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相册设计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

2024-10-16

电子相册设计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共12篇)

1.电子相册设计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 篇一

《智能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智能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是电子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和技术的发展,不足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实行课程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主要从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共同探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

电子产品设计 教学改革 任务驱动

一、课程教学改革依据及目标

《智能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的目标是使学生具备基于微控制器的产品设计开发、调试与维修的能力,具备常用功能模块电子线路的设计、焊接及调试能力,各类仪器仪表操作能力,数据与结果的分析处理以及设计工艺文档编写能力等。

经过近些年的教学实践,课程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企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电子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然而,通过大量实际有效的企业调研,我们也发现课程设置与教学方面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企业对毕业生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及时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满足企业与社会的需求。

二、教学内容改革

职业院校的各类技能大赛近几年开展的如火如荼。其中的“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项目与现代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用典型的工作任务方式呈现。因此,我们应当以职业技能大赛为风标,以企业岗位实际需要和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系统地组织课程的教学内容。因此,该门课程应尽可能多的选择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真题作为项目载体,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起到了训练学生,选拔优秀队员参加竞赛的目的。

为了更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开阔学生的视野,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包括学生自选自学项目、课堂精讲项目以及本地企业实际研发产品项目三项内容。下面分别予以说明。

1.学生自选项目。在教材及辅助教材中共涉及几十个大赛设计制作项目,例如液位控制器、智能安防狗、出租车计价器等。对于学生来说,有必要让他们接触尽可能多的实战项目,学习尽可能多的电路模块。在开课前,指导每个学生自选一个设计与制作项目。通过自学,理解项目涉及的主要技术。在每次课上安排2人解读自选项目的产品功能、电路设计原理,简要说明程序设计思路,利用课外业余时间完成该项目的全部设计制作内容。其他同学作为评委对他们的完成情况提出疑问和评价。这样,学生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学习和了解近几十个产品项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

2.课堂精讲项目。除了学生自学之外,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完成至少一个项目的完整设计制作过程,达到精讲的目的。这部分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市场上的智能产品种类繁多,五花八门。作为教学来说,应该选择兼顾典型性、普适性和应用性的产品作为授课载体。通过反复研讨,确定了既是市场实际产品,同时又是大赛项目的“自动烘手机”作为教学载体。课堂主要时间以“自动烘手机”项目为例,从系统原理分析、硬件电路设计、PCB制版、软件设计、综合调试、实物制作等各方面,深入学习,掌握智能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制作流程及关键技术。

3.本地企业实际研发产品。作为一个真实的产品开发项目,并不仅仅是电路设计、软件编程方面的内容,应该包括前期可行性论证、物料采购、调试检验、外壳设计、后期故障处理等多个方面。课程组联系了威海本地一家合作企业,以该企业的楼宇对讲系统项目为例,带领学生熟悉认识企业实际产品的研发流程及在设计与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该门课程共计86学时。其中,学生自选项目的分析占用10学时(30人*15分钟/人,共计450分钟),分散安排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首次课安排2学时的“智能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综述”,主要以PPT的形式讲解“最新电子产品展示”、“电子技术发展历程”、“电子产品设计与开发方法”、“企业电子产品开发”、“如何提高电子设计能力”等知识。学期末安排6课时的“企业实际产品概览”,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以公司实际产品为例,主要由企业工程师详细讲解产品研发流程,简单介绍电路设计、软件编程、故障调试、文档编写等方面的经常遇到的各类问题。其余课时全部用于“自动烘手机”项目的精讲。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通过在课内安排教学任务,课外组织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参加电子大赛,选拔优秀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形成了课内到课外,竞赛到科研,突出动手实践,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课程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下面以“系统调试与分析”教学单元为例予以分析。

1.提出任务。学生焊接完毕的电路板直接加载程序。如果不能正常工作,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单片机的智能电子产品,系统综合调试与分析的意义对于基于何在?如何快速有效地进行系统的调试与分析(教师以实物为例讲解,学生初步讨论)。

2.分析任务。对于基于单片机的应用系统,一般应先进行哪些基本方面的测试? 在单片机、模电等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自己曾遇到哪一些故障现象,是如何解决的(学生分组讨论,集中研讨)。

3.解决任务。针对完成的烘手机电路板,进行初步硬件调试。调试并实现烘手机的各项功能,如电源及充电电路,键盘及显示电路,红外感应检测电路,热释检测电路,风扇及加热电路。检查电路无误后,接通电源,测量分析电路的各项参数。

4.任务小结。各组汇报调试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学生交流心得,总结单片机应用系统硬件调试技巧。

四、结语

智能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坚持教、学、做一体化的思想,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平台,力争贴近企业生产实际,持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2.电子相册设计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 篇二

课程作为沟通个体与社会的桥梁, 其结构来自外部世界。就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而言, 课程有两个基本出发点, 即学科体系和工作体系。与前者相联系的课程旨在把个体导向学科体系, 培养学术型人才;与后者相联系的课程旨在把个体导向工作体系, 培养应用型人才。在学科体系中, 知识是附着于学科而存在的, 学科知识的结构取决于学科结构, 因而以学科知识为内容的学科课程结构取决于学科结构。在工作体系中, 工作知识是在工作实践中“生产”出来的, 其产生完全出于工作任务达成的需要, 附着于工作过程是其存在的基本形态。工作结构与学科结构之间的本质差别, 便形成了学术教育课程结构与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之间的本质差别, 从而决定了一体化课程应当是职业教育课程的主要模式。

一体化课程是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能人才培养规律, 根据国家职业标准, 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 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构建课程体系, 并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 按照工作过程和学习者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课程。一体化课程体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的特征。

一体化课程最终要落实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才能见到成效。所以, 在一体化课程体系实施层面, 教师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编写一体化教案。这里结合一个教案实例, 探讨对一体化课程及教案编制的理解和认识。

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中的若干问题

(一) 一体化课程的特点

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 标 课程定位与方向、课程内容与要求、教学过程与评价等都要突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尤其要结合各专业特点, 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各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 进一步突出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 要围绕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目标, 选择课程内容, 制定专业教学计划, 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更加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以学生为中心 构建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 突出学以致用, 在学习中体验工作的责任和经验, 在工作中学习知识和技能, 加快实现从学生到劳动者的角色转换。

(二) 一体化课程的关键问题

一体化课程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核心内容和手段。课程一体化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典型工作任务的提炼 典型工作任务是指一个职业的具体工作领域, 是具有完整工作过程的一类工作。一个职业一般由10~20个典型工作任务构成。典型工作任务是一体化课程框架确立的基础, 要通过实践专家访谈会来提炼。典型工作任务提炼工作流程见图1。

一体化课程框架的确立 一体化课程框架由相应等级的人才培养目标、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要求、一体化课程名称、专业技术学习内容、基准学时、实训学时、学习任务名称等构成。该框架来源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依据国家职业标准确定, 为制定一体化课程方案提供依据。确立一体化课程框架的工作流程见下页图2。

一体化课程方案的制定 一体化课程方案要依据一体化课程框架制定, 该环节主要描述专业基本信息、各等级培养目标, 规定每门一体化课程及参考学习任务的目标、内容及教学建议, 设置课程进度及学时分配, 设计各等级综合职业能力评价方案。一体化课程方案为课程资源建设和课程实施提供依据。一体化课程方案制定工作流程见下页图3。

