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问题学生个案分析

2024-08-12

小学问题学生个案分析(共8篇)

1.小学问题学生个案分析 篇一

问题学生个案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我班有一位学生叫刘朋,该生性格内向,平时沉默寡言,不喜欢与同学相处或与他人相处不密切。同时,在学业上也表现出努力不足,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经老师批评教育,却仍旧我行我素。我通过观察发现这个学生智力不错,完全有能力学好每一门功课,而且该学生没有不良习惯与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行为,但就是不能集中精力来学习,注意力涣散,成绩也成了班级里的倒数。后经过我与其他任课老师的帮助,与他谈心,沟通。给他心理安慰,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该生终于在学业上与同学的人际关系上取得了进展。成绩提高了,性格也开朗了许多,也结交了一些好朋友,我作为班主任心里也美滋滋的。

二、问题的症结:解读这个学生

1、心理原因

该同学的学习成绩比较差,其实并不是因为他的头脑不聪明,也不是他不用功,而是被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自身因素所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就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解除心理枷锁,让他抬起头是转化他的关键之举。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欠缺,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只要处理得好,缺陷也能转化为各种各样的优越感。”从该生的个体情况来看,他的心理问题比别人要稍严重一些,相对来讲转化的难度要难一些。

2、家庭原因

孩子的父母每天早出晚归,父亲为了生意对他照顾不周,很少有时间和孩子沟通。同时由于父母的文化素质低,对他在学习上的帮助也难产生效果。再加上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经常采取粗暴的打骂行为,使他背上了沉重的思想负担,产生了某种恐惧感,给他的心理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副作用。当老师询问孩子的情况时,父母又屡次欺骗老师,帮孩子“过关”。性格内向,又胆小恐惧,害怕与人交往,学习没有快乐感成了他最大的特点。这与他的家庭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和理念有很大的关系。

3、集体原因

该生所在班级,大部分同学尤其是男同学都很活泼,性格外向。他在班上总是很“显眼”,经常考试挂“红灯”,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抄袭„„甚至老师说今天有一同学作业做的不好错误很多,全班同学会异口同声地说是刘朋,这种歧视导致他失去了自尊,因此自闭,内向脱离群体之外,他没有信心和同学交流,孩子时期是个争强好胜的时期,若不能被他所向往的群体接纳,内心该是多么的痛

苦„„面对这个孩子,虽说老师也付出了很多,但收效不大。进入小学高年级后,我会同家长和以前的任课老师进行了剖析,发掘他学习上懒散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家长的经常鼓励,老师教育也缺乏计划性,班级的同伴也没有发挥良好的舆论作用。因而,他没有尝到学习的甜头,老是遭到别人的责骂和白眼。到后来,家长和老师都有点放任自流了。所以,他越来越懒,容易的知识就学点,难点的就放弃。这样他的成绩就越来越差,慢慢地形成恶性循环,最后沦为一名成绩后进生,丧失了进取心。

4、评价原因

其实,该生形成后来的这种情况,不能不说是家长、老师教育缺陷以及班级的不正确舆论的“功劳”。如何客观评价,科学评价像这样的学生,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它决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解决,也绝不是一个人所能办到的,这需要大家的教育合力。据我了解,像“你真没用!”“你真笨!”“你真不可救药!”“我怎么会有你这么不争气的东西!”这些不负责任又大伤孩子自尊的话怎能激起孩子的上进心呢?孩子所能做到的就是:你越骂我笨,我就笨。反正别人不会夸我的。这些不正确的做法如果不及早纠正的话,恐怕要害了孩子一辈子。

三、问题的解决:转变该生

1.放开“缰绳”,为学生松松绑。

学习成绩影响着别人的看法,一优遮百丑。反之一丑也遮百优。分数就像魔棒一样左右着人们的思维。当学生常遭到别人白眼的时候,他自然不自在,甚至产生对抗情绪和逆反心理。所以,对这些孩子的转化,成绩固然很重要,但不是马上只抓他的成绩提高。实践经验证明,只有先治好“心病”,才是最佳的方法。如何治?我认为,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先不去注重他的成绩,而是更多地关注他的思想倾向和他的行为动机。让学生排除成绩差这个诱发因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多感情投资,多投入精力,一步一步地促使学生感知别人的期待,别人的接纳,从而从心里产生要好的念头。这样,学生在无拘无束中转化才会更理想。由此,我想到了“牵着牛鼻子”干活的故事,你拉得越紧它越往后赖。你给它一点空间和自由,它反而比较卖劲。教育人似乎也离不开这个理。

就像这个学生,你若眼睛只盯着他的成绩,自然少不了训责。时间一长,转化就会变成泡影。所以,我一开始就不去谈论他的成绩,让他尽情地玩耍,尽可能多地让他与同伴一起活动。这样下来,他的心情变好了,也喜欢讲话了。有了好心情,事情就好办了。这就为转化他创设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现在看来,当时这样想和这样做是对的。

2.自我检讨,找最佳切入口。

这里所牵涉到的不止我一个人,它还包括学生父母,原来老师和学生等等。这里我并不是在责备某个人,而是真正的教育必须要反思。纵观孩子的成长历程,这些人群的确在起着某种作用,或好或坏,现实就是这样。如何扭转人们的观念呢?那就是要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比如,在教育该生的过程中,我发现以往教师和家长“打、罚、骂”等不良教育的影子在他身上还有反映。于是我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机会与这些人群接触,征得他们的支持。在接触过程中,我与他们一起总结和反思,寻求最佳转化方案。我们几乎一致认为:先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让他搞好同伴关系和老师关系,以及家长关系,以“先让孩子开心起来”为突破口,“情、理、导、引”相结合,结果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

