(符合美的规律)满足主体审美需要所发生的积极主观体验和精神上的满足。通俗地说,就是人们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后所得到的一种愉悦的体验。审美情感的培养在儿童的发展中有着重大作用。假如让儿童经常听到、看到、理解到许多美好的事物,而且去发明美好事物,就会使他们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体验到许多高尚的情趣。一个人如何理解、感受、体验艺术作品和实际生活的中的美与丑、高尚与卑劣,善与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社会品行、思想境界,因此必需从小开始对儿童进行审美情感的培养和教育。这种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文学欣赏是重要的方式之一。

培养幼儿的文学审美情感是文学审美活动的枢纽。文学欣赏活动中的审美情感更强调审美欣赏和审美发明过程中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情感共鸣、情感识别和情感转移的动态过程。 然而,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很少注意审美情感的形成过程,却偏重于兴趣情感(态度情感)和内容情感(善行)等一般情感的培养,不能引导幼儿去关注美的形态结构的情感表示性,对客体形式的情感体验始终存在于背景中。因而当下的幼儿教育比较重视技艺的培养,有较多的功利性和实效性,对审美兴趣和审美情感的培养是不够的,出现了重发明,轻欣赏的误区。很多教师在组织文学教育时,从一开始就定位在德、智、体诸多方面的理性目标上:学某形象的品德,记忆某段、模仿此文编个儿歌或者故事,以为这就是发明性的表示,其实这是违反审美发明规律的。

[关于当前幼儿文学欣赏教育的误区]

2.幼儿文学教育 篇二

关键词:欣赏教育,幼儿,误区

随着经济水平的稳步提升,幼儿教育已经成为中坚力量,受到全世界的广泛瞩目,但幼儿教育中的欣赏教育不受重视。更多人关注的是结果,而忽视了儿童参与艺术的机会。虽然很多教育人士曾经对此进行了积极尝试,并且取得了一定成功,但离预期的还是太远。

一、忽视幼儿的欣赏地位

多数人把幼儿当成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对幼儿提出问题,并且预留完备的答案给幼儿。教师不仔细观察幼儿参与作品时的活跃度和情感的积极性,将本该妙趣横生的文学变成了枯燥无味的讲解。幼儿对文学的欣赏并非是单纯的反映,而是主动再创造的过程,相互吸引,相互交流。幼儿通常在反复听的故事中,挖掘新鲜感,将自己融入其中,体验快乐。

二、对于幼儿审美感知缺乏培养

一般的感知是为了目的感到满足,而审美感知是一种主观的想象、体验,加以理解中产生的映象。当幼儿看到一幅图,其不会去看色彩的亮度、构图原理、质地所在,看到的是故事的完整性。文学欣赏主要是让幼儿拥有审美性,但这点往往被很多教师忽视,出现了本末倒置的问题。文学作品为适合儿童阅读往往会加入想象、梦幻,而教育中,教师看不到这些梦幻性。

三、审美态度的忽视

在现代幼儿教育中,非审美价值的地位远远高于审美价值,这是普遍存在的误区。一方面,这归因于教学思想偏差;另一方面,广大教育者本人也未形成完善的审美态度。幼儿需要完善的审美态度,学生需要被引领,他们需要从一粒米看到农民伯伯的挥汗如雨,从而节约粮食;幼儿需要透过孤立的事物看到万物的衍生。审美理解有别于实用理解,一个普通的碗从实用角度来说不过是炊具,但是从审美角度来看,它可以上升到许多不同的境界。

3.幼儿文学教育的新理念探讨 篇三

关键词:幼儿文学;教育;新理念

幼儿时期的教育对幼儿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抓好幼儿文学教育也成了教育部门研究的重点,目前很多人对于幼儿文学教育还比较模糊,存在一定的误区,本文主要讲述的就是新理念的幼儿文学教育。

一、幼儿文学的教育坚持人性化的目标

幼儿的文学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语言教育,以往的幼儿教学大多注重的是语言形式方面的教育,忽视了语言的灵魂。在幼儿时期就应该让幼儿明白语言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明白什么是人性化的语言,我们的心灵可以通过语言变得更加纯净,并且通过语言表达敞开心扉。幼儿的文学教育就是将语言和心灵巧妙地结合。幼儿的文学作品能够深深地打动人心,这些作品追求的是纯净的精神世界,在作品中真实地展现世界上的人和物,并且能够在幼儿文学作品中感受幼儿纯洁的内心世界,同时教给幼儿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幼儿文学最深入人心的就是人性化的语言,成人在阅读幼儿文学时也应该和幼儿一起敞开心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幼儿文学教育人性化的目标。幼儿文学的教育对幼儿的影响并不会马上看到效果,应该追求的是对幼儿成长长远的影响。让幼儿感受到阅读的快乐,这种影响可能会深入幼儿的内心。幼儿文学教育既要激发幼儿对阅读的兴趣也要保护好这种兴趣。幼儿可以根据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感悟到生命的意义以及生活的真谛,这种思想的形成会一直伴随着幼儿的一生。幼儿的文学教育一般都是家长或者教师把文学作品讲给幼儿听,成人的讲解过程也直接会影响幼儿的感悟。幼儿文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应该是通过借鉴幼儿文学的作品,深入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并且把幼儿文学教育当成是一次愉快的旅程。

二、增强幼儿文学教育的互动性

以往的幼儿文学教育注重的是文本中心论,教师或者家长决定了文本输出的意义,幼儿只是负责接收这种信息,这种教育模式,让幼儿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以文字的形式感悟文学作品,并没有加入图文相结合的形式,而且大部分的幼儿文学教育都是通过成人阅读传递给幼儿,这就导致了教师对阅读本质的误解。目前,有部分幼儿文学作品以图画的方式展示给幼儿,这就大大增加了幼儿对阅读的参与性。阅读的过程是幼儿对图片的理解,这一过程在幼儿文学教育中非常重要。阅读图画书的过程也是成人和幼儿沟通的过程,幼儿看图成人看文字,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看到的图片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再加上成人从旁叙述,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幼儿文学作品的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成人和幼儿的思想角度不同,面对同一个故事,会有截然不同的感悟,这也促进了幼儿和家长或者教师之间感情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幼儿也能够获取多方面的感悟,形成一种互动式的阅读方法。不断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也会使幼儿更加深入地理解幼儿文学作品的精华。同时,在幼儿阅读出现障碍时成人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加强幼儿与成人之间的沟通,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心理活动。

