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精神演讲稿

2024-10-07

奥林匹克精神演讲稿(精选8篇)

1.奥林匹克精神演讲稿 篇一

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在热闹的北京,正举行着一场盛大的体育盛宴——“冬奥会”。

在这场盛大的比赛中,运动员们一个个毫不示弱,各个奋勇拼搏,单板滑雪、双板滑雪、自由式滑雪,各类项目数不胜数。能在冬奥会拿到奖牌的这些运动员们,自然是少不了他们背后的辛苦付出。就拿最受国人关注的冠军——谷爱凌来说吧,她在预赛中一路过五关斩六将,好不容易进入了决赛。在前面两跳落后的情况下,积极调整心态,选择从未跳过的转体1620挑战自我。镜头一转谷爱凌如同仙人驾着七彩祥云一般,在白茫茫的空中飞驰而下。经过一个大大的U型槽,滑向大跳台。用力纵身一跃,腾空而起,一个完美的弧线落下来,双脚稳稳落地,露出了她那自信甜美的微笑。

看着屏幕前那些运动员拿奖牌感觉很轻松,其实有谁知道他们背后的故事。他们每周都要去跑马拉松,一天平板支撑半小时练习,滑雪动作一小时,每日还有额外训练,保持着身体的良好素质。每天练得汗水直流,有时练得双腿发软也不肯停下。如果不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高强度练习,现在自由式滑雪的夺冠人应该是加拿大的吧?如果不是这样努力拼搏坚持训练,我们中国还有这样的运动健将吗?说到底冬奥会告诉我们的,就是拼搏!在生活中我们不也正需要这种顽强拼搏的精神吗?愿我们都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为国争光。

2.奥林匹克精神演讲稿 篇二

用“格言”代替“精神”, 这是对奥林匹克的误读。这种误读, 不仅仅是文字上错用, 而是对奥林匹克核心价值的理解产生了偏差, 进而对中国体育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格言”不等于“精神”

什么是奥林匹克格言?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

笔者认为, 《奥林匹克宪章》中关于奥林匹克精神已有准确表述, 硬要另作解释, 无异于画蛇添足。

有关奥林匹克精神的表述, 《奥林匹克宪章》 (1991年版) 的《基本原则》中说:“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 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精神互相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 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

有关奥林匹克格言的表述, 《宪章》第一章《奥林匹克运动》部分的文字是:“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 是国际奥委会对所有属于奥林匹克运动的人们的号召, 号召他们本着奥林匹克精神奋力向上。”

《宪章》是国际奥委会制定的关于奥林匹克运动的最高法律文件, 它对奥林匹克运动有关词语、论述的说法应当被视为最权威的解释。而按照《宪章》的说法, 奥林匹克精神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 其中并不包含奥林匹克格言的内容。

“更快、更高、更强”原是顾拜旦好友迪东神甫主持的一所教会中学的校训, 顾拜旦建议国际奥委会把它作为奥林匹克格言, 并写入《宪章》。这个格言本义为鼓舞运动员和体育爱好者进取、奋斗、取胜, 是一种竞争精神, 从更广的意义上可以理解为鼓舞一切人不断向上。

顾拜旦1919年4月在瑞士洛桑庆祝奥林匹克运动恢复25周年纪念会上, 以《奥林匹克精神》为题发表演说, 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作了具体阐述。他认为, 奥林匹克精神是人类吸收古代传统构筑未来的力量之一, 这种力量体现在:虽“不足以确保社会和平”, 但仍可促进和平;虽“不能更加均衡地为人类分配生产和消费物质必需品的权力”, 但仍可促进公平;虽“不能够为青少年提供免费接受智力培训的机会”, 但仍可促进教育。“现代奥运之父”的阐述中并没有“更快、更高、更强”的意思。

尽管《宪章》中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表述很清楚, 但遗憾的是, 不按此表述使用的人仍然很多。

谁误读奥林匹克精神

是谁误读了奥林匹克精神?客观地说, 关于奥林匹克精神的表述是多种多样的, 正误掺杂。

笔者查阅了一些著名人士表述奥林匹克格言和奥林匹克精神的例子, 举其要者如下: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多个场合的讲话, 包括在北京接受外国媒体采访, 在北京欢迎出席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国际贵宾, 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讲话, 谈到奥林匹克精神的内容时, 都表述为“弘扬 (光大) ‘团结、友谊、和平’的奥林匹克精神”, 没有一次使用“更快、更高、更强”。

令人遗憾的是, 一些权威的主流媒体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表述却不一致。例如, 同一家主流媒体, 有的文章表述为“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 有的文章则表述为“更快、更高、更强”。

经查, “‘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的提法, 曾出现在政府部门给中国体育代表团的贺电中, 一些政府负责人和体育部门负责人、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发言中, 还出现在一些地方人代会通过的决议中、专家和学者的文章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言谈中、社会各界人士的讲话中、众多媒体的报道和评论中……当然, 非媒体人士的这些提法都是通过媒体的报道呈现出来的。此类的例子举不胜举。

在媒体的报道特别是体育报道中, 尤其是北京申办、筹办、举办奥运会期间, “‘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的提法非常频繁地出现。

还有一些媒体显得很随意, 如表述为“‘更高、更快、更强’ (颠倒了‘更快、更高’的次序) 的奥林匹克精神”“‘重在参与 (另一句奥林匹克口号) ’的奥林匹克精神”;北京奥运会期间, 首都一家报纸有一版最上面通栏写着“更高、更快、更强”……

在众多以“格言”代替“精神”的表述中, 可以看到, 作为中国与奥林匹克运动最接近甚至直接参与的体育界人士, 最应当作正确表述的人, 却几乎一致地将“更快、更高、更强”说成奥林匹克精神。

由此也使人很容易联想到, 有关部门给参加大赛取得优异成绩的中国体育代表团所发贺电中出现“‘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的提法, 很大的可能是出自体育部门人士之手。而媒体报道中频繁出现的同样提法, 更多也是出自中国体育界, 或者照搬了中国体育界的说法。

误读已经产生不良影响

体育界很多人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产生偏差, 无疑给奥林匹克运动的普及打了不小的折扣。回溯20多年来中国体育的发展状况, 可以发现, 对奥林匹克精神理解上的偏差与实际工作中重竞技体育轻群众体育的偏差不无相似之处。

“更快、更高、更强”在运动员、教练员中深入人心, 他们也的确取得了异常出色的成绩。但是, 他们参与竞争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少, 违背体育道德的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以十运会为例, 为了金牌和金牌背后的利益, 有柔道毫不掩饰的假摔、艺术体操的“金牌内定”、拳击和跆拳道的弃权成风、自行车的“挤倒”对手、田径的服用兴奋剂事件等。今年年初, 十一运会提前进行的速度滑冰比赛, 一开始便出现了专程赶来的观众“干扰”比赛和运动员做骂人手势这种无视奥林匹克精神的丑闻。

公平竞争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内容, 但是, 金牌和金牌背后的利益遮住了人们的眼睛, 公平竞争精神被抛弃了, 体育道德被抛弃了。

如果说, 一些运动员、教练员也许没有看过《宪章》, 奥林匹克基本知识没有普及到他们, 尚属情有可原的话, 中国体育界的各级领导者就不该也没有理由误解奥林匹克精神的内容了。