(三) 一体化课程教案的编制与实施要点

一体化课程中所有指导性教学文件及教学环境最终要落实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才能见到真正成效。所以, 在一体化课程体系实施层面, 教师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编写一体化课程的教案。

撰写一体化课程的教案, 首先要明确教案编写的依据, 也就是分析该教案的学习任务所对应的一体化课程描述、学习任务设计方案、教学活动策划、学习工作站的设施设备状况以及师生学习基础等。其次要明确教案的组成要素, 如学习目标、学生情况分析、学材分析、学习重点及其化解方法、学习难点及其化解方法、资源准备、学习任务教学组织流程、考评方法与考评材料、教室布置图等。在此基础上, 撰写一份优质的一体化课程教案, 要重点编写好“学习目标”、“内容与过程”和“学习评价”三项内容。

学习目标设计 在编写学习目标时, 要注意以下五点: (1) 学习目标表述要使用输出性动词。相对于学生身份而言, 教师传授、灌输、给予的教学内容属于输入, 学生吸收转化为自己的理解、向外界表达的语言或表现出的行为属于输出。判断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往往不是看教师输入内容的多少, 而是看学生输出的语言或表现的行为是否达到学习目标。因此, 一般情况下学习目标的表述要求使用输出性动词。并且以学生为主语, 而不是以教师或教学内容为主语。例如, 在数控加工任务中, 其学习目标表述为:“学生能掌握零件的加工工艺”和“学生能制定零件的加工工艺”, 前者使用了输入性动词, 而后者使用了输出性动词。 (2) 学习目标表述是综合职业能力目标。一般情况下, 学习目标表述使用“行为+标准+结果”或“行为+条件+标准+结果”的形式, 能够将任务执行的组织形式和外部支撑条件表述完整, 可以判断学生是在什么环境下、什么条件下做什么事情, 达到什么结果。学生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也正是在这样的条件或标准指引下隐性培养。例如, “利用学习资料, 与小组成员合作制定加工工艺”这样的表述, 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表达和倾听能力。因此, 一般情况下学习目标要求表述成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 而不仅仅是专业能力目标。 (3) 学习目标表述要有层次。学习目标的层次分为再现、重组、迁移和应用四个层次。再现是指通过提示性的词语复述已学过的知识或技能;重组是指不仅要记住知识, 而且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已有经验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和整理;迁移是指把所学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运用到相类似的情境中解决相类似的问题;应用是指创造性地利用所学知识、技能和经验解决从未遇到过的问题。 (4) 学习目标表述要符合工作过程系统化原则。由于一个学习任务具有完整的工作过程, 所以, 在学习目标表述上也遵循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则。 (5) 学习目标表述要符合职业成长阶段。典型工作任务的提取是根据实践专家的职业成长历程分析取得的, 每一典型工作任务均对应实践专家职业成长的某一阶段。所以, 在分析学习目标时, 学习任务应根据学习阶段来安排。

内容与过程策划 编写一份一体化课程教案, 内容与过程的策划是重点环节。包含学习任务的教学组织流程、学习内容的分解处理、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教师的活动安排、评价点与资源配备等涉及教学组织方式和多种教学方法。教师在进行内容与过程策划时, 与该学习任务的目标要求、学生特征、学习工作站条件及教师本人的教学经验、教学风格有很大关系。同一教学任务由不同的教师担任, 其内容与过程的策划实施及取得的教学效果可能千差万别。有的教师积极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氛围, 为学生提供平等参与的学习机会, 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设置灵活的引导性问题, 为学生准备大量的学习资料或者提供便捷的资料获取途径,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学习效果明显。有的教师则对学习任务导向的教学任务无所适从, 不知道从何下手, 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一体化教案中, 学习任务的教学组织流程一般按照“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制定计划→作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价反馈”的工作过程进行策划, 或者按照该学习任务的实际工作过程划分为若干学习活动进行策划。在一体化教案中, “学习内容”的分解处理要充分结合本学习任务所包含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 与工作过程环环相扣。在一体化教案中, “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要尽量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学习评价设计 在一个学习任务的教案编写过程中, 学习评价的设计是判断学生学习任务完成成效的重要依据, 是检验学习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 它是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指挥棒。因此, 学习评价的内容指标和方式方法的设计显得尤其重要。根据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思想, 学习评价的内容指标也不仅仅设计成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是否达成, 还要关注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计划安排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等关键能力是否达成。同时, 教学组织形式也由团队协作或个人独立完成等多种方式组成。所以, 学习评价的方式方法可以设计为自评、组评、师评, 或者设计为课中评、课后评等。对于一门由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转化而来的一体化课程而言, 学生学习完成一门一体化课程之后, 从理论上讲应该具备完成企业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那么, 学生是否具备职业能力可按照“KOMET”职业能力模型进行考核。

工作页模式 工作页分教师工作页和学生工作页。教师工作页对每一学习任务的教学活动进行细致的策划, 指导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其内容包括学习环节、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课时分配等。学生工作页是用一系列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从接受学习任务开始到完成学习任务的指导性文件。其内容包括任务名称、工作情景描述、该学习任务的学习目标和课时、工作过程的各环节内容等。工作页为一体化课程教案编制和实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和简便的途径, 其目的和内容非常适合于一体化教学。为了更清晰地表述工作页的思想, 笔者简要介绍一体化课程教案的编写顺序: (1) 明确学习任务; (2) 收集资讯; (3) 制定工作计划; (4) 任务实施; (5) 展示与评价; (6) 检查与反馈。

实践证明, 一体化课程的实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也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新要求。

摘要: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实例, 探讨了一体化课程及其教案开发的几个关键问题和实施要点, 提出工作页模式是一体化教学教案编制的一条简便途径。

关键词: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典型工作任务,工作页

参考文献

[1]罗伯特·M·戴尔蒙德.课程与课程体系的设计和评价实用指南[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40-53.

[2]李木杰.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2:164-170.

[3]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65-70.

[4]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89-93.

[5]赵迪芳.中职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 2009 (3) .

[6]刘晓欢.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学习领域课程方案选编[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1:30–45.

3.电子相册设计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 篇三

关键词:电工电子技术 立体化教学 教学模式改革 实践教学

当前技工教育存在学生基础文化质量下降,在校学习时间短等问题。为了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培养造就高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有必要加大对课程教学改革的力度。电工电子技术是机械机电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电路知识、电机电气控制、低频电子线路以及数字电路等。本门课程实践性强。采用立体化教学模式,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型单一化,创新性不足

本门课程教学中,许多技工院校采用本科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讲述理论知识为主,但是本门课程理论知识抽象难懂,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比较差。

2.实践课应用性不强

本门课程大概安排了8~10个实验课。这些实验课教学目标主要是验证理论,即对所学理论知识加深印象与理解。缺乏与实际工作紧密相关的项目应用实践课,达不到培养和提高学生技能与实际操作动手能力的目标。

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1.不同教学环节采用不同教学方式

技工教育的目标是要求学生在掌握够用的理论知识基础上,重点提高技能与实践能力。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有限课时安排中,要求根据课程不同环节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

(1)电路部分。本门课程中电路部分理论性强,知识抽象难懂。为了让学生了解电路的核心概念、工作原理等,笔者在课堂中引入MULTISIM仿真软件,通过仿真软件的运行,对有关电路基本理论进行验证实验,有助于学生了解电压与电流分析方法。

