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课教师安全工作职责

2024-07-04

任课教师安全工作职责(共12篇)

1.任课教师安全工作职责 篇一

1、任科教师对本堂课教学中学生安全直接负责,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遵循教学规范,落实安全管理要求,合理预见、积极防范可能发生的风险,特别是要认真落实体育课、实验实训课的教学常规,防止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2、认真贯彻执行《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挖掘本学科教材中有关安全教育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普及和培养学生抵御自然灾害的知识和能力。

3、上课前必须清点学生人数,详细记录未上课学生缺课原因,未请假不上课的要及时通知班主任。上课期间要随时留心课堂中出现的各种异常现象(如对体弱学生),出现异常要及时报告教导处,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好各种异常偶发事件;发现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的,应当及时告诫、制止、教育,并与班主任(或学生家长)沟通。

4、教师应当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和工作纪律,关心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不得侮辱、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5、对必须外出进行校外教学的课,要事先报告学校,经批准后,方可外出;未经允许,不得外出。

6、认真落实各有关法规和上级文件对学校班级工作的安全规定。

7、万一出现事故,必须及时报告并进行有效的救护。

8、如需到校外上课,须将学生整队后带至上课地点,在前往途中要注意学生安全,保持队伍的安静有序,下课后要整队安全带回。

9、在校园内一旦发生各类重大突发事件,立即启动相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一切操作程序按照学校应急预案操作流程实施,以维护学生安全为己任。

2.任课教师安全工作职责 篇二

一、准确站位, 正确树立配角意识

在班级管理中, 班主任全面负责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 承担主要责任, 起着主导作用。任课教师是班主任工作的助手, 处于从属地位, 在班主任的统一协调下进行分工合作。因此, 作为助手, 任课教师首要的一点就是必须要准确站位, 正确树立配角意识。

作为班级管理的助手, 任课教师除了要上好每一节课之外, 还有一项重要的职责就是协同班主任做好本班级学生的管理工作, 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 必须要树立强烈的配合意识。

1. 任课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班级管理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 以共同营造良好的班风。

2. 任课教师要与班主任保持联系, 在交流中任课教师一方面要把班级整体管理目标与学科教学目标相整合, 形成统一的班级教育目标。另一方面, 任课教师还要将自己所掌握的班级情况:学生思想、听课、作业、考试等各方面的信息及时告知班主任, 要在充分分析班级学生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之上, 针对班级中切实存在的问题, 提出合理建议和整改措施, 帮助班主任及时消除班级管理中所隐藏的问题。

3. 任课教师还要积极参与班级管理活动。

例如:每学期学校都会组织一些知识竞赛、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等, 任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积极向班主任推荐合适人选, 并带领和组织班级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为班主任提供最大限度的帮助, 确保班主任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二、把握两个尺度———到位, 不缺位;辅位, 不越位

在班级管理中, 班主任总揽全局, 属于核心地位, 任课教师的职责是“参谋”、“智囊”, 在班级管理中要积极建言献策, 要与班主任形成互补。对于自己分内的事不能缩手缩脚, 而是主动把担子挑起来, 精心安排, 大胆实施, 创造性地干好本职工作。

1. 上好课, 做好学科教学工作。

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对自己所任教的学科高度负责, 要以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 认真备课, 熟悉本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材, 掌握课程的重点、难点, 了解本班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等。从班级学生实际出发, 根据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兴趣爱好、纪律状况等精心设计教案, 进而圆满完成学科教学任务。

2. 我的课堂我负责, 做好课堂管理工作。

任课教师在课堂上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上课不听讲的, 有睡觉、看闲书、玩手机的, 甚至还会有骂人、打架等意外情况。出现了问题, 任课教师应及时处理, 以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而不能简单地认为纪律管理是班主任的事情, 与自己无关, 对学生违纪不管不问, 这样的任课教师是不合格的。

3. 具有及时“补位”的意识。

作为班级管理的助手, 任课教师要真正做到到位, 不缺位, 还必须具有及时“补位”的意识。例如, 当班主任因生病或外出学习不能到校的时候, 任课教师要及时担起班级管理的职责, 代替班主任督察班级纪律, 带领和组织学生参加相应的班级活动, 并及时将班级情况向班主任进行通报。一个班级健康发展仅靠班主任一个人的努力是不行的, 还需要班级所有任课教师的鼎力支持, 任课教师要力所能及地帮助班主任出主意、想办法、找点子、寻对策;任课教师应该及时填补班主任忽略之处, 使管理工作面面俱到, 不出现纰漏。

3.班主任要做好任课教师的推介工作 篇三

一、充分准备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任课教师进行推介之前,班主任一定要做足准备。班主任在向学生介绍任课教师之前,要通过各种途径尽可能多的了解班级任课教师的情况:家庭住址、电话、以往所取得的成绩、教学特点等,还要在接触中深入了解任课教师的性格、爱好、对班级学生以及对所任学科的期望值等,然后根据所掌握的情况,具体设计推介方式。在准备的过程中,班主任要把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一一罗列出来,并准备好相应的回答方案。班主任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既不能夸大,也不缩小,这样孩子们就会心悦口服。

