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心灯五年级作文

2024-07-15

点亮一盏心灯五年级作文(通用12篇)

1.点亮一盏心灯五年级作文 篇一

在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事物给人以启示,让我们重新认识生活中的坎坷挫折以及一切。

这天我烦闷的走出了‘昏暗’的家,心想为什么我们每天的学习生活那么累呀!来到小区的草坪上看到那里仍然是光秃秃的一片。我沮丧地想:现在不是已经春天了吗?怎么还是没有一点草呀?刚要离开突然发现草坪边上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落里有一点点新绿。

我很惊讶这一片新绿,那个不起眼的角落,即没有阳光的照射又没有充足的水源,怎么会出现这一点点新绿呢?我冲着那点点新绿看了好半天终于明白了:这棵小草如果想要照射到充足的阳光、喝到充足的水就必须努力向上,才能达到自己的理想,才能达到自己的理想,才能快乐的生活。正是小草这样为理想努力拼搏顽强进取,最终得到它想要的。

小草那么弱小,从它顶破厚重的土层,破土而出的那一刻起就要迎接苦难,没有光照、没有水分、没有呵护,可这些对它来说有算什么呢?它勇敢顽强地同所有的苦难抗争着。它从来没有抱怨过命运,如今角落里的那抹新绿不正标志着苦难后的胜利吗?此刻我突然明白了一切。

我飞奔回家,我要努力,我相信我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我要向困难发出挑战,使自己得到最后的胜利,实现自己的理想。

感谢小草,感谢它点亮了我心中的明灯。

2.点亮一盏心灯 篇二

◆课堂上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我们常说要“还给学生时间权”,但我发现,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总觉得时间不够用,40分钟的课堂对他们而言似乎太短,真是这样吗?他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成串的问答,大量的讲解,充斥着课堂。一些看似符合了“以生为本”理念的教学设计背后,实际上仍无法摒弃教师本位。课堂上,无效工作做得太多,但老师和学生似乎已经习以为常。

最近听了一节五年级的课,上的是《再见了,亲人》。开课伊始,教师提出:“课文中都写了谁?”

甲生说:“课文写了大娘。”老师面露嘉许,学生安然落座。老师环顾全体,再问:“还写了谁?”

乙生被叫起,回答:“小金花。”老师耐心引导说:“我们说答案的时候注意要说完整句。”乙生马上反应过来,说:“课文还写了小金花。”

“很好!”老师欣喜于学生的“进步”。“还有吗?”最后,丙生被叫起说了“大嫂”。到此,三位同学“前赴后继”终于完成了老师“千呼万唤”的完整答案。

面对如此情景,我心里很不平静。一个连二年级学生都可以一次性圈画出来,用一个完整句回答的问题,竟然耗时将近六七分钟,是老师预设的“民主”,还是学生在互相“谦让”,为的是给同伴留白?让人不解的是,在这篇文章中,老是想要让学生说出的这三位主人公分明是在同一段中出现的,要同时说出三个人并不难!执着地纠结于这样一个简单的事情,教师意图何在?看到学生们循规蹈矩地站起坐下,教师满面春风地盲目认同,我有一种“出离的愤怒”。

在这样的课堂上,时间在流逝,生命被浪费,教师却全然不知。究其原因,教师对于学情的不关注,对于问题深度把握的欠缺及教学意图的不明晰,使得我们自己常常不知道“时间去哪儿了”?

所以,要真正把时间还给学生,我们呼唤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但更要追求在有效问题引导下的智慧碰撞和思想生成。

◆敢于与“错误”美丽相遇

那么,一堂语文课中,到底什么样的问题才算是有效问题呢?通过调研,我发现很多老师在提问都缺乏目的性,有的是毫无意义的“半句话式”的提问,比如,教师问,“你们看,这就是事情的……”(学生齐声回答“起因”);还有的提问,教师的意图十分明显,比如“你们喜欢吗?”诸如此类的无效问题太多。

有些课堂上,老师可能不停地在追问,看似环环相扣,非常紧凑,实则很难和学生在思维上碰撞出火花,根本不是在交流。比如,在讲《大自然的启示》一课时,教师一上来就发问:“大自然的启示是什么?”一个接一个地让学生回答。因为没有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学生有点茫然无措,老师在费力地“挤牙膏”,学生则在努力地猜测老师到底要什么!时间过去了大半,学生说出的“启示”还是与教参有所出入,教师只得无奈地给出了“正确答案”,让学生抄在了笔记本上。这样的提问虽然有明确的意图,但似乎只是关注所谓正确答案,而忽视了质疑的初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说到底,我们不是为了提问而提问,也不是为了得到标准答案而提问。提问中要不怕学生出错,也要善于利用学生的“错误”,把它变成教育资源。

记得前不久做职评评委,其中有一道案例题,要求对《小猫种鱼》教学片段进行分析:

《小猫种鱼》的公开课已接近尾声,教师让学生用“种”扩词,并练习说一句话。学生说了很多句子:“农民伯伯在田野里种花生。”“妈妈在山坡上种玉米。”“我和姐姐在花园里种花。”……

这时,一个学生说:“老师,可不可以说种太阳?”其他学生哄堂大笑。

老师却耐心地询问:“你为什么这样问呢?”

这名学生认真地说:“不是有一首歌就叫《种太阳》吗?”

“好孩子,你说得一点儿没错。”老师带头为这个学生鼓掌,鼓励道:“你能把这首歌唱给大家听吗?”

这名学生边唱边跳,快乐不言而喻,课堂气氛被带动起来。

歌舞结束后,一个小女孩神气十足地站起来说:“孙中山种了中华民国。”课堂上立刻沸腾起来,有了前面的认识,课堂上没有了嘲笑声,却出现了一道道探求的目光。老师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把这个一鸣惊人的句子写在了黑板上,然后介绍了孙中山的事迹。小女孩激动不已,两腮绯红。孩子们似懂非懂,但在老师激昂情绪的感染下,都陶醉地笑了。那笑容,犹如一朵朵灿烂的鲜花,开在每个人的脸上,开在每个人的心里。

面对这个案例,很多参评教师竟然否定了“种太阳”和“种中华民国”的说法,理由是:语法要规范,不能这样遣词造句,老师也不能一味地表扬,应该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

我觉得很遗憾,忍不住对参评老师的说法提出了质疑:“语文课堂除了要体现工具性,你认为还承载着怎样的责任?”

