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田间路建设协议

2024-10-21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田间路建设协议(精选11篇)

1.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田间路建设协议 篇一

着力现代农业建设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平江是全省首批重点林业县,总面积618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428万亩;总人口104万人,辖27个乡镇,4个国有林场。一年来,我县严格按照《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要求,在上级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实施了11674亩基本口粮田建设,完成了49户退耕户的生态移民建设,进行了8598亩林业后续产业建设和4234亩林业补植补造建设四大块工作,目前各项工程按照省发改委有关精神完成了施工、验收、资金拨付等相关程序。具体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工作机制,确保项目管理规范化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部门多,实施长,因此能否实施好并取得预期效果,规范管理是关键。工作中,我们一是统一认识,组建专门班子抓。县委、县政府把项目实施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次战略机遇,作为近年三农工作的一个重中之重,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班子,建立了专门的办公室,在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安排了10万余元的专门经费,确保巩固成果工作正常开展。县政府成立了由主管县长任组长,发改等8个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县发改局主管局长担任办公室主任。同时建立县、项目乡、项目村三级网络,各项目乡镇成立了一把手任组长,主管乡镇长任副组长,相关单位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逐乡、逐村、逐退耕户狠抓责任落实。二是落实责任,部门联动合力抓。由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涉及面广、建设期长、内容复杂,特别是项目及资金的管理涉及多个部门。我县由发改局负责组织牵头和综合协调;财政局负责资金管理,及时调拨资金;职能单位按照各自分工,做好技术指导和工程管理等工作。同时,县里对项目实施实行一月一汇总、一季一调度、半年一讲评,督促各部门各司其职,各单位各负其责,从而助推项目之间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三是建章建制,规范管理长效抓。我们以项目业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跟踪审计制为抓手,加大项目管理力度。巩固成果各单位还结合实际,出台了相关了管理措施。农办印发《平江县农民创业指南》,鼓励例似伍市镇石桥村潘章喜等大批农民工返乡创业,进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各项建设;审计局对项目规划、启动、招投标、施工、资金拨付、检查验收实行全程跟踪审计;财政局对项目资金实行一个龙头放水,一个池子养鱼的资金发放模式,建立了专户管理、专帐核算、专款专用的资金拨付三专制度。在工程建设中,我们还注重项目主导作用,建立了项目带动,领导示范的两次促动机制。全县先后建立了县级示范基地10处,乡镇示范基地30处,书记、县长亲自挂帅办示范基地,实行技术服务上门、协调服务上门、政策宣传上门的“三上门”服务,在全县形成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生动局面。

二、突出工作重点,实现项目效益最大化

根据今年全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现场会精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既要保证退耕还林成林成材,又要突出产业建设和解决退耕户生计。我县结合退耕还林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产业驱动,确保年内实施的四大项目效益明显。

一是注重科学布局,扩大口粮田建设。在组织基本口粮田建设时,我们做好了现代农业建设与覆盖退耕农户相结合;集中连片建设与集中前五年建设相配套的结合文章。同时在本着《实施方案》的前提下,渠系配套灵活应用地形、地势、水源和排灌情况,本着控制面积大、工程量小、占地少、投资省的原则,尽可能利用原有渠道截弯改直、挖高填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是发展“两茶一竹”,发展后续产业。按照县委、政府现代农业建设的战略思路,2008后续产业建设主要实施为新造油茶1200亩,新造楠竹和低改楠竹近3683亩,新造茶叶494亩。通过项目带动和整合扶持,我们可以确保在项目期满之后,全县新造油茶和楠竹均达到100万亩左右,达到人均一亩竹、一亩油、半亩茶的小农庄模式。

三是做好补植补造,确保成材成林。由于我县去年遭遇百年难遇冰雪灾害,近三分之一退耕还林受到不同程度损害,我县自筹资金30余万元,聘请平江县林业规划设计院近60名工程师在结合冰灾调查的基础上,对全县退耕还林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年内对受灾特别严重的4234亩退耕地还林进行了全面补植补造。

四是结合扶贫开发,实施生态移民。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工作目标,我县依托饮水工程项目,将三市尧塘49户退耕户215人顺利搬迁,同时依托三市集镇建设,建立了商居一体的移民小区,并配套了农田、林地等生产资料,确保移民户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三、做好结合文章,推进项目实施标准化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恰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机遇和现代农业建设契机,在工作中,我们主要把握拓宽融投资渠道,创新经营模式,注入科技因素,做好结合文章,努力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一是结合支农项目,有效整合项目资金。针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我县对项目资金和项目进行了整合。县政府单列成立了平江县支农资金整合办,优先将涉农项目、涉农资金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整合,确保项目硅谷效应和集聚合力。如生态移民工程方面,国家规定每人5000元的补助是不可能正常移民的,我们便进行两大整合,将生态移民与饮水工程项目有机结合,确保了退耕户移民安家顺利完成。

二是结合产业发展,优先保障项目配套。项目要顺利实施,没有政策资金的配套便是无本之木,没有科技含量的配套便是无根之柳。在项目建设中,我们对产业发展进行了资金配套和科技配套。县财政在每年预算3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油茶、楠竹两大产业发展基础上,将对连片新造油茶50亩以上的农户,按每亩600元进行种苗、肥料补助,对创业大户和100亩以上连片开发的大户,另行奖励每亩100元。同时油茶、楠竹产业方面全面应用现代林业科技,确保楠竹来年见效益,油茶五年见成效。

2.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田间路建设协议 篇二

海原县位居宁夏南部山区, 北邻中卫市, 西接甘肃, 东邻同心。海拔高度在1100-2955m之间, 黄土覆盖较厚, 年降雨量280-400mm, 干旱少雨, 风大沙多, 自然条件恶劣, 水土流失严重。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耕地质量明显下降, 土地生产能力衰减, 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自然灾害频繁, 区域经济落后, 人民群众生活贫困, 严重的水土流失也是制约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长期以来群众始终改变不了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2010年底全县总人口46.4万人, 其中农村人口为41.7万人。全县总耕地面积231万亩, 其中坡耕地200万亩, 占耕地总面积的86.6%。因年内降水分布不均, 主要集中在7-9月份, 耕地不能有效蓄积降水, 坡耕地跑墒情况严重, 不利于发展农业, 因此海原县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实施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是解决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关系到退耕还林的效果和退耕农户生活和长远生计问题,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海原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 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 干旱少雨和水资源贫乏是这里的特点, 因此在这里建设旱作基本农田, 发展水浇地是提高作物单产,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解决群众温饱, 保障本地区粮食安全问题的主要措施, 也是贯彻落实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之一。

为了深入了解基本口粮田的现状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状况, 科学合理的分析坡耕地综合整治在改变贫困山区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农村经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改善生态环境方面, 向国家反映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提出一些重大的政策建议。因此规划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实施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关键是坚持以人为本, 合理布局, 科学规划。

以《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 (国发【2007】25号) 精神为指导, 坚持以人为本,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通过对我县退耕还林地区的基本生活条件和农业基础条件进行改善。对达不到基本口粮田标准的地区, 以村为单位采取坡改梯、旱改水、低产田改造等工程措施, 逐步达到退耕农户粮食基本自给, 生活基本稳定。

如何规划好基本口粮田, 让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在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必须根据海原县项目区水系分布、地形地貌特点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植被覆盖度、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 按照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综合开发、集中连片的原则进行划分。在小流域划分上坚持以完整的流域为单元, 适当兼顾行政区划的特点, 便于今后项目实施和管理。

