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老区扶贫开发局(7篇)
1.延安市老区扶贫开发局 篇一
延安市老区扶贫开发局
十年扶贫开发主要成就
我市扶贫开发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思路,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扶持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
2000年,全市在册登记的贫困人口60万人,其中未解决温饱问题的绝对贫困人口28.1万人,低收入贫困人口31.9万人。通过十年扶持开发,彻底解决了在册登记的28.1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累计脱贫人口达到52.237万人。
二、扶贫开发资金创历史最高
十年来,全市累计投入扶贫专项资金51.7亿元,其中,中省扶贫专项资金8.2亿元,市财政扶贫专项资金5.5亿元,县财政扶贫专项资金5.2亿元,部门捆绑资金32.8亿元。从资金的来源结构看,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多方位的投入机制。特别是2004年实施“两区”扶贫开发以来,市县两级财政投入扶贫资金每年都超过了中省的投资。从2007年起,市县两级财政每年投入扶贫开发的资金接近2亿元,位居全省第一,确保了十年扶贫规划任务的完成。
三、“两区”扶贫开发给全国推行片区扶贫提供了样板 2004年,市委、市政府做出两区扶贫开发的决定,打破县域乡村界线,按照流域和山系不同的自然条件,统一规划,整体开发。以市县两级财政为投入主体,集中扶持。两轮七年市县两级财政共投入资金9.75亿元,整合捆绑其它资金11.32亿元,总投资达到21.07亿元,重点扶持了两区连片的57个贫困乡镇,搬迁1.5万户6.1万人,39.4万人实现了脱贫。“两区”扶贫开发为全省乃至全国片区扶贫开发提供了样板。
四、扶贫重点村整体推进成效显著
2000年,全市在册登记的扶贫开发重点村有1330个。十年来,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捆绑各类资金36.36亿元,完成了重点村扶贫开发任务。开发建设的贫困村实现了村村通路、户户通电通水、村容村貌改善,农民增收渠道拓宽,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扶贫移民搬迁加快了偏远山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
十年来,全市共建移民新村645个,搬迁921个村组、3.1户13.7万人。有 34个村搬迁安臵到集镇周边,改变了贫困户的生产生活环境,给他们致富创收提供了机遇和条件,推动了小城镇的建设;有35个移民新村找到了创业的新型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了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有 96个移民新村成为市县两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同时,扶贫移民搬迁不但改变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现状,而且促进了贫困群众观念的更新、思想的解放、素质的提高。
六、小额扶贫信贷和扶贫互助资金为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创出了新路子
“十一五”期间,全市共争取国家扶贫专项贴息资金2200万元,通过农业银行、信用联社、邮政银行等金融机构给贫困户发放小额贴息贷款4.4亿元,扶持覆盖了所有的贫困村,60%的贫困户得到了扶持。特别是2008年以来,在全市222个贫困村,每村都建起了扶贫互助资金协会,注入4097万元财政扶贫资金,采取民有、民用、民管、民享周转使用的办法,建起了村级微型金融组织,较好地解决了贫困户发展生产资金短缺的问题。
七、扶贫“雨露计划”的实施,提升了贫困农民自我发展能力,拓宽了贫困群众的收入渠道
“十一五”期间,国家扶贫劳务输出“雨露计划”投入3500万元,通过我市五所职业技术学校,举办三个月以上的专业培训班425期,培训贫困劳动力2.1万人,其中1.1万人在江苏、广州、深圳等发达地区大型企业中就业,1万人在本地酒店、家政、公司等服务行业中就业,收入稳定在千元以上。
2.延安市老区扶贫开发局 篇二
2012年3月28日, 凌成兴一行风尘仆仆来到上饶。三月的上饶, 百花盛开, 满目春色。凌成兴先后来到茶亭镇白沙村、煌固镇沿坂村、清水乡前汪村和东汪村, 查看新农村建设, 走访农户, 了解民情, 共谋发展。在茶亭镇白沙村, 凌成兴走访了村民夏云旺和毛忠华。凌成兴与夏云旺夫妇聊起了家常:“去年全家收入有多少?”、“参加了新农合和新农保吗?”夏云旺回答说:“党的政策越来越好, 参加了新农合和新农保, 生活没有了后顾之忧。如今, 工业园区办到了家门口, 在家不仅能挣钱, 还能照顾老小, 我们很满足。”凌成兴听后非常高兴, 他还饶有兴致地参观了夏云旺的三层小楼。当看到房内冰箱、彩电、热水器等家电一应俱全, 凌成兴笑着说道:“这是上饶县大力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 带动农民致富的生动例子。”清水乡前汪村村民吴金莲和老伴独自抚养着两个孙子, 生活较困难。凌成兴鼓励她要振作精神, 抚育好下一代。煌固镇沿坂村是新农村建设点, 村内绿树成荫, 溪水环绕, 环境优美。这几年随着苗木种植、蔬菜种植和来料加工等产业的发展, 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村民章正军、张上火、章丽燕家漂亮的楼房、齐全的家电设施, 以及和谐的邻里关系等给凌成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该村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凌成兴与负责人和正在劳作的农民攀谈。当了解到该基地去年仅发放租种村民的土地租金和农民工资就多达100多万元时, 凌成兴竖起了大拇指:“沿坂村走出了一条扶贫开发的好路子, 就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以产业支撑发展, 以效益带动群众致富。”
凌成兴还先后走访了石狮乡便民服务中心、煌固镇沿坂村委会、清水乡前汪村委会和东汪村委会, 了解基层党组织建设等情况。在石狮乡便民服务中心, 凌成兴详细了解了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情况, 并与前来办理建房审批手续的三都村民陈知树亲切交谈, 希望他抓紧时间建房, 争取今年在新房过年。在与煌固镇村干部及老党员代表座谈时, 凌成兴说, 这几年上饶县农村发展很快, 沿坂村的变化也很大, 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凌成兴指出, 要深刻认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是践行执政为民理念、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根本任务。各级基层党组织要切实履行好落实惠农政策、带领群众致富和化解社会矛盾的职责。要确保“党员有活动、支部有场所、干部有补贴、年年有新人”, 进一步增添基层党建活力, 增强执政为民的能力和水平。调研中, 凌成兴还视察了江西福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茶亭水利导托渠、茶亭工业园、江西新金叶实业有限公司和江西圣达威电工材料公司。
在与上饶县党政领导座谈时, 凌成兴说, 这几年上饶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巨大, 让人很受鼓舞, 备感振奋。通过大力宣传和落实, 人民群众对党的惠民政策拍手叫好;扶贫对象对不愁吃、不愁穿, 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的“两不愁、三保障”政策拍手叫好;人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拍手叫好。凌成兴指出, 上饶县在新一轮扶贫开发中面临扶贫人口大、城乡经济反差大和筹措扶贫开发资金压力大三个难题。上饶县要贯彻落实好中央和省里的扶贫开发精神和要求, 真正把“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 变成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一个个好项目和一件件大好事落实好。凌成兴要求, 上饶县要精心编好扶贫开发工作规划, 狠抓广泛动员扶贫开发力量、重点扶持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创造就业条件三件实事。同时, 农村发展要充分听取农民意见, 尊重农民意愿, 根据实际情况来推动农村发展。要大力推进工业发展, 因地制宜地发展林业和旅游业, 以产业发展创造就业条件, 带动群众致富。