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教育孩子心得体会范文

2024-06-30

怎样教育孩子心得体会范文(共15篇)

1.怎样教育孩子心得体会范文 篇一

关于孩子的教育,个人认为目前很多家长都过于注重学习成绩,为了提高分数,各种补习班,培训班,参考书,想尽各种方法,占据了周末和寒暑假的大部分时间,当然在现今社会考试成绩是很重要,这也是和目前的教育体制有关,考了好分数,才能上好大学,以后才能找到好的工作,但个人认为情商(EQ)和逆商(AQ)对孩子更为重要。

所谓情商(EQ),主要是指情绪、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品质。大致可分为:独立性、自信心、情绪管理、责任感、人际交往、同情心等等;所谓逆商(AQ)是指我们在面对逆境时的处理能力。相关研究表明,成功=20%智商+80%情商和逆商,而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丹尼尔·吉尔曼表示:“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的关键”。试想一下,如果你的孩子任性、自私、性格孤僻、不善与人沟通交流,没有责任感,碰到挫折一蹶不振,那我想应该是连独立的生活都有问题了,更别说其他了。如今我们面对的是快节奏的生活,高负荷的工作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没有较高的EQ和AQ,是难以立足的,更别说成功了。

近年来心理学家们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情商没有明显的先天差别,情商的高低是与后天的培养息息相关的。现在社会上已经出现了EQ和AQ的培训机构;而大连海事大学都设立了情商奖学金;有的大公司招聘面试,都有情商的测试。以上种.种足以说明EQ和AQ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重要性了。

人的一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事情,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挫折,你是希望你的孩子在这些时候束手无策,茫然逃避,还是勇敢接受,努力克服,越挫越勇呢!现在的孩子,特别是00后,生活太一帆风顺了,基本上没有碰到什么大的挫折,而父母的保护有时候也是过度了,十多岁的小孩,从来不会自己洗漱,不会自己穿鞋,不让独自外出,爷爷奶奶更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碎了,在世界各国的家庭教育中,中国长辈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当仁不让地名列前茅啊!有时候不是孩子不愿意自己干,而是大人不让,这时候我们就应该想想,你是想让你的孩子永远是温室里的小花呢,还是想让他今后成为参天大树呢?有人可能要说了,那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呢?说实话,我的教育也不算成功,但我会尊重孩子的选择,尽量让她多多接触外面的世界,独立完成一些事情。

我的女儿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我们一家去太仓市里办事,她说:“妈妈,我想一个人先回家,因为我还没有单独一个人坐过公交车,很想试试。”我的回答是可以,但要注意安全哦!市区到我家大概要45分钟左右,结果她很安全的到家了。而且回到家,她很自豪,很开心地说,“我可以一个人坐公交车啦”!虽然她爷爷奶奶很担心,还责怪我的决定,但我认为这样做还是正确的,还是值得的。

后来她询问班级里的同学,基本上都没有单独一个人坐过公交车。可能有的家长会说,现在社会上拐卖儿童的很多,万一出现安全问题了呢?我的个人观点是,不能因为怕孩子摔跤,而不让孩子学走路了吧!如果有的家长还是担心单独让小孩坐公交车的安全性,你也可以采取一些办法的,比如和公交司机打个招呼,让他关心一下等等。还有一次,在女儿五年级的时候,我家的桃树结了很多桃子,我们说这么多,怎么吃得完,女儿自告奋勇说要和同学一起去集市卖桃子。然后挑了个星期天,邀请了一帮同学,来我们家采摘桃子,热热闹闹地吃完午饭,到集市去卖桃子了。结果桃子都卖完了,大概有两大篮子,50斤左右呢!我们对卖了多少钱无所谓的,但孩子们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找到了很多乐趣。

心理专家曾说,孩子学会做人比学会做学问更重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生活中也有很多活生生的例子,比如班级里学习成绩最好的,但情商不高的,到社会上不要说有多大成就了,就连顺利工作,良好的人际沟通都有问题了。还有一些人,遇到困难,受到打压,就不知所措,消沉放弃,最终永远也站不起来了。我不奢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有多大出息,但我希望她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能勇敢面对,平安度过。

关于学习方面,我的观点是:孩子尽了最大的努力就行。因为每个人的智商都不一样

每个人都有优缺点,不可能人人都成为总统啊!但我会告诉女儿,人生有不同的阶段,要完成不同的责任。而学生阶段,学习就是主要的任务,如果你尽了最大的努力,那就是已经给自己一个很好的交待了,以后你就不会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了”!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对孩子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有的家长担心太多,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孩子是要自己长大的,许多事情只有亲身经历了才会明白,事实上,未来到底是什么样子,谁也不知道,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去走向未来呢!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走的不同人生路,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建立孩子的自信心、责任感 ,告诉他们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碰到困难要百折不挠。引导孩子正确的人生观,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这样才能让他们在人生道路上自由成长,挥洒自如,勇往直前!

2.怎样教育孩子心得体会范文 篇二

“下雪了!下雪了!”孩子们兴奋地趴在玻璃窗前, 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向外望去, 外面果然下起了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 这在成都的冬天很少见。我感到这是一次难得的教育时机, 赶紧对孩子们说:“我们出去玩雪花, 好吗?”

小朋友高兴地来到操场上, 有的追着飞舞的雪花奔跑, 有的用手接雪花, 小手、小脸冻得通红, 我问孩子们:“冷吗?”没想到他们全都高声回答:“不冷!”我对他们竖起大拇指:“好样的!”

我让小朋友把两只手伸出来, 并将头仰起来, 小朋友兴奋极了。我问小朋友:“你看到什么了?”“飞舞的雪花。”“雪花是什么颜色的?”“白色。”“告诉老师雪花落在手上, 脸上是什么感觉?”小朋友争先恐后地回答:“冰凉冰凉的。”“很冷。”“轻轻的。”我让孩子数一数雪花有几个小花瓣, 小朋友非常专心地数着, “一、二、三、四……, 咦, 雪花怎么不见了?”小朋友兴奋地告诉我他们的新发现。“你们再仔细看看, 雪花到哪里去了?”个别孩子发现了其中的小秘密, “老师, 雪花落在手上化成水了!”“哦, 真聪明, 你们知道雪花为什么会变成水吗?”小朋友一时回答不上来。我也不急于告诉答案, 让孩子自己去感觉、发现。

回到教室, 我和小朋友继续有关下雪的话题。有的孩子问道:“老师, 雪花是从哪里来的?”“雪花为什么会变成水?”趁着孩子兴趣盎然, 我赶紧拿出有关雨雪天气形成的图片, 让孩子观察、讨论, 初步了解水的三态变化过程。

最后, 我让小朋友用一个好听的词或一句话来形容下雪, 经过小朋友讨论和我的提示, 孩子们很快在真实的情景中记住了“纷纷扬扬的雪花”、“鹅毛大雪”、“漫天飞舞的雪花”等优美的词句。

在接下来的延伸活动中, 我让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收看电视节目, 在电脑上收集有关下雪的图片和资料带到幼儿园来, 让孩子了解更多的冰雪知识以及冰雪灾害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 培养孩子初步的环保意识。小朋友讨论得可起劲了, 这个说:“我在电视上看到, 地上有很厚很厚的雪, 小朋友可以堆雪人、打雪仗。”那个说:“我还看到冰雪把电线杆都压断了, 把树也压弯了, 动物、植物都冻死了, 好冷啊!”小朋友在积极、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有关下雪的知识。

3.家长应该怎样教育孩子 篇三

一、家长要注意言传身教做好榜样

家庭教育,归根结底是环境的教育,即营造优良的环境条件对孩子进行熏陶,使孩子耳濡目染。在现实生活中,身为孩子榜样的父母,如果不注意对孩子的言传身教,不能以身作则地给孩子树立榜样,那么就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许多心理学的调查研究表明:父母行为不正和不良的家庭教育,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新浪网上曾经登载了一篇名为《小霸王是怎样惯成的》的文章。“小霸王”经过了深刻的反省说:“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天生就很任性,反正从小到大,爸爸妈妈就是这样依着我的。他们认为男孩子任性是应该的,正常的……”他的反思是深刻的,他之所以发展到持刀伤人,很明显,孩子是“果”,家长是“因”,他的悲剧主要责任在他的父母身上,在于他的父母灌输给孩子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行为准则。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那如何做一面明亮的镜子和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呢?

