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哲学作文(共7篇)
1.幸福的哲学作文 篇一
今年假期我们学校组织老师学习了,周国平老师的《幸福的哲学》在幸福的哲学中,周老师主要谈到了作为我们人应该追求什么精神财富的观点。这一点很类似于我看的一本《把心安顿好》书的中的核心观点。面对纷繁的社会的现实,人们更多地被身外的东西所充斥着、迷惑着,被身外的功明,利益所引诱着,盲目地以为挣到更多的金钱和名利,过上奢华的生活就认为是真正的幸福生活。但不知,这种幸福是短占的、底层的、空虚的。在周老师的眼中,真正的幸福是要主重内在的生活,那就是精神生活,而这种生活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智慧、情感、道德。这才是人作为高级动物具有的独一无二的追求。如果抛弃了这些最高尚的追求,即使外表再炫耀,也很难达到或体验到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在《幸福的哲学》中,周老师不止一次地谈到了阅读在精神追求方面的重要的作用。不管你是从事何种职业的人,只要追求智慧、情感、道德,并以此来追求高层次的幸福的话,你必须先要阅读。因为人类的精神财富是先哲们通过书籍这一载体传下来的,没有别的捷径可走。在谈到阅读时,周老师对国民的阅读表现得很忧虑,他认为当前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惊人,并且好多人的阅读都是通过网络来实现的。可是网络的阅读中能有真正的精品吗?无怪乎是些平庸的书籍和无关紧要的信息。当一个人的空间被这些东西占有了的时候,只能出现“看着热闹、看后无聊”的精神疲软状态,根本对人的精神品质起不到积极影响的作用。到底读哪些书为好呢?周老师说只有阅读经典,因为经典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精神财富。对一个有真正具有阅读习惯的人来说,他绝对能通过自己的阅读历程寻觅到属于自己的经典作品。
在《幸福的哲学》中,周老师在不同的场合都提及了写日记的好处。写日记是跟自己的灵魂交流的最好的方式。当一个人的灵魂独处的时候,它需要调整、反思与和谐,而写日记恰恰能补充这一点。用文字跟灵魂交流的时候不同于也优于其它任何一种方式。因为在用文字剖析自己的过程中,情感会被再一次激发,良知会被再一次唤醒,灵魂会被再一次审视。这个时候,人追求善良、高贵的本性就会自然地被文字呈现出来。久而久之,在平日里做事的时候,日记中的那个高贵的灵魂就会出来监督我们,促使我们更好地去凭良知做事。
《幸福的哲学》,看似是要从哲学的角度给幸福做一个诠释,其实不然。周老师在讲演的过程中是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把自己的所感所思给我们表达了出来,不愧为当代平民化的一位哲学家。我经常给我的学生说,周先生是当代中国最著名的哲学家。周老师的哲学思想能够影响多长时间,影响多少代人,我不敢预料,但我感觉最起码他的哲学应该能够引领当代国人。同样,我也不敢说阅读了周老师的著作,我追求到了幸福或者过上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但我敢肯定地说,自己的生活不再浮躁、烦乱,我较之以前更能准确地认识把握自己,更能懂得平凡日子中蕴含的真正意义所在。
2.幸福的哲学作文 篇二
三位一体多元天道哲学的缘起
“聚小博大, 多元和谐”, 这是笔者2006年9月为策划创办国家发改委主管的、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主办的《中国企业导刊》提出的该刊核心理念。意在聚合全国中小企业之能量, 博弈国内国际大市场, 组织多元经济协作共赢, 共建和谐市场和谐社会。而一元垄断, 是不可能和谐的。
“万物多元共生, 宇宙多元共和。”是笔者2006年10月为编辑出版和宣传世界最长的新文明童话《金猫传奇》三部曲提炼的该书主题和宣传理念 (后该书主题改为“世界和谐, 万物共存, 宇宙合和”) 。
“化文明冲突为文明互动, 化多极纷争为多元共荣。”则是笔者在2006年11月为策划一个以构建和谐世界为主题的国际文化活动提出的核心宗旨。
2009年8月15日, 笔者探究多年、终得启悟而撰写的《天道解秘》一书纲要中, 发现天道五大规律和二十五条天理以及“人道五律”之中, 第一天道“对应和合律”包含的两大天理便是:“第二天理——多元共生律”、“第五天理:多元和谐律”, 而“人道五律”中的“第五人道”, 便是“多元共和律”。
天缘机巧的是:2012年11月, 笔者在一个文化学者与科学家们共同探讨“2012世界末日”话题的研讨会上, 有幸认识了“全球共生论坛”的组织者钱宏先生, 拜读了他起草的《共生宣言》, 令人欣喜地发现:其全力主张的共生思想, 内涵深广, 与我近几年来致力探研的多元哲学、天道文化颇多相通互补之处 (其内涵详见《商场现代化》2013年1月改版号《思维充电》栏目文章:》多元共生:构建人类生命共同体》) 。
耦合有趣的是:2013年1月, 一位朋友转送给我一本书。一看书名——《多元共和》, 我心中怦然一动, 似有感应。打听作者身份, 原是中央党校教授、研究室主任。翻看目录、内文, 令人欣慰地发现:一个体制内的高层智囊, 也在探讨多元共和, 而且从“太初或至上存在”到“易分阴阳、阴阳合易”的哲学高度, 探索多元共和的“生命母体”、“创造之象”、“生命之道”乃至多元共和社会的内涵。与我探研的“人道五律”之一的“多元共和律” (侧重从社会学、政治学角度阐述) , 更多相契耦合之处 (其内涵详见《商场现代化》2013年2月第4期《思维充电》栏目文章:《多元共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石》) 。
经参研、综观之后, 笔者认为:多元共生, 是人类众生共同生存的生态基础, 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经济生态和文化生态, 都应是多元共生、多元共容状态的,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才能共生共存共容;多元共和, 是人类社会和谐共进的必由之路, 包括多元阶层共和、多元民
逻辑起点:宇宙万事万物都是运动着的
大前提:运动着的事物都充满着矛盾
(黑与白、东与西、上与下、左与右等等, 都是矛盾关系)
小前提:矛盾的双方都是对立的
(万事万物都有它的对立面) 结论:对立的双方必然是斗争关系
选择:唯一选择是通过你死我活的斗争达到统一
(不是黑吃掉白, 就是白吃掉黑, 始终追求一元化统一)
规律:对立统一律
(万事万物都在矛盾对立斗争中达成统一, 统一之后又形成新的矛盾, 产生新的对立与斗争, 达成新的统一, 如此循环往复, 以致无穷)
逻辑起点:宇宙万事万物都是运动着的大前提:运动着的事物都蕴含着阴阳
(黑与白、东与西、上与下、左与右等等, 都是阴阳关系)
小前提:阴阳双方都是对应的
(万事万物都有它的对应面)
结论:对应的双方有三种关系可以选择:
1.矛盾对立;2.互动平衡;3.相互转换选择:最佳选择是通过互动平衡达成和谐
(黑与白互动共生, 或互补融渗, 形成另一种和谐状态:银色, 最终达成多元化和谐)
规律:对应和合律
(宇宙万事万物都在阴阳对应互动平衡中达成和谐和合状态, 和合之后又形成新的阴阳对应与互动, 达成新的平衡与和谐和合, 如此循环进化, 以致无穷)
族共和、多元群体党派共和乃至多元世界共和, 在此共和大道上“和而不同”, “大道并行而不悖”, 方可构建人类多元和谐社会与多元和谐世界;多元共荣, 则是在多元共生的生态基础上, 通过多元共和的必由之路, 达成建构人类幸福世界的终极归宿。包括生态共荣、经济共荣、社会共荣、文化共荣, 乃至每个个人的生命、情感、心灵的共善、共美与共荣。共生是基础, 共和是路径, 共荣是目标。三者有机互动, 互依共存, 相辅相成, 形成多元和合的三位一体多元哲学思想体系。如此, 可否称为“多元学派”?
