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头致富材料(共13篇)
1.带头致富材料 篇一
xxx同志系XXX实验场场长,“农民科技致富带头人”,“市林果业标兵”,“区十佳青年星火带头人”,他经营的寒富苹果实验场2003年被市科技局认定为农民科技研修基地。至今他从事林果栽培已有历史。十几年来,他一个普通、朴实的青年农民凭着对林果业的执着追求,进农大、学技术、找市场、拓销路,通过艰辛努力,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开辟了一项新的事业,为农民致富找到了一个好项目,为沈阳市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一项新产业,使沈阳成为名符其实的寒富苹果之乡。随着寒富苹果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带头致富事迹材料实验场的经营额也由最初的3000元达到了160多万元,带动了沈阳市1000余户农民发展寒富苹果生产,他本人先后被评为沈阳市劳动模范、辽宁省劳动模范、国家科技部“科技致富能人”等荣誉称号。
转化科技成果 育苗栽培试种
寒富苹果的前身是杂交育种苹果,1978年由从事果树杂交育种多年经验的沈阳农业大学李怀玉教授研究开发的新品种。1993年,带头致富事迹材料正在沈阳农业大学大专班进修果树专业,并加入抗寒新品种苹果课题组,当时,新品种需要区域性试验,而他由于有从事李子栽培的经验,再加上住在深井子镇金德胜村,地处东陵的东部山区,具备良好的果树生长自然条件,于是决心咬住青山不放松,把自己家仅有的5亩地拿出做试验田,试种了杂交育种苹果10个品种,育苗550株,开始了苹果生产经营之路。苹果不像其它的产业,当年生产当年受益,苹果需要三年见效益。当时风险很大,主要是不知道三年后苹果的产量、质量和市场怎样,到了秋季,他看到果园里挂满枝头的苹果,有了一点点喜悦,但销售后仔细算了一下,杂交育种苹果的产量是700—800斤/亩,由于刚上市,当作富士苹果卖,市场价格是1元/斤,只挣了3000多元,初试中使他从成熟的果实中看到了成功的希望。
推广扩大种植 打造寒富苹果之乡
有了实践经验,掌握了技术要领,使他进一步坚信了寒富苹果的长远发展,于是从19开始在东陵地区推广这一优质、抗寒、适应能力强的新品种,当年他带头育苗几千株,栽培面积达12亩。由于杂交育种苹果被国家农业部审定,19被国家科技部列为重点推广项目,使广大农民也坚信了发展寒富苹果的产业效应。同时,在他的试验、示范、技术指导、扶持带动下,东陵区寒富苹果开始被广大农民所接受,进行大面积种植。育苗数量2000年达到5万株,达10万株,2003年达15万株,20达20万株,20达25万株,每年以5万株的速度进行增长,带动全区果树栽培面积达6200余亩,带动全区果农1000多户。梅花香自苦寒来,月14日,沈阳市政府李宝权副市长到深井子镇金德胜果园参观时说:“寒富苹果比富士好吃,沈阳要发展,要变成寒富苹果之乡”。市长的重托,使他把目标锁定在大生产、大流通上,积极投身到打造沈阳寒富苹果之乡的行动中来。几年的时间,寒富苹果的栽培辐射区域已扩大到我市于洪、康平、法库等地,全市寒富苹果的栽培面积达到了3万余亩。苗木的销售也扩大到我省抚顺、鞍山、海城等地,并远销到甘肃、新疆等地。
领办寒富苹果协会 为果农提供产销服务
随着生产的发展,带来一系列诸如技术、物资、销售、贮藏等难题,为使农民在生产经营环节、产品流通环节有保证,他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科技局、农林局、老科协的大力支持下,创办了东陵区寒富苹果协会,入会会员500余人,理事12人。协会成立后,在苗木供应上执行一级苗标准,低于市场价格向果农销售,并及时把果农生产所需的肥料、农药、农膜、包装箱、农机具等送货到门;在帮助为果农提供育苗的同时、还帮助提供果树修剪等技术服务,并在现场指导手把手的教。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果农的栽培技术。在市、区财政局、科技局等单位的大力扶持下,协会还建立了占地166平方米的培训中心,购置了培训设备,培训中心可容纳110人,第一期开班已培训果农116人。在销售环节上协会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包装、协助销售。
制定行业标准 参与行业交流
为发展优质果品,增加果农收入,他充分发挥寒富苹果协会行业作用,制定了《无公害寒富苹果生产技术规程》和《寒富苹果优质果实参考指标》,帮助农民提高果品生产的专业化和标准化,从而生产出具有市场竞争力较强的果品。同时,为打造地产果优质品牌,他于年9月注册了“德胜”牌寒富苹果,在沈阳市农协、市经纪人协会的组织和支持下,在2005沈阳农业国际博览会上进行了参展;在中国长春首届“中华名果”博览会进行了参评,并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华名果”称号。通过展示、交流、合作、评比提高了寒富苹果的知名度,把品牌商品变成了名牌商品,提高了市场占有率,调动了果农发展寒富苹果的积极性。
如今,带头致富事迹材料已成了农民和农村果树产业发展的导航员,果农咨询培训找他,村里建园找他。几年来,辽宁电视台《黑土地》栏目、辽宁农民报、沈阳电视台《庄稼院》栏目等多家新闻媒体对他的事迹进行过宣传报道。目前为更好地促进我市寒富苹果产业大发展、快发展,他正在实施新的规划:一是建立寒富苹果技术创新基地,与沈阳农业大学合作开展寒富系列品种选育和新技术引进开发研究,在重点乡镇建立寒富苹果示范基点;二是培养果树建设技术队伍,采取长短班结合的办法加速人才培养,争取2—3年时间使1000个以上的果园都有自己的技术员;三是筹建技术服务部、职业培训部和供销服务部,通过优质服务,创造寒富品牌,搞活果品流通,帮助农民赚更多的钱,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2.带头致富材料 篇二
养牛失败转型养羊
刘达青是巾峰村委保坪村小组村民, 该村位于连州镇与龙坪镇交界的深山中, 周围有20000多亩山地, 草资源丰富非常适宜发展养殖业。2009年初刘达青与他人合伙投资50多万元办起养殖场。起初在湖南购买240头牛和140头山羊放养, 由于在湖南购买的牛是圈养喂饲料的, 他们把买回的牛放养, 牛只不习惯, 只见牛一天天消瘦, 甚至几天就死亡一头一年多时间死了40多头, 而那些放养的山羊则肥大健壮, 一天天长大。
刘达青看到自己养的牛不适宜放养, 决定把牛卖掉, 转型专业养羊。他一年多时间养牛, 不仅没有赚钱, 反而亏了18万元。2010年10月, 他于是把卖牛的资金投入到养羊, 搭羊舍和购买100只种羊。
钻研养羊技术羊场不断壮大