(2)电机与电气控制部分。这一部分对技能操作的要求比较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为此,这一部分教学可以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基于工作任务学习有关理论知识以及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过程中,笔者建议这一部分教学应该尽量压缩理论课所占比重,安排更多实验实训课,通过精讲多练的方法,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

(3)低频线路与数字电路部分。这两部分的知识点较多,内容散乱,笔者建议采用项目教学法,安排低频线路与数字电路两大项目任务,在此基础上层层分解,通过任务驱动完成教学任务。比如低频线路部分,设计低频功率放大器项目时,不仅是着重于讲解理论部分,而是要关注其实用性。在数字钟设计中,将逻辑代数、组合逻辑电路以及时序逻辑电路设计问题集中到本项目设计中。

2.设计多层次、立体化实践教学改革

(1)分层次设计校内实践内容。分层次设计校内实践内容指的是将校内实训课安排为基础知识验证实验、综合实训两个层次。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电工电子技术有关基础知识,教师需要在实训课中安排基础知识验证实验课。通过验证实验课,使学生能够学会看电路图,学会设计安排电路图等,在训练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完成基本技术与技能训练之后,可以将这些单元实训内容整合起来,安排综合实训课,以提高和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比如在低频线路和数字电路部分,可以安排麦克风声音放大系统和数字电压表等实际电路组装与调试。在本门课程全部结束前一周的课程设计中,可以安排综合实训课,比如水厂冷却泵控制设计等,让学生独立完成课程设计任务。

(2)实践教学与考证、技能大赛、网络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应该根据维修电工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将有关电子电工技术知识融合实践教学中,即将中高级维修电工技能鉴定要求融入本门课程教学中,有助于提高学生考证通过率,又能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践应用。

教师应该选拔创新性强、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组织创新设计大赛、电路维修维护大赛以及数控机床操作大赛。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技能大赛,不仅能为学校和学生个体争得荣誉,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另外,教师还应该在校园网内建设电工电子技术精品课程网站,发布网络教学资源,辅以网络教学,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三、小结

实现技工院校培养目标,课程改革是关键所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实施了立体化教学模式,经过教学实践检验,从反馈的教学结果来看,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技能具有重要作用,深受学生好评。

参考文献:

[1]赵兵.刍议多层次立体化教学模式在电工电子教学中的构建[J].职业,2013(6).

[2]惠艳荔.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多模式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改革[J].电子制作,2013(11).

4.电子相册设计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 篇四

一、电子商务项目的内涵以及发展现状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对于人才的要求也有了新的定义,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能力,也要有实际运知识的实践能力,而电子商务学科就是融合了实践和理论的一门综合学科,要求的知识面非常的广泛,要求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建立有效的知识内化技能。在基础的理论学习阶段,学生要通过教师进行整体商务知识的学习,并且运用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集中的学科内容建构,建立起有效的知识网络,并且能对方方面面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学习和了解[1]。学生也要建立有效的感性认知,不能拘泥于死记硬背,要进行知识的深入了解和内化。而当学生进入到实践技能学习的过程中后,学生确实能有非常积极的学习态度,但是,若是两者之间的过渡时间过长,就会导致相应的学生原有理论知识遗忘的状态下进行实践操作,整体内容的运行结构会产生影响,也会对学生的操作效果产生掣肘,学生不能只是模仿性操作训练。知识和实践能力优化项目的断裂,导致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不佳,也就不能按照相应的教学结构和体系进行集中的验收。我国电子商务教学过程中,基础的教学内容不能实现有效的统筹管理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内容单一分割,甚至出现课程协调的问题,这些都需要相关教师进行集中的教学设计升级。

二、一体化教学结构模式分析

在实际的教学模式建立过程中,教师要集中运行一体化的教学结构,将一体化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并且要集中管理相应项目的实际运行机制,保证教学方法、教学结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组织形式建立和谐统一的统筹管理机制。基础的一体化教学结构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和实际训练内容进行有效的融合,并且保证整体融合结构的完整,以及基础知识的讲解和操练过程统一科学[2]。一体化教学并不是单一化的项目融合,是需要相关教学人员在实际的教学结构中运行有效的项目融合,教师要在学生技能提升的基础上,从实际的知识认知规律出发,打破传统陈旧的知识结构,建立更加学科化和系统化的实际教学模式,真正强化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和科学性,进一步将知识落实到实用以及适度的程度。另外,相关教学人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要保证理论和实践课的有效统一,真正形成具有一定连续性的项目学习机制,教师也要把专业知识提升以及专业技能升级作为整体课程融合项目的重点,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学习效率。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也要进行集中的升级,不仅要保证技能训练的中心地位,也要建立有效的知识运行模块,保证整体教学饥结构的有机统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集中担任专业知识的讲授教师以及专业技能训练的指导教师,才能对学生建立有效的统一评价和对应教学机制。教师要从原有的知识讲授和传递,转化为学生知识学习的引导者,利用必要的教学设计促进学生进行主动化的知识转化和处理。整体一体化教学模式中,要集中运行四个转变。其一,教师从理论型转变为综合型教师,对学生进行综合化的项目学习指导,保证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集中化的项目技能训练。其二,学生从参与者转变我主动者,教师要利用必要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从被动模仿的教学困境中走出来,真正建立主动化的自主学习意识。其三,教学基础组织形式由单一理论教室转变为计算机以及电子商务融合性实验室,真正从教学环境进行整体教学机制的转变。其四,教学基础设计要从理论知识的集中讲授转变为现代化技能训练技术,有效的促进学生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真正建立有效的学习机制。

三、电子商务专业一体化教学策略分析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集中建立一体化教学的分层模块,并且要保证基础的理论指导和实训指导项目的融合性管理。教师在讲授了相应的电子商务基础知识后,直接进行有效的实际操作,能对学生的知识内化能力进行迅速有效的验收,并且促进学生在实际技能训练和实践项目中进一步优化对于基础知识的认知。只有建立有效的学习设计,才能真正帮助学生从实践中分析理论,在理论中联系实践,集中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优化相应的经验积累,也保证了整体实践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另外,教师不仅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机制和教学设计,也要采取相应的科技手段和计算机处理结构,根据基本的实训内容和相应的实训结果,建立有效的实训操作项目[3]。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建立有效的自评和互评结构,建立有效的学习小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促进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配合教师的实际教学行为。只有保证学生建立有效的自主学习框架,就能利用相应的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进行整体学习内容的优化吸收,在建立小组学习的过程中,相应教师要保证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优化,只有保证基本学习模块的实效性,才能保证整体运行项目的有效推进。

结束语:

5.电子相册设计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 篇五

课程类型 专业课程

学 时 数 44 学 分 数 2.5 一,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是面向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机电一体化系统技术是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像机械工业渗透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综合性学科,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不尽提高和拓展了机电产品的性能和功能,而且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极大提高生产系统的工作质量.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开发的基础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是很有意义的.本课程是学生在学完技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之后的专业技术课程内容的综合应用,对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基础和专业知识,掌握以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为核心的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关键技术有着重要意义.(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

本大纲根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要求,本课程性质,跟踪现代机电一体化系统技术的发展编写.(三)大纲内容编写原则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使学生了解,掌握机电一体化的系统设计的基本知识,特点和方法;结合机电一体化共性的关键技术,对其各子系统的设计原理及设计方法进行系统的分析和介绍;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工程能力的训练和培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内涵及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四)实践环节