多元VS一元:
和谐哲学PK斗争哲学
论及多元哲学, 还须从和谐哲学PK斗争哲学的论战说起。
2004年, 笔者在一次关于和谐文化及和谐哲学的研讨会上, 把和谐哲学与斗争哲学作了一番比对和PK。
从上述比对与PK中可以发现:斗争哲学与和谐哲学的逻辑起点是相同的;大前提开始出现差异, 表面上看起来是文字表述的不同 (前者表述是矛盾关系, 后者表述是阴阳关系) , 其实是对世界万事万物认知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小前提上便可以看出是实质性的:前者认为矛盾双方都是对立的, 万事万物都有它的对立面, 而对立双方必然是斗争关系;后者认为阴阳双方是对应的, 万事万物都有它的对应面, 而对应双方的关系可能是矛盾对立斗争的, 但也可以是互动共生平衡的。
从而, 双方便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作出截然不同的选择:前者认为唯一的选择是通过你死我活的斗争达到一元化的统一, 并且循环往复, 以致无穷;后者认为最佳选择是通过互依共生、互动平衡或互补融汇达成多元化的和谐, 并且循环进化, 以致无穷。
笔者认为:前者形成的规律叫“对立
斗争哲学逻辑和谐哲学逻辑
统一律”, 是斗争哲学的理论来源;后者形成的规律叫“对应和合律”, 是和谐哲学的理论根基 (笔者后来研究天道哲学时得到启悟:“对应和合律”便是天道五大规律之首) 。
综上所论可见:斗争哲学是从对应双方一元的生存、发展利益出发, 通过你死我活的对立斗争, 不断追求一元化统一的更大利益。和谐哲学则从对应各方多元共生的利益出发, 通过多元互动、多元互补、多元共和, 追求多元化和谐的共同利益和多元共荣的终极目标。一元, 可以通过强制达成短暂的稳定, 但绝对达不成和谐, 甚至潜藏着长远的更大的不稳定。和谐, 必须多元, 必须由对应多方、多种利益群体及个体平等、自由、互动、协商, 形成互补共生、互助共济、包容共和、协作共赢的和美共荣局面。
在上述多元和谐哲学与一元斗争哲学的比对、PK与解析中, 是非善恶皆已自然显现, 何去何从皆由自己选择。在这天道、天理面前, 任何个人或组织, 都必须经受选择并承担其因果的考验!
多元共生:构建人类生命共同体的生态基石
共生学者认为:共生是不同种属共同在一起的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 是两种以上不同生物之间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
20世纪60年代末, 美国生物学家马吉利斯女士从生物共生的观察实验中, 证实了地球生命物种起源的一个共同规律——“共生起源” (Symbiogenesis) , 经过与新老达尔文主义 (自然与社会物竞天择、弱肉强食论者) 20年的论战, 终于获得全球科学界的共识, 从1990年起, “共生起源”论已写进欧美中学生物学教材。从此, “共生”一词已突破愿有意义和范畴, 从自然范畴扩展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与国家、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关系。
由此可见, 共生关系必然是多元的, 而多元共生, 是人类与众生共同生存的生态基础, 是构建人类众生生命共同体的生态基石。这个生态基石, 不仅仅是自然生态, 也包括社会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 都应处于多元共生、多元共容、多元平衡状态。“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才能共生共存共容。
自然生态平衡:是人类与万物众生多元共生、多元共存的自然环境基础, 是构建人类生命共同体的自然基石。全人类必须同心协力, 保护好共同的地球家园, 维护好自然的生态平衡。然而遗憾是, 近百年来人类对物质财富的盲目崇拜和奢靡贪欲的恶性膨胀, 不惜对地球资源疯狂地掠夺, 对生态环境肆意的践踏, 导致资源枯竭、生态失衡、气候变异、灾难频发, 人类众生的地球家园岌岌可危!以致联合国全球气候大气连连发出“拯救地球”的强烈呼吁!地球有难, 匹夫有责, 每一个地球村的公民, 都有责任有义务, 从我做起, 淡化物欲, 净化心灵, 崇尚绿色, 低碳消费, 复归自然生态平衡, 共同拯救地球家园!
社会生态平衡:是人类个体与族群多元共生、多元共存的社会环境基础。一是要建立各民族、各阶层、各团体、各利益群体乃至每个公民平等、自由、互动、协商共治的社会体制 (即民主体制) ;二是要建立多元群体和公民个体共同参与制定并共同遵守游戏规则, 在此基础上各尽所能、各用所长、多元互补、多元共济、多元协作、互利共赢的社会机制 (即法治机制) ;三是要构建男女性别生态平衡的人口结构 (譬如矫枉过正并已实施三十多年的“一胎化”, 已完成化解人口膨胀危机的历史使命, 并产生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衡的负作用, 应尽快恢复采用“二胎化”的性别比例平衡的政策调节) 。
经济生态平衡:是人类个体与族群多元共生、多元共存的经济环境基础。一是要维护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 以自然生态环境的护育为优先, 经济发展总量和速度, 不得超出自然生态环境所能承载的程度, 当此生态恶化、地球告急之际, 必须矫枉过正, 无条件控制总量, 降低速度, 大幅度消减资源与能源消耗!二是要建立以民为本、民生导向的多种经济平等准入、公平竞争的民本市场经济 (而不是官本市场经济或权本市场经济) , 全面消除垄断;三是要构建保障可靠、福利均享、差异合理、公平公正的国民收入分配体系, 矫正和防止贫富两极分化, 在根治贪腐、杜绝非法收入的同时, 实行高收入者所得税大跨度累进制的国际有效做法 (既符合“损有余而补不足”的中华天道, 也合乎全球幸福指数最高的丹麦、芬兰、瑞典、挪威等北欧福利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惯例) , 既防止贫富悬殊、两级分化, 又实施合理差异、杜绝平均主义, 在公平竞争、依法纳税基础上的致富是公平的, 杜绝平均主义恰恰是最大的不公平!
文化生态平衡:是人类个体、族群多元共生、多元共容的文化环境基础。要构建和维护一个区域、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的文化生态平衡, 一是要建立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包容各族群的精神取向、维护公民个体和社团组织的思想学术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律保障;二是要建立鼓励发掘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尤其是多元和谐文化的激励机制;三是要建立鼓励全球东西方各国家、各文明体系的多元交流互动的便利机制, 化文明冲突为文明互动, 化多极纷争为多元共容!
