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2024-07-31

对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共8篇)

1.对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一

对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实用性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思考。

1.教学要有“数学味”,从“生活化”到“数学化”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感悟、有趣的教学情境,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角的实物,课上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实物,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并组织讨论、交流,抽象出角的特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学完这节课后,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角的运用及好处。比如:能收缩的躺椅的椅面和椅背成大小不同的角(教师用图示展现在黑板上),你更愿意坐哪种形状的椅子呢?为什么?等等。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巩固学习内容,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和现象,同时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2.有效提问,激励学生数学思考,引导学生探索学习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师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应从以下两个方面作出努力。

2.1问题少而精。教学中教师提问要抓住数学教学内容的特点、知识的关键与本质,运用归纳、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2.2问题难易适度。就是指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控制难度要考虑两个因素:一要切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问题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缺乏有意义的、本质的联系时,问题就显得太难了。二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积极思考都能解答。

3.有效组织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标》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课堂教学应该自始至终伴随着师生之间的交流及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切不可忽视学生群体在教学中的作用。现代教学法认为,数学教学过程应当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是一个交流、动态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要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宽松和民主的环境,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切实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因此,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强化小组交流与合作,改变以往教学中“教师满堂讲,学生被动听”单一局面,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而交流与合作学习主要以协同活动实现的,因此教师在组织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时,应把需要讨论、互相启发、反复推敲的问题像抛绣球一样“抛”给学习小组,让小组围绕问题进行合作讨论。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我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你有办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吗?拿出准备好的学具小组合作试一试(合作、操作、探索)――说说你们是怎样测量的?(交流)――用某某同学的办法小组合作再多测出几个不同的圆周长,做好记录(再合作、再操作、再交流)――你觉得每个圆的周长和它直径有关系吗?大胆说一说可能有什么关系?(设疑、交流)――通过观察和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与你想的一样吗?(自主探索后,进行交流)――最后归纳出圆的周长和它直径的关系,得出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4.钻研教材,理解编者意图

深入钻研教材,首先要“入”教材,认识教材提供的素材是什么,主要的知识点和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是什么,提供的思路和教学方法是什么,这样才有利于“出”教材,即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充分利用好教材的每一个素材,或适当改变教材,让教材“为我所用”,想办法达到确定的教学目标。要进行富有实效的教学设计,教师除了平时学习课程标准、课标解读外,我认为非常重要的是课前与教材对话。能否领会编者意图,是衡量教师理解教材深浅的一个重要标志。对编者意图领会得越深,越能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

如:小学数学教材《认识周长》的课文中,教科书提供的情景和思路是:一片树叶,用一段绳子将它围一周,然后展开,用直尺量出这片树叶的周长。但是教材中这段内容与前后知识并没有明显的联系,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思考编者的意图,把这个内容落实到位。

我正好听到了一位教师在教这节课时的处理方法,先让学生分别研究圆形、五角星形、长方形周长的测量方法,概括出“围、滚、量、算”等方法后,得出“对于不同的图形,测量周长时应该选择不同的方法”这一结论。然后出示一片树叶,提问:“对于一片树叶,用什么方法能够知道它的周长呢?”这时学生立刻分组,用线围一围,然后再拉直量一量,便得出树叶的周长。

我认为这样处理较好,先是从众多素材中认识、体会、感受、测量不同物体周长的方法,然后再让学生选择上面的方法测量树叶的周长,体现了“实践―概括―运用”这一教学过程,通过适当改变教材呈现顺序,充分发挥了教材优势。

2.对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二

有效教学中的“有效”, 是指通过教师教授后, 学生获得了进步和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 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或教得认不认真, 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知识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 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的。同样, 如果学生学得很努力, 但依旧没有得到应有的进步和发展, 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 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检验教学效益的唯一标准。

一、对教师的要求

首先, 要求教师必须有渊博知识而且谦虚和善。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必须有一桶水, 否则, 即便在讲台上站一辈子, 也未必能教出几个优秀的学生。中国古代《礼记·学记》中记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就是说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因此,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能够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且还能在和学生的互动中学到新的知识, 相得益彰, 取长补短。

其次, 教师要开展互动教学, 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关系到教师生命价值的体现, 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师生充分展现个性魅力与智慧, 最终实现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因此, 教师开展有效教学就是要把握课堂有效的时间, 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互动教学是提升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 在互动教学中, 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 教师也能从学生身上学到知识。因此, 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充分把握课堂, 让教与学融为一体, 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如何落实有效教学

一名优秀的教师, 首先应该是一个讲爱、讲意、讲效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身必须要懂得学生心理上的需求。教师了解了学生喜欢什么, 容易接受何种教学方式才能驾驭课堂, 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

要实现有效教学必须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教师如果能够熟练掌握教材, 驾驭课堂, 即便是枯燥的课本也能够在寓教于乐中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 教师应该提高自身能力, 在课堂上要诙谐幽默, 不拘泥形式, 随机应变, 使课堂充满生机。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 寓教于乐, 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也愉快。这就是有效教学的最好体现。

三、要做好教学反思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 而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 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该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对过去教学的再认识, 其中包含对“失”的反省, 也包含对“得”的总结, 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进行理性思考。教学反思要求教师不仅要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教学活动, 而且要对自己的教学从理性的层面上多问几个“为什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 教师要多听取学生的意见, 了解学生的需求, 同时还要经常走出教室, 多听一些优秀教师的课, 弥补自身的不足。只有这样, 教学质量才能提高, 有效教学也就得以落实。当然, 教学反思不能落入俗套, 沦为简单的课后笔记, 而应该是得与失的总结, 成功的东西要继承发扬, 失败的东西同样可以成为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3.对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三

关键词:教学效果;自学能力;教学方式

一、高二语文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1.阅读教学效果不明显

在高二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阅读教学,但是教师往往更多地讲解对句子的理解,分析文章要素等。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往往没有学到如何阅读,如何理解文章,学到的只是一些答题技巧。

