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论文生物教学论文:对我区初中生物新课改的反思(共15篇)
1.教学反思论文生物教学论文:对我区初中生物新课改的反思 篇一
高中生物新课改教学反思
高中生物新课改教学反思
回顾新课改几年以来,我每年所教学生的情况不同,下面把个人的一点体会记录下来。
一、认识新课改
1.教学目标方面,更加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现在我们的教学不应像以前那样把知识满堂灌给学生,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学习、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形成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2.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学习与现实生活、科学技术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3.课程实施方面,彻底改变以前的“要我学”为新课改后的“我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体验,感受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学会合作、善于思考的能力。
二、认识新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新旧教材边教边比较,发现如下问题:
认识新教材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的教参和学生的课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涉及的相关内容必要时做一调整,从而使学生感觉所学内容浅显易懂,更贴近现实生活,不过这也并不影响教材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平台,充分挖掘、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问题探讨、技能训练、阅读训练和课后练习的内容。通过教师制作的课件、学生上网查阅资料、课后制作模型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丰富课程内容。同时,注重学生运用现已学到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丰富课程资源。
三、在教学结构上狠下功夫
1.做到时时关爱学生,使学生喜欢上生物课,在教学中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了解每个学生学习的状态,要及时观察他们的情绪,时时维护学生的尊严。
2.积极提问,始终贯穿课堂。要想学生在课堂45钟内都完全跟着你的思路走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或多或少会开小差,有些学生甚至连书本都不拿出来或不翻开,还有的可能会睡觉。所以,课堂上适时地采用个别提问或互动的教学方式,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集中起来,并且不时地去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引发并督促他积极地动脑,有效地完成教学内容。提问发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个别学生,不然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也就消退了,也会让学生感到老师上课时只是关注个别学生的。
3.多举实例,让学生感到学以致用。要使学生学会生物这门课,先是让学生喜欢这门课。生物教材中,很大程度上强调生物的应用,每个章节中都有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例子,要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课堂上我经常给学生讲到他们所熟悉的内容,让他们感到学了书上的知识就能解释周围的所见所闻,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成就感。
总之,要努力调整新课改课堂结构,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片天地。在课堂导入时,紧紧抓住一个“趣”字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授课过程中也要抓住一个“情”字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体验;还要抓住一个“疑”字突破重难点;最后抓住一个“悟”字积极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不同想法。作为一名优秀的高中生物教师,更应该大力积极支持和推广新课改,把“新课改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贯彻、落实。具体应做到:认清新课改的真面目,充分掌握新教材的内涵与外延,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把“新课改”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来,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并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为学生创造一个“探索领先、合作学习、师生是学习共同体”的新课。
2.教学反思论文生物教学论文:对我区初中生物新课改的反思 篇二
论学活动无论是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观念等都发生了很多的变化, 其中, 对于教师的要求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新识化。在以往传授给学, 生作, 做一名尽职尽责教书为一名教师只需要把知课学有效性和匠就可以了, 素质教育提出的新的要但是随着新课改对于教改求, 教师在其中也必须做出相应的变下反化, 其中思性教, 学就是目前一个主要的趋在教学活动中要求教师实施高文势是能力。要要、培创知养新道学能, 生在力的新等独课一立系改思中列考综, 能我合力们能的、力目探, 标而究中司/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对自己的教生慧的话增学活动, 进行反思这样只能够、使得学生陷入被动及时调整教学思路物学习的局面综合能力的提, 高这。那么样当然, 究竟什么是反就不利于学生学思性教学呢生物教学工作?有哪些意义呢反思性教学对?于我们的科所一、反思性教学的概念及意义谓反思性教学简单来说就是教的各个环节进行积极地反思师对于自己的教学活动以及, 以便根据活动中的反动, 以便更加适应学生的发展要求自己的反思结果来调整自己的教学。那活思教学有什么意义呢么我们在高中生物?首先教学中, 可以帮助教实施反思性性师进行专业化的成长它行业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学习的教师行业与其教授业的终身性, 能力作为, 教师就要不, 断地进行学习要想始终具有传, 不道学生物科技它并不是停滞断的实现专业化的成长。例如不前的, , 而是我们的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而不断的发展
的, 并且这种发展的速度还呈现着越来越快的趋势。这样, 教师就必须要不断地学习, 不断地进行自我充电, 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自己所具备的知识能够不被淘汰。除了知识层次, 一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也需要根据实际不断更新, 而这种种的一切都需要教师通过反思才能够知道自己在知识方面有哪些欠缺, 在教学技能方面有哪些不足, 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来不断地完善自己, 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其次, 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要知道, 所谓的反思性教学并不是只要教师在反思, 同样, 教师在反思的过程中还要教会学生去反思, 要让学生在不断地反思中学会怎样更好的学习。因此, 反思性教学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最后, 有利于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在反思性教学中, 其中也包括对于一些教学理论进行反思, 而教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客观上也促进了新课改更加深入的开展。
那既然反思性教学对于我们的素质教育有着如此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 应该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反思性教学呢?
