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小学生的励志小故事

2024-09-27

给小学生的励志小故事(共7篇)

1.给小学生的励志小故事 篇一

只要你找准自己的卖点,抓住契机不断地改变自我,重塑自我,你就没有理由不成功。

他是当地一所很有名气的高中的高才生,因为经济原因辍学了,之后应聘到一家小有名气的报社当记者。但两年后,他却发现自己不适合当记者,也确实没有做出什么让人刮目相看的成绩,自然成了第一个被裁员的对象。

一天,他来到一家豆浆铺,一脸茫然地坐在餐桌前思索今后日子该怎么过……桌上的豆浆早已凉了,铺子里也已经没其他顾客了,但他还坐在那里。这时,开豆浆铺的老人走过来问他:“先生,你还需要什么服务吗?”他抬头看了老人一眼,觉得他慈眉善目,就对老人说:“我想找个人说说话,你愿意陪我坐一会儿吗?”老人便在他的对面坐了下来,足足听他诉说了半个多小时后说:“我只是一个卖豆浆的,除了会制作豆浆,其他的也懂得不多,我就跟你说说这豆浆吧。豆浆原本由黄豆磨成,而磨成豆浆的黄豆其实大多是我在市场上没卖掉的,于是我把它磨成了豆浆。一大半豆浆卖出去了,我又把剩下的豆浆做成豆腐,让老婆拿到菜市场上去卖。那些豆腐也不可能全部卖完,于是我再把剩下的豆腐腌制成腐乳。经过多次变换,最终我把黄豆变着法子全部销售出去了。其实,我的黄豆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没有改变,我只是在销售的时候让它们改变了面目而已。”

听了老人的话,他豁然开朗。是啊,黄豆都可以变成豆浆、豆腐、再变成腐乳,自己怎么就不知道变一变呢?此后,他曾辗转于多个行业,当过报纸投递员、焊机销售员等,但他觉得那些都不是自己的理想。再后来,他也当过某文学杂志的编辑,但他同样觉得那于自己的理想还只是打了一个擦边球。最后,他拿起笔来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写作。

几十年后,他因为《修道院纪事》、《里斯本围困史》和《盲目》等作品而享誉世界。他就是葡萄牙籍着名作家、诺贝尔奖得主若泽·萨拉马戈。

2.讲给小学生励志的故事 篇二

尤利乌斯·马吉出生在苏黎世郊区的一个贫困的农家,他童年和少年最深的记忆便是清贫,无法形容的清贫,让一家人似乎永远都看不到希望。异常窘迫的家境,让他没有读完初中,便开始了艰难的打工人生。

然而,多年过去了,他唯一的特长只是像父亲那样磨面粉。父亲曾悲哀地对他说:“你这辈子就是磨面粉的命了。”

马吉不甘地回答父亲:“不,我不会一辈子迈着沉重的步子,一圈圈地推着两扇磨。”

父亲粗重而无奈地叹息:“那你还 想怎样?多少人都这样对付着过日子,难道你还 能从这两扇石磨上磨出什么希望来?”

“别人是别人,我就是要磨出一份我像要的生活。”马吉的眼里闪射着热切期待的光芒。

他绞尽脑汁地想了许多改变生活状况的门路,结果却遭遇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父亲撒手而去时,留给他唯一的遗产便是那两扇简陋的磨盘。

望着那转了无数圈的磨道,望着那两扇默默无言的磨盘,不服输的马吉又在思索着走出窘境的途径。

苦心人,天不负。二十岁那年的一天,马吉偶尔从朋友舒勒医生那里得知――干蔬菜不会损失营养成分。他想:若将干蔬菜和豆类放在一起磨,一定会磨出富有营养的汤料。那样,岂不可以让那些家庭主妇们熬汤更快捷、方便一些?

说干就干,他立刻借钱购置了干燥机和搅拌机等设备,开始磨自己想象的那种汤料。就这样,一个灵感加上果断的行动,马吉很快便赢得了人们难以想象的成功――在很短的时间内,他便磨出了最早的速溶汤料。产品一投放市场,便大受顾客的欢迎。因为用他的汤料,只需5分钟,就可以做出一盆营养丰富的香汤。 倍受鼓舞的马吉再接再厉,到1886年,他陆续开发出数十种袋装速溶汤料,产品迅速畅销欧洲。

然而,马吉仍不满足,他的眼睛继续紧紧盯着那两扇磨盘,思索着接下来该磨出什么样的新产品。经过反反复复地试验,他终于在1890年,磨出了可以改变寿司、凉菜、鱼肉、汤和配菜味道的万能调味粉。后来,他又研磨出了广为畅销的浓缩肉食品。到19,他已是拥有资产超过亿元的大型跨国公司的大老板。

在苏黎世大学举办的一次演讲中,马吉自豪地告诉人们:“即使命运只留给我两扇简单的磨盘,我也懂得用信心、智慧和执著,磨出亮丽的人生。”

没错,只要不肯向所谓的命运低头,不甘在原来的生活里转圈子,开动脑筋,努力打拼,即使是平凡的人,也终会像马吉一样磨出精彩的人生。

励志故事2:十两黄金换落叶

这是流传于民间的一个故事。

唐朝时期,有一介书生,是个孝子,待人友好,可连续几年考试落榜,心情十分沮丧。一日,他慕名拜见一位德高望重的禅师,并向其诉说了自己内心的苦闷。

禅师听完之后,指了指不远处的一棵梧桐树,示意他将树底下的落叶全捡起来,放进包内,然后背回家去放好,第二天继续。书生不明白禅师的用意,但为了能够得到他的点拨,每天都坚持捡着落叶,直到梧桐树逐渐光秃为止。

这日,老禅师将书生叫到身前,让他背上两袋落叶拿到京城里去卖,并要价十两黄金。禅师还 给他两张一样的纸条,嘱咐说其中一张交给买主,能买得起落叶的必定是雍容华贵之人。另一张则给书生,但落叶没卖掉前不许看,卖掉之后才能看。禅师反复强调:“只有卖掉落叶,你的人生才有可能发生大变化,所以,得坚持。”

书生将信将疑,到了京城之后,他按照禅师的吩咐,在大街上摆开字幅,上面非常显眼地写着几个大字:十两黄金卖落叶。

行人们见之,纷纷嘲笑他异想天开,是个傻瓜。书生觉得自己真是丢人现眼,可想到老禅师对他说的话,还 是坚持住了。

到了第六天,正在打盹的书生突然被一人推醒:“小兄弟,你那袋子里果真是装着落叶?为何要卖黄金十两?”书生一看询问之人相貌雍容,旁边还 有两个侍从,像是富贵人家的人,于是取出包里的纸条交给那人。那人接过纸条,拆开一看,眉头舒展,大悦。问了书生的姓名和住址,说过十日之后一定将十两黄金送上门,然后挥手告别。

书生做梦也没想到,两袋落叶居然真的能卖十两黄金,告别了买主,他立即拆开另一张纸条,想看究竟,上面写着:此叶从成长到凋谢是树四季变化的见证,于人而言,是成败的见证;于国家而言,代表着历史的变迁。若国君能重视落叶,以史为鉴,那必能知兴替,天下必兴旺也。倘真如此,十两黄金不为贵。

原来,老禅师根据新颁布的政策推断,必定会有高官在那段时间出来私访民情。而小小落叶,却蕴涵着人生之理,治国之理,就这一点来说,它便是无价的。

书生握着手中的纸条,无比佩服禅师的神机妙算和用心良苦。回家后立即总结当初落榜的原因,查漏补缺,准备迎接来年的科举考试。可在参加考试之前,便被人邀请进京,当场面试通过,进朝当官。面试官便是那落叶的买主--唐太宗。

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落叶,若能将这些落叶贮藏好,总结得失,扬长避短,拒绝碰壁之后的灰心丧气,就定能把握机会,取得下一阶段的成功。因为,那些落叶便是我们人生的无价之宝。

励志故事3:狂人库克

狂人库克,职业是IT,但原来却只是一个江湖上的小混混,小混混也分三六九等,他不甘心只是一个小流氓,时常想着如何成为一个有品位的大流氓,于是便朝这个方向努力着。

库克与一帮人打架,结果打的鼻清脸肿的,其它的同伴却毫发无损。夜晚时分,库克搂着伤口狂想,为何自己的遭遇如此差?是因为自己太老实。不想老实的库克决心伪装自己,下次再打架时跑的比别人快,拔腿就走。