2.教学内容紧凑

高中生所面对的教材很多,那么教师们在授课过程中就没有时间将每一篇文章都细致讲解,教学方向也并不明确,更多的时间都是在赶课程进度,往往会让同学们学习没有方向感,甚至于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学到很多东西。

二、对高二语文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1.让学生加强自学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同学们自己学会思考也很重要,尤其是对文言文的学习以及阅读能力方面,只有同学们自己学会思考和理解,能力才能够得到真正提升。所以教师们需要培养同学们的自学能力。以文言文的教学为例,拿到一篇文言文,要让同学们先自己根据注释以及工具书,对文章进行大致了解,自己分析文中的句式,分析通假字等,然后教师再进行讲解,那么同学们就会明确自己的学习中出现了哪些问题,学习也更加具有主动性。

2.利用选修课程开阔学生视野

在高中课程中,语文选修课程往往不会受到重视。但是,如果教师们能够很好地利用选修课程,开阔学生的视野,那么将可以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提升同学们的思维能力。笔者认为,可以有侧重点地重视起选修课的授课,比如,对于古代诗歌散文的教学就可以更加细致,提升同学们的古文修养,提升综合能力。

3.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

所谓适当的教学方式,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要因人而异。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选择最为合适的教学方式。当然,教学方式也需要灵活多样,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顾琴.高中语文教学的课后有效评价策略[J].语文天地:高中版,2011(9):126-128.

[2]魏平平.浅谈高中语文教学难见成效之因[J].快乐作文,2011(7):85-87.

4.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四

肖凌戆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教育局教研室 510700)

(本文已发表在《中国数学教育》2007年第12期,13-15)在现行高中数学教学中,大搞“题海战术”,追求“熟能生巧”,“三年课程两年完,留下一年搞训练”,是不争的事实.“教得辛苦,学得痛苦”是高中数学教育的现状.“题海战术”盛行,说明课堂教学效率较低.要克服“题海战术”顽疾,就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内容不断增加,而教学课时却在减少.要解决新课程教学时间偏紧的问题,迫切需要提升实践中的数学教学效率.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高中数学有效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未用)

1.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1].要理解“有效教学”,就必须回答“什么是教学”、“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是师生互动交往的活动.从教学行为来看,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接受与理解的教与学的方式.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交往就意味着教学过程就是平等对话、师生互动、合作交流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课堂教学不能采用简单的灌输方法,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所谓“有效”,是指教学活动有成效,课堂教学能促进学生发展,能达成教学目标,保证较高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它包括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有效率,二是有效益.

教学效率从过程上看,主要是指时间,我们要重视时间的充分利用.教学效率从结果上看,主要指学习效果,我们

[2]要追求教学的综合效果.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结果包括“成绩的水平、学习的速度和情感的结果”.因此,综合效果应包括认知成绩、学习速度、情感发展等方面.教学效率包含时间和效果两个维度,若用确定的数学关系式表示的话,则有教学效率=综合效果时间.

教学效益是教学活动的效果和收益,体现教学的价值追求,是对教学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但教学效益难以量化,宜根据学生所获得的进步或发展,采用定性评价.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主要指标.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本人认为)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指引下,通过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追求较高的教学效率和效益的教学活动.

2.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主要特征 笔者认为:(删掉)“有效教学”是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上位概念,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既要具有高中数学教学的特点,又要践行“有效教学”的理念.

在高中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通过文献分析与实践反思,笔者认为,(本人认为)有以下主要特征:

2.1目的性——促进学生发展

目的性,是指数学教学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依据,教学目标有效,是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

促进学生发展是高中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数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学会用数

[3]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学生的发展不仅仅限于认知方面的发展,而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和个性发展,是学生在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为了满足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新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提出教学目标(简称“三维目标”).

具体到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都按照“三维目标”来制定,值得商榷.章建跃认为课堂教学目标应当强调“准确”“具[4]体”“有用”.2.2有效性——追求“高效率、轻负担”

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学能确保达成教学目标,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有效性是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显著特征.(1)有效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活动.

“教学效率从两个维度来认识.在学生的时间投入方面,指能够充分利用时间,全身心、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在数学教学结果方面,指多方面的学习效果——认知成绩、理性精神、效率意识、良好认知结构和数学学习能力.同样的 [5]学习结果,学生用时间较少,则教学效率高;同样的学习时间,学习效果好而且多样,则教学效率高.”这里的要点有两个方面:一是时间的充分利用,有效教学要有时间意识.时间是最为珍贵的教育资源,对于学生来说,每个人的青春只有一次,如果我们的数学教学浪费了学生的时间,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充分、高效地利用时间,那么将造成最大的浪费.二是综合效果,有效教学要有发展意识.“数学教育问题说到底是如何以数学育人的问题”,数学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并不是单位时间内所获得的数学知识的多少,而是学生的和谐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既要强调珍惜时间,又要从学生发展的整体要求出发,追求数学教学的综合效果.

(2)有效教学是追求教学效益的活动.

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课堂教学效益问题,其实质是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益与教学效率紧密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效率是对教学价值的量化评价,教学效益是对数学教学价值的综合评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讲究方式方法,追求课堂教学效益凸显人文关怀.数学有效教学要有质量意识.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树立一种既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又促进学生成长的质量意识.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在数学教学中,既要强调学生的思维参与,也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参与;既要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又要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数学教学效益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动态生成,在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中凸现.

(3)有效教学是关注学生成长的活动.

“高效率、轻负担”是有效教学追求的教学境界.数学有效教学要降低“心理成本”.“心理成本”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师生认知活动的强度、情感投入的强度等.数学教学活动主要是师生的心理活动,学生成长也主要是一种心理成长.因此,数学教学中的这种“心理成本”直接决定着教学效率的高低.现行的“三年课程两年完,留下一年搞训练”的做法,大大增加了“心理成本”;从高一开始的,高密度的“月考”“模拟考”及没完没了的“解题训练”,是高中生数学课业负担加重的主要根源.这种在应试教育下形成的“拼时间、拼精力”的“题海战术”,是低效教学,必须彻底摒弃!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成长、促进学生发展.学生的发展是指个体在原有基础上的变化与提高,是个性发展,教学中要真正体现“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3思想性——学会数学思考

思想性,是指数学教学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数学教学最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因此,思想性是数学有效教学的重要特征.