一是坚持以基本口粮田建设为重点的综合治理原则。根据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经验, 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基本农田建设为骨架, 要与梯田地埂林、田间道路、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结合起来。规划措施以工程措施为主。

二是坚持不同立地条件采取不同措施的原则。根据退耕还林区局部地区降水量的不同, 降水量在300mm以上的, 有水源条件的优先发展零星小片水地, 没有水源条件的地块宜采取连片水平梯田, 基本口粮田保证人均3亩以上。没有基本生存条件的区域实行生态移民, 集中搬迁到条件较好的区域。

三是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需求和可能结合的原则。过去在基本口粮田建设上基本是遵循了先易后难、先近后远的原则, 为现在规划工程的难度增加了, 因此要实事求是, 从实际出发先确定需求量, 再从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出发分析可能程度, 然后结合起来确定能够达到程度。这样才能有利于今后真正实施。

四是坚持水利工程和水保工程有机的结合原则。水利工程和水保工程都是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的基础工程。大力发展并改善水库、塘坝水源条件较好的灌区, 以此作为水源发展小片水地, 生产水窖和高标准的蓄水池也可作为补充灌溉的水源。水利工程和水保工程结合的空间很大。

五是坚持退耕农户自愿和受益基本均衡的原则。规划措施应与当地政府和受益群众沟通, 尽量尊重和吸收受益群众的意愿和意见, 尤其是移民搬迁的措施要征得农民本人的同意。另外, 过去搞集中连片治理的时候受益均衡性差, 本次规划要注重均衡收益问题, 要打破行政界限和土地的所有形式, 基本做到均衡受益。

实施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主要任务是利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 集中解决退耕还林区农户粮食自给问题。按照宁夏自治区政府确定的宁南山区达到人均3.0亩旱作基本农田的标准分区规划基本口粮田。根据我县实际情况, 基本口粮田分为旱作基本农田和零星水浇地, 结合现状基本农田, 规划新增基本农田坚持以村为单位进行, 应使项目区内退耕农户达到基本口粮田标准, 另外, 还要坚持优先发展水浇地的原则, 以确保粮食安全, 巩固退耕农户基本口粮田。截至2010年, 我县现有梯田30.6万亩, 人均0.7亩, 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完成坡改梯40万亩, 累计达到70万亩, 人均1.6亩, 到2020年累计达到110万亩, 人均2.3亩, 到2030年达到150万亩, 实现人均基本达到3亩的目标。

实施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的意义重大。一是项目的建设可有效地控制土壤侵蚀, 为农业生产创造良好条件。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条件。二是地表径流大部分就地拦蓄入渗, 改善了地表径流状况, 增加了土壤含水量, 明显提高防洪抗旱能力;削减洪峰, 调节河川径流, 蓄洪排清, 降低河流洪水含沙量;将部分地表径流转化为地下水, 增加了沟道常流水, 涵养了水源, 提高了地表径流利用率, 对汛期洪水起到了调节作用, 改善了水环境。通过兴修水平梯田, 不但能够有效阻缓坡面径流, 减轻水土流失, 同时能够提高降雨拦蓄能力, 涵养水源, 提高了土壤的抗旱能力, 减轻流失相应保留并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和氮、磷、钾的含量, 改善了土壤的物理化学性状, 促使土壤生态系统的良性转换和良性循环。三是项目的实施与建设, 严重的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 可有效地减少进入下游河道的泥沙特别是粗颗粒泥沙, 延缓下游河道淤积, 从而减轻了下游河道的防洪压力。四是基本农田的增加, 促使当地农民改广种薄收为少种高产多收, 农业生产将逐渐向集约化经营发展, 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 农民收入得到较大提高。同时, 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 土地利用结构得到进一步合理调整。

摘要:随着海原县退耕还林政策补助陆续到期, 部分退耕农户生计将出现困难。因此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此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基本口粮田建设,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 (国发2007[25]号) .

[2]国家发改等部委《关于做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编制工作的通知》 (发改农经2007[3636]号) .

3.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田间路建设协议 篇三

《西安市周至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总体规划》已经省发改委、财政厅、农业厅、林业厅、水利厅联合发文批复(陕发改农经„2009‟1207号文件),为了全面完成各项任务,结合我县实际,现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组织机构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周期长,涉及子项目多,工作任务重。根据省、市发改委要求,县政府成立了周至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弋运良担任,副组长由副县长吴凤祺、王健担任,成员单位由县政府办、发改委、监察局、财政局、审计局、水务局、农业局、林业局等部门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委,办公室主任由发改委主任樊宏斌兼任,办公室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二、项目规划的范围和期限

我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规划范围为已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楼观镇、马召镇、广济镇、集贤镇、厚畛子镇、板房子乡、九峰乡、骆峪乡、翠峰乡、竹峪乡、王家河乡、陈河乡等12个乡镇128个行政村。规划期限为2008——2015年。

三、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基本解决退耕农户当前生计和长远发展问题,初步建立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长效机制,使退耕农民的吃饭、烧柴等生产生活环境有较大改善,使退耕区农民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道路。我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分六个子项目建设:

(1)基本口粮田。通过坡改梯、田间小型水利设施配套、土壤改良、培肥地力等措施新建和改善基本口粮田50226亩,切实提高退耕还林区农民口粮田面积。

(2)农村能源。建设农村户用沼气、节柴灶、太阳灶等6022口(台、套),基本解决退耕农户的烧柴问题。

(3)生态移民。退耕农户易地搬迁500人。

(4)后续产业。围绕农民持续增收,发展经济林、特色养殖业、特色种植业等后续产业。

(5)农民技能培训。开展退耕农民技能培训4100人次,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增加收入。

(6)补植补造。对因自然因素损坏损毁的退耕还林工程造林地进行补植补造,补植补造任务1.64万亩。

四、项目总投资

项目总投资7315.31万元,其中:中央安排4785.52万元,地方配套1081.94万元,群众投工投劳1447.85万元,分八年建设。

五、项目管理

按照省、市有关要求,该项目按照“统一管理,分块实施”的原则实行目标制管理。领导小组组长为第一责任人,对该项目负总责;建设单位为主要责任人,对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小组办公室为牵头单位,负责项目协调、申报、审批、检查、验收。县发改委负责项目建设资金的争取工作,并负责农民技能培训及生态移民项目的建设;水务局主要负责基本口粮田项目建设;农业局主要负责农村能源及后续产业项目建设;林业局负责补植补造项目建设。各建设单位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实施方案和相关技术标准进行施工;按要求实行项目建设公示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六、资金管理

该项目建设资金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管理,帐户设立在县财政局,县财政局指定专人按照国债项目管理有关规定,参照《西安市以工代赈实施细则》,实行报账制管理,项目资金严格按照投资计划和项目进展情况进行拨付。具体程序为:(1)项目实施单位填写项目进展情况表,经项目负责人和工程监理人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后报领导小组办公室。(2)领导小组办公室对项目进展情况核查无误后报领导小组组长审批。(3)县财政局依照领导小组组长的审批意见拨付项目建设资金。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定期对各建设单位的资金拨付、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向领导小组汇报,确保专款专用,严禁挪作他用,确保资金的安全。

七、检查验收

(1)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组织成员单位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严格按照经过

批准的项目实施方案和相关技术标准督促项目单位认真组织实施,并及时研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保证项目顺利进展。