库克觉得自己这个小角色不符合个人理想,于是便想着补充知识。小混混们业余时间便是上网、聊天和视频,库克截然不同,忙着搜寻各式各样的互联网知识,在网上注册了属于自己的域名与网页,让大家知道一个与众不同的库克。

知道库克要去参加培训时,大家纷纷白眼,说库克是白日做梦吧,一个小流氓不好好做自己的职业,竟然痴人说梦般地想去互联网上混。但库克不理不睬的,决心由一个小流氓成为一个有品位有知识的大流氓。现代知识,竞争如此激烈,小混混也要及时补充营养,否则会被其它更有品位的小流氓们撵下历史的舞台。

果不其然,小混混库克有着惊人的学习天赋,整夜整宿的不睡觉,将自己的思维牢牢贴在课本上、电脑上,直到鸡叫多遍依然不肯罢休。

学员们说这是个狂人,不肯休息的狂人,于是便有几个好事者纠结几位美女前来騷扰,不相信他不为之所动,但库克依然执著,不肯被美色破坏了学习的程序,几个回合下来,美女们叫苦不迭,纷纷逃之夭夭,只留下一个孑然一身的库克。

库克毕业后无事可做,做了几桩子买卖依然被命运所捉弄,于是他想到了康柏公司,当时康柏公司大量招收雇员,他没有靠山,凭的是本事,肯吃苦力,进去后受人猜忌,只得做了一年的苦力差事,但他肯动脑筋,肯为别人分担,所有的人都喜欢他,他可以整晚加班而不知疲倦,这样的疯狂状态哪个老板不喜欢?

一不小心,机缘巧合,库克登上了公司的中层岗位,这个岗位许多人垂诞已久,却没有成功,但大家对库克的上任表示理解,试想:一个肯将全部生命倾洒到工作岗位上的人,哪个人不表示佩服?

一上任便雷厉风行,采取了几项措施雷霆万钧,效果奇特,这让库克名声噪起,这个废寝忘食的家伙几乎家喻户晓,连苹果公司总裁乔布斯也对之刮目相看,经过几次谈话后,库克竟然提出了一个让乔布斯大吃一惊的想法,他要离开康柏,去苹果公司。

这样的想法正符合乔布斯的思想,乔布斯只是觉得不可思议,经过多次协商,乔布斯如愿以偿地俘获了库克,从起,库克正式成为苹果公司的资深副总裁。

当时的苹果,姿态臃肿,苦不堪言,上任伊始的库克以秋风卷落叶的姿态在半个月内接连不断地出台各式各样的规定制度,将整个苹果公司搅成了一锅粥,许多人风闻他的办事风格,认为世界末日将要降临,以后会重上加重,但库克却告诉大家:苹果要加薪,减少工作时间,但前提是提高工作效率。

有这样的好事,大家认为他痴他癫他狂,不过是一句玩笑话罢了,谁年轻时候没有犯过轻举妄动的错误?

但结果却让大家大跌眼镜,如释重负的苹果长成了一颗成熟的硕大的苹果,枝叶更加繁茂,生命越发苍翠。

8月24日,乔布斯突然间宣布一个重大决策,他要让贤于库克,他认为库克的才能已经超越了自己,自己甘愿退居二线,从此不再干政。

狂人库克终于由一个小混混成为一个大流氓,他自己曾经表态,一个人最疯狂的时候也是状态最好的时候,在状态最好的时候疯狂工作与学习,你就离成功就不远了。

话虽简单,几人能够做得到?

励志故事4:请别穷了理想

在一次公开课上,我听一位老教授讲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复旦大学一位女大学生去四川一所偏僻的贫困小学支教,她到学校第一天,校长为表示对她的欢迎,特让全校学生到操场上集合,听女大学生讲话。她先是简单地自我介绍一下,然后笑着问学生们:“同学们,你们长大后的理想是什么?”

原本是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可操场却一片安寂,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似乎都没想过这个问题。

终于,在校长的鼓励下,全校成绩最好的学生举手发言了,是个男孩子,穿一件宝蓝色的有几处补丁的外套。

“我的理想是长大当一名村长。”

“村长?好奇怪的想法,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因为……因为,我们村村长家的房子最漂亮。”男孩话毕,同学们哄然大笑。

之后就再也没有学生举手回答她的问题了。

这位女大学生等学生散场后,躲进女厕,难过地哭了……

或许很多人会感到奇怪,女大学生为什么会哭呢?大家仔细想想:全校成绩最好的学生,他的理想也只是当一名村长。那么,那些比他差的学生呢,他们的理想是什么?甚至很多孩子都没有理想。他们不知道外面世界的精彩,不知道什么是丰富多彩,什么是海阔天空。或许,于他们而言,能够吃饱穿暖,上学读书,便是最大的幸福了。

或许,是生活的现实让他们不敢贪婪奢侈的理想与追求,可是,原本在物质上就已经非常贫穷的他们,还 要在精神方面更贫穷吗?物质上的穷,尚且可以帮扶,可精神上的穷,并不是帮助与接受那么简单。所以,物质上的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穷了理想,人没有理想,等于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可言。面对这样的现实,又怎么不让人感到痛心疾首?

这位女大学生擦掉眼泪,回到教室,指着窗外的一棵小树对学生们说:“虽然现在这棵树还 小,但是,只要它深深扎根于泥土中,吸收养料与水分,不怕风吹雨晒,坚定信念,它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大树,实现自己的志愿。到那时,远远的,人们便能看见它;靠近它,它能带给人们愉悦与陰凉。这样的树,才有存活价值;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所以,从今天起,我们哪怕再穷,都不能穷了理想,有梦就有希望,有付出必然会有收获,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在座的学生,肯定能走出山村,如河流一般奔腾入海,成为建设祖国的各个领域内的人才。”

学生们从没听过这样鼓励的课,幼小的心灵似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鼓舞,温暖中泛开的涟漪,让他们产生了对未来的丝丝憧憬。

听完这个故事,我不禁对这位女大学生肃然起敬,心想:她将来会是一名很好的人民教师。因为她肯定能让她的学生,走出心灵陰暗的澡泽,带着理想,走向一片艳陽天!

励志故事5:一张白纸的奇迹

著名华人作家王鼎钧先生把自己的一生,比喻成一张白纸,“我这张白纸上,已密密麻麻写满了几百万字”。15岁,就在抗战地下刊物《新闻》中撰写《游击队员的家信》专栏;16岁,注批《聊斋志异》;20多岁,成为几家大报刊的专栏撰稿人;一生著作等身,出版了近40种专著,凡数百万言,被誉为创造了当代散文陽刚之美的散文大师。

这样一位大家,一生怎么会是一张白纸呢?

王鼎钧的人生轨迹,还 真与白纸有一段奇缘。

王鼎钧七岁那年走进了学堂,他身上寄予了落魄父亲的全部希望。为了鼓励儿子读好书,父亲送给了王鼎钧一个特殊的礼物:一箱白纸。这是父亲珍藏了七年之久的珍宝。它的来历也很不一般。王鼎钧出生的第二年,在某军阀手下当差的父亲,因为该军阀被打败而仓皇出逃。逃亡前,有人携走了经手的公款,有人卷走了搜刮的黄金,有人拿走了没收的,有人抢走了银行的存折……王鼎钧的父亲什么金银珠宝也没拿,而是将办公室里的白纸全部整理好,揣进一只箱子里,沉甸甸地拎回了老家。

那确实是一箱宝贝,一张张颜色像雪,质地像瓷,用手摸着似皮,在空气中抖一抖声音如铜的白纸,在那个年代,难得一见,非常珍贵。虽也是读书人,王鼎钧的父亲自己却一张白纸也没舍得用,他要留给儿子。

不言而喻,父亲将自己的梦想和希望,全部寄托在了儿子的身上,也寄托在了这些纸身上。就像一个赌徒,把一生都押了上去。

战火不断,时事艰难,家道中落,父亲希望儿子好好读书,好好在这些白纸上写字,从而出人头地,支撑起这个家。而儿子,却毫不客气地在父亲视为珍宝的白纸上,肆意涂鸦,甚至糟蹋,一点也不心疼。我以为王鼎钧的父亲会因此生气,愤怒,抓狂。然而,没有。他平静地看着儿子在白纸上所做的一切,一次次修正着自己对儿子的看法,和对儿子未来的“奢望”——

看到儿子随意地铺开一张白纸,拿出彩笔在纸上涂涂画画,父亲默默地站在一边,喃喃自语:“这孩子也许将来能做个画家。”

看到儿子照着报纸的样,在白纸上依样画葫芦,自己“做”了一张报纸:头条新闻是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边栏是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触发了父亲的幻想:“这孩子将来也许能编报。”

看到儿子用白纸左折右叠,一会儿功夫就折叠出了一只纸飞机,往空中一扔,还 飞得老高,父亲点点头,说:“他将来也许能够做个工程师。”

看到儿子为了炫耀,将一叠白纸带到了学校,并毫不心疼地赠送给了他的同学,引起一片欢声,父亲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惊喜过望:“难道他将来能做慈善事业?”

