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食,不一定是孩子的错

2024-06-16

挑食,不一定是孩子的错(精选6篇)

1.挑食,不一定是孩子的错 篇一

家长必读:孩子不听话不一定是坏事

每次到学生家去家访,或者碰到学生家长,听得最多的是家长朋友抱怨自己的孩子是如何不听话、难管理等。我会反问他们:在学校里为什么听老师的话?干吗非要孩子听话呢?我甚至还告诉他们:你的孩子听话比他不听话更可怕。

虽然我不是教育专家,但曾学过儿童心理学,多次听专家授课,整天站在讲台上教书育人,因此对儿童心理略知一二。我认为:孩子们不听话才是他们的正常表现,因为每个孩子都有一种叛逆心理。之所以我们认为孩子们不听话,那是我们忽略了他们的天性。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所以,管理孩子首先要了解他们的年龄性格特点。曾经听心理学专家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对老年夫妇搬新家来到一个居民小区,大门前有个废置的大油罐。附近的孩子们经常到这里来戏耍,他们不时地敲打那个废铁罐来取乐或呼朋唤友,让还没有出来的伙伴们一起来这里玩,这可给这对喜欢清静的老夫妻带来了生活上极大的不便。

让您说,把他们赶走不就得了?别忘了,孩子们天生都有叛逆心理,而这对老人也没有这样做。

他们在前一天外出买菜的时候换来零钱,这天早晨出家门时见孩子们耍得正在兴头上,说最喜欢孩子们来这里玩了。随即掏出兜里的一沓零钱,给每个来玩的孩子1元钱,给敲打铁皮的孩子2元钱,然后他们就晨练去了。

第二天早晨,他们见来玩的孩子都敲打那个废铁桶,弄得噪声出奇的大,但他们都从老人手里得到了2元钱,老人刚走不远,孩子们就拿着“报酬”去买零食去了。

第三天早晨,孩子们聚得更多,可是老人说钱不够了,每个敲打铁桶的人只能给1元钱了,孩子们有些不乐意,但最后还是把钱接了,随即就解散不敲了。

第四天早晨,老夫妇没有听见动静,当他们推开门一看,孩子们手里都拿着木棒,你可别认为他们要打老人,而是给老人谈条件,如果再像前天给2元,就一起敲打那铁桶,如果再给1元,大家就不敲了,可老人说这段时间手头紧,每人只能给5角钱。接下来的故事,大家自然知道结果如何。

这个故事的可取之处就在于那对老夫妻通晓心理学,了解孩子的“逆反”心理。他们正是利用孩子们的叛逆心理,巧妙地“赶走”了那些“淘气鬼”,给自己制造了一个安静的氛围。

那么,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需要注意,怎样才能让孩子听话呢?

一、不妨蹲下来与孩子认真地交谈

有的孩子玩起来就是不肯停下,看起电视来比什么都重要。家长让他洗手吃饭睡觉,他却置若罔闻,或者只是随便敷衍,好像他的事情比什么都重要。家长在这个时候不妨蹲下身来,郑重其事地对孩子讲:不洗手就吃饭会生病、会痛苦,就要打针,不按时吃饭、睡觉也会生病,长大以后也不健康,并且顺便讲个身边或电视上的例子。

二、孩子们不喜欢家长唠唠叨叨

家长在孩子面前喋喋不休地唠叨,把自己真正要讲的意思和许许多多“废话”,例如抱怨、絮叨或责备都夹杂在一起,或是把要孩子说的几件事和几个要求都混在一起跟他说个没完时,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这是因为孩子并不清楚父母究竟要说什么,所以更会激发孩子们的逆反心理,有时候他表现得比你还烦躁。

三、给孩子留个自主的空间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孩子们与大人很难有共同语言,他们的玩耍、倾诉对象自然也是伙伴们。因此,有时孩子们专注于感兴趣的事情而忽视了父母的话,这完全在情理之中。因此,父母应适当地多给孩子留点属于他们自己的空间。这样,孩子们才有时间或胆量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果能得到及时称赞,还将有利于孩子将来的`发展。