二、适当造势

开学的第一课,班主任一般都会对班级任课教师做一些相应的介绍,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反其道而行。在开学的第一课对任课老师只字不提,这时总会有一些学生按捺不住好奇,向班主任询问新任课老师的情况。这时我们可以这样回答:“这个问题问的好,我之前为什么没有介绍我们新的任课老师呢?那是因为我们的这位老师实在是太厉害了。我还没有准备好怎么介绍他呢!具体情况还请同学们耐心等待几天,等我了解全面了就会在下周的班会课上向大家做一个介绍,当然在这期间大家也可以自行观察了解。到时候我们也可以比一比,看谁对新任课老师的了解比较全面。这种拖后介绍的方法,其实也是一种营造、宣传声势的过程。这么做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方面可以使班主任准备的更充分,避免盲目上阵;另一方面可以使孩子早早地对班级老师持有一种期待心理,在破解期待中增强对该老师的情感和信心。

三、仪式要隆重、新颖

如果我们对新任课教师的介绍是“老生常谈”,别说学生根本不会留心,连我们自己介绍起来也会感到索然无味。因此,班主任对新任课教师的介绍工作必须要有新鲜感—仪式隆重、形式新颖,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关注。仪式隆重是指专题介绍会不仅要请所有任课教师参加,还要请年级主任参加。这样做的意义在于,通过大规模、大阵势、大排场,营造大氛围、大声势、大效果,增加学生对任课教师的了解和信心。形式新颖是指介绍方式要推陈出新。比如:班主任可以事先将新任课教师的基本情况和特点,集中收集整理在同一张卡片上,开学后以致家长公开信的方式,发到学生家长手中。通过家长的嘴向学生传达这样一种信息“所有老师都很棒”;推介会上则可以对往届同学进行采访,请他们谈谈这位老师在他们眼中是什么样子。往届学生就是他们的哥哥姐姐,有亲切感、可信,说服力也必然是超强的,这也是省时省力的好方法。

四、要有才艺展示

孩子们大多喜欢和敬佩那些博学多才的老师,如果教师能够通过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这种权威,那么他在工作中就能起到“不令而行”的效果。现在的孩子思想都比较活跃,不是那么容易就被班主任的几句简短介绍所征服的。要想让孩子由衷地从心里产生敬佩之情,班主任的介绍必须是具体、可触和可感的。也就是说,我们对新任课教师的推介不能在课堂简单概括,而要适当的亮出任课教师的一些绝活。例如班主任可以将美术老师的剪纸技术,音乐老师的竖笛、二胡演奏,语文老师的书法创作等才艺制成视频短片,向孩子们展示;也可以把新任课老师的典型事迹、平时课堂中或生活中的精彩片段做成视频短片,配以文字介绍和动感十足的音乐,在班级内进行播放;还可以将新任课教师辅导往届特长学生以及他们的作品,制成视频短片在班级中播放。这样必然会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之后的介绍也会更加自然,更有说服力。

五、要做好“跟踪教育”

要使推介会真正起到教育示范作用,还有一个环节是绝不能忽略的,就是在推介会后要进行“跟踪教育”。推介会结束之后,班主任要及时掌握来自学生的信息反馈,抓住学生思想情感方面的变化,继续加以引导。如,在推介会后我会利用闲暇时间和学生谈一谈他们对班级老师的了解,特别是优点,让他们深刻体会新任课教师对他们的关心与关爱。这样,学生就会对任课教师有一个更充分的认识,对老师的敬佩之情就会由心而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以前一些对老师有些微词的学生经过这次谈话之后对新老师的认识也能大有改观。同时,在办公室,我也会把本班学生对老师的赞誉和改善意见及时反馈给各任课教师,以此让任课老师喜欢上我班的课。任课教师接触学生一般仅局限于40分钟的课堂,面对面与学生谈心、交流的机会很少,所以在平时的工作中我总是主动同科任老师进行沟通,及时把本班学生的情况,特别是一些有特殊情况和个性特征明显的学生向任课教师说明,以便任课教师能发现自己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此外,在一些节假日到来之际,我还引导学生给各位任课教师送上自己衷心的祝福让任课教师们对我班学生增添了不少的好感,师生关系也更趋融洽了。

4.小学任课教师工作安全责任书 篇四

为了贯彻落实“高度重视、扎实工作、加强建设、预防为主,内紧外松、严加防范,树立信心、确保安全”的学校安全工作方针,进一步明确学校安全工作的责任,维护教育秩序的稳定,确保学校师生员工的安全,把学校安全工作落到实处,特制订任课教师安全责任书。

一、任课教师在授课期间为授课班级安全负责人。

二、职责任务:、任课教师应适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应结合学科教学教给学生安全防范知识。、上课时间,教师必须坚守岗位,不得离开教室或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学生出现问题时,要进行必要的教育引导,不得以任何形式体罚学生;不能强求学生回家取课本或作业。、学生如意外受伤、病症突发,教师应先实施抢救(送医院、报告学校和家长)。

5、教师组织学生外出活动,必须经学校德育处,报请校长批准后才可以实施。

6、学生缺席,应及时通知班主任。教师或班主任应与家长取得联系,了解情况,并告知学校德育处。

7、体育教师认真抓好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中的安全管理和教育。

三、本责任书一式两份,学校和课任教师各执一份。本责任书责任期间,遇责任人人事变动,需主动交接,由接任者继续履行。

全面落实安全工作责任追究制和“一票否决”制,对由于工作疏忽、工作不落实造成学校安全事故发生,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度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实行责任倒查制度,从严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对未完成全年安全工作目标的个人,取消本学期评先、评优资格。

涟水县向阳小学(盖章)

级部和部门安全工作负责人签名:任课教师签名:

5.任课教师安全责任书 篇五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工作方针,不断增强教师的安全防范意识,坚决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确保校园平安、稳定、和谐发展,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特制定本责任书:

一、关爱学生,每节课前清查任教班级学生人数,观察学生情绪,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联系班主任予以处理。

二、任课教师是当堂课的安全第一责任人,要及时妥善处理课堂中的偶发事件。

三、下课时负责对学生上下楼梯的疏导和管理工作,若发现学生进行不安全活动时,要及时进行制止和教育,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

四、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坚守岗位,不得中途擅自离开岗位,不准学生随意私自离开教学场所,不能将学生驱赶出教室,不能以任何理由让学生离开校园,对学生突发疾病、意外伤害等事件,要及时通知班主任或学生家长,并妥善处理。

五、按时放学,未经学校许可,不得提前放学。放学后,任课教师若滞留学生,必须自己在场,不允许出现学生在、老师不在的现象。

六、尊重学生人格,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讽刺、不挖苦学生、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七、加强师德修养,不断提高育人水平,批评教育学生应在公开场合,在任何地方不得与异性学生单独接触。

八、关注学生身心健康,能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九、理、化、生、微机老师在上课前,应对实验仪器进行检查,特别是电源开关,具体指导学生正确操作,严格操作程序,严防安全事故发生。严禁学生将实验仪器、药品带出实验室。

十、实行责任追究制。凡对工作极端不负责任,导致安全事故发生,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纪律处分。

此责任书一式二份,学校与任课教师各执一份,自签定之日起生效。

学校负责人签字:任课教师签字:

6.任课教师岗位安全责任书 篇六

学校安全涉及千家万户,责任重大。为了确保师生的生命安全,维护学校和社会的稳定,保障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按照“部门管理、分级负责、一岗双责”的原则和要求,学校与您签订本责任书。具体职责如下:

1、任课教师是学校教学安全工作的直接责任人。任课教师要明确并履行岗位安全职责,落实学校安全工作的有关要求,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2、将安全教育有机渗透到本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开展“放学前一分钟安全教育”。每天上、午最后一节课下课前,结合实际提醒学生注意交通安全、防劫防骗、防各种伤害事故等安全事项。

3、课前清点学生人数,课上不允许学生随意离开课堂,如有异常立即告知班主任。课堂上发现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时应及时制止、告诫、教育,并与政教处或班主任及时沟通。做好课间交接,并负责本楼层就近楼梯间、楼层的安全工作。

4、密切配合班主任开展安全工作,及时将班内的安全问题向班主任反映,协助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妥善处理班级出现的安全问题。

5、课堂教学中如遇突发事件或安全问题,及时将学生有序疏散到安全地带并作妥善处理,同时立即向分管领导或校长汇报。

6、学科教学中,教具的使用及教学组织过程,必须将安全作为第一考虑的要素,要求有安全保证措施。

7、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安全工作。

以上各条,作为学校对任课教师安全工作目标的考核依据。如因工作疏忽,造成安全事故的,将按照《县教育系统安全责任追究办法(试行)》追究相关责任;情节严重的,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本责任书一式两份,任课教师和学校各执一份。签订之日起生效,有效期2014年3月至2014年8月31日。

教务主任签字:任课教师签字:

(盖章)

7.任课教师安全工作职责 篇七

一、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重要意义

1.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是国家现代化教育工作方针的基本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 “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 促进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教学, 都应当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 围绕学生开展工作。

2. 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 使关注学生的个体成长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由于各种先天和环境差异等因素, 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在高校中, 首先本科与专科学生存在差异, 其次同一级别的本科学生内部也存在着很大差异, 这些差异导致课堂教学差异性。学生的差异通过不同形式表现出来, 例如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有的思维灵活, 理解很快;有的易受无关因素的影响, 理解较慢。再如学习习惯的差异:有的认真听课记笔记, 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广泛进行扩展阅读;而有的则完全不记笔记, 信马由缰地听课, 课后也不会进行系统复习。又如学习态度的差异:有的认真细致, 而有的则以“不挂科”为最高追求。另外, 即使是同一个学生, 在不同的时段, 由于受到非课堂因素的干扰而呈现不同的课堂表现。对教学中学生个体差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育阶段, 例如袁淑娟 (2010) 在小学教学实践中发现任课教师对学生个体差异给予关注能显著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1];一些西方国家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来体现对学生主体性和差异性的关注;任课教师首先必须承认学生在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敏感地捕捉到这些差异, 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观念, 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 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 使教学效果得以提高。

3. 任课教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可作为班主任或辅导员学生工作的有效补充。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 任课老师往往将精力放在“教书”而忽略了“育人”。但事实上, 教书仅是实现育人的重要手段, 育人才是最终目的, 教书必须育人是教学的客观要求。在高校, 学生的生活、思想工作一般由班主任或辅导员担任, 任课教师只负责“教书”, 对学生的其他事情很少关心。但每个辅导员要指导多个班级的学生, 平时也很难能频繁地与每一位学生见面交流。如果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能对学生表现出来的非正常现象予以关注, 及时发现学生的困扰所在, 解答思想困惑, 有利于帮助他们端正态度,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从而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任课教师对学生个体的关注更能够从学习方法的角度提供专业性的指导,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提高学习效率, 这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4.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有利于树立良好学习风气。

良好的学习风气反映的是学生的群体学习面貌, 已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对学习风气的树立具有基础性作用, 而加强对尚未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学生的关注与培养则成为树立良好学风的工作重心。如果能使他们增强学习兴趣进而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就能与其他同学共同进步相互促进。教师对学生个体成长给予关注无疑将在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课堂效果, 优化学风, 展现良好的整体学习面貌。