3.幸福的哲学 篇三
后来我十七岁进北京大学,那个时候真正是进入青春期了。有一天,我突然发现,世界上有这么多漂亮姑娘,顿时觉得这个世界美好极了,人生美好极了。那个时候我写了很多诗,都是爱情诗,但是没有对象的。或者说看见一个可爱的女孩,就写一首,其实我不认识她。她盯我一眼,我心跳半天,回去写一首诗。
爱情确实是人生幸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两个人相爱,不管爱了多久,可能后来分手了,但是你们在一起相爱的那段时间,都是美好的。如果说最后分手了,你们不要互相埋怨,都要感恩,感谢对方给了你一段美好的日子。现在很多人往往是互相埋怨,我觉得没有必要。有的人就说了,当然爱是美好的,但是他对我不是爱,他是骗了我。那我说,你也不要埋怨,你应该蔑视他。他不值得你爱,也不值得你怨。怨也是一种很重的感情,你要节省感情,不要浪费在他身上。
什么是爱?爱就是在人世间寻找一个最亲的亲人。一个好的婚姻能够经受住漫长岁月的考验,那就不但是美好的、幸运的,而且是伟大的。这是人生的伟大成就,能够得到这么伟大成就的人是很少的。
还有一段时光就是养孩子,我当了父亲。有时候她妈妈看见我拿着奶瓶在那里给孩子喂奶,非常陶醉的样子,她就说:“你不要以为你在给孩子喂奶,这个奶水就是从你身上出来的。”我当时就回了她一句:“我真的感觉我整个变成了一个大奶瓶了。”但是毕竟不一样,她是真正用自己的身体在那里给孩子哺乳,我真是羡慕得不得了。
其实人生中的幸福,那些最本质的幸福是很简单、很平凡的。我们总是想去远处寻找幸福,你可以创造不平凡的事业,可以创造卓越,创造辉煌。但是,如果你事业上非常风光,可是你的家庭生活一团糟,你根本没有时间跟自己的家人在一起,我觉得你的人生是有重大缺陷的。无论你多么忙,都要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吃晚饭,餐桌上一定要有笑声欢语,这个比有车有房有钱重要得多。一个人钱再多,他的车、他的房再豪华,如果没有这些,我说他是很可怜的,他在这个世界上是个孤魂野鬼。所以这是我讲的第一个观点,要珍惜平凡的生活。你要享受生命,享受生命单纯的快乐。你要享受你的智力,享受老天给人的这些得天独厚的禀赋,这是做人的幸福。
最重要的智力品质是什么?一个就是好奇心,对事物、对世界、对知识充满了兴趣。其实我在女儿身上就看得很清楚,她小时候好奇心非常强烈。我的女儿啾啾,她四五岁的时候,问她妈妈:“云的上面是什么?”妈妈说:“云的上面是星星。”她问:“星星的上面是什么?”妈妈说:“星星的上面还是星星吧。”她说:“我问的是最后的最后是什么?”妈妈说:“没有最后吧。”她奇怪了,她回过头来就问我:“爸爸,这怎么会呢?”她指指我们家的天花板,她的意思说天也应该有个天花板吧?也应该有个最后吧?这个问的是什么问题?就是:世界在空间上是有限还是无限的?她又问她妈妈:“有一个问题你肯定回答不了。”妈妈说:“什么问题?”她说:“你告诉我世界的一辈子有多长?”这是世界在时间上有限和无限的问题。她又问:“世界上第一个人是从哪儿来的?”妈妈说:“中国神话里面说是女娲造的。”她马上问:“女娲是谁造的?”对生命、对人类的起源追根究底,这是典型的哲学性的追问。又过了几天,她问我一个问题:“爸爸,在世界的另一个地方,会不会还有另一个我?”我一听这个问题,汗毛竖起来了。我说:“可能吧,说不定你还会遇到她呢。”她马上非常生气地打断我,她说:“不会的。”然后转过头去跟她妈妈说:“妈妈,有一天当你老了的时候。”实际上她是委婉地说,当你死了的时候。她说:“在世界的另一个地方,又会生存一个人来,那个人长得跟你完全不一样,但她就是你。”老天,她讲的是轮回,我的汗毛又竖起来了。
真的,孩子真不能小看,你们小时候一定也想过这种问题,提过这个问题,可能当时家长叫你不要胡思亂想。这哪是胡思乱想,这是最重要的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想把人生的大问题弄清楚,要不然生活得不踏实。有这种感觉的人,你就是有哲学天分的——看来我的女儿是有哲学天分的。但是自从进了小学以后,这样的问题就越来越少了,问的都是作业怎么做的问题了,一个哲学家就这样被扼杀了。
那么我们怎么样让孩子的聪明保持下来?教育到底要达到什么目的?现在的教育,它的目标太狭隘了,太可怜了。英国有个哲学家叫怀特海,他说过一句话:“教育就是等你把你在课堂上学的东西都忘记了,把你为考试而背诵的东西都忘记了,那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
所以,我经常也跟家长们谈:做家长的应该怎么办?一条就是为素质教育加分,家庭里面最重要的教育就是熏陶。家长自己是一个爱生活的人,爱读书,爱思考问题,然后经常和孩子交流。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面,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往那个方向发展,他的素质就会提高。还有一点就是给应试教育减负,我的女儿啾啾,因为她在小学的时候基本上在班上都是第一第二,然后到了初中,排名就往下了一点,基本上是第四第五吧。我就说:“第四第五非常好,比第一第二好多了。你就保持这个,很好,爸爸非常满意。”然后有一次期末考试,不小心考了一个全年级第一,我就批评她了:“你怎么考的?我们不是已经约定好了吗?你怎么就考了个第一,下不为例。”我是不想让她因为考了第一,然后就有压力了,以后还要争这个第一。
其实所有的家长都是爱孩子的,但是我觉得有些家长爱的方法不对,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直至以后工作,恨不得给他全部都安排好。他以为他这样做,就给了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我告诉你才不是呢!孩子的未来绝对不掌握在你的手里,掌握在谁的手里?掌握在孩子自己的手里。你要把孩子培养出一个好的素质、好的心态,让他既能自己去追求幸福、创造幸福,又能承受人生必不可免的苦难,这样你的教育就成功了。
这个时代我们谈幸福谈得很多,但是为什么感到自己幸福的人其实不多?你没有弄清楚人生什么东西是最重要的最宝贵的,往往把那些次要的不太宝贵的东西看得太重要了,把你的全部力量都使在那里,结果呢?得不到,你痛苦;得到了,你也并不幸福。
老天给了我们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这条命照看好,把这颗心安顿好,人生就是圆满的,就是幸福的。我讲完了。
学者周国平在《开讲啦》的演讲
4.幸福生活的智慧——老子思辨哲学 篇四
冯立鳌 《光明日报》(2014年08月09日05 版)
中国思想史上,老子赋予了“道”对万物本根性、规定性的意义,建立了道生万物、道统万物的一元化理论体系,极大地提升了传统文化的理论思辨性。他以经验实例论证了恒常之道的特征,将其灌注于日常生活中,教给人们如何认识事物、如何保持优胜和如何获得幸福。
如何认识事物
老子洞察天道,指出“反者道之动”,认为天道的本性是变动;变动的本质在于相反事物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这一理念奠定了认识事物的前提。
在论述思想时,老子列举了人们生活中常会遇到的相反属性:如有无、难易、高下、大小、美丑、轻重、静躁、刚柔、歙张、兴废、强弱、胜败、存亡、取予、进退、福祸、得失、清浊、明昧、久暂、终始、同异、人己、爱恶、贵贱、古今、智愚、结解、主客、损益、巧拙、成缺、寒热、亲疏、抑举等等,他归结说:“万物负阴而抱阳”,认为世界万物都包含着内在联结而又相互对立的趋势,对立趋势推动事物的变化,又寓含着变化的结果。
老子以实例作论证说:“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在车轴、陶器、户室等事物中,因为有了空虚的“无”,才具备器物的“有”,足见“有”与“无”的互相依存与难分。又如善恶相近、难易相成、福祸相倚、大智若愚等,都表明相反事物的内在相通性。
