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概论(精选8篇)
1.科学技术概论 篇一
刑事科学技术
第一章刑事技术基本理论
1.刑事科学技术:是公安司法机关依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收集检验和鉴定与犯罪活动有关的物证,为侦查、起诉、审判工作提供科学证据的专门技术。刑事技术手段行使的主体是公安司法机关及其所属的、被授权承担刑事技术工作的科研部门和院校;研究的对象是与犯罪有关的各种物证;任务是运用技术手段发现、提取从而收集证据,通过检验和鉴定物证与案件事实的关系;学科性质是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为社会主义法制服务。
2.刑事技术的对象概称为物证。有以下几种:①人体物证②痕迹物证③文件物证④物品物证⑤关联物证
3.刑事科学技术工作的任务:①现场勘查,收集物证②物证检验和鉴定③研究和开发新技术
4.刑事科学技术的作用:①为立案提供客观依据②查明案件的初始情况③为确定侦查方向、范围提供依据④利用物证串并案件⑤甄别、印证其他证据
5.刑事科学技术内容:①痕迹检验②文件检验③刑事化验④刑事摄影
6.刑事科学技术检验手段
㈠形态分析 ①直接观察②间接观察③图像比对 ㈡物理检验 ①物理量的测定②可见光检验③不可见光检验④荧光检验⑤吸附与转印 ㈢化学检验 ①溶解试验②颜色反应③沉淀反应④结晶反应⑤燃烧反应⑥电解反应 ㈣仪器分析 ①色谱法②分子光谱法③原子光谱法④声谱分析
7.刑事技术的种属鉴别是以物证检验所获取的科学事实为依据,对物证和留下物证的人或物的种类归属进行鉴别和判断的过程。
种属鉴别理论依据:①事物种属关系的实在性是种属鉴别的客观基础②事物种类的差别性是种属鉴别的分类依据③具体事物的共同性是种属鉴别的归类根据
8.种属鉴别的基本方法:提取特征、比肩鉴别、综合判断。
9.同一认定:是指客体自身的同一,即他(它)只能是他(它)自己,而不是别的人或物。
同一认定是以解决嫌疑人或物与侦查工作所要寻找的人或物是否为同一人或同一物为目的,进行检验和论证的科学理论和方法。
同一认定科学依据:①客体的特定性②客体的稳定性③客体的反映性
10.同一认定的类型:人身同一认定和物的同一认定。同一认定的模式有两种:整体同一认定和分离同一认定。
11.同一认定的程序:按照分别检验、比较检验、综合判断三个步骤进行,最后就被同一认定客体是否同一作出结论。
最后一点,综合判断首先要分析差异点的性质,判断它们是两个客体之间的本质差异,还是同一客体在不同条件下呈现的非本质差异。厚着的形成有四方面原因:①客体自身演变形成的②供同一认定客体的形成条件不同造成的③作案人故意伪装形成的④物证图像模糊、残缺、污染、变形造成的 12.刑事科学技术鉴定的主要任务是对物证及其所反映的客体进行种属鉴别和同一认定。
实施鉴定的基本原则:按照分别检验,提取特征;全面比较,明确一同;综合判断,作出结论的程序进行;鉴定人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是实事求是,在鉴定工作中首先要坚持科学原则。
13.鉴定书的格式:①基本情况②检验方法③分析说明④鉴定结果
第二章 刑事案件现场勘查
1.刑事案件现场勘查:是在刑事案件发生后,侦查人员为了查明犯罪事实,搜查犯罪证据,发现侦查线索,运用一定事实上的策略方法和技术手段,对与犯罪有关的场所、物品、人身、尸体进行勘察、检验,对事主、被害人、知情人进行调查访问等一系列活动的法定侦查措施。
现场勘查主体是侦查机关的刑事技术人员;客体仅限于与犯罪有关的场所、物品、人身、尸体及围绕犯罪情况、后果所进行的调查访问等。
2.现场勘查的意义:①刑事案件现场勘查是侦查工作的起点②现场勘查获得的信息和证据贯穿于侦查过程的始终。
3.现场勘查的任务:①划定勘察范围确定事件性质②查明犯罪活动发现搜集证据③记录现场提供侦查依据④分析勘查材料确定侦查方向
4.现场勘查遵循原则:①及时有序原则②认真细致原则
5.现场保护:是对犯罪场所进行警戒、封锁,使其保持案件发生、发现时的原始状态的一项现场勘查措施。实施现场保护者,首先应划定保护范围,原则上包括中心及周围现场,划定的范围尽可能大一些,带侦查人员到达,再根据情况进行调整。
6.案件发生后最先到达现场的是侦查人员。
7.实地勘察的顺序:①由中心向外围进行勘察②由外围向中心进行勘察③分片段进行勘察
8.现场分三类: ①原始现场:一个没有伪装、未被破坏,毫无变动的,能够客观地反映出犯罪动机、目的、手段、方法,过程和行为结果的现场称为原始现场。②破坏现场:案件发生时或发生后,由于自然因素、犯罪分子销毁破坏痕迹物证、发现人或被害人的亲属、同事等看望、抢救伤者,抬运尸体等、事先不知发生案件因工作、生产、生活无意破坏的现场,称为破坏现场。③伪装现场:是犯罪分子有意采取手段制造假象以迷惑侦查人员逃避打击的一种行为。
9.勘查技术手段包括:发现、提取与犯罪有关的各种痕迹、物证所使用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方法;对尸体外表、解剖检验及活体包括被害人、犯罪人或犯罪嫌疑人进行精神、身体检查所使用的法医学技术。
10.现场记录的手段一般包括现场勘查笔录,绘制现场图,现场摄影和录像。
11.现场图的种类:现场方位图、现场平面图、现场展开图、现场立面图、室内立体图、现场剖面图、现场复原图、现场综合图。
12.现场摄影:是现场勘查的重要记录手段,是将案件发生的场所和与案件有关的痕迹、物品,用摄影的方法客观、准确、全面、系统的固定、记录的专门手段。按照先全貌、后重点,先原始、后变化,先拍外、后拍内,先拍下、后拍上,先拍易,后拍难的顺序进行。13.临场分析:是指现场勘查基本结束后,将现场勘查中所获取的各种证据材料汇集在一起,勘察人员对犯罪分子及其犯罪活动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和推理判断的一项活动。
第三章 刑事摄影
1.刑事摄影:是依据法定程序,运用摄影技术真实、形象地记录与违法犯罪活动有关的客体,为侦查破案和刑事技术鉴定提供图像信息的专门手段。刑事摄影具有法制性、真实性和艺术性的特点。
具体要求:①符合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②及时迅速③清晰准确完整客观地反映被摄对象④严格按照有关程序和标准进行。
刑事摄影内容:现场摄影、物证摄影、辨认摄影和检验摄影。
2.刑事摄影任务:运用摄影手段,真实记录犯罪活动场所的景物、变动情况、尸体及其他侵害结果,显示并拍摄有关的很急、致伤工具及其他遗留物;拍摄尸体的个体特征和尸体或活体上的伤痕特征;拍摄尸体检验所见;拍摄并处理浅淡模糊变形痕迹、字迹和斑渍;拍摄依法搜查过程和结果;拍摄人犯相貌,复制通缉照片。
3.刑事摄影作用:①形象逼真地记录犯罪现场,提供诉讼证据,又为进一步分析研究案情提供依据②可以及时固定并以图像方式提取易于变动、损坏和难以分辨的损伤和其他物证,为研究和检验此类证据提供有利条件③可以发现某些物质的光学属性的差异④拍摄的尸体赃物或人犯的照片,手机和储存的犯罪资料可成为查证尸体身源、寻访物主、辨认逃犯、查对赃物的依据⑤可以为犯罪信息系统及时提供图像资料
4.现场摄影种类:
①方位摄影:是以犯罪现场及其周围环境为对象,以反映犯罪活动发生的地点、四邻、道路交通环境为内容的摄影②概貌摄影:是以犯罪活动场所的全貌为对象,以反映现场的内部状况,犯罪活动过程,侵害的对象和结果,尸体和有关痕迹、物品空间关系为内容的摄影。③重点部位摄影:是以能够证明犯罪事实的部位、地段为对象,以反映现场的尸体、凶器、被破坏的门窗及其他被侵害客体,以及犯罪过程的痕迹、遗留物等的原始状况和位置为内容的摄影④细目摄影:是以在现场勘查中发现的,具有证据作用的尸体、痕迹、物品、文件为对象,以反映其原貌、位置、大小、形状、颜色、附着物及其他特征为内容的摄影。
5.现场摄影的拍摄方法
①单向拍照法②相向拍摄法③多向拍摄法④回转分段拍摄法⑤直线分段拍摄法⑥比例拍摄法
6.辨认摄影:是为进行人身识别或同一认定提供照片而采用的摄影手段,包括人犯摄影、尸体相貌及其衣物的摄影。
7.物证摄影:是对从现场勘查、搜查及其他途径,依法提取、扣押的与案件有关的痕迹、证物,包括凶器、尸体痕迹、活体创伤、血衣和各种痕迹、文件等,为了记录和反映其特征而进行的专门摄影技术。
物证摄影基本要求:①选择适当的拍摄距离②选择最佳的拍摄角度③选择适当的感光材料④配光要恰当⑤适当加以衬托⑥要标明物证的尺寸。
8.显微摄影:就是把利用显微镜观察到的物证的微观形态特征,通过摄影手段记录下来。
9.脱影摄影:是为了消除或减弱被拍物在光线照射不到之处产生的阴影,使被拍物边缘清晰、轮廓完整的一种拍摄方法。
10.检验摄影:包括分色摄影、紫外线摄影、激光摄影、红外线摄影。检验摄影的意义:因为无证上的某些痕迹、字迹或物质特征,在一般条件下是难以发现和记录下来的,如果利用特殊的光源、感光材料或专门的操作方法,则可以达到普通摄影或其他检验手段所不具备的效果。
第四章 手印检验
1.手印检验任务:是通过对与案件有关的手印进行勘察、分析、提取、鉴定,为侦破案件提供线索,为诉讼审判提供证据;为确定案件的真伪与分析案情提供可靠的材料、为侦查提供方向与线索、为串并案件、查获或查缉犯罪嫌疑人提供有效手段。
2.手印:是指手掌面皮肤花纹,包括手指、手掌面的乳突线花纹、屈肌褶纹、皱纹、伤疤及脱皮等。其中,反映性最好,特定性最强的是乳突线花纹。
花纹分为内部、外围、根基系统。内部系统是指中心部分的花纹,也称内部花纹,它是由弓形线、箕形线、环行线、螺形线、曲形线或混合型的乳突线组成;外围系统是指从上面和侧面包围着内部系统的乳突纹线,由很多弓形线组合起来;根基系统分布在内部系统下方,从下面支托整个之吻,由指间屈肌褶纹并行和弧度较小的弓形线组成。
3.手纹的乳突纹按其组成结构分为弓型纹、箕型纹、斗形纹和混杂型纹四种基本类型。
4.手印的分类:
①弓型纹印:由弓形和横直两个系统上下层叠而成,纹线由一方流向另一方,不返转②箕形纹:内部花纹中心有1根以上的箕形成,其上部及两侧外围由较多的弓形线包绕,下部由一些波浪线和横直县作为根基线的三个系统组合而成③斗形纹:内部系统中心有1根以上的环行线或螺形线或曲形线,其上部及两侧外围由较多的弓形线包绕,下部由一些波浪线和横线等3个系统组合而成,有2个以上的三角。④混杂型纹:指中心由两种以上的文献体系并列混合,或因其形态畸特,结构杂乱而不能归入弓、箕、斗的花纹。
5.按手印的反映状态分类可分为:
①立体手印:指手的接触使客体表面发生变形,以明显凹凸、立体的形象反映手掌面的凸凹花纹结构的和痕迹。②平面手印:手的接触未能使客体发生形变,只是引起表面附着物的增减变化,从而形成以附着物质的变化形象反映手掌面的花纹接触部位形态结构的印象。
当手接触客体,手上的附着物脱落附着于承受客体表面形成的手印为加层手印;当手接触客体,将客体表面的附着物沾起而形成的手印为减层手印。
6.寻找、发现手印的方法:㈠寻找发现现场手印的重点部位
①犯罪活动的中心区域②来往现场途径中可能接触的物体③作案工具和其他遗留物④与案件有关的附属设备和物品
㈡发现手印的方法
7.手印鉴定:是通过对现场手印与犯罪嫌疑人样本手印的观察、比对、评判分析,做出现场手印是否为犯罪嫌疑人所留的结论。主要任务是解决身份认定的问题。
8.手印的显现方法:粉末显现手印、502胶显现手印、茚三酮显现手印、硝酸银显现手印、血手印的显现。
9.手印的提取:照相法、提取实物法、指纹胶带纸粘取法、制模法、静电复印法。
10.痕迹检验:刑事技术专业之一,综合运用痕迹检验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研究各种犯罪痕迹的形成与变化规律,以及发现、显现、提取、分析、鉴定犯罪痕迹的方法,进而揭露和证实犯罪,为侦查、起诉、审判提供线索和证据。
11.枪弹检验:是运用痕迹检验的一般原理和技术方法,以及枪械(Weapon)、枪弹(Bullet)、内外弹道(Ballistic Trajectory)等科学知识,通过研究枪支发射后留在弹头(Projectile)、弹壳(Cartridge Case)和被射物体上的各种痕迹(Trace)、物屑(Scraps)形成、变化规律以及对之进行分析、鉴定,用来确定发射枪种、枪支(Gun),判明案件性质、情节,达到揭露持枪犯罪的一门刑事技术科学(Forensic Science)。