首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的人格作用是最大的教育因素。父母的身教胜于言教。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位老师家访时,了解到自己班里有一位小同学天天给邻居阿姨送稀饭。因为阿姨生病了,家里没人照顾。孩子为什么能助人为乐呢?他说:“我是向妈妈学来的。”原来,这位邻居发病时,就是孩子的妈妈将她送进医院,后来又经常去看望,端汤送水。孩子受到影响,也跟着热情地关心、照顾有困难的邻居阿姨。这是一件极平常的小事,然而它告诉我们:父母的言行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在不知不觉地接受父母的教育和影响。父母的品质、性格、志趣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次,家长应具备言正身端的好品德。美国教育家赫尔尼·卡林指出家长给孩子做榜样,最重要的就是修身养性,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品质——诚实正直,善良宽厚,表里如一,谦逊温和,乐观豁达,勤奋上进,严于律己。这句话对当代家教中家长的启示相当重要。在父母同子女的关系中,父母会给子女提供大量的行为图谱,父母只有言正身端,才有可能提供各种有良好效益的行为图谱,并以此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这种影响虽然日效甚微,但日久天长却有“滴水穿石”的效果。孩子身上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其根源在父母身上。

二、家长应民主、平等地对待孩子

尊重孩子,平等对待孩子,把孩子当成朋友,放下家长的架子,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你和孩子的紧张关系就会得到改善。 在一些家长看来,孩子是自己生养的,想怎样处置就怎样处置,对孩子施以嘲笑、挖苦、辱骂、体罚等粗暴做法被视为合情合理。体罚孩子,往往产生不良后果。首先,体罚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人的最大的动力和最强的约束力,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就是保护了教育孩子的一切措施的支点,有的孩子如成绩不好或做错了事,本来就已觉得抬不起头,若再加以体罚,无疑会雪上加霜,势必使本来已经自卑的心变得更为悲观,无形中失去上进的信心和勇气。其次,体罚容易诱发孩子说谎和不诚实的坏品行。在体罚前,孩子的错误言行是外露的,而被体罚之后,孩子有时并不明白其错误所在,于是,他就采用隐瞒和说谎的方式来对抗。再次,被体罚的孩子,往往进行“压力传递”,在家被父母打,到学校就打同学,有个学校曾做过调查:喜欢打架斗殴的学生中,80%是经常挨父母打的。体罚孩子更严重的后果是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对家长由爱转为恨,感到家庭没有温暖,容易被坏人利用,走上犯罪的道路。这种现象的存在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为此父母应树立民主、平等的儿童观,尊重孩子的人格,切忌对孩子进行心灵施暴和肉体体罚。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允许孩子提意见,切忌在家庭生活上搞父母“一言堂”。

“居身务期俭朴,教子要有义方”(《朱子家训》)。我们的教育唯有方法正确,方能“四两拨千斤”。家长言传身教做好榜样,民主、平等地对待孩子,讲究方法教育孩子,才能使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4.怎样教育孩子心得体会范文 篇四

一、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在与孩子接触过程中,我慢慢的发现,过多的说教都不如用自己的行为来引导孩子的效果来的好。要求孩子做到的,大人自己首先要做到。

二、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我觉得这点很重要,不管是生活上的习惯还是学习上的习惯。在生活上要让他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现在很多父母都舍不得孩子干活,每件事情都一手包办,比如说自己的房间要自己整理,特别是书桌,每次做完作业都要让他自己收拾,这点儿子做得非常好。儿子有时候还会帮我洗碗,看妹妹等等,其实小孩子是很愿意帮忙的,不要怕他做不好。生活上养成好的习惯对学习上也很有帮助的。

三、加强沟通,做孩子的良师益友。在学习过程中也曾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有时候苦口婆心却适得其反的现象并不少见,也曾为此苦恼过,过后细细思索:做父母的不应该只怪孩子,也应该反思反思,看看问题出在哪里,能不能换种方式使孩子能够更容易接受一些。比如“加油”!“别灰心,再试一次”“你做的这件事真棒!我为你感到高兴!”而不是处处以一个长者的身份指挥着孩子的一言一行,并不曾真正体会孩子的感受。当孩子渐渐长大,你将会和孩子越走越远,代沟也随之产生,从而难以把正确的思想和经验传递给孩子,导致教育的失败。但如果父母从一开始就能做到和孩子一起成长,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时刻保持一颗童心,那么,随着孩子的成长,你会发现,在孩子慢慢读懂这个世界的同时,你也慢慢地走进了孩子的心灵世界,这点我觉得我做得不够好,还有待学习。

此外,我们还喜欢让孩子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孩子本来就爱跑爱跳,让他多锻炼,既强身健体,又愉悦心情,何乐而不为呢?总之,我们希望孩子不光是埋头学习的孩子,我们更希望他好好学习的同时还能有自己的乐趣,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5.怎样教育孩子心得体会范文 篇五

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谢学校能给我这个机会,让我在这么重要的场合谈谈自己的想法,目的是增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增强了解,达到共同教育培养学生的目的。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家长和老师批评指正。

一、家庭教育的现状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对孩子的一生影响非常重要,不可轻视。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准都大大提高了,大多数孩子在家都是少爷公主,要什么给什么,孩子以自己为中心,对人没有礼貌,撒娇放肆,可是进入学校以后,是有纪律约束的。那么他就会违反纪律,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老师请家长到校配合,也有不理解的,还和老师发生冲突,埋怨老师和学校。

二、家校配合要做到

1、加强与老师的联系和沟通

家长与老师之间本来就是合作者,相互信任与交流,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很有帮助。我们作为家长不能溺爱孩子,包庇孩子的错误。应慎重对待孩子错误。

2、注意维护老师的威信。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要先想想孩子哪一点做的不到位,不要把责任都一股脑的推向老师,应该与老师一同商讨解决问题该想到的办法,还应该与老师做个换位思考,因为班上还有其他的孩子,要理解老师工作的辛苦。

3、要配合学校,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养成的。一些好的学习习惯,会成就人的一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人的一生整个学习生活最重要的基础,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习过程的质量和成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的普遍愿望。为了使孩子学习成绩拔尖,能成为尖子学生,许多家长不惜自己花大量的时间去辅导和“陪读”,弄得筋疲力尽,苦不堪言。还有的家长不惜用重金为孩子选择好的学校,谋求好的老师,真可谓用心良苦。其实,这些都是外在因素,内在因素就是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家长要配合学校,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4、要配合学校加强安全教育。

为确保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确保学生的生命安全,家长有责任必须积极配合。孩子有什么身体特殊情况,要及时告诉老师。

