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共8篇)
1.教育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篇一
www.jxjyedu.net
远程(网络)教育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那些变化?
远程(网络)教育教学强调了教学的主体,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远程(网络)教育能给教学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
一、教学环境多元化、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基于资源的学习环境基于资源的学习涉及到多种媒体资源的使用(书、杂志、报纸、多媒体、远程(网络)教育、社区以及人等),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源是构成学习环境的主体。基于资源的学习环境可以看作是由多种教和学的资源精心设置成的学习环境。这个环境包括四种类型的学习资源,即基础性资源、组织性资源、经验性资源和评价反馈资源。基于资源的学习环境支持学生使用广泛的学习资源来解决问题。在这种学习环境中,教学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授人以渔),而不仅仅是积累知识(授人以鱼)。基于资源的学习环境就是要学生学会在信息海洋中游泳的本领,也就是培养学生具备未来社会(数字化生存环境)所要求的信息读写能力。信息技术对教育手段和教育模式有着重要的影响,而远程(网络)教育教学是传统与远程(网络)教育的基础上萌生的一种教学手段。
二、多元化特性的良好学习环境,基于远程(网络)教育资源的教学模式设计远程(网络)教育资源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的一般体现为远程(网络)教育课程、远程(网络)教育课件和远程(网络)教育环境,它们是远程(网络)教育教学和远程(网络)教育学习得以进行的物质技术基础。远程(网络)教育应用于教育领域,给人们提供了大量便捷的学习
www.jxjyedu.net
机会、丰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使学习活动更加自主化、个性化,使教育的适应性大大加强。远程(网络)教育课程就是通过远程(网络)教育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远程(网络)教育教学支撑环境,其中远程(网络)教育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远程(网络)教育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远程(网络)教育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总而言之,远程(网络)教育课程要充分体现远程(网络)教育的这一特点,构建多媒体化的接近真实生活的自主、协作学习情境,能充分利用远程(网络)教育的资源开放性。
三、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基于资源的学习基于资源的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生以信息搜集者和翻译者的身份使用信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建构;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则是以学习的督促者和帮助者的身份出现的;学习结果是将“信息读写能力”养成为一种积极有效的学习能力。基于资源的学习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灵活性,即能适用于不同的学习风格和课程领域;二是自主性,指学生主动控制学习过程,通过积极参与各种主题任务研究来进行学习。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多媒体材料来学习并不等同于基于资源的学习,学生必须亲自通过问题解决的经验来完成主题任务。与教师控制的传授教学相比,这种学习模式将学习过程变成学习者个人的探索与发现过程。
2.教育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篇二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下发了《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教师[2006]2号),并联合启动实施“特岗计划”,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两基”攻坚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特岗计划”的实施有力地缓解了农村地区教师紧缺和结构性矛盾,促进了农村学校面貌的变化,受到各地的普遍欢迎。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师资力量,并有效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2009年继续实施“特岗计划”,并将实施范围扩大到中西部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家计划的名额将视各地实施国家“特岗计划”的情况以及是否实施地方“特岗计划”的情况进行分配。2009年,河北省开始实施特岗计划,实施特岗计划的这3年来,特岗教师到底给农村教育带来了哪些具体的影响,是否会给农村教育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等带来影响,能否带动农村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这些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1 教育观念的变化
长期以来,在农村的中小学校存在以下两种现象:一是学生只是教育这台大机器上的一个个等待按预定程序进行标准化加工的“零件”,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二是一些教师和学校为了应对应试教育,将升学率、达标数、分数作为教学追求的主要目标。
特岗教师刚刚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他们采用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校里,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必须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精神。他们应用素质教育观念: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应该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要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特岗教师懂得更的多先进教育思想,他们的到来能让农村教师了解到更多的现代教育观念和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农村教师的教育观念。调查表明:特岗教师到来以后,农村教师在教学中能有意识地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思考,并且不断地鼓励学生参与和表现;农村教师以前选同学回答问题时,经常选学习好的,现在他们也知道关注“差生”,评价一个学生也不再单一以学生成绩作为标准;同时,以前教学中经常用“你笨”等来批评学生,现在多用表扬的方式,学生不会某些问题的话,也会让其他同学帮助。特岗教师带来的先进的教育观念,带动了农村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以及教育行为的变化,这样更有利于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向上的调整,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2 教学方法的转变
长期以来,在农村的中小学校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式—教师讲学生听,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和合作,端坐与静听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方法,使得学生被动接受,这进一步导致学生厌学,课堂教学质量不高。教师在一节课中对学生有意义的提问少之又少,更别说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了。
特岗教师大部分都是师范毕业,在学校都开过相应的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的课程,对新课程所倡导的参与、自主、探究、合作等教学方法都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特岗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能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据调查,农村教师并不是不想采用其他的教学方法,只是不知如何采用,特岗教师的加入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现在农村教师已经开始尝试采用其他的教学方法。