要进一步引导党员干部更好地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为发展服务, 让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2012年10月31日, 在这个秋风送爽的日子, 凌成兴又来到上饶县。凌成兴首先考察了上饶县的扶贫开发工作。他先后察看了上饶县煌固镇沿坂村新农村电网改造工程、铅石公路, 麦梗坞村村部建设情况。沿坂村新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按照电气化县建设标准进行规划, 总投资360万元, 对沿坂村及周边约1200户用电设施进行了改造, 智能电表改造1200户。得知新建的牛角峰配电台区已列入省电力公司示范标杆台区, 村民再也不用为停电发愁了, 凌成兴很满意。他说, 水、电、路都是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工程, 只有把这些小事办好了, 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铅石公路位于铅石山脚下, 设计长6公里、宽6米的环山公路, 公路现已全部硬化到位, 目前已通车。登上海拔400米的铅石山, 望着绵延400亩的绿茶基地, 顿觉心旷神怡。凌成兴亲切地和村干部交谈, “茶园产量多少”、“老百姓收入怎样?”听说茶园规模化开发管理后, 产值达60万元, 每个村民都能从中受益。凌成兴高兴地说, 农村基层党组织就是要多想办法, 多办实事, 为老百姓脱贫致富做出成绩。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凌成兴考察的重点。凌成兴先后考察了茶亭镇西湖村委会和白沙村居委会, 和当地党员干部群众亲切交谈, 详细了解村级班子建设、党员队伍建设、产业发展和村民增收等情况。看到各个村委会房子崭新、设施齐全、功能到位。凌成兴语重心长地对村干部说:抓党建促发展, 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重要举措, 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在农村执政根基的需要, 对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向心力,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你们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 把群众利益作为推进基层组织建设的根本着力点, 着力解决好群众迫切关心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调研期间, 凌成兴还察看了上饶县的道路建设并深入圣达威电工材料有限公司、和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及枫岭头、茶亭工业园区两个110KV变电站调研。对于圣达威、和韦两家企业依靠技术优势抢占国内市场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凌成兴表示肯定, 他强调, 要坚持把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战略重点, 发展壮大一批具有明显优势和强大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使之尽快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主导力量。
在听取了上饶县工作汇报后, 凌成兴指出, 今年以来, 上饶县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绩, 主要体现在“两个新变化, 三个大动作”。“两个新变化”:一是工业园区呈现新变化;二是城南大道呈现新变化。“三大动作”:一是村级组织场所建设有大动作;二是农村公路建设有大动作;三是电网建设有大动作。
凌成兴指出,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去年以来, 全省先后召开了3次有关扶贫开发工作的会议。上饶要认真研究、落实相关会议精神, 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 扎实开展工作, 推动扶贫开发工作再上新台阶。同时, 要全面实施好《2011—2020年江西省上饶县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力争在全省实现“三个领先”:一是力争77个行政村村级场所在年底前全部竣工, 实现村级组织场所建设全省领先;二是加强资金配套管理, 在行政村全部通水泥路的基础上, 加快完成自然村村村通水泥路, 实现自然村水泥路面建设全省领先;三是围绕农网改造目标, 合理安排工作进度, 实现农网改造建设全省领先。
3.边疆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工作的探析 篇三
[关键词]革命老区;扶贫开发;探析
加快老区发展不仅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更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是治国安邦的重大问题。和全国其他地区相比,边疆革命老区由于地处偏僻,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人民生活水平仍处于相对贫困,其扶贫开发任务更加地艰巨。
一、边疆革命老区扶贫开发现状
1、革命老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针对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州情,文山州从改善农民群众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入手开展扶贫工作,专项扶持资金项目完成总投资8386.9万元,主要用于文山州8个县市45个村小组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
2、革命老区部分优势产业初步形成。2014年,文山州部分特色优势产业稳步发展,三七销售收入85.2亿元,收购烟叶126.8万担、烟农收入18.1亿元,种植辣椒170.9万亩、综合产值47亿元,发展甘蔗82.3万亩、综合产值22亿元,畜牧业产值97亿元、增长7.3%,油茶、八角、草果、蔬菜、铁皮石斛等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效明显。
3、革命老区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014年上半年,文山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0.1亿元,同比增长9.4%,财政总收入40.5亿元,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2.8亿元,分别增长2.8%和3.6%,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95.6亿元,增长6.8%。
4、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十二五”以来,文山州已投入各类补助资金11.46亿元,实施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4337个村组,82万群众受益,解决了2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绝大部分群众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农民收入增加。
二、边疆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经济总量小,人均收入水平低
由于支前参战,边疆革命老区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起步较晚,错过了许多宝贵的发展机遇,发展不足、发展不充分,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的问题十分突出。2014年,文山州地区生产总值619.69亿元,在全省排名第8位,同比增长1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98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3.2%,比全省低6.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1872元,比全国低24.1%,比全省低12.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7172元,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0.3%。
(二)基础设施滞后,发展后劲不足
