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课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2024-06-19

思品课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精选12篇)

1.思品课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篇一

府谷县2016年教科研论文参评

如何在初中思品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府谷县华阳九年制学校 刘爱民

摘要:思想品德大纲中指出:“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思想品课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育人的重要学科,在教给学生如何做人的同时,也担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任务。

关键词:勇于探究 创新

思想品德大纲中指出:“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思想品课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育人的重要学科,在教给学生如何做人的同时,也担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任务。如何利用好教材中的活动示例,在思品课教学中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取得创新收获呢?下面,我就结合平时的教学有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教学理论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来创造性开展教学情境。学生好动,爱表演,喜欢模仿,教学中,教师运用教材中的人物、情节构思成情境,指导学生充当其中“角色”,在表演模仿的过程中,无论“演员”还是“观众”,他们的情绪都会随活动的进展而强化,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变静为动,在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如在《我的自画像》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扮演驴、抬轿的人、路人等进行自我介绍,教师做好导演,给学生的 府谷县2016年教科研论文参评

“台词”、“表演”评分指导总结并及时反馈。利用角色扮演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设疑导问激发兴趣

“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朱熹语)。要创新,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而要发现问题,要有质疑习惯。我们要经常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题,激发起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如教学《诚信使你我走的更近》这一课,上课一开始,我就出示课题,问学生:“看到这个课题后,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学生们被老师一激,好奇心被引起,纷纷举手提出问题,有的说:“我想知道什么是诚信?”有的说:“为什么说诚信能使人走的更近?”也有的问:“怎样才能诚信?”……学生的问题接连不断。顿时,课堂上出现热闹的场面,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三、辩论活动开发潜力

思品课的内容一般比较抽象,条条框框原则性强,如果老师只是照着书本讲,学生听起来显然是索然无味的。讨论活动能使学生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在教学《让青春远离不良行为》这一课时,我组织全班同学分成二人小组围绕“漫画中两位学生的行为是否为不良行为”这一问题进行辩论赛,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意见。有的说是,他们

府谷县2016年教科研论文参评 的做法正确,有的说不是,对社会有危害。这时,我就趁热打铁,紧追着问:“那究竟什么才是好的行为呢?”接着,围绕“不良行为”开辩论会,学生推选出主持人,并志愿加入正方或反方,围绕辩题准备理由,这种形式还学生以学习的自主性。学生思维活跃,更具创造潜力。

四、情感交流互动体验

情感体验以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形式存在于学生的学习中。在他们鲜活的心灵中植下一片葱茏浓郁的绿洲,使他们人性丰盈,人格健全。如九年级第六课《角色与责任》一课,我让学生分成八组,每组充当学生、工人、公务员、律师、农民、科研工作者、文艺工作者、记者,每组发给笔、本子、计算器、锄头、音乐曲、照相机、法律文书、显微镜等。你们能说说自己组的用处吗?责任是啥?学生拿着礼物,摸一摸,比划比划。各组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说出了一大堆的责任,体验到“天生我材必有用”每种角色都意味着一种责任。接下来我让学生玩一个“黄金广告——亮出我自己”的游戏,设计一段广告来推荐自己,然后请学生上台推荐自己,展示自己。通过充分发挥作为共同活动的师生群体的交互作用和创造力,使课堂充满生气与乐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学生在互动中强化了体验。

五、走出课堂拓展空间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 府谷县2016年教科研论文参评

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用自己的认知去认识世界,获得不竭的创新源泉,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如教学《合理选择职业》一课,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明白人无高低贵贱之分,从事某种职业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我们组织学生考察部分环卫工人的工作,到环卫所了解了环卫工人的辛勤劳动。使学生了解到环卫工人对人们生活的的重要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不仅充分认识到每种职业都有它的重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了基础。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于我们一线教师观念的转变,我们应把书本和生活联系起来,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以独特的形式,丰富的内容,灵活的教学方法,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

参考文献:

1、教师教学行为深度转型 韩立福著 吉林大学出版社

2、有效教学十讲 余文森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思品课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篇二

关键词:培养,学生,心里品质

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并非一日之功, 需要多方面、多途径的教育和培养。对于如何结合初中思品课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的心理品质, 笔者有如下看法。

一、利用教材中的理论观点、先进事迹材料、名言警句、教学活动设计等进行说服教育, 使其认知良好的心理品质

由于各种心理的形成都是以道德认识为基础的, 不论是积极心理品质的塑造, 还是消极心理品质的矫正, 都必须以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判断和评价水平为突破口。政治老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利用教材中的理论观点、先进事迹材料、名言、教学活动设计, 针对不同层次的心理状况及特点, 发挥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和智慧机智, 恰当运用说服教育的方法, 教育学生克服头脑中的错误和模糊认识, 树立对社会、集体和人际关系的正确观点和态度。例如, 以“战时敢舍身, 平时能忘我, 从逆境中挣扎启程, 在顺境中保持清醒”的用左手敬军礼的丁晓兵的先进事迹, 来感化学生, 使其逐步认知良好的心理品质。更要借助逻辑的力量帮助学生理解和感知教学内容。理论之所以有力量, 在于它的科学, 在于它的严密的逻辑性。例如我们在阐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既要说明个人与集体都是依赖对方的存在而存在, 更要强调在公有制前提下的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一致性, 然后再说明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和怎样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政治老师不能简单抱怨与教学理论不符的生活现象, 而是要善于运用逻辑的语言。善于精述概念, 准确判断, 透彻分析;善于触类旁能举一反三;用逻辑的力量帮助自己启发学生对具体问题层层剥析步步推进, 启发学生明辨是非。

二、创设不同的教育情境, 充分感染和调动学生的情绪, 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和谐、民主的教育情境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重要方法。老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要自觉地、有计划地创设各种方式的教育情境, 充分感染和调动学生的情绪, 从而把自己的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动机需要。为使师生间的情感产生共鸣, 一方面要为学生创设有利的教育情境, 使其对学生起到感染作用;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带着丰富的情感进入教育情境。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又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使他们在和谐、民主、活泼的氛围中, 心理品质逐步得到培养和提高。例如, 在课堂教学中, 创设安全、自主的心理环境, 让学生不害怕提问题, 并且使学生对学习感到快乐和自豪, 把培养学生独立性、敢为性、批判性等创新品质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三、以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的人物的言行为榜样, 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