3,携手合作,形成长久竞争力。

被同学排斥在外的打击是很大的,我想“解铃还需系铃人”,既然被同学排斥在外还需要同学的帮助。我首先注意到他没有知心朋友,就在班上开展“手拉手”活动,活动一开始,暗示班内好同学和后进生交朋友,互相帮助。同时,通过这一形式促进该生大胆地与优等生交往,逐步领悟到交往的方法,领略到交往的乐趣。他的特长是体育,班长也是体育健将,因此他们结成好朋友。其次开展主题班会:“撒播友谊的种子”,“团结就是力量”,等等引导同学明白像浩宇这样的学生,自卑、压抑、怕交往的心理形成是长期的结果,不会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根除,要允许他有反复。并且教育大家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要正确对待他的变化。以我们集体的耐心,接纳他的缺点,他的变化,他的进步,帮助他从封闭走向交往,从自我走向群体,以巩固前一阶段的成果。

4.实施的效果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他与以往不同的是和同学交流多起来了,课堂上敢于举手了,大家不笑他了,现在还担任班级的体育委员,他在班级同学心目中的威信大大提高了。这一切的变化极大地激发了他学习的信心,语文、科学、数学都有明显的进步,但英语还是比较差。这还需对他进一步的关心和引导。

四、反思与讨论

1.面对哪些具有任性、自私、专横、懒散等心理障碍的学生,教师或家长绝不可轻易下结论,过之甚至会酝造悲剧。因而,对这类学生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容易造成对抗情绪和逆反心理,不利转化。从该生身上,我发现,对心理有障碍的学生,教师或家长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更多地加以渗透性的教育,多旁敲侧击,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心绪,慢慢地转变看待周围事物的不正确思想,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一点点感受大家给他的善意。从而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父母,老师,同伴上来,最终消除与所有人的隔阂,乐于接受教育者的教育。

2.通过对这个教育案例分析,我深刻感受到转化问题学生的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教育过程。转化问题学生需要有一个过程,需要奉献爱心,继续反复、耐心的教育;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将教育优势有机整合。教师要以正面的形象吸引和感染学生,要对学生倾注感情,与学生从内心情感上达到共鸣,为学生的发展建立一种完善的情感生活和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了解其个性品质和能力的潜在性,尊重其自身的差异性,唤起他们的自信心,激发起进步的主动性。要与问题4学生面对面地进行情感交流,心对心地进行情感启迪,发挥情感教育的教化功能,问题得到了转化,教育也就收到了成效!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背景,包括他的遗传因素、家庭影响所带来的在智力、兴趣、气质、性格等方面的个性表现,了解学生并以博大的人文情怀去尊重他们个性的独特性,在日常点点滴滴的教育行为中给予最适合他们的教育策略。关注每一个生命的独特性是我们履行育人使命的逻辑起点。

2.小学问题学生个案分析 篇二

孙某, 女, 江苏某地人, 家庭有四姐妹。某高校大二学生, 在家庭中排行第二, 父亲脾气暴躁, 有家庭暴力, 该生情绪烦躁、多疑、善感, 人际交往面临困难, 影响同学之间正常的人际交往、学习和生活, 身体状况良好。

大二第一学期开学以来, 孙某对好朋友A和舍友B关系相处地好, 感觉不舒服, 自己忍受不了她俩在一起时的亲密行为, 感觉自己被好朋友A忽略, 现在变得很敏感、多疑, 担心自己的好朋友A被舍友B抢走。在个人独处的时候经常控制不住自己会想起AB在一起的种种情形, 并展开想象, 心里很不舒服。孙某对舍友B有多疑、敌视行为和表现。

2. 诊断

依据其心理咨询过程的描述和种种行为表现, 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

3. 咨询过程

(1) 帮助来访者分析目前这种人际交往模式的不合理性。

咨询者:你觉得你和她的关系能永远保持你想象中的那样, 一直是对方的“唯一”吗?

来访者:可能毕业后就不会了吧, 但是那时是我可以接受的。现在还没有毕业, 怎么就出现这种情况了呢?

咨询者: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现在出现变化, 说明现在出现了问题。你觉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

来访者:也不知道为什么, A和其他的朋友在一起时, 我不会有这么多的想法, 也能和她们做好朋友, 但是现在, 就是无法控制自己去纠结这种关系。B是我的舍友, 平时我们关系也还不错的, 她成绩很好, 总拿奖学金的, 也很有气质, A遇到问题时喜欢问她的建议。

咨询者:那你对B有没有一点嫉妒心理呢?在她面前会有种自卑感, 现在觉得她又在A面前表现的那么好, 渐渐会让你产生不安全感, 觉得你无法掌控你们的关系?

来访者: (沉默) 是的, 我觉得现在我们的关系变的不如从前了, 我感觉她的存在影响了我和A的关系。之前, 我会毫不保留地付出很多, 但是现在却得不到回报。

咨询者:那一直以来你的这种所谓的无私的付出, 会不会给对方造成压力呢?

来访者:不知道。

(2) 了解来访者的成长史, 分析其人际交往模式的根源。

来访者说其父亲脾气不好, 一直有暴力倾向, 对其母亲和其他的姐妹都很残暴, 经常拿棍棒殴打, 大姐被他打的有心理障碍, 自己基本上都没有被打过, 但是对父亲的行为一直很害怕, 也担心母亲会随时离开家庭, 所以从小一直生活在恐惧当中。

咨询师分析:父亲的暴力行为, 给来访者的童年带来了深深的恐惧感和不安全感,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不信任感, 在深层的人际关系处理中, 会敏感、多疑, 渴望双方能建立一种深厚的感情, 但是这种感情又是自私的, 不允许其他人介入的, 因为一旦有人介入, 她会不自信, 会认为自己是无法控制别人的, 无法阻止别人“抢走”她的好友的。