……一个多么了不起的父亲!每一张白纸上,都寄托了这个父亲的梦想和希望,可是,不管儿子拿来做什么,父亲都不加阻止,并能从中发现、找到儿子的兴趣和希望。因为他知道,儿子的一生就是一张白纸,写什么,画什么,做什么,最终都得靠他自己。从这些白纸的用途中,一点也看不出王鼎钧后来成为大作家的迹象,但是,他的人生,正是从一张张白纸上出发的。

想起一位伟人的一句话: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在我小的时候,这句话曾经被作为经典,照耀、指导着我们的未来。可是,不管是我的父辈,还 是如今也早做了父亲的我自己,我们的习惯做法却是,强迫孩子在这张白纸上,按照我们的意愿写字、画画,弹琴、奥数,升学、升官,描红我们为他设置好的梦想和蓝图。稍有逾越,不是呵斥责骂,就是将那张纸揉成一团,扔掉。

3.给大学生的励志故事 篇三

戴敦邦是蜚声海内外的中国画大家、插图艺术家、连环画家。

19岁时,戴敦邦从上海第一师范学校毕业,任《儿童时代》杂志社美术编辑。有段时间,他每天都要去画家张乐平家取稿。

一天,张乐平有要事出门,临行前,他让戴敦邦帮忙,擦去画稿上多余或错误的地方。能为著名的“三毛之父”服务,戴敦邦自然不敢怠慢,他非常小心地拿着橡皮,仔细擦去画稿上不需要的东西。十多分钟后,张乐平匆匆返回。此时的戴敦邦已经完成大师布置的任务,正在收拾画稿准备离开。张乐平见状,急忙拦住戴敦邦,说要看一看画稿。画稿被重新放回桌面,张乐平戴上眼镜细细查看。然后,他拿起橡皮在画稿上一点一点地擦。过了许久,张乐平终于放下橡皮,反复检查后重新将画稿交给戴敦邦。手拿画稿,戴敦邦忍不住细看。画稿干净、整洁,刚才那些隐约可见的绘画痕迹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比起自己擦完的画稿,此时的画稿看起来美观、舒服多了。戴敦邦顿觉羞愧万分,他红着脸道歉:“张老师,都是我不好。”张乐平微笑着拍拍他的肩膀说:“年轻人,不要小看擦橡皮,要画好画,先要学会擦橡皮。”

戴敦邦这才明白,张乐平突然返回,原来是怕自己擦不干净画面,影响了画稿的质量。自此之后,戴敦邦总会认真对待每一幅画稿,绝不让自己的作品留有任何瑕疵。经过不懈的努力,他创作出了《水浒传》一百单八将、《红楼梦》金陵十二金钗等有名的艺术插画。

做任何事,都需要专注,像“匠人”一样去打磨,去坚持,方可成功。

励志故事2:机会在后面

古徽州,有汪氏两兄弟,老大留守家园,老二贩卖茶叶行走四方。过年的时候,两兄弟聚到了一起。老大看着黑瘦了一圈的弟弟,心疼地叹息:“要是家里的田产再多一点,你就用不着四处奔波了。”老二微笑着摇摇头:“家里的田产要是少一点就好了。”

看着大哥疑惑的目光,老二接着说:“这样,大哥就不得不跟我一起经商了。每次采购茶叶,为了防止伙计从中获利,我都要派出两个以上的伙计。有了大哥,你一个人去就行了,多省人力啊!”

老大过完年就将田产变卖,跟着弟弟经商去了。两兄弟,一個负责山区采购,一个在城里的茶庄当掌柜。两人配合默契,没几年,就富甲一方了。

衣锦还乡的两兄弟在徽州建了一座汪氏族人聚居的村落,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安徽宏村。

当别人看到困难时,老二看到的却是商机。

大的困难、险的道路,往往意味着更大的机会。正如古人所云,行之愈险远,则风景愈奇。至平至坦之途,机会鲜矣。

励志故事3:在绝望里看到最美的风景

他记忆力超群,能在一小时内记住洗乱的15副扑克牌每張牌的顺序;能在几天时间里,熟背《道德经》和《论语》,熟练到能说出一句话在哪个章节,在哪一页的哪一行。因为他,“世界记忆大师”的名录里第一次有了中国人的名字;因为他,世界脑力锦标赛首次诞生了残疾人“形象大使”。他叫孙小辉,是一名85后农村青年。

孙小辉出生在湖北荆州一个普通家庭里,母亲务农,父亲在公路段做临时养护工。在他4岁那年,他的脚趾头突然使不上劲,并且走路一瘸一拐的。父母不敢怠慢,赶紧带他到武汉诊治,然而,始终没有查出病因,更别说实施矫正手术了。

上学后,走路不正常的孙小辉成了同学们嘲讽的对象。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的父亲不相信儿子会残疾,坚持带着他四处求医。然而,更为不幸的是,8岁那年,孙小辉在接受所谓的民间偏方治疗时,双臂神经受到损坏,双手也残疾了。

懂事的孙小辉没有怨天尤人,相反却变得更加坚强,他凭借优异的成绩顺利读完小学、初中,并且中考时,分数远远超出高中的录取分数线。然而,遗憾的是,因为他四肢残疾,再加上家庭贫困,没有一所高中愿意录取他。

孙小辉被迫失学了,他原以为学习面前人人平等,只要自己足够努力,照样可以上大学,将来找个轻松点的工作赚钱养家,万万没想到,他连上高中的机会都没有,更别说上大学了。

失学后的孙小辉,天天待在屋里,陷入了严重的自卑和抑郁当中难以自拔。他感觉活着没有希望,有一次,极度绝望的他爬到楼顶,想跳楼自杀,被他的父亲一把拉住。父亲指着远处说:“你看到的全是眼前的黑暗,别忘了,远处还有美丽的风景。”

父亲的一番话如醍醐灌顶,孙小辉坐下来,认真地给自己的人生做了一个规划。几番思虑后,他觉得还是应该读书,这样才有希望改变命运。于是,他买回高中课本在家自学。然而,自学并不像他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尤其是记忆问题。有时背一整天英语单词,却记不住几个,就算当天记住了,结果到第二天又想不起来了。于是,孙小辉想:有没有好的记忆方法呢?

一个偶然的机会,孙小辉在报纸上看到一篇关于“超强记忆”的文章,立即产生了兴趣。之后,他从书店买回大量的关于记忆的书籍,开始潜心学习和研究。除了书本上学到的,他还将联想记忆、谐音记忆、替代记忆、形象记忆、夸张记忆等记忆方法,进行融合和整合,没想到,如此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不仅能清楚地记得数字或汉字之间的排序,而且一句话在第几章、第几页、第几行都像印在他的脑子里一样。

孙小辉很快在当地小有名气,媒体对其进行报道后更是名声大噪。不久,备战世界脑力锦标赛的中国记忆精英战队看中了孙小辉的实力,破例吸收他为队员。孙小辉在之后几年举行的世界脑力锦标赛中,成绩卓越,世界脑力锦标赛创始人托尼·伯赞都对他赞不绝口,称他是“中国记忆的传奇”。后来,在第25届世界脑力锦标赛中,孙小辉击败众多对手,一举成为亚洲首位残疾人“世界记忆大师”。在第26届世界脑力锦标赛新闻发布会上,孙小辉被组委会授予“形象大使”称号,成为全球首位获此殊荣的残疾人。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雨。当暴风雨来临时,只要你有足够的信心,并顶着风雨努力前行,总有一天,你会看到最美的风景!