1.课程设计

(1)名称:机械手控制系统编程与操作

(2)主要内容与要求:利用PLC实现机械手控制功能的要求编写程序,安装调试实验台.按照本课程实验说明书要求完成,并通过实验验证程序的正确性.(3)学时分配:4(五)教学时数分配表

章节 序号

教 学 学 时 环 节 教学内容 讲 授 讨 论 见习实 验 其 它 小计 一 绪论 4 4 二

机械系统设计 6 6 三 传感器检测及其接口电路 8 8 四

控制电机及其选择计算 8 8 五

工业控制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 10 10 六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及应用举例 4 4 8 总 计 40 44(六)考核方法与要求

1.平时成绩与期终成绩:平时成绩占30%,包括出勤,课堂提问,讨论等;期终成绩占60%.2.试卷成绩与实践成绩:试卷成绩占60%,实践成绩占10%(实验报告5%,实验过程考核5%).3.综合考核成绩的计算:平时成绩20% 实践成绩占10% 试卷成绩占70%=100%.(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教材:

姜培刚等.《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1月.2.主要参考书:

李建勇.《机电一体化技术》.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王孙安.《机械电子工程》.科学出版社,2003年8月.郑堤.《机电一体化设计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10月.二,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 绪论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发展历史,内涵,应用和发展前景.2,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功能和要素.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定义

一,△机电一体化的内涵;

第二节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功能要素

一,△ ○机电一体化系统功能分析方法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成要素 第三节 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相关关键技术

第四节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目标与方法

一,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法

第二章 机械系统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机械系统数学建模方法.2,掌握机械传动系统的特征及设计方法.3,了解常用的传动系统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机械系统设计

一,△○ 机械系统建模方法 第二节 机械传动系统的特征

一,△机械传动装置的特征参数及相应的调整方法

第三节 机械传动装置

一, △ ○传动比的设计方法

第三章 传感器检测及及接口电路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常用参量检测的传感器原理;2.掌握检测传感器的接口电路原理以及相应的信号处理方法.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传感器

一,△○传感器性能指标的内涵 二,△传感器选择的原则

第二节 位移测量传感器 一,△大位移测量传感器的原理.第三节 速度,加速度传感器 一,△速度,加速度传感器测量原理

第四节 位置传感器 一,△位置测量原理.第五节 传感器前期信号处理 一,△○信号调理线路常用模块的原理

第六节 传感器接口技术 一,△○采样保持器原理及应用.第七节 传感器非线性补偿原理 一,△○软件补偿方法

第八节 数字滤波

一,△○随机误差的处理方法

第四章 控制电机及其选择计算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常用伺服电机的工作原理;2.掌握常用伺服电机的控制调节方法;3.掌握伺服电机的主要性能参数内涵及电机的选择方法.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步进电动机及其控制 一,步进电机的工作原理 二,△步进电机的性能参数 三,△○步进电机的控制方法

第二节 直流伺服电动机及其控制 一,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 二,△○直流电机的控制方法

第三节 交流伺服电动机 一,交流电机的工作原理 二,△○交流电机的控制方法

第四节 直线电动机 一,直线电机的工作原理

第五节 控制电机的选择和计算 一,△控制电机的选择.第五章 工业控制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常用的工业控制计算机种类 2.掌握各种工业计算机的区别;3.掌握各种信号接口原理.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工业控制计算机 一,常用控制计算机的种类 二,△○各种控制计算机的区别

第二节 计算机的接口技术

一,△○开关量及数字两的输入/输出接口电路;二,△○功率放大电路的原理

第三节 可编程控制器

一,PLC的原理及选择方法,外围电路设计的原则

第四节 数字控制器设计 一,△○数字控制器的设计方法.第五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及应用举例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要点

2.了解数控机床的设计过程及主要构成的设计方法.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要点 一,△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过程

第二节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应用举例

一,数控机床的设计过程及主要构成的设计方法 注:用“△”明确重点内容,用“○”明确难点;

6.电子相册设计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 篇六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涉及到的知识面较宽,在信息产业、航空航天以及军事国防等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而微电子学课程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技术性强、知识前沿性强以及实践性强的特点,这就给微电子学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育改革深化落实的背景下,如何改革、优化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微电子学课程教学至关重要。

1 微电子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训内容陈旧,课程设置失当

微电子学课程知识有着前沿性的特点,当前微电子学课程教学主要依赖教材,但微电子技术发展迅速,而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存在滞后性问题,使得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限制了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1.2 教学模式和方式落后

许多学校的微电子学教学仍然沿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文本教学为主,教学模式落后,方式单一,学生只能被动受教。微电子学课程内容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和方式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吸收[1]。

1.3 教学评价不科学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够为教学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能够促进教师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内容[2]。但就目前来看,当前微电子学课程教学评价还存在问题,过于注重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难以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微电子技术应用能力和相关设备的掌握情况,导致许多学生考前突击课本,并没有对微电子学知识真正地内化吸收。

2 微电子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探讨

2.1 完善教学内容,创新课程设置

在微电子技术领域,新技术和新产品层出不穷,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搜集微电子领域的前沿性知识,并结合理论知识,不断拓展和完善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具体分以下几个方面。

2.1.1 课题研究拓展完善知识

课题研究过程中涉及到众多综合性的知识,单纯凭借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很难做好课题研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集课题相关知识,广泛阅读资料,促进课题研究,以此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在“模拟集成电路设计”这一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涉及到MOS晶体管模型、电路设计、数字单元设计以及版图设计等计算机领域和电学领域的知识。在研究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微电子领域的知识,还掌握了计算机设计和电学领域的知识,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深化课题研究。

2.1.2 在小组合作中拓展知识

目前学科知识之间的交叉性不断凸显出来,学生单靠自己的力量往往难以完成一个课题研究,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实现知识拓展。

2.2 教学模式、方式的.更新和拓展

传统的微电子学课程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采用单一的文本教学方式,学生成为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难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微电子课程教学中应当积极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方式的拓展[4]。

2.2.1 兴趣教学法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兴趣教学法的应用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微电子学课程知识的兴趣,为课堂增添活力,从而深化教学效果。

第一,在微电子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微电子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各个领域都有重要应用,将实际问题引入教学中,能够促进学生对相关微电子学知识的内化和吸收。

第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让学生在课下完成知识掌握,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讨论,教师在课堂为学生答疑解惑,这就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微课视频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

2.2.2 實验教学改革

微电子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其以实验为基础,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

第一,应当创建虚拟实验仿真设计工作站,半导体器件以及集成电路等都可以在工作站中完成,例如可以采用Cadence来进行集成电路模拟房展实验,利用Silcaco进行仿真参数提取等,让学生在虚拟的实验仿真中实现微电子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技能的培养。

第二,应当增强课程实验内容的内在逻辑性。微电子学课程有着专业跨度大的特点,其涉及科学众多,教学过程十分复杂,这就要求合理地规划实验内容,以人才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以此来提升实验内容的内在逻辑性,提升微电子学课程实验教学的系统性,从而深化实验教学效果。

第三,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平台,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为学生的知识应用提供平台,例如三江学院微电子学课程教学就与江苏东光微电子公司、无锡友达电子公司等十六家单位展开了合作,为学生的实习和实践提供了平台,拓展了实验教学的渠道。

2.3 对教学评价的改革

传统的微电子学课程教学评价方式过于注重结果的评价,不利于学生反思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需要对微电子学课程教学评价进行改革,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第一,应当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综合评价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实验课等的情况,并与实验报告相结合。

第二,应当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采用实验研究和闭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更加全面也更加客观,不仅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同时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从而为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完善提供指导,促进了微电子学课程教学的动态发展,对于提升微电子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3 结语

综上所述,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微电子学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改革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总结和创新,适应微电子学技术的发展,适应学情。当前微电子学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该文结合实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方式以及教学评价等3个方面探讨了微电子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旨在为相关微电子学课程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刘培生,王金兰,蒋娟娟.“微电子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探析[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109-112.