(2)对于已竣工的单项工程,在各建设单位全面自查的基础上,由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县发改委、财政局、水务局、农业局、林业局进行初验。初验时主要检查项目建设任务是否按计划完成;工程质量是否达到规定的标准;资金拨付、管理与使用是否符合制度规定,有无违规问题;工程档案是否健全。

4.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田间路建设协议 篇四

序号----------理论研讨会

关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启示

姓名:陈玲 职称:讲师

电话:09728263397

邮编:810700

关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启示

陈玲

近年来,乐都县紧紧抓住国家退耕还林工程的大好机遇,用足国家政策,发挥自身优势,扎实苦干,狠抓落实,在全县开展了退耕还林、荒山造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荒山绿化、植树造林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生态建设活动,使全县植被覆盖率快速增长,生态环境有明显改观。

退耕还林工程的大力实施,乐都县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一些水土流失严重、耕种困难、收成差的陡坡地(25度以上坡地)得以退耕,水土流失加剧的执着得到遏制,植被覆盖率进一步提高;二是兑现的补助款和粮食解决了退耕地农户的基本口粮问题,保证了农民收入吃粮的稳定,避免了因退耕还林造成缺粮现象,浅山地方光补助的粮食就超过原来各地的收入;三是退耕还林后农民的基本口粮得到保证,退耕农民从种地劳动中解放出来,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非农业收入不断增加;四是在退耕还林过程中大力推广节约能源、科学饲养、科学种植等科技兴农措施和方法,激发了广大群众对科学知识的接受,促进了这些地方群众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许多群众发展养殖业和技术含量更高的种植业,增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后劲和能力;五是通过退耕还林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优化了农村种养业结构,拓宽了农村致富途径,改变了退耕农户经济收入来源单一的现象,使这些地方找到种植、养殖、务工、发展个体经济等多业并举创收之路子。

从总体上看,近几年来,乐都县退耕还林工程进展良好,但对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来说,主退耕区在南北二山各乡镇,农民生活水平还比较低,生活资源贫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一是退耕农户文化素质低,实用技术的运用水平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后续产业的较快发展;二是基层技术干部缺乏,工作主动性不强,技术推广服务意识差;三是退耕还林的管护难度较大,退耕地鼠兔危害严重,成为退耕还林、恢复植被的主要障碍;四是后续产业发展前景不乐观,因气候和地理条件的限制,退耕区内的林木难以在短期内成林,发展后续产业困难;五是生态环境局部恶化的现象初步得到控制,植被得到一定的恢复,但整体恶化的趋势仍然十分严重,生态环境脆弱,致使生态对气候的调节能力不断下降,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二、几点启示

启示一:落实责任,加强技术指导,是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前提。

按照国家林业局提出的“严管林、质为先、慎用钱”的要求,全县退耕还林工程实行工程化管理,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工程建设监理制。为切实加强退耕还林成果巩固的力度,各乡(镇)成立以乡(镇)长为第一责任人,主管乡(镇)长为直接责任人的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在乡林业技术人员指导下,组织人员摸清各村退耕还林需补植补种面积、苗木需要量、苗木种类、苗木调运组织方式等情况,确保补植补种苗木来源充足和供给方便,为顺利完成补植补种工作打好基础。各乡镇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发动群众,继续深入宣传《退耕还林条例》等,使退耕农户进一步明确“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验收不合格面积不发补助粮款的”政策规定,动员退耕农户积极做好退耕还林补植补种工作。

生态建设是最根本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的恶化,将直接危及全县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大计。要坚持统一规划,综合治理,治防并重,治用结合,讲究效益。要积极发展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通过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等,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减轻群众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实现农村“减员增效”。加大对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的技术培训力度,使他们掌握一至二门农业技术以外的谋生技能,同时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引导和支持,营造宽松的就业环境,解除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积极妥善处理和解决林牧矛盾,标本兼治,在继续加大封山禁牧规定宣传和执行力度的同时,着力改变传统的畜牧业发展方式,根据载畜能力和饲草秸秆资源,有计划地发展畜牧业,积极发展舍饲圈养。

启示二:加强政策宣传,严格管护职责,是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重要手段。为加强工程管护,加大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力度,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各退耕乡镇成立退耕还林工程管护小组,组建管护队,全县建立基层护林小组22个,聘请管护人员154人,为切实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退耕还林工程重要性的认识,使各项政策规定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积极组织干部深入基层广泛宣传有关政策。发放《退耕还林宣传手册》8000册和配套光盘23张,印发《林业法规选编》500册,分发到乡村社户,内容包括《森林法》等22部林业政策法规,并印发1500份《退耕还林条例》、《禁牧令》张贴于人口密集地方。为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积极鼓励、支持个人结合退耕还林工程承包荒山、荒坡造林,坚持“谁承包、谁造林、谁受益、谁拥有”。同时,退耕还林工程与农村能源建设、调庄移民、扶贫开发等政策措施有机结合起来,将退耕还林融入农村经济发展之中。

启示三:明确林地权属,增强农户稳定,是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根本。从2003年9月开始,开始对退耕还林开展确权发证工作,一次性将退耕林地经营权、使用权、收益权下放到个人,调动了群众参与林业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加快了非公有制林业经济发展步伐。到2007年12月底,共向全县19个乡镇3万多退耕农户发放退耕地林权证32394本,登记发证面积250926.8亩,占应发面积252225亩的99.5%,还有0.5%的农户因公路占地、异地调庄外出等原因暂未发放;共向全县243个村委会发放周边荒山造林地林权证223本,登记发放面积270663.3亩,占应发面积351494.5亩的77%。启示四:调整产业结构,农民收益增加,是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有效方法。

突出抓好以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和中药材、食用菌、苗木、特种养殖为特色产业为重点的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培植新的增长点,切实做到林上山、粮下川、羊进圈。从培育和扶持各类劳动中介组织、建立和完善县乡就业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形成包括信息发布、就业咨询、职业介绍、跟踪服务在内的社会化的劳务输出服务网络体系,及时向劳动者提供信息,大力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抓住机遇,理清发展思路,把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发展特色经济,用政策支持手段引导产业带动力强、与农民利益联系直接的龙头企业和承包大户,参与和开发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形成“公司十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农户生产经营的市场化组织程度,确保退耕农民增收致富和生态建设持续发展。

典型一,以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生态林为主的林业建设项目带动了全县育苗基地的发展,涌现出了以高庙镇新胜等村为代表的多处育苗基地,苗圃面积由1999年前的1760亩增加到现在的3780亩,每年有1000多农户从事育苗生产,年出圃商品苗木达2亿多株,经济收入有了显著提高。

典型二,地处乐都县引胜乡大山深处的杨家山村,是乐都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代表。杨家山村原有耕地2640亩,是该乡远近闻名的贫困村。由于地处浅山,连年干旱,十种九不收,全村102户人家一半以上靠国家救济,农民通过发展牛羊等养殖业来增加家庭收入,但散养乱牧也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导致山秃坡荒,植被减少,群众生产生活陷入恶性循环之中。2000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先后完成退耕地造林2220亩,完成 周边荒山造林3805亩,经过几年的退耕还林工程和《禁牧令》的有效实施,杨家山村发生了巨大变化,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退耕还林使农民的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耕地面积的减少带来了劳作方式的改变,也直接带来了劳动力投入的改变,农民在保证了“吃饭”这个大问题的前提下,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其它创收中去。杨家山村现有人口462人,劳动力占272人,其中210 3 人已走出去从事运输、餐饮、建筑等多种经营形式增加家庭收入,全村劳务输出年收入在55万元以上。全村剩余的近400亩耕地主要种植洋芋等经济作物,除部分外售外,大部分用来发展养猪、养羊等养殖业,年收入达45万元。