励志故事4:走出沙漠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在撒哈拉沙漠中有一个小村庄,它在没有被发现之前,还是一块贫瘠之地,那里的人没有一个人走出过大漠。据说不是他们不愿意离开那儿,而是他们尝试过很多次都没能走出去。当一个来自东方的人到了那里,听说了这件事后,他决心做一次试验,他从村子向北走,结果三天就走出来了。

经过此事,他终于明白当地人之所以走不出沙漠,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认识北斗星,也就迷失了前进的正确方向。因此,他告诉当地的一位青年,要想走出沙漠,只要白天休息,夜晚朝着最亮那颗星的方向走,就能走出去。那个青年照着他的话去做,三天后果然走到了大漠边缘。青年人也因此成了当地的开拓者,他的铜像被竖在了小城中央,铜像的底座上镌刻着一行字:“生活从选定目标开始”。

不知这个故事能给你带来什么啟示,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做任何事情第一步都要树立一个目标。因为没有目标就没有动力,人能走多远首先取决于是否找准自己的方向。只有选准方向,才能持久稳健地走下去,才有希望抵达目的地。那些大凡成就者也都是这样,他们的行为几乎都是指向于自己设定的目标。有了目标,内心的力量才会找到方向,因此,目标对人生有巨大的导向性作用。

成功在一开始仅仅是一个选择,你选择什么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成就,也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励志故事5:越努力,越幸运

在时装界赫赫有名的杨萍,是山东青岛人。在光鲜的标签背后,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位天才人物竟然是一位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

因为患有小儿麻痹症,杨萍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自卑当中。别人的冷嘲热讽以及“另眼相看”让杨萍承受了不少别人无法想象的痛苦。

杨萍自小就知道“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所以自上学后,就一直发愤读书。在学校里,她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同学们公认的“学霸”。然而遗憾的是,因为身体不便,她终究没能进入钟爱的大学校园。

杨萍伤心不已,觉得自己是个废人。每当父母劝她要振作起来的时候,她就反问他们:“既然都是一样的结果,那么再多的努力又有什么用?”

杨萍的父亲有喝茶的习惯,每次休息的时候都会泡上一盏茶,然后慢慢地品味。在女儿哭了整整一个星期之后,他将杨萍的轮椅推到了自己面前,让她陪着一起喝喝茶。

父亲先是泡了一壶茶,然后各自斟满,并让杨萍饮下。杨萍喝一口后,一下吐出来,说:“太苦了。”父亲笑笑,让她继续喝完。

在喝过几轮茶后,杨萍发觉茶已全然没有了最初的苦涩,而是蕴含了淡淡的香气,并且越喝越香,甚至感觉到了丝丝的甜味。杨萍问父亲:“为什么茶会越喝越香甜?

父亲笑着对她说:“茶在经过多次的冲泡以后,苦味就会逐渐变淡,而苦味少了,甜味自然就显现出来了。”父亲停顿了一会儿,对她说:“其实生活就像喝茶一样,只会苦一阵子,不会苦一辈子。”

杨萍一下愣住,她和父亲一直很少交流,没想到父亲却用他的“饮茶之道”给她讲了一个人生的大道理。她抹去残留在眼角的泪水,冲父亲说:“我想去读夜校,还想学设计!”

之后,杨萍如愿去读了夜校,并报了服装设计的专业。在学习之余,她试着给家人或亲戚、朋友做衣服,她做出来的每一件衣服都有板有型,深得大家的喜爱。有朋友看到专卖店的衣服,描绘给她听,她花两、三个晚上就可以制作出来,有时比专卖店的还好看、好穿。

杨萍将制作的衣服一件件全都发到了网上,没想到立即得到了赞声一片。随着朋友及网友们的口口相传,杨萍开始成批量地接单,甚至有老外也向她发来了订单,而不懂英文的她竟然凭借一本字典,在一字一句的对照翻译后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之后,杨萍将目光投向了“时装界”,并凭借过硬的实力和细心、认真的态度,成为了一个专业的打版师。平时,她会根据设计师的款图打版做成纸样,对面料进行制图后裁剪,为下一步的缝制打下基础。

20,西班牙设计师为某国际品牌设计了一张图纸,因为后身设计比普通设计长一公分,许多打版师都对此束手无策,而杨萍却一下找到了“症结”所在,轻松解决了问题。

同事们都称杨萍是设计师肚子里的蛔虫,能一眼明白设计师的意思。甚至于波兰甲壳虫青岛工作室首席设计师也被她的真诚和才华感动,为她打破了“不和不懂英文的打版师合作”的原则。

4.讲给学生听的励志故事 篇四

三杯酒下肚,财主有些发热,头上也冒出汗来。他脱下外衣,嚷嚷道:“今年这冬天怎么这么热?天气有些不正常啊!”

站在门口的仆人,冻的浑身发抖,听见老爷的话,便应道:“屋外寒风刺骨,我倒是觉得这个冬天的天气很正常。”

5.老师给学生讲的励志的故事 篇五

都说莫扎特的曲谱,是“上帝借他之手”谱就的,在你用心感受它、触摸它的时候,心灵的振颤,刹那就滑过了指尖,将你带入无穷尽的遐想之中,让你看见时光的叶片,在风雨飘摇中,一刻不停地演绎岁月深处的沧桑。莫扎特的音乐细节,就是生活的细节,它有如一棵花树,一段红墙,一角蓝天,让你的心灵刹那触摸到生活的脉络,感受雨的灵性,风的清和,叶的色泽,土地的凝重。当它一次又一次以水的方式流过你的耳际,对生活,对人生,你总能产生新的顿悟。

天才的莫扎特,那个在旁人眼里年少轻狂的莫扎特,在指挥台上激情飞扬,钢琴之前热情澎湃,乐谱纸上灵感横溢,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取得他人永难企及的成就。有人说,莫扎特的音乐,是眼泪中的微笑,是槍炮丛中的玫瑰,大抵是欢快多于悲愁,清明胜于斗争的。傅雷先生也曾说,歌德经过了六十年的苦思冥索,经过了狂飙运动和騷动的青年时期而后获得清明恬静的境界;莫扎特却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作任何主观的努力,就达到了拉斐尔的境界,以及古希腊的雕塑家斐狄阿斯的境界。

然而,王公贵族,除了把他的音乐当作偶尔的娱乐,没有谁真正听得出他音乐里的欢喜或悲愁,更没有谁赏识珍爱他的天才。甚至他那崇拜他的妻子,对于他的被他自己的音乐灼烧着的心也不能明白多少。如此种.种,他晚景怎能不寂寞,怎能不凄凉?好在,有一个萨列里。

萨列里,唯一一个理解莫扎特音乐,唯一一个珍惜莫扎特才华的人。他自己耗尽才智去接近音乐,去寻求恢宏绚丽的音乐乐章,却了无进展。而莫扎特,在他面前一出现,出手之间,就是他追寻已久梦寐以求的华丽乐章。从那一刻起,他觉得上天不公,于是下意识地嫉妒陷害这个毫无心机的天才同行,阻挠他在宫廷的发展。然而,音乐,终归是萨列里与莫扎特共同的灵魂,萨列里的另一面,是不忍心让莫扎特的天才埋没,让那些美妙的音乐未出世就夭折。所以,他会在莫扎特最潦倒的时候送去钱财,在莫扎特倒在剧场时送他回家,甚至甘愿为莫扎特写下最后的生命乐章……莫扎特之所以成为独一无二的人物,一方面是因为具有天生的清明气质,另一方面也许就是残酷命运不断的摧残吧。

莫扎特与萨列里,两个为音乐而生的人,当他们的灵魂碰撞在一起的时候,音乐,在生活指尖流过的,一面是沧桑,另一面是震撼。

励志故事2:宁在马后,不在牛前

那天,离古巴圣地亚哥不远的一个农场边,有一群孩子正在放牧。孩子们骑在牛背上,看上去非常悠闲。

离他们不远,有一个男孩,十二三岁的样子,他躺在草地上,望着蓝天上飘动的白云出神。男孩叫阿尔伯托,性格倔强,其他的孩子放学后,便给农场主放牛,他却不屑于这件工作。

这时,农场主佩奇走了过来,对阿尔伯托说,难道你不想像其他孩子一样,获得一些面包的报酬吗?只要你把我的牛放得肥肥的。

阿尔伯托说,这些牛慢吞吞的,我没有兴趣,要不把你的马给我一匹吧,我替你放,当然,如果你吝啬,可以不给我报酬。

佩奇摇头说,我的马性子烈,你降伏不了。

佩奇的话刺激了阿尔伯托,他一个翻身从草地上蹦起来,拍着胸脯说,没试过你怎么知道?

