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前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精选12篇)
1.浅析当前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 篇一
当前农村环境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摘要:一、农村环境问题的.现状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凸现出来,而且已经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当前,农村环境污染现状是: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我国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有五大污染源:一是农民自己的生活垃圾.环保部的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农村的污染十分严重,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垃圾约2.8亿t,生活污水约90多亿t,人粪尿年产生量为2.6亿t,绝大多数没有处理.作 者:刘军鸽 作者单位:中共新密市委党校期 刊:河南农业 Journal:HENAN NONGYE年,卷(期):,“”(13)分类号:X3
2.浅析当前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 篇二
1对成本会计的认知
1.1成本会计与其他学科内容交叉
成本会计作为会计中的一种与其他的会计之间存在很大的交叉,在进行成本核算的过程当中往往涉及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同时也离不开财务会计的支持,因此成本会计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
1.2混淆成本会计与成本管理
成本会计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成本核算工作来开展的,通过成本核算能够对相关的情况进行详细的掌握,对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从而使企业能够提高经济效益。但是当前很多成本会计只是单纯地进行成本核算工作,而在成本管理方面的力度还远远不够。
1.3生产成本比重下降
随着相关技术不断走向成熟,当前在生产领域的成本在不断降低,而相应的营销以及仓储等环节的成本却不断提升。当前成本会计将核算的重点放在生产成本的控制之上,而对于营销以及其他环节的一些成本却缺乏足够的重视,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会计信息质量下降,甚至出现失真的情况。
2新经济环境和管理方式对成本会计的冲击和影响
2.1知识经济带来的冲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在生产过程当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竞争的成败。而传统的成本会计在成本核算的过程当中往往只能够看到有形的资产消耗,而对于知识的消耗却常常视而不见。这给成本会计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挑战。
2.2新制造环境对成本会计的冲击
在现代化的制造环境当中,各种先进的机械设备的采用,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模式,使生产效率得到极大的飞跃,也使生产过程当中的成本不断降低,生产效率不断提高,造成成本下降。在现代化的制造环境之下,制造费用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而直接的人工成本则在不断缩水,只有制造成本的1 /3。如果成本会计在进行成本核算的过程当中不去进行改革,而是将制造费用由人工工时去进行分配,势必会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
2.3竞争加剧使管理者更希望得到准确成本信息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外大量公司涌入国内市场,在很大程度上激化了市场上的竞争。当前我国市场上的企业面临着激励的竞争环境,为了能够在激烈的竞争当中不断地发展壮大,各个企业都十分重视对自身成本的控制,从而使自己的产品更具有优势。
2.4企业生产组织特点将发生变化
知识经济社会中,人们的需求丰富多样,企业在生产组织与安排上必须体现出适应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技术的进步,使产品生产周期大大缩短,生产周期与成本计算期可能始终一致,分步法和品种法的核算显得必要性不大。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更需要成本精确计算,公司没有时间做出成本计算调整,迫切需要企业成本计算的正确性。
3解决对策及建议
面对现代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及存在的挑战,我国的成本会计工作如何结合国情,引进、吸收、消化各种新的管理理论与方法,顺应国际国内市场环境以及企业生产环境的变化,值得我们深思。
3.1完善我国成本会计的理论体系
完善成本会计理论时,随着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不断成熟,注册会计师的队伍将逐渐壮大。这批高素质人才在经过实践的历练后,他们不会选择在日常的会计核算中墨守套路,做一个核算机器。而更倾向于积极运用会计准则的灵活性特征,依照企业的特点结合自己的决策来选择适合的会计政策去处理会计实务问题,从而进一步达到并实现理论创新的目标。
3.2会计行为客体的要求
企业进行会计行为,主要是为内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服务。日前,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发展逐渐促使这些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特别是对于那些具有可比性的信息的相关需求大幅度增加。在这一情况下,会计准则也就应运而生并充当规范体系内的合理补充。特别是对于那些多个利益主体并存的大型的会计主体而言,由于各个利益主体对信息的需求各异,有些甚至是相悖的,为满足各自的信息要求,企业会更加倾向于作为公认会计规范的会计准则去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3.3会计环境的要求
随着经济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和改革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也逐渐被提上议程。而这一日益完善的系统机制会使得制定出来的会计准则更加的规范合理。因此,在多部门同一协作下制定出来的会计准则将会更好地为服务并规范会计核算工作,而逐步完善的准则体系也使其有朝一日取代会计制度成为必然趋势。
完善成本会计组织,提高全员素质,需要建立和健全成本会计规章制度,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管理成本,使决策层和所有部门都重视成本,人人关心成本,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对于成本会计人员来说,除了应具备会计职业道德以外,不仅要懂会计还有财务管理,还要懂经营管理,特别是要熟悉生产技术,学会运用价值工程、成本最优化理论和方法; 随着战略管理、限制理论、行为科学和系统工程等各种科学技术在成本会计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形成了新型的着重管理的经营型成本会计,如适合多数企业需要的标准成本会计、责任成本会计、目标成本计算、质量成本会计、成本决策、成本预测和作业成本法与作业管理以及战略成本管理等。
对此,我们应视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同时还要熟悉并掌握现代成本会计理论与方法,学会预测,决策和控制,准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和核算,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全面地考核,分析成本,以利于成本会计做到技术与经济相结合,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的作用。
全球化已经成为当前的一个大趋势,在全球范围内如果能够有一个通用的会计准则来打破各个国家之间的会计制度,将会十分有利于各个国家之间进一步的经济交流。 我国应该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把握这个机会,对我国的会计制度进行创新,不断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另外, 会计作为一种通用的商业语言,只有各行业各部门尽可能地采用相趋同的会计准则,才可以更科学合理的为相关信息使用者服务,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企业在世界经济中的健康长远发展。
3.浅析当前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 篇三
关键词:古筝教学 突出问题 对策
古筝是我国所独有的一种古老的民族乐器,流传历史已长达2500多年,其动人的音色和典雅的外形深受大众喜爱。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上涨,开始越来越注重精神层面的需求,古筝作为一种经典的艺术载体,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学习的热潮。因此,高校古筝教学工作也面临着更大的要求,从目前高校古筝教学的现状来看,存在的问题较多,对教学工作的进展形成了极大的影响。
一、当前高校古筝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高校古筝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既利于学生发展,又可以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项教学活动。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
(一)尚未形成集体意识
目前我国高校古筝教学仍然沿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即一对一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教师将精力集中于一个学生身上,保证学生能充分学习到古筝技巧和相关乐理知识。但是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普遍缺乏集体意识,相互之间缺少沟通交流,无法实现相互学习,并且师生之间的沟通也不尽合理,导致最终的教学效果不显著,同时也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一旦参与集体性表演活动,则往往会显得无所适从。
(二)学生心态不端正
古筝的学习是一个长时间慢慢积累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但是在学习古筝的过程中,许多学生及其家长往往抱有速成的想法,希望通过短时间的学习就获得一定的成功,或者盲目跟风,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心态不端正,反而导致学习没有效果。面对这种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和调整,最终将会导致古筝学习长期停滞不前,浪费精力也浪费金钱。
(三)学生缺乏发挥空间
由于高校古筝教学沿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以教师是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的,学生通常只能跟随教师的教学思想,而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学生的想象思维受到限制,则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将会大大降低,水平无法发挥出来,则无法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
(四)重技术而轻艺术
受传统的教学方法影响,高校在古筝教学的过程中往往过分强调演奏技巧的教学,而忽略了引导学生感受古筝这一古老乐器所独有的艺术魅力,学生将大部分时间花在技巧的学习上,但是对古筝的艺术内涵和历史文化底蕴却知之甚少,长此以往,学生最终只能成为一个技术者,而不成称为艺术者。这种重标不重本的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五)缺乏实践
大多数高校在进行古筝教学的过程中注重传授演奏技巧,但是却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舞台实践经验,导致其严重缺乏实践能力。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在古筝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足够的认识,仅仅将教学重点放在教学内容上,而学生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主体感受,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下降。同时高校没有为学生创造足够的实践机会,没有提供实践的平台,导致学生的能力无法得到验证,也无法明确未来的学习方向,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二、针对高校古筝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任何乐器的教学都具有一定规律性,且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针对高校古筝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应对是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
(一)培养学生古筝学习的积极性
所谓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古筝的学习也是如此,只有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初学阶段通常对古筝充满热情与好奇,但是缺乏基础,所以容易失去耐心,这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短小且经典的小乐曲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兴趣,使学生从好奇逐渐过渡到产生兴趣,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古筝的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因材施教,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重视技巧与内涵的双重教学,使古筝的学习充满趣味性和知识性。当然,实践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性的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感受学习成果,教师也可以在此过程中掌握学生学习的特点和不足,然后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
(二)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是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明显的重要因素,因此创新教学方法是满足现代化古筝教学需求的关键。示范型和启发型教学方法是两种较好的选择。示范型教学即教师利用语言、动作等向学生亲身传授技巧及知识,直观性强,富有感染力,学生通过视觉感受,更容易吸收。启发型教学即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难点,通过描述、讲解等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通过演奏来表达自己对古筝作品的理解。这种方式更容易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形成自己对音乐独到的见解。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古筝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学生要想真正体会作品的美,就必须首先了解其中的文化背景,通过文化知识来感受其中的艺术韵味,否则学生演绎出来的作品就是空洞乏味的。所以高校在古筝教学的过程中需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既可以让学生在深厚的文化知识的熏陶下,对作品的掌控能力和艺术表现力将大幅度提升,又可以提高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进一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三、结语
古筝是一门感知、审美、传情的艺术,高校古筝教学需重视其中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革新教学方法,才能充分地传承和发扬这一优秀的民族艺术。
参考文献:
[1]赵鲁琴.高校古筝教学的创新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5).