12.文书鉴定:是指运用文件检验学的原理和技术,对文书的笔迹、印章、印文、文书的制作及工具、文书形成时间等问题进行鉴定。文书,是指公文和书信,但在实际办案中作为证据的文书往往超出了公文和书信的范围,如车票、船票、飞机票、发票、收据、人民币等,其内容的真伪及制作方法都需要进行鉴别。文书鉴定是对案件中涉及的文字书写、文字制作、文书物证反映的具体内容、文书的制作方法、文书的真假等有关问题的分析、鉴别、认定等活动。
2.科学技术概论 篇二
按照现代医学对于疾病病因的分类, 外科疾病大致分为以下几类:①外伤:又暴力或者其他致伤因子引起的人体组织破坏, 例如内脏破裂、骨折、烧伤等, 多需要手术或者其他外科处理, 以修复组织和恢复功能。②肿瘤:绝大多数的肿瘤需要手术处理。良性肿瘤切除有良好的疗效;对于恶性肿瘤, 手术能达到根治、延长生存时间或者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效果。③感染:致病的微生物或者寄生虫侵袭人体, 导致组织、器官的损害, 发生坏死或脓肿, 这类局限的感染病灶适宜于手术治疗, 例如坏疽阑尾的切除、肝脓肿的切开引流等。④畸形:先天畸形, 例如先天性心脏病、唇腭裂、肛管直肠闭锁等, 均需实行手术治疗。后天性畸形, 例如烧伤后的瘢痕挛缩, 也多需要手术修复, 以恢复功能和改善外观。⑤其他性质的疾病:常见的有器官梗阻如肠梗阻、尿路梗阻等;血液循环障碍如下肢静脉曲张、门静脉高压症等。
普外科学作为现代外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根植于外科学大范围中。按照发病部位、器官等的不同, 将以下疾病列入普外科学范畴:①颈部疾病:包括甲状腺疾病, 颈部肿块, 颈部淋巴结结核,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疾病。②乳房疾病:包括多乳头、多乳房畸形, 急性乳腺炎, 乳腺囊性增生病, 乳房肿瘤等疾病。③腹外疝:包括腹股沟疝, 股疝等疾病。④腹部损伤:包括常见的各种内脏损伤如脾破裂、肝破裂、胰腺损伤、小肠破裂、结肠破裂等疾病。⑤原发性记性化脓性腹膜炎:包括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腹腔脓肿, 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等疾病。⑥胃十二指肠疾病:包括胃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 胃癌,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十二指肠憩室, 良性十二指肠瘀滞症等疾病。⑦小肠疾病:包括肠炎性疾病, 肠梗阻,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 短肠综合征, 小肠肿瘤, 先天性肠疾病等疾病。⑧阑尾疾病:包括急性阑尾炎, 特殊类型阑尾炎, 慢性阑尾炎, 阑尾肿瘤等疾病。⑨结、直肠与肛管疾病:包括乙状结肠扭转, 溃疡性结肠炎, 肠息肉及肠息肉病, 结肠癌, 直肠癌, 直肠肛管先天性疾病, 肛裂,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 肛瘘, 痔, 直肠脱垂等疾病。⑩肝疾病:包括肝脓肿, 肝棘球蚴病, 肝肿瘤, 肝囊肿等疾病。⑾门脉高压症:包括巴德-吉亚利综合征等疾病。⑿胆道疾病:包括胆道先天性畸形, 胆石病, 胆道感染,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胆道蛔虫病, 胆管损伤, 胆道肿瘤等疾病。⒀消化道大出血:包括上消化道大出血和下消化道大出血。⒁急腹症。⒂胰腺疾病:包括胰腺炎, 胰腺囊肿, 胰腺癌和壶腹周围癌, 胰腺内分泌瘤等疾病。⒃脾疾病:包括脾切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
2 普外科学的发展
2.1 外科学简史
外科学和整个医学一样, 是人们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进步, 其发展则是由社会各个历史时期的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决定的。①疼痛:1846年:美国Morton首用乙醚全身麻醉;1892年:德国Schleich首用可卡因作局部麻醉。②感染:1846年:匈牙利Semmelweis用漂白粉水洗手, 抗菌技术开端;1865年:法国Pasteur细菌理;1867年:英国Lister用石炭酸溶液冲洗手术器械, 纱布覆盖伤口, 奠定抗菌术基本原则;1877年:德国Bergann不让伤口再被玷污, 研究手术器械等的灭菌, 建立了无菌术;1889年:德国Fuebringer提出了手臂消毒法;1890年:美国Halsted倡议戴橡皮手套, 使无菌术日臻完善。③.出血:1872年:英国Wells介绍止血钳;1873年:德国Esmarch截肢时用止血带;1901年:美国Landsteiner发现血型;1915年:德国Lewisohn混加枸橼酸钠溶液, 血不凝间接输血, 血库的建立。④抗生素:1929年:英国Fleming发现了青霉素;1935年:德国Domagk用百浪多息 (磺胺药) , 为外科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2.2 中医外科学简史
公元前14世纪商代甲骨文有“疥”、“疮”等字的记载。周代, 外科已经独立成为一门, 外科医生被称为“疡医”。秦汉时代, 医学名著《内经》已经有“痈疽篇”的外科专章。汉末, 杰出医学家华佗使用麻沸汤为病人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南北朝, 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是中国最早的外科学专著。隋代,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 叙及断肠缝连、腹疝脱出等手术采用结扎血管。唐代, 孙思邈《千金要方》中, 应用手法整复下颌关节脱位, 与现代医学采用的手法相似。宋代, 王怀隐著《太平圣惠方》记载用砒剂治疗痔核。金元时代, 危亦林著《世医得效方》已经有正骨经验。明代时我国中医外科学的兴旺时代, 精通外科的医生如薛己、汪机、王肯堂、申斗垣、陈实功和孙志宏等, 遗留科不少著作。清末高文晋《外科图说》, 是一本以图释为主的中医外科学。
2.3 近代外科学发展
外科学进入迅速发展阶段是在20世纪的50年代初期, 低温麻醉和体外循环的研究成功, 为心脏直视手术开辟了发展道路。60年代, 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 推动了创伤、整复和器官移植外科的前进。近30年, 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均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 超声、核素扫描、计算机体层成像、磁共振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到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等检查以及影像的三维重建技术, 不仅可以相当准确地确定病变的部位, 而且能帮助确定病变的性质, 特别是介入放射学的开展, 进行超选择性血管插管, 不但将诊断, 同时也将治疗深入到病变的内部结构。
2.4 外科学重要分支—普外科学的形成
随着现代外科学在深度和广度方面的迅速发展, 任何一个外科医生现在已经不可能掌握如此广博的外科学全部的知识和技能。外科学走向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分科的方式有很多种, 但目前最常用的就是根据人体的系统分为骨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周围血管科、普外科、胸心外科等。普外科作为各个分科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一部分, 足以见得其在整个外科医学体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2.5 我国普外科学的发展和成就
建国后我国的外科学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医学院校, 外科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外科专科如普外科、骨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周围血管科、胸心外科均已先后建立。普外科技术不但得到普及, 并且在普及的基础上有了显著地进步。
3 现代普外科学的任务
明确普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不论是普外科疾病知识的基础研究人员, 还是临床普外科大夫, 都应该以熟练的医学知识体系为背景, 研究并掌握现代普外科疾病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鉴别诊断、预防防治等个方面的知识, 以适应现代医疗的需要。
4 现代普外科疾病诊疗的前沿发展举例
原发性肝癌现有治疗方法:
4.1 全身治疗
迄今为止, 原发性肝癌的全身治疗几乎一片空白。国内外已广泛开展原发性肝癌的生物治疗, 涉及免疫治疗 (细胞因子、过继性细胞免疫、单克隆抗体、肿瘤疫苗) 、基因治疗、内分泌治疗、干细胞治疗等多个方面。①生物治疗: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降低术后复发率。A.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细胞癌 (HCC) 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长期应用干扰素 (INF) α辅助治疗, 可有效延缓复发和降低复发率, 并具抗病毒疗效。B.适当应用胸腺肽α1和白介素 (IL) 2可增强免疫功能、辅助抗病毒和抗肿瘤作用, 有助减少术后复发、改善生活质量。C.目前用于肝癌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的免疫活性细胞主要是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 (CIK) 细胞和特异杀伤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CTL) 。CIK细胞对清除残癌、减少抗肿瘤毒副反应、改善生活质量有较好疗效。D.分子靶向治疗:主要包括:a.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 药物, 如厄洛替尼和西妥昔单抗;b.抗血管生成药物, 如贝伐单抗和Brivanib等;c.信号传导通路抑制剂, 如m TOR抑制剂依维莫司;d.多靶点抑制剂, 如索拉非尼和舒尼替尼等。②抗病毒治疗:有助于降低肿瘤新生或复发。③中医中药。④全身系统化疗:总体疗效有限, 尚无临床数据支持。
4.2 局部治疗
目前, 原发性肝癌治疗仍然以局部治疗为主, 在可预见的未来, 局部治疗方法的单独和综合应用仍旧为原发性肝癌治疗的主流, 占据主导地位。①肝部分切除术。②肝移植术。③血管介入治疗:a.TAE;b.TACE等。④放射治疗:a.外照射:伽马刀、X刀、质子刀等。b.内照射:粒子植入、利卡丁、放射免疫靶向治疗 (如碘 (131I) -美妥昔单抗注射液等) 。⑤局部消融治疗:a.物理消融:冷冻 (氩氦刀) 、热消融 (射频消融、微波消融、激光消融、超声聚焦刀) 、纳米刀。b.化学消融:无水乙醇注射、醋酸注射等。
5 结语