青少年具有求知欲强、富于幻想、善于模仿、可塑性强的特点, 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的人物的言行会在他们的内化作用下, 以潜意识的仿效的形式在其身上表现出来。因此, 首先, 必须加强教师的榜样示范意识, 以求做到以身示教, 有意识地以自己的高尚品德、情操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影响学生, 让学生默默地按照教师的人格模式塑造自己的个性;其次, 以领袖、伟人、科学家和模范人物为榜样;再次, 选择小说、影视、人物传记里的典型人物做范例, 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创造性的模仿。

3.谈思品课如何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篇三

【关键词】 道德 健康心理 教育 培养 心理品质

中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一直以来,思想品德课在学校德育工作和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中都发挥着主渠道的作用。特别是在新形势下,学生接触社会的渠道多了,在与社会生活中一些积极思想和消极思想的相互碰撞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困惑,也导致了一些错误的认识。这些问题影响了部分中学生身体、心理的健康成长,也给社会、家庭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道德和心理问题,学校教育负有不可替代的重任,有着特殊的功能。新课程下的思想品德课对提升道德和心理素质的教育质量,深化学校德育的实效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如何利用课堂教学,做好学生的心理调适,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做了些探索,下面简单谈一些体会。

一、认真探究思想品德新课程的育人理念

思想品德教材的核心理念和总的目标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基于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也就是说,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品德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在课程培养目标方面除了关注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外,还非常关注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社会道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还特别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求在教育教学中从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倡导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以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依照教育教学的规律,研究各种心理现象,探究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法,塑造学生健全的个性尤为重要。

二、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教学内容主要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道德、人际交往、心理疏导、法律法规、社会理想等方面的教育。其中有很多的观念、行为和规定是带有成人色彩或理想化的,是不切合当地学生社会生活实际的。因此,我们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要从科学世界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要使思想教育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情感体验,避免空洞的说教和灌输,并注重把道德教育点和生活中的正面与反面现象结合起来,与学生的认知程度及一些错误认识结合起来,与学生的需要和追求结合起来。相关教育点的教育活动设计,要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所见所闻出发,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感受、去体验、去认识,这容易使学生产生认同感,并内化为自觉的行动。如课程里有一个知识点是“正确认识自己”,教师就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你的形象在同学中是怎样的呢?你希望同学对你有怎样的评价?如此让学生们在他人的评价中自觉规范自身行为,优化自身形象。

三、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把心理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中

思想品德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探索问题,通过学习探究,自己去感悟生活中的道理。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可以畅所欲言。同时鼓励学生质疑,提倡合作探究,设立小组学习记录本,使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不流于形式。教材以中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生活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教材改新了,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不新不行。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并结合课堂的小故事、小品、情景研讨,课后写感想、演讲稿等,使学生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教师在感情、语言、教态、自身素质等方面感染学生,以平易近人的态度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心理得到良好的调适。经常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通过对形象具体的事例、情景等的感知,激发起良好的道德情感,提高健康心理素质,接受道德观念,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履行社会所要求的道德义务,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也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教材大多以故事、事例为载体来传授某种道德观念。上课时,教师可以播放课本剧或适合课文内容的动画片,把课文单调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富有生机的立体场面,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情、景、理”的相互交融之中明白道理,培养情操,指导行为,从而升华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在导行训练时,通过利用多媒体手段把生动的视听教材与常规的教学手段巧妙结合,让学生有声可学,有形可仿,各种感观主动参与,并充分调动了学生内在的积极性,自觉地落实到行为实践,在潜移默化中将感知内化为自觉行为和内在素质。

四、在教育教学中把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联系起来

道德教育只有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培养出明事理、辨是非、具有一定社会责任意识的公民。思想品德教育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它就失去其实用价值,也就不能培养出可适应社会生活的人。人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中,才可能具有免疫力,也只有在充满各种诱惑的环境中,才能生长出抗拒诱惑的能力。所以,我们的学科教学更应该坚持以做人为本,从社会生活的需要出发,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对学生进行理想、道德和责任等方面的教育,为社会培养出一个个合格的公民,以追求更高的学科价值。

在教学中抓住品德教育点,拉近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产生认同,达成共识,引起共鸣,这是实现品德实效的关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从学习身边的社会实际出发,从就业形势、人才需求及知识与就业机会的关系等方面给学生们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报纸上的招聘信息,明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从中启发学生认识到,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使自己更适应社会的需要。以此让学生明确该如何为自己将来的就业作准备,懂得自己应该怎样做,这比讲大道理更具实际效果。让学生明确在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国家要强盛,就必须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来支撑。再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稳定、经济、国防、科技教育等方面迅速发展的事实,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正在强大起来,我们应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结合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让学生明确,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作为政治教师,我们应当利用各种机会,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建设实践,结合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利益的冲突给学生带来的思想困惑,结合国内国际社会发展的形势,反复向学生灌输上述思想,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上进、遵纪守法、热爱祖国等高尚的道德情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明确、校正自己的奋斗目标,从而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把现实中的问题与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社会主义新思想新观念正在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的同时,一些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黄赌毒、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这些给未成年人的身心成长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加上互联网上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的影响,部分未成年人的心灵受到伤害。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一些未成年人精神空虚、道德低下、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这些问题的出现不得不引起学校、老师的重视。现在的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在道德教育中采用禁止、防堵,甚至管、卡、压作为教育手段并不能解决问题,也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因而,紧密结合发生在学生身旁的一些社会现象,特别是一些反面现象,让学生去思考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危害性。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抓住要害,让每一位学生明确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行为一不小心就可能触犯法律,而且将给自己及家人带来不良影响,从而起到警示作用。而在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评价过程中,要努力让学生学会从道德、法律、社会规范中去认识。注重引导学生去认识问题、感受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观念,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然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健康心理培养的问题带有很强的社会性,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健康心理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它的问题不是思想品德课教育所能完全解决的,思想品德课教育只能在学校育人工作中起辅助作用而已。要抓好这项工作,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及各有关部门都来关注和重视,都来加强和改进各自的工作,共同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这样才能全面做好新形势下的育人工作。当然,学校必须给学生补充足够的心灵营养,把握学生的精神脉搏,矫正学生的人生方向,把道德和健康心理教育落实到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中,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才能达到学生的学习素质及心理品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林福兰.社会信息化对学校德育的影响与教育对策.中国教育学刊,2004,(2)