二、实施反思性教学的措施
1. 不断更新备课理念, 进行课前反思
备课是每个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都应该做的工作, 而在备课的过程中, 我们就要把反思性理念融入进去, 不断地调整和更新备课的理念, 在教师设计好教案以后进行反复地推敲和反思, 看看里面的知识编排是否恰当, 教学方式是否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等, 例如我在上到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现象的时候, 刚开始我是打算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见到的一些关于植物吸水、失水现象来总结相关的知识, 但是后来经过反思我觉得这个方法不太妥当, 一是这种依据平时的记忆总结出的知识太过抽象性, 不容易为所有学生理解和接受, 另一方面, 有些学生可能在平时根本就没有留意过这些关于植物失水和吸水的现象, 如果只是让少部分学生来进行总结, 难免就会把那些没有观察经历的学生排除在外。因此, 后来我决定在课堂教学的现场给学生做一个简单的关于植物细胞在不同情况下的是吸水和失水现象的演示实验, 这样不仅仅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机会直接观察到这一现象, 并且这种采用演示实验进行教学的方式也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 帮助他们更好的记住这些知识。
2. 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不断出现的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反思
虽然教师在上课之前已经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制定了详细的教学方案,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不可能完全按照事先制定好的的教学方案一步步走, 并且很多方案只有真正实行了以后才能够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对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活动进行及时的反思, 不断地总结教学过程中生成性的问题, 例如, 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对于前面的知识进行回顾的过程中发现了学生对于之前学过的知识掌握的并不是很好, 这时候教师就需要进行反思, 根据需要把之前的知识再巩固一遍。
3. 在教学活动结束以后进行批判性反思
教学活动的终点并不是以下课铃声作为标志的, 我们在实施反思性教学的时候, 教学活动结束后的批判性反思是绝对不能忽视的重要的环节, 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以后一定要对之前的教学活动进行认真的反思。例如, 教师可以用录音机或者摄像机把自己的上课过程记录下来, 在讲课结束以后认真观看自己的讲课情况, 看看自己在讲课过程中语言、思路、教姿教态等方面有没有什么问题, 如果有就要及时改正。又或者, 教师也可以邀请一些同事、教学专家来听自己的课, 让他们指出自己的不足等。通过这些课后的自我批判的反思活动, 可以显著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非常大的帮助。
3.新课改下初中生物教学反思 篇三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生物教学 反思
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如果生物教师对传统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新的教学研究成果,又自己对教学不做认真思考,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学必然不会取得理想效果。以下从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两方面着手,进行反思。
一、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导课即一堂课的开始,心理学研究表明:精彩而艺术的开课,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奇亲切的感受,不仅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迅速由抑制转为兴奋,而且还会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新课的导入是生物学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导课激趣激疑,激活学生的“动情点”,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采用问题探究型、关注“热点”型、直观形象型、活动快乐型、实验型和说课型等开课方式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振作学生精神,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究欲望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这样,在师生互动配合下,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正所谓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问题是教学的核心。教师把课前精心准备的相关教学内容以思考题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并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看书自学,独立思考,寻求答案。同时,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消除紧张、压抑、沉闷的情绪。如学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的变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等,可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思考后进行讨论作答,并相互修正,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进行启发诱导,既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又要启发学生进行聚合思维,同时还要赞赏学生的大胆见解,并及时指正,整个过程教师要控制好课堂讨论时的气氛,组织好课堂秩序。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针对出现的相关问题,将课堂训练引入竞争氛围,以不同方式让学生作答,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这种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防止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防止养成思维隋性。
学生在学习中主要场所是在教室,中学生物学教学绝大部分时间也在教室里,黑板粉笔,重复一年又一年。学生在教室里是死板板坐着,面对黑板,面对书本,单调地重复学生像笼中小鸟,我发现适当改变教学环境对活而有效课堂教学也起了很重要作用。并且在实践当中,根据教学需要大胆离开教室,更换教学场所。如实验室就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教学场所,那里有做各种实验的仪器设备,那里有用于课堂教学的各种模型、标本、教具,那里有研究生物学的科学氛围,所以我有很多课是把学生带到实验室上课,效果很好,学生可以动动手,培养操作能力,学生可动动眼,培养观察能力,学生也不是一直坐着,根据需要时站时坐。
二、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1、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学习指导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形成科学的高效的学习习惯。例如在学习神经系统时,名词多而抽象,可以把易混淆的名词列出来,让学生在组成和分布上分析、比較它们的异同点。例如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神经中枢和中枢神经等。当学到“神经元”时教师可让学生取一节有节的树枝,那么枝节就可比喻为细胞体,较细的可看为树突,较粗的就可比喻为轴突。树皮就可理解为髓鞘,那么较粗的枝条和树皮合起来就“组成”了一条神经纤维。像这样在学习过程中把知识进行创造性地再加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认识过程.只有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理解和概括,生物学知识结构才能真正被接纳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获得深刻的领悟。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具有积极的探索欲望,同时在教学中利用一切教学材料,生活实际现象引导学生去探索、分析和总结,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构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学习了传染病知识后。我就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某人患了重感冒,出现流黄鼻涕和头昏的现象,请学生分析原因。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把上述实际实际问题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教师可行引导学生思考感冒属于哪一种传染病?是由什么病原体引起的?学生在这种经常性问题解决过程中,领略到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经过长期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系统梳理知识的能力
对知识的系统梳理是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系统规律,及时对知识进行梳理。如在学习显微镜的操作方法时,总结为操作口诀:一取二放三安装,四转低倍五对光,六上玻片七下降,八升镜筒细观赏,看完低倍看高倍,九退整理后归箱。(整个口诀易记而且实用)。在学习心脏的结构时,可启发学生结合实物或挂图将其总结为“四腔”“八管”(主动脉、肺动脉、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各一条。肺静脉四条)“两瓣膜”(指房室瓣和动脉瓣两种)。而在学习人体“血液循环”时,不同部位血液的性质可概括为:“左心动,右心静。肺相反,体相同”。这样学生懂得生物学“怎么学”、“学什么”。长期训练可培养自学的习惯。有利于形成学习创新能力。
三、小结
4.对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反思 篇四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这次课改的一个重头戏,课程改革强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应注重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方法,如讨论法、自学辅导法、探究法等百花齐放。这些教学方法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均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对探究性学习等的倡导,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通过合作讨论与参与的各种教学方法广泛出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这对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往往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很容易走入误区,不能辩证的看待各种教学方式,或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那么,我们任何看待这些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的关系呢?