5、支持学校的各项活动。

学校的各项活动,是学校结合学生的情况而安排的,家长要给予支持,不要怕影响孩子的学习或怕麻烦而不让参加。

6.该怎样教育孩子 篇六

提到孩子的教育,每个为人父母的都会有许多话语,有的埋怨孩子太任性,有的会说孩子依赖性特别强,有的会说孩子不爱学习,贪玩,等等„„大多数家长都会皱着眉头,发出这样的慨叹:“现在的孩子不好管呀!”其实教育孩子真是一门学问,今天我就这一话题,和大家一起探讨父母应如何教育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手中的宝,心头的肉,从孩子一出生,父母就精心呵护,盼望孩子能茁壮成长,所以父母时时刻刻关注着孩子,也自然成为孩子的启蒙老师,为孩子勾画着美好的蓝图,每天看着孩子的每一个进步,父母心中都会充满无比的喜悦和自豪,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到孩子,孟母三迁的故事,曾子杀猪的故事,大家已耳熟能详。做父母的应如何检点自己的行为,在孩子面前保持完美形象,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家长,因为心中充满对孩子的爱,适时做出一些牺牲是很值得的。同时爱孩子要有度,不要溺爱,在家庭生活中,把孩子当作家庭中平等的一员,这是一种尊重,不要因为孩子小,就不承担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要从小培养。

时间如白驹过隙,孩子就像春天的小树苗一样,转眼进入青春期,有时父母会发现,一向听话的孩子,第一次在父母面前说“不”,这时父母应知道,这就是青春期的信号。(青春期的叛逆)此时,父母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是有的,适当引导,孩子仍然会接受父母的正确建议。用爱和宽容去感召孩子迷惘的心,对孩子的教育,要用智慧,而不是简单粗暴,以暴制暴。

不知不觉间,孩子进入了初三的学习,竞争的残酷,每一位家长都会有压力,这毕竟是孩子人生中关键的一步,家长除了做好孩子的后勤保障工作之外,还要在精神给予支持,现在的学习竞争既是智力的较量,更是毅力的角逐。“天才在于勤奋”。面对一道道习题,一次次失败,孩子要挑战,要承受,熬夜,加班是经常的,这条路很辛苦,父母不可能完全代替孩子走,陪孩子一起经历磨练,在磨练中不断给孩子鼓励:失败之后的坚持不懈是一种美丽,向成功迈进的执着是令人感动的,战胜难题的欣喜会促使你向更高的阶梯挺进,让学习兴趣包围孩子的脚步,乐此不疲。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难题能适当的加以指导,这也是做父母的一种幸福。父母为了自己的孩子,一种本能会用自己的生命去呵护,孩子读书最艰苦的一年,各位家长又有什么理由可拒绝的呢?有时候,忙于应酬,忙于生计,这都是借口。是不负责任的一种推脱。既然把孩子带到这个世上,就应该为他的成人负责。力尽到了,也是无悔的。这个世界上最成功的人,莫过于自己的子孙能功成名就,学有所成,即使你个人如何辉煌,自己的子孙却一事无成,那也是你人生的失败。

光阴荏苒,又一个寒假即将来临,与孩子零接触的时间多了,掌控好孩子的学习,是家长的责任。放假了,孩子总会找些理由;如40多天的假期,先痛痛快快的玩几天,无节制的看电视,玩电脑等等„„孩子往日的紧张学习状态也许会在明日复明日中懈怠,家长要努力帮助孩子打消这一念头,否则可能会使你孩子的学习功归于溃的,学习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张弛有度,抓住假期中的黄金时间,帮孩子做好复习计划,按部就班进行知识的梳理、巩固、消化。努力做到融会贯通,善于引导孩子把知识拓宽,拓深,让孩子既养足了精神,又增长了知识,充实而愉快的寒假会使你的孩子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的挑战中去,而立不败之地的。

7.我们应该怎样爱孩子 篇七

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父母对子女爱得不够, 子女就会感到痛苦, 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感情, 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这种毁灭性的溺爱使孩子心理和生理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病态反应。

一、什么行为的爱会给孩子带来压力、让孩子无法承受呢?

1. 以爱的名义实行占有。

有一些家长, 希望孩子能继承自己的事业, 弥补自己曾经的遗憾, 或完成自己未完成的理想, 于是把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孩子;有一些家长把孩子当做自己生命的延续, 觉得孩子就是“属于”自己的, 所以她可以对孩子做任何事情;有一些离异的, 或者夫妻之间沟通不好的家长, 便妨碍孩子跟另一方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希望孩子的注意力全部都集中在自己一个人身上。表面上是为了防止孩子受到伤害, 其实是自身的不安全感, 导致对孩子产生了很强的占有欲。

2. 以爱的名义实行要挟。

有些家长嘴里经常念念有词地对孩子说:“孩子, 为了你, 父母就算是累死、病死也心甘情愿, 只要你能……”父母说这些话, 就是让孩子觉得对父母有所亏欠。这种做法, 让孩子觉得父母舍不得吃, 舍不得穿, 为自己付出那么多, 自己如果不为了父母做些什么, 或者不按父母的想法生活, 恐怕也太不懂事、太不孝顺了。背负着这种爱的孩子, 往往会更容易迷失自己, 或者会因为压力过大而产生更多负面的影响。

3. 以爱的名义实行控制。

“爸妈不让你做这件事情, 完全都是为了你好!”“爸妈给你准备了这些吃的东西, 都是为了你的健康着想!”“爸妈这么做, 是因为妈妈爱你呀!”什么时候, 爸妈都是“为了你”。因为是“为了你”, 所以孩子必须要接受他不喜欢的事情, 因为是“爱你”, 所以孩子必须要心甘情愿地接受父母的控制。但是孩子是有思想的, 他在心里也知道自己是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的。强行改变孩子的意志, 可能会导致孩子变成一个严重缺失自我的人, 让孩子失去那份原本就属于他自己的快乐。

二、懂爱的父母才能给孩子真正的爱, 我们应该给孩子怎样的爱?

1. 爱要与理解、尊重结合。

柏拉图曾说过, “初期教育应是一种娱乐。”父母不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剥夺他成长的自由与快乐。父母们要牢记一点:孩子的成长永远比成功更重要!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识, 他们也有自己的尊严, 任何一种对尊严的践踏, 都会刺痛他们的心, 令他们产生强烈的反感。孩子也有自己的梦想,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 但不是父母生命的简单重复, 更不是父母人生道路的升级版本, 而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孩子有自己的需要和兴趣, 他们应该受到正确的教育, 应该受到尊重。

尊重孩子与溺爱孩子不同, 尊重孩子是满足他们合理的要求, 培养他们的自信和接受教育的自觉性。父母与孩子之间要有民主气氛。情感的爱必须与理智的爱相结合, 这才是您应该付出的爱, 才是孩子所需要的爱。

2. 爱与教育必须结合。

爱是孩子精神需要中最珍贵的部分, 它是一种营养, 是培育孩子美好心灵、高尚品德的源泉。然而, 如果只有亲子之爱, 而没有教育引导, 容易演化成溺爱;只有说服教育而缺少爱心, 则易滑向刻板的说教。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 才会使孩子既能感受、沐浴父母温馨的爱, 又能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和行为。

3. 爱与严必须结合。

8.美国家庭怎样为孩子做教育储蓄? 篇八

像多数年轻父母,当鲁伊吉,带着年轻漂亮的妻子和三个女儿,分别是1岁,3岁和5岁。来到我的办公室时。他明确讲,“我要给她们三个设立教育储蓄账户。”鲁伊吉三十多岁,是芝加哥西郊的一家生意不错的汽车碰撞维修公司的拥有人。40分钟后,三个教育储蓄账户设好了。鲁伊吉分别为子女在教育计划里面放了7000,8000,9000美元的最初始投资。尽管开设最初教育储蓄账户仅仅需要25美元就可以了。经过我的讲解,鲁伊吉为三个子女挑选了Oppenheimer Funds公司的下属投资管理公司OFI Private lnvestment公司提供的以年岁为基准的投资配置模板。