[2]张圣乒,邓加航.坚持“三位一体”增强德育实效——对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教育的思考.思想政治课教学,2005,(1)

[3]李立.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现状与对策.思想政治教育,2006,(1)

4.思品课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篇四

摘要:笔者承担“优化教学策略导学课题研究”的任务,结合初三年级思品课教学实践,在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方面,做了一些探讨和实验,在操作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经过不断完善,对应用教育教学操作手段的不断调整,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策略,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水平有很大的帮助,文章注重操作的应用性,对于理论的探讨没有过多的展开。

关键词:导学;策略;思维;操作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9-078-1

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思维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的界限。它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1]。

在思品课教学过程中,七年级应注重形象思维的教学、八年级应逐步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在九年级应注重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认知的抽象思维的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这也是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策略[2]。在多年的思品课教学实践中,结合南京市思品课教学常规要求,在九年级思品课教学导学研究过程中,我做了一些尝试,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有极大的帮助,具体操作分如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教材,做到因“势”利“导”

初中思品课新教材植根于生活,以德育、价值引导为目标,包含心理品质塑造、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国情教育等内容。课文编写的生动活泼、精彩有趣,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注重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3]。当然九年级国情教育部分理论性较强,也比较抽象。不注重导学策略研究,课堂教学很有可能沉闷,变成空洞的说教,更谈不上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为此,在导学策略上,要求教师把较抽象理论变成较形象的事例;对于学生学习,则要求将形象的事例上升到抽象的理论,达到认知水平的突破和上升,认清事物的本质要求和内在联系,从而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理论素养,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在操作上,结合南京市思品课教学要求,要求学生预习课文,然后收集新闻材料,由学生进行《新闻发布会》,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新闻点评会》,时间控制在10分钟之内。这一导学策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热情,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价值观念的交流与碰撞,使课堂教学充满智慧,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二、分析教材,做到举“一”反“三”

预习是一种导学策略,分专题教学也是一种导学策略。分专题教学的前提是教师分析教材,找出一类相近或相似的问题,通过对某一问题的认识,获得感知,并以此为基础,探索一类相近或相似的问题,从而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这非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在九年级的思品课教学中,用一节课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学生学习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两者之间的关系(九年级思品教材第20页),提炼出对两者关系的一般性认识即将集体利益称为A、个人利益称为B,将问题演变为A与B两者关系的阐述,分析研究教材发现,可分为

1、概括性阐述

2、由A到B的分述

3、由B到A的分述

4、A与B的结合。以此感性认识为基础,要求学生补写出教材第40页“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以及教材第49页“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两者之间的关系,完成教材第103页“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完成教材第117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者之间的关系。这样的设置是建立在对教材的分析的基础之上,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的界限,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获得认识,达到举“一”反“三”的思维效果。

三、挖掘教材,创设情境,拓宽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创设情境,是思品课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导学策略研究常用的一种手段。运用得当,能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得当与否,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教学实践中,作为导学的一种策略,就必须要挖掘教材的广度与深度,分析其使用的必要性和实效性、考虑到教育对象学生能否做到有感而发,有“点”而发、有“面”而发。一般而言,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或比较抽象的问题,创设一定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防止学生用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形而上观点看待和认识问题。在第四课《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人教版)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结合习主席将访问英国的时事,将班级同学分为两组,一组为“出访智囊团”、一组为“接待团”分设几个环节:中英历史篇章、时代篇章、互利共赢篇章、核心利益篇章、展望未来篇章,创设小组讨论会,学生就对外开放的原因,对外开放的方式、目的等方面畅所欲言,集思广益,不仅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也拓宽了思维的广度与深度,能多角度地探讨与思考问题。

四、拓宽教材,实际操作,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思品课导学策略,应注重知、信、行三者的有机统一。思品课教材本身就具有开放性、时代性和实践性,通过实际操作,不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实现认识的飞跃,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指导实践,不断实现认识的发展飞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开学初,与学生处研究决定,由初三年级同学组织学校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校会,由他们来选择材料,安排程序,组织活动,在实践中,学生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对党的领导、对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认识水平的提高是思维发展的要求,认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产生认识,在理论指导下实践,又使得认识不断发展,使得知、信、行三者有机统一。

此外,导学作为优化教学的策略,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才能达到提高学生思维水平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5.思品课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篇五

我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之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教师必须针对学情,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等为目的,采取多项措施,并灵活、交互使用,收到良好的效果。

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本次课程改革六项具体目标之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而,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因此,教师必须针对学情,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等为目的,采取多项措施,并灵活、交互使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将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责任意识的培养结合起来,促进学生主动性学习习惯的形成。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内在需要和动力。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自然就会产生“我要学”的愿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教师要给学生带来人格、知识的魅力,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精彩的导入、恰如其分的名言、典例的佐证等都能收到料好的效果;二是要通过教学改革,增强学科的感染力,使学生产生

学而有趣、学而有用、学而有意的感知力量。如:设计“生活在线”教学环节,以解决学生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学习交往艺术、以反映学生各自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承担责任的情况,使学生树立责任意识等都能使学生深刻感知到学习本门知识的实用性、现实性;三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逐步培养和实现。学生学习的责任意识是学生进行一切学习活动比之学习兴趣更为高层次的学习内在动力。培养责任意识,主要的渠道是思品课教学过程。其次,以学生身边正反素

材为例启示学生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责任意识结合起来并落到实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必定会有一个跨越式的转变和提高。

二、尊重学生的心理特征,培养学生的学习独立性。

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也是成长中的学生心理发展的显著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其表现为“我能学”。科学的教育方式必须是在尊重人的心理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才能称之为科学。把学生当作纯粹的被教育者或“容器”,明显违背了人的心理发展规律。所以,我们只有尊重了学生的心理,发挥他们的独立性愿望,才能让其有意识、有目的地表现;才能彻底改变传统的高压、低估、漠视学生的教育观弊端。发挥学生的独立性,一要给予鼓励,使学生不断地产生成就感,使之形成自主的行为习惯。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展示——课堂交流“环节后,及时给与评价和鼓励,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二要创设机会与条件,让学生感到“可以学”、“我能学”的意识。如:学生讨论教师出示的或课本中 的材料后附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时,予以“友情提示”——阅读课本的相关范围;进行社会调查、辩论会前予以适当的辅导等;三要给予帮扶和矫正,使之健康发展,防止出现偏差。如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时,要防止学生列举的事例起到负面效应,教师要恰如其分地“为我所用”。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