一是水利建设严重滞后,配套设施不完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工程性缺水严重,交通路网结构不完善,主干道网络尚未形成,沿边境干线公路不连通,农村公路等级低、质量差,晴通雨阻现象突出,大大加大了扶贫成本投入,甚至还有许多村寨因不通公路,无法实施项目建设。二是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事业严重滞后,科技服务推广体系不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水平低。例如,文山州西畴县有101个村民小组未通公路,农村公路路面硬化率仅为44.8%,“晴通雨阻”现象突出。
(三)自然环境条件差,贫困面广量大
边疆革命老区多半是集老、少、边、山、穷、战为一体的特殊贫困地区,其的然环境条件差,贫困面大、程度深,扶贫开发工作压力很大,文山州一市七县均被列为革命老区,文山州目前现在还有45.16万的贫困人口,收入不到785元的深度贫困人口3.2万人。
(四)地方财力拮据,自我脱贫能力弱
文山州财政自给率不足20%,其中有2个县财政自给率不到10%,80%~90%支出需要依靠上级补助,群众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占到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61%和88%,地方财政和群众自筹项目建设资金十分困难,仅靠有限的上级补助资金和群众投工投劳难以满足扶贫攻坚发展需要。
三、加快边疆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建设的思考
边疆革命老区扶贫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艰巨而深远,要完成扶贫攻坚任务,必须创新工作机制,多措并举,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扶贫,形成全方位协作新格局。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边疆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边疆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很多部门和单位,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合力。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老区建设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列入议事日程,专题研究部署,专项监督检查。二是成立了边疆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具体工作由各级扶贫局负责,成立专门工作部门,安排相应编制,具体负责抓好边疆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协调和督促推动工作。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边疆革命老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要落实“老区优先”的原则,国家要优先安排革命老区的基层设施,尽快改善老区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一是要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加大老区“五小水利”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建设力度,在有条件的老区建成能灌能排的农业灌溉体系。二是要抓好交通、通信、电力、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和县乡公路改造工程,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力度,完善邮电通讯设施,加快实施饮水安全工程。
(三)抓好产业发展,增强边疆革命老区的综合经济实力
要把发展产业、增加收入作为革命老区建设的第一要务。一是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积极探索顺应客观规律、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道路,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和产品。二是充分发挥基层供销社在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农产品销售中的主渠道作用,加大“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施力度,鼓励和发展农民自办购销组织,加快扶持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三是要大力支持扶贫型龙头企业,注重引导龙头企业正确处理好与农户的利益关系,重点建设一批特色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基地,带动当地群众发展,加快老区产业化进程。
(四)强化资源整合,加大边疆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建设的投入力度
加快边疆革命老区开发建设进程,关键在投入。一是强化资源整合,坚持“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以整村推进为载体,重点开展资金、项目、科技、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整合。二是切实增加对老区的项目和资金投入,扶贫开发资金要向边疆革命老区倾斜,对革命贡献大的地方优先扶持,对贫困程度深的村寨给予特别关注。三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拓宽老区建设资金来源渠道,积极探索培育各类小型金融组织、农户互助合作组织和其他非政府组织。
综上所述,在全国大力开展精准扶贫政策的背景之下,边疆革命老区各级领导应该要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抓好产业发展,夯实基础设施建设,以促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实效。
4.延安市老区扶贫开发局 篇四
竞争定村演讲稿
联合苗族乡光明村党支部书记
宗大勇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我叫宗大勇,现任联合苗族乡光明村支部书记,1955年6月生人,1991年担任村支部书记至今,任村支部书记21年。我个人的人生经历,见证了共和国的发展历程,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山区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见证了国家实施扶贫攻坚结出的累累硕果。
今天,有幸作为彩票公益金扶贫项目参选村参加竞争答辩会,感谢各位领导给我们这次宣传光明村的机会。下面,我将光明村参选彩票公益金扶贫项目村的条件及优势做如下陈述:
一、光明村基本情况
(一)地理位置
光明村距筠连县城65公里,距联合苗族乡人民政府7公里,地形呈东南高西北低之状,最高海拔1500米,最低海拔703米,土地状况为小沟、山梁地,山腰顶部大面积为林地。
(二)人口资源状况
全村共6个社,总户数313户,总人口1610人,其中苗族764人,146户;汉族846,167户;贫困户88户,325人;低收入户163户,725人;有劳动力720人,小学文化269,初中文化367人,高中文化30人,大专文化21人,常年外出务工人数为387人。
(三)土地资源
全村有耕地面积6206亩,其中田98亩,土地6108;林地及荒山5000亩,其中有林地87亩,大竹林1120亩。
(四)农业生产状况
光明村粮食作物以种植玉米为主,养殖业以养育肥黄牛、猪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土豆为主,其次以光明二、三社方竹基地种植较为成片,除光明四、五社种植烤烟成规模以外,其余养殖及其它产业还未能形成规模。2008年年底,全村粮食总产量为83吨,人均占有粮食498公斤,年出栏生猪2601头,人均1.5头,农业总产值8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60元。
(五)基础设施状况
(1)道路:全村现有水泥硬化路6.5公里,由光明一、四、五、六社所辐射,其余8.3公里社道公路均为土石路,如在雨季涨水期,有4.6公里左右的公路随时会出现通车困难,有3.7公里社道公路路基太差,雨天无法行驶。全村便民路18公里,由于以前经验技术差,现有便民路已基本成为泥石路,对老百姓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三通:全村通电率达到100%,有线电视入户率已达到99.5%,313户全部用上了移动手机电话。