“初次大规摸养羊, 我把全部精力放到养羊上, 每天日夜蹲在羊舍, 观察羊只生长情况, 摸索羊只的疾病防治。”他经过摸索掌握养羊技术和疾病防治, 羊只的长势良好, 幼羊成活率达到99%。两年时间, 羊场规模从240头发展到目前存栏830多头, 价值超过100万元, 成为连州市最大的养羊户。2011年春节前卖了100头羊给饭店、酒家, 收入11万元, 今年9月中旬清新县一老板购买60头种羊, 收入8万元, 养羊的经济效益初显。
在采访时刘达青向记者说:“明年春节前后准备卖200头羊, 估计收入达25万元。”他估计羊场的羊只存栏量, 到明年冬可超过1500头。
传授技术带动他人养羊致富
3.扎根农村 带头致富 篇三
2012年,刘永清得知本村经营果园的胡知详和养鸡大户邓五庆正为种养技术和产品销路发愁时,一边与县农业、林业和畜牧水产等科局取得联系,一边帮他们在网上发布销售信息,使他们遇到的困难及时得到解决。为了使本村种养户得到技术、资金等各方面的保障,刘永清又联合种养户组建了一个专业合作社,实现资源共享,得到了大家的一致拥护。
洋塘乡是烟花爆竹生产的重点乡镇,燃放烟花爆竹的习惯给森林防火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面对这种情况,刘永清在着力做好森林防火宣传的同时,指导村民修筑森林防火隔离带。尤其是在森林火灾特防期间,他每天与村干部或林管站的工作人员一同上山巡逻。2013年清明节期间,刘永清与森林防火队员巡逻到长洲村与大泉村交界的虎形窝时,发现一处枯草地因烧纸钱而燃烧起来,火势借着风力向不远处的生态公益林蔓延。就在这紧急时刻,刘永清一边与防火队员提着工具向火头奔去,一边电话报告乡政府办公室请求支援。在奔跑中,他的鞋被山间的竹节刺穿,脚底被划开了一道约20毫米长的口子,顿时鲜血直流。为了及时控制火势,他经过简单处理后,忍住剧痛与队员和前来支援的群众一同战斗,终于使这片生态公益林转危为安。
2013年,刘永清根据村里的潜在优势,牵头筹集20余万元资金,在洋塘乡长洲村流转4公顷山林,一口池塘,建起了永兴县满园生态种养基地,发展以锦绣黄桃、葡萄、板栗等为主的经济果木林,并在山林中开展放养土鸡、土猪等高效生态养殖业。到目前为止,他牵头创办的满园生态种养基地已建成生活办公房屋和牲畜栏舍各4栋,占地600平方米;铺设灌溉饮用水水管1000米;种植优质黄桃2.3公顷;放养土鸡4000羽,池塘养鱼2000尾。同时他还带动其他村民种植黄桃6.7公顷,冰糖橙、脐橙3.3公顷,油茶33.3公顷,生态林53.3公顷,规模化养鸡1万余羽,为当地群众创收150余万元。
2015年,刘永清又从郴州引进资金200万元,在洋塘乡大泉村流转山林20公顷,建设集餐饮、观光、游玩于一体的梅花鹿和黑山羊特色放养牧场,项目建设正在热火进行当中。
4.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篇四
情系黑土,我们一起高飞
——记致富带头人魏立生
在讷河市六合镇一提起魏立生,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年仅?岁的他,不仅是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而且还是一个带领百姓共同致富的好党员。只有?文化的他,敢打敢拼,头脑灵活,能够认清农村形势,凭借着自己的辛勤努力,在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事业的同时,积极带领百姓共同致富,成为六合镇百姓交口称赞的“致富带头人”。截止2010年,他本人固定资产已经达到?万元,年收入达到?万元。
一、敢打敢拼,搏击市场初试水
?年,魏立生初中毕业后,成为一名待业农民,不甘平庸的他并没有和同伴一样去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家生活,他不顾父母劝阻,毅然决定要靠自己力量闯出一片天地。最初的日子里,他辛苦的付出虽然只赚取了微薄的收入,但艰苦的工作环境和并不丰厚的工资收入却更加刺激了他不甘心就此一生的坚定信念。他宽厚待人的热情、机智灵活的头脑及工作中的尽心尽力为他赢得了更多的朋友。?年,他筹集?多万元在六合镇成立了了六合镇规模最大的“居贤饭店”,虽说是初出茅庐,缺乏管理经验,但魏立生凭着他广泛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将饭店打理的有声有色。许多人开始对他刮目相看,羡慕之余,更多的是佩服和学习。苦心经营,管理有方,事业红红火火,搏击市场的他用瘦弱的臂膀掘出人生的第一桶金,为他今后的事业发展奠定了雄厚的资金基础。
二、放宽眼界,黑土情结难忘却
魏立生是一位坚忍不拔的创业者,初次试水的成功使他的眼界不断开阔,志向不断提升。?年,他看准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投入?元成立了“汉阳农资有限公司”,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民营企业家。作为平凡的农民子弟,他对农村、农民、农业有着深厚的感情。致富的他,依旧保持着农民的固有的本色。致富不忘乡亲、致富念着乡亲。还有一句常挂在他嘴边的一句话:“一人富不算富,众人富了才是富”。没有豪迈的语言,只平静的表述,更是体现了他对黑土地化不开的浓浓情结。看到乡亲致富无门,生产生活依然落后的现状,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凭着自己多年的创业经验和广泛的人际关系、便利的信息通道,时常为农民提供无偿的服务:种哪种作物好,种什么值钱;用哪种化肥效果好,用什么农药能解决问题;更让人感动的是,他刚刚成立起来的公司,运作还不十分稳定,资金周转还仍有不足的时候,他看到一些贫困户因为化肥而发愁,他无偿地为这些农户提供了种子和化肥,使他们在关键时刻种上了地,更在他们的心里种下了希望和感激。他的举动感动了许多人,?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三、坚持党性,致富路上带头人
魏立生的致富之路引来许多乡邻前来上门求教,有本村的村民,也有外村的农民,对他们的来访求教,他都无偿地、耐心地把自己的“致富经”传授给他们,甚至主动上门指导他们如何运作。还有很多人经常打电话问信息、问技术,他都耐心的解答,在他的带动下,许多平时无所事事的人找到了自己生活的方向,一些“无业游民”也终于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尝到了成功的甜头,魏立生用自己的党性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无私胸襟。
5.党员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篇五
——记致富带头人xxx
xxx,19xx年xx月出生,大专文化程度,200x年7月入党,200x年x月任xx县xx镇xx村党支部书记,是远近闻名的劳务带头人。