二、关注学生个体成长所面临的困难

1. 课堂学生人数过多的局限。

高校多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 每堂课的学生人数较多, 一百人以上的课堂极为常见。在学生较多的情况下, 任课教学注意力分散, 很难做到对每一位学生都密切关注和了解。有些情况下, 教师能够较为明显地感受到学生的差异, 例如通过学生就座位置来观察:一部分学习态度积极 (一般在前几排就座) , 一部分学习态度尚可 (一般教室中间就座) , 还有一部分则属缺乏主动性并不愿意受到教师的注意 (总喜欢在后排就座) 。然而, 当教室座位数与学生人数相当时, 这种差异就很难直观地观察出来了。因此, 课堂人数过多直接造成教师对关注对象的选择障碍。

2. 师生共处时间受限与教学任务压力的双重约束。

一般地, 任课教师与学生共处的时间局限于上课时间, 即每周仅有一两次课堂见面机会。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讲授预设的教学任务。在时间受限与教学任务压力的双重约束下, 任课教师一方面很难找到空余时间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 另一方面也没有足够精力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结果是一部分学习积极的学生能抓紧课余时间随时向老师提问将时间占用, 而教师本人却很难抽出时间和精力来找寻那些需要关注的部分学生。

3. 学生缺乏主动性而造成的交流困难。

由于缺乏单独相处的时间, 如果发现问题, 仅少数学生选择与老师交流, 而那些课堂听课效果不佳需要改善的学生往往缺乏与老师交流的主动性, 慢慢地, 就会放弃认真学习的努力, “破罐子破摔”, 这不仅加大了课堂教学效果提高的困难, 也使这部分学生丧失了提高学习成绩的信心。

4. 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

受目前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 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很强的功利性。比如有些学生认为所学专业没有前途, 上课不听讲;有些学生急功近利, 抛弃专业学习而片面追求实践, 旷课去做兼职工作;有些学生在经历了“艰苦奋斗”的高中阶段后, 认为了大学就要享受自由, 旷课, 不完成作业;还有些学生为了毕业后顺利找到工作而将主要精力放在考证上, 以及为了升学, 在专科生毕业前的专升本考试和本科生毕业前的研究生考试准备时期, 与这些考试无关的课程就遭受到学生的漠视。

三、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渠道

1. 作业检查。

作业检查是课堂教学的一项常规工作, 可以了解到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状况, 利于引导教师进行教学改革与研究, 并为促进课堂有效教学提供依据, 还可提升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对学生作业进行定期检查和批阅是发现学生个体问题的重要渠道。从作业中发现异常现象, 专门处理, 关注个体学生成长状况, 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在交上来的作业中, 学生会显露出某相关学科的薄弱点。虽然同学们从小就开始学习英语, 但大多数都有着一些看似简单的错误, 这些简单的错误一路陪伴他们学习英语这么多年的历程。例如有的学生在交上来的汉译英作业中, 频繁地将两个独立的句子放在一起, 中间仅用一个逗号连接。看到这样的简单错误, 笔者均非常重视, 当面告诉他们应该怎样修改, 指导他们利用正确的方法来学习英语。在这样的例子中, 如果仅将错误在作业上修改好, 然后发给学生, 大多数学生均不以为然, 不予重视。这恰恰是他们为什么直到现在仍然犯这些错误的原因。如果采用关注个体的方式, 效果就截然不同了。在与那位同学单独交流后, 他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

2. 课堂教学。

(1) 教师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师课堂提问不仅能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启发他们领会教学内容, 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保持课堂注意力的集中。课堂提问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 更重要的是, 它还能通过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发现学生个体的特殊问题, 从而给予及时关注。 (2) 学生听课表现。学生学习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是在师生交往过程中进行的, 而课堂授课过程是师生交往的主要环节, 教师的课堂指导与学生的课堂学习总保持同步状态, 这是由教与学的双向性直接决定的。在课堂中,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状况, 学生的听课精神面貌等从某种程度上反映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教师不仅可从学生的整体听课表现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授课速度与内容, 还可以关注到某些学生个体的听课状态, 与其他渠道结合运用, 了解学生个体成长状况, 做出是否继续给予关注的判断。 (3) 师生课间交流。课间交流是指教师充分利用上课前、课间及上课后短暂几分钟的时间与学生随机交流, 寻找关注对象,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与困惑给予解答。由于这种交流是非正式的, 还能起到拉近师生距离的效果。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间知识的传输交流, 还是情感互动的场所, 没有关爱就没有教育。让学生感知到教师的关爱, 将更加有效地吸引他们产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增强对学习的兴趣。

3. 任课教师兼任班主任。

一般情况下, 班主任或辅导员并不承担课堂教学任务, 而任课教师也不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班主任或辅导员无法充分了解学生的课堂表现, 而任课教师也不了解学生的日常思想状况, 尤其在大班授课的情况下, 即使一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 也做不到对每一位学生给予关注, 甚至仍然叫不出大多数学生的名字。如果任课教师兼任班主任, 同时发挥二者优势, 及时捕捉异常情况并给予关注, 在对特定班级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 不仅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还有助于促进班主任的学生管理工作, 两种角色互相促进, 能够培养出更多合格的高校毕业生。

总之, 关注学生的个体成长, 要求任课教师随时保持警惕, 能够敏锐地发现个体学生的异常表现, 并加以关注, 这需要任课教师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还需要任课教师的共同努力和不懈探索。