“每种教学方法都是相对辩证的,它们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方法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但解决另一问题则无效;每种方法都可能会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却妨碍达到另一些目的”。以探究活动为主的引导发现法,在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形成科学思想和方法等方面有优势,但难以保证学生在短时间获得最多的知识,而且对于陈述性的知识,也没有探究的必要;讨论法具有多向信息交流、针对性强、便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特点,但往往使知识缺少系统性;自学辅导法,有利于学生独立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但只适合于较简单的学习内容;而讲解法虽然具有信息量大、系统、逻辑性强的优点(这些优点是其他方法所不及的,对于知识接受为主要目标的课型,讲解法也是高效的),但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之,教学目标的多重性、教学系统本身的复杂性、教学客观条件的千差万别和千变万化,使得我们不可能找到适合于一切教学环境,符合每一特定教学情境的教学公式,一种方法的优点,可能恰恰是另一方法的不足所在。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克服其劣势,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与组合,使方法结构协调、合理,各种方法优势互补,长短相济,立体结合。
例如,关于发酵工程的生产实例,我们可以味精的生产过程为例,让学生首先分析思考要生产谷氨酸需要解决哪些
5.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篇五
回顾工作以来的这三年,一直懵懵懂懂,处于教师成长的探索期,只是单纯地注重知识的传授,自己也只能勉强称得上是一位合格教师,与自己的梦想——优秀教师之间还存在这巨大的差距。最近,我一直在反思自己,也有很多感触和想法,具体如下:
一、为了做一名优秀教师,我必须多练功。
只有学习精彩,教学才精彩。只有学习成功,教学才会成功。因此,我必须要强化学习。
首先,我要多做题。课后题、中考题、竞赛题以及教辅资料上的一些题,自己必须非常熟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通过做题把所有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增强自己的知识底蕴,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才可以很好的把握知识点的考察的难易程度和出题方式,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其次,我要多读书。每周要多去几次图书室和阅览室,多翻阅与自己的教育教学相关的书籍和杂志。针对非常感兴趣的学科杂志,要认真拜读,并且摘录有益的资料。关键是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如《物理教学》、《中学物理教学参考》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著作,不仅可以提高专业素养、丰富专业学识,而且可以使自己在教学中把握整体方向,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最后,我要多反思。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其实平常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但是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总是没有拿出一个很认真的态度来对待。教学反思对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有效途径,也提高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
二、为了做一名优秀教师,我必须优化教学方法。
在之前的教学中一直有一个特点:按照教案设计好的程序按部就班进行教学活动。首先复习提问,回顾上节课的所学内容;然后开始进入新课,介绍概念,讲解规律、公式及其适用范围和条件;最后设计几个问题,套用公式进行强化训练,来实现所谓的“教学目标”。这种塑造人的教育模式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也不适应素质教育的形势。因此,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6.试谈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六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教学反思;教师专业成长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为了实现有效的教育教学,在教学反思倾向的支持下,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活动背后的理念和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并且在思考中发现所遇到的问题,积极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说,反思性教学其实就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专业成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历史教师应当加强课堂教学的反思,以尽快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和专业成长的需要。
一、认识历史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工作多年的历史教师,他们同一个教案用了好几年,同一个历史知识去年这样教,今年还是这样教,教学能力停滞不前。这是缺乏反思的、静态的历史教学,而不是动态的、持续的、良性发展的历史教学。
1.历史教学反思是适应新课程的必然选择
新课程的实施对历史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历史教师使用的教材具有开放性,并且要求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充分展现主动性,要求历史课堂具有生活化倾向。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虽然少了一些传统的羁绊,但只有对自己的历史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才能增长历史教学智慧,加快自己的专业成长。即使工作多年的老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必须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因为过去的许多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正在受到新课程的挑战。在我们身边,不乏从事教学工作多年但教学能力停滞不前的教师,面临新课程他们的教学还是老一套,纵观许多教学名师的成功历程,无不是反思研究所造就。
2.课堂教学的随机性要求历史教师重视教学反思
我们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在不断变化,使得原来自认为很出彩的教学设计变得不合时宜。特别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不同的学生,他们的成长环境各不相同,他们各有自己的历史知识结构、历史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他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也是动态的,这些都是教师在备课时很难准确预料的。教学环境中的其他因素,如班风、学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后的教学反思则在一定程度上会让教师保持可持续性的教学效应,并弥补历史课堂上留下的遗憾。
二、明确历史教育的价值和最终目标
著名史学家白寿彝说过,历史教育的关键主要有三条,第一条是讲做人的道理,第二条是讲人类改造自然的道理,第三条是讲历代治乱兴衰。在这三条中,第一条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说,学历史首要是懂得做人的道理。现今历史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意识”“国际意识”“公民意识”,养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人文素养”等。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把这一要求作为自己实施历史教育的“终极目标”,这也是历史教师教学反思的重点。那么,怎样实现这个“终极目标”呢?可以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考察。情感,从心理学角度说,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比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包括道德感、美感、理智感。道德感的表现形式有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友谊感、同情心、责任心、良心、荣誉感、自尊心等;美感是人对外界事物的美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足、愉悦、爱慕的情感;理智感指人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表现为成功感、怀疑感、对成就的欢喜与自豪、以科学的对真理追求等。历史学科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教育的资源,教师应多探讨如何把情感资源内化为学生自身情感的途径。态度,指人对于种种对象和现象的反映倾向和心理准备,是人根据以往的经验,给行为的指导性和动力性的影响。在基础教育阶段,态度主要体现在社会化方面,如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正义感、同情心等。从态度形成的过程来看,良好的态度可以经过学习者的成功体验直接形成,也可以通过效仿榜样而间接获得。而历史教学在后者中作用巨大,较其他学科有更强的优势。价值观的形成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循序渐进:一是学习、理解道德规范,使学生接受;二是引发学生的价值观念,促进其自发的反应;三是让学生进行价值的是非选择价值澄清;四是使理想的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价值体系。因此,作为历史教师,仅仅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备丰富的历史情感、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应少一些历史教育的功利色彩,注意探索利用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三、教学反思能促进历史教师的不断进步
教师的实践智慧只有通过亲身体验和感悟才能生成,正如波斯纳所说的“教师的专业成长=经历+反思”。教学反思的载体可以是多样性、灵活性和随机性的。历史教师可以写教后感、教学小结、教学日记、教学札记,短到一两句话,长至三五百字,甚至是长篇大论。
历史教师如果能坚持写教学反思,将会形成动态的、持续的、良性发展的历史教学,必将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有研究成果表明,教学反思可以在以下方面加速历史教师的发展。
1.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历史教师可以深刻认识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开拓自己的教育视野。在反思中,历史教师吸纳了先进的理念,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开始重视过去教学过程中容易忽视的问题,更多关注教育的热点问题和深层次问题。此所谓“我思故我新”。
2.增强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撰写教学反思是教师最适宜的、最具操作性的草根化研究方式,既贴近教育教学的实践,又能将理性的思考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撰写教学反思,可以为教研积累第一手鲜活资料,以后将反思的成果加以整理,形成论文,就可以发表或获奖。教师尝到甜头后,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将会极大提高,持之以恒,学者型的历史教师不再是梦想。
7.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篇七
一、新课改下物理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物理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 “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 从本质上来说, 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 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 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作为一种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成为时下教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初中《物理》附有许多研究性学习“综合探究”, 近几年, 许多教学杂志刊登了很多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文章……可见, 各地普遍重视研究性学习。但是如何开展物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 需要我们深入、细致地探讨。
二、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
物理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 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 但是仅仅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 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物理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1. 转变物理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 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 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 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转变教学理念, 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加强对历史与社会教学理论的研习, 如《物理教学》《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杂志开辟的一些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就有许多帮助。
2. 丰富物理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 至关重要。历史与社会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 不但可以提高专业素质, 而且可以获得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8.对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反思 篇八
关键词: 新课改;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为达成教学目标積极思考、探索、完善教学设计的过程。它不但是对教学过程的回顾与思考,而且是教师置身生物教学情境,从学生发展、社会实践、情感态度价值层面督促自己重新认识教学的过程。那么,我们应如何反思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呢?