[2]李敬.浅谈现阶段我国高校古筝教学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青年文学家,2013,(17).
4.我们面临的生态环境形势 说课稿 篇四
(说课稿)
一、课标要求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知道我国的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项目“我们面临的生态环境形势”,是鲁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上册第三单元《关爱自然 善待自然》第七课《依法保护环境》第一框的内容,通过教育教学让学生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与大自然建立起新型的伙伴关系,并且知道如何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因此本节课在全书中占有重要位置。
三、教学理念
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及认知发展规律;联系生活实际,引用生活中的典型案例、背景材料、社会话题以及反映生活的漫画等创设情境,进行多元、多层次的活动设计,引领学生经历合作探究学习和实践的过程,经过自主分析、思考、感悟、体验,把课堂与社会、教材与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习的实践性、开放性。采取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组织教学。
四、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落实环保行动。
2、能力目标:从我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提高关爱环境、保护环境的能力。
3、知识目标:了解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表现和危害。
五、学情分析
本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学习具有主动性。大部分同学能积极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个性、有思想,在老师的诱导下,能调动起探究问题的兴趣;另外学生对环境问题的严峻性有一定的认识,但并不十分深刻。学生来源农村,对教学内容有一定的感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由此为基础进行情感的升华,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进行国情教育,保护环境的教育。
六、教学重、难点
难点: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危害
重点: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七、教学程序设计
(一)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学习小组课前对当地环境状况进行了解,搜集好调查的文字、图片等资料,预先感知。
2、教师准备:符合教材的案例资料和图片、视频。
(二)教学环节
环节
一、情景导入
环节
二、自主探究
环节
三、归纳练习
(三)实施步骤
环节一:情景导入
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我们的地球”让学生思考问题,从而导入新课。
问题设置:看了上面的视频自己有什么感想? 对目前面临的生态环境形式自己知道多少?
环节二:自主探究
1、空气质量持续下降
多媒体展示文字及图片材料,让学生阅读后交流对所提问题的看法。
问题设置:
看完上述材料,谈谈自己的感受。
空气污染的原因、表现、危害是什么? 思考:对你有何启示?
2、水污染日益严重
多媒体展示文字及图片、视频资料,学生观看阅读后组织讨论。
问题设置:
水污染的原因、表现、危害是什么?
思考:对你有何启示?
3、土地荒漠化和土壤污染加剧
多媒体展示土地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的文字及图视频资料,结合资料及课本有关材料想一想下列问题:
问题设置:
土地荒漠化和土壤污染加剧的表现、危害是什么? 思考:对你有何启示?
环节
三、归纳练习
1、课堂小结
2、课堂练习
八、教学评价
5.当前农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篇五
(一)众多乡村人口与农产品供求
中国农产品价格自以来出现连年下降,从而导致农民从农业中获得的收入也出现连续4年的持续下降。19全国农产品收购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4.5%,下降8%,根据当年农村住户调查的资料反映,19农民出售的15种主要农产品中有12个品种的价格下降,而肉类价格跌幅最大,达12.7%。情况更加严峻,全国农产品收购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2.2%,创改革以来最大跌幅。统计的11种主要农产品价格,除木材上升1.4%外,其余10类农产品价格均出现大幅度下降。从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所反映的情况更加严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和农产品价格虽然略有好转但尚没有从根本上扭转价格下降的颓势。
中国农业发展中出现了十分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是总体的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大宗农产品总体上缺乏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却是众多的.农产品过剩和农产品价格的持续
表1 1994~20主要农产品价格指数(%)(上年=10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4~年。
走低。中央政府自年以来连续几年提出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积极支持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农民种植适合市场需求的优质农产品,淘汰过剩的和低品质的、以满足温饱为主要生产目的的农产品生产。这些政策在一些地区和部分产品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针对9亿多农民为仅3亿多城镇人口生产农产品的基本局面,农产品的过剩将是难以扭转。这一轮农产品价格下跌,就是由于农产品产量的大幅度增加与城市人口农产品消费增长缓慢的矛盾加剧所造成的,是因为农产品收入弹性过低的缘故。据专家测算,2000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增加了1441.1元,但这4年中城镇居民人均用于食品的开支只增加了53.6元,食品的收入弹性系数不足0.04,意味着在此阶段,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元,用于食品的开支只增加不到4分钱,还包括在外用餐费用的增加(陈锡文,2002)。更值得关注的是,城镇居民19人均购买粮食比19下降近10公斤,鲜菜下降4公斤多,猪肉下降近2公斤(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1)。考虑到3亿多城镇人口中还有大约1亿多非农业人口是生活在县和县以下,他们的生活水平比大中城市更低,因此鼓励农民进行优质农产品生产的政策所起作用的程度和范围也会是非常有限的。由于农产品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都很低,当前农产品的过剩是商品农产品消费需求不足导致的过剩,是大量人口滞留于农村所致。 (二)众多乡村人口与农民收入
“九五”期间,我国农民的收入增长幅度逐年递减: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幅度为9.0%,年为4.6%,1998年为4.3%,年为3.8%,2000年仅为2.1%。在“九五”后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仅为3.4%,尚不及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速度7.2%的1/2。在目前的统计中,农民纯收入主要包括工资性报酬收入、家庭经营农业(农、林、牧、渔)收入、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转移和财产性收入四个部分。2000年全国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701元,比上年增加71元,增长11.2%,是纯收入增量的165%,如果加上农户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338元,则农民从事非农产业的收入达1039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6%。工资和非农经营收入的增量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量的208.3%。通过上述对农民收入特征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乡镇企业及农民外出打工等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主要支撑。尽管20农民收入增长有所回升,达到了4.2%的增长速度,但是收入的来源构成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同时与城市收入的增长速度相比仍然相差悬殊。
显然,众多的乡村人口是当前农民实现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障碍。从中长期看,继续依靠政府提高大宗农产品
6.1中国当前面临的最大社会问题 篇六
应该说,毒奶粉事件发生之后,在网络上形成了普遍的社会舆论,为政府根治这一问题,提供了很好的社会氛围和群众基础,而政府有关部门也确实做了不少工作。但是,为什么毒奶粉问题会久拖未决,而不法分子为何仍为非作歹,利令智昏,置人民生命于惘然而不顾,继续不法勾当,危害民众,尤其是无辜儿童的生命健康。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何在呢?我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政府软弱无能,社会管控能力下降所致。