谈起xxx,在务工人员眼里,他是一位精通技术的项目经理、工程师。在流动党员眼里,他是一位思想政治素质高、善于做群众
工作的好书记。在家乡人眼里,他是一位带领群众,热心公益事业的致富能人。回想他走过的历程,有失败的教训,有成功的喜悦,然而更多的却是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艰难和辛酸。
教学之路,奠定基础
19xx年高中毕业后,夏学元在家乡当上了一名民办教师,并且在教师岗位上一干就是7年。当看到自己教出去的学生一个个又拿起了羊鞭,驶起了毛驴车,仍在温饱线上挣扎时,他感到十分痛心。立志要闯出一条路,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19xx年,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辞去民办教师的职业。当时,他看到个体工商业大有“钱途”,他就把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放在发展个体工商业上,在乡集市上开了一家五金小卖部,因为善于经营并且靠诚实守信的经商原则,几年下来,也小有所成,有了一部分积蓄。19xx年春,刚刚脱贫的他,不忘为家乡建设尽上自己的微薄之力,为他曾任教过的村小学慷慨捐款2000元。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捐资助学,造福桑梓”的奖牌。这次嘉奖,给了xxx很大的鼓舞,更加坚定了他创业的决心。
外出务工,立志创业
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经济工作的难点。破解这道难题,最快捷的途径就是搞劳务输出。19xx年,xxx经营小五金已有8年之久,多年的诚信经营给他带来了颇为可观的收入,除去救济捐赠,还有了20万元的积蓄。这个数字,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已足够了。但xxx并不这么想,当他看到大部分群众的生活依然捉襟见肘,毅然于1994年变卖了所有家当。在一个乍暧还寒的春日,联合了家乡十几名弟兄,背起行囊,打破了故土难离,穷乡难舍的旧观念,告别了祖祖辈辈生存的故土,外出打工创世界。先后承揽了xx、xxxx几项铁路零星工程,由于缺乏经验,不但没赚上钱,还把多年的积蓄也搭进去了大半。但他没有气馁,并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而是经过了认真的反思后重整旗鼓,决心再战。
经过几年的拼搏,xxx也认识到,只有走出去干事创业,才有成功的可能。19xx年初,他东拼西凑了20万元钱,带领本村70多个弟兄踏上了前往xxx县开办石棉矿的征途。人们都说,外面的天更蓝,世界更精彩。而摆在他们眼前的只是缺氧的高原、无人的荒野和满天纷飞的石棉粉尘。风卷石头走,天上无飞鸟。南来北往的外来务工队伍,来了又走,走了又来,没有几个能留下来。尤其是他们落脚的xx沟x号山,平均海拔四千米,空气稀薄,寸草不生,方圆百里荒无人烟,人们只能凭借衣服的添减来判别四季。“风刮黄沙万丈高,山中积雪永不消,五黄六月穿皮袄,惹得江南人可笑”。这段顺口溜真实生动地记载了当时矿山的实际情况。但xxx带领的那支队伍硬是靠着艰苦拼搏的精神和顽强不屈的毅力生存了下来。xxx先后承包了多处开采工程,从修选棉机到换机器皮带、从更换齿轮到安装筛子他都干过,但他从没说过一声苦,叫过一声累,为以后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勤奋好学,精于管理
在施工队伍的成长中,使他逐渐认识到知识的贫乏,尤其是面对企业的管理和发展,知识更显得重要和宝贵。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由一个缺乏知识的人来领导企业,当时是不可想象的。多年来,除按时参加各类工程技术专业培训外,坚持自学建筑工程专业知识,还注重向专家及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努力做到边学边干,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业务水平。19xx年,为了竞争xxx沟乡企业公司回收矿一份320吨的合同,他没日没夜的策划可行性报告,精心组织人员编制竞标书,最终他们的努力赢得了主动权,赢得了第一单大生意。紧接着,他又承包了xxx沟企业公司回收矿,年出石棉达1100多吨,产值达到300多万元,他的事业驶入了茁壮成长的快车道。从这以后,他也从小打小闹发展到了规模经营,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同时也为自己带领更多的乡亲们外出务工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200x年,他承包了民主乡企业公司的主矿开采后,企业效益芝麻开花节节高。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增大,他始终坚持“以管理要效益,以信誉创市场”的经营理念,在企业内部建立了一整套科学规范的生产经营管理机制,并以自己踏踏实实的商务行为拓宽了市场。同时,他拿出钱着力改善了企业生产生活环境,为务工人员提供了可靠的工作、居住、饮食等条件,进一步激励了务工人员参与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了企业员工的劳务创收热情。至2006年底,他的企业已发展成为年产石棉1.8万吨的石棉大矿。
回乡创业,反哺家乡
他是个只有高中文化水平的大老粗,通过多年的企业经营管理,他深知:文化素质不高,会影响各项事业的发展。为了让孩子们接受更好的教育,他带头为xx中心小学捐款2万元,倡议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xx中
心小学的新建美化工程,共投资70万元建成了学校办公室7间,160平方米,教师4栋,1019平方米,绿化、硬化、美化校园830平方米,添置桌椅60张,配置电脑10台,增设幼儿教学班1个,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xx中心小学的教学环境。近年来,他们累计投入地方经济建设的资金达到