(3)水利工程:全村共有大型水池9口,微型水池15口,工程蓄水量46000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000亩。(4)人畜饮水:全村2006年共完成人畜饮水工程22口,313户村民饮上自来水。
(5)社会服务:有村小一所,现有幼儿园和一、二、三、四、五、六年级共11个班,在校生301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该村在2010年争创了一个村卫生站,村卫生室幅员1公里,为包括红春、红竹、茶园、光明的上四村看病就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有小商店12处,为村民买卖提供了方便。
二、发展背景
我们高兴地看到,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干部群众,大力实施“川南滇东北结合部经济强县”战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步入良性轨道,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乡党委政府立足山区实际,破解制约山区发展的“瓶颈”问题,积极探寻山区发展的新路子,确立了“51115”的发展思路,先后发展并确定了山地白毛乌骨鸡、方竹、格兜坝生态兔、苗岭蔬菜、烤烟等项目。
我村作为联合乡烤烟示范基地。2011年年底,全村发展烤烟3000亩,实现产值800万元。我村将继续巩固烤烟产业的发展外,同时抓好方竹产业、黄牛、生猪等产业发展,加快我村社会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发展。
另外,国家对革命老区扶持、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为革命老区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三、发展计划 在“十二五”期间,光明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将抢抓机遇,只争朝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烤烟产业发展,依托方竹产业等项目的实施发展第三产业,实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和农民增收再上新台阶。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光明村地处山区,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对农民增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办法,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但由于山区基础设施较差,经济虽然也有提高,但相对较慢。目前,大部分农民还不很富裕,村集体经济还很薄弱,在前所未有的机遇面前,苦于缺乏资金绘制未来美好的蓝图。因此,我们急切地盼望今天能够如愿入选彩票公益金扶贫项目村
5.吉安市扶贫和移民办 篇五
吉安市 扶贫和移民办 2017 7 年部门预算编制说明
一、部门主要职责
根据《中共吉安市委
吉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安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吉发【2010】5 号),组建吉安市扶贫和移民办公室(挂市革命老根据地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牌子),为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
(一)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及上级党委、政府有关扶贫开发、老区建设和移民工作的方针、政策;拟订全市扶贫开发、老区建设和移民工作的方案并组织实施;负责全市扶贫开发、老区建设和移民统计监测工作。
(二)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框架内,拟订全市老区、贫困地区扶贫开发规划和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全市移民后期扶持规划和项目计划并组织实施;按权限审核全市深山区移民、灾后移民、工程移民和新建大中型水库(水电站)移民等各种移民安置规划。
(三)负责全市扶贫开发、老区建设和移民项目的管理,会同有关部门对全市扶贫开发、老区建
设和移民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四)参与制定全市扶贫开发、老区建设和移民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负责全市扶贫资金分配;按规定会同有关部门管理使用移民资金;指导全市扶贫和移民机构的财务会计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对全市扶贫开发、老区建设和移民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稽查审计和监督、检查。
(五)负责老区、贫困地区科技扶贫的培训、示范、推广工作;组织开展全市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移民的生产技术培训工作;负责全市老区、贫困地区和移民安置区干部的扶贫开发和移民业务培训。
(六)指导全市老区、贫困地区开展有关扶贫方面的横向经济协作、招商引资工作;组织党政机关和社会各界开展定点扶贫和对口帮扶工作。
(七)负责三峡移民管理工作;协助贫困地区开展对外联络;争取并按规定接受境外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援助;负责外资扶贫资金款项的引进、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
(八)承办市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内设 4 个职能科室即综合科、计划财务科(老区建设科)、社会扶贫与对外联络科、搬迁扶贫科和市移民局。
二、主要工作任务
(一)扶贫开发工作 1、贫困村整村推进(1)认真制定和全面实施全市“十三五”贫困村整村推进规划,并积极争取将贫困村纳入新农村建设选点布局,确保完成当年计划任务。
(2)突出抓好“一村一品”产业,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大力扶持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有力夯实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基础。
2、移民搬迁扶贫 (1)完成移民扶贫搬迁安置计划任务,并将以工代赈和生态移民继续纳入当年计划。
(2)切实提高整体搬迁率,移民指标优先安排历年遗留的未整体搬迁的村落,优先安排计生户和纯女户。
(3)加快计划任务实施进度,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强集中安置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3、产业化扶贫 (1)结合各地实际,实施好“十三五”产业扶贫和集中连片开发产业规划。结合制定实施整村
推进规划,帮助贫困村选准扶贫主导产业,落实低收入农户发展产业扶持措施,构建“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
(2)总结推广扶贫产业连片开发试点经验,结合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争取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全面实施罗霄片区。
4、“雨露计划”与科技扶贫 (1)完成培训计划,优先安排计生户和纯女户劳动力参加培训。
(2)继续扩大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中长期培训班比例和学员获“两证”(学历证书和技能证书)的比例。
5、社会扶贫与对外联络工作 深入开展定点扶贫党员干部和贫困户结对扶贫,明确帮扶责任,落实帮扶效果,并加强督查。广泛动员非公有制经济参与扶贫,热忱吸引和争取各类社会组织、成功人士支持我市扶贫开发。
(二)水库移民工作 (1)移民直补人口动态管理。严格按照政策核减后扶移民直补人口;及时报经国家审核批准新建水利工程新增后扶移民人口指标,全面核准后扶移民直补人口;及时将后扶直补资金发放到人。
(2)后期扶持资金和项目。加强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扶项目资金使用管理,组织实施扶持项目,完成项目投资,同时加大对移民干部的培训力度。积极引导支持移民发展产业,在 8 个移民人口万人以上县抓好扶持移民产业项目试点,并各自选择 1 个乡镇开展统筹资金实施移民项目试点。注重培育打造模式,加强经验总结,抓好典型示范。(3)峡江水利枢纽移民安置。确保全部移民有序搬迁,和谐搬迁,并积极实施移民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部门基本情况