不仅仅在毒奶粉问题上,而且在更多的社会问题上,都表现了政府的这一软肋。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近年来,涉及到社会的民生问题,如看病难,大学高学费问题,住房问题,有哪一个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的,几乎没有。尤其是房价问题,经过近两年的整治,反而比整治前更加混乱,一些房地产商更是有恃无恐,公开和政府叫板。在海南,甚至出现恶性炒房现象,有的楼盘房价竟然日涨几千甚至上万元㎡。试问,这是在政府管控机制健全之下,可能发生的情况么?只能说明,政府的管控可有可无,甚至失控,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由于政府软弱,更多的民生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最后的结果是让民众为政府的过错买单。作为历年来社会热点的官员贪腐问题,至今也没有一点好转,反而变本加厉,更加积重难返,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直到现在,政府对于官员的贪腐行为,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就连治标,也只能凭着一些偶发的事件发生,才可能发现官员的腐败问题。而在防范机制上的措施,几乎一无所为,基本上是听之任之。
在环保问题上,也是如此。不少地方政府环保执法相当软弱无力,以至于污染肆虐,百姓遭殃。根据法律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的环境质量负总质,实际上经常是不仅不负责,而且为了眼前利益,在使着法子糟蹋环境。所以,环保问题,涉及到政府领导的政绩观,也有群众的意识问题,以及企业谋利的良知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归根到底都是,因为政府的教育管控不到位所致。
政府管控的软弱无能,几乎表现在社会领域各个方面。谁都知道,中国的股市也是投机商兴风作浪的宝地,几乎是政府管控的真空;对教育的管理,也处在一种无作为,或少作为的状态;本来中国的体育事业的发展,举国体制创造出来的辉煌,是近年来中国政府和民众引以为傲的。但是,随着体育界不断爆出丑闻,先是游泳队出现奖金门事件,接着是足球界爆出愈演愈烈的赌球**,中国体育界的形象,已经被糟蹋的狼藉不堪,面目全非。
究其原因,无一不是因为政府管理不到位,管控措施不力造成的。还有人指出,在外交上,也显现了中国政府的软弱无能。无论在台湾问题上,还是中日领土争端,或者南海问题,藏-独、疆-独问题上,都无不打上政府处置软弱无能的烙印。从中国历史看,民族的沦亡,都是因为政府的软弱无能造成的,宋朝是这样,明朝是这样,而清朝也是这样。以我们现在的国力,不应该如此软弱,该出手时就出手,在维护民族尊严及国家安全上,不能有半点含糊。
关于造成中国政府软弱无能的原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但归根到底是主观的。虽然中国正处在历史发展的转型时期,政府的管控机能有先天不足之虞,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是,关键的原因,就在于现在的政府本身。具体的原因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只想指出一点,那就是腐败的政府,必定是无能的政府。腐败是根本,其他原因几乎都是由于腐败派生出来的。比如比比皆是的执法不严,有法不依,执法无果等等,其根子就在于官员腐败。
可怕的是,政府这种软弱无能不是局部的,而是整体的,而且还是机能性缺陷所致。记得西藏平暴之后,一位自治区高级官员说过,执行力就是政府的生命力。没有执行力、执行力差的政府就是软弱涣散、难有作为的政府。应该承认,这些话是说到点子上的。说明政府不是没有一点自知之明,只是无法改变现状而已。
7.浅析当前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 篇七
1 当前某市消防监督检查工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消防监督检查工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监督检查某些观念滞后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一些人的头脑里“重灭火、轻预防”的观念依然存在。长期以来, 由于消防工作历史上是以消防队即为救火队的态势发展而来的, 这直接导致人们对消防监督检查工作的忽视。尽管1984年国家明确提出了“预防为主, 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 但长期以来那种“重灭火、轻预防”的观念依然存在, 特别是一些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 对消防监督检查工作不仅不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反对消防监督检查工作百般抵触,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目前消防监督检查发展的滞后。也使得消防监督检查工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2) 消防监督法制建设滞后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消防监督本质上是一种执法工作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实施以后, 消防监督工作更是消防执法的一面旗帜。目前消防监督法制建设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一是一些消防监督人员的执法观念和水准与不断发展的消防执法建设的要求未能同步发展。例如随着消防工作的不断发展, 《消防法》在实际工作有许多条款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消防法》的修改便是这种发展的体现) , 这就要求消防执法人员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和行为灵活处理执法问题, 但目前有些消防执法人员依然存在着因循守旧的观念和执法行为, 客观上导致消防监督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二是在某些地方政府部门依然存在着权大于法的行政干预, 直接导致了消防监督力度的苍白;三是社会民众的消防法制意识普遍淡薄, 特别是很多单位的负责人对消防监督员的消防执法不予配合乃至抵触。这些直接导致了消防监督消防滞后于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
(3) 消防监督检查工作的方式方法与不断发展的消防工作不相适应。随着消防工作的不断发展, 消防工作社会化已经成为消防事业发展的一个根本方向, 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公安部还专门就消防监督检查社会化出台了《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即61号令) 等消防法规, 将消防监督检查工作由过去的“直管”变为“监管”, 这从客观上要求消防监督人员必须对社会各单位的监管上, 并且必须在工作方式方法上探索出一种新的消防监督管理模式, 但目前在一些消防监督机构中这种角色的转换尚未跟上形势的需要, 在工作方式方法上未能与消防工作自身的发展同步前进, 导致当前消防监督工作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形势需要。
2 当前情况下做好某市消防监督工作的几点措施
(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党的“十八大”为契机, 提高认识, 确立“立警为公, 执法为民”新的消防监督检查执法观。思想是行动的指南, 一种先进的思想会带来高效率的行为结果。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是当前一切工作的行动指南, 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将科学发展观提到了“立党为公, 执法为民”新的理论高度, 更直接的将其精髓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相结合, 具体到消防监督工作上就是必须要确立“立警为公, 执法为民”的新的消防监督执法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必须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
(2) 加强消防法制建设, 尤其是要加强消防监督执法体系的完善、修正消防监督干警执法水平的提高。相关部门应尽快对现行消防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修改, 地方政府应尽早介入对出台的新《消防法》的配套规章的制订, 使消防监督的各个方面都能够在尽可能快捷的前提下有法可依。消防干警应该在新形势下不断努力学习, 积累经验, 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法制意识和执法水平。
(3) 加大消防宣传力度, 提高全民消防安全意识。消防宣传一直是消防监督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加大消防宣传力度是进一步推进消防监督工作的重要之途。新形势下, 加大消防宣传力度应根据新形势的特点来有的放矢, 具体说来必须要以当前开展的“五进”消防宣传活动为重点, 以消防队站开放为纽带, 以宣传贯彻61号令为契机来开展消防宣传工作, 重点要抓好学校、企业、农村、社区的消防宣传教育, 同时要充分结合各个时期消防工作的中心工作, 充分利用社会媒体广泛持久地将消防宣传工作延伸到社会每个阶层, 用消防宣传构筑起全民防火的钢铁长城。
当前是消防监督检查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经过前面的各种如“清剿火患”和“十八大安保”等专项整治, 我们的监督执法水平和力度有了较大提高, 但是我们面临的各种出现的新问题依然不容小视, 能否在新的形势下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实用性的消防监督检查工作的发展战略, 关系到消防监督检查能否与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相适应。我们有理由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研究探索新形势下消防监督检查工作的发展之路, 不断健全和完善消防监督检查工作发展的战略体系和战略规划, 以保证某市消防监督检查工作稳步健康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白凤领.消防行政即时强制研究[J].武警学院学报, 2006 (2) .