这里要强调的是,尽管教育计划总的说是由州政府设立管理的。但具体账户资金的投资管理是交由OppenheimerFunds公司这样的共同基金公司来管理的。州政府需要借用这些投资管理公司的专业能力来使每一个教育基金账户得到最佳的收益。州政府的责任是挑选并监督他们。比如2007年以前伊利诺伊州政府选择的是美国花旗的关联共同基金公司美盛集团(Legg Mason,Inc.)来管理。但因为其业绩不好。换成现在的Oppenheimer Funds,Inc.该公司为账户收益人,也就是儿童,设立了两类投资的资产组合类别。分别是年岁基准和选择基准的投资配置类别。年岁基准类别里分别又分主动配置策略组合和指数策略组合两种。

以年岁基准为例,细分为新生儿~6岁,7~9岁。10~11岁,12~14岁,15~17岁以及18岁六种投资组合。鲁伊吉的子女全部都小于6岁。所以她们都采用投资期长,注重通过股票投资达到投资长期增长,通过部分固定收益产品减缓股票投资波动的组合,即新生儿~6岁的组合。也就是股票投资占90%,固定收益类投资占10%。

另外需要提及的是,由于税收,投资的复杂性,美国各州政府的教育计划是交给专业的经纪公司来卖的。产品的特性需要由各个经纪公司或资产管理公司的投资顾问来为客户做详尽的讲解。投资顾问可以给客户讲解教育账户在税务上的好处,但如果没有注册会计师的执照,提供税法方面的建议给顾客是被严格禁止的。所有涉及税法的建议必须来自于注册会计师或会计师事务所。

教育账户的税收优惠

那么教育账户到底有什么好处呢?教育账户的好处简单讲是在投资阶段的递延税赋。和使用期(比如儿童入学)的合格教育花销的免税。递延税赋是在投资期间不付税。如果以我们国内的税收作比喻的话,那么就是在投资期,在教育计划账户里的投资,不论你具体投资的是股票还是公募基金,你不需要缴纳印花税和股息税。这些钱继续留在账户里年复一年地为你的投资增值做贡献。

右边的表格可以简要说明一个递延税赋的账户和一个一般投资账户增长的差别。对于同样的投资,像教育计划这样的递延税赋投资账户长期回报一定会超过普通付税的投资账户。这个假想表所示的是1万美元的最初投资在年8%增长率情况下的增长。该付税账户假设的是28%的联邦税率和5%的州税税率。该表不代表任何具体投资账户或投资。也没有将计划费用和收费记入考量。如果这样的因素被考虑进来的话,回报会低于图表显示。

对于“合格教育支出”比如,学费,书本费,住宿费等涉及到教育的开支,从教育账户里提钱出来用于支付的时候。不需要再缴纳这笔钱的联邦税和州税。对于什么被称谓为“合格教育支出”,该计划有严格的定义。这主要被用来防止该计划的税收好处被滥用。

基于以上的事实,比较用普通没有税收优惠的、给子女积攒将来用于教育开支的账户相比,递延税赋账户(如教育储蓄账户)的税收好处显而易见。所以这是地方州政府和联邦政府给予大众子女教育的税收优惠待遇。对于多数家长而言是不拿白不拿。也因而教育账户的最大投资不能超过320,000美元。并且如果该账户的资金被挪作教育之外的用途的话,要付一定比例的强制性罚款。比如盈利部分将被收取普通联邦收入税,和任何可能适用的州收入税,以及额外10%的联邦税作为罚款。

教育计划的另外一个税收上的好处是爷爷,奶奶可以以赠予的方式每年给教育账户里注入一定额度的投资金额,而不需要为此付税。这也因而给老年人传递资产给子女提供了一种选择。

用投资配置保证账户稳定增值

对于教育账户的投资人。州政府指定的投资管理公司一般会提供多种投资配置选择。比如伊州目前的投资管理公司Oppenheimer Funds Inc,为投资者提供基于不同年龄基准的不同投资组合。

教育开支在美国对于大多数家庭而言,是除房产之外的最大投资。芝加哥大学,美国西北大学,哈佛大学的学费2007年是每年36,000美元左右。如果以每年6%的增长率计算,那么每过12年就会翻一倍。也就是说从现在到2020年,每年的学费会大约达到72,000美元一年。这对多数家庭都是不可小视的投资。所以教育计划投资对于美国家庭而言是越早准备越好。

下面的表格揭示的是免税优惠情况下,投资有利滚利的增长。越早投资享受的好处越多a这个例子里,初始5千美元的投资,每个月额外追加100美元直到您的小孩到18岁,假设每年6%的回报率。这个计算只为显示长期投资的结果而非实际投资收益。这个图表里没有将计划费用和收费计算在内。否则收益会低一些。另外这种定存投资也不保证在下降的市场情况下盈利。

对我们的启示

9.怎样教育孩子学习 篇九

为了就要充分发挥孩子的潜能和才智,使孩子在学习上有好成绩,就必须提高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我觉得我是这样做得:

1、从小培养孩子善于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这对任何一种劳动,尤其是脑力劳动具有很大的意义。

2、孩子大一些时,孩子的书桌上除了文具和书籍外,不应摆放其他物品,以免分散他的注意力,书桌前方除了张贴与学习有关的如拼图、拼音外,更不能允许孩子一边看电视,一边做作业。

3、.对孩子讲话从不重复,所造成的后果要让他自己学会承担。

4、从小训练孩子善于听的能力。听是人们获得信息、丰富知识的重要来源。比如我让她听听歌、小说等等。

5、消除我们父母对孩子造成的恐惧,耐心等待子女的成长,当她没考好时我会和蔼的接纳,不会一味的责备,以免孩子失去信心,这样比从结果比考零分还恐怖。

6、为孩子建立自信心。我的孩子并不是天才,我不要过于完美的她,反而我认为经常的犯些小孩子该犯的错误,顶顶嘴才是正常的。遇到困难时我会鼓励她自己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而不是纯粹的依赖,培养她独立思考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当她考自己的努力解决一个难题时,她的信心则会倍增,这样才达到教育的母的。

10.怎样教育孩子 篇十

四二班学生顾辰月家长陈慧

我是莲溪小学四(2)班顾辰月同学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我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只有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先说一说我的孩子顾辰月,她是一个聪明、好学、活泼、听话的孩子。

我平时是这样教育孩子的:

在学校,上课必须认真听讲,抓紧课堂45分钟。如果不注意听,回家付出双倍的劳动都不行,而且还养成了坏毛病,以后也不能迫使自己认真做事。

作业必须认真完成,要求孩子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的来完成。孩子在做作业时,家里必须保持安静,没有骚扰。家长必须做到,孩子在学习时,不能看电视、听音乐,避免影响孩子。

每天认真检查孩子的家庭作业,发现错误要求及时改正。在辅导孩子学习时,不急躁、不替代、多鼓励、多表扬。每周五下午放学是孩子的自由活动时间,让孩子好好放松一下。每年的暑假和寒假让孩子旅游二三次,增进孩子的社会知识面。在业余时间让孩子多读点课外书籍。

最后,我认为,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其实跟老师的教育,孩子的勤奋好学是分不开的,家长只是起个监督作用。

11.怎样教育孩子心得体会范文 篇十一

问:我知道不该体罚孩子,但是在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我家的体罚教育还是存在的。我想了解的是,如何对孩子进行适度有效的体罚呢?