三、加强幼儿文学教育的整合性

对幼儿的文学教育应该加强对文学内容的整合性。幼儿通过文学作品逐步开始了解世界,幼儿的文学作品包罗万象,包含了各种信息。随着幼儿文学作品的不断更新,幼儿文学的题材多种多样,任何题材都可以通过幼儿文学展示出来,同时,同一个时代同一个话题不同的作家也会有不同的感悟,这些内容都会通过幼儿文学教育传递到幼儿身上,充实了幼儿教育各个方面的课程。对于幼儿文学教育,教师或者家长可以将所有内容整合在一起,首先设定好一个主题,然后根据设定的主题选择合适的文学作品构建一个系统连贯的课程内容。这就避免了幼儿阅读思维的局限性,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四、加强幼儿文学教育学法的研究

以往的幼儿文学教育最注重的是教法的研究,但是它的前提是幼儿的读写能力并不是自己生成的而是由成人教会的。后来随着读者反应理论以及读写萌发理论不断盛行,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逆转。教师更加注重的应该是幼儿的表达和阅读的能力,不再是一味地教,而是通过幼儿阅读能力的提升自然而然带动起读和写的能力。幼儿通过自主学习和阅读在文学作品中创造自己的语言,就会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能更好地激发幼儿读和写的能力。读者反应理论以及读写萌发理论为幼儿文学教育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幼儿的文学教育应该加强对幼儿阅读发展的研究。传统的幼儿文学教育在选择文学作品时通常采用年龄段进行划分,依据的是幼儿认知发展的理论,但是这并不代表幼儿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而幼儿文学教育的新理念注重学法的研究,注重以幼儿作为教育的主体,加强对幼儿阅读反应以及阅读发展的研究。

总之,幼儿文学能够引导幼儿认识世界,幼儿文学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幼儿文学教育有利于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一种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幼儿的文学教育对幼儿今后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丽玲.文学魅力的展现:幼儿文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02).

[2]肖育林.试论幼儿文学的美学特征[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09).

[3]许央儿.幽默文学作品对幼儿人格培养的影响[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2(06).

[4]陈英.如何通过文学作品培养幼儿“爱劳动者、爱劳动”的情感初探[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0(05).

4.幼儿文学 篇四

摘要:安徒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童话作家,《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装》、《豌豆上的公主》、这些脍炙人口的名作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其中《丑小鸭》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童话,全文以“流浪的足迹”为线索贯穿全文,讲述了一只天鹅蛋从养鸭场里被孵出,历经了许多困难,终于成为一只美丽的白天鹅。这篇文章教育我们应该努力克服困难,追求梦想,哪怕处在逆境也不要紧,“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关键字:安徒生丑小鸭 童话 梦想

正文:安徒生是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1827年开始文学创作写有诗歌、戏剧、小说、游记等各类体裁作品,以童话创作成就最大。并被誉为“现代童话之父 ”。一生当中创作了一百六十余篇童话作品,以诗意而又幽默的笔调,改变了现代童话的面貌,并开启了创作童话的先河。童话中饱含的爱与善的主题、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绚丽多姿的幻想品格,其中所蕴涵的人性美、艺术美、幻想美,温暖和照亮了全世界一代又一代儿童以及大人的心灵。最可贵的是,安徒生的作品中闪耀着普遍的人性的光辉,超越了不同国家、种族与文化,因此历久弥新,被世界各地的人们反复传诵。安徒生童话所取得的巨大艺术成就和思想成就,至今仍无人能够企及。

安徒生将《丑小鸭》这篇童话故事的主人公——小鸭子刻画的丑得出奇,因而处处受到歧视。丑小鸭身边那些形形色色的“评论家”们都嘲笑、排挤它,原因就是因为它长得“不伦不类”。在这些“评论家”的眼里它“太丑”了,所以一文不值连猎狗都不屑于吃它。可当捱过寒冬丑小鸭终于长成了一只漂亮的白天鹅时,所有的曾经嘲笑排挤讨厌过它的那些“评论家”们却纷纷发出赞美声用一切美好的词语形容它。但它们没有想到这其实就是那只被大家抛弃的没人理睬的“丑八怪”!作者以极富感情色彩的语言把丑小鸭的经历描写得令人关注和同情,把“丑小鸭”的遭遇写得生动感人,因而成为闻名世界的一个名篇,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丑小鸭》是一篇带有自传色彩的童话故事,后被收集在《安徒生童话》里。文章讲述的是一只又大又丑的“小鸭子”,一出生就伴随着别人的嘲弄和歧视,但是在经历过种种挫折和打击之后,他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这个故事一般都认为是安徒生描写他童年和青年时代所遭受的苦难,他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以及他通过重重苦难后所得到的艺术创作上的成就和精神上的安慰,具有极强的艺术概括力。读完这篇著名的童话小说《丑小鸭》,我们一起来探讨几个问题:

一.《丑小鸭》是一篇自传色彩的童话故事

作者安徒生的父亲是一名贫穷的鞋匠,母亲则出外帮人洗衣贴补家用。幼年时,因为家境贫困、不善言辞,安徒生饱受他人的嘲笑。他没有什么朋友,从父亲和祖母那里听来的故事,就成为他寂寞童年里

最好的慰藉。年幼的安徒生,便是在幻想的世界中长大。在以后的成名路途中,不但想当演员的梦想无法实现,所写的剧本亦屡遭退件,连一向引以为傲的嗓音也因疾病毁坏。直到三十岁时,安徒生出了第一本童话集,受到成人和孩子们的喜爱,立刻声名大噪,从此便登上知名作家的坦途。《丑小鸭》便是他成名后,对既往人与事的嘲讽。故事中“丑小鸭”的遭遇和安徒生有类似之处。他原是一个不知来历的、被遗放在牛蒡丛中的天鹅蛋,一只野鸭把它当做一只鸭蛋孵了出来,遭受过许多的不幸和苦难,最终成长为一只美丽的白天鹅。安徒生的早年经历,使他尝尽人情冷暖,这些都成为他日后创作的题材,使他笔下常带有幽默和讽喻。因而这篇作品也就一直被认为是安徒生的自我写照——一篇自传。