4. 案例解决过程与对策

改变来访者对友谊的不良认知, 帮助其分析父亲对她的影响, 鼓励来访者尝试改变人际关系模式。

(1) 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理念。乐观、积极而有效的人际交往理念是成功交往的基础。平等交往, 和谐交往, 不分贫富贵贱, 学会合作;互相关心, 互相帮助, 互相理解, 学会共同生活;要真诚待人, 不虚伪、不做作, 平等、合理竞争, 学会做人;团结协作, 共同进步, 学会共同做事。

(2) 积极正视人际交往问题, 进行正面沟通。首先, 学会用多元化的、客观的、历史的、不同的眼光看同宿舍里的每一个同学。要学会求同存异, 学会用多元化的视觉去观察、分析和了解周围的人, 这是至关重要的。其次, 走出简单归因, 先处理坏心情再解决问题。当人们在气愤、情绪化的时候, 就容易把问题简单扩大化并简单地归因为“自私”“霸道”“小气”“虚伪”。在交往初期人与人的心理距离比较远, 尤其同学间很难短时间走的很近, 所以在平时的交往中, 就需要及时辨清自己和他人的情绪, 消极情绪往往是学习、生活压力和矛盾冲突的一个信号, 这就要及时、合理的认识学习、生活中的冲突和矛盾, 处理好坏心情再解决问题, 坚持防微杜渐。最后, 了解人际冲突的性质和本质, 及时而恰当的做出处理。

(3) 塑造良好的个性品质。大学生在平时的大学生活和学习中必须多注意对自己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 一个人的个性品质会对他的人际交往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 所以, 只有培养和锻炼出自己良好的个性才能更容易同周边的同学、舍友进行有效地交流沟通, 才能更容易构建起和谐的人际关系。而这就需要大学生必须对自身的性格特征有个正确的了解, 只有全面认识清楚自己之后才能做到扬长避短, 才能将各种优秀品质进行优化组合, 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教育, 才能实现自我性格的良性转化和升华。在全面认知自己的情况下, 利用大学的优质资源, 进行扬长避短, 优化组合, 自我规划, 自我提高。

(4) 注重学习, 提高交往技能。首先, 要尊重人。每个人都想得到别人的尊重, 但人与人之间又是相互的, 只有我们先去尊重别人, 才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尊重别人, 无论在现实中还是网络上, 我们都不能使用垃圾语言、伤人的语言, 这也是尊重别人的一种方式。尊重别人, 就是平等看待周围的每一位同学, 就不能轻视贫困生、差生以及有生理缺陷的学生。尊重别人, 就应该遵守宿舍的规章制度, 积极主动打扫宿舍卫生, 自己物品不随便摆放, 乱丢垃圾, 不夜里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 影响舍友的正常休息。其次, 同学间多沟通、多交流。同学之间出现问题时应该坦诚地交流和沟通, 不要因为同学间有矛盾、有误解而放弃交流和沟通, 对摩擦和误解要主动沟通、交流, 主动和解, 不让误解、矛盾阻隔了同学之间的友好情谊。再次, 要经常参与班级同学的集体活动和同学间的讨论学习,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了解同学, 消除彼此之间地误解, 加强相互的理解、信任, 学会共同生活、共同进步。

5. 结语

咨询师认为来访者没有真正意识到父亲对其影响之深, 体会不到自己带给舍友的压力, 改变这种状态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但必须认识到改变的重要性, 并下决心为此做出改变和修正, 不能影响舍友及周围同学的正常交往、学习和生活。

高校应加大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正确对待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困难的大学生。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面临适应社会、处理人际关系和成长成才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都会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能否顺利毕业, 这就要求高校应实行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管理育人, 特别是班主任、辅导员能够针对这些有人际交往问题的大学生, 给予及时和恰当地引导, 让大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 充分利用大学的优质资源学到一些人际交往的知识, 不断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顺利进行人际交往, 圆满度过大学美好的校园时光, 为毕业后顺利进入社会生活和工作提供一定的条件和砝码。

参考文献

[1]李艳.和谐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 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J].中国水运:学术版, 2006 (4) .

[2]芮鸿岩.用心服务学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案例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3] (美) 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

[4]董朝宗.和谐校园视角下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08 (1) .

3.大学生心理问题个案分析 篇三

关键词:心理问题 个案分析 大学生

B844.2

随着社会大环境、校园周边小环境及校园微环境的日趋复杂、高校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及高校所开设的课程不能很好的符合社会需求等诸因素的增多,使得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心理亚健康及心理疾病患者的学生也越来越成高发的态势。因此,通过对疑似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患者同学的信息收集、资料汇整、案例分析,将能更有针对性的帮助高校心理老师或辅导员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无疑将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A某,女,1991年生,来自农村,学习刻苦认真,成绩优异,从大一到现在(大三)每年综合测评都名列前茅,每年都拿到了奖、助学金。

主要特征:(1)内向。不易与人交往,有强烈的帮助他人愿望,但往往好心办坏事,出力不讨好,得不到同学们的认可;(2)敏感,容易激动(爱哭),遇事过于细致严肃,易从消极方面归因;(3)不安于现状,内心容易冲动,有强烈的表现自己的欲望,渴望得到同学们的认可。(4)不会与人交往,认为没有同学(人)会对自己友好,觉得所有的同学、甚至是亲人都事事针对自己,甚至担心将来的男朋友不爱自己。

心理诊断测试表明,该学生具有明显的心理障碍:焦虑、过度压抑自己、极度缺乏自信,并怀有仇视他人的心理。

心理原因分析

A某来自贫困地区,家境贫寒,年幼丧母,和继母关系不和,在家父亲和继母把过多的爱都给了后来父亲和继母所生的弟弟,平时得到的父爱、母爱及家庭的温暖较少,所以致使该同学怀有仇视他人、特别是亲人的心理;另外由于该同学相貌一般,性格内敛,平时和同学们的交流较少,久而久之导致该同学逐渐丧失与人正常的沟通能力,更没有自信追求爱情。然而在大学这样一个恋爱相对自由和开放的环境里,使该同学逐渐的陷入了想爱又不敢、更没有自信去爱的尴尬境地。