四、让孩子体味到家庭的温馨

家是亲情的港湾,对孩子而言,更是他们生长的栖息地。家长与孩子交流时,不仅要常用亲子语言,还要在说话时尽量做到心平气和,态度和蔼。大喊大叫地对孩子发布命令,这是最不明智的做法,因为孩子同样有自尊。这样还把孩子想要说的话给噎回去,甚至以后在任何场合都不敢发表自己的言论。

五、家长应该少训斥,多鼓励

有个教育家曾说过,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尽管这句话不能说百分之百正确,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孩子同样也喜欢听鼓励、夸奖的话语。如果采取训斥的方法,那将会适得其反,特别是孩子考试成绩差的时候,应该帮他分析差的原因,千万不要打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更不要一味地责怪、训斥,多给孩子一些鼓励,让他在人生的起跑线上抢占优势。

由此可见: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生性好动是孩子们的性格特点,叛逆又是他们的正常现象。那您还要求孩子必须听您的话吗?看来,真要是孩子那么听话,那是极其可怕的事情。假设你就地画个圆圈,让孩子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在里面呆上两个小时,你是希望孩子乖乖听话,两个小时后原地未动,还是希望他跑出去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或者跑到你的屋舍里寻找零食?很明显,这个时候,谁都不喜欢孩子老老实实呆在圈里,那将等同于低能的痴儿。

看来,过早地让孩子去听你的话,那才是孩子一生的悲哀。恐怕任何一位家长或者老师,都不希望孩子那么听话。

2.咳嗽不一定是肺的错 篇二

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在高血压、动脉硬化基础上,发生脑深部的微小动脉闭塞,引起脑组织的缺血性软化病变。约有75%的腔隙性脑梗塞患者没有明显的神经损害症状,或者仅有轻微的注意力不集中、久咳不止、记忆力下降、轻度头痛、头昏、眩晕、反应迟钝等症状。由于人的吞咽反射和咳嗽都通过中枢神经支配,脑部血栓会导致吞咽反射和咳嗽反射功能下降,在摄食或吞咽唾液时,经常会有少量食物进入呼吸道;又因咳嗽反射功能迟钝,不能立即咳出,因此会引起久咳不止。

预防脑梗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老年人应当对自己的血压、血糖、血脂水平,进行一次认真的检查,看一看是否处于良好的控制之下。高血压患者应当坚持服用降压药物,并根据血压的变化,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调整用药。糖尿病患者除了积极控制血糖外,如果血压也高,必须严格控制血压。对于冠心病人、糖尿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者、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者,应当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或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以及他汀类调节血脂药(如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等)。吸烟者发生脑梗塞的几率高于其他人数倍,应当尽早下决心彻底戒烟,否则后患无穷。

其次,要注意饮食起居。应多吃蔬菜和水果,减少食盐的摄入量(5克/日以下)。进食低脂乳制品,减少动物脂肪的摄入量。不要暴饮暴食,不要大量饮酒,要注意保证有规律的睡眠和保持愉快的心情。燥是秋之主气,易伤津液,平时要多饮些开水、淡茶、豆浆等饮料。还应多吃些萝卜、蕃茄、梨、香蕉等具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要禁烟、酒和辣椒等燥热之品。《千金翼方》说:“秋冬间,暖里腹。”因此在饮食上应注意暖腹,禁食生冷。

再次,要科学补水。一是不渴也要喝水。秋燥耗伤阴津,导致皮肤干燥和体液大量丢失,使血液黏稠度升高。按照医学要求,正常人除三餐外,每天需要另外补充1 500毫升的水,这对中老年人来说更为重要,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防治心脑血管病。二是睡前喝杯白开水。人的血黏度在一天之中不停地变化,并有自己一定的规律,在早晨4点至8点血黏度最高,以后逐渐降低,至凌晨达到最低点;以后再逐渐回升,至早晨再次达到峰值。因此,脑血栓的发病时间多在清晨至上午期间。医学研究发现,如果在晚上入睡前喝下约200毫升水,第二天早晨人体的血黏度不仅不上升,反而有所下降,有利于维持血流通畅,防止血栓形成。