二、丑小鸭变成美丽的白天鹅是自己不懈追求的结果

童话中丑小鸭因为受到大家的排挤,周围的人不喜欢他,连他的兄弟姐妹也欺负他,在这样的情况下被迫离家出走。他在野鸭群中受排挤,又目睹了雁被猎人打死的悲惨场面,最后死里逃生。在农家小屋,他虽然也受嘲弄,也被人看不起,但已经有了一个可以生存的小窝,他应该满足了。但是当他看到一群漂亮的大鸟时,他向往这些美丽的生物,他决定要到更广大的世界里去,世俗的偏见和习惯势力在他心灵上所造成的压抑和忧郁,却没能摧毁他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文章的最后有一句话是“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也就是说一个人具有高尚的品质和一心向上的意志,那些庸人的讪笑和奚落,不管是多么厉害,也不能阻止你前进和

攀上你所向往的高峰。故事中的丑小鸭勇敢的冲破束缚,坚持梦想,坚持追求美好的事物。也正是因为它的不懈坚持,不安于现状,不自暴自弃,才等到变成美丽白天鹅的那一天。同样,作者安徒生也是在历经各种困难曲折、默默无名之后,才得到凤凰磐涅的辉煌。

三.《丑小鸭》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丑小鸭》,这是一篇给全人类带来震惊,令全世界读者心灵颤动的不朽之作。

它为人类艺术殿堂增添了一具光辉的雕像—“丑小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伟大的“共名”:一个在挫折和困难中执着追求、努力奋斗,最后突破平凡、超越自我、踏上成功境界的斗士的伟大“共名”。它是所有自卑者和具有自卑心理者的一帖药。丑小鸭的性格特征是既自卑又自尊,既有对不平遭遇的消极认可,又表现出了对苦难人生的积极抗争,对自己理想生活的努力追求,最后完成从自卑到自尊的转变,从失败者到成功者的飞跃。

面对丑小鸭的生活经历,我们会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会受到深刻的思想启示: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一个人长得丑不代表他们心灵不美;一个人长得美更不能代表他们心灵美.每个人的生活道路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都会有陷入困境的时候.困难是可以让人成长的而人生的道路就是由一次次困难的积累所搭建的.在遇到困难时不要灰心不要气馁要相信自己

要相信光明总有到来的一天.我们要勇敢的迎接人生给我们的每一次挑战.。

此外儿童通过这篇童话故事不仅可以树立励志图强,不向困难低头,永不言弃的精神,还可以教育他们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周围的每一个人,拥有美好的心灵更能胜过亮丽的外表。

安徒生在童话作品中所创造出的美和诗,成为人类永远享受不尽的精神财富和艺术宝藏。

他的童话充满了诗意,富有韵律,字里行间流动着音乐感。他的幻想大胆而奇异,充满了梦幻色彩,使他的童话在人们眼中展现出一幅色彩瑰丽、构思奇巧的图画。这使得他的作品无论对于孩子还是成人都同样具有极大的魅力,这是任何其他作家和作品都无法比拟和难以超越的。参考文献:1.丑小鸭”:自卑者的一帖药——安徒生童话《丑小鸭》

赏析 余韵

2.黄豆 博客

3作家安徒生简介

4.丑小鸭的启示

5.幼儿文学阅读书目 篇五

1、(美)怀特《夏洛的网》

2、(英)达尔《女巫》

3、(意)亚米契斯《爱的教育》

4、(瑞典)林格伦《长袜子皮皮》

5、(日)古田足日《一年级大个子和二年级小个子》

6、(法)艾克絮佩里《小王子》

7、(日)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

8、(奥)涅斯林格《从罐头盒里出来的孩子》

9、(美)槐尔德《大草原上的小木屋》

10、(英)巴里《彼得·潘》

其它书目:

外国 儿童文学作品

史前期作品

(一)民间文学:印度童话寓言集《五卷书》阿拉伯《一千零一夜》

希腊《伊索寓言》法国《列那狐的故事》德国《吹牛大王历险记》

法国《贝洛童话》德国《格林童话》

(二)成人文学:法国《拉封丹寓言诗集》西班牙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英国笛福《鲁滨逊漂流记》英国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三)德国《豪夫童话》霍夫曼《核桃小人》

1921年“纽伯瑞”美国儿童文学图书奖设立

独立后的儿童文学作家作品

二战前:

(一)安徒生

(二)英国:兰姆姐弟《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金斯莱《水孩子》

卡洛尔《爱丽丝漫游奇境记》麦克唐纳《在北风后面》王尔德《快乐王子》吉卜林《林莽传奇》波特《彼得兔的故事》狄更斯《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史薇儿《黑骏马》斯蒂文森《金银岛》罗夫汀《杜立特大夫》系列米尔恩《小熊温尼·菩》内

斯比特《铁路边的孩子们》《想做好孩子》等巴里《彼得·潘》格雷厄姆《柳树间的风》

特拉弗斯《玛丽·波平丝》比塞特“袖珍童话”托尔金《赫比特人》(二战后《指环王》又名《魔戒》)

(三)意大利:科洛迪《木偶奇遇记》 亚米契斯《爱的教育》

(四)法国:马洛《苦儿流浪记》凡尔纳“科幻小说”

埃克絮佩利《小王子》

(五)瑞士:施比丽《海蒂》

(六)奥地利:萨尔登《小鹿斑比》

(七)比利时:梅特林克《青鸟》

(八)保加利亚:埃林·佩林《比比扬奇遇记》

(九)瑞典:拉格勒芙《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十)俄国:比安基“动物故事”盖达尔《丘克和盖克》

(十一)日本:宫泽贤治《铁道银河之夜》小川未明《红蜡烛和人鱼姑娘》《野蔷薇》新美南吉《小狐狸阿权》

(十二)加拿大:蒙格玛丽《绿山墙里的安妮》西顿“动物故事”