心理矫正

找到病理产生的根源,我们通过两条途径帮助 A 某逐渐摆脱心理困境;(1)利用A某的优点,也是作为一个优秀的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优点之一即优异的学习成绩来帮助A某看到自己的长处、找回自己的信心。同时鼓励A某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加强与他人的交流;根据A某同学的反馈,纠正和指导A某与他人的交流方式方法;推荐具有深度思想内涵的书籍及其它作品给A某,使其逐渐的明白真正的美并不是简单的外表华丽耐看,更重要的则是内心世界的善良与率真。(2)加强与A某的家人、特别是A某的父亲的沟通,经常告诉A某父亲A某在校的优秀表现及出色的学习成绩,使A某父亲能够主动的关注A某,引起A某父亲对A某的重视甚至是关心,重新点燃父女之间的骨肉亲情,使A某逐渐找回遗失已久的父爱。通过父爱的唤醒使A某逐渐看到光明的一面,克服心理阴影。

B某,男,1991年生,来自农村,学习认真,但成绩中等,爱好乒乓球运动并有较高的乒乓球球技。

主要特征:(1)内向。与人交往不多,但与人交往比较顺利,没有任何困难;(2)紧张,容易激动,和他人交流、特别是和老师交流比较紧张,不敢正视老师,有搬、捏手指的动作(3)喜欢在没有人或人少的地方自言自语,说一些他人无法听懂的言语;(4)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

心理诊断测试表明,该学生疑似心理障碍明显,精神紧张、焦虑,自信心不足。

心理原因分析

B某家教很严,父亲曾是国企正式职工,后来因企业改制而下岗。父母对该学生及其姐姐都抱有很高的期望,父亲对该学生的要求更高,希望该学生本科毕业后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据该学生反映,其父亲时常提醒他自己要加紧学习,要有更高的理想与追求。可能正是因为父亲最终没能继续在国企工作、没能很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希望孩子能够取得好的成就进而完成自己未能完成的人生目标,正是父亲的殷切期望及平时的严厉教育使该学生给自己无形压力,然而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成绩却没有明显的提高,久而久之使该学生开始怀疑自己并面对父亲的压力而产生了紧张、激动的情绪。据该学生坦言,他经常幻想自己是父亲心目中那个非常优秀的学生,并且心目中所幻想的那个优秀的自己还经常把好的学习方法传授给现实中的自己,正是这样,使该学生慢慢的养成了自言自语的习惯。

心理矫正

通过对该学生病理根源的分析,我们采取了如下心理矫正措施:

1、与家长建立良好的互信沟通。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该学生的主要压力是来自自己不想让父亲失望及父亲过高的期望,所以帮助该学生家长认识到自己孩子的压力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告诉家长甚至是要求家长不要再给自己孩子过大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凡事要随遇而安,不可强求更不能过分的苛刻要求。要让家长主动的告诉孩子凡事只要尽力就行,不要过分的看重结果,更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2、朋辈心理帮扶。朋辈心理帮扶是指经过选拔的非心理专业人员接受相关培训后,向与自己年龄相当的示助者提供人际帮助的过程。调查结果显示遭遇到心理困惑时学生首选的倾诉对象是朋友、同学,选择比例高达66%。所以朋辈心理帮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让同学们、特别是该学生的好朋友更加主动的与该学生交流,创造机会积极主动帮助该学生放松心情,逐渐的解除紧张情绪,同时利用该同学喜爱乒乓球运动的特点引导该学生多参加体育运动,放松心情的同时找回自己特长及自信。

3、专业的心理辅导。心理辅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属于行为科学范畴。因此只有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进行科学的心理测试才能给出更为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方法。鉴于此我们经常带领该学生或鼓励该学生主动的咨询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然后根据心理辅导给出建议进行科学有效的调理。

结语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其个人幸福和为社会服务的基础。心理障碍已成为近年来大学生休学退学的第一位原因[1,2]。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一个比较严重、必须重视且刻不容缓的问题。研究证实心理辅导能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去除症状、促进人格发展[1,3] .通过上述两则案例分析,不难发现“90后”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更为脆弱,但面临的环境更为复杂,这就要求心理辅导老师、特别是高校辅导员更要以自己的良心全心身教育、服务学生,做到真正的以学生为本,全力以赴的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 赵宗金.论心象的本质 — 心象理论研究的反思 [D].吉林大学 ,2004 年 04 期.

[2]唐平.异常心理的哲学研究 [D].武漢大学 ,2005 年 05 期.

4.问题学生教育个案分析 篇四

-------引导学生走出“围墙”

一个班集体中的学生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等各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优劣、高下之分,问题学生的存在也就具有必然性、客观性和普遍性。我们教育工作者只有积极面对,分析成因,研究策略,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克服自卑心理和消极因素,激发潜能,解决存在问题,走出“自我围墙”,才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一、学生个体情况

**,男,15岁,初一(4)班学生。在老师眼里,他是一个“问题学生”,他不守课堂纪律,学习习惯很差,学习态度散漫,不肯踏实努力做事,懒得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即使是需要背、默的基本内容,他也不愿花时间。他个子不高,但非常胖,尤其喜欢吃,爱打扮,所以身上除了钱,就是名贵香水等化妆品。该生不听家长的话,经常与家长对着干,常惹得家长很焦躁。对老师的话偶尔听从,但绝大部分是应付,有时也会顶撞老师。