个性差异是人的本质特征。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我们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让不同学生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等得到最佳的发挥。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独特的学习方式,一要帮助学生总结认识和了解自己,寻找“切入点”和“入口”,趋优避劣。如:学生学习过程中,有的善于独立思考问题、有的善于在讨论中内化知识;有的擅长默读,有的喜欢朗读。所以,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尽量给与自由的空间,不可盲目的“一刀切”;二要由浅入深逐步提高。不能“一口吃个大胖子”,防止“恨铁不成钢”,步入极端;三要针对目标,分层要求;四要注意评价及其评价的导向作用。

四、突出教育教学的活动性过程,培养学生的体验性学习方式。

体验性是新的课标“三维”目标之一,也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传统的教学过程以及受到考试出绩的需要,人们往往注重了学生知识的积累过程,而忽视了学生身心和人格的品质的健全与发展过程。充分体现思品课教育教学的特点必须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性学习。体验的获得的主要途径是:“感知—

内化”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体验性主要是要创设场景和条件使学生在参与的活动中进行感知,从而内化为体验。现有的北师大版思品课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活动性、实践性、探究性、可读性较强。将思品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及其各课时的教学过程设计为自主学习、实践、探究、、考察、、调查、讨论、交流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以眼、耳、鼻、舌、身、脑直接参与和体验的平台,就能使学生在听、说、议、评、做的过程中亲身经历、亲身感悟,获得理性的体验。

五、以开放的态度培养学生的问题性学习方式。

6.思品课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篇六

时代对学生的要求,新时期对新一代学生的要求是高的。要求他们:有信心,敢于面对困难,迎困难而上,应付自如;能独立思考,敢于创新,具有新思想新风格新能力;不畏艰险,敢于奋争,为人类、为国家的生存,为社会的经济生态的发展而奋争;经得起风险、经得起考验,能承受各种挑战。

当前一般学生的心态与以上要求的差距是较大的。有不少学生的信心不强,有畏难情绪,不是迎难而上而是知难而退;缺少独立思考与创新精神,事事依赖家长;关心人类、国家社会大事的太少,考虑个人生活、前途较多;在温室长大,缺乏风险的锻炼与思想准备,经不起挫折与表扬,受到表扬飘飘然忘乎所以,受到挫折一蹶不振。

根据对智育后进生的观察与调查,他们的智力并不差,只有很少数学生智商低。他们中多数对于感兴趣的事常常表现得很有才能。之所以成为后进生,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有学生的主观因素,也有学校教师、家庭、社会的客观因素。有的学生因为受“脑体倒挂”、“读书无用论”影响,有的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逐渐跟不上。而有些成绩超群的学生智力并不一定超群,只是由于他们执着学习,不怕艰苦、不怕挫折、勤于思考、勤于练习,求知欲强、注意力集中,智能提高,学习成绩超群。由此看来,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是学生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和气质。这些非智力因素可以在积极参加智力活动中培养和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并促进智力的发展。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学习情感、坚强的学习意志和独立自主的性格。还有一些超越书本知识的各种性格的训练则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如应变能力、灵敏性、准确性、适应性、有序性,这些是学生终身受用的潜能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优异的性格,我们需要身体力行,作出表率,付出艰苦的劳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工作:

一是身教: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语言只能通过教师的行动更好地发挥作用。要让学生学习化学有正确的动机和浓厚的兴趣,教师要用酷爱自己的专业与教学工作的炽热感情去感染学生,要让他们从思想深处认识学好文化对人类、祖国、社会与个人的前途与命运有多么重要。在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多种多样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涵养、思想、作风、性格每时每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通过自己的智能、情感、意志、信念、行为在有意无意之中培养学生的知、情、意、信、行。学生在老师的示范作用与指导下,心情愉快地学习,从而获得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素质与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是通过教学的全过程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与潜能:从确定教育目标、章节计划时就确定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心理素质与潜能培养的内容。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产生稳定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改进方法,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感官去认识现象与规律,注意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思维。在分析指导学生的口答、练习、作业、实验报告和试卷时,注意挖掘积极因素并加以肯

定,详细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指导正确的方法。不仅在知识上,还在心理素质与潜能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学生真正理解培养心理素质与潜能的重要性,自觉地配合教师自我锻炼与提高。在复习指导上,根据复习的目的,学生的实际,抓住重点难点,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有时还指导学生自己对学过的知识整理归纳,加深理解,使之系统化便于记忆。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概括总结能力及准确性、有序性等潜能。通过学生的各项实践活动如分组实验、课外活动、参观访问、调查研究,抓住学生的心理活动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如不怕艰苦、不怕挫折、迎难而上、克服困难、不怕艰险、关心环保,同时进行应变能力、灵敏性与适应性潜能的培养。课内外所有活动都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学生可以接受为条件,通过教学活动进行教育,不能增加学生的额外负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反应灵敏性、活动准确性、工作有序性的程度,从而提高效率减轻学生负担。在指导学习方法,解决学生学习困难时,对学生进行恒心、毅力、意志等品质教育。

三是加强师生感情交流:教师与学生 互相视为知心朋友,在教学中体现关心、信任、民主、商量的精神,是一种良师益友式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沟通,增进师生的感情,这是教好学好的前提和保证。师生感情融洽,学生愿意也容易接受教师的教育教学,也愿意提出自己的困难或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意见,师生配合好,容易增强学生信心与毅力,提高学习质量。