上世纪80年代初, 国家体委提出“本世纪末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 并写入《2000年中国的体育》专题报告, 而对于体育强国的解释为:“最突出、最鲜明的标志是运动技术水平达到世界一流”“在世界重大综合运动竞赛中名列前茅”等。其中, 虽也提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从总数的1/3达到一半, 但群众体育远没有夺金牌受重视。

如果说, 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不合实际和国情的战略目标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心理需求有关, 那么, 到2000年, 社会背景和社会心理发生了巨大变化, 中国代表团在奥运会上已进入前3名, 而开展群众体育的目标却远未实现, 就应当及时对战略目标进行调整了。可是, 此后中国体育界仍在全力抓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 群众体育仍没有被放在应有的地位。

上世纪90年代, 当时的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把体育工作归纳为4个“基本”, 即:基本任务——增强人民体质;基本方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基本思路——和国家的两个根本性转变相对应, 体育工作也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体育体制要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模式转变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轨道上来, 二是体育事业的发展要从粗放型转变到集约型的道路上来;基本依据——过去依靠的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 现在都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了, 成了国家和意志, 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

上述4个基本, 高度概括了中国体育的主要问题。实际的落实情况怎样呢?

基本任务——增强人民体质, 中国群众体育虽取得了一些成绩和进步, 但与国家要求和人民需要尚有明显的差距。最近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占总数的28%, 比20多年前还下降了。

非基本任务——竞技体育, 中国体育代表团在近几届奥运会上金牌数一再提升, 甚至冲到了世界第一。直至今天, 似乎才刚知道:竞技体育强国并非真正的体育强国。

奥运会金牌数一再提升, 与人民体质状况呈下降趋势, 群众体育尚待解决的问题很多, 形成极为鲜明的对照, 又怎能说基本方针得到了很好的执行?

基本思路, 所说的两个转变又“转”了多少?

基本依据, 就《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来看, 也不能说得到了认真贯彻。《体育法》前两条都把增强人民体质和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作为首要任务, 而体育界真正的第一要务显然是奥运夺金。

应当说, 以一定的人财物力投入竞技体育, 在奥运会上多得金牌, 并不是坏事, 多得金牌, 为国争光, 有助于振奋人心。但是, 将竞技体育置于核心位置, 并因此而忽视国民体质的增强, 就属于主次不分了。特别是在我们国家有了更多值得骄傲的成就, 国人对奥运金牌的渴望早已不像昔日那样强烈, 而更关心自己的健康的情况下, 中国体育界该反思“金牌战略”了。

3.奥林匹克精神植根学生心田 篇三

2006年4月,崇文区教育系统奥林匹克教育工作会议上启动了《崇文区学校奥林匹克教育行动计划》。如今,崇文区奥林匹克教育工作形成了“一示范、两共享、三途径、四结合”的工作格局。

一示范

崇文区依据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的命名和建设任务,积极推动“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的创建工作,北京汇文中学等10所学校被授予“北京2008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称号。区教委先后组织全区奥林匹克教育主管领导走进广渠门中学、崇文小学等示范校,共同研讨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方式与途径。

两共享

崇文区教委开展“同心结”交流活动,传递友谊与和平,与结对国家共享文明成果;全区12所“同心结”学校,全部与结对国家奥委会取得联系,开展国际交流活动,有10所学校已经分别与结对国家的一所学校建立了姊妹校关系。“同心结”活动,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国际意识,增强了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充分展示了崇文青少年的良好风采。

为充分发挥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的辐射作用,2007年3月,区教委启动了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与普通学校“结对”共享奥林匹克教育活动。全区10所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与11所普通学校结对手拉手,共同开展了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奥林匹克教育活动。形成了奥林匹克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极大地提高了崇文区中小学校奥林匹克教育工作的水平。

三途径

崇文区教委充分发挥区域体育资源优势,挖掘奥林匹克优秀榜样的教育价值,开展“学习奥运榜样”系列教育活动,定期邀请奥林匹克优秀选手为全区中小学生作报告,传播奥林匹克文化,用奥运英雄的先进事迹感召学生、影响学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

以奥运礼仪教育为突破口,围绕“情系奥运,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开展系列教育实践活动。结合中小学生“十个文明形象”,开展了“我爱崇文——争做文明礼仪小使者”、校园文明论坛、童谣说唱比赛、身边的文明故事征文及“我心中的奥运”英语演讲比赛、校园文明小品剧、文明礼仪使者评选以及“手牵手迎奥运,文明实践你我同行”等教育实践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与体验活动,学生的文明素养明显提高。

通过开展“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系列奥林匹克特色活动,把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与学校体育竞赛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奥林匹克精神,加深他们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培养他们相互尊重、团结友爱和健康的生活态度和方式。

四结合

把奥林匹克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学科教学相结合。崇文区各学校积极开发奥林匹克教育课程资源,实施各具特色的奥林匹克教育教学工作,将奥林匹克教育渗透到多样化的学科教学中。

把奥林匹克教育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将奥林匹克精神的培养与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等相结合,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们的国际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把奥林匹克教育与科技、艺术教育相结合。学校结合科技、艺术教育,开展了“我心目中的奥运”形象设计系列奥运普及活动,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同时也促使学生深刻理解了“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的理念。

把奥林匹克教育与学校常规工作相结合。学校把奥林匹克教育与学校升旗仪式、班队会、校园广播等常规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班队会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了解奥林匹克精神,广泛宣传奥林匹克文化,传播奥林匹克知识。

4.奥林匹克精神 篇四

教学

目标

1.理清课文的思路,用体育精神来激发自己学习、生活的激情;

2.用演讲本文的方式加深理解,掌握演讲的技巧。

教学重点

难点

用演讲本文的方式加深理解,掌握演讲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孔令辉获得冠军时忘情地亲吻胸前的国徽时,王军霞夺得金牌后激动的身披国旗绕运动场奔跑时,我们的泪也会与领奖台上以手抚着胸前国徽高唱国歌的运动员的热泪一起落下。为了看体育比赛,我们甚至不惜守候到半夜而无怨无悔。在半夜看比赛时,我总在想:是什么让我们“为伊消得人憔悴”,为什么“总有一种是力量让人泪流满面”。现在我有了答案:那是一种奥林匹克精神在激励着我们,在提升着我们。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是丰富的。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其就任宣言中指出:“奥林匹克的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在新世纪来临的时候,或许对体育来讲需要新的格言,那就是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

奥林匹克精神让我们振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现代奥林匹克的创始人顾拜旦先生。

二、顾拜旦简介

顾拜旦于1863年1月1日出生在一个法国贵族家庭,享有男爵爵位。他曾获得过文学、科学和法学3个学位。他的贵族家庭希望他进入军界、外交界或政界,但他具有的反对因循守旧的性格,从一个保皇的贵族出身而走向坚决支持新生的法兰西共和国的道路。他立志要“把自己的名字和伟大的教育改革联系在一起”。1870至1871年普法战争的悲剧,激发了他强烈的爱国心。他坚信只有改革教育,增强青少年体质才是救国之道。他多次到英国考察,十分推崇英国教育家托马斯?阿诺德的教育改革。阿诺德主张“没有身体运动的教育就不能成为教育”,他的功绩在于首先把竞技运动列入学校体育课程,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培养刚毅、果断、尚武、勇敢、遵守纪律和公正无私等品质。顾拜旦在1888年和1889年先后发表两篇重要论著,主张在法国学生中开展体育活动,并以体育为重点来改革教育,因此教育思想是顾拜旦体育思想的核心。