(十三)美国:马克·吐温;鲍姆《绿野仙踪》苏斯博士作品

阿特沃特《波柏先生的企鹅》槐尔德“小屋系列”;

二战后:

1949.1954.国际儿童节诞生国际安徒生儿童文学作家奖 IBBY设立

美国怀特作品德国凯斯特纳作品

瑞典林格伦作品英国达尔作品

1.(一)北欧:瑞典 玛丽娅·格丽佩《艾尔维斯和他的秘密》;

芬兰扬松“姆米童话”系列库尔维年《狼犬罗依》《狼犬罗依和九年级三班》挪威埃格纳《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普廖申《变成茶匙的老大娘》

丹麦西斯高尔德《世界上只有小巴勒一个人》彼德凯尔《希拉斯和黑马》

(二)德语儿童文学:德国普雷斯勒《小水怪》《小魔女》《大盗霍金普洛兹》、克吕斯《被出卖的笑声》费里德里希《四个半朋友》米歇尔·恩德《讲不完的故事》《嫫嫫》考特《普马克尔》舒比格《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海克曼《广告柱上的柯诺尔》雅诺什低幼童话《小老虎的信》《哦,美丽的巴拿马》《我们寻宝去》奥地利涅斯林格《黄瓜国王》、《从罐头盒里来的小孩》又名《康拉德》、《狗来了》、《达尼尔在行动》娅旦森《野生的爱尔莎》

(三)法国:德吕温《蒂托-----一个绿拇指的男孩》昂格雷尔《三个强盗》《黑亮的帽子》格里帕里童话吉约“动物小说”皮埃尔·加马拉《羽蛇的秘密》黎达“动物故事”

(三)意大利罗大里《洋葱头历险记》《假话国历险记》《电话里讲的故事》

(四)俄苏乌斯宾斯基《费多尔大叔、公狗和公猫》特罗耶波利斯基《白比姆黑耳朵》帕乌斯托夫斯基《亮晶晶的指环》诺索夫的中短篇小说、《马列耶夫在学校和家里》阿列克辛《疯疯癫癫的叶芙朵凯亚》《五排第三个》《请打电话到我家来》《最幸福的一天》

(五)美国乔治·塞尔登《时代广场的蟋蟀》路易斯·萨奇尔《洞》 埃斯特斯《一百条裙子》比尔·布里坦《五毛钱的愿望》芭比特《不老泉》

(六)日本 古田足日《鼹鼠原野的小伙伴们》《一年级大个子和二年级小个子》

中川李枝子《不不园》 安房直子《手绢上的花田》矢玉四郎《晴天有时下猪》

(七)英国琼·艾肯《雨滴项链》 依莲娜·法吉恩《万花筒》玛丽·诺顿《地板下的小人》 刘易斯《纳尼亚王国传奇》罗琳《哈利·波特》

“图画书”阅读可参考:

6.幼儿文学的概念 篇六

幼儿文学是以3-6岁的幼儿为主要读者对象,为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而创作或改编的、适应他们审美需要的文学。

1、幼儿文学必须是“文学”

(1)幼儿读物实际上是适宜幼儿阅读(或听赏)的各种书籍的总称,其范围比幼儿文学广泛得多。

(2)幼儿文学是幼儿读物中的一个种类,它故事性强,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深受小读者喜爱,因而在整个幼儿读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幼儿文学必须是“幼儿”的文学

(1)首先,幼儿文学是“为幼儿”的文学,是创作者适应幼儿读者的审美需要而创作的文学。

(2)其次,幼儿文学是幼儿能够接受的文学

一、幼儿文学要求?

1、开头:尽量简短

2、故事情节:生动、曲折、有趣

3、篇幅:不宜过长

二、语言

幼儿时期是言语发展最迅速的时期,3岁幼儿可掌握1000个词左右,到5~6岁,则可掌握3000~4000个词,但言语发展的水平仍处于较低阶段。幼儿文学的语言要力求形象、生动、口语化,适合幼儿的理解水平,但也要稍稍超出幼儿的实际理解能力,以促进幼儿言语的发展。

3、幼儿审美心理中的“自我中心”思维

皮亚杰认为,幼儿的思维是一种“自我中心”思维,这种思维的特点是思维主体对外在物理世界的把握处于混沌模糊的状态,分不清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的界限、思维主体和思维对象的界限、现实和想象的界限。突出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四种:

泛灵观念

人造观念

任意逻辑 前因果观念

三、幼儿接受文学的特殊方式?

1、“听赏”是幼儿接受文学的主要方式

2、“图画”是幼儿理解文学的重要途径

3、“感受”是幼儿欣赏文学的主要特征

四、幼儿文学的文体特点?

1、幼儿文学是开启心智的启蒙文学

2、幼儿文学是深入浅出的口语文学

3、幼儿文学是趣味盎然的快乐文学

4、幼儿文学是培育人文精神的情感文学

5、幼儿文学有利于幼儿认识万事万物

6、幼儿文学还能帮助幼儿了解一些日常生活的内容

7、幼儿文学对幼儿心理成长也有启蒙引导作用

五、幼儿文学的美学特征

稚拙美

纯真美

质朴美

幼儿文学与其他文学种类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它的语言。能否使用真正的幼儿文学语言是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

六、对幼儿文学作品语言的要求?

1、可接受性

2、超前性

七、幼儿文学的语言 ?

一、浅显

二、音乐性

三、形象性

四、动作性

八、注意句型的使用

①多使用简单句,少使用复合句。②多使用短句,少使用长句。

九、儿童文学的特点

1、故事性

2、幻想性

3、趣味性

4、朴素性 几种常见的故事构成方式

1、纵列式结构

2、横列式结构

3、三迭式结构(三段法)

4、连环式结构(多段式情节反复法)

5、对立式结构(对照法)

6、误会式结构(误会法)7递进式结构(递进法)

8、设伏式结构(设伏法)儿童文学的功能

1、认识功能

2、审美功能

3、教育功能

4、娱乐功能 什么是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是指为儿童创作和接受,为儿童所理解、所喜爱,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文学作品。为什么要学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儿童 儿童文学有助于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习儿童文学可以净化自己的灵魂,保留一份纯真和一颗永不衰老的童心。怎样学习儿童文学?