[2]肖功利,杨宏艳,钟艳如.微电子学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22):64-65.

[3]孙肖林.微电子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大学生能力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3):157.

7.电子相册设计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 篇七

近年来, 我校对《电子产品工艺》这门课程的项目课程、工作任务驱动式课程等教、学、做一体式教学有了初步的研究和实践, 对该课程的理实一体化的具体课程设计进行了的探索, 积累了一些经验, 提出了理实一体化课程的课堂层面的设计, 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 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 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实践表明, 这种微观设计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有效的。

一、《电子产品工艺》理实一体化课程内涵

理实一体化通常是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基本内涵是:将理论、实验及实训等教学内容一体化设置;讲授、听课与实验、操作等教学形式一体化实施;教室、实验室与实训场地等教学条件一体化配置;知识、技能与素质等职业要求一体化训练;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 形象和抽象交错出现。由此形成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于一体的一体化课程模式。

《电子产品工艺》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 在教学内容设计上, 可以考虑以实践为主, 设计成多个教学单元, 每个教学单元中需要什么理论就学什么理论, 不必强调理论的系统性。把传统的教室搬到实训场地去。在有多种电子产品生产流水线的实训室中设有听课和讨论的地方。目前, 有许多学校有“三区一室”“四区一室”等多种形式的一体化教室。如果学校条件不允许的话, 我认为有“二区一室”也可以, 即有讲授区和实践区, 讨论可以就在讲授区中进行。

二、《电子产品工艺》理实一体化教案

教案是教师在授课前准备的教学方案, 有学习单元教案和1次课教案, 理实一体化课程应采用理实一体化教案。

1.教案编写要求

《电子产品工艺》理实一体化教案的设计要求有五点: (1) 教学内容分为多个教学单元或学习单元, 每一次教学应围绕着完成某一个学习单元进行设计, 教案设计应包括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两部分内容, 以实践操作为主线, 理论为实践服务, “用什么, 学什么”。 (2) 教案的设计必须包括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两个方面的内容。 (3) 教案设计应体现出具体教学内容与实施的具体活动方法和步骤, 设计教学过程中该“做什么”, “怎么做”和“什么时候做”等具体步骤。 (4) 教案内容上不要过于详尽, 形式上不要过于琐碎, 结构上不要过于程式化和封闭化。 (5) 在设计教案之前, 一般要认真备课, 重点把握三个环节:认真学习大纲, 钻研教材, 确定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认真备学生;认真备教法。

《电子产品工艺》理实一体化教案主要栏目填写要求如下:

(1) 教学目标

①有技能教学目标、知识教学目标和素质目标;②目标清楚明白、具体, 便于师生操作;③体现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鲜明特色;④体现知识、技能、情感、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电子产品工艺》的技能要求较高, 多个电子产品在设计制作过程中要求达到的技能、知识、素质都有所侧重和不同, 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培养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2) 教学步骤

①《电子产品工艺》课程是由通过多个电子产品的设计制作为载体学习单元组成的, 教学步骤任务有层次, 简单产品为载体的学习单元先做, 过程复杂、要求高的载体内容放在后面。理实教学过渡自然, 理实教学时间分配合理;②根据实际需要有些教学步骤中有小步骤设计, 小步骤设计完整, 时间分配合理;③教学步骤设计巧妙, 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和方法要运用上新颖独特,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 要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3) 教学方法

①要体现多种教学方法, 比如: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现场操作法等, 不同学习单元的相关步骤用不同的方法。②教学方法选择恰当。要依据学校的教学资源和学生实际情况设置每个学习单元及其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样, 一法为主, 多法配合, 优化组合;③运用教学手段得当。根据实际需要, 教具、学具、实训设施和设备选择得当。

三、《电子产品工艺》理实一体化课程的考核

《电子产品工艺》课程是由一个个学习单元或学习任务组成, 所以过程性考核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过程性考核, 则每个学习任务的完成质量得不到保证。主要以完成每个工作任务的质量作为考核内容, 应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三方面。教师应制订过程性考核标准, 即制定每一个学习任务的优秀、良好和及格标准。考核标准应向学生公开, 以激励学生去争取优秀。有了考核标准, 可以采取学生自我考核、相互考核或小组考核。让学生自己考核自己,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我考核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课程考核以实际操作考核为主, 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对每一个以电子产品为载体的学习任务, 要考核评价学生产品的设计、焊接、整机组装、工艺文件等多方面的效果, 还要纵向比较学生这个产品与上个产品, 进步明显的要体现在成绩上。在加强实践考试的同时也不能走向一个极端, 如果期末考试只有实践考核而没有理论考核, 导致学生不重视理论知识学习, 学生只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

《电子产品工艺》理实一体教学除了教学任务设计、教案设计、考核方式的改革还应该有理实一体教材的编写、学习指导书的编写等, 需要有一整套的教学、学习材料。

理实一体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 把理论和实践揉合在一起, 以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为主线, 理论“用什么, 讲什么”, 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为应用电子专业的学生适应今后的电子装接、调试、维修、质检等多个就业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课程改革是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之关键,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是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现象的重要教学手段, 本文就《电子产品工艺》这门课程, 从理实一体化的基本内涵, 教案编写到教学过程的实施和考核, 对该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法进行了的具体课程设计。

关键词:电子产品工艺,理实一体化,内涵,教案,考核

参考文献

[1]王卫平.电子产品制造工艺.高等教育出版社.

8.电子相册设计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 篇八

【摘 要】针对高职学生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各种不良现象,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开创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教学质量,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及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机械设计基础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046-02

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来说,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学生在此期间如果没有学好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将有可能出现弃学的现象,对其日后的学习和在从事相关机电类工作当中解决实际问题都将产生非常恶劣的影响。因此,教师非常有必要认真思考如何针对高职学生存在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浓厚、缺少良好的学习方法等普遍现象进行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从新课程导入、一体化教学、第二课堂建设、开放式教学四个方面来阐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实践创新的精神。

一、新课程导入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把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大都安排在入学后的第三个学期开课,在此之前的机电类专业课主要有机械制图与CAD及机械制造基础。学生在经历了一年的大学生涯后对大学生活和学习的热情在减退,还有较大部分学生在大学第一学年中由于种种原因,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并不理想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如果教师在此门学科的绪论中不作适当的引导,学生可能从一开始就觉得没有兴趣,之后再想让其改变观念就更难了。因此,笔者在绪论中是以提问的形式作为开头的。比如:了解自己日后的工作环境或工作内容吗?知道自己毕业后应具备哪些基本的技能吗?这个时期的学生开始关注毕业后的情形,这是可以提起他们兴趣和注意力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的展开把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作用及重要性讲解清楚,让学生自己去感受。