顾拜旦也是一位历史学家,1890年,他在欧洲陆续访问之后,到达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源地希腊雅典的奥林匹亚,看到了古奥运会的遗址,产生复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念头。他熟悉古希腊历史,他研究认为“古希腊人组织竞赛活动,不仅为了锻炼体格和显示一种廉价的壮观场面,更是为了教育人”。顾拜旦还说过:“奥林匹克运动和奥运会是为民族和广泛的和平国际主义服务,并促进社会和平、健全的道德和良好的教育。”所以通过体育竞赛来教育青年是他复兴奥运会的最根本他在29岁担任法国运动协会联合会秘书长期间,于1892年11月25日在巴黎大学发表了“重建奥运会”的构想。在他不满32岁时,成功地组织了“巴黎国际体育代表大会”,从1894年6月16至23日,会议讨论并决定了恢复奥运会的原则,选定希腊雅典为举办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城市,同时还成立了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制定了第一部《奥林匹克宪章》。但顾拜旦当时并未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第一任主席由希腊诗人德米特里尤斯?维克拉斯担任。从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后,他开始担任国

际奥委会主席,直到1925年主动引退,重新投入教育改革工作。由于他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卓越贡献,被国际奥委会授予终身名誉主席称号,这一荣誉是史无前例的。

顾拜旦的一生是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奉献的一生,他不惜倾家荡产,奔走呼号,甚至自己的子女都不能照管。1937年9月2日,他和夫人在日内瓦公园的林阴道上散步时,突发心肌梗死而离开了人世。享年74岁。他的遗体安葬在瑞士洛桑的国际奥委会总部附近,心脏根据他的遗嘱于1938年安放在希腊雅典的奥林匹亚村。他光辉的一生可以说为奥林匹克运动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世界文化史和体育史留下了不朽的篇章。(选自1994年3月《中国学校体育[奥林匹克的精神更快、更高、更强]》)

《奥林匹克宪章》基本原则第一条指出:“现代奥林匹克主义是皮埃尔?德?顾拜旦提出的。”顾拜旦在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立与发展的奋斗生涯中,发表了1200多篇著作和演说,内容涉及教育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和美学等方面,其中闪烁着他的体育思想。

三、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奥林匹克精神》是顾拜旦1919年4月在瑞士洛桑庆祝奥林匹克运动恢复25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文献,顾拜旦用诗歌般的语言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在简要回顾五年的历史后,顾拜旦说明了奥林匹克精神与纯粹的竞技精神的不同之处。他认为,纯粹的竞技精神只能带给运动员心理上自得其乐的悦乐感,奥林匹克精神带给人们的将是美感、荣誉感。这正是顾拜旦心中崇尚的精神,在《体育颂》中,他也曾热情地讴歌,赞美体育是美丽、艺术、正义、勇敢、荣誉、乐趣、活力、进步与和平的化身。顾拜旦是一位教育家,教育思想是他体育思想的核心。在演说中他阐释了“敲响重开奥林匹克时代钟声的原因”:基于改革教育的愿望。他不满“青少年往往为陈旧、复杂的教学方法,愚蠢和严厉相交替的说教以及拙劣肤浅的哲学所束缚而失去平衡,的现状,希望通过复兴奥运会来改变传统教育方法与内容,从而促进青少年全面、均衡、协调地发展。顾拜旦曾经考察研究过希腊雅典古代奥运会的遗址,认为“古希腊人组织竞赛活动,不仅为了锻炼体格和显示一种廉价的壮观场面,更是为了教育人”。可以说,顾拜旦复兴奥运会的根本宗旨就是通过体育竞赛来教育青年。因此,他决心“把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运动功利主义同古希腊留传下来的高尚、强烈的观念结合起来,开辟奥林匹克新时代[北京奥运的口号“人文奥运,绿色奥运”]”。

如何将奥林匹克精神变成现实?顾拜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念:“大众”参与,即使“地位最底下的公民’’也应该能够“享受”这种精神。顾拜旦的一句名言“参与比取胜更重要’’(也有翻译为“重要的是参与而不是取胜”),同样强调了这一奥林匹克思想的精髓。在另一次演讲中,他曾指出:“先生们,请牢记这铿锵有力的名言。这个论点可以扩展到诸多领域。对人生而言,重要的绝非凯旋而是战斗。传播这些格言,是为了造就更加健壮的人类——从而使人类更加严谨审慎而又勇敢高贵。’’可以看出,顾拜旦提倡和复兴奥林匹克运动有着非常广阔的胸怀,是以全人类不断完善自我为出发点,绝非号召人们单纯为夺取桂冠和金牌而拼搏。

那么,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在第5段中,顾拜旦作了具体的阐述。他认为,奥林匹克精神是人类吸收古代传统构筑未来的力量之一,这种力量体现在:虽“不足以确保社会和平”,但仍可促进和平;虽“不能更加均衡地为人类分配生产和消费物质必需品的权力”,但仍可促进公平;虽“不能够为青少年提供免费接受智力培训的机会”,但仍可促进教育。和平、公平性、教育性,在他看来就是完整、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

在演说词的最后部分,顾拜旦畅想美好前景,确信奥林匹克精神必将如阳光普照大地,必将拥有沉甸甸的收获。

5.奥林匹克精神表现形式 篇五

姓名:专业:学号:

奥林匹克精神的表现形式

摘要:

奥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通常它包括参与原则、竞争原则、公正原则、友谊原则和奋斗原则。奥林匹克精神要求人们具有坚忍不拔的进取精神和克服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Olympic spirit of mutual understanding, friendship, solidarity and spirit of fair competition.Usually it includes the

and principle of participation, competition, justice,friendship, principles

and heroism.)struggle principle.Olympic spirit requires people withentrepreneurial spirit and perseverance to overcome all difficulties

关键词:奥林匹克精神 提出 表现形式 友谊 团结 公平

一、奥林匹克精神的提出 奥林匹克精神是皮埃尔-德-顾拜旦提出的。

为了把一种充满活力的新教育体系介绍给祖国,顾拜旦从青少年时期起,就潜心钻研同时代的不同教育体系和古希腊的历史。他希望法国青年能接受一种新的教育体系,即在加强道德修养和增强信心的同时,锻炼身体,培养勇敢精神和坚强的个性。

通过对古奥运会的考察,顾拜旦认识到,古希腊人组织竞赛活动,不仅仅是为了锻炼体格和显示一种壮观场面,而且是为了教育人。他认为,体育竞赛活动能磨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个性,同时又能锻炼身体。顾拜旦一直致力于古代历史和奥运会研究。当他听到希腊的伊文格罗斯-瑞卜斯愿为当地举办奥运会慷慨解囊的消息后,一个复兴古奥运会的想法在他的脑海里出现了——要像古希腊人那样,通过体育竞赛教育青年。从此,他便周游世界,到处宣传自己的主张。

顾拜旦提出复兴奥运会的主张并不复古。他建议恢复奥运会的组织形式和庆典仪式,但又认为有必要注人新的成份、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运动会的国际性,运动形式的多样性,运动员的业余性,以及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将使世界和平得到巩固和加强,种族歧视也将会被废除,这便是奥林匹克精神。