典型三,在乐都南大山腹地深处,有个叫中咀台的山岭,过去这时是荒山秃岭,水土流失严重,而如今这里种植的3000亩云杉翠绿茂盛,生机盎然,8年时间,这些云杉最高的已长到2.5米,平均也有1.5米左右。像这样集中连片,上千亩种植云杉、沙棘、柠条区域在乐都南北二山随处可见。

典型四,雨润镇红坡村、迭尔沟村属于沟岔村,前些年这些地方种植的农作物到了浇水季节,只能等老天下

启示五: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努力提高生态建设整体效益是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关键。

切实落实退耕还林编制规划,从实际出发,结合生态建设“三大工程”的实施,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开展工程建设。同时应加强沼气、太阳能等能源建设,解决退耕还林地区农户的能源需求;退耕区以全面保护为主,合理开发利用,在生存条件恶劣、地处偏远的农民通过封山育林育草、禁牧、扶贫、生态移民和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等措施,增加林草植被,逐步改善生态环境。退耕还林只是一项基础工程,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民脱贫致富的切入点,只有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土地整理、扶贫开发、能源建设等所有面向农村的投资项目统筹结合起来、综合开发,才能确保退耕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要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提高粮食单产;加强农村能源建设,解决生活用能;加大生态移民力度,通过搬迁开发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同时,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订单农业等适销对路的农业产业,增加现实收入,解决退耕农民的后顾之忧。

启示六:依法治林,加强管理,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保障。

5.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田间路建设协议 篇五

XXXX(具体项目名称)建设项目

编制单位(加盖公章)

可行性研究报告:XX年XX月

XX市XX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

XXXX(具体项目名称)建设项目布局图

一、总论

1、项目概要:应包括项目名称、项目建设地点、项目法人(建设单位)名称、项目法人代表、项目主管单位、项目性质、项目建设目标、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项目建设期及进度、项目投资规模与资金来源、项目效益、编制单位等。

2、可研报告编写依据

3、可行性研究结论

二、项目建设背景和必要性

1、项目建设背景与由来

2、项目建设必要性

三、项目建设条件

1、项目区现状:地理位置与范围、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劳动力资源、退耕还林状况、基础设施、其他需要分析的项目建设条件。

2、土地资源权属现状

3、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

4、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四、项目建设方案

1、指导思想

2、建设原则:

五、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1、项目建设目标:

2、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

六、环境影响评价、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措施

1、环境现状调查、项目建设对环境影响分析、环境保护措施、环境影响评价。

2、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措施按国家有关要求和相关标准编制。

七、投资估算、资金来源和进度安排

1、投资估算及编制说明:

2、资金来源

3、进度安排:确定项目实施年限,起止日期及项目的建设和进度安排。

八、项目组织管理

1、组织机构:

2、项目管理:

3、项目保障:

九、招标方案

1、招标范围:

2、招标组织形式:(自主或委托)

3、招标方式:(公开)

十、效益分析

主要分析预测项目自身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经济效益:简述项目的新增效益、年新增收入、运

行成本及盈余多少;退耕农户所得经济效益,占退耕户年总收入的比例等。

2、社会效益:对当地社会、经济、农业生产的作用与意义;项目受益人群、受益面、退耕户增收或改善生活质量的具体情况;提供社会就业人数,其中退耕户就业人数等。

3、生态移效益:简述改善生态环境、净化空气效益、对退耕还林成果巩固效益等。

十一、综合评价

6.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田间路建设协议 篇六

白云区2010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

资金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的批复

你们以白发改[2010]103号文报送的“白云区2010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施方案”收悉。根据专家提出的审查意见,经研究,现予以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报送的“白云区2010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施方案”

二、基本同意项目布局,白云区2010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项目共涉及全区4个乡镇11个村。退耕农户覆盖率100%。

1、基本口粮田布局在牛场乡石龙村、兴家田村。退耕农户覆盖率100%。

2、农村能源建设布局在牛场乡、麦架镇、沙文镇的阿所、兴家田、瓦窑、石龙、小桥、青山、摆茅、靛山8个村,退耕农户覆盖率为100%。

3、后续产业建设地点:全部为种植业,建设地点在牛场乡落刀村,退耕农户覆盖率为100%。

4、补植补造布局在麦架镇、牛场乡、沙文镇、都拉乡的6个村。退耕农户覆盖率100%。

三、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1、建设基本口粮田 505亩,具体为绿肥种植(间作套种绿肥)、深耕增施元素肥505亩。

2、农村能源建设:建设省柴灶75个。

3、后续产业建设:种植经果林540亩。

4、补植补造2200亩,其中退耕地补植补造849亩、荒山荒地补植补造1351亩。补植树种主要为女贞、楸树等。

四、投资及来源。项目总投资104.0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72.8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劳折资31.2万元。资金具体使用详见投资概算表。

五、建设年限:1年

六、项目要严格按照工程基本建设程序管理,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制、监理制和合同制。项目法人为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七、加强项目管理。区级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是项目建设第一责任人;花溪区发改、林业、财政、水利、农办等部门要依据《贵州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规定的职责各负其责,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强对项目建设综合协调管理,林业、水利、农办等要加强对项目的技术指导、检查和监督,确保实现项目建设目标;财政、审计部门要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管理,确保项目建设资金转账核算、专款专用,实行区级报账制管理。国家专项资金必须全部用于项目主体工程,严禁滞留或挪用项目建设资金;项目法人要按《贵州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建设项目报送制度》和《贵阳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建设项目报送制度》的有关规定及时向有关部门及时报送项目进展、工程质量和资金到位、使用等情况。

八、请接此批复后,抓紧开展项目建设有关前期工作,落实建设条件,尽快组织实施,发挥项目效益。

7.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田间路建设协议 篇七

切实提高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成效

-----丽 江 市 交 流 材 料

实施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的重大决策,通过十年工程建设,退耕还林工程深受广大老百姓的大力拥护和支持。为建立长效的退耕还林政策补助机制,打牢农户长远的发展基础,解决退耕还林后农户的生产生活困难,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充分发挥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在社会经济经发展中的作用,国家制订和出台了完善巩固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三年来,丽江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下,在省林业厅、退耕办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严格按《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文件的要求,深化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措施,狠抓质量建设,强化项目管理,完成了2008—2010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任务:一是农业项目基本口粮田建设42500亩,后续产业(养殖业)棚厩建设42300平方米、青贮窖建设7800立方米、饲料地建设6000亩;二是林业项目后续产业发展种植业245058亩、沼气池1890口、节柴灶7997眼、太阳能2113台、补植补造17985亩、小水电30台;三是生态移民项目安置移民560人;四是技术技能培训项目综合培训10228人次。通过项目实施,改善了退耕还林区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广大农民的实用技术技能,提高了造林成效,调整了产业结构,推动了生态产业发展,增加了山区农民经济收入,维护了社会稳定,充分发挥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在丽江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改善了生态环境,保障了生态安全。主要的做法是:

一、深化思想认识,领导高度重视,加强工程建设及管理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是为进一步改善退耕还林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建立起促进生态改善、提高农民收入和推动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有效解决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巩固退耕还成果,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工程建设,是国家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最终实现“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这一根本目标而实施的重点工程建设。丽江地处金沙江上游以及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是全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试点县之一,为切实提高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有效解决退耕还林政策补助到期后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促进生态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社会稳定,推动丽江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充分发挥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作用,丽江市市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实施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对改善生态环境和推动丽江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管理,为高标准完成丽江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任务,充分发挥退耕还林建设成效,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健全组织机构,明确职能职责,认真落实目标责任制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内容多、参与部门多、涉及农户广、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社会关注度高。为顺利实施工程建设任务,丽江市及时成立了市长任组长,主管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副市长任常务副组长,市直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形成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巩固退耕还成果项目建设的局面,健全了组织机构,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能职责。2009年3月,全面启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之初,丽江市政府与各区县政府签订了《丽江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目标管理责任状》(2008—2015年),明确了退耕办、发改委、财政局、林业局、农业局、扶贫办、移民局等相关部门的职能职责和项目建设的最终目标。切实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确保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推诿、不扯皮,保证了政令畅通,人员到位,政策落实,措施有力,认真落实责任追究制,为完成工程建设任务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加强能力建设,经费保障有力,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 随着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的全面启动,全市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更重、涉及面更广、内容更多、要求更严、标准更高、工作经费需求更大。各级政府有力的工作经费保障是事关各级退耕办能力建设、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和工程建设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为加强丽江市各级退耕办的能力建设,更进一步完善退耕办机构,落实编制,配强人员,丽江市一区四县都专门设立了独立的退耕还林领导小组办公室,并由退耕办担负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的建设、监督和综合管理职责。宁蒗县退耕办主任还设置了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实职副科岗位,退耕办主任一职的变迁由县委组织部和县委领导亲自把关、任命,确保了退耕办的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了工作热情,提高了工作积极性,提升了工作能力;华坪县新庄乡和船房乡政府根据工作需要专门成立了乡政府退耕办,落实专人负责退耕还林工作,确保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全市各级政府严格按《丽江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目标管理责任状》签订的经费保障承诺,每年安排相应的工作经费,确保了工程建设所需的工作经费,保障了人员、车辆的有效运行。2008年丽江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丽江市退耕办每20万元工作经费,并每年列入市级财政预算。各区、县政府根据各自的财政状况安排相应的工作经费,有力保障退耕办的高效运行,各级退耕办按照工作需要和省退耕办工作经费使用规定及要求,每年购买必要的微机、复印机、传真机、照相机、GPS、档案柜等设备,加强硬件基础建设,逐步改善办公条件,提高退耕办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四、完善政策措施,明确工作职责,形成合力抓成效,整体推进工程建设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的内容多,涉及的部门广,项目建设既是关乎改善退耕还林区农户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产业发展、提高农民增收、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程,更是事关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最终成败的重点工程。工程建设中为明确规章制度,切实做到有章可依,有规可循,明确其职,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联系,形成合力,齐抓共管,整体推进项目建设,顺利完成工程建设任务,丽江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根据《云南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暂行管理办法》,结合丽江实际,制订和出台了《丽江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职能职责。具体承担项目建设任务的发改、财政、林业、农业、畜牧、扶贫和移民等部门实行定期不定期联系制度,根据工程建设的需要及时召开会议,互通工程建设的情况、信息,严格按工程建设管理办法逐级、按时报送工程建设进度报表。各区、县退耕办在实施技术技能培训项目中积极邀请和组织农业、畜牧、林业、园艺以及相关企业的专家、资深人士,深入山头、地块对退耕农户和山区群众开展实用技术技能的培训,共计完成培训任务10228人次。加强了各部门相互间的协同和联系制度,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工程建设质量和成效,提高了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的作用,发挥了巩固成果项目建设的综合成效。

五、结合实际,合理规划,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 丽江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规划紧密结合丽江实际,立足:调整当地产业结构,促进生态产业发展,推动农民增收致富,改善生态环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维护社会稳定的目标,以生态脆弱、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重点区域和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农户生产生活困难的山区为核心,主要以“一江、一城、两山、三湖、四路”(即:金沙江;丽江古城;玉龙雪、老君山;程海、拉市海、泸沽湖;丽大路、丽香路、丽攀路和丽宁路)面山及周边作为重点项目规划建设区,切实改善古城、重要江河湖泊、自然保护区以及公路沿线面山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促进退耕农户发展生态产业,积极推动农民增收致富,切实巩固已完成建设的23.4万亩退耕还林工程成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1年1月根据国家和省退耕办的安排,丽江市政府及时召开了由发改、财政、林业、农业和畜牧部门参加的专题会议,协商、讨论了《丽江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2011—2015年)的调整意见和方案,广泛征求相关部门的建议,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和合理修订了符合丽江市实际的《丽江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2011—2015年)。重点调整了原计划“十二五”期间实施的生态移民项目资金1399.53万元和永胜县14.53万亩新增人工造林项目资金,将1399.53万元生态移民资金分别调整699.7万元实施农业项目和699.83万元实施林业项目,加大了对关乎百姓生产生活的基本农田、农耕道路、农田水利、棚厩建设、青贮窖、饲料地、太阳能、节柴灶等基础设施建设;将永胜县14.53万亩新增造林项目资金重点调整实施优化树种、林下种植、补植补造、太阳能和技术技能培训项目,为丽江市顺利完成“十二五”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打牢了基础。

六、促进产业发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发挥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

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最终要实现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总目标,实现这一根本目标就是要确保改善退耕还林区农户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为切实实现退耕还林区农民增收致富,有效改善退耕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解除退耕农户的后顾之忧,为退耕农户创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产业的基础平台。丽江市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完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这一政策机遇,利用国家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和延长退耕还林地国家政策补助之机,一是切实加大基本农田、农耕道路、农田水利、地力培肥、太阳能、节柴灶、沼气池、小水电和畜牧养殖业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投入,改善山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劳动成效,解放和转移山区劳动力,积极从事生态产业发展,促进改善生态环境;二是结合丽江实际,坚持因地制宜和适地适树的原则,立足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产业,合理布局优化树种和补植补造项目,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三年来,全市完成发展种植业24.51万亩,补植补造17985亩,通过实施项目建设,有效提高造林成效,确保顺利通过国家政策补助到期面积核查,优化了树种结构,转变农民思想观念,提高了退耕还林地的经济效益。华坪县新庄乡和永胜县片角乡在种植花椒的退耕还林地中配套种植核桃苗,华坪县船房乡退耕还林茶叶地中间种核桃,为将来退耕地产生长效经济收益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保证。玉龙县和古城区在原设计种植青刺尖、海棠果和青梅等经济效益差的退耕还林地优化种植丽江雪桃,随着“丽江雪桃”品牌效益的提升,有些通过优化树种的退耕地每亩收益已达上万元;三是创新复合经营退耕还林地的理念,充分利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林下种植项目,扩大退耕还林地林下种植规模,把原本丽江地处高原地区林木生长缓慢、投资周期长、经济成效见效慢的颓势转化为优势,大力在退耕还林地中种植生长周期长、适应高原或高原特有的药材、豆类等矮杆作物,提高退耕地经济收入。古城区、玉龙县和宁蒗县结合自身实际,大力推广在退耕还林地中种植续断、大白豆、土豆、香叶天竺葵和玛卡等药材、矮杆作物。特别是玉龙县鸣音乡洪门村230户农民的430亩退耕还林地结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林下种植项目,在椪柑地中种植香叶天竺葵,退耕地椪柑每年每亩有收益2000元左右和近8000多元出售香叶天竺葵油收入,使退耕地每年每亩综合收入近万元。巩固成果项目的实施不仅调整了当地的产业结构,逐步推动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促进了生态产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退耕还林地的经济收入。同时还促进了林木生长,提高了造林成效,充分发挥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建设的作用,切实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扩大了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社会影响力。