最后,运动休闲可以减少脑中风的发病风险,每日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必要组成部分。但是,秋季进行户外运动应注意防寒,天气寒冷时可以选择室内运动,或选择中午日照充足,比较暖和的时刻进行户外活动。

3.让孩子不挑食厌食的好建议 篇三

□实习生王乔编译

据美国《芝加哥论坛报》报道,营养学家近日指出,在孩子们养成饮食习惯和形成对食物喜好的过程中,父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父母给出的指示却经常前后矛盾。到底怎样让你的孩子学会享受食物?食品专家回答:父母最需要意识到的是――你们的言传身教和你们放入孩子碗里的食物一样重要。管理着一家食品网站的.营养学家米勒说:父母对食物的正确态度是促使孩子日后养成健康饮食习惯的关键。已是两个孩子母亲的米勒因为向忙碌的母亲们提供饮食帮助而出名,却很少有人知道她从事这个行业是因为她死于饮食失调厌食症的姐姐。美国国家饮食失调协会调查了美国患有厌食症和贪食症等饮食失调症的患者――近1000万名女性和100万名男性后指出:厌食症和贪食症症状最早可在幼儿园时期就出现。

注册营养师、饮食失调专家、营养学家汉密尔顿女士说,那些即使已经吃了太多而仍被要求吃光盘子里所有食物的孩子,根本无从知道他们的极限。两位营养学家给家长们提出以下建议:

1。你想让孩子怎么做,自己就要先做好榜样;

2。告诉孩子们他们的身体需要些什么,但是不要严令禁止任何食物;

3。让孩子走进厨房做你的小助手――当他们感觉他们参与了这个过程,就更喜欢吃光这个“成品”;4。想让孩子对食物更有兴趣,可以把“老”食物配上“新”口味;

5。告诉孩子们这些食物有多么诱人,让他们面对食物时更兴奋。

相关报道:宝宝挑食 且慢盲目补锌

・家长以身作则让孩子不挑食

・经验:对抗宝宝挑食的妙计

・小儿爱挑食可能是食物过敏

・解决孩子挑食、偏食有妙招

・挑食,不一定是孩子的错

4.挑食,不一定是孩子的错 篇四

活动背景

这是一堂大班的健康课,主要让幼儿在幼儿园吃饭时不挑食,幼儿的一日三餐都应该是荤素搭配,粗细搭配,这样才利于幼儿的身体健康发展,所以幼儿园的饭菜都要吃。这样安排教学不仅教育了孩子,而且对孩子的身体也是有帮助的。

活动目标

1、认知特征:通过认识每顿饭菜的营养价值,让幼儿懂得每顿饭菜搭配都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

2、情感:教育幼儿懂得珍惜每一粒粮食。

3、价值观:使幼儿初步了解人体需要的各种营养,营养对人体的成长是有帮助的。

4、了解吃饭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能按时吃饭,不挑食。

5、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每顿饭菜的营养搭配。

难点:教育幼儿今后不再养成挑食的好习惯。

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己动手配置营养餐。

1.幼儿在各种食物卡片中挑选,把所挑选的食物卡片贴在纸盘中。

2.交流讨论:看看谁的配置有营养?

二、“小配餐师”的建议。!.快思.教案网!