因为在我看来,这个案例最能体现我们一直强调的,要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话语权、学习权、探究权和发展权,我也由衷地为老师的做法而赞叹!本来平淡的课堂,因为学生一个看似错误的答案而打破,面对“错误”,教师没有听而不闻,也没有拘泥于所谓的语法而妄加否定,而是给学生表达自我的机会。尊重学生的思维创新是教育的底线。只有能够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表达,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课堂,才是我们需要的课堂。当老师善于与错误美丽相遇,课堂精彩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语言的表达也会更加丰富。

从上面的案例也反映出,面对课堂上突如其来的问题,教师要沉着冷静,要有独立的判断,还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有价值的问题,适时点拨引导,提升教学价值,而不是一味肯定或简单否定,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成为一位“人师”。

◆课堂教学是一门“功夫在诗外”的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历史教师上了一节精彩的观摩课,旁人问:“您用多长时间准备这节课?”历史教师郑重地说:“这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

历史教师的话,值得每一位做教师的认真品味。他启示我们,要上好一节课,需要我们投入全部的知识素养。而知识素养的获取与提高,需要我们不断地读书学习,充实自己。

可我发现,现在很多语文教师都没时间阅读,他们每天被繁重的工作和庞杂的生活琐事羁绊着,身心始终无法在“书香”中得到滋养。一名不再阅读的语文教师是可怕的,他传递给学生的只能是在自己干涸的容器中抽离出来的“尘垢”。因为缺少了文学素养,语文教师也就缺少了应有的活力。

曾经听过一节有关“古琴”的校本课程,年轻的音乐教师博古通今,将大量的音乐、文学、影视艺术融为了一体,我感慨于这样的魅力课堂。课下交流时,小老师不好意思地说:“为了这节课,我假期特意读了《三国演义》和《红楼梦》,要不然真怕给学生讲歪了。”这最简单的话语,却让我很感动。这样的课外功夫,如今有多少老师会“特意”为之呢?

这让我不禁想起听过的另一节课,讲的是节选自《儒林外史》的一篇课文《临死前的严监生》。课堂上,有学生将主人公的“吝啬”说成是“俭朴”。老师只是简单地纠正了学生的答案,一带而过。课后,当被问及:为什么不能用“俭朴”时?教师支支吾吾,说不出所以然。显然,不了解原著的内容及相关背景,又缺乏对社会生活精神文化应有的价值判断,教师就无法对人物的行为进行正确的考量。其实,抓住学生的这一回答,从两个词语含义的辨析中,恰恰可以领会人物形象的特点,进而援径探幽,领会作者写作的精髓。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育的成功就在于把握住“愤”“悱”的时机。但因为缺少知识积淀,课前没有做足功课,教师丢失了一个有力的“补白”机会,也是去了一次有价值的教育契机。

所以,教师必须首先成为学习者,从书本中学习,从社会生活中学习,善于将教学与学习相联系,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将各种课外资源或即时生成的资源信手拈来,拓宽课堂的深度与宽度,让课堂教学充满创新的活力。

比如,最近一段时间,马航MH370失联事件牵动着世人的心,也因此使大家对于航空知识、军事知识,特别是雷达问题有了关注的兴趣。一位语文教师在讲授四年级《蝙蝠与雷达》一课时,就巧妙地引入了这一信息,将教学内容延伸到了课外,既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的好奇,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又使一篇客观平实的说明文多了一些人文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价值。

应该说,这位教师的设计值得肯定,反映出的是一种关注时事、善于捕捉并运用信息的专业品质。但我认为这位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仍落窠臼。要知道,生活在当今网络时代的十几岁的城市孩子,对于电子雷达、超声波的了解未必比对蝙蝠的生物现象了解的少(据我了解,从小生活在北京的孩子几乎都没有见到过除标本以外的蝙蝠)。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时,能否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先围绕马航MH370失联事件引发的各路传闻,引出雷达的话题,然后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开展一次有关雷达的学习活动?从了解雷达开始,进而追溯人类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是怎样从自然界现象和生物学原理中获得启示的。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否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更符合当前生本教学的理念,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永远存在缺憾的艺术,随着阅历和认识深度的增加,教师会不断有新的发现,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这也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笔下的历史教师为什么用一生备一节课的原因。

也因此,身为教师,不可不读书学习,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习惯。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我发现,在一些语文课堂里,教师只是在教“书本”,学生被当成了知识的容器。教学的过程就是为了告诉学生一个不变的标准答案。

《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文章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向孩子们讲述了一只青蛙眼界窄小、目光短浅的故事。在职评答辩时,我们提供了这个案例。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同学们,小青蛙听说井外的世界很精彩,它真想跳出井口来看一看。你们说说青蛙跳出井口后,将会看到怎样的景色呢?”

学生依次回答:“它看到绿绿的小草,还有五颜六色的花儿。”“它看到校园里开满了桂花,闻到了阵阵花香。”……

在美妙的畅想中,突然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觉得青蛙也可能看不到这么美的景色。”

教师先是一愣,然后充满疑惑地问:“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它看到路边垃圾成堆,蝇蚊成群,闻到一阵阵很刺鼻的臭味。”

是的,学生说出了一个现实,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危及自然界。其他同学受到启发,也纷纷说:“它看到人们往小河里倒垃圾,河面上还漂浮着鱼的尸体,心里很害怕。”“它看到到处灰蒙蒙的,到处弥散着呛鼻的味道。”“它感觉外面的世界并不像我们说得那么美,它想回到安全的井中去。”

……

面对孩子们五花八门的答案,如果你是这位教师,会怎样做呢?是循循善诱,是置之不理,还是一概否定?