1894年,顾拜旦召集了第一次大会,会上提出了复兴奥运会的建议并得到赞同,于是,成立了国际奥委会。

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获得极大成功。奥林匹克精神诞生了。奥林匹克精神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类的精神发展,以此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它的意图是教育人,锻炼人的性格,培养人的道德,发展古希腊人的理想——“美丽、健康”。奥林匹克精神的教育对象不只是那些参加体育运动的人,还包括人民大众。

奥林匹克精神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一大奇迹。它期望建立一个没有任何歧视的社会,培养人们之间真诚的理解、合作和友谊、承认在平等的条件下为获得荣誉的公平竞争,为人们在社会的其他领域树立了一个独特而光辉的榜样。

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精神是一个国际体系.它是完全独立的。因

此,他从一开始就不允许任何来自政治、经济或社会的因素对其进行干涉。他还为此创建了一个独立的国际奥委员,规定了国际奥委会的主要职责是,用其忠诚和献身精神来保证奥林匹克理想原则的实现。通过这种方式奥林匹克精神的自主独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保证。

二、奥林匹克精神的表现形式

奥林匹克精神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实质内容,《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通常它包括参与原则、竞争原则、公正原则、友谊原则和奋斗原则。“参与原则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第一项原则,参与是基础,没有参与,就谈不上奥林匹克的理想、原则和宗旨等等。”参与比取胜更重要“这句格言最早是美国一位主教提出来的。1908年伦敦举行第4届奥运会时,顾拜旦引用了这句话。后来,顾拜旦在1936年奥运会演讲时也说过:”奥运会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生活的本质不是索取,而是奋斗。"这一原则已被世界各国运动员和广大群众所广泛接受。竞争原则表明奥林匹克运动是一项倡导挑战与竞争的社会活动。竞争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本形式,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形式之一。人类在竞争中,勇于向世界强手和先进水平挑战,不断超越自我、超越他人,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有所前进。公正原则是参与奥林匹克竞争的行为规范。奥林匹克精神蕴含了公正、平等、正义的内容,承认一切符合公正原则的优胜,唾弃和否定一切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公正原则使奥林匹克精神具有了极大魅力。友谊原则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目的。奥林匹克运动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体育活动,其最高目标,是要通过体育活动的手段,把世界上不同国度、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凝聚在一起,使大家相互交往,增进了解和友谊,进而达到世界的团结、和平、进步的目的。奋斗原则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灵魂。奋斗精神是人类得以繁衍生息、繁荣昌盛的重要品质,是人类最伟大、最可称颂的内在力量。赛场的奋斗是人类奋斗的一个缩影。奥林匹克精神要求人们具有坚忍不拔的进取精神和克服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

三、08奥运开幕式——奥林匹克精神

鸟巢上空的焰火炫耀着辉煌,记忆之塔经典的矗立,这是中国人为奥林匹克的贡献。相信,世界的喝彩声将长时间响遏云端。相信,圣火不灭,奥运永恒。

短短的16天,38项世界纪录被打破,85项奥运会纪录被刷新,获奖国家和地区数达到87个,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届奥运会。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北京实现了奥运历史零的突破:多哥、塔吉克斯坦、阿富汗、苏丹的选手第一次登上奥运领奖台,蒙古、巴拿马、巴林等国家收获了历史上第一块奥运金牌,204个国家和地区的1.1万名运动员在竞技场上,用他们的实力奏响了更快、更高、更强的激情乐章,描绘了团结、友谊、和平的壮丽画卷。

北京奥运让我们见证了人类的力量。世界奥运大家庭的各路健儿驰骋赛场,勇敢拼搏,挑战极限,博尔特伟大的三破世界纪录,菲尔普斯七破世界纪录独揽8金,中国姑娘刘春红六举五破世界纪录;老而弥坚的乒乓“寿星”佩尔森、游泳“妈妈”托雷斯,击剑“女侠”栾菊杰,以及马拉松游泳的南非残疾姑娘杜托伊特,身患白血病的荷兰运动员范德韦登在观众的欢呼声中,夺取男子10公里马拉松游泳冠军……这些都让世界看到了人类的力量和超越之美。

北京奥运让我们见证了体育的价值。两国冲突尚未结束,站在领奖台上的格鲁吉亚、俄罗斯选手却热情拥抱;从中国走出去教练培养的美国选手肖恩,与中国选手在女子体操赛场上同台竞技,由日本教练井村雅代执教的中国花样游泳队,取得历史性突破,夺得团体比赛铜牌。还有金昶伯、鲍埃尔,还有“和平大战”……。体育就是体育,体育让战争和政治走开,他们在诠释着奥林匹克精神。

北京奥运带给我们的精神无与伦比。

可以说,从奥运会申办成功到顺利举办,从奥运圣火传递到运动赛场的呐喊加油,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精神风貌,用实际行动体现了“团结、友谊、进步”的奥林匹克精神。完美无比的组织服务,惊艳辉煌的开、闭幕式,食品安全的“零事故”,完全达标的空气质量,还有圣殿般的鸟巢,魔幻的水立方,还有深情款款的“你和我”……尤其是那志愿者迷人的微笑――一名名志愿者将作为精神文明的播种机,把无私奉献的精神播撒到各行各业,传扬到四面八方。中国人的精神境界必将因此而升华,中国人的生活必将因此而更加美好。

北京奥运会提出的“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理念和“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口号,既体现了当今世界对和谐发展的共识,又对奥林匹克精神作了新的诠释。这是一次三赢的奥运,奥运受益、中国受益、世界受益,从三个不同的方位,铸就了北京奥运会最为重要的精神遗产。胡锦涛主席深刻精炼的概括为:一是团结弘扬友谊和平的奥林匹克精神;二是实践“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理念;三是促进世界各国相互的文化交流,相互借鉴。这三大遗产铸就了迈向现代化的中国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对科学发展理念的追求、对构建和谐世界的向往。凝聚了中国关于世界未来发展和路径的思考,它是历史悠久的中国在思想文化上的一次回响,也是改革开放的中国深思熟虑的成长誓言,感谢奥运会,它让我们在一个更加广阔的视野里,回望一个国家的成长,也让我们在一个更加清晰的坐标上,开始一段新的征程。

奥运比赛结束,精神延续永恒。奥林匹克在中国演绎的精彩与精神,必将成为经典瑰宝永久辉煌。鸟巢“圣火”永不熄灭,北京奥运永不落幕。参考文献: 1.2.3.《奥林匹克精神》 百度百科 《奥林匹克宪章》伦敦奥运会 08奥运会开幕式评析 央视新闻

姓名:

专业:

6.《奥林匹克精神》的教学设计 篇六

袁浦中学 郭苏燕

课程标准:以自己熟悉的某项运动项目为例,感受体育对个人及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起

源及历史,了解体育运动的作用和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

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收集有关奥运会知识和运动

员们顽强拼搏的故事,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的能力;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设计一条宣传标语,提高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了解我国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取得的成绩和北京申奥成功等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用奥林匹克的精神来指导日常的学习和生活,激励自己奋发向上。

教学重点:

理解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

教学难点:

使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用奥林匹克精神指导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将奥林匹克精神发扬光大。

教学方式:

通过教师营造环境、分析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研究、形成认识。

教学设计思路:

奥运会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已不陌生,尤其是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关注,使得学生对本节课有着浓厚的兴趣。本课主要从奥林匹克所提倡的“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内涵和“重在参与”的宗旨两个方面出发,说明体育与文明生活的关系。在教学设计中,主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利用课件,充分展示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在新课导入的设计上,以〈〈为你喝彩〉〉为背景音乐,以学

生熟悉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片段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让

学生进入本课的教学环境,激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课伊始,趣亦生”。并带着探求新知的欲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

在新课教学中设计如下三个版块:

(一)走进奥运:探究奥运

历史

(二)感受奥运:体味奥运精神

(三)畅想奥运:漫谈北京奥运。重点在第二部分,为突破重点,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马燕红、奥蒂和欧文斯三个案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深切体味奥运精神。

中国是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国,为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参与到北京奥运会中,在课堂延伸中设计了一个 “我为北京奥运添光彩”的设计宣传标语的作业,希望通过这个作业,提高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本节课在《红旗飘飘》这首歌中结束,振奋了人心,同时也让奥林匹克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再一次得到升华。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奥运的知识和北京奥运会的信息;教师收集资料,做成powerpoint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和整体评价: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教学一开始,通过课件,在《为你喝彩》的音乐背景下播放

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一些片段,同时让学生说出课件中出现的运动员的名字。这既渲染了气氛,也让学生倍感亲切。

师: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刘翔获得冠军时忘情地亲吻胸

前的金牌,刑慧娜夺得金牌后激动的身披国旗环绕运动场跑,„„此时此刻,我们的眼泪也会与领奖台上以手抚着胸前国徽高唱国歌的运动员的热泪一起落下。为了看体育比赛,我们甚至不惜守候到半夜而无怨无悔。在半夜看比赛时,老师总在想:为什么“总有一种力量让人泪流满面”。现在老师有了答案:那是一种奥林匹克精神在激励着我们,在提升着我们。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奥运,去感知奥林匹克精神。说起奥运,同学们都不陌生,你们都了解了哪些奥运会知识?

2.层层扩展,发散思维

本流程是本课的重点所在,为了方便学生探索活动的顺利开

展,同时渗透科学探索的方法,我将本节课分为:走进奥运、感知奥运、畅想奥运三个部分进行教学。总的模式是让学生采用以

问题归类、讨论交流,把课前收集的信息进行交流,从而达到知识的互补。

(1)走进奥运——探究奥运历史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奥运会资料,多媒体呈现相关资料:

奥运会的起源(时间、地点、传说)、现代奥运会之父顾拜旦、举办现代奥运会的目的、奥运五环及含义、举办年限、奥运会分类----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

承转: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世界级的体育盛会,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弘扬体育精神的盛会。在奥运会上,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家,无论你属于哪个民族,奥林匹克精神是人们共同的追求。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呢?让我们通过下面的几位运动员来感知奥运精神。

(2)感知奥运——体味奥运精神

案例一:多媒体呈现我国著名的体操运动员马燕红的图片,请同学说说她的故事,思考:

1.马燕红所获得的第一块金牌和她在23届奥运会上所获得的金牌相比,你认为哪一块更有价值?为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马燕红勇于拼搏的精神。)

2.通过马燕红的故事,请大家说说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

(引导学生说出答案:更快、更高、更强。)

讨论:奥运精神是“更快、更高、更强”,为什么不是“最快、最高、最强”呢?怎么达到“更高、更快、更强”?

学生自由讨论,通过讨论更深切地感受奥运精神内涵。最后教师归纳:因为运动永无止境,它要求人们不断地超越自身的极限,要求人们不断地打破人类自己的纪录。只有具有不断地挑战自身极限,永不满足、永不停留的超越精神和拼搏精神才能达到“更快、更高、更强”。

案例二:多媒体呈现奥蒂的图片并播放奥蒂的故事,要求学生在看图片听故事的同时,思考:

1.课本中为什么称奥蒂为“失利者”而不是失败者?

(引导学生回答出奥蒂虽然屡次失败但永不放弃、永不气馁、永不低头)

2.奥蒂的故事体现了什么精神?

(引导学生说出答案:重在参与,水不放弃、永不气馁、永不低头。)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使学生明白:那些虽然屡次失败但永不放弃、永不气馁、永不低头的人,是失利者,而不是失败者;奥蒂虽然从未站上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上,但她永远奋斗和不屈的精神唤起了失利者奋起的勇气,奥蒂只是一个失利者,她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敬仰和学习。通过奥蒂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奥运会倡导的“重在参与”(板书)的精神。

延伸:在奥蒂的身上体现着更快、更高、更强、重在参与的精神,体现着永不放弃、永不气馁、永不低头、永不满足、挑战自我、挑战极限、勇敢拼搏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激励着牙买加的女子田径队员,更是激励着全世界的田径队员,而且也深深地影响了很多人。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又该如何向奥蒂学习呢?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发言,使他们懂得体育精神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并能够用奥林匹克精神指导日常的学习和生活。

提问:鲁迅先生曾说:“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的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想?你认为“更快、更高、更强”与“重在参与”矛盾吗?为什么?(教材101页)

学生讨论、交流。

归纳:强调参与和强调取胜,在表面看起来似乎矛盾,竞技比赛是一个过程,胜负作为这个过程的结果,只属于更快、更高、更强者。但是,正是在艰苦的训练和顽强的比赛过程中,运动员的身体得到锻炼,意志得到磨砺,品德得到提高;也正是在比赛的过程中,观众欣赏到了运动员健与力的美、技术和战术的高妙,得到精神的享受。所谓“重要的是参加,而不是取胜”正是说明了训练、竞赛过程比其结果更为重要这个道理。正因为如此,在奥林匹克大赛上才有无数明知取胜希望渺茫,仍尽全力与世界体育巨星一拼的勇士,才有在竞技场上一辈子也得不到奖牌的健儿们洒下的汗水。这些人不是明星们的陪衬,他们在参加的过程中已经充分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人人都怀着“更

快、更高、更强”的目标去参加,去奋进,使得奥林匹克运动生生不已。在这无休止的激烈争夺中,训练的质量越来越高,比赛过程越来越充满魅力,使得奥林匹克运动之树常青。

承转:奥林匹克精神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奇迹。它期望建立一个没有任何歧视的社会,培养人们之间真诚的理解、合作和友谊,承认在平等的条件下为获得荣誉的公平竞争。下面这个故事就是对奥林匹克这种精神最好的诠释。

案例三:请同学们阅读课文102页欧文斯与鲁兹.朗的“君子之争”的故事,回答:

1.看了这个故事后,你有什么感受?

2.多年以后杰西.欧文斯回忆说,是鲁兹.朗帮助他赢得了4枚

金牌,而且使他了解了运动员的真正精神,世界纪录终有一天会被后起之秀突破,但这种精神永不磨灭。在你看来这种永不磨灭的精神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出比赛过程中没有各种歧视,人们之间真诚的理解、合作和友谊,在平等的基础上公平竞争的精神。)

用这个感人的故事和通过学生的讨论,突出体现“友谊与团结、和平与公平、关爱与尊重”(板书)的奥运精神。使学生明白:在这里没有诡诈的政治,没有人种的优劣,没有金牌的得失。鲜明地展现了奥林匹克的巨大力量以及奥运会对世界和平所具有的特殊意义。

延伸:中国的马燕红、牙买加的奥蒂、德国的鲁兹.朗,他们是奥运健儿的杰出代表,在许许多多的奥运健儿身上都体现出了重在参与、勇于拼搏的奥运精神。同学们,你们所了解的奥运健儿有哪些呢?