摘要: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很大差异, 高校任课教师如果能够通过有效渠道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进步和成长, 将显著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面临着课堂学生人数过多等诸多障碍, 但可以通过作业检查、课堂教学与任课教师兼任班主任等渠道, 随时定位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 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学生个体差异,课堂教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8.浅析任课教师的心理教育渗透 篇八

关键词:任课教师,课堂教学,新浪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263-01

新课程理念下,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因子在学科的渗透显得特别的尤为适时与重要。那么,在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如何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建立民主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

课堂教学过程往往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双向交往过程。作为课堂主体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怎样的关系,营造什么样的气氛都将影响着课堂教学成效。新课程改革中,我们一再强调,师生之间要建立平等、合作的民主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正所谓“亲其师,信其言”。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成为所有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立足点,同样也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在教学中,教师既是知识的传递者,又是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在与学生的亲密友好关系下,以尊重、关心、接纳学生的表现和行为来营造一种和谐、宽松、民主、愉快的教学课堂氛围。以这样一种人格上的平等、情感中的相容来缩短彼此心理上的距离,创造出无拘无束、相互交流的氛围,形成师生间最佳的“心理场”,使学生的心理发展在和谐中得到最大可能的促进与发展。

二、激发学生学科兴趣,强化成功的体验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任何一个教育活动如果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无法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因此,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愿学、好学、乐学,也就成了新课程改革中改善教学效果的切入点,更是实现学科心理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若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最好的方式便是激发学生对学科产生兴趣。布鲁姆提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学习材料有内在兴趣。”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便能对学习对象高度注意,认真观察,积极探究思维,想方设法克服困难,不惜花费时间和精力,不断钻研,并从中得到乐趣。反之,则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形成学习心理问题。为此,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根据学科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改进教学策略,适当调动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吸引学生认真学习,使之学起来觉得其乐无穷,从而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优化心理因素,明确学习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开展学习竞赛,实行合理奖惩,从而激活学生适度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的学习获得最佳的动力。在学科教学中,我们更应注意创造机会,让学生拥有更多获得成功的机会。有意识地将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心理承受力的训练渗透进课堂教学活动中,和学科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如让胆小的学生参与活动,训练胆量,为自卑、抑郁的学生提供成功表现的机会以助其树立信心。通过活动训练既能培养学生的胆识、自我规范习惯,又能提高活动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参与兴趣。同时,在活动中,可以通过鼓励性评价,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地提出切合不同学生实际的不同要求。注意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失败,使每个学生既有成功的希望、获得成功的体验,又能从失败中总结经验,破茧而出,从而进一步迸发出学习的动机和积极性。

三、化解学生心理困扰,优化学生学习情绪

学生在长期艰巨与繁重的学习过程中,会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产生不同的不良情绪和不良行为等心理困扰。这些不良的情绪与困扰甚至会极大地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坚持以积极暗示、正面教育为主,多从积极的方面去观察学生,多鼓励、多信任、多肯定、多表扬,使他们产生积极情绪,获取信心,带着乐观、愉快、轻松的心境去学习。对课堂上个别学生的违纪现象,也尽量采用不动声色或用眼光、姿势加以暗示、制止,既严肃课堂纪律又维护学生的自尊心理。不动辄将学生赶出教室,不轻易向学校领导、班主任、家长告状,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当然,对于自制力不够强、已形成不良习惯的学生,特别是学习差纪律也差的,除了正面引导外,也应进行适时而必要的批评和惩罚,只是对于批评方法的选择一定要慎重。不使用有伤自尊的语言如“蠢猪”、“笨蛋”等去刺激学生,也避免采取赌气式或阴阳怪调的言辞去挖苦学生,而是讲道理、析利弊,调动自我改正、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并加强引导和督促,了解学生的心理反应,发现进步就及时强化,发现问题症结就弄清原因,再改换方法教育。总归一句话,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和了解学生情感情绪,减少消除不良师源性刺激,体谅和理解学生并进行合理的指导。对于学生的学习疲劳、学习厌倦、学习紧张、学习懒散、学习分心、学习烦燥等情绪,因势利导地进行合理疏通、调节、排除、化解,随机处理各种安全性事件,使学生保持平静、愉悦的心态,进行有效地学习。

课堂教学是任课教师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主场所,激发课堂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因子,将使课堂教学更和谐更有序更健康地进行。

参考文献:

[1] 卫 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策略.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

[2] 曾志民.中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浅论.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3.

[3] 刘金明.学科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4.

9.任课教师课堂教学安全责任书 篇九

1、班主任、任课老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严格课堂教学管理,确保课堂教学安全。

2、教师按时上下课,不迟到、不早退,中途不离开教室,维持好课堂秩序。

3、教师教育学生要讲究方法,不剥夺学生上课权利,不能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4、教师要关心学生出勤情况,做好点名工作,了解学生缺课原因,课后与班主任联系。如原因不明,班主任要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

5、关心爱护学生,如遇学生身体不适,及时与班主任或家长联系,妥善处理。

6、学生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积极参加教学活动,使用圆规、刀具等利器要注意安全,上课时不随便讲话,不做动作,不顶撞老师。

7、上课期间,学生离开课堂必须征得上课老师同意,外出校门需班主任出具手续,门卫方可放行。

8、任课教师无权批复学生离开课堂的任何手续。

9、下课铃响后一分钟内,结束上课,以免拖堂影响学生上厕所、活动和做好下节课准备工作。

10、电教设备教师要认真负责,操作规范,防止触电。

11、体育课教师上下课要清点人数。按教学要求进行教学,使用体育器材,做好安全教育,不能违规操作,学生上课期间,在规定的范围内活动,教师不得离开学生,确保学生安全。