佩奇微微一笑,回去牵了一匹老马出来,说,你试试吧。

佩奇刚把缰绳交到阿尔伯托手中,老马突然挣脱,向远处跑去。阿尔伯托奋力追去。他的腿很有跑动天赋,跑起来,竟然比那匹老马慢不了多少。当然,老马年迈,跑动缓慢。

跑出不远,阿尔伯托追上老马,把它牵了回来。佩奇说,那你以后就负责它吧,我会给你两份报酬。阿尔伯托喜欢与马赛跑,倒不在乎几块面包。

时间一长,阿尔伯托觉得不过瘾了,因为那匹老马跑得太慢,放不开腿脚。他即使跑在老马前面,也脸上无光,何况伙伴们也常常嘲笑。有人说,弄一匹老马,和牛有什么区别。

一天,阿尔伯托又去了农场,他看中了一匹小马。那只小马通体枣红,声音洪亮,个头虽然小,但是,混身上下,透着精神。小马就是那匹老马的孩子。

趁佩奇不注意,阿尔伯托将小马牵了出来。小马一到草地上,就放出四蹄,像一团火,向远去跑去。阿尔伯托赶紧在后面追,只是,小马越跑越欢,眨眼间就把甩开几十米。

后来,佩奇听到马嘶,跑了出来,担心小马跑丢,就把老马牵了出来,这才把小马唤回。佩奇看到正在小马后面,像一阵风般跑动的阿尔伯托,忍不住暗暗称奇,他从没见过跑这么快的男孩。

阿尔伯托来到佩奇面前,红着脸低下头,以为佩奇会责怪他,没想到佩奇摸着他的头说,以后老马和小马都交给你了,不过,你要和小马混熟,不然他会踢你的。阿尔伯托点点头。

之后,阿尔伯托一放学,就和小马玩耍。不久,他就小马混熟了。他和小马在草地上追逐着,跑动着,一晃几年过去了。那天上午,佩奇把一个中年人领到阿尔伯托面前,说,孩子,这位是我的朋友,田径队的教练,如果你愿意,以后就去田径队训练吧。阿尔伯托当然非常愿意,于是点头应了。中年人摸着他的脑袋,说,孩子,好好地跑,为国家争光。

几年后的一天,阿尔伯托回到圣地亚哥,去见那匹小马。那时的小马,已经成年。阿尔伯托和小马,一人一马在草地上跑动着。小马似乎知道他的心情,他的速度并不快,始终与他保持着前后的位置。仿佛心有灵犀,慢慢地,阿尔伯托摸到了小马在发力跳跃时的发力技巧,用在自己身上,果然,几次后,他的步幅加大了,跨度足有三米。

1936年,阿尔伯托出现在蒙特利尔奥运会上,他先后在男子800米和400米比赛中获得金牌,被称为田坛快马。

励志故事3:起点从心开始

海伦·麦迪逊出生于美国,小时候,她是个很懒的女孩子,不管什么事,总是到了紧急关头才去做。她的邻居尼娃是一位是位游泳健将,有一次获得了州立大学的游泳冠军,邻居们为尼娃庆祝。海伦说,我也要当游泳冠军。尼娃说,如果你喜欢,就马上去练。

海伦去了尼娃所在的游泳馆,谁知,才练了一天,她就吃不下苦了。她尼娃说,我现在还 小,以后再练吧。尼娃说,这怎么可以呢?你放弃了最好的训练时机,会后悔的。

海伦没有听进尼娃的话,她去向馆长告辞。

馆长却不肯放她。海伦虽然只练了一天,还 是展现了她在水中的感觉,馆长很欣赏她,所以对她说,你不喜欢受约束,就专练自由泳吧。

于是,海伦留了下来,她的进步很快,但是,在比赛中,总是输给尼娃。有一次,她和尼娃闲聊,她问尼娃,我发现你每次进入状态很快,有什么诀窍吗?尼娃说,一般人都是把泳池看成起点,所以,跳下水后才开始找感觉,而我不,比赛之前,我总是先用心去想一下整个的过程,什么时候发力,什么时候冲刺,也就是说,比赛还 没有开始,我已经游出起点了。

海伦恍然。之后,在每次的训练和比赛中,她总会在心中模拟一遍过程,对比赛充满了信心,于是,海伦的游泳水平大幅度提高,总能快人一步。

从1930年开始,海伦打破了所有自由泳项目的世界记录。在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上,19岁的海伦连夺女子100米、400米、4乘100米自由泳三枚金牌,被美国人成为水中的女神。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记载着一则故事:北宋画家文同,画竹远近闻名,盖因文同住宅前后种有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陰睛风雨,常用心观察竹子的变化,目积月累,胸有成竹。

励志故事4:争取成功的可能

1978年,刚恢复高考的时候,有个在家种地喂猪的孩子也参加了高考,结果,由于基础知识薄弱,自然名落孙山了。落榜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毕竟,像他这样的农村孩子多的是,大家都是在农村种地。

只是,他一直还 在梦想参加考试,通过考试走进城市,对于那时的他来说,这几乎是唯一的选择。在暗夜的煤油灯下,忍着蚊虫的叮咬和冬季的严寒,苦读一年,再次走进考场,结果依然让他伤心失望。那年他考的比去年好多了,但报考的学生多了,而且很多人经过这一年的学习,知识水平和应考能力都有了提高,水涨船高,他又落榜了。

两次的失败几乎给了他致命的打击,他再也不想参加高考了。反正种地喂猪这些活儿自己又不是不会干,而且,已经能够解决温饱问题,生活也日渐好起来了。这时,他的母亲让他再参加一次考试,并劝说他: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反正就是再考一次而已,咱们也不吃什么亏。

他想想也是,不就是再考一次吗,顶多就是每天晚上再多看会书而已,而且,即使不考试,自己也有看书的习惯。结果,那年,第三次高考,他竟然出人意料地考上了北京大学西语系。

他就是新东方学校董事长俞敏洪,事后,俞敏洪回忆这段经历时说,如果一件事,你努力了,但没有成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生活并不会因此而糟糕多少;但如果有成功的可能,为什么不努力争取呢?

是啊,既然努力一下生活并不会变得糟糕,那为什么不努力一下呢,毕竟,努力争取,就有成功的可能,就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励志故事5:成败由你的双腿决定

从童年时,陆一行就喜欢绘画,他常常坐在村外的树下,观看空中的浮云,把它们想像成一只羊,一匹马,或者一头牛。看着看着,陆一行开始用树枝在沙土上画,画上一遍,把沙土抹平,然后再画,直到满意了,才起身回家。

读书后,陆一行最喜欢的功课就是美术。小学、初中、高中,他的美术作业常常得到老师的好评,只是母亲并不高兴,因为陆一行的其他功课成绩很差。母亲觉得儿子这样下去,不会有多大出息,而父亲沉默寡言,他什么也不说。果然,高中毕业,陆一行没有考上大学。

回到乡下,陆一行情绪很低落。父亲说,人生总有一条道属于你,既然你喜欢美术,爸支持你,你去学吧。原来,父亲早就料到儿子会名落孙山,所以请了县美术协会的画家墨石为老师,让儿子投到他门下。

墨石很欣赏陆一行,认为他颇有绘画天赋,只是没有接受过专业培养。在墨石的指导下,陆一行逐渐走进了绘画的殿堂。可惜,墨石身体多病,不久便去世了。陆一行失去了名师,也无力他处求学。父亲见陆一行情绪再度低落下来,便说,有句俗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以后的路应该靠你自己走了。