通过学生发言,使他们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承转:奥运会是世界上组织规模最大的运动会,各国都积极参加。新中国自1984年参加了第23届奥运会以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与奥运结下了不解的情缘,2001年7月13日,那是一个令全中国人骄傲的日子,当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念出一个响亮的名字──“北京”的时候,全世界到处能听到中国人的欢呼、呐喊声,我们终于赢了。从此中国北京取得了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主办权,现在让我们进入到下一个环节——

(3)畅想奥运——漫谈北京奥运

提问:我们同学对北京奥运会都不陌生,同学们能告诉老师你们都了解些什么呢?(北京奥运的口号、标志、主题、吉祥物、会徽等)

承转:北京能够申办奥运会,是我们全体中国人的骄傲。要成功办好2008年奥运会,作为主办国小主人公的我们,你准备用怎样的实际行动来支持在北京举办的2008年奥运会呢?

小组讨论:学生自由交谈,选出代表发言,教师根据学

生的回答,适当点评。

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和开放式的回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有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同时也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小结:有大家这么多的支持,我们相信2008年北京奥运会一定会办成有史以来最好的一届,使奥林匹克精神在中国更加发扬光大!

3.课后延伸,情感升华

学生设计一条奥运会的宣传标语。

结语:这节课我们通过运动员在赛场上的实例,体味到了真正的奥运精神,“更快、更高、更强”、“重在参与”、“团结协作、不断进取”是奥运精神的体现。

最后让我们在《红旗飘飘》这首歌中结束本节课,让我们齐祝愿五星红旗在奥运场馆上空永远高高飘扬!

7.奥林匹克精神演讲稿 篇七

《辞海》对文化的定义:“文化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

根据“文化”的概念概括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大学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以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精神为主要形式、以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课内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群体文化。它具有三个层面,即物质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精神文化层面。体育物质文化层面包括运动项目、运动形式、运动技术、场地设施、体育器材等;体育制度文化层面包括体育管理方式、体育政策、体育法规等;体育精神文化层面包括体育思想、体育价值观念、体育人文精神等。在高等学校中,校园体育文化发挥着陶冶情操、规范行为、教育教化、健身强体四项主要功能。高校师生通过参加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观赏体育运动比赛、进行体育活动评价,来陶冶情操,提高素养,满足对健、力、美的追求与向往,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从而使身心健康得到和谐的发展和提高。通过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严格的管理制度与管理规范,诸如运动竞赛有具体的规则和裁判,每个参加者在活动中,都必须严格地遵循,从而使得师生自觉地养成遵章守法的良好习惯。校园体育文化丰富的内涵和开放性,可以教育引导师生认识体育活动对增进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其终身锻炼的习惯和能力。

2 奥林匹克精神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由三大部分组成:奥林匹克主义、奥林匹克组织和奥林匹克运动会。奥林匹克主义的基本思想是由现代奥运的创始人,法国的顾拜旦提出的。《奥林匹克宪章》对此作了高度的概括:“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奥林匹克主义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由此凝练成的奥林匹克精神更是成为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首先,她强调体育运动的教育作用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第一要素。《奥林匹克宪章》也指出:“奥林匹克主义谋求把体育运动与文化教育融合起来,创造一种在努力中求欢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2]。第二,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灵魂。参加体育竞技不仅是身体的健康与娱乐,更重要的是通过竞技使人的精神、道德、思想及意志品质得到全面的提高,进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第三,促进人类和谐发展,建立和平、友谊、进步的人类社会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宗旨。奥林匹克精神还可解释为“参与比取胜更重要”的参与精神;“更高、更快、更强”的拼搏精神;“发展自我”的超越精神;“Fair Play”的竞争精神;“对真、善、美”的追求精神。

3 奥林匹克精神与高校校园文化互动中的现象评述

总的来说,奥林匹克精神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良性互动,相互促进与参透,但是也存在异化和挑战。

3.1 奥林匹克运动政治化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领导意志化

奥林匹克运动经历100多年的发展中,从来就没有摆脱过国际政治风云变幻的影响。奥林匹克运动由运动员间的竞争上升到国与国之间没有“硝烟”的战争,同样在校园中体育运动的开展往往跟该校的政治需要、领导的好恶、政绩的标榜密切相关,如应付上级检查,一阵风体育场馆的达标、体育比赛、体育节的举办等;又如学校领导喜欢打网球,可能该校的网球场、网球比赛、和网球陪练就多等等现象,校园体育文化领导意志化已是业内共知的事情。

3.2 奥林匹克运动业余原则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功利性

自从国际奥委会成立以来,业余原则一直是现代奥运之父——顾拜旦奥林匹克理想的基本原则。关于业余性质《奥林匹克宪章》曾指出:“以运动为业者及曾经或现在靠运动获取金钱者不得参加运动会,为此,奥林匹克运动永远不设金钱奖,只设荣誉奖”显然这只是奥林匹克的理想,相比之下校园体育却并不掩饰自己的功利性,公开运动会的成绩与奖学金、与评三好、评优干挂钩,当然也少不了金钱的奖励。有些高校的体育特招生更是参加比赛耽误学习、上课、考试,但是学分能够修满并且顺利毕业。

3.3 奥林匹克运动与校高校校园体育商业化

自从允许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采用商业化手段筹集资金后,国际奥委会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使奥林匹克运动获得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但是,防止商业化对奥运会的操控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因为两者所追求的目标有着根本的区别,矛盾也将长期伴随.同样在高校体育文化中各种体育比赛的冠名、广告、推销、拉赞助、商家的致辞把竞技场内外也演变为一个巨大的“市场”。

3.4 奥林匹克运动职业化趋势与高校的体教结合之路

随着体育事业向体育产业方向的发展,商业化运营加大企业对体育的赞助;目前很多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和各国的单项体育协会都走职业化路线,对赛事进行商业化运作。这使得各国高水平运动员基本都属于职业运动员;另外再加上各国政府对体育事业的重视与支持给予了财政上的支持,使得奥林匹克运动由业余化走向职业化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不可逆转的趋势。我国的很多高校也正走体教结合之路,如清华大学的跳水队和射击队,北京体育大学的冠军班等都是国家队的一线队员或者后备人才。

3.5 奥林匹克科学主义崇拜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装备论

100多年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体育设施、器械、训练以及裁判手段、信息收集和体育观念等多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科技的全面渗透,喧宾夺主,使体育比赛纯粹成为科技的竞争,而运动员居于了次要地位.现代技术在其速度、准确性和成就方面超过了人的感性认识,运动员不再是掌握技术,而是听从于技术,人在竞技体育中的主体地位和尊严受到限制和挑战[3]。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中参与者爱在场地、器材上挑毛病,比赛输了怪场地、器材不好,个人的体育装备不好不参加运动等等现象屡见不鲜。