案例1:合作学习
小学数学:《四则运算》。教学程序是先由教师授课,然后根据课前分组,每组4名学生在他们各自的小组中进行练习和互相学习,学会的可以给不会的讲解。最后所有的学生就四则运算内容参加测验。此时,不允许小组成员互相帮助。将小组成员的分数相加构成小组分数,达到一定标准的小组可以获得贴纸奖励。
案例2:探究学习
初中物理:影响电流做功的因素。教学程序是先由老师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猜测——可能与电压、电流、电阻、通电时间等因素有关,接下来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验设计电路,最后得出结论。
3 资源利用的变化
特岗教师走进农村学校以前,很多农村学校已有国家配置的电脑等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但被闲置的较多。特岗教师进入农村学校以后,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下载大量的图片、动画、视频资料,精心制作课件,这样农村教师认识到“很多知识以前讲得咽喉冒烟,学生也满头雾水,现在只用多媒体一演示,学生就豁然开朗,课件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多媒体教学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使学生见到了许多在课本上见不到的东西”,“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实现传统教学实现不了的情境、动画、实验等”。农村老师对多媒体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主动学习浏览网页、下载资源等计算机操作技能,主动学习制作课件,这样一大批农村教师学会了制作课件和使用多媒体,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这为农村教育注入了新的元素,提高了农村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了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
随着农远工程的普及,农村学校几乎都有丰富多彩、新鲜生动的远程教育资源——同步课堂、资源光盘、IP资源,其中包括经典课例、教学设计、教法讲座、互动电子课堂、小班教学、健身操、安全教育、教学素材等。其中有的适用于课堂教学、有的适用于教师学习、有的适用于课堂辅导、有的适于拓展知识。特岗教师的到来和对资源的使用让农村教师认识到了远程教育资源的优势,现在农村教师大多数都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农村教师通过学习资源中的经典课例,能学到到名师名家最优秀的授课艺术和经验,既能为学校节约资金,也为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不断提高了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
4 师生关系的转变
师道尊严—这种传统的权威型的师生关系是农村师生关系的典型写照。农村老教师经常告诉年轻教师的话是“这些学生可皮了,你不能对他们嬉皮笑脸,他们会爬上头的,你得对他们严肃点,最好让他们都怕你!”。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与教师的距离越来越远。
特岗教师年轻,有朝气,思想开放,易被学生接受,能很快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和谐的关系,可以让学生喜欢学习,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能让学生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通过对学生的调查显示:农村学生喜欢特岗教师的平易近人,能够主动和同学聊天,上课微笑。受特岗教师的影响,现在农村教师也正在逐渐和学生形成互相尊重、民主平等的融洽关系。
5 结论
特岗大学生到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学会给当地的教育发展带来很大的促进作用,他们带来了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课堂教学方法等,提高了农村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为了发挥特岗教师的教学优势,必须给特岗教师们提供必要的物质和精神保障,使其安心在农村工作,积极、努力、认真地从事教学工作。
摘要:特岗教师计划吸引了高素质人才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开辟了农村教师补充的新机制,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和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本文从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利用、师生关系四个方面,论述了特岗教师给农村教育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特岗教师,特岗计划,农村教育
参考文献
[1]禹建鲜.义务教育特岗教师应发挥的特殊作用[J].职业,2011(12).
3.生本教育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篇三
一、生本教育必将推动教育教学理念的大转变
教育的落后,说到底还是理念的落后,没有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引领,教育教学难于突破发展瓶颈,也难于逾越传统观念的桎梏。生本教育理论契合了新课改的核心精神和素质教育的战略要求,抓住了当前教改的关键问题,提出了以生为本的突破性见解,满足学生当前发展和终身发展需要,最终实现生命的提升。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理念,推动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的真实过渡,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不教而教”的教学观,不是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使其发挥得更高级、更相宜。“学生是天然的学习者,学生的潜能无限”“教学关系是老农和小苗之间的种长关系”的观点,高度认可学生的学习潜能,顺其自然,顺势而为,不拔高、不灌输、不包揽,水到渠成;有问题找学生,主张自己才是解决自身问题的专家,不强压、不越位、不替代,成熟成长。“牵牛上树,莫若驱牛向草”的方法,完全尊重学生的学习性向,解放了教师,发展了学生。“小立课程,大作功夫”“宽着期限,紧着课程”的要求,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也为实验的操作指明方向。
二、生本教学必将推动课堂教学质量的大提高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堂实效的高低直接左右着教学质量。生本课堂就是一种高效的课堂:作业前置,虽然是形式上的变动,却能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能动性,化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生本课堂的前提;小组合作、互帮互学、互竞互进,集体智慧深度挖掘,团队作用尽显无余,是生本课堂的关键;课堂展示、彼此质疑、相互探讨、思想碰撞,讲台成舞台、课堂变学堂,生成永远多于预设,精彩总是不期而遇,是生本课堂的中心;练习研评,扫除了题海战的阴霾,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锻炼了思维,提高了应试技能,是生本课堂的落脚点。生本课堂能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机结合,成功教育、赏识教育、情感教育完美呈现。
三、生本管理必将推动学校管理机制的大优化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学生的管理、育人的管理。在应试体制下,教师以师为本、以本为本、以考为本,满堂灌、注入式教学就是训练,学生就是考生,重分数、轻德育、学生无心向学。学校管理虽然精细化、全方位、全天候,但上课睡觉、逃学、早恋、网瘾、抽烟等现象得不到有效抑制,问题学生和学生的问题不断出现,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反复抓、抓反复,效果甚微。
生本教育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倡导学生自主管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学习管理、生活管理、纪律管理、卫生管理、活动管理等方面都由学生自己策划和规范;班主任是掌舵者、指挥官,轻松不轻视,放手不放纵,无论是班级管理还是宿舍管理,都能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人人抢事做。这里人人都是管理者,个个都是责任人。学生在自我管理中得到了锻炼,教育了自己,提升了自我,体验着成功的快意和成长的喜悦。生本管理从控制学生到放手学生,从他律转化为自律,提升了管理质效,优化了管理机制。