一、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
教学实践表明,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教师的教育观大多未经实践的反思,以简单的重复或照搬为多,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因此。新课改下的生物教师,应不断学习新课程理念,不断反思教学实践活动,在深层次上迫使自己教学理念的更新与转变,以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譬如,当笔者讲到“人类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这一问题时,笔者告诉同学们,我国不少地方原本是山清水秀、绿草如茵、林木参天、花香鸟语、风景秀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好去处。譬如五千年前的甘肃、陕西的某些地方。可为什么现在哪里不少地方不见林木、不见绿草、不见鲜花呢。笔者怀着沉重的心情告知同学们,那是由于人们滥伐森林、滥垦草原、滥用耕地、滥放废气、废物等造成的严重后果。它使自然环境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使生态平衡遭受严重损害。同学们,我们学习生物这门学科,应自觉对生物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希望你们要有环保意识,要保护环境、保护自然,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讲到这里,师生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认识到治理环境的重要。教学效果得到了优化。
生物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必备的生物素养”。这种素养是多方面的,包括生物学知识、实践能力、调研能力、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能力、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高尚的情操和道德要求,辨别是非的能力,创新能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等。这些素质的培养,教师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深入领会大纲精神,深刻钻研教材,精心备课,有目的、有意识地利用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积极渗透,适时教育和引导,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学目标,实现教育和培养学生的目的。
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包括: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技能等。
1.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成败,当然预设和生成的不一致也是常有的事。生物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的方方面面,包括是否与教学实践相适合。教学目标是否与新课标要求与教学内容相符合。教学课件的准备能否激发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否反映教学的实际需要,有没有偏离教学目标,是否体现多媒体直观、形象、容量大的特点等。教学方法是否能更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通过反思,改进与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譬如,当学习教材“应激性”这一概念时,笔者有意识地在讲台边敲打,其声响立即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分析这一简单的实验现象,可让学生稍经思考即可得出“应激性”概念。声响刺激是前提,抬头观看是反应。那么,生物对刺激作出反应的现象即为应激性。这种简单直观的教学方式,学生比较感兴趣。其特点是变抽象的内容为形象化。这种方法比教师唱“独脚戏”的效果要好得多。
2.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
高中生物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如媒体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实验教学法、观察法、启发式教学法等。你采用什么方法须根据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学生基础、认知特点等。
从学生参与的角度分析,可采用合作探究法、合作讨论法、学生自主学习法等。从知识运用的角度分析,可采用实验教学法、定点观察分析法、分析比较法等。从知识概念、理论、原理学习的角度分析,可采用讲解法、引导法、读思结合法等。
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中应注意:
你的教学是面向成绩好的少数学生还是面向全班每一个学生;是对个别学生辅导还是对全班每一个学生辅导。你把精力花在优秀生身上还是花在全班每一个学生身上。全班学生成绩有无产生两极分化的现象。事实上对后进生的辅导,教师更应多花时间和精力,不要让他们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而考不上大学。
另外,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你首先要考虑采用的方法是否能上学生真正参与进来,能否真正能让学生动口、动手与动脑,能否真正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涉及到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工程。无论你教学设计如何完美,教学目标如何科学,教学内容如何精选,教学方法如何恰当,最终的教学效果如何都得在教学过程这个环节中落实。否则,你的教学都是空的。因此,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要反思。你对每节课的反思无须面面俱到,但要抓住关键,深刻反思。如生物新课标强调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采用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等。你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要求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一方法做得怎样,做到何种程度,效果如何。你如果能这样去反思,一节课一个反思点,并能深入其中,真正有所收获。这对你的帮助和专业成长是非常有利的。可是,反观我们的教学,有的生物教师并没有这样去做;有的做得很少,有的是得过且过,无动于衷。这样的教师你说能进步吗,能有多少进步。
4.反思教学技能
这里所说的教学技能是指生物教师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通过教学实践的磨炼形成较稳固的教学行为系统。包括初级教学技能和高级教学技能两个层面。当形成高级教学技能时即成为教学技巧。一个教师具备了高级教学技能,对取得生物教学的良好效果,实现教学的突破和创新,至关重要。
教师必须对这些技能进行反思。譬如,你的教学语言是否科学、准确、优美。课堂上,一个教师声情并茂的描述,要言不繁的讲解,灵活多样的教法,再加上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既可使学生产生心灵上的愉悦,又可增强教学效果。又譬如,美观大方,简洁清晰的板书,不仅可使学生感受到教师深厚的学养,又能给学生以提纲挈领、特出重点的作用。又譬如教学课件的合理运用,既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给人以直观形象,化抽象为形象的效果等等。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应学会反思。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反思是教师匠向名师过渡的桥梁和纽带,让我们的教师在不断的反思中发展吧!