1600多万元。与此同时,他们还慷慨解囊,累计捐资300多万元,用于修路、修桥、修学校,建设村委会办公室,改善敬老院孤寡老人的居住和生活条件,扶贫帮困等公益事业。xxx同志回乡创业、投资办厂、支持公益事业建设等反哺家乡的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各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他富了不忘乡亲,不忘家乡建设。从2000年开始,他每年都从家乡组织300多名民工到自己的石棉矿打工挣钱,每年都有近300名家乡群众从他那里背回近300万元的收入,大大刺激了家乡群众致富创业的积极性,推动促进了家乡的经济发展。“一人富了不算富,带领大家一起富才是真的富”,这是xxx老板一直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通过几年的发展,村里大部分人富了,但是还有个别农户家庭因年老多病、缺少劳力和技术,生活捉襟见肘,非常困难,如何使这些群众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是他最揪心的一件事。于是他对全村贫困户情况进行了摸底,并分类排队,因人而异,或是提供联系打工场所,或是给予生活方面的救济,帮助他们脱贫致富。三社社员xxx、xxx哥俩,母亲双目失明,这个4口之家全靠父亲一人支撑,生活十分困难。哥两找不到事做,闲呆在家里,当他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把他带到他的石棉矿去打工,并安排他学技工,现在他们哥两已成了矿上小有名气的师傅了,每年收入3万多元,如今他们不仅娶上了媳妇,添置了摩托,并且盖了新房,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看到家乡来矿上务工的兄弟姐妹脸上绽放的笑容,看到家乡建设一年迈向一个新台阶,他带领群众致富的积极性更高了,劲头更足了。他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时刻在想,是党和政府培养指引和扶持我们走向了富裕之路,我们要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理应报效党,报效政府,回报社会”。这是夏学元副书记反哺家乡的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各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30年风雨历程,30年艰苦创业,xxx县xx石棉矿,在党组织的助推下,基地迅速扩大,规模不断扩张,发展步伐更加稳健,xxx也带出了一支在艰苦环境中能打硬仗、善打硬仗、异地脱贫致富的“铁军”。200x年x月x日,刚刚回乡的他,被xx村党员、群众一致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200x年x月x日,他又被山丹县委、县政府表彰为全县劳务输出先进工作者。接二连三的喜悦更激发了他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信心和决心。他将深怀对家乡的眷恋和对家乡人民的无限深情,以带领更多的家乡群众致富创业为己任,继续实践他的先锋之路。
6.带头致富材料 篇六
李添林,男,1969年出生,初中文化,湟中县鲁沙尔镇徐家寨村人,中国共产党员,1998年在本村创办了粉条加工厂,目前该厂属于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经营模式。李添林是土生土长的徐家寨人,对于本村的气候特点,他十分的了解,徐家寨是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特征,平均海拔3000米,高寒缺氧,气候干燥,主要地貌特征是山区多,平原少,由于地处高海拔地区,气候凉爽,雨热同季,紫外线照射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在这种气候条件下,非常适合马铃薯作物的生长,他从小就知道我村是我省马铃薯主产区之一,也是世界公认的马铃薯种植事宜区,种植面积仅次于小麦、油菜、位居第三,生产的马铃薯具有干物质含量高、单产高及绿色无污染的特点。
马铃薯作为人们传统的食物,是李添林再熟悉不过的,长期以来以马铃薯为中国西北部地区,特别是我省农民赖以生存的主食。在逐渐的学习中,他更加的了解到,马铃薯的大规模生产在省委、省政府、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顺利的跨越了第一个发展周期,农民受益,农村经济日渐繁荣,这一产业已带动了全县农业的整体推近。因此,大力发展马铃薯种植以及马铃薯产品加工有着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
在1998年,李添林在进行了仔细的市场调查和周密的前
期安排后,终于在本村成了徐家寨粉条加工厂,谁也没有想到,在李添林的带领下,这天天都吃的洋芋蛋子,竟然让大家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在党的十七届三种全会召开后,李添林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领会会议精神,决定扩大规模生产、更新设备,为本县及周边各村的马铃薯、蚕豆、豌豆等农作物的销售拓宽渠道,为众农户的种植业和养殖业打下坚定的基础。粉条加工的事业也是热火朝天的进行着,李添林不仅看到了这些同时他又开始琢磨如何利用做完粉条后剩余的马铃薯渣,最终在进行了多方的咨询研究和专家建议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帮助下,李添林又开办小型煤厂、有机肥厂,对这些废料进行再利用,这一举动又为城乡群众的燃料,和种植业提供了大的方便。
2009年,由于设备老化,李添林有积极多方申请国家专项投资200万元,并自筹420万元,更新了设备,聘请了技术顾问8名,解决本村劳动力50名以上。
7.农村里的创业致富带头人 篇七
2005年, 当时做肉牛贩运的周广鑫, 在走南闯北中看好了山羊买卖, 于是他暗中留意, 偷学起别人养羊门道。随后, 周广鑫与弟弟和姐夫一合计, 决定自己养羊。当年, 他们筹资10万元, 在村里建起了第一个150平方米的羊圈, 养殖了一百多只白山羊。
2006年, 白山羊的行情特别好, 周广鑫眼看着自己去年养的山羊即将出售变钱。但是意外来了, 山羊开始发病, 不久就死了30多只。随之而来的是, 到年底因为管理疏忽山羊又被盗了20来只。这一年他们损失惨重, 销售后这一合计, 盖圈、购羊和饲养等成本, 还倒欠了别人3万元钱, 这时弟弟和姐夫都要求退股。没办法周广鑫只好接手单干。一开始周广鑫不知所措, 一年下来辛辛苦苦没赚一分钱, 还倒亏。亲戚朋友都劝他放弃, 这让周广鑫更加烦闷。跑到当年贩运的朋友老赵家诉苦, 老赵讲起了近几年山羊的市场是不错, 但本地山羊饲养技术高, 规模管理难度大, 有很多朋友养殖本地羊也失败了。周广鑫还从老赵的口中又得知现在发展黑山羊很好, 自己也想到养殖本地羊主要是因为抗病性不强、由于近亲的血统的关系, 土羊难养, 必须选育好的品种, 这才是规模养殖成功的关键。几天来周广鑫又走访了几大市场, 发现黑山羊比土羊好卖, 而且价格还高, 这又刺激了周广鑫对黑山羊养殖的激情。