市扶贫和移民办共有预算单位 2 个,包括市扶贫和移民办机关和峡江库区办 2 个所属预算单位。编制人数 19 人,其中:行政编制 17 人,全额拨款事业编制 2 人;实有人数 21 人,其中:在职人数19 人,包括行政人员 17 人、全额拨款事业人员 2 人;退休人员 10 人;遗属补助 2 人。
四、部门预算收支情况
(一)收入预算情况 2017 年市扶贫和移民办收入预算总额为 349.9 万元,其中:财政拨款收入 349.9 万元,占收入预算总额的 100%。
(二)支出预算情况
2017 年市扶贫和移民办支出预算总额为 349.9 万元。其中:
按支出项目类别划分:基本支出 269.9,占支出预算总额的 77%,包括工资福利支出 174.97 万元、商品和服务支出 23.52 万元、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 71.42 万元;项目支出 80 万元,占支出预算总额的 23%,包括商品和服务支出 76 万元、包括基本建设支出 4 万元。
6.延安市老区扶贫开发局 篇六
一、坚持开发式扶贫, 农村扶贫与定点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定点扶贫工作是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全面实施国家扶贫战略, 加快老区建设步伐, 改善老区民生的重要举措。老区的发展, 老区人民的脱贫致富, 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 制定了一系列帮助老区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多位领导人多次深入老区进行调查研究, 对老区的建设发展, 老区人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进行指导与帮助。中央把老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 作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边疆巩固、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因此, 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 做好老区的定点扶贫工作, 加快贫困地区的发展, 解决老区民生问题, 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 而且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问题, 是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
从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扶贫工作的总体绩效可以看出, 随着农民生存与发展条件的改善, 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据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反映:“按照中国官方贫困标准衡量, 从1978年到2007年, 中国农村尚未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已从2.5亿下降到1487万, 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由30.7%下降到1.6%。中国国际扶贫中心数据显示, 从2000年到2007年, 温饱问题已解决但发展水平依然较低的低收入贫困人口的数量从6213万减少到2841万, 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相应地从6.7%下降至3%。贫困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大幅提高。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通公路、通电、通广播电视、通电话行政村比例分别达到了99.1%、98.3%、97.5%和92.1%;7至15岁儿童在校率达到95.3%;农户家庭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的比重降至12.3%;拥有乡村医生或卫生员的行政村比例达74.9%;有安全饮用水农户的比例增至73.5%”。[1]
革命老区面积较大人口较多的江西省也是如此。这些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 在各方面、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资料显示, 新世纪以来, 江西省贫困人口 (指低收入以下贫困人口) 数量从2001年的305万人减少到2007年的138.6万人, 贫困人口数量在全国各省区的排序从第10位下降至第12位, 而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2232元提高到2007年的4098元, 在全国的排位从第15位提高到第13位。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所在地的吉安老区定点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近两年, 吉安市共安排了1245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定点扶贫。共筹集资金1.179亿元, 其中:单位自筹资金4439.03万元, 争取扶贫资金6415.12万元, 各项捐赠折款936.11万元。帮助上项目1365个, 兴修公路1254.09公里, 修建桥梁223座, 修建饮水工程899个, 兴修水利农田受益面积达123327亩, 修建村部304处、学校96所, 帮助引导或培育扶贫支柱产业399个, 帮助培养“双带”型村干部3729人, 帮助建立村级工作制度985个, 帮助引进人才681名, 帮助引进技术477项, 村干部培训498期7935人次, 实用技术培训759期30193人次, 劳动力转移培训620期22066人次, 组织劳务输出25935人次, 结对帮扶贫困户24822户 (计生户9484户) , 结对助学3853人。
另外, 中央苏区所在地的赣州老区, 以及赣东北的一些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工作也取得显著成绩。总的看, 这些年来, 江西以及全国老区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收入水平稳步提高, 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 社会事业不断进步,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 农村居民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二、坚持实事求是, 正确认识革命老区定点扶贫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近年来, 老区扶贫工作取得很大成绩。但就现实而言, 革命老区仍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历史、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和工作方面的原因, 目前老区仍存在不少问题, 发展仍然滞后。一是贫困人口数量较大。二是有相当部分老区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三是重点贫困村多。四是老区村大多基础设施落后, 生产生活条件差。行路难、用电难、上学难、饮水难、就医难等客观存在。不少老区村庄水利设施落后, 常年遭受不同程度的干旱缺水或洪涝灾害, 还有不少农户住房破烂。五是教育、科技落后。老区学校教学设备陈旧落后, 师资素质低, 新建改建校舍负债多, 影响老区人才培养, 劳动者素质较低。吉安老区在扶贫开发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具体表现为:第一、基础设施脆弱。道路不畅, 全市至今还有水库库区的一些村不通公路, 还有的村道路不畅, 经常是睛通雨不通。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落后, 全市旱涝保收面积319.77万亩, 仅占耕地面积的64.66%。水利设施工程老化, 灌溉效率不高, 实际灌溉效益不到设计效益的60%。社会事业比较落后。农村中小学还有相当数量危房急待改造, 乡村医疗网点少, 条件简陋, 医技人员缺乏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第二、群众收入低, 且发展不平衡。贫困面依然较大, 而且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比差距较大。