参考文献:
[1]陈正芳.高中生物教学反思[J].课程教育研究 新教师教学,2012.12
[2]代璞.高中生物反思性教学[J].华中师范大学,2011
9.教学反思论文生物教学论文:对我区初中生物新课改的反思 篇九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作为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者,要切实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为语文教学寻找一个适合学生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大舞台,放飞学生思维,使学生作文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从而撷取写作之花。
关键词:作文改革更新理念放飞学生思维课堂效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如何教作文,如何写作文,一直困扰着众多的教师和学生。作为语文新课标的实施者,我对当今中学生作文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了探索,下面我仅就新课改下的初中作文教学方面遇到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滞后观念束缚了作文教学
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当前我们的写作教学和学生的写作实践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误区,应试教育占了上风。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观念滞后,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指导写应试作文的方法上,甚至一些老师让学生背诵应试范文,严重脱离了学生的思想实际,导致学生作文千篇一律。学生为了得高分,不愿抒发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担心它不是那么高尚;不愿表露自己的思想,担心它是肤浅的、片面的;更不愿用自己的语言,担心它太幼稚,不成熟,不深刻。于是作文中充塞着伪圣化的情感、功利化的思想和成人化的语言,反映自己独立见解、真实思想感情和贴近生活实际的作文少,而言之无物,内容空洞的文章越来越多,学生的写作水平停滞不前,甚至厌恶写作文。2,方法指导冲淡了体验积累
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作文教学的一般过程是:命题—指导—写作—批改—讲评。整个过程只注重教师教学,过分注重写法指导,强调写作技巧的训练,却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学生观察力、想象力的培养,及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思想受到束缚,创造性无法得到发挥,这样的教学思维方式,导致学生的脑海里是一片灰色的世界,没有色彩,没有生机,唯独教师、家长是他们的影子,进而使学生在写作时把心灵沟通、感情渲泄的快乐,变成言不由衷、动辄被咎的痛苦,这主要是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过分看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没有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没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因而 1
作文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3、课文教学冲淡了课外延伸
由于课文教学与考试分数关系明显,只要是平时讲到的内容,在考试中学生会立竿见影增加分数,因而课文教学成为重中之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非常重视课文教学,每学期初,都能根据教学计划、大纲制定详细的课文授课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而作文教学却很难使学生成绩在短时间内提高,因而很多教师对作文教学没有一个详细的、有系统性的、操作性较强的计划。在教学中,教师往往随心所欲,甚至应付了事,从而使作文教学失去了向课外延伸的机会。另外,受时间,资源等条件的制约,学生阅读的课外书太少,有的甚至不读书,文化积淀不够,语言积淀更差,学生胸无点墨,写作文肯定很难,要写好作文更是难上加难。
4、低效课堂荒废了写作教学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可是一些教师缺乏务实精神,对作文教学的地位、重要意义及其艰巨性的认识和理解不够,许多教师作文教学缺乏明确的训练要求,系统的训练内容,周密的训练计划和科学的训练方法。在作文教学中,总觉得作文课难备、难教,并且见效慢,故作文课堂教学弹性大,可多讲、可少讲,甚至不讲。写作文时,教师只将作文题目和写作要求往黑板上写出,整堂课时间交给学生支配完成。这样随意、放任、无序的作文教学,针对性不强,往往收不到教学的预期目的。此外,绝大多数教师使作文教学与课文教学严重脱节,未能在课文教学中渗透写作技巧的点拨,重阅读课而轻作文课,作文教学严重失衡,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十分欠缺,导致学生作文能力不强,作文兴趣不浓。
二、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如何走出作文教学困境呢?我想这需要众多的语文教学的同仁从反思中寻求出路,针对问题,寻求对策。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个人的想法:
1、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作文教学观念更新是前提。
现如今,课改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已山花烂漫,五彩缤纷。新课程理念正催促着写作教学的深刻变革,新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参与新课改理念下的作文教学改革,切实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式,确立“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指导思想。从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写作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授人以渔”,不断探索作文教学的新路子,为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不懈努力。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作文教学应以丰富的生活内容为写作素材,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为起点,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关键。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教学,教师更应营造浓厚的作文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思考生活,使学生对周围的点点滴滴形成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注重学生人格的养成,个性的发展,弘扬创造精神,让学生的个性,灵性从应试教育模式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拓宽学生写作的宽度和自由性。学生有话写、容易写、爱写,笔底才会淌出源源清流,才会妙文生花。
生活中写作素材无处不在,如,辩论会上,两个平行班的学生个个象舌战群儒的演讲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综合性学习活动课上,学生们倾诉自己对母亲河的喜乐忧愁,描绘母亲河的宏伟蓝图;课本剧排演中,学生们认真投入,像模像样,俨然小演员;普通话朗诵比赛中,学生们激情高昂。学生们亲历了听、说、读的学习实践后,再将活动场面、过程等用文笔描述、记录下来,就水到渠成了。通过“每日见闻”、“读书笔记”、“剪报”、“周记事”等活动,促使学生广泛参与写作活动,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
3、在课文教学中相机进行写作教学,为学生写作拓展新思维。课文其实是作文教学的好例子,教师在课文教学中要以教材为载体,充分发挥教材的典范作用,并结合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以拓展学生思维。如在教学《列夫•托尔斯泰》时,我结合已学过的《音乐巨人贝多芬》,引导学生就人物肖像描写集中进行比较阅读,寻找写作规律。“教是为了不教”,接下来我引导学生选择本班的一位同学或某一位任课老师,进行外貌描写,力求以形传神,题目为《让你认识他(她)》,因为前面有了铺垫,学生就可以把握观察的顺序与描写的重点,做到有物有序,绘声绘色。结果证明这种方法是很有成效的。
4、激活作文课堂教学,提高作文指导课的实效。
巧设平台,引领学生亲历生龙活虎的写作活动是优化课堂作文教学,提高作文教学实效的催化剂。新课标明确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新课改下的写作课堂必须摒弃单
一、枯燥、机械的技巧操练,代之而起的是科学思维和生活素材的积累与筛选等的方法指导与点拨。记得一次作文课上,我让学生写自己亲身做过或亲眼
看到过的小事,题目自拟。作前,我先组织小组交流、大组汇报,然后帮助他们选材、确定具有真情实感的事例。其中一个同学回忆了他在参加冬季三项运动会男子1500米赛跑,通过努力获得了冠军,最后激动得哭了的情景。我引导他向同学们讲述事情的经过。最后,这个同学以《今天,我哭了》为题写出了参赛的精彩过程,不仅具体生动,而且感情真挚丰富。
其实每一堂作文课都要提出明确的训练项目和目的、要求,即使是最基本的布臵一篇作文练写,也要做好作文前的指导和作文后的评讲,坚持做到讲课有内容,训练有重点目的,评讲有针对性。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侧重从激发写作兴趣、强化语言积累、注重观察力培养、注重方法指导、勤思多练等六个方面下功夫,在积累探索中,逐步提升他们写作能力,加强作文课指导意义,提高作文教学实效。