七、提高技术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工程建设档案管理,全面提升项目建设规范化管理能力

工程技术档案管理是全面提高工程建设及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为进一步加强工程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全面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各部门认真及时整理归档相关文件、作业设计、工作总结、检查验收资料、农户资料、图片照片等资料,做到专人管理。特别是专项规划项目建设实施初期,以建立农户档案和分类管理为重点,抓好工程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工作,确保工程建设档案资料的完整和准确。着力提高基层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工作能力,保持相对稳定档案管理人员,购置配备必要的档案管理设施设备,提高丽江市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档案资料的管理能力,全面提高工程建设质量。

八、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工程建设成效,扩大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影响力

结合全国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10周年一系列宣传活动,宣传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效,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丽江市以“退耕还林十年看成效”为主题,加强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和试点工程建设为着力点,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通过开会、出简报、发材料、贴标语、入户宣传、开展技术技能培训等方法,采取在巩固成果项目建设试点、巩固成果项目建设的重点区域或村寨入口树立碑、牌和宣传标语等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实施退耕还林以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从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管理经验、建设成果、生态改善、产业调整、农户增收等多视角、多层次展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历程和综合效益,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加深社会各界对退耕还林的全面认识,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克服畏难和松懈情绪,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全面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健康发展。

8.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田间路建设协议 篇八

市发改委、财政局、农业局:

根据省发改委等五部门《关于做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实施工作的意见》(陕发改农经[2009]1447号)精神,我局抽调专人按照文件要求,对全县退耕还林户的能源建设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一次认真的自查和整改工作,现将自查情况和落实整改方案报告如下:

一、项目基本情况。

我县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农村能源建设项目从2008年开始实施,按照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和建设要求,我局严格按照项目投资计划的内容,制定项目建设实施方案,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农村能源建设工作。截止目前已在全县9个乡镇建成户用沼气575口,节柴灶51口、太阳灶33台。

二、项目建设内容和工程质量情况。

户用沼气建设项目实施以“一池二改”为工程建设标准,按照批复及施工图的要求进行施工,并抓好工程质量建设。在建池过程中强化“二改”工作,建池做到严把“七关”,即挖坑关、池型关、选材关、浇注关、粉刷关、投料启动关、设备安装关,每道工序验收由县能源办统一组织开展,发现有未按标准施工的一律返工,做到前一道工序不合格,后一道工序不施工。由于我们建立有严格的质量自查制度,施工队伍技术力量雄厚,工程质量监督到位,确保了工程质量。在这次自查工作中,全县的“三改’’完成率基本达到了100%,沼气池使用率达到75%。

截止2010年10月,我们已在户用沼气数量相对集中的武关驿镇、江口镇、马道镇、火烧店乡、玉皇庙乡建成了五个村级服务网点,切实解决了农户在沼气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在缺乏薪柴资源的城关镇建设完成节柴灶51口。在武关驿镇建设太阳灶33台,该项目建设质量符合标准,项目实施村的环境卫生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农户基本生活条件显著提高,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双统一。

三、项目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

自2008年-2009年我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共完成3个农村沼气项目,总投资 149.6万元,涉及中央资金57.8万元。其中:农村户用沼气项目1个,总投资128.5万元,涉及中央资金45元;乡村服务网点项目4个,总投资21.1万元,涉及中央资金12.8万元。我局按照《农村沼气国债项目管理办法》、《陕西省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实施细则》和《陕西省沼气项目验收办法》的要求,就项目监管和资金监管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加强资金规范化管理,保障了资金运行安全,县能源办建立了资金专户,统一实行报账制度,随时接受财政和审计部门的监督,确保了国家补助资金足额补贴到农户,农民自筹资金根据农户经济条件及生活现状,结合“三改”标准进行筹资。在资金管理上我们采取了严格的管理措施,加大了监管力度,做到了项目资金专款专用、专帐管理,未发生截留、挪用、滞留项目资金问题。

四、项目组织实施情况。

2006年我县成立农村能源建设办公室,法人代表由县农业局局长担任,下设办公室于县农机管理理站,全面负责我县农村能源建设的实施工作,项目建设所需的水泥、石子、砂子、钢材、进出料管等主要建筑材料,由能源办统一制定标准,按照招投标和政府采购有关规定,统一招标采购,保证了用材质量。我县的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实行计划归口、统一管理、分工负责、分级实施的管理体制。农业局对项目的实施实行统一管理,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工程监管、日常检查、按时提供上报材料和统计数据,县农村能源办公室负责全县技术员、建设材料的调配,对项目建设质量负责任,并按照上级下达的项目投资计划做好项目组织实施、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建立业务档案、竣工验收准备和建设管理等工作。

五、项目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调查中,有关发展农村能源带来的好处可以说是不绝于耳,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一是项目区宣传发动难度大。虽然我们三番五次到项目区开展宣传动员工作,但农户的建设积极性普遍不高。从2008年4月份开始,我们多次深入项目区,开展宣传发动工作,但群众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二是农户沼气使用率低,在这次调查的575户沼气用户中,闲置不用的户数达一百多户,即使已经使用的400多户中也还有—部分是偶尔使用。这样算来,我县的户用沼气实际使用率为70%左右。因此可见,我县的沼气池使用率较低。

三是项目区情况发生了变化,劳动力缺乏。由于项目区大部分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在家留守的多半是“老、弱、病、残”,项目建设所需劳动力缺乏,影响项目建设进度。

四是受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和农村常住人口递减因素影响,农户及沼气发酵原料养猪数量减少,沼气池原料明显不足,沼气使用率降低;另一方面沼气池的正常使用关键是“三分建池、七分管理”,平时要做到勤进料,勤出料,才能保证正常运转。近年来,在家留守的老人与孩子,无力对沼气池进行日常维护,而产气量又不能维持农产正常生活,导致部分已建好的沼气存在半用和停用现象,使新能源的使用率受到影响。

五是随着农村电网改造项目的实施,炊事用具电器化日趋明显,老百姓认为用电方便快捷,加上我们山区县薪柴资源丰富,许多群众怕麻烦,对有问题的沼气不重视,使所建项目没有实现初衷。

六是受物价上涨影响,项目建设投入成本加大,增加了项目建设支出。近两年物价上涨较大,材料价格、技工工资普遍上涨,由于项目区群众的经济基础都十分薄弱,投入十分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实施。

六、整改方案

留坝县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开展难度大,任务重,因此,我局将进一步高度重视农村沼气建设工作,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推动项目实施。再次召开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加大项目建设推进力度。根据目前的严峻形势,立即召集项目乡镇负责同志,商讨对策,安排部署落实项目区沼气建设相关工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把这一项惠及农村千家万户的事业做好。

二是强化项目鉴定管理,规范资金使用,严格执行农业部《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管理办法》、《农村沼气建设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和《陕西省农村能源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的规定开展工作。

三是争取解决缺少能源建设工作经费问题,想方设法安排必须的经费,使工作人员全身心身心投入到项目实施工作。

9.浑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情况 篇九

2008-2011年国家累计安排浑源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项目任务:薪炭林3350亩,干果经济林31800亩,退耕地补植补造166900亩,生态移民100人。工程建设涉及16个乡镇、2万户退耕农户,退耕农民6多万。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通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一、项目建设基本情况