1.教师通过活动指导本班幼儿普遍不喜欢吃的食物,列举出来,青幼儿说说不喜欢的理由。

2.请个别“小配餐师”说出虽然不喜欢吃,但必须要吃的原因(营养全面,身体才能长得快,长得壮)。

活动延伸

1.午餐时,青幼儿相互监督,提醒吃完自己的一份食品,不挑食。

2.定期开展“快乐的自助餐”活动,请幼儿自选食物,自找座位,自由结伴,共同进餐,使幼儿养成吃什么那什么,样样东西都爱吃,不浪费的用餐习惯。

3.请加着呢个配合帮助幼儿记录一周每日三餐所吃的食物,让幼儿检查自己是否挑食。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在上完这节课时,我对现教的知识对幼儿进行现场的测试(进行午餐时),有的孩子在老师的提醒下和鼓励,养成了不挑食得习惯,但有的孩子还是喜欢光吃荤的,如:肉之内的,还是对蔬菜不敢兴趣。当然是孩子的年龄小,对饭菜的应该还认识不到位的,又加之一个孩子在家受到家长的百般满足,对挑食的习惯一时还纠正不过来。这正是本节课所遇到的困惑。如果从新来上这节课,希望单位能提供孩子进餐的场所,食物自选的场所。这样来上这节课也许就不那么费力了。

5.名著不一定适合孩子阅读 篇五

《蒲公英的种子》是收入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的一首诗:“微风轻轻一吹,/我离开了亲爱的妈妈。/飞呀,飞呀,/飞到哪儿,/哪儿就是我的家。”一年级学生难免会感到纳闷:既然“离开了亲爱的妈妈”,怎么还会“飞到哪儿,哪儿就是我的家”呢?这首诗所表现的内涵,与一年级儿童的情感产生一些背离。

在最近举行的“首届上海儿童阅读论坛”上,与会儿童文学作家、儿童教育专家、教师纷纷提出,倡导儿童阅读,首先要解决成人世界如何引导儿童学会阅读的问题,在他们看来,读懂儿童,是引导儿童阅读的必要前提。

儿童找不到感兴趣的书 宝山区虎林路小学曾对二年级学生家庭阅读情况进行调查,发现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的阅读量都不够大,尤其是家长,他们的阅读量比学生还少。这样,就很难形成家庭阅读的氛围。

调查发现,“找不到感兴趣的书”、“没有时间看书”、“不爱看书”、“读书氛围不够”,是致使阅读量过少的主要原因。其中“找不到感兴趣的书”比例最高,说明学生还没有完全培养出阅读的兴趣。

名著不一定适合孩子

在文学教育日益引起重视的今天,小学生课外阅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老师已经开始注意向学生推荐一些名著,很可惜,很多老师推荐的成人名著,不一定适合孩子。

纵观现有小学语文教材,在选文视角上已经有较大的改进,但真正的儿童文学作品所占比例非常少,进入教材的我国儿童文学作品,大多也是“伟人做平常事、平凡人有了不起的壮举”之类,让孩子们觉得无法亲近。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教材中真正关注儿童心灵和情感的儿童文学缺失,导致学生作文中出现假、大、空现象。

一些专家提出,由于传统的阅读习惯,再加上教师缺乏儿童文学素养,即使有优秀儿童文学作品选入教材,也可能会被教师用成人的视野代替孩子“观察”,用成人的感悟代替孩子“体验”。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社长吴圣苓认为,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真是一笔终身享用的财富,目前存在的儿童阅读“成人化”倾向,应该引起教育界的警觉。不提倡儿童文学缩写本

模糊儿童认知特征、漠视儿童心理需求和任意拔高的做法,不仅不利儿童阅读,而且会减少他们正常的阅读兴致。一些专家提出,低年级儿童应该读读绘本,因为绘本是“形象”与“语言”的中间媒介。学习语言不应该被动接受,而应该主动建构、生动有趣。

中国海洋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朱自强认为,优秀儿童文学,不应该是那些模仿儿童文学的“教材体”作品,由七千多字缩写成四、五百字的《丑小鸭》不是儿童文学,由一千五百字缩写成四百字的《小蝌蚪找妈妈》也不是儿童文学。他认为,缩写本不仅流失了丰富的思想和艺术含量,变得短、小、轻、薄,而且充满了阅读障碍,难以构成真正富有成效的语文学习。语文特级教师徐根荣指出,儿童文学有着自己的写作语言和情趣,如果稍长可节选,而用武断的办法“缩写”或“改写”,容易走样。

6.多陪孩子不一定是“好妈妈” 篇六

“拼妈”到底拼的是什么?记者为此专访了畅销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教育专家尹建莉女士。

“拼妈”的核心是比拼教育理念

记者:有人说,“拼妈”就是比拼妈妈的个人素质,妈妈的个人素质越高,孩子越容易成才。对此你怎么看?你认为“拼妈”应该比拼什么?