到2010年, 全市有贫困人口9.8万人, 597个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608元, 仅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6.82%。在重点县、重点乡、重点村内部也同样发展不平衡, 贫富差距较大, 平均数下面掩盖了贫困户。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老区农民的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特别是生活水平直接相关。而老区农民收入问题一定会涉及到消除贫困特别是农村贫困问题, 涉及到农民自身的素质和脱贫致富的能力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国总体说已经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有的地区还初步实现了现代化。此时如果还以满足人体基本活动所需的最低营养水平作为贫困线的划分标准, 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 这样做也必然会把不少需要帮助的人排除在外。据中国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 2002年底人均纯收入低于627元的农村人口为2820万人, 如果把这个标准提高到1000元, 也就是每天消费将近3元, 中国的贫困人口将达到6000万人。如果按照联合国规定的世界通用贫困线标准人均日消费1美元, 贫困人口将是中国现行标准的4倍多。按照每人每天1美元收入的联合国标准, 今天的中国贫困人口仍有1.5亿.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 我国减贫进程受到明显影响。据有关资料统计, 2008年贫困人口只减少313万, 2009年仅减少410万人, 平均脱贫人口规模基本回归到2000年—2003年的水平。给扶贫开发特别是老区定点扶贫工作带来的新问题、新困难的原因很多, 其中主要的有:一是扶贫开发转段的影响。总体看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阶段, 但由于各地发展不平衡, 城乡公共服务不均等等因素的影响, 转段时间、转段能力难免存在一些地区差异和人群差异。二是发展差距引发的收入差距的影响。全国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由2002年的3.1:1扩大到2009年的3.33:1, 绝对差距高达12000元。全国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也由2002年的6.8:1扩大到2009年的8:1。三是减贫的成果保持不稳定的影响。据新华社2010年10月17日电, 2001年以来我国减贫趋势呈现出明显的马鞍形。“2008年的贫困人口中有66.2%在2009年脱贫, 而2009年的3597万贫困人口中, 则有62.3%是返贫人口”。[2]这反映了贫困人口的脆弱性和致贫因素的复杂性是导致减贫成就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四是制度安排特别是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不匹配以及滞后效应的影响, 再加上自然灾害、市场因素、环境因素等综合作用, 扶贫工作的难度呈加大趋势。
事实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的重要职能就是要维护公平、消除贫困。温家宝总理在“穷人经济学”里曾把穷人比作“一个舰队中航行最慢的船只”:“一个舰队决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个航行最快的船只, 而是那个最慢的船只。如果我们改善了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 也就改善了整个社会的生活状况。”[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大量的贫困人口聚集在老少边穷地区, 无疑对建设农村和谐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老区农民的生存发展状况与收入水平直接相关, 是民生中的大问题。民生所指, 民心所向, 国运所系;民生一头连着老百姓生存与发展, 一头连着国家的繁荣与富强;国泰民安、民富国强, 这是坚持以为人本,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民生问题, 特别是老区人民的奔小康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交汇点, 也是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必须把“三农”工作摆上党和国家重要的议事和干事日程, 只有这样, 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老区人民的脱贫问题, 老区农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特别是改善民生、提高幸福指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等一系列问题才会逐步得到合理地、妥善地、有效地解决, 老区扶贫开发才能真正地为我国减贫事业的发展推波助澜、添光添彩。
三、坚持走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 深入推进老区定点扶贫工作的主要对策与建议
深入推进扶贫开发, 认真抓好定点扶贫,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改善民生、缩小差距、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大举措,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必须立足实际, 提高标准, 加大投入, 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措施、更规范的制度安排, 打好新一轮的扶贫开发攻坚战。要坚持把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 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 努力实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11—2020) 》提出的奋斗目标。
一要提高对老区定点扶贫重要性的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 难点在农村, 农村的关键又在老区、在山区、在民族地区和边疆。加快老区建设, 不仅需要老区人民的共同努力, 更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各单位、人民团体、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 国有大型骨干企业、国有控股金融机构、国家重点科研院所、军队和武警部队, 都要参加定点扶贫工作并承担相应的扶贫任务。要通过定点扶贫做到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特别是老区的全覆盖。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老区建设问题, 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扶贫开发责任。要通过宣传教育工作, 进一步宣传革命老区的历史地位和重大贡献, 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老区的良好氛围。要加强老区的基层党组织建设, 加强对党员干部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教育, 克服依赖思想、畏难情绪和小农经济意识, 发扬勤俭创业, 创新创业的精神, 依靠和团结带领老区群众面对现实, 不怕困难, 用好政策, 鼓足干劲, 为早日实现贫困地区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 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而奋斗。