老子说:“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深远的天道与物象常常相反。既然万物都包含着相反的趋势,那要全面认识一事物,就不仅要看到它的正面,还应把握其表象的反面,这才是合于天道的认识。《红楼梦》中的跛足道人给贪欲致病的贾瑞送来风月宝鉴,叮咛说不可照正面,只能照反面。整个故事寓意深长地告诫人们,正面的美好与反面的丑陋是同一对象,识透事物的反面才是关键;只看事物的正面,是危险有害的!曹雪芹看来是深得老子思想的玄奥。
老子从反面认识事物的思想是深刻而极富影响的,中国人历来相信利害相杂、福祸相倚、物极而反、赢缩转化的定则;主张安不忘危,治不忘乱,临强不畏,处弱无卑;人们有塞翁失马的挫折慰藉,也有月满则亏的成功警省。这都体现着对事物反面的顾及。
同时,老子这一思想也教给人们从反面入手的处事方法。欲取先予、知雄守雌、以曲求全,就是处事中主动占据反面,等待条件和机会、以反得正的方法。天下大事做于细,治大国若烹小鲜,以不争而取胜,无为而(无不)为,以无事取天下等方法,更是增益了人们的经验智慧,把以反得正的方法推广到生存生活以外的领域。
如何保持优胜
恃强而持胜是人的本能,然而,根据“反者道之动”,强大往往内含着毁灭,是危险的处世之道。老子因而提出“弱者道之用”——柔弱才体现道的精神。
老子始终从天道规律上看待事物。他说:“物壮则老。”强壮的事物跟随的是衰老和死亡,故难长久;另一方面,老子看到了柔弱之水的优胜性,发现了“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道理。在强与弱的两相比较中,他认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强梁者不得其死,而弱小则富有生机。并据此提出“知其雄,守其雌”的持柔守弱的方法,意在保持
长久的优胜。
老子认为,“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道理人都明白,但实行起来却不易。问题在于:“心使气曰强。”平静如水的心受到气的驱使,就会去逞强。老子因而指出,“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战胜别人只靠一时的力量,能战胜自己的逞强之气,才是真正的强大者。《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懿在与诸葛亮对阵的祁山战场上避战守弱,在与曹爽较量的政治斗争中称病处下,他常常主动地规避强大,但他却是三国博弈最后的胜利者。事实证实了老子柔弱胜刚强的现实性。
古老的易经思维崇尚阴阳和合,儒家推崇其中阳性的刚劲强健作用,主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老子则推崇其中阴性的柔弱和顺之德,认为“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从根源与本质上论证了阴柔属性的根本性。阴阳学说对阴阳两者的角色与功能这样划分:“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持静,为阳之内守;阳呈动,为阴之役使。老子的贵阴贱阳与儒家的阳尊阴卑,实际是在阴阳和合的世界上选择了不同的人生定位:崇阴守弱看重人自身的生存,尊阳进取则看重人的社会责任,两种处事方法体现着处世观与价值观上的不同选定。
如何获得幸福
幸福是人现实中的一种生活富足状态,又是人内心的满足性感受。老子没有使用“幸福”的概念,但他认为,有一种合于天道、顺乎自然的生活,人在其中无祸无咎,安于平和舒泰(所谓“往而无害,安平泰”),这就是幸福。
根据道统万物的理念,人们要获得平和舒泰的生活,就应遵循天地间的常道。“无遗身殃,是谓袭常。”不愿招致祸殃,就要因循常道。相反,“不知常,妄作,凶。”不识常道而任意妄为,自会引来凶险,失去幸福。
在生活中,人们把欲望的满足视为幸福的获得,老子则看到了事情的反面,认定欲望是幸福的天敌。因为奢欲贪得销蚀了人的满足感,使“欲望的满足”永难实现,从而使幸福沦为水中之月;同时,“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奢欲贪得促使人背离天道,没有满足,恣意妄为,人生灾祸大多由此而起。正是欲望破坏了平和舒泰的生活,哪儿还能带来幸福?
从表象上看,人是为了幸福才追求欲望,然而,天道运行与事物表象正好相反,人纵容了欲望,却从根本上失去了幸福,这是人类的误区和不幸。古典小说《金瓶梅》中的男女主人公心性机敏,大都生活富足,遗憾的是他们作了欲望的奴隶,欲望控身不自由,是欲望毁灭了他们的生命和幸福,使他们沦落成一个个可怜的人儿。当代社会的腐败案例,从来没有生计困窘的成因,无一不是贪欲在驱使,贪欲使人坠入身心受控、没有幸福的无底洞。生活的逻辑一再告诉人们:欲望的确是幸福的天敌。
欲望之门并不能通往幸福,老子主张从欲望的反面入手,以“无欲”来获取幸福。他要人们“无知无欲”“见素抱朴”,认为“知足之足,常足矣。”生活中剔除欲望,时时感受到满足,这才是真正而长久的幸福。自然,多彩的生活对欲望生成难免有刺激作用,比如“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但老子认为,人应该自觉地抑制欲望,“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以便在朴素的生活中,“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安于平和舒泰。在老子看来,消除了贪欲,就是打开了一生幸福的闸门。
老子论及幸福时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这是一种无欲、知足、知止的长久幸福观。他叮嘱人们:“大道甚夷,而民好径。”大道本来平坦易行,但人们好走捷径,往往弄巧成拙。其实,剔除了奢欲,生活中知足知止,那幸福就在眼前。
5.复旦女神教师陈果的幸福哲学课 篇五
最近,这位复旦大学女教师授课的视频在网上频频爆红。她高挑、干练,一手夹着粉笔,一手插裤袋,霸气侧漏、侃侃而谈。
她名叫“陈果”,1981年出生,是上海复旦大学的哲学博士、副教授,现任复旦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
有人爱上她的口才,有人爱上她的思想。
她曾是女博士,也是复旦校园里著名的“模特姐姐”。
比起貌美,圆熟通透的智慧更值得叫好。这不仅仅是象牙塔里的精神思考,是一名有阅历的高知女性真正的人生沉淀。01 陈果谈自信
我很喜欢一句话:“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我觉得这也是活到一定最高境界了。什么叫“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
在不干扰别人的情况下,在不给别人带来麻烦的情况下,其实真不必那么看重别人的想法,不必那么看重别人的意见。
如果你的自由干扰了别人,这不行,如果你的自由影响到了别人的自由,那不行,如果你的自由是不道德的,那不行,在复旦有一个自由的规定,只要你不影响别人,随你怎么变态。
所以为什么叫“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有一个前提条件,不要影响别人,不要干扰别人的自由,不要给别人添麻烦,逗号,然后做你自己。做真实的你,活出真实的你,率性一点,自然一点,从容一点,真实一点,你会更快乐。
很多年以前,我有个学生,是个研究生,我正在食堂吃饭,他坐过来,他问我一个问题,他说,陈果啊,你说别人喜欢你和你自己喜欢你,哪个更重要?当时我记得我对他的回答是:“都很重要。”
别人喜欢你和你喜欢你自己都很重要,但是,当两者不能兼顾的时候,你喜欢你自己更重要。