接着把本课程的授课方式与以往的不同之处告诉学生,这时要注意一定要有新意才能吸引住学生,比如:本课程的授课方式是将每个知识点的学习用实物模型加装配图的形式展示出来,先是理解图中每个零件的实物样式,然后讲零件的装配顺序与装配工艺要求,再接着讲机构的工作原理,最后是要求小组成员运用所学知识开展创新设计或改造设计,每一环节的学习都要求学生组成团队进行自主分析、参与、团队间进行竞赛,而且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还将学到CAXA三维实体设计软件的应用,同时学生可自带电脑进行创新设计,为配合大家的学习,在第二课堂还开展拆装设备比武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及三维设计大赛。

笔者这样的授课方式比传统的纯理论满堂灌更受学生的欢迎,比赛活动的开展也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育实践和教育心理学实验都表明,学习动机推动着学习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指向特定的学习活动。因此,为引导学生的学习由最初的兴趣到自主学习,教师一方面要注意正确引导与传授知识,使学生持续感受到学有所用的快乐感和成就感,另一方面还要注意与学生保持一种健康快乐的交流方式,参与学生的学习创作过程,师生之间处于一种平等的共同进步的状态。

二、一体化教学

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职教育,首先要培养的目标之一就是学生的谋生能力即有理论基础的操作技能。因此,教师讲课应不拘泥于在教室进行,也可以在实训中心或车间进行,有些内容转移到实训室内对着实物进行讲解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动手拆装或操作,这种直观的感受是在教室内用多媒体教学无法实现的。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高职学生毕业后更多的是成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技术能手和业务骨干,从事设计工作的相对较少,他们工作当中需要的是知识的运用而非设计。设计人员在完成设计任务时普遍的思维过程是从设备的输出件要完成的任务开始倒推至动力输入件,而其他工作人员在最先读图或看实物时更多的是从寻找动力输入件、物料输入端开始顺序延伸到设备的输出件。

因此,教学顺序设计为先到实训中心认识电动机、联轴器、平键、齿轮传动、带传动、轴、轴承、螺纹联接等,让学生在脑中建立起这些实物的模型、特征及功能,形成感性认识。而后再回到教室,根据实物模型、装配图来分析其中的构造原理,最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点进行相关内容的小范围设计。比如:讲解凸轮机构时以凸轮的作用、可实现的功能、各组成部件间的装配关系及结构上的关键点的学习为主,弱化凸轮轮廓曲线的求解。授课时先展示一凸轮夹紧机构,还让学生亲自推动手柄感受一下,然后再播放一段不同形状的凸轮工作的视频,给学生在脑中先形成一个感性认识,接着问学生哪个是输入件?哪个是输出件?让学生再看一遍视频,接着把视频中的机构装配图展示出来,学生组成小团队进行分组讨论如上问题,这时笔者通常会利用CAXA实体设计软件对各个零件进行3D建模,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物构造,然后由各团队分别讲述各个零件的装配顺序及动作原理,与此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运用CAXA实体设计软件即时拖动各个零件到相应的位置进行装配,这样学生会很容易理解或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接着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描述进行动画设计,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机构的工作原理。利用CAXA实体设计软件很好的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学习,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方式,学生通过此过程的描述极大增强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个人表达能力。最后再要求各团队分头完成一项改造设计任务,例如:请设计一个自动舂米机。已知条件:利用原有的手动式舂米装置进行改装,工作场所内只有电源。要求学生能绘制出一个完整的机构简图,这其中要包括动力输入装置、中间转换联接、输出装置等。经过这样的反复练习,学生在脑海中能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往的教学只讲凸轮机构自身,不提及相关的其他配套装置,这样会让学生很难理解接受,更谈不上做改造设计。在教学上由于有了最早的感性认识,学生即使还不懂得如何选择电动机,但是他们已经知道了电动机的动力输出后是要通过一个联轴器传递到减速装置,可选择的减速装置有:齿轮减速、带轮传动、链轮传动等,这些实际上就是一个装配工人、设备维护人员应该掌握的理论知识。至于电动机的参数应该如何选择,不清楚也没有多大的关系。在教学上更多的是先想办法让学生掌握这些基本知识,然后再考虑教授一些简单的具体设计。

三、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面对高职教育中课时一减再减的压力,如何保证学生学到的知识总量不减,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更好更令人满意是目前被大多数教师关注的问题。笔者是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作用来带动学生继续学习,以弥补课时不足。先是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走向机电市场、生产厂家,让学生们尽可能地广泛接触、认识各类机电产品,在头脑中形成感性认识。带领学生把在课堂上完成的创新设计进行模型创作评比,这种手与脑的结合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由系部牵头在全系内开展拆装设备比武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及三维设计大赛,形成了月月有比赛,以赛促学习的良好局面。这期间教师的参与非常重要,教师要真正参与学生的团队创作、比赛准备等具体工作中,给学生以恰当的指引和关怀,这样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及参与比赛的热情才不会减退,才能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发挥。

四、开放式教学

一方面可在有序管理的前提下对学生实行“开放式实训教学”,校内综合实训基地可接受学生课后应个人要求对部分设备机台、实验内容进行开放。要求学生先写申请、制订具体实验方案,经相关人员审批后,在实验管理人员的监管下进行相关作业,这样由学生自己制订方案,综合运用所学的机、电、液等专业知识独立作业,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大有好处。

另一方面充分利用CAXA三维实体设计软件辅助教学,笔者预先设计了大量的机械零件三维模型并形成元器件库,交给学生存贮在他们自己的电脑中,课堂创新设计环节允许学生用自带的电脑打开CAXA三维实体设计软件进行创作,学生可调用库中元件快速搭建模型,实现动画演示,各创作团队将设计结果进行评比,这种教学方法能极大满足学生求学心切的心理需求,从而提高学习兴趣。而且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人格上的平等性,不再是谁主谁次的地位。只有真正尊重学生,把学生当成一个成熟的、理性的社会个体来看待,充分相信学生有自觉管理、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的能力,才能形成良好的学风、和谐的学习氛围。

总之,面对高职学生生源差异性日渐增大,教学学时减少的环境,积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下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提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思路能更好地贴近学生日后的实践活动,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本身就体现了教师的创新精神,这为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创新做出了良好的表率作用。这同时对教师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能力的不断提高才能更好地开创新的教学局面,以满足社会日新月异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袁忠,耿文霞.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内容重构[J].职业技术教育,2011(2)

[2]龚厚仙.基于项目驱动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11(17)

[3]张锦明.对机械设计基础教材编写的思考与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0(8)

[4]马学友,廖建刚.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基金项目】2011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1JGB250)

【作者简介】刘 鹰(1972- ),女,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专任教师,中级职称,研究方向:机械类学科的高等职业教育,远红外发热器的创新性应用。

9.电子相册设计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 篇九

课程设计名称:电子商务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学分:1

课程设计时间: 第五学期课程设计年级:三年级

课程设计学时或周数: 一周课程设计专业:电子商务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任务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设计使学生应用所学面向过程的电子商务项目分析和设计的方法,进行电子商务项目的综合设计。要求学生根据《网络营销》所进行的电子商务策划案,进行相应项目的电子商务平台的综合设计,包括需求分析及系统设计,从而使学生掌握电子商务项目建设所涉及的内容及技术实现方法。使学生初步具体电子商务项目建设的综合设计的能力。