12、理化生实验教师在上课时必须按照操作规程教学,以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

任课教师:

教导处:

九台市营城第三初级中学

2011.8

任课教师课堂教学安全责任书

1、班主任、任课老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严格课堂教学管理,确保课堂教学安全。

2、教师按时上下课,不迟到、不早退,中途不离开教室,维持好课堂秩序。

3、教师教育学生要讲究方法,不剥夺学生上课权利,不能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4、教师要关心学生出勤情况,做好点名工作,了解学生缺课原因,课后与班主任联系。如原因不明,班主任要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

5、关心爱护学生,如遇学生身体不适,及时与班主任或家长联系,妥善处理。

6、学生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积极参加教学活动,使用圆规、刀具等利器要注意安全,上课时不随便讲话,不做动作,不顶撞老师。

7、上课期间,学生离开课堂必须征得上课老师同意,外出校门需班主任出具手续,门卫方可放行。

8、任课教师无权批复学生离开课堂的任何手续。

9、下课铃响后一分钟内,结束上课,以免拖堂影响学生上厕所、活动和做好下节课准备工作。

10、电教设备教师要认真负责,操作规范,防止触电。

11、体育课教师上下课要清点人数。按教学要求进行教学,使用体育器材,做好安全教育,不能违规操作,学生上课期间,在规定的范围内活动,教师不得离开学生,确保学生安全。

12、理化生实验教师在上课时必须按照操作规程教学,以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

任课教师:

教导处:

九台市营城第三初级中学

10.学校任课教师工作职责 篇十

2.努力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根据教育规律,学生心理特点和本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全面关心学生成长。

3.熟悉中学新课程标准,努力钻研本学科整套教材。认真把握教材内在联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分散难点,按时参加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研究学生,讨论教材教法,交流备课和授课心得。

4.提前写好教案,无备课教案不能上课。上课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拖堂,不中途离开,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注重课堂效果,提高课堂效率,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既教书又育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语言力求形象、生动、简炼、准确,讲普通话。处理好作业。作业分量适当,通过作业的批改,评讲,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不断提高综合能力。

5.认真为学生答疑辅导,组织讲座和学科课外活动,有计划地培优、辅差,帮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6.在掌握新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的基础上,认真出好期中、期末和单元测试题,认真监考,遵守监考纪律,认真阅卷,严格评分,实事求是地填写质量分析。

7.坚持业务自修,注意知识更新,不断提高自己业务知识水平。

8.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经常总结教育和教学的经验,不断提高和丰富自身教育教学能力,每人都应有教改专题或实验课题。勇于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9.严格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不得私自在校内进行有偿补课,不得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10.自觉协助学校做好安全保卫和财产管理工作。

11.浅谈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关系 篇十一

对学生进行教育不仅要靠班主任,还要靠本班任课教师的共同努力。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人际组织结构不仅会直接影响对班级学生的教育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身心的发展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个学校,如果没有全体教职员工上下齐心、通力合作,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就无法正常进行,教学质量就难以上来,学校也从而失去生命力。一个班级,如果各任课教师只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把其他事情一律推给班主任,这个班级很难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也会直接影响自己这科的教学质量。因為光是班主任一人在摇旗呐喊,效果是甚微的。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完成教学任务只是履行了教师职责的一半,所以任课教师在认真完成教学任务之外,有必要积极配合班主任的工作,共同管理好班级。

学校领导在做教师的人员分工和调配时,不仅应考虑教师教学能力、业务水平的高低等问题,还应该注意各教师的个性和特点,为之后班主任创造一个良好的班级教师群体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一旦班主任和各任课教师确定了,作为班主任,就要做好班级教师间的组织协调工作。具体的说,班主任平时应及时、主动并经常与任课教师沟通,就班级学生情况作一介绍和交流;要重视任课老师间的团结,创建良好的教师人际关系,调节各学科教育负担,妥善做出全面合理的安排;应自觉维护任课老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同时也应尽可能多地邀请任课老师参加班级的一些活动,如班队活动、文艺晚会等,取得他们对班级的信任和认同,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从而形成教育的“合力”,为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如果有五个普通教师团结在一个集体里,受着一种思想,一种原则,一种作风的鼓舞能齐心一致地工作的话,那就比十个各随己愿地单独行动的优良教师要好得多。所以,班主任作为联系和沟通各任课教师的纽带和桥梁,要尽量把本班的任课教师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团结合作的教育集体,使之目标一致地共同教育影响学生,从而促使我们的学生在德智体等各方面全面发展。

任课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配合班主任工作。

首先,积极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思想教育工作。一要有主人翁的责任感,平时发现问题尤其是自己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不能完全丢给班主任,更不要抱着“事不关己”的心态,对其置若罔闻、视而不见。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是不会受到学生排斥的,相反在管理教育学生的同时,也树立了教师个人的威信,更有利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否则,在学生心中会形成一种不良认识:任课老师不管事,只有班主任才管我们。从而只听班主任的话而无视任课教师的存在。二要充分利用教材本身,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材中有些内容,尤其是文史科,很多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范本,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不失时机地引导教育学生,千万不要担心影响教学进度而弃之不顾。实际上这一环节做好了,还会促进教学。这样班主任的思想教育工作也容易做了,良好的班风学风更容易形成。

其次,细心关爱学生,注重师生间的交流沟通。班主任管的事情太多,比较忙,可能有时会忽视一些问题,任课教师对于自己这科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要细心观察,认真对待。如在教学中发现哪些同学思想情绪不对劲,成绩滑坡了,都要主动向班主任反映,并课后找其聊天,加强师生间的了解和沟通,对其正确引导教育,帮助他走出困惑,以饱满的热情和充分的自信对待学习。只要是真心付出,总会得到热情的回报,一个爱生如子的教师,能不受到学生的欢迎和爱戴吗?