我希望大家了解一个真相一个事实:不管你活成什么样,不管你多优秀,多完美,总有人喜欢你,总有人不喜欢你。哪怕你很糟糕,也总有人喜欢你,总有人不喜欢你,然后你说你完美到像耶稣、苏格拉底那样,不照样被人弄死了吗?这么完美的一个人,最后还不是又被人害死了吗?还不是又有人不喜欢他,对他恨之入骨啊? 你活得能像耶稣、苏格拉底这么完美吗?不可能的啊!所以请你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不管你活成什么样,总有人喜欢你,总有人不喜欢你。
结论是当你活成你自己,当你活成真实的你自己,还是有人喜欢你,有人不喜欢你,但是,你会更喜欢你自己。当你活成真实的你,你有很多缺点,人都有很多缺点,当你活成真实的你,还是会有一部分人喜欢你,还是会有一部分人不喜欢你,但是喜欢你的人里面多了一个很重要的人,你会喜欢你自己,这是一件非常非常美好的事情。
一个人喜欢他自己是一件非常非常美好的事情。
当你喜欢你自己的时候,你才会由内而外散发出一种自信,散发出一种自由。
什么叫自信?自己相信自己才叫自信啊,我们现在很多人所谓的自信都是他人相信我,我才自信,你们觉得我好,你们觉得我厉害,哇我出现的时候,你们都鼓掌,啊然后我的自信来了,这个怎么能叫自信?这不叫他信吗?因为你们相信我,所以我才相信我自己,NONONO。
真正的自信是你觉得我不好,你也觉得我不怎么样,可是我了解我自己,我知道我自己有几斤几两重,你把我贬得很低,我知道我的分量还是没变,我还是有非常闪光的地方,我还是有足够多的优点,这个才叫自信呀。真正的自信源头是来自于自己,做你自己才能够真正的自信,你喜欢你自己才是有真正的自信。而不是来自于他人喜不喜欢你,他人喜不喜欢你很多时候不在于,你是不是足够优秀,他人喜不喜欢你很多时候在于,你是不是能够给他人带来好处啊。
所以你何必去在乎这些东西,一个人由内而外散发出自由、自信的气息时候,我们有很多很多别称,一个别称就叫做魅力,一个别称就叫做从容,一个别称就叫做风情,所以这些都是来自于一个真正喜欢自己的人才会具有的。02 陈果谈优雅
我在ELLE杂志上,做过两次模特,当时为了了解ELLE,我就看了很多时尚杂志,然后也看了很多香奈儿、迪奥……创始人的这个语录,当时读香奈儿的时候,有一句话深深的把我打动了。
我现在觉得我们大多数女性听到优雅这个词,就觉得心生向往,你知道香奈儿作为这个优雅女性的创始人,她是怎么定义优雅的吗?她说言行自如便是一种优雅。你的一举手,你的一投足,有一种深深的自信,洋溢着一种深深的自由,这就是一种优雅,跟你穿什么衣服真没关系。
所以,我就说当你真正发自内心喜欢你自己的时候,你会有这种深深的自信,你会有这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自由气息,而这个东西,其实才叫真正的优雅。
这是第一点:那就是当你喜欢你自己的时候,你的自信来了,你的自由来了,然后你会有真正的非常强大的魅力和优雅。
第二点,当一个人发自内心,有自由、有自信的时候,他会身上散发出一种无法抗拒的感染力,也会影响到别人的你知道吗?而你这种影响才叫真正的正能量。
真正的正能量不是说我告诉你,你要坚强,你是最好的,你是最棒的,现在不是很多年轻人都这样?这不是真正的正能量,真正的正能量是你活出了一种光源,你自己活成了一束光,你不需要跟他说什么,当你活出一束光的时候,他要接近你就是接近光,不管你愿意或不愿意,你都温暖到他了,不管你愿或不愿意,你都照亮到他了,这才叫真正的正能量。
所以当你身上活出了很多负能量的时候,不管你说什么正能量的话,都是打折的。坦率的讲,一个活得很不幸福的人,你真的能够给别人的幸福带来什么样的有用建议吗?
所以很多时候,你要让你自己活出真正的自信,真正的自由,真正的喜欢你自己,然后这个时候,你会散发出一种感染力,这份感染力才是一种真正的正能量。已经不在乎你说什么了,你的存在本身便有一种光明,自由、自信、从容、优雅,你的存在本身就变成了一种富有感染力的光明。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一点,因为我们有很多听友在问问题的时候,总是问那些特别难的问题,比如,陈果,我们怎么样才能找到知己好友?你说我怎么回答你,在座的各位,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只有同等能量的人才能相互识别,只有同等能量的人才能相互欣赏,只有同等能量的人才能成为知己好友。
我希望大家明白我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你想要什么样的好朋友,你得先活成什么样的人。因为当你变成了怎样的人,你就会吸引来怎样的人,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当你活成了一个自信的,自由的,喜欢你自己的,散发着阳光的人,你也会吸引来同类的人,因为只有同等能量的人能够相互识别,相互欣赏,相互结识,相互珍惜,所以这才是真正找到知己好友的好办法。
你想找到闪闪发光的人,做你的好朋友行不行?行!你先成为活成一个闪闪发光的人,你想找到一个对你特别真诚的好朋友行不行?行!你首先活成一个真正的你,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我觉得一个真正爱自己的人,一个真正活出你自己的人,一定是一个真正很爱你自己的人。
而一个真正很爱你自己的人,很喜欢你自己的人,这其实就是热爱生活,一个人热爱自己,他一定热爱生活的。我爸曾经一次对我妈讲,当一个女人对镜子微笑的时候,他说,这个女人是在对全世界微笑,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当你对自己很满意的时候,你会对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也很满意。因为正是这个世界把你变成了这个你满意的自己啊。而一个人喜欢自己,他就会去喜欢这个世界,就会喜欢你正在敞开的生活。03 陈果谈幸福
人最好的一句哲学的箴言一定是留在生命的最后一刻。
所以你看维特根斯坦生活经历了这样的起起伏伏,然后等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说出了一句最华丽的箴言:“告诉他们,我度过了幸福的一生。”
我当时听了之后我找到了一个人生的终极目标,当我有一天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能像维特根斯坦一样,对身边的人说:“告诉他们,我度过了幸福的一生。” 所以我现在做任何事情只有一个动机,它是不是指向我的幸福。第一,它是不是指向我的幸福,第二,它是不是能够帮助我使更多人幸福,就这两个目标,不管做什么选择。
然后,我做的任何事情,我就是这样的目标,第一,我要幸福的生活,第二,我要帮更多人,在我的能力范围内,尽力使更多的人幸福。世界上只有两件价值的事,第一你幸福的生活,第二使更多人幸福的生活。世界上只有两件有价值的事,第一,你好好活着,第二,请你帮更多人好好活着。
所以很多时候,出名不出名,有钱没钱,不是那么重要,你最重要的是看这些事,是使你更幸福了,还是远离幸福了。
如果你出名了,你有钱了,反而使你远离幸福了,那你要好好思考这个人生。请听陈果的幸福哲学课
换一种看法,便是换一种活法,大家好,我是复旦的陈果。
对于陪伴、对于朋友,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期待,但又常常因为受到伤害而感到失望和沮丧。
在这堂课里,我将为大家讲讲,作为陪伴者的倾听,作为知己者的包容,让我们来看看朋友这个词所蕴含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内涵,看看友情这样东西,所具有的格外动人的光。
什么叫“爱”?以前看《说文解字》的时候,有这么一段。它就说爱就是一路同行。我觉得说得特别好。爱就是一路同行。什么叫一路同行,一路同行就是不离不弃。如果能离能弃,就是不爱,或者爱得不够彻底。