2007年初周广鑫打听到了湖南常德这边的伟艳黑山羊品种不错, 抗病以及生长都比较理想, 又快马加鞭的来到常德了解情况, 这边的饲养员听了他的经历后告诉他很多饲养方面的经验, 同时也交流了不少在饲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这让周广鑫又赫然开阔。也发现了自己在养殖中的很多不足。回去后周广鑫整理了思绪, 自己重新振作起来, 准备大干一番事业。
2007年中, 周广鑫又找到老赵、老王等几位老友借了6万元, 来到常德引进了100头黑山羊, 引种回来后, 周广鑫通过自己掌握的养殖技术以及引种基地的指导, 把黑山羊管理得顺顺当当的, 羊儿一天天的长大, 羊群也在不断壮大, 周广鑫这才发现养殖的选种也特别关键。
一年后, 周广鑫的羊群由原先的一百只已经发展到四百多只, 规模养殖的成功也引来不少市场求购商, 都纷纷订购商品羊, 周广鑫把自己育肥的商品羊进行了处理, 但货源还是远远不能满足商贩的需求, 有些连预定金都交了, 但迟迟没货, 周广鑫看在眼力, 有喜又忧。这时好友老赵和老王找到他, 说要入股。正是赶上市场紧缺, 周广鑫也答应了老友的要求, 把一部分种羊转让给两位老友来发展。不到一年老赵和老王的第一批商品羊也开始出栏。周广鑫看到老友也尝到了黑山羊养殖的甜头, 自己和朋友都富了, 也不忘父老。
2009年, 经过繁殖发展, 周广鑫留下了200头种羊, 并发放给他周边10余户来养殖, 09年底10户繁育的羊都开始出栏, 每户都纯赚两万元, 乡亲们养殖黑山羊赚钱的事儿一传十, 十传百, 外地务工的乡亲们都知道了, 也要商量周广鑫入伙。周广鑫并没有拒绝, 他说:大伙都回来做, 这样我们就有更多的商品羊满足市场, 也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
2010年, 务工回来的的乡亲们也开始饲养黑山羊, 周广鑫也便成了当地的养殖专家, 每天村庄来回往返几十趟, 为农户做技术指导。不管多晚只要一来电话, 他都立马赶过去进行处理。功夫不费有心人, 春节前发展的1000多头商品羊也进入了市场了, 乡亲们也都拿到了自己丰厚的劳动成果, 乐得笑开了花。
这些年来, 周广鑫也积累了不少经验, 乡亲们也掌握了饲养技术, 如今乡亲们把羊养得膘强体壮, 羊的数量多了, 羊的粪便也多了, 羊粪该如何处理呢?现在, 周广鑫又乐呵呵的跟乡亲们开始商量起做立体养殖的计划, 周广鑫说到村里有很多闲置了的鱼塘, 他设想把羊圈建在鱼塘上, 这样羊粪就可以充分利用起来养鱼。这就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 大伙听了周广鑫的想法后心情又开始火热起来。
8.水产养殖致富带头人 篇八
自担任黄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以来,他带领全村党员群众真抓实干,诚心实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大胆创新,使黄堰村这个只有2300人的落后农业小村,发展成了以甲鱼养殖为主的特种水产养殖示范村。
解难题 办实事 乐民
“让群众尽快富裕起来,过上幸福的生活,是我最大的心愿。”这是冯厚何同志经常说的一句话。2008上任伊始,他大刀阔斧大力改造村容,千方百计改善群众的生活环境,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为改善全村交通落后面貌,他带领村支部一班人多方协调和筹措资金,修通了黄堰村至平寨村水泥路120厘米,打通了泉河乡北部大循环。平整和硬化村组道路350厘米,路旁全部绿化植树,美化了生态环境。新建了村级组织活动室,配齐了办公用品;利用原村小教室改建敬老院,解决了全村五保老人居住问题。紧紧抓住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的大好时机,引导农村积极参加新农保,全村已参保1156人,有262人领取了养老金。
抓经济 谋发展 富民心
为了大力调整种植结构,在自己创办银河生态养殖有限公司的基础上,他带领全村党员、群众广辟增收渠道,成立了固始黄堰龟鳖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实行统一进苗、统一饲料、统一防治、统一管理、统一质量标准。所有社员可用他公司注册的“泉河皇宴”商标出售产品,初步形成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格局。
同时他借助土地流转的东风,让无力独自搞养殖的农户用“以田入股”和“以塘入股”的方式加入到合作社中来,农户除可以坐家享受分红外,还可以到养殖场干活领工资。目前加入合作社农户有200多家,覆盖人员1000多人,流转土地占全村60%,人均收入提高近300元。冯厚何准备下一步通过拉长产业链条,走规模化、专业化、生态化之路,把黄堰村办成风光旅游、特色餐饮、度假休闲的新景点,进而带动全村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他硬是带着大伙儿闯了风风雨雨,抢占了甲鱼市场的先机,产品远销北京、郑州、合肥、武汉、上海等大城市,群众的腰包鼓了,村集体的积累多了,党员干部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胆识也得到了提高。
强管理 树新风 育民心
工作上将全村党员分成三个小组,即龟鳖养殖专业合作社党小组、经纪人党小组、劳动力转移党小组,分别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他和班子成员带头廉洁自律,要求党员和群众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他入户走访、了解民情、关心群众;大事小情他总是集思广益,民主协商,不搞一言堂。
面对成绩,他没有沾沾自喜。近期,他和村两委班子研究将对全村土地进行流转,扩大甲鱼养殖规模。一心为民,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老百姓谋幸福,他是科学发展观的践行者,是黄堰村民的贴心人。
如今,他带领黄堰村两委一班人,怀揣“实在为本、永续辉煌”的信念,正前进在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道路上,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描绘着黄堰村新的美好蓝图。黄堰村的村民们更相信在他的带领下,会在小康大道上稳步快行,成为富裕和谐的新农村。
9.农村十大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篇九