邱其高

答:一些教育研究专家认为,轻微的、形式化的家庭体罚教育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同时,教育专家也认为,任何轻微的体罚都要遵循以下原则:

1. 在体罚孩子之前,大人要确定自己不是带着发泄的情绪来操作的。

2. 你的孩子犯同样的错超过了两次。

3. 必须让你的孩子知道,他所做的事是错误的。

4. 要在你的孩子对他的错有认真的道歉之后。

在这四个条件都满足的前提下,家长才可以对孩子进行轻微的、形式化的体罚教育。

这其中,以下细节需要注意:

1. 不可打有失孩子尊严的地方,比如脸和屁股,打手心是最好的选择。

2. 打孩子时要不动声色,动作要小,这样孩子就是想模仿也不好操作。

3. 孩子必须知道你打他的次数,比如,大错轻打5下手心,小错轻打2下手心。

孩子认错之后再惩罚他,孩子才会心服。现在,有些家长在孩子还没有认识到错误时就突然袭击,这会让孩子时时生活在不安全的状态中;还有一些家长在孩子认错后就不再给予惩罚,这会让孩子以后用道歉的方式逃避惩罚,也是值得商榷的。

体罚是一种教育,不是威胁和恐吓,更不是真实的打骂。惩罚的方式除了轻打手心外,还有其他方式,可以灵活、适度运用。

需要提醒的是,在对孩子进行体罚教育时,不能期望孩子马上改掉一切缺点,任何教育都有一个过程。体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知道他必须要为他的言行和所做的事情负责,是为了让他更加健康地成长。因此,现实中的任何体罚教育,都坚决反对严酷和重罚,都需要贯彻轻罚、耐心教育的教育原则。

怎样教孩子认错

问:我家宝宝今年4岁。他做错了事,我要求他道歉。这么简单的事情却跟他讲不通,如果我稍一严厉,他立马眼泪汪汪,仿佛受了天大的委屈。有时候,他虽然口头上说“对不起”,可是给人的感觉是在应付差事,根本没有诚意。

魏玲

答:因为认知能力有限,宝宝做错事是经常的。而做错事后懂得道歉,就意味着宝宝建立了初步的是非观,并开始有勇气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这是宝宝社会化的必经之路,宝宝从中学习顾及他人以及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当然,这需要时间和父母适当的引导。

我建议,先不要急于求成。学习道歉,对宝宝来讲,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他对情绪、道理等有更多的了解。因此,爸爸妈妈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要强硬地要求,甚至指责。在宝宝没有理解道歉的原因和意义之前,道歉会让他感觉是一种负担,甚至是一种惩罚。

如果宝宝是因为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发脾气,做了不合理的事情,我们应该先处理宝宝的需要,而后引导孩子用合理的方式表达需求而不是乱发脾气。在我们对宝宝的行为动因和情绪表现了解不足的时候,要求宝宝道歉是很难有成效的。

真诚道歉的前提是孩子真的感到歉意。真诚不是形式,是心里歉疚之情的自然流露。倘若没有歉意,任何形式和语气的道歉都是不真诚的。

教宝宝体会歉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换位思考。比如,宝宝毁坏了别人的东西,你可以提醒宝宝:“上回你的奥特曼坏了,你是不是很伤心?”总之,通过这些体验,可以让宝宝体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以及破坏举动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另外,父母是否能在生活中适宜而自然地说“抱歉”或“对不起”,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如果父母无论是对家人还是对其他人,都能自然地做到,孩子可能不用教就学会了合理道歉。如果父母很少为自己的过失道歉,那么,当他要求孩子这样做时,孩子会觉得不公平。另外,孩子还有可能认为道歉是不必要的,或者是不光彩的。

沟通应避免误区

问:孩子上初中后,变得很有个性。我和他不说话则已,一说话就吵架,根本无法好好沟通。后来,孩子放学到家,一句话不说,就到自己房间锁上门,不到吃饭的时候不出来。我很苦恼,是我们家长哪里做得不对吗?

万琴

答:类似的情况,很多父母都经历过。孩子小的时候,对家长言听计从,年龄大一点,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就与父母的距离越来越大,说的话也越来越少,这让很多父母感到困惑。其实,父母对孩子的了解存有四大误区,只有认清这些误区,避免走入这些误区,才能真正了解孩子,与孩子实现良性沟通。

误区一:表面现象

父母有时候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当作事实真相。殊不知,眼见未必就是真相,亲耳听到的事情也会有偏差。如果父母单方面地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进行整合,按照自己的经验去判断、分析,势必产生误解,从而造成亲子间的误会。父母的武断也会让孩子心生厌恶,感觉父母不能相信和不可理喻。

误区二:自以为是

现实生活中,父母自以为是的例子比比皆是:吃饭时,总认为孩子没有吃饱;出门,总想让孩子多穿点;自己想吃的东西让孩子多吃,认为自己喜欢的就是孩子喜欢的。当和孩子交流时,也往往自以为是,不等孩子说完就打断孩子的话,“你不要说了,我就知道……”

误区三:一成不变

总用一种模式和孩子交流,总用一种思维去看待成长中的孩子。孩子年龄小时,用“哄骗、呵斥、命令”达成自己的意愿,如今孩子大了,如果父母再不改变自己对孩子的态度,依然沿用过去的模式,沟通就会出现问题。父母看不到孩子的内心成长,还认为自己很了解孩子,这种认识本身就是错误的。

误区四:自我满足

有些父母为了多了解孩子,采取种种手段,如偷看孩子的日记、跟踪孩子、监视孩子,和孩子完全弄成了警察和小偷的关系,以至于孩子对父母有了反感。但是即便到了这时,一些父母还在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这都是为了孩子好,不得已而为之。其实,父母这样做,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需求,害怕孩子走出自己的视野,从而失去对孩子的控制。而有的父母想以此来证明自己是对的,孩子是错的。

nlc202309020200

其实,父母要想了解孩子并非难事,没有必要搞得这么复杂,只要你发自内心地爱孩子,真正地从孩子的成长考虑,尊重、理解他,平等对待他,让他有自己的空间;当孩子懂事后,放低姿态,听取和征求孩子的建议,让孩子参与到家庭决策中来,给孩子表达想法的机会,孩子自然而然地就会对你敞开心扉。

孩子做家务的好处

问:现在的孩子缺乏生活主动性,很少做家务。就算真的做起家务来,不是笨手笨脚,就是敷衍了事。对此,我忧心忡忡。

符春江

答:殊不知,这种现象恰恰是父母造成的。父母包办了所有家务,为孩子提供了尽可能周到的服务,孩子就像住进了高级宾馆,根本不需要做什么。

许多父母认为,孩子少做家务,就有充足的时间用来学习。其实,这种想法有失简单。孩子从上小学开始,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对他是非常有好处的。这不仅能锻炼他的生活技能,还能培养他的责任感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孩子经过努力做成了一件事,比如把房间整理得焕然一新,把碗碟洗得干干净净,他会真实地体验到成就感。此时,如果父母适时地加以表扬,他会格外高兴,从而建立起生活的幸福感和自信心。

家长让孩子做家务,应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家务活由轻到重,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但是对孩子而言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否则孩子会漫不经心,教育的功效就不会明显。比如,孩子到了小学五六年级,父母可以考虑每周让孩子做一次晚饭,把做饭从头到尾的事情全部委托给他。当然,在这之前,要花时间把该做的事情一件件教给他。不要以为这是难为孩子,你试试看,就会为孩子的统筹能力和创造力惊讶不已。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的孩子,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已经很少看到流汗的劳动者了。有些父母在外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回到家身心疲惫,只对孩子说劳动的辛苦,不说劳动的快乐,还不忘嘱咐孩子发奋读书,将来好摆脱劳动的“苦命”。这是非常可怕的,因为孩子会本能地把体力劳动当成不光彩的工作,从而对劳动心生嫌恶。更可怕的是,渐渐地,孩子会把繁重的学习也当成不堪忍受的劳动,从而厌学。所以,父母一定要改变狭隘的旧观念,多与孩子交流劳动的快乐,分享劳动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周末或假期,有意识地带着孩子一起做家务,并将其作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使每个家庭成员都乐在其中。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快乐并非不劳而获的享乐,而是创造欲望得到满足的积极情感,而做家务恰恰是创造性的劳动。比如,父子俩修好了家里漏水的马桶,母女联手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想想看,擦去额头上的汗水后,是多么满足的笑容。