一些教师认为,教学应该尊重文本,学生的回答有点离题万里,于是赶紧刹住车,引导学生回到文本的寓意中来。

也有一些教师觉得学生的回答与正确答案不符,这里明明是要畅想外面的世界辽阔而美好的,学生却说了一堆负面的东西,背离了德育渗透的初衷,于是否定了学生的说法。

再看看课例中的教师是怎么做的呢?他没有急于否定学生,而是引导他们:“那么,我们有什么好办法来挽留小青蛙,让它安心快乐地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呢?”

教室顿时安静下来,学生们思考片刻,都有了答案。他们都积极发言,有的说:“我们做个广告牌,上面写上‘保护动物,人人有责,告诉人们应该与动物成为好朋友。”有的说:“我们到街上去清扫垃圾。”有的说:“我们让爸爸妈妈少开车,减少污染。”……

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这位教师笑道:“同学们说得棒极了!只要大家共同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小青蛙就会留下来,动物们才会快快乐乐地生活在我们身边!”

请静心反思一下,课堂上自己是哪一种老师?不管你是谁,都请思考: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再深入些,对学情再了解多一些,对课堂预设再充分一些,机械、教条的内容是否会有所改变?我们的课堂是否就会多一些灵动?多一些精彩?当我们的课堂出现“意外”的情形时,我们是像鸵鸟一样只是“埋头”于书本?还是用标准答案框住学生的思维?还是像课例中的教师那样,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判断、学会改变?

当然,那些持怀疑和否定意见的教师也许会有他们的理由,教学如果偏离了教材,教学任务完不成怎么办?如果不遵照教科书中上的标准答案,学生考试会吃亏的。

可是,究竟是教材重要,还是学生的发展重要呢?是要死记硬背一个标准答案,还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表达的能力呢?

很多教师可能真的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在这次的职评答辩中,有一个《狐假虎威》教学片段的案例分析:

师:故事读完了,你想对老虎说些什么?

生:虎大王,狐狸是借了你的威风才吓跑百兽的。

生:你上当了,百兽怕的是你。

生:我想对狐狸说一句话。

师:哦,想说什么?

生:狐狸,还是你了不起,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强大的老虎!

(其他学生对此说法颇感新奇)

师:(一愣,片刻后露出笑容)真会动脑筋,认识与众不同!

生:(马上举手)狐狸真聪明,会随机应变。

生:以后我们遇到紧急情况,也应该像狐狸那样机智、勇敢。

看了这个片段,很多参评教师否定了第三个学生的说法,提出狐狸怎么能说是聪明呢,聪明是褒义词,这里应该说狡猾。问他们为什么这样认为,教师们大多都回答说,教参上的答案是“狡猾”。

这些教师对教参、对专家的话记得很清楚,也深信不疑,所缺的是自己的独立的思想。于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缺少自我判断,唯书、唯上的现象也就屡见不鲜,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学习的兴趣被扼杀,思辨的火花在一次次的被否定中熄灭。

为什么不能夸狐狸聪明呢?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同样的文本,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如果从人本的角度看文本,老虎恃强凌弱,欲吃掉狐狸。狐狸为了求得生存,而利用了老虎的愚蠢,并巧妙地借助老虎的威势为自己赢得了更大的生存空间。对于狐狸这种不畏强权,与强敌斗智斗勇以维护自己的生存权利的正当行为,我们有什么理由要一味的予以贬斥和挞伐呢?

其实这个案例中的教师,恰恰很善于引导,体现出民主、人文性的教育情怀,从而拓展了教学的空间与价值。

上次做高职评委时,还有一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有这样一道题:

请认真读一读一位特级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的读写训练环节,谈谈从中获得了哪些借鉴。

教学内容:《新型玻璃》

师: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都弄明白了吗?

生:都明白了。

师:不过,我不打算让你们说,我想让你们写。写什么呢?

师板书“自述”两字。

师:“自述”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自己介绍自己。现在我把全班分为五组,第一组写“夹丝网防盗玻璃自述”,第二组写“夹丝网玻璃自述”,第三组……请把你们各自的特点、作用写出来,为自己做个广告。看谁会夸自己。

……

师:谁来读读自己写的?

生:我叫吃音玻璃,我虽不像“夹丝网防盗玻璃”那样防盗,不像“夹丝玻璃”那样坚强,不像……

师:“坚强”可以改为“坚硬”。

参评的教师们积极思考,无一例外,找到的都是可借鉴的优点,但我却不以为然,每次教师回答后都会补问一个问题:你怎么看老师让学生把“坚强”换成“坚硬”?老师们说:“这位教师注意学生的用词,并及时给予纠正。”

有个别教师则从我的问话中“发现”端倪: “我觉得不应该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我会先组织同学讨论……”是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查找不足。

可我不知道,这位老师所说的答案究竟是什么?组织学生要讨论什么呢?以其昏昏,又何能使人昭昭?

正如参评的教师分析的那样,这位特级教师能够选择“自述”的方式让学生将学语言的过程转化为用语言,很好地反馈出了学生学习内化的效果,其设计值得肯定。但是在“坚强”与“坚硬”的问题上,这位特级教师只关注了语言的“规范”,而忽视了学生主体的创造。既然是玻璃“自述”,即可理解为将玻璃拟人化,那“坚强”一词的运用显然比“坚硬”生动贴切得多。而遗憾的是,老师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而更为遗憾的是,老师也没有去关注了解一下那位“学习主体”的意见,只用一个瞬间就武断地“秒杀”了这位学生从学文本到创造性地用文本的思维火花。

说到底,教师眼里必须要有学生,不能只盯教材、教参、标准答案、考试、分数,要知道,我们所做的一切,所采用的一切方法和手段,都是为学生的成长服务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爱,让他们敢于创新、大胆思考,在掌握已知的基础上去积极的探索未知。