自22岁到26岁这几年,陆一行连续参加了几次美术作品大奖赛,可惜,没有一次获得名次,这对陆一行的打击是巨大的,有一段日子,他觉得自己的人生很渺茫。

28岁时,陆一行跨上了外出求职的路。来到省城后,陆一行找了家低档的旅馆,白天到处找工作,晚上在旅馆里绘画。第三天,他看到一家画馆招工,于是去报了名。馆长听完陆一行的自我介绍,让他鉴赏了几张画。其中,有一张齐白石的《虾》,陆一行认为是赝品,虽然画中的虾大有齐白石的变法,虾的眼、须、钳、足、腹、尾等处,颇为形似,但是,虾背的“透明”感不足,少了神韵和生气。本来,陆一行是出自好意,但是,当时,画馆里正有一些顾客,他们听了陆一行的鉴赏后都走了。馆长勃然大怒,将陆一行赶了出来。

在省城呆了不到半月,陆一行就感觉到生存的困难,他来时只带了500块钱,交了旅馆押金后,所剩无己了,如果再找不到工作,他将面临食宿难的问题。陆一行每天早上出去,晚上垂头丧气地回来,旅馆经理看出他的窘迫,对他说:“你预定的半月时间到了,如果想继续住下去,就把下半月的租金交了吧。”陆一行央求道:“经理,我……兜里已经没有几块钱了,能不能先住着,等找到了工作,一定加倍还 你。”

“什么?”经理一听,马上变了脸色,将他的包袱扔了出来,说:“去去去,没钱住什么旅馆,我们这不是慈善机构。”

那时,正值寒冬腊月。陆一行抱着夹在街头走着,想到辛酸处,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来到一个胡同口,陆一行靠着墙坐了下来,饥寒交迫的他,不多时便昏沉沉睡去。过了一会儿,突然有人推他。陆一行睁眼一看,是个六十来岁的老人。老人问:“孩子,怎么睡在这儿。”陆一行眼圈一红,将境遇简单地说了一下。老人心善,就把陆一行领到了自己家里,给他做了一碗热面条。之后,陆一行暂时在老人家里住了下来,白天照常出去找工作。过了几天,陆一行看到一家博物馆举行书画展,他取出自己的几张得意之作,送了去,谁知,馆长看完他的画说:“我们举办的是名人书画展,你的作品不能在活动中推出。”后来,陆一行希望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在报社谋一个美编,但是,由于缺乏大专以上学历,他一次又一次被拒之门外。陆一行绝望了,他是个文弱的人,加上自身的爱好,不愿去找苦力的活儿,又不想拖累借宿的老人,所以决定回家。

在外漂泊了半年,当陆一行回到乡下时,几乎变成了一个乞丐。看到头发蓬乱,一身破烂的儿子,母亲老眼一片模糊。陆一行扑到母亲怀里,想起这半年所受的苦,放声大哭。父亲突然大声说:“站起来,你没有失败。”陆一行站了起来,愣愣地看着父亲。

父亲说,爸看的书少,知道的道理少,但是,爸崇拜一个不怕失败的人,他就是林肯,林肯22岁时,曾做过生意,遭遇了失败,23岁时,去竞选州议员,又遭遇了失败,24岁时继续做生意,仍然失败了,后来,林肯多次竞选参议员、副总统,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林肯不承认自己会永远失败,在51岁上,他终于当选为美国总统。一行,知道你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吗?爸希望你朝着自己的目标,一直行走下去。

陆一行擦干了泪水,咬着牙点点头。

第二天,陆一行又上路了,他深入到劳苦大众之中,细心观察老百姓的生活,体会他们的情感,创作了一幅又一幅具有浓郁乡情的作品。一年之后,陆一行以一幅《活着》,在全区举办的美术作品大赛中获得了第一名,后被破格调入地区文化馆。

6.开学老师给学生讲的的励志故事 篇六

1992年,18岁的刘强东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母亲将亲戚们东拼西凑来的500元钱缝在他的内衣里,这一幕令他终身难忘,他决定从此自食其力,不再向父母要一分钱。

从大一开始,刘强东就开始努力地做家教,推销图书,一个月能赚几百元;大二时,他迷上了电脑编程,并靠它赚了不少錢;大四时,怀揣创业梦想的他接手了一家餐厅,却因疏于管理,仅仅2个月就亏损了20多万元,只好就此打住。

转眼间就到了1996年的春节,一贫如洗的刘强东没有回家过年,他的口袋里只有1。4元钱。大年初一那天,为了不饿肚子,他不得不一大早冒着大雪,步行到8公里外的北京体育大学,在那儿的朋友家吃了两顿饭后,又步行回到中国人民大学的宿舍。

同学们都很不理解:“你现在还是学生,为什么不找父母要钱呢?”刘强东说:“现在家里条件是好多了,我的确可以向父母要钱,但我不能要。因为这是我早已决定了的事,不可以改变。如果随随便便地屈服,就会不断给自己找理由。”

决定了,就不要改变。这就是属于刘强东的坚定与执著,也正是它成就了今天的刘强东。

励志故事2:“天价”习惯

1992年某个周四的下午,比尔·盖茨来到纽约的一所小学,看望那里的师生。临走时,盖茨表示,自己会在某个周四的下午再次來学校看望大家,如果到时发现谁的课桌收拾得最整洁,谁就将获得他免费赠送的一部个人电脑。

因此当盖茨走后,每逢周四下午,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将课桌收拾得整整齐齐,而其他时候则不愿动手收拾。但有一个学生却觉得盖茨有可能会在周四的上午就来,于是,每个周四的上午他就开始动手收拾。

遗憾的是,盖茨此后一直没有再来,但这个学生却因此养成了随时保持整洁的习惯。

多年后,他终于再次见到了盖茨,但这次见面,盖茨并不是为了兑现当年的承诺——送他一台电脑,而是要送给他一件更大的礼物——用2。4亿美元购买他公司1。6%的股权,这个价格还是因为他感激当年盖茨对他的无形影响而做出的让步。

不错,他创立的公司就是FACEBOOK(脸谱网),世界第一社交网站,而他则是马克·扎克伯格。

励志故事3:做一头啃草的牛

爱因斯坦是20世纪举世闻名的科学家,他创立了相对论宇宙学,是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在科学领域,能够和他比肩的,恐怕只有牛顿和达尔文了。然而,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却自称为“只会啃草的牛”。

有一次,爱因斯坦应邀去参加一个校庆活动。参加活动的社会名流都头戴高礼帽,身穿燕尾服,一个个光彩照人,高贵无比,在人群中高谈阔论,而爱因斯坦却穿着旧衣,头戴草帽,坐在一个角落里,即使他比任何人有名,却并不引人注意。朋友悄悄地对他说:“要不要我帮你介绍一下,或者由你自己来场演说?”爱因斯坦说:“介绍什么?我是个哑巴,我本来默默无闻,就是穿上名贵的大衣,也没人会认识我,我还 是回去埋头啃草吧。”说着,爱因斯坦悄悄地离开了活动场所,回去后一头钻进科研室。

据说,爱因斯坦3岁时,还 有些口吃,很多人取笑他是个半哑巴。爱因斯坦成名后,有人问起这件事是不是真的。他笑着说:“哑巴没什么不好,因为我要做一头啃草的牛,而不是一头昂首吼叫的驴。”

牛和驴同样都有嘴巴,而两张嘴巴的功能不同,前者默默无闻,躬身啃草,后者急功近利,哗众取宠。或许,这也是人类喜欢牛而不喜欢驴的原因吧。

励志故事4:每个人都是棵开花的树

行走在江南的一个小巷口,有清淡幽远的香味袭人而来。有许多游人会停下脚步,深深地吸着鼻子,赞道:“好香,好香。”也有游人会循着香气去寻找它的来源,他们踏着青石板的小径,穿过狭狭的小巷,在一座古老的院墙前驻足,那里是香雪花海的世界,圆冠的枝头开满了绯红的花,如云如霞。赏着这美丽的花,嗅着这馨郁的香,有人问,那墙内是什么啊?哈哈,那墙内是这棵开花的树啊。

墙内是什么?很少有人静下心来问自己。大家都知道“墙内开花墙外香”,墙外的人早就嗅到了十里外的香,而墙内的人天天在那棵花树旁走来走去,却很少停下脚步,来仰视一下它的存在,因为在他们的眼里看到的是花树粗糙的黑褐色树皮。确实是这样,大多数时候,人都是把眼光盯向外面,瞅向远处,很少把目光收回来,放在自己的身边。