二、选题的原则及题目难度、深度、广度分析

选题根据学生在《网络营销》所进行的电子商务策划案,进行相应电子商务项目的技术方案书的撰写,有能力的同学进行相应的程序设计。

三、课程设计内容

1、系统分析

2、系统设计

3、具体内容:

一、项目概述

1、项目的背景材料

2、企业概况和组织结构

3、系统目标、规模、界限

二、需求分析

1、主要业务流程分析

2、用户功能需求分析

3、性能需要分析

三、系统设计的原则

四、系统总体设计

1、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2、系统架构设计(模式、系统平台)

3、网络平台设计(网络的拓朴图、各设备的选择)

4、应用系统设计(应用系统结构、主要应用流程设计、功能设计、代码设计、用户界面设计)

5、数据库设计(包括数据备份)

6、安全设计

五、系统的实施与维护

1、系统实施方式

2、实施计划

3、维护的内容及方式

四、课程设计时间进程表

系统分析:2天,系统设计:3天

五、课程设计成绩的评定方法及评分标准

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课程设计说明书的质量和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工作态度等综合打分。成绩评定实行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优秀者人数一般不得超过总人数的20%。不及格者不能得到相应的学分,需重新做课程设计,经指导教师考核及格后,方可取得相应学分。

10.电子相册设计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 篇十

课程设计名称:电子商务网站建设 课程设计学分: 1 课程设计时间:第六学期 课程设计年级: 3 课程设计学时或周数:1周(36学时)课程设计专业:电子商务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任务与要求

全面考查学生网站建设的能力,包括电子商务网站的规划与设计、网站软硬件平台的安装与配置、静态和动态页面的设计开发、Web数据库与访问技术等。特别要强化编写及调试ASP程序的能力。要求学生提交一个可运行的动态网站及网站说明书。

二、选题的原则及题目难度、深度、广度分析

1、网站选题有创意,符合社会需要;

2、页面具有鲜明的设计风格和良好的视觉效果;

3、具有后台管理系统,可动态管理前台页面。

三、课程设计内容

1、静态网页设计

2、动态网站建设

3、网站说明书

四、课程设计时间进程表

第1天完成网站创意与基本设计;第2、3、4天分工完成网站的详细设计及编程;第5天测试网站,编写网站说明书。

五、课程设计成绩的评定方法及评分标准

根据学生网站建设的质量和课程设计的工作态度等综合打分。成绩评定实行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不及格者不能得到相应的学分,需重新做课程设计,经指导教师考核及格后,方可取得相应学分。有关的考查相关材料(文字材料以及光盘)统一妥善保管。

拟稿(签名):

邵婷

核对(签名)林建宗

审批(签名):瞿友喜

2009年 10 月10 2009年 11 月 1 2009年 11 月 2 日

11.电子相册设计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 篇十一

根据社会对汽车类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情况,结合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各门课程的联系及知识点的分布情况,理顺教学内容和后续应用的关系,《汽车电工电子基础》定位为“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使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电工电子基础知识和能力。

一、《汽车电工电子基础》一体化的“教”和主动的“学”的辩证统一

1.一体化教学的优点

“一体化”的教学过程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授课不是从定义出发,而是以实际应用项目导入,使得教学做到一体化。“教”“学”“做”三者穿插进行,理论和实操相结合,并同步进行,不严格区分“理论课”“实验课”“讨论课”“习题课”,而是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一体化”教学所选择的实例项目和授课内容密切相关,实训可以看到明显直观的现象,并尽量和汽车应用建立联系,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体化”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2.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要使学生能自主学习,首先要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推动人们积极进行某种活动的重要内在心理因素。科学家经过研究证实:如果一个人对某件事情感兴趣,那么他能充分发挥自身80%以上的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开发智力、促进人格健全,使他们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教学是理论知识的填鸭式灌输,学生感到学习枯燥乏味,实践和理论脱节,学生也难以理解和掌握教师多讲授的知识。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师通过演示实际产品及排障诊断,结合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学习,使他们更有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3.《汽车电工电子基础》的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活动是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授知识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智能和塑造人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掌握各种基本元器件和基本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实际应用,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查阅资料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使他们具有热爱知识、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发现和开发的潜能,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形成积极良好的人生态度。这些都需要学生有兴趣地进行自主学习。

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1.理顺知识点,合理安排教学主线

一体化教学中,由于理论课不是连续地上,实训课也不可能分开进行,这给教学活动的安排带来不多不便。由于知识点比较分散,如果不合理组织教学,可能会造成这样一种结果:学生当时掌握了这个知识点,但过后很快就遗忘了,也就是说缺少了由点到面的过程。笔者认为,在首次上模块课时,有必要首先向学生讲清楚本模块的学习计划。比如“模拟电路”,该模块的内容从一个PN结始,主要内容不外乎是由PN结引申出来的二极管、三极管和晶闸管这三种元器件。教科过程中,要充分讲清楚它们的特点和应用实例,二极管由一个PN结构成,三极管由两个PN结背靠背(经过特殊工艺)构成,晶闸管由两个三极管构成。教师在进行具体知识点的一体化教学前,应该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纲”。这样纲举目张,同学们在学习时就站在了一个相对较为系统化的高度之上。当学生明白了接下来一个阶段所要学习的知识结构后,他们也会有针对性地做适当的课前预习,无论理论还是实操,都不至于完全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2.上好入门第一课

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的第一个导入点在于,教师对要讲的课程和要分析的内容所持的态度。学好电工电子对学习汽车电气检修等后续课程是很重要的。学生在学习模拟和数字电路时的疑惑大多是:学习这门课程有什么用?这和汽车检修有什么关系?教师需要在上第一次课时以举例、提问的方式说明电子在汽车上的应用。比如提出汽车的转向灯为什么会以一定的频率不停地亮灭,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出它实际上是受到一个定时电路控制的。教师用PPT演示这个电路后,向学生提问:“你们想知道它的工作原理吗?”“电喷发动机是怎样工作的?”“对ABS、SRS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概念了解多少?”汽车电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整车价值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学好汽车ECU对将来就业很有帮助,等等。如果第一堂课就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那么学好这个模块将会比较容易。

3.创设情境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恰当地创设情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增加对问题的理解,提高教学的效果。比如,一些同学也许是中学读文科的缘故,对于汽车ECU“输入+中央处理+输出”的模式总是理解不透彻。笔者在教学中以人们日常行为时大脑的运作过程作比来形象说明这一过程,人的五官相当于传感器,四肢相当于执行机构,外界的光信号经眼睛这个传感器接收并输入大脑,经分析判断,大脑再发出相应指令控制肢体动作……这个从控制论观点看待问题的情境归纳使同学们触类旁通,接下来对汽车上传感器和执行器最多的电控发动机的结构原理的认知就没那么难以接受了。

4.运用迁移规律,培养学生散发性思维,促进主动学习

迁移规律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习的目的不是把知识贮存于大脑之中,而是要最终化为能力,去解决不同情境下的问题,这要通过迁移来实现。相似的知识点越多,越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因此,教学中教师讲解新的学习内容时要尽量揭示它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关知识的相通之处,这样学生就能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主动学习新知识,这也有利于对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笔者讲解数字电路同或门时,二输入的同或门的逻辑表达式及化简结果如下所示:,当给出三输入的同或门,逻辑电路图的表达式,同学都认为这已经是不能再化简的最简表达式了,实际上仍然可以简化为。连接相应的电路,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点。运用迁移规律教学,不仅使学生轻而易举地掌握了逻辑化简的方法,而且有利于把数字电路知识化深为浅、化难为易。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迁移规律,促进学生散发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情趣,促进他们主动学习。