二要加大对老区建设的政策扶持。一是在政策的制定上, 对老区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对老区县的税费及财政收入分配, 区别对待, 打破老区与非老区, 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同一财税政策的简单管理模式, 先做到少取, 而后再力争多予。二是要建立老区建设基金或专项资金, 优先解决老区人民基本生存、生活条件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财政预算列专项, 解决老区的公益事业发展问题;设立老区政策性贷款, 为老区建设小康提供足够的信贷支持和金融保障。三是在扶贫资金的投入上应向老区贫困地区多倾斜, 对老区基础设施、产业建设、社会发展等要进一步加大投入, 对扶贫到户项目要提高补助标准, 确保扶持的项目贫困户能够建得起、建得成且有效益。四是创新体制机制, 完善政策体系, 要通过大力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 不断提高贫困地区、老区和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三要加快老区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要在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推进市县空间规划工作, 落实区域主体功能定位, 明确功能区布局。要根据老区开发的强度、环境容量等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要帮助老区加快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 改造或新建老区乡镇、村卫生医疗、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等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做好边远分散老区山区村庄的搬迁工作。要抓住老区产业培育开发这个重点, 尽快增强老区的“造血功能”。要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为老区开发当地资源, 调整经济结构, 推广科学技术, 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逐步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促进老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要通过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渠道, 动员各方力量, 形成合力, 加大对老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为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 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社会管理一体化夯实基础。
四要大力调整老区产业结构。其一、大力调整农业结构, 抓好贫困农户的产业基地建设。按照各地产业布局, 着重加强贫困农户的产业规划及发展工作。其二、扶持本地龙头企业, 增加造血功能, 走产业扶贫之路, 为发展壮大村级经济注入生机和活力。其三、切实抓好以畜禽、水产为主的养殖业发展。合理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 建立优质商品猪、优质肉牛、优质家禽等生产基地;推广林果、花卉、药材等特色种植业和林果业发展的新技术、新品种, 提高养殖业、种植业的产业化水平。其四、因地制宜, 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 宜服务业则服务业, 大力培育特色经济。对于产业比较优势较弱的贫困地区, 应立足于本地特色, 面向市场, 挖掘本地土、特、新、奇产品, 走小而精、特而优之路, 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新门路。其五、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 提高农产品深加工的质量和档次, 提高农副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和综合效益。
五要积极推进边远山区扶贫搬迁。扶贫搬迁有利于加快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步伐;有利于降低扶贫成本, 节约投资, 提高扶贫效益;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劳动力和土地的合理流动、流转, 促进产业的分工;有利于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和发展。如井冈山革命老区山清水秀, 最大的优势就是自然生态环境。在实施扶贫开发的过程中, 既不能为了山区农民脱贫而破坏环境, 也不能为保护环境而让山区农民继续受贫。生态移民、扶贫移民、移民建镇, 在解决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发展问题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要进一步加大搬迁扶贫的力度, 把生存环境恶劣、生态保护重要的山区、水库地区和生态保护区的贫困农户搬迁出来, 切实改善他们的生存与发展条件。
六要加大对老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一是进一步加大对老区扶贫资金的支持力度, 重点解决贫困乡镇、贫困村的通电、通水、通路等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投资建设问题。二是进一步加大对老区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要制定对老区、贫困地区转移支付的政策, 加大对财政困难贫困县的均衡性转移支付补助。三是适度调整财政收入返还体制, 增大贫困县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建议适当对贫困地区特别是老区从税收体制、税收分享比例及上缴税收返还等方面研究出台管根本、管长远的支持、扶持政策。四是建议中央和省一级在要求贫困县落实相关专项资金配套政策时, 更多考虑县财政的承受能力, 尽量减少或不要求市县两级财政给予配套资金, 以减轻贫困市县财政压力, 争取更多更直接有效的资金和项目支持。五是要进一步促进国家、省和财政收入状况好的市、县建立财政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明确扶贫投入增长比例, 确保财政扶贫资金增长幅度高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 为扶贫开发提供可靠的财力保障。
七要完善老区扶贫工作机制。要围绕消除制约扶贫工作的体制性障碍, 完善项目审批机制。目前不少地方扶贫项目的审批权还放在省一级, 这不利于调动贫困县的积极性, 也使贫困县在项目的选择上缺乏主动性。建议项目的审批权应下放到县一级, 给重点县一定的自主权, 以调动贫困地区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 使扶贫工作特别是开发性扶贫的项目、资金的安排更加透明公开, 更加有利扶贫对象的监督和参与。要进一步完善扶贫绩效考核机制。要根据市场经济的特点, 各级政府要在为农村扶贫开发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上下功夫。对重点扶贫县、乡镇村、项目或工作点要实行激励约束机制, 出台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 建立严格、经常性的管理监督制度和科学的准入、退出制度, 奖优罚劣, 动态管理。对于那些领导重视, 工作抓的紧、抓的实, 成效显著的, 在扶贫项目资金分配上予以倾斜;对工作不力、成效不大的, 要严格执行问责制;对连续几年贫困面貌没有根本改善的要从舆论、道义、制度上给予制约与惩罚。
八要加强扶贫法制化建设。扶贫立法的缺失, 直接影响扶贫工作的地位和一些扶贫开发重大问题的解决。国家应加快扶贫立法进程, 从法律上将扶贫开发的基本方针、目标任务、政策措施、监测评价、机构队伍等固定下来, 使扶贫工作有法可依, 使依法治贫有法制保障。要抓好农村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通过分类指导、政府支持、社会各界帮扶和农民自力更生相结合, 实现对农村贫困人口的全面扶持。要从程序、政策、管理等方面围绕扶贫立法作出衔接工作的规定, 使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与扶持政策特别是产业开发、扶贫易地搬迁, 雨露计划培训、危房改造扶贫、经济实体股份分红等扶贫工作逐步走上有规可循、有据可查、有法可依的轨道。
参考文献
[1]王瑞芳.告别贫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扶贫工作[J].党的文献, 2009, (05) .
[2]范小建.在江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结束时的讲话[EB/OL].江西扶贫开发门户网站, 2009.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知要求进一步做好定点扶贫工作.[EB/OL].2010-07-09.