数学思想方法是一种“隐性知识”,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对象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知识进一步提炼、概括而形成的.数学概念和数学方法都是外显的,而数学思想则是内隐的,蕴涵在数学概念和数学方法之中,数学概念、原理以及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共同组成了数学的知识体系.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讲究教学策略.章建跃认为,有序性策略、过程性策略和变式策略是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常[6]用策略.3.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 3.1面向全体

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是使每一个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正视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性和认知能力的差异性,在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为此,教学中可采用“低起点、多层次、勤交流、常总结”的方法.

(1)低起点.适当降低教学起点,课堂上尽量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轻松的学习.为此教师要关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关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案例1.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建立

教学时,设计如下问题可体现“低起点”要求.

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O(0,0),P(1,2),如何求O,P间的距离|OP|? 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P,1),P2(1,2),如何求P1(11,P2的距离|PP12|? 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P1(x1,y1),P2(x2,y2),如何求P1,P2的距离|PP12|?

(2)多层次.降低起点,降低难度,但不能降低要求.对于较难的数学问题,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注意由浅入深,对于较浅的典型问题要注意引申推广.

(3)勤交流.数学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交流过程,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倡导学生合作交流.(4)常总结.良好的总结能力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思想方法的体验.因此,教师在每节课上都要引导学生小结,在每一个单元教学任务完成后也要组织学生进行总结.经常总结归纳,有利于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3.2问题驱动

“做数学”是学好数学的有效途径.数学学习要解决“问题”,课后练习是演练“问题”,数学考试是回答“问题”.因

此,问题是贯穿数学教学活动的一条主线,是学生开展数学学习的驱动力之一.中国数学双基教学的经验表明,一个基

[7]本概念或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程度的重复,重复经过变式得以发展 .这里的变式也是用问题来驱动的,变式问题为数学学习提供了认知台阶.不断变化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合适的变异空间,有助于多角度地理解概念的本质和建立实质性联系;循序渐进地解决一系列的变式问题,有利于形成比较系统的数学知识模块.因此,问题驱动是开展有效教学的一种重要策略.

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驱动呢?笔者认为,可从设计有效“问题”入手,用问题导引学习. 本文中的“问题”,即数学问题.数学问题指学生个体与已有认知产生矛盾冲突,还不能理解或者不能正确解答的数学结构.有效的“问题”,至少要具备下列特征之一.

第一,目的性:问题要有意义,针对一定的教学目标,能反映当前学习内容的本质. 第二,直观性:问题直观而符合学科特点,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能领悟数学本质. 第三,适度性: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跳一跳,够得到”. 第四,开放性:问题入手较易,开放性强,探究空间较大,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

第五,体验性:问题能提供数学学习的体验,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 案例2.余弦定理的发现与证明

余弦定理的发现与证明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学生已有知识主要包括正弦定理、平面向量的数量积、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坐标法的初步知识等.下面是笔者设计:

问题1.正弦定理给出了三角形边角的数量关系,正弦定理是怎样证明的?正弦定理可以解决哪些类型的解三角形问题?

问题2.在三角形中已知两边及夹角,怎样求第三边?

问题3.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记为a,b,c,0(Ⅰ)若A90,b3,c4,则a? 0(Ⅱ)若A60,b3,c4,则a? 0(Ⅲ)若A150,b3,c4,则a?

问题4.一般地,在ABC中,已知b、c和A.怎样求a?

问题5.你发现了什么结论?你能用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表述你的发现吗?能给出证明吗? 问题6.若已知三角形的三边,如何求它的三个角? 问题7.在上述结论的证明方法中,何种证法更简洁?

上述问题是有效的.问题1提供了“先行组织者”,为学生发现并证明余弦定理提供了研究方法的指导.问题2体现了目的性,问题3体现了直观性,问题

4、问题5及问题6体现了开放性,问题7体现了体验性.问题2和问题3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提出问题,通过这些问题达到一种可能达到的新的发展水平,即潜在发展水平,再在此水平上提出问题4和问题5,引导学生达到另一个潜在发展水平,如此形成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的问题链,引领学生自主探究,获得新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对数学的理解.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地、自主地完成教师提出的智力任务;另一种是潜在发展水平(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还不能独立地完成教师提出的智力任务,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的智力任务.在现有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存在一个“最近发展区”,教学要在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让学生经历适当的困难,体验探究的过程.

3.3展示过程

展示过程,是指数学教学要展示思维过程,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像、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这些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因此,展示过程,是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

展示思维过程通常从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问题的提出与探究过程、方法的建构与反思过程等三个方面进行.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有机会学习教师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了解教师在解决问题时遇到的困惑与挑战、与教师共同经历解决问题的曲折与艰辛.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学生共同分享数学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3.4变式探究

变式探究,是指通过“变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获得“未曾有过”的知识.变式有多种形式,如“形式变式”、“方法变式”、“内容变式”.变式是模仿与创新的中介[8].

变式探究的常用方法有“变式设问”、“变更题目”、“变位思考”、“正误辨析”等[9].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变式探究的方法,学会在变式探究中提出问题.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变式探究要控制问题变式的难度,特别是开放性变式题要控制在学生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内,否则,学生会有畏难情绪,从而丧失探究兴趣;变式探究要控制问题变式的数量,否则,学生会有厌烦情绪,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变式探究要把握时机,若过早地进行变式或“告知”结论,学生难以体验问题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变式探究要有深度,问题变式要反映数学思想方法,能促进学生对数学本质的深刻理解.