等做家务成为习惯,孩子就会慢慢悟出劳动的真谛:劳动并不仅仅是为了买汽车、空调、房子,更重要的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深入生活、学习生活、创造生活的快乐过程。

当孩子成为一名合格的家务劳动者后,家长不妨带孩子见识一下社会劳动,比如带孩子参观工厂车间、农田牧场、建筑工地,让孩子亲眼看看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感受劳动者的辛苦和快乐。这样,劳动就有了更深刻的意义,成为孩子了解社会的窗口和渠道,对孩子世界观的形成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编辑:杨子】

12.怎样培养孩子的写作兴趣 篇十二

新课标也规定:“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只有从内容入手, 才能改变传统教学中偏重写法、训练的单一性, 全面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认为, 决定一篇作文质量的首先是内容。不注意学生有没有丰富的精神生活, 就作文谈作文, 是不符合作文教学规律的。怎样在作文教学时“从内容入手”指导作文教学呢?必须依据教材对各年级训练的要求, 让学生有话可说, 我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 带领学生参观游览, 教给观察方法。

艺术源于生活, 作文也不例外, 鉴于小学生的年龄及心理发展特点, 他们大多对身边生活的观察缺乏有意注意, 就是不能主动地、仔细地观察事物。与此相反, 他们大多数对身边的人、事、物都视而不见或熟视无睹, 这就是无意注意带来的后果。而我们对生活的观察只有建立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才能使自己有深刻的记忆, 才能写出具体的内容来。为了让学生做到言之有物, 言之务尽, 结合年级、教材特点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 教给学生从部分到整体的观察方法, 让学生领略家乡的自然美, 了解家乡的季节变化和各种产物等。例如学习《春天》一课, 为使学生从课本上学到这些词句知识和春天的特点, 就把学生带到田野里、山坡上、小河边, 开展“寻找春天”的活动, 使学生在田野里看到冬小麦返青, 小草发芽, 羊角葱、菠菜、韭菜最早从地里冒出来;在小河边看到河水解冻, 流水淙淙, 鸭鹅在水中戏水。并让学生加以联想和创造, 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2. 指导学生多留心周围的人和事。

指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人和事, 并在各种活动和生活实践中认真思考分析, 用心体会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 使观察对象在头脑里留下完整、深刻的印象。例如写《家乡正在大变样》, 除了指导学生仔细观察, 从整体和局部去抓家乡人和事的特点以外, 还要引导学生从家乡的人和事、家乡的过去和未来去发现家乡的变化, 从本质上认识家乡的特点, 通过观察、访问、参观等活动, 使学生脑子里装满新鲜事, 就有不吐不快的感觉。这样, 写出的文章就不再是无病呻吟的表面应付了。这正是人有特点, 事有起因。人有外貌特征, 事有表面现象。人有不同的性格品质, 难以从长相判断等。同时, 人事合一相辅相成, 人不离事, 事不离人。评价一个人的依据是看他做了什么事;评价一个事的标准是看这件事是不是合情合理又合法。好人当楷模, 坏人要指责, 好事要学做, 坏事要批评。只要我们对观察到的这些人或事进行正确地评价和认识, 就能从中受到感悟。如果再将这些写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文章自然就会中心明确, 让人读后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而受益匪浅。

3. 指导学生从生产劳动实践中提炼素材。

乡村小学生不但从小就有热爱劳动的习惯, 还了解各种家禽、家畜的生活习性, 懂得各种作物的种植、栽培、收获等。拥有这么多生产劳动的内容和材料是乡村小学生练习作文的优势, 但是有了好的生活素材并不一定能写出像样的好文章。这也需要我们做教师的在指导学生作文中,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 注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交给他们思维方法, 把从劳动中获得的感性认识和素材进行提炼、筛选、剪裁, 写成一篇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的好文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提高认识能力。写作就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 通过观察分析自然、社会来表达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受态度和看法, 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可见, 我们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只是让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 而对观察中获取的信息, 进行深入的思考分析, 做出正确的评价和认识, 转化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 才是我们最终的诉求。

4. 指导学生多读课外书, 增长学生的知识。

写作是在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 可以说, 写作是最严格、最规范的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形成, 所以学生往往感到力不从心。有些学生的作文思路不清、内容混乱、语病连篇, 着实让老师头痛, 也极大地打击了学生们积极进取的信心。这种情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那就是书读得不够多, 语感不强, 能够解决这种问题最好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多读书。尤其是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 在增长知识和开拓眼界的同时来增强自己的语感。由于乡村小学图书资源不够丰富, 再加上读书不如玩耍、看电视等轻松愉快, 所以很多学生虽然有读书的渴望, 但是缺乏认真读书的条件、激情和耐力,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帮助他们。如组织全班的同学将自己的图书带到学校来和我们班级从学校分得的图书放在一起, 供同学们阅读, 并规定每日必读一篇文章, 写出一份读书笔记, “不动笔墨不读书”。就这样, 在我的指导和帮助下, 同学们的作文水平、语言表达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更令人庆幸的是同学们的写作热情也高涨了。

这正是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的那样:“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重要源泉之一。”通过上述手段, 学生感到生活多彩, 作文内容丰富, 作文兴趣盎然, 不再是一提作文就头痛了。

摘要:要想培养孩子的写作兴趣, 就要教给孩子观察方法, 引导孩子多观察生活, 多留心周围的人和事, 多读课外书。

13.怎样教育孩子 篇十三

对于已经为人父母的人来说有下人问题是必须是要面对的,那就是能不能打孩子,打孩子要注意哪些问题。

对于“该不该打孩子”这个问题,我认为在必要的时候偶尔为之,还是可行的。当然,在打孩子的时候,我也要给大家提几个小建议。

1、必须在孩子犯了错误、怎么讲道理都不管用的时候,才可以考虑“打”的方法,切记不要频繁,否则打皮了就不管用了。

2、打孩子一定要掌握分寸,注意把握轻重和部位,打到皮肉有一定的痛感就可以了,千万不要过度,更不可用皮鞭、棍子等,以防意外伤害。在非打不可时,打几下手心或轻拍几下屁股就行了,既达到了疼痛处罚的目的,又比较安全。

3、父母双方一定要默契配合,不要一个打一个护,也不要父母两个人全部声色俱厉,否则会让孩子觉得父母都不爱他了,至少要保留一个理解和了解孩子的人,来开导他的错误行为。

孩子头打不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见有些性急、粗暴的父母,在孩子顽皮、好动、惹事生非的时候,劈头盖脑地朝其头面部打去。殊不知,重重的一巴掌,除了打得孩子晕头转向、无所适从之外,还可能造成终身遗憾。解剖学告诉我们,人的耳膜(又称鼓膜)是一层半透明的薄膜,其厚度仅0.1毫米。一旦头面部,尤其是耳朵部位,受到猛烈的外力作用,就有可能引起鼓膜破裂。

人的头颅骨下面是脑组织,而大脑则是人体的最高司令部。虽然在出生时,人体大脑的神经细胞数目已恒定,7-8岁时大脑的形态与成人就无明显区别,但其功能尚未成熟,大脑的动脉和毛细血管发育也不够完善。倘若成人用手甚至棍棒敲击孩子头面部,除了可引起鼓膜穿孔外,还有可能造成颅内血管破裂而形成颅内血肿,此时会出现头痛、呕吐、甚至昏迷。若不及时抢救,将危及生命。

家长千万别小看对孩子头部的敲打,这一敲打会在孩子生长发育过程中引起后患,轻则可引起头痛、耳鸣、记忆力下降,重则导致性格改变,智力障碍等严重后果,到时将让您后悔莫及的。

总之,为了孩子的将来,让他适当受点皮肉之苦,还是有好处的。但是也要注意方式方法。

如何让孩子既听话又有主见

父母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既听话又有主见,既能表达自己的看法,又能善于倾听,采纳别人的建议呢?