就自身来说, 作为一名普外科临床医务工作者, 要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必须要做到“三个必须”, 即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必须贯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必须重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1,2,3]。为此, 我们必须大力培养既有过硬的技术本领又有高尚医德的新一代白衣天使。德才兼备的新一代青年人正在迅速的成长, 正是我国普外科学兴旺发达、赶超西方先进国家的希望所在, 他们必将在普外科事业上有所突破, 实现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更大进步与飞跃!
参考文献
[1]裘法祖, 吴阶平.黄家驷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2]Towsend Courtney M.Sabinston Textbook of Surgery[M].17th ed.Philadel-phia;Elsevier Saunders, 2004.
3.概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技术 篇三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电工程;技术
一、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特点
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展开了较广范围和较大规模的水利水电以及相关工程建设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建设近5千座水电站8万多座水库,库区移民的人口规模有2500万之多。 根据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区域划分,工程项目主要有四大部分 。首先,我国的各大江河中下游水位的水利水电工程,包括黄河长江珠江雅鲁藏布江等在内。这些江河汇流面积广阔,源远流长,河床较陡,水资源和水力资源极为集中和丰富。其次,我国的淮河和海滦河,它们分别位于黄河南北,河床坡度较为缓和,实际可开发利用之处较少,对这种河流进行水利水电建设的投资高,效益较低。第三,我国东北沿海东南沿海以及西南跨国河流,水资源较淮河和海滦河丰富,可利用效率高。 另外,我国的西北内陆河流和西北地区的黄河直流,这个地区气候较为干旱,蒸发量大,而且河流较短,中下游水位离河流的源头很近,水资源枯竭,这个地区的总体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很差。
二、我国传统的水利水电技术
(一)关键技术:坝体填筑施工技术
在坝体的填筑施工过程中,坝面流水作业的相关技术十分关键坝面流水作业主要有4个方面。
1.划定坝面流水作业的水段和流水方向时,保证与坝面面积匹配,同时,也要符合施工机械的正常运转。
2.根据流水作业的内容为依据,对坝体填筑工序进行划分;坝体填筑工序的具体步骤,由坝体的填筑面积施工力度填筑方式和自然条件尤其是季节等诸多方面决定。
3.把控坝面填筑作业的时间跨度,将作业循环的时间减到最低限度,避免工程施工中由于季节更替流失热量。
4.在流水作业后,需要进行卸料和平料,所以要设定流水作业程序的工序,并限制单位作业的时间。
(二)重要措施:预应力锚固施工
预应力锚固施工技术,包括两部分:混凝土预应力拉锚和预应力岩锚。它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重要的工程措施,在具体建设中应用范围较广,可以对原有工程进行加固和补强,而且在新工程具备独特的作用。预应力固锚技术可以传递拉应力,这是它自身独特的优势,已受到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这项技术与后面所讲到的GPS定位技术结合起来,可以更加精确地根据工程设计进行方向力度和大小进行固锚。预应力固锚的设计有以下几个原则:根据坝型和稳定性要求的不同,进行上部结构的固锚力度和大小的设计;根据坝基和坝顶的正应力确定坝基的锚固力度;根据现场施工条件选择最佳固锚的角度,减少预应力锚杆的负荷和数量。
(三)施工导流及围堰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为了保证建筑物在较干场地进行施工,需要利用围堰对基坑进行围护,将水流引向宣泄通道,也就是施工导流,它是重要问题之一。导流方案的设计和确定,需要进行周密思考,因为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导流与整个工程的工期、造价、质量和河流汛期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施工导流技术的使用必须从工程全局和综合效益进行总体把控,而且地形、 地质洪水等自然条件直接影响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另外,需要注意施工导流工程可重复利用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在设计时就尽量减少这个工程的造价,加快施工进度,较大力度和规模的混凝土工程也必须在此期间完成。
三、水利水电工程中出现的新技术
(一)GPS定位技术
GPS定位技术的问世进步和发展,不单为工程测量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手段,还促进了测绘技术的全方位变革。 GPS定位技术高效高速高精,开始逐步取代多年来运用于常规的地面定位技术,这些技术主要有测量距离测量水准测量调度等。而且,GPS技术正在从静态发展开始动态扩展到全球范围,开始从导航与测绘领域逐步拓展到经济发展更为广阔的领域。同样,GPS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也开始得到初步应用而且范围逐步扩大,极为有效地提高了工程建设的效率。
(二)Auto CAD辅助设计技术
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 Design简写CAD)是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型应用软件。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如今在各个领域均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尤其在水利水电工程领域,它大大提高了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效率。利用AutoCAD配合AutoLisp语言,可以编制一些常用的计算程序,得到定制的计算结果。这为工程施工提供的更加准确的科学依据。在水利水电工程上有许多复杂的计算,尤其是各种不同体形衔接处的相交线,需要用空间解析几何的方法解算。单靠计算器手工计算,非常繁琐,工作量大,准确性无法保证,长期以来一直靠老技工的经验,如今利用Auto-CAD建立数字化模型,执行点坐标查询功能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AutoCAD的特性提供了测量内业资料计算的另外一种全新直观明了的图形计算方法。另一方面是各种工程横断面、纵断面图的绘制,以及断面面积的计算和其它一些需要的图纸的绘制。从而大大减轻工程测量的工作强度和工作量。
(三)数据库技术与GIS技术
随着测量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的逐步自动化、数字化,测量工作者如何更好地使用和管理好长期积累或收集的大量测绘信息,更好地为工程建设服务,其最有效的方法是利用数据库技术或GIS技术建立数据库或信息系统。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大量的测量数据或信息进行科学的存储,建立三维数字地形模型,提高测量数据利用率,減少人力劳动的重复,以便于检索、分析、分发和利用,实现管理和服务的科学化、现代化。将GIS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也是近几年来才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中,用三维全景虚拟显示施工总布置,直观反映组成部分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相互关系,并实现各种信息可视化查询、分析、统计计算,实现建筑物施工全过程动态仿真演示。以信息的数字化、直观化、可视化为出发点,直观清晰地描述复杂工程建设的施工动态过程。
四、结语
近些年来,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开始趋于现代化自动化和数字化,而且取得了较多成绩。本文从传统的水利水电技术和新生的水利水电技术进行了分析和陈述无论哪种技术,只要保证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就是最适用的方法。所以,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的技术探讨和研究不能满足现有状况,而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胡红燕.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探讨[ J ] .中国水运. 2011,(5).
[2]赵栩.浅析水利水电施工技术[ J ] .技术研发. 2011,(5).
4.现代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心得 篇四
中国,古老而文明的象征,五千年的文明繁衍至今形成了一种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魂!中国的生命中蕴含着两百年前的辉煌,一百年前的耻辱与一百年后的奋争 百年前的炮火轰开了这片古老大地的国门,持有先进武器的列强在我们的土地上纵横驰骋,使我们的民族濒临灭亡。我们依靠民族的意志与精神战胜了苦难,重新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昔日的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城,今日的十五国联军退守三八线,历史的瞬间让我们为百年战火的耻辱划上了句号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不再惧怕武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重新实现成为世界强国的梦幻。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发展,掠夺与侵占的内涵变得深远。经济手段的蚕食是一种无形的掠夺与侵占,它虽没有战争那样残酷,但仍会导致一个民族从物质到精神上的逐渐消亡。一个失去民族工业、失去民族文化的国家,在当今的世界里,同样意味着遭受殖民统治似的损失。麦当劳、奔驰汽车、松下电器等等,在带给我们世界先进的产品、先进的管理的同时,也给我们的民族工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经济列强在疯狂掠夺之余嘲笑我们的无知、无能,大量倾销劣质产品,大力宣传所谓的西方文明,在物质与精神上逐渐使我们丧失反击的能力。这是正在我们身边发生的耻辱,一种比武力侵占容易让国人忍让、接受的耻辱。中国人何时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中科人清醒的意识到:竞争的成败在于效益的高低,效益的高低源于现代化管理、领导者的思维及全民素质的提高。中科人自喻为拓荒者,选择了一块提高民族现代化管理水平的土壤,并在这块土地上默默耕耘。多年的辛劳换取的是为社会贡献出的一种现代化管理工具,她的应用可以使国家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她的推广需要众多有识之士加入我们共同的事业与我们携手认同,用我们共同的智慧创造我们民族的未来?