有这样一个故事:显庆六年,长安玉华寺来了一个小沙弥,初来乍到的他被安排每天在寺内扫地打杂。这个既聪明又能干的小沙弥,把院地打扫得一尘不染,什么杂务活在他手里,一会儿功夫就做好了。这个小沙弥呢,有个高远的志向,他的目的不在于扫地打杂,而是想成为一个得道高僧。在玉华寺里呆得时间越长,他越觉得距他的人生目标越远。因为,他发现,身边的僧人们都太平常,他们统一的光头,统一的灰布衫子,统一地早课晚课,统一地低头默默地做着自己的事,没有一个人看上去像高僧的样子。特别是角落里禅房的那个老和尚更是相貌平常,生活简单,除了吃饭,就是看经书。他决定离开玉华寺到另一个香火兴隆的西明寺去实现他的人生目标。玉华寺的主持说,好吧,你再去给后院那个禅房里的老僧送次茶水吧。回来后,主持问,你去时,那位老僧在干什么?小沙弥说,在埋头看经书。主持又问,你觉得他怎么样?小沙弥说,他很普通啊。主持接着问,你可知他是谁?小沙弥不屑地说,一个又老又不爱说话,又有些不修边幅的老僧。主持捋着胡须笑了,说,他就是三藏大师啊。啊?小沙弥惊叫起来,原来他就是名震五印的玄奘大师啊。我每天都在他身边转来转去,想不到我就在真佛身边啊,那我还 走什么。

小沙弥没想到一个看似普通的老僧竟是名镇四海隐于此处译经的玄奘大师,他身边的这个人太宁静了,宁静地让他可以去忽略不计,而他的眼光却被西明寺那沸沸扬扬的香火所吸引。人往往就是这样,对自己身边的人熟视无睹,眼光总是越过身边,向远处观望,希望看到会念经的外来和尚,从而n次酿造“有眼不识金香玉”的笑话。

其实,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身藏不露的高人,或在这个方面很专业,或在那个方面有特长,而他们往往是用最朴素的外衣来包裹自己,他们最绚丽、最芳菲的花朵常常开在高处,开在身边人看不到的地方。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如果你不想俯下身子来尊你身边的人为师,那么,最起码不要小觑你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他们都是一棵开花的树。

励志故事5:一路向前冲

在众多的奥运冠军中,琼·贝罗蒂是让我感动的一个。

琼·贝罗蒂是美国女子马拉松运动员,她顽强的毅力和坚韧不拔的斗志,激励了无数的青少年。

1983年4月,在波斯顿马拉松比赛中,琼·贝罗蒂战胜了来自挪威的世界头号选手瓦伊茨,这也是琼·贝罗蒂在与对手11次较量中唯一的一次胜利。

胜利燃起了琼·贝罗蒂的信心。她说,只要往前冲,没有谁是不可超越的。

不久,女子马拉松被列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这个消息让琼·贝罗蒂从未有过的欣喜,因为踏上奥运会冠军领奖台一直是她的梦想,现在,机会终于来了。然而,在资格选拔赛前,琼·贝罗蒂的右腿膝盖受伤了。于是,她的奥运征程上摆了一块巨石,这块巨石就是伤病。琼·贝罗蒂能否通过美国田径队的选拔?将取决于能否跨过这块巨石。

经过深思后,琼·贝罗蒂毅然决定手术。手术后的一周,她就开始做恢复训练。对琼·贝罗蒂来说,选拔赛无疑就是一场提前到来的奥运赛。所幸的是,后来,她获得了参赛资格,终于可以与最大的劲敌瓦伊茨在洛杉矶一决高下了。

瓦伊茨没有将琼·贝罗蒂放在眼里,因为在女子马拉松项目上,瓦伊茨有拖不垮的奔马之称。

1984年奥运会女子马拉松比赛那天,瓦伊茨和琼·贝罗蒂成为万众瞩目的目标,在美国观众激情的助威下,琼·贝罗蒂一开始就冲在前面。看着她步幅不断地加快,瓦伊茨暗暗冷笑,因为马拉松比赛和短跑不一样,前者比的是耐力,后者比的才是速度。但是,琼·贝罗蒂的体力似乎一直不减,跑了近两个小时,瓦伊茨沉不住气了,开始发力猛追。

其实,琼·贝罗蒂的体力已经消耗到了极限,按实力,她离瓦伊茨有一些距离,但是,她的意志要比瓦伊茨坚强。回头望去,瓦伊茨已经慢慢地赶了上来,琼·贝罗蒂两腿本已经酸软,甚至想找个地方坐下来,好好地睡上一觉。但是她知道,现在是比赛,自己的斗志一垮,就会败在对手的脚下。想到这,琼·贝罗蒂摒弃一切,脑子里只剩下一个念头,那就是向前冲,不冲到终点,决不停下来。

在顽强的意志下,琼·贝罗蒂终于以领先瓦伊茨400米的优势,将奥运会史上第一块女子马拉松金牌揣入囊中。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湖南卫视开办了一个节目,叫“奥运向前冲”,是我常常要看的,节目中有一道滚桶关,选手们常常从上面掉下来,但是,很多选手靠着顽强的意志又重新站起来,跨过滚桶,冲上高峰,然后敲响终点的锣声。

7.大学生的成长励志小故事 篇七

大学生的成长励志故事篇一

我是一个很懒很不踏实的人,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说这个不是像某些好学生一样叫嚣着自己不学习但是成绩暴高的人。

我大学四年,翘课,上课睡觉,抄作业,不讨好任何一个老师,考试前通宵复习,于是大二之后GPA基本没有上过3。

但是我同时又是一个很坚定的人,我比较早的就确定了做社团,找工作的目标,我为了社团和实习可以不顾一切,扔下上课,不管作业,哪怕是关键的期末考试时间也为了社团通宵忙碌,还因为实习累的大哭给爸爸打电话。

感谢主的眷顾,我当了社团主席,去了纽约和斯坦福的交流,我去了瑞银,去了高盛,去了麦肯锡贝恩和罗兰贝格,最终拿下了红杉发的唯一一个应届生offer。

反思我的大学,我不算什么全面发展的学生,甚至是一些老师眼里的差学生。但是我在我自己专注的领域里基本做到了极致。

在大学这四年,牛人太多,GPA4.0的,学术拿了世界什么什么大奖的,发了什么牛逼文章的,哈弗耶鲁交流的,包括我最近见识到的大一就去凯雷实习的小朋友。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正是因为太多牛人的光环存在,才让大家不知如何选择。

好好学习的时候想着别人在瑞银实习,好不容易拿到了实习offer却反复bargain实习时间,做学术的想着参加社团,好不容易参加社团又想着利用社团活动的时间自习。

大学四年,承蒙朋友和公司的信任,我帮着招过不少实习生,在求实习的帖子发出去之后,很多师弟师妹都问我这样的问题:

“一周几天呀?我又两天半都有课耶,能不能少去几天啊?”

“能不能晚点开始呀?我想再在家呆两天再回北京”

“现在是期末呀,我要考试怎么办呀”

“我真的好想去啊,但是我不能加班,我要考GT”

我一般都会说那好可惜呀以后有机会再看吧,但是我真正想说的是:

“你确定你想找实习嘛?这是一个正确的找实习的态度吗?你以为公司会为你量身订做一个实习还是怎么的?!”