二、家庭情况

造成谭聪同学学习散漫,好享受生活,爱打扮,具有很强的逆反心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他的家庭情况来分析。谭聪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家庭:父母常年在外做生意,由于工作时间关系,谭聪过去都随父母在河北上学。而父母只顾忙生意,平时很少与孩子沟通,对他的学习和性格发展无暇顾及。金钱是父母与子女沟通的唯一方式。加上他是独子,在全家人眼中,是掌上明珠,爷爷奶奶对他也总是过于宠爱与放任,凡事都依他,于是谭聪一直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氛围中。对他的教育,家长并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教育之中夹杂着溺爱。随着时间推移和年龄的增长,孩子在校的表现越来越令老师和家长失望,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很重视他的学习情况和行为规范上存在的问题。但对他的问题,母亲有时会耐心教育,而父亲看不惯,有时就会一顿拳打脚踢、痛骂一顿,但母亲比较护短,为其找各种理由开脱。尤其对其学习散漫,好享受生活,爱打扮等问题,母亲认为小时侯欠孩子太多,现在应该补偿补偿。其母亲只重视他的学习成绩,成绩哪怕有一点点进步,都会得到金钱重奖,就在母亲这种包庇、纵容下,他更加好享受生活,爱打扮,成绩不断掉队了,但他善于编出一套套美丽谎言,掩盖自己,骗取父母信任。

三、成因分析

根据谭聪同学在学校和家庭方面的表现,我做了以下分析:

1、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父母对子女从小引导太少,沟通不够,教育方式不当。这些对孩子良好行为的形成具有负面作用,由于家庭教育方式不适合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没有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采取及时、正确的教育行为。

2、本身自制力差,老师关爱和教育不够

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导致他处理事情的原则以自我为中心,周围的人都要围绕他转,这就自然导致他的自制力不断下降,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也就可想而知。加上我们部分老师对这些学生的关爱和教育不够,往往只要他们不影响其他同学就行,这就使其形成了恶性循环。

四、干预策略

1、多方协调,系统推进 讲究系统性,是信任与赏识教育问题学生的重要策略。根据他的问题成因分析,实现其转化“欲速则不达”,要认清转化过程中的反复,正确对待、耐心等待,不断地调整方法进行教育,与家长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地对他进行思想教育;追踪考查,反复抓,抓反复;加强日常生活、学习的监督,促使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2、教师教育方式的转变

对这样的学生,在教育时,我尽可能地避免负面教育,更多地信任、鼓励,积极地评价,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培养其自信心,给他更多的关注和期望,树立他在学生中的威信。比如积极捐款,为班级主动换水等等都及时给予表扬,甚至放大他的闪光点。

3、转化问题学生要因人而异

学生的年龄、性别、个性、喜好不同,他们的品德过错行为的性质和程度也不一样。没有一种固定的教育模式对所有的问题学生都管用。因此,我在与他的交往教育中就根据其过错的程度和个性特点采取灵活而独特的方式、方法进行教育,不一概而论。在取得他的信任的基础上,先从审美角度帮他克服了好吃,爱花钱,爱打扮的不良习惯;然后是遵守纪律,尊敬师长;最后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对于以上目标的实施,实行“小步走,不停步”的战略,对于他的每一个进步,给予适时鼓励。对于其不足、尚未达到要求的部分,多给予正向强化,同时给予足够的耐心。引导他多看到自己的一个个进步,让他的自尊心、自信心一步步树立起来。

五、教育效果与反思

通过近一年的具体工作,该生逐渐端正了学习和做人的态度,各方面都有比较明显的转变。日常行为表现好转,学习目的明确,认真努力,学习和生活的心理状态良好,信心增强。与老师、家长、同学能够和睦相处;考试成绩进步明显。评析: 通过对这一个案的教育分析,我深刻认识到转化问题学生的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转化问题学生不仅需要过程,更要教育者奉献爱心,因材施教,进行反复、耐心地教育;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将教育优势有机整合,充分发挥。对问题学生,要了解其个性品质和能力的潜在性,尊重其自身的差异性,激发其进步的主动性。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给这些学生更多的关怀,“消防队员式”的教育工作只能治标不治本。信任和鼓励远远胜于高高在上的说教,我们要有谅解宽容的大度,以爱心去影响学生,关怀学生。引导他们走出“自我围墙”,只要唤起了他们的自信心,他们学习和做人的进步速度就会大大加快,我们的教育就会收到预期成效。

班主任个案

题目: 问题学生教育个案分析

-------引导学生走出“围墙”学校:安师大附属外国语学校 姓名:

------引导学生走出“围墙”

5.小学生心理个案分析 篇五

王武,四年级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思想不集中,总是做小动作,作业经常不按时完成,只有老师或家长盯着才勉强动笔。对于老师和家长的告诫,他也不怎么理会。

针对小王同学的这种情况看来,是产生了明显的厌学情绪。我主要采取以下的措施进行帮助他:

一、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但是很多学生把学习当做老师和家长的事,为了完成任务而应负了事,因此,有很多抵触行为,讨厌学习。因此,我引导他明白:“为什么学习”,“学习是为了什么”,利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为什么学习,然后讨论哪些同学回答得更有意义,哪些意义不大,让大家辩一辩,选一选。明确学习目的,使得该生玩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1、挖掘特长。王同学美术功底不错,美术老师积极推荐他参加相关的兴趣活动,在不断“刺激”中改变他讨厌学习的心理。

2、耐心辅导。很多厌学的学生往往是由于学习跟不上,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怪以及同学的轻视,而自认为没什么希望了,便丧失了学习兴趣。因此,我和其他班科任老师互相配合,耐心地帮助他辅导功课,使他在感受温暖的同时,端正学习态度,从而逐步提高学习成绩。学习成绩提高了,学生才会自信起来,学习兴趣才会慢慢浓起来。

3、树立榜样。我经常给学生讲述伟人学习的故事,让他们借阅书籍,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是重要的,学习能使人变得更聪明,催人奋进。班级中也树立起学生榜样,用榜样的力量去感染他。