四、生本文化必将推动校园文化品位的大提升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软实力,也是核心竞争力,打造优质的校园文化,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是所有学校和校长的不懈追求。传统的教育教学以考为本,分数至上,许多课程为考试科目让路,课外时间被大量挤占,学生是考试机器,老师是苦行僧,学校崇尚的是苦教苦学的苦文化,师生透支着身心健康,学生负担重,教师压力大。
生本教育的不断实践,逐步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校园生本文化。生本实验学校生机蓬勃、内涵发展、学风纯正、校风优良;教师精神饱满、轻松幸福、乐教有为;学生身心健康、意气风发、灵动自信。学校打造的是乐教乐学的快乐文化,校园是教师的精神家园、学生学习的乐园,学生专注的不仅仅是课堂,还有带来无穷乐趣的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等课外活动。充满活力的校园生本文化不是一种作秀,而是教育本真的回归、教育生态的重建,校园生本文化浸润的不仅仅是人生的三年、六年,而是一辈子。
生本教育的实质是生命教育,内核是素质教育;生本教育的实施,推动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显著提高。实践证明,生本教育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催化剂,是教育欠发达地区和落后学校实现追赶跨越的强力推手。◆(作者单位:江西省会昌中学)
4.理财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篇四
人生有很多梦想,很多梦想的实现需要经济上的支撑,例如累积足够的退休基金以安享晚年,建立教育基金为子女的将来考虑,积累一定的资金购车买房,或者积累一笔资金用于到世界各地旅游,有些人还打算创立自己的事业,等等。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你进行财务规划,对收支进行合理的平衡。
理财规划的核心目的是平衡现在和未来的收支,使人的一生中的收入和支出基本平衡,不会因为某个时期缺乏收入而陷入放弃某项支出的“饥荒”。如果一个人在任何时期都有收入,而且在任何时候赚的钱都等于用的钱,那么就不需要去平衡收支间的差异,理财规划对这个人来说就不是必须的。可是实际上,人的一生中大约只有一半的时间有赚取收入的能力。假如一个人能活80岁,前基本是受父母抚养,是没有收入的;65岁以前则必须靠自己工作养活自己和家人;而退休后如果不依赖于子女,而此时又没有工作收入,那么靠什么来养老呢?如果你有理财意识,在65岁退休以前这长达47年的岁月中,每个月挤出200元,购买成长性好的投资品,假设年收益率为12%,那么,47年后会积累多少财富呢?是5453748 12元,接近550万,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这样的话,你就可以享受比较富裕的晚年生活了。
二、过更好的生活,提高生活品质
平衡一生的收支只是理财规划的基本目的。每个人都希望过好日子,而不仅只是满足由出生开始到死亡为止的基本生活需求。你是否想买一幢或者一套豪华舒适点的房子?是否想开辆黑色奔驰驰骋在空旷的马路上?你是否想在周末或节假日去豪华餐厅享受温馨浪漫的晚餐?是否想每年旅游一次?这些都是基本生活需求以外的奢侈想法,但并不是达不到的幻想。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是理财规划的另一个目的。
三、追求收入的增加和资产的增值
人们除了辛勤的工作获得回报之外,还可以通过投资理财使自己的资产增值,利用钱生钱的办法做到财富的迅速积累。
四、 抵御不测风险和灾害
古人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意料不到的问题,如生病、受伤、伤残、亲人死亡、天灾、失窃、失业等,这些都会使个人财产减少。在计划经济年代,国家通过福利政策,几乎承担了城市居民生老病死的一切费用,人们的住房、养老、教育、医疗、失业等费用负担很小。改革开放以后,居民开始越来越多地承担以上的费用和风险。为抵御这些不测与灾害,必须进行科学的理财规划,合理地安排收支,以求做到在遭遇不测与灾害时,有足够的财力支持,顺利渡过难关;在没有出现不测与灾害时,能够建立“风险基金”,并使之增值。
五、 提高信誉度
常言道:“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合理地计划资金的筹措与偿还,可以提升个人的信誉,增强个人资金筹措的能力。当然,科学地规划个人的财务也能保证自己的财务安全和自由,不至于使自己陷入财务危机。
六、 造福社会
5.《山海情》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篇五
《山海情》是一部脱贫攻坚剧,围绕西海固人民群众移民搬迁,克服困难,脱贫致富展开。故事中的种.种冲突矛盾像极了我们在脱贫攻坚道路上的障碍,也正是因为这部剧的剧情贴近实际而引发了大批在基层一线脱贫干部的有感而发。
我们的“山海情”,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赤子情。脱贫攻坚战自始,已过5年,50多万第一书记、300多万帮扶干部扎根基层,28.98万名科技特派员推广应用5万余项先进实用技术和新品种到一线,这些数据的背后是万千扶贫工作者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辛苦付出。耶鲁村官秦玥飞,在殿堂和田垄之间选择了后者,脚踏泥泞,俯首躬行,在荆棘和贫穷中拓荒,用汗水浇灌白云村希望的种子;“第一书记”黄文秀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人民的樵夫”廖俊波,牢记党的话,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用自己的“辛勤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他们以共同之理想,凝聚各自的力量,以各自的奋斗,诠释着殷殷爱国之情。
我们的“山海情”,是“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国家的坚实根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用脚步丈量了祖国的山川大河,走遍了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在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思想,7年过去,十八洞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带领下锐意进取、不断创新,让精准扶贫结出了“幸福果”,全村干部群众正向着全面小康阔步前进。在“为民”这个大的主题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聚焦着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有没有吃饱饭?有没有收入?这也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脱贫攻坚这条路上,我们不回避道阻且长,让每一步向前的脚印都凝结着真实汗水,才能谱写出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我们的“山海情”,是“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热血情。1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中强调“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近一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这是中央到地方树立的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使然,是数十万扶贫干部与贫困群众融为一体的责任使然。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组建决战收官攻坚队、派强用好第一书记等硬核措施筑牢了脱贫攻坚的根基,凝聚了万众一心的合力,强化了“摆脱贫困”的意识,在行动上做好了背水一战的准备,才啃下了最难啃的硬骨头,高质量书写了脱贫攻坚答卷。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我们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是现代化新征程开启之年,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会以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务实的作风,推动乡村振兴走向新征程。
6.非典给我们带来的反思和启示 篇六
非典给我们带来的反思和启示
非典已经来了,我们无可逃避,关键是如何面对它。就像历史上的任何一次灾害和疫情一样,不论时间长短,人类终将取得最后的胜利。除了想方设法尽快打赢这场“非典”战、消除危机的消极影响外,我们是否还需要思考一些其它的东西呢?我们是不是还应该从这一次非典的冲击中获得更多的反思和启示呢?