3.6 奥林匹克追求运动成绩极限化与高校园体育文化中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现代竞技诞生以来“超越极限”一直是人们乐于追求的目标,一些人惊叹一再超越预先设想的极限,摆在面前的是这样一个事实,一方面追求“更快、更高、更强”,而另一方面却是运动员的身心摧残,甚至死亡。“健康第一”一直都是高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也一直是体育本质的阐释,但是要竞技却难以顾及健康,往往是在损害健康。

4 奥林匹克精神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面临的挑战

4.1 人人平等的体育参与原则与高校体育资源的不均衡占有

体育无国界,人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参与体育活动,不分地域,不分城市与乡村,不分名牌、重点、一般高校、专科院校与职业技术院校,而实际上在国家投入,地域限制,城乡差异,高校等级制均限制奥林匹克精神的绝对实现[4]。

4.2 奥林匹克精神的崇高性与体育的边缘化现象

体育本身是不具有阶级性、国家性、学校性和学校领导的偏好性,但是又离不开阶级、国家、学校的传统和学校领导的偏好,从而使得一些穷校、远离中心城市的高校、学校领导不重视很少开展与奥林匹克有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的师生更难以亲历有关奥林匹克的活动,使他们被遗忘,被边缘化。

4.3 奥林匹克精神的无限性与其最大效能发挥

奥林匹克精神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是有限的,只能在一些方面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由于各高校的传统和偏好,奥林匹克精神也不能完全替代和表述高校的校园文化精神从而有碍奥林匹克精神的最大效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3510.

[2]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奥林匹克宪章[M].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2001:2.

[3]申建勇.奥林匹克运动存在的问题及根源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6):131-133.

8.照片里的奥林匹克精神 篇八

——顾拜旦

因为工作的关系,奥运会期间我每天都要翻看近万张新闻图片,几乎涵盖全世界最优质的新闻图片资源。而如此重大的赛事里,过多的相似画面带来很多重复劳动的同时,也让我经常想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奥运会照片才算是好照片?

现在我可以尝试着这样说:好照片,要有神。

神,自然是相对于“形”而言的。对照片来说,形就是画面的构图、光线等组成的视觉印象;神就是看到这些照片的瞬间,它是直接传递到你内心深处的精神触动。我们当然希望每一张照片都能形神兼备,但也要面对不是每张照片都能如此的现实。形是照片的基础,如果没有好的视觉体验,难称佳作;神是照片的升华,没有直击人心的精神力量,终被遗忘。有神的照片,形一般不差;有形的照片却未必有神,拍摄者的十足匠气往往被一眼看穿。

具体到本届伦敦奥运会而言,我们也能轻易发现那些形神兼备或者有形无神的照片。好的奥运照片,应该向读者传达美、快乐、团结、参与、奋斗、和平、友谊、公平等正能量,传达奥林匹克精神。

【参与】

“重在参与”是中国人听得熟得不能再熟的一句话,只不过更多时候成了富于阿Q精神的国人办事不力为挣面子给自己找的台阶。对于奥运会来说,最能阐释参与精神的是那些肢体不全却仍然坚持和正常人同场竞技的运动员。

“刀锋战士”奥斯卡 · 皮斯托瑞斯

“刀锋战士”奥斯卡 · 皮斯托瑞斯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已熟悉:他生下来就缺少腓骨和踝骨,并且只有4个脚趾,11个月大时他就截掉膝盖以下的腿部并很快装上了假肢。

现在,尽管很多人对于皮斯托瑞斯所用义肢是否增加了他在运动能力上的优势还存在争议,但他用自己的天赋和勤奋打动了世人。在错过北京奥运会之后,他终于获准在伦敦奥运会上和健全人一较高下。

平心而论,这是一张中规中矩的照片,如果拍摄对象换成一个普通人的话,甚至不会让读者的眼睛多停留哪怕1秒种。对摄影师来说只需要对好焦点和高速连拍就可以了。但这张照片之所以让人记住,除了对角线构图带来的几何美感之外,还有皮斯托瑞斯发力右倾的身体给整个画面带来的张力。左下角两个义肢格外显眼,全身的重量和冲刺的反作用力都集中在了他右腿的那个看上去有些单薄的义肢上,使画面具有一种莫名的情感冲击力。

如果非要吹毛求疵的话,肩部肌肉曝光可以再压一些,摄影师的机位可以再低一些,从而给左腿义肢一个色差更大的背景——只是,对这样一张形神兼备的照片来说,这些已经不再重要。因为画面左下,已经牢牢攫住了你的眼球,以及心灵。

“乒坛维纳斯”帕蒂卡

画面上的这个姑娘有个很好听的绰号:乒坛维纳斯,原因不言自明。

帕蒂卡先天缺少右臂却意外与乒乓球结缘,11岁参加残奥会,18岁就开始参加正常人的乒乓球比赛,为波兰赢得了无数荣誉。

一般来说,拍摄肢体不健全者有一个很容易就掉进去的陷阱:过于关注当事者的肢体残缺部分,很多人还相当喜欢用特写予以放大,进而导致了读者观看照片时本能的心理不适。这种做法固然可以吸引注意力,但也有消费苦难与不幸的嫌疑,甚至会造成阅读中断,反伤作品。

这张照片很好的避免了这一点。发球的帕蒂卡将残臂抬起,既传达了肢体不全的事实,又避过了肌肉萎缩的正面。更难得的是,照片将帕蒂卡发球中那专注的眼神收了进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双眼睛将这张照片从庸俗中拯救了出来。看到这张照片的人,是会将注意力放在残臂上,还是会为这个坚强而美丽的维纳斯所震动?

【拼搏】

施泰纳

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你感觉到痛了么?

相信很多人还记得这个名叫施泰纳的德国选手,因为2008年他在北京的颁奖台上领取金牌的时候,手里拿着亡妻的照片。那一幕,让无数人记住了这个带着腼腆的微笑却如铁一般坚强的男人。

这张照片的珍贵之处在于这样的画面出现的机率很小。在举重失败的时候,该如何保护自己不被砸伤,专业的举重运动员应该都了然于心。所以这种画面本身的稀有性决定能留住它的摄影师也很了不起。如果仅从技法而言,这张照片自然乏善可陈;但是若讲捕捉瞬间的能力与意识,岂是一个运气或者偶然所能概括?

即使不失误,赛前也没有多人少看好施泰纳能卫冕,毕竟他又老了四岁。可是,当施泰纳站在竞技场上的时候,他就会全力拼搏,哪怕千斤重担砸身上——这就是体育。

金贤宇

如果不是那肿起的右眼,这张照片会普通得像一张证件照。

但是现在它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胜利从不空降,可能需要你鼻青脸肿。

所谓画龙点睛,所谓一图胜千言,不外如是。

【对手】

陶菲克 vs. 林丹

不出意料,陶菲克又输给了林丹,没有胶着,没有悬念。

比赛结束后,两人走到网前握手,31岁的陶菲克面带豁达的微笑,29岁的林丹却面色凝重。陶菲克明白,这是属于林丹的时代,自己快到了和奥运会道别的时候了。从当年林丹“赢了陶菲克”就是新闻到“没赢陶菲克”才是新闻,两个羽坛霸主完成了一次英雄相惜的握手相别。

我时常惊叹于图像的力量,摄影师为我们留住的这一个瞬间,将两人之间微妙的关系描摹得淋漓尽致。我也看过赛后林丹哽咽含泪的采访,但还是觉得这张照片更能让人生出“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沧桑感来。

这张照片仅从技法而论,并无明显出色之处。但是这张照片,一定会比那些比赛中所谓的精彩动作的照片要流传更久。

将来某一天,雄风不再的是“超级丹”,对面站着另一个更年轻的脸庞。我们再看到这张照片,会不会感叹“一生对手其实也是一生朋友”?