第三,时刻不忘树立班主任的威信,不要拆台。班主任要对班级进行全面的管理,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都付出很多,但学生不一定都能明白,往往有时是“吃力不讨好”,任课教师要在学生面前为班主任摆功劳、数优点,树立班主任的威信,为其今后的教育管理铺平道路。只要不是言过其实,学生定能接受。班主任所做的事情中,如果有些举措让学生不能理解,引起学生的不满甚至遭到反对,任课教师要从中圆合,要站在班主任的立场上说话,让他们理解班主任的良苦用心,明白其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我所任教的09级财会班,班主任是个认真负责的优秀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对班级管理全面而到位,但有部分同学不能理解而有异议,在平日的言行中流露出了不满,发现这一情况后,我告诉学生,他们的班主任有多么优秀,教学上、班级管理上都有突出的成绩,能有这么一位认真负责的优秀班主任,是他们的幸运,而我能与这样的班主任搭档,也深感荣幸,同时还讲到该班主任平日早出晚归勤跟班、学生的大小事情细关照的事实,结果学生表示对班主任的良苦用心感到理解。

实践证明,班主任与科任教师的关系处理恰当,协调融洽,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取得了好的成绩,任课教师功不可没。我们知道,教师劳动是以个体形式进行的,但教育效果是教师集体劳动的结果。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互相配合,关系协调,形成共向合力,减少了内耗,对班集体教育实施整体推进,为学生个性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天空。

综上所述,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没有务实的有序的班主任工作,任何学科的教学如同逆水行舟;没有任课老师的全心全意的勤奋劳动,班主任工作的效果就只能是海市蜃楼。只有协调好班主任与任课老师的关系,才能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参考文献:

[1]胡美荣.任课教师如何配合班主任的工作[J].教书育人,2007年第S7期

[2]乔学青.《任课教师如何配合班主任管理学生》.中国教师教育网

12.任课教师安全工作职责 篇十二

一、何谓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什么?

关于通识教育的概念源远流长, 最早是由伟大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liberal education, 即所谓的文雅教育, 或博雅教育。最初的文雅教育以修习七艺 (文化、逻辑、修辞、几何、天文、数学、音乐) 为主, 后来经由美国高校的继承而发展壮大。对于通识教育的概念和定义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有学者说, “通识教育作为整体大学教育的一环, 其旨在于培养学生作为知识分子, 具备思维能力和意向, 以理解人类及现代社会关心的问题。通识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广阔的知识视野, 认识不同专业学科的理念和价值, 提升对人类共同关心问题的触觉, 简历判断力及价值观, 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关系, 并认识融汇发展的可能, 及发掘学生学习的潜力”。哈佛大学第23任校长康能在《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中对通识教育有较好的论述。该书“宣示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完整的人’, 此种人具备四种能力:1.有效思考的能力;2.能清晰地沟通思想的能力;3.能做适切明确判断的能力;4.能辨识普遍性价值的认知能力, 并认为通识课程应包括人文学科、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三大领域”。[1]这四个目的论也成为当前被引用最多且最知名的关于通识教育的论述。

中国也有很多的专家学者针对通识教育的观点看法。中山大学著名的甘洋教授对通识教育的定义是这样的:“通识教育本身不是一个功利性的实用性的教育, 不是让你去找一个工作, 不是为了培养你今后可以在一个复杂的市场当中有多少灵便性;通识教育是要你回到人之为人的根本去。”黄坤锦说道:“沟通和整合便是通识教育的精义和价值所在。”因此, 通识教育的理念其实是打破了传统的“唯专业主义”的界限, 强调的是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一种整合和贯通, 它不是教授学生掌握一门知识、一种技术, 而是更加强调对学生倾注一种浓厚的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操的养成,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 完成一种完整的人格塑造。那么这样的教育只有通过通识教育来完成。[2]

社会的发展要求大学培养适应的人才, 中国的高等教育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在一些重点高校, 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开展了通识教育课程的实践。但是由于中国的通识教育也是借鉴外国的模式而来, 因此当前中国的通识教育还发展得不够完善, 存在很多的问题, 不同的学校对于通识课程采取的措施也是不一样的。

二、通识教育课程在浙江大学的情况如何?学生的反映是怎么样?