10.教学反思论文生物教学论文:对我区初中生物新课改的反思 篇十
乐东中学生物组邢宝妹
我是刚毕业不久的老师,仅有两年多的教学经验,所以只能浅浅谈一下对我市新课改和我校新教改的一点体会。
新课标明确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生物科学作为众多生物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在人们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探究也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是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只有在教师设计的探究问题下通过教师的引导并给学生有独立活动的充足时间和发挥想象的思维空间,让他们精心设计实验过程,收集分析实验数据,再由数据进行实验推论,高质量地完成实验预定目的。揭示了教材内在的注重学生操作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等各种能力培养的理念,以及让学生了解科学认识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得出概念,而不是把概念灌输给学生的教学理念,并且从研究性课题课的新实验类型的出现,还可以看出新教材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强调合作精神及团队意识的新理念。
那么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活动呢?我觉得有以下三点:
一、要重视初高中的衔接
1、课标要求的衔接
要去通读初中、高中的课标,了解学生初中所储备的知识范围,是否与高中的内容自然过渡,所以在设计每堂课学案之前,要充分考
1虑到学生在自学中可能会遇到哪些知识的障碍。并适时用各种方法清除这些障碍。例如《细胞生活的环境》这一节中,学生对血浆与血液的区别,课文中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系图理解上可能存在障碍,在学案上展示血液的组成图、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循环系统示意图,从而帮助学生理解。
2、学习方法的衔接
由于初中学校的师资、实验条件设备缺乏,而生物是一门重视实验的科目,会考只要求笔试,没有考察实验能力,所以大部分学生为了参加会考,采取死记硬背,“背多分”,对知识间的来龙去脉全然不解。到了高中再采取这种方法肯定不行,所以先要介绍高中生物学习方法,不能只靠背,更重要的是锻炼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加强自主、合作学习和思维训练。
3、教材的衔接
要通读所有教材,知识常常是螺旋式出现。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握知识的拓展,不能过渡,有些内容在选修会滚动出现,否则会影响课程进度。例如必修2基因工程只是简单介绍基本步骤,详细细节在选修3再出现。
二、让教师和学生同时认清新课改新教改的优越性
经过学校一年多来的新课改下的教改活动。大多数教师都已经认识到我校新教改的巨大优越性,但是据我和学生交流了解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真正了解新课改、教改的实质和作用,他们都认为这种模式根本就是“过家家 ”,只利于同学间的说话和小打小闹,不利
于学习。从而导致学生学习不能把全部精力投入课改教改的新课堂。
三、倡导探究性学习以加强合作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里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行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作为现在的中学生同样也有这种需求。要善于改变传统问题回答式、讲授,倡导学生探究性学习,鼓励合作性学习,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要做到以下方面:
1、在学案导学问题中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探究,不是老师告诉学生该怎么做,而是通过情景引导学生该怎么做,培养学生的思维训练。
2、引导学生提出假设,让学生对问题本质大胆做出尝试性的展示。
3、让学生小组合作设计一个探究活动计划,版面展示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各组之间进行质疑讨论修改来完善过程内容。
4、让学生小组实施活动方案,充分使学生体会合作精神。
5、诱导学生参与推理的活动过程,通过表达和交流,论证或修正他们自己的解释,培养学生动手和交流能力。
11.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十一
一、创设历史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情操
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像、电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总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旁观者角度,即使再感人的历史事实,也无法激起他们内心的波澜。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的走入历史人物的内心,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走进历史情境,体验人物心灵,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怎么诱导学生走进历史情境呢?
一般来说,可以通过情景假设法、角色扮演等方式。如秦朝实行郡县制时,我采取讨论的方式,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及相关材料,然后分别扮演淳于越、李斯、秦始皇等。让学生积极讨论,课堂效果良好。当然,还有很多的方式:分组开展辩论赛,编排和表演历史短剧,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相关的影视资料,故事会,撰写学生小论文等等,都会让学生感到有趣,也就会让他们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在课堂上,教师应尊重、信赖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其表现欲得到发挥、好胜心得以实现,深刻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进而推动其不断进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都要注意兴趣的激发。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结合时事,激发学生的兴趣。上课时,可利用时事资源,引发学生对当今世界各个地区发生的热点问题感兴趣。如朝鲜问题、我国举办奥运会、钓鱼岛问题等,让学生对国内外的形势变化发展的思考;
(二)是利用古今对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古今的一些名人或英雄相对比,探究中华民族的一些发展史和人文美德;
(三)是借助实物、图片等教具创设相关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如各朝代钱币,建国初的服饰、文物古迹宣传片,以及在名胜风景区拍的相片等,在课堂展示出来,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引发了创新思维。
三、采取科学灵活的方法,帮助学生构建牢固的历史知识体系
首先,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要使学生感知历史,首先就要狠抓基础知识,正确处理识记与理解、分析、综合等历史思维能力的关系。
其次,在教学中要重视古今中外历史的纵横联系。历史所反映的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纷繁复杂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等之间彼此并不是孤立的,都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只有纵向贯通、横向联系,揭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外在关系,方能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及总趋势。
最后,要树立国际意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整体发展的过程,我们要从整体出发,把中国或世界某一国家、某一地区的发展史作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来考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科学的认识,运用全球史观来解读历史。
四、新课程改革对中学历史教师素质的要求
首先,要全面更新教育理念。如果说“旧”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知识学习”为中心,进而要以教师的“教”为重心而展开课堂教学过程的话,那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进而要以学生自主地、 体验地、快乐地学习为重心而展开课堂教学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更新教育理念,应当更注重学生活动的设计,即重视教学目标的“过程与方法”;教师的角色要从居高临下的“教导”变为平起平坐的“帮助”;课堂的气氛要从注重纪律的严肃氛围变为注重学习的和谐活跃氛围;师生关系要从上下服从变成师生交往的互动关系,在互助合作探究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其次,要更新文化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独立的学科教育,即使跨科联系,也是服务于本学科教育的需要。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更新知识理论,优化教学内容,强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主动地跨科渗透。这不仅要求教师更新专业知识理论,而且要进一步拓宽相关学科知识。