三、呼唤家庭的力量

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学习成绩不好,父母往往难逃其咎,有些父母孩子作业一有问题,只知道打骂,如果考试考不好,极个别家长甚至会对孩子进行拳打脚踢。殊不知长期缺乏关爱的家庭生活,只会使孩子的厌学情绪越来越强烈。我在家访中与学生的父母进行沟通,建议家长多注意孩子的感受,不能只一味打骂,要善于交流,听听孩子内心的想法。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多给孩子精神上的支持,使之懂得“爱拼才会赢”的道理。

6.小学生绘画心理个案分析 篇六

【关键词】 绘画心理;原理;意义;问题;个案;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2―0088―01

一、绘画心理分析的原理及意义

绘画心理分析是让绘画者通过绘画的创作过程,利用非言语工具,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呈现出来,并且在绘画的过程中获得缓解与满足,从而达到诊断与治疗的良好效果。学生在绘画时,会很自然地浮现出一些联想、记忆或某些片断,并把这些情绪、感受用线条和色彩表现在图画中,这时图画就具有某种象征意义。

作为一种“玄妙”的语言,分析师可以通过儿童画解读其心灵密码,透析深度困扰其的“症结”,从而找出矫治的方法对症下药,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二、从学生的绘画中反应出的心理问题

从本学期开始,我尝试根据绘画心理分析的理论和世界卫生组织推出的“房、数、人”绘画测验的提示,对我校四年级学生做了一次绘画测验及调查。通过测验,反映出大部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很少。但学生绘画作品中反应出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小觑。

如,有些学生画的树冠呈椭圆形或颤抖形,表明学生内心压力巨大,有严重的不安全感;有些学生画的人没有耳朵、鼻子或者没有五官,表明学生人际关系适应不良、不善于倾听、且缺乏主见,等等。

三、个案分析

下面我以一名学生的“房、树、人”绘画测试为例,做简单的点评和分析。

1.学生自述:

(1)作画次序:先画树,接着画城堡、人、亭子、太阳、小鸟、飞机、云;

(2)故事情节:周末,妈妈带孩子到城堡一样的公园去玩,城堡有很多门,里面可以坐飞机游览,玩累了可以在大树下的亭子里休息。

2.绘画心理分析:

(1)在学生画的“房、树、人”的图中,他先画大树,而且树干粗壮高大,树冠硕大,呈圆弧形,线条直线曲线分明,连贯性强,说明他感觉自我的能量很足,水平很高,而且是向上的方向,说明他智力发育良好,愿意为别人分忧。树上没有果实,说明他做事目标性较模糊,有待培养。

(2)城堡是整个画面最显眼的部分,占据了一半空间,而且特别高。城门虽然多却矮小,而且都是关闭着的,体现出他的安全感不足,不愿主动和别人交流自己的想法。但每扇门上都有把手,又说明他更希望别人能主动理解接受他。城头凸凹不平的垛口则体现出他的攻击和防卫意识。他介绍说城头飘扬的旗帜是国旗,可能与他看的战争片场景有关,这与游乐场所氛围不相称,从中也能看出他的攻击意识。

(3)人物的形象很活泼。年轻的妈妈穿着裙子,梳着羊角辫,很开心地走在前面,小朋友高高兴兴跟在后边。人物的结构比较完整,头发、手脚、眉毛都画了出来,体现出他良好的智力发育,健康的心态,良好的性别意识。没有画出耳朵,说明他平时不太听取别人的建议和要求,手指没画可能与他做事的行动力不足有关。衣服上纽扣很整齐,而且笔力很重,体现出他强烈的依赖感。人物头部都倾向右边,左臂短而粗,右臂细而长,说明他比较感性,个性发展中有不平衡的情况。

(4)从妈妈和孩子的位置和距离看,一方面说明他有依赖性,另一方面也说明妈妈对孩子关注不够,一般妈妈应该在孩子后边。

(5)亭子似乎是画中多余的部分,他把它画出来除了考虑作休息用外应该还有依赖的心理因素。因为大树虽然健壮,却向右倾斜,他意识到这一点,画个亭子企图来支撑大树,其实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说明他的自信心不足,亭子尖尖的顶角和树干顶部的尖角也体现了他的攻击性,不过顶上采用淡淡的横线作为装饰能体现出他对自己的攻击行为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

(6)从图画的附着物看,太阳出现在大树头顶左侧,光线充足,体现出他健康阳光的心态和对温暖的喜爱。天空的白云线条比较柔和,说明他有些心事,但这些事还不是让他很难过。小鸟和飞机相伴而飞,体现出他对自由的向往,也反映出他对自己过强的依赖性其实并不满意。

(7)这幅图画的提示是:请你画一幅图画,要有房、树和人。但这个学生不像大多数学生一样在画房子时会画出自己的家,这可能和他对家没有明确的意识、缺少感觉,也可能和他总希望走出家门到外面玩有关,准确原因很难说,需要进一步具体了解。

7.小学问题学生个案分析 篇七

学生身心发展在一定年龄阶段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普遍性,但由于每个人的生理素质、生活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影响以及个人的努力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表现出其特殊性和差异性。从而产生一些问题学生,学习上,这类学生学习基础差,在学习上困难重重,觉得自己无望学好,在他们身上往往表现出非常严重的厌学行为,不喜欢写作业,不改错题,书写潦草,学习态度不端正。品德上这类学生思想品德差,爱说脏话,爱拿别人的东西,喜欢恶作剧,甚至是欺负同学。心理上,这类学生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有的属于心理烦恼、有的属于心理障碍。我们摒弃对问题学生的偏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极大的爱心,去消除问题学生的进步障碍。对问题学生更多地给他们一份真诚和关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要多关怀,并不断给予鼓励和帮助,与每一个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交流沟通,使他们构建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健康人格,使他们逐渐转变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合格学生,使他们长大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关注城市问题学生是班级和学校建设的需要