在一体化教学中,应该将知识点进一步细化。教师可以在各个小的点上下功夫设计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比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简单电路,并搭接调试这个电路(如组合逻辑电路设计),教师或学生演示电路故障,集体讨论分析故障的原因(如无触点闪光器电路、555时基电路)等。

《汽车电工电子基础》这门课程需要教师有积极的工作态度,为学生创造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用新颖、实用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又快又好地搞好教和学,有较强的业务水平,能用自己的“一桶水”换学生的“一杯水”,有较高的专业修养,能站在专业及就业的高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12.电子相册设计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 篇十二

一、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目前, 绝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是以专科层次为主, 其生源的录取分数线都比较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1.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理论知识抽象, 加上该课程一

般开设在第一学期, 学生刚进入大学, 对大学的教学特点还没有了解, 学习方法、观念还未转变, 不了解本课程与后续课程的基础和支撑作用, 对课程开设的重要性只停留在初步的表面了解, 没有感性认识;

2. 高职学生本来就基础理论知识差, 传统教学模式

基于课程体系的课堂讲授, 先讲理论, 再做实验, 后做综合实训;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高职学生是不适用的, 难度大的理论课学生听不进去, 实验实训不会动手, 更不会设计与制作, 学生普遍都有学不到东西的感觉, 对学习失去信心, 从而要求转专业的学生也多, 因此, 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课程教学时数少, 老师一般都是为了完成教学任

务, 赶时间、满堂灌的现象普遍存在, 学生没能及时消化吸收, 前后知识联贯, 学习效率较低;

4. 教材落后, 大多数教材都只是对本科教材的压

缩, 重视理论知识分析与公式推导, 没有很好地体现高职高专实用性实践性原则;由于存在着诸多的不足, 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就迫在眉睫, 因此, 提出了本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 并加以实践。

二、对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认识与理解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融‘教、学、做’为一体, 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指出了以“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作为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点内容。教、学、做都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要素。但是它们不是相提并论, 而是有主次之分, 其中, 做是核心, 教、学活动必须以做为载体和目标, 在做中教, 在做中学, 在教学中推动做, 在做的基础上, 实现教学做的有机统一。其特点是: (1) 在教学内容上,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内容合二为一进行模块化施教, 而不是在理论课授完后才进行实践; (2) 在教学方式上, 打破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界线, 采用在实训室边讲理论边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方式教学; (3) 在教学时间上, 打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人为的划分, 在时间安排上将理论与实践合二为一, 成为“一体化”课程, 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在时间上的结合; (4) 在教师队伍上, 授课教师都是既能进行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双师型”教师; (5) 在教材使用上, 理论课教材与实践教材构成一体; (6) 在教室使用上, 理论教室与实践车间构成一体。

三、以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重组和优化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体系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重要的入门课, 与后续课程联系紧密。它能提供电子基础知识有:半导体元器件原理、特性放大电路分析、计算;集成电路应用;基本振荡电路原理;功率放大电路基础;直流稳压电源应用等重要知识点。它也作为主要的基本技能培训课, 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例如常用元器件认识与测量;常用仪器使用;电子焊接技术;电路板制作技术;应用电路的安装、调试等技能等。另外作为多种岗位技能的基本要求, 电子产品制造业岗位中的插件工、拾焊工、电路板测试工、维修工、生产线管理、电路板印制、电子产品开发、元器件采购等都要有模拟电子技术的技能作为基础。还有在电子专业证书考核中起重要的作用。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直接会影响到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因此, 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以项目实训教学方式驱动教学。

1.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重组优化的思路。根据企业的

工作岗位对电子技术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要求, 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有机地揉合在一起, 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由若干个模块组成, 每个教学模块的内容组合成一个个教学项目, 这些项目基本涵盖该课程的确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先以一个单元或一个电路作为一个模块, 进行实验、测试和制作, 再从实践中提升理论。通过先做, 让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 再进行理论分析, 这样电子技术的理论和技能在实际操作中掌握, 有利于培养学生电子产品的开发能力。这种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紧密结合, 使教学时间和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 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充分体现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先进理念。

2.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情况。2008年,

在08电声班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率先开始试行“一体化教学”的教改模式, 把理论内容与实训内容整合成十二个教学项目, 分别为:万用表的使用、基本仪器设备使用、二极管、三极管的测量、基本放大电路的安装测试、分压式基本放大电路的安装测试、放大电路频率特性测试、负反馈放大电路实验、常用集成运放应用、RC正弦波振荡器制作、集成功放电路的安装调试、整流滤波电路实验、直流稳压电路制作等。除了其中理论考试和复习课外, 其他时间在实训室上课。理论知识以适度、够用为止, 对教材理论进行处理, 把教材重要知识点分散到十二个项目实训中, 项目实训教学具体步骤是: (1) 原理讲解和项目布置; (2) 操作演示 (或分组演示) ; (3) 技能训练 (完成实训内容) ; (4) 过程辅导; (5) 提交实训项目报告; (6) 定期考核。

3. 收获与整改措施。通过以任务驱动的形式、采用

“一体化教学”的教改模式, 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课程改期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在教学改革中, 取得较好的效果并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 主要收获有: (1) 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提高。主要是对仪器、工具的使用熟练了;对实用电路的安装和测量调试能力增强了;对常用元件的认识加深了;电子电路焊接技术得到了培训; (2) 学生对抽象理论加深了理解; (3)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不足之处提出整改措施, 主要从几个方面进行: (1) 加强技能训练和理论分析相结合, 尽量与企业岗位技能直接接轨; (2) 对实训项目进行优化调整, 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 选用实践性强的高职高专教材; (3) 实训内容能更好地涵盖重要知识点和技能; (4) 实训项目更能突出“实践性”和“职业性”; (5) 增设一套涵盖课程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强的综合性实训项目, 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训内容, 对其进行考核。“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实施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制作并使用挂图、幻灯、投影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边学边练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既增强了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 也提高了专业能力的培养, 获得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实施“一体化教学”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 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动手习惯, 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创作欲望, 给学生以创意想象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尽可能地进行自主、协作学习;另一方面教师结合实际应用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激活思维状态, 传授思维方法, 提高思维能力, 鼓励互相合作, 让学生通过教师介绍的方法和步骤进行自主探索, 进一步促成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和职业技能。同时, 实施“一体化教学”的首要条件是教师, 要求教师既有理论教学能力, 又具备实践指导能力, 能将各种知识、技能、技术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师”。这对长期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来说是一个机会, 更是一种挑战, 是一个教学双长的过程, 通过“一体化教学”改革, 教师的实践能力也得到大大提高。总而言之,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经过三年多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施, 教学资源、教学设备与配套设置基本完善, 毕业生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地方企业的需求。

摘要:根据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特点, 分析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探索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模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模拟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 (第2卷) [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1.

[2]黄炎培.黄炎培教育文集 (第3卷) [M].中华职业教育社, 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4.

[3]王志波.电工专业课“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培训, 2004, (10) .

上一篇: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村推广中的价值农科论文下一篇:矛盾的朝鲜同学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