[2]刘久文, 韩晓宁, 王敏.重庆市消防产品生产企业的现状调查及其监管对策[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2001 (10) .
8.浅析当前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 篇八
【关键词】秸秆焚烧;环境污染;对策
近年来,各地大面积露天直接焚烧秸秆的现象时有发生,并且日趋严重。根据全国秸秆焚烧遥感监测结果,初步统计2007年麦收期间(5~6月),我国主要农业大省河南、江苏、安徽、山东、河北等省焚烧秸秆火点数分别为1018、591、576、360、298;2010年分别为791、869、1673、680、184,情况十分棘手。秸秆焚烧不但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而且排放大量的污染物,至使局部大气环境质量恶化,造成环境污染。秸秆在焚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雾、烟尘等有害物质,大量秸秆焚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碳会加剧温室效应;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排放到空气中,极易导致形成酸雨、“黑雨”,对人、畜和植物生长不利;烟尘、炭黑等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达到一定量时,轻则诱发人和动物的呼吸道、眼疾病等,引起咳嗽、胸闷、流泪,严重时进入肺脏沉积,造成肺部疾病。同时,秸秆焚烧容易引发火灾,毁坏树木和耕地,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产生的烟尘能明显降低能见度,影响交通安全。可以说,焚烧秸秆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环境及社会问题,亟待解决。
1.秸秆焚烧环境污染治理面临的难题
我国秸秆资源十分丰富,全年各类农作物的秸秆产出量超过7亿吨。秸秆曾因其具有“燃料、饲科、肥料” 的三大功能而被农民当做宝贝加以全部利用。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农民收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秸秆逐步失去其传统功能,秸秆过剩问题日益突出,农民将之视为一大障碍,焚烧就成为了最简单的处理方法。为解决秸秆焚烧问题,国家治理的力度越来越大,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禁止焚烧秸秆的政策措施,各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秸秆禁烧工作,每年都专门作出部署,夏秋农忙季节更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推进秸秆禁烧工作。但是,秸秆禁烧问题一直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实际的成效不甚理想,秸秆焚烧现象屡禁不止,而且情况愈加严重。由于秸秆焚烧火点分布在各县、乡,不易查证,难以统计,因此对秸秆焚烧的治理通常无的放矢,难以奏效。往往是禁烧工作人员来了,农民就停烧;工作人员一走,秸秆又照样焚烧,使秸秆焚烧环境污染治理工作陷入困局,成为一道摆在政府部门和公众面前的难题。笔者以为,秸秆在短时间内产生数量过于庞大,而消化能力却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是秸秆焚烧的症结所在。
2.秸秆焚烧的原因分析
结合工作实践,笔者认为“秸秆焚烧,屡禁不止”这一难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2.1农村劳动力短缺,农民禁烧意识淡薄
当前我国农村年轻劳力普遍外出打工,留下来务农的主要是老年人及妇女。夏秋农忙时间紧、任务重,劳动力的短缺致使农民无暇清除机收后的秸秆,丢在地里又会影响下茬的播种,为了不影响播种只有一烧了之。相当一部分农民法制意识、环保意识淡薄,为图省事而焚烧秸秆,不知道焚烧秸秆是违法行为,也不知道焚烧秸秆带来的危害。还有部分农民缺乏足够的科学文化知识,对秸秆还田的耕作效果不了解,片面依赖化肥,排斥秸秆还田等。此外,政府部门对秸秆焚烧的危害性宣传不到位,治理手段单一,多是以罚代管,也是农民秸秆禁烧意识淡薄的一个重要原因。
2.2秸秆还田技术尚不成熟
秸秆还田技术可以有效解决秸秆过剩问题,因此在各地得到了大力推广使用,但目前仍存在着不少问题,生产实际中缺少一套成熟、高效、快速的秸秆还田技术。秸秆还田常因翻压量过大、质量不好,土壤水分不适,施氮肥不够等技术原因出现妨碍耕作,影响出苗,病虫害发生加重等现象。收割机械收割留茬过高,机械难以将秸秆全部深翻入土,给水稻插秧带来困难。同时,秸秆还田机具价格高,作业成本高,运行费用大,过高的费用和成本制约了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应用。
2.3秸稈利用率低,缺乏综合利用途径
以前秸秆的主要用途是作为饲料过腹还田、生活用燃料或者堆肥,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机械化程度提高以及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秸秆的用途大大减少。同时又缺乏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途径,秸秆综合利用科技含量较低。目前秸秆综合利用的途径仅局限于直接还田和机械加工饲草,而对秸秆用量大的诸如秸秆气化技术、秸秆发电技术、秸秆制板等一些新型、高端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还未在生产实际中得到有效的应用。大多数农民认为将秸秆收集起来费时、费力,用途不大,没有利用价值,于是将其付之一炬。
3.治理秸秆焚烧的对策建议
3.1加大对秸秆禁烧的宣传和教育力度
要加大对广大农民群众有关秸秆禁烧的《秸秆禁烧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焚烧秸秆的危害等方面的宣传力度,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环保意识。广泛宣传和示范应用秸秆还田技术、保护性耕作新技术,改变人们落后的观念意识,提高禁烧秸秆的自觉性。在秸秆焚烧的关键时期,充分发挥镇、村等基层组织的作用,深入田间地头,全方位地宣传秸秆禁烧的政策,在交通要道、农民积聚点等人流量较大的地段悬挂宣传横幅,张贴禁烧标语;对重点地段、敏感区域实行分片包干、专人负责,对一些好典型、好事例进行表扬,对造成严重后果者予以曝光,坚决制止焚烧秸秆的现象。通过宣传和教育,变政府被动禁烧秸秆为群众主动利用秸秆。
3.2开发秸秆综合利用途径
作物秸秆可用于生活燃料、造纸、发电、饲料、编织、食用菌基料、制板、沤制沼气等多方面。加快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步伐,是解决秸秆焚烧的有效途径。根据市场需要和自身的条件,有选择地引进推广已经成熟的秸秆利用技术,如秸秆饲料加工技术、秸秆气化技术、秸秆栽培食用菌技术、秸秆制草粉技术等,最大限度地利用秸秆,减少焚烧。适宜的地区还可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实行秸秆养畜过腹还田,从根本上解决秸秆焚烧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郑凤英,张英珊.我国秸秆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其综合利用前景[J].西部资源,2007(1):25-26.
[2]马骥.我国农户秸秆就地焚烧的原因:成本收益比较与约束条件分析— — 一以河南省开封县杜良乡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09(2):77-84.
[3]张雪松,朱建良.秸秆的利用与深加工[J].化工时刊,2004,5:1-5.
[4]杭维琦,陈建江.野外燃烧秸秆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与防治[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0,12(2):36-37.
[5]叶仁宏,易福华.焚烧秸秆的危害[J].农业装备技术,2006,32(5):55-56.