因此,我们现在搞教研、搞培训,其意义绝不仅仅是关注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根本目的还在于对教师民主人本思想的唤醒,让我们的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中更加自觉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思考,创设更加民主、平等、真正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一个教师,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才能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各种表现作出正确的反应,发现有价值的教育契机,让学生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3.用爱点亮一盏心灯作文 篇三

一、用爱心的香水,点亮心灵之灯。

我是把“爱心作香水洒向孩子,再闻到香味”感染每一个孩子。时刻关爱、想着学习困难孩子,做孩子的“人师”。让孩子把学校当成第二个“家”、在班上有“家”的温暖;把老师当成自己最亲近的人,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点亮孩子心灵之灯。我班上的周朝杰同学,由于父亲在外务工,母亲也严重残疾,生活就更难,加上三年级时,这名学生玩耍从单杠上摔倒,造成左手骨折。我了解情况后,首先给学生精神上的补助,带学生扶他上学,给他信心,接着我校王朝菲主席捐助了“爱心义卖”的钱,加上我与陈小敏、刘主席、谢校长以及我班学生等捐助的款1000多元。

帮助孩子接好了手,常带学生安慰孩子及母亲,孩子起初难得开口,又雪上加霜,导致他只是点头与摇头,我就带学生抽时间去鼓励他,给他送水果、学习用具。当他有一丁点进步时,都给他以最强有力的肯定与鼓舞,并时常让班上优秀学生去探望、辅导,半学期来他已经由不说到说,少说到多说,并在得到老师表扬时表现出最灿烂的微笑,我用幸福的香水点亮了孩子心灵之灯,以致孩子能正常学习、生活,并成为优生。

二、用爱心的魅力,融化心灵之“冰”。

在教育教学中,我除了关心学生的学习外,还关注他们的家庭生活,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很关键的。我在每期的家访中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家长是特别关心子女的身心健康的,但也有极少数家长还有偏见,重视学生的意识不高。我班就有那么一位家长(赵晗母亲),由于对孩子的了解、关心不够,长期侮骂、踢打孩子,导致孩子不听从她,她不但不找原因,而且还变本加厉地对待孩子,最终让孩子心存害怕、恐惧不安,与父母没语言交流,且离家出走,我了解情况后。

首先带着学生们的关心与我的关怀,找到了她,给她心灵上的引导、教育,让她把学校作为自己的“家”,在“家”的精心呵护下,引导她与同学(朋友)交流,与老师交谈,鼓励她,使她对学习、生活充满信心,向往新生活,我还与学校领导及科任老师做家长的心理辅导,让家长了解到自身的责任与重任,使他意识到对孩子的关心不够导致的严重后果。

当然做家长心理工作是相当困难的,起初家长根本不理睬,没意识,且觉得是老师对学生严格要求,引起学生的离家、离校,通过反复的心理交流,思想沟通,才让家长有一点转变,抓住“丁点儿”的心灵变化,引导学生伸出友谊之手、亲情之手,握住那双正在融化的“冰砖”,我很快将这块“冰砖”融尽,让她和我们整个班集体融在一起,每当我看到该学生“一丁点”的微笑,我为自己,为班级而高兴、自豪。

通过我与同学们对她的努力,现在的她已经由以前的每期离家出走(3―4)次减少到(1―2)次,本期从未出现。而且校园内也有她和同学嬉戏之声,班上有她欢乐的身影,学生成绩也慢慢好起来,这难道不是很快乐的事情吗?是呀!我们满怀关爱的心,去呵护身边的每一个孩子,融化孩子心灵之“冰”,让他们茁壮健康地成长。

三、抓住教育契机,点燃心灵之火。

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我们就要抓住契机,激发孩子学习动力,找到真正的“瓦特”、“ 牛顿”、“爱迪生”.

记得201x年10月作文比赛中孩子争着去参加,但按要求只选三个。当时,我发现班有个眼睛高度近视同学直盯着我,并流下了湿润的泪水。于是我抓住这个机会,进行教育“孩子!参加吧!相信你有信心,只要尽量去做,一定会做好。”

边说,边拍着她的肩膀,鼓励她努力、向前。孩子终于不哭了,流下激动、微笑的泪水。我的鼓励,她的努力,孩子的作文比赛在校得了第一名。她兴高采烈地说:“老师,因为您的微笑和鼓励,让我鼓足了勇气努力去面对,迎来了第一次成功,谢谢您,老师!”我再次抓住机会表扬和鼓励:“你自己的勇气加努力获得了成功。祝贺你,相信你会更加努力,县的作文比赛再获成功,加油,孩子!”

终于,陶行知先生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看来孩子的心灵真正被我的“真教育”打动了,她以全县第二名的作文比赛回来了,我怀着无比感动的心情与她握手,告诉她她一直是老师最骄傲的孩子。同时把一个崭新的书包郑重其事地奖励给她,她激动地哭了、笑了,确定了作家梦想。是爱点亮起航的明灯,燎燃了作家梦想的种子。

四、留守一份爱心,收获明媚阳光

送出一份爱心,收获明媚阳光就是让留守儿童学会感恩,知行合一:可以用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来强调知和行必须统一。用谢萍教授的话来说:“用爱心做香水,把爱心的香水洒向孩子,用心去浇灌、耕耘,定会收到感恩的香水的。”

在201x年11月的感恩书信比赛时,书信中有感恩“父母、老师、祖国、故土的”。我清楚的记得,有几则感恩老师的,最让我震惊的是《黑暗里的一道光芒》:它是我班的留守儿童高乾芳写在她孤独时,是老师和同学给予她微笑带给她学习的力量。是啊!她父母到上海打工,失去了父母呵护,只有爷爷、奶奶带着她们六姐妹的一群孤单孩子中的一个,甚是可怜。在她失去学习动力的时候,是我微笑着给她说:“孩子,你能行,失败了,要重新振作精神,找到失败的原因,努力改正错误、继续拼搏,就会不断品偿成功的喜悦。千万别气馁,“失败是成功之母”,“不经风雨怎么见彩虹”不错,孩子在我的耐心开导下,慢慢走向学习的正轨,开心努力地学习,坚持不懈,成绩逐渐好转,渐渐地上升为优等生。孩子是体会到了老师的良苦用心,知道用行动、成绩来回报老师。是啊!