国内一流的重点大学———浙江大学率先进行了高等教育的改革。浙江大学的通识课程一共53个学分, 占毕业所达标的总学分的约三分之一。其中的必修学分是38分, 其内容也丰富多彩, 包括思政类、军体类、外语类、计算机类和导论类;选修学分15分, 分为历史与文化、文学与艺术、经济与和社会、沟通与领导、科学与研究、技术与设计等6个课题组, 学生在各类中选择课程修读。[3]对于课程的选择是软规定性的, 学生自己从六大类中选择课程, 最后修够学分就可以。

包罗万象的课程设置丰富了学生们的知识, 满足了学生对于所感兴趣课程的学习,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我参与了浙江大学关于《大学新生适应性研究》的课题研究, 针对浙大通识课程设置的问题, 对大二年级的两名学生进行了访谈, 学生对于通识课程任课教师的选择是从这几个方面来考虑的:1.通识课程任课教师要具备广博的知识, 能够在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知识领域之间架起联系的桥梁, 在知识的讲授中寻找到知识间的联系, 让学生开阔视野, 拓展思维, 引发思考, 举一反三。2.通识课程任课教师要具有人格魅力。对于人格魅力, 我的访谈对象主要指的就是这位通识课程任课教师的课堂气氛要活跃, 在一个轻松互动的课堂当中, 师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 在知识和学科之间实现“融通”。3.同学们选择某门通识课程, 主要通过学长学姐们对于某位通识课程任课教师的评价来选择的, 主要还是看这门课的任课教师的讲授是否有水平。

从对几位访谈对象的访谈当中, 我也了解到学生对于通识课程的看法, 以及他们选择通识课程的驱动力最重要的还是来自通识课程任课教师。在通识课程的选择相对比较有韧性的情况下, 如何完成通识课程的任务和使命, 对于通识课程任课教师的要求非常高, 对通识课程的任课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三、通识课程任课教师的应具备哪些方面的素养?

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来看, 事实上课程与教师是一对“矛盾”, 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方面, 课程文本本身是静态的, 要把课程这种静态的文本转化成动态的课程, 教师就是实现课程价值转换的实现者和操作者。另一方面, 课程“预设”着教师的工作, 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 规定着教师工作的向度。但是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教师来说, 他可以创造性地对课程有着自己的解读, 也会悄然地改变课程原来的设定, 这样就在课程与教师之间形成了一种“对抗”。本文着重来谈谈对于通识课程任课教师的专业化问题。

从前面所论述关于通识教育的定义、目的等方面来看, 通识课程不同于专业课程, 它更注重于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知识间的一种联系和“贯通”, 所以通识课程任课教师要具备不同于专业课教师的一些专业化素质。

首先, 通识课程任课教师要具备“课程意识”。意识是个哲学概念, 在哲学里面意识是指人脑的机能;是头脑中产生的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意识揭示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 指导着实践。

那么通识课程任课教师必须具备一种“课程意识”。何为“课程意识”?有人是这样说的:“课程意识就是指教师在履行专业职责, 完成专业工作任务的过程中, 基于一定的教育理论与职业理想, 通过与周围环境, 特别是与职业工作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 所形成的能够指导自身课程实践的关于课程的本质、规律及特征的体认。”通识课程是一种传统课程基础之上的“再创造”。它是要完成一种知识的“贯通”, 打破学科、专业之间的界限, 在学科与专业知识内部寻求一种知识之间的联系, 通识课程任课教师要理解和把握通识课程的本质, 达到一种正确的通识教育的体认。[4]

其次, 通识课程任课教师应是“精神导师”。教育是一种道德性的实践。而通识课程任课教师要更注重学生道德情操的养成, 那么通识课程的任课教师就要言传身教, 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就如我的访谈对象所说的那样, 对于一门通识课程的学生的肯定与赞成, 多数因素是来自于任课教师本人的人格感染力。通识教育任课教师从伦理的、方法的、效率的角度反思和批判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 追求观念上的更新和行为上的改善, 才能不断提高自我的专业素养、人格境界和教学能力。[5]通识课程的任课教师通过通识课程的讲授, 使得学生形成一种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知识的理解从而建构自身的一种独立的知识结构, 在实践中构建能力结构, 形成独立的价值判断和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对于学生“润物细无声”的心灵滋润, 精神感化。

最后, 通识课程任课教师应该是人文精神的通达者。通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 素质教育课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 思想道德是根本, 而文化素质是基础。[6]换句话说在人才培养上融合道德的培养、知识的传授和专业知识的形成, 需要教师具备通达的知识, 最重要的是要具有浓厚的人文精神。原因在于, 只有通识课程任课教师是人文精神的通达者, 才能在专业化教育的同时更加关注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才能在知识化教育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 建构美丽的心灵世界;才能在实证化教育的同时更加关注人的创造能力的培养。[7]

四、结语

一种较新的教育思潮, 通识教育给我们通识课程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因为通识课程要求实现知识的“贯通”, [8]但是这种“贯通”不是说对不同的学科或者专业知识都知道, 单纯只是知道的话, 那就是一种对于不同知识的博学或者多见罢了, 但是不一定很精深, 通识课程任课教师要精深各种相关知识, 在知识和学科之间建立起能影响学生“完整”发展的系统脉络, 是一种对于学生灵性的潜移默化的引导和影响。[9]

因此, 通识课程任课教师要具备其他专业教师所不具有的素养, 除了上面提到的几种素养之外, 通识课程任课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和再学习, 自主更新知识结构, 满足学生的知识诉求, 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通识教育的目的。通识教育的步伐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之路上迈开不久, 存在很多现实性的问题, 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师的素养是实现教育成功的十分关键的条件, 因此要加强通识课程任课教师的素养, 实现通识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208.

[2]黄俊杰.全球化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89.

[3]温儒敏.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

[4]顾秉林.人文教育与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清华大学学报, 2001.

[5]王义遒.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9.

[6]杜维明.人文与知识社会——兼谈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开放时代, 2005, (2) .

[7]黄俊杰.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挑战与对策//大学通识教育研讨会论文集, 1987.

上一篇:会后优缺点总结下一篇:三原色三间色 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