4.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课堂评价

如何评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按照发展性评价和有效教学的理念,笔者认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4.1教学目标有效-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多元生成、操作性强

教学目标体现课标要求,符合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学生能明确自己的学习内容和目标,认知目标明确、具体、有用,能力目标和情意目标在达成认知目标的过程中动态生成。

4.2教学过程有效-教学活动合理有序、变式有效、关注个性

教师的教学策略有针对性,有实效。从学生的可接受性来看,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从教师的角色定位来看,展现有效的思维过程;从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看,设置有效的变式练习;从教学的归宿点来看,开展有效的反思评价。

4.3教学效率较高-学习活动状态优良、参与充分、注重创新

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教学效果要通过学生的表现来反映。学生能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数学知识,并运用新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学生形成了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能与同伴合作交流,能主动提问,有探究问题的欲望;学生能体验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建构过程及应用价值,理性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章建跃.对高中数学新课标教学的若干建议[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3:1-3。[5]王光明.重视数学教学效率,提高数学教学质量[J].数学教育学报,2005,14(3):43-46. [6]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张奠宙.中国数学双基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8]肖凌戆.“变式创新模式”的理论建构[J].中学数学,2000,9:4-5.

5.对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五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欣喜地看到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今的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畅所欲言,不论是教师的教学行为,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对于这些变化,引发我们积极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是否真的有效和高效,在我们开展有效教学实验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回答的是:这些课堂教学是否真正有效呢?是否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对于有效教学实施,笔者有如下一些思考。

一、正确理解有效教学的科学内涵及其特征

有效教学主张通过科学的观察和测量来考查教学的效果、效益、效率,即“教学的科学”。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教学效果。有效教学应当是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的教学。

1、有效教学是有明确任务指向的教学。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有效的前提。教学目标是教师依据学生原有认知水平、情感态度以及对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者意图和学生需要而确定的,它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明确的任务导向作用。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是我们判断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最直接的依据。因此,合理确定课堂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

2、有效教学必定是学生高度参与的教学。既然有效教学是学生高度参与的教学形式,那么没有学生参与或缺少学生参与的教学就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事实上,当前学校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低效甚至无效教学活动,特别是农村学校这种大量的低效教学,无效的教学活动并不少见。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正是我们实施有效教学必须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这方面,有许多很好的经验可借鉴,比如,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以游戏为载体提高学习的兴趣,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方面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3、有效教学是最优化教学策略实施的教学。

有效教学追求的是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策略非常重要。比如,运用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作为认知背景,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情讲解、鼓励质疑、变式训练、分层练习设计、多媒体辅助教学、合作性学习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灵活地加于运用各种教学策略,使课堂教学发挥最大的效益。

4、有效教学是三维目标统一的教学

有效教学是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以及学习方法的获得,还包括学生内在的发展。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统一的教学目标追求。

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精心做好课前的准备。

一是要精心设计教案,坚决杜绝准备不充分的课;二是要准确定好教学目标,应体现三维目标的统一性;三是要合理预设教学流程,预设的教学流程应充分考虑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四是要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灵活地选择运用适当的教具或模型。笔者曾在同一天内,到某乡镇初中学校分别随堂听了两节数学课,其中的一节是七年级的“三角形的内角”,该教师是这样处理教材的:首先出示课题,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然后,教师画图,分析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最后,教师包办写出证明的过程。在这一环节里面,教师全部包办代替,且自问自答,学生基本上没有参与互动。另一节是八年级的“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而这位教师

用心

爱心

专心 是这样来处理的:课前认真准备了“平行四边形”的厚纸片,在课堂上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复习“平行四边形的对比相等”及“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这两条性质,然后,提问:

1、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这时教师结合图形帮助学生搞清了“对角线”的概念);

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到底有什么关系?”带着这个问题,教师通过画图、裁剪、旋转等环节,展示事先准备好的纸片模型,与学生一起探究。通过动手操作,对比、观察、猜想,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这一性质有了初步的感情认识,接着,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利用三角形全等的知识完成这个证明过程,而且证明过程的表述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来完成的。可以看出,以上两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对教材编写者意图不领会,教学随意性较大,教学准备不认真,也不充分,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包办代替多,自问自答,极少关注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的课堂活动的参与性,这不仅是教学态度的问题,同时,也说明教师的新课程教学理念的严重缺失。后者对教材的处理就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其教学准备应该说是较充分的,教师既重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结果,更突出了学习过程的关注,显然其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2、教师的主导地位及作用。

新课程理念强调,在学科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有效教学真正体现了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新课程理念下实施有效教学更突出了教师作为主导者的重要性及关键性,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同时,注意克服“以教师为中心”和“以知识为中心”的课堂评价观,紧紧围绕教学三维目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有效教学。

3、教学常规的精细化。

现代教学离不开常规管理,向管理要质量是我们的共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说到底就是要具体落实到教学常规上,就是要使每一环节都应当精、细、实、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取得良好的效果,获得最大效益。作为学校管理者,在教学常规管理的层面上应当科学、规范,使制度完善、措施落实到位;作为教师,要切实抛弃旧的落后的教学观念,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教学的最终追求。

用心

爱心

6.对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篇六

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效性的提高要从教学有效性入手, 并作为其理论依据和基础。二十世纪中叶教学有效性这一理念就开始兴起, 尤其是在欧美教学核心运动后, 这类词汇反复在教育教学中出现。它所要表达的是在课堂当中效率和效果的量化和升华, 也就是说如何将无用功降到最低, 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然后教学有效性的好坏是一节课中很难预测的, 因为课堂本身就存在不可预见性, 教师不能在课前就加以预言。教学有效性是指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为提高了整堂课的教学质量, 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有效”主要是指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即学生有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标准或指标。教学有效或无效, 并不是指教师没有完成任务或教的人不认真, 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 即使教师教的再辛苦也好似无效教学。