她在不断回报老师,就在201x年10月,高乾芳等十位同学的感恩书信:分别获得了一等奖。这就是爱的力量;这就是感恩,这就是知行合一。当你不经意收获缕缕明媚阳光时,你才回忆起曾几何时送出了一份爱心。

我将感谢生活,感谢学生!爱学生,所以很快乐;快乐,所以工作着;工作着,更加快乐!让我们用博大胸怀、甘于寂寞的心境,谦虚、专心地垂着绿荫,无怨无悔为师德建设培育坚实果实;通过教育者“爱的奉献”和“生命的付出”,一定会成为学生“一生忠诚的指导,一生品德的服务,一生忠诚的求索,一生忠诚的朋友”,德育教育这棵参天大树一定会枝繁叶茂,常绿、常青。

教师是一盏灯,要长久地照耀着孩子人生之路,心灵之灯。“捧着一颗心来,不拿半根草去”,总以满腔热情去点燃孩子心灵之火。做一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孩子就是我们心中丝丝屡屡的牵挂,用爱点亮一盏盏心灯,指引孩子生命的航程。

让我们将德育“爱心接力棒”继续传承,让德育这道“亮丽的风景线“更加亮丽!

4.点亮一盏心灯散文 篇四

晨昏昼夜,人生不可能永远是日丽和风一片光明。

风雨飘摇之际,四周漆黑之时,为自己点亮一盏心灯,是山中暗夜亮起的摇曳灯火,仿佛跳动的精灵,比起城市的一片灯光,更是平添了无尽的诗情。

忧伤时,流淌的音乐是一盏灯,在心中泛起一点点银色的涟漪,轻轻融化了浅浅的寂寞,此时,心格外安宁,忧伤渐渐掺杂了甜蜜,慢慢的有了快乐,心的颜色,银灰转成了淡淡的天蓝,优雅纯净。

烦躁时,笔与纸是一盏灯,涂涂抹抹间阴霾的心渐渐云开雾散。文字是清凉的水,慢慢将燥热的心抚慰。浑浊的心逐渐透明,一片清新碧绿。

惆怅时,行走山间是一盏灯,黄昏时分点亮,月升之时越加光明!星光、萤火是跳动的冷焰,晚风舒展轻柔的手指,暗黄的心,渐渐澄澈,一片玉壶冰盘。

去年暑假,行走在楼群人群,蓦然间有一种说不出的孤独。整整一年,生活在我们国家最偏远的山区,两点一线,家里学校,活动范围只有四五里的狭窄山路。所见之人只有学童。毫不夸张,一年所见之人加起来没有回到家乡到街上一天所见之人那么多。

然而,那时的心踏踏实实装在自己的身体里,眼耳口鼻都属于自己。细微的风丝,对花耳语;蝴蝶轻扇双翅,频吻草叶;甚至可以听到昆虫的呼吸。

树木散发着天然的清香,山坡弥漫着成熟果实的甘醇。四季变换着颜色,花儿各展风姿,鸟的娇啼,伸展翅膀飞翔的自在得意。冬日一片霞光中泛起的满谷的浓雾银霜。常常使我忘记了自己!我微笑,我痴迷,我是那一道欢腾的小溪。回到家乡,我就是我,有些失魂落魄,现实的各种人际关系,使我不得不进行各种应酬,使我必须担负起应尽的责任。不由得皱眉,不由得叹息,不由得想放纵一回自己。故意让自己醉一回酒,故意让自己有些把持不住,就小小地失态一回。在山中,微笑着面对所有的一切,在孩子们面前保持自己为人师的端庄温婉,在村民面前保持着外乡人的敦厚友善,在山村同事面前保持着谦和大气。

回到家乡,熟悉的朋友,我的家人,我尽可以放肆自己的本性毫无顾忌地谈笑,可以撒赖似的懒散,发点小脾气。然而,还是感到了远离了时代,内心突然泛起一丝说不出的孤寂。于是,想起要为自己点亮一盏心灯,驱逐内心的空虚,使它重新充实靓丽!突发奇想,去影楼照相。其实这也是一种转移情绪的渠道。不想叫任何同伴,只想试一试自己是否有这个勇气。化妆,试衣,一切都豁出去。坦胸露臂,竟也没觉得不好意思。去年未能洗出,今年才看到。当时影楼的小姐也会说话,看完化完妆的我,一个劲地赞美。问我是否做修饰,我肯定地回答不用,两只在路上晒黑的胳膊,即使像黑熊我也没让电脑美白,正好记录了我一百里山路坐摩托挨晒的经历。问我是否要修饰的苗条一些,我说不用,那就不是自己了。并非自信,只想留住自己此时的面容,好看与否都是自己!折腾一阵后,心里痛快了许多,拍照,也是为自己点亮一盏心灯,苍白的.心恢复了血色,渐渐开出了绚丽的花朵,此时心是五彩缤纷的颜色。也许真的有些自恋,不知是自信还是有些自卑。人的心理其实很矛盾,自己都无法为自己定位。不过我坚持这一点,活着就要努力使自己快乐!当周围的有些人有些事黯淡了你的心,那就为自己点亮一盏心灯。

也许是和最要好的朋友吃顿从未吃过的饭菜,比如今天的西餐。用一回刀叉,吃一次新鲜。不妨奢侈一回,要一小杯二十几元的咖啡,到冷饮店来筒冰激凌,反正一年没有几回。再比如今晚,大庭广众之下,彩灯辉映中,不妨和孩子们一起跳一回长绳,也放纵地笑一回闹一回。回去后,基本是修行者的生活,清苦、清静、安宁。点亮一盏心灯,有时可是精神,有时也可是物质!只要是转移不良情绪的方式。为自己带来愉悦,带来享受!