“水桶效应”的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指出:一只水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也就是说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一个水桶无论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决于其中最低的那块木板。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班级和学校是一个集体,我们有责任把每一个学生都教好,而不是把问题学生不负责任地推向社会,假如把这些学生过早地推向社会,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还低,家里人也顾不上管理他们,会使他们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给社会造成危害,只有把班上的问题学生教育好,才能使整个班级和学校优秀,也才能使社会安定团结。

三、关注城市问题学生是为了每一个家庭的幸福

“教好一个孩子,可以振奋一个家庭,幸福一个家庭!”现在的家庭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爸爸妈妈眼巴巴地守着一个孩子,孩子就是家庭的希望,人家把全家的希望交给了我们,托付给我们,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想方设法地把人家的孩子教好?现在求职找工作,有两大关键,一是内在修养———真才实学;二是外在修养———言谈举止和礼节。有真才实学就不怕笔试,要是言谈有理、举止大方、形态得体、礼节文明,就容易得高分,得到认可,通过面试。在工作和生活中,良好的修养,良好的心态,才会得到人们的重视和尊重,也可以为自己和他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工作的环境。具备良好的修养和心态,就可以调节好人际关系,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能使之大显身手,减少阻力,事业顺达。

四、关注城市问题学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和谐社会要求人们做到:人与自我和谐、人与他人和谐、人与家庭和谐、人与集体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由此可以看出,人是决定因素,如果每个人能不断强化个人修养,都能从自我做起,处处讲和谐,以实际行动体现自我修养、体现友爱谦让,那么,必将大大促进社会和谐。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快,竞争加剧,人的精神压力也随之加大,这既激发人们奋发进取、顽强拼搏,也容易产生急功近利,心烦气躁的心态。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把问题学生转化好,使他们健康成长,有真才实学,有文明礼貌,言谈大方,形态得体,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人就与自我和谐,与他人和谐,与集体和谐,与社会和谐。生活中就没有纷争,也没用怨恨,自然也就没有违法犯罪。

五、关注城市问题学生是共筑中国梦的需要

8.小学问题学生个案分析 篇八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腾飞和发展,人们的婚姻观也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追求幸福的婚姻生活。因此,不幸的婚姻家庭解体率居高不下,同时,离异再婚的家庭也越来越多。“据民证部统计,1979年我国的离婚率为4%,1999年就上升到了13.7%,2003年更是达到15%以上。随之而来的是再婚率的迅速上涨;我国1995年再婚人数为离婚人数的37.69%,2004年就达到45.65%。”这是十年前的统计数字,而近十年来,离婚率和再婚率有增无减。但是,人们对再婚家庭子女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却少之又少,尤其是再婚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

笔者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班里有一部分学生是离异家庭的孩子,其中个别学生是离异再婚家庭孩子,笔者对他们给予了特别关注,同时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了跟踪分析及心理教育辅导。下文选取其中一个离异再婚家庭的学生为例,探讨中职离异再婚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一、个案学生基本情况

(一)自然情况

东东,男,17岁,中职一年级。

(二)家庭背景

东东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母在其七岁时离异,他跟随父亲一起生活,姐姐跟随母亲生活。不久后,父母分别重组家庭,他的继母带来两个女孩跟随他们一起生活。父亲现在A城市做家居装饰工作,继母随其父一起工作。平时,其父母为生计奔波,无暇照顾东东。由于从小继母对其各方面要求比较严格,他与继母之间经常发生争吵,双方矛盾较深。在东东初一时全家搬到A城市,恰逢此时,东东的生母也来到A城市打工,于是,东东私自跑去跟其生母一起生活,这导致其与生父和继母之间的矛盾恶化。初三时,其生母离开A城市回老家,东东拒绝跟生父及继母一起生活,于是离家出走,一个人在外面租住出租屋。

二、个案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作为该生的班主任,笔者特别留意东东的日常表现,同时,笔者跟其父亲谈过几次,跟该生也有过多次交谈。通过这些素材的积累,基本了解了该生的基本问题以及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一)缺乏安全感

东东对学习和生活失去信心,看待事物的观点和态度比较消极,很难信任他人,总是怀疑一切;一旦相信他人,就会十分依赖,如重视友情,依赖、信任他认为可以信赖的朋友。

对于再婚家庭的子女来说,原有家庭一旦破裂,就会失去原来的温暖和关爱。所以,在孩子年龄小的时候父母一旦离婚,他们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从而容易产生焦虑和恐惧,害怕失去。而当其进入父母新组建的家庭后,他们往往很难接受继父或继母,极易产生抵触情绪,认为是继父或继母抢走了他们的亲生父亲或母亲的爱。同时,对他人产生怀疑,不易相信他人,在他们的世界观里,连自己最亲的父亲或母亲都抛弃了自己,还有谁可以相信呢?所以,这样的孩子在家庭中感受不到温暖,于是开始向周围的亲朋好友寻求温暖和依靠,所以,他们更重视友情或师生情等家庭以外的情感。

(二)情绪不稳定

东东在家表现与在学校表现完全不同。据他父亲讲:“东东在家时沉默寡言,不说话,有事总是闷在心里,从来不跟父母谈心,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玩手机;而且十分冲动、倔强、叛逆,每逢家长与其谈话就吵架,跟家长对着干,尤其讨厌继母,相互之间经常吵,根本无法沟通;任何事都很倔强、偏执,完全不考虑家长的意见。”而据笔者观察和接触了解到,东东在学校的表现完全不同:他是个积极勇敢的学生,课上喜欢发表独特的见解以引起老师的关注和表扬,课下同学关系良好,幽默风趣受同学欢迎。

心理学调查研究表明:“离异再婚家庭的儿童,当其与亲生父母在一起时会感到快乐和自由,而在继父、继母面前,则表现出冷漠和拘谨。”由此,我们了解到:再婚家庭的孩子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得到父母双重的爱,而是要分场合地享受爱和被爱,因此,再婚家庭孩子学会了不同场合表现出不同的情绪,有的学会了察言观色、小心谨慎,有的是用暴力、愤怒的方式反抗不满;同时,他们对自己喜欢的人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友好,如同学、朋友等,而对自己不喜欢或讨厌的人表现出极端的愤怒或小心谨慎、沉默寡言,如继父、继母。总之,情绪时好时坏。