2. 体育教学有效性概念的界定

体育教学有效性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 其内涵有一个逐渐丰富的过程。从传统的意义上看, “有效”即“有效果”, 这种旧时代的老看法在古时就已根深蒂固且不容改变。这一观点与我国在1862年使用的班级授课制紧密联系, 它集中体现了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两个基本的教学原则, 这也是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体现, 然后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进步就是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体现, 由于不同的组织形式使有效性逐渐改革, 从改革发展的脚步上看主要体现在班级小型化、选科制和开展小队教学。在科技发展迅猛的今天, 国内外对教学有效性的定义已经基本定格在效率上, 没有效率的提高, 教学有效性就不会得到集中体现, 然而课堂效率的提高不仅仅要从教师本身入手, 更要从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兴趣入手, 从心理、生理入手, 挖掘学生本身特点来降低有效性的门槛, 同时给予教师更大的空间发挥自身水平来更好地切入有效性的定义。在体育教学中, 一个定义、一个动作、一个步伐都能提高教学中的“有效运动”, 所以说在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概念界定中内涵的意义是在小细节中的, 是非常主观性的, 是在教学中随处可见的。

3. 体育教学目标有效性在教育教学中如何确立

体育教学有效性分为很多种类, 但是无论哪一种, 都是要以目标为基础并且将其建立在具有理论依据和理论要求的基础上, 我们平时探讨的课堂中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在很大的程度上与体育教学目标有效性的目标是相同的。因为在教学目标中一些功能也是依据内容来判定的, 所以树立好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 令其所要达到的价值取向也是开放式的, 让学生学习、学会体育技能的方法, 不仅仅是学会体育知识。体育教学目标的确立应尊重学生对不同体育项目的学习需要, 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只有当学生真正喜爱上体育, 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 才能真正地学好它。学生的兴趣能激发学生需求由潜在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 当体育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兴趣相同时, 学生的学生学习意愿才会得以激发, 学习效果才会得到提高。目标的确立要考虑体育教师自身在课堂中教学个性的发展方向, 而这往往是被忽略的。当教师的自身发展没有很好地定位时, 往往指导学生教学时就具有随意性和盲目性。

4. 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策略

每一种体育教学理念都有其各自的着眼点, 对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都提供了具体的方法, 同时, 也各有其独特的适用范围及其局限性, 所以那些有内在关联且彼此互补的理论组合起来适用必然有益。这样就要以实践的方式探讨不同类型的教学变量在不同的教学场合下的不同组合, 从而发现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下有效的教学变量组合。目前, 体育教学实施的“快乐体育”“成功体育”模式就是一个典型示范。另外, 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还表现在注重个性、因材施教,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因为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结构既有与其他人相同或相似的方面, 也有与他人不同之处。学生身体素质相同性, 使教师教学能向全体学生提出基本一致的教学目标, 而学生个体间素质的差异性, 则要求教师必须因材施教, 或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或采用个别化教学方式等, 因材施教也会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需求。所以说, 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重点应放在实施多种教学变量组合和因材施教多样化上。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

7.对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七

关键词:理念;教学过程;音乐素养;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3-071-1

“有效教学”的含义非常广泛,笔者认为只要在正确的教学理念指导下,通过教师的有效行为让学生获得进步和发展,这样的教学就有效了。因各个学科要求学生达到的技能和能力各不一样,就小学音乐学科而言,从教学的意义来讲,要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音乐的表现能力。从学生发展的层面来讲,要实现音乐学科艺术性和人文性统一。

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形式就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笔者发现凡是各类音乐教研活动中的音乐课,教者们都会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总想把课堂搞的有声有色,丰富多彩,变化出不同到教学组织形式。固然有这样的想法是好的,目的也是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但是,就我们坐在下面听课的老师感觉到教师频繁地在课堂上切换不同到教学手段,让我们有点目不暇接的感觉。如果还回到以前古板的传统教学,课堂气氛又没有活力。那么如何在当下背景下如何实现音乐课堂有效教学?这对每一位音乐教师来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就结合自己课堂教学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支撑

教师要通读《小学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把用正确的教学理念运用到教学中去,这是实现有效教学到根本前提。如果在教学理念上出现偏差,教学结果就会出现脱节现象。“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益、科学评价和有效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从哪些方面可以实现有效教学呢?

1.关注学生。

教学的对象是人。所以教师首先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开展。其次,要求创设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展开教学。另外还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某一方面突出的表现教师要给予肯定,对于不足之处教师要及时地指出、纠正。

2.关注教学效益。

教师在平时到音乐课教学中不能跟着感觉走,随随便便地带个录音机到课堂中整节课都让学生跟着录音机学唱。或者就通过一架琴让学生简单地学会歌曲。这样的课堂看似很热闹,但是教学没有起到实效。教学效益要看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各个方面的收获,不是一节课都是在学唱。

3.关注过程。

教师在音乐课教学中既要关注教学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我们不能简单认为这节课学生学会多少歌曲。既要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教学中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在学习过程中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教学实效性。

4.关注策略。

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策略来解决具体的问题。策略的选择关系到这节课到有效性,所以课前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分析学情,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根据教材的需要选择适合的多媒体,有的老师在教学中整节课都在使用多媒体,这就使学生产生了审美的疲劳,学生的弹、唱教学很少,没有能使学生技能达到训练。

5.关注反思。

一节音乐课教下来,教师要学会反思自己的教学。这节课我在哪些地方做到了有效,在哪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二、有效的教学过程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

有效的教学过程首先要从有效的备课开始,一节课要有好的教学设计就要求教师通读教材、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情。在认真专研教材的基础上,找到知识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来突破这些重点和难点。努力做到让每个学生每节课都有所收获。

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精神状态和学习状态。音乐教师要调动孩子的音乐细胞,让每一个学生的身心都真正在课堂里,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这节课有效性就高,如果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疲于应付学习,这节课有效性就低。因此,教师要创设和营造有效的课堂学习氛围。

再次,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性的作用要充分的发挥。如何把自己设计有效的教学设计实施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作为一位音乐教师要有一定的音乐素养。在教学中教师能将每一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深情并茂地讲解出来,让学生兴趣盎然,乐于学习,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三、教师自身的音乐素质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保障