9.当前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 篇九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对于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权、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社会正义与公平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有:(一)社会保障的覆盖面问题
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直接影响到社会保障制度的适用范围,它关系到社会成员中有多少人能够直接享受到社会保障权利,关系到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目前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比较低。例如,在社会保险五险中,养老保险是参保人数最多的,但也只有16554万人,而我国城乡就业人员为73740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等于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之和。从上述参加社会保障的人数与从业人员的人数相比看,我国社会保障覆盖面仍然很低。目前,乡镇企业职工、进城农民工、城镇私营企业就业人员以及许多灵活就业人员大多没有参加社会保险,而这部分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逐年增大。因此,我国社会保障覆盖面还比较低,与国际相比,只相当于低收入国家的水平。
(二)个人账户与社会保障基金问题
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是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所采取的筹资和管理模式。但在这套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难以回避的矛盾和问题,最突出的是个人账户的空账问题。实现个人账户以后,不同年龄段的职工因缴费年限不同而出现个人账户资金的不同。针对这种情况,考虑历史遗留的问题,目前对不同年龄的职工采取了不同的办法来计发养老金,也即所谓“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中人中办法”。由于“老人”和“中人”在过去的传统制度下并没有养老金的缴费积累,所以他们也就无法凭借现在的个人账户领取养老金。实际上,对于这两部分人的养老金问题,不得不依靠当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的缴费积累来支付,甚至动用“新人”个人账户中的资金来填补“老人”的退休金,其结果是“老人”“中人”的账户是空的,“新人”的账户也是空的,再加上一些企业采取各种手段逃避或拖延缴费,这就使得个人账户变得有名无实。如果空账继续维持,将会在未来若干年后造成养老保险金的支付危机。个人账户的做实,取决于“老人”和 “中人”账户的资金来源。由于“老人”和“中人”在旧体制下没有实行缴费制,而是由国家包下来,在财务上有一部分工资不作为企业成本,而是作为企业的超额利润上缴给国家,当职工生老病死时再由国家补偿给劳动者。现在实行新的养老保险制度,国家对这部分劳动者予以补偿,在理论上是完全公平和合理的。
(三)就业与失业保险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关系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在今后的若干年内,就业将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发展最大的难点。目前我国就业主要面临着来自城乡的双重压力。据估计,现在我国每年最多能够创造的就业机会是900多万个,但竞岗的人数是2000多万。到2005年3月底,全国共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32万,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但如果加上未登记的实际失业人员,失业率可能超过10%[7]。今后10年,还将有1.5亿-2亿以上的农村劳动力需要向非农行业和城镇转移。此外,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问题已成为当前就业矛盾的焦点。
(四)城镇贫困人口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在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的同时,社会贫富差距也在扩大。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但收入差距不但没有缩小,而且还在快速扩大。衡量收入不平等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45左右,而且居高不下,城镇20%富裕家庭拥有全部金融资产的67%以上,城乡实际收入和福利差距接近6比1,城乡平均有20年的收入增长距离。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对解决城市贫困人口的生活起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资金来源不足,保障的标准较低。全国低保全年支出约150亿元,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人均水平从高的约300元到低的不到40元不等,全国人均为55元[8]。实施范围有限,仅限于城市的低收入人群,广大的农村贫困人口还未能包括其中。
(五)农村养老保障问题
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同样是目前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一个难点。农村养老问题如何解决,这是一个涉及面很大的问题。我国有8亿多农民,对农民的养老问题不解决,就难以实现建立社会保障的目的,也会对社会构成巨大的不安全隐患。上世纪80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前,农民养老主要由农村集体组织承担了大部分的责任,后随着土地和收入分配旧体制的瓦解,赡养老人的责任又转由家庭来承担,但由于制度的变迁,传统的家庭赡养老人的功能正逐步弱化,建立适合当前农村特点的养老保障制度势在必行。
(六)社会保障管理体制问题
10.浅析当前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 篇十
录
一、内涵:
1、定义
2、简介与背景
3、实质表现
二、我国面临人口问题:
1、人口成本
2、人口增长
3、出生与死亡
4、人口老龄化
5、性别比失调
6、人口素质
7、单身意识
三、对我国经济社会影响
1、环境问题
2、经济影响
3、不堪重负
四、解决对策
1、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
五、国际经验比较与借鉴
1、关注
2、欧盟
3、日本
4、美国
一、内涵:
1、定义:
(1)、人口问题,是由于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快速变化,造成人口与经济、社会以及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
(2)、人口数量问题,主要由非均衡生育(多子化和少子化)以及人口迁移造成,只有通过均衡生育(发达国家2.17胎,发展中国家2.3胎)和调控迁移来解决。
(3)、人口结构问题,主要包括年龄、性别、收入、人种、民族、宗教、教育程度、职业、家庭人数等人口结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年龄(多子化、少子高龄化)、性别(男女比例失调)和收入(基尼系数高、中产塌陷)结构问题。人口年龄结构问题,只有通过均衡生育(发达国家2.17胎,发展中国家2.3胎)来解决。人口性别结构问题,只有通过限制堕胎来解决。人口收入结构问题,原因较复杂,但最终都只有通过壮大中产阶层,使中产阶层成为社会主体才能真正解决。
(4)、人口分布问题,主要包括大城市病、高密度连绵城市群的环境污染问题、大片乡村缺少就近(200公里内)特大城市辐射带动的发展难题、生态气候等自然条件恶劣地区人口的生存困境、以及高密度大流量的人口迁移等问题。人口分布问题,主要是通过城镇化的合理布局,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来解决。
2、简介与背景:
(1)简介:
世界人口的迅猛增长引起了许多问题。特别是一些经济不发达国家的人口过度增长,影响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人类生活带来许多问题。为了解决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地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2)背景:
在20世纪70年代,有人认为,当时的人口要占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总人口的75%。这一被广泛引用的统计结果过于受20世纪人口爆炸的影响——比例实在是高得令人难以置信。要想得到一个比较精确的结果,我们必须确定现代人类是从何时开始的,出生率是多少,以及历史上到底生活过多少人。普遍认为,现代人是在5万年前出现的。我们可以设想,当时是不会限制人口出生的,且人的寿命都很短,这就导致一个年轻的人口结构和较高的生育率——每个母亲大约会生6到8个孩子。到了中世纪,出生率开始长时间地下降。18世纪以后的记录表明,当时的工业化国家,出生率在持续下降。
美国人口学者卡尔-郝伯(CarlHaub)认为,在农业出现以前,在以狩猎为生的方式下,全世界的人口大约只有500万到1000万。科技之光消息,到了公元1世纪,根据当时罗马、中国和地中海地区的断断续续的人口普查,世界人口已增长至3亿。对这个人口应用一个较高的出生率,就可以估算出,迄今为止地球上总共生活过大约1060亿人。我们现在有61亿人,占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总人口的5.7%。在1900年,全世界只有16亿人,但是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世界人口的激增,所以我们现有人口占地球曾有人口的比例在上升。
3、实质表现:
(1.)、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在各时代反映的内容各不相同,在当代,最突出的社会问题是:人口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劳动就业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和老龄问题。
人口问题是全球性最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是当代许多社会问题的核心。虽然它在不同国家的具体表现各异,但其实质主要表现为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失调,人口增长超过经济增长而出现人口过剩。以中国为例,当前社会生活和发展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无一不直接地或间接地与巨大的人口压力相联系。首先,人口压力使社会在提供现有人口生活条件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突出表现为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粮食、燃料等生活必需品短缺。其次,人口压力造成消费与积累比例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降低等。
(2)、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表现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它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重大障碍。预测未来社会问题的主要矛盾将集中到生态环境上。如不及早解决,它将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甚至是全球性的、毁灭性的破坏。
(3)、人口问题
劳动就业问题源于劳动力与生产资料比例关系失调。这种失调在不同社会、不同地区表现形式不同。但它作为社会问题主要指人口过剩及经济发展缓慢或停滞,造成劳动人口失业或待业现象。中国的劳动就业问题,首先表现为就业不充分;还存在现有从业人员冗员严重、劳动生产率低下、就业及待业人员素质低下等问题。就业问题的社会后果,一方面妨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诱发社会动荡及社会犯罪;另一方面,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而威胁整个社会结构的稳定性。
青少年犯罪指少年或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是世界各国面临的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近30年来,世界各国青少年犯罪急剧增加,突出特点是:犯罪次数增多、犯罪年龄提前、蔓延广泛、手段残忍、团伙作案突出、反复性增强、改造难度加大。
(4)、老龄问题