我县结合本当地实际,因地制宜,采取生态经济结合,注重农民生计,三年来累计完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新造薪炭林2350亩、干果经济林24500亩,退耕地补植补造150900亩,生态移民100人。整个项目区共有1.5万多户、39445人受益,其中退耕户14357户、32035人。累计完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建设专项投资2227万元(包括中央专项资金1688万元和农户筹资投劳538万元),其中:2008年完成650万元(包括中央专项资金500万元和农户筹资投劳150万元),2009年完成869万元(包括中央专项资金650万元和农户筹资投劳219万元),2010年完成708万元(包括中央专项资金539万元和农户筹资投劳169万元)。

通过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增加了植被,保持了水土,减少荒漠化,为恢复和改善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发 挥了重要作用。干果经济林等后续产业发展可给退耕农户带来可观经济效益,薪炭林建设可给农民提供能源保障。对改善当地退耕还林地区生态环境、当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促进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基本措施和做法

1、广泛宣传,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开拓创新,坚持不懈地做好退耕还林的各项工作,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加强舆论引导,调动多方参与。通过宣传发动,进一步提高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林业、支持林业、投资林业、发展林业的良好氛围。据统计,全县各种企业、业主大户、经济组织已发展规模承包投资的林业建设有10余万亩,承包造林效益显著。

2、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为抓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坚持推行工程目标、任务、资金、责任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层层落实领导责任制,工程从上到下都由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配合抓,做到了每一个重大步骤,每一个关键环节,都周密策划,精心指挥,为工程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3、加强补植补造和抚育管护,全面提升工程建设质量。近年来,由于持续干旱,严重影响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退耕还林补植补造常抓不懈,林业部门掌握需要补植补造的 2 地块和数量,摸清底数,周密安排,将补植补造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认真做好雨季造林和秋季造林的各项工作。

“三分造,七分管”。当前退耕还林绝大多数还处于幼林和未成林阶段,随着工程区植被的恢复,病虫鼠兔害问题随之加剧,森林防火任务也加重,抚育管护工作愈加重要。我县认真落实抚育管护工作:一是建立健全管护制度,创新管护机制;二是分类指导,搞好幼林抚育;三是抓好森林火灾和病虫鼠兔害防治工作,全面提升工程建设质量。

4、积极发展后续产业,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我县在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中始终坚持生态经济结合,注重农民生计,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思路,将退耕还林与产业开发、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把绿山与富民融为一体,大力培育仁用杏产业,促进了以种养业为主的农业向多元化产业发展的转变,形成了新的产业格局。高度重视后续产业的培育,大力推进退耕还林经济林发展模式,大力推进林业产业化,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多赢”。

5、大力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建设薪炭林,保障生活燃料,改善生态环境。采取国家补助、地方配套相结合的方式,搞好退耕还林重点地区的农村能源建设。加强薪炭林建设,满足农村生活能源的基本需求。

6、明确实施主体。以退耕还林农户为实施主体,不能 由农户分户实施的,在退耕农户意愿和保障农户利益的前提下,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确定实施主体。薪炭林和干果经济林在退耕农户有建设意愿的,由农户分户实施,不能由退耕农户实施的,由乡镇组织退耕户确定造林业主;退耕还林补植补造由林业部门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

7、规范资金管理。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户管理、专账核算,不得挪用、挤占、截留;造林业主实施的种植项目,在栽植任务完成后,由县林业部门验收,项目实施乡镇将验收报告等报县财政支付中心审核报账;补植补造苗木由县主管部门按合同约定拨付资金。

三、存在的问题和几点建议

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特别是在增加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应当给予充分肯定。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个别小班缺乏抚育管理,长势不佳,只能达到基本合格保存标准,导致林木生长缓慢,影响林木成林率。建议加强对这些保存基本合格的小班进行抚育管理,促进幼树成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2、退耕地还林成林率较低,影响了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的发挥,主要原因是育林投入不足,管理还比较粗放。没能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干旱缺水和施肥的问题,导致幼树生长缓慢,成林年限推迟。

3、后续产业得不到发展,林下经济发展不够,没 能很好地拓展和发挥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

这些问题应当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大力气提高退耕还林的科技含量,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果得到有效巩固,真正达到生态环境改善,退耕农户增收,林业发展达到促进的工程建设目的。由于贫困地区地方政府财力普遍薄弱、地方配套资金难以落实的实际,建议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项目中央补助标准,减少或取消配套资金,充分调动地方各级政府和部门实施工程的积极性。

鉴于林业产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议适当增加造林管护和工程管理经费。按目前标准,国家50元/亩的种苗补助费仅够一次造林费用,如果遇到干旱等自然灾害,将没有经费用于补植补造,更无法满足管护费用的需要,加之工程管理经费缺乏,造林成果难以巩固。由于地方财力有限,影响了退耕还林质量把关和政策兑现和政策兑现。为此,建议国家按每年安排造林管护经费,安排退耕地造林工程管理经费。

附表:山西省2008—2011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计划任务及投资完成情况统计表(林业)

浑源县林业局

10.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田间路建设协议 篇十

(2008-2015年)

为了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还林区域移民农户居住和增收问题,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长远目标,根据我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目标任务,特制定彬县2008-2015年生态移民规划。

一、现状分析

我县地处渭北旱塬塬梁沟壑区,山大沟深,坡地面积较大,水土流失现象比较严重,林草覆盖率相对较低,生态环境保护任务十分艰巨。经过多年来的退耕还林植树种草,我县林草覆盖率有了明显提高,植被恢复较快,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退耕还林区域生态移民工作进展顺利。1999年以来,相继对退耕还林区域的55个村实施扶贫移民搬迁6580人,建成扶贫移民新村55个,建成新居4606间73696平方米,既改善了退耕还林农户的居住条件,又保护了生态环境。

虽然我县生态移民搬迁工作初显成效,但是,依然面临严峻挑战,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移民基数大。全县退耕还林区域分布广,范围大,涉及农户多,生态移民规模大。据调查,在全县退耕农户中,仍有4866户19417人散居在深山和偏远地区,亟待实施生态移民。近年来,通过实施扶贫搬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已移民65个村2109户7662人,《彬县安居工程建设规划(2008-2012)》规划搬迁2647户11311人,尚需搬迁110户444人。

2、人口素质低。生态移民农户长期处在山沟坡畔,交通、通讯不便,信息闭塞,受教育程序低下,人口素质相对 117

较低,经营水平差,自我发展能力弱。

3、生态移民难。一是退耕还林区域部分农户受传统思想束缚,移民积极性不高,宁愿守在原地,也不愿移民到新的地方,适应性差;二是迁入地落实难度大,许多村不愿意接收移民户;三是移民投资较大,农户自筹资金少,移民新居建设资金缺口大。

我县生态移民工作既面临诸多困难,又适逢国家扶持的良好机遇,在今后的工作中,充分调动全县干部群众的积极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顺利完成生态移民工作任务。

二、目标任务

通过对退耕还林区域农户的生态移民,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改善移民农户的居住条件,增强移民农户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农户增加收入。全县建成扶贫移民新村7个,生态移民110户444人。

三、实施对象

生态移民对象涉及全县6个乡镇7个行政村退耕还林区域的110户444人。其中香庙乡庄农村33户140人,坡头村13户42人;龙高镇老户村11户44人;韩家乡先锋村17户73人;北极镇旺安村12户53人;永乐镇叱家村12户45人;义门弥家河村12户47人。

四、实施期限

从2008年起到2015年,利用8年时间,按照“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先易后难、相对集中”的原则,对全县6个乡镇7个村110户444人进行生态移民。其中:

2008年生态移民香庙乡庄农村的5户22人;

2009年生态移民香庙乡庄农村的5户22人;

2010年生态移民香庙乡庄农村的9户36人;

2011年生态移民龙高镇老户村的11户44人;

2012年生态移民北极镇旺安村的12户53人;

2013生态移民永乐镇叱家村12户45人、香庙乡庄农村10户44人;

2014年生态移民香庙乡庄农村4户16人,韩家乡先锋村17户73人;

2015年生态移民香庙乡坡头村13户42人,义门镇弥家河村12户47人。

五、新村建设

按照行政区划,生态移民安置以村内集中安置为主,建设移民新村。

1、落实庄基。结合新农村建设,为生态移民户在新村内无偿划拨庄基地,由生态移民户自主建房,庄基面积按国家规定的标准执行。

2、新居面积。生态移民户新建房屋面积,人均不少于17平方米,每户不超过120平方米,总投资不超过5万元。

3、配套设施。生态移民户所在的新村内水、电、路等各种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满足生产生活需要。

六、投资及资金来源

移民新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和生态移民户建房资金,预算总投资444万元,其中建房266.4万元,基本口粮田72.86万元,通村道路40万元,通讯供电15万元,人畜饮水35万元,文卫设施14.74万元。

资金来源:退耕还林专项资金232.4万元,省市配套资金55.5万元,群众投劳及自筹156.1万元。

分投资计划为:

2008-2009年每年投资22万元,其中国家巩固专项资金11.5万元;

2010年投资36万元,其中国家巩固专项资金18.8万元;

2011年投资44万元,其中国家巩固专项资金23万元; 2012年投资53万元,其中国家巩固专项资金28.1万元;

2013-2015年每年投资89万元,其中国家巩固专项资金46.5万元。

七、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为了加强对全县生态移民工作的领导,确保生态移民规划落到实处,县上成立以县委、县政府主管领导为正、副组长,相关部门、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移民工作领导小组,有关乡镇、村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负责协调落实生态移民工作任务。

2、整合资源。生态移民新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新村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相关职能部门,各有关部门要优先将生态移民新村建设项目列入当年实施计划,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予适当倾斜。按照项目整合,渠道不乱,各负其责的原则,切实推进生态移民新村建设。

11.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田间路建设协议 篇十一

为了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快推进我县农村能源建设步伐,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提升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按照市发改委《关于编制2009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计划的通知》(汉发改农经„2009‟661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编制了佛坪县2009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及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服务“三农”,通过发展太阳能灶和节柴灶,为农户提供优质清洁能源,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保护森林资源和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的生活居住环境,推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升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二)工作原则:农村能源项目建设要坚持与新农村示范建设相结合,与主导产业开发相结合,与农村改厨、改圈、改厕相结合,与农民增收相结合的原则。按照生产和生活并重,建池和管理并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要求,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项目建设应遵循“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政策引导、农民自愿,突出重点、集中连片”的原则。

二、目标任务

(一)节柴灶

2009年在全县9个乡镇23村,按照节柴灶建设项目标准的要求,推广节柴灶2175户。

1、长角坝乡上沙窝村55户,教场坝村165户,田坝村30户,龙草坪村65户,小南坪村35户。

2、袁家庄镇塘湾村90户,关沟村50户,肖家庄村150户。

3、西岔河镇彭家沟村150户,西岔河村140户,瓦寨村45户。

4、十亩地乡案板沟村45户,联合村55户。

5、大河坝镇木耳沟村30户,共力村50户,水田坪村140户。

6、石墩河乡石墩河村160户;

7、陈家坝镇孔家湾村220户,三郎沟村130户。

8、栗子坝乡女儿坝村55户,八亩田村45户,西花村100户。

9、岳坝乡大古坪村50户,草林村120户。

(二)太阳能灶

2009年全县推广太阳能灶25户,项目实施地点陈家坝镇陈家坝村。

三、项目实施单位

项目由科技和农业局(能源办)、各乡镇人民政府共同负责组织实施。

四、建设内容及质量标准

(一)建设内容:

1、节柴灶项目要求节柴灶外形为一字型和T字型,主、副烟道设计合理。与改厨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建设标准是:①厨房为永久建筑,面积不少12平方米,水泥地面,墙面刷白或贴瓷砖。②节柴灶灶面、灶身贴瓷砖,灶台高度75cm。③厨房内厨柜、水池等布局要合理,混凝土台板长大于1.8米,宽不小于50厘米,高度75-80厘米,双层,贴瓷砖并安装推拉门或防虫、防蝇网。

2、太阳能灶。安装调试按技术操作规程进行。

(二)质量标准。节柴灶施工必须执行《节柴节煤灶标准图集》的要求。太阳能灶符合国家相关质量标准。

五、资金筹措及补助标准

(一)节柴灶项目总投资218万元,其中国家专项资金87万元,地方配套群众及自筹131万元,国家对按项目要求完成节柴灶改造及改厨的农户,每户补助400元。

(二)太阳能灶项目总投资2万元,其中国家专项资金投1万元,地方配套群众自筹1万元,国家对安装使用太阳能灶的农户每台灶补助400元。

我县2009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农村能源建设项目总投资220万元。其中国家专项资金投入88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自筹132万元。

六、实施步骤

项目建设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与技术培训阶段(2009年11月底前)。组织技术人员与乡、村干部深入农户家中再次做好宣传动员工作,确定建设户做好前期备料工作。组织30名技工参加一次节柴灶操作技能培训,培训重点是新型节柴灶施工工艺等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为项目全面实施奠定技术基础。第二阶段:全面启动与实施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4月)。从12月份开始,我县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将正式全面启动。建设工作按照整村推进,集中建设的方式进行。

第三阶段:检查验收阶段(2010年5月—2011年6月)。各乡镇项目实施结束后,先进行自查自验,覆盖率100%,撰写自查报告。自查自验结束后,各乡镇人民政府应在10个工作日内向县发展计划局、科技和农业局提出检查验收申请。县发展计划局、县财政局、科技和农业局将抽调专人组成自查自验工作组,深入到项目村,逐户检查验收,检查面达到60%。全县自查自检工作结束后,将申请省、市分别验收。

各乡镇人民政府在县级检查验收结束后,将检查验收结果进行乡、村、组三级公示,公示期7天,公示期满农户无异议。由县科技和农业局在10个工作日内以村为单位将农户补助资金下拨各乡镇人民政府,由各乡镇人民政府以一卡通形式将补贴资金兑付给农户。

七、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县科技和农业局负责项目的技术培训和物资、资金管理、监督检查等方面的管理协调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并落实安全生产管理措施。同时在农村能源建设过程中,要动员各方力量,把扶贫开发、移民搬迁、农村“三改”、地方病防治、新农村建设等项目资金整合起来,向项目建设区倾斜,形成部门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农村能源建设的良好氛围。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加强资金监管,确保补助资金足额到户。

(二)积极宣传,加强培训。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等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 和方法,把能源建设变成广大群众的自觉行为。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农户使用技能的培训,培训农民数4000人次。确保节柴灶改造成功率达100%,使用率达100%。

(三)加快工程进度。涉及农村能源建设的乡镇要强化责任,落实任务,集中力量。组织广大农户,集中时间进行节柴灶的改造和太阳能灶的安装。涉及部门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合力推进农村能源建设。

上一篇:新叶作文下一篇:金安苑学校教育信息化推进汇报材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