就事论事,不要延伸

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协助孩子一块去解决,千万不要因为一件事情没有处理好,又牵引出其它的问题。比如:当孩子犯了错,很多父母会把之前的陈年旧帐翻出来,认为这样才会起到“警示”的作用。

父母这样做不仅帮不到孩子,而且还会因为问题的延伸,引起孩子的反感,从而让孩子不听话,有时并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父母说的话不中听。

多听少说,不要打断

当孩子在叙述一件事的时候,父母要耐心的听完孩子所说的话,而不要从中打断,或者过早的判断,下定义。因为,很多事情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只有通过孩子的倾诉才会了解孩子内心的感受,倾听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接纳,父母的接纳会让孩子乐于表达,当孩子说完了自己的想法后,父母再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孩子就会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

父母的“断章取义”,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孩子也会因此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一切事情都等着父母做决定,这样的孩子又怎么能有自己的主见?

稳定情绪,不急不火

情绪是一切问题的导火索,很多父母就是因为不能调整自己的情绪,当孩子出现问题时“火冒三丈”。这种负面的情绪不仅让自己失去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也会让孩子产生恐惧的心理,孩子在这种高压的情况下,表面上会屈从,听话,内心之中却埋下了一颗抗拒的种子。

不论孩子发生了什么事情,父母都要稳定情绪,和孩子一起面对,这时也正是孩子需要父母帮助的时候,而不是火上浇油,父母遇事不慌、不急不躁的态度同样会影响着孩子。

探讨征求,不要唠叨

在家庭环境里,不管孩子年龄多大,如果能够遇事就和孩子说一说,特别是关于孩子的事情,提前征求一下孩子的建议,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这种形式会激发孩子的思考,从而锻炼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父母能够放下架子,以平等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也就会自然而然的听话。

父母的唠叨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因为,唠叨会扰乱孩子的思考,不但不能够起到让孩子听话的作用,还会因为唠叨让孩子产生反感。

孩子最初的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大多来源于家庭,来源于和父母日常的互动。所以,让孩子听话是有必要的,但是一定要讲究策略,因为也只有孩子听话,才能够引导孩子有自己的主见。

14.怎样教育调皮孩子 篇十四

二、让孩子渐渐地习惯“微笑”教育 。调皮的孩子从小到大听多了大声的呵斥,他们有些已经习惯了这种电闪雷鸣式的教育方式,对老师循循善诱的话语往往充耳不闻。还有些孩子自控能力差,要他端端正正坐一节课确实比较困难。因此,我在课堂上经常给孩子有秩序的动的机会,经常让孩子有节制地释放自己的情绪。比如,朗读课文时可以让孩子在站起来表演,动一动;读生字时可以跳起来抢读,动一动……我还常对孩子们说,碰到高兴的地方,你可以开怀大笑,甚至手舞足蹈,但是,大笑一次是可以的,如果笑过一次之后,人家都回到课堂上了,你还在沉浸在刚才的内容里,一个劲地笑个不停、动来动去,就变成小傻瓜了。因为这是课堂,我们还有更多的学习任务要完成。一开始,有的孩子放了就收不住,我也就调侃着说一句“瞧瞧,傻了吧?”然后,让大家来评述这种行为对不对,为什么不对?时间一长,他们就习惯了我的微笑教育,无论是跳起来抢答,还是做动作背诵课文,哪怕是表演“采集蝴蝶”,都能迅速地回到“头正、身直、臂开、足安”的状态。

三、晓之以理,让孩子“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调皮好动的孩子上课不安分,下课也比别的孩子更喜欢打闹。那么我们该怎么对待呢?我先从安全的角度引导孩子认识为什么不能追逐打闹。有的说,地面很硬,摔下来会骨折;有的说,追逐打闹会撞到别人,可能会发生流血事件。现在的孩子自我保护意识还是很强的,谁也不愿意自己缺胳膊少腿的。因此,要让孩子不追逐打闹,得先让他们懂得不打闹是保护自己的需要,也是维护班级荣誉的需要;不打闹是爱自己的表现,也是爱集体的表现。

四、有赏识,也要有惩罚。 毋庸置疑,赏识教育应该是主旋律,它符合教育学的规律,符合孩子的心理需要。但是,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特别是理想与现实有了差距的时候,我们完全有理由对学生说“不”。如何惩罚,我主张先民主后集中。就说课间打闹吧,光是让他们懂了道理还不够,还得让他们知道违反纪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会得到什么样的惩罚,要让他们从小就懂得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任。怎么惩罚?我先让孩子们自己商量、解决,讨论的结果是大家互相监督,发现违规情况,先友情提醒,再惩罚他回教室,坐到自己座位上反思,不得去室外活动。任何规章制度只要经过全体同学的认可,执行起来也就容易多了,结果反而没人被罚“坐教室”了。

15.怎样看待孩子的自由度 篇十五

怎样看待孩子的自由度, 这是当代的现实问题, 也是一个理论问题。现提出我的如下看法与大家探讨。

自由不是放纵

“民主、宽松、自由”是好东西, 但是, 我们不能忘掉一个基本事实——孩子是尚未成熟的主体, 而把握好“民主、宽松、自由”的度需要主体比较成熟, 也就是在认识上和能力上达到一定的水平。

作为个体的人, 从出生到最终成为一个成熟的主体, 需要经历一个相当漫长、曲折、复杂的成长过程。一个尚未成熟的人, 他还不能完全享受“民主、宽松、自由”。

有人说得好, “所谓自由必须在成熟的基础上, 在孩子已经养成良好的习惯、具备正确的操守、能够明辨是非的基础上, 那时候的自由才有可能是真正的能够让孩子受益终身的自由, 否则, 自由就有可能是放纵, 是任性, 是霸道, 是教育的失败。”

和动物相比, 人类的成长期显得特别长。这是因为, 动物一辈子只需要有寻找食物、躲避危险和繁殖后代的能力, 就可以生存、发展, 而这个能力, 往往很快就能掌握。例如, 小羊生下来, 几个小时就可以吃东西, 跟着母羊奔跑。人却不可以, “人天生是个早产儿”, 人生下来不但不能自由行动, 而且大脑也没有成熟, 尚待继续发育, 需要在漫长的实践中学会人类的语言、文化和社会规则。更重要的是, “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 (列宁) 。每一代人, 总是想超越上一代, 所以创造精神是人类最本质的特点。其实, 自由最根本的意义是指创造精神。

“蛋壳理论”的启示

我们不能够简单地认为, 给了孩子自由就能够培养孩子的自由精神。似乎给孩子的自由度越大, “开放”得越彻底, 孩子的自由精神发展得就越好。或者把“开放”和“封闭”绝对地对立起来, 好像“开放”就是绝对的好, “封闭”就是绝对的坏。

东南大学的樊浩教授在《现代教育的文化矛盾》一文中提到:一个简单的事实是, 新的生命总是在封闭而不是开放的条件下孕生的。只有在蛋壳内才能生出小鸡.只有十月怀胎才能一朝分娩, 如果过早地开放, 不是扼杀小生命, 就是生出怪胎。封闭是开放的前提, 没有封闭, 也就无所谓开放。封闭与开放的中道是:当不开放就难以使生命成长和成熟时, 就必须适时开放。文化生命同样遵循这个原理。文化生命的培育, 文化个体与文化特色的创造, 初始阶段只能在封闭的条件下完成, 过度开放培养的不是世界公民, 而只是文化上的漫游者, 这种人没有文化故乡, 没有民族认同感, 更没有民族意识。在国家意识形态存在和文明冲突的背景下, 这种教育对一个民族来说, 无疑是悲剧性的。这篇文章可以给我们带来不少启示:一是培养孩子, 开始需要有一个封闭的环境, 过早地开放, 过度地开放, 对孩子的成长并不好;二是培养孩子, 需要适时开放, 不适时开放, 也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成熟。