在我们众志成城迎击非典的时候,我们也有了这样一个机会,可以停住曾经匆忙的脚步,彼此深切地注视,复苏一些曾经麻木的情感。我们可以反省一下以前的某些生活方式:是否过于亏欠了大自然、亏欠了亲情、亏欠了我们对公共事物的责任?这些反思和启示,对于我们逐步地纠正人类的错误行为,进一步的思考社会的本质,进一步的改进我们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启示之一:政府当以民为本
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弗里斯特与国家主席胡锦涛会面,当胡锦涛总书记说到“SARS疫情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是一场灾难”的时候,弗里斯特特别拿出笔将此记了下来。弗里斯特告诉华盛顿邮报,他说,能够听到来自中国最高层这样的表述,令人十分安慰。因为这说明中国的领导人深知非典对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党和政府新一届领导人所表达出来的把人民的生命健康放在首位的价值取向。
事实上,危机发生之后,我们没有听到太多地对新领导人的批评,而更多的是理解和支持。人们已经感受到了政府和民众关系新风扑面。这次危机中之所以人心稳定、百姓拥护,与危机发生后政府勇敢地向民众公布真相,及时对渎职官员予以惩处是密切相关的,它使民众从中看到了政府的决心,强化了民众对政府处理这场危机的信任。政府,给了民众更多信心;民众,给了政府更多信任。
就像温家宝所说的,“非典”的短期影响不可避免。但若客观冷静分析一下,这次突发事件很有可能历史性地成为一种“新政”气象的开端,成为新政府更加致力公共事务的开端。我们注意到,在广东抗非最紧张的时候,国家主席胡锦涛来到“非典”最前线广东考察工作,并在深圳约见了董建华特首,为深受非典型肺炎困扰的香港打气,展现出了与百姓休戚相关的亲民形象。我们也注意到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多次走出中南海,走进北京的建筑工地、超市、社区和高校,稳定民心,强调要同心同德战胜非典型肺炎这场重大灾害。在一南一北两个重灾区,两位新领导人亲力抗炎,将“非典”提到了“三个直接”的高度:即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直接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直接关系国家利益和中国国际形象。这也许正是中央反复告诫各级官员“要对人民高度负责”,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深义所在吧。胡锦涛与温家宝多次强调:经济上的损失是可以弥补的,而人的生命则只有一次。我们已经感受到中央重塑政府开放与诚信形象的决心。
事物是辩证的,所有的危机都意味着转折。对于一个成熟的政府来说,善于利用危机和不善于利用危机是截然不同的。成功的危机公关行为,不但能极大地提升政府的形象与威望,也能增强政府在公众中的凝聚力和美誉度。如果运筹得当,这次危机也将是一次政府赢得民众信任的机会,一次政府整顿吏治革新自身机制的机会,一次提高政府和社会有效应对任何危机能力的机会。
在“入世”和十六大两大标志性事件后,我们的政府最大的问题是职能转变。随着市场力量的发育和成熟,我们要把视野和精力从过多地抓经济转向处理重要公共事务。发生在新一届政府上台之初的“非典”事件,可能恰好是一个开端性的案例。经历了这场抗击非典的风雨洗礼,我们正在以一种对内更加体恤百姓,更加公正开明,对外更负责任,更尊重国际惯例,更受人尊敬的姿态,走进世人的视野。
启示之二:钟南山的政治观
前两天的新浪网上,刊登了《三联生活周刊》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我们的非典政治》。其中工程院院士、广州医学院呼吸道研究所所长钟南山的一段话颇引人思考。他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政治,对我们搞这一行的人来说,我想搞好业务工作,这本身就是我们最大的政治。你在你的本职岗位上,你能够做得最好,你这个就是最大的政治。”这句话多少有点出人意料,却足够深刻,也是迅速可以理解的。他说,(非典)这不是一般的学术讨论,是救命的问题。以“救命问题”看待“非典”,这当然是最大的政治。
事实上,4月26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应约与美国总统布什通话,胡锦涛首先强调的是,“中国政府始终把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从党中央、国务院强力介入“非典”防治,到4月17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生命高于一切一直是一以贯之的主题。目前,非典大敌当前,全党全国人民应该把打好歼灭战看成当前最大的政治,应该像钟先生那样讲政治,在艰苦、充满危险的工作中救死扶伤,在救死扶伤中为政治输入新的因子。这样,到了宣告抗非成功那一天,我们就可以
用这样的语言庆祝胜利:我们在通向政治文明建设的道路上又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对一个国家来说,不可能不讲政治,只要国家存在着政权,任何组织或个人就不可能脱离政治而生存。对我们每一个不同的人来讲,在每一个不同的时候,讲政治的含义可能都是不同的。这多少给我们长期以来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过分强调起到了一种调和作用,这多少给我们长期以来
对政治的滥用起到了一种调和作用。政府应该干什么呢?除了GDP是不是还有同样重要的价值观呢?人民的健康、生命的价值、文化生活的内涵,如此等等。党的十六大是新世纪召开的最重要的一次会议,我们之所以说它是里程碑式的、历史的会议,最重要的原因是在这次会议上,我们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一目标,十分鲜明的指出,我们的现代化,不仅是物质文明的现代化,更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像无锡这样的经济发达城市,现代化也许更需要教育的、文化的、卫生的、体育的支撑。政府也许更多的需要考虑社会的公平价值、弱势群体的地位、人们的精神和文化生活等等。
所以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对政治的含义有更深刻地认识,更加清楚地明白各自肩上的担子和使命,站在更加务实的、长远的角度考虑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像钟南山一样,既做一个富有责任心和创新能力的业务高手,又以实际行动阐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内涵,做好自己的工作,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讲,就是“最大的政治”。
启示之三:政府信息公开化
我们不能不回到2003年4月20日,这原本是一个平凡的日子,但是由于一些异乎寻常的事件,变得不同凡响起来。这一天,我们看到卫生主管部门一改往日遮遮掩掩的姿态,坦诚地向老百姓说出了“非典”疫情已严重到何种程度;这一天,人们看到两名政府官员因为严重失职而被免职;这一天,我们听到政府官员因为工作不力向全国的百姓道歉,听到更多人频频提到了百姓的知情权……温家宝总理为此做出的是最朴素也是最好的解释:政府必须为人民的生命负责。