7.思品课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篇七

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突破口,培养学生强烈的创性欲望。

兴趣是指人积极探究活动与认识事物的倾向性。兴趣作为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非常重大,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保证。思品课理论性强,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难度较大,因此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显重要。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强烈的创新欲望呢?第一、运用多种形式的直观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漫画、图表、电化教学等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使学生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第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是思品课的特点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和当今社会的热点来进行教学。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第三、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启发学生思维活动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思考,以培养学生创造个性。学生具有了学习兴趣和创造个性,思维才会灵活、多变,这就为学生思维的培养敞开了大门,奠定了基础。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只有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积极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首先,在教学中要注意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要因势利导给学生一定的启发,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问题。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新颖、适度和有针对性,要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出发,难易适度。做到这一点,会使学生因为感到新奇、有诱惑力且能够实现而去积极思维。其次,加大理论联系实际的力度,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理论联系实际是思品课教学的根本原则。我在教学中常把时代感强的材料引入课堂,并结合学生所学知识多角度设置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分析,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紧跟时代的实际问题,即为教学内容注入了“活水”,又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思维活跃了,解决问题的变通能力也就增强了,当他们面对新情景、新材料时,不至于束手无策,反而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每一个问题都善于问一个为什么,动脑筋想“怎么办”。再次,运用教材中的“指点迷津、阅览人生、感悟名言、活动体验”栏目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利用栏目设置问题和活动,让学生参与。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由被动的"听"转为自主的“思”,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角"意识,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了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这对于启迪学生的智慧,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三、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思考的良好习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初中生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敢想敢为。教师如能依据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正确引导他们进行各种探究活动,就能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创造能力的开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他们提出与教师或教材不同的看法,让他们畅所欲言。尽管有时学生的发言不完整,甚至出现错误的认识,但对每个学生主动探索的表现我都给予积极的评价,使学生看到了自己的点滴成功、产生了积极体验的同时,激起更强的探索创新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打破学生头脑中的思维定势,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8.思品课教学总结 篇八

一学期的教学工作转眼就要结束了,回头想想,我颇有感触,作为一名合格的思品老师,除了要熟悉教材,驾驭教材之外,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学会教学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2、要加强业务学习,多读书。不仅要学习所教学科雄厚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广泛涉猎各种信息,切实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师只有成为优秀的学习者,才能成为优秀的教育者。

3、要深入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从学生已知的知识、已有的体验出发,引导学生得出未知的知识或结论。

4、作为思品老师,必须关注时事新闻,关注国家大事,将时事热点与所学理论紧密结合起来,既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9.思品课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篇九

情景教学在思品课

初中思想政治课是中学教育中重要的课程,其主要目的是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会学生如何做人。随着初中政治课教材的改革,不仅对学生的培养目标、道德要求、法律和价值观念作了调整,符合当前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对老师的课程理念、知识结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实现这些课改理念,使思想品德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所喜欢,并能够真正认识和体验到思想品德课的价值所在?笔者认为情境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和载体。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的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的学习情境或情景,并通过一定的方式把学生完全带入这个情境之中,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进而升华学生情感的一种教学方式。情景教学在思品课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有以下方式:

1.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景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的德育课程,学生品德的发展离不开瑰丽多彩而又善恶并存的现实生活,需要在生活中自觉地去思索、去判断、去选择、去反省、去实践。当我们用这一新课程理念重新审视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时,不难发现,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往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生活、重灌输轻体验,疏忽了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导致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很难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那么,怎么克服传统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这些偏差呢?

(1)捕捉社会热点,让学生感悟生活情景。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在应用课本教材的知识框架的基础上,适当采用样本教材和生活教材,将思想品德课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有目的地把思品书中的知识联系到现实的正在发生的一些相关事件或是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熟知的事物中,激发起学生内心情感,引导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以达到知、情、意、行最佳统一,例如:通过介绍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和政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 协会议的胜利召开,让学生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明白当前的形势,明确自己肩上的责任。通过分析2010年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和会徽的文化内涵,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勇于创新,激发学生“为中华腾飞努力学习”。

(2)循循善诱,让学生回味生活情景。重视学生在生活中的真实状态,重视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入或创设能引起学生知识、情感、行为变化的自然、社会现象或人为创设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培养学生高尚思想道德品质的课堂,使思品课更加生活化、实际化,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思品教育,并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生活实践中培养锻炼品质。例如,在学习《我们的朋友遍天下》这个单元课程时,让学生回想自己曾经历过的与同学发生矛盾冲突的事件,然后将真实的情景设计成小品进行表演,并思考:当时的矛盾冲突是怎么发生的?又是怎样解决冲突的?现在我们学了这一课后又该怎样解决?最后,围绕朋友这个主题,开展专题讨论,引导学生学会与朋友相处。

2.针对学生实际,创设活动情景

学生是宝贵的课堂资源,活动是教育的有效载体。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只有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关注学生生活体验,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思品课堂活动情景,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在活动中升华思想、内化品质。

(1)课堂生成,表演情景。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走出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误区,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发动学生充分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表演,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如在教学“法律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时,可事先让学生排练了一个短剧,通过这个短剧的表演,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并巩固了这个知识点,并学习到:作为一个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该怎么做。在上《男生女生》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堂组织教学,如确立“男生女生谁更优秀“的辩题,男生和女生各为正方和反方辩手,让学生你课前广泛收集有说服力的资料。

(2)开展活动,描述情景。教师可以借鉴社会热点、经典材料、故事或学生熟悉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 的生活事件引发问题,设立若干交流、探究、讨论、感悟、演讲、辩论等活动,打破常规课堂四平八稳的形态,引导学生自主拓展、探究、体验,以此提高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上《我和父母》这一框时,就播放了从《今日说法》上下载的一个案例《两个中学生姐妹为什么要毒死自己的父母》,然后让学生讨论这个案例:除了两姐妹的过错,她们的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上有哪些做的不对的地方,从而引导学生要正确对待父母的爱。

3.运用现代手段,创设声视情景

现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正在对人类的工作方式带来巨大变革,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兴趣,给课堂教育教学产生了积极效应,因为多媒体技术把语音、图像和视听技术集成在一起,具有直观性、交互性和动态性,能够多视角、立体化建构教学环境,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通过视频,展现情境。教师要设计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利用网络丰富课堂和书本的内涵,利用高科技让思品课变得生动。在课堂上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结合教学内容相关视频和歌曲;在讲授《加强民族和睦团结》时,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在欣赏音乐中,学生的神经进入了兴奋状态,又及时地展现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录相片断,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和睦团结的重要性及促进民族和睦团结的有效途经。如在上《认识新伙伴》时,播放歌曲《朋友》及视频《怎样交友》。在上《融入新集体》时,播放歌曲《众人划浆开大船》和视频《一滴水珠的故事》。

10.浅谈思品课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篇十

【关键词】思品课;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当代公民素质的组成部分。为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需要,2011年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新增了“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提高媒介素养,能够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这一要求。