5.点亮心灯五年级作文 篇五

闻着那阵阵熟悉的油腻味,就知道又是隔壁那对夫妇送来的。不就是些馄饨皮炸起来的脆饼嘛!奶奶就像得了宝贝似的欢喜地邀我一起吃,还送了一把爷爷自制的木板凳给了那对夫妇,邻里间简单的“礼尚往来”也许我并不懂,只一味认定了我们吃了亏!

那对夫妇是下半年才搬过来的,成了老家奶奶的邻居。夫妇俩是卖熟菜的,每天傍晚出,深夜归,日子过得还算充实,起初我对他们有着些许怜悯,可他们都好似总在向我们“索取”,今天借用奶奶家的水池,明天又借院子晒衣服。每当周末回来探望奶奶,那对夫妇都热情地向父母打招呼,在我看来也只是刻意地套近乎!

可那一次的等待,却让我的想法有了转变……

也是一个假日,一大早因父亲有事,我便被提前送回了奶奶家,那时值夜班的爷爷还未回来,我只得傻傻地坐在家门口的木凳上干等。时间在那一刻仿佛凝固了一般,止步不前,又似盐酸,一点一点腐蚀着我的耐心。正在我不耐烦之际,传来那妇人浓浓的乡音:“小姑娘,小姑娘”若不注意,真以为是她自己在喃喃自语,但我还是留意到了,可我并不愿理睬,别过脸去,故意弄着地上的一丛小草,谁让她多管闲事的啊!可没过多久,耳旁又传来她关切的声音,还是带着乡音:“小姑娘,你爷爷怎么还没有回来呀,要不要帮你打个电话?”我这才回过头,迎着的是她善意的面庞,我淡淡地说了声:“谢谢,不用了。”可话语里分明有一丝哽咽,我重又扭过头去,打发时间似地埋头继续写起作业。妇人也有些不知所措,几秒钟的停留后转身离开,我心里想着,也许她再也不会搭理我了吧。时间在等待中一点点消逝,又是那个身影,这次递来的是一杯水:“小姑娘,来,先喝点水。”那时我才仔细留意了她,微微黝黑的脸庞,乌黑的头发束成马尾,残留的发丝别在耳后,脸上盛着淡淡的`笑意,接过那杯水,晃动的水面似我的心湖里泛起阵阵波澜,喝一口,凉爽宜人,淡淡的一杯水,却传递着平凡朴实的邻里情。

那对夫妇又送来了满满一碗脆饼,这一次我同奶奶一样欣然接受,咬一口,满嘴留香。也许正是那对夫妇,让我感受到了那最最淳朴的乡里乡情,也点燃了我内心的那盏灰暗已久的灯,使我的内心一片光亮。

6.用爱点亮一盏盏心灯 篇六

关键词: 爱 心灵教育 职业学校

一天当《第56号教室的奇迹》走进教师的视野时,数千万的教师被这个朴实的故事深深感动。一位普通的教师在洛杉矶市中心一间会漏水的小教室里,创造出了一间充满奇迹的第56号教室,感动了学生,感动了美国,更感动了整个世界。这位心灵导师,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道德、信念,把贫民窟的教室变成快乐学习的天堂。“教师爱学生,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相信每个孩子”。雷夫相信每个孩子天生都具有巨大的潜能,只有做好“伯乐”,才能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潜力,而这点点滴滴都建立在爱和信任的基础上。

陆永康——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羊福小学的一名残疾教师,用他的生命谱写了人生的华章。作家管桦说:“只跪大地,只跪母亲。”因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残疾的陆永康跪的是讲台,跪的是他热爱的教育事业。自20岁那年成为小学民办教师以来,36年慢慢教育路,陆永康日复一日地跪在讲台上传道授业;年复一年跪着前行在山间道上。是什么让他以惊人的毅力“跪行”、“跪教”,而且一跪就是36年?

有这样一位职业学校的寄宿学生,该生行为习惯随意,迟到、旷课是家常便饭,抽烟、喝酒也习以为常,班主任几乎每天都会因为他接到来自学校各方的“通知”。两年的时间里,班主任始终坚持“用心教育,用爱感染”。起初的一次次的批评、教育却收效甚微,有一次,该生愤然拂袖离去。后来,班主任不断反思、总结,发现其实是爱心有余而方法不足,缺乏对学生想法的了解与沟通。后期,班主任在充分尊重的前提下,在足够了解和沟通的基础上,再一次地走向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逐步解开该生的心结,学生也在与老师的交流中一点点地改变。当新年到来的时候,这个孩子带着全班的祝福来到班主任面前,班主任的眼眶红了。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一个地球。”只要找到孩子们的这个支点,孩子们就一定能够带给大家绚烂的人生。

无论是第56号教室、陆永康还是这个行为习惯不佳的职校学生,不难发现,奇迹的创造只因为一个字:爱。就是这个“爱”字,创造了一次次的感动,泪水不禁浸湿了眼眶;也正是因为这个“爱”字,让许多教师毅然决然地走上了三尺讲台,奉献成为无悔的追求。教育是塑造灵魂的工程,爱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古今中外著名的教育家们几乎都有这样的共识。爱,让在特殊学校的残障学生心悦情服,看到希望;爱,让在工读学校的“问题少年”静心明志,自立自强;爱,让在职业学校的莘莘学子点燃心灯,勇往直前。唯有爱,才能做到有教无类;只有爱,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更是爱,才能做到春风化作雨,润物细无声,才能为学生撑起一片亮丽的天空,搭建成才的阶梯,成就美好的人生。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爱是成功教育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言,充分表达教育无私奉献的高尚境界。爱是一种信任,是一种尊重,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教师心里装着学生,是“学高人师,身正为范”,是公平、公正、客观、讲道理,是爱心、耐心和恒心,是用信任取代疑惑。教师可以做孩子可靠的肩膀,遇事愿倾诉,即便是处罚,也是合乎逻辑的,从而成为孩子信任的朋友。“爱”在教育的国度里真正诠释了教育的真谛,如何“爱”已经成为教师值得研究的课题。