第三,要完善人格修养。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做人”,那么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会做人”之人。因此教师应根据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不断加强和完善人格修养:一是现代意识修养,如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全球意识等;二是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传统道德修养;三是树立民主平等观念。
12.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篇十二
一、新课程不需要老师讲了吗
最近, 各种课改观摩活动此起彼伏, 观摩课、调研课、示范课、评比课接二连三。稍作注意的话, 你就会发现, 目前的语文教师很怕讲, 能“少讲”则“少讲”, 能“不讲”则“不讲”, 尽量多让学生讲, 多让学生活动。因为越来越多的老师认为,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就必须做到“少讲”, 甚至“不讲”。于是, 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泛泛而读, 冠以“自读自悟”;滥用多媒体课件, 名曰“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想方设法追求课堂活动的热热闹闹, 千方百计在教学形式上作文章, 而不顾及教学的实效。
从以前教师的繁琐分析到现在教师谈“讲”色变, 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要从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 好好研究“讲”, 正确反握“讲”的作用。学生各抒己见, 老师加上精当的评点, 就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学生自主探究, 老师加上启发引导, 就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自读感悟, 老师加上精妙的点拨, 学生便能感悟得更深。
我们不能该讲的不讲, 该挖掘体会的不去挖掘体会, 这样的教学势必缺少深度和广度, 也不得学生的发展。课堂上的“兵教兵”运用得当, 固然有效, 但教师大多还是能见学生所未见, 思学生所未思。教师要履行好“平等中的首席”这一职能, 恰当而精要的“讲”还是少不了的。
二、这样的合作学习有用吗
眼下, 几乎所有的课堂, 特别是公开教学, 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 不再“居高临下”, 师生之间的距离接近了, 学生的确是“动”起来了。但稍作注意, 我们会发现有些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很多, 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很低。如有的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 一种点缀, 只用两三分钟时间, 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 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全员参与, 实际上是好学生一统“天下”, 学困生“袖手旁观”;有的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不会倾听, 不会合作, 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 教师缺少组织教学的策略;有的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 其实思维含金量很低;有的重视对合作结果的评价, 忽视如何提高合作有效性的指导……
按照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必定是信息量流通的最佳过程的原理, 合作学习无疑是一种极佳的教学方式, 它能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帮助, 对不同智力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 达到共同提高。但如果运用不当, 合作学习的这些作用就无法发挥。因此, 领会合作学习的精髓, 正确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 应当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
为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我们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 准确掌握合作学习的规则。
教师应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采用相应的策略:或先明确分工再合作, 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 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或先独立思考, 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 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
2. 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
选择的内容要考虑学生之间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 有不同的发现等等, 这些内容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 是学生靠个体自主学习很难解决的。这样, 才能把学生的差异变成一种教学资源, 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合作学习, 才会收到相互启发的功效。
3. 加强对合作学习的指导。
课堂上, 教师要真正关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 教师不能袖手旁观, 而要深入到小组中去, 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教师还应考虑学生需要什么, 如何去引导他们, 从而灵活地组织安排下一个活动。
三、怎样提问更有效
现在, 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在课堂上这样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读了这一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思维活跃, 各抒己见, 充分体现了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 每个学生有不同的体验, 老师们不再追求答案的唯一。
但稍作观察、分析和归纳后, 你又会发现不少教师把“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你想说什么”之类的问题当作“万能钥匙”, 不根据课文的特点, 不分时间场合, 不顾班级的实际, 一味地使用。结果, 学生所思所见十分肤浅, 教师又缺乏进一步的指导, 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作为教师, 我们每一节课都应该考虑:这一节课中哪些提问是有效的, 哪些提问是多余的, 哪些提问需进一步改进。
13.新课改教学反思 篇十三
新的课改实验教材综合性增强,实践、操作性的内容增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新的教育理念把教师由过去单一的指导者变成了学习者、参与者、组织者、合作者,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打好学习基础的同时,又培养了自身的能力,发展了自身的特长。
一、赏识学生激发学生的内动力
赏识教育就是一种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通过表扬、肯定学生的某些闪光点,实现对学生有效激励作用的“正强化”教育,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看到学生每一点点的进步,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可贵之处,使学生看到自己人的闪光点,使学生每天都在进步和成长。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渴望获得尊重、肯定、信任、和关怀。老师希望学生具有哪些品质,那么,你就说他已经具备哪些品质,不断地被赏识和被肯定,学生就会越来越优秀。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给以学生什么样的期待,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行进方向。