尹建莉:“拼妈”是继“拼爹”之后出现的一个新概念。“拼爹”指的是比拼权力和金钱,比如为孩子安排工作或办一些事情,是贬义词。而在我看来,“拼妈”则有关子女的教育和发展,有关子女的幸福感,因此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拼妈”的核心应该是比拼家长的教育理念,也就是科学的家庭教育手段,而非妈妈的个人学历或社会地位。

现在的家长有三种,第一种是不懂教育,也不管孩子;第二种是不懂教育,但非常用心地去管孩子;还有一种是既懂教育,又用心地管孩子。在我看来,最有破坏力的就是第二种了,即使有的妈妈学历很高,但乱管,比不管更可怕。在教育上,一个高学历的破坏者,其破坏性很可能比没学历的家长还大。

多陪孩子不一定是“好妈妈”

记者:我们身边经常有这样的妈妈,她们为了多一些时间陪孩子而辞职回家,你认为多陪孩子的妈妈就是“好妈妈”吗?

尹建莉:对于陪孩子这个问题,我认为第一不要太具象了,不要认为坐在孩子身边就叫陪。只要孩子天天能见到家长,和父母关系良好,就认为这是好的陪伴。这是误读。第二,质量重于数量,和孩子相处时间固然重要,但并不是越多越好。陪孩子要放在“用心”上,而不是在“用力”上。有的家长把“陪”理解成处处看管着孩子,包括写作业也要坐在边上。其实,家长陪孩子学习的时间越长,扮演的角色越接近监工。而孩子从骨子里是不喜欢一个监工的,他最多表面上暂时屈从于妈妈,内心却并不想听妈妈的话。所以说,陪孩子写作业,不是在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而是在瓦解好习惯,是对儿童自制力的日渐磨损。

记者:你说过“不管”比“管”好,怎样理解这句话?

尹建莉:“不管”绝不是对孩子漠不关心,不闻不问,而是一种技巧,以不管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觉意识。比如,从我女儿上小学之后,我就有意培养孩子自觉学习的习惯,所以我不陪孩子写作业,也不检查她的作业,甚至看着她忘了写作业也不去提醒。这表面上是不作为,实际上则培养了孩子的自觉意识,让她对自己的作业负责。我认识一个男孩,大三了,门门功课不及格,到最后索性连考场都不进,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打电脑游戏。他妈妈从外地来看他,跟我诉苦。我一问,这位妈妈也是教师,以前对儿子的学习实行严防死守,儿子功课还不错,考上了大学。但一离开妈妈的视线,他立刻就不知道该做什么了。这个孩子就是典型的被家长管得太多,没有自主意识了。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与时俱进

记者: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妈妈的教育水平,你能给出一些建议吗?

尹建莉:首先我想说,在当今这个时代,妈妈们不能安于现状,一定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也许有人会问:我妈没有多少文化,不是也把我养大了吗?但时代不同了,家长们的文化程度普遍提高,科技发展也突飞猛进,如果不学习,不加强主动教育的意识,就会落后,就会被淘汰。其次,关于怎样学习,我认为有三个途径:一、看书。应该多看教育类的书籍,因为其中不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学起来比较便捷。二、多向周围优秀的家长学习。尤其是那些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在各方面都表现突出的家长,更应该认真地向他们请教家教之道。三、反思自己和孩子的相处方式、相处问题。教育全在细节中,大的目标及理论大家都知道得差不多,关键是细节的处理水平。当遇到孩子出现问题时,不要指责孩子,而应该反问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过于粗糙、简单,从而不断修正,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摘编自《解放日报》)

上一篇:广交会经验下一篇:写参观博物馆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