《小王子》里是怎么理解爱的,它说是“驯养”。“你若是驯养了我……”用的是这个词。什么叫作“驯养”?“驯养”这个词我觉得没多少人能明白,反正我当时并不太理解这个词。
我认为所谓“驯养”就是精神的连接。你跟他人之间建立了一种精神的连接。什么叫精神的连接?也许你们不是血缘家族,但从此以后你们是精神家族。Ta是你的家人,ta是你精神家族里的那个人,你们享用的是共同的精神上的血液。
说到底还是不离不弃。精神一旦接通之后,就像血管的血液接通一样,不是想断就能断的,断了之后你也残疾了。真正跟自己的一个朋友断交,其实你也残疾了。这个世界上,一个你真正的朋友去世了,其实是你的一个局部去世了,你的一个局部死了。
知己好友,我觉得特别重要,当然ta有可能是你的爱人。我希望你的知己好友是你的爱人,同时,你的爱人是你的知己好友。因为这样的话,你们的爱会是一生的挚爱,你们的友情会是一生的挚友。那里面有很深很深的信任,有很深很深的理解。
所以我们要重视知己好友给我们的一些反馈和意见,这对于认识我们自己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前面所说的那种类型的知己好友,很少会有私心。Ta在给你评价,给你意见和提议的时候,很少是带了自己的私心来的,ta是中肯的,是赤诚的。
以前我有一个朋友,一位女孩子,不算知己好友,是玩在一起的朋友。有段时间我过得挺得意的,我发现她不那么快乐,这让我很吃惊。然后有一次跟她赤诚相对,进行交谈了,促膝长谈。我说,我过得好,你好像不那么开心,对吗?她说不不不,我希望你过得好。
后来她说,但我希望你不要过得比我好。那一刻,我觉得她特别可爱,真实是很可爱的。我希望你过得好,但其实我希望你不要过得比我好,很真实。但这一层就注定了当时我们不可能是知己好友。如果你跟你的朋友现在的关系是这样的话,那你们也不是知己好友,因为你还有这份私心在。找一棵树,说说心事,讲讲秘密-《2046》剧照 很多年以前,有段时间看王家卫的电影《2046》。电影的主角梁朝伟,最后一幕让我印象很深。我看到梁朝伟在镜头里很孤独地站在一个偏僻的角落,那个角落很荒芜,只有一棵偏僻的树。然后梁朝伟在树上挖了一个洞,他抱着这棵树,嘴对着洞,说了很多很多话,说了很久很久。说完之后,有一举动,让我忍不住潸然泪下。他说完了那些话之后,拿起了一块泥巴,堵上了这个树洞。当时我就觉得,这世界上这么多人坐在我们的身边,每天有这么多人跟你擦肩而过,但是人是多么孤独。打开你的手机,翻翻你的通讯录,你可以找到几百个名字,但是真的当你有一些心里话的时候,需要倾诉的时候……什么叫倾诉?倾诉是全身心地在说,倾心地在说。你会发现,翻了手机一圈又一圈,你竟然找不到一个人可以说。
也许你也找到了学校的某一棵树,也许学校的每一棵树都藏了某一个人的灵魂,都藏了很多人心里的故事和秘密。当时看的时候,我就觉得人是那么孤独。看完之后,我给我一个朋友发了条短信,说了这个事情。我朋友打来一个电话,就一句话“I am your tree”。我是你的树。我有几个朋友,会让我觉得他们是我的树。我也希望你们植几棵树,然后你们互为树洞,你们就共同组成一片森林,那是一片不灭的绿化。
我另外一个朋友也挺有意思的。我跟她本科认识的,到现在有十五六年了。十五六年前,我们俩在乌鲁木齐路那里看剧,看完剧之后,我们晚上在梧桐树下面散步,手拉手,女的哦。按照现在的说法,又是“基情”,其实说到底就是友情。散步散了很久,好开心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我们有一搭没一搭聊着一些话题,她突然间转过身跟我说,陈果啊,如果10年之后我变了,你把我带回来啊。前段时间,我有个“扫地僧”朋友,在复旦资料室里工作。他写了本小书,我拿到这本小书后,就拿去让他签字。他签字的时候,也写了这么一句话。这句话大家都很熟悉,是首歌名,如果你遇到从前的我,请把他带回来。记住今年的你是什么样子,当下的你是什么样子。如果有机会十年以后我们在路上见面,我还能够识别,你还能够识别,从前的你和从前的我。
血脉家族是我们的亲人,而精神家族是我们的知己,一个人在茫茫人海中能找到自己的知己,找到自己的那棵树,那个树洞,来安放自己的灵魂,那是多么痛快,也多么幸运的一件事。
2017年已经到了,愿每一位听众在这新的一年里,找到自己的精神家族,种下自己的那棵树,遇见那个属于自己的,心灵的树洞。
6.《幸福哲学》观后感 篇六
“幸福哲学”是哈佛大学去年开设的一门最受欢迎的选修课,听课人数超过了王牌课“经济学导论”。教这门课的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讲师,名叫泰勒·本-沙哈尔。在一周两次的“幸福课”上,本-沙哈尔没有大讲特讲怎么成功,而是深入浅出地教他的学生,如何更快乐、更充实、更幸福。本-沙哈尔自称是一个害羞、内向的人。让本-沙哈尔对幸福的理解,发生根本转变的起因,是他早年的一次重要经历。16岁那年,在以色列长大的本-沙哈尔,获得了全国壁球赛的冠军。在长达5年的训练中,空虚感如影相伴,他一直觉得生命中缺少了什么。虽为此闷闷不乐,但他仍坚信:无论身体或心理都要坚强,才能最终取胜;而胜利,一定会带来充实感,也能让自己最终幸福。
在课堂上,本-沙哈尔不断地向听讲者发问:我们可以不停地追问“为什么”,来反思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可以是大房子、升职或任何其他的目标。看看要问多少个“为什么”,才能落到“幸福”的追求上?问问自己,我做的事情,对我有意义吗?它们给我带来了乐趣吗?我的内心,是否鼓励我去做不同的尝试?是不是在提醒我,需要彻底改变目前的生活?本-沙哈尔的哲学老师在他毕业时,给了他一点忠告:“生命很短暂,在选择道路前,先确定自己能做的事。其中,做那些你想做的。然后再细化,找出你真正想做的。最后,对于那些真正、真正想做的事,付诸行动。”
漫漫人生,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悲伤的时刻,比如经历失败或失去,但我们依然可以活得幸福。事实上,期盼无时无刻的快乐,只会带来失望和不满,并最终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一个幸福的人,也会有情绪上的起伏,但整体上,能保持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他经常被积极的情绪推动着,如欢乐和爱;很少被愤怒或内疚,这些负面情绪所控制。快乐是常态,而痛苦都是小插曲。
幸福其实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困难,只是对自己不正确的认知,是自己一直处于迷茫中,而无法定义自己的幸福。幸福可以使很简单的一件事,比如说:学会唱一首歌,帮助一位老奶奶过马路,感受春日里的阳光,爱上一个人的漫步.....不要给自己设定许许多多的条条框框,那只能让自己寸步难行,难以获得幸福与快乐。
7.读一些有关幸福的哲学 篇七
阅读,尤其是广泛的阅读,其重要性是无须多言的。对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职业来说,阅读更应该是如影随形、常伴左右的活动。许多名师的职业生涯都是从阅读出发,在不断吸收和借鉴中得以丰富自己,明晰方向。由此,便有了《教师阅读广场》这一栏目。本栏目计划于每期选取一个关注度高的话题进行相关内容的摘录(根据主题略作删减),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和教师们在阅读方面有更多的共鸣与交流。
央视曾推出《走基层·百姓心声》调查节目,对不同地域、年龄、行业的人进行采访,问题都是“你幸福吗?”一时间,久违的“幸福”成为热点词语,也引发了很多人新的思考。我们是不是幸福?怎么才能幸福起来?不妨来阅读一些关于幸福的哲学,或许能够使我们在烦琐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悦纳自我,善待他人。