老龄问题又称人口老龄化问题,一般指人口中60岁及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从而影响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问题。人口老龄化是近年来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一项重大社会问题。目前在发达国家较为突出,不发达国家则被高出生率造成的人口年轻化掩盖了这一现象。从人口年龄构成上看,中国将在20世纪末、下世纪初进入老年型社会。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无论现在还是将来,中国老年人口总数都将居世界首位。人口老龄化给社会、政治、经济带来一系列影响和问题,它要求对社会生产、消费、分配、投资、社会保障及福利、城乡规划等都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二、我国面临人口问题:
1、人口成本:
所谓“人口的成本”包括上面关于养老、社会保障、环境污染等社会支出,实际上,它涵盖了绝大部分的社会支出,例如:交通、能源、水利等等、等等。这些社会支出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是围绕着人口而发生,并且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增加,也与生活水平有关。例如:社会保障支出就是人口与社会保障水平的共同结果;环境污染程度也与人口数密切相关,生活污染直接与人口数与生活水平相关,而工业污染不但与产业量-实际上也是人口量-相关,而且还和产业水平相关,许多低端产业-包括很多劳动力成本优势产业-污染更加严重;城市里似乎永不停止的交通建设投入毫无疑问是与巨大的人口数和经济水平相关的;能源支出不用说;水利支出事实上也是由于人口的需要而生产。
种种社会支出本来就是为了人的生活而发生的,所以它们与人口数正相关就毫不奇怪了,只是并没有很多人从这个角度看问题。这部分与人口正相关的社会支出我就称其为“人口社会成本”,把人口社会成本与人口政策联系起来,就会明白:解决一个社会的社会问题,不是看投入多少总资源,而是要把投入资源与人口数联系起来,看人均投入数,就是人均社会成本水平。
2、人口增长: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05年的56年间,中国人口从54167万人,增加到130756万人,净增加76589万人,增长1.41倍。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口增长出现三次高峰。第一次是1951年到1958年,七年共增加人口10798万人,平均每年净增长人口1500多万;第二次是1963年到1976年,十三年新增加人口21921万人,平均每年增加人口1702万人,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平均每年增加人口都在2000万左右;第三次是1985年到1991年,六年共新增加人口近1亿,平均每年净增加1600万。56年间,平均每年净增加人口约1367万人。中国人口增长过快
自从中国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经过30年的奋斗,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1970年,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为5.8。90年代以来,妇女总和生育率稳定在1.8左右,比30年前一对夫妇平均少生了4个孩子。30多年来,中国共少出生4亿多人,使世界人口达到60亿推迟了4年。现阶段,中国人口已成功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转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这不能不说中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做出了成绩。
2006年,国务院决定,在稳定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同时,由各省市自行规定生育政策,这是因为中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人口密度有很大差异。如: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四川实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海南、云南、青海、宁夏、新疆实行农村可以生育两个孩子,西藏等部分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地区,允许生育两个以上孩子;有19个省规定,在农村,如果第一胎是女孩,允许再生一个孩子。
3、出生与死亡:
自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中国人口出生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上世纪出现三次人口增长高峰,人口出生率都在20‟以上,进入90年代以后,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2005年下降为12.40‟,比1978年的23.33‟下降了10.93‟。人口出生率每下降1个千分点,意味着少出生100万人口,下降10个千分点就是少出生1000万人。
人口死亡率多年来保持在6.5‟左右。随着人口老龄化,现在已提高到近7‟。
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自然增长率。人口的自然增长率1978年为12.00‟,2005年下降为5.89‟。出生率与死亡率之比,1978年为34.2%,2005年为52.5%,也就说1978年出生三个人有一个人死亡,2005年出生二个人有一个人死亡,死亡人口占出生人口的50%。
4、人口老龄化:
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43亿,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7%。预计到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34亿,比重从2000年的9.9%上升到16.0%;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64亿,比重从2000年的6.7%上升到11.2%。
到本世纪40年代后期,中国将形成老年人口高峰,届时每3~4人中就有一名老年人。2020年、2050年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将分别达到2200万和5300万人。那时候,老年人口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的父母,生活无法自理的空巢老人将会成倍增加,他们在生活中的照料、精神慰藉等问题,将更加突出,社会总体负担加重,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确保老年人口安度晚年是一个大问题。
5、性别比失调: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国出生性别比为108.5,1987年百分之一抽样调查为110.9,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为111.3,1995年百分之一抽样调查为115.6,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为116.9,个别省份高达138。2005年,再次抽样调查,性别比高达118.58。男女性别比,城乡均出现异常,农村失调程度更为严重。正常情况下,男女性别比应该保持在103至107之间。
出生人口性别失调,给社会带来一些问题。如:跨境非法婚姻,跨境强行拐卖妇女儿童,强迫妇女卖淫等社会问题。导致性别比失调原因:一是重男轻女,二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三是B超的普及和滥用。说到底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文化问题,实际是一个养老问题。
2005年以后,新进入婚育年龄的人口,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经测算,到2020年,20~45岁的男性将比女性多3000万人左右,婚姻挤压情况凸现,低收入及农村低素质者结婚就很困难。这将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和谐的严重隐患。
6、人口素质 :
一个社会的发展,根本上有赖于人口素质提高。过去出国,看到国外车多人少,国内人多车少;现在出国,感到最深的是,国内城市硬件建设不比国外差,但人的素质、文明程度、法律观念、生存环境等软件差距很大。当前,中国多的是人口,少的是人才,如何把人口数量转化为人力资源,是国家发展一大战略问题。
2004年中国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共有5375万人,仅占13亿人口的4.1%,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差距太大。如美国硅谷地区,城市人口只有200万,高科技人员就有70万。当代是知识经济时代,具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的人口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美国和日本尽管劳动力资源数量不多,但由于整体劳动人口科学文化素质高,劳动生产率处于较高水平。培养高素质的人口需要对人口进行投资,更要通过教育培养来提高人力资本。国家投入教育经费占国民收入的3.95%,投入教育固定资产仅占全国比重的2.6%,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人的素质是决定国家发展强大,生活富裕的资本。大千世界无论什么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知识的竞争,任何事务发展,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是办不到的。
党中央非常重视发展教育事业。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8月31日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强调指出:“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我们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继续坚持好、落实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方针,大力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
7、单身意识:
当然主流社会对单身个体和群落的容忍除了上述原因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人类生存环境的窘迫造成现代人对人口爆炸的恐惧。2000年,世界人口已经超过60亿。197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世界环境规划议题,当年的环境规划主题是:只有一个地球。而1999年提出: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从“只有一个地球到拯救地球”,我们可以看出,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们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 一。
(1)、拯救地球的呼吁反映了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的灾难性。
人口问题、环境问题紧密交缠,像两个恶毒的符咒。1950年之前,人类达到17亿用了数千年,而50年之后,人类人口翻三番只用了50年,人口增长形成的资源缺乏和资源的破坏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最重大问题。
发达国家耕地负增长,森林草地正增长(不断植树造林,种植草皮的结果);发展中国家耕地面积高增长(为了满足增长的粮食需求而毁林造田),森林草地负增长(砍伐森林开垦耕地,滥用木材,过度放养、过度砍伐造成荒漠化,草地面积缩小)。资源消耗的46%归于人口增长,54%归于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就是说,人类对世界的掠夺性开发一半是出于人口增长的压力,剩下的一半才有可能用于人类生活水平的总体提高。
(2)、高增长率的人口以及50亿的人口基数已经成了人类发展的瓶颈。
传统的观点认为放弃生育就是放弃了责任和义务,一些传统社会学者曾经就此认为单身者不要家庭子女就是放弃社会责任。从上述人口和资源的矛盾来看,我们就会觉得这样的观点早已经过时。新时期的观点是自觉地节育、少生才是对人类负责的表现。二战后发达国家的人口控制很有远见,符合保护地球资源的人口发展策略;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失控则是人口政策失败的表现。无限增长的人口已经使得许多发展中国家陷入了就业、教育、生活保障等社会问题的困境。
人口问题
有一位未婚中年单身女性忿忿不平地说:“总是说我们不结婚就是不愿意尽社会责任,我不知道他们(主流意识)所说的社会责任是指的什么。难道就是非得生几个孩子,然后养大,和其他的孩子去竞争上学和就业的份额?难道这样才是一个有社会责任心的人,不然就不是?难道我参加工作30年为国家所作的贡献就一文不值?就不如那些低智商女人生几个儿子?”