教师对学生的爱要以尊重和信赖为前提,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充分尊重学生的诉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面对受家庭条件、遗传因素、自身条件、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影响而个性迥然不同的学生个体,教师需要在理解学生和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创造机会与学生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行为表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他们的思想困惑,帮助学生纠正不良行为。

7.点亮一盏心灯五年级作文 篇七

残疾儿童是广大学龄儿童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受教育问题牵动着全社会的心,为进一步关爱残疾儿童,保障残疾儿童接受教育、平等享受教育的权利,给予他们特别的爱,让他们不在孤单,使他们对生活更加充满希望,明德小学于 10 月 9日起开展“为特殊孩子点亮一盏心灯”的送教上门服务活动,此活动将作为学校的一项特色活动长期开展下去。

此次送教上门活动的帮扶对象是一位八岁的孩子,名叫 XX。由于先天原因孩子生活不能自理,只能坐在轮椅上,不能像普

通孩子那样到学校上学。为了让晟铭跟其他孩子一样接受教育,学校领导通过商议决定为孩子送教上门。月 9 日下午,XX 副校长带领学校XX 主任和 XX、XX 两位老师,来到 XX 的家中,为孩子送上了新学期的第一课。老师们在了解了孩子的家庭情况后,为 XX 送上了课本,并商议约定了今后的上课时间及注意事项,以便孩子提前做好准备,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我认识这个数字!我喜欢数学!”看到小晟铭这样兴奋自豪的样子,送教的老师们心中感到无比欣慰,老师们感觉自己做的是微不足道的事,但看到 XX 如此开心,让老师

们更加坚定地相信送教是件有意义的事。同时,参与送教的老师们也鼓励 XX 的家长要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要相信孩子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到知识,为今后的生活打下基础。

XX 副校长表示,每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与权利,送教上门活动,解决了残疾孩子无法随班就读的难题,明德小学将继续认真组织开展送教上门工作,落实做到有计划、有教案、有新意、有效果的温暖送教,做到真正的帮助与关怀,掌握帮扶儿童家庭、身体、心理的基本情况和实时动态,切实将送教上门工作落到实处,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不论风雨,明德小学的教师们始终不忘教育之责任,始终坚持把教育工作做到最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8.点一盏心灯作文 篇八

如果生活是船,诚信就是白帆;如果生活是钟表,诚信就是表针;如果生活是无垠的天空,诚信就是最亮眼的彩虹。

天使的眼泪落了,飘到地上,成为我们的忧伤;天空的流星撒了,撒到心中,成了我们的愁烦;诚实的行囊抛了,掉到万丈深渊,成了魔鬼的杖。行囊抛了,得到的是金钱,是荣誉。这一切,却只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一场风吹来,美好的虚幻也是烟消云散。魔鬼的杖一挥,金钱,荣誉随着诚实的行囊,或是落到了高岸深谷,只是烟云过眼,或是落到悬崖峭壁,所拥有的,灰飞烟灭。人生如是一叶小舟,有得有失。财富失去了,还可以再赚。事情失败了,还可以再来。那么诚信呢?

曾经的我们,曾经的中国,是将诚实放置与心上,将守信放置于手上,绝不是空说而已。年幼的韩信,被一名老妇收养,她虽是衣衫褴褛,却仍是义无反顾的收下了他。韩信承诺,不久的将来,他如是过上了好日子,定会赡养她。韩信做到了。他成了楚王,哪个小官见了他不是阿谀奉承。他腰缠万贯,却不忘救恩,放下架子亲自将千两黄金给予老妇让他安度晚年。寥寥黄金,却是能将人间的诚信勾勒与纸上。

现在,却是怎么了?一朵朵原本鲜嫩的友谊之花正在渐渐枯黄,正是因为失去了诚信的泥土;一颗颗亲情的珍珠渐渐消失,因为人们不肯打开诚信的蚌壳,取出那颗耀眼的珍珠!掀开一个个道貌岸然的面纱,面纱下,是一具具消失了诚信,只有欺骗的腐烂的躯壳!面纱下,是一双双被贪婪蒙蔽了清亮的双眸!

犹记得一次,那是一个下着蒙蒙微雨的天,阴沉沉的,闷得人喘不过起来。我匆匆忙忙的背起书包,准备回家。忽的,有一只冰冷的手轻轻搭在我的肩头,我猛地一激灵,询问她有什么事。她支支吾吾道:“桓好・・・・・我向你借油画棒・・・・・・・明天还给你・・・・・・”她是我最信任的人之一,我毫不思索地给了她,却是没有看到她眼中闪过的那抹算计。次日,天依旧是没有放晴,像是悲哀这什么似的,凄凉萧瑟。我搭在她的肩上,向她要回油画棒,她用力将我的手甩开,打在墙上,忽是有种刺骨的痛,我的笑容瞬间凝固了。她冷眼看我,说:“有病吧,我哪里向你借过油画棒,走开!”我的心微凉微凉的,似被北风吹过似得,有种利刃刺心般疼痛。雨下了起来,溅在水池中,发出一种悲鸣。这场雨,仿佛是我们友谊的祭奠。诚信,护着我们的友谊坚不可摧,撒谎,却能够使多年用心铸成的友谊毁于一旦。

诚信,能够使一颗不起眼的石头撼动整片茫茫汪洋,就如心中的那根弦被拨动;诚信,能够使一滴微不足道的雨水滋润干涸的土地。诚如衣,信如裳。诚信从你,诚信从他,诚信如诗,诚信如画。

9.点一盏心灯作文550字 篇九

我曾在《少年天地》里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让希望照亮成功之路》。里面说,从绝望中找到希望,人生终将辉煌。其实希望就是一盏照亮生命历程的心灯。

――题记

心灯照亮意志坚强的人。

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早年就听力衰退,直至到了双耳失聪的境地。音乐家没有了听力,就像鸟儿没有了翅膀。可即使在这样的逆境中,他也坚持创作一如既往的面对生活,并凭着坚强的意志,使自己在音乐领域占有了不可取代的地位。