三、个案学生心理问题辅导策略

根据以上问题,笔者作为该生的班主任,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辅导帮助计划,努力为其创造和谐健康的心理环境。

(一)教师付出满满的爱,信任尊重学生

离异再婚家庭的孩子往往没有得到父母充足的爱,造成安全感缺失,患得患失,害怕失去,对他人不信任,自闭等。所以,既然再婚家庭的孩子在家庭里得不到爱和温暖,那么,教师就应该伸出慈爱之手给予学生充足的关爱,同时,信任并尊重学生,保护其人格,鼓励其参加学校和班级的活动,逐渐建立自信心,增强安全感。

本案例中的东东,笔者在担任其班主任期间一直关心其生活、学习,经常找其谈心,甚至在得知东东生活费不够用时,为了保护其自尊心,拿出钱借给该生使用;笔者在得知刘东东有意在周末做兼职挣生活费的情况下,十分支持其勇敢自立的行为,并为其提供兼职信息,鼓励其参加课外生活实践;同时,鼓励其参加班级和学校活动,他在班级的辩论赛和学校篮球赛、足球赛中都表现非常积极,并取得很好的成绩,只要看到他有一点点进步,笔者就及时进行表扬。帮助他树立学习目标和未来发展计划,鼓励其在学业上取得成就,在笔者写这篇文章时,他已经被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录取。

(二)家校合作,引导家长关爱孩子

再婚家庭中,当孩子进入父母一方新组建的家庭时,再婚的亲生父母往往沉浸在新婚的喜悦中而忽略对孩子的关爱,同时,有些继父母不能像亲生父母那样无私地关爱继子女。更甚之,有的父母甚至认为孩子是两人之间感情的障碍,因此,往往对孩子的管教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因此,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不足,对孩子的爱也有限。很多再婚家庭中的孩子由于缺乏关爱,导致人格发展不健全,情绪不稳定。因此,在离异再婚家庭中如果注重家校沟通合作,教师主动了解情况,家长经常跟教师沟通,那么,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家长更多地关爱子女。

笔者根据东东家庭的基本情况,先后取得了其本人及其父亲的信任。笔者在确定了帮助计划之后,一直坚持与其父亲定期沟通,了解双方关系的进展,及东东在家生活、学习等方面的情况,并针对问题提出教育建议,教会家长关爱子女,教会子女理解父母,使双方关系解冻,让东东重拾家庭温暖。

(三)激励学生努力自强

个别离异再婚家庭的中职学生会自卑,因此,对于自卑心较强的学生,我们可以用补偿心理来增强其成功的欲望,鼓励其努力学习、自强、自立并获得成功。

在本案例中,东东对任何事都不自信,有自卑情绪。于是,笔者积极鼓励东东参加学校和班级活动,如篮球赛、足球赛、辩论赛,在比赛的过程中他和同学们共同努力取得成功,因此,在这一系列竞赛类活动中,他屡屡体会到追求成功的喜悦,渐渐地对自己要求越来越高,无论在生活方面还是学习方面,表现得越来越努力、越来越优秀。

四、个案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成效

经过近一年的关爱辅导,东东变化很大。这些关爱使其渐渐对周围人产生信任,并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也对学习、课外活动等方面产生兴趣,并在很多方面取得成功。

(一)信任他人

一年以来的心理辅导使东东渐渐开始信任朋友、同学、老师及父母。他有了几个比较要好的朋友,且经常跟朋友一起出去玩;与同学友好相处,经常一起参加各类比赛;开始跟老师谈心;甚至在第二个学期末离开了独自租住的出租屋回到了父亲和继母身边生活……这些都是非常好的现象,说明他的安全感增强了,对他人有了信任感。

(二)活泼开朗

通过家校合作的心理疏通和辅导后,东东情绪相对稳定,回家后也有了笑容,能够主动做家务,帮助家长做事,并主动跟家长聊学校生活等;同时,在学校的表现更加积极主动,对同学热情友好,对老师有礼貌,学习成绩显著提高,业余爱好更加广泛。

五、启示

通过系统辅导离异再婚家庭学生,笔者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并得到一些启示。

(一)关爱学生,满足基本需要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自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其中前四种需要属于低级需要,也称缺失性需要;后三种为高级需要,也称成长性需要。每一个需要都是在前一个需要得到满足后发生的需要,因此,必须把低级需要满足了才能满足高级需要。在辅导离异再婚家庭学生过程中,始终坚持爱的教育,关爱学生的一切,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活动、社团活动、班级活动等集体活动,即,首先满足其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基本需要。

(二)因材施教,激发成功动力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其个性,正所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学生也如此,其生活在不同类型的家庭中,自然带有不同的“烙印”。因此,需要对每个离异再婚家庭的学生进行个别研究,了解其特殊情况,因材施教,探索其内在需要,激发其成功动力,促使其积极向上、自强不息。

(三)家校合作,辅助家长教育孩子

马忠虎教授认为家校合作是指:“在教育活动中,家庭和学校相互支持,共同努力,使学校能在教育学生方面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使家长能在教育子女方面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的指导。”自古以来,家庭和学校就是教育的两大阵地,甚而家庭教育更早于学校教育,因此,早期的家庭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的质量。家校合作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健康成长,让学生充分享受来自家长和教师的关爱,使其快乐健康地成长。由于离异再婚家庭个体不同,其差异也不同,因此,需要教师和家长经常沟通合作,了解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的表现,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基金项目:本文系深圳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2013—2015年度重点研究课题《中职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RZX201302,主持人:宋伟。]

上一篇:暑期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有感建党9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