1、运用比较的方法 ①比较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

②各种体裁的比较,如儿歌与儿童诗、儿童童话与儿童故事等 ③作品的比较、作家风格的比较

2、运用换位思维的方法

3、阅读作品与学习基础知识相结合

4、加强与相关学科、课程的横向联系。儿童文学的范围?

1、经过收集整理的民间文学作品

2、经过改写,为提供儿童阅读方便的经典性成人文学作品

3、内容新奇、有趣的古典文学作品

4、非专为儿童创作,但为全世界所公认的优秀儿童文学读物

5、注重故事性、具有一定文学色彩的蒙养读物

6、专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的三个层次?

1、幼儿文学

2、童年文学

3、少年文学

幼儿文学的基本要求

1、游戏性

2、趣味性

3、直感性

4、幻想性 童年文学的基本要求

1、浅显性

2、真实性

3、趣味性

4、讲究艺术手法的运用 少年文学的基本要求

一、少年文学的初期基本要求

1、真实性

2、深刻性新奇性

3、艺术性

二、少年后期文学的基本要求

1、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深刻性

2、抒情性

3、艺术性

一、儿歌的概念

儿歌是以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的适合儿童吟唱、欣赏的歌谣。它是儿童文学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体裁形式之一。

我国古代的童谣往往被蒙上了强烈的政治色彩和迷信色彩。明代吕坤编辑成的《演小儿语》,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儿歌专集。

1918年,北京大学成立了歌谣征集处,把征集到的歌谣中的儿童歌谣,冠以“儿歌”的名称在《歌谣》周刊上发表。从此,“儿歌”作为儿童文学的体裁名称沿用至今。

三、儿歌的功能

1、增添乐趣

2、陶冶性情

3、启迪心智

4、训练语言

儿歌的特点

一、音韵和谐,节奏鲜明

1、押韵是造成儿歌音韵和谐最重要的手段 儿歌押韵的方式主要有: 连韵(句句押韵,一韵到底)隔行押韵(一般是首行及偶数行押韵)几行一转韵(转韵要自然和谐)

2、词语、词句的回环复沓以及直接模拟声响也是形成儿歌音韵和谐不可忽视的手段。

1、有规律的句式是使儿歌产生节奏感最重要的途径

儿歌的句式有整齐的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三三七言以及不整齐的杂言。

2、句式的变化以及句子字数的变化也是形成儿歌和谐节奏的手段

二、通俗易懂,篇幅短小。

三、趣味性、娱乐性强

一、儿歌的分类 从儿歌的来源分,可以分为民间采集的儿歌和作家创作的儿歌 从儿歌的内容看,主要分为知识儿歌和生活儿歌 从儿歌的行数格式看,可以分为四句为一首的“绝句型”儿歌和行数自由的儿歌 从儿歌每行字数的句式看,可以分为整齐的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三三七言以及杂言

二、特殊艺术形式

1.摇篮曲 2.游戏歌 3.数数歌 4.问答歌 5.连锁调 6.绕口令 7.颠倒歌 8.字头歌 9.谜语歌、连锁调(连珠体儿歌、连锁歌、衔尾式儿歌)

它用顶针的修辞方法来结构整首儿歌,将上一句末尾的字或词作为下一句的起头,首尾相连、环环相扣。特点:“随韵接合”,易唱易记。作用:能训练幼儿思维的多向性与开放性 儿歌的创作

1、写出儿歌的“样儿”和“味儿”

2、写出儿歌的神韵和灵气

3、向传统儿歌学习——旧瓶装新酒

二、写出儿歌的神韵和灵气

1、植根于幼儿生活,捕捉新颖的题材

2、选择新的角度

3、展开想象的翅膀

4、开掘积极的主题

5、注意表现手法与艺术形式的灵活多样

6、反复修改,去粗取精。儿歌创作——“续写”训练

1、想象是使儿歌走向生动有趣、富有灵气神韵的有效途径。有无大胆、独特的想象往往是检验一首儿歌优劣的试金石。

2、续写时,既要符合写作要求,又要不破坏原来作品的整体风格,避免文不对题、内容重复、形式错位、押韵不当等问题。

3、放飞想象,续写下列儿歌: 幼儿诗的概念

幼儿诗是适合幼儿听赏、诵读的自由体短诗。《幼稚园上学课》开了幼儿诗的先河 幼儿诗的特点

一、具有内在的节奏与韵律

二、具有充满幼儿情趣的优美意境

三、语言浅近、形象、凝练 幼儿诗与儿歌的区别

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的主要不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幼儿诗的历史较儿歌短(历史)

2、幼儿诗的形式较儿歌自由(形式)

3、幼儿诗追求充满幼儿情趣的意境,感情的内涵更丰富,主要让幼儿在听赏中得到审美愉悦和情感的陶冶;儿歌追求琅琅上口的节奏、韵律,给孩子更多游戏的快乐,让幼儿在诵读中增添生活的乐趣。

4、幼儿诗在表达上比儿歌要含蓄、细腻,更讲究用精练、雅致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儿歌的表达更单纯直率,更讲究通俗顺口,使幼儿获得口头念诵的快乐。(语言)

5、幼儿诗更适合年龄稍大的孩子听赏、诵读,儿歌则更适合中、小班小朋友诵读。(欣赏对象)幼儿诗的分类 1.幼儿抒情诗 2.幼儿童话诗 3.幼儿叙事诗 4.幼儿题画诗 5.幼儿散文诗 6.幼儿科学诗

一、幼儿抒情诗

幼儿抒情诗是侧重直接抒发幼儿内心情感的诗。

与幼儿叙事诗相比,幼儿抒情诗没有完整的情节,也没有突出鲜明的人物形象,着力表达幼儿的情感。直接抒情 借景抒情 托物抒情

四、幼儿题画诗

1、题画诗是根据画面题写的抒情诗。它是诗情与画意的有机融合,其画面包含图画、摄影、雕塑等,它的内容源于画面,但又不囿于画面。

2、幼儿题画诗所源于的画面多为儿童画或符合幼儿审美心理的摄影作品。

3、幼儿题画诗的作用:幼儿对形象化的画面有一种天然的喜好,对幼儿来说,题画诗是视觉与听觉的结合,在看画面的同时伴以富于节奏美的诗句,能够激发幼儿更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得到更充分的审美享受。幼儿诗的创作