长。
生产责任制到户,大多数农民都把眼睛盯在好田好地上,而却把眼睛盯到了运输行业和加工行业上。他买来拖拉机、磨面机、碾米机,搞起了运输、加工,成为了村一个“不安分”的农民。其结果是,的田丰地丰,粮食有余,经济宽裕,被成都军区评(来源:好范文 http:///)为“民兵退伍军人成长致富先锋”。,方圆54.6平方公里,人均占有土地26.5亩。1994——1995年,县在南伞镇筹建南伞糖厂,这是当地农民种蔗致富的大好机遇。但很多农民不理解、不支持,县里派出一批又网一批的工作组到南伞镇组织发动种植甘蔗,农民不愿意种。省委“村建”工作队从省甘科所请来专家教授讲课,很多农民不愿意去听。不同,他不仅去听了,而且行动了。他根据省甘科所专家教授传授的经验在自家的地里试种了8亩,亩产达6吨多。他被中共县委、政府评为“县甘蔗种植先进个人”,被云南省人民政府评为“1995云南省工人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积极分子”。随后,他种植的甘蔗发展到了150多亩,村种植的甘蔗也发展到了25000多亩。
只有小学文化,但他致富不忘教育。1998年,完小想修建学校的活动场地,但苦于没有资金。知道后,请来技术工,找来10吨水泥,发动群众凑石料、投义务工,最后建成了700多平方米的水泥地面,建成了4个总长为60多米的花台。,完小计划建设一个标准篮球场,经过向上级反映,上级拨给资金1万元,但还缺1万元。再次发动群众集资1万元。,完小要建盖教学楼,资金紧缺,地基无法平整。知道后,把自家在外做工程的推土机开回来,帮助学校平整地基,使学校教学楼建设如期开工。然后,他动员社会各界向完小捐资助学,仅砖厂老板他就动员向学校捐砖2万块,折合人民币6000多元,保证了完小教学楼工程如期交付使用。
10.发展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范文 篇十
发展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我**,男,1939年8月出生于一个贫农教师家庭,现年75岁,1957年被推选**农村合作社治安主任,1958年开始大跃进运动,由于工作积极肯干,1959年被任命谢家冲生产作业组组长,兼任第八中队队长,同年被推选为**村村大队长,评选为**县劳动模范,同年12月被组织吸收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在党中央毛主席对农村工作的一封信,关于农村要实行农业八字宪法,水肥土种、因地制宜、合理密植的方针的指引下,农村获得了丰收,1960年如期转正为正式中国共产党员,在我小小年纪,在党的培养教育下使我更加有了信心。1961年,在党的方针政策英明指导下,要实行十条政策,开办了公共大食堂,社员个个喜笑颜开,将集体的零星土地分给社员,在巩固集体经济的同时,私人的多种经营获得了丰收,过上了好日子。
一直坚持到1964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将**、石上、谢家冲三个生产队合并为一个生产队,在全体社员的齐心努力的时候,一个富队带动两个穷队,平整土地,修好水渠,排好地下水。获得了喜人的成绩。变为一个大富队,1965年被任命为三丰生产队大队长,通过几年的努力,加之国务院重点以粮钢,发展多种经营生产,争取了做到队队有余粮,为国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文化大革命时期,抓革命促生产,因为我个人没有文化水平,我只知道抓生产,做到队队有养猪场,房屋前后有风景林,通过组织安排,要到弱队三队蹲点,三年的努力发动群众,三年还掉每人借粮420斤,同时吃上每人600斤的水平,当时属于一个奇迹。社员干劲十足,将分成6个生产组,粮食亩产超过吨粮关,全村粮食单产第一,增产幅度第一,被人民公社调往江背大队,大石塘生产队蹲点,连续两年获得了粮食大丰收,多次被河田人民公社的表扬和鼓励。
70年代末继续任三丰大队大队长,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指引下,传达会议精神,1982年,将全村的田土山林分给各农户,开始了农村生产责任制,在每一年的完善基础上,在当时农民不能掌握技术的环节情况时,每天三朝广播会,传达技术,及时下队指导生产,全面发展多种经营生产,荒山造林,覆盖率达到95%,直到了今天农村发生了翻天地的变化,自己富了农民都富了。
1985年,我们石上组只有380多税收面积粮食达到79多万斤,1986年,因年老退休养家,因我热爱共产党,拥护共产党,受党的教育和培养几十年,党的政策好,开始坐不住了闲不住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选择了养猪,经常保持存栏猪1800余头,自己富了,从来没有忘记集体的利益,邻里的利益,集体硬化水泥路捐献5000元,自己硬化水泥路500米,收益户5户,他们送3000元一户我都拒绝了。
11.金桔果园走出的带头致富好支书 篇十一
赖玉梅,广西桂林市阳朔县白沙镇蕉芭林村委坪岭村人,200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该同志是区、市、县种养能手,2011年当选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基层一线党代表,近五年来先后被评为自治区和桂林市“劳动模范”,荣获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自治区“十佳特色农业种植大户”、桂林市“创先争优‘十佳’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称号,2015年得到国务院副总理汪洋的亲切接见。2016年7月,被自治区党委评为全区优秀共产党员。
坚定理想信念
争当时代先锋
赖玉梅一直模范带头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2014年村“两委”换届工作中,高票当选为该村党支部书记。只有初中文化的她,常常利用空闲时间阅读党报党刊,随时拿个小本子做笔记。注重学习党的农村会议精神、惠农政策及与村民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无论在村民大会上,还是平时处理村民矛盾时,她都能学以致用,正确处理各类问题,将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让每个村民心服口服。充分利用各种会议、远程教育网络等,以集中培训、远程教育、基地现场培训等形式,组织党员学习,与党员交流谈心,切实加强党员在政治理论、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经过她的不懈努力,如今该村党组织凝聚力强,做到小纠纷不出村,中大纠纷不出镇,不断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蕉芭林村党支部首创的“十户联防”、“零上访、零毒品、零发案、零邪教、零犯罪和矛盾纠纷零出村”的“六个零”做法已成为了全县平安党建的经验之一并得到推广。