【公正】

申雅岚

我不是韩国人,但是这张照片仍然看得我隐隐心痛,脑海里只有一句话:她就那么哭着,那么伤心,又那么孤单。

因为“并不存在”的一秒种,韩国女子重剑选手申雅岚被对手连续进攻得手,失掉晋级决赛的资格。并不专业的志愿者一次忘记重启计时器的错误,葬送掉了一个选手四年的努力。

这张照片之所以能打动人心要归功于横片上部几乎完全纯净的背景,它将空旷、孤单、无助的情感元素输入到照片之中,并在和申雅岚低头啜泣的弱小形象的对比中传达给了照片的每一个读者。当然,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摄影记者也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和创作——除非他对不公正的后果已经麻木。

郭爽 · 宫金杰

相比于申雅岚,中国姑娘郭爽的表现要大度得多。因为一次“肉眼难以识别”的所谓犯规,到手的金牌转眼换成银牌。郭爽和宫金杰没有大哭大闹,很快擦干眼泪在之后的个人赛中再次完胜对手,用实力向争议判罚做出最好的回应。

不过,她们站上领奖台的时候,郭爽的眼睛还是告诉了世人,她有多么的不甘和落寞。那颁奖台中间的位置,本来应该是她和队友的。捡了一块金牌的德国组合越是开心,郭爽和宫金杰的心里就越不是滋味。

这些照片的拍摄者一定是个聪明的家伙,他清楚颁奖典礼之前所发生的一切,他清楚这样一场普通的颁奖仪式的好照片会在哪里出现。从画面构图上我仿佛能想像得到,他目不转睛地盯着取景器里的四位选手,期待着他们之间有微妙的火花迸出。

所以,他如愿以偿。不过,我相信他仍心有不甘,因为中国姑娘实在太内敛了,除了眼神之外,面部表情几乎沉静如水。

不过,照片如此传神,已经够了。

【挑战】

100米、200米两个项目完美卫冕,博尔特向世界证明,他仍然是这个星球上跑得最快的人。

人类思考“我们究竟能跑多快”这个问题的历史并不比思考“我们从哪里来”这个问题短,甚至更长些。每当百米、两百米的奥运纪录多年沉睡的时候,人们会暗暗地问自己:这是我们的极限吗?不能再挑战更快的速度了吗?

这也许能解释飞人博尔特为什么成为全球偶像了,因为他最有资格回答“人究竟能跑多快”这个对人类自身极限的叩问。

就这张照片而言,无与伦比的角度是第一成功因素。摄影师艰难地趴在地上事先设想好了诸如计时器、观众席等几个要素,只需要等待英雄般从天而降的博尔特。所幸,博尔特没有让他失望,他和其他选手之间的距离足够远,成就了这张照片。

有趣的是,博尔特在这场比赛中并未尽全力,冲刺最后明显减速了。照片中竖起食指的博尔特霸气侧漏,仿佛在指着观众说:想知道人类究竟能跑多快?先不告诉你!

你看,这人还卖上关子了。

【快乐】

竞技体育是残酷的,但体育本身应该是快乐的。

当我在搜寻那些表达快乐的图片的时候,各种笑容特写的照片首先就被排除了,因为过于直白的表达容易很快耗尽读者的注意力,也更容易流于俗套。

美国女子八人艇

比赛团结,整蛊也团结,美国女子八人艇的队员们轻松把一名队友抛入水中,以庆祝他们努力拼博来的冠军。

画面很干净,除了人、台、水之外再没有其他杂物了。因为画面干净,所以传递的快乐也是纯粹的——虽然画面中的人物没有一个人给镜头一个正脸。摄影记者按下快的时机刚刚好,再晚的话虽然可获得被扔者更好的动作,但是其他队员的动作势必不如现在这么精彩。这样的整蛊显示着她们对生活的热情,对这项运动的投入与喜爱。

有时候,表达快乐不一定要冲着镜头笑,在镜头前按自己的方式享受快乐就够了。

罗伯特 · 哈尔廷

还有时候,自己不笑,把别人逗笑,也是快乐的力量。

画面上这个姿势相当标准的家伙其实不是跨栏选手,而是掷铁饼的德国人罗伯特 · 哈尔廷。他夺冠了,然后他做了以下事情:一把撕掉自己的衣衫、一气狂奔、向记者借个相机一顿狂拍、披上国旗开始跨栏……夺冠庆祝有很多,像这哥们这么复杂这么有耐心的还真不多。

这张照片的前景也是个亮点。本来女子110米跨栏已经结束,几名工作人员正在收拾栏杆,而背后的哈尔廷正在认真地跨栏——这完成时与进行时的对比本身就很有趣。

德国人向来以严谨沉稳著称,而这个疯起来的哈尔廷只好这样解释:因为热爱,所以快乐。

【美】

体育是美的,这似乎没有什么争议。不过,体育之美并不仅仅是力量之美、速度之美,也有可能是艺术之美。

影子的运用历来是摄影记者要研习的课题,这张照片确实算得是一张令人拍案叫绝的范例了。

骑手的影子几乎是一张完美的剪影,下部那杂乱与整齐兼具的人和相机的影子成为最完美的陪衬。我甚至在想,如果画面中没有骑手,只留那些影子的话,像不像是一匹骏马奔驰在茂盛的草地上?细节非常“丰富”的地面本来是潜在的一个背景干扰因素,但也因为俯视的原因而得以大大消除。

当然一切的前提是,你能获得如此难得的机位。

【和平】

刘翔因伤退赛,引爆了国人自奥运开始以来最大的一次口水仗。唱赞歌者把调子抬得更高,阴谋论者把用语变得更脏。质疑者觉得他在做秀,捍卫者认为他在告别。

这世界就是这样,有多少人恨你,就会有多少人爱你;你经得住多大的赞美,就要去面对多大的诋毁。现在骂他骂得最凶的,当年吹他也吹得最欢,一如那些现在把圣诗唱给刘翔的人。他被神话,被绑架,然后被消费。照片中刘翔背后那纵深无限的栏杆啊,仿佛有14亿个那么多。

摄影师们为我们留下刘翔亲吻栏杆一瞬间的照片,也为我们留下了他痛苦跌倒倒栽葱的照片。如果编辑脑子里装的是新闻,他会选跌倒的照片;如果编辑心里想的是善念,他会选亲吻的照片。

争论的面红耳赤的人们仿佛忘记了,刘翔就是刘翔,他不是大众寄托期望与发泄不满的工具。他之所以站在口水仗的中央,是因为他承载了体制的重压和太多人的功利心。他是体制的产物,体制的骄傲,也是体制的牺牲品。

感谢摄影师把这张照片拍得如此安详,如此安静。希望它能唤起人心的平和,让刘翔做回刘翔。人心之平和,是最高境界的和平。

上一篇:抓细节管理,促班风形成下一篇:部队正规化建设、精细化管理素材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