一、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用幼儿的眼睛观察世界,抒写幼儿的情感

三、运用简明精练、具体可感的语言

四、掌握多种表现手法,写出幼儿情趣 儿歌与幼儿诗仿编活动要点

1、准备状态

对所依照的幼儿诗要熟悉理解,对要仿编作品的内容、形式都有所认识

要有这方面的知识经验,在仿编过程中调动这些已有的知识经验,否则就可能“言之无物”

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讨论与示范

3、幼儿想象与仿编

4、串连与总结

儿歌和幼儿诗的教学注意事项

一、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选择恰当的诗歌

二、根据幼儿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对某些诗歌稍作改动,以便幼儿的理解和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选择恰当的时机教诗歌

四、可以灵活地运用诗歌 什么是童话

童话是指以儿童为对象、贴近儿童心理、带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童话的发展概况

童话的发展经历了民间童话和文学童话(或称创作童话)两个历史阶段。模式化:

开头结尾的模式化。故事形态的模式化 情节结构模式化 主题模式化

安徒生是文学童话的奠基人,被称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他的童话标志着文学童话的诞生”

叶圣陶于1923年以《稻草人》为名结集出版,是我国第一部创作童话集,它被鲁迅评价为“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张天翼在30年代初发表的《大林和小林》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童话 童话人物形象的类型

1、超人体童话形象。是指那些具有超人的神奇能力、能造就超自然奇迹的形象。

2、拟人体童话形象 动植物拟人、器物拟人、不具象事物拟人

3、常人体童话形象 常人表现出超人的神力

常人呈现与现实完全对应的人,无超常之处。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幼儿童话的特点

1、融入幼儿心理特点的艺术幻想

2、以拟人为主体的童话形象

3、单纯明快的叙事方式 童话的表现手法

1、拟人

童话形象具有亦真亦幻的美感 人性与物性的和谐统一

2、夸张 比较童话的夸张与其他文体的夸张

3、象征

象征是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把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形象可感地表现出来的艺术手法

4、神化神化是指赋予童话形象以超自然的力量

5、变形

变形是指变更所描写的对象的性质、形态。

6、怪诞

怪诞,是指使现实中的形象、现象具有离奇古怪的形式 寓言的概念

寓言是指隐含着哲理教训或讽喻意义的短小故事 寓意可以出现在故事中,也可以隐含其中不点明 寓言的特点

1、具有鲜明的教谕性和强烈的讽刺性

2、具有故事情节的虚构性

3、语言简练、明快、犀利、幽默

4、篇幅短小,结构紧凑,主题集中 童话与寓言的区别 相似之处:

它们都起源于民间,受到神话、传说的直接影响,都比较广泛地采用拟人、夸张等艺术手法,具有较强的虚构性,都蕴含一定的人生哲理,并通过拟人、夸张、象征等手法来表现。怎样为幼儿改写寓言

一、确定角度,淡化寓意

二、增添新形象,扩展情节

三、丰富原有形象,添加细节

四、改用浅显的生动的语言

一、故事

故事是一种以叙述事件为主,具有情节、比较适宜于口头讲述的文学体裁。

二、幼儿故事的概念

广义:泛指神话、传说、童话、儿童故事等体裁的作品。狭义:指适合幼儿欣赏的篇幅短小的各类叙事性作品。较为典型的故事类型: 幼儿动物故事 概念:以动物为主人公的故事

分类:

1、通过动物的行为、生活特点和它们之间相互的关系,生动有趣的介绍各种动物的特征、习性等的故事。

2、借助动物的形象,间接地反映人类社会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人们对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爱憎分明的观点 幼儿历史故事 幼儿民间故事 幼儿生活故事

幼儿生活故事是幼儿故事这个家族中的一个大类。它是以现实的幼儿为主要角色,以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活动为题材的幼儿故事。幼儿生活故事的特点

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二、故事单纯而略有曲折

三、浓郁的幼儿生活情趣 幼儿生活故事的作用

1、生活故事是幼儿生活的一面镜子,能让幼儿关注自己,正确认识自己。

2、生活故事是幼儿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最直接的“生活教科书” 幼儿生活故事的创作

一、创作幼儿生活故事应当注意之处

1、题材新

二、构思巧

三、谐趣浓 编创幼儿生活故事的几种方法 抓住生活中基本成型的故事来写 抓住“一点”,引起想象、联想,演绎故事

结合日常感受与体会,调动生活积累,逐渐形成故事 幼儿散文的概念

幼儿散文是传达幼儿生活情趣及心灵感受,适合幼儿审美需求和欣赏水平的散文。幼儿散文的特点

一、描写真切,贴近幼儿生活。

二、意境优美,充满幼儿想象 幼儿散文的意境要求优美而不追求深邃,内涵提倡简明而不要求深奥。

表现幼儿散文优美意境的是具体可感的形象。

三、明丽清纯,渗透幼儿情趣。幼儿散文的创作

一、从幼儿角度感受生活,确定内容。

二、用幼儿想象构思作品,创造意境

三、据幼儿心理找到合适角度,准确切入。

7.幼儿文学教育 篇七

幼儿文学作品具有多方面的功用。它寓教于乐, 是幼儿思想品德教育的良好教材;它内容丰富, 是幼儿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它形象生动、情节有趣, 能使幼儿受到文学熏陶;它充满幻想和夸张, 可丰富幼儿幻想和想象思维能力;它具有游戏性, 是幼儿游戏的好材料。幼儿文学除具有教育、认识、审美、娱乐功用外, 对于发展幼儿语言还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它为幼儿模仿、学习语言提供了范例。优秀的幼儿文学语言来源于幼儿生活, 适合其年龄心理特征, 有利于幼儿理解和接受;经过作家精心提炼, 摈弃了生活中幼儿语言的劣质――不规范的“娃娃腔”、“小儿语”, 形成生动凝练、清新优美、富于韵律节奏、有口语特点又富于艺术性的独特风格, 经过幼儿教师和家长的艺术处理, 对于训练幼儿语音、丰富幼儿词汇、规范幼儿语言, 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语言的基本要素是语音、词汇和语法, 用幼儿文学发展幼儿语言也应体现在这三方面。