发展特色产业
带领群众致富
赖玉梅常说,“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一名山区党员,赖玉梅致富不忘记山区群众,在蕉芭林金桔生产基地成立了桂珠金桔专业合作社,实施“协会+基地+农户”的经营理念,实行 “四统一”规范化管理,以金桔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带动全村金桔种植业走向规模。大力推广金桔“三避”(避雨、避寒、避晒)技术;她结合市场对无公害产品的需求,广施农家肥,采用捕食螨、诱虫灯等生物技术,推广生态果园、节水灌溉等生态技术,从源头上控制高残留、高毒农药的使用,大大地提高了金桔的品质。她的果园成为全村的示范果园,带动周边近10000亩果园使用新技术。现在该园年收入达300万元以上。2015年11月4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到百里新村现代特色农业金桔(核心)示范区调研时,在桂珠金桔专业合作社亲切接见了赖玉梅及其家人。
在七仙峰生态茶园产业发展上,赖玉梅与家人依托阳朔的旅游业发展茶叶产业,走出了一条“种植—加工—包装—销售”的路子。“翠羽”牌系列茶叶远销东南亚诸国。依托果园和茶园,长期解决农村劳动力200多人就业,让当地有困难的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扩宽了他们的增收渠道,增加了村民的额外收入,让群众真正享受到实惠。如今她在各方力量支持下打造了全县的一个生态产业,把效益扩大化,用产业的发展来带动一方百姓致富,让百花齐放春满园。现在的蕉芭林村已是旧貌换新颜,起伏的丘陵上随处都是翠绿的金桔园,星罗棋布的村庄上一栋栋“金桔楼”拨地而起。
探索多条销路
助力大众创业
2015年,阳朔金桔一度遭遇“寒冬”,价格低迷,慌了果农,急了赖玉梅。幸好上天不负有心人,赖玉梅找到了一条现代营销之路,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网上交易、连锁销售和农民网店等方式打开金桔的销路。她通过与山凹凹实体网店合作,在网上大力宣传金桔的口感和绿色生产图片,并由专人负责网上的订单,一次次重诚信重品质的销售,赢得大量的回头客,为群众找到金桔销路,鼓励群众在家开金桔微商平台;同时,她还让阳朔的金桔走进了央视第7频道的《致富经》栏目,让更多的人了解金桔,熟知金桔的功效,激发了市场强大的购买力。当年春节后气温一直偏低,有利于金桔保鲜和延缓成熟,在枝头多挂了一两个月的金桔糖分更高、口感更好,再加上春节后时令水果种类偏少,刚好是错峰销售,金桔价格“翘尾”,终于打了一场“翻身仗”,批发价飙升至每公斤7元以上。赖玉梅带领群众走上了新“果农”的现代营销之路,增加了农民收入。
赖玉梅非常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她认为要彻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必须先从娃娃抓起,要致富靠人才,教育当先行。她总不忘学校里那些可爱又淳朴的小学生们,她平日里资助学生学习用品,谁家的孩子上学有困难了,她总会及时地给予帮助。她用真情暖人心,用爱心浇灌教育,现在从蕉芭林村走出的本科大学生就有42名。如今已有几位大学生毕业后,放弃都市的高薪工作,回到蕉芭林村创业致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大学生周汝鹏,回家后在赖玉梅的支持和帮助下创业成功,同时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群众服务。
果园创业十几载,回报真情果灿灿,顾业舍家亲儿泪,心装百姓无俱细。挥汗攻坚挑大梁,誓为家乡能致富,无愧党员真身份,山区群众好当家。尽管新“果农”致富之路上有很多艰辛,但这位优秀的山区女党员面对时代变迁的浪潮,巾帼不让须眉,抓住机遇,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舍小家,顾大家,弃安逸,战贫穷,转思想,一步步带领村民走上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致富之路。
12.带头致富材料 篇十二
不甘平凡, 争当致富能手
结婚后的李燕红原本以种田为生, 后来投资种植辣椒, 却因市场饱和, 辣椒供过于求, 亏了血本。面对困难她彷徨过、怨过自己命苦, 但最终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屈服, 而是更加坚定了另寻致富渠道的信心和决心。经过一番深思熟虑, 摸清市场行情后, 于1995年开始从事米干、米线加工营销。
创业伊始, 艰难无数。原先是用人工蒸米干, 1d蒸50kg, 挨家挨户地去卖, 年底获纯利1万多元。2006年, 再次增加资金投入, 购买了1台米干、米线机, 形成了流水型米干米线加工业。随着小城镇的迅速发展, 大量民工涌入, 又给她的事业发展带来了大好机遇。目前, 李燕红家的米干米线加工已增加到了600多kg, 成品米干米线增到1500kg, 由最先的人工操作扩大为流水型米干米线加工 (每天加工1~2t, 年收入6万元) , 内销普文, 外销思茅南岛河、曼歇坝等地, 销售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她的米线加工业年收入已达10多万元, 在全镇首屈一指。
积极探索, 拓宽致富渠道
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后, 李燕红并不满足于现状, 仍在积极思索着如何走新的发展路子。近年来, 随着茶叶、咖啡等经济作物效益的不断上升, 特别是景洪市市委“人均一亩优质茶”政策的提出与扶持, 茶叶、咖啡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销售前景可观。李燕红着眼长远, 早在2001年, 便着手推进发展绿色产业, 投入20万元资金, 开发了100亩的茶叶种植基地。2004年投产后, 雇有茶农11户40人, 年收入近10万元。成绩依然喜人, 但她有更强烈的发展愿望, 于是在投产的第二年便毫不犹豫又筹集20万元办起了茶叶加工厂, 招募员工10人, 自制茶叶, 包装绿色产品, 再统一销售, 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体系, 仅茶叶加工, 年收入就达3万余元。在管理、经营好100亩茶叶的同时, 李燕红又于2005年发展种植咖啡120亩, 固定资产进一步扩大。