在我的教学生活中有一次经历让我终生难忘:我正在全身心地投入在课堂教学时,猛然发现我的一个学生在桌上趴着睡觉,我脑门一热当场真想“收拾”他一顿,可是我冷静地一想,走到他身边小声地对他说:“你是那么聪明,老师一直对你有很高地期望,充满信心,一定要努力呀!不要令我失望!”然后,不动声色地回到讲台,那个学生听了我的话马上坐好,积极地加入到我们的课堂中。记得第一次平时章节测试他打了68分,其它好同学有好几个打满分120分,他就一直觉得很不好受,根据我平时的观察该学生确实很聪明,只是基础差了一点,这一次综合考试考差一点也是正常的,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他竟然在放学后找到我,哭着要求我批评他,说他辜负老师。我心灵受到大的冲动,我没有想到他会有这么强的上进心,我没有批评他,相反就他的卷子找到不足的地方,鼓励他以后的学习中要仔细,严谨,好钻研,让他从中找到信心:尤其是老师没有放弃他。从此,他的数学成绩名列前茅。其实说真的,当时我刚接手这个班级的学生,我连他叫什么都不知道!可见,赏识学生不仅诱发和鼓舞了学生克服困难、积极向上的激情,并且对学生的智力,品德和个性的发展产生直影响。
二、多种多样的兴趣激励学生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首先教师要改变观念,研究教材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结合学校特点,发挥优势,数学科课堂教学模式还要更加深入地探索、研究,逐步形成自我教学特色。
兴趣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学习的潜在力量。在教学中,当一个学生对他所学的知识发生兴趣时,就会调动自己的一切潜能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而不会感到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2)用生动有趣的图案和实物来代替抽象的理论知识,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用精彩的问题设置吸引学生。
(4)用数学实验和游戏吸引学生。
(5)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事例吸引学生。
14.新课改教学反思 篇十四
困惑一:某年轻教师在公开课中看到评课者手捏跑表,专注地为自已“卡时”量化,便思忖着告诫自已:“教师讲解不能超过20分钟,一定要让学生自主学习,绝不能被圈入‘满堂灌’、‘一言堂’”。就这样,教师在一节课中几乎不讲解,学生自学、自读、自练成了课堂主线。课后,评课者意见纷纷,莫衷一是,有人说,现在的课就是要这样上,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有人说,这样的课,学生能学到知识?不可思议。上课者彷徨了,听课者也迷茫了。
困惑二:“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核心理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成了教育的价值取向,学生主体被凸显出来。教师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自我实现,保护天性,弘扬个性,课堂上,面对学生随意讲话,不认真听课,教师只能听之任之,否则,随时都会被冠以“变相体罚”之名。都说“玉不琢,不成器”。面对学生一张张幼稚的脸庞,这些未曾雕琢的“天然璞玉”,教师只能将她们小心翼翼地包裹好,精心地呵护着,生怕稍一疏忽又把她们刻划成“千人一面”。
困惑三:新课改要求教师角色转变,教师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风险。角色转变意味着冒险,然而,现实中偏爱“顺从”的“领导文化”弱化了教师的冒险精神。教师偶有突发奇想,也不敢付诸于行动,忌讳让领导看不惯,旁人说“出风头”。
困惑四:教师是实现学生主体价值的使者,是学生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者,然而,教师的情感态度却被忽视了。现实中,教师工作的生态环境是导致新课改实施的最大瓶颈因素,过重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形成了教师冷漠的情感、粗暴的态度和相互猜忌、排挤的性情。在社会上,教师常常承担应试教育的骂名;在学校里,教师是一些管理者当头棒喝的对象,在教师间,是陌路相逢者。
困惑五: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师能力的评价手段单一,其根源应直指高考这根指挥棒。教师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既不能应试教育又不得不应试教育,要为学生减负,但往往“后果自负”;教师要在教学餐桌上精心准备一盘素质大餐,而且想做得精美而实用,但“未敢翻身已碰头”,教学中,仍然是坐而论道、夸夸其谈为主流,学生的创造冲动和求异思维仍旧被扼抑着。
试想,在课堂上,如果教师总是该讲解时不敢讲解,该批评时不能批评,该雕琢时不去雕琢,一味地寻求不违规的方法,被一些教条所囿,那么,“为了学生的发展”将是一纸空文,这也是与新课改理念相悖的。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其创新和冒险精神的培养是新课改备加关注的,然而,一个缺乏创新和冒险精神的教师是很难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来,对那些习惯于惟教师“乖巧”为优的领导者,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谁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应该说,在一所缺失人文关怀的学校里,在教师情感被冷落的环境中,最终遭殃的还是学生。因此,我们要呼吁社会各界对教师要多一份宽容和理解,管理者要少一些指责和威严,教师要相互信任和帮助。新课改中,虽然高考指挥棒制约着教育的科学评价,但是这不应该是我们放弃学习和落实新理念的理由。我们应该看到国家已经着手对高考的改革,新的教育评价体制将指日可待。
15.教学反思论文生物教学论文:对我区初中生物新课改的反思 篇十五
我是一名寄宿制全封闭式私立学校的教师, 看着这样的社会现状日益严重, 我开始树立一个信念, 一定要让孩子们从这个花花世界中走出来, 回到校园, 回到课堂, 回到父母心中。于是, 我不断摸索, 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教育方式。面对上述问题, 我的做法是:课堂要与时俱进。因为我始终坚信:只要有付出, 就会有回报。所以我不断奉行“严”与“爱”相结合的教育方式, “严”要严得科学、合理, “爱”要爱得无私无畏。“先做优秀的人, 再做优秀的教师”的信念一直鼓舞着我不断勇于自纠, 完善自我。为了能够理解这些特殊学生的内心世界, 我一直关注着社会的发展, 一直关注着社会上的一些使学生感兴趣的新鲜玩意, 并“去其糟泊, 取其精华”, 合理利用这些前卫的教学资源, 转变为我的课堂教学语言, 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对我的课堂充满期待。
1.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学是一个个活的、流动的进程, 一个充满着人的情感, 有着审美要求以及不完全在“预料之中”的探险过程。英语教学更指出要积极促进英语学科和其它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 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作为英语教师的我, 每天上早读课时, 我会安排一位同学到讲台上作常规性或专题性的报道 (可以是最近社会上或学校他们感兴趣的事情) , 即“Morning Report”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 既能让基础不好的困难生有话可说, 也可上能力强的优秀生有所提高和发挥, 真正体现学以致用, 让学生从不敢说, 说得少, 到越说越多, 越来越想说.
2.英语的学习不仅仅有了兴趣就行了, 学习习惯也很重要。什么是习惯?根据各种资料论述得出, 习惯有三个特点:一是后天性, 不是先天具有的, 而是需要后天培养和训练的;二是稳定性, 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三是倾向性, 习惯是具体可见的, 极其明显的。搞清了习惯的基本内涵, 那么, 后两个概念的内涵也就不难明白了。
但是面对学生的现状, 想让学生从非主流的习惯走出, 走进我们需要的学习习惯就需要花一番心思了, 这个问题的关键还是看教师的教育艺术, 及教师在学生心中产生的魅力了。据调查分析, 学生对感恩教育几乎没有免疫力, 只要在我们的教育中谈到父母的不辞辛劳、全心付出、任劳任怨, 神圣伟大父爱母爱就会打动他们, 就会让他们反思自己的行为, 从而产生学习行为, 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机遇, 将学习习惯深入人心, 让自省中的他们迅速进入到你所引导的学习状态中去, 并时刻关心学生的学习状况, 只要他们有了进步, 就自然有了信心, 学习习惯就会从被动就会转入主动。
3.当然不能一味地说让学生怎么样, 老师们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教师要以身作则, 这样才具备最有利的说服武器。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 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给学生作出好的榜样, 成为学生实践各种教育要求的表率、楷模、典范。特别是在课堂上, 如果老师不注意自己的言行, 学生就会选自己感兴趣的去模仿, 渐渐的就会变成他们的习惯, 也会形成一股风气, 蔓延开来久久不散。
但也许有人要问, 现在的学生受外界影响如此之大, 仅仅靠我在课堂上的一些表现就能改变他们吗?是不是太理想化了?对于这个问题, 我只能说, 用你的心去发现学生的心, 用你的心去感受学生的心, 用你的心去关爱学生的心, 我相信, 学生早晚会在你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理想化的。
【教学反思论文生物教学论文:对我区初中生物新课改的反思】推荐阅读:
初中生物教学反思范文10-31
初中生物教师优秀教学反思11-03
《生物课复习的反思》教学反思10-29
我的生物教学反思08-02
提高生物科目教学质量的反思08-27
生物与生物圈教学反思10-04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教学反思10-18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的生殖》教学反思08-14
八年级生物下册教学反思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