所以很多人总抱怨找不到实习,并不是真的找不到,而是没找到为自己量身定做的那一个,或者你压根儿就不想好好找。

你要是真的想找实习,就应该学学某帅气阳光强大的大神级师兄(咳咳),实习僧刷了又刷,那些投行的麻烦要死的实习投了三年、简历改了无数遍、机上测试做了无数遍。还乐此不疲乐在其中,简直就是面朝投行穿暖花开。

要不就学学我的某闺蜜直接跑到公司把简历摔在HR脸上。

或者也可以跟我最后红杉面试一样打无数骚扰电话,最后人家烦了不要你也难。这才是应有的态度——

要做,就全心全意做好。

其实我一直在思考造成大家盲目追求所有能够得到的东西的原因是什么,原来我觉得是因为中国这个体制太重视成绩,所以大家放不开,其实就是因为我们都被太多的“校园牛人”迷惑了双眼。太不会取舍。

不知道什么时候大家都开始给某某某,某某某冠上“牛人”的头衔,一说是牛人,那就牛逼啊,那必须人家怎么干我也怎么干啊。

所以大家又要学GPA牛人玩命儿自习,又要学英语牛人去上英语辅导班,又要学社团达人想social,每一块儿都不忍心放下,生怕自己哪一方面别人弱了。

我相信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一技之长的。

有的人就是能很轻松的把学习搞好(真是太可恶了)。

有的人就是思维超级有调理有逻辑那不写论文去就浪费了。

有的人真的很有business sense那么就去一心实习呀工作呀。

有人英语很好又有海外背景那就出国交流啊。

当然如果你天生是富二代那么无论你有多么猥琐你只要一心把妹就可以了呀。

很多人太不善于发现或者利用自己的长处,看着那么多校园牛人,就太害怕自己有短板,结果废了很大的力气,还没有多大的成果。

所以,我奉劝师弟师妹们一定一定,要懂得取舍,校园牛人太多,你不能各个都学。

做好你最擅长的事,你就一定不会太差。做好你擅长的事,别害怕。

我一直特别欣赏我宿舍某二货闺蜜所说的一句话。

她说冰清我也曾经羡慕你每天回到宿舍说那些很fancy的社团的事情和social的各种神人,但是我觉得我肯定干不了这些事情,所以我还是不能被你吸引,我要好好地认真的学术,不能分心。

最后她在她的领域混的很牛逼。

当然我也曾经羡慕她成绩超级好然后学术超级牛逼,但是我知道我这种一上自习就想吃饭的主儿肯定干不了这一行,于是也就算了。

所以师弟师妹们,真的,做好你们自己擅长的事情,不要盲目羡慕那些校园牛人,别人跟你说这个人牛,那个人牛,他们以为在帮你,其实在害你,让你看不清方向。

看清自己的方向,一切都会好的。做好你擅长的事,别担心太多,别害怕。

大学生的成长励志故事篇二

大学前我没想过自己可以写一本书,没想过可以在很多人面前讲自己的故事,没想过可以用自己的能量影响别人,没想过可以经历那么多没想过的生活。谨以此序献给我的大学四年,以及所有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

我不比别人聪明,不比别人有更好的基础。我不是因为高考失误才来到SUFE,不是因为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才选择经济专业。来到大学的第一堂课是知道雅思是一门外语考试,第一个惊喜是知道身边的好多人和我高考和我做同样的卷子却握着高我50分的成绩单,第一个最困扰自己的问题是“PPT”是个什么东西,第一次想哭是因为口语课上几句自我介绍都难以出口别人却能说十几分钟。

进入大学后我也没什么先见之明。我不读书,白天为了追随科比所有课全都变得可鄙,下午的专业课全成了美好的午觉时间,深夜不辍在网游中鏖战到天明,看到大一第一学期平均分82(3.2/4.0)我还以为这个成绩相当上档次,因为我一辈子都以80分为目标。后来我才知道,至少在成绩上我已经步入“后进生”的行列。大二开始我以90分为目标努力学习,我拿平日练习投篮的时间练习积分,所有的专业课我励志即使睡觉都要睡在课上,深夜打机也不忘那一本宏观经济学附庸风雅。结果我的平均分有86分了(3.6),并且拿到了我大学里唯一的一次奖学金—社会实践奖,但同时我意识到自己考试考不过别人了,拼了老命也只能在班上排10多名。

正当我为大学前两年的碌碌无为而沮丧时,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得到了复旦管院市场营销研究中心的助研职位,它成为了我大学生涯的转折点。在这里我第一次接触到了市场营销这个学科,它极其充满趣味,并且贯穿商业、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统计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的身影。比起仅仅在书本上以数学方式呈现的经济学,我意识到这里才是我的所爱。于是我开始不由自主地与各种顶级学术期刊日夜为伴,开始留意生活中每个角落的marketing,开始构建自己的研究框架,形成自己的研究领域,开始为自己在这里开辟一个新的小天地。与此同时,除了沉浸在学术的象牙塔里,我也开始找寻商业领域里的营销,于是我开始接触咨询行业,开始研究商业案例,并为进入一家咨询公司做营销咨询项目而努力。在同样的时间,我也决定将marketing作为自己今后最重要的学业和事业。我不记得大三一年读过多少篇文献,看过多少本营销的教材和专著,练习过多少case,吃过多少方便面,多少次在办公室拼椅子睡觉,多少次因为想读文献不把逃课、点名和绩点放在眼里。我坚定地告诉自己以后要当一个优秀的Marketing Researcher,浑然忘情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我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但一点也不疲倦,我看到周围的人大三3.7,3.8的成绩却从不认为自己输了(我大三一年平均成绩只有3.4/4.0),我第一次感到发自内心地做自己热爱的事如此幸福,我也第一次如此坚信自己即使成绩不好也能做出一些让别人羡慕的事,这样的感受便是现在并也将一直陪伴我的Intrinsic Motivation。

大三一年加大四上学期,我一直带着这样的内在动力去寻觅挑战与新奇,去锻炼和延展自己的能力,去学习和探索自己想要的东西,去实现自身的潜能。在18个月的时间里,我在《南开管理评论》、《中国社会科学》、《管理世界》和国际期刊Psychology&Marketing的文章相继进入第二轮评审,有两篇已接受发表,并且还有两篇工作论文被邀请在Chicago及Lille的学术会议上作为成果报告;我先后在罗兰贝格、麦肯锡、特恩斯、盖洛普等咨询公司担任商业顾问或项目助理,承接家乐福、红牛、大众、宝洁、联合利华等企业的营销咨询项目;我先后申请5所国外大学的研究生marketing项目,包括哥伦比亚(CU)、罗彻斯特(UR)、弗吉尼亚(UVA)、德州A&M(TAMU),本特利(BU)五所大学,其中TAMU和BU全奖录取,UVA和UR带奖录取,CU在第二轮面试后被拒;当然,在这些故事的背后,是自己读完了厚度超过一米的文献,是自己能独立带领学长学姐开展学术和商业项目,是自己能帮周围人写出近百篇高质量的文书,是自己能帮朋友们用统计方法处理论文里的各种数据,是自己能用自己的观点影响甚至改变他人,最重要的是自己不困于情、不惑于心,心灵的充实和宁静多于大喜大悲,不因失去沮丧,也不因获得停下脚步,我所做的仅仅是随自己的本真生活(live in accordance with my inherent nature), 为自己打造一个舒适的小天地(carve out a niche for myself),进而得到完美的生命体验(fully functioning)。

这是我的故事,一个寻常中有一点不寻常的故事。我曾经和大多数人一样困惑,一样迷茫,一样对困难不知所措。我并没有别人聪明,数学和经济学的课程我都表现平平,我大学的最高绩点只有3.6,没考过什么证书,寄托考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托福考了三次最终107,GMAT考了三次最终720)。我的不同之处在于大三的经历让我充分成长,找到了自己内心所爱,强烈的兴趣和充分的自主性(autonomy)让我不知疲倦地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享受高度专注的快乐(flow),生命的潜能最终得以释放。

这是我的故事,但我想每个人都能有,该有并且会有相似的故事,因为这不过是生命潜能实现所带来的高峰体验。相信很多人听说过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美德(virtue),马斯洛的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罗杰(Roger)的人生完美体验,以及弗洛姆(Fromm)所认为的对人类成长有益的需求的满足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心理学中的实现论(Eudaimonic)认为人生的幸福是自身潜能的实现(Eudaimonia occurs when prople’s activities are most congruent or meshing with deeply held values and are holistically and fully engaged)而不是吃喝玩乐为标榜的享乐主义。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守护神(daimon),它便是我们真正所热爱、所擅长、所让我们眼前一亮的东西,它们在不断地学习、工作、思考的过程中会被逐渐发现。当自己某一天发现自己生命中的守护神时(对我来说是marketing),不论现实有多无奈也不要视而不见,关注并且追随它,哪怕闲时读一本充满趣味的书,经历一次满足自己好奇心的探险,也能让生命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上(当然这里指对自己有益的事)完美展现。

上一篇:竞聘红十字协会会长演讲稿下一篇:决定与被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