音乐是一门人文学科,是一种人类文化现象。在音乐教学中不是仅仅只涉及到音乐的知识,还涉及到其他的学科,比如绘画、舞蹈、文学、戏剧、历史、地理等等。音乐有色彩和明暗,绘画、诗歌中也讲究节奏与韵律,音乐的产生和发展有历史的背景,有地域的区别等等,这就要求音乐老师具备广泛的文化艺术素养,音乐教师如果缺乏各门相关学科的素养,必然很难满足和完成对于学生进行音乐审美素质教育的要求,甚至会影响教学。

8.对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八

内容摘要:学校开展了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初探为课题的校本教研,经过几年的教学研讨和交流,我们认为要想切实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从教师的语文修养、媒体运用、朗读、优化课堂教学四方面思考,下苦功,练真功夫,才会成为一名合格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才会上升到高水平、高层次。

关 键 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性

教师修养

朗读

优化课堂教学

多媒体运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率,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师探讨和追求的目标,为了探索出一个实现我校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新路子、新模式,前两年我校文科教研组成立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初探”课题研究小组,经过两年研究积累,把有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和大家分享交流。

一、阅读教学有效性中的基石-------语文教师修养

教师的修养是决定阅读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一个出色的语文教师应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纯熟的教学技巧,高尚的师德、进取的精神、无私的爱心。更应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驾驭教材、相知学生的能力。

多数语文教师在上阅读教学时习惯于内容分析、内容理解,忽视了学习语言,课文的言语特点、表达形式、篇章结构。这是阅读教学要关注的、扭转的问题。我们应关注并厘清几个问题。

1、教材的内容并不等同于教学的内容

很多教师,包括很多名师把“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画上了等号。在这里,我们必须厘清一个问题:教材内容虽然和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但是二者是两码事。

现在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吧。《小露珠》是苏教版三年级的一篇课文,教材的内容说的是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赞扬了大自然的和谐、融洽和美丽。课文融科学知识、优美语言、思想启迪于一体。

这样的课文应该教什么呢?我们发现可以教的不是童话本身,而是借此可以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来训练学生的文本细读能力,进行概括段落大意的训练,比喻句的训练,对话的练习,朗读的训练,等等。

这篇课文中比喻句的运用是写法上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怎样对学生进行比喻句的认识和运用呢?请看如下的训练:

第一步,老师直接出示三个比喻句:

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

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

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

请学生准确说出:小露珠和钻石相像的地方是它们都是

的;和水晶相像的地方是它们都是的;和珍珠相像的地方是它们都是

的。

第二步,老师请学生仿说:

“早哇,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早哇,的小青蛙。”“早哇,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早哇,的小蟋蟀。”“早哇,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早哇,的小蝴蝶。”

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露珠。小露珠也喜欢小动物们。

第三步,仿说的过程老师和学生一起比较哪个更贴近。最后请学生分角色读一遍最贴切的句子,也可读自己写的句子。

“早哇,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蹦到大荷叶上的小青蛙对小露珠说。“早哇,像青草一样碧绿的小青蛙。”在荷叶上滚来滚去的小露珠对小青蛙说。“早哇,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爬到草秆上的小蟋蟀对小露珠说。“早哇,像小提琴一样动听的小蟋蟀。”挂在草秆上的小露珠对小蟋蟀说。“早哇,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落在花朵上的小蝴蝶对小露珠说。“早哇,像飞舞的花朵一样美丽的小蝴蝶。”点缀在花瓣上的小露珠对小蝴蝶说。

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露珠。小露珠也喜欢小动物们。

如果我们把教学的内容定位为童话内容的教学,定位为露珠形成和消失的自然现象的教学,而没有在语言的模仿、积累、运用上下工夫,没有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语言,就意味着教材没有实现其教学的价值。

2、教学的起点一定要契合孩子的起点

阅读教学的起点应该是在我们进行教学之前,了解孩子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学应该循着学生的疑问和困惑展开。可是,现实的情况是绝大多数的阅读教学,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家常课,起点总是在执教者的思维世界和想象世界中。

一位老师在教《鲸》时是这样做的:

根据学生的课前预习,老师上课伊始请学生代表上台,其他人准备好纸笔,做好正确的写字姿势,听写生字:肢、胎、肺、滤。然后请同学们相互检查,特别注意那个“肺”字,看看有没有人把右半边写成城市的“市”。结果有十名学生写错。教师开始教“肺”字。他说:“记住了,这个‘肺’字是一个形声字,左形右声,右边这个字念fú(板书:巿)。对了,顺便告诉大家,宋朝有个书法家叫米芾(板书:米芾),以后见到这个名字千万不要读成‘米市’哦!”

这个教学片断有两点是值得学习的,一是教学的起点从学生起点开始。教师没有教所有的生字,通过听写了解学生的起点和问题所在,然后从学生的错误开始教学,重点教学“肺”字,简洁高效。二是将预习纳入教学的范畴。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预习的时候就应该知道自己来解决生字词,做不到这一点,真是语文教育的遗憾和不足。这种“突然袭击”检查的是学生最基本的学习习惯、最基本的语文素养,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也是一种有力的提醒和引导。

在阅读教学和理解上教师依据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既是对学生学习主体的尊重,也是打开了一扇有效教学之门。

3、教师的提问要善于唤起学生的疑问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我们的教学能够循着学生的疑问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著名特级教师刘云生在执教《搭石》时,询问学生“大家在阅读中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分别提问“为什么说一排排搭石联结者乡亲们美好的情感?”“为什么叫‘搭石’,而不叫‘踏石’?”“课文写了哪些看得见的美,写了哪些看不见的美?”