一、训练语音

幼儿发音特点是:四岁以前呈扩充趋向, 发音越来越多;四岁以后呈收缩趋向, 语音发展逐渐局限于掌握本地区语言。三岁左右的幼儿不易发准的声母主要是舌尖前音z、c、s, 舌尖后音zh、ch、sh (约占41%) , 舌尖中音n、l和舌根音g、k、h (约占60%) , 因而讲话时常出现发音不准或重复音节式的“娃娃腔”。纠正幼儿错误发音要讲究方法, 国外心理学家认为:“动辄对孩子的发音错误进行纠正, 只能使孩子丧失信心, 使其对自己的话语困惑迷惘, 踌躇不决。”较好的方法是正面训练。训练幼儿语音方法很多, 利用幼儿文学作品则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训练发音大有好处。如《七个阿姨来摘果》:“一二三四五六七, 七六五四三二一。七个阿姨来摘果, 七个花篮手中提。七个果子摆七样, 苹果、桃儿、石榴、柿子、李子、栗子、梨。”儿歌一韵到底, 咏唱中可区别同一韵母不同声母的字和读音, 掌握声母的正确发音方法, 还可以区别体会普通话的四声 (梨:阳平、李:上声、栗:去声) 。有时幼儿发音不准某音, 教师有针对性编写儿歌定点训练, 效果更佳。如练习“z”的发音时, 有的教师编写了儿歌《小猴子摘桃子》, 并画成图片, 用桌上游戏方式, 边出示教具, 边朗读儿歌:“聪明的小猴子, 提着一只花篮子, 爬到树上摘桃子, 摘了满满一篮子, 路上遇到小鸭子, 小猴子请小鸭子吃桃子, 小鸭嘎嘎嘎, 谢谢小猴子。”幼儿学得兴致很高。绕口令幽默有趣, 利于培养幼儿的发音、辨音和朗读能力, 如:“肩背一匹布, 手提一瓶醋, 走了一里路, 看见一只兔。卸下布, 放下醋, 去捉兔, 丢了布, 洒了醋。”有趣的情节, 使幼儿在笑声中受到语音训练。儿歌优美, 是音乐性的语言, 可以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积极性。

二、丰富词汇

词是可以单独使用的最小语言单位, 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幼儿只有在掌握一定词汇之后, 才能清楚完整地表达思想。

幼儿期是词汇发展最迅速的时期。随着幼儿年龄增长和生活经验日趋丰富, 运用词语的积极性迅速提高。生活迫使幼儿扩大词汇量, 加深理解词义, 教会正确使用词语。幼儿文学作品充满口语和书面语, 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词汇宝库;借助作品情节, 可帮助幼儿理解词义;符合语法规范的语句, 又可指导幼儿使用词语, 有经验的教师和家长都十分注意用文学作品提高幼儿掌握、运用词语的能力。在实践中, 他们创造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借助故事情节理解词义法, 有的直接利用幼儿文学作品, 有的是作品的浓缩和变形。幼儿园常用的背诵幼儿诗歌、散文、复讲故事时更换词语等, 也是丰富幼儿词汇的好方法。教师在教常用词“苹果”、“葡萄”、“石榴”、“桃”时, 先编谜语:“大姐长得美, 二姐一肚水, 三姐露着牙, 四姐歪着嘴。”经过几遍练习, 幼儿就记住了, 接着教上述四词, 并画图说明, 效果很好。教“推磨”时, 先说:“石头层层不见山, 短短路走不完, 雷声隆隆不下雨, 大雪飘飘不觉寒。”边说边用动作说明, 幼儿印象很深, 其速记率和巩固率都有明显提高。在日常生活中, 利用一切时机, 与幼儿进行交谈。使他们无拘无束, 有话愿意讲出来。如:在户外散步时, 引导幼儿交流所见的东西, 及时丰富幼儿词汇。如秋天到了, 让幼儿观察各种树木、花朵的变化。幼儿会惊奇的发现“有的叶子落下来像小船”, “松树看上去像一顶尖尖的帽子”, 幼儿在观察、讨论、想象中及时的用语言表达出来, 发展了口语能力。

三、学习语法

幼儿口语发展的趋势是从简单句以复合句, 从情境性语言连贯性语言, 从对话到独白。幼儿讲话时, 常出现语法错误或用错词语。幼儿没有语法观念, 也不可能教其语法规则, 但应该用科学的模仿材料, 训练他们符合语法规范的说话习惯。幼儿文学作品恰是幼儿学习语法的典范。幼儿在教师指导下朗诵儿歌、复述故事、欣赏散文时, 会不知不觉地步入语法规范, 模仿作品语言造句, 陈述和表情达意, 进而改掉语病, 规范语言。语言必须具有条理性, 否则就不能准确表达出你的意图。要教会幼儿正确的使用语言, 有条理的说话。如:在看图讲述《送奶奶回家》中, 让幼儿先观察他们在干什么, 后来又怎样了, 最后又怎样了, 引导幼儿按照一定的条理讲述故事。使幼儿不但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还增强了语言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幼儿园训练幼儿连贯语言有许多方法, 复述故事、编故事结尾、看图讲述、练习句子游戏等, 都是以幼儿文学作品为材料的。

8.幼儿文学教育 篇八

一、以文学作品为框架的幼儿语言教育课程的目标

1、让幼儿在接触文学作品中发展对阅读的兴趣。

研究表明,早在9个月大的时候,婴儿就对书籍的内容感兴趣了。一岁大的婴儿非常喜欢听含有大量重复排列的句子的故事。2岁的幼儿经常会根据自己的经验试着对画册上的物体进行标志,有时还会出现假装“阅读”的现象。可见,在幼儿能够理解字、词意义之前,就已经开始学着“阅读”了。如果父母或者教师经常为幼儿阅读文学作品,即使非常年幼的儿童也会意识到口头语言能够用插图和书面文字来表示,这将有利于“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因此。让幼儿从小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对加深其对文字、文学的浓厚兴趣尤为重要。同时,文学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在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词语的理解力的同时,也会将真善美等优秀的品质潜移默化地播入他们的心田。