科学发展观唤醒创新基因的特征,创新是一种观念,观念没有理性。创新是博弈中的常数。文化创新是大自然中的无性繁殖,文化创新又类似嫁接,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这个独特形式进行文明的创造,当最终看到创新的结果时,那已经不是原来的文明了。人与他物的合成都属于未来,人的生存道路就是与他人一起创造未来。
《博弈圣经》中说:“博弈的结构,不仅需要自己,还需要另外一个人和一个观众,这是博弈存在的三条件。”任何文化思想的传播都是除自身条件之外,还有两个条件才能构成,因此创新的文化基因也一定是一个三元结构,这样才能构成遗传与生态的文化遗传基因。任何被优先唤醒的科学与博弈的基因模式,都是一种观念思潮,它是科学发展观的源头。
科学发展观就是被唤醒的大自然的基因模式,它不是一个人的文化,里面不存在个人理念,它是大自然自身发展的一条道路。我们的观念一定符合科学与发展,沿着大自然铺设好的这条无形的道路前进,这本身就是科学发展观的主题。
我们的未来该怎么做,从人们首次仰望科学发展观开始,就把这个命题错误地当成了理论进行猜测、评估。社会上一些聪明人开始对科学发展观的背景、起源、本质、内涵、核心等等进行了字面上的解释,结果是众说纷纭。人们凭个人的主观想象,对科学发展观进行更遥远的猜想,好像人人都在谈宇宙的大爆炸、星系的形成、人类的起源、基因的排序、生命的合成等等。一个世纪性命题,是刚刚开始的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一个文化进程也不可能突然被高端人物的智力所理解,也不可能被几句话所解释。
《博弈圣经》里《博弈文化盛宴》一文中说:“领导人的行为一半是道德,一半是博弈。博弈是决策优先,道德是对抗默认。超智慧的领导人知道多少忍让,又何时竞争。他们总是寻找战略主题,制定规则,让他人竞赛。”只有竞赛,人心才会振奋,并被命题统一;只有竞赛,才能显示出文化命题引起壮观的生物秩序。
其实,很多人仍处于一个低级竞争的认识阶段,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经济竞争行为还是很简单的,大多数人见到利益的时候,本能地表现出原始竞争的自私,用战略的长远眼光看待这种赤裸裸的竞争行为,好像直接扑向食物。或许人们还不能真正简单地认识这些词的意思,如科学、文化、文明、知识、规律、真理、战略、战术、哲学、经济学、感情、爱、爱情、熵、正理、交流、观念、进步、道德、博弈等等。人们还缺乏太多知识,根本不知道科学发展观在传递执行中,需要一个正理均赢论的主线作为度量人力行为的尺子,直接将它引入具体事件中,就会对它产生疑惑。
假如科学发展观是文明的起源,是又一次东方文明的轮回,我们就不应该思考科学发展观的诞生和死亡,而应该考虑它的繁殖和成长。如果东方社会是个大摇篮,科学发展观和它的民众做着的都是幼年的事情。
成长中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引导人们用国正论的创新思维分清实体与性质的知识论。在科学发展观可靠、包容的系统中,以人为本,不分领域,不讲智力,不管个人的爱好和兴趣,真正广泛地让每一个人的观点和其他角色建立关联并在改革开放的自由环境中进行文明的创造,以占优之和让更多的个体形成不同的繁盛,和科学发展观时代一起成长,让繁荣的过程在自己身上发生,与时代共荣。
一个时代辉煌的历史,首先是有一个文化命题,《博弈圣经》中说道:“任何一个创新,首先是标题的创新。”任何事情都是先有一个命题,人们因命题集合起来,与命题互动。未来繁荣的社会到处应该看到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集体活动和竞赛。成长的第一特征,就是通过竞赛激起的情绪在飞秒瞬间优先唤醒更多人和主题一起呼应,像重大庆典的阅兵式,整齐的方块队伍,用皮鞋踏动大地的声音,最能激起一个民族的兴奋之情,从而自我显得无比强大。因此,我们发现人的精神会融入背景,成为自然实体的一部分。一段时间之后,一部分被优先唤醒的人已经呈现出中心,成了积极分子。在各行业走在前列的人已经成了专家和明星,这都是竞赛的事实。由此得出,离主题越近,越容易成长。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成长和繁荣的过程就是把握科学、正理、均赢、连续与创新的博弈过程,也是人类寻找正理的持续发展的过程。或许,不久之后,更多科学家、思想家、发明家、政治家彼此携手去研究这个文化命题,把各行业零星的理论归纳成发展原理、发展观念、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他们会完整地告诉我们关于科学发展观自身的来龙去脉。
5.技术监督概论 篇五
1、都是人类活动的一种纪律约束,是人类社会发展、科技文明发展所不可背离的一项基本法则。
2、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又是进一步发展的手段。
3、都为获得最佳秩序和效益为目的区别:
1、标准化是质量管理的依据和基础
2、质量管理的过程就是推行标准化的过程
3、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世界上第一套有关质量管理方面的标准。
4、标准化是质量管理的高级阶段。检定与校准计量检定的对象是计量器具,目的是确保全国量值的统一和溯源,依据是计量检定规程,计量检定具有法制性。是量值溯源的一种重要途径。为确定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所指示的量值,或实物量具或参考物质所代表的量值,与对应的有标准所复现量值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选择
非数理统计头脑风暴法,因果图,流程图,质量功能展开,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网络设计技术,质量成本核算分析和控制,可靠性可信性管理,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质量改进三部曲a质量策划b开展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c质量改进 回归分析是处理和分析因素之间相关关系,并对有关因素变化进行预测、控制的统计技术 标准系统管理原理系统效益原理、机构优化原理、有序发展原理、反馈控制原理
填空
6.生物技术概论论文 篇六
随着科技的发展,食品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已经渗透到食品工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基因工程技术等技术在21世纪的食品工业中充当重要的角色。而工程菌就是用基因工程的方法,使外源基因得到高效表达的菌类细胞株系,是采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加工出来的新型微生物,具有多功能、高效和适应性强等特点。主要应用于治理海洋石油泄漏,生产基因工程药物,酵母基因工程中等方面。而酵母基因工程中,酵母基因工程菌就是菌类细胞株系用的是酵母菌,能够发挥着一定的功能,可以提高发酵的效率。酵母基因工程的优点:1.是真核生物,大多具有价高的安全性。2.繁殖速度快,能大规模生产,具有降低基因工程产品成本的潜力。3.将原核生物中已知的分子和基因操作技术与真核生物中复杂的转运后修饰能力相结合,能方便外缘基因的操作。4.采用高表达启动子,可高效表达目的基因,而且可诱导调控。5.提供了翻译后加工和分泌的环境,使得产物和天然蛋白质一样或类似。6.酵母菌可表达外源蛋白与末端前导肽融合,指导新生肽分泌,同时在分泌过程中可对表达的蛋白进行糖基化修饰。7.不会形成不溶性的包涵体,易于分离提纯8.移去起始甲硫氨酸,避免了在作为药物中使用中引起免疫反应的问题。9.酵母菌(主要是酿酒酵母)已完成全基因组测序,他具有比大肠杆菌更完备的基因表达控制机制和对表达产物的加工修饰和分泌能力。10.酵母可进行蛋白的N-乙酰化,C-甲基化,对定向到膜的胞内表达蛋白具有重要意义。构建基因工程菌是一个复杂、繁琐的过程,因此构建酵母基因要注意:
1、结构简单,易于研究
2、繁殖能力强,数目多
3、成本低,易于培养、4易于观察。
一. 酵母基因工程菌的构建过程: 1.目的基因的获取:
获取目的基因是实施基因工程的第一步,有三种方法提取目的基因。(1)从自然界中已有的物种中分离出来:.从基因文库中获取目的基因(俗称:鸟枪法):将含有某种生物的许多DNA片段,导入受体菌的群体中储存,各个受体菌分别含有这种生物不同的基因,称为基因文库。当需要某一片段时,根据目的基因的有关信息,如根据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基因的功能、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基因的转录产物mRNA,以及基因的表达产物蛋白质等特性来获取目的基因。(2).化学合成法。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可用DNA合成仪直接合成。(3)用PCR技术扩增技术提取。已知目的基因引物的序列,将整个DNA放入合成仪,因为只有当引物与模板结合后DNA热聚合酶才能行使聚合功能,所以只有引物中间的目的基因被大量扩增,即被提取出来。2.选择合适的载体并插入目的基因: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即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是实施基因工程的第二步,也是基因工程的核心。将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的过程,实际上是不同来源的DNA重新组合的过程。如果以质粒作为运载体,首先要用一定的限制酶切割质粒,使质粒出现一个缺口,露出黏性末端。然后用同