在政府信息的公开方面,9·11危机发生之后,美国纽约市的做法很值得借鉴,市长朱利安尼明智地把动员社会参与放在了危机管理的重要位置,如发动群众进行城市救援、动员公众开展大范围的献血活动和募捐工作。这不仅降低了政府救治危机的成本,提高了效率,还使公众更多地了解到真相,去除恐惧,缓解了危机在公众中产生的副作用。
由于“非典”疫情的国际性,以医疗卫生系统为主的各级政府部门事实上接受了一次国际大检阅,促使我们的内政行为充分与国际接轨,这对于转型期的政府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潜在收获。在非典型肺炎面前,我们看到信息公开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猝然而至的非典型肺炎在广东登陆,也许刚开始对它的危害性认识不深,也许是认为它能像流感一阵风吹过去,没有必要向百姓广而告之,结果引发病毒更大范围的肆虐,引发了广东和北京的抢购潮。然而随着我们逐日通报疫情,对基本信息及时公正、充分地披露,一些不必要的恐慌和人心浮动都消弭殆尽了。
无可否认“非典”的袭击,必然会使一季度开局良好的经济增长有所放慢,但相对此种短期损失,新政府广泛建立起的应急系统,以及即将纳入法制化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所将带来的深层变革效应,则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从目前来看,这次非常事态中值得总结经验至少有两条:其一,必须及时清楚地向民众公开事实和真相,使民众成为危机知情者和处理者;其二,向民众讲明政府处理危机的方式、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需要民众给予的配合,使民众在了解政府的行动的同时也明晰自身的权责。这两点都值得在以后的政府行为中予以定格和推广。
与此相关的,我们从这一次非典危机中,对政府的定位和责任有了更加清晰地认识,经过这一次危机,我们对加强对政府行为的舆论监督;实行情况通报制度,保障民众的知情权;通过人大立法程序和政党内部纪律条例,建立主管官员问责制等等,都有了更加清晰和紧迫的认识。
启示之四:行政体制改革
我们从来对我们行政体制的弊端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但是,我们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对我们行政体制中的种种弊端感到深恶痛绝。20年来,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上成就卓著,但行政体制改革却相对滞后。在迄今已持续半年的“非典”事件中,旧有行政体制的“条块分割”、“知情权缺失”以及“危机管理乏力”等积弊暴露无疑,政府的效率低下,官员的推诿塞责,应急体系的反应迟滞,以及对信息的掌控失真等,在一个日渐开放的社会中,已是破绽百出。这一突发事件已经清楚地表明现有体制中的某些部分,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两名高官的下台,使我们联想到香港正在推行的“高官问责制”和国内呼声日高的引咎辞职制度。我们长期以来是“不犯错误不下台,不到年龄不退休”。直到1995年的中共中央5号文件《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中,才出现“引咎辞职”一词。这次两位高官被免职事件,显然在政治上是一个进步,为推动今后领导干部责任制开了个好头。从短期来看,其意义在于扭转抗击“非典”的被动局面,在国内外重塑诚信政府和责任政府的形象;而从长远来看,则可以从根本上整肃吏治,树立官员队伍的“民本”思想,并以此为契机把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我们一直倡导的是“责任政府”。权力与责任、权力与义务要平衡,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对官员而言,他必须承担,第一、政治责任,要对人民负责;第二、行政责任;第三、法律责任;第四、道义责任,官员在道德层面要做示范作用。
政府职能分化,必然会导致分割,条块分割同样是有效管理的方式之一。分割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协调机制和应变机制。因此要建立这样一种制度:当安全危机发生后,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反应,主动积极介入,将危机造成的影响和损失最小化。各单位和机构不能独自作战,应该有一个临时协调机构负总责,有效地对公共资源进行管理和使用,确保这些资源得到最大化运转和最合理化使用。
启示之五:疾病控制和防疫体系
正当非典在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越闹越凶,染病人数继续激增之际,我们却不能不注意到外来移民既多又杂的美国,不仅至今保持着无一人死于非典的记录,而且还大幅调低了实际患病人数,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现象。世界卫生组织3月12日第一次向全球发出了非典防疫警报后,尽管美国那时尚未发现非典病人,但美国国家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还是向全国的医院和医生紧急发出了非典警报和防治指导方案,并要求各州每天都向该中心提交疫情调查报告,健全的防疫体系为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人说这是“9.11”种树“非典”乘凉?不无道理。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在全球范围内发布非典疫情警报后,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就马上拿出了自己的秘密武器:应急工作中心。这个中心原本是为了解决在“炭疽菌”事件中暴露出的卫生部门信息不畅的问题而建立的,它可以全天24小时连续运转,在政府各部门和各级地方卫生机构之间,实现即时信息收集、处理。与此同时,政府卫生主管官员还每隔几天就举行一次全国性的电话新闻发布会,通过媒体向公众通报非典在全球和美国的流行情况以及最新的防治进展。伊拉克战争前,美国曾经动用大量人力,理顺了国内卫生系统的快速反应机制,医疗单位和有关政府部门多次进行过紧急行动演习,这一机制在这一次非典疫情的防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2002年1月23日才正式挂牌成立。不幸的是中国疾控中心成立不足一年,就面对了SARS。虽然政府在这次疫情的处理上后来已经较为有效、及时,但政府的疫情及危机处理机制显然还有待健全。我们从这次疫情对广东、对整个中国的巨大影响和波动来看,不得不承认,我国的疫情处理机制和西方国家比还显得较为落后和脆弱。世界卫生组织在北京一家大型疾病防控机构检查,发现设备破旧不堪,已处于半瘫痪状态。皇城根下的尚且处于“半瘫痪状态”,散布于各地的同类地方疾病防控机构又该是个什么模样?有人说中国用于公共卫生的“人均投入全球最低”,似乎问题只是出在一个“穷”字上,但因“非典”疫情而连带着暴露的公共卫生、疾病防控方面的体制积弊,岂是一个“穷”字可以遮羞!即使在无锡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我们的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机构也是很不完善的。在发达国家甚至一般的发展中国家,政府财政在卫生方面的支出主要用于公共卫生与疾病防控事业,而我们对于公共卫生与疾病防控事业的投入显然很成问题。现在各级财政经济调拨了大批资金用于防非典,但公共卫生与疾病防控需要持续不间断的大额投入,仅靠“一次性”是万万不成的。