我结合七年级思品《举世瞩目的成就》的两次授课,探索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策略。

一、众里寻他千百度——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停留在学生收集信息,浅层信息的复制与堆砌上,与教学目标南辕北辙,与学科属性渐行渐远

本框是初一国情教育的第一框,涉及的时间跨度长,信息庞杂,理论性强,对师生的信息筛选、鉴别加工能力要求极高。

第一次教学设计时,第一环节,由中菲南海对峙新闻时事导入,结合学生收集的中国古代、近代、新中国海上实力的发展过程等信息简述了中国近现代发展史。第二环节,结合学生收集的中国百年圆梦信息分析了为什么能圆梦,并分组交流当前我国取得的农业、经济、军事、交通、文化、政治方面的伟大成就,得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的结论。第三环节,学生交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们生活条件变化方面的信息,教师提供居民收入增长数据,并对此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改革开放是富民之路。

教学设计值得肯定的方面:

1.师生共同收集了大量与主题相关的信息材料,弥补了课本内容空洞之不足,丰富了学生学习的内容,调动起全部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有信息可交流。

2.所有教与学信息从我国发展历程简介、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三个角度展开,整合时政材料,紧密联系社会现状,思路清晰, 有机衔接。

问题发现:

思品课变成了新闻发布会和公众知晓信息的浅层交流平台,淡化了本课的核心内容,动态生成显得不足。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角度看,主要是如下原因:

1.收集信息方面的问题:一是收集信息的任务设计比较机械和简单,难度上缺少区分度,没有用深刻的思考和追问来引导学生收集信息,故未能触动学生心弦,引起共鸣。二是收集信息目标要求不明确。课堂上信息尤其是时事信息大量堆砌,与教材知识点联系不深,与思品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相脱离。

2.信息交流方面:形式單一,模式僵化。课堂上师生共同分享过多,挤占了本可以让学生对信息思考和发现的时间;信息的交流主要是教师问学生答,缺少组内讨论,生生互动相互激发;重信息的呈现,轻信息加工整理,对信息的提炼、分析和综合缺少思品知识的支撑,缺少课堂生成。

二、拨开乌云露真容——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应基于学生立场,以富于深度的问题引领学生,以学生的方式感知世界,凸显思品的学科价值

课堂教学进一步改进和调整:

1.简化对我国历史发展阶段的分析,只留下当时最引人注目的中菲南海冲突,并深挖该角度信息,要求从历史、现实、国际关系、国家力量等多角度收集信息,追求所选角度给学生带来思索和震撼。

2.采用多种形式呈现信息,注重信息交流的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重编《走过三十年》,替代先前由学生例举改革开放成就实例,因此视频长达四分多时间,涵盖三十年来的各个方面。要快速掌握如此多的信息难度很大,于是我通过调动信息有效转化,通过小组之间的竞赛,一举突破了有效获取信息的难点。

3.增加学习材料,组织小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将《走过三十年》中数说天下的数据分经济总量的增长、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分三次呈现给学生,让他们比较分析。通过讨论,学生在原有结论的基础上,突破了教材的限制,得出城乡差距仍很大,我们现在的小康还是总体的小康的结论,引发课堂精彩生成。

三、获得的感悟与认识

对本课教学设计的前后调整,让我对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了更为深刻的思考。

1.更新观念,优化意识,提高教师的信息水平。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首先得更新教师教育观念,优化教师的信息素质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增强信息处理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创新教学评价的能力。

2.明确任务,关注生活,聚焦主题。教师应首先设置情景,提出一个主题,使学生能够明确自己将要在一个什么样的主题范围内、什么样的框架下进行学习研究,然后围绕主题布置适当的任务,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进行信息收集、筛选。一般而言,师生可关注的信息主要来自时事政治、社会热点、两难选择、真实数据、中考试题等在时空上贴近学生的角度。“兵不在多,而在于精。”课堂教学运用信息资源要简约精当,并凸现、挖掘它的最大的教育价值。

3.坚持“思想”,架起心桥,用“思想”统领信息。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除了能让学生有一个理想的考试成绩外,还应给学生留下什么值得回味的东西呢?我们需要的,不是深陷“信息洪流”中不辨是非、耍酷弄玄,把无知当个性,而是与他们一起成长,共同感动,让他们学会全面、客观、发展地看待社会生活。只有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坚持充满“思想”,让思想品德课“深刻”起来,这样他们才会有一双慧眼,穿越这这信息世界的重重迷雾,让他们境界提升,眼界开阔,体验发现的乐趣、感受成长的幸福。

4.注重分析,整合创新,用活信息。信息材料不仅要“选好”,更要用活,各种信息好比“食物”,它们并非都是学生成长所需要的“养料”。把“食物”转化为“养料”的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教师要注重充分挖掘信息材料的价值,用它去整合课本知识,设置一定的情境,建立探究氛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启发学生分析、整合并创造性的运用信息。

做信息的主人还是奴隶,过于追求课堂教学中学生形式上的满堂言的价值取向,便迷失了自我;追问思品学科的属性,反思思品学科的教学目标,让信息找到归属,这便多了份透彻和本真。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一直不敢推卸的重担就是让学生先“成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给他们一双充满希望与梦想的慧眼,把这世界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有所学、有所思、有所得。

【参考文献】

[1]南国农. 《信息化教学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胡庆芳. 《课堂教学内容有效组织的课堂实践研究》,《思想政治课教学》2012,3

11.思品课教学中导行途径的选择 篇十一

一、挖掘课后习题的内涵导行

思品课的教学不单是让学生了解“是什么”,明白“为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懂得“怎样观点指导行动。

二、布置学生感兴趣的课后作业导行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一活动有浓厚的兴趣,那么活动效率就越高,而且不易产生疲劳和负担过重的感觉。我在探索导行途径的实践中,把兴趣作为内在“激素”,让学生在主动、愉快地完成课后作业中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如教《珍惜时间》一课后,我首先布置同学们把掌握的`一些关于珍惜时间的格言或谚语制作成书签,夹在自己的书本里,或送给同学、朋友,用来鞭策自己,也激励他人珍惜时间,成为时间的主人。接着又展示自己制好的书签,并介绍制作方法。同学们看到老师制作的书签,产生了很大兴趣,都想亲手做一做。在下一节思品课中,他们都带来了自己制作的小巧精致的书签,或互相交换,或视为珍贵的礼物送给好朋友。这一完成作业的过程,就是课文内容深化、知识内化的过程,也是受教育的过程。