绝大多数单身者都倡导一种绝育的生活方式,当然,他们选择绝育大多是为了个性自由的目的,他们认为家庭和子女是对个人最大的拖累,是个性自由的最大负担,个体解放的最大障碍。曾经被传统主流文化认定是一种自私的利己主义的观念,但是放在今天世界人口大爆炸的背景中来看就不再是自私的和不负责任的了。抑制人口增长,有计划地实行节制生育,于人类的生存状况已是刻不容缓的一项决策。单身者的生活态度结果上是完全可以被当前主流社会所接受的,所以单身者的不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应该是一种利他性的选择。
三、对我国经济社会影响
1、环境问题:
人口问题与环境问题有密切的互为因果的联系,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一定地理环境和生产力水平条件下,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地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后期编辑:一对夫妻生一个 中国生育率下降 这夫妻靠一个孩子养老就是2 = 1然后是这个孩子和另一个孩子组成家庭 2= 1=第一代两个家庭4个人一共生了2个孩子这个两个家庭生下来的孩子又结合一个家庭又生一个孩子这样算就是两个家庭=4人→一个家庭2人→孙子辈1人的模式导致中国老龄化人口越来越严重
2、经济影响:
讨论人口政策问题,要算算经济账。所谓经济帐,就是看看人的效益怎么产生,算算人的成本是多少,以及人口变动情况对这些成本效益的影响。
在社会中人的效益只有加入经济生产中才会产生,也就是有了工作、有了收入在能对社会产生贡献。那么在中国,人口增加会对收入水平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很显然,人口增加会降低人均收入水平,或者说,会阻止人均收入水平的增加。
在中国,人口众多会降低收入水平,这首先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人太多、工作不好找”是人人皆知的事实。简单的分析原因的话,就是经济的形成需要市场、技术、资源、劳动力等多种因素限制,其它因素不足,某种因素过多是没有用的,而在中国,就是人口过多,人口过多而经济有限时,人口再增加不会自动增加经济,而是相互竞争,使人均收入减少。这是中国的实际情况,在有些国家,可能情况不一样,人口不多而资源等其它因素多,那么增加人口就会直接增加经济。
中国目前情况来说人口继续增长,而产业水平也不断提升,因此人均收入水平也在提高。然而人口增加阻止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的效果仍然存在,具体的说,就是就业压力仍然很严重。
国家搞经济的基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体来说,就是提高人均收入水平,是的,我们的确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开始创建了一个巨大的经济体系,但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仍然是为了提高人民收入水平,而不是为了发展经济而发展经济。生活在现实中的人没有不愿意提高收入水平的,所以在我身边的人,没有愿意让人口增加而让自己收入减少的。
3、不堪重负
13亿是一个忧虑的数字。13亿人要吃饭、要穿衣、要上学、要就业、要住房„„,消费的需求乘以13亿,就是一个庞大的数目。中国的耕地、水资源、森林以及矿产资源本来就稀缺,再除以13亿,就少得可怜。平均每人耕地面积只有1.4亩,水资源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1997年到2004年,中国耕地面积减少1亿亩,人口却增长了6300多万,这一增一减,使得中国人均物质水平更加捉襟见肘,粮食安全、环境资源难以承受人口的增长。13亿这个意味深长的数目,既有“放大效应”,也有“缩小效应”;这就提醒国国家的公务员,在任何时候,想问题、办事情都不能脱离人口多、底子薄这个基本国情。只有统筹兼顾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的关系,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透过13亿,我们就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大与小、多与少、贫与富的辨证关系。例如:一些地方“圈地”搞开发,从局部看,减少一片耕地,似乎不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但从全局看,如果每个地方都如此蚕食耕地,13亿人吃饭就成了天大问题。又如,中国许多餐馆流行一次性木筷,从一个人来说,多用几双筷子似乎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但从13亿人每顿饭都使用一次性筷子,加起来就要毁掉一大片森林。这说明,在一个人口大国,再小的浪费,乘以13亿都是一个天文数字,再雄厚的家底,除以13亿都显得微不足道,而从积极的角度看,再小的节约和善举,乘以13亿都是一个惊人的财富。
四、解决对策
1、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
五、国际经验比较与借鉴
1、关注
2、欧盟
3、日本
11.浅析当前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 篇十一
一.网点辅型的内涵
网点转型指用统一的标准,规范网点的营销服务模式,实现客户体验和服务标准化的一致性,以提高产品销售能力,提升客户满意度和银行整体服务价值。简单说,网点转型就是银行网点的业务功能由交易结算型向服务营销型转变,从以业务处理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这就要求网点更加关注客户需求、客户体验,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在内容上分为硬转型软转型。硬转型是指网点外观装修设计、营业场所区域功能布局等物理性的再造工作;软转型包括业务流程改造、服务方式转变、管理架构调整、人员岗位设置、考核机制建立、银行产品创新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其中软转型是转型工作的核心。
二.网点转型面临的问题
1、网点形象不突出。有些网点多年来未进行装修改造,外在形象较差,已经改造的由于缺少统一规划和统一标准并没有形成品牌效应:有些网点选址布局不合理,缺乏长远规划,滞后于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存在地理位置差、营业场所小、业务发展空间窄等问题。与同区域其他银行业机构的营业网点相比,在外部形象、内部分区设置上均存在差距。
2、营销能力不适应。主要体现在高端客户关系建立不到位,存量高端客户识别率较低,维护不及时,增量客户识别渠道不畅通。从大堂经理的初步识别、到柜台柜员的二次识别没有真正起到作用;柜台外的营销队伍作用发挥不够,主动营销意识不强,往往用惯性思维方式拓展客户,对大厅内的目标客户识别、拓展渠道缺少方法,没有创造性。专职营销人员的缺乏及专业知识基本功不扎实,都是影响网点营销能力的因素。
3、激励机制不完善。由于尚未形成真正基于岗位职能的科学、合理绩效体系,也没有统一的岗位绩效考核制度,网点绩效工资二次分配方案大多由网点行长(主任)完成,考核与激励势必与其的管理能力、主观意向密切相关。这种相对模糊的考核分配方式,难以有效激发员工的营销积极性。此外,绩效考核主要以营销业绩作为衡量标准,并倾向于个人业绩,协同销售的业绩没有明确分配,造成员工主动性缺乏。
三.网点经营的转型策略
(一)加强网点形象建设,优化功能区域设置。大力推进“6S”管理(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 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着力于网点环境整治、柜面整理、卫生清扫、设施清洁、素养培训、便捷服务六个方面,不断强化营业现场管理。配备宝宝椅、轮椅等便民设施,制作业务高峰提示牌,增强客户归属感。柜台内桌面日常用品,笔、剪刀、印章等准确定位,点钞机、扎把机、打印机遵循柜员日常使用习惯统一摆放,并将同类物品正面和侧面部按直线摆放,做到整齐划一。在总体布局上,基础网点根据条件设置现金服务区、非现金服务区、自助服务区、休息展示区、咨询引导区,现金服务区应设VIP专柜。精品网点可以增设个人理财区、贵宾服务区等。充分体现尊重客户体验和优化业务流程为主导的经营理念,为贵宾客户提供优先、优质的服务,为普通客户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务。