启示之六:卫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如果没有非典,我们也许还不明白健康有多么重要,更不清楚自己的生活习惯可能有多么糟糕。在非典预防专家们的提醒下,我们才明白:原来我们迷信空调,习惯呆在空气不流通的屋子里;我们不爱洗手,甚至不会洗手;我们通宵玩耍、胡吃海喝、扎堆凑热闹……还有,我们懒惰,四肢不勤,能坐着绝不站着,能乘电梯绝不爬楼梯,能早晨蒙头大睡绝不参加体育锻炼出一身汗。于是我们的身体越来越娇贵,动不动就伤风感冒,动不动就嚷“亚健康”,直到非典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在这一次非典危机中,我们看到了我们的东邻上海的例子。上海作为一个国际性大都市,1600多万常住人口,300多万流动人口,疫情却要比北京和广州好得多,这不仅是老百姓关心的问题,也是WHO官员在上海考察的重点。有些人把上海之所以没有大范围爆发非典的原因首先归结为“幸运成分”。运气是一个很微妙的字眼,通常人们在无法解释某些现象时才用这个语汇。对于上海而言,就非典而论,用运气解释显然是没有足够说服力的。
上海之所以在非典防范中成绩不俗,表面上的运气背后,似乎还有不少东西值得我们反思。其中最重要的是上海人的卫生习惯。到上海游览一番,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上海的餐馆、小吃店干净、卫生,上海人比较讲究不瞎吃、胡吃、乱吃。从科学的角度来看,饮食结构也比较合理。此外,上海人还特别注重体育锻炼。全民健身在上海不只是一个口号,而是扎扎实实进基层,井井有条到社区,这对于城市民众的肌体防病能力很有帮助。如果上海真的闯过这一关,也许多年以后,专家学者们在惊叹上海神奇的同时,决不会仅仅将其归因为“幸运成分”。
日本人也爱干净。虽然由于非典的影响,我们的酒店入住率已经低于20,但是很多在无锡的日本人还是住得很好,照样吃喝玩乐,然而他们至今没有一个被感染非典,为什么,因为日本人爱干净。
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分餐制,在西方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但在我们推行起来却有不少困难。为什么?国人讲感情,亲友在一起,只有“聚餐”,才显得亲热,特别是酒逢知己,还要打架似的劝酒、划拳,唾沫像雨点似的满桌飞洒也无所谓。如果就餐者当中有一个人携带病菌,在就餐过程中将病菌传染给了同桌的亲友,这不是害了大家吗?所以卫生习惯非常重要,有了良好的卫生习惯,感染非典的几率就能大大降低。比如你和一名非典病人握手,如果你不是随便用手擦眼睛,揉鼻子,如果你注意勤洗手,那么即使你沾染了病毒,也不会感染病毒。
启示之七:重塑白衣天使的形象
在这一次抗非战斗中,我们特别注意到,“白衣天使”的称呼又回到了广大医务人员的身上,这个一度暗淡的称号如今听起来是这样的亲切,他们无私无畏地战斗在第一线,谱写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赞歌。有过收受红包,有过拒绝医治,有过失职误诊,这些曾经让这支纯洁的队伍蒙羞。但是在“抗非”战斗中,这个集体用无私的奉献和牺牲精神,为自己赢回了尊严和荣誉!“天职”、“义不容辞”、“我们的生命是患者的”……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前赴后继,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冲在最前面的,遭受最大危险的,都是“白衣天使”。截至5月12日10时,全国内地累计报告非典型肺炎病例5013例(其中医务人员941例),广东中医院护士长叶欣、中山三院主任医师邓练贤先后被病魔击倒。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急诊科护士长叶欣负责“非典”病人的接诊工作,她把病人检查、抢救、治疗和护理工作包揽起来,甚至有时把别的同事关在门外。她感染“非典”牺牲后,她的丈夫知道她深深热爱自己的职业,惟一要求就是让叶欣最后穿上一套护士服,让她生时为一名护士,死的时候也是一名护士。奉献和牺牲精神重塑了“白衣天使”的形象,帮助公众提高了认知,加深了理解。我们有理由相信,一度紧张的医患关系,在这场斗争中能够得到缓解、改善和修复。
启示之八:民族精神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抗击“非典”,使中华民族又一次彰显出伟大的民族精神。钟南山说:“我们不冲上去谁上去?”这位66岁的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专家在“非典”一线连续72小时不眠,率领专家组会诊、治疗,穿梭于最初出现疫情的广东省。在疫情最紧张的时刻,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亲临一线,向全国发出动员令;医务人员冲上去了,他们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科技人员冲上去了,他们夜以继日、合力攻关;新闻记者冲上去了,他们忠于职守,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报道“非典”疫情和无数感人的事迹……危难时刻,亿万人民在民族精神的感召下,筑起了一座抗击“非典”的钢铁长城。
磨难淬炼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民族品格,磨难使民族精神得到新的提升。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伟大的民族精神成为鼓舞每个人的强大力量。如果说,1998年与那场百年不遇洪水的抗争,是对民族精神的一次大洗礼;如今抗击“非典”所迸发出的新的精神力量,则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在北京小汤山,几天前还是一片麦田。从4月24日拂晓开始,4000名施工人员,500台施工机械开拔到这个没有饮用水,没有地方住的工地。仅仅7天,这里就奇迹般诞生了一座拥有1000张床位、全国最大的专科传染病医院,而来自军队和武警的首批医护人员,在接到征召命令后6个小时内就踏上了征程。
还有一个镜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被隔离的居民楼上,人们站在阳台上向外边伸出两个手指,打出“我们必胜”的手语。隔离带外的人行道旁一排杨树上,挂满了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中国结、黄丝带、千纸鹤和心型卡片。这个场景,无论谁看了都会感动。面对这场对人类社会、国民心理和民族精神的大考验,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都更加需要用民族精神凝聚人心、鼓舞士气。