经过一番艰难创业, 目前, 李燕红一家已拥有160多万元的固定资产, 年收入20多万元, 她本人也成为当地有名的“致富能手”, 也因此荣获市级科技示范户、省级“双学双比”女能手、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双学双比”女能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甘于奉献, 带领群众致富
李燕红创业成功后, 不是像有的专业户那样保守技术, 而是尽力动员、带领乡亲们一起依靠科学发家致富。在村里, 她自己当起了老师, 尽己所知、尽己所能, 传授致富经, 宣传先进思想, 使他们彻底摒弃脑中的小农意识, 大胆发展家庭经济。
为了更好地带动村民发家致富, 李燕红开始盘算起来, 并悟出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充分利用所在小镇傣家风情浓厚, 交通便利, 一镇连两城的区位优势, 带头积极发展“农家乐”, 以点带面, 带动村民群众发展致富。
心系群众, 当好群众“贴心人”
虽然获得了许多荣誉, 但李燕红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 反而觉得自己的责任更重了, 她给自己的定位是:做群众的“贴心人”。作为1名共产党员, 对群众的困难和疾苦, 她看在眼里, 记在心上, 并力所能及地为农民群众办实实在在的事。在村里, 谁家有困难, 首先想到的就是李燕红, 而李燕红对找上门寻求帮助的, 都热情接待, 都尽力支持。村民都说, 从李燕红身上不仅学会了致富经, 还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得到过李燕红帮助的人还有很多, 这些乡里乡亲说起她来就称赞, 个个对她充满敬意。
当前, 新农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之中, 村民们热情高涨, 正为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积极出谋划策。李燕红感同身受, 为这种浓烈的氛围所鼓舞, 她认为, 农村妇女是1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妇女的参与。于是她又寻思着找一个适当的时机, 组织和带领村组姐妹们外出考察, 到外地先进地区去学习、借鉴好的发展经验, 再将学习所得转化为实践成果, 与丈夫们一起出力, 更好地促进家乡的建设与发展。
13.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篇十三
1997年,35岁的在市水泥厂干业务员,因厂子经营不善,面临困境,要下岗一批工人,主动要求下岗,自愿为厂里分担困难。下岗不落志,再闯就业路。回到自己的家乡——市区街道烟墩岭村,当时村里有一个面积100亩的大茶园,决定公开招标承包,以价格高出四个竞争对手5000元而一举中标。中标后,面临着诸多困难。一是家庭压力,百亩茶园的重担全靠一人挑。二是资金压力大,承包费每年5.4万元,税金1万余元。三是茶叶销路难,既没关系又没门路。四是茶园管理、茶叶炒制是难读的两篇文章。这一连串的压力压的她透不过气来,她曾萌发过打退堂鼓的念头。关键时候,她丈夫的支持鼓舞了她,人生在世,如果没有敢闯敢干的精神,没有敢为人先的品质,什么事情都干不成。路是人走出来的。她坚定信心,背起铺盖,带着煎饼,吃住到了茶厂。为了5.4万元的承包费,她倾其所有,又东凑西借总算凑齐,并贷款6万元用来添置设备和用作流动资金。白天,茶园就是她的家,晚上茶园管理书籍成了她的伴,不懂就学,不会就问,经过勤学苦练,终于掌握了茶叶的生产与炒制及包装技艺。打品牌,抓质量,重信用。先后注册了“”、“凤眉”两大品牌,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在质量上狠下功夫,用良好的商业信誉,很快赢得了市场的认同。承包网头一年,“”、“凤眉”茶就名声在外,供不应求,茶叶质量与效益同步提高,1998年获纯收入8万余元。从下岗到再就业仅一年时间,就已初战告捷,但她没忘记和她一起下岗的姐妹们。在用工上,她立了一条规矩,只要是下岗职工,都优先使用。1998年,她聘用了下岗女工在茶园采茶的就有21人,1999年又安排下岗女工15人。只要下岗职工愿意到她这里来,茶场的大门对他们永远是敞开的。茶园的经营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茶叶生产质量,她经常走出去看,请进来教,把茶叶生产、炒制、包装精深水平学到家、用到手,永不满足现状。她说,只有这样,才能占领市场制高点。“绿色食品”、“无公害”,是茶场的新名词,茶场在街道办事处积极引荐和科学技术局的多次论证下,通过技术引导、资金扶持,建立起了市第一块无公害茶园示范基地。基地的茶产品在技术监督和食品卫生等部门的质量抽检中,各项理化指标全部达到国家标准。发个短信随意喷灌茶园,这在茶场,已不是梦想。茶场成功开发出茶园节水喷灌自动化控制系统,即将先进的自动化控制技术与适宜的灌溉技术相结合,根据土壤湿度,由手机发出信息,通过电脑下达到自动化控制系统发出指令,从而实现了自动喷灌。该系统的开发应用目前国内领先。使用该技术不仅能达到节水的目的,还可有效改善茶叶品质,增加经济效益,可使茶叶亩产增加30%,节水47.4%,每亩年省工3人,每亩年增收3430元。茶场通过不断吸收消化新技术,经济效益连年创新高,近几年纯收入达60万元。茶园成为全街道茶叶“样板园”,被列为区级“巾帼科技示范园”,成为市唯一一家“无公害茶园示范基地”。她本人在1998年还当选为市区六届政协委员,被区妇联授予“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带头致富材料】推荐阅读:
带头致富党员事迹材料07-07
农村青年带头致富事迹材料07-17
农村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07-21
党员致富带头人王怀07-22
致富带头人培训课程08-07
乡镇农民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07-15
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10-19
2005年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标兵)申报表10-09
企业下岗女工创业致富事迹材料10-18
山区农村致富项目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