7.心系老区情牵扶贫 篇七
面对这场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战,集老区、库区、山区、贫困地区于一体的安徽省金寨县,决心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立志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地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决不落下一个贫困群众。
面对这场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战,金寨人民也情不自禁地想念起邓六金、陈兰这两位心系老区、情牵扶贫、曾为金寨“鼓与呼”的革命老妈妈。
1982年,邓六金(国务院原内务部部长曾山夫人)、陈兰(国务院原副总理邓子恢夫人)两位老红军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本来,有关人员准备安排她们去外地休息,而她们的第一个愿望却是回到当年战斗过的苏皖地区看一看。虽然苏皖两省处处皆有旅游胜地,但是两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没有寄情于青山绿水,而是往返奔波在第二故乡的山水乡间,探访当年的房东、看望当年热情支援革命的老区人民。
一路风尘一路行。她们用了近40天时间,几乎走遍了当年所到之处:歙县、岩寺、泾县、金寨、天长、宿县、泗洪、淮安、盐城……她们乐此不疲地走着看着,关注着当年出生入死、支援抗战的老区人民。她们敏锐地发现了许多问题,她们深深地陷入忧虑之中。解放都30多年了,在这片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打下的江山,老百姓们仍未完全解决温饱,这片土地依然贫瘠!她们晓行夜宿,路过每一个村庄都要停下来,迈进乡间的土房,在那吱呀作响的床板上和大娘交谈、看望乡亲。晚间,听取地方领导的汇报,详细了解老区的发展情况,到十一二点才休息是常事。
安徽金寨,这个被誉为“红军摇篮、将军故乡”的地方,红军时期、战争年代曾为部队输送了十几万人,走出了59位开国将军,当时却是安徽省最穷的一个县。20世纪50年代,国家在这里兴修了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移民并村后,很多人衣食无着,被迫返回到原来的住地,无田无房。库区实行封闭管理,连打小鱼、摸虾米充饥的行为也被强行制止,多数人只好在山坡上搭个小竹棚,以挖野菜、挖山笋度日。更有甚者,白天行乞为生,夜晚如野人般地居住在树上栖身,最穷的人家穷得连衣服都没得穿。
听到这些,邓六金和陈兰难过得从饭桌边站起身来,流着泪水感叹道:金寨苦啊!老区人民在挨饿,我们怎能吃得下饭?!因为贫穷,没有姑娘肯嫁到金寨,一些人只得近亲结婚,导致一些家庭多人弱智,痴呆憨傻的比例整体上也很高;由于山区缺碘,导致发育迟缓的侏儒残疾者随处可见……身临其境、亲眼所见,她们身心震撼!她们决心,帮助金寨脱贫,要让外乡的姑娘自愿来金寨落户;改善金寨的医疗卫生条件,不能让老区人民继续缺医少药地生活下去了。
在奔波中、在调查时,邓六金、陈兰她们深切地感受到,在这片无数人奉献了青春和热血的土地上,在这欣欣向荣的繁华景象后面,还有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许多老红军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新中国成立初期返乡的残疾军人尚未得到很好的安置,老区的建设明显滞后,需要政府的相关部门大力扶持,对这样贫穷的老区需要有一定力度的倾斜政策。
一个多月的“休假”,使她们大病一场。身体尚未完全康复,1983年春,她们又风尘仆仆地赶回闽西故乡。在那里,她们同样发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回到北京后,她们就如何解决老区问题,反复通电话、或当面商谈,经过多次探讨、反复思忖,她们慎重地写下了一份报告,呈送到胡耀邦总书记的案头。她们上书总书记:今后修水库要先妥善解决移民的安置问题后再开工,以免难民层出、后患无穷;对于告老还乡、居住乡村的老红军要给予固定的生活费用,做到老有所养,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党的关怀,幸福地安度晚年;要让失学的儿童重返校园,要重点解决老区人民的温饱问题,要关注当年对革命做出过贡献的人员,告诉他们共和国没有忘记昨天、没有忘记有功之臣!
对于她们的倡议,中央给予了高度重视。胡耀邦总书记亲笔写给习仲勋、乔石同志批示:“这些老大姐下乡作调查,很不容易,要适当鼓励。办公厅可派人去看看,代我们向她们致意。1983年6月27日 胡耀邦”徐向前元帅看到她们的报告,称赞道:“两位大姐不辞劳苦,深入老区考察,精神可嘉。”她们的《回乡见闻》(即她们的报告)还作为1983年的中央传阅文件下发到各个部委。
为此,国务院专门成立了支援老、少、边、穷地区办公室,国家计委、财政部、民政部、妇联、卫生部等单位分别派出工作组去实地解决问题;解放军总后勤部洪学智部长用专列给金寨人民送来了军队换发下来的旧军服。不长时间,山上的小窝棚拆了,移民们搬进了新建成的房屋里,不再惧怕雨雪风霜了;政府专门派来技术员指导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发展网箱养鱼;养蚕一条龙、茶叶一条龙,种植木耳、蘑菇、板栗,实行山货深加工;青年人进厂作工缫丝、纺纱、织布,年长者留在家中种桑养蚕……金寨在安徽的经济水平由末位上升到中等水平;逢年过节省市县的领导还要划着小船去同库区的乡亲们一起过年……
听到老区人民的欢声笑语,得知他们的生活条件有了改善,两位老妈妈的脸上漾起了由衷的喜悦!
文章写到这里,邓妈妈常说的那些的话仿佛又在我们的耳边响起:“树高千尺不能没有根,老区人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绝不能让他们为革命洒下的鲜血付诸东流!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绝不能忘记对革命做出巨大贡献的老区!”
今天的文字记录着昨天的历史,老一辈的爱心启迪我们、教育我们:要加大力度脱贫老区、致富老区,要加快进度建设老区、发展老区,要让老区的明天更加美好!
心系老区、情牵扶贫的革命老妈妈——邓六金、陈兰,我们永远怀念您!
(责任编辑 党亚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