7.美术教学中审美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篇七
审美心理学指出:审美快乐是由高级感官的感受 (这里指视觉) 一直贯穿到心理结构的各个不同层次 (如情感、想象、理解) , 使整个意识活跃起来, 多种因素发生自由的相互作用, 产生一种既轻松自由, 又深沉博大的快乐体验, 这种快乐, 既有对形式的赞美和对情感意味的共鸣, 又有洞察各种含蓄地展示出来的“真理”时的欣慰, 还有对日常生活中某些压抑情趣的净化和消除。那么, 如何使学生在美术教育中获得这种审美快乐呢?我觉得, 关键在教师, 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 我有几点体会:
第一:积极利用美术课堂中的美感效应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 通过本身具有的美的造型, 表现生活, 传递信息, 一名美术教师应该懂得如何挖掘视觉造型中外在美以及内在美, 并将之融入到课堂教学里, 使充满美感的视觉形象与洋溢着美感的课堂教学艺术浑然一体, 让学生醉心于美的殿堂。具体做到:
1.引导学生感悟美术作品的艺术美
艺术美是一个美术作品本身最吸引人的地方, 感受美的过程本身是愉快的, 这种愉快仅仅是高级感官 (视觉) 的感受, 而对美术作品由“感”发展到“悟”之后, 这种愉快便满足了一种精神的追求, 两者合一便是我们所谓的审美快乐。比如:在欣赏水墨画《寒江独钓》时, 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我中华民族特有的水墨技法美、构图美、取材美, 还要让学生体味到那种凄婉的意境美, 虽然哀怨而催人泪下, 但这种便是美学家李泽厚在《审美心理描述》一书中所谓难以用恰当语言加以定义的快乐, 即审美快乐。
2.创设课堂情境美
美的情境本身蕴涵着吸引力, 使学生能以愉悦的心情投入到一定的活动中去。对于美术课堂, 情境美尤为重要, 让学生处在教室里一大堆书本的包围之中, 看着便喘不过气的时候, 或者在学生还未完全从前节课课堂真正走出来的时候, 他们还有什么愉悦的心情去描绘缤纷的生活, 去完成“断臂的维那斯”的丰富联想呢。创设情境美, 主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方面, 可以根据美术知识本身来创设一种磁力般的情境。比如: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 再联系到新知识, 产生求知欲;运用学生熟悉的、喜欢的一个人或一件事, 一个物体, 一句话导入新内容, 激发学生热情, 形成乐学态度;运用提问、解答的方法, 引起对所学美术知识的注意, 从而加深理解和认识。
另一方面, 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和辅助手段制造一种引人入胜的氛围。比如, 一首激昂的诗、一段悦耳的音乐, 都能创造出与美术内容相关的特定的情境, 使学生置身于如诗如画的境地, 与教学内容及教者产生共鸣, 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画我们的节日》一课, 就可以在教室里挂上各种各样装饰班级的彩带、窗花等, 让学生一下子就进入节日的氛围之中;上剪纸课时, 在教室里贴上各种剪纸作品, 学生又自然而然地进入剪纸的氛围之中。当然, 根据需要, 还可改变座位或场地, 以方便活动的进行。
第二: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 这种统一实质是的彼此交往, 交往是活动的最基本形式, 也是人最基本的精神需要, 交往的愉快决定着活动的愉快, 愉快的交往中, 师生关系是和谐、民主、平等的。比如:学生在欣赏一个美术作品时, 教师变强制欣赏为自主欣赏, 再师生交流看法, 共同分享。学生在创造一个美术作品时, 教师不做监督者, 而做参与者, 彼此一起完成, 鼓励互相合作, 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学生交上作品时, 要表示出分享到美的快乐, 对有些创新之处除了表扬, 还要引以己用, 并将此表露给大家。
第三:构建开放的美术课堂
我曾经问过学生:怎样的美术课觉得比较开心?学生中, 有的说, 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的说, 多看看录象, 做做相关游戏;有的说, 可以自己决定怎么上, 隐隐约约中, 透出对开放的美术课堂的渴望。开放的美术课堂是宽松的、和谐的、自由的。比如:在《重重复复》一课中, 学生兴趣是对重复图案形式美的感受, 教材需掌握的内容是绘画重复图案的知识和方法, 学生对此的审美格调不一, 理解能力不一, 技能不一。摸清了三点, 根据上述四个原则, 在上这一课时, 先由生活导入, 自己欣赏, 激发兴趣;老师再演示, 学生自主观察, 自问自答, 直至理解概念;接着再欣赏, 自主形成一定审美格调;美术教师应大胆尝试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在心理及精神上得到满足。
第四:开展综合性美术实践活动
开展综合性美术实践活动, 是对新时代美术教育的新的要求。具体分为三个层次:
1.容美术于本身各学习领域, 如, 绘画与设计, 绘画与欣赏, 设计与欣赏等等。
2.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如欣赏埃及雕塑、绘画时欣赏时, 可结合地理、历史知识;进行水墨画创作时, 可结合音乐;制作贺卡时, 可结合外语等等。
3.美术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美来源于生活, 生活离不开美, 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美术教育活动, 学生更乐于接受。比如, 开展黑板报比赛, 为圣诞联欢会不止布置气氛, 为运动会设计会标, 参观画展等等。
总之, 这种审美快乐的获得, 便拥有了一种精神财富, 他促使人们追求美、创造美、为美奋斗不息, 他们的直觉美、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和相关技能便会逐步提高, 这无疑将使一个人收益一生, 情感生活丰富多彩。所以, 审美快乐的获得应该被重视起来。
摘要:美术素质教育是通过对人们不断的启发、训练和熏陶来培养人们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教育。小学美术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公民素质教育的必修课。美术教育主要通过美术课堂教学这一环节来实现,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
关键词:审美,美感效应,课堂情境,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
8.春节的过度饮食给我们带来什么? 篇八
急性胰腺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为何与饮食有着密切的关系呢?