刘老师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的难易程度,引导学生从容易解决的问题入手,通过学生的阅读感悟、想象体验,逐个解决。刘老师让学生把自己的疑惑说出来,既能进一步摸清学情,也能找到指导学生深入阅读的突破口。

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怎么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四种情况:一是学生的问题十分简单,一点就通。像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当场解决。二是学生的问题即是本节课要探讨的重点。教师可以以此为抓手,直奔教学主题。三是学生的疑问是教学的次生问题,只要将重点弄明白,该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问题,可以先搁置。四是学生的提问与本节课的学习没有太大的关系,教师可以事后单独和学生探讨。

对于学生的提问,我们要能够分清主次,采取先具体后抽象的顺序来解决问题,以具体的问题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研读课文。

4、摆正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

(1)、让学生主动探索

课堂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和过程。同样问题,由教师提还是由学生自己提?绝不一样,往往是学生提比教师提效果好;让学生自已解决问题。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关键还在于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已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多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学生充分动口、动眼、动脑、动手、查字典、写要点、划批注,教师适时设疑激趣,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积极状态。(2)、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好教师三个方面的主导作用。在明确教学目标上起主导作用:没有目标的学习是盲目的学习,教师在进行每一课教学时,都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制订合适的教学目标;在设计训练技巧上起主导作用:在教学训练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把握要领,提高读、说、写的能力。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和运用技巧,教师要抓住训练中的点点滴滴加以归纳、综合、提炼,并在总结中渗透学习的本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在精讲教学环节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讲解要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在学生有所理解的基础上做些升华性的讲述,以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和灵活运用的能力。讲解一定要做到精当、简捷、明了,其作用多半具有引导性和示范性。(3)、摆正教与学的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摆正教与学的关系。首先做到尊重学生。教师要放下“师”架子,视已为普通一员置身于“主体”之中。教师还要具有科学的态度,从实际出发,按着学生认知规律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快乐。教师还要照顾好后进生,课堂不要有“被遗忘的角落”;其次做到多向交流。教学中要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结构为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讲教师听和学生之间交流的三向结构;再次做到环境宽松。教师在课堂上要交换角色,使学生产生平和心理,从而形成一个无拘无束、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最佳氛围。

二、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金钥匙------朗读

《新课程标准》对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在深入了解课本内容后,尽可能地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原文章的本色,通过正确处理停顿、语调、语气,再现文本内容。阅读教学应做到让学生感知后有所领悟,只有这样我们的阅读教学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当然,在读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一定要用标准的普通话读,并在此基础上达到流利。

1、根据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对重点段落、句子、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那么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走进文中,入情入境,有感情地朗读?我认为因该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创设情境,诱发孩子高涨的朗读热情。陶行知先生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 教学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认知过程中必须有良好情感的参与。没有情境的教学如同一杯清淡的白开水,学生是品不出味儿来的。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朗读,这样学生才会入情入境,读出味来。第二、巧用示范,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可以老师示范,让学生听,也可以请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读,让其他学生模仿。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语感还没有成熟,而且模仿能力很强。教师激情的朗读是引导孩子们进入语文情感世界的一条捷径。怎么用示范?一是老师示范在难点上,在关键处,在美文中;二是尽量让学生来示范,老师“示范”多了,就会喧宾夺主,占据课堂宝贵的时间。正如于永正老师说的:指导低年级孩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倘若老师只是从道理上讲应怀着什么感情读,哪个字读重音,哪里应该读得快,哪里应该读得慢„„是不够的,而且,“强加”的东西只能是“外在”的。俗话说:说十遍不如做一遍。教师范读一下要现实的多,有效的多。第三、多形式练,促进孩子感情朗读的快速成长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朗读教学更是如此,要想学生都能有感情的朗读,多练习,多种形式的读是关键。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学生的朗读水平才能得到不断的提高。在教学中,应由教师的指令性转为学生的选择性,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进行多种形式感情朗读,如比赛读、分角色读、边演边读、配乐读、师生共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等,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学生主体了,积极性也就高了。

2、互动评读,提升孩子感情朗读的能力

我们知道:“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在读时,采用评读,学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启发,让每个孩子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已的潜能,快乐地学习,提高孩子的朗读能力。课堂上,我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学习主人,常鼓励学生互相评,互相合作,常对读不好的孩子说:别人的点评就是对你的最大帮助。读不好没关系,老师和同学会帮助你,所以,你要勇敢的站起来。听老师这么一说,一部分原来胆怯的孩子勇敢了,有信心了。学生读完后,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评读,如“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能像他那样读吗?”“哪里读得还不够,你能读得比他更好吗?“谁也想来展示一下?”„„实践下来发现,评读,使大部分学生得到了发展,课堂上学生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倾注自己的体会,虽然读法有别,各具特色,但都进入了境界。这正如第斯多惠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一个班出现几个读书出色的学生不难,难的是让全班同学能够有滋有味地读书,爱读书,这就不容易了。总之,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要重视平时的课堂教学的中指导,同时要求学生养成有感情朗读的好习惯

三、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优化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的优化是获得优异教学效果的基础。衡量一堂语文课成功与否,不在于教师讲得是否精彩,而在于学生学得是否主动。师生间是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我们的教学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状态表现,让学生的身心参与其中,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成为人性培育的殿堂。

(一)、优化课堂导入,关注学生的注意状态

上课开始能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握学生注意的心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对一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注意的心向,是一种学习者倾全力于学习的内部状态。学生是否集中和维持这种心向并贯穿于整个语文课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之中,直接影响着语文学习的效果。因为保持良好注意状态的学生,总能认真专注、自始至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恰当、精彩的开端。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中。课堂导入应该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因为有针对性的导课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富有启发性的导课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新颖的导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趣味性的导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简洁性的导课能够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导课艺术讲究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它熔铸了教师殚精竭虑的智慧,凝聚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学识修养,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包含着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堂讨论、质疑、听讲、思考、作业、合作等活动中去,学生的注意程度高。