三、开展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导行

12.浅谈小学思品课的导入教学 篇十二

上高县锦江镇中心小学 严火连

一堂优秀的品德课课堂导入,不仅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要能够唤起学生真实生活经验,从而引导他们更好的认识生活、学会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课堂导入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从“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考,唤起学生情感”入手,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再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主题,从“事实说话补认识,情景再现温经历,亲身体验强感受”入手设计导入,为突破课堂教学重点服务,从“形象感知释感念,类比感悟渗道理,情景体悟揭困惑”入手设计导入,为解决课堂教学难点服务,发挥导入的铺垫功能。从而真正提高品德课堂教学导入的实效性。“

课堂导入是教学手段,是为开展课堂教学服务,是老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他主要是通过利用各种媒体,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使其主动学习新知的一种教学行为。可见一个优秀的品德课堂导入,不仅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要考虑如何唤起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从而引导他们更好的认识生活、学会生活。我们从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和铺垫功能这两个角度出发,设计品德课堂导入,让课堂教学有效接轨生活。

一、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

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就是,要求我们在设计品德课堂导入时,要根据教材呈现的不同情景,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灵活多样的导入方法,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学习的欲望,保持对学习主题的高度关注,积极主动学习。

1、以“ 趣 ”入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对学习主题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并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是指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这些内容,学生都有一定的亲身经历,非常感兴趣。这类课堂的导入,设计时采用精心的裁剪的生活情景,凸现潜在的教育导向意义,以“趣”入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自然的对教育主题感兴趣。

例如《走进市场》的安排目的是让学生尽早的学会一些选购商品的知识,培养他们独立选购简单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的能力。课始,老师问学生:“喜欢在超市购物吗?”(学生雀跃)

再问:“为什么喜欢在超市购物?”(学生纷纷说了自己的感受)

(随即播放超市里人们购物及一位顾客在仔细挑选商品的情景。)问老师:“这位顾客购买物品时在干什么?”

“在挑选商品,看看是否是自己想要的。” “在看产品使用说明。”

“在看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

学生回答踊跃。

现在从城镇到农村,处处可见超市。在超市购物较为熟悉。用“超市购物”情景来导入,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导入的趣味性,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2、以“ 思 ”入境

“学而不思则罔”,从反面说明了思在学习中的作用。在导入时,结合内容,创设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处于“心愤口悱”的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导入设计。提高认识,引导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现行品德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类课堂导入时,应更多的考虑,在导入环节中以“思”入境引发学生对课堂教育主题的做一定的思考,便于把课堂主题教育进行的更为深刻。

《诚实是金》让学生懂得说谎的危害,只有诚心才能赢得尊重和信任。要做到不说谎话,言行一致,诚实守信。课始老师讲述故事:

在德国,一位中国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到德国大公司寻找工作,可是一连20多家公司都没有接受他。他想自己才能出众,找家小公司应该没有问题吧。可是小公司也把他拒绝了。

同学们,为什么德国的公司都拒绝他呢?猜猜,可能是什么原因?

(悬念一摆,学生都积极猜想)

想知道真实原因吗?那家公司的老板告诉他,不录用他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他在德国期间乘公共汽车曾经逃过三次票。留学生很吃惊,难道我的博士文凭还抵不过三次逃票。德国老板说:“是的。我们不怀疑你的能力,但我们认为您惟独缺少了非常重要的两个字!”

此时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吗?”“你有什么感想?” 感触学生心里,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感受,深切体会到说谎的危害。

3、以“ 情 ”入境

情感在教学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或活动具有支配、指导作用,学生强烈的内心体验,能使教学主题的要求较为容易的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要,以“情”入境,即要用语言、情节感染学生,引起情感共鸣。如果课堂品德教育主题,主要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道德情感的体验中受到教育,那么在导入时,就要先行孕育道德情感。

《孝心献老人》的教学关键是激发学生体贴老人,关心老人的情感,因此,以情感渲染来导入是触动学生心灵的基点。课始,老师出示两幅漫画:一幅是奶奶累了坐在椅子上。旁白:老了不中用了。第二幅是孙子兵兵在给奶奶捶背,奶奶很高兴。旁白:真懂事。问学生这画面在讲什么?

学生一看就能够清楚把图意说上来。回答后,老师过渡:“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老人曾经为家庭,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现在年纪大了,该是按享晚年的幸福生活了。我们作为晚辈,承接了长辈的养育之恩,要懂得汇报。画中的兵兵真得非常懂事奶奶累了,就给奶奶捶捶背,老人并不渴望家人为她付出多少。就是希望自己的晚年生活能够幸福、美满。你看,孝顺的孙子给奶奶那轻轻地捶背,奶奶就一点儿也不觉的疲劳了。那脸上洋溢的笑容,多么开心,多么幸福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在老师深情的讲述中,学生都为之动容,在其心头激起情感的涟漪——老人很需要我们的关爱啊!带着这样的情感进入课堂教学,学生怎么会不受到深刻的教育呢?

二、发挥导入的铺垫功能

1、为突破重点作好服务

有些品德教育主题可能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有一定的距离。如果,在课堂学习开始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要想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领会课程教育意图则有困难,从而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鉴与这样的考虑,我们要在课堂导入环节把问题解决好。

(1)事实说话导入补认识

用事实说话:就是采用社会上出现的事例,自然界存在的现象,来安排课堂导入。由于它的真实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类课堂导入的设计对与那些学生感性认识上不足或者模糊的品德教学主题特别合适。

例如《保护环境》的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学会保护环境。现实生活中,学生知道身边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但是他们并没有觉得环境污染对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水污染了,他们觉得现在有自来水;电池乱扔,对土地的污染似乎也看不出来环境污染的严重性,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的威胁认识就较为欠缺。因此,在导入时,老师用多媒体播放了“森林大肆砍伐;污水排放,河水变质,鱼儿死亡;不可分解塑料袋漫天飞舞……”随着画面的切换,学生脸上的表情变得严肃了,雄辩的事实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那么“我们要保护环境”的意识立即萌生出来。接下去的课堂学习实效就有很好的保障。