何谓幸福?答案从不是唯一的。周立波在《壹周立波秀》里这么总结:“小时候,幸福是一件东西,得到了就感到很幸福;长大了,幸福是一个目标,达到了就感觉很幸福;成熟后,幸福是一种心态,满足了就感觉很幸福。”这是关于幸福相对通俗的说法,还有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都对幸福做出过解释。
“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谓之备。”(《札记·祭统》)
“全寿富贵之谓福。”(《韩非子·解老篇》)
“幸福是一种持续的快乐。幸福可以说是通过快乐的一条道路,而快乐只是走向幸福的一步和上升的一个阶梯。”(莱布尼茨)
“一切有生命和爱的生物、一切生存着的和希望生存的生物之最基本的和最原始的活动就是对幸福的追求。人也同其他一切有感觉的生物一样,他们所进行的任何一种意志活动,他的任何一种追求也都是对幸福的追求。”(费尔巴哈)
“创造,或者酝酿未来的创造。这是一种必要性;幸福只能存在于这种必要性得到满足的时候。”(罗曼·罗兰)
——摘自《回归幸福的教师生活》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摘自《孟子·尽心》篇)这是指三种人生乐趣:父母都健在,兄弟也都没有什么灾病事故,从而得以躬行孝悌,此为第一乐;为人处事合乎道义,上不愧对于天,下不羞对于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因而获得内心的安宁,此为第二乐;第三乐就是君子传道、育人所获得的快乐,即能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对他们进行教育,从而使君子之道遍传天下、造福社会。
孟子所说的这“第三乐”便可以理解为是教育工作的幸福感所在。探讨这一话题的书不算少,有一句令人惊艳——作为一名教师,幸福比优秀更重要。(摘自《做一个卓越而幸福的教育者》)书中说:愚者以为幸福在遥远的彼岸,聪明者懂得将周遭的事物培育成幸福。
诚然,现在的中小学教师日常工作是非常忙碌的。调查一下便知:
彭老师是郑州某中学的高中物理教师,兼班主任。29岁的他正在与女朋友谈婚论嫁,女朋友也是中学教师。“我两个手机整天联系的几乎全是学校的事儿,我们俩一周见一次面都嫌累!”彭老师的日程安排确实令人咋舌。早5:30起床,6:20监督住校学生跑步,7:20分看早读,结束后吃早饭。他教两个班,上午的课基本是满的。中午,彭老师短暂休息后,14:00检查学生到校情况,随后在办公室备课、批改作业,晚饭一带而过,就这样坐班到晚自习22:00结束,还要检查住校生是否回到宿舍。由于白天吃饭匆忙,彭老师经常要在夜里回到家后再吃一顿。“一天里就这一顿吃得最安心,也知道对身体不好,凑合吧。”一周六天的马不停蹄后,只有一天休息日,周日晚上就又要进班看晚自习。繁忙的工作使得彭老师与女朋友的“好日子”一推再推。“无论如何,得把这一届带毕业再准备婚事,实在是没办法。”当班主任才两三年,彭老师说自己的嗓子整天哑着,喝水不及时就疼,腰也酸背也痛,另外颈椎病的困扰很影响生活和心情。“当初接班时候的热情已经基本没了,机械化太严重。”
简单的例子可以看出,教师的职业病和职业倦怠是影响幸福感存在的两大因素。
职业病
咽炎、颈椎病、胰腺炎和腰肌劳损等都是教师的主要职业病。
“教师的工作虽说不用日晒雨淋和风餐露宿,但却非常辛苦,几乎每天都要早起晚睡,饮食上的不规律和长时间的疲劳,很容易损害身体健康。”王老师说,教师工作除脑力上的辛苦外,还有体力上的辛苦。不管你昨天晚上为了批改试卷还是备课加班到了几点,不管你是否疲劳,只要上课时间一到,你就得精神饱满地进课堂,就得精神饱满地给学生讲解。讲解的时候要大声、生动;学生多,声音小了学生听不清,不生动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不管你有多苦闷,在课堂上你就得面带微笑,至少要做到和颜悦色、心平气和……
郑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组曾对郑州市426名初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过一次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54%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5%的教师属于轻度,17%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2%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近70%的教师感到心累、精神疲惫,48%的教师有焦躁、失眠等症状,36%的教师感到有时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31%的教师因感到心理压力而不情愿延长在校时间。
——摘自《河南日报——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
可以看出,“格式化”的生活给中小学教师带来了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身体的疼痛有医生,可是心理的劳累却不易消解。升学率的督促、学生的种种问题、学校领导和家长的期望、社会对于教师的道德定位等,都或多或少转化成了教师的心理负担。这种心理负担如果在长期缺乏新意的工作内容和环境里不断地被强化,职业倦怠就早早地来了。
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西方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研究中较为流行的一个概念,国外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多。它源于个体对付出和回报之间显著不平衡的知觉,这种知觉受个体、组织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职业倦怠的主要特点是对服务对象的退缩和不负责任,情感和身体的衰竭,以及各种各样的心理症状,如易激惹、焦虑、悲伤和自尊心降低。这种状态在根本上由一种不平衡感(inconsequentibility)引起,即觉得帮助别人的种种努力已经无效,任务永远不会结束,而且总是不能从工作得到回报。(摘自《教师的心理健康与自我维护》)
其实,职业倦怠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和情绪,尤其是当一个人从事某一种职业时间久了以后,表现为对工作角色的不认同,工作热情消减,甚至厌恶自己的工作。这往往不是换一种职业就可以避免的,而是要通过合适的方法调节自身,使自己重新适应环境,并且改善环境。
调适心态
如果教师觉得在工作中受到了委屈,很自然地容易把情绪发泄到坐在教室里的学生身上。本来,适当地刺激一下捣蛋学生的自尊对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可能是有效的,然而教师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很难把握好这一尺度。如果教师是因为自己遇到了挫折而烦躁,并且因此而斥责学生,学生们是能够意识到的。他们不仅不愿再尊重教师,听教师的话,还可能会出现报复教师的举动。
什么是“90:10法则”呢?简要地说就是:我们确确实实无法控制发生在我们身上的10%,比如我们无法阻止我们的轿车一天天变旧,也无法不让飞机晚点,一个偶然的事故就让我们遭遇令人恼怒的堵车。这些都属于那10%,我们都控制不了。但另外的90%就不同了。你完全能决定这另外的90%!