急性胰腺炎是胰酶(消化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的化学性炎症。病变轻重不一,轻者以胰腺水肿为主,表现比较轻,预后良好。严重者胰腺出血坏死,症状重,死亡率较高。引起胰腺炎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急性胆囊炎、大量饮酒和暴饮暴食。春节期间,宴会较多,亲朋好友欢聚一堂,举杯共祝美好佳节,享用着大量的美酒菜肴。岂不知这些美酒菜肴已经成为引发急性胰腺炎的元凶。大量的饮酒使胰腺分泌胰液增加,同时饮酒使胰液从胰管内排出受阻,造成胰管内压力增高,引起急性胰腺炎。暴饮暴食促使胰液大量分泌,胰液排除受阻,引发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当然还有其他原因如手术、创伤、感染、内分泌代谢障碍多是引起急性胰腺炎的因素,但大量饮酒和暴饮暴食是主要原因,且是我们可以控制的因素。而且大量饮酒和暴饮暴食也是引起胆道疾病的原因,胆道疾病是急性胰腺炎的最常见的原因。
如何早期发现急性胰腺炎?
如果在暴饮暴食和大量饮酒后。出现下列表现者,应考虑已患上急性胰腺炎。
1. 腹痛腹痛是急性胰腺炎的主要表现和首发症状,常在饮酒饱食后发生。多位于中上腹,疼痛可向腰背部呈带状样放射。患者常感觉腹痛为钝痛、绞痛、刀割样痛等。有的人认为腹痛是胃肠功能紊乱引起的,服用止胃痛的药物,但不能缓解。弯腰抱膝可以减轻疼痛。如果进食,可使疼痛加剧。急性水肿性胰腺炎,腹痛3~5天可缓解。急性出血性胰腺炎病情发展较快,可引起全腹痛。
2. 恶心、呕吐患者在起病后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为食物和胆汁。但呕吐后,腹痛并不减轻,这和一般的胃肠疾病不一样。
3. 病情严重者可出现低血压、休克、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肾衰和急性心脏衰竭等。
4. 检查腹部水肿型胰腺炎的患者腹部压痛轻于患者所描述的腹痛。坏死型胰腺炎出现全腹部压痛,腹肌紧张。少数患者出现两胁、腹部皮肤呈灰蓝色,脐周围皮肤青紫,手足抽搐,这都提示病情严重,预后不良的表现。
在大量饮酒和暴饮暴食后,出现腹痛,服用止胃痛的药物无效、恶心呕吐,且吐后腹痛不减轻者,应考虑有急性胰腺炎的可能性,及时到医院进一步检查,以免耽误治疗。
如何和其他疾病识别?
消化道的疾病几乎都有腹痛、恶心、呕吐等共同表现,如何将急性胰腺炎和其他消化道疾病区分开来?
1.消化道溃疡急性穿孔 这类患者有溃疡病病史。溃疡穿孔前有受凉、劳累、溃疡病症状加重的现象。溃疡穿孔时,患者突然出现腹痛加剧,腹肌紧张,腹部按上去像木板一样硬。腹部拍片可以鉴别。
2.胆石症和急性胆囊炎有胆绞痛的病史,疼痛可放射到右肩部。B超和胆道造影可以区别。
3.急性胃肠炎 有不清洁的饮食史,突然阵发行脐周疼痛,没有放射痛。有恶心呕吐、腹泻,且呕吐、腹泻后腹痛可以减轻。
急救与治疗
急性水肿型胰腺炎的病情较轻,通过保守治疗可以痊愈,预后较好。急性出血性胰腺炎的病情重,发展快,不及时治疗,预后很差。急性胰腺炎的主要治疗原则是尽量力求停止胰腺的自身消化,减少胰酶的分泌,应用胰酶制剂,防止继发感染。
1.减少胰腺酶的分泌可行下列方法:
①禁食及胃肠减压,直到病人腹痈消失后开始进少量流质食物。
②如病人伴有明显恶心呕吐时,需到医院作胃肠减压。
③给予抗胆碱类药物,如阿托品0.5mg,每6~8小时皮下注射。
④全静脉营养,以补充热量及维持血容量。
2.减少胃酸分泌和胰液分泌
①制酸药雷咪替丁每日1.0~1.2g,静脉输液或口服。
②胰酶抑制剂
③对剧烈腹痛的病人,病情需要可给予杜冷丁50mg~100mg,每6~8小时肌肉注射。对于诊断不明的急腹症,禁止盲目使用杜冷丁等止痛药物。
3. 抗生素治疗 根据病情可酌情选用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或先锋霉素等。
家庭护理的饮食要求
1.急性发作期数日内应禁食,禁饮。从静脉给与葡萄糖、氨基酸、电解质等以维持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切忌过早进食。
2.腹痛、呕吐基本消失,血液检查正常后可给以不含脂肪的纯碳水化合物流食。主要有:米汤、稀藕粉、杏仁茶、果汁等糖类食物,可作为急性胰腺炎的主要热能补充。
3.禁食肉汤、鱼汤、鸡汤、奶类、蛋黄等含脂肪的食物。严格控制脂肪和肉类及蛋白质食品。
4.在以上基础适应后,适当增加萝卜粥、蒸蛋清,少量豆腐汤食品。
5.症状进一步好转,病情稳定后可改为无脂肪或极低脂肪的半流饮食。除流食外还有白米粥、素挂面、素馄饨、面包、饼干(少油)及少量碎软菜、水果等。
6.少食多餐:每日5--6餐。
7.绝对禁酒
8.一般痊愈需2~3个月,为预防复发,仍须相当长的时间内避免食用富含脂肪的食物。
预防急性胰腺炎的发生
急性胰腺炎特别是出血坏死型来势凶猛、发展迅速、治疗起来很棘手、恢复较慢。为了大家的健康,尤其春节期间度过一个平安吉祥的新年。亲爱的朋友必须注意以下事项:
1.忌暴饮暴食。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场合,饮食均应清淡一些,切忌进食大鱼大肉等油腻食物或酗酒。
2.戒酒,不能戒酒者应严格限制酒的摄入量。
【教育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推荐阅读:
反腐给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08-28
Yammer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08-20
教育管理 - 我们的教育缺什么?08-10
心理测试究竟为我们带来了什么?08-13
读《今天我们怎样做教育》有感09-30
雷锋精神给我们的启示07-04
美国基金业的发展给我们的启示10-27
美国的司法独立及其给我们提供的借鉴10-20
校长给我们上课900字记事作文07-17
美国大学教育的影响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