心灯照耀勇于进取的人。

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童年时所售的`尊孔读经教育比谁都深刻,可是这种教育却不能培养救国志士,只能摧残青少年的思想。因此他奋力挣脱了封建囚笼,以笔作为刺向封建制度的匕首投枪,写出了无数不朽的讽喻黑暗社会的名篇。

心灯照耀执着于梦想的人。

世界童话大王安徒生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家庭,却自幼酷爱文学,生活的磨难没有阻挡他对艺术的追求,“为了争取未来的一代”,安徒生决定给孩子写童话,用瑰丽的想象出版了《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此后数年,每年圣诞节都出版一本这样的童话集直到他晚年病重。他是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丹麦也因为他而成为一个童话的国度。

心灯也照耀意念坚定的人。

波兰著名科学家玛丽居里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已经尽我所能了。”她一生献身于科学,她潜心研究的镭,完全可以使她名利双收,但她从不追求自己的名利,她的研究是为大众的。这种坚定而崇高的信念造就了她高尚的人格,她被世界尊称为“镭的母亲”。

让心灯照亮我们,让我们像贝多芬说的一样“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体会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美丽心境。

10.点一盏心灯期待诚信作文 篇十

——题记

朋友,也许你又是路旁的小草,无法如鲜花般灿烂迷人;也许你只是山涧一条为人知的温泉,无法如大海般浩瀚奔腾;也是芸芸众生中平常之人,无法如伟人般惊天动地……朋友,你可以如此普通,平常,但绝不可以丢掉做人之本,让诚信与我们同行。

翻开中华民族五千年厚重的文明史就会发现,中华民族历来都把“诚信”作为一种美德,一种修养追而求之,俯拾即是。

商鞅立木敢信,从而推行了新法;刘备正因为诚信,才取得霸业;宋濂连深夜抄书;今有邓颖超冒雨赴约,列宁按时归书,请我们扪心自问,当你骗父母的钱去打电子游戏的时候,当你照抄作业,考试作弊时,当你借同学的书不还时,当你骗老师时,你想过“诚信”二字吗?

朋友们啊,你可知道抛弃诚信的社会关系就像断线的风筝,失根的兰花,浊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缺乏诚信会受到惩罚,付出血的代价,请看,工厂失信于社会,天空是黑烟缭绕,大抵是污水纵横,矿山失信于民,瓦斯爆炸,煤窑坍塌,只是多少冤魂在地下呻吟;干部失信于民,腐败成风,是多少国有资产流失,祸国殃民,从而身亡。

在古代,也有许多缺乏诚信受到惩罚,请看;商纣是诚信,加速了国家的灭亡;楚怀王失信,不但亡了国,还使一代贤臣饮恨汩罗江……

故我们不但看到了讴歌鞭挞无信的故事,我们还传颂着“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无信。”之类的民间谚语。不难理解,诚信是人们立身修德,处事的根本。

朋友们,让我们每个人像爱惜生命一样。珍爱自己的诚信。做一个诚信的人。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新世纪新时代,新国家新诚实的人。同学们,不要让诚信只在纸上出现,成为我们的口头禅。要让它活跃在我们当中,让诚信无处不在,让我们做诚信的主人。这样,我们的祖国将会欣欣向荣。最后,让我们同声呼喊“诚信与我们同行”。

11.点一盏心灯期待诚信900字作文 篇十一

是啊,这真实地例子令我们收益匪浅,然而在高科技飞速发展地今天,我们为何重提诚信?是因为有许多企业为了挣得更多得利润,违背良心,制造:假烟、假酒、假种子、假化肥、、假职称、假名片……你可想过这样会给社会造成多大得损失,会给人们造成多大得危害。这样的事件令我们骇然,这样的事件不胜枚举,这样的事件害人害己,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而严正的朋友。”不错,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希望能有一些知心好友。然而,你把某些秘密告诉有的人,他口头上答应为你保守,却到处张扬;有的人把你当作“朋友”,你做错事,他不但不及时指出你的

人类没有了真诚,生活便没有了分量。让我们在真诚中舒展心灵的双翼,在真诚中领略世界的风采。留住真诚,生命便有了前进的依托;留住真诚,你我便有了心灵的共鸣。让我们在诚信里感受温暖,让我们在诚信里憧憬明。

12.点亮一盏心灯五年级作文 篇十二

因为我相信,书是了望世界的窗口,是获取知识的源泉,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要获得知识,就必须多读书。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必须不断读书,不断通过阅读来充实自己,因为我始终相信,不管看什么书,只要开卷就有益。

阅读除了可以增长知识,提高能力,还可以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提升自己的品位。把空闲时间留给书本,最好是找个安静的角落,可以喝点茶,手捧一本喜欢的书,坐在靠窗边的椅子上,安安静静地品味书中的滋味。这时候,内心是充实的而满足的,心里是万分澄明的。不为喧嚣繁杂的世事所干扰,不为一时一事的得失而烦恼,进入一个静心的境界。真正体验到“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的境界,这才是一种最美的精神享受。

书读得多了,驾驭文字的能力强了,想要表达的思想就能流畅的表达出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通过阅读,借鉴名家经验,写作水平也会有极大的提高,最近几年,我就收获颇丰,至今已在全国各类报刊发表了多篇文章,整理出好几部随笔文集,尝试写过50多万字的四部长篇,做着美美的文学作家梦,这或许就是读书所带给我的最美享受,是一种极好的精神熏陶,习近平主席倡导全民阅读,打破国人在世界阅读上排名靠后的尴尬,或许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积财千万,无过读书。用阅读来改变自己,用知识来武装头脑,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能振兴,让我们在读书的时代,做个爱读书的人不让人生的百花园荒芜,不让宝贵年华虚度,如此才不会令人遗憾。

作者|钟愧傲

上一篇:露天煤矿安全管理处罚条例下一篇:政务接待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