让我们举个例子吧。你正在和你的家人吃早餐,你的女儿碰翻了牛奶杯,牛奶弄脏了你干净的衣裳,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将取决于你的反应了。一种反应是:你严厉地责骂了女儿,她泪流满面。你又转向你的“那一位”,埋怨他(她)不该将杯子放在桌子边上,一场口舌之争就这样开始了。你怒不可遏地换好衣服时,发现女儿只顾哭了,没吃完早饭,也错过了班车,而这时你的“那一位”也必须马上去上班,你只好急急忙忙开车送女儿去学校,因为晚了,开车超速,闯了红灯,被交警违章罚款后,你们到了学校。20分钟后,你来到办公室,发现忘记带一份重要的文件。你倒霉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越来越糟糕。等你下班回到家中,你发现,你和你的“那一位”以及女儿之间别别扭扭的。为什么你会有这么糟糕的一天呢?有四个可能原因:A牛奶;B女儿;C交通警察;D你自己。 答案是D。你对牛奶洒了这件事没有掌控好你的反应。你的反应导致了你糟糕的一天。
不妨换一种反应。牛奶溅在了你身上。你女儿吓得快哭出来了。你温和地说:“没事,宝贝,你下次小心就是了。”你随手拿起一条毛巾,边擦衣服边跑到了房间,换了衬衣,拿上文件,你这时,看到女儿上了校车。你和你的“那一位”上班之前,互道再见。你提前5分钟来到办公室,你高高兴兴地跟同事们打招呼,于是开始了你开心的一天。
同样一件事,却有完全不同的结果。为什么?因为不同的反应。你控制不了所发生的10%,但你完全可以通过你的反应决定剩余的90%。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如果自己的情绪长期得不到合理宣泄的话,日积月累形成了潜在的能量即“情感势能”,这种能量一旦超越个体所能承受的限度,就会出现“零存整取”的后果。假如走出课堂,为什么不可以暂时去掉“教师”这个标签,随意挥洒一下自己的喜怒哀乐呢?我认为情绪的宣泄可以从“身”和“心”两个方面着手。“心”的方面如在适当的环境下找人倾诉。将心中的烦恼和委屈向亲朋好友诉说后,会使人感到心里轻松多了。或者在适当的环境下放声大哭或大笑、大喊。“身”的方面如剧烈的体力劳动,纵情高歌,逛逛街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等。还可以出门旅游,在大自然中使自己的情操得到陶冶。
——摘自《教师的心理健康与自我维护》
拯救心情
心病还得心药医。我找了四个字,戏称“四字真言”——上班真好。上班路上,我一心一意地念,念着念着,自己都笑了出来。念着念着,不禁念起做教师的好,工作稳定,双休日、节假日不说,寒假、暑假,多逍遥,每个春节,年前年后,谁能过得这么舒坦?学生少不了添麻烦,也正是那些“麻烦事”,生活不会一成不变,每天都充满了“未知的变化”。咱天天和孩子打交道,和世上最纯的“人”打交道,远离心计。一班孩子,对你言听计从,不开心了,发个火,第二天,孩子早把你的“火”忘了,依然甜甜地喊“老师好”。要在公司,要在机关,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咱一个小学男老师,一上班,东走廊、西走廊,那么多美女老师,风姿绰约,花枝招展,多养眼啊。“上班真好”“上班真好”,念着念着,我念明白了,你和工作的关系,好比你和那口子一起过日子,你想她的好,念她的好,才真有她的好;你老想她的坏,念她的坏,那准完蛋!
做老师,你要不出格,犯点小糊涂、出点小问题,没事,照样能“光荣退休”。年年岁岁教科书相似,岁岁年年练习册雷同,渐渐地,我适应了,也麻木了,稀里糊涂地进入了“职业倦怠”。
一天,路过人才市场,嗯,那里面的人,自由择业,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多好。信步走了进去。求职心切的人,一点也没有我想象的自在,脸上大都写着焦虑,不安,期盼,失望。一个大学生,兴冲冲投档,招聘方象征性地翻了一下,退回。那一刻,知足感涌上心头,有一个稳定的职业,天天踩着熟悉的路去上班,真的很不错。你要一上班就失去幸福感,隔三岔五到人才市场,保你能心平气和、幸福美满。那不只对工作有好处,对身体也大有好处。你每天没精打采地抱怨,词复词,句复句,日复日,月复月,年复年,消极信息积少成多、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积土成山,进入身体,身体怎么不积“怨”成疾?
——摘自《教师成长的秘密》
看看美国的中小学教师
和美国的教师接触最强烈的印象是,他们充满活力,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参观美国学校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镜头:小学低年级的教室被分成若干组活动区域,教师就像是一个乐队指挥,一会儿给坐在地毯上的学生上数学课,一会又来到正在手工制作的小朋友中间和他们一起制作;在一所高中,我们遇到了一位食品教师,据说她今年已经70多岁了,但仍然在工作中。老教师红光满面,神采奕奕,我们很多人都和她合影留念,以表敬佩之情。
美国教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来自教师本人对工作的兴趣和对学生的热爱,鲍姆教授的太太是一位博士,她本来在美国的一所大学有着很好的职位和较高的薪酬,但她放弃了这些,来到一所小学教授二年级的学生。据说她发明了一种教学方法很受学生的喜爱,她说从这份小学教师的工作中得到了幸福感和成就感。
由于实行包班制,美国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很大。美国学校的学生一般上午9点上课,下午3点半放学,而教师7点多就要来到学校,下午5点多才走。为减轻教师压力,美国实施了一些措施,如缩小班级规模,实施小班化教学。有些学校还举行各种体育活动,如有的州规定教师参加集体体育活动,同时指导教师学习减少个人紧张压力的方法,如瑜伽和深呼吸。
——摘自《中美基础教育名校行思录》
幸福不远
最后,不妨多读读周国平的文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领悟幸福的哲学。
幸福在于生命的单纯和精神的丰富。
苦与乐不但有量的区别,而且有质的区别。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苦与乐的数量取决于他的遭遇,苦与乐的品质取决于他的灵魂。
对于沉溺于眼前琐屑享受的人,不足与言真正的欢乐。对于沉溺于眼前琐屑烦恼的人,不足与言真正的痛苦。
人世间真实的幸福原是极简单的。人们轻慢和拒绝神的礼物,偏要到别处去寻找幸福,结果生活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不幸。
幸福喜欢捉迷藏。我们年轻时,它躲藏在未来,引诱我们前去寻找它。曾几何时,我们发现自己已经把它错过,于是回过头来,又在记忆中寻找它。
聪明人嘲笑幸福是一个梦,傻瓜到梦中去找幸福,两者都不承认现实中有幸福。看来,一个人要获得实在的幸福,就必须既不太聪明,也不太傻。人们把这种介于聪明和傻之间的状态叫做生活的智慧。
我爱人世的不幸胜过爱天堂的幸福。我爱我的不幸胜过爱他人的幸福。
——摘自《周国平文集》
(因文中部分摘录未能查清作者联系方式,请作者见到速与责编联系)
【幸福的哲学作文】推荐阅读:
我的完美哲学作文09-10
生活中的哲学07-21
发明的哲学思考08-27
美国的四大教育哲学09-27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10-12
《哲学的故事》读书报告10-15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看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06-29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哲学批判--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经济哲09-27
关于哲学与生活的论文08-27
跟学习有关的哲学名言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