(二)强化营销理念,提升网点营销能力。首先,将营销的理念渗透到每一位网点员工,通过建立晨会制度、例会制度、开展员工竞赛活动等激发员工服务营销热情,强化“时时营销、全员营销”意识,引导员工发现和创造营销机会。要强化客户至上的理念,坚持把客户满意度作为衡量网点工作的重要标准,着力缩短客户等待时间,降低客户流失率,提升客户满意度。其次,明确员工岗位职责,尤其是要充分发挥大堂引导分流的作用,小额存取款业务分流至自助服务区,代缴费业务、理财投资业务、查询转账业务等则通过电话银行、网上银行、自助终端机等自助渠道完成。这样柜员服务压力适当减轻,并有时间进行二次营销。第三,在营销过程中,根据不同客户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将银行卡、定期储蓄、电子银行、基金定投、理财、保险、黄金、信用卡等零售业务产品互相搭配,以组合的形式营销给客户,如将银行卡、电子银行进行组合营销给有网购习惯或者转账需求的年轻人,将理财、基金、三方存管、黄金等组合推荐给具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等。
(三)健全绩效考核机制,提高员工履职能力。按照“分岗考核,按绩取酬,多劳多得,奖惩分明”的原则,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办法,真正建立起一套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经营业绩与发展战略相结合的绩效考评体系和薪酬制度。在建立绩效的评价指标时,要与岗位职责相挂钩,对网点负责人的考核应以发展指标和管理指标为主,与本网点各项指标的完成率挂钩;大堂经理除了营销之外还负责网点分流引导客户自助办理业务,可以将自助机具的使用率和交易量作为评价指标的一部分;普通柜员以其业务量和营销客户和计价产品作为考核依据,同时综合考虑到业务合规性、客户满意度、基本业务技能等,如在办理业务中引起客户投诉的、业务考试中不达标的可给予相应扣分,有特别突出表现的给予加分和表彰奖励。
12.当前生猪产业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篇十二
1 养猪业面临的问题
1.1 饲料上涨
以玉米为主的饲料原料价格上涨, 玉米价格从2009年10月突破1.60元/kg的大关, 至12月底上涨到1.80~1.94元/kg, 豆粕也从2 800元/t上涨到3 900元/t。麸皮也攀升到1.70~1.76元/kg, 到目前为止, 饲料原料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1.2 猪价下跌
商品育肥猪的市场价格则在饲料价格节节攀升的同时, 恰恰相反一跌再跌, 目前瘦肉型良种商品育肥猪价格已从去年10月前的13元/㎏, 跌落到10元/㎏。且肥猪、仔猪压槽、销售困难。
2 养猪成本和收益情况
2.1 规模化养猪场收益下滑最大
规模化养猪场每头商品育肥猪100 kg出栏的平均生产总成本为1 110元 (其中仔猪350元, 饲料630元, 饲养工资、水、电、疫病防治等130元) , 仅饲料成本比2009年10月前每头增加120元;目前生猪出场价为10元/kg, 比去年10月前13元/㎏每头猪减少收益300元;加上饲料成本增加120元, 每头育肥猪比去年10月前减少收益420元, 现出场每头销售价1 000元亏损110元。
2.2 适度规模养猪户收益下滑次之
适度规模的养猪场, 每头商品育肥猪100 kg平均生产成本为1 060元 (其中仔猪350元, 饲料610元, 饲养工资、水、电、疫病防治等100元) , 比2009年10月前每头增加成本90元, 每头商品育肥猪直接减少收益390元。每头育肥猪100 kg出栏, 生猪销售价为10元/kg, 销售1 000元, 直接亏损60元。
2.3 养母猪收益已到盈亏临界点
饲养母猪的饲料成本每头年平均增加450元, 而目前仔猪苗的市场价格为“三元良种猪”14元/kg, 良杂仔猪苗10元/kg, 均比去年10月前每公斤下降3~4元, 饲养母猪的利润降止零点, 已导致多数猪场压缩能繁母猪存栏, 一些小规模和散养户也忍痛割爱处理和淘汰部分能繁母猪, 这又将会给下一阶段生猪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3 产生的原因和情况分析
3.1 07年5月份起, 受疫情因素等影响, 生猪饲养量大幅下降, 出栏减少, 市场上生猪供应趋紧, 国家为了保障生猪供应, 加大了对生猪生产的扶持力度, 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鼓励生猪生产, 规模化养猪场增加, 生猪生产快速回升。
3.2 受2008年生猪高价位的影响, 生猪养殖场户大量补栏, 生猪存栏明显增加, 出现市场越来越供大于求, 销售价格自然回落。
3.3 近几年非饲料用玉米 (食品加工、酿酒、制药、工业等) 猛增, 这些行业同养殖业“争饭吃”。
生猪市场价格波动主要原因是当前养殖的集约化程度偏低, 产业结构组成松散, 对市场预期不准及“软件”不强等, 然而决定猪价高低及走势的根本因素仍是供求关系, 上年度生产基数偏高, 产能集中释放, 供给持续增多。
长远看来, 价格波动将促使养殖户调整结构, 使母猪存栏结构进一步优化, 生猪产能渐趋合理, 促进养殖产业集约度提高及生产力水平上升, 带动整个产业的升级转型, 从而为生产形势中长期回暖及整个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需要关注的是, 由于产能过剩依然存在, 生猪价格回调压力大, 养殖收益面临挤压, 未来养猪将进入一个相当长的微利小幅波动期, 另外疫情对市场行情的影响举足轻重, 因此要稳定和控制市场, 做好疫情的防控也是十分重要的.
4 几点建议
4.1 加大对生猪疫情的防控力度, 提高生猪生产经营在检疫方面的执法力度, 阻断疫情传播途径, 减少疫病给养殖户带来的经济损失。
4.2 切实将国家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落实到位, 使各项优惠扶持政策起到提高养殖户养殖积极性的作用.一是在扶持养殖大户的基础上, 对中小养殖户和有意向扩繁增养的户及时提供土地支持, 二是放宽货币信贷政策, 及时对中小型养殖户提供小额贷款, 三是在国家扶持资金投放上要顾及中小养殖户, 改变“肥肉贴膘”的扶持理念。
4.3 全面推进生猪保险制度, 国家出台了对能繁母猪的保险和优惠政策, 能繁母猪存栏量有了较大提高, 在此基础上, 能否对商品育肥猪开展保险, 降低市场风险。
4.4 建立对生猪生产的价格保护政策, 这几年国家调整了粮食价格保护政策, 良种也进行了补贴, 对促进粮食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生猪养殖也是事关“三农”的大事, 能否建立生猪价格补贴政策, 在养殖成本明显高于生猪销售价格时, 政府给予养殖户按出栏头数一定的补贴, 减少养殖户的经济损失。
【浅析当前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推荐阅读:
我国当前面临的问题07-22
浅析当前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缺点07-10
当前我国宗教发展及其引导机制浅析10-05
浅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07-10
浅析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10-26
浅析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10-17
浅析新形式下中国移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11-06
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10-23
我对当前文艺问题的一些浅见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