一种限制酶切断目的基因,使其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部分限制性内切酶可切割出平末端,拥有相同效果)。将切下的目的基因的片段插入质粒的切口处,首先碱基互补配对结合,两个黏性末端吻合在一起,碱基之间形成氢键,再加入适量DNA连接酶,催化两条DNA链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从而将相邻的脱氧核糖核酸连接起来,形成一个重组DNA分子。如人的胰岛素基因就是通过这种方法与大肠杆菌中的质粒DNA分子结合,形成重组DNA分子(也叫重组质粒)的。基因表达载体由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四部分组成。基因工程中作为载体使用的DNA分子很多都是质粒,即独立于细菌拟核处染色体DNA之外的一种可以自我复制、双链闭环的裸露的DNA分子。作为基因工程使用的载体都要进行人工改造后满足以下条件才能用于基因工程操作:(1)载体DNA必需有一个或多个限制酶的切割位点,以便目的基因可以插入到载体上去。这些供目的基因插入的限制酶的切点所处的位置,还必须是在质粒本身需要的基因片段之外,这样才不至于因目的基因的插入而失活。(2)载体DNA必需具备自我复制的能力,或整合到受体染色体DNA上随染色体DNA的复制而同步复制。(3)载体DNA必需带有标记基因,以便重组后进行重组子的筛选。(4)载体DNA必需是安全的,不会对受体细胞有害,或不能进入到除受体细胞外的其他生物细胞中去。(5)载体DNA分子大小应适合,以便提取和在体外进行操作,太大就不便操作。
3.将目的基因导入酵母菌即受体细胞内:目的基因的片段与运载体在生物体外连接形成重组DNA分子后。用人工方法使体外重组的DNA分子转移到受体细胞,主要是借鉴细菌或病毒侵染细胞的途径。例如,如果运载体是质粒,受体细胞是细菌,一般是将细菌用氯化钙处理,以增大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进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就可以随着受体细胞的繁殖而复制,由于细菌的繁殖速度非常快,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获得大量的目的基因。
4.将重组DNA分子引入受体细胞中进行扩增:重组的DNA分子进入细胞内就会 大量扩增。
5.目的基因的监测与鉴定:运用DNA分子杂交技术来检测目的基因,分子杂交技术检测mRNA,抗原抗体杂交技术检测蛋白质
二.酵母基因工程菌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
1.面包酵母的应用:
随着重组DNA技术的发展,酵母在其发酵的形式、原料成份及工艺流程等方面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新的基因工程酵母茵具有提高CO 的产速率,增强对外界环境压力的抵抗力,并且还能够产生新的蛋白和其它代谢物来改进面包等的风味.延长酵母的保存期限。
酵母具有发酵面团的特性,它能产生CO 使面包保持蜂窝结构,同时还赋予面包特殊的风味,因此很早就为人们所利用。产气速率在酵母的发酵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它不仅与面团的成份有关,还与面包酵母的内在性质密切相关。为了适应冷冻技术在面包发酵方面的应用,须使酵母在冷冻后仍保持较快的生长速率和较强的发酵能力。而大量资料表明,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构建酵母基因工程菌,不仅可以改善面包酵母内在的发酵特性,如产气速率、发酵速度、发酵能力等,还可以提高发酵产品质量,扩大原料利用范围等。
酵母生产,一般采用糖蜜或其它碳源培养基培养细胞并能获得较高的菌体浓度,但如果利用基因技术,则会给酵母的工程生产带来新的突破。例如乳清是奶酪业的一种无用副产品,主要成份是乳糖,其降解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氧,因此对环境存在潜在污染。面包酵母由于缺乏B一半乳糖苷酶和乳糖透性酶,不能利用乳清。但乳清可以被K.1aetis和K.fragilis所利用,将K.1aetis中分别表达B一半乳糖苷酶和乳糖透性酶的LAC4和LAC12基因或E.eoli(或A.niger)的B一半乳糖苷酶基因构建至酿酒酵母,就可使酿酒酵母利用乳清发酵,其生产效果可与酵母在糖蜜中发酵相媲美。此外,构建可降解淀粉和木质纤维素的基因工程酵母,不仅可简化上述两种原料的预处理过程,降低成本,还避免了在预处理过程中可能混入的一些不利于酵母生长的物质,从而提高酵母产品质量。但由于降解淀粉或木质纤维素往往需要多种酶共同作用,因此需要在酵母中转人多种基因方可发挥作用。
重组DNA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构建具有新性质的面包酵母成为可能,这将给面包生产市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在不久的将来,面包酵母将会在新的原料如淀粉、纤维素废物或乳清中生长。更经济、更环保和更可行的工艺也将应运而生。同时,随着酵母生物技术的发展,那些存在潜在污染的资源也将变成宝藏。利用基因克隆技术使外源酶在酵母中表达,则可避免使用添加剂,节约成本,改进终产品的质量,减少或消除工作人员对添加酶的过敏反应。重组菌株的商业应用也会遇到诸多问题,如技术缺陷以及公众接受方面。再比如,改进菌株的CO2产气速率,在有效的缩短酵母发酵时间的同时,也大大减少了面包中的香味成分。但无论如何,目前的面包生产的确需要这类面包酵母基因工程菌,通过对酵母特性的控制,可直接影响面包生产的技术工艺和最终产品质量。
2.葡萄酒酵母的应用:
葡萄酒酿酒酵母是葡萄酒发酵当中最主要的微生物,它的性能不仅直接影响葡萄酒的产量、质量和经济性。还对葡萄酒特色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为了提高葡萄酒的市场竞争力和商业价值.缩短发酵周期和降低生产成本,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和获利能力,我们有必要对酿酒酵母进行选育、基因改良和构建工作。随着1996年酿酒酵母全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酿酒酵母基因工程菌已经成为当前的主流。并且,科学家们也为酿酒酵母相应地构建了多种有救的质粒载体及探索出相应的基因转化方法。
葡萄酒中苹果酸含量较高时,会影响酒的品质,需要对其进行降酸处理。由于酿酒酵母分解苹果酸的能力比较低,因此通常在葡萄酒酒精发酵后接种乳酸前进行苹果酸一乳酸酵.从而使葡萄酒的酸度降低网。此外。粟酒裂殖酵母通过苹果酸一酒精发酵,也能将苹果酸分解为酒精和CO2。但由于苹果酸一酒精发酵会产生异味物质.因此不能直接用于葡萄汁(酒)的生物降酸。随着对乳酸菌和酵母苹果酸代谢相关酶系研究的深入及分子遗传转化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将乳酸菌和粟酒殖酵母中苹果酸降解相关基因导入酿酒酵母细胞中。可以构建苹果酸-乳酸酵母和苹果酸一酒精酵母,使之既能进行酒精发酵,又能降解苹果酸。从而简化葡萄酒的发酵工艺。
3.酿酒酵母的应用: 几个世纪以来,酿酒酵母一直被用于食品发酵生产,但其不能发酵利用淀粉。但淀粉价格低廉,是一种很有潜力的生物资源.发酵行业一直借助淀粉酶来应用淀粉。不过外加酶可能对啤酒风味等产生不利影响,既浪费原材料又提高生产成本。与酿酒酵母有很近亲缘关系的糖化酵母可分泌糖化酶利用淀粉和糊精,但同时也赋予啤酒浓重的酚醛味,不适于啤酒生产。结林卡油脂酵母可以分泌q一淀粉酶、糖化酶、异淀粉酶等淀粉水解酶,是有效的水解淀粉的酵母。但其生长缓慢,乙醇耐受力低,同样不适于啤酒生产。所以对酿酒酵母进行遗传改造使其直接利用淀粉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方案。近几年用不同来源的d一淀粉酶基因构建酿酒酵母工程菌的研究不少。其中包括来自动植物组织的Ⅱ淀粉酶基因;来自原核生物解淀粉芽孢杆菌,U淀粉脱枝假单孢菌的d一淀粉酶基因;来自低等真核生物西方许旺酵母的口一淀粉酶基因及不同曲霉的淀粉酶基因。各种来源的淀粉酶基因在酿酒酵母工程菌中表达效率不尽相同。通过基因转化可以向工业菌株引进新基因,使其具有新性状,利于发酵生产。
参考文献:
[1]张春晖。夏双梅.苹果酸降解相关基因在酿酒酵母中的表造叫;中国生物工程2003(2)[2]韩北患,李双右 葡萄酒醵漕酵母茵基因工程改良【J】。中国酿造知2007(5)[3]廖雅静。基因工程改造稽萄酒品质【J】.生物技术世界2005(12M)[4]Randez—Gil F,Sanz P,Prieto J A.Engineering baker’S yeast:room for improvement[J].Trends Biotechno1.1 999,1 7(6):237-244.
[5]Attfield P V,Kletsas S.Hyperosmotic stress response bystrains of bakers’yeasts in high sugar concentration medium[J].Lett Appl Microbio1.2000,3 1(4):323—327.
[6]Brown A J P.Gene regulation during m0rph0genesis in Candida albicans[J].Trends Biotechno1.。1 997。1 5:445—447. [7]Kondo K,Inouye M.TIP 1,a cold shock-inducible gene ofSacchar0myces cerevisiae.J Biol Chem [J].200 1,266(2 6):l7537-l7544.
7.安徽省芝麻产业技术发展概论 篇七
芝麻属胡麻科、胡麻属, 一年生草本植物。一般认为芝麻起源于非洲。我国芝麻栽培历史始于公元前2世纪。据史料记载,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大宛国 (今乌兹别克斯坦) 带回胡麻种, 命名胡麻。先在黄河流域种植, 后遍及全国, 并传到朝鲜、日本、东南亚等亚洲邻国。历史上芝麻名称较多, 如方茎、脂麻、狗风脂麻、油麻、狗虱、鸿藏、乌林、乌林子、交麻、巨胜子、小胡麻等, 直到宋代才有“芝麻”之称谓。
芝麻分布很广, 亚洲、非洲、美洲、欧洲均有种植。印度、中国、苏丹、缅甸、尼日利亚等为主产国。世界芝麻种植面积常年约665万hm2, 面积最大的是印度, 每年270万hm2左右, 占世界总面积30%以上。其次是苏丹、缅甸和中国, 每年种植面积在60~70万hm2以上, 而在这些国家中, 我国芝麻单产最高, 历年平均产量484.5kg/hm2, 总产量居世界第1位。
我国芝麻分布既广泛又集中, 南到海南岛, 北至黑龙江, 东临垅海, 西到青藏高原, 均有种植。但种植区域最集中的是黄淮、江淮芝麻产区, 占全国芝麻面积70%以上, 其次华北平原占15%左右。我国芝麻的主产省份有河南、安徽、湖北、江西、河北等。
2 芝麻生产基本情况
2.1 生产现状
芝麻是我国主要油料作物之一, 也是一种经济作物和创汇作物。栽培历史悠久, 营养、保健和医用价值较高, 用途广泛, 芝麻产品成为越来越多人喜食的家常食品, 发展芝麻产业前景广阔。我国芝麻主要分布在河南、安徽和湖北3个省, 其次是河北、江西、吉林、陕西和江苏等省。近年来, 东北、西北芝麻生产发展较快 (表1) 。
安徽省是全国重要的商品芝麻和出口芝麻产区, 种植面积和总产均占全国的1/6, 居全国前3位, 出口量居全国第1位。2002~2006年全省芝麻种植面积平均为12.26万hm2, 总产11.82万t, 单产为963.0kg/hm2。芝麻种植面积占全省油料作物面积的9.22%, 总产占全省油料作物产量的4.37%, 在大宗油料中位居第3位, 在特种油料中位居第1位 (表2) 。
注:数据来源于安徽省统计局。
2.2 自然生态条件概况
2.2.1 地形地貌。
安徽省面积13.92万km2, 丘陵和中低山地8.44万km2, 占全省总面积的61%;平原4.35万km2, 占31%;水面和其他用地1.11万km2, 占8%。可谓“六山一水三分田”, 是一个地形地貌较为复杂的省份。全省光、温、水、热量资源满足芝麻生长的需求, 能够保证芝麻正常成熟, 适宜种植夏芝麻。
2.2.2 气候特点。
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大体上, 淮河以北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 江淮丘陵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向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过渡地带, 长江以南地区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省气候兼有南北之长, 热量资源比较丰富, 雨量充沛, 光照充足, 雨热同步, 四季分明。一是气温。年平均气温在14~17℃, 沿江和皖南地区的年均气温高于淮北地区和大别山区。日平均气温连续5d≥18℃出现时期165.49d, 连续3d最高气温≤18℃出现时期129.26d。二是积温。总积温6 017.34℃, ≥10℃的积温5 491.61℃, ≥15℃的积温4 912.20℃, 有北少南多、山区少平原丘陵多的特点。三是无霜期。全省初霜期大多在10月下旬, 终霜期出现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无霜期246.71d, 北少南多, 与热量的分布规律极为一致。四是年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1 072.87mm。全省年降水量在750~1 700mm, 降雨量的分布南部多于北部, 山区多于平原、丘陵。降雨量在季节上差别很大, 夏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40%~60%。五是地下水。地下水资源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47.73亿m3、水资源总量580.50亿m3。六是日照。年日照时数1 912.04h, 全省光能资源丰富, 光照充足。日照时数自南向北递增, 能够满足芝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需要。七是灾害性天气。安徽冷暖气团活动频繁, 天气形势多变, 影响着降水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分配, 造成不同程度的干旱和洪涝灾害, 并有暴雨、连阴雨、大风、暴雪、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出现, 对芝麻产量形成有一定威胁。对芝麻生产威胁最大的是旱涝灾害。据资料统计, 有旱涝灾情的年份占62.4%, 正常年份占37.6%, 涝多于旱。沿淮和淮北旱灾多发生在4~6月, 水涝多发生在6月下旬至8月下旬, 尤以7月多发。江淮之间以旱灾为多, 一年之中5~11月均可出现干旱;水涝灾害多以6月下旬至7月中旬的梅雨和8~9月间台风引起暴雨。沿江以洪涝为主, 主要出现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中旬的梅雨期。干旱主要出现在下半年的伏旱和夹秋旱。
2.2.3 土壤状况。
安徽土壤种类繁多, 分布错综复杂, 过渡特征非常明显。淮北平原以潮土、砂姜黑土为主;江淮丘陵以黄棕壤、黄褐土中的黄白土、马肝土为主;沿江和江南平原以灰潮土和水稻土为主;皖南和大别山区山多田少, 是安徽省传统的旱作林茶基地, 土壤类型主要是黄壤。全省芝麻产区种植面积较大的土壤类型为潮土、砂姜黑土、黄褐土和黄 (棕) 壤。
2.3 芝麻生产发展历程
安徽常年芝麻生产面积在12万hm2左右, 面积和产量仅次于河南, 居全国第2位, 约占全国芝麻种植面积的1/6。安徽芝麻主产区相对集中, 2/3的芝麻种植在一年两熟制阜阳地区和江淮分水岭地区。20世纪80~90年代安徽省芝麻面积一度上升到20万hm2以上, 2002年全省芝麻种植面积为16.6万hm2;2003年以后受粮食政策调控影响, 芝麻种植面积大幅下滑, 2008年下降到6.77万hm2。
安徽省芝麻科研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是2001年之前, 承担“七五”、“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芝麻种质资源繁种编目和主要性状鉴定”、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固镇县优质油料示范 (含芝麻) ”, 进行芝麻种质资源征集、引进、鉴定, 芝麻新品种及高产栽培技术引进示范推广;第2阶段是2001年至今, 随着芝麻及其制品在安徽农产品中出口创汇优势逐渐显现, 以及人们对芝麻营养保健作用认识的提高, 安徽省政府、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开始对芝麻科研进行投入, 抽出专门科技力量, 已先后选育出皖芝系列芝麻新品种8个, 这些综合性状优良的新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后, 对于安徽省芝麻生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栽培技术方面正朝着节本增效轻简栽培技术方向发展。芝麻产业建设主要依托淮北、江淮主产区发展芝麻生产, 保障芝麻产品供给;选育与推广应用优质高产、抗病耐渍、专用型芝麻新品种, 减少现有主产区因病涝灾害而造成产量损失;实施品种规模化种植, 推广规范化配套栽培技术和轻简化生产技术体系,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芝麻商品品质, 增强安徽省芝麻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4 芝麻产区分布
安徽省为一年两熟夏芝麻产区, 地跨暖温带和亚热带, 从北到南, 形成淮北平原白芝麻产区、江淮丘陵白芝麻主产区 (部分黑芝麻) 和沿江江南黑芝麻主产区 (部分白芝麻) 三大主要生产区域。据2004~2006年《安徽统计年鉴》资料显示:淮北平原白芝麻产区主要分布在阜阳、亳州、宿州、蚌埠、淮北等市, 面积分别为50 421hm2、16 412hm2、5 858hm2、4 434hm2、3 330hm2, 总面积80 455hm2, 占全省芝麻面积的72.9%;江淮丘陵地区白芝麻产区主要分布在滁州、巢湖、六安、合肥等市, 面积分别为11 480hm2、2 861hm2、2 384hm2和1 726hm2, 总面积18 451hm2, 占全省芝麻面积的16.7%;沿江江南黑芝麻产区主要分布在安庆、宣州、池州、黄山等市区, 面积分别为2 926hm2、2 757hm2、1 785hm2和1 533hm2, 总面积9 001hm2, 占全省芝麻面积的8.2%。
全省白芝麻种植面积2 000hm2以上的县有临泉、阜南、谯城 (亳州市) 、涡阳、明光、定远、太和、颍上、蒙城和濉溪等10个县区, 总面积68 151hm2, 占全省芝麻面积的61.89%。其中临泉县、阜南县、谯城区和明光县种植面积最大, 分别为24 955hm2、9 088hm2、4 453hm2和4 216hm2。全省黑芝麻种植面积最大的为宿松县 (安庆市) , 种植面积为1 644hm2。
全省旱地均适合芝麻生长, 适生区300万hm2以上。芝麻抗旱性较强, 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 江淮分水岭和皖南丘陵低岗地区有大力发展芝麻生产的潜力。
3 芝麻品种与技术情况
3.1 品种
安徽境内种植的芝麻品种来源分为3类, 即自育品种、地方品种和引进外省品种。2005年以前安徽无自主选育芝麻品种, 生产推广的芝麻品种为安徽地方品种 (农家种) 和外省引进品种。2005~2009年安徽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登记委员会对芝麻新品种、地方优良品种和优良种质 (共30个) 进行鉴定, 其中由安徽省自主选育的芝麻新品种共有8个, 即皖杂芝1号、皖杂芝2号、合杂芝1号、合杂芝2号、皖芝1号、皖芝2号、皖芝3号和皖芝4号。
3.1.1 安徽省自育的主要品种。
皖杂芝1号 (皖杂芝0176) 、皖芝1号 (皖芝2164) 、合杂芝1号、合杂芝2号、皖杂芝2号、皖芝2号、皖芝3号 (皖芝02062, 皖品鉴登字第0904005) 、皖芝4号 (皖芝C02-3, 皖品鉴登字第0904006) 等。各品种详细介绍见《安徽省自育的优质高产芝麻新品种》。
3.1.2 安徽省地方品种。
据《中国芝麻品种志》记载, 20世纪90年代, 安徽推广的地方品种主要有太和黄杆芝麻、焦岗湖芝麻、阜南芝麻1号、青阳八角芝麻、青阳白芝麻、太和四棱白、阜阳早熟芝麻、阜阳四棱糙、凤台疙瘩棍、凤台九头鹰、亳县霸王鞭、临泉独杆站、临泉大八杈、郎溪矮脚黄、固镇枝芝麻、蒙城分枝芝麻等。2000年至今, 一些农家品种再度被发掘利用, 如阜阳小籽白、固镇固芝1号、宿松霸王鞭等。
3.1.3 引进推广的品种。
20世纪80年代开始, 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省驻马店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等单位陆续引进优质高产芝麻新品种, 目前安徽省生产上从外省引进推广的主要芝麻品种有豫芝11号、豫芝8号、郑杂芝H03、郑97C01、豫芝4号、中芝11号 (航芝1号) 、中芝12号、豫芝9号、豫芝10号、中芝9号、中芝10号、丰芝88等。其中豫芝11号于1999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 航芝1号、丰芝88于2006年通过安徽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登记委员会鉴定。
3.2 推广技术
芝麻免耕直播技术;芝麻旋耕灭茬机条播技术;芝麻高产配套轻简栽培技术;芝麻测土配方施肥配套栽培技术;芝麻渍害与重茬综合防控技术;芝麻高产配套综合栽培技术;芝麻间作套种高产栽培技术;芝麻育苗移栽技术;芝麻化学促控技术;芝麻病虫草害防治技术;芝麻良种繁育和杂交制种关键技术。
3.3 推广应用及发展情况
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人们对芝麻营养保健价值和芝麻在安徽农产品出口及生产重要地位的认识, 芝麻的生产推广逐步得到安徽省各级政府、科研和推广部门的重视, 芝麻主产区已有一批农业推广人员从事芝麻新品种繁殖、先进适用技术研究推广、生产和市场信息咨询服务工作, 帮助农民搞好生产, 提高芝麻种植效益。
3.3.1 项目示范推动。
21世纪以来, 国家芝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国家“948”项目及安徽省科技攻关、种子工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一批芝麻示范推广项目先后在芝麻主产区临泉、阜南、滁州等地立项和实施, 通过项目示范, 有力地推动了芝麻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3.3.2 初步建立优质芝麻良种繁育基地。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在芝麻主产区分别建立了皖芝系列、丰芝系列芝麻新品种制种基地, 对加速安徽芝麻新品种推广起到带动作用。
3.3.3 芝麻优良品种得到推广应用。
目前在淮北主产区推广的品种主要是豫芝系列、皖芝系列品种、阜阳小籽白等。在江淮丘陵主产区推广的品种主要是皖杂芝1号、皖芝1号、合杂芝1号、豫芝11号、豫芝10号、豫芝4号、中芝11号、中芝12号、中芝10号、丰芝88、丰芝98等。沿江江南黑芝麻产区主要是中芝9号、宿松霸王鞭等。这些品种丰产性、抗逆性、商品性均表现较好, 且品质优, 出油率高。
3.3.4 初步研究, 形成了安徽省芝麻高产保优增效栽培技术体系, 并在部分主产区示范推广。
在临泉、阜南、滁州等主产区结合项目实施, 进行良种良法示范推广, 主要技术有深沟高畦、化学除草、适时条播、及时间定苗和病虫害安全防治等。
4 产业政策情况
由于受食用油料油脂进口冲击, 国内油料生产连续多年下滑, 我国食用油供给对进口依赖逐年提高, 目前依存度高达60%以上。近几年, 国内出现了以食用油、猪肉为明显特征的结构性物价大起大落, 已凸显我国食用油的战略安全隐患。为此, 国务院办公厅、农业部专文下发“有关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和“通知”, 确定我国油料生产的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措施是:立足国内、主攻单产、扩大种植面积、加大扶持力度、加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等重大决策。
安徽省芝麻生产和出口在全国芝麻生产中居重要地位, 已被农业部列为国家芝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主要省份, 《安徽省农产品出口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将芝麻列为安徽省十一大主导出口农产品。
5 产销情况
5.1 近几年生产成本与效益
据2009年初对安徽省临泉、定远和江苏省盱眙、洪泽4个县的芝麻种植农户调研, 芝麻平均产量为976.5kg/hm2, 产值为1.2万元/hm2, 总成本为3 966.0元/hm2, 收益为8 034.0元/hm2, 从均值来看, 种植芝麻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产量和收益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一是产量。各县差距明显, 4个调研样本产量均值为976.5kg/hm2, 该产量属于中等, 仍有增长潜力。江苏盱眙产量为1 245.0kg/hm2, 居4个县之首;临泉为649.5kg/hm2, 只占盱眙的52.2%, 差距比较明显。而价格依次为:洪泽16.0元/kg, 盱眙14.4元/kg, 临泉13.0元/kg, 定远13.0元/kg, 盱眙的价格也高于临泉1.4元/kg, 产值相差更为明显。二是成本。平均总成本为3 966.0元/hm2, 其中种子费用为210.0元/hm2, 肥料为1 018.5元/hm2, 农药为432.0元/hm2, 机械畜力为418.5元/hm2, 用工为1 762.5元/hm2, 用工占总成本的44.4%, 是生产中最大的一笔投入。因此, 研发应用新型的田间作业机械如播种、收获机械, 以此提高劳动生产率, 减少用工成本, 应是今后发展壮大芝麻产业的探索方向。提高芝麻种植经济效益需要从产量、产值上着手, 提高单产, 扩大种植面积, 形成规模效益, 应是芝麻产业科技主攻方向。三是收益。临泉、定远、洪泽、盱眙4个县平均收益为7 966.5元/hm2, 各地相差明显。盱眙最高为1.23万元/hm2, 洪泽最低为4 470元/hm2, 仅为盱眙的36.4%, 主要原因是成本过高, 而产值较低。由此看出, 提高单产成为增加芝农收入最直接的途径。
5.2 内外贸情况
安徽省芝麻产品类型较为丰富, 主要有水洗纯白芝麻 (脱皮) 、水淘芝麻、炒芝麻、小磨麻油、芝麻蛋白粉、芝麻糖、麻酥、麻饼、麻烘糕、白切、芝麻粉、黑芝麻糊、精致芝麻油、黑芝麻提取物、浓缩黑芝麻胶囊等。安徽省芝麻加工历史悠久, 具有良好的基础, 以水洗 (脱皮) 芝麻、小磨麻油、芝麻粉和芝麻糕点等初加工产品为主的小型加工企业遍布全省, 其中仅临泉县就有上百家。这些小型芝麻加工厂, 多为季节性的家庭作坊, 年生产加工量10t以下, 其产品多在当地销售。经过多年发展, 安徽各地已成长出一大批芝麻加工中大型企业, 以规模生产为主, 年生产量100~1 000t, 少数企业年生产量1 000t以上, 主要分布在阜阳、临泉、安庆、滁州、巢湖等地, 其中有些企业还从事芝麻产品对外出口贸易或转口贸易, 如安徽伊思顿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安徽阜阳宝鼎粮油有限责任公司、安徽龙溪外贸麻油制造有限公司、含山县昭关鹰皇油脂有限公司、含山县褒禅山油厂等。
芝麻是安徽省传统出口创汇产品, 在安徽省十大出口农产品中位居前5位, 在全国芝麻出口省份中位居第1位。据有关部门统计, 2002年全国芝麻出口9.8万t, 其中安徽出口3.69万t, 创汇2 490万美元, 占全国芝麻主要出口省份出口创汇额的33.36%, 位居10个主要出口省份第1位。2005年, 安徽省芝麻创汇2 658万美元, 占全国芝麻出口的1/3还强, 主要出口国为日本、韩国、澳洲、欧美以及中东等。出口品种主要有水洗纯白芝麻、黑芝麻和芝麻油等, 特别是水洗纯白芝麻和黑芝麻在国际市场上是紧俏商品, 生产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芝麻及其制品内外贸易最多的地区有阜阳、滁州、巢湖等地, 每年出口芝麻及其制品约2万t, 如安徽伊思顿粮油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芝麻制品、安徽阜阳宝鼎粮油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盛和牌”小磨麻油、含山县昭关鹰皇油脂有限公司生产的“燕庄牌”芝麻油等畅销国内外, 阜阳麻油、安庆大渡口麻油、滁州麻油、巢湖含山麻油等在上海市场占有较大的份额。
6 芝麻生产发展研究
6.1 生态及种植方式存在问题与分析
6.1.1 生态方面。
安徽省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向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过渡地带, 冷暖气团活动频繁, 天气形势多变, 影响着降水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分配, 造成不同程度的干旱和洪涝灾害, 并有暴雨、连阴雨、大风、暴雪、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出现, 对芝麻产量形成一定威胁。2003年、2005年、2007年, 淮河洪灾严重, 临泉县芝麻因涝灾损毁面积逾6 700hm2。
6.1.2 种植方式方面。
安徽省传统芝麻优势产区主要是单作和间作套种, 作畦种植, 采取撒播或条播, 前茬多为小麦和油菜, 总体上种植粗放, 尤其是麦茬芝麻播种较迟等。近年来, 临泉、定远等县涌现一批种植大户, 采用免耕机播种植方式, 产量较高。
6.2 品种问题、需求分析与发展方向
6.2.1 存在问题。
一是品种不纯, 产量和品质退化严重, 同一地区多个品种混种, 存在严重的多、乱、杂、劣现象。如临泉县调查农户中, 种子来源自留种占38.5%, 买种占61.5%。二是品种单产低而不稳。据统计, 2006~2008年安徽省芝麻平均单产1 042.5kg/hm2, 不到芝麻增产潜力的1/2。年度间单产相差很大, 如定远县2007年单产652.5kg/hm2, 2008年单产则为1 254.0kg/hm2, 年度间相差601.5kg/hm2, 产量不稳定。三是品质一致性差。主要表现在含油量偏低 (≤45%) , 小、瘪籽多 (千粒重≤2.5g) , 籽粒大小不整齐, 粒色不纯 (黄、白、黑混杂) , 加工后出油率、出仁率低等。四是不耐重茬, 大多数芝麻品种抗病、耐渍性差。
6.2.2 品种需求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如何增加农民种芝收益备受关注。近几年来, 一方面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 因自然气候的变化和品种老化等原因, 生产上应用的品种诸多表现为单产普遍偏低而不稳, 品质一致性差, 抗 (耐) 病性差, 耐渍能力弱, 不耐重茬, 严重阻碍芝麻生产面积的扩大和总产提高, 农户种植效益低。
6.2.3 发展方向。
针对上述问题, 进行优质高产抗病耐渍耐重茬新品种选育, 包括常规育种、诱变育种、雄性不育高效恢保系统创建等, 以此提高品种的产量、品质、抗 (耐) 病害能力, 增强对渍害和重茬的耐受能力, 提高产量, 增加经济效益。安徽芝麻生态区在全国芝麻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该区进行一定范围的布点示范, 对全国芝麻生产的恢复与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6.3 芝麻种植技术存在问题、技术需求分析
6.3.1 芝麻种植技术问题。
一是种植粗放, 缺乏高产高效轻简栽培技术。表现为:整地粗糙, “三沟”不配套;撒播, 播种量 (≥7.5kg/hm2) 和基本苗 (≥22.5万株/hm2) 过大;播期迟 (麦茬多在6月15日以后) ;施肥不合理, 如黄棕壤磷、钾肥偏少, 砂姜黑土氮、磷肥偏少;“一炮轰”;人工种植成本较高, 缺乏机械化作业等。二是病害、渍害、草害、重茬严重, 缺乏综合预测防控技术。三是在生产和管理上缺少必要的生产技术标准和品质监测手段;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等。
6.3.2 芝麻种植技术需求分析。
据对临泉、定远等县12个技术人员、43个农户进行29项技术需求问卷打分, 需要解决的前7项技术问题为:芝麻新品种7.5分, 渍、涝害防控7.0分, 高产栽培技术5.5分, 杂草防治5.5分, 轻简机播5.5分, 病害防治5.5分, 配方施肥5.2分等。
据对芝麻种植高产户调查分析, 其获得高产的主要技术措施如下:选用高产、稳产、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轮作换茬, 选地势高、排灌方便、土壤比较肥沃的土地种植芝麻;提高播种质量, 合理密植。高产户采用了足墒条播, 保证一播全苗。一般留苗密度为15.0~22.5万株/hm2。采用拖拉机机播作业, 提高劳动效率, 降低了生产成本, 提高了效益;合理施肥;重视病虫草渍害防治。高产户与其他种植户在种植技术上相比较而言, 采取的技术措施符合芝麻的生长规律, 在芝麻的各主要生育期, 把握了轮作换茬、提高播种质量、合理密植、施肥、防治病虫草涝害等关键技术环节, 从而达到了高产。针对上述问题, 应在不同生态区加强芝麻高产高效、省工节本栽培的关键技术研究、集成、示范和推广。具体技术为:优质高产多抗芝麻新品种引进、选育与推广;芝麻免耕轻简化种植技术研究示范;良种繁育和杂交制种关键技术研究示范;芝麻旋耕灭茬机条播技术研究示范;芝麻化除化控轻简栽培技术研究示范;芝麻配方施肥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示范;芝麻病害、渍害、草害、重茬综合预测防控技术研究示范。
6.4 进一步发展安徽芝麻产业对策
发展芝麻生产, 提高芝麻产业水平需满足以下几方面的要求:一是国际国内市场需求。消费者对芝麻原料要求粒大、饱满、均匀、色正、一致, 对产品要求多种多样, 不仅有初加工产品, 而且有精深加工产品;不仅用于营养需要, 而且用于保健需要。二是农民增收要求。必须稳定芝麻产品价格, 提高单产, 让农民从种植芝麻中得到好处。三是芝麻加工经营企业要有利可图。首先, 企业要能收到品种一致、质量较高的原料;其次是企业要实现自我创新, 拥有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
6.4.1 建立优质芝麻产业基地。
在芝麻优势区建立优势芝麻生产基地, 一是可以集中力量办好示范点, 推行规范化种植、标准化管理、树立典型样板, 引导农民自觉地走优质增产增效之路, 从思想上树立“小芝麻, 大产业”认识, 增加芝麻的科技和物资投入。二是明确基地建设标准, 改善芝麻生产基地的水利设施, 形成规模生产, 为发展芝麻产业提供基础。三是加速芝麻产业化进程, 建立“企业 (协会) +基地+农户”型经营模式, 通过订单农业的形式, 与农户签订长期的合作协议, 规范双方权利和义务, 使双方利益都能得到保护。四是实行区域化、规模化种植。优质芝麻商品基地做到一乡或一村一品种, 规模化种植。实行同一品种统一收购, 形成批量产品, 提高商品率和市场竞争力。
6.4.2 加强芝麻良种工程建设。
一是开展高产、优质、创汇型新品种选育。优良品种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和基础, 做好“小作物, 大产业”的关键是选育出一批适合产区生态条件的优良品种。应加大财政投入和立项攻关, 组织科研力量, 开展新品种选育工作, 尽快选育出一批商品性好、在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的专用型新品种。二是加大芝麻种质资源征集、引进与利用力度。尽快对地方品种进行鉴定, 从中筛选符合外贸出口的优良品种供生产利用。对现有种质资源的产量、抗性和利用价值进行鉴定;积极引进省外或国外优异种质资源进行示范, 以确定其利用价值, 尤其对国际市场走俏的品种要积极组织力量进行多点试验示范, 以扩大种植面积, 形成规模。
6.4.3 推广良种良法。
要推广应用国际市场俏销的优质纯白芝麻和纯黑芝麻新品种, 根据各品种的适应性, 加快推广皖芝1号、合杂芝1号、豫芝11号、郑杂芝H03、中芝9号、中芝11号、中芝12号等新品种, 对产量较高、品质较好的地方品种、农家品种要加快提纯复壮, 尽快改变品种混杂退化局面。建立芝麻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区, 实行规模化种植;选育、示范和推广高产优质、抗病耐渍、耐重茬芝麻新品种;推广芝麻轻简栽培技术和无公害芝麻生产技术, 提高芝麻种植的机械化程度, 降低生产成本;完善农田“三沟”配套, 应对突发涝害, 研究推广起垄降渍技术;加强田间管理, 做好病虫草害的预测预报工作, 及时防治芝麻杂草和病虫渍害;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 在除草、施肥、抗涝、栽培等方面提供新技术;实行科学管理, 改进传统栽培, 及时间苗、定苗, 中耕除草, 收获后及时碾打晾晒, 确保籽色纯正, 提高商品率。
6.4.4 发展精深加工, 创制名牌产品。
发展产业化要靠龙头企业的带动。在现有企业基础上进行优化组合, 扶持一批龙头企业, 形成企业集团。更新现有设备, 从国内外先进地区引进精、深加工生产线。根据市场需求, 搞好产品定位, 研制开发精炼油、高级烹调油和高级食用调和油等名牌产品。通过提高加工品质, 降低加工成本, 发展绿色、高档产品, 增强芝麻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发展订单农业, 使企业、基地与农民之间形成有机的利益共同体, 保证企业有可靠的优质原料供应, 基地农民利益得到最大保障。
6.4.5 抓好宏观管理。
8.科学技术概论 篇八
关键词:环境科学概论;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2-136-02
1 概述
环境科学概论是一门以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系统论述环境的发生和发展,深入分析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原因,针对新世纪人类面临的全球生态环境危机,体现环境科学学科综合性和复杂性,把握学科发展趋势、前沿领域、热点问题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探讨实现可持续发展有效途径的课程[1]。近些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热议,解决环境问题的技术和方法备受关注,而系统研究这一领域的环境科学概论在环境专业的本科教育中也越来越被教育学者推崇和引发探讨。笔者结合参加几次教育部举办的环境科学概论精品课程培训,汇集本人近些年来的教学经验,提出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路与措施,仅供参考。
2 教学改革探究
2.1 教学理念改革探究 在教学理念方面,北京师范大学的刘静玲教授提出了“以生为本,以师为源,固本丰源,教学相长”,并提出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的教学理念,以及FIT&P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国际实力的英语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其中F(Follow)代表学生跟踪国际前沿的能力;I(International)代表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强调了学生对于英语模块的学习;T(Think)代表学生深入的思考能力;P(Practice)代表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强调学生分析问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上述的新颖观点,笔者有以下具体体会:
第一,让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探究性学习者。老师讲学生听,这是最基本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比较扎实,即所谓一朝学习,终身受用。但现在终身受用的知识越来越少,知识正处在日新月夜的变化时代,这就要求学生能紧随时代变迁,针对瞬息万变的知识大爆炸时代,具备跟踪国际前沿的能力,并且在面对科学问题时具备主动思考能力和深入思考能力,决不能人云亦云,盲目跟从。
第二,让学生从学会知识到学会学习。中国有句古话: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们都认为读书是最重要的学习,而且书要反复读,要烂熟于心,倒背如流。能这样当然很好,问题是,知识数量的膨胀不允许我们这么做,时间也不允许我们这么做了。学生不能把太多的时间花在知识的重复上,学生要学会利用知识,会利用现代信息平台和现代信息手段来获取和掌握知识[2]。因为现在是网络时代,知识无处不在。因此,学生要善于利用身边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包括国内外各类科研成果和经验,将其转化和提升,为自己所用。这就需要学生努力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尤其是国际交流能力,从而能够沟通和互动。另一方面是注重培养知识转化能力,即如何将所学所知转化为实践动手能力。发现问题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才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最终目标[3]。
2.2 教学方法改革探究
2.2.1 将科研融入教学 将科研融入到教学中,充分体现课程的统一性和前沿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可以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主管、政府官员等来到课堂与学生互动,一方面利于学生了解学术或经济社会发展最前沿的科学,另一方面便于开阔学生的多角度、国际化视野,利于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问题、分析问题。
2.2.2 以案例为课程核心 在课程设置中以案例为核心进行教学,集成优化教学模式,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来讲,就是在课程教授过程中罗列出一系列具体的环境案例,要求学生分成小组自由选题,通过文献查阅、资料收集、实地调研、野外考察、专家讲座等方式获取信息,整合资源,并且通过小组汇报,研究生和教师点评的方式最终完成课题任务。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培养学生探索问题、整合资源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另一方面可以提前让优秀的且有进一步学习深造意愿的本科生与研究生接触,了解与学习研究生的思维技巧和知识体系,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有利于向研究生阶段过渡。
通过这一系列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环境友好的价值观和伦理观及环境科学研究与思维技巧,树立局部和全球环境概念,提升发现问题、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多媒体制作及应用能力等。
2.2.3 借助汇报与演讲提升学习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的教学方法应该因学生而异,而以小组为单位的汇报与演讲可以充分满足这一点。其一,小组是由学生自由组合产生,组长由民主选举,组员分工、参与力和贡献力在小组任务开始前即讨论并明确,这就实现了培养学生掌握因人而异的人力资源调配能力,以及组织分配能力。其二,小组演讲汇报或者研究报告的评审委员由学生、助教、教师共同担任,通过不同群体不同视角的点评,使学生对自己的工作完成情况及效果有全方位的认识。而作为评委的学生亦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培养自己科学、严谨、简洁的提问能力。
2.2.4 考核形式的多样化 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考核多采用开、闭卷考试、学术论文等比较单一的形式。这次培训给我们提供了多样化的考核形式,比如科技小论文、读书笔记以及面试等。面试主要是通过拟定题目、学生抽签、小组准备、以组为单位(各组员不同分工)进行面试。这种新颖的开放式的测验,可从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考核和督促,对于学生的评价,也从单一的死记硬背的考试评价,转变为对学生全方位能力的考核,学生的优缺点更容易显现出来,而这更利于教师借助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多点位的培养。
3 结论
总之,通过教学培训和教学经验总结,更进一步认识和体会到问题引入、案例分析、小组研讨、教师探索性教学等教学方法运用的重要性。在加强教师主导性的基础上,学生的主体性与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与此同时,新型的教学模式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教学课时的安排、班级人数多少、课堂讨论的组织引导等,需要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总结经验,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张秀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探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2006(2).
[2]宋凤敏,李琛.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教学方法的改革[J].广州化工,2011(13).
[3]秦巧燕,贾陈忠,朱建强.“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2).
【科学技术概论】推荐阅读:
材料科学概论试题08-03
地球科学概论含答案09-22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总结09-29
生物技术概论期末重点09-22
计算机技术科学与技术08-05
科学技术成果评价06-21
临沂科学技术协会10-23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08-07
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08-29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