2、依托文学作品开展师幼对话。发展口语表达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地提出了重视儿童语言运用的要求,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以文学作品为框架构建的语言教育课程中,教师与幼儿之间无拘无束的、自由自在的交谈将成为联系游戏活动和文学作品的关键,通过两者之间的对话,将示范、模仿(指双方而言)、纠正和解释等紧密结合在一起,幼儿通过与教师的语言互动获得对世界的认识。掌握有关时间、空间和因果关系的概念。正因为这个课程是基于文学作品的,教师和幼儿会有更多可以相互讨论的共同话题。教师还可以有意识让幼儿口述自己听到的故事,改编和讲述自己的故事,这将极大地促进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在游戏活动中发挥幼儿对文学作品中的概念和语言的理解。

实施以文学作品为框架的语言教育课程,需要教师从幼儿喜欢的书籍中摘出某些插图和语言来计划相关的游戏活动。当幼儿在活动中对喜爱的故事熟悉之后。在自发性游戏和对话中会经常回想起故事内容以及其中的事件。对幼儿在自发性游戏中再现故事的研究已表明,再现故事有利于促进幼儿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或在幼儿自发活动时,要不时地采集幼儿的活动信息,启发幼儿将当前活动与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联系起来进行比较。从比较中幼儿将有更多机会创造游戏活动以体现他们对作品中概念和语言的理解。

二、以文学作品为基础的幼儿语言教育课程的实施步骤

设计这个课程的步骤有四个:选择文学作品:互动阅读:通过游戏活动探究作品:通过活动再现作品的思想和概念。

1、选择文学作品。优秀的文学作品有很多,但并非每一个作品都适合于课程设计。既然是针对幼儿的语言教育,那么幼儿的需要和兴趣是第一位的。能引起幼儿兴趣的文学作品,关键是其内容与幼儿的生活情景相近,因而在选择适合的文学作品时。需要参照的最重要的标准就是书中的故事和插图必须反映幼儿的日常生活。且故事的情节清晰、简单,容易被幼儿理解。比如,国外SFPCC(soldier's field park chil-dren's center)的幼儿教师们选择Shirley Hughes(1994)的《捉迷藏》进行语言教育课程设计。故事讲述了两个孩子在家中或者在户外“躲猫猫”的情境,线索十分清晰,情节非常简单,插图反映的情境也容易为幼儿模仿。这对我们的幼儿语言教育课程设计具有一定的启示。

2、互动阅读。在选定作品后,可以先让幼儿分批小范围阅读。当他们熟悉了故事。渐渐对故事产生了兴趣,并愿意听了,便可以在每天固定的时间里给所有的幼儿阅读。阅读是互动的,教师可以坐在幼儿身边,指定插图让幼儿传看。在阅读故事时,教师可以通过模仿动物的叫声、调整音调或配以动听的旋律等方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为表现故事情节,教师还可以带领孩子们唱歌、做游戏,营造一种师幼亲密无间的氛围。讲完故事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回忆故事中的一些情节,对于年龄稍大点的幼儿可以试着让他们回忆故事中的一部分字词及短语。还可以让他们说说自己最感兴趣的插图。

3、通过游戏活动探究作品。以文学作品为框架设计的课程存在多种水平:通过多次阅读把书面文字转变为口头语言:通过游戏活动模仿书中的插图内容或情节:通过设计其他活动(如手工、绘画)表现书中某些概念的衍生意义。文学作品的作者是将真实生活转化为更高级的艺术形式,而课程设计则要促使幼儿主动地将自己喜爱的故事内容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活动,并在活动中与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结合起来,比如用言语表达自己经验的能力,把这些经验表现在游戏中的能力。以及回忆故事的能力,等等。例如,若以《捉迷藏》为框架来设计游戏活动,可以在进行互动阅读后,通过在教室的墙壁上贴一些有关故事的图片等方式,创设与故事情节有关的教室环境;在游戏开始前,教师可与幼儿交流故事及插图的内容,使幼儿头脑中呈现出有关作品的生动的形象,头脑中有了故事中生动的形象,幼儿的模仿和创造便会随之而来;游戏进行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适时地与孩子们谈论作品中的某些情节。将作品中抽象的词汇或短语与真正的物体或者活动对应起来,这有助于加强幼儿对作品中某些概念(比如“藏”)的理解。在日常交流中,教师也可以提及与作品有关的某个概念,并加上生动具体的描述。这样会加深幼儿对词汇的理解,也有助于幼儿的词汇积累。由此,在以《捉迷藏》为框架设计的课程中,故事情节、游戏活动、口头语言以及书面语言都被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4、通过活动再现书中的思想和概念。以文学作品为框架的幼儿语言课程是探究性的课程,需要教师设计一系列活动引导幼儿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一些关键的概念。并在日常的生活对话中能够正确地运用。比如针对“藏”这个词,教师可以利用道具演示小动物藏在沙堆里或者藏在一堆树叶中:利用毛毯和大硬纸板盒子,在教室中创设一个个小小的空间。为幼儿捉迷藏创造适宜的环境:还可以把一张或者几张照片藏在纸堆里或者压在玩具里。让孩子们去寻找、发现。另外,教师还可以安排幼儿观察一些小动物。比如小乌龟,启发幼儿用语言描述“小乌龟把头‘藏’进了龟壳里。”教师还可以通过其他活动让幼儿自由发挥他们对“藏”这个词的理解。例如,有的孩子在做剪贴画时,把太阳“藏”在了云层的后面:有的孩子在画画时,决定把某些图案用颜色“藏”起来。通过这些游戏和活动,孩子们对“藏”这个词就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三、以文学作品为框架构建语言教育课程的意义

上一篇:国旗下讲话(第3周)下一篇:高老头电影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