从他律走向自律, 在互动中走向独立

究竟给孩子多大的自由度, 至少要考虑四个方面的条件:第一是年龄, 年龄愈大, 给自由度越大;第二是个体特点, 同样年龄的个体, 成熟程度并不一样, 越懂事, 自我约束能力越高的, 给自由度越大;第三是家长能力;第四是生活地区的状况。

总的趋势, 肯定应该是逐步扩大孩子的自由度, 因为创造精神、自由精神的基础是人格独立。如果孩子从小不能够逐步自主、自立、自律, 创造精神就无法产生。

首先, 成人要根据从他律走向自律的规律, 逐步扩大孩子的自由度。孩子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从他律走向自律的。人类的成长期很长, 有一个很长的社会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由于未成熟的孩子是处在对成人的依附下的, 这就决定了他要按成人的价值标准行事, 用他人的价值观规范自己, 表现为他律下的依从性道德。不过他们只是在表面上以成人的价值标准来评价自己, 实际上仍有一个不断发展、潜在的支配自己的价值标准, 即满足自己需要的标准在起作用, 这里又有自律的萌芽。所以, 孩子的特点是他律与自律不同比例并存, 逐渐从他律走向自律。

其次, 在互动中走向独立。

有些家长认为, 要想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 只需要给他一个宽松的环境, 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发展独立自主能力。其实这种看法是非常错误的, 孩子的独立, 是在与家长的互动中培养出来的。

例如, 在一个和谐的家庭中, 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是友好和相互信任的, 孩子内心有很强的安全感, 他也就养成了与人为善的交往态度, 这样他的独立性就比较强, 在处理外界事务时比较大胆, 他相信家长能够理解和支持他。所以说, 和谐家庭的孩子更加独立、更加勇敢。

孩子从共生、互动走向独立, 大致有四个阶段。

出壳阶段:这时候孩子像刚刚从蛋壳里孵化出来, 他一方面认真探索外界, 观察母亲, 试探着拉拉母亲的头发, 揪揪母亲的耳朵, 看母亲有什么反应;另一方面, 又表现为认生, 死黏着家长不放。这时候父母应该对孩子的探索给予鼓励, 对他的胆怯给予理解。

练习阶段:孩子的能力提高了, 开始自主操作, 进一步脱离母亲。孩子一会儿勇敢走出去“招猫逗狗”, 一会儿遇到麻烦, 又回到母亲身边寻求支持和安慰, 进行“充电”。这个阶段家长对孩子除了鼓励, 还需要对孩子的言行给予恰当的反馈, 对了就赞扬, 错了要反对, 同时引导他寻找正确的方法。

矛盾阶段:这个阶段是父母最困难的阶段, 对孩子来说是既想依赖又想独立的矛盾时期。孩子常常设法引起父母对自己的注意, 但是当父母对他们亲近或者给予帮助的时候, 孩子又会说“不”来表示自己的独立性。这个阶段在少年期达到高峰。作为父母这个时候既要鼓励孩子的独立, 又要对他遇到的实际困难提供援助。

稳定阶段:这个阶段甚至会延续人的一生。也就是说, 家长的形象和家长对孩子的影响会稳定地长期留存在孩子的心中。孩子相信家长不管在不在自己身边, 一旦需要, 家长就会出现并给予支持。只要内心相信家长的支持永远存在, 孩子就能够独立起来。许多伟大的人物, 例如爱因斯坦、爱迪生, 当他们在成长阶段遇到挫折时, 正是母亲的这种稳定形象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 孩子2岁、5岁和10岁, 大致是行为比较平稳的阶段:而4岁、8岁和14岁则是行为不稳定的极端扩展期, 有时会表现得很过分。家长应该理解, 孩子出现这种心理混乱, 往往是独立化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是孩子进一步发展的前奏。孩子这时内心正在整合与父母的关系以及各种人际关系, 当他们度过波动不安阶段后会更稳定、更成熟。

所以, 家长如果想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务必是通过互动, 而不是放纵。给孩子的自由度, 应该根据互动的不同阶段的需要来确定。

至于冰心所说的要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 我想这是一种文学语言, 尤其是面对旧社会那种压抑一切独立思考的时代, 确实是需要加以强调的。即使在当代, 中国传统教育中成人对孩子满足过多、照顾过多、包办过多、禁止过多, 也是亲子互动中应该反对的。我们需要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冰心的观点。

要给孩子多大自由度建议

要想提出一个绝对标准, 直接告诉教师和家长在不同年龄、不同情况下给孩子多大自由度是不可能的, 尤其是我们当前处在社会、教育都不成熟的条件下。根据以上“从他律走向自律, 在互动中走向独立”的原则, 吸取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 我认为, 给孩子的自由度, 大致可以这样掌握。

时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六岁之前的他律阶段。

二是六岁到十四岁从他律过渡到自律阶段 (小学一二年级是他律为主、自律为辅阶段;三四年级是他律为主开始转入自律为主阶段;五年级到初中二年级为自律为主、他律为辅阶段) 。

三是十五岁以上进入自律阶段。

内容上可以分为三个时代。

幼儿、儿童时代——“抓小不抓大” (抓基本的行为习惯, 不要抓空洞、抽象的理想及信念) , 在养成基本行为习惯中为将来的理想信念作准备。

少年时代——“大小一起抓” (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 开始理想、信念教育) 。

青年时代——“抓大不抓小” (抓紧人生理想、世界观的教育, 生活习惯由孩子自己去安排) 。

方法上, 带、扶、放

六岁之前的他律阶段:带。这个“带”是指家长的引领, 主要由家长确定方向, 确定范围。然而在这个范围内, 还要发挥孩子的自主性。比如家长和孩子去买玩具, 不要由孩子随便选择, 也不要由家长具体地确定选择, 而是由家长确定一个适当的范围 (既适合孩子的年龄又是家庭经济条件所允许的若干玩具) , 由孩子自己选择。这个“带”要体现家长的负责与孩子的选择相结合。

六岁到十四岁的从他律过渡到自律阶段:扶。“扶”的程度, 要根据过渡时表现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是, 孩子会做的, 教师、家长不再做, 孩子学会了, 进了一步, 教师、家长就要退一步, 不要包办代替。

十五岁以上进入自律阶段:放。十八岁之前孩子还不是法律上“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 因此, 有一些重要的行为需要成人管理 (如出远门, 夜不归宿) 。当然, 以上只是要给孩子多大自由度的一个基本原则, 具体到每个孩子, 如前所述, 还要综合考虑孩子的个体特点、家长能力和生活地区的状况。

怎样检验给孩子的自由度是否合理、恰当

如何评价教师和家庭给予孩子的自由度是否恰当、合理, 这需要更多的实践探索。我提出一个观察和判定的参考标准, 希望广大教师和家长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中进行检验、修正。

一、孩子的情绪背景是否愉快、向上。孩子总的心境应该是愉快、向上的, 这不包括偶尔的失败、受到批评时的不高兴, 因为它很快就会过去, 不是整体性、根本性的。如果孩子整体性地不愉快、不向上, 整天紧张、麻木, 甚至惊恐、痛苦, 则应该考虑是否给予的自由度过小了。有人认为良好的心态还应该包括对世界万物的好奇心和爱心, 遇到问题、困难、挫折时的积极的心态,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二、孩子是否尊重别人。一般说不懂得尊重别人的孩子 (包括不尊重、孝顺长辈) , 只关心自己的利益, 不懂得和别人分享, 可能是给予的自由度太大了。如果内心尊重别人, 只是缺少礼仪规范的教育, 家长则要及时补上。

上一篇:消防演习作文600字下一篇:大学生活之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