(2)情景再现导入温经历

现在的孩子生活幸福,在家里无时不刻都享受着亲人的关爱,有一种“以我为中心”的意识。许多孩子忽视了生活经历中许多值得珍惜的东西。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安排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深刻理解生活。这类课堂的导入时,要把曾经的生活情景重新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意识的温习、再新认识生活,这对与课堂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谢谢你们,我的父母》的重点是感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劳。作课前调查,和学生交谈中发现,许多学生认为:“父母照顾好孩子的生活,是天经地义的。”有的还埋怨:“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不够,没有其他的父母那么好。”那么,课堂导入就需要老师精心选择生活中一些温馨的情景,能打动孩子心灵的生活细节展示给学生看。如“灯下,妈妈给孩子打毛衣;孩子生病父母精心照顾;晚上,妈妈给孩子折叠第二天穿的衣服;孩子睡着时,妈妈起床为孩子盖棉被”等等。在重温这些每位学生都经历过的生活小事后,可顺势提问:“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内心深处一定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操劳。

(3)亲身体验导入强感受

由于年龄的原因,生活状况不同的原因,我们的孩子对他人的心理,生活不可能有切身的体会。如何引导学生和他人交往,学会与人相处是品德课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这类品德课程教育,在导入时要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最好的办法是设计活动让学生去亲身体验体验,这样对马上进行的课堂教学非常有利。

残疾人生活上的困难,一般健康的人都不会有什么体会和感受。看到残疾人遇到困难,好大一部分学生会嘲笑他们。《关心残疾人》课堂导入时,如果老师选择“一位盲人在行走时,不小心摔了一跤”或“一位脚残疾人走楼梯”的情景来导入。希望引导学生认识到“他们遇到困难需要得到我们的帮助。”那么,肯定会有部分学生最先关注的是盲人摔跤,脚有残疾的人走楼梯的情形。这情形在他们眼里看到的可能只是摔跤时的狼狈,走楼梯时的滑稽。

有位老师的导入很巧妙。设计一个生活情景:在讲台上放本书,旁边再放些其他的东西,过道上也摆些凳子或物品,设置些障碍,让学生蒙上眼睛,独自去取书。然后在同学的帮助下再去取回书。在课堂导入时,请大家谈谈取书的感受。这样回避了前一案例中出现的尴尬场面,同时让学生亲身来感受一下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体会一下渴望得到他人帮助的那种心理,效果就不一样了。

2、为解决难点做好服务

有些品德课的教育主题尽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非常的贴近,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是很大,但是这一教育主题中可能会涉及到一些易混淆的概念,较抽象的道理,认知上有困惑的现象。这些我们在课堂上必须需要处理的问题,可以考虑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来先行解决,从而为课堂学习打好一定的伏笔,促进学生对课堂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为提高课堂的学习质量奠定基础。

(1)形象感知导入释概念

现行的好多品德课的主题涉及到概念,这是老师在课堂教学时遇到的最令人头疼的问题。对概念进行解释吧,学生听不懂,再说对小学生讲概念也没有这个必要;不解释吧,课堂上出现这样那样的混淆,弄不明白。对与这类主题的教学,在课堂的导入时,可以把概念的外延一一具体摆出来,学生在大量的具体形象面前就自然理解可这个概念。

《生活中的你我他》这课的难点是,学生对职业这个概念弄不清楚。容易把外地人、领导、超人、魔法师等当做职业来看待。如果要引导学生把哪些是职业,哪些不属于职业分辨开来,有些难度,因为什么叫职业这个解释,小学生理解不了,也没有理解的必要。怎么办?仔细想想,学生对生活中各种不同职业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医生、老师、工人、农民、护士、警察、售货员”等等应该都认识。因此,解决这个难题可以直接采用“职业”的具体形式来说明。

在导入时,展示“不同职业人员的劳动场面以及模仿各种职业的典型动作,让学生来猜猜他是从事什么职业的人?”这样形象感知导入的效果真的好,学生兴趣很浓,而且对各种职业的名称很快有了清楚的认识。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再也没有出现把外地人、领导、超人、魔法师等当作职业来看待。

(2)类比感悟导入渗道理

品德课程中涉及到一些比较抽象的道理,这是我们在课堂教学时所遇到的难题。我们可以在导入时,用比较形象的、例子进行类比,让学生对抽象的道理有个较为感性的认识。

《集体的力量大》要求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集体的力量的无比。一个人办不到的事情,很多人在一起齐心协力,互相合作就有可能办到。难点:人多并不一定力量大,只有团结一致,力往一处使才行。要在课堂上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可以通过课本中的《运水果》的故事来突破,但是总觉得学生的认识不够深刻。所以在导入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能类比说明问题的“折筷子”的游戏来作好相应的铺垫。先请一位学生上前来折筷子,给一根,轻而易举折断了,再给两根,有点费力,但还是折断。作后给一把筷子,结果怎么也折不断。整把筷子请其他的同学也来折,可……游戏结束后,老师组织学生讨论。通过游戏,你明白了什么?学生讨论后,然揭示课题。

这个游戏中蕴涵着团结,力往一处使,力气就大的道理。在讨论中,学生认识到筷子多了就折不断了。这是对道理的最为朴素的认识。在课堂中《运水果》的故事学完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对“折筷子”的游戏有什么新的认识。这时学生对道理的认识就深刻到位了。

(3)情境体悟导入揭困惑

现实社会缤纷复杂,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学生对生活中许多现象存在认识上的困惑,觉得到底该怎样来正确认识,感觉很难,品德课程中如果涉及到了,我们就要花时间把它讲透彻。因此,在课堂导入时就让学生来面对困惑,对于积极解决困惑帮助很大。

《当冲突发生后》的难点,就是希望学生尽量避免与人发生矛盾,当矛盾发生的时候,要冷静处理,不激化矛盾,能理解他人,做到宽容待人。在现实的生活中,学生知道不该为一点小事与同学闹的不可开交。但在事情发生时,总觉得自己吃亏了,于是剑拔弩张干起来。对此孩子们在认识上很困惑,“我们到底怎么办?”很希望在课堂上在老师的指点下,知道如何来处理。结合这样的情况,可以设计如下的导入:

上一篇:纪检工作四个新常态下一篇:医务人员提高工作效能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