(二)、优化教学情境、手段,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

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这正体现了参与学习的优越性。在教学中,我们就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优化教学手段,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例如:我在《春》、《驿路梨花》、《济南的冬天》及唐宋诗词等的教学中,就鼓励、引导学生尝试以诗配文、以画衬文;鼓励几个“电脑小高手”根据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去设计制作课件,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们充满丰富想象的稚拙而又富有灵气的诗文、绘画和细腻逼真的课件作品,令人耳目一新,让人不得不感叹学生头脑中蕴藏的巨大潜能。通过这种既动手又动脑的活动,既充分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积累,有利于表达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会,焕发其生命活力;同时这样的课堂也必然会形成学生富有激情、个性和灵性的创造性参与,提高参与的程度、力度,真正实现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

总之,优化教学情境与手段要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强调学习结果,更应强调学生学习过程、参与状态,力求课堂上人人参与;全程参与,多方位参与。

(三)、优化小组合作学习,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

实践证明,讨论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师生之间沟通情感和交流信息,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小组合作学习正好为学生创造了这样的环境。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按学生性别、学业水平、个性特征等,合理划分,编成四人小组。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在师生、生生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小课题指导等各种形式给学生提供小组合作交往、共同切磋的机会,通过明确目标、竞争激励、及时引导调控等各种策略提高学习交往活动的实效,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互帮互助的长处,从而使学生在多向、有效的交往互动中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小组讨论、游戏、辩论、合作解决问题等各种形式的学习交往活动,可以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和理解别人的看法,促使他们不断反思自己的观点,从而活跃思维,拓宽思路,激发创新的热情。另外,小组合作学习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等社会性品质,并可使学生在相互帮助、悦纳、赞赏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分享到成功的喜悦。学生高涨的情绪、大胆的尝试、亲密的合作、心理的容融构成了一种相融的人际关系,这种良好的交往状态有助于学生形成性格开朗、积极进取、与人亲切交往、真诚合作等心理素质,真正有助于个体成长并焕发生命活力。

(四)、优化思维过程,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线,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应是由问题开始。因此在课前,教师应根据内容结构和人的思维规律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并把疑难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使课堂教学成为“生疑—质疑—释疑—激疑”的环环相扣的过程。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就会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积极思维。学生的思维的火花往往闪现在质疑、答问、讨论或练习之中,而独创性见解的表达或挑战性问题的提出往往能推波助澜,使语文课堂教学高潮迭起。当然要注意问题的目的性、针对性、启发性和梯度:为学困生设计达到基本要求的辅助问题,提供思考“梯度”,为思维活跃的学生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以打破原有认知结构,激励学生凝聚认知注意力去另辟蹊径。不断为学生创造不同层次的新的“最近发展区”,诱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发展思维。

在优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各种可用因素,向学生“提供”知识、思路、情境和机会,在师生对话的形式下,着重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赞扬经过独立思考的出人意料的一切结论。随着老师的点拨、引导,他们的思维从表层到深层,不断求异,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思维状态,它既是学生自主参与的成果,更体现了教师教学设计的价值。

(五)、优化课堂心理环境,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

创设和谐、愉快、民主的课堂气氛,以真挚丰富的感情吸引、启发和激励学生,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情激学,使学生的智力和情感能够在学习中得到发展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方向。树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观,运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能,把爱心、微笑、激励带进课堂,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格调,营造一种民主愉悦的氛围,才能使课堂上的教与学活动产生最佳效益。

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捕捉学生细微的表情变化去分析评判学生的情绪状态。如神情呆滞,则说明听课走神:若眉头锁紧,则表明疑窦丛生;如点头微笑,则表明理解认同;若情绪激昂、跃跃欲试,则表明他想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们也可以看学生能否能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绪。比如学生能从激烈的争论迅速转入到专注的聆听,能从会心的“哄堂大笑”转入到悄然无声的静心思考,这就表明学生已进入了一种自发并能自控的良好情绪状态之中。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情绪状态成为一种良性的互动,达到了整体优化。

(六)、优化反馈评价过程,关注学生的生成状态

生成状态是学生在一堂课中一切学习成效和情感体验的总和,是反映学生语文学习实际效果的重要指征,也是衡量语文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它是课堂教学设计中无法预料到的,因为它或是学生的突发奇想,灵感闪现的一瞬,思维火花迸溅的刹那,抑或是水到渠成、心领神会的结果。良好的课堂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情绪状态、思维状态均有可能促进学生生成状态的形成。评价生成状态时,我们可以看学生是否全力投入学习,并从中伴有满足、成功、喜悦等体验,并对后续学习更有信心,也可以看学生能否总结当堂学习所得,或提出深层次的问题。

教师作为反馈评价过程的主导者和信息传递的中心,应把握好时机,及时调控,准确掌握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树立全面衡量学生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评价观,建立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在评价方式上,将口头与笔头、知识与技能、操作与实验、竞赛与活动、问题情境与社会实践灵活地运用到评价中,创造性地“寓考于乐”,淡化考试竞争、淡化分数意识;评价方法上可使用档案袋和活动法,充分发挥考评对学生发展的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对教学的改革功能,重视形成性评价,不仅要有对学生知识的评价,而且有学生人格形成、能力与水平、身心发展、品德养成等方面的评价。这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元智能发展的需求,更是承认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存在的价值的体现。

(七)、优化学生的学习素质,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状态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把握听、说、读、写的规律,不断优化学生的学习素质,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状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及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只有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把握好教学设计与课堂学生状况的互动关系,关注学生的课堂状况,关注学生生命成长,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努力追求真实的生命体验,我们将会感受到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感受到学生生命的存在与力量,享受着创造的喜悦与满足,品味着人性的灿烂与魅力;我们才能形成生命关怀的教育理念,尊崇学生的主体意识、人格、个性和创造精神,让学生真正成为情感体验的主体、思维的主体、思想的主体,自我生命的主体。

四、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添加剂-------合理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能带来“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图式”教学方式,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也不能忽略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和传统的教学规律,因为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寻找合适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张长青

兰州大学出版社

2、《小学语文朗读能力的研究和探索》

林天行

上一篇:学校卫生评比检查制度下一篇:凤城路幼儿园家长代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