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学教学反思

2024-07-29

七年级生物学教学反思(共9篇)

1.七年级生物学教学反思 篇一

一、构思45分钟的教与学

我的课堂过去是以教师传授为主, 基本上被称为“满堂灌”, 学生没有思考空间, 没有交流讨论的平台.面对当今的学生, 我转变教学模式: (一) 学生预习、讨论交流; (二) 教师对重点、难点的点拨和讲解; (三) 课堂练习, 巩固所教的内容; (四) 内容归纳小结, 把握好课堂中教与学.

二、尽量以实例为模式引入学习内容, 吸引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七年级学生学习基础较薄弱, 学习能力还不够强.通过小学四则运算的学习, 头脑中已形成相关计算规律, 知道数都是指正整数、正分数和零等具体的数, 因此学生可能会用小学的思维定式去认知、理解有理数的加法.在七年级数学中已经扩大到有理数, 出现了负数, 负数的引入, 是七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每当教师按课本的程序安排, 讲完这段教材之后, 客观地说, 相当一部分学生虽然可以承认它的存在性, 但尚难深刻领会, 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和突破认识障碍, 我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的输赢球的例子:在七年级组班级篮球的某一场比赛中, 本班上半场赢5分球, 下半场赢3分球, 结果全场赢8分球;而另一场比赛中, 我班遇到强队, 上半场还能赢球4分, 而下半场输球6分, 结果全场输球2分.请同学们把这两场球赛的结果和正、负数挂起钩来.我巡视一遍, 再补充, 把赢球记作“+”, 输球记作“–”.这两场球怎么表示?多数同学很快就写出 (1) (+5) + (+3) =+8, (2) (+4) + (-6) =–2, 紧接着, 我要求学生举出能与正、负数联系的贴近例子在诸多例子中确有许多精彩者.学生的表现欲得到充分地发挥, 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

三、善于理解学生、贴近学生、鼓励学生

居于该班级学生, 他们思维能力慢, 只有允许他们有更多思考的空间、练习空间, 多做多练一些基础题.允许学生有失误和纠正的机会, 只要重在参与学习数学, 把“教育权威”变成“朋友同学”, 使学生看到亲切的笑脸, 时常听到“你真行”“你做得真棒”“开始有进步了”“只要你参与学习数学, 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等鼓励评价语句, 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学生处在民主、平等、宽容的学习环境中, 确保他们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主动探究的心态, 常常看到自己成功的喜悦, 从而使他们产生创新的欲望, 勇于创新、善于探究.

四、端正学习方法、培养良好习惯

从七年级新生开始, 就应重视纠正他们的学习习惯, 在小学学生是以模仿为主的学习, 使众多学生误把数学课本当做练习集.树立数学课本同样需要阅读的正确思想, 并注意总结如何阅读数学课本的方法.

(1) 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在预习中发现本节课内容中难懂之处, 带着问题上课才会更有动力, 注意力才会更集中当然, 在数学课本中也有内容较浅的章节, 在预习中没有发现问题时就要听老师在讲课时与书中的不同之处或者老师所补充的课外知识. (2) 学会自己归纳总结当天知识, 养成复习的习惯.数学中有些定理、定义、概念的应用对于部分同学而言仅凭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是不能及时掌握的, 需要一个反复操练和应用的过程, 所以自己在课后要学会经常总结归纳学过知识, 达到“温故知新”.

五、创造机会, 让学生亲自参与教学活动

要尊重学生的意愿, 把学生从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中解脱出来, 让学生参与实践, 使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中的认识结合起来.

在数学教材中, 有很多课堂实践活动.例如, 教学中“两点能确定一条直线”“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画三视图”“制作轴对称图形”等.让学生自己动手, 亲自参与、操作、讨论、交流、回想生活中常见到的实例.这些活动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实践, 动手实践能集中注意力, 提高学习兴趣, 能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和理解.在动手实践中, 能把书上的知识与实际事物联系起来, 能形成正确深刻的概念.在动手实践中, 能手脑并用, 用实际活动逐步形成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 能形成技能, 发展能力.“三人同行, 必有我师”.同学间相互交流实践结果, 各抒己见, 取长补短.能达到动脑、动口、动手、激发思维、活跃气氛、调动积极性的作用.

六、展示多媒体教学

教学中要妥善借助于多媒体教学, 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直观性、趣味性.例如, 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 (圆柱体、圆锥体、棱锥体、长方形、球等) , 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印象.

七、教学中的困惑

2.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 篇二

历史这一学科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科学、文学等。所以对这一学科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对于刚刚进入中学的学生来说,历史这一门课程他们既陌生又熟悉。在小学阶段对于历史知识也了解了一些。面对这些初一的学生,历史这一门课程我们老师应该怎么教呢?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初一的学生大多数都处于青春叛逆期,学生的独立性增强,希望有较多的民主。比如自己支配更多的钱和时间,而有些学生有时会错误地理解民主,并逐渐滋生叛逆心理,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们希望独立、自由,有自己的空间,有些事情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再加上他们刚到一个新的环境,与新的老师和同学接触,这需要一段适应期。而且许多学生认为历史课枯燥无味,不喜欢上历史课,所以这门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并不大。那么怎么做才能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呢?

一、根据每节课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不同的讲课方式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一)》,这一节涉及的内容是比较广泛,包括先秦时期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等方面的成就。因此我认为这一节课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中选择感兴趣的一方面去收集相关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由小组的代表给大家讲述他们所了解的内容。最后再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所创造的辉煌文明。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中,更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历史知识的掌握。

又如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这一节的重点内容就是汉武帝对汉朝的统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给大家看一些大屏幕《汉武大帝》的片段,加深学生的形象记忆,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同时也可以加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汉武帝的了解进行点评,并且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汉武帝没有实现大一统,那么中国的历史会怎样发展呢?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西汉历史的了解,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

二、上课前老师要做充足的准备,尽量从学生的视角去讲解

从学生熟悉的内容进行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第18课《三国鼎立》,相信许多同学都对这一课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因为这一课的内容与他们所熟悉的《三国演义》的内容有关,因此学习这一节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在课前多了解一下学生对这部分的哪些人物比较熟悉或者是一些小故事,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可以从调查的方向上去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

三、抓住学科之间的渗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历史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都有,所以老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从其他的学科上引入历史这一学科的学习。例如第9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二)》这一节会学到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介绍这一时期著名的代表人物。那么在这里可以结合语文课上对《论语》十则的学习,学生对孔子的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由此导入我想学生应该会比较容易接受。

那么对于初一的学生怎么才能学好历史呢?由于初中的学习要求与小学不一样,学习方法也就不同,对此许多学生很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去学习。在此提出一些我的看法。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好自己手中的教科书。对每一节的学习内容要根据小课题有所大致的了解,并在脑中形成一个知识框架。这样在老师讲课的时候不会摸不到头绪。然后不断地锻炼自己分析问题、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开始可以简单地进行练习,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最后形成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

3.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反思 篇三

潘大远

我从事初中生物教学已经有几个年头了,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得进行教学反思,然后在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经过这几年的磨练,我对初中的生物教学有一些心得,一、知识性目标的反思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制定知识目标。扎扎实实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要搞清生物要领的形成过程,讲清生物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等。知识的学习笔者大多是利用问题激发学生的互动学习。例如第五章植物的呼吸作用及其利用,围绕三个问题导入:1.什么是呼吸,请说出你身边的呼吸现象?2.人或动物在呼吸时,吸进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在成分上有什么不同?3.植物有没呼吸?等问题展开互动交流讨论。有位学生提出应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氧气或二氧化碳的存在?教学内容就这样自然的延续。

二、技能性目标的反思

生物课堂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这既是生物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列举身边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要求的分组实验有具备条件,一个个都要开展,实验过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七年级开展的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涂片实验,发现学生动手能力很强,出乎意料,对实验也非常感兴趣,当场给以表扬。当然对学生的肯定对帮助学生确立自信也是很有帮助。加强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反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必须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的灵魂。在学习七年级植物标本的采集过程中,“同学们植物标本可帮助我们认识多种多样的植物,在科学研究中也占有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该为植物做些什么呢?”“请我们大家一起来爱护花草树木,以后不会再出现有的同学践踏学校的草坪这现象。”学生也意识要爱护一草一木。四.求活——方法科学、灵活多变

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应根据课程结构设置内容特点、课型特征以及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知识方法教育要灵活,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思维方法训练要灵活。在解决生物问题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做到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教师应当有目的对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

4.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 篇四

学习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后学生主要知道了呼吸道的组成和功能,使学生明白了呼吸道不但能使气体畅通进出肺,而且对进入的空气有湿润、温暖和清洁的作用。随着认知的深入学生对主要的呼吸器官肺对空气的处理更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

二、疑点处理

由演示实验《空气和呼出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学生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石灰水变浑浊而与暴露在空气中的澄清石灰水形成了鲜明对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的性质,为何从口中呼出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只能说明相空气呼出气体的成分或量发生了变化。

进入呼吸道的空气在肺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通过该节导学“想一想,议一议”学生知道发生了气体量的变化,为何从肺里呼出的气体成分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了而氧气含量却反而减少了呢?

学生们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于是通过课本自主学习后部分问题找到了答案,但仍然有些问题弄不懂,例如:胸廓体积发生变化导致呼吸还是呼吸导致胸廓发生变化?在教具模仿胸廓的活动演示下很快学生弄明白是气压差导致了肺自主地呼吸的动力。气体进入肺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本节的重难点也是教学最终要揭示的发生在肺内气体交换的谜底。可是这个过程是无数同时发生的无数微观化学变化引起的结果,我们是无法直观感知的。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出示了事先设计的演示动画及图片资料,结合肺、毛细血管、组织细胞的联系后学生大略弄懂了原来进入肺里空气中的氧气随着血液的流动交还给了组织细胞,与此同时组织细胞代谢后废气二氧化碳也是搭着血液这个直通车进入肺再经过呼气进入空气,所以人通过呼吸过程完成了体内的气体交换。

三、课后心得

5.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反思 篇五

这节课的重点是生物与非生物,植物与动物的区别,所以条理脉络也很清晰:将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一一罗列即可,但是实际上起来却有问题,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区别:有无生命被学生理解为几个区别之一,事先想好的用有无生物来区分物质的节奏被学生打乱了,这主要是由于我的教学经验不足所导致。

生物与非生物的几个区别:能否生长,有无新陈代谢,有无严整的结构,能否遗传和变异,能否生殖和发育,有无应激性,能否适应环境,改变环境,我是按照讲一条扩展一条的方法讲授的,应该来说由于思路很简单,教授起来没有太大困难,不过学生的博学与钻牛角尖的本领另我瞠目结舌:”骡子等杂交动物没有生殖能力所以不属于生物吗?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所以不属于生物吗?秋海棠的叶子落地生根所以落叶是生物吗?”等等,打了我个措手不及,由于生物非我本专业所以很多东西都没考虑到,非常尴尬,在备课时,广泛查阅有关的资料的确势在必行。

板书与幻灯片的交替节奏没有把握好,与学生的互动又有所不足,与平常活跃的课堂气氛相反,到了关键时刻一个个都成了哑巴,看来活跃气氛的本事有待提高,必须要让学生跟着自己的节奏走起来.并且我还我犯了新教师的通病,只顾自己讲,不顾学生是否听懂,例如细胞结构等对于学生非常陌生的东西我一笔带过,完全不顾他们的感受,这些都是我今后所要改正的。

6.七年级生物学教学反思 篇六

一、调整实验顺序,重视时效,便于学生广泛参与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有条醒目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在生物教学中有大量实验,学生需要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即“做中学”。活用实验给学生创设更多体验机会,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广泛参与。生物实验在“选时”和“选材”上直接决定着实验成效,而材料选择在不同季节和地区都有一定局限性,这会影响学生知识体验和参与的积极性,造成学生参与面受到制约。为此,在开展生物实验教学时可以因“效”施教,因“时”取材。

例如,建议把2012年苏科版《生物学》 (七年·上册) 中“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一章,提到“生物与环境”中第二节后上。基于两点考虑:一是阳光、水和无机盐也是影响植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二是对于“光合作用”实验更具时效性。如果照教材顺序教学,此时已过“寒露” (每年10月8日或9日) ,我们所在的苏南地区气温明显下降,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大幅降低,绿色植物的生长速度明显放缓。此时“探究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和“探究无机盐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实验周期长,实效差,易失败。

又如,在“植物的光合作用”一节中,课本实验活体主材为马蹄纹天竺葵和银边天竺葵。天竺葵原产非洲南部,喜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环境。用天竺葵做实验时对光照的条件要求较高,光照不足时实验常失败。如果一味按教材中指定活材进行实验,会限制学生对身边生物实验选材的范围,也抑制了学生参与实验的激情。为此,教学中我让全班学生一起参与实验选材,通过实验交流讨论最后整理出可替代天竺葵的活材有:三叶草,天胡荽,地藕,野菠菜,垂序商陆,凤仙花,丝瓜叶,大豆叶片等等。其中,野菠菜叶宽大,叶片薄,易脱色,实验现象明显。校园里很多这种植物,取材方便。学生实验步骤如下:

(1) 选取一株生长茂盛的野菠菜,用不透光的黑色塑料袋 (或纸箱) 罩住整株植物24hㄢ

(2) 用黑色纸片 (或烟盒内层铝箔纸) 在叶片相同位置,上下两面盖严,用回形针固定。

(3) 在阳光下照3h,摘下这些叶片。

(4) 把叶片放在盛酒精的小烧杯中,水浴加热。5min后,叶片褪成黄白色,取出叶片,用清水洗净后,滴上碘液。

(5) 几分钟后,用清水冲掉叶片上的碘液。观察到叶片的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蓝色,遮光部分不变色。

实验结论:实验说明了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

在交流中学生还不断提出: (1) 实验中用红色纸片遮盖可以吗? (2) 红色植物叶片可以做光合作用实验吗? (3) 苹果上的“福”字是怎样形成的? (4) 没有叶绿素的光合作用存在吗?等等。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探究热情被有效激发。接下来学生们又找到了可代替银边天竺葵 (或银边长春藤) 做对比实验的有:银边吊篮、皱叶冷水花。

因此,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自然因素或区域条件,注重探究活动的可操作性,学生通过亲身探究广泛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过程,推动了以“探究技能”为核心的能力培养。

二、借助概念教学,拓展思维,利于学生深度参与

2012年新苏科版《生物学》 (七年级·上册) 突出对重要概念的有效学习。教材以重要概念的学习为线索,根据学习内容自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采用“概念形成”、“概念获得”等不同模式呈现教学内容,并力求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和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和整理。在教材排版中对重要概念及形成过程刻意进行了字体“加粗”处理,彰显重要。在“本章学到了什么”中通过填充“概念图”来检测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非线性”图示法。教材中的概念图主要是填充“节点”,这种表现形式在视觉上凸显“关键词”和“连接词”,更多意义在于过程表述的非文本化。教材中的概念图诸如:

概念图更多体现了概念的层次关系,缺乏对生物概念的深度诠释。学生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需要思维的深度参与,需要进行由表及里的深层思考。思维导图恰恰是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它能呈现出整个思维过程,借助思维导图能够提高发散思维能力,通过导图理清思维脉络,掌握整个知识架构。尽管概念图和思维导图有相同的“非线性”特征,但其核心目的不同,前者在于表征知识,后者在于激发和整理思考。充分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可有效拓展思维的深度,有助于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如在“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功能”一节中,概念繁杂,又是承前启后的关键点,内容的理解有助于下节内容难点的突破,对于该内容学生基本上处于零散的前科学概念状态。对此,我采用教学思路:问题情境引入新知→亲身体验建立感性认识→实验探究形成概念→联系实际深化理解。引导学生共同完成如下思维导图:

在教学中,采用思维导图更有助于学生对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形成清晰准确的认知。在概念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能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在绘制思维导图时,学生既动手又动脑,促进了思维的深度参与,拓展了思维活动空间,有助于学生自学。

三、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应用,有助于学生多角度参与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明确提出:“生物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为顺应时代发展,生物教学要注重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在一定意义上,教师和教材都仅是知识传播的载体,生活才是知识产生的源泉。在现代教学中,强调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使教学内容具有实用性、生活化等特点,增强学习的现实意义。新教材在“本章学到了什么”板块中设置了“能力提升”,该部分设有“情景·问题”。诸如:

题目:许多菜农利用温室大棚生产蔬菜,请回答下列问题。

(1) 为了提高温室大棚内蔬菜的产量,应采取什么措施?

A.适当加大昼夜温差 () B.合理密植 ()

C.大量施肥 ()

(2) 下表是三个大棚的温度控制情况,哪个大棚更有利于提高蔬菜产量?为什么?

2012年苏科版《生物学》 (七年级·上册) P128第3题

这一改变不仅体现在题型设计上,更体现出对生物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的提升。情境设置更具“现实性”,问题设置更具“开放性”。因此,在教学中,既要尊重教材,又要不拘泥于教材;既要明确教材内容中的知识要素,又要挖掘其中的生活素材。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多角度参与到学科学习中来,生活实践为学生多角度参与生物学习提供了广阔空间。尽管教材“STS”板块随着修订也有改动,但受限于教材版面和使用周期,其事例多为重科技、轻生活,学生不易接触到,只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亲历”问题更易引发思考,“真实世界问题解决”易拉近教材与学生的距离。

如在学习“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一章时,借助2012年“世界粮食日”倡议学生“感受饥饿,写出体会”,然后回顾三餐并列出“你最喜欢吃的菜和你认为最有营养的菜,你对营养的看法”等,小组讨论合作设计营养食谱。引导学生分析食物所含的营养物质是在哪些器官被人体吸收和利用,不同营养物质对人体有何影响。结合自身体会,学生完成分析后,不仅记住了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还充分理解了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进而认识到暴食和偏食对健康的危害,明白合理膳食的重要性,增强了节约粮食的意识。

生物学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事例很多,诸如:家里种植的花草如果长时间放在黑暗处就会死去;小麦在子粒形成期间遇到阴雨天气,就会造成减产;在移栽花卉或树苗时,为何要去掉一些枝叶?锄地松土的目的是什么?等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使学生多角度参与生物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价值观,还会潜在影响其将来的职业选择方向,学生乐学。

因此,在生物教学中,结合实际调整教学顺序,注重实验时效性,便于学生广泛参与;依托概念教学,借助思维导图拓展思维模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参与深度;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学科知识应用,使学生多角度参与学习,以学带用,以用促学。使学生逐步形成“做中学→学中思→思中用”的良性循环。

摘要:以2012年苏科版《生物学》 (七年级·上册) 教材中的三点突出变化为出发点, 结合实例, 从实验教学、概念教学和情境教学三个方面, 就如何善用教材资源促进学生参与提出三点建议。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材资源,学生参与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王文丽.运用概念图策略组织生物课堂教学实践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 2007, (7) .

[3]赵国庆.概念图、思维导图教学应用的若干重要问题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 2012, (5) .

[4]郑国建.初中生物实验材料的季节性配备解决方案[J].教学仪器与实验, 2010, (1) .

7.七年级生物学教学反思 篇七

关键词:显微镜;七年级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探究兴趣浓,但动手能力差、生活经验不足,缺乏对事物本质的细致探究精神。要想激发七年级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用好显微镜、开好头显得尤为重要。

一、用好显微镜的意义

(一)激发七年级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的需要

苏教版生物学七年级新教材一般在开学第二周即安排“显微镜的使用”相关教学内容,这正是培养七年级学生对生物学感兴趣的关键时期。

又到了新学年开学第二周,按照教学安排,我们进入了显微镜相关教学内容,为了能让学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对显微镜有一些感性认识,我准备用一定的时间进行相关指导。我让班长到实验室领了一台显微镜放到班上以备上课用。上课的时候,我发现显微镜放到班上以后,学生没有对它“进行探究”,原来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上课的时候,我对同学们说:“这是什么箱子啊,里装的是什么呀?”大家一起说道“显微镜”,有一个女生却说:“百宝箱”,引得班上其他同学大笑,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但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这是一个很好的“生成”教育机会,我略加思索,说道:“同学们,这里面装的是显微镜,但它也是一个“百宝箱”“万花筒”,也可以说是“魔术箱”,因为在我们打开这个箱子认识和学会了使用显微镜以后,它将为我们打开探究生物微观结构的大门,看到你所看不到的世界,在显微镜下你将看到神奇的生物世界,它会将我们领进一片神奇的世界。来,让我们用掌声感谢这位同学。老师从来没有这么想过,只是把显微镜当做教学的工具,一种没有生命的、冷冰冰的实验器材,今天这位同学的想法让我对显微镜有了新认识,她的想法赋予了显微镜“生命”,她的想法激起了我们用显微镜探究生物世界的兴趣,就让我们一起打开“魔术箱”,开始今天的探究之旅。

(二)提高全体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需要

生物科学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生物学教学应提高全体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

生物学课程标准“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和用具,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这就为用好显微镜找到了理论支撑。

(三)终身学习的需要

显微镜是初中生物学学习中最重要的观察工具,在整个七年级生物学教学中,显微镜的使用贯穿始终,对学生认知和理解微观结构与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或者说对于某些学生来说,用好显微镜甚至是一辈子的事。显微镜规范操作对于培养七年级学生规范操作的自觉性、严谨细致耐心的实验态度、开发探究精神、爱护器材用具等良好习惯具有重要意义,为终身致力于生物学学习的学生奠定基础。

二、如何用好显微镜

(一)教师放手,学生动手

我们的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害怕上实验课,未进实验室之前,把种种不利情况考虑再三,最后退避三舍。我们的老师怕这个怕那个、怕出各种状况,学生进实验室后动都不能动,像机器人一样,完全按程序和指令来操作和使用显微镜,一点学习探究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得不到,还怎样谈显微镜的使用,还谈什么激发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究。在对学生进行规范操作培训之后,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操作、探究,但要加强巡视指导。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观察对象

常见的显微镜使用教学方法有:先通过课件进行理论指导,然后再进入实验室;对照显微镜实物示范规范使用指导;学生先自主学习,进入实验室后,师生共同探究显微镜的规范使用,及时纠正使用偏差;每种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当然应根据学情等进行不同选择。七年级学生还具有许多小学生的特点:对活的、能动的对象感兴趣,所以可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特点,在第一次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可以观察池塘中的一滴水,改变课本中的观察对象,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兴趣,从而做到循序渐进。

(三)拓展第二课堂

为了用好显微镜,激发七年级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光靠几节课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此,我们有必要拓展第二课堂——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显微镜进行“亲密接触”去探究。七年级学生课余时间多,兴趣容易培养,这是内部因素;国家投入加大,标准实验室的建设在增加,这是外部有利因素;现在几乎所有学校都配有实验员,许多还进行过专门培训,这是对学生进行规范指导的有利因素,当然我们生物学教师更要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

现在各校都注重班级文化建设:放一些书、张贴一些照片、制作一些展板。班级中放显微镜,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训练、观察、探究,这难道不是一种班级文化建设吗?当然要想使这项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一定要选操作规范、乐意为其他同学服务、管理能力强的同学来管理和辅导。

三、反思

生物学教学要想真正“突出重围”,就必须从生物学自身特点中寻找突破点,紧紧围绕生物学课程标准,教师要勇于实践,敢于创新,找到最佳的切入点,找到最好的方法,把握学生学习心理的基础,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使生物学教学达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卢润祥.初一学生使用显微镜实验教学的体会[J].生物学杂志,1988(1).

8.《生物圈》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 篇八

《生物圈》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

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能举例说出生物圈能为生物的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2.通过本节的教学,提高学生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和研究活动,继续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4.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建立起: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是本节教学的另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课前准备:①教师:地球仪②学生:收集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出示地球仪,在无数颗星球中,地球作为一颗”蓝色水球“悬挂在浩瀚的宇宙中,孕育着无数的生命。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欣赏这美丽的地球吧!

生:观看发言

师:是不是地球上的所有地方都有生命(生物)存在呢?

生:(讨论回答)

师:地球上生物生存的空间是有一定的范围的。现在,我们就给地球上生物能够生存的这个范围起个名字,你们认为应该起什么名字好呢?引出课题--生物圈

二、师生互动

(一)生物圈的概念

师引导阅读课文,归纳生物圈的概念: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实只是它表面的一薄层,科学家把这一薄层叫做生物圈。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在生物圈中生存、繁衍,并且相互间发生着复杂的关系。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足球大小,那么,生物圈就比一张纸还要薄呢!同学们,刚才你们都观看了美丽的地球风景,你们认为生物应该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呢?

(二)生物圈的范围

A、生对照提纲阅读课文理解:

1.生物应该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

2.生物圈的厚度?

3.生物圈划分为几个圈层?

4.各圈层生活哪些生物?这三个圈层中都有哪些生物生活呢?

5、水圈的哪个部分的生物较多?

6、生物圈中的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是截然分开的吗?7、人类的“立足点”。

B、全班分为三大组,每组代表一个生物圈层进行讨论C、分角色扮演

(三)、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师:我们都知道,现在地球的人口已经超过了60亿,人口过多给地球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于是,科学家想了一个办法:把地球上的人移居到月球或其他星球上,大家觉得这种方法可行吗?引入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条件。观察书中的六幅图片并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向日葵生长需要什么条件?长颈鹿生活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观察书中12页)向日葵的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土壤和肥料;长颈鹿的生活需要食物、水、空气、阳光和温度。

师:现在,请充分发挥你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假如你是其他星球上的一棵草或一只小白兔,你会有什么样的遭遇呢?

生:(分组扮演角色)

三、小结: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生物在生物圈中生存繁衍,生物之间发生着复杂的关系。我们人类也是生物圈的成员之一,但是人类掌握着高度的科学技术,人类的活动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各个圈层,人类凭借自己掌握的科学技术对各个圈层起到破坏作用。这已经引起了全人类的关注。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

教学反思——巧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

生物教学中可多处运用角色扮演的教

学方法。如在(七.上)《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一节生物圈》教学中,可两次应用角色扮演。一次是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扮演生物的居住环境: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再次是让学生扮演两种生物:不幸落在金星上的含羞草和落在火星上的小白兔,以反证地球生物圈对生物生存的重要性。从环境和生物两方面进行前后呼应,紧扣主题,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运用角色扮演进行教学有以下几个优点:

1.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2.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他们喜欢模仿,愿意表演,在集体中展露自己的才华。

3.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认知过程的规律、认知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学生的个性特长的了解。

4.由于现代科学教育,越来越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为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5.教育作为实现人的社会化过程,学生对社会或自然事物的扮演过程,有利于对社会、自然的关心,在扮演的过程中,既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还会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有极大的帮助。

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巧用这种教学方法,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生物圈》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2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生“学”,从字面上看“教”这个动词是一种主动的行为,而“学”则是一种被动的过程,学生在被的学习过程中,不能有效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久之而导致兴趣缺乏,厌学情绪自然而生。而新课程倡导的是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习过程,师生在平等和谐的情境中去学习,教师通过有效问题的设置,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上参与的人数明显增多了。通过主动探究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本课的教学目的性强。

本节课重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注重的是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只强调知识技能的培养。

2、师生关系具有很大的平等性

整节课老师都非常和蔼,融入学生中间,课堂气氛轻松、和谐、融洽,师生间犹如朋友,充分体现了师生关系是“平等中的首席”。

3、设计思路具有很好的逻辑性

本节课的整体设计是一环扣一环,逻辑性很强,且每个环节采取了不同的手段、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但无论哪种手段、哪种形式、哪种方法都充分体现了本次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⑴课下自学探究调查

⑵多媒体影像资料放宽了学生的视野

⑶活动实现了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

⑷分组合作培养了自信心和集体主义感

⑸DDT事件唤起学生对环境的保护

⑹学生畅所欲言为环保献计献策

4、教学不足应以重视

⑴教师要充分体现自身的指导作用不够。

⑵学生答题错误时激励性的语言较少。

⑶教师把控教材的能力不足,当教学内容较多时应当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增减。

《生物圈》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3

正值青春期的学生们对这节课的知识充满了好奇心,但同时又受传统观念的束缚都不敢正视这节课的知识内容,有个别同学可能还会瞎起哄。要上好这节课,关键得先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让他们能以科学的态度面对科学知识!了解自己,了解人体!我用了三分钟来做这个思想工作,让那些起哄的同学不再言语,让那些低头害羞的同学端正了姿势,然后用手提给他们放了一段教学视频(条件有限),介绍人的生殖系统,同学们都凑在一起安安静静的看完了,之后同学们在陈述同步学习答案的时候,我在总结知识点的时候,同学们都能大胆说出生殖系统器官的名称以及它们的相关功能,课堂上因此没有嘲笑也没有羞涩,顺利地完成了这节课的知识讲授。为此我感到很高兴!

我想,对于生殖的内容,如果做老师的不能大胆面对,觉得在学生面前不好意思,那起哄的`只能越来越多,学生们更不好意思正视这节课的知识内容了。我很高兴自己做到了,将这节课顺利开展,相信我的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对人的生殖系统有一个全新的质的认识。

《生物圈》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4

上课伊始,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和所学内容相关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学习的欲望进入角色。生物圈这节课开始,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课件,并用激情豪迈的语言引起学生注意:同学们,在浩瀚无垠的星空中,有一个蓝、绿、白相称编织成美丽图案的地球,悬浮在茫茫的宇宙中,孕育着无数的生命,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都在这里繁衍、生息……这是一个充满生机勃勃的世界!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美丽的地球吧!于是,一幅美丽的太空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容易激活学生的兴奋点,以饱满的热情走进情境。然后,提问学生:观看了美丽的地球风景,你们认为生物应该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地球上所有地方都有生物吗?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探知生物圈的范围创设了良好的开端。

把舞台留给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通过“角色扮演”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自我展示的机会,并体验到合作所带来的成功喜悦,从而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寓教于乐,使学生能在轻松、和谐、愉悦的气氛中主动获取知识。

众所周知,信息能力是21世纪公民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培养信息能力就是实现搜集信息与课程整合,即:知识不是教师灌输进去的,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探索、自我构建而获得的。所以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生物圈及各大星球的资料,组织学生课上讨论、整理分析资料,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合作的学习环境,并通过我的引导答疑,最终弄清动植物生存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等,认同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条件,从中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学会科学的方法与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的观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对学生给予了及时的评价,让他们有一种兴奋和喜悦。然后接着说:可以看出,人类可以借助自己的智慧突破自然的限制。请同学们继续想象,人类是否可以移居到月球或其他星球上呢?学生虽然众说纷纭,见解不一,但是从课堂的气氛中足以看出他们积极主动、乐于参与,经过学生相互点评后我总结道:人的智慧虽然伟大,但是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生物圈,那么,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都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呢?解惑的同时也顺理成章地过渡到下一个问题。

总之,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地感受到,有效的教学能唤起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思维,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彰显独立的人格,弘扬主体性。所以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职责应该不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应更多地激励思考,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解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一个接纳、支持与宽松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情感体验和成功的喜悦。

《生物圈》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5

生物圈这节课开始,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课件,并用激情豪迈的语言引起学生注意,激活学生的兴奋点,以饱满的热情走进情境。然后,提问学生:观看了美丽的地球风景,你们认为生物应该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地球上所有地方都有生物吗?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探知生物圈的范围创设了良好的开端。

把舞台留给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通过“角色扮演”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自我展示的机会,并体验到合作所带来的成功喜悦,从而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寓教于乐,使学生能在轻松、和谐、愉悦的气氛中主动获取知识。

培养信息能力就是实现搜集信息与课程整合,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生物圈及各大星球的资料,组织学生课上讨论、整理分析资料,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合作的学习环境,并通过我的引导答疑,最终弄清动植物生存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等,认同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条件,从中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学会科学的方法与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的观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地感受到,有效的教学能唤起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思维,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彰显独立的人格,弘扬主体性。所以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职责应该不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应更多地激励思考,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解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一个接纳、支持与宽松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情感体验和成功的喜悦。

《生物圈》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6

处理课本七年级下册44页课后练习第4题,说说致病微生物在“旅途”中的“遭遇”,我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病原体,和许多同伴一块往里走,路上遇到哪些困难,特别提醒学生是说“遭遇”,而不是“旅途”的路线。

以往我都是提问的,这次我鼓励学生自己说,不提问,在2班里有一个男生起来回答了,我觉得不满意,继续鼓励其他同学回答,这时一个女同学起来了,结结巴巴的,有时还自已就笑起来了,不顺畅,我一看这个同学以前的表现是爱表现,但不认真学习,而且成绩还很差,我从心里就不高兴了,但不能打击学生,就让好继续说吧,她说她和谁谁还有谁,我想你扯哪么多干什么,就说有许多同伴不就行了,结果她说在什么地方哪个同学如何了,又有哪个同学如何了,最后自己成功到达肺。听着听着,我惭愧了:她说的虽然不流利,但非常形象生动,我不应该看不起她,举好我没有表达出来。

我表扬了她,但也在心中告诫自己,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要看到学生的闪光点,不要带着有色眼镜看学生。

《生物圈》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7

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从不知所云到有所了解,从初步尝试到学习研究,这其中有着许多的感想,许多的收获,也有许多的困惑。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一堂好的生物课究竟是什么样子?学生喜爱的生物课究竟是什么样子?我认为,应该是摒弃了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课,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在只接受了理论学习而没有实践经验的情况下,我开始了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去尝试指导课堂实践的活动。虽然我也竭力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却还是陷在传统的“打乒乓”式的教学模式中,围绕课本的主要内容我不断地打(提)出问题给学生,学生又不停地打回来(回答)。当时我感觉课堂气氛很活跃,看起来也是采用了启发式,学生围绕着我设计的若干问题基本上都回答出了我预想的答案。但上完课后,我不禁感到疑惑,这样是否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教学是否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呢?

随着新的课改理论的不断学习和深入,我的思想和观念也随之在发生着翻天覆地地变化。备课的过程中,我改变了以往那种对教学重、难点的每个环节加以细致、具体安排的作法,没有事先设计好师生对话、设计好学生应怎样答,而是放手给学生,在尊重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了处理。我没有用细节设计来实现教学目标,而是围绕教学目标理清了思路框架。可以说,我是带着和学生同样的兴奋和期待走进课堂。

在课堂中,学生始终处于学习兴趣所激发的学习热情之中,或探究、或讨论、或展示,全新的学习方式营造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置身其中,看不到失败者,看不到被遗弃的角落,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地发展,学生实质上是在与老师合作创造并发展着课程,从而赋予了课程全新的含义。

《生物圈》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8

本节课以生活经验和实验为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交流的能力。教学中发现:

1、学生思维的指向性有待于加强,学生讨论的有效性,条理性不好,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指导和引导。

2、学生观察时容易走神,

对视频中信息不能很好的处理,可能是学生对问题的要点把握不到位。

《生物圈》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9

在新教材中,《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这一节重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既了解不同的生态系统;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本节课的概念性知识很少,主要是让学生明确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树立学生保护环境,爱护生物圈的环保理念。重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注重的是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只强调知识技能的培养。由此在教学目标制定中我把本节课定位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为基础,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本节难点,培养学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是本节重点。

9.七年级生物实验教学反思 篇九

生物组 张植桐

七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教学中,显微镜的相关实验占了很大比重。会用、用好显微镜,是生物学学习的最基本技能之一。但是,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显微镜的使用也是比较复杂的。如何上好显微镜的实验课,是我本学期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验教学,我体会最深刻的一点是:实验课,考验的不是学生,而是老师。考验的是老师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把握,考验的是老师对实验课堂的把握和调控。

1.精心备课,是上好实验课的前提。

也许你会说老师很轻松,每天就那么几节课。那是因为你并没有看到老师在课堂外花费的心思。实验教学尤其如此。曾经听到过不少老师在我面前说过诸如此类的话:实验很轻松吧,领着一群学生玩玩,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是啊,我们不仅要好玩,更重要的是要学有所得。

每次实验课,尤其是分组实验,我都要至少提前一个星期进行准备。由于学校没有专门的实验教师,而生物教师就我一人,要上好两个年级 10 个班的课,包括实验课。因此,很多准备我只能在放学后完成。配药品,准备实验器材和材料等等。而这学期我也是第一次担任七年级的生物教学,因此也是第一次摸石头过河。每一个实验,提前一个星期就进行准备,那么在这段时间,就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来思考准备的细节,不断的调整,而不是在临上课前手忙脚乱。

每个实验,在正式上课前,我都要亲自动手做一遍,做到心中有数。尤其是显微镜的实验。由于之前用过的显微镜是双目体视显微镜,聚光照明系统是可以连接电源的,不依赖外界光线强度。而目前学校配备的学生显微镜,是单目的,而且聚光照明系统是完全依赖于外界光照的反光镜。二者操作起来并不是完全相同,尤其是对光。因此,在上课前,我就反复的练习,如何对光,如何制作玻片标本,取材时会遇到的问题,观察时的操作,等等,做到操作自如。这样,上课的时候才会胸有成竹。

2.每一节课,老师和学生一起成长。由于本学期我是第一次担任七年级的生物教学,很多实验也是我经历的第一次。因此,在准备过程中难免会有疏漏。以显微镜实验为例,在教学时,我叫学生们如何上升和下降镜筒,还特别强调在上下镜筒时不能太快,下降时不能降得太低,否则会使镜头和标本相撞,使二者损伤。但是却没想过上升时的问题。后来一次实验中,一个小组的同学说显微镜坏了,我看了才知道,原来是上升时他们每次都上升到最高,结果卡口磨损,无法下降了。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实验课中时有发生,每一次,对我来说,都是一个小教训,却是一个大的提高。

3.好奇心,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精神的动力。

刚刚从小学生“荣升”为中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对各种事物的好奇心,并非我们能想象的。在《练习使用显微镜》的试验中,大多数同学是第一次接触显微镜。本节课的实验目的是学生会正确的操作显微镜,准备的玻片标本都是永久标本。但是我发现很多同学并不满足于此,他们偷偷的把小纸片、头发、衣服纤维、甚至手指等放到物镜下去观察。对此,我并没有指出他们操作中的问题,只是提了一个问题:“用于观察的材料应该如何处理才能够看清物象?”通过他们的实际操作和交流,让他们亲自体验并总结出,不透光的材料,在显微镜下是看不到物象的,用于显微镜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

再如,从第一节显微镜实验开始,每次显微镜实验课,都有好几个同学拿着植物的叶片,放到载物台上去观察。我问他们:能看到叶片上的细胞吗?他们不情愿的摇摇头。我鼓励他们,可以认真想一想,要如何处理才能看到叶片上的细胞,才能看到叶片的结构。这里并不用急着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给他们思考的时间。直到学到《观察叶片的结构》这部分内容,学生才恍然大悟,兴奋的跟我说:我终于知道为什么我之前看不到叶片的细胞了,我知道应该怎么做了。那一脸的兴奋之情,真的难以形容。

好奇心,是学习的动力。我们允许学生犯错,而寻找正确答案的过程,正是学习的乐趣所在。

4.如何组织好课堂,是对老师的最大考验。

七年级,如花的年纪,孩子们还一脸的稚嫩,还是那样的好动,那样的贪玩。但实验课并不只是“玩”,最重要的还是“学”。

一是学生实验习惯的养成。

由于我们这边实验教学起步晚,很多学生在小学时并没有做过实验,因此现在刚接触实验,要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还需要一个过程。

实验教学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学生没有安静的时候,叽叽喳喳的。而且每看到一种实验器材,都会拿起来玩半天。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开始我是大声的呵斥,但效果甚微。后来我发现,实验课堂,不能太松,要让学生有事情做。每次上课时都先让学生明白实验目的、实验任务,他们就会把时间、精力用在观察、探究上,无暇顾及其他。对于完成快的小组,我一是让他们帮我检查其他小组,二是还会安排他们更深的、更有挑战性的问题,让他们继续探究。这样下来,课堂纪律变好了,学生也真正学有所得了。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模仿能力很强。记得有一个班的两位同学,在学会使用显微镜后,竟然蒙上眼睛在比赛安装和拆卸物镜,玩得不亦乐乎。如果不小心把物镜掉落到桌上或地上怎么办?而且这样很容易把镜头弄花!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如果直接跟他们说的话,势必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而且他们也未必听得进去。后来,我让其他同学停下手中的工作,在全班面前对他们熟练的操作先给以了肯定。然后提出一个问题:这样做有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呢?在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声中,两位同学终于认识到了错误,而且全班同学都得到了教育。

二是学习任务的完成。

上一篇:海洋